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镇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思路

2024-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梅山镇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思路(通用6篇)

梅山镇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思路 篇1

“十一五”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梅山镇党委、政府坚持以党的一系列正确路线、方针、政策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着力打造金寨龙头,创建五强大镇。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工业发展、大城关建设主战略,积极引导和扶持民营企业、个私经济快速发展,精心培育城镇农贸市场和小商品市场,带动第三产业迅猛发展,促进城乡经济日益繁荣;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规模经济;高度重视项目建设,切实加大基础建设投入,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使全镇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时刻关注民生和社会保障事业,维持社会稳定,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共同进步。

过去的五年,是我镇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工业集聚区迅猛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增长,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城镇和农村的面

貌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增长的五年,也是社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全面进步,物质、精神和政治文明全面丰收的五年。五年来,全镇社会生产总值由 11.54亿 元增长到 元,增长 ;工业总产值由 10.3 亿 元增长到 亿元,增长,农业总产值由1.24亿元增长到3.3亿元,增长 ;镇财政收入由1515万元增长到3380万元,增长 ;社会固定资产总投入达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240元增长到5100元,增长。

一、以工业强镇为抓手,实现镇域经济实力大增长。坚持“突出工业抓经济、发挥优势育产业”的发展思路,主攻招商引资,强力推进工业改革与发展。“十一五”期间,全镇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584578万元,工业增加值206977万元,出口产品交货值24056万元,实交税金7664万元,年新增个私企业500余户,企业个数由“十五”末4420个增加到6745家。

1、多措并举抓招商。十一五初期,梅山镇才刚刚并镇,镇内工业、企业发展十分落后,老企业纷纷破产倒闭,全镇没有一家规模达千万元的企业。没有规模工

业、企业的有力支撑,发展经济实现富民强镇的宏伟目标就无从谈起。为此,镇党委、政府决定把大力发展工业、企业作为加快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强镇的主战略,以招商引资为突破口,制订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千方百计抓招商。一是领导带头亲自抓。镇党政只要负责人亲自负责招商引资工作,做到亲自联系考察寻找商机,亲自洽谈接待帮助商家消除顾虑坚定投资信心,亲自上门服务主动帮助商家解决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2006年春湖北商人被邀请来我地考察铅锌矿开发项目时,就是因为被镇两位主要领导的热情和真诚所感动,决定投资1000万在我镇银湾村开发铅锌矿,成立了金大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也成为十一五期间第一家来我镇投资的外地私人企业。二是建立队伍专门抓。镇明确一名班子成员牵头,抽调得力人员组成招商引资专抓队伍,具体负责做好全镇的招商引资工作。实行投资商机寻找、项目考察论证、合作意向洽谈、工程建设实施、企业投产经营一条龙全程服务。三是选派人员外出常年抓。镇先后选派3名同志常驻江浙、上海等地专抓招商引资工作,一方面大力宣传我地的资源优势、区位

优势和优惠政策优势;另一方面多形式、多途径寻找投资商机,洽谈投资意向,千方百计把外地客商引进来。“十一五”期间,全镇共引进外来投资企业68家,其中投资千万元以上的12家,累计引进资金36784万元,其中工业引资额29434万元;完成招商引资任务也逐年递增,从2005年的 万元,逐步增长的今年的 万。

2、集中财力筑平台。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实现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没有自己的阵地不行。2007年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在我镇红石村征地 亩,开始筹备建立自己的工业集聚区。按照起点要高、特色要强、规模要大的要求,镇先后投入资金800万余元用于集聚区的规划设计、土地征用补偿、土地平整、道路修建、电力设施建设等,真正建立了自己拥有的工业集聚区,和对外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目前,镇工业集聚区已经先后引进了投资6000万元的金江混凝土、投资3500万元的骏辉绿色能源、投资7000万元的汇丰商砼等工业项目、投资4000万元的生物、农特产品种植加工包装项目、投资1亿元的变压器开关柜项目、投资4500万元的汽车、叉车零部件加工项目、投资3000万元的中

药材加工项目等七家规模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 3亿多元。

3、老企业改制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我镇老企业改制工作全面完成,按照明晰产权、优化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提升管理水平、盘活存量资产的目标,对集体企业进行全面改制,先后对四建公司、缫丝四厂、丝织八厂实行了破产改制;指导私营企业实行联合、股份制改造,通过股权重组的方式,力促金江混凝土和汇丰商砼两家经营同一业务的企业实现强强联合,发挥了规模效应。

二、以发展商贸为支撑,拉动全镇经济大发展

1、重点扶持民营个私企业。积极为民营个私企业发展创造条件,坚持服务先行,政策优惠,全力支持。十一五期间,全镇共支持发展民营个私企业 家,总投资达 万元,企业生产总值达 万元,占全镇企业生产总值的 ;其中规模千万元以上企业有 家,生产总值达 万元。

2、城镇个体商业发展迅猛。随着大城关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全镇的个体工商业和小商品批发零

售业,如雨后春笋发展迅猛。不完全统计全镇现已有个体商业网点近万家,实现小商品零售总额达 万元,完成利税 万元,已经成为全镇经济的重要补充。

3、实施市场开发,大力发展集市贸易。大城关、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提高,离不开市场的带动。十一五期间,我镇先后培育建成了船冲板栗大市场、新老城区农贸大市场、马店、汪冲的茶叶市场。投资8000万兴建的开顺农产品批发市场,已经完成土地征用补偿,房屋拆迁安臵工作,目前正在抓紧施工建设。同时,正在规划酝酿以三湾火车站为依托,建设金寨客运货运物流中心,使之成为全镇乃至全县工业、农副产品内购外销的重要聚集地。

三、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先导,实现农民收入增长大提高。

1、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规模支柱产业。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板栗、茶叶、毛元竹和大棚蔬菜已经成为我镇的支柱产业。全镇现有板栗面积 亩,年产板栗 吨,销售收入达 万元,以船冲板栗市场为依托,带动板栗储存保鲜和深

加工等三产的快速发展,已经全镇农业的主导产业;全镇茶叶面积有 亩,茶叶年产量达 吨,销售收入可达 万元,拥有茶叶初、精加工企业 家,真正形成了茶叶生产的系列开发;全镇有毛元竹面积 亩,每年销售毛元竹 吨,销售收入达 万元,已经成为全镇农业开发的潜在优势项目;在开顺、百禄桥、桦岭等村新发展钢架大棚蔬菜1000亩,在梅山城郊种植露天蔬菜4000亩,已经成为梅山城区居民菜篮子供给的只要基地。仅上述四项产品的直接销售收入就达 万元,全镇农民人均收入达 元。

2、加强技术指导,培育高效农、牧、渔业。积极组织开展新型农业技术培训,安排农业技术人员直接深入到村组和农民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培训,累计培训新型农民3000人。大力推进农业科技项目,推行“经纪人+基地+公司+农户”的模式,与农户签定承包合同,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红石村300亩的金寨县生态龙虾种苗繁殖基地,龙井村引资300万元建设的现代化野猪、甲鱼养殖场等,全镇先后发展有17家养殖专业户,成立了15家养殖业专业合作社,建立产业协会4家。通过大户

示范,带动农民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和收入的不断增长。

3、立足旅游开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利用我镇独特的区位优势,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梅山水库观光游、农家乐原生态游等旅游业的同时,积极发展利用经济。争取扶贫资金140万元,在洪冲、桦岭村建设生态旅游基地,实施栗园技改、茶园低改、库湾养鱼、土鸡养殖、蔬菜种植和培育农家乐旅游点等系列开发,带动全镇区域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四、以项目建设为依托,实现基础设施大改善。

1、强力推进项目建设,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十一五期间,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项目工作,认真编制项目规划,多渠道、多途径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五年来共争取项目资金达4116.7万元,全部用于改善全镇的基础设施条件。一是争取水库移民后扶项目资金2322余万元,实施项目建设290个,已完成267个,新建水泥路40.6公里,修砂石路26条32.5公里,改造路基135公里,加固河堤49处7650米,实施维修灌渠道维修2787米、清淤3000米,修塘堰75口,新建高位引水及人畜饮水工程25处,新建农村科技文化室6处。二是争取通村水

泥路项目资金1414余万,修建通村水泥路38条96.5公里;三是争取以工代赈资金180余万元,实施三湾生态移民工程和镇内公路建设,落实了三湾村40户移民集体搬迁。四是争取扶贫资金200余万元,用于龙湾、洪冲、等13个村的整村推进建设,只要用于改善村组道路、人畜饮水、高低压线路整改等基础设施。

2.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着力改变村容村貌。十一五期间,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被确定为新农村建设示范镇的有利时机,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首批申报了新河、三湾、百禄桥为省、市级示范村。把位于老城区结合部的新河村规划建成生态旅游农业观光园和小康示范村,投入资金修建了组级水泥路3.3公里、园区矩形渠1240米、当家塘5口、河堤800米;同时新建了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的村民安臵房,现已全部交付使用。把金寨火车站所在地的三湾村规划建设成山区新农村的样板村,进行了高标准的规划设计。争取资金兴修了规划区内的道路、桥梁、安全饮水排水工程等配套实施,40户库区移民安臵房建设主体楼房已经基本竣工。把全镇蔬菜生产基地百禄桥村规划建设成为高效农业示范村。争取资金

实施了吴庄至凤桥组级3公里的道路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投入资金 元购臵大棚钢架免费供菜农使用,新发展钢架大棚蔬菜250余亩;实施污水和雨水收集工程,清淤河道2公里;推行“一池三改”和庭园美化、田园清洁工程,让农民在田间地头建起垃圾箱,清洁田园美化环境。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热情。

