2-天津“十一五”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2024-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天津“十一五”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总结(精选4篇)

2-天津“十一五”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篇1

工作情况汇报

天津市农业机械局

“十一五”期间,天津市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在天津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和市农机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农机化司和部属相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认真按照我市“十一五”农机化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和年度教育培训工作计划,紧紧围绕农机化工作发展的新动向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需求,在农机化技术推广、农村技能人才培训、农民素质提升等工作中践行科学发展观,以科技项目实施为载体,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推广应用水平;以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为手段,不断提高农机化服务的的深度和广度;以农民素质提升工程为依托,不断提高农机化从业农民的素质和水平,为农机化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培养一批新兴农民。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天津市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为全市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技能支撑和人才保障。

一、“十一五”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主要成绩

(一)农村技能人才培训情况

“十一五”期间,天津市农机局结合全市“农民素质提高工程”和农业部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的部署,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利用各区县农机化学校等教育资源,培 训各类农民22100人次。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也有了较快发展,培训鉴定人数大幅增加。5年中,全市共各类工种通过鉴定取得职业技能鉴定证书人员达到9937人次,其中农机修理工418人次,收割机驾驶员544人次,拖拉机驾驶员3224人次,农机操作工人2667人次,其他3084人次。另外,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还利用召开现场会、组织培训班、拖拉机安全检审以及平安农机创建等时机,培训农民18900余人次,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机化从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升。

(二)农机化科技项目培训情况

农机化科技工作发展促进了培训工作开展。天津市农机局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以科技项目为依托,重点开展了旱作节水机械化技术、物理农业机械化技术、激光平地机械化技术、葡萄生产机械化技术、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小麦玉米兼收机械化技术、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林果生产机械化技术、蔬菜生产机械化技术、设施农业精细生产机械化技术、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特色农产品生产机械化技术等14项先进适用、节能环保、安全可靠的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的培训工作。在蓟县、宝坻、武清、宁河、静海等11个区县共建立科技示范点204个,科技示范户1450个,举办技术培训班及现场演示会共906次,培训农民54471人次,累计推广面积325.37万亩,新增各类新设备新机具20842台套,新增经济效益6.5亿元。这些新技术的示范推广,不仅提升了农机化 发展水平,同时为农机化培养了技术人才,锻炼带动了队伍,为农机化工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更是让培训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实现了由技能型培训向全方位培训、多元化发展的有效转变。

二、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一)适应形势发展需求,积极拓展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 面对日益严峻的传统农机化教育培训形式,老一套的招生方式和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时农机化发展的需求,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已经出现许多新问题和新需求,农机化学校更是面临越来越大的生存压力,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主阵地正在缩小,但是农民对于农机化的技能培训和技术需求却是与日俱增,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转变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路,寻找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发展的新途径,增强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活力与吸引力,要实现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发展。同时要加强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汇报与宣传,争取更多的支持与投入,促进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健康发展。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需求,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工作:一是农机化学校自身拓宽服务领域,扩大了业务范围。例如部分农机化学校与农村成人教育相结合,与农村技能培训相结合,与镇村各级各类农民培训相结合,为农村人才发展提供支持,也为农机化学校的生存发展提供了舞台。

二是积极向领导汇报,争取各类农村教育培训工程,例如天津市的“351”培训工程、农民素质提高工程等。宝坻区农机化 学校,在机构认证方面不放过每个机遇期,先后被认定为天津市“351”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培训机构、天津市“三个一”工程培训机构、天津市新型农民实训实践基地、天津市农民素质提高工程农村经济人提升培训机构、天津市农民素质提高工程非农产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天津市农民素质提高工程涉农产业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等,先后完成7000余人次的各类培训。这些工作的开展,不仅拓展了农机化学校的业务领域,同时扩大了农机化学校的社会影响,增强了农机化学校的竞争实力,还为农机化学校的发展提供了一定资金支持,使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得到了社会认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是通过科技项目的实施实现对农民的技术推广与培训工作。主要通过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增强他们开展科技推广的能力;通过建立科技示范户,让他们带动更多的农民学习和应用农机化新装备新技术;通过培训班、现场会、科技下乡等形式宣传普及农机化新技术。这些工作的开展,不但实现了农机化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且在科技项目实施过程中提高了农机化科技人员素质和一般农民的素质,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群众基础。

