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安全教育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中小学安全教育论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该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学校安全教育主要包括人身安全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精神性人格安全教育、信息与网络安全教育等。学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施安全教育,包括让安全教育课程化常态化、专题化活动化、日常化经验化等。

第一篇:中小学安全教育论文

中小学安全教育摭谈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安全教育已经成为人们备受关注的问题,并困扰着人们。当前学校教育中,尤其要加强中小学的安全教育,不断提升中小学生处理危险的能力,不断提高安全教育水平,为中小学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本文分析了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的意义,并提出了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的措施,希望为中小学安全教育提供一些启发。

关键词:中小学 安全教育

在當前复杂的社会形势下,如何做好中小学的安全教育已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随着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小学生的安全也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为了保障中小学生的安全,预防事故的发生,校方和教师要积极研究思考,分析中小学可能面临的社会威胁和风险因素,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和安全教育工作,这对提高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有着很大帮助。

一、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的意义

从我国当前施行的教育模式来看,学校仍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教育的主要方面,往往忽略了安全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安全教育技能的培养。而且,很多中小学教师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不具备相应的安全知识技能。通过加强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安全技能,保障学生的健康和发展,促进整个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因此,中小学校应当积极开展安全教育,不断丰富各种安全培训内容,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施行各类应对措施,提高学生应对安全风险的意识,促进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在中小学安全教育中,教师不能徒有其表地开展教学,而要真真切切地让学生认识到安全防范的重要性,做到保护好自己和不伤害他人。

二、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的措施

1.提高中小学学生的安全意识

首先,教师应当始终坚持尊重生命的原则,关注和重视学校安全教育事业的开展,对学生开展安全知识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安全教育水平,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其次,教师应丰富安全教育的知识和内容,强化安全知识和意识的宣传,不断提升学生的安全技能,开展更好的安全教育,使学生在发现危险的时候,能及时淡定地处理危机,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在进行安全教育的同时,教师要摆正态度,不能走过场,要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具体的应对措施,提高规避危险的能力。

2.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

中小学生天性爱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走神,喜欢嬉戏打闹。因此,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布置多样化的培训任务,丰富他们的基本技能,提高他们的危机处理能力。此外,中小学校要履行自身的管理职责,开展安全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促进他们不断进步与成长。同时,中小学校还应以保障学生的生命安全为己任,利用多样化的安全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各式各样的安全教育,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安全技能。

3.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合教育

中小学学生还未成年,仍处于父母的监护内,所以学校一定不能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因为要想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单凭学校教育是有限的,还需要学校与学生家长进行合作,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联合起来,才能把安全教育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才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才能实现开展安全教育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与进步。因此,学校要与学生家长相互配合,提高学生家长对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借助各种途径和手段与学生家长沟通,共同探讨学生的安全教育问题,不断提高中小学的安全教育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为预防我国中小学校的安全受到威胁,只有加强校园安全教育的力度,才能够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应对危机的能力。学校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安全教育课程,积极研究能够提高学生安全意识的措施,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能力,以提高中小学安全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慧萍.构建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机制的思考[J].科教文汇(上刊),2014,(12).

[2]马爱兵.从桑枣奇迹所想到的——对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的思考[J].长治学院学报,2017,(25).

(作者单位:山西省孝义市教育局)

作者:王海滨

第二篇:当前我国中小学校园安全问题及安全教育分析

【内容摘要】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面临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主要安全问题类型包括重大安全事故、违法犯罪行为以及学生自身的心理问题等,中小学生作为校园安全问题的潜在被害人面临很大的风险。从被害预防的角度来说,安全教育可以成为犯罪预防的一种手段,因此加强校园安全教育建设势在必行。但目前我国校园安全教育还存在形式单一、内容单薄、学校重视不足、教师进行安全教育能力不强、安全教育缺乏延续性和系统性等问题,应从开设专门安全教育课程、丰富安全教育内容、分学段开展安全教育、拓宽安全教育形式、加强对学校管理者和教师的安全教育培训、建立政府、社会、学校、家庭联动的安全教育模式等方面进行完善。

【关键词】 校园安全 中小学 被害预防 安全教育

一、中小学面临的安全问题及特点

(一)中小学面临的安全问题类型

1.重大安全事故。

重大安全事故给家庭、学校乃至社会造成的危害很大,一般都危及着不特定多数师生的生命安全以及学校的财产安全,校园重大安全事故表现在多个方面,主要包括自然灾害事故①、交通安全事故、火灾事故、踩踏事故、食物安全事故、溺水事故、教育教学事故②、传染病事故、校园环境安全事故等。交通事故是造成中小学生伤亡的主要原因,无论是步行、乘车或骑行都存在一定风险,其中校车安全事故造成的后果最为严重。校车超载严重、部分司机无证驾驶、随车老师责任心不强是校车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踩踏事故在中小学校比较常见,这可能与中小学的教学模式(统一在规定的时间上下课,且每个班学生人数都很多)有关。其发生一般源于学校规模容量不合理、建筑隐患排查不到位、安全设施不达标等因素,典型案例如2017年发生的濮阳县小学踩踏事故。教育教学事故常见于体育课、化学或物理实验课和手工课,主要包括运动损伤、实验品及器具爆炸、接触危险刀具造成的伤害等。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环境治理的重视,媒体接连曝光了一些影响恶劣的校园环境污染事件,如2015年常州外国语学校“毒地”事件以及2016年校园“毒跑道”事件等。由于环境污染对师生的生命健康造成直接威胁,如何保障校园环境安全也愈加成为我国校园安全建设的重点对象。

2.违法犯罪行为。

违法犯罪行为直接侵害学校师生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甚至生命安全,严重影响着师生及家长的安全感以及学校教学生活秩序,是学校安全防范的重点。违法犯罪行为主要包括两类:一是社会人员对师生的侵害,如抢劫、盗窃、强奸以及多发的针对中小学校的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二是发生在学生间及师生间的违法犯罪行为,如故意伤害、校园欺凌、聚众斗殴、敲诈勒索、教师过度体罚学生、虐童事件、性侵猥亵学生事件等。2000年以来我国发生了多起针对中小学生的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尤其是刚刚发生的陕西榆林米脂县的恶性砍杀学生事件③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恐慌。多发的校园暴力袭击犯罪与当前我国所处转型时期的社会不良现象有关:即各种社会矛盾凸显、社会成员心理失衡、个体相对剥夺感滋长、社会压力加剧等。靳高风、李易尚:《中美校园暴力袭击犯罪比较研究——基于94起典型案件的调查分析》,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6期。 近年来,针对校园的个人极端暴力事件数量有所下降,然而校园欺凌却愈演愈烈,在初中阶段尤为高发。2015年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近三分之一的中小学生表示“自己偶尔会受到其他同学的欺负”,也有少部分中小学生则表示“自己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负”。《校园欺凌现象调查:不容忽视的隐痛》,http://news.ifeng.com/a/20161214/50414268_0.shtml,2018年7月1日访问。 校园欺凌不仅给未成年人的心理带来难以修复的创伤,还可能会进一步升级为更恶劣的暴力行为,造成第二次被害人化以及第三次被害人化,第二次被害人化又称再次被害,是指被害人在被害后受到社会或亲属朋友的不良反应和不友好态度,从而加深其被害后果;第三次被害人化是指被害人在遭受过前两次被害人化之后,就可能自暴自弃,甚至对他人产生报复心理,由被害人向犯罪人转变。参见李明琪主编:《犯罪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06页。 即受害者可能会采取以暴制暴的方法,成为下一轮校园欺凌的施暴者。不仅如此,校园欺凌现象所反映出的学生人格培养和道德教化方面的缺失问题也给学校教育敲响了警钟。除此之外,教师猥亵、性侵、虐待学生事件和学生故意伤害教师事件在社会上也引起极大关注,如何重树师德、如何建立新时代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是校园安全教育应该思考的问题。