3、以创建区域重镇为目标,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实现打造金寨龙头,创建五强重镇的目标,就必须围绕梅山城镇建设做文章。(1)积极配合县委、县政府做好梅山城区建设规划。力求梅山城区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备、道路通畅、环境优美,努力把梅山城区建设成为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美丽山城。(2)稳步推进大城关建设。委托六安市规划设计院对县城规划区内的19个行政村154个村民组的村民居住问题进行了布点规划,共规划设计54个居民点,今后将分阶段逐年稳步实施。(3)文明城镇创建工作初见成效。2008年我镇成立了城市管

理行政执法中队,积极开展梅山城区文明创建工作,在依法治理城市乱搭乱建、违章建筑、占道经营等不法行为的同时,重点配合县行政执法大队开展了城市市容市貌的整治,治理脏乱差、不文明经商行为,认真实施城区街道绿化,道路绿化、亮化工程,确保市容整洁、环境优美、城风文明。

五、以科学发展为统揽,实现三个文明建设大和谐。

1、高度关注民生,全面落实惠民政策。时刻关注农村五保户供养、老弱病残和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问题,扎实开展农村和城区贫困人口的社会低保工作,坚持标准,规范申报、审核、审批程序,做到公开透明,应保尽保,全镇落实社会低保 人,其中农村低保 人,城镇低保 人。积极开展特困户、重病户和受灾户的救助工作,五年来共实施救助10915人,发放救助资金277万多元,完成灾民建房673间,帮助农村贫困、病残人员实施危房改造160户。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惠民政策,注重宣传、阳光操作、建立机制、优质服务。镇成立了便民政务服务中心和“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全程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

对农村各类补贴资金实行了“一卡通”发放制度,确保各项惠民资金及时准确地发放的农民手里。五年来共发放各种惠民资金 万元,其中,家电下乡补贴1.43万台800万元,农用机械车辆补贴 万元,其它各类补贴 万元。

2、扎实开展综合治理,确保社会和谐稳定。镇党委、政府始终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稳工作列为头等大事来抓,投入资金50余万元,用于综治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治目标管理、扎实推进平安创建与“五五”普法工作,全面排查调解化解矛盾纠纷,建立社区及小集镇警务室,成立综治维稳中心与矛盾纠纷排查中心,及时消除不稳定因素,依法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先后被授予六安市平安乡镇、无邪教乡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乡镇

3、始终把教育放在首位,确保文化卫生事业快速发展。采取争取外援与政府配套投入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学校布局调整、校安工程、危房改造。五年共撤并学校6所,消除危房3万平方米,新建教学楼11幢17854平方米,维修加固教学楼1.3万平方米,新建学校水泥篮球

场、硬化校园水泥路、改造学校食堂、学生宿舍1.5万平方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办学质量;严格执行教育收费“一费制”,强化控辍保学措施,保持小学入学率100%,初中生毕业率99%。重视文化事业发展。全镇共建设村级农家书屋18家,争取资金60余万元实施了村村通工程,架设光缆52公里,建成了9个村级终端接收网,安装用户760户。镇文化活动中心建设正在抓紧实施,2011年初即可投入使用。支持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扎实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工作,切实解决了城乡居民的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问题。争取资金投入,努力改善镇村卫生条件。镇中心卫生院、洪冲卫生院的医疗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争取资金140余万元,筹资100余万元完成了32所村卫生室建设,极大地改善了镇村医疗条件,促进了镇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工作的顺利实施;积极建立重大疾病救治和疫情防控预案,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坚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稳步推进。坚持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为核心,以控制

政策外生育、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为重点,以两查两六到位为抓手,积极建立常抓不懈和村为主工作机制,坚持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和一票否决制,扎实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加大工作力度,夯实工作基础,不断优化计生效果指标和过程指标,确保全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保持稳步发展的态势。十一五期间,全镇共出生人口6902人,人口出生率为12.13,自然增长率人口为6.2 ;共落实四项手术8638例,综合节育措施落实率为92.3 ;查处“两非”案件127例,完成社会抚养费征收1200万元。认真落实各项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兑现各项奖励扶助资金200余万元。

5.、切实加强党的建设,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坚持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为统揽,以争创五好乡镇党委、五好党支部为目标,全面落实党员双培双带、双向带动、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双承诺双监督”、为民服务全程代理等“五大载体”工程;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注重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积极培育和发展新党员,不断充实和壮大党员队伍;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监督,严肃查处各种违纪案件;认真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改进工作 14

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为民服务水平,切实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确保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如此同时,人民武装、妇联、群团、老龄委、关心下一代等工作也得到了高度重视和不断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和明显成绩。

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镇党委、政府从容应对了行政区划调整后所面对的各种困难和挑战,理清思路,坚定信心,抢抓机遇,扎实苦干,在招商引资、工业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城关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让人鼓舞,催人奋进。但是,有暴露了许多问题和不足,突出地表现在:一是工业发展的步伐还十分缓慢,缺少科技含量高、规模大的工业项目作有力地支撑,镇工业集聚区亟待重新规划建设,时间刻不容缓。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和品牌效应,没有自己特色产品和优势项目,农民收入增长的速度还很缓慢,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很不牢固,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脆弱,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快,规模不大,带动效果也不十分明显。三是在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方面,显得办法不多,信心不足,决

心不大。四是少数镇村根本思想不够解放,发展意识、创新意识不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多,工作能力和工作责任心都亟待提高。

“十二五”工作思路

“十二五”时期对我镇来说,既是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又是压力与挑战并存时期,我们必须审时度势,趋利避害,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强烈的发展使命感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在挑战中赢得主动权,在困境中顽强拼搏,在不断发展中实现自我,为实现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而顽强拼搏。

一、指导思想

继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先争优、加速赶超、富民强镇为主线,以招商引资、工业改革等发展和大城关建设为重中之重,深化改革,锐意创新,奋力拼搏,积极实施“工业强镇、农业稳镇、商贸活镇、环境立镇、旅游兴镇”的发展战略,推动重点项目建设,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和生态休闲旅游基地建设,发展以民生工程为重点的社会事业,为建设经济繁荣、社会

和谐、环境友好、人民幸福的梅山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奋斗目标

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实现下述工作目标:

1、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 亿元,年均增长 %。

2、财政收入达到8000万元,年均增长20%。

3、工业总产值达 亿元,年均增长 %;实现招商引资88340万元,年均增长22%。

4、农业总产值达 亿,年均增长 %。

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元,年均增长 %。

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100%,新农保参保率达98%。

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内。

三、工作措施与任务

为实现上述预期目标,着力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进一步实施工业强镇战略,推动镇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推进招商引资主战略。着力于经济环境建设,加大对招商引资企业的服务力度,实行项目联系制度和包保责任制度,完善全程代

理服务制度,限时承诺办结各项法律手续;对重点建设项目,分别成立项目责任小组,从项目谋划到实施直至完工投实,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现场办公,加大对经济发展环境的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干扰和影响招商引资企业正常建设和经营的不法行为;加强与落户企业的联系,听取招商企业的意见与建议,及时落实解决招商引资企业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招商引资主攻战略,以招商引资促进工业发展,推动镇域经济上台阶。十二五期间计划引进企业113家,实现引资88340万元。狠抓项目推进,2011年要全面完成已签约的盛前科技中药材加工、森泰工贸变压器开关柜、开顺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项目的开工,落实正在洽谈中的意向项目,奠定十二五规划的坚实基础。随着镇红石工业集聚区并入县经济开发区,我镇亟需创造条件,打造新的招商平台,为招商引资企业落户创造良好的环境与发展空间。支持在外地创业的成功人士回乡创业,鼓励有经营意识的乡土能人开展创业;帮助个体私营业主做大做强。

2、壮大产业集群,提升经济运行质量。

扶持现有的产业集群上规模、上水平、延伸产业链,把产业集群做大做强;逐步培育新的骨干和支柱企业,以支柱企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打造更多的有市场潜力的产业群体,帮助企业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提高研发和科技创新能力,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在加大企业科技投入的同时,扩大企业规模,造就一批具有引领产业发展的骨干企业,增强市场影响力和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实现工业强镇目标。

(二)增强农村发展后劲,引导农民致富。紧紧抓住“三农”工作发展新契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做好农村工作的方针、政策,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进一步改善全镇农村建设簿弱环节。

1、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

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在确保粮食自给自足的基础上,扩大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开展水稻、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实施玉米振兴、油菜高产计划,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力促全镇粮食产量年均增长1.6%。提高优质茶树良种普及率,新发展

良种茶园2000亩,改造老茶园2000亩,到“十二五”期末,全镇茶园面积达1.2万亩,产量达500吨,产值达0.3亿元。发展城郊蔬菜5000亩,设施蔬菜5000亩,力争到2015年全镇蔬菜面积达1.3万亩,实现产值0.5亿元。在洪冲、南水、百禄桥、银湾、三里井等村发展生态黑毛猪养殖、圈山散养土鸡,发展有机鲢鳙特色养殖,逐步建立规模化、标准化、产业特色养殖体系,到2015年,分别达到1.2万头、8万头、1074吨,实现产值5562.2万元,增长18.5%,特色养殖比重占全镇养殖总量的60%以上,规模养殖比重达60%以上。在三元、龙井、龙湾、汪冲、清水、马店等村新建油茶基地5000亩,实施油茶低改4000亩,在马店、桦岭、汪冲等村新发展毛竹4000亩。

2、实施农业产业化跨越发展计划

“十二五”期间,力争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争创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6家。龙头企业直接带动农户1万户,农民来自农业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达1900元。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帮助专业化合作社