(二)建立健全教学培养机制,增强教育培训实力 我市各区县农机化学校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积极开展内部挖潜,不断建立健全教学培养机制,在现有情况下最大发挥农机化学校的教育培训作用。首先各单位建立健全培养网络与招 生培训计划,把责任落实到人,逐步完善实施。其次是建立培养激励和科学评价体系,对工作成绩突出的教职员工予以奖励,激发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三是积极争取支持,尽最大可能改善和提高教学环境与质量,让学员能够更好地学习更多的东西。四是创新教育培训模式,把一些教育培训的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农民群众更直观地学习到操作与使用技术。五是加强学员质量管理,建立目标考核与跟踪服务档案,让受过教育与培训的学员在技能与素质方面都是过硬的,同时这些学员也是今后其他学员学习的宣传与引导者。六是注重农机安全意识建设,在传授农民操作技能的同时,让他们对农机安全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推进平安农机、和谐农机建设,为农村的和谐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加强交流合作,扩大教育培训的联系面与影响力 各区县农机化学校在开展农民教育培训过程中,不断开展交流与合作,不仅扩大了招生规模,同时增强了农机化学校的影响力。首先是横向交流,各农机化学校之间互通有无,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办学水平,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之路,在关键时刻,各单位可以形成一个声音,共同表达发展诉求,在不断努力中争取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这对于农机化学校的整体发展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其次是纵向、上下交流合作,把自己能干的一定抓住抓好,把自己不能干的,可以通过交流与合作,实现互补共赢,不断增强农机化学校在农民技能培训、素质教育方面的影响力,同时扩大了联系面,扩大了招生面,增强了农机化学 校的实力。比如宝坻区农机化学校就与各镇的成人学校建立了招生网络,推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合作办学机制,充分发挥了成校在招生组织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农机化学校在培训教育方面的效果,是一种协同合作,共赢发展的典范。

(四)做好购机农民的技术培训工作,充分体现农机化教育培训服务于农机化的作用

随着购机补贴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强,如何充分发挥补贴机具的效能,提高机具使用效率,增强机具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安全责任意识已经成为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环节。各区县农机化学校积极适应形势变化,积极开展购机农民的相关技术培训工作,不但发挥了农机化学校的职能作用,而且扩大了农机化学校的影响力,为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贡献。各农机化学校改变了以往的培训方式,把购机农民的培训延伸到购机的各个环节:在供货之前,联合厂家技术人员对机具的安装、调试、操作、维修和保养等技术问题进行现场讲解,使农民心里有底;在购机的过程中,对机手和购机农民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让农民买着舒心,用着放心,并建立购机农民培训咨询档案,及时跟踪和反馈农民在购机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为农民排忧解难,这些工作的开展受到了农民群众的欢迎与认可;在农机具使用过程中,部分农机化学校还针对当地情况,鼓励和引导农民开展社会化服务和跨区作业,并在一些地方建立起一批农机化技术及机具使用示范村、安全村、明星村以及展示教育培训基 地,这些工作开展为购机农民提供了技术保障,使购机农民消除了后顾之忧。在这些工作开展的同时,有些农机化学校还注重把农机化新技术推广与培养新型农民结合起来,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同时增强了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使用。

三、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不足成为制约农机化培训工作发展的关键因素 由于资金不足,农机化培训工作的主体农机化学校目前普遍处于刚好维持生计的状态,造成了在办公条件、教学设施设备、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严重滞后的局面。由于这些因素的制约,农机化学校的办学规模、教学质量都受到了很大影响,生源问题、师资问题、教学手段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农机化学校的生存发展。如果各级政府再不加以重视与支持,农机化学校这一农机化教育培训的前沿阵地将会彻底丢失,这将是农机化工作的一项重大损失。