3.学生自身心理问题。

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都是未成年人,在生理心理发展过程中难免会产生挫折,如果不及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辅导,势必会发展为更加严重的安全问题。美国心理学家罗森茨韦克提出的挫折—攻击理论认为,个体在遭遇挫折的情况下会产生三种典型的惩罚性反应,其中之一就是内罚性反应,即将挫折引起的不良情绪向自己发泄,自暴自弃,情况严重时会产生抑郁甚至自杀。李明琪主编:《犯罪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29页。 由南京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有4%的中小学生表示自己经常存有自杀的念头,超过1/3的学生表示自己偶尔会产生自杀的念头。《三成被调查的中小学生偶尔有自杀念头》,http://chuzhong.eol.cn/jscz_9998/20130118/t20130118_895150.shtml,2018年6月13日访问。调查结果令人触目惊心,这也凸显出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方面安全教育的紧迫性,如何处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也应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重点。

(二)中小学校园安全问题的特点

1.不安全因素来源的多样性。

从内部因素看,校园人群密度高,因此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就容易造成群死群伤的严重后果,比如中小学多发的食物中毒事故、传染病事故等;校园财物比较集中且疏于防范,因此校园失窃事故也多发;基础设施不达标、消防管理不严格,是造成踩踏事故、校园火灾事故多发的原因之一;青少年心智思想相对处于不成熟阶段,好胜心强且遇事容易冲动是造成校园欺凌、聚众斗殴、故意伤害等校园安全问题多发的原因;教师队伍良莠不齐、部分教师师德缺失、责任心不强是造成体罚事件、性侵猥亵事件以及校车安全事故頻发的原因。从外部因素来看,校园周边环境复杂,治安隐患相对较多,因此很容易发生各种针对校园及广大师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国外就有研究表明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与学校周围的治安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作者:守佳丽 靳高风

第三篇: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内容与途径

摘要 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该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学校安全教育主要包括人身安全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精神性人格安全教育、信息与网络安全教育等。学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施安全教育,包括让安全教育课程化常态化、专题化活动化、日常化经验化等。

关键词 安全教育;内容;途径

作者简介 郑彩华,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学生的安全是全社会的大事,是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基本和必备条件,抓好学校安全工作是完成基础教育任务,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中小学生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涉及亿万家庭的幸福。保障少年儿童的安全,是教育工作的首要职责,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责任重于泰山。”因此,安全教育是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首要且重要的内容,应该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一、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内容

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内容并不能够列出一份确定的清单,因为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学段的学生所面临的安全问题和风险是不同的,所需要解决的安全问题也不同。学校和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健康成长需要、面临的现实安全问题等多方面因素,有针对性地选择安全教育主题,做到因材施教。按照新时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首要目标任务以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求,中小学安全教育应该包括如下几类。

(一)人身安全教育

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提高中小学生面临突发安全事件自救自护的应變能力,教育部根据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及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等政策文件,于2007年制定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成为中小学及幼儿园开展安全教育的基本依据。

《纲要》明确开展公共安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使学生逐步形成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养成在日常生活和突发安全事件中正确应对的习惯,最大限度地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和减少安全事件对中小学生造成的伤害,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由此可见,公共安全教育的主要关注点在于学生的人身健康安全范畴。《纲要》明确了公共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六个模块,即预防和应对社会安全、公共卫生、意外伤害、网络、信息安全、自然灾害以及影响学生安全的其他事故或事件。这六个模块的内容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要根据不同学习阶段循序渐进地设置具体教育内容,并分别为1-3年级、4-6年级、初中年级和高中年级四个学习阶段明确了重点教育内容。《纲要》重点是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保护个体生命安全和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知识和法律法规,树立和强化安全意识,正确处理个体生命与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了解保障安全的方法并掌握一定的技能。

(二)国家安全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11月印发实施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把“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确定为基本内容之一,明确指出“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要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深入学习宣传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全党全国人民国家安全意识,自觉维护政治安全、国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网络安全和外部安全”。这要求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聚焦青少年。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2015年7月1日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第十四条规定,每年4月15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是为了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维护国家安全而设立的节日。该法的第七十六条规定,将国家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

中小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从小就树立起正确的国家安全观,知道国家安全对于个人的价值和重大意义,清楚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所应该承担的义务、权利和责任,了解维护国家安全的任务、职责、保障等。开展国家安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定的爱国信念、爱国情怀、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树立起“国家安全人人有责”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精神性人格安全教育

教育中小学生有意识和能力保护自己的生命、身体和健康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但学生的名誉、隐私、姓名、肖像以及维护人格尊严等权利也可能受到威胁与侵害,而且往往被忽略。如果教师实施惩戒不当,也可能侵犯学生的人格尊严,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关注。《民法典》第109条规定,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第110条第1款规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第1032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中小学生学习并掌握这方面的安全意识和知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捍卫自己的权益,促进身心健康成长、协同发展。

为了有效防治中小学生欺凌,促进学校安全,2017年12月,教育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其中明确指出“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中也增加了“学生欺凌及校园性侵的防控与处置措施”,从“安全保障”方面规定了校园安全的保障机制以及突发事件的处置措施。

(四)信息与网络安全教育

信息与网络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法典》第1034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个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适用有关隐私权的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学生应该了解自己的个人信息在被收集、使用、保管与公开时,必须遵循合法性、必要性与正当性原则以及征得自己的知情同意,以避免因为个人信息泄露带来不必要的人身安全隐患及财产损失风险。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的说明”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修改的主要内容”部分指出,修订草案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增设“网络保护”专章,对网络保护的理念、网络环境管理、相关企业责任、网络信息管理、个人网络信息保护、网络沉迷防治等作出全面规范,力图实现对未成年人的线上线下全方位保护。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安全使用网络信息以及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教育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必要的信息素养、媒介素养及数字素养等,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中小学安全教育的路径

中小学校应该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开辟新的教育途径,提高中小学安全教育的成效和质量。一般而言,中小实施安全教育的路径有如下几种。