进一步健全组织机构,完善章程制度,力争到2015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30家。搞活农产品流通市场,重点建好开顺农副产品交易大市场,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以大户为支撑,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种养加产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园区。加大农产品品牌宣传,进一步加大品牌的申报认证和宣传推介力度,不断提高品牌农产品的数量、知名度。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强化对农资产品的质量抽检,狠抓农业违法案件的查处和涉农纠纷的调处。实施农村能源工程,拟在全镇10个村实施“一池三改”600户,实施节能改灶800座,推广太阳能2000台,以“一池三改”为基本单元,户用沼气建设与改厨、改厕、改圈同步建设,鼓励农户采用“猪—沼—菜”等生态农业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利用民生工程新型农民培训项目与农技人员深入村组等形式,培训新型农民,到十二五末,确保全镇80%的农民懂技术会经营。

3、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利用项目资金,加强村组道路、人畜饮水、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建好村级科技文化室,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推进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示

范点建设。打造新农村建设的精品示范村。

4、大力实施产业化扶贫,强化劳动力转移培训,开展社会扶贫,不断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实施好整村推进,实施产业化扶贫,强化劳动力培训,完善危草房改造和扶贫移民搬迁点建设,争取完成2750户危房搬迁任务,减少贫困人口3000人,基本消除绝对贫困人口。

(三)突破重点项目征地瓶径,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创建宜居城关镇,发展集商住、休闲、娱乐、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积极配合县委、县政府重点工程项目征地、拆迁等工作,力促史河防洪堤退建、县医院住院部扩建、新城区四星级宾馆、河滨路改造、安臵四区等工程项目早日竣工,争取资金对老城区街巷进行治理,硬化、亮化小街巷,逐步完善县城功能。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在“两路下道口三合、三湾等村创造条件发展道口经济,拉动人物流,活跃第三产业;加快桦岭、开顺、船冲、马店、徐冲等小集镇建设,逐步完善现有的农村农贸市场,引导个体工商户,文明诚信守法经商,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四)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抓好民生工程建设,加大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支出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积极争取扶持资金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1、发展教育事业

支持中小学校依照教育整体规划,优化教育资源配臵,调整学校布局结构,力促教育均衡、持续、健康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行学前三年教育,基本形成0—5岁学区教育一体化体系,建好中心集镇幼儿园,小学幼儿班。根据新城区教育发展需要,新建、扩建、加固江店中心小学、开顺中心小学、开顺初中、三湾小学、汪冲小学校舍。完成苏畈、枣冲小学校安工程建设,撤并山区村小学校。积极争取,消除学校危房。

2、发展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建成标准化镇级综合文化站,普及村级“农家书屋”;扩大徐冲片、船冲片有线电视覆盖面,建成贯通全镇南北线电视网络;分批解决卫地设施有效覆盖,解决边远山区群众看电视问题,逐步推进数字化电视设施,实现信息网络化。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医疗保险群

众筹资收取工作,支持镇中心卫生院深化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改善村、社区医疗条件,抓好免疫工作,加强对传染病的监测,保障群众健康。建好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建好村级农民健身活动场所。

3、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全面落实“十二五”期间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保持人口低生育水平,出生率控制在1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继续实施“关爱女孩”行动,切实将性别比控制在适度范围内,着力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完善提高“村为主”、推进“村(居)民自治”逐步建立以“宣教为先导、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秀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工作新机制;继续整治生育秩序,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加强计生干部队伍建设,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强化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推进人口与计生工作上台阶。

4、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一是抓好综治维稳工作。紧紧围绕“把梅山建设成为金寨县最稳定的乡镇之一”的

目标,强化镇村、社区综治基础设施建设,建好村、社区综治工作站(办)。完善信访维稳机制,以镇综治工作中心为平台,建立排查预警、受理登记、办结报告等制度,努力排查和化解矛盾纠纷,维护辖区社会稳定。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定期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提高安全生产监管水平。扎实开展“六五”普法工作,严厉打击“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违法犯罪活动,推进“无邪教镇、村(街)、社区”创建活动。继续实行平安达标一年一评工作机制,对平安创建先进村、社区、单位实行动态管理,按照“属地管理”“一票否决”的要求,加强对综治工作的考核与奖惩力度,充分发挥目标管理的激励和鞭策作用,极力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平安梅山;二是抓民政救助、社会保障工作。认真落实优抚保障、社会福利、生产救灾等任务、对城乡低保继续实行动态管理,抓好村民自治、社区建设,认真做好农村养老保险、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临时工养老保险工作,抓好劳动就业培训工作。三是抓好统计、档案、资源普查等基础性工作。四是抓好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老龄教育等工作。

5、稳步推进基层民主。

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职能,定期走访人大代表,开展调研活动。加强监督工作,进一步抓好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居)务公开工作,扩大基层群众参政议事的知晓权、监督权,发展基层民主。

2011年工作安排

2010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为开好头、起好步,初步打算做好以下十个方面工作:

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和农村党员干部主题教育,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认真组织实施村“两委”换届工作;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加大违纪案件查处力度,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

二、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争取已签约的项目开工建设,创造条件打造招商平台,充实招商力量,优化发展环境,实现招商引资1亿元的工作目,着手规划拓展工业集聚区。

三、高度重视,做好“三农”工作。扶持种养殖业大户扩大生产规模,发挥带动作用,推广实用生态养殖 26

技术,促进特色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升农民的生产技能。积极引导、组织和鼓励农民外出创业和返乡创业。

四、积极实施大城关建设。做好征地补偿安臵工作,加大建设环境整治力度,妥善处理建设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五、认真抓好新农村建设。全面完成上级下达的农村公路建设计划,完善农村公路养护机制,做好全镇农村公路管养工作;继续做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工作,加强监管服务力度,保证工程质量;认真抓好新村庄布点规划的组织实施,严禁查处乱占滥建行为,严格保护耕地和林地。

六、全面落实民生政策。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加大低保政策宣传力度,加强对村居民收入监控,对城乡低保户实行动态管理;抓好民政救助和五保供养等社会保障工作。

七、夯实镇村综治工作基础。落实办公场所、培训工作人员,配备办公设备,落实工作责任制,保障工作所需。

八、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完善“镇负责,村为主”工作机制,开展创建计生优质服务乡镇活动,提高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加大对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力度,严查“两非”案件,做好计生统计工作,夯实计生工作基础。

九、加强财政工作。按照现行镇财政预算管理体制的所有规定与要求,合理编制镇财政收支预算;加大税收征管力度,严格支出管理,保障正常运转,努力培植新财源。

十、抓好教育、卫生、广播文化民生工程的落实,利用民生工程资金及争取项目资金,保障立项的文化、广播、教育、卫生等设施开工建设。

中共梅山镇委员会

梅山镇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思路 篇2

山西省是能源生产大省,又是能源消耗大省,能耗水平较高是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突出问题。“十一五”以来,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山西省节能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运用倒逼引导机制,把节能工作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大力度,扎实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走出了资源型省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路子,为“十二五”期间山西省转型跨越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1“十一五”山西省节能工作成效

“十一五”以来,山西省通过落实工作责任、完善体制机制、淘汰落后产能、加大资金投入、推动技术改造、加强节能监管等强有力的措施,“十一五”单位GDP能耗下降22.66%,全面超额完成22%的节能目标任务,实现节能量4 000余万吨标准煤。节能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支撑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以能源消费年均6.4%的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末的0.98下降到0.57。全省单位GDP能耗水平已由2005年的2.890吨标煤/万元下降至2010年的2.235吨标煤/万元,累计下降22.66%。

1.2 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5.56%。钢铁行业1 000立方米以上高炉比重由“十五”末的9%上升到21%,建材行业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量比重由20%上升到77%,焦化行业炭化室高度4.3米以上机焦产量比重由36.9%上升到90.6%,电力行业3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占火电装机容量比重达到70%。

1.3 淘汰落后产能为转型跨越发展腾出空间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共关停小火电机组316万千瓦,淘汰落后钢铁产能5 397万吨、焦炭产能4 761万吨、水泥产能2 586万吨、电石产能142.82万吨,为全省转型跨越发展腾出更大的能耗空间和环境空间。

1.4 高耗能行业能效水平明显提高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焦化、化工、建材、黑色、有色、电力等六大高耗能行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分别累计下降27%、13%、39%、38%、18%、27%。与“十五”末相比,火电供电煤耗由387克标准煤/千瓦时降到344克,下降了12.5%;吨钢综合能耗由878千克标准煤降到612千克标准煤,下降了30%;水泥综合能耗下降了40.1%;合成氨综合能耗下降了31%;镁冶炼综合能耗下降了46%。

2“十一五”节能工作基本经验

2.1 领导重视与组织完善是推动节能工作的核心。

山西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分管副省长任副组长的省节约能源工作领导组,建立了20多个部门合力推进节能的工作机制。省节能主管部门成立节约能源处、省节能监察总队、省节能中心,各市也逐步增强节能管理、执法与服务力量。全省上下形成了不断壮大的节能管理、监督和服务三位一体的节能工作体系。

2.2 强化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制是做好节能工作的指挥棒。

省里将节能目标层层分解落实至各市、县及重点企业,建立并完善了节能考核体系,将节能工作目标纳入到地方政府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范围及省属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中,作为约束性指标和重要考核依据。通过目标明确、责任清晰、措施有力、考核到位的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形成了强有力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2.3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与控制新增能耗是实现节能的有效途径。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拿出壮士断臂的决心,不断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对不按期淘汰的企业或设备坚决采取停电、停水、停气、停运、停贷及收回生产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等断然措施强制淘汰。省政府出台《山西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将节能评估作为项目准入的强制性门槛,从源头上遏制不合理的能耗增长。