(二)政策支持与政府重视不够制约了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纵深发展

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装备对现代农业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还处在较低水平和自由发展阶段,所以目前对农业机械化的重视程度不够。随着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和国家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的出台,农业机械化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春天,但是对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支持与重视仍现薄弱。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农民们购买农机具以 后不愿花更多的钱去学习如何更好地使用,而是父亲带儿子、儿子带孙子,会用就行,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这就造成了农业机械使用过程中的安全事故和不当,没有更好的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所以很多时候农业机械化教育与培训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它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越现重要。但是目前作为农机化教育培训主阵地的农机化学校前景堪忧:首先农机化学校缺少经费支持,没有可供他们开展公益教育培训的经费,农机推广部门还有一定的科技项目,围绕科技项目勉强可以开展一定的培训与技术指导,而农机化学校在新技术教育培训方面基本处于空白。二是缺少业务指导与统领。三是缺少政策与制度保障,农机化学校的人员、设施、工资福利,开展工作时的影响力与号召力,依据的政策法规都处在一个不确定状态,政府工作没有把农机化教育培训纳入发展规划,这让农机化学校处于一种十分被动的局面,学历教育已经失去吸引力、技能教育缺乏资质与手段、公益培训缺乏经费与支持,这些都限制了农机化教育培训向纵深发展的基本需求,也成为目前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较为棘手的部分。

(三)农机化学校自身活力不够也成为阻碍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因素

外部因素的不利造成了农机化学校发展的尴尬局面,但是农机化学校自身活力不够也是阻碍农机化学校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由于受到计划经济和传统办学模式的影响,农机化学校都是 等着学员主动来参加教育与培训,或是因为取证强制培训,或是上级给予教学任务开展培训,缺乏服务意识,缺乏“走出去、请进来”的现代管理与营销理念,缺乏强有力的组织手段,更缺乏激励奖惩的相关政策,加之人员知识水平老化,素质水平普遍不高,造成了农机化学校缺乏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发展人才的能力;缺乏开展农机化教育培训的号召力与影响力;更缺乏驾御农机化教育培训市场的能力。这是一个体制与机制形成的重要内因,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指导,不能盲目推向市场,也不能大包大揽,得加强引导与扶持,逐步理顺关系,不能让农机化教育培训的这块主阵地让市场经济大潮冲刷的无影无踪,因为他还有更多的公益性与社会发展需求性在其中。

四、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发展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与支持

农机化培训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近年来得到不断提升,要充分发挥农机化培训工作的作用就必须加大资金投入与支持。在改善教学环境、购买教学仪器、建设现代教学网络、职工工资福利待遇方面都需要政府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农业部在政策支持的同时,可以在项目安排、技术培训、科技入户方面给予一定支持,同时可以结合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争取一部分经费用于购机农民的专业技术培训,让购机农民有保障,同时也促进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的不断发展。

“阳光工程”应该把天津纳入其中,天津农机化教育培训体 系是完善的、健全的,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农民机手,同时农机化学校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培养农村技能人才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阳光工程”不应该把我们排除在外,应该给予一定资金支持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加强政策扶持,促进农机化培训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各级政府和农机化主管部门,应该承担起支持与发展农机化教育事业的重任,把农机化教育培训这一优良体系领导好、发展好,使其形成上下统一的一个整体,并及时开展指导与帮助,让其更好的为农机化事业发展服务。

(三)农机化学校也应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办学水平,提高农机化培训服务能力

首先要上下联动,共谋发展对策。农机化的教育培训工作仅靠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上下联动,形成强有力的联合,共谋发展对策。

其次是要多方协调,争取支持。农机部门应该多方协调,积极争取,多做汇报,把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及时向各级人民政府反映。

三是要适应市场需求,拓宽服务领域。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要根据农机化发展的水平和方向,适时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同时要适应市场需求,拓展服务领域。农机培训一定要拓宽办学思路,充分拓展教育门路,开辟新生源,采用多种形式灵活办学,牢记发展的方略,灵活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把农机化技术学校建设成 为农民转岗转业培训基地、安全生产培训基地和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四是苦练内功,努力提高培训质量,不断强化教学水平。五是不断提高农机教育培训人才队伍建设。在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中,注重农机教育培训人才队伍的建设,努力培养一批爱岗敬业、学术水平高、知识面丰富的年轻教师队伍,使他们成为未来农机化教育培训事业的中流砥柱。

2-天津“十一五”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篇2

山东省农机办

近年来,我们按照农业部的总体部署,把教育培训作为推进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在全省组织开展了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十一五”以来,全省农机系统年均培训各类人员都保持在40万人以上,其中年均培训拖拉机驾驶员8万人,汽车驾驶员1万人,农村劳动力农机就业技能培训4万人。以农机化学校为主体的农机教育培训机构已逐步成为农机驾驶员、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和农机实用新技术的培训基地。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规范管理,努力夯实教育培训基础

