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的分析报告

2022-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很多人对于写报告感到头疼,不了解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该怎么写出格式正确、内容合理的报告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人际交往的分析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人际交往的分析报告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摘要]移动互联网让世界变成了一个随时随地都能连接的地球村,人们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择友交友。微信作为一个新型的即时通信软件,在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文章通过调查问卷以及访谈的方法对新疆农业大学学生微信使用现状及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的影响进行调查分析,从中发现了微信具有两面性,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既有明显的积极影响,也有一些消极的影响,并从学校、社会、学生自身三个层面提出了正确引导大学生使用微信进行人际交往的合理性建议。

[关键词]微信;大学生;人际交往;新疆农业大学

[DOI]10.13939/j.cnki.zgsc.2016.01.081

当互联网传进千家万户时,中国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现如今如果要用一句话准确形容,应该是中国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随着智能手机和各种数码终端的普及,移动互联网已经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智能手机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人们随时随地都在使用智能手机,餐厅、家中、商场、旅途中、交通工具上……聚会的人们不再热衷于聊天,而是各自抱着一部手机玩着自己钟爱的各种手机软件。

在如今绝大多数人的智能手机中,有一个位置是留给微信的。微信是2011年1月21日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提供即时通信服务的免费手机聊天软件,最初以文字通信、图片分享为卖点,在逐步明确了产品方向后,又不断推出语音对讲、视频会话、摇一摇、漂流瓶等一系列形式丰富的社交手段。微信在满足用户本身对沟通强烈渴望的同时,也帮助用户拓展了人际沟通形式。微信以其强大的沟通功能及免费使用等优势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诸多应用,并借此改变着许多人的生活方式。

1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分析

大学作为人生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大学生在校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更要注重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为进入社会做充分的准备。微信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交际平台,拓展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广度和深度。

1.1 帮助大学生扩大交友圈,加深朋友情

在“微信通讯录人数”这项调查统计中,大多数新疆农业大学大学生微信通讯录人数在100~150人,有个别大学生微信好友高达700人甚至上千人。说明微信帮助新疆农业大学大学生找到了一个新的交友渠道,随着微信使用的时间越来越长,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出现在微信联系人列表中,从而拓宽大学生的人脉。

1.2 社交信息传递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微信作为一款即时通信软件,兼具大喇叭的媒体属性,能迅速产生一传十、十传百的传播效果。面对传统的沟通方式,大家更愿意选择一种时间短、效率高的交往方式。微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仅仅收取流量费用,与电话、短信相比,微信的信息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化,使消息在传播过程中更容易保留本质,准确性更高。

1.3 沟通内容更丰富,情感表达更真实

朋友圈是微信的一个功能,大家可以通过对朋友发表的文字、小视频等点赞、评论进行互动,从而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根据调查得知,微信中最受关注的三种信息类型是生活、美食和幽默搞笑信息,通过微信,新疆农业大学大学生可以获取各种各样的新鲜资讯,拓宽自己的视野,也可以通过朋友圈分享自己的动态以及关注朋友们的生活点滴,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4 培养大学生自信心,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微信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扩大交友圈,加强与亲戚朋友的联系,还能让大学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我,表达自我。大学生比较在意别人眼中的自己,所以他们可以在这种差异中逐渐认清自己,改善自己的不足,在以后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调节控制自己的言行,让自己的各方面能力都有一定的提升,有助于建立更加广泛的人际关系。

2 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分析

微信作为一款现代网络社交工具,和其他通信方式一样具有两面性,如果使用不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还是很大的。

2.1 过度依赖微信,逃离现实生活

调查结果显示,有将近一半的被调查者对微信的依赖程度较深,每当无聊的时候就会打开微信看看,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和自我控制力都比较差,当使用微信成为一种习惯时,渐而就会对微信产生依赖,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必然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生活。

2.2 阻碍了大学生内心信任感、责任感的建立

微信虽然为大学生的交往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但是也会对大学生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在问及“使用微信与陌生人交往时是否会透露真实信息”时,有40%表示完全不会透露自己真实信息,说明了新疆农业大学大学生在使用微信时对交往对象缺乏信任感,害怕上当受骗;或者不愿意表达真实的自己,更愿意以一种虚拟的身份与其他人交流。

2.3 交友观念有偏差,难以建立长期稳定的人际关系

微信虽然可以扩大大学生的交友圈,认识到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接触到的朋友,但是很多网络人际关系没办法长期稳定地维持下去。调查结果显示,有23%的同学认为微信中建立的友谊是不会发展到现实生活中的,大部分微信好友刚认识时可能会有一个热聊阶段,但当这个阶段过去之后,通过微信结交的友谊很容易就破灭了。所以,微信虽然可以帮助新疆农业大学大学生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但是很难维持长期稳定的人际关系。

3 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微信进行人际交往的对策及建议

3.1 学生应该强化自我控制能力,养成正确的交友观念

现在很多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就是抬头玩电脑,低头玩手机,聊微信更是时时刻刻,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种过度依赖的行为会严重损害身心健康。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应该强化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真的难以戒掉手机依赖的话,建议大家下载一些帮助戒掉手机瘾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手机APP,例如“专心”、“Forest”等。此外,大学生在使用微信交友过程中也应该对陌生人保有一定的信任感,注意建立信任机制,培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分享。

3.2 学校应该加强文化建设,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

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学生活动是一个学校建设校园文化的重点,因为这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优秀的校园文化可以为大学生的行为方式指引正确的方向,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种校园活动,在现实生活中开展有效的人际交往,才能避免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生活迷失自己。

3.3 社会应该多传递正能量,正确引导社会舆论

社会媒体作为社会舆论的导向,在网络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应该注意正确、全面、可观的报道,正确引导大众舆论,防止不属实信息的传播。媒体应该积极倡导网络文明活动,正确引导大学生在使用微信这类社交工具中形成道德约束,增强其微信人际交往中的责任感和信任感。全社会要共同努力,为大学生正确使用微信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和良好的网络社交环境。

4 结 论

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人际交往社交工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变化,甚至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微信在给大学生的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

本文以新疆农业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个体访谈的方法,对新疆农业大学学生使用微信进行人际交往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新疆农业大学大学生有过度依赖微信,逃离现实生活,内心信任感、责任感缺失,个人信息安全难以保障,隐私容易泄露等问题。

最后,有针对性地从学校、社会和学生个人三个层面提出了针对性建议,首先学校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其次社会上应该多传递正能量,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最后学生自身应该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强化自我控制能力,或者借助外力戒掉微信依赖症。只有通过社会、学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才能正确发挥微信的积极作用,为大学生带来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

参考文献:

[1]张静.网络交流工具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J].现代交际,2014(1):217.

[2]王亚芹.手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4.

[3]周贻霏.微信对华东师范大学学生社会交往的影响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4]田丽,安静.网络社交现状及对现实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15):13-19.

[5]喻小帅.以微信为例浅析移动社交工具的特点与发展前景闭[J].中国传媒科技,2013(2):133-134.

[6]张利蕊,兰国帅.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其对策[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3):111-113.

[7]程翔,宋超,陈晓冬,张桔焕.即时通讯工具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及对策分析[J].中国市场,2014(25).

[8]吉菁.关于网络人际交往对大学生人际关系形成的影响研究[J].中国市场,2013(1).

[9]刘博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J].中国市场,2011(31).

[10]王一名.归因风格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J].中国市场,2015(35).

[11]李海平.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网络对其人际关系的影响[J].中国市场,2015(40).

[12]张家玮.高校BBS对大学生的影响——以天津师范大学非官方BBS“新呼吸”为例[J].中国市场,2013(22).

作者:李文娜 刘爽 李莉

第2篇:应用角色理论分析加强师生人际交往的方法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对师生人际关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调研,研究影响师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因素,发现师生不良人际关系的危害,依据角色理论科学分析师生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运用角色理论分析师生如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教职员工在建立人际关系中应发挥怎样的角色作用,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思路和指导,对加强师生人际交往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角色理论;人际关系 ;交往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当前校园内部关系呈现出复杂化、多样化的变化状况,院校师生的团结、和谐是确保院校成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重要保证,师生内部关系更是师生间人际交往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分析当前师生人际交往和师生关系中存在的矛盾影响,采用角色理论对师生交往进行分析,能对加强师生人际交往提出具体的措施办法,能为密切师生关系提供科学的依据。

通过师生人际交往存在问题的罗列以及对角色理解的理解,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教育引导,使师生对自己的角色进行正确认知,从而在人际交往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当前高等院校师负面生关系主要表现为:部分师生感情交往弱化,缺乏同甘共苦的纯洁情谊,师生之间情感的距离出现疏远和淡化;部分师生交往功利化,看重的是个人荣誉利益,严重影响了师生之间正常关系;由于部分教师年纪比较年轻,缺乏交往技巧,且校园相对比较单纯,导致部分师生不善于与人交往;部分对外交往盲目,有的交往不讲原则、不讲方式,随随便便。加强师生人际交往,有些教职员工在处理校园内部关系中上存在模糊认识,角色定位不准,是影响师生人际交往的症结所在。

