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通用8篇)
职业卫生安全管理制度1
1、凡在本项目部从事施工生产的作业人员,都有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享有安全与职业卫生用品的权利。
2、项目安全管理部是安全与职业卫生用品归口监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有权对项目劳动保护用品采购、发放实施监督检查。
3、综合管理办公室是安全与职业卫生用品的发放管理部门,依据有关规定,建立员工劳动保护用品发放登记卡,按期准时发放或更换。
4、物资设备部是安全与职业卫生用品的归口采购发放管理部门,按照需要依法采购符合标准的安全防护、职业卫生保护用品。
5、个人安全与职业卫生用品由个人使用保管,到期领用。
6、工地使用的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由项目部物资设备部统一采购,并建立发放记录。
7、本制度中的安全与职业卫生用品暂定为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安全绳、绝缘鞋、绝缘靴、绝缘手套、过滤式防毒面具、电焊面罩、防噪声护具、电焊护目镜、防尘口罩、防尘口罩滤料、防静电工作服、防酸、防碱工作服、防尘工作服、防水工作服、阻燃防护服、专用防护手套、鞋盖等。
8、安全与职业卫生用品按有关规定定期进行检验检查,以确保安全性能的可靠和使用的安全,对于不合格或安全性能达不到标准的劳保用品,任何人均有权拒绝使用,不合格产品坚决清除出场。
9、本制度由安质部负责解释。
职业卫生安全管理制度2
1、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各单位应当制定本制度。
2、职业病是指单位的员工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发的疾病。
3、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4、员工依法享有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
5、单位应当为员工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员工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6、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对本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
7、单位必须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确保员工依法享受工伤社会保险待遇。
8、单位的负责人应当接受职业卫生培训,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依法开展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9、单位应当对员工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员工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安全操作规程,指导员工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10、员工应当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职业卫生知识,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使用、维护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发现职业病危害事故隐患应当及时报告。
职业卫生安全管理制度3
为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我厂职工的健康及其相关权益,改善生产作业环境,搞好职业卫生工作,经职业卫生工作领导小组讨论,制定本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一、各部门、各车间在厂长、职业卫生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履行各自职责,做好职业病防治工作。建立好本单位的职业卫生管理台帐及有关档案,并妥善保存。
二、严格执行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的规定。
三、依法履行向劳动者职业病危害告知义务。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并以标志、公告等形式提高职工对职业病危害的防范意识。
四、依法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审查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职业病危害的预评价,审查,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验收等程序。
五、对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逐步采取技术改造、配备必要的防护设施、防护用品等,落实各项防护措施,积极改善劳动条件。向劳动者提供符合职业病防治要求的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
六、定期、不定期组织对各部门、各车间职业病防治措施落实情况的检查,对查出的问题及时处理,或上报领导小组处理,落实部门按期解决。
七、依法组织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应急的职业健康检查,发现有与从事的`职业有关的健康损害的劳动者,及时调离原岗位,并妥善安置。依法组织本单位职业病患者的诊疗。
八、依法组织对劳动者的职业卫生教育与培训。
九、组织开展对本单位各作业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建立好本单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档案,并妥善保存。
十、定期委托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作业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检测与评价结果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想劳动者公布。
十一、建立应急救援预案,成立应急救援分队,落实职责,以利急需,严格执行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制度。
职业卫生安全管理制度4
为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保护广大职工的身体健康,全面提升公司的安全管理水平,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经研究决定,对职业卫生安全管理作如下规定:
一、公司成立职业卫生安全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工作的分工
1、xx部负责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对有毒有害岗位进行分类,建立职业危害人员的档案。
2、xx部负责xx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安全检测工作,督促落实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整改和整治,以及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申报工作。