(一)学校安全教育课程化常态化

1.把安全教育融入各学科课程内容

学校课程的育人功能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而得到充分发挥,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在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都内在地具有育人的功能。中小学安全教育的所有内容都可以通过发现合适的切入点融入学科课程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将安全方面的知识作为必修内容,系统融入中小学德育、体育与健康以及初中生物、化学、地理等课程。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提出,“各门课程均应结合本学科特点,有机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应渗透在相应课程中进行”。尤其是语文、历史、地理和外语等人文类的课程,精心挖掘合适的渗透点并进行合理设计,对于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爱国情怀、国家认同感、安全意识等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应该把安全教育知识纳入相关学科课程、教材和日常教育中,通过采取课堂教学、参观考察、体验操作、知识考核等多种方式开展学生安全教育,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及自救互救能力。

2020年9月教育部制定印发的《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给出了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的五种实施途径,其中之一就是“融入各学科专业教育教学”,要求“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普通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及相关专业课,要结合本学科本专业特点,明确国家安全教育相关内容和要求,纳入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同时,要求“各学科专业教师要强化国家安全意识,通过延伸、拓展学科知识,引导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国家安全问题,着力强化学生国家安全意识,丰富国家安全知识;要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掌握国家安全基础知识,结合学科专业领域特点,在课程中有机融入国家安全教育内容,避免简单添加、生硬联系,注重教学实效”。

2.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根据国家课程管理的三级管理制度,学校可以根据本地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学生发展需要,结合立德树人目标要求,开设适当的校本课程或地方课程。教育部鼓励各地各校结合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掌握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意外伤害的能力,掌握必要的健康卫生知识,培养网络安全意识等。《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提出,“鼓励支持地方和中小学(含中职)挖掘和利用校内外国家安全教育资源”。

在实践层面上,已经有很多立足本校学情开设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比如,有学者从课程的视角提出公共卫生安全教育进入学校可以从短期的微型主题课程、中期的系列校本课程和长远考虑融入国家课程目标的课程构想,从组建学校课程开发共同体、使用课程开发的相关技术和以获得经验为主的课堂教学三个方面来保障公共卫生安全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学校要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的多种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发配套的多媒体素材、案例库、课件、徽课、专题网站、应用软件、微信公众号、在线开放课程等集成的数字化课程资源,确保资源形式与种类多样化。

(二)学校安全教育专题化活动化

1.用好“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开展活动

为了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安全保护工作,全面深入地推动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工作,1996年国家教委、劳动部、公安部、交通部、铁道部、国家体委、卫生部联合发布关于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的通知,确定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教育部从1996年起每年年初都会部署安排中小学的安全工作,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确定一个主题。学校应该以此为契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开展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日宣传,比如,通过举辦专题展览、组织观看录像、发放安全手册、安全知识竞赛、故事会、组织街头咨询、张贴海报标语、印发科普读物、制作宣传板等多种形式,同时也可对本校安全工作的有效经验和做法进行集中宣传,促进安全知识入脑入心。

学校要鼓励师生创新教育教学形式,积极采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开展安全教育宣传工作,比如,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快手、抖音等现代传媒,向学生及家长普及各类安全知识等,使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切实提高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达到“参加活动一日,安全受益终身”的效果。

2.围绕特定主题组织开展专项活动

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的资源,与当地公安机关和共青团、少先队等组织密切配合,围绕主题,结合“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5·12”防灾减灾日、“11·9”消防日、“12·2”全国安全交通日等特定的节日,或者结合学习相关的政策法规,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安全教育、灾难防护教育活动;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开展不同突发事件发生情境下的紧急疏散、逃生自救演练,向师生系统传授防诈骗、防校园欺凌、远离“黄赌毒”、防传销、交通安全及消防安全、反恐防爆、危险感知和逃生自救等方面的常识和技能,切实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三)学校安全教育日常化生活化

1.创建安全导向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

学校要重视环境育人的重要价值,精心设计校园环境。一方面校园里的设备设施要保证安全可靠,及时检修更换破损或废弃的物品,确保学生的日常行动不会遇到潜在的危险,遭遇意外的创伤;另一方面校园里要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通过张贴宣传材料、设置特定的装饰等,提醒学生提高安全意识、宣传爱国精神等。同时,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开展安全校园创建活动,大力加强校风、教风、班风、学风建设,充分利用学校各类社团、报刊媒体、广播站、宣传栏等平台,实现安全知识传播常态化生活化的氛围。

2.协同家庭和社区共创安全生活圈

学生的安全健康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卓有成效的安全教育离不开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因此,学校要与学生家长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及时相互沟通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信息,及时发现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或显性或隐性的风险或问题,及早把不安全的可能性解决在未萌芽状态,避免不好的苗头的出现与发展,增强安全风险的预防及管控意识和能力,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外部安全条件。

社区是学生的重要生活圈。研究显示,多种对青少年的伤害或侵犯的案件发生在学生的上下学途中,且多数是同学或熟人作案。学校要联合社区,充分挖掘社区的安全教育资源开展安全教育,发现社区存在的可能性安全隐患,及时解决问题排除隐患,同时要联合社区创造比较安全的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

责任编辑 庞雪

作者:郑彩华

第四篇:国外中小学安全教育比较研究及启示

[摘 要] 在出生率进一步降低以及教育成本提高的过程中,各国中小学生的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加强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特别是对危险情况的认知、如何应对危险、个人健康和安全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对危险程度的影响等方面的教育,已经成为教育部门的共识。本文以美国、英国和日本为例,对不同国家中小学存在的安全问题、安全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学校与社区安全教育的预防措施等进行介绍,以期为我国开展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 安全问题;安全教育;美国;英国;日本

[

目前,各发达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出现出生率进一步降低以及教育成本提高的趋势。各国中小学生的安全问题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校园安全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因为中小学生社会经验相对较少,因此他们是面对危险状况最多的人群;许多潜在的破坏健康的习惯都是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行成的,而且这些不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影响到他们在成人时期的行为。①② 因此,加强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特别是对危险情况的认知和应对,个人健康和安全以及社会和环境因素对于危险程度的影响等方面的教育,已经成为教育部门的共识。

本文以美国、英国和日本为例,对不同国家中小学存在的安全问题、安全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学校与社区安全教育的预防措施、建立校园安全的启示等进行介绍,旨在为我国开展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提供借鉴。

一、国际安全问题及安全教育现状

1.校园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文献研究显示,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的中小学校园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校园暴力问题

校园暴力是指包括无法接受的社会行为,从威胁或伤害他人的侵犯行为(以及高度公开化的大规模流血行为)到欺骗和恐吓,③性骚扰,群体暴力,勒索,以及其他各种方式的胁迫行为。④