一、角色理论的内容

(一)每个人都具有着一定的角色

社会上的每个都承担着一定的角色扮演,这个角色扮演不只是一个,而是多个。社会角色反映的是人的身份,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虽然每个人的角色社会不尽相同,但有着共同的期待和规范,有着相应的权力和义务。

(二)角色扮演受到社会的制约

社会上角色的扮演并不是以自己的想法来改变的,如同演员表演一样,一方面可以用自己对角色的定位来安排,另一方面也要受到环境等条件的限制。

(三)社会的正常运作依赖角色的扮演

人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每个人通过对角色的期望、认知和实践来融入社会,通过自己参与社会生活,来实现其社会价值。

二、加强角色认知

角色认知是角色扮演的前提,角色态度和情感是顺利进入角色的重要决定因素。所以,必须从角色认知、状态及情感方面入手,有效增强师生角色观念。

(一)树立好正确交往的意识

通过教育让师生明白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一些不正常的对外交往对师生的冲击是非常大的,它容易对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偏移,使师生的“辨别力”、“免疫力”受到严重创伤。一定要知道交往行为的正误;如果不加选择乱交往,乱拉朋友,对自己的人际交往将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引导师生既要看到对外交往给我们带来的积极效益,更要看到带来的负面效益,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思想道德的考验,所以,要教育引导师生必须树立一个正确交往的意识,要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筑牢自身的“防火墙”。

(二)把握好正确的交往尺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情都必须把握个“度”,没有“度”,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由于师生在一些环境和社会阅历上存在的局限性,往往存在认识问题片面、鉴别能力不高的弱点,在与人对外交往过程中,容易把握不住自己,就像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到哪里。引导师生在对外交往中,必须认真地了解交往的对象真实的情况,交往到一个什么的程度,一定要把握好交往的“度”。

三、加强角色规范

认真领会一切社会制度和游戏规则的要义,并将其内化为每个师生的自觉行为意识,才能确保师生人际关系和谐健康发展。

(一)基层教职员工的角色规范要求

1、端正对在校学生的态度,把他们当成“一家人”;关心在校学生的成长进步,以身作则,严格管理,耐心说服教育;

2、结合在校学生实际情况和社会人才需求,班主任给任课老师、辅导员和教辅人员形成合力,给普通在校学生制定成才路线图,鼓励在校学生学习成才;

3、帮助制定计划,提升在校学生科学统筹时间的能力,传授学习方法,避免走弯路;结合实际搭建平台,指導在校学生登上舞台,施展才华;

4、与在校学生家庭建立共育机制,经常沟通联系,促进家校联合全方位立体管理监督不失控;

(二) 在校学生的角色规范要求

在校学生是院校的主体,要强化学习意识,服从大局、建立社会负责任感,信任社会,依靠组织。

1、端正对教学管理人员的态度,把教学管理人员当做自己的友人;遇有矛盾问题、心理困惑、家庭困难、等问题,要积极向教学管理人员讲出来;

2、认真履行职责,关心团队建设,维护集体荣誉;当向教学管理人员反映问题得不到解决时,要正确理解原因,不得提无理要求或违规违纪要求;

3、不发牢骚,不讲怪话,不在背后议论;当教学管理人员工作出现失误时,要主动弥补不足,缩小影响,不要嘲笑、议论;自觉遵规守纪,从严要求自己,积极参与各项工作。

四、发挥角色作用

教职员工和在校学生在人际关系处理中具有不同的角色扮演和角色冲突,教职员工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教职员工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 “兄长”和“老师”等不用的角色作用。

(一) 发挥好“兄长角色”作用,用深厚感情交往

俗话说:“只有焐不热的石头,没有焐不热的心肠。”教职员工对在校学生,有了父母之爱、兄弟之情,管理教育才能更加有效。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有真诚,才能赢得人心。教职员工要从细微处着手,一个由衷的赞美,一个细小的举动,都能拉近师生的距离。爱要经受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作为教育工作者人,应保持一颗永恒的爱心,不能因自身处境的变化和情绪的波动而淡化对在校学生的爱。学生表现好的时候要爱,犯了错误的时候更要爱;在在校学生身体健康时要爱,患了疾病的时候更要爱。只有持久的关爱在校学生,师生情谊才能历经风雨而不衰,形成一个无坚不摧的集体。

(二) 发挥好“老师角色”作用,用良好形象交往

树立起良好的形象,才能赢得在校学生的信赖和尊重。自己专业素质过硬,教学才有底气,学生才会服气。凡是要求专业学术上在校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落实好,做好榜样,才使得学生口服、心服。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荣誉、苦累,自己就要做到大公无私,亲力亲为;要求学生不违法乱纪,自己就要模范地遵纪守法树好形象。

参考文献:

[1] 郑强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1年07月

[2] 田在兰《组织行为学》(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年10月

[3] 菲利普·津巴多 理查德·格里格《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年01月

[4] 山本美穗子《角色心理学》古吴轩出版社 2021年08月

[5] 荣格《心理类型》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0年06月

作者:张进

第3篇:关于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分析

摘要:中学生正处于不断成熟和发展的特殊阶段,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难免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和调整将对其人际关系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使其心理健康受到一定的危害,因此有必要对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并提出一系列对策建议旨在有效解决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关键字:中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问题

中国分类号:G444

引言

现阶段,很对中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还没有真正学会与人正确交往的方式,其交往的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致使其人际关系处于紧张状态,由此会产生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这对于其进一步发展具有严重的不利影响。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心理问题不仅仅是学校、家长关心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如何有效解决中学生的这一心理问题对于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满足国家的人才需求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多个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从中学生自身、家长、学校等方面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旨在整合并解决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1 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中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不断增大,除了学习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之外,其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很多中学生在与人交往、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显得十分乏力,在处理相关问题时不断受挫,进而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目前,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封闭心理

封闭心理是中学生普遍具有的心理问题,主要就是其在人际交往中不轻易表达出自己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就是学生日常的沉默寡言和喜怒哀乐等从不轻易表露,进而由于环境的变化会产生悲观情绪,这种封闭心理会使其在建立新的友谊关系的过程中面临一定的障碍,使其不断产生孤独感,对其发展具有严重的不利影响。

1.2 猜疑心理

猜疑心理是指在沒有获得准确证据的前提下,对其他人的言行持一种怀疑态度,这是一种无端猜测的心理现象,在中学生人际交往中也普遍存在。具有这一心理问题的中学生往往表现的疑心重重,甚至出现无中生有的现象,不愿意相信其他人,更不愿意与其交往,这对于中学生拓展人际关系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1.3 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主要就是学生对于自身的各种能力和品格做出较低评价的心理现象。其主要表现就是内心十分脆弱,在生活和学习中缺乏必要的自信,害怕挫折和失败,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在人际关系中不敢主动与别人交往。具有这一心理问题的中学生不仅认为别人看不起自己,甚至自己也看不起自己。

1.4 自我中心

具有自我中心心理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会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中心,很好顾虑别人的需要和感受,以自身的态度和观点决定别人的需要,在交往中容易固执己见,很难听从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也很难改变自己的态度,使其人际交往范围进一步缩小,其人际关系进而不断出现紧张局面。

1.5 嫉妒心理

有嫉妒心理的学生惧怕别人在某一方面优于自己,当别人在某些方面表现的比自己优秀时会采取各种方法来削弱和排挤对方,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这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心理问题。其对于别人的有点和所取得成绩持有厌恶情绪,当同学的学习成绩比自己高时就不愿意与其正常交往,甚至会诋毁他人,使得自己的人际关系一度陷入困境。

2 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心理问题的对策

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对其正常的交往和身心发展都具有严重的不利影响。所以,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2.1自身角度

对于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要积极从自身方面进行调整和改善,首先,要进行积极暗示,在与人交往中要时刻给自己一些积极的暗示,能够使自己从不健康的心理中得到解脱,比如对于存在自卑心理的学生要时刻暗示自己“别人能做到的事情,我通过努力也一定能做到”等;其次,要注意转移视角,这样可以使人在某一问题上转移注意力,以清醒的头脑看待现在的问题并保持清晰的思路处理问题,不如,不能一直强调别人的长处上,也不能只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就能够有效克服自卑和嫉妒心理等。

2.2 家庭角度

家庭教育是解决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心理问题的关键方面,一方面,要进行正确的教育,人际交往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会孩子的心理发展造成很大的压力,成为其发展的重要阻力,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心理活动,对其进行正确的教育,要在生活中多注重孩子的有点,并对其进行积极的表扬,这样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对于过分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要进行科学的批评和教育,使其不断完善人际交往关系。

另一方面,要注意为孩子创造表现自己的机会。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发展期,具有自我表现的强烈需求,当这一需求难以被满足时就会产生封闭和自卑心理,因此家长要创造合理的机会,使得孩子能够证明自己是被周围的人喜爱的,这样就能使其增强自信心,从而在人际交往中减少封闭和自卑心理的影响。

2.3 学校角度

学校不仅要重视中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将其心理健康教育提到教育教学的日程上,要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生解决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开设专门的课程进行辅导和教育;同时,任课教师要多与学生践行沟通和交流,对于学生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所犯的错误要进行积极的引导,要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进行批评和教育,不能使用过激的语言和行为来辱骂和体罚学生,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过程中能够逐渐消除与人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学校是中学生人生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场所,这一阶段的教育对其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要重视学校在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总结

对于处于人生重要发展阶段的中学生而言,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现阶段很多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使其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不断受挫,严重影响着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其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来自多个方面。因此,必须要从中学生本身、家庭、学校等角度来解决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月,张庆华.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10).