3、项目办负责新、扩、改建工程的职业安全卫生“三同时”具体实施工作。
4、xx部负责建立职业卫生档案,xx有毒有害岗位人员的健康查体和职业病的医治工作。
5、各生产单位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整改和整治工作。
6、外来施工和务工人员的职业病危害防治管理工作由归口管理单位负责。
三、岗位和人员的确定
按照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国家有关标准,确定公司内具有职业病危害的岗位和人员,并建立职业危害人员的个人档案。
四、培训与教育
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人员,上岗前和在岗期间要xx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遵守职业病防治的各项规定,指导从业人员正确使用防护用品和防护设备。
五、健康检查
1 卫生职业教育实施“双证书制度”面临的主要困难
卫生职业教育由于其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和行业职业准入制度的特殊性, “双证书制度”的实施和发展一直落后于其他行业的职业教育, 尤其是新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出台以后, 卫生职业教育实施“双证书制度”面临一些新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还未真正融为一体
我国卫生职业教育开设的主要是护理、药学和其他医学相关类专业, 其中护理专业学生人数占一半以上, 自2008年《护士条例》颁布实施以来, 从2009年开始, 护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可以参加当年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 同时, 根据2010年卫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颁布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办法》第二条规定:“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并成绩合格, 可取得护理 (士) 初级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因此,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成绩合格率是衡量卫生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也是护理专业毕业生能否就业的准入条件, 应当引起各职业院校的高度重视。但各卫生职业院校在推行“双证书制度”的过程中, 仅仅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考证的内容, 还未真正实现“将职业标准融入教学体系”。特别是新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出台以后, 考试指导思想强调技能测试和综合分析能力考核, 大纲分类打破学科界限, 考试内容有较大调整, 考试从四个科目改为专业实务和实践能力两个科目, 实践能力的考核原则上采用“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 一次考试通过两个科目才为考试成绩合格。卫生职业教育如何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标准相对接, 是当前卫生职业院校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
1.2 卫生职业资格证书认证体系不够健全
职业标准开发、鉴定、管理体系建设滞后于职业院校需要, 大部分卫生职业资格证是针对某一岗位或某一工种, 无法衡量毕业生的职业能力, 甚至卫生职业教育很多专业没有与其相匹配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管理机制不完善, 行业、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各自为阵, 部分专业和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交叉和重复, 而政府又缺乏统筹和协调管理, 不同部门考核发放的同类证书标准也各不相同, 部分发证部门的权威性较低, 信誉较差。
1.3 卫生职业资格证书与卫生行业职业准入制度脱节
卫生行业对医师、护士、药师实行了执业准入, 而卫生职业教育开设的不仅是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专业, 其他医学相关类专业没有执业准入要求, 其职业资格证没有与职业准入制度结合, 也没有与职称和工资待遇挂钩, 它的权威性、有效性受到质疑, 严重影响了卫生职业院校学生考取证书的积极性。
1.4 卫生职业资格证书与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认证体系不兼容
我国现行的职业资格证书分为5个等级, 即初级 (国家职业资格五级) 、中级 (国家职业资格四级) 、高级 (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技师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高级技师 (国家职业资格一级) , 这种技能等级没有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定的专业技术等级建立互通关系。
2 卫生职业教育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
2.1 职业能力的概念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在纵向的性质结构层面可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即“关键能力”。在横向的内容结构层面则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1]。基本职业能力即从业能力, 是劳动者从事一项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包括与具体职业密切相关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关键能力是指一种可迁移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关键性能力, 这是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岗位变换以及创业发展等必须具备的能力。包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发展创新能力[2]。
2.2 职业能力培养与双证书的关系
学历证书是指一个人在国民教育系列中所接受的某一层次教育的证明, 表明持有者的受教育程度, 在职业教育中, 它是文化程度和职业能力水平的标志;职业资格证书是指国家按照一定的职业规格和标准, 对劳动者从事某项职业的学识、技术和能力作出考核和评价后的认定, 是一种工作能力的证明。虽然学历证书代表一个人的文化水准和受教育程度, 而职业资格证书则表明一个人能够胜任某种工作岗位的能力, 两种证书的性质与指向不同, 现实中还不能互相涵盖和等同。但是, 二者在根本方向和主要目的上具有一致性, 都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有效地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因此, 职业能力的形成, 既是双证结合的目标, 又是双证结合的归宿。
3 卫生职业教育实施职业能力导向的“双证书制度”的路径选择
