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误区和问题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体现了强大的优势, 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实。因此, 语文教学的创新, 必须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有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 语文教学的改革才有更宽的路子。但是,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不应是现代信息技术与过去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简单相加, 不是教鞭和黑板换成多媒体, 不是书本教材换成音像课件, 不是用现代信息技术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否则, 整合教学就会走入误区, 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 多媒体使用的误区

1.1 追求时髦, 刻意追求形式的新奇

我校一位刚毕业不久的女老师讲了一节公开课, 在课上, 她就完全抛开了课本, 和学生探讨情感问题, 以《非诚勿扰》为启发点, 和学生探讨择偶标准, 课堂上气氛相当热烈, 学生对这样的话题也很感兴趣, 但这貌似热闹的课堂下面与语文课的本质差以千里。在下面的听课老师议论纷纷, 这那里是语文的公开的课, 只不过是一节班会主题课而已, 这位老师设计的这堂课只追求时髦, 刻意追求形式的新奇, 而忽视了语文课的实质, 过分放大了多媒体的功效, 走进了多媒体课堂的误区。

1.2 强调媒体, 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不应是用信息技术替代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地位。虽然说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相对其他教学手段来说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 但语文教学毕竟是“以人为本”的教学。即使是学生的阅读课, 离开了教师的指导, 也会变得五花八门。“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教师范“读”, 除了声音外, 体态和表情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学生听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 更有利于学生透彻地理解课文;让学生自己“读”, 教师给以指导, 对培养语感, 发展语言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多媒体无法替代的, 因此我们不能忽略教师言传身教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1.3 注重直观, 忽略文本的解读品味

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 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 在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学习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语言文字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 也就是说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生动形象的描述激发自身的形象思维———想象, 在大脑中呈现出相关的具体图景。语文不是因图像而形象, 而是因语言而形象。所以, 语文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揣摩、体味、联想、想象, 进而对文本信息进行概括、筛选、整理、迁移, 这应该是语文学习的主要的方式, 用多媒体展示图形图像不能代替阅读主体即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品味。如果一味地以图像直觉取代语言形象, 势必会淡化语言训练, 弱化了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因而背离语文教学的目标。再者, 阅读主体的个性体验是千差万别的, 学生的认知结构、文化积淀和生活经验的必然差异性, 决定了学生在解读课文时脑子里所形成的语言形象的必然差异性,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尤其是对文学作品的解读, 这种差异会显得更加明显, 我们岂能无视阅读和认知规律而用一个样板去把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体验格式化?如有的教师在教授《荷塘月色》时, 就将文中所绘之景“定格”于某一图象媒体中, 使原本具有无穷魅力、无限张力的文学语言一下子就萎缩了。学生再也领略不到千姿百态、生机盎然、摇曳多姿、美不胜收的荷塘美景, 再也看不到具有离合神光、醉人神态、婀娜多姿的娇媚柔波了。如此下去, 学生的个性何在?创造力何在?

2 存在的问题

2.1 教育手段先进, 教育思想落伍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 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教育技术的应用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有一些教师只是借助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的外衣, 却仍然墨守着传统教育的陈规, 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 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 灌输、填鸭之风依然我行我素, 只不过是将“人灌”变成了“机灌”, 换汤不换药。

2.2 视听代替朗读, 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受限

多媒体课件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 激发了学生兴趣, 但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运用多媒体的语文课上, 很难或者很少再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了。高中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况且有的文章是非读不能明其真谛的, 只有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才更容易使学生感受文学形象, 揣摩作品语言, 领悟作品的艺术价值。语言的朦胧、模糊美如果用具体、生动的画面去代替, 会破坏作者给我们创设的美妙意境。

2.3 教学按部就班, 学生思维受限

由于每个课件的程序都是预先设计好的,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就按部就班、循规蹈矩, 但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随机性很大, 师生们在分析、探讨的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 课堂上得出的结论, 有时不能和课件设计的结论完全吻合, 甚至会有全新的见解。可是, 有的教师为了把讨论引导到自己设计的答案上来, 往往会过多地限制学生的思维。答案的单一性使原本丰富活泼的课堂变得简单划一, 这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理念背道而驰的。

教师教学行为是重要的隐性课堂教学内容, 学生从教师的形体语言中, 包括板书、目光交流、教学仪态等, 学习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 了解教师的教学态度、做人的风格和做学问的钻研精神, 从而受到思想情感、人格和治学风格的影响。在多媒体教学方式下, 由于教师教学行为明显减少, 没有情感的大屏幕成为教学的主角, 自然地减少了教师言传身教的教学效果, 师生之间缺少情感交流, 不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熏陶。

2.4 多媒体技术使用不当, 课件设计质量不高

有些问题不是多媒体技术本身的问题, 而是使用不当的问题。如将讲稿变成电子教案, 课堂教学照着电子教案念;直接利用引进课件, 不加选择、改造, 与自己课堂设计不符或是相去甚远;过分依赖多媒体, 精力集中于鼠标操作, 忽视屏幕投影效果与学生反应等等。

有的课件设计缺乏科学性与艺术性, 如字体过小、数量过多、色彩花哨、屏幕背景颜色与文字颜色、图形颜色不协调, 人为地导致屏幕的可读性降低;课件内容重点、难点不突出, 缺乏条理性, 华而不实;一味追求动画及声音效果等等。

总之, 这些误区和问题都会淡化上课的内容, 造成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上一篇:浅析河道整治中的生态护坡技术下一篇:油气长输管道工程施工风险管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