[2]王玲红.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不良倾向及矫正措施[J].甘肃教育,2010(07).

作者:玄德洙

第4篇:自己人际交往的案例分析

人际交往关系是人的心理行为的综合表现,其发展方向和好坏程度,往往是由很多种因素所决定的,对于正处于学习和成长中的我们来说,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走向社会的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增强自我价值感和力量感;有助于大学生降低挫折感;缓解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减少孤独、寂寞,空虚和恐惧。相反,不良的交往则阻碍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因而增加了大学生的挫折感,激发内心的矛盾冲突,从而影响身心健康,导致生理心理疾病,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切身感受到人际交往对我们的重要性,正如德国学者斯普兰格描述的:“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没有像青年期那样强烈渴望被理解的时期了,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人那样站在遥远的地方呼唤”。

人际关系关系到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处事的境地,甚至是人生的成败。我对自己目前的人际关系还算满意但仍存在一定的漏洞。为此分析如下;

首先谈谈我人际关系中良好的一面:第一,与同学朋友的社会关系友善来往,相互尊重,我认为我能与同学建立起友好的关系,首先我能热情的与周围同学朋友相处,然后为人真诚、求真务实的作风更使得我能与他人友善交往,在互相尊重的基础前提下,最后,宽容以待是交往的秘诀,不管在校外还是在校内我都谨记妈妈的一句话,“忍字头上一把刀”,所以很多事情我总是忍让宽容。第二:与同学朋友等社会关系能够喜悦共享、互相帮助。所谓喜悦共享,我并不能与每个人做到这一点,可能只限于我要好的朋友,但有一点我可以确定我总是希望把积极的一面带给大家,对于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学朋友,我总是伸出援助之手,而且在我能力范围之内的话我会毫不犹豫的乐意帮助,因为我想在人际交往中给他们留下良好的形象,这也是我自己的原则。第三:与同学朋友肝胆相照、合作处事,这是建立在诚信待人、友善交往、互相尊重的前提下的。

然而我的人际交往关系中也有很多的漏洞:刚上初中时我的胆子特别小,性格内向而且还表现得十分自卑,不远也不主动和同学交流,上课的时候也不愿主动回答问题,怕回答错了同学们笑话,但我也渴望融入班集体,也想用好的成绩来证明自己,在学习上也下了不少功夫,成绩却始终上不去。分析其原因主要是:1:内向性格,平时沉默寡言,交往时怕别人笑因而压抑自己,不敢去接触同学:2:个性缺陷,性格是一个人稳定的态度,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生有积极作用,同时,良好的性格是身心健康的基本保证。相反,不良的性格不仅严重影响人际关系,人的成长与进步,而且对个人的身心健康有害,容易导致疾病。3:性格缺陷,性格缺陷严重妨碍与别人的交往,使自己既不会也不愿主动与同学接触,导致同学之间缺乏相应的了解和理解机会,造成冷漠,关系不融洽,这一系列不良的缺陷很容易给别的同学以不良评价,使人产生不愉快感,影响与别人的交往。4:能力缺陷,人际交往能力是影响人说话的主要原因,平时不爱说话,又很少主动与人接触,经常独来独往产生了很强的自卑感和恐惧感,这样就失去了与人交往的锻炼机会。

高中时候在校住宿,我被选为宿舍舍长,当时我们宿舍住着十二个人,有两个舍友做的特别差,不打水也不扫地还不注意个人卫生,不仅懒而且常常坐享其成,作为舍长,开始的时候想着帮她们多干点也没啥关系。可时间久了,心里觉得特别不平衡,为什么她们那么不自觉,缺乏起码的集体观念?为什么她们可以坐享其成?于是我用舍长的权利强迫她们搞卫生,结果起不到作用而且使我们的关系变得更加僵硬了,搞的宿舍内火药味十足。后来我冷静下来,向她们说好话,对她们讲清楚个人卫生的重要和集体观念的重要性,使她们彻底改变了不良习惯。实际上这种宿舍问题并非我们宿舍所特有的现象,大多数宿舍都存在,由于出生不同,性格差异,天天在一起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都是正常的,如果长期让宿舍矛盾激化,问题重重且死气沉沉,则就会影响同室多个学生的学习及个性发展,在寝室中,同学相处,许多同学都觉得自己是主人,一味要求尊重个性不会求同存异,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意志去行事,从不往自己身上考虑,不会宽容谅解别人。是一种缺乏相处的表现,

是一种只会盲目和无序的竞争而缺乏共处带来的不良的表现。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随着独立性的增强,身心的发育成熟,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得到了迅速发展,大学生发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对自己以及周围关系有了新的认识,由于自我意识不健全,我们需要参照其他来审视自身和对照外部世界,同时随着发现自我的惊喜,我们开始认识到自身的孤立无援,孤独感的产生也加强了我们对人际交往的需求,自我意识的发展所带来的孤立意识的增强,是学生逐渐摆脱了对老师、父母的依赖,但同时对同龄人的依赖有所增强,需要在新的环境下获得同伴的友谊,并且由于大学生毕业后就要走向社会,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需要还从大学扩展到社会生活之中,所以我们既要学会怎样与社会上的人交往又要从他们那里获得生活经验和知识。

内心世界,这是一件非常重要,可喜而激动人心的事情,但也会引起惊慌不安,在意识到自己独一无二时也会产生孤独感,于是我们增加了对人际交往的需求,这是我们对抗孤独获得理解的一种手段,随着独立性的增强,大学生逐渐摆脱了父母老师的依靠,我们把这视为独立的重要标志之一。

对于刚离开家庭步入大学的新生来说获得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独特的意义,对大学新生的调查显示,许多新同学进校后最希望得到友谊,最想说的一句话是“理解万岁”,实践表明,大学一年级是心理问题的多发阶段,其中最大的障碍是人际关系适应不了,这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活,学习和身心健康.

刚上大一的时候,和舍友们不敢说话,总是客客气气的,由于方言的不同还要说普通话,还怕说不好别人笑话自己,感到很自卑,还有由于各地的习俗不同,生活习惯不同,自己平时都是一个人独来独往,不知道该怎样与他们交往。后来慢慢的发现他们遇到的情况和我一样,对于刚刚来到大学的新生来说,孤独感是在所难免的,此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尤为重要,因为她们是我顺利度过大学生活的第一步,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通过人际交往来实现,适当的人际交往不仅可以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还是一种个人的心理需要,并且也是增加个人知识经验的有效途径。但由于交往方式不当,或者由于某个人的个性所致,使得大一新生的人际交往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甚至产生严重的后果,所以了解他们在人际交往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且帮助和引导大一新生进行良好的人际交往,如何克服这些问题及其不良影响成为当今教育者们比较关心的一个话题,通过调查和分析了一些大一新生的人际交往问题,希望能够给大一新生们一些好的帮助。

第一,语言问题。由于语言修养的不同,表达能力的不同,还有生活环境的不同,导致说话不注意方式方法,使得两个人交往遇到障碍,甚至出现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

第二,自卑心作怪。有些同学刚来到大学总感到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所以不愿与别人交往,即使别人主动与之交往,也觉得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不敢与人交往,慢慢的对此感到漠然,不愿与人交往。

第三,自私自利。这种人没有一个集体概念,于是便为自己考虑,唯恐自己有所损失,与自己不利的事不想干,时间长了同学们对此感到厌倦,从此不愿与之交往。

第四,待人不真诚。我们常常有这样的心理:与人交往时,担心自己上当受骗,有一种不安全感,与之带来的影响是不愿与人交往。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几点建议:第一,对于语言障碍,建议说普通话,尽量少用方言去沟通,说话注意方式方法不要伤害他人,另外要加强语言修养,其实加强语言修养就要在不知不觉中增强自己的人格品质和魅力,这不仅关系到个人的交往发展问题还关系到个人以后的发展。第二,要自信,乐观,我们常常看到那些自信乐观的人总能感染周围的其他人,使其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所以,一定要建立自信心,乐观地面对一切困难。第三,真诚守信。这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人格体现,真诚给人一种亲切感,守信让人感到安全,只有这样

别人才想并愿意与其交往。第四,适当的克制自己的情绪,这是认识自己的一种表现,只有自己才能控制自己。在公众面前可以适度的自我暴露,但同时也应当注意得体的自我保护,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从而优化自我形象的目的。第五,善待别人,善待别人的第一点就是要了解自己所交往的人,乐意的为别人帮忙,当朋友存在问题时,适当的引导,正确的评价。总的来讲,在我们的平时交往中应该做到自尊但不自傲、坦诚但不轻率、谦虚但不虚伪、谨慎但不拘谨、老练但不鲁莽、随和但不懦弱,相信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都会把握好人际交往关系的钥匙。