在美国,许多中学生都正在经历着各种形式的暴力——推搡,威吓,强迫,抢夺,言语冒犯,以及威胁——这些都使他们的校园生活痛苦不堪。在任意一天,呆在家里的每12个中学生就有一个是因为害怕而不敢出门。⑤ 校园暴力事件的现状堪忧。有研究表明,全美国有将近8%的学生有被威胁或者在校内被武器伤害的经历;⑥ 学生在学校被武器威胁或伤害的发生率大约为1比15,被卷入斗殴时间的发生比为1比8;⑦ 针对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校园中携带武器的行为发生率要高于针对学校行政人员的调查所显示的结果。⑧

在日本,被公认为最安全的地方——中小学校园里,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多起恶性事件。这些事件一次又一次地摧毁了日本“治安天国”神话,也使得加强和重建学校危机管理与安全教育体系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⑨

校园暴力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校园暴力行为阻碍了学生们的发展和学习,并对学校的风气造成损害。⑩ 已有至少10%的美国学校被划归为不安全校园。{11} 随着校园暴力行为的加剧,教育工作者们正在面临着如何使校园变得更加安全的责问。{12}

(2)校园防火问题

一项关于全美国小学教师的安全防火教育活动以及防火意识的研究{13}表明,大部分教师认为防火安全教育非常重要。但这些教师认为教育学生安全防火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首先,66%的教师认为目前没有掌握足够的专业知识;其次,58%的教师还不确定应该给学生教授哪些方面的知识;最后,他们认为在课程安排中没有足够的时间安排防火安全的课程。该研究还显示,只有1%的小学教师报告曾经接受过关于安全防火的本科教育,只有12%的教师认为自己有能力或非常有能力对学生们进行安全防火训练。

(3)交通安全问题

校车的安全正在日益引起校园安全教育研究的关注,例如,Craft{14}讨论了关于使用校车接送学生存在的潜在问题;另外,对于16岁以上的学生来说,自己驾车上学的安全性也值得注意,因为16~19岁的年轻司机机动车事故发生率较高,这主要是由年轻司机们的不成熟和经验不足等原因造成的。Pidgeon{15}号召学校开展青年领袖项目以提升年轻人的交通安全意识。O’Malley等人{16}的研究发现,尽管1986年以后,美国各州关于交通安全以及对于安全带使用的法律的实施起到了显著效果,但是目前不系安全带的行为在青少年中的可能性更大,因此目前尤其需要学校对年轻人的教育项目。

(4)校外活动和外出安全问题

学校组织活动中出现意外事故的情况在英国学校时有发生。在英国,在校外活动中出现事故足以毁掉一个教师的职业生涯。因此,Wolchover{17}认为,需要认真研究如何确认教师和儿童在意外事故中的责任问题,对教师进行正确的训练和指导有助于避免悲剧的发生。

(5)运动设施的安全问题

各国的学生们在体育运动中经常遇到事故情况,Corson{18}提出了在美国如何预防学生运动伤害的问题。在日本,学校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据日本体育振兴中心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2004年,该中心为高中以下各级各类学校的灾害事故的总赔偿件数为1 980 448件,所支付的总金额高达2 013 414亿日元(约合15亿元人民币),而且这个数字还只包括支付费用额在5000日元以上的事故。

(6)食物中毒、诱拐等问题

在日本,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有“给食”制度,即中午由学校提供校餐,因此食物中毒事件也时有发生,其中最引起轰动的就是1996年夏天发生在大阪府一所小学的病源性大肠菌集体感染事件。另外,在英国、日本,由于学生按正常路线上学放学途中的儿童拐骗杀害事件等也有发生。{19}

2.安全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1)美国安全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①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

联邦政府的立法人员已经通过一系列措施用来应对校园暴力所导致的问题,旨在使校园变得更加安全。然而,联邦政府的权力要受制于美国宪法,联邦政府不得直接干预州政府管理公立学校的权利。这样一来,联邦政府主要的努力就集中在对于各州相关项目上的财政支持方面。如果这些州没有对校园暴力等问题采取相应的政策制定,州政府有权力减少拨款。通过这种方式,联邦立法者就可以影响各州的关于教育方面的立法。例如,1994年“无枪学校法”通过后,该法要求所有通过1994年“改善美国学校法”而获得联邦教育基金的州都要制定法律来规定把任何持枪到学校的学生赶出学校社区至少一年的时间。对那些在1995年以前没有制定任何相关法律的州将被联邦政府削减或撤销这项教育基金。议会也通过制定一项与联邦基金相联系的法律而避免了把联邦政府对学校和武器的管理规定强加于各州的宪法问题。在1995年10月以前,所有的50个州都制定了符合“无枪学校法”要求的法规。这样,联邦政府就达到了对各州关于校园暴力的法令加以控制的目的。

州和联邦法院也强调了学校安全和暴力的问题。这些法院在保证学生权利的同时,也配合了联邦政府以及州政府为了确保公立学校学生和教师的安全所做出的努力。在这些决定中,最重要的来自美国最高法院。

②美国最高法院

美国最高法院一般不直接对校园暴力的案件进行听证。不过,最高法院曾经签署过关于学校与学生关系的基本规定,尤其是针对那些可能对公立学校环境带来威胁的学生。

美国最高法院拥护了宪法赋予学生在公立学校里的权利,但是,最高法院也认识到,学校有在安全和有序的环境下教育学生的义务。在相关的案件处理中,联邦法院尝试着在学生的权利以及学校社区管理人员的责任中寻求平衡。比如,在新泽西诉T.L.O一案的处理中,法院强调教师以及行政人员维持教室中纪律的需要将会在一种更加宽松的,能够平衡学校学生对于隐私权的合法期望以及学校维持一种能够继续学习的条件下加以强化。{20} 最高法院也规定,学校方面在搜查学生之前不需要获得相应的许可权;但是,这个规定还需要进一步的修订,以避免可能发生的关于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行使这一权利的问题。针对这一矛盾,最高法院同时采用了两个部分的监察方式来确认学校领导们的搜查行为是否既符合实际情况又符合宪法规定。这两个部分是:(1)学生有经过确认的动机;(2)与违反学校规定和政策相关。搜查必须是对法律上的被怀疑对象而进行;一次搜查也不一定能在搜查所获得的物品中证明犯罪行为,能够认定合理的嫌疑情况还包括从学生举报中获得的信息,警方提供的技巧,匿名的举报和电话,以及不合常理的学生的举止等;{21} 搜查的范围必须是合理的,而且是与触犯规定相关的。

(2)英国安全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在英国,已经有许多安全教育的政策文件。比如,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令就对儿童安全教育进行评估,提倡对学生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安全技巧的关注。力图在主题教育中,通过沟通、判断以及询问的技巧传授安全教育内容。另外,一项对安全教育有促进作用的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欧洲促进健康学校网络(European Network of Health Promoting Schools)。{22}这也涉及到构筑一个能够鼓励师生健康和安全意识的安全的校园环境。{23}这些主题都在很多政策中得到了体现。比如,国家健康学校标准{24}(the National Healthy Schools Standard)就是一个旨在为学校提供健康支持的标准化系统。