2.4 加大资金投入与实施节能工程是支撑节能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节能专项资金支持2 000余项全省重大节能重点工程,其中,2009年、2010年重点推进1 043项节能项目。山西省节能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在全国最大。“十一五”期间,山西省节能重点工程实现了2 800余万吨标准煤的稳定节能量,有力支撑了全省节能目标的实现。同时,建立了一系列制度,扶持合同能源管理成为用能单位实施节能改造的重要方式。

2.5 抓重点行业与重点企业是做好节能工作的关键。

煤炭、焦化、电力、冶金、化工、建材这六大行业是山西省主要的耗能行业,年耗能在1万吨标煤以上的998户企业(省千家)为山西省重点耗能企业。围绕重点行业开展行业能效对标、节能工作现场经验交流、行业节能技术推介等活动,围绕重点企业开展了能源审计、节能培训,落实了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设立能源管理岗位等措施制度。

2.6 建立健全节能法规标准与加大节能执法检查力度是推进节能工作的强力措施。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完成了金属镁、铁合金、电石的地方能耗限额标准,以标准化管理推进节能,目前正在抓紧修订《山西省节约能源条例》的工作。各级节能监察队伍通过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和日常监察活动,有效遏制了各种能源生产、使用的违法行为。

2.7 建筑、交通等行业是节能工作全面开展的重要领域。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建设了约50万户的大型沼气工程、约630万平方米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工程、约2.5亿平方米的城市集中供热工程。推广高效照明产品2 086万支,完成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面积480万平方米。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积极推进道路运输的信息化和智能化进程,完成了对23家省直单位的办公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2.8 科学实施节能预警调控是打赢节能决胜仗的关键行动。

2010年,面对节能严峻形势,山西省制定了节能预警调控方案,明确了“科学、合理、有力、有序”的调控原则,建立了各市节能重要工作“周、旬、月”报告制度。针对山西省电力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正确处理节能工作与经济发展、节能工作与合理发用电的关系,使节能预警调控实施与有序供电、经济发展、保障民生并行不悖。

2.9 加强宣传与全民动员是节能意识提高的基础。

在企业、机关、学校、社区、军营等广泛动员全民积极行动起来,普及节能知识和方法,倡导绿色消费理念,进一步增强了全民能源忧患意识和节能意识。节能宣传周期间,免费发放节能宣传海报等节能宣传材料10万余份(册),发放LED节能灯10万余只,发送2 760万条节能公益短信。

回顾“十一五”节能工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节能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一是产业结构依然偏重。山西省产业结构单一、结构畸重,经济增长过多地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依赖工业中的重工业。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增加了节能工作的难度。二是长效机制不够完善。运用行政手段多,市场作用发挥不够,企业节能内生动力不足。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抑制高耗能产业发展的常态化机制尚未形成。三是能力建设相对滞后。各级节能主管部门节能管理力量不足,能源统计、计量和节能监察等基础工作薄弱,难以满足当前节能工作的要求。

3“十二五”山西省节能工作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

3.1“十二五”节能工作总体思路

“十二五”时期,是山西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重要时期,节能工作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破解发展中的资源瓶颈约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为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二五”期间万元GDP能耗下降16%的目标,为山西省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十二五”山西省节能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实现“三个转变”,即在目标责任上,由单一的能耗强度控制向能耗强度控制和新增能耗控制相结合转变;在实现途径上,从偏重技术节能向技术节能和结构节能并重转变;在政策措施上,由注重行政手段向主要依靠经济等市场化手段转变。

3.2“十二五”节能工作的重点任务

3.2.1 创新机制,促进转型发展

一是建立倒逼机制。合理控制新增能耗,建立节能目标进度预警机制。进一步强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对能源消费和高耗能产业增长过快的地区,合理控制能源供应。对超能耗限额标准的企业继续实施惩罚性电价政策,利用目标控制与差别电价形成的倒逼机制,推动高耗低效企业加快转型升级。

二是健全约束机制。继续把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奖惩措施,实行严格问责制。推动建立主要耗能行业、相关部门节能工作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重点企业节能目标考核评价体系,逐步建立由地区、行业、部门和重点企业组成的节能目标考核评价综合体系。

三是完善长效机制。修订施行《山西省节约能源条例》,同时加大节能执法力度,组织开展节能专项检查和日常监察,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建立省级节能管理体系标准,在全省主要行业制定地方性能耗限额标准,通过标准化手段促进节能工作科学、精细化管理。完善统计监测体系,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耗调度跟踪,建立节能预警调控的常态化机制。

3.2.2 重点突破,促进跨越发展

一是推动节能环保型新兴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节能技术研发、节能产品生产、节能市场服务的山西特色节能优势产业,选择最有基础和条件的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加快形成竞争优势。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争取结构节能取得突破。以结构调整作为实现节能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实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煤化工、新型材料工业、特色食品工业等新兴工业产业,不断优化工业产业内部结构,促进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低耗能产业发展,不断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三是为转型项目腾出更多能耗空间。继续依法淘汰“两高”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严格落实国家政策要求,认真制定分年度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加强淘汰落后产能督查调度,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提高淘汰标准,扩大淘汰范围,为“十二五”期间转型项目留出更多能耗与环境空间。

3.2.3 实施工程建设,促进绿色发展

一是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工程。继续加大节能专项资金投入,支持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在煤炭、冶金、焦化、建材、化工、电力等六大主要耗能行业和重点用能企业大力推进节能工程。将重点节能技术与重点用能企业“对号入座”,强制性推广节能先进适用技术。

二是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能效提升工程。培育和扶持一批节能技术、节能工作实效突出的示范园区和大企业、大项目,充分发挥大企业和大项目的支撑、带动作用,提升行业整体能效水平。研究实施重点耗能行业“领跑者”能效标准,深入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

三是节能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继续推行基于市场化运作的合同能源管理、节能自愿协议等节能新机制,建立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能效评价体系。在全省发展一批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重点培育扶持5~10家销售收入过千万的节能服务龙头企业,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场化节能综合服务体系。

3.2.4 整体推进,促进科学发展

一是加强形势分析与部门合作。认真研究经济形势变化对节能的影响,做好节能形势分析和预测预警,及时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并采取措施。深入推进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及社会领域节能工作,加强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充分发挥节能合力作用。

二是加强节能能力建设。加强各级政府节能管理力量和监察及服务机构队伍,进一步完善市级节能管理监察服务机构体系建设,着力加强县级节能机构能力建设。

三是加强宣传培训。加强对各级政府节能管理人员、节能监察执法人员、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人员的节能培训。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加强节能领域工作的宣传力度,形成媒体宣传、政府推动、企业主动、全民联动的节能工作新格局。

摘要:“十一五”期间,山西省节能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走出了资源型省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路子。“十二五”时期,山西省节能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实现“三个转变”,破解发展中的资源瓶颈约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为山西省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设想 篇3

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设想 一、十一·五工作亮点

在过去的五年中,*****公路局应对挑战,众志成城,在稳步发展的过程中,应该说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全县路网建设日新月异,路政执法日臻规范,文明成果日益丰硕,养护体制日趋灵活,职工收入日渐增加。五年来,全局干部职工团结实干、顽强拼搏、乐于奉献的工作作风,赢得了社会各界、各级各部门的一致好评。连续四年获得市、县双文明建设红旗单位、先进单位。路政大队被评为省级青年文明号,原渌口渡口所被评为全国水运安全班组等荣誉称号。二、十一·五工作成效

“十一〃五”是攻坚克难有目共睹、全局工作稳步推进、职工待遇明显改善的五年。*****局在*****委、政府和市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与高度重视下,以提高公路路况为工作重心,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一)项目建设成绩突出。

五年来,我局依托全市公路工程项目大会战平台,克服工程任务重、施工难度大、资金紧张、施工环境不佳等诸多困难,以增强实力为灵魂,以提升服务水平为目标,始终保 持了工程建设良好的推进态势。

路网干线建设:实施干线改造项目共6个。在建2个(芷渌公路、S211*****段改造项目),完工4个(株渌公路、S313、网朱公路改造项目和茶陵S320改造项目),完成公路交通基层设施建设投资达5.5亿元。为湘渌经济建设乃至全市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富民强县项目: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拓展企业发展空间、提升乡镇经济实力,五年来,共实施了3 个专项工程(松西子新农村社区环线路面工程、华新物流通道改造项目、三门镇主干道改造项目)。目前,完工2个,在建1个,累计完成投资近1000万元。

协助完成通乡公路改造里程103公里,通过有效地质量监控手段,不断提高工序施工质量,促使局路网路况获得一个长期的质量保障。较好地完成了县委县政府下达的“为民办实事”任务。

养护工程项目:五年来,完成养护工程项目近30个,产值近5200万元,内容涵盖安全保障、水毁抢修、路面大中修。使平山、伞铺、雷打石、淦田、太湖等全县大部分乡镇的出行条件和道路安全保障能力有了极大提高。

产业深度挖掘:通过09年的一期改造及景观建设,托管的株洲公路三门培训中心项目是我局积极投身“三大战役”的具体表现。全年累计吸引游客近30000人,餐饮、会2 议、水上娱乐等经营收入达200余万元。精心打造的“丽水港湾”品牌正不断吸引省内外客人慕名而来,随着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三门培训中心有望成为长株潭湘江风光带沿线上档次、高品位的会议中心和休闲观光景区。