第5篇:一例幼儿人际交往问题的案例报告

安阳市大院街幼儿园 宋文艳

摘要:本文为一例幼儿早期社会交往能力障碍导致的攻击性行为问题的个案。通过搜集、整理求助者的临床资料,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分析、诊断,确定求助者的主要问题为教养不当导致的人际交往问题攻击;协商、制定咨询目标与方案,主要使用阳性强化法、代币疗法;通过家园共同合作咨询效果,并鼓励来访者将咨询中获得的正确的方法以便回到家里实施。求助者主观感觉好转,老师小朋友反映其情绪与行为有积极的变化。在结束咨询一年后回访情况稳定好转。 1.求助者一般情况

杨X,男,5岁,汉族,在园幼儿。2009年出生于XX市,独生子,父亲在本市一家大型合资企业工作,母亲为专职妈妈,该幼儿身体健康,发育良好,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

孩子爷爷是本市离休干部,家中经济状况良好,其父亲是家中的独子,有几个姐姐。一家人对单传的孩子有求必应,母亲性格开朗,家庭基本和睦,与老人同住。调查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它神经症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首次来访时精神行为状况:由母亲带其前来,求助者衣着整齐,活泼爱动,随意去翻动室内的物品,经母亲制止无效,继续自己玩,不时地到咨询师旁问东问西,看见一样喜欢的物品就想拿走,情绪高兴,稳定。对时间、地点、人物定向准确;情感活动与内心体验及周围环境相协调,自知力好,对自己的情绪现状有一定的认识,在提及自己的攻击性行为时情绪低落,不愿让说。 2.来访者要求咨询的问题

其母亲讲述:孩子老师反映,孩子在园总是不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安静的坐一会儿,不是拽小女孩儿的辫子,就是钻到桌子下玩,要不就拍打其他小朋友,注意力差、总是攻击别人,课间总是以玩为借口找小朋友,然后稍不如意就动手打人,吓得其他小朋友对他总是敬而远之。没人和他玩,他又不乐意啦,找老师又哭又闹,要老师找人和他玩。老师苦口婆心的劝说无济于事。上课时,他情绪急躁有时难以控制,总是和周围的孩子发生冲突,小朋友们怕他都不愿意和他同桌。因此,小朋友都不愿意跟他玩,老师也因此批评他,感觉上幼儿园不好,老师不喜欢他,因此不愿上幼儿园。往幼儿园一送就闹得厉害。

3.心理师对问题过程的描述

求助者性格活泼,好动、不善与人交往,由于是家中三代单传的独子,家庭过分溺爱导致孩子过分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心理明显、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劝告。情绪不易自我控制。家长也没意识到该行为对孩子社会交往的危害,入园后,多次被老师告知孩子攻击性行为严重,其家长矫正行为避免孩子在集体中不被接受。起初没当回事,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不能被别人欺负,直到孩子哭闹不上幼儿园,“老师不喜欢我、小朋友都不给我玩”才意识到其严重性,多次给孩子讲道理无果,孩子还是哭闹不上幼儿园,强把孩子送幼儿园,孩子还是会有攻击性行为,因此,孩子在幼儿园很孤独,哭闹得更厉害,情绪低落,更不好往幼儿园送了。甚至连出家门都很难,经班主任介绍,母亲带孩子前来咨询。 4.咨询问题的归类及诊断

4.1心理问题的归类及诊断

根据精神检查和临床资料的收集分析:来访者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心理明显、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劝告。情绪不易自我控制。攻击性人际关系问题。与咨询师谈话时孩子智力正常,神态自然活泼,只在谈及上幼儿园的滑梯时情绪低落、不愿让说。

心理问题归类

社会学分类层面:

1.2人际关系问题:攻击性交往退缩 心理学分类层面:

2.2认知问题:不被接纳感 2.1情感(绪)问题:焦虑

诊断: 一般心理问题,人际交往攻击性 诊断依据

1、由现实生活事件刺激引发;

2、时程较短,仅三周;

3、仅在入园时反应强烈,没有器质性病变。

4、内容不存在泛化。 4.2对症状的归纳

持续时间三周,加重一周;回避与同伴、老师的交往;感觉不被接纳,痛苦、情绪低落,家长老师劝解开导,痛苦就可以排解;属于一般心理问题 4.3 鉴别诊断

1、根据郭念锋教授判断心理正常与异常三原则,该求助者的主客观世界是统一的,有自知力;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个性相对稳定;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2、根据许又新教授的神经症诊断及评分标准,同时考虑到该求助者心理冲突与现实处境相连,涉及重要生活事件,属于常形冲突,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

3、由于该求助者心理问题时间较短、情绪反应虽强烈,但在教师及家长开导下可以减轻,且仅指向上幼儿园一件事,并无泛化现象,故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综合以上分析,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人际交往攻击行为。 5.治疗方案与知情同意 5.1 治疗目标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与求助者和家长协商,确定以下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正确评价其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缓解来访者紧张情绪,改善其和同伴交往的攻击性行为问题。

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在近期目标的基础上,利用阳性强化法、代币法帮助引导来访者学会正确交往,提高自信心及自我价值感,完善来访者的个性,增强其积极交往和社会适应的态度和技能,习得健康有效的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5.2 所依据的理论和采用的技术 本案例主要采用的是行为主义的阳性强化法、代币法

行为主义理论认定行为是后天习得,并且认为一个习得行为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是在被它的结果所强化。所以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如果要消除某种行为,就得设法给予惩罚。以阳性强化为主,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这种方法就叫做阳性强化法。代币法就是运用代币并编制一套相应的激励系统来对符合要求的目标行为的表现进行肯定和奖励。可以根据情况灵活运用。这里主要是指阳性强化,也就是鼓励法。强化是使一个人积极寻求目标行为或活动的原因。每次完成所指定的行为或没有发生规定禁止的行为,就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 5.3 知情同意,说明双方的权益和义务。

向求助者及父母说明心理师和来访者的权利和义务,告知采用疗法的原理及意义,说明治疗效果取决于其配合程度,共同商定治疗时间;每周1次,每次50分钟,共6次。咨询与心理测验均不收费。各项内容得到来访者的认可。以上内容得到来访者及其父母的认可。 (治疗历时6周:主要过程见附件记录) 6.咨询过程

6.1以尊重、热情、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等咨询态度,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6.2根据阳性强化法理论,与求助者妈妈交谈,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找出他的靶行为,既攻击性行为。

6.3监控靶行为、观察靶行为的直接后果对不良行为的强化作用,制定目标行为,既与同伴正常交往。

6.4从家长介绍得知患儿主要问题为攻击性行为、社交障碍。主要爱好为愿到儿童娱乐场所玩,喜欢变形金刚,喜欢听故事。 决定采用以阳性强化法为主体,结合观察学习等方法的行为治疗。

第一周,每次能和小朋友正常玩耍老师予以表扬,奖励变形金刚贴纸,同时,坚持一天无攻击性行为,奖励大变形金刚贴纸,坚持一周大表扬,让父母带其到游乐场玩。并对被试表示亲密,拥抱、抚触让其感受到爱。第二周,连续两次能和小朋友正常玩耍老师予以表扬,奖励变形金刚贴纸,同时坚持一天无攻击性行为,奖励大变形金刚贴纸,坚持一周大表扬,让父母带其到游乐场玩。并对被试表示亲密告诉他喜欢他这段时间的表现。第三周,连续半天能和小朋友正常玩耍老师予以表扬,奖励变形金刚贴纸,同时坚持全天无攻击性行为,奖励大变形金刚贴纸,坚持一周大表扬,让父母带其到游乐场玩获奖励他想要的玩具。循序渐进,第五周后,为维持实施强化阶段为期两周,能坚持全天无攻击性行为,老师予以表扬,但取消给贴纸,连续一周目标行为可以让小朋友说一下对其目标行为的喜爱。鼓励小朋友多与他玩。从治疗开始就让父母在家中纠正溺爱的教养,多给孩子讲道理,避免迁就和以孩子为中心,以使他尽快养成目标行为。

6.5引导求助者让自己尝试不去攻击别人的交往行为,体验积极的情绪,形成良性循环。 7.咨询效果评价

7.1求助者的表现:与同伴交往较正常,能够正常来园,虽然有时还会有攻击性行为,但大部分时候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7.2 母亲评价:感觉孩子较以前懂事了,送幼儿园时也不再哭闹了,在家里有时哭闹,也可以听家长讲道理了。愿与同伴交往,自己在与孩子交流方面有很大受益,对咨询师深表感谢。

7.3老师同伴反映:攻击性行为明显减少,对老师讲的道理也能听进去,和小朋友交往不再霸道任性攻击别人了。情绪稳定乐观,与同伴有说有笑。小朋友友也愿意跟他玩了。

通过观察与回访,发现咨询基本达到预期目标:能正常与同伴交往交往,情绪稳定愉快,来园情绪愉快。 8.总结

8.1 需改进和肯定的方面

从行为治疗角度对求助者交流不够充分,对行为疗法需要边学习边实践。指导痕迹较重。

与求助者的关系建立较好,使得治疗顺利、有效。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第6篇:《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研究》开题报告