在英国,为了强调安全教育对于学校学生的重要性,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国家课程都在进行系统的修改。近年来,英格兰添设了与公民行为规范相关的课程;苏格兰添设了“健康教育”的课程;在威尔士,“个人与社会教育纲要”等课程已经被列入已有的关于健康,安全以及危机等方面教育项目之中。{25}

(3)日本安全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为了明确国家在保护国民生命安全问题上应发挥的作用,保障儿童安全地接受教育的权利,2006年4月,日本制订了《学校安全法》草案。《学校安全法》草案的基本理念是:①儿童青少年从自身的最佳利益原则出发,拥有安全地接受教育的权利,为保障此权利,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必须努力履行保证学校安全的责任和义务;②在学校教育中,应当最优先保证儿童和教职员的生命、身体和健康的安全;③在学校教育中,应该不妨碍学校自主性教育活动;④在整备学校环境时,不仅要遵守本法律规定的学校灾害防范的最低标准,而且还要通过创建一个舒适而有创造性的学校环境及改善教育条件,来保证儿童及教职员的安全与健康;⑤儿童及其监护人和教职员,根据以上4条所列内容,有权利向学校设置者要求提供安全舒适的学校环境。{26}

《学校安全法》草案分四章共26条,其中第一章的《总则》部分,提出了作为学校安全基准制定主体的国家和政府的义务,作为学校安全管理义务主体的学校设置者及学校本身的责任和义务,还提出了设置“学校安全职员”,使安全行政工作制度化的总体性规定,并要求国家必须承担学校安全研修制度和“学校安全职员”设置所需要的财政开支。第二章提出学校安全规划。第三章设计学校安全标准。第四章是关于学校安全的管理体制。

3.学校与社区安全教育的预防措施

(1)美国学校与社区安全教育的预防措施

Yell{27}把美国学校社区对于暴力的反应机制分为三个级别:三级防御,二级防御和初级防御。

三级防御措施用于对付那些已经超出控制范围的问题。在校园里,这些问题是指那种已经明显对学校的正常运转和安全构成威胁的情况。因此,三级防御的目的是使学校和个人免于卷入这些问题。这些措施通常被用于把那些具有侵犯性的学生在他们再一次实施暴力行为之前赶出学校。三级防御措施是反应性的,学校领导只能在事故已经发生,认定了侵犯者,并动用了纪律规定之后才能加以实施。{28} “零容忍”政策就是其中之一。“零容忍”包括那些在任何情况下的侵犯(如暴力和毒品)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如开除学籍和拘捕)。

二级防御措施是用来防止问题变得更加严重的。这些措施被用来停止问题的发生,而且如有可能,纠正这些问题。{29} 二级防御措施用来在事前避免暴力或者吸毒行为的发生。

初级防御措施包括那些关注于减少暴力危险性的举动,包括强调教育和安全的重要性,等等。当用于学校以及潜在暴力威胁的时候,这些措施包括解决冲突的项目以及全校范围内的行为规范管理系统。

(2)英国学校与社区安全教育的预防措施

Shearn{30}根据英国各个学校的经验,总结出了关于学校安全教育项目的三个基本目标:①提高认识:以传播相关知识以及对于有害资源的理解为主的策略;②个人和社会技巧:旨在发展个人生活技巧的渐进方法(比如与估计和控制危险有关的方法等);③行为改善:以减少危险行为为目的。{31}{32}{33}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这三个目标是相互融合的。总的说来,这些项目的实施都是为了在知识、观念和行为的形成之间架设沟通的桥梁,从而实现一种使个人能够认识到危险,评估这些危险可能产生的后果,以及对于如何避免有害结果做出正确的决定。

(3)日本学校与社区安全教育的预防措施

日本的《学校安全法》草案提出的主要措施:{34}

第一,由国家制定学校安全最低基准。由于《建筑基准法》、《消防法》等一般法令基准并非从孩子的角度来考虑制定,因此无法保证儿童不发生意外伤害事故。因此,草案提出,应该把学校安全基准加以法制化,即国家有义务从孩子们的视线、体格、特征等出发,来制定适合孩子们日常学习生活的学校独自的安全最低基准,而学校设置者和地方政府也必须严格遵守这个基准。具体地说,这个安全基准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设置“学校安全基本计划审议会”,负责策划制定基本计划和国家级的学校安全政策,设定学校安全的各项基准,对地方和学校进行安全管理;②在发生致死致残等重大事故之后,国家设定一个安全最低基准,通过采取必要的物力和人力上的措施,防止同样事故再度发生;③制定与学校安全管理事项有关的法令。

第二,建立“学校安全职员”制度,整备安全学校的条件。日本教育法学会学校事故问题研究特别委员会(简称“学校事故研”)认为,作为彻底保证儿童和教职员安全、进行治安防范的根本解决手段,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划出预算,建立“学校安全职员”制度,也就是说,在负责教学教育工作的教职员之外,还应配备如门卫这样专门负责保卫学校安全、进行安全管理和监查工作的安全专职人员,并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第三,设立“日本学校安全中心”。日本教育法学会学校事故问题研究特别委员会认为,应该建立一个学校灾害情报公开制度和咨询商谈制度,需要一个第三者来对事故原因进行追查,对纠纷进行判断和裁决,以防止事故再度发生。这种制度,与提出诉讼等可能给被害者家属造成经济负担的方法不同,它是一种公共性的调查救济机关,所做的工作是持续性的、有组织的。如现在神奈川县川西市正尝试进行的儿童监察员制度,就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权利受侵害儿童进行救济的一种制度,可将其作为一种模式加以借鉴。

二、启 示

学校安全问题是世界性的教育难题,已经成为世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各国为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所制定的积极防范措施值得我们借鉴。

1.将学校安全作为学区的一项任务

美国政府认为学校暴力、学生安全问题的解决,教育不能成为唯一的承担者,确保学校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美国制定的防范措施分析,政府加强对可能导致或加剧校园暴力以及严重存在不安全因素的学校实施监督,提出改善影响学生暴力行为发生的学校硬件环境设施,重要地点增加监测摄像以及金属探测器,减少校园犯罪和破坏行为。同时,为保证学校安全,政府要求教育行政部门、公安司法部门、社区组织、社会媒体、学生家长等多方面努力和支持。这一提议得到了学校董事会和法院的支持,他们认为,如果学区的任务不包括学校安全,那么学校就难以确保学区的安全。

2.不同学校制定不同的校园安全预防计划

目前,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学校依据学校教育对象的年龄特征、学校所在地点等主客观条件来制定安全计划。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分为计划、实行、检查、总结四个阶段。学校安全计划作为学校总体工作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此基础上采取各种措施实施安全计划,包括规章制度的制定,对教职工工作状况的检查、监督,对学校工作督导评估以及此后的总结反馈等,确保学校安全工作列入日程。