根据新形势对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制定了《农机化学校规范化建设管理办法》、《农机驾驶培训管理办法》、《教学人员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对基础设施建设、教师队伍配备和教学管理等作出了详细规定。在现实工作中,注重严格按照标准,加强检查评估,将农机化学校划分为3个等次,每三年进行一次评估,实行动态管理。一是符合基本要求的确定为规范化学校,二是基础设施好、教学能力强、培训规模大的确定为示范学校,三是各方面工作都比较突出、能在全省起带头作用的确定为重点学校。对在教学场所、教练用车、师资配备、教材使用、教 1 学大纲、培训记录、培训合格证发放等9个方面达不到要求的学校,限期进行整改,整改不力的予以降级或取消命名。规范化建设活动的开展,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农机化学校的建设和发展都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各级对教育培训的投入明显加大,学校的硬件设施明显增强,师资队伍素质明显改善,教学能力明显提升。“十一五”期间,全省共投入农机办学资金1640多万元,翻新学校25所,扩建教学场所53个,新增农机教练车122台。全省128所农机化学校固定资产达到1.8亿元,专职教师1347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943人,大专以上学历教学人员比例由 “十五”末的47.8%提高到现在的70%。全省有66所农机化学校被确定为“阳光工程”培训基地,5所学校开展了汽车驾驶培训,还有7所学校与大专院校联合开展了成人教育。今年我们又组织力量对全省农机化学校进行了新一轮的检查评估,共有112所学校达到了规范化建设要求,其中重点学校5所,示范学校35所,规范化学校72所。此外,我们还坚持举办农机教学观摩竞赛活动,每两年一届,每次侧重一个主题,先由各市进行初赛选拔,省里统一组织决赛,对获胜人员除颁发奖励证书外,还授予优秀农机教师称号,并将其教学课件在全省推广。

二、突出重点,深入开展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

坚持把教育培训与农机化重点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农机化发展的需要,认真履行职责,突出农机特色,扎扎实实的搞好教育培训工作。“十一五”以来,我们着重抓了五个方面的培训。

一是围绕促进粮食生产,积极开展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机械 2 化技术培训。在全省深入开展了 “大培训、大推广、大普及”活动,通过层层举办培训班、层层召开现场演示观摩会、层层建立示范基地实施辐射带动,让玉米机收和保护性耕作技术“进村、入户、上炕头”,为加快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009年全省玉米联合收获机发展到4.02万台,免耕播种机14.57万台,玉米机收率达53%,小麦免耕播种面积突破600万亩。

二是围绕解决“短板”,积极开展经济作物机械化技术培训。针对经济作物机械化发展滞后的问题,近年来,我们逐步把工作的重心转向经济作物机械化,调整了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使花生、薯类等大宗经济作物机具的操作使用知识“进教材、进教程、进课堂”,着力让农民机手了解机具原理,掌握操作要领,熟练进行应用。

三是围绕提高农机“三率”,积极开展农机驾驶技术培训。农机驾驶员持证率不高是农机管理上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为此,我们充分发挥农机化学校和农机驾驶培训机构的作用,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多形式举办培训班,多渠道实施送教下乡。2009年全省新培训农机驾驶员12.38万名,培训和考核发证数量是2008年的1.4倍,全省农机驾驶员的持证率较上年提高了近4个百分点。

四是围绕促进劳动力转移,积极开展农机就业技能培训。坚持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创新的突破口,全力进行推动。“十一五”期间,全省每年完成职业技能培训4万多人。同时,加强了农机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建设,全系统设立技能鉴定工作 3 站16个,每年完成职业技能鉴定人数都保持在3万人左右。经过技能培训的农民,职业意识、职业素质、职业技能明显提高,月工资与未培训的相比一般都高出100-150元。