(二)路政工作规范有序。

──不断加大治超力度。局属路政大队积极参加了湘渌江水源地整治、砂场综合治理、县城交通秩序整治及市局布臵的专项超限治理行动共23项。五年来,共处理超限超载处罚案件2800余起,卸载近30000吨,且保持执法相对人的“零”投诉纪录。

──不断加大巡查力度。局属路政大队紧紧围绕“依法行政、依法治路、保护公路”的主题,经常巡查,及时办案,突击扫障。全年共查处赔(补)偿案件近150余起,违法建筑案件近300起,挽回经济损失600余万元。

──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局属路政大队在积极进行“学习查找、对比自纠、训练整肃”的同时,壮大队伍规模,建成执法监控系统,使路政大队执法力量和人文、和谐的执法理念在日常工作中得到增强。政务中心公路许可项目审批窗口遵循“七公开”原则,服务满意度不断提高,树立了公路行业文明执法形象,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三)养护水平不断提高。

以开展三大会战为契机,以“七无三有”为工作要求,服务百姓、服务企业、服务经济、服务政府,促使我局干支线路网路况达到了人民群众对出行条件的基本要求。五年来,全局实际评定里程(除S211、X017、X036外)优良率达到72.5%,完成养护投资4000余万元。

──养护管理规范。通过建立健全养护监理、计量支付、养护材料、养护操作、安全生产等一系列管理行为规范,谋求在制度中管人管事,在规范中焕发生产力,在改革中促使干部职工尝到事企分开、管养分离的甜头。运用“三大新招”(即同类型结构修补法、一次成型作业法、活动板块油面施工法),促使养护生产管理水平得到长足进步,实现了路用材料、养护作业、工作行为在大部分作业内容中对规范的“三统一”。同时,随着危险路段安保工程、重要路段绿化工程、高流量砼路段换板项目的有序推进,一条条标准化的康庄大道正从无到有,不断延伸。

──养护作业精细。继续提高机械化和科学养路水平,引导养护公司有计划地配备了水车、风镐、压路机等近20余台套养护机械设备,使养护作业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五年来,挖补面积达40余万m,封面近20万余m,使管养公路达到了“路面优良、路基标准、构造物完好、设施完善、沿线绿美”的标准化要求。

──灾险破解有力。五年来,*****频繁遭遇灾害性天气的侵袭。从08年冰灾及历年汛期的应急处理过程来看,4

22我局以反应速度迅捷、处理措施扎实、组织方案周密为主要特点,在省、市领导视察过程中,多次博得一致好评,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局从讲政治的高度出发,积极落实工作要求,为各项上级视察活动做好、做细了服务。五年来,共计完成13万m2沥青路面的挖补,局部罩面30余万m

2。

(四)党建助推作风改进。

五年来,全局上下建立健全目标管理办法和绩效管理考核办法,形成了以行动落实工作,以考核定格成绩的新风气。在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和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的大背景下,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工程建设“三合同”制和路政执法人员廉政承诺制,不遗余力完善权力运行机制、目标考核办法、管理制度框架、,营造出自律严、作风强的良好工作氛围,促使我局行业形象有了显著改变,全县政风行风测评成绩有了大的进步。三、十二·五工作设想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综合管理还有漏洞、创业干事的环境不优、解放思想的力度不够、县局基础条件太差、综合实力薄弱,全局进步发展的多项指标靠后、职工收入增加缓慢等诸多问题困扰我们多年。

对此,我们要正视,要解决,要全力以赴,朝着职工满 意、群众满意、领导满意的方向前进,实现全局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主要设想就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市局新时期“三化两提”的发展方式,抓服务,强管理,重执法,严考核,突出深化改革,改善民利,强局共赢三大任务,乘“势”而为,力争上游,促使我县公路工作再上新台阶。具体来讲,一是完善路网结构,完成升级后干线公路改造;二要提高养护水平,推进养护市场化,基本消除管养范围砂路和四、五类危桥;三要强化路政管理,建立治超长效机制,车辆超限率要力争控制在10%以下;四要突出文明创建,着力提高全局硬件水平和职工收入水平,争创全省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梅山镇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思路 篇4

一、“十一五”公司信息化发展回顾

1、发展历程

公司在“十一五”期间,从2007年成立信息化技术小组到2008年成立公司信息部,后经历公司机构改革归并质量检验中心,信息工作经历了四年多的时间,经历了管理部门成立、基础网络建设、ERP上线、机构改革等一系列事项,在总部及本公司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我们全体信息化工作人员同心协力、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2、主要成绩

① 积极配合总部信息部、网络系统集成单位及公司各部门(单位),顺利完成公司基础网络建设。

其中完成中心机房和二级机房建设、辅助设施及网络设备的到货验收、安装、调试、试运行等工作;完成公司内部光缆辐射、测试工作。全公司铺设了18条9800米光缆;完成公司、各二级单位883多个信息点5万多米网线的综合布线任务;为公司接入了两路2M从公司直达总部的专纤;为公司办公用计算机的接入局域网,实行了域控管理。

② 按照总部的统一布署,强有力地推进ERP项目的建设,并提前四天成功上线,积极完善ERP项目制度建设,配合总部信息部,协调公司各部门(单位),积极顺利推进ERP系统在我公司的运行。

其中及时制定下发了《山西华圣铝业有限公司SAP系统运行管理制度》和《ERP系统管理办法》;积极受理SAP系统运行问题50余次;完成ERP权限优化工作次;进行SAP帐号及权限申请工作14次;处理SAP帐号锁定80次;积极完成全年的SAP帐号审阅工作。

③积极维护公司视频监控系统,全力完善公司系统的软、硬件,全力保证公司的财产安全。

其中,制定并下发公司视频监控管理制度;将视频监控系统通过局域网引入公司总调办公室及分厂调度办公室;维护故障260余次;查看监控录像14次,录像内容回放时间长达336小时;

④ 以公司开展“创新年”活动为契机,积极响应公司“控亏增盈”的号召,全力维护公司网络系统,其中共处理各类故障1450余次;进行公司病毒防范和问题防范控制测试8次;对中心机房及其它机房进行正常巡视192次;完成公司域名申请和网站备案,成功对外发布公司网站。

⑤ 完成OA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开发与测试,在我公司内部大力维护和推广OA办公自动化系统

配合开发商对OA办公自动化正式系统进行了安装和初始设臵,并对OA软件进行了系统管理设臵。经测试后,在公司内部正式实施OA办公自动化系统,全公司共有用户430名。在公司全面实现了办公自动化,此项工作每年可为公司 节约20余万元。

⑥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其中管理制度25个,绩效考核制度11个。

⑦ 完成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工作。⑧ 分利用ERP系统和电子商务采购平台,对我公司部分二级单位所重点关注的原辅材和备品备件价格,在中铝各分子公司进行广泛收集,并和我公司的采购价格进行了比对。将对比出的结果反馈给公司领导和供销部门,为供销部提供了一定的采购数据比对基础,充分体现了公司总经理所倡导的“买入效益”。

⑨ 上报公司及中心领导12份铝、电、煤炭行业的相关动态信息,为公司领导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二、“十二五”信息化发展面临的形势

公司目前信息化的发展建成了几个信息化系统,包括组建了公司基础网络系统、上线了ERP系统、开发了OA办公自动化系统,加上之前公司所拥有的电解槽控机控制系统和炭素生产控制系统,各个系统各自独立,相互之间信息难于共享,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不便于数据的快速共享,造成了信息化源浪费。

信息系统数据来源多渠道,数据准确性、一致性较差。没有实现数据集成,造成数据来源多渠道,信息重复,利用率低,不能实现管理信息集成、管理与生产信息集成,影响决策层得到的信息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和一致性,容易造成决策和指挥失误,进而影响生产和效益。“十二五”期间,公司的目标是拟参股建设永济热电改扩建项目、兼并重组漳泽电力蒲州发电,并适时引入煤炭资源,扩建电解铝产能。至“十二五”末,形成500万吨煤炭、50万吨电解铝、1300MW发电机组、26万吨炭素的产业规模。公司规模的扩大给信息化工作带来了新的考验,规模形成后,如何发挥信息化的作用,使公司管理层能统一、快捷、准确发布调度指令,使遍布各个区域的公司各个企业做到步调一致、政令畅通,将是公司信息化的一个新的挑战。

三、“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一)“十二五”信息化发展工作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两化融合”为切入点,树立科学的信息化发展观,紧密结合我公司信息化现状,从解决问题入手,从基础建设抓起,注意处理好先进与实用、局部与全局、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抢抓机遇,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加快企业系统信息管控一体化建设步伐。

(二)“十二五”信息化发展目标及主要举措

1、以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充分做强做优现有信息系统,保证各个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

主要举措有:

① 加大本公司ERP系统运行的协调和督促力度,保证系统数据录入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真实性;把对公司全体ERP系统最终用户情况进行全面梳理做为一项常规化工作,定时 清除ERP系统冗余用户,力求使公司用户结构最优化,全力为公司节约信息化项目管理费用。

② 充分利用ERP系统和电子商务采购平台,持续做好原辅材料、备品备件质量及价格监督报表的制作,做好价格比对工作。

③ 严格执行《视频监控系统管理制度》,加大对各二级单位的监控系统运行状况的普查和考核力度;按照公司和中心领导的要求,统一规划、统一施工,逐步完成公司厂大门、炭素厂等位臵的监控系统改造,最大限度保证公司财产的安全。