3.建立礼貌、和谐的校园氛围

美国教育家认为,情绪上和言语上的粗暴态度与肢体上的暴力一样会产生毁灭性的伤害。实际上,缺乏尊重和沟通是暴力行为产生的基础。{35} 教育者只过分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而忽略感情的培养的时候,问题就会产生。{36} 因此,一所安全的学校应当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气氛,人们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并且互相关心。学生们应当感受到成年人对他们的关注和期望,使他们能够在学业和社交方面同时取得成功。{37}

4.制定危急情况管理对策,进行学校安全训练

保证学校安全不能等事故发生之后再来检讨事故发生的原因,而应该采取积极的行为防患于未然。美国、英国、日本政府要求每一所学校和学区都要有一个可操作的危急情况管理计划,包括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协调法律实施部门、社区危急情况服务部门和媒介部门等。但仅靠计划和书面协议是不够的,还要体现在长时间训练之中,使学生和教师知道怎么做,同时学校设施的建设也要对此有充分的考虑。为此,这些国家要求学校增设解决安全冲突问题的课程,以提高学生防范风险的能力。在实际安全教育中,强调实践性课程和角色扮演训练的重要性,力图通过这样的课程给学生们以感性的认识,从而能够在面对真实情况的时候做出恰当的反应,削减因此带来的紧张感和困惑。{38}

5.加强学校的安全教育,积极对暴力学生与其他学生进行心理调控

为了确保学校安全,创设安全的教育教学环境,学校要求公务人员要注意学校和学校附近的危险性人员,注意具有危险性的学生的转入或在学区内的就学。同时,要求教育者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以及不同发展阶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校园的情况进行安全教育。特别指出加强对有暴力苗头学生的心理调控,提高其对暴力危险危害的认识;还要求教育者在学校观察学生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忧虑,并要鼓励教师经常走访他们。

目前,国际社会对校园安全问题的日益关注,不仅反映出校园安全问题的日益严重性,同时,也表现出了人们对校园安全的诉求越来越高。为此,加强中小学安全教育及建设平安学校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所面临的共同课题,国际共识。

注释

① Smith,C.,Roberts,C.,Nutbeam,D. and MacDonald,G. 1992. The health promoting school:progress and future challenges in Welsh secondary schools,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al,7,pp. 171-179.

② Hurrelmann,K.,Leppin,A. and Nordlohne,E. 1995. Promoting health in schools:the German example,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al,10,pp. 121-131

③ Hoang,F. Q. 2001. Addressing school violence. The FBI Law Enforcement Bulletin 70(8):18-27.

④ McEvoy,A. 1999. The relevance of theory to the safe schools movement. Education and Urban Society 31(3):275-85.

⑤ Harris,I. M. 2000. Peace-building responses to school violence. NASSP Bulletin 84(614):5-24.

⑥ Leone,P. E.,M. J. Mayer,K. Malmgren,and S. M. Meisel. 2001. School violence and disruption:Rhetoric,reality,and reasonable balance. Counsel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33(8):1-20.

⑦ Reddy,M.,R. Borum,J. Berglund,B. Vossekuil,R. Fein,and W. Modzeleski. 2001. Evaluating risk for targeted violence in schools:Comparing risk assessment,threat assessment,and other approaches.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38(2):157-72.

⑧ Coggeshall,M. B.,and P.M. Kingery. 2001. Cross-survey analysis of school violence and disorder.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38(2):117-26.

{9}{19}{26}{34} 王岚:《守护学校:日本制订〈学校安全法〉草案》,http://www.cnier.ac.cn/kyc/juece/kyc_ 20060820094654.html

{10} Furlong,M. J.,and G. Morrison. 2000. The school in school violence:Definitions and facts. Journal of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8(2):71-99.

{11} Walker,H. M.,and J. Eaton-Walker. 2000. Key questions about school safety:Critical issues and recommended solutions. NASSP Bulletin 84(614):46-55.

{12} Sugai,G.,J. R. Sprague,R. Horner,and H. M. Walker. 2000. Preventing school violence:The use of office discipline referrals to assess and monitor school-wide discipline interventions. Journal of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8(2):94-100.

{13} Price,James H.;Murnan,Judy;Thompson,Amy J.;Dake,Joseph A.;Telljohann,Susan K. 2005.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volvement in firearm safety education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Mar,Vol. 75 Issue 3,pp105-111.

{14} Craft,Nick. 2004. Transportation of Children:Ensuring Occupant Safety. Child Care Information Exchange,Jul/Aug Issue 158,pp9-14.

{15} Pidgeon,Philip;Isbell,Clinton;Paige,William;Alexander,Kim E. 2006. A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Leadership Training on a Youth Traffic Safety Education Program. Chronicle of the American Driver & Traffic Safety Education Association,Winter,Vol. 54 Issue 1,pp3-11.

{16} O’Malley,Patrick M.,Wagenar,Alexander C. 2004. Effects of safety belt laws on safety belt use by American High School Seniors,1986-2000.Chronicle of the American Driver & Traffic Safety Education Association,Spring,Vol. 52,Issue 2.

{17} Wolchover,Joel. 2002. Will new rules end the blame culture?Times Educational Supplement,2/8/2002 Issue 4467,pp32-32.

{18} Corson,Cheryl. 2005. Under the Swings. American School Board Journal,Jun,Vol. 192 Issue 6,pp31-34.

{20} James,B. 1994. School violence and the law:The search for suitable tools.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23,pp190-203

{21} Yell,M. L. 1998. The law and special education. 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 Hall/Merrill.

{22} WHO,UNESCO & UNICEF 1992. Comprehensive school health education:suggested guidelines for education,Hygie,X1(3),pp8-15

{23} HEA. 1998. Young and active. Policy framework for young people and health enhancing physical activity,London:Health Education Authority.

{24} DfEE. 1999. National healthy school guidance,Nottingham:DfEE Publications.

{25} Shearn,Peter. 2006. Teaching practice in safety education:qualitative evidence. Research Papers in Education. Vol:21 Issue 3 Coden:Research Papers in Education,Vol. 21,No. 3,September 2006,pp. 335-359

{27} Yell,M. L,and M. E. Rozalski. 2000. Searching for safe schools:Legal issues in the prevention of school violence. Journal of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8(3):187-207.

{28} James,B. 1994. School violence and the law:The search for suitable tools.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23,pp190-203.

{29} Kauffman,J. M. 1999. How we prevent the prevention of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Exceptional Children,65,pp448-468.

{30} Shearn,Peter. 2006. Teaching practice in safety education:Qualitative evidence. Research Papers in Education. Vol:21 Issue 3 Coden:Research Papers in Education,Vol. 21,No. 3,September 2006,pp335-359

{31} Hansen,W. B. 1992. School-based substance abuse prevention:A review of the state of the art in curriculum,1980-1990,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7(3),pp. 403-430.

{32} Tones,K. and Tilford,S. 1994. Health education:effectiveness,efficiency and equity,London:Chapman Hall.