五是围绕实施购机补贴政策,积极开展新购机农民培训。随着农机购置补贴力度的不断加大,补贴的范围越来越广,补贴的机具种类越来越多,受益的农户数量大幅度增加。购机农民当中,48%以上的农户是第一次购买农业机械。为了让农民群众真正做到“买得起、用得住、有效益”,我们针对购机农民的不同特点,把农机化学校的教师和农机生产、维修企业的技术人员组合在一起,联合开展培训。2009年全省共培训新购机农民3.8万人,基本实现了新购机补贴农户的全覆盖。经过现场培训和技术指导,绝大多数新购机农民做到了当年享受补贴、当年投入使用,当年受益。

三、创新模式,不断提高农机培训服务水平

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需求,注重引导各地在培训模式上进行探索和创新,形成了一些贴近农民、群众乐于接受的培训模式。

一是“组合式”培训。积极争取财政、农业、劳动等部门的支持,将农机驾驶员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与“阳光工程”培训有机结合起来,实施“一训三证”,即农民经过一次培训,就能学习掌握多项技能,在自愿的前提下,经过考试、考核可同时获得农机驾驶证、职业技能鉴定证和阳光工程农机培训证。2009年全省承担了1.28万人的阳光工程农机培训任务,在国家补贴的基础上,省里每人又追加补贴210元。参训农民在取得阳光工程农机培训证的同时,申 4 领了农机驾驶证的占76%,申领了中初级农机职业技能鉴定证的占14%。

二是“订单式”培训。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和企业用工的需求,组织农机化学校与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对农村劳动力开展机械加工、电气焊、电工、金属喷涂等10多个工种的岗前培训,并按照“培训、考核、鉴定、输出”一体化的流程进行管理,达到企业用工要求后再输出上岗。2009年全省农机教育培训机构通过订单培训,为360多家企业定向输送各类专门人才1.7万人。

三是“对接式”培训。结合实施强县带动和对口扶持战略,组织东西部地区、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农机化学校进行资源组合,本着平等自愿、合作共赢的原则,实施“西输东接”、“强弱对接”,将西部的劳动力输送给东部,将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输送到发达地区,生源由输出地组织,输入地进行培训安置。近几年,全省通过“对接式”培训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3000多人。

全县农业工作十一五总结 篇3

全县农业工作十一五总结

“十一五”以来,我们以打造六个农业万字头基地为目标,强力推进农业“一带四基地”建设进程,建设了万亩优质猕猴桃基地、万亩苗木花卉基地、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万头瘦肉型猪基地、万头牛羊基地和万只肉鸡基地。农业“一带四基地”基本形成,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带动了二、三产业蓬勃发展。粮食产量实现逐年递增,20xx年达到了28.72万吨,生猪存栏由20xx年的22.5万头增加到20xx年的30万头,苗木花卉由20xx年的3.8万亩增加到20xx年6.1万亩,无公害蔬菜由20xx年的4.3万亩增加到20xx年的8.2万亩,农业总产值“十一五”末达到了29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

一、农业“一带四基地”基本形成

按照“调结构、上规模、创品牌、增效益”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猕猴桃、无公害蔬菜、生态养殖和苗木花卉四大特色优势产业,强力推进农业“一带四基地”建设进程。

南部沿山形成了东西长54公里、南北宽3—5公里的名优果品生态旅游观光产业带,总面积已达13万亩,321个农家乐年接待游客19.2万人次,年产值达9200万元,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途径。

南部畜牧养殖基地建成年出栏生猪千头以上的规模养猪场达到25家、存栏万只以上的蛋鸡场7个、出栏万只以上的肉鸡场40个、奶牛场6个。年可出栏生猪30万头、禽类82.7万羽,畜牧业年产值实现5.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9.3%。xx中部沿108国道规划建设40万亩猕猴桃基地,目前已发展猕猴桃30.7万亩,总产量达25万吨,是全球最大的优质猕猴桃生产基地。生产的猕猴桃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1万亩猕猴桃取得了欧盟有机认证。果品远销26个国家和地区,产值达12.7亿元。

北部沿渭地区规划建设10万亩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以终南镇和富仁乡2个万亩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为中心,建成了一批高标准、现代化的农业示范园区,生产的清水莲菜、结球生菜等30多种蔬菜深受市场青睐,销往全国10多个省区。西芹、黄瓜、架豆、番茄、西葫芦5个蔬菜品种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全县共种植无公害蔬菜8.2万亩,设施蔬菜1.3万亩,年产无公害蔬菜15万吨,产值2.4亿元,实现了“万亩基地万万元,户均增收8000元”。