④ 持续做好公司基础网络、ERP项目、视频监控、OA办公自动化、视频会议、门户网站等应用系统的维护工作,保持各项系统的安全、可靠和稳定运行。

2、以“两化融合”为切入点,推动公司信息化整体进程不断向前发展。

“两化融合”的主要举措是以完成ERP计量数据采集系统建设为契机,逐步将公司多维分析系统、电解槽控系统、炭素自控系统等信息系统全部融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彻底解决公司现有信息化系统的孤岛现象,形成公司电解铝生产管控一体化。

3、充分利用现有应用系统,建成公司综合信息办公平台。具体举措是充分利用公司现有的OA办公自动化系统、ERP系统、电子商务采购平台等系统,做好总体布局和规划,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逐步、分步对综合信息办公平台进行实施,充分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节约办公费用。

4、依据公司“十二五”发展战略,充分考虑煤、电、铝发展目标,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建成集团化的信息化管理决策系统。

① 根据企业的具体特点,采用典型的层次化组网模型,依照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的顺序打造标准化网络。在总厂局域网采用冗余网络结构,使用双设备通过双链路进行连接,保证广域网的高可靠性、快速切换和充分利用带宽;在分厂的网络建设方面,有针对性的采用相关的设备和软件,为分厂建设一整套方便安全的网络系统。

② 建设以华圣总厂为中心向各分厂辐射的广域网络和数据、音频、视频三网合一的广域网络,并搭建总厂与各分厂的视频会议系统。

③ 建设高标准的数据灾备系统。针对大量的重要数据产生,为严格保护好数据的完整性,除在总厂建设数据灾备系统,为实现远程灾备,在异地再建设了一个远程灾备中心,灾备中心采用的设备和软件都与总厂的局域网要完全相同,有利于在相同的平台上进行管理和维护,降低成本,节约资 源。

④ 根据企业发展,逐步建立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系统。实现日常生产现场的视频监督、事故现场的视频监督和应急联动,各种信息要集中在系统中,并能够与国家安全生产和保障相关的内容进行对照,以便能够立即做出决策,令企业安全生产得到进一步的保障。

梅山镇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思路 篇5

及“十二五”工作设想

“十一五”期间,我乡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在县委、县政府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部门齐心合力,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各村上下艰苦努力,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工作整体水平逐步提高,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十一五”期间工作基本情况

截止到2010年11月,我乡总人口约36740万人,其中流动人口约802人,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492人,在“十一五”期间张果屯乡一共出生1652,其中政策外出生95人,计划生育率为94.2%。

随着我乡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大量增加,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任务日趋繁重的实际情况。根据乡委、乡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的总体要求,我们因地制宜,大胆实践,积极推进流动人口体制机制创新、方法手段创新,圆满完成上级部门下达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各项指标任务,为我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工作具体实施手段

1、构建和谐为主,不断强化组织领导

自2006年来,为强化流动人口管理,着眼于解决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我乡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以推进平安创建、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服务为基础,以引导合理有序流动、维护社会稳

定为主线,各级高度重视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积极探索和推进“政府主导、部门配合、资源整合、信息互联共享”的综合治理新举措,形成“统一管理、优质服务”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格局,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纳入了党委、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坚持热情服务与依法管理相结合,善待弱势群体与保护公众合法权益相结合,使我乡的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进一步法治化、社会化、规范化。

2006年,乡委对计生兼职单位作了调整,将职能部门从原来14个增加到16个,进一步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各职能部门根据各自职责,结合本单位实际,配合计生部门认真抓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如卫生部门加强与人口计生部门紧密协作,共同督促各医疗单位及时做好出生、无证孕检、终止妊娠等的通报。为确保工作落实,乡每年与各职能部门签订计划生育责任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信息。乡人口与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组织人员对职能部门进行考核,通过考评,促进各职能部门更好地配合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加强和完善监督考核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紧紧抓住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重点管理对象。各村(居)委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制,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将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纳入层级管理责任制工作中,加强对流动人口计生的动态管理。

2、加大队伍培养,提升整体服务水平

张果屯乡党委政府充分认识到当前流动人口政策外生育是影响我乡低生育水平是否稳定的关键,必须加大投入,加强队伍建设。我乡人口计生考核方案对经费投入和队伍建设上都作明确的规定。经费

投入上要将经费投入列入财政预算范畴。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乡共投入计生经费2020700元。队伍建设上,根据形势发展和工作实际,每村都配备了计划生育专干和计生管理员。为保持队伍稳定,提高计生专干素质,按照上级领导指示,逐年提高计生专干待遇水平以及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使各村人口计生工作人员工作作风进一步改进,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整体素质进一步增强。

为贯彻国家人口计生委做出的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一盘棋”“三年三步走”的战略部署。要求充分发挥流动人口户籍所在地与现居住地协作的作用,加强两地信息通报反馈和相互间的协作。加强了流入、流出两地区域协作与沟通联系,扩大了区域协作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信息互通、服务共享”的目的。倡导人性化的服务管理,为流动人员提供便民利民服务。

3、发挥网络优势,创新工作理念。

Xxx年来,我乡有两个信息化软件应用于流动人口计生工作:《南乐县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网络办公系统》和《河南省流动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全乡计生信息化广泛应用于各层级,全乡30个村(居)配备了电脑;乡计生委多次组织各村计生专干、计划生育管理员进行测试以及组织国家新流动人口PADIS子系统应用。同时,我乡充分利用《河南省流动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具备的省内外跨区域查询功能和信息交互功能,实现与省内外有关流动人口的信息交换。

近两年,乡、镇两级加大投入,进一步加强计生信息化硬件建设,三、存在问题和不足

我们要清醒认识到,目前我们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体现在:

1、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村级计生专干配备不达标,基层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还有待提升。在全县12个乡镇中,我乡30个村队伍配备排名靠后。

2、流动人口计生综合治理工作机制有待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机制不健全,部门间合作还有待提高,部分协管员责任心不强影响了整体工作水平的提升。

3、长效节育措施落实难,稳定低生育水平面临挑战。由于依法行政的要求,以及流动人口流动性大,对育龄对象落实长效节育措施缺乏有效的强制措施,仅靠思想动员效果不理想,导致我乡常住育龄群众长效节育措施落实率不高,政策外出生隐患增大。

4、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由于我乡外出流动人口数量持续增长社会抚养费征收缺乏长效机制,征收难度大。目前,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缺乏可行的长效机制并存在恶意拒缴或无力缴交、举证难等问题。

以上这些问题,须在今后认真研究,狠抓落实整改,下大力气解决。

在“十二五”即将来到之际,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部署上来,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锐意创新,积极进取,不断开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局面。

目前我乡正积极学习“一创双优”集中教育活动,坚持科学发展观稳步推进我乡的流动人口计生工作,加强我乡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

梅山镇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思路 篇6

本刊编辑部

2010年即将过去, 2011年迎面而来。

在这辞旧迎新、岁月交替之际, 本刊向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我们的广大读者、广大通讯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并通过你们向冶金战线全体职工、家属致以新年祝贺, 祝大家新年新气象, 再铸新辉煌!

今年的辞旧迎新, 不仅是年与年之间的更替, 而且是两个五年计划之间的对接, 我们送走的不仅是五彩缤纷、硕果累累的2010年, 也是一幅五年之长的多彩画卷, 令人回味无穷, 感慨万千!

一、“十一五”钢铁工业发展特点

五年, 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 可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却经历了太多的艰辛, 太多的坎坷, 也使人们经受了太多的锻炼, 总结和积累了太多宝贵的经验, 取得了太多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 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的5年, 我们办了一系列大事, 办了一系列喜事, 办妥了一系列难事。5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 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 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翻开历史画卷, 我们会清晰地看到一场场惊心动魂的战斗场面, 各类自然灾害和重大挑战极为严峻。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 军民团结奋斗英勇抗震的场面刚刚过去, 同年冬天我国南方历史罕见的冰冻灾害突然袭来, 令南方大部分铁路、公路受阻, 水电线路中断, 使多少外乡人难以回家过年。2009年玉树大地震如晴天霹雳, 一个县城毁于顷刻之间, 成千上万的玉树人失去家园, 生活受困, 生产中断;去年底至今年初发生在西南地区有纪录以来最严重的特大干旱, 连人畜用水都很困难, 自然灾害给我们找了太多的麻烦。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危机冲击, 给我们的经济发展带来的创伤历史罕见。在战天斗地战胜经济危机过程中, 伟大的中国人民不愧为英雄好汉, 把困难踩在脚下, 把任务担在双肩, 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战, 终于使我国经济很快回暖, 走向正常发展。困难考验了我们, 使我们在战斗中得到了锤炼, 在与天斗与地斗与全球金融危机战斗的过程中我们增长了本领, 也积累了许多应对天灾人祸及国内外重大冲击、应对复杂形势的宝贵经验, 带来了五年国民经济全面大发展, 2010年我国GDP已超过日本进入全球第二位。经济增幅举世无双, 而且成为战胜全球金融危机实现经济复苏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以钢铁工业为例, “十一五”期间, 不仅钢产量增长较快, 从1996年起一直居全球钢产量第一位, 2010年粗钢产量预计6.2亿吨, 接近全球钢产量的一半, 而且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结构优化, 质量改善, 品种增加, 核心竞争力大大提升, 正在由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转变。与左右“十五”相比, “十一五”钢铁工业的发展呈现出几大特点:

1. 由过去主要侧重于数量增长、能力扩张转向提高质量、增加品种全面提高经济效益的集约化经营

“十五”期间, 我国钢铁工业正处于高发展的初始阶段, 国民经济对钢铁产品需求量大幅度增长。钢产量由2000年的12850万吨提高到2005年的34936.2万吨, 相当于2000年的2.78倍, 五年增长22086.2万吨, 每年平均增长4417万吨。特别是2003年至2005年的三年间, 钢产量由2002年的18225万吨增长到2005年的34936万吨, 三年增长16711万吨, 每年平均增长5570万吨, 增长之快创历史之最。“十一五”期间特别是近三年来, 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国际、国内钢材市场全面紧缩, 钢铁工业开始由高速发展向注重质量、调整结构、提高效益全面适度发展转变, 使粗钢产量增幅下滑, 由2005年的34936.2万吨增长到2010年预计的6.2亿吨, 五年增长27064万吨, 每年平均5412万吨, 与“十一五”后三年基本持平, 仅增长42万吨, 增幅为0.07%。。特别是2010年8月以后还曾出现连续几个月钢产量小幅下滑的局面。钢产量增长放缓转向适度发展。但内涵却发生很大变化:一是由于淘汰落后产能, 钢铁工业的技术结构发生很大变化, 先进产能增长, 落后产能下降, 使钢铁工业的产业升级、更新换代步伐大大加快;二是消耗高、污染重的低档产品数量减少, 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高档产品大大增加, 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三是钢材市场严重供过于求、产品价格下滑的局面有所缓解, 钢铁产品生产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趋向平衡, 协调发展, 钢材价格企稳回升, 防止了暴涨暴落;四是重生产、轻安全、轻环保的现象有所改变, 向着品种齐全、结构合理、环境改善的科学发展观方向发展。

2钢铁产品结构调整, 由过去的侧重提高板管比转向以市场需求为目标, 增加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高档产品

长期以来, 我国钢铁工业由于装备简陋、技术落后, 主要生产工艺简单的建筑材、型材等低档产品。工艺较复杂的板材、管材、带材占比较低, 直到“十五”期间, 板管比也一直徘徊在45%左右。所以, 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 我国钢材品种结构调整一直以提高板管比为主攻方向, 这也是符合当时市场需求状况的。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先后上了一大批板材项目, 板材产能迅速增长, 到“十一五”中后期, 热轧卷板产能出现了严重过剩, 产品供过于求, 而高附加值、高质量的产品却供不应求, 大量进口。所以从2008年开始, 我国钢铁工业产品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就由原来的提高板管比转向增加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高档产品。产品档次的提升, 带来钢铁技术装备升级, 钢铁工业不能再依靠原来落后的技术装备生产传统产品, 必须依靠技术进步搞好技术改造, 提升技术装备水平, 加快新产品开发, 即使是过去紧俏的板材, 也面临严峻的市场竞争, 必须是适应市场, 质量优良产品才有竞争力。没有新技术新工艺和现代化的技术装备, 难以适应新形势, 也就难以占领新的市场。所以, 近几年来, 各钢铁企业特别是大型钢铁企业十分重视发展高新技术, 提高技术装备水平, 抢占新形式下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宝钢、鞍钢、武钢、首钢、邯钢、济钢、莱钢等大型钢铁企业都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和各自优势先后建成了一批适应新形势下市场需要的技术含量较高的精品基地和精品项目。如宝钢的汽车板、鞍钢的新区跋鱼圈、首钢的曹妃甸等都为增加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产品, 提高产品档次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为产品更新换代做出了新贡献。在这方面, 上海宝钢的经验值得借鉴。同样生产板材曾有一度不少企业的板材严重供过于求, 大量积压, 降价促销都难于出手。而宝钢生产的汽车板系列产品不仅品种多、质量高, 成了当时的抢手货, 很快卖出去, 而且需要上门预订, 提前交预付款, 价格高, 效益好, 成为宝钢的拳头产品。还有他们自主开发的高档取向硅钢, 已实现批量生产, 代替进口硅钢生产50万伏以上等级的超高压大型变压器等等, 使企业的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产品大量增加, 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成为钢铁行业重要的精品基地。

3. 由过去在生产发展中单纯做加法转向既做加法又做减法, 既增加先进装备, 又即时淘汰落后产能, 保持生产能力的先进合理性

过去, 在钢铁产品长期处于卖方市场的形势下, 钢铁工业在发展生产过程中往往习惯于单纯作加法, 即只注重新建扩建, 增加新的产能, 逐年累计叠加, 忽视新陈代谢, 有计划的淘汰不适应市场需要的落后产能, 即使建成了替代落后产能的新项目, 仍保留原来的重复产能, 结果在一个企业中同一品种的落后产能与先进产能同时并存, 长期积累使产能越来越大, 产品严重过剩, 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尖锐。进入“十一五”以后, 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对钢铁产品实际需要实施了总量调控。在限定产品需求总量的情况下, 现有产能已经过剩, 再只做加法, 只增加新的产能, 不淘汰落后产能显然是行不通的。所以, 进入“十一五”以后, 国家就对钢铁工业提出了淘汰落后产能的要求, 并从2007年起国家又对钢铁工业提出了逐年淘汰落后的具体指标。随着形势的发展, 国务院、国务院办公厅、工业和信息产业部、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 先后多次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工业信息化部关于分解落实2009年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通知》、《国家发改委关于禁止落后高炉淘汰设备转为他用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国家发改委关于进一步做好钢铁工业关停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作的通知》等, 今年9月份工业信息化部还专门公布了淘汰落后企业名单。这些文件不仅讲明了淘汰落后产能的意义, 提出要求和目标, 而且三令五申限定时间, 采用倒计时方法抓落实。所以, 近两年来钢铁企业按照国务院等有关部门要求, 一方面根据市场需要积极发展新基地建设, 增加先进产能, 提高原有产能的技术装备水平;另一方面又有计划的限时限量淘汰落后产能, 做到有增有减, 有压有保, 使产能与市场需要相适应。这既是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也是保证钢铁产品供需平衡, 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4. 由过去的扩建新建外延扩张为主, 转向以内涵发展为主, 注重优化存量、联合重组低成本扩张, 提高产业集中度

长期以来, 钢铁企业要扩大规模求发展, 往往侧重于新建扩建外延扩张, 追求自身的增量, 对企业间的存量优化重组、整合发展重视不够。结果不仅形成产能重复叠加, 产品结构同质化, 而且浪费投资。企业之间不是优势互补, 形成合力, 而是以怜为壑, 互不沟通, 甚至搞恶性竞争, 整体优势难以发挥, 产业集中度也难以提高。根据这种情况, “十一五”以来国家发改委, 国资委、工业信息化部等有关部门严格控制钢铁工业新建项目, 近两年内基本没有建新钢厂。并按照优胜劣汰, 优势互补原则重视优化现有生产要素, 实施联合重组, 鼓励有实力的大型钢铁企业以资产和资源为纽带, 实施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联合。通过控制增量, 盘活存量, 整合优化, 扩大企业生产规模,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产业集中度。所以, “十一五”期间, 我国钢铁工业的联合重组有很大发展, 大多数有条件的钢铁企业已由过去的单体独立经营走向联合, 由分散走向集中, 组建了一大批联合舰队, 涌现出一批像宝钢集团、河北钢铁集团、山东钢铁集团、首钢集团、鞍钢集团、武钢集团、沙钢集团等两千万吨级以上的钢铁集团, 有的钢铁集团已攀上或正在攀登三千万至五千万吨级台阶。这些企业集团不仅规模扩大了, 抗风险能力增强了, 更重要的是通过扬长避短, 发挥优势, 整合功能和整体优势充分发挥, 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如宝钢重组宁波钢铁、八一钢铁厂, 首钢重组长治钢铁、贵阳特钢、水钢等效果很好;鞍钢与攀钢重组, 优势互补;河北钢铁、山东钢铁实行大集团资源整合统一运营, 使经营管理迈上了新的台阶;一大批钢铁集团将信息化与企业发展战略、核心业务相结合, 大大提升了软实力和救助能力, 使一些处境困难濒临破产的企业通过联合重组获得新生。通过联合重组, 钢铁产业集中度也有一定提高, 今年前10个月国内10家最大的钢铁集团粗钢产量占总产量的比重达到46.61%, 比上年同期提高6.28个百分点。

5. 实施两种资源由过去的单一买矿到多元化、多渠道经营, “走出去”到国外建立各种形式的原料基地

由于我国铁矿资源条件不很理想, 在钢铁工业高发展时期实行两种资源是必然选择。但开始仅仅是单一购买铁矿石。后来随着原料缺口越来越大, 有的企业开始尝试到国外建矿、租赁矿山, 特别是进入“十一五”以后, 一方面随着钢铁原料对外依赖度迅速加大, 由“十五”期间的45%左右上升到“十一五”期间的50%以上, 2009年最高达到70%, 全年进口铁矿石达到6.28亿吨;另一方面由于国外三大铁矿供应商逐步走向垄断经营, 进口矿价格连年大幅度暴涨, 冲高钢铁生产成本, 使不少钢铁企业难以承受, 有些企业甚至由于原料价格过高而出现亏损。在这种情况下, 单靠买矿已难以适应。需要广开门路, 多渠道解决原料缺口问题。所以, 近几年来许多钢铁企业为了降低矿石采购成本, 冲破国际铁矿供应商的垄断经营, 采用多渠道、多国家、多种形式弥补铁矿原料缺口的办法。不仅购买矿石, 同时走出去到国外办矿。有的到国外矿山投资入股、参股, 联合办矿;也有的购买国外资源独资办矿;还有的购买、租赁国外矿山。不仅到铁矿资源大国澳大利亚、巴西办矿, 也到其他国家如南非、加拿大、蒙古、越南、朝鲜、印度、俄罗斯等国家办矿, 采用多种手段建设国外原料基地, 为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二、“十二五”展望和思考