宁江区实验中学王海燕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世界卫生组织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处于良好的状态。”因此,中学生健康不仅仅是指生理、躯体方面的,而且应包括心理方面的。心理健康如同身体健康一样重要。光有身体健康而没有心理健康,那不是真的健康。人的心理特别是青少年的心理如果不健康,存有障碍,不仅影响着青少年的正常成长,而且还会导致犯罪,甚至酿成悲剧。

教育部相继出台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纲要》及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通知》等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活动,这种活动的最高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成员,使人得到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首先从培养良好心理开始。学校理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空间和途径,让他们的心理都得到健康的发展,这无疑又是一个良好的途径。

邓小平说过,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由此可见大面积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初中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忽略的群体,忽视他们,也就是放弃了教育的大多数,这违背了培养和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的要求。

鉴于以上种种原因,对《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研究》就应运而生。实施本课题的研究,意将对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全面调查,找出教育的应对策略,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兴趣,改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及正确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积累切合我校实际的、有自己特色的开展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探索一条在初中开展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二、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嫉妒、自卑、任性、孤僻、逆反心理乃至自杀、犯罪等,这一切迫切要求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些问题如不

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导致人格缺陷。因此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通过有效的途径,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得以正常发展,心理困惑得到疏导,不良心理与行为得到矫治。

我们想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探索到一条适合于我校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新路。本课题的实施,能初步了解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出现的原因及状况,教育者将运用心理学、教育学,通过集体辅导、个别辅导、教育教学中的心理辅导以及家庭心理辅导等多种途径,帮助学生矫正其不当行为,强化其积极行为,为他们创造成长的良好环境,促进他们的学习与发展,是他们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适应学校教育,适应社会,使其人格健全发展。

三、课题的基本内容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他们既要经历、青春期的生理巨变,也要经历心理发展的种种困惑,青春期是一个危险的时期,只要稍稍不注意就会形成心理障碍,人际交往也是中学生在这个时期的最大障碍,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贫乏,学习成绩不稳,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闭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关注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是贯彻落实“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也是新课程核心理念的具体体现。而这种心理障碍对于中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是显著的。所以我组决定研究中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研究。

四、课题研究采用的方法:

1、观察法:课题研究的前期运用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被研究对象,明确观察的重点,客观地了解被研究对象的现实水平,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找出其人际交往上的偏差。

2、调查法: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方法,了解被研究对象人际关系的现状,及其对良好人际关系的具体需要。为我们课题的具体操作提供线索。

3、个案法:良好的人际交往必须关注到每一个个体,越是典型的越具有说服力,所以运用个案法研究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4、行动研究法:由于我们的研究内容、对象的性质所决定我们必须谨慎、循序渐进地开展研究。行动研究是一种适应教育改革的小范围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在于系统地、科学地解决实际问题。我们的课题遵循实践研究的原则,预计在整个过程中,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以行动为研究的线索,实现教育科研与教育实践共同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方法及时间。

(1) 课题准备阶段(2011年5月------2011年7月)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拟定课题方案,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合理分工,明确责任,提出措施。通过调查、摸底,掌握我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基本状况,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分析我校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形成原因及心理特征,形成心理分析等调查报告,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

(2) 课题实施阶段(2011年8月------2012年8月)

根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在所选的班级内展开有针对性的活动,小组定期研讨交流课题研究情况,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

(3) 课题总结阶段(2012年9月------2013年9月)

展示、总结各阶段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六、研究的条件(包括经费、资料、设施、手段等):

本课题实验组成员具备教育科研能力,其学历平均为本科并在各种教研活动中多次获奖,师资素质及教育科研理论水平较高。学校在教育科研上肯于给与经费投入,并能够买课题实验研究所需要的资料。课题负责人及成员拥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及多年的教学、管理班级经验,学校具备实验研究的条件。确保实验课题有序的开展及完成子课题的实验。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撰写教学论文、实验报告、制作教学光盘和教学案例分析

八、课题的组织领导与管理

为了提高研究的水平与质量,保证本课题能够顺利达到目标,经有关部门同意,本课题成立组织领导小组,具体内容如下:

课题负责人 :王海燕

实验教师:姜勇卜宁郭士娜崔艳友李雪褚桂茹戚光姜文静李冠华李世艳许广朋刘红影孙亚光华正阳魏立晶乔君霞赵颖郭毳

第7篇:战士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2014最新原创)

一例战士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战士之间的人际交往问题是当前基层部队常见的心理问题。本案例求助者张某,新兵,因为和同寝室战友闹矛盾,感觉自己很无助,出现焦虑烦躁情绪,影响了其训练和生活,症状持续时间短,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咨询师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和角色扮演进行咨询,取得了满意效果。

关键词:案例报告;合理情绪疗法;角色扮演

1一般资料

1.1基本情况

张某,女,19岁,四川人,新兵。自述母亲性格好强,从小经常被母亲打骂,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父母亲经常吵架致离婚,离婚后跟随母亲。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父母复婚。身高大约1.60米左右,体态正常,无器质性疾病。高考和大学入学体检未发现躯体疾病。家族无精神疾病史。

1.2个人成长史

张某是家中独生女,出生后身体较健康,小学期间,父母离异,从此觉得低人一等,生活没有乐趣,并与同学很少来往,没有一个好朋友,性格也变得更加内向;没有什么兴趣爱好,有什么想法都闷在心里,不向任何人说。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父母复婚,情况有好转。上高中的时候学习很刻苦,除了学习没有其他的爱好,也没什么朋友;后来意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发现自己的朋友少,就尽量主动去交往,但交得朋友大都是成绩好的同学。因高考成绩不理想,没考上大学,应征入伍。来到部队和与高中的朋友很少联系了,关系也淡了许多,而她自己也只是想认真训练,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什么很好的朋友;平时遵守部队纪律,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训练学习刻苦努力,成绩名列前茅。但性格仍然内向、胆小,不爱说话,也不爱主动与人交流,几乎不参与连队组织的集体活动,时常感到自己压力很大,觉得任何时候只要不学习就是浪费时间。

1.3个人陈述

最近三周感觉根本不想呆在寝室,感觉自己与人相处很失败,现在就连和战友交往都有些害怕了。感到焦虑,郁闷,苦恼;感觉“大家都挺虚伪的,一回到寝室,就胸口发闷”。前天训练自己没做好,心里很着急,又想到前段时间和寝室战友关系的问题,心里本来不想想的,但就是忍不住要去想,越想越心烦,觉得自己遇事老是不顺。刚到部队时和寝室战友关系还好,也许一开始大家还不太了解,所以都比较客气。但现在寝室有的战友拉帮结派,欺负我这个外地女孩子,老是和我针锋相对。上周一晚上熄灯后,我用台灯在看书,她觉得影响了她,她就说早点睡觉,明天还要训练呢!我就关了灯了。第二天早上她起来特别早,我想她肯定是在报复我,我就说让她小声点,她就很冒火地和我吵起来了。这件事过后我觉得也没有什么,本来就是她不对。还有一件事就是我们连队的同年兵竞争入党,本来寝室也有几个室友申请了,但是后来人数有限,我得到了入党的机会。一天我回寝室发现她们几个在聊天,听到她们好象说“什么就会讨好领导,拍马屁什么的”我一听就知道在说我,从那天以后她们几个关系变得更不好了,我心里特别不舒服,我和室友的关系很糟糕,已经到了孤立无援的地步。

1.4观察和他人反映

求助者说话速度较快,表达清楚,思维清晰,到激动处就变得烦躁不安,最后竟然泪流满面。战友们反映求助者最近显得心事重重,情绪低落。

2诊断

2.1诊断结果

根据该求助者的症状,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2.2心理测验结果

选择SCL—90和EPQ作进一步评估。

SCL—90各因子分分别为:躯体化1.60;强迫1.80;抑郁2.10;人际关系2.63;焦虑

2.80;敌对1.63;恐怖1.13;偏执1.83;精神病性1.80;其他1.14。其中抑郁、人际关系、焦虑因子分略高于常模。

EPQ得分:P:67;E:60;N:74;L:32。性格偏外向不稳定。

2.3诊断依据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的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可以排除精神病。

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表现出焦虑、烦躁等症状。

从严重程度来看,该求助者的反应不太强烈,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从病程来看只有三个星期,时间较短。

总体来看,求助者心理问题不严重,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3病因分析

生物原因:该求助者的问题没有明显的生物原因。

社会原因:家庭的教养方式使得求助者形成不合理的认知;人际关系方面,几乎没有知心朋友,和室友之间的误会;缺乏社会支持,未受到父母、老师和战友的理解和关注。

心理原因:性格偏外向不稳定,个性追求完美,争强好胜。

4咨询方案的制定

4.1咨询目标的确立

具体目标:解决目前的焦虑,抑郁状态,平静情绪;学会一些人际交往技巧,改善自己人际关系,尤其是和寝室战友的关系。

最终目标与远期目标: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

4.2理论原理和方法

合理情绪疗法治疗和模仿法(角色扮演)。合理情绪疗法治疗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事件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其基本理论依据为ABC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其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分析,使求助者领悟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而修正或放弃原有不合理信念,并代之以合理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5咨询过程