苗木花卉以哑柏镇裕盛村、青化乡联集村和终南镇三里桥为中心,规划建设10万亩精品苗木花卉基地。经过多年努力,涌现出了西安裕盛园林集团公司、西安富强花木园艺集团有限公司、三里桥苗圃、西安市xx马鞍桥金矿精品苗木花卉产业园区、雅奇景观园等一大批苗木生产经营龙头企业。全县共发展高档苗木6.1万亩,品种400余种,成为西北最大的苗木花卉集散地,产品远销19个省、市、自治区,总产值达4.5亿元。

二、信息、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农技推广体系长足发展

1、信息体系建设

在全县建立了391个农村信息站点,每年在网上发布各类农业供求信息2万余条。20xx年实现网上交易2870万元。

2、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加强了县级农产品质检中心建设,在全县建立了4个农药残留检测点,年抽检样品10000余个,有力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3、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1)优质小麦标准化生产示范工程。年均面积递增3万亩,“十一五”末已达到到20万亩,建核心示范田10个,面积1万亩,建优质小麦繁殖田5000亩。产量指标水地平均亩产400公斤,旱地亩产比当地同等水平增产10%以上。

(2)夏玉米“双百”示范工程。年实施面积5万亩,“十一五”末增加到20万亩,主推郑单958、浚单20两个品种,建核心示范田7个,面积7000亩,亩增玉米100公斤,增值100元。

(3)小麦玉米高产开发与“吨粮田”建设。小麦玉米高产开发面积各40万亩,小麦亩产320公斤,玉米亩产340公斤,“吨粮田”面积8万亩,“十一五”末达到10万亩,小麦亩产400公斤,玉米亩产500公斤。

(4)粮经间套高效栽培。麦

辣间套面积发展到1万亩,产量指标小麦亩产330公斤,鲜椒亩产1350公斤。在富仁、司竹、终南蔬菜主产区,积极推广玉米、大蒜间套技术,间套面积由目前的20xx亩发展到5000亩,蒜苗亩产20xx公斤(或蒜台亩产500公斤),玉米亩产450—500公斤。

(5)早春地膜覆盖技术推广。在平原和山区发展早春作物生产,利用地膜的增温保墒效应,发展早春地膜洋芋7500亩,亩产1600公斤,早春地膜玉米3万亩(其中甜糯玉米发展面积占50%),亩产500—550公斤。

(6)设施农业生产。设施农业面积20xx年已发展到1.5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3万亩,设施杂果1000亩,其它设施栽培1000亩。

4、农机化发展

新型农机具推广及新的耕作方式的试验示范与推广不断加快。“十一五”期间,全县共推广农业机械7544台,农业机械总动力由20xx年的 28.3675万千瓦增加到36.129万千瓦,增长了27.4%。

2-天津“十一五”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工作总结 篇4

----总结“十一五”、谋划“十二五”之临沂篇

发布时间:2010-09-01 访问次数:8

一、“十一五”农业发展取得突出成就

“十一五”以来,在党的强农惠农政策支持推动下,我市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粮食连年增产,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农村党群干群关系显著改善,保持了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高。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政策。认真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百万农户致富工程和高产创建活动,大力推广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粮油果菜棉烟茶产量实现新突破。

(二)农业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全市形成了粮、油、菜、果、茶、烟、桑、药、卉九大种植业基地。“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各具特色。高效特色农产品基地达到700多万亩。

(三)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面推行“一册两书三证”管理制度,制定推广地方技术标准23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得到加强。目前,累计命名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达148处。全市农业“三品”总数达453个,认证面积达250万亩。

(四)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经济模式。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农业龙头企业年加工销售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39%。

(五)农民合作组织迅速发展。目前,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达到11299家。经营服务范围涉及种植、养殖、加工、流通等各个行业,参加合作社的成员83万个,带动农民97万户。

(六)农村可再生能源工作取得长足发展。最近5年,国家、省、市、县各级先后投入资金1亿多元发展农村沼气。到目前,全市沼气用户累计37.7万户,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累计163处。年产沼气1.8亿立方米,相当于节省20万吨标准煤。