2011年, 是我国实施“十二五”计划的第一年。做好明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对于“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 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最近, 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和2011年及“十二五”发展战略做了全面分析和部署,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根据两会精神, 结合钢铁工业现状, 2011年及“十二五”期间重点应做好以下工作。

1. 鉴于当前库存居高不下、钢材消费量下降的市场状况, 控制总量二次去库存化仍为当务之急

近两年来, 钢铁工业供过于求的矛盾十分突出。经过自今年下半年以来的限产压产, 二次去库存化, 矛盾有所缓解。但形势仍未发生根本性转变, 供大于求的矛盾仍很突出。从今年运行情况看, 前10个月生产粗钢52509.5万吨, 其中5~10月六个月共生产粗钢31123万吨, 比去年同期增长2.45%。比前4个月增幅下降25.37%, 总量调控成绩显著。但同期国内表观消费量却下降3.22%, 只有29461.63万吨, 低于实际生产量1662万吨。这说明自今年5月份以来, 通过限产和控制生产节奏, 钢铁生产总量虽然有所下降, 但国内市场需求同步下滑。生产总量下降被国内消费量减少抵消, 钢铁产品库存基本没有降低。从今后几个月的情况看, 钢材表观消费量仍然呈低增长甚至负增长态势。所以, 供大于求的矛盾依然突出, 控制总量的工作力度只能加大, 不能放松。按照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要求, 明年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统筹当前和长远, 把握好政策实施的重点、力度、节奏, 既要解决当前突出问题, 又要切实推进解决深层次矛盾和化解潜在风险, 为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等要求, 首先, 要加大力度淘汰落后产能, 保证既定目标如期完成, 防止落后产能滥竽充数, 冲击市场;其次要控制好生产节奏, 既要防止新增产能集中释放, 又要防止现有产能盲目增产, 一定要坚持没有合同不生产的原则, 保持钢铁生产平稳运行;再次做好已关闭小钢厂的善后工作, 防止因安置不当或借钢材价格的一时上升死灰复燃。总之, 要千方百计控制总量, 保持钢材市场供需平衡, 为钢铁工业平稳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 面对结构不合理, 经营管理落后问题, 调整结构, 转变发展方式是钢铁工业2011年及“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

结构不合理, 发展方式不适应是钢铁工业面临的老问题。也是新形势下提高钢铁工业运行质量必须着力解决的新课题。虽然经过长期调整和转变, 情况有所好转。但与目前形势和“十二五”战略目标要求相比, 还有很大差距。突出表现:一是调整的水平不高, 许多要求尚未到位, 过去讲调整, 主要是为了满足于眼前市场需要, 对潜在市场、高档次需求考虑不够;二是调整内容不够全面。主要局限于产品结构调整, 对技术装备结构、企业组织结构、人才结构等重视不够, 治标不治本;三是调整缺乏系统性, 过去往往仅满足于适应性调整, 对从源头到终端整个生产经营链条全过程的系统调整重视不够。特别是新形势下对调整结构与转变发展方式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

应该明确调整结构与转变发展方式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 目标是一致的, 二者既各具相对独立性, 又互相联系、互相促进, 既可单独操作, 又可结合进行。所以, 我们要按照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结构调整”的要求, 把进一步深化结构调整、推进发展方式作为明年和“十二五”时期的首要任务。第一要从过去的局部突破向全面调整延伸发展, 要从过去的以产品结构调整为主转向产品结构与技术装备结构, 人才结构等全面调整发展, 坚持首先抓好重点并以重点带全面, 做到横向到边。第二, 要从自我调整向促进整个生产链条调整的纵向延伸, 搞好包括研究开发结构、投资结构、生产制造结构、经营管理结构、营销结构等全过程系统调整, 由源头到终端纵向到底。第三,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提高调整的标准和门槛, 不能仅仅满足于传统产业需要产品的添平补齐, 复制古董、原地踏步;而是要从下游用户产业的升级换代需要出发, 从整体上提高产品档次, 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产业不断发展的需要。比如汽车工业、家电行业、交通运输中的高铁升级, 在发展中往往不是某一产品的短缺, 而是互相配套的系列产品的整体升级, 所以要全面系统地搞好调整, 满足用户升级换代的要求。第四, 要坚持调结构与转方式相结合。比如, 发展新兴产业需要的新产品、新精神, 既是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需要。我中有你, 你中有我, 应统筹兼顾, 紧密结合, 共同发展。要搞好市场调研, 跟踪下游行业的发展步伐和产业升级换代的进展情况, 提前做好新产品研发。这样, 既为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又是本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开拓市场的重要举措。

3. 面对当前高成本、低价位的困难局面, 要提高钢铁工业经济效益, 要重点抓好对标挖潜降本增效工作

近几年来, 一方面由于进口铁矿石、煤炭、石油、水、电、运输涨价, 使钢铁产品成本逐年升高, 以今年前10个月为例, 我国进口铁矿石平均到岸价124.07美元, 比上年同期上涨45.66美元, 涨幅为58.23%;前10个月共进口铁矿石50329.95万吨, 共计用汇624.45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加229.8亿美元, 折合人民币1562亿元。据钢协对75家大中型钢铁企业统计, 今年前10个月, 在实际采购成本中, 炼焦煤同比上涨27.21%, 喷吹煤上涨15.05%, 国产铁精矿上涨29.35%, 在钢铁企业大力推进降本增收并取得较大成绩的前提下, 炼钢生铁实际制造成本仍比上年同期提高21.22%, 并呈逐月上升的发展态势。另一方面钢铁产品价格却回升乏力, 按照正常的比价关系要保持产品正常的效益, 制造成本上升, 产品价格应同时同比上涨。但由于钢铁产品市场疲软, 下游行业承受能力有限, 钢铁产品价格回升乏力, 大大低于上游产品涨价幅度。今年4月我国钢材综合价格指数达到最高点, 为127.54%, 比年初上涨20.7%。但仍低于成本上升比率。特别是4月份以后, 成本上升, 钢材价格指数下降, 盈利水平大幅下滑, 前10个月大中型钢铁企业销售利润率只有2.8%, 扣除投资收益, 实际产品销售利润率仅为2.58%, 大大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这种成本上升、价格回升乏力双向夹击的不利形势短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变。这就决定了2011年乃至“十二五”期间要提高钢铁工业的经济效益, 必须抓好对标挖潜, 降本增效, 走集约化经营之路, 眼睛向内, 向精益化管理要效益。

4. 鉴于目前国际钢材市场疲软、出口下降实际情况, 要激活国内市场, 走内向消费拉动型发展之路

在正常情况下钢铁工业的发展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的拉动:即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扩大产品出口、加大国内消费。从2011年的新形势看, 前两项动力不足。固定资产投资, 增幅下滑, 动力减弱。据专家预测, 明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左右, 明显低于前两年。所以靠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拉动钢铁工业发展希望不大。扩大钢材出口前景暗淡。2007年我国钢铁产品出口最高曾达到6000多万吨,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走低。今年钢材出口也不理想, 总体呈回落态势。今年前10个月共出口钢材、钢坯折合粗钢3928万吨, 仅相当于最高年份的70%左右。从今后的发展趋势看, 一方面由于国家取消了部分钢材出口退税, 人民币升值, 提高了出口钢材成本, 减少钢材出口收入, 对增加钢材出口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另一方面据权威部门预测, 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将由今年的3.6%下降到3.1%, 国际钢材市场总体呈供大于求的态势;同时国内外钢材价差缩小, 国际贸易交往中保护主义抬头, 贸易摩擦增加。这些都会对钢材出口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所以钢铁工业想靠出口外向型拉动可能性不大, 甚至还可能出现进口钢材增长的负面效应。所以, 要保持钢铁工业较快发展, 首先要按照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 特别是消费需求”的要求, 千方百计开拓和激活国内市场, 增加国内钢材消费, 走内向消费拉动之路。据有关专家分析, 内需拉动的广阔天地在于加快国家的城镇化建设。最近, 中央政治局会上提出积极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这对开拓国内钢材市场非常有利, 我们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 通过调整结构, 增加城镇化建设新产品, 开拓城镇化钢材市场, 这样, 既能促进国家城镇化建设, 又为钢铁工业自身发展打开新的销路。其次是要通过创新开拓市场, 要求钢铁企业通过市场调研, 访问用户, 增加适销对路产品, 特别是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需要的新产品。要通过研发, 最大限度满足这些用户需要。再次, 要充分发挥钢材流通商的纽带作用, 广开流通销售渠道, 扩大服务项目, 打造“全能型”供应模式, 开展售后服务。最后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最大限度地替代进口产品, 减少进口, 扩大国内市场。

5. 从低碳经济需要出发, 开展综合利用, 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绿色钢厂将成为“十二五”乃至今后发展钢铁工业的必然选择

发展低碳经济, 改善生态环境, 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生态环境指标不再是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软指标, 而是成了关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否决指标, 各行各业都应不折不扣坚决完成。特别是作为资源高消耗、环境重污染的钢铁行业, 更是首当其冲。首先要依靠技术进步, 搞好技术改造, 实现产业升级换代, 节能减排, 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消耗, 减少废渣、废水、废气和有毒物质排放。其次要提高安全环保门槛, 严格市场准入条件, 防止高消耗、高污染的企业违规生产。对钢铁工业来讲, 要降低“三废”, 减少污染, 改善大气环境, 就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搞好综合利用, 变废为宝。这样, 不仅会不断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 也为发展低碳经济, 造福人民做出更大贡献。

6. 鉴于中央调整货币政策和企业财务指标的变化状况, 应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 防范财务风险

上一篇:安全社区创建报告下一篇:信贷客户经理竞聘报告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