{33} Hagquist,C. and Starrin,B. 1997. Health education in schools:From information to empowerment models,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al,12(3),pp225-232.

{35} Plucker,J. A. 2000. Positive approaches to preventing school violence:Peace building in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NASSP Bulletin 84(614):1-4.

{36} Scott,V. 1998. Breaking the cycle of incivility. High School Magazine 6(1):4-7.

{37} Erb,T. 2000. Interview with Gerald Bourgeois:Voice of experience on school safety. Middle School Journal 31(5):5-11.

{38} Shearn,P. and Weyman,A. K. 2004. A Review of National Curriculum(5-16 years) Guidance of England,Scotland and Wales,HSL:ERG 03/03.

作者单位 北京教科院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 王永康)

作者:钱丽霞 郭 琳 徐新容

第五篇: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内容与实施

安全教育是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提高中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他们安全防范技能,避免安全事故发生,对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构建学校的和谐稳定和保障学生生命财产安全及幸福健康成长都是非常必要的。但由于教材编写的滞后性及主管部门的教育理念等因素影响,涉及安全教育的内容还没有纳入课程教学范畴,大多数以文件形式要求学校落实。学校的安全教育呈现滞后性、随意性、僭越性和微利性等特点,缺乏科学、系统和规范。同时出现“安全大于天”和“安全至尊”等做法凌驾于素质教育之上的现象。笔者觉得有必要对安全教育准确定位,对安全教育的内容、范围、途径和手段进行探讨,以期安全教育常态化、课程化和科学化,让学生远离危险,健康安全成长。

一、单纯搞安全教育并不安全

近年来中学生安全事故频发。据教育部通报:2008年3月至2012年6月,云南省昭通市、临沧市、宁夏青铜峡市、湖南省涟源市、河南省商丘市、甘肃省张掖市、河南省南阳市、河南省驻马店市、新疆阿克苏市、海南三亚市、新疆吐鲁番地区、海南儋州市、新疆库尔勒市、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山西晋中市榆次区、临汾市曲沃县、长治市长治县、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等地先后发生多起中小学生溺水事故、交通事故、煤气中毒事故及踩踏事故,造成多名学生伤亡。

安全事故,令人痛心。各地各校也都把安全工作提高到“学生生命安全高于一切”的政策层面,采取了很多措施,如:建立健全学校安全管理制度、致家长一封信、开展主题班会、跟踪家访,社会各部门也通力合作加大宣传力度等等,尽管如此,学生安全事故还是不断发生。

学校及教师在强势的安全教育的社会背景下,有些正常的活动比如春游、运动会、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等只要涉及安全隐患因素和力量型的项目纷纷取消,甚至农村学校体育课也徒有形式,学生自由活动,搞搞无安全隐患的项目打打小球、跑跑步等,致使学生成了“笼中鸟”和“读书机器”,身心发展不平衡,客观的需求与主观的教育手段严重脱节,甚至冲突,学生厌学情绪有增无减。学生在学校获取不了的东西,他们有可能也必然去校外去寻求,比如野游、骑车比赛、探索自然的神奇。

安全教育只是停留在文件中、会议内、口头上,检查资料记录里,还没有真正深入学生心灵深处,为学生提供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可操作的安全教育模式。比如,学生爱游泳,学校在水域面积多的地方就要开发校本课程,增加游泳课,让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学会游泳的技能和相关知识;比如学生爱骑车,学校首先要教会学生骑车技巧,同时告知《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如果学生在校找不到潜能释放的活动,得不到成功的心理体验,安全隐患就深埋其中。

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安全教育只能是盲人摸象,尽管安全教育抓得紧,抓得密,抓得强,抓得严,但收效甚微,根本无法杜绝安全事故的悲剧再次发生。

单纯的安全教育并不安全。

二、安全教育的定位

教育部于2006年6月30日颁布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其内容显示学校安全教育包括安全管理和安全教育职责;公安、司法行政、建设、交通、文化、卫生、工商等部门要履行安全监督和管理职责。

安全教育目的就是保障学校及其学生和教职工的人身、财产安全,维护中小学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只有在这个目的下的安全教育才是真正的安全教育。过犹不及和作茧自缚都是误区。

三、安全教育的内容、范围、途径和手段

1.安全教育的内容

中小学安全教育的内容很广泛,主要包括:防火、防电、防毒、防震、防爆、防辐射、防污染、防溺水等消防安全,道路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人身安全,活动安全,网络安全,性安全,心理健康安全等等。人身安全、网络安全和心理健康安全的内容在七、八年级思想品德课有所涉及不再赘述。

(1)道路交通安全教育

学校要教育学生学习交通法规,熟悉交通信号(信号灯、手势)和标志,掌握交通安全常识,在生活中自觉遵守交通规范,切实保障自身和他人的交通安全。

(2)日常生活安全教育

学校要教育学生掌握用电、用气、用火安全常识,严禁违章操作,能正确识别并学会使用各类灭火器。

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食品卫生,注意饮食卫生习惯和用药卫生,严禁食用过期、变质、有异味的食物,不买容易发生食物中毒的菜,防止食品污染、有效防止细菌性食物中毒及防止其他几种常见的食物中毒,如:发芽的马铃薯、没煮透的四季豆、鲜黄花莱、认不准的蘑菇等。

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获取有关信息,及时向学生通报,特别是各地学校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要求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这可以起到较好的警示作用。

(3)活动安全教育

包括运动环境和器械的安全、体育课的安全、游泳、滑冰、野外活动与游戏、放鞭炮、人流拥挤的公共场所安全等。

要教育学生遵守体育锻炼规则,作好运动前准备,掌握正确的动作技巧,游泳要有组织和安全措施,严禁私自下河游泳,杜绝冒险行为。

要教育学生外出、乘车注意安全,管好钱物,严禁携带易燃易爆有毒物品。

(4)自然灾害中的自我保护教育

包括水火灾、暴风雨、雷电袭击、地震等发生时的自我保护。

(5)社会治安教育

包括盗贼、骗子、抢劫、挟持、绑架、黄毒等。要教育学生加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被坏人拐骗和伤害。

(6)意外事故处理教育

要教育学生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报告老师,掌握安全应急常识,牢记应急电话。

(7)性安全教育

性骚扰和性侵害是生活中对中学生构成性安全威胁的主要形式。

女中学生在与熟识男生交往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不单独和熟识男生相处过久;不在一起看爱情片,更不能与熟识男生一起看“少儿不宜”的黄色影片、光碟、书刊等;不与熟识男生谈论有关身体隐秘部位的敏感话题;衣着得体、不佩戴首饰,不化妆;举止沉稳,行为朴实、严格要求自己。