(七)科技兴农成效显著。组织实施了十大农业技术推广,自主培育了临麦2号、临麦4号、郯麦98等20个粮油新品种,累计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306个,获各类农业科技成果200余项。

(八)农村政策全面落实。开展了农村土地承包突出问题专项治理,67.8%的村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换发补发任务。落实减负政策,实行减负一票否决量化考核,对末位乡镇实行“重点管理”和“工作警告”。普遍推行了村级账据、资金、合同、公章“四监管”。涉农信访案件大幅下降。以县区、乡镇、村居三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二、“十二五”发展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这一主线,以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市为目标,突出抓好优质农产品基地和品牌建设“两个关键”,实行粮食安全、特色农业、农村生态“三管齐下”,实施沂蒙高效特色优质农产品基地、新型农民培训基地、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示范园区“四项打造”,实现生产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经营产业化、流通市场化、营销品牌化“农业五化”,确保主要农产品稳定增长,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十二五”发展重点

(一)突出抓好新增粮食产能建设,保持粮食生产先进市地位。以实施粮食新增千亿斤能力项目为契机,扩大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实施粮食增产计划。重点抓好郯城、苍山、沂南、临沭、河东(后备)5个国家粮食产能县建设,带动全市粮食总产每年提高2%以上。力争到2020年,建成百亿斤产能大市。

(二)突出抓好优质农产品基地品牌建设,促进农民增收。一是以基地为中心打造“三高”农业带。围绕建设城郊型高效农业带、环蒙山特色农业带、滨河高效农业带、苍山沂南优质蔬菜产业带,大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以实施蔬菜果业产业振兴计划为抓手,高起点建设标准蔬菜园、标准果园,不断优化基地布局,扩大基地规模,提升基地管理水平。二是以品牌抢占市场制高点,努力打造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市。以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为主线,大力推行农业生产标准化。以农产品质量监管为重点,实施市场准入制度、从源头上加大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实行产地准出制度和出口农产品可追溯制度,加强基地和市场监测体系建设,确保基地生产出来的产品全部达到无公害以上标准。

(三)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围绕肉制品、蔬菜、干鲜果、茶叶、条柳编、乳制品、食品、板材等八大加工产业,加大扶持力度。支持现有的优势龙头企业,整合资源要素,进行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联合与合作,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联合舰队”和“航空母舰”。

(四)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培育发展一批资本实力雄厚、辐射带动能力强、功能配套齐全的合作组织。指导合作组织制定合作章程,健全议事决策、财务管理、资产运营、利益分配等管理制度。深入开展“示范社建设行动”,(五)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继续大力发展户用沼气、风力发电、太阳能等农村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行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建设一批观光园区、采摘园区和生态农业家园。大力开展农作物秸秆综合开发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循环发展。

(六)加快培育新型农民,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加强农民培训基地建设,认真组织好全市百个农民教育培训基地认定和挂牌工作,发挥好培训基地在全市农民教育培训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2009年中央财政支农资金达7161.4亿元

○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迈上了万亿斤新台阶

○ 农民人均纯收入超5000元年均实增8.3%

○ 590亿元解决2.15亿农民饮水安全问题

家住河北省怀来县新保安镇西园子村的乔荣孝家近年来可谓喜事盈门。老乔逢人便说,“如今是种地不交税了,孩子上学不交费了,看病能报销了,咱们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了”。乔家的变化是“十一五”期间我国农村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十一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框架体系,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在各级各部门和亿万农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业克服严重自然灾害影响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呈现了持续稳定发展的好势头,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为我国成功应对各种困难和风险、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强化

农业农村发展后劲十足

“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总体上面临良好的发展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但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不少的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市场竞争压力加大,农民增收难度增加等方面。为加强农业这个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中央连续出台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

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2006年起,在全国范围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和牲畜屠宰税,延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就此终结。2007年,农村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上学不用交纳学杂费了。2008年,全国农村基本建立起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2009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正式启动,农民看病贵、养老难的负担也大大减轻。