5.1诊断阶段

共做一次咨询,包括建立咨询关系,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心理诊断,确立咨询目标,制

定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步骤。

5.2咨询阶段

主要任务是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良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并用角色扮演法让其了解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结果会不一样,并学习一些人际交往的技巧。

第二次咨询开始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对她进行心理调适。

诱发事件:和室友的关系很糟糕,孤立无援。

自己的不合理信念:1)晚上熄灯后时,我用台灯在看书,战友说早点睡觉,明天还要训练;第二天早上她起来特别早,我想是在她肯定是在报复我。2)回寝室发现室友她们几个在聊天,听到她们说了一些悄悄话就断然认定她们是在评论自己。3)经过一次和寝室战友人际冲突就认为自己在所有人际关系处理方面很失败。4)因为我做错事或说错话,冒犯了室友她们,她们就会冷淡我、疏远我。那全怪我自己不好,没有用。接下去,周围其他的人也会不喜欢与我交往。

造成的结果:每天神经都处于紧张状态,说话、行动都特别谨慎、小心,惟恐做错了什么,一回到寝室,就胸口发闷;感到特别焦虑、郁闷、苦恼。

与不合理信念的辩论:1)室友要我早点睡觉,说明天还要训练。第二天早上她起来特别早,难道她一定就是在报复我吗?──室友要我早点睡觉,可能是因为训练太紧张,她要思考自己的问题,也可能是她累了需要早休息,第二天早上起得早可能是因为她要训练或有急事,并不一定是在生气或报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她并不一定是在针对我生气报复。2)回寝室发现室友她们几个在聊天,听到她们说了一些悄悄话就断然认定她们是在评论自己。难道一定是她们是在评论我吗?──每个人都会有弱点,不可能永远不做错事,我也不例外,这是正常。如果我真的做错了事,冒犯了她们,那么她们生我的气也是可以理解的,这并不说明她们对我存有特别的、一贯的不满态度,我不可能、也不应该要求自己不在任何一件事上出错。只要不是我故意造成的,就不必过分自责;而且人们也不可能获得周围生活环境中每一位人物的喜爱和赞许。3)经过一次和寝室战友人际冲突,难道我在所有人际关系处理方面都很失败吗?——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冲突要看你怎样去看待它,对事件的看法直接影响到人的情绪。“一次人际冲突——我很失败”犯了过度概括化的认知错误,可以改为“一次人际冲突——我在这次人际关系中有点失败”这样关注的就是事件本身,而不是求助者自己本身。4)即使我做错了,令室友她们对我不满,她们就一定会因此疏远我吗?而且其他人也必定会疏远我吗?——我做错了,会令室友她们对我不满,但那只是暂时的错误,我会吸取教训并改正。她们不会因此而对我产生“深仇大恨”,不会不理睬我、故意疏远我。其他人更没有理由疏远我。以往我太过于担心被别人拒绝了。往最坏处设想,就算很多人都冷淡我,我就一定一无是处了吗?我既然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而且只有我自己最了解自己,我应当对自己充满信心。

产生的心理效果:咨询师根据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观点,指导求助者对其不合理信念原因进行分析辩论,使求助者认识到目前心理问题的原因:自己个性中的情绪不稳定,过于敏感;把所有情况归咎于人际关系的错误认知;以前人际关系方面的负性情绪被寝室战友孤立自己的事情激发了,并形成觉得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很失败的过分概化的不合理信念。通过咨询,求助者自述卸下了心理包袱,心情轻松了许多。

接下来运用角色扮演,咨询师先扮演求助者寝室战友,内容为那次冲突情景的对话,这样可以了解求助者平时和战友沟通交流方式。然后把角色互换(让求助者扮演她战友,咨询师扮演求助者),这样有助于求助者站在别人的角度去体会自己的一些语言,从而认识到自己在人际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改变一些说话的用词和语调进行扮演,让其认识恰当的交际语言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5.3巩固阶段

共做一次,回顾咨询中新涉及到的关于求助者个性形成的主要问题,使求助者进一步认识到自己个性上的弱点,帮助求助者学会运用合理信念,巩固咨询所获得的结果,同时让其积极认识自身的优点。帮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对人际关系的特别看重和缺乏一些交际技巧是出现人际问题的关键,帮助求助者要学会运用合理信念对待生活中的事情,另外还练习了怎样给别人提意见,尽量用委婉,温和的口气,而不用愤怒的口吻。最后还建议她到图书馆借一些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多练习其中的一些交往技巧。

6咨询效果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咨询,求助者反映,心情好多了,已经到图书馆去借了几本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觉得这些书对自己很有好处,将会在实践中慢慢去练习那些交往技巧。

咨询师也明显感觉到求助者情绪比较稳定了,后几次来咨询的时候心情都是很愉快的。 心理测验复查:SCL—90中焦虑抑郁分值恢复到了正常值,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求助者身边战友,尤其是同寝室战友反映张某变得比以前通情达理了,大家都愿意和她交往了。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114-137.

[2]劳动和社会保障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34-42.

[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418-426.

[4]樊富珉主编.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集[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58-108.

第8篇:交往障碍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本文通过对一例交往障碍的案例的分析和研究,结合矫正过程,主要阐述了交往障碍发生的症状、原因,探索了运用精神分析、合理情绪、行为训练等矫正方法的实施,希望广大处于青年期的人能够很好的建立亲密感,正确看待自己,学会与人交往。

交往障碍是以害怕与人交往或当众说话,而尽力回避为特征的一种障碍,害怕社交场合,不敢出门,不敢与人交往,直接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这在青少年中比较常见,与性格有关,也与自卑的心理有关。 如何改善人际关系,加强人际交往,对青少年的学习、工作、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有重大意义。

案例分析

1. 来访者的一般情况

李波(化名),男,21岁,大专文化,目前无工作,未婚。

来访时精神行为状况:意识清,仪表整齐,年貌相当,对时间、地点、人物定向准确,求治欲望强烈,有自知力。

2. 来访者要求咨询的问题

来访者李波由于06年在广州某大学暗恋一女生,从未表白,内心压抑,在网络某论坛用真名把对此女生的爱及自己的感受发表出来,当时倍觉轻松,后来开始担心,怕别人看到他发的帖子,感觉同学们都因此在嘲笑他、讽刺他,认为他色、他贱。不能坚持学习,回家呆了半月,感心情有所好转,又去上学,害怕别人骂他的感觉加重,感觉所有人都在嘲笑他,情绪低落,焦虑、愤怒。毕业后,在某市打工,因有同学一块在那里工作,感觉同学会把他的“丑事”告诉其他人,觉同事都在讥笑他,不能坚持工作,后又换过几次工作,均不能坚持工作,症状泛化到害怕陌生人,感觉陌生人也在嘲笑他,讥讽他。内心痛苦、愤怒。

3. 咨询师对问题过程的描述

来访者1年前因感情问题,出现感觉有人说他坏话,担心所有人都看到自己的帖子,都会嘲笑他,感脑子乱,注意力不集中,焦虑、愤怒,回家后稍有好转,回校后又加重。毕业后也不能坚持工作。夜眠差。2周前曾到省中医院求治,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做过四次心理咨询,并给予“利培酮2片/日”口服,症状未见缓解。今由父母陪同前来咨询。

4. 来访者背景资料

4.1 个人成长的自我描述

李波,兄弟二人,行一,小时候较听话,成绩优秀,父母并未怎样严加管束,母亲在家处于强势地位,比较权威,家中事务多由母亲说了算,父亲相对较弱势。与父亲关系一般,对母亲较依赖。大学前,生活一直很平静,未发生重大生活事件。上大学后,成绩平平,由优等生下落到普通学生的变化来访者无法接受,感觉自卑及愤怒。性格内向,胆小,不善交际,朋友很少,与异性基本没有交流。

4.2 一般现状的自我描述

近一年来,李波在山东、郑州等地工作过,每份工作都坚持不到2个月,最后一份工作是在某送水公司送水,感觉还可以,认为给人送水、送报纸之类的工作与同事接触少,与客户也不用交流,送到就好。家庭经济状况一般,身体消瘦,无不良嗜好,偶有饮酒,社会交往不良。主动求治,求治欲望强烈,说“一定全力配合医生治疗,尽快治好”,自感非常痛苦,恳求医生帮助。目前人生目标就是治好自己的病,再大一些的目标就是以后好好工作,挣大钱报答父母,光耀门楣。

5. 咨询问题的归类及诊断

5.1 对是否精神障碍的归类及诊断

来访者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开始曾怀疑有幻听,以为是凭空听到有人说他坏话,后经详细询问,来访者声称并未听到,只是感觉周围人可能会说自己坏话。心理活动协调,人格相对稳定。未发现兴奋、木僵、违拗、蜡样屈曲等怪异动作、行为,未发现幻听等精神病性症状。有自知力,自感痛苦,主动求治,对时间、地点、任务定向准确,因此排除精神障碍的可能。