当遇到熟识男生向自己提出非分要求时,应保持镇定,用理智的态度坚决拒绝,态度鲜明,并尽快离开这个尴尬之境,应坚守圣洁的身体是不容任何人侵犯的人格信念。

女中学生与成年异性交往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拒绝与陌生成年异性单独会面;未经家长同意,拒绝接受任何成年异性的礼物;不搭乘陌生成年异性的车辆;独自在家,拒绝陌生异性进门。

女中学生要约束、保护自已,必须做到:

上学、放学或外出游玩,应结伴而行;不独自一人到河边、山坡、树林等偏僻处读书、写生;不在深夜单独一人在偏僻小巷行路;不到营业性歌舞厅、茶座、咖啡屋、录像厅、通宵电影院等潜伏不安全因素的地方娱乐。

2.安全教育的范围

从《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第四条、第五条规定可知安全教育涉及学校和公安、文化、卫生、交通等多个政府部门。从学生生活的空间来分,包括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学校安全教育的范围当然局限在学生在校的生活及学校周边环境。那种无限制地追求学校安全教育的责任范围是不合理的,同时也是推诿塞责。家庭生活的安全教育当然由学生的监护人承担和负责,社会生活的安全教育当然由除学校以外的公安、交通、文化、建设、工商等政府部门承担和负责。现在有的地方政府有一种认识:学生在节假日包括寒暑假的安全教育也要学校及教师去管理和监督,承担对学生安全教育的无限责任,这是很危险的说法。家庭和政府有关部门在学生节假日的安全教育中难道不需要承担责任吗?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学生安全教育上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食其果。这才是依法执教、依法治国的表现。绝不能以地方长官的意志取代法律的规定。

3.安全教育的途径和手段

(1)树立安全意识,增强自身保护能力

安全是社会的,更是自己的。教育学生在所处的环境中,出行的时间、地点和接触的人,消费的食品和饮用水,使用的交通工具、网络及器械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会不会对我们的生命财产构成威胁,一旦出现安全威胁,怎么办?多反思这些与安全有关的问题,无疑会潜移默化树立安全意识,同时告诉学生记住家庭及父母电话、班主任及学校电话、火警、交警、公安报警、消协投诉等常规求助电话,以便他们在遭遇危险时方便求助,从而增强自身保护能力。

(2)编写课程,科学系统地实施安全教育

加强安全教育在教育部门已经成为共识,心理健康、安全教育读本也能在书店看到,有些学校也课外选修了。但那不是教育主管部门编写的,也进不了课堂的主渠道,仍然是选修读本。我们期待教育主管部门把与中小学安全教育密切相关的内容编成教材,安排课时计划,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步骤地传授安全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使安全教育常态化、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使安全教育可持续发展。

(3)加强实践训练,把理论变成能力

把学生掌握的安全教育的理论和方法转化为能力,至关重要,那就要求学校科学安排时间,合理组织训练。防震、防火、防电等演练可以在学校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演练可以和当地交警部门联系,让学生亲历行车环境,熟知违章行为和处罚手段,进而掌握正确的行驶知识和行驶方法。食品卫生安全演练可以和当地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联系,在专业人士指导下甄别合格食品和不合格食品,拒购不合格食品,禁吃不合格食品,,将相关知识转化成保护自身安全的能力。

(4)和家庭、社会协作与沟通,多管齐下,不留安全教育的漏洞和误区

学生的活动空间就是家庭、社会和学校。学生从家出发到校,或者从校出发到家的过程,很有可能滞留社会某个处所,这也构成我们安全教育的危险地带。虽说社会有许多相关部门监督管理,但社会是面,不像家庭和学校是点,范围太广,容易疏忽,况且部门多也容易出现相互推诿,反而出现无人过问的尴尬局面。学校教育要和家庭、社会多协作和沟通,信息共享,互通音讯,群策群力,多管齐下。不妨利用网络平台和电子探头等现代传媒技术构筑学生三位一体安全教育网络体系,让学生的活动置于我们的网络系统控制中。学生离开家家长可以给网络平台发短信、拨电话,学生到校网络平台可以给家长发短信告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和道路交通安全部门负责学生行驶道路路况在网络平台发布。这样,学校、家庭、社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不让学生的活动留有真空地带,不留安全教育的漏洞和误区,安全教育才真正安全。

四、安全教育和素质教育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因为中小学生安全事故多发,使一些学校负责人如履薄冰,感染了“安全事故”恐惧症。为了避免学生发生安全事故,有不少学校干脆取消了一切有可能产生危险的活动。正因为学校生活死水一潭,不敢组织学生开展有益身心的校外活动,学生自己才会去做,比如私自游泳。其实,避免安全事故最佳的方法就是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开展素质教育,教会孩子认识危险,躲避危险。

第一,安全教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是地位平等的教育。

在安全教育此起彼伏的声势下,学校及地方有割裂安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等其他教育的做法。有的学校公然抛出“只要安全,不要其他”的做法,有的学校认为“安全只是形式,升学仍是第一”,有的学校认为“安全教育是必须的,但手足无措不知怎么做。”其实,安全教育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性教育都是一样的教育,地位平等,没有谁比谁更重要。有人认为,安全教育涉及学生生命健康,没有生命安全了,其他教育就无从谈起。诚然,安全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它会影响其他教育的开展和延续,但过分强调安全教育,或取代其他教育的做法是因噎废食,不是正确的做法。既要安全教育,又要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性教育,把它们有机结合,共同发展,平等对待,才能让学生全面发展、安全成长、健康幸福地实现自我价值。

第二,安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子系统,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教育的内涵会随着社会实践和时代的变迁而发生变化,其培养目标也会随之变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搞的应试教育,其培养目标是德育、智育和体育。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个目标不能适应社会和学生身心的发展,适时提出素质教育,其培养目标由德育、智育、体育发展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素质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更加科学,其目标也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和安全教育等内容。可见,安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子系统,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我们既不能把安全教育凌驾于素质教育之上,也不能把安全教育排斥在素质教育之外。

第三,将安全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体系,与其他教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提高安全教育的质量和成效,使安全教育成为学生真正安全成长的教育。

既然安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子系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外,还要进行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性教育等等。安全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其他教育目标相互结合相互渗透,既不能拔高,也不能忽视,更不能走过场。安全教育为素质教育的其他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生命健康保障,素质教育的其他教育目标的实现为安全教育提供智力支持、道德支撑、体质准备、审美情趣、健康心理和劳动需要的价值倾向。没有安全教育,素质教育的其他教育目标也无从实现,没有其他教育目标的实现,安全教育也是单一平面的社会化程度不高的教育,达不到预期的多维教育目标。只有把安全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体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才能提高安全教育的质量和成效,提高安全教育的层次和梯度,提高安全教育的含金量,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使安全教育成为学生安全成长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大伟.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读本.北京:京华出版社,2011.

[2] 孙铁翔,吴晶.教育部紧急通报3起同日发生致16名学生溺亡事故.北京:新华网,2012-06-10.

[3] 林子.把安全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石狮日报,2006-02-18.

作者:顾世如

上一篇:中学化学职称论文下一篇:中国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