对农业农村投入大幅增加。“十一五”期间,接连五个中央一号文件对于财政支农投入的提法,从“三个高于”、“三个继续高于”、“三个明显高于”到“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显示出国家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信心和决心。2009年,中央财政支农资金达7161.4亿元,比上年增长20.2%,“三农” 投入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加大对农民补贴力度。“十一五”期间,除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外,农民还能享受农资综合直补。与此同时,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逐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市场预期稳定了,种粮收益增加了。2009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四项达1230.8亿元,增长19.4%。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中央明确指出,扩内需、保增长,最大潜力在农村。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中央继续高度重视农业,稳定粮食生产不放松。新增4万亿投资中,加大了向农业农村的倾斜力度,安排农村沼气、优粮工程、标准粮田等农业投资200.5亿元。支农政策不断强化,支农机制不断完善,农业基础得到不断加强。在最困难的时候,农业农村经济顶住重重困难,成为国民经济运行的最大亮点。

新农村 喜盈门——“十一五”三农成就综述 2010年10月11日14:36 人民网-《人民日报》

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坚实

粮食生产能力稳步增强

眼下正值秋收时节,金色的稻田里,收割机隆隆作业,农民们挥汗如雨,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十一五”以来,我国粮食连年增产,2009年达到10616亿斤,比2005年增长9.7%。特别是2007年以来连续3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迈上了万亿斤新台阶。肉、蛋、奶、水产品、蔬菜产量大幅增长,市场供应充足,满足了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成绩的取得实属不易。它得益于农业体制机制的创新,得益于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也得益于广大农民誓夺高产的信心和勇气。

面对罕见自然灾害,众志成城,力保粮食生产。“十一五”时期,地震、洪水、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我国农业生产面对严重挑战。直面灾害,中央加大了抗灾投入,各地各部门加强灾情监测,落实抗灾措施,指导农民科学生产。据统计,仅2009年春旱期间,北方冬麦区合计日最高投入抗旱人数1238万人、开动机电井118万眼,各地累计投入抗旱资金29亿元,完成抗旱浇灌面积1.37亿亩,为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面对增产难度越来越大,高产创建示范全面铺开,科技攻关再上新台阶。收获沉甸甸的“六连增”后,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基数越高,增产越难。粮食生产要取得突破性发展,必须选择突破性的技术路线。“十一五”期间,创建万亩高产示范片的技术战略确立,优粮工程、动植物保护、种养业良种等一批重大农业建设工程实施,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一些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集成配套推广,为夺取粮食增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2009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农机总动力、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8.99亿亩、8.75亿千瓦、49.1%,比2005年提高8.9%、27.7%和13.2个百分点。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越来越大,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05年的48%提高到51%。

面对传统生产方式的局限,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如今在一些地方的农村,即便是大忙时节,田地里也看不到多少农民,农民都说整地、育秧插秧、病虫防治、收割,都有专业服务合作社帮忙,现在种田轻省多了!“十一五”以来,各级农业部门通过政策引导和示范带动,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各类专业服务组织,各类植保队、农机合作社、农技服务公司空前活跃。2009年,耕地流转面积达到1.5亿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12.4%;全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达到22.4万个,带动1亿以上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24.64万个,实际入社农户2100多万。

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

亿万农民享更多温暖

2006年,既是“十一五”的第一个年头,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围绕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我国的广袤乡村发生着真实的改变。

陕西省安塞县真武洞镇农民司云,这几年的日子是越过越舒坦。他在家里搞养殖,孩子外出打工,一年家里的收入接近5万元。村里的变化也大,路通了,水净了,房子翻新了,环境整洁了,农民见面打招呼的方式都变了。

司云的感受代表着很多农民的心声。“十一五”期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加速,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我国农村的变化日新月异。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十一五”时期,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先后跨越4000元、5000元大关,2009年达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8.3%;2010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078元,实际增长9.5%。“十一五”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自2006年以来,国家累计安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央投资590亿元,解决全国2.15亿农村居民及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十一五”前四年,新改建农村公路156万公里,比“十五”末新增28万公里,农村公路通达水平和通畅程度大幅提高。大电网对农村人口的覆盖率超过了95%,基本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国家大力扶持农村发展清洁能源,“十一五”末全国户用沼气将达到400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已经启动,截至2009年11月30日,全国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任务开工率91.1%、竣工率64.9%。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费教育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面覆盖,参合人数达8.33亿人。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全面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成功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快速发展,一系列文化下乡工程顺利实施。

上一篇:运营经理工作内容下一篇:红丝带同伴教育活动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