5.2 心理问题的归类或诊断,诊断依据与鉴别

5.2.1 社会学分类层面

人际关系问题,该来访者属于严重的交往障碍。初看是恋爱问题,细看是更深层次的交往障碍,恋爱只是其中表现最突出的一个方面而已。不敢与人交流,逃避与人交流的工作及场合。

5.2.2 心理学分类层面

认知问题,该来访者认知存在错误观念。认为喜欢一个人而不被喜欢是可耻的,见不得人的,认为爱一个人是色是贱的行为。

5.2.3医学分类层面

根据CCMD-3,不足以满足社交恐怖症的诊断标准。

5.3 严重程度

该来访者是由于恋爱不成以及在网上公开发表帖子等现实刺激为诱因引起的焦虑、恐怖等不良情绪,内心冲突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情绪长期不好,不良情绪泛化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学习、工作受到影响,经检查,没有器质性病变。症状持续时间超过半年,属于严重心理问题中的交往障碍。

6. 咨询师对心理问题的归因分析

6.1 生物层面

该来访者21岁,属于青年期。青年期自我意识发展,青年初期形成的自我意识还很不稳定,因而对他人有关自己的评价非常敏感。按照艾里克森的理论,青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亲密感,包括朋友关系的友谊,恋爱和婚姻。另外,青年期开始参加工作,要学会职业适应。该来访者未能正确对待爱情中的挫折,也未很好的适应工作,亲密感建立不良。

6.2 心理层面

该来访者对异性的爱慕和好感的正常性心理严重化,因为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对此做了“罪恶”、“可耻”的错误认知。且来访者性格内向、凡事追求完美,对自己在大学的学习成绩表现不满意,对自己的恋爱也不满意,认为都不够完美。

6.3 社会层面

该来访者进入大学后,由原来的优等生变为普通学生的变化使其不能接受。且来访者家庭由三男一女组成,母亲在家又处于强势地位,对母亲比较依恋。生于农村家庭,比较传统封建,母亲对其恋爱观的不健康教育也很关键。

7. 咨询方案与知情同意

7.1 咨询目标(包括具体目标与最终目标)

咨询目标的制定依据咨询师对咨询问题的归类和诊断,并且咨询目标得到来访者与其家长的同意。咨询师认为,对来访者咨询的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是消除焦虑、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正确看待自己的恋爱经历,正确理解自己使用的不良、消极防御机制,改善当前人际关系,训练其人际交往能力;终极目标与长期目标是:完善来访者的个性,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建立良好的人家沟通方式,习得健康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走向自我认识和自我实现的终极目标。

7.2理论依据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自我”以合理方式消除焦虑而未能得逞时,就必须改换以否认现实甚至歪曲事实的非理性方法表达这一目的,这种非理性方法就是“自我防御机制”。投射就是把自己内心存在的不为社会所接受的欲望、态度和行为推诿到他人身上或归咎于别的原因。投射分内投射和外投射,内投射是指将外界或他人不好的方面投射到自己身上,认为是自己的不好,由此会产生自责、情绪低落、抑郁;外投射是指把自身不好不能接受的方面投射到外界或他人身上,认为是别人的不好,由此产生焦虑和愤怒。

合理情绪疗法是认知疗法中的一种,它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的。埃利斯在ABC理论模型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性事件之后相应产生的信念(Beliefs),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Consequences)。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起因。所以个体通过改变自己的错误观念可以消除相应的情绪困扰。 如同适应性行为一样,非适应行为也是习得的,即个体是通过学习获得了不适应的行为的。个体可以通过学习消除那些习得的不良或不适应行为,也可通过学习获得所缺少的适应性行为。行为主义治疗方法在交往障碍中使用较为广泛,治疗的目的在于学会与人交流的技术。

7.3 应用的技术或疗法

引导来访者去领悟自己对周围人的感觉其实是自己对自我感觉的一种外投射,等其领悟后再详细解释精神分析的投射防御机制理论。让其明白防御机制一般情况下被使用得当,可免除内心痛苦以适应现实。但在特殊情况下,使用的不得当,虽然感觉不到冲突和挫折引起的内心焦虑,但这些冲突和压抑却能以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从而形成各种障碍。

合理情绪疗法,向来访者指出其思维方式、信念是不合理的,帮他搞清楚他为什么会这样,怎么就变成这样了的,讲清楚不合理信念与他们的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向其介绍ABC理论。向来访者指出,他的情绪困扰之所以延续至今,是由于他自身所存在的不合理信念所导致的。对于这一点,他自己应当负责任。通过以与不合理信念辩论的方法为主的治疗技术,帮助来访者认清其信念之不合理,进而放弃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帮助来访者产生某种认知层面的改变。最后从改变他常见的不合理信念入手,帮助他学会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避免重做不合理信念的牺牲品。

行为疗法是指咨询师主要采用正强化鼓励来访者多与人交流,从学会平静的在人群中呆着到与人交朋友,逐步学会与人交流。行为疗法有利于巩固咨询效果。

7.4 拟实施的步骤或程序

第一阶段:(第

1、2次咨询)收集资料,评估与诊断,建立咨询关系;

第二阶段:(第

3、

4、5次咨询)识别不合理情绪与认识,引导来访者领悟“外投射”防御机制,行为训练;

第三阶段:(第6次咨询)巩固效果,结束咨询。

具体咨询过程简要说明如下:

第一次:2008年7月15日

目的: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了解基本情况,收集一般临床资料,确定主要问题,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摄入性会谈、鉴别性会谈

过程:(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倾听求助者的诉说,鼓励其宣泄不良情绪,调整心态,获取求助者的信任和理解;

(3)详细询问有关“听到”陌生人在骂他的具体情况,与精神病性症状“幻听”相鉴别;

(4)咨询分析:告知其为心理问题,进一步说明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就会以躯体症状表现出来,目前其睡眠障碍就是躯体化表现之一,需要定期的心理治疗;

(5)布置咨询作业:讲解“孔子和鱼的故事”,要求认真思考咨询师的谈话。

第二次 2008年7月22日

目的:加深咨询关系,了解个人成长史,了解其家庭教养方式,探询改变意愿,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摄入性会谈、治疗性会谈

过程:(1)倾听求助者诉说,鼓励其宣泄不良情绪,调整心态,获取求助者的信任和理解;

(2)与来访者交谈,收集临床资料,了解其成长过程,尤其是家庭教养方式。探询来访者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3)初步问题分析,让其理解“为什么会这样”。

(4)就“孔子和鱼”的故事进行探讨,引导来访者明白外投射的防御机制。

(5)指出其思维方式、信念是不合理的。

(5)布置咨询作业:仔细思考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对自己如此评价,思考对自己看法的合理性,建议来访者下次咨询时自己前来,而不要父母陪同。

第三次 2008年7月29日

目的:加深咨询关系,识别不合理信念,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学会合理评价,提高自控力,学会放松技术。

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放松训练,行为训练

过程:(1)反馈咨询作业:认为咨询师说的有道理,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但仍旧是母亲陪同前来咨询。

(2)向来访者讲述不合理信念与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介绍ABC理论。

(3)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帮助来访者认清其信念的不合理,进而放弃这些不合理的信念,帮助来访者产生某种认知层次的改变。

(4)放松训练。教会来访者简单的放松方法,肌肉放松法和深呼吸放松法。

(5)行为训练。与来访者一起走到大街上,当来访者感到紧张、焦虑时对其进行放松训练。

(6)布置咨询作业:每天都走出家门,在大街上或广场上呆一下,感到紧张焦虑时即做自我放松训练,下次来咨询一定要自己前来。

第四次 2008年8月5日

目的:学会合理评价,对焦虑、愤怒情绪的自我管理,继续与不合理信念相斗争,加强交往行为训练。 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

过程:(1)反馈咨询作业:让求助者前来咨询途中的感觉,表示仍有些紧张,但不认为大家都在针对他议论他了。

(2)从改变来访者常见的不合理信念入手,帮助来访者学会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以避免重做不合理信念的牺牲品。

(3)与来访者一起出来,先示范买东西、问路等日常交际活动,然后让来访者模仿,紧张时即做放松训练。

(4)布置咨询作业:尽量从事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交际活动,如帮家里买日常用品等,继续放松训练。 第五次 2008年8月12日

目的:继续学习合理的思维方式,行为训练,人际交往基本原则、技巧讲解

方法:会谈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现在可以心平气和的从事那些简单的问路、买东西等活动了,不再认为陌生人对自己有敌意,自信心增强。

(2)与来访者一起寻找自身的优点,重新看待自我形象。

(3)与人交往需要把握四项基本原则:尊重、互助、坦诚、宽容。人际交往的基本技巧,如善解人意,体贴关心,乐于助人,克制忍让,顾全大局,不卑不亢,礼貌待人以及学会运用恰当的语言赞扬别人和开展积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等,鼓励他从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认真实践,持之以恒。

(4)布置咨询作业:去寻找一份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有意识的主动和同事交往。并向其解释由于初学人际关系方法,因此,会出现各种问题,最坏的结果就是交流失败,不要怕交往失败。这就象初学物理原理,由于掌握不熟练,做错题是在所难免的。只要不怕出错,认真分析错误,坚持多做练习一定能掌握原理。第六次 2008年8月19日

目的:巩固咨询效果,增强自信心,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来访者在一家电子公司找到了一份配送货的工作,以前从未对同事朋友敞开心扉,现在开始试着与周围的人做朋友,目前与同事相处良好,不再感到焦虑,但还未交到知心朋友;

(2)积极鼓励来访者在尝试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的勇气。对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发生的问题给予指导;

(3)结束咨询。

7.5 知情同意,说明双方的权益和义务

向来访者说明咨询目标和相关的理论依据,使来访者对咨询理论有简单了解,制定咨询时间是每周一次,每次一个小时,寻求来访者对咨询方案的支持和理解,说明咨询师和来访者的权益和义务,最终咨询师与来访者在咨询方案上达成一致意见。

8. 咨询效果评价

8.1来访者的主观感受

不再回避人多的场合,对陌生人没有了敌意和愤怒。开始参加工作,能够与同事、老板和平相处。生活步入正轨。

8.2父母的评价

没有再给妈妈打电话说工作不好,又要辞职之类的烦恼,开始关心家人,很让父母省心了。

8.3咨询师的评价

来访者的精神面貌有很大改观,觉得自己现在活的很轻松,再也没有那些不必要的顾虑和烦恼,总体上,来访者的状况有很大进步,基本适应现在的生活。

9. 总结

9.1需改进的方面

因资历以及咨询时间限制问题,精神分析做的不够到位,仅简单拙劣的应用了一下防御机制。终极目标完善来访者的个性也未很好的达到。

9.2需肯定的方面

采用了三种心理咨询方法,分别针对来访者的情绪、认知和行为问题,而且三种方法在实施步骤上又做到统一结合,形成一个治疗体系。总的来说,这个治疗方案是科学合理的。

9.3经验总结

该案例是我接诊的病人中第一个如此鲜明的运用外投射这种防御机制的人,一般导致心理问题的通常的内投射,内投射容易导致抑郁等心理问题,外投射则导致焦虑、愤怒。

10. 参考文献

[1]钱铭怡.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心理咨询师(三级). 民族出版社,2005.08

[3]心理咨询师(二级). 民族出版社,2005.08

[4]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 民族出版社,2005.08

第9篇:关于人际关系重要性的调查报告

在很多人的脑海里,都有这样的观念:文科院校的女生比男生多,而理工科院校的男生比女生多,也确实,不管从哪个方面看,我们都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我国的大中专院校基本都存在着男女生比例不平衡、结构失调的问题。

我们这次的社会实践调查就是要通过了解大学生们对于男女比例不均衡问题的看法与观点,以及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处理方式、表现态度等,来调查并认识现代大学生对如何正确并有效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与方法,进一步明确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客观性与重要性。

我们大都知道:在男女比例不平衡、结构失调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突现了许多。比如说在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不健康的恋爱心理;在异性较多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不能较好的认知自我,不能摆好自身的位置而产生的压力;以及在同性较多的情况下,不能处理在不能取得其他同性以及为数不多的异性的注意时而存在的自卑感……

所以,这里,关于大学生如何正确面对在其身边出现的男女比例不平衡问题,如何博得他人的认可喜欢,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等等就变得尤其的重要,这也就要求大学生应该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在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中寻找优秀的自我,更好地完成学业、完成我们社会心理学上所讲的“社会化”的过程。

人际关系,是通过交往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它所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人对人际交往的渴求反映出希望被人接爱、理解的愿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际关系期待,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交往模式。

青年期的大学生希望被人接受、理解的心情尤为迫切。德国学者斯普兰格说:“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没有像青年时期有那种强烈地渴望被理解的愿望。没有谁比青年人从他们孤独小房里,更加用憧憬的目光眺望窗外世界了,没有谁比青年在深沉的寂寞中更 加渴望接触和理解外部世界了。……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那样处在孤独之中,渴望着被人接近与理解,没有任何人会像青年那样站在遥远的地方呼唤”。

“在我们文科班,女生人数往往是男生人数的两倍,她们大多数十分灵秀,在温柔文静之余又有一些活泼,一向备受青睐,何况,女生还容易在学习成绩、文娱活动等方面独领风骚,相比之下男生自然黯然失色。所以当理科男生羡慕我们被"花团锦簇"包围时,我们只有做“敢怒不敢言”、“有苦说不出”的万般无奈状。我们班的男生和女生的关系并不怎么融洽,再加上男同胞一向被女生压得抬不起头来,唉,忍辱负重的心情,我们自然觉得不满。”

“我们班的那几位大哥,的确,他们几个一米八几的个,又剪了头比较流行的发型,往校园里一站,算得上一道风景,也许就是因为这样,几个家伙被捧的,就差没天上地下了,……,在班上我们女生一般都不会主动和他们讲话,或许你不相信,我到现在还没和我们班的所有的男生都说过话呢,虽然就那么几个男生,呵呵。”

这是在我们作调查时摘录的一位文科类的男生和一位文科类女生的话。男生的言语看起来似乎在像我们诉苦,而女生则似乎只是平淡地在回答我们的问题,又似乎带有一点的“怨”。但不管怎样。有一点我们是清楚的:它让我们看到了,在男女生比例失调的班上,一般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人际交往问题,而一般的同学都不会把处理好人际关系看得很重,他们认为只要自己过好了就没什么问题了。不知他们有没有考虑过,所谓的“自己过好”也包括自己要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网,要懂得与他人交流,懂得让他人了解你、信任你、喜欢你。

当然,我们可以猜想,这些男生和女生们或许也会有“为什么我受不到别人的欢迎”、“我如何与其他同学更好地沟通”、“怎样让大家更好得了解我”、“怎样在这样的一个群体中突现自己”、“我是不是应该改变一下我的待人处事态度”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需要提醒的是,不管他们对于人际关系重要性的态度怎样,对于处理人际关系所运用的方法怎样,他们都应该有这样的意识——要多吸收经验、教训,要多学习方法,要多勇敢地与他人交流,要懂得循序渐进,不断进步。

有一本书叫做《你是最受欢迎的人》,它就从心理学的某些观点出发,讲述了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把握好人际交往,让自己成为最受欢迎的人。或许我们可以从中找出大学生在校园中更完美得处理好人际关系的方法。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大学生都应该时刻注意讲什么话才能更吸引人,不能故意拿自己或别人开玩笑,对陌生人要不吝啬赞美等;应该懂得怎样拒绝人最不会得罪人、怎样说话最能避免难堪、怎样说话最能取得别人的谅解、怎样说话最有利于沟通并且正确区别对待别人对你的嘲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要尽量为他人帮忙;遇事不能过于冲动,要合理解决,尽量防止与他人产生冲突;能懂得正确的处理与他人的矛盾,充分重视“关系网”的维护;当然,也应该善于成人之美、注意保持谦逊,摈弃嫉妒心理等等。

“是不是文科类院校的男生都是宝,理科类院校的女生都是花?”、 “为什么文科的女生倾向与理科的男生,而理科的男生倾向于喜欢文科的女生?”这些又是调查中一些同学发表的感慨。

“理科的男生,稳重,踏实,有一颗包容的心;理工科男生一定很聪明;理工科的男生,会有很强的方向感;理工科的男生对感情专一,不会轻易移情别恋;理工科男生的动手能力很棒……”这是一个女生要找理科男生做男朋友的理由。

从这里,我们就会了解到男女比例失调带来的不健康恋爱心理已经或多或少、可轻可重的影响着现在的大学生。

我们不能拘泥于这样的观点,的确,文理结合可以互补,但这并不代表文文或理理结合就一定不可以,同样的兴趣爱好、同样的知识体系同样可以吸引对方,我们不能将这种观点极端化,不然很容易产生极端化的表现,从而出现不可想象的问题,甚至出现另他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知道: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们彼此间的情感活动,感情色彩可以说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当代的大学生,就应该处理好自己的情感问题,并且应该认真对待而不是图个一时的消遣、满足解除自己一时的孤单情绪等,只有把态度端正了,把思想放成熟了,把观念也摆正了,才能更好的处理好自身的情感问题,更好的完成心理成熟、成长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上讲“一个人从出生到老,必须经历一系列的社会化过程,期间要受到家庭情况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社会地位的影响、学校的影响、师友伙伴的影响、所接触文化范围或文化方向的影响等等,而学校的影响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学校是人接受社会化的基础阶段,如果能在学校培养好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处世方式等,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就可以起到更好的铺垫作用,为之后的社会化服务”,所以,我们必须在学校就认真处理好人际关系这一重要的“点”,在现在的学校都普遍存在男女比例不平衡的典例下,更科学地运用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他人的正确的实践经验,依靠自身的不断加油、努力,将学习与生活的“面”、生存的“面”铺平!

阅读更多好范文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对选举看法的调查报告

关于当地水泥厂污染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教育技术应用情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上一篇:政治建警心得体会下一篇:消防防火应急预案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