3.1 搭建一个平台
搭建一个由基本职业能力、关键能力有机结合的职业能力培养平台。在搭建职业能力培养平台时, 应成立由卫生职业教育和医疗卫生行业专家、职业岗位群技术骨干、本专业往届毕业生组成的研究小组, 作好专业的市场需求、职业范围、职业岗位群及相应的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的调研和分析, 结合职业岗位群国家职业标准中的职业道德、工作内容和技能要求, 确定“双证”结合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接着制订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 细化各专业的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结构, 搭建一个职业能力培养平台, 根据职业能力模块确定学习领域和课程设置方案, 注重将职业能力培养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使知识结构围绕职业能力结构来设计。
3.2 做到五个对接
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 一定要充分结合医疗卫生行业的人才需求标准, 对行业人才的职业资格需求标准作充分的调查和研究, 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为行业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优化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专业与卫生行业、岗位的对接, 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的对接, 考试评价方式与职业技能鉴定的对接, 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
3.2.1 专业方向与卫生行业、岗位设置的对接
各卫生职业院校贯彻“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根据卫生行业及其岗位社会需求, 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如设置社区护理、眼视光技术、口腔医学技术、医疗器械维修与营销、制药设备维修、药品食品检验、生物技术制药等专业, 设置各专科护理与涉外护理方向等。
3.2.2 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职业教育要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应将职业标准融入专业课程标准之中, 实现社会发展目标、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个人发展目标的有机结合。如果课程标准不能适应职业标准的要求, 毕业证书就无法与职业资格证书共存。因此, 双证结合的实质是两种标准的兼容, 而两种标准兼容的关键在于实施课程改革, 使课程兼有学历性和职业性, 使职业教育目标与资格考核标准、专业教学计划与资格考核大纲、课程教学大纲与资格考核内容一一对应, 建立“双证书”课程体系。
3.2.3 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的对接
教学过程中贯穿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念, 教学内容以工作所需知识为核心, 教学方式以情境教学为主的行动导向, 强调“做中学, 学中做”, 即“教、学、做”一体化, 实现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对接。
3.2.4 考试评价方式与职业技能鉴定的对接
技能教学方法与评价标准应向职业资格考核办法与评价标准靠拢, 在考核手段上, 使专业教学大纲与证书考试大纲衔接, 实行“以证代考”制度, 以此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也要防止单纯以考证为目的的应试教育, 完全“对证施教”也有违学历教育的目的和初衷。3.2.5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对接关键在于搭建职业院校人才成长发展的桥梁, 卫生职业教育要突出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拓宽学生继续学习的渠道, 鼓励毕业生在职继续学习, 开展岗前培训、转岗培训、职业资格培训, 有效地衔接各级各类教育, 为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提供多种机会和选择, 使职业院校逐步成为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基地。
3.3 建立两个保障机制
3.3.1“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合格技能型人才的关键, 也是实施“双证书”制度的关键。要着重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和补充机制, 在校内制订专业教师定期到临床进行实践的制度, 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度, 发挥高年资教师传帮带作用。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 从三级医院和高校引进“双师型”骨干教师, 从重点院校接受硕士、博士毕业生, 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拓宽“双师型”教师来源渠道, 院校合作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捷径, 学校附属医院一线临床专家通过培训后, 取得教师资格证, 能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 选聘富有实践经验和技术水平并且有较强教学能力的医疗行业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师, 鼓励专业教师考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支持并资助专业教师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的资格考试。
3.3.2 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
建设设施完善、情境真实的实训基地是做好“双证书”教学的基础。在校内建立各专业“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实验室, 建立模拟病房、生产性实训基地,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将病房、手术室等实地情景通过视频画面传输到学校教室。加强院校合作, 注重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积极推进带薪实习、顶岗实习, 确保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完全一致, 实现学生生产实践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无缝对接。同时, 争取在校内设立职业资格鉴定站或考试点, 方便学生考试。
3.4 实现一个目标
即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效结合的目标。医师与药师毕业后需要有一定工作年限才能参加考试, 护理应届毕业生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还可获得护士执业资格证, 学院护理及助产专业推行“双证结合”的教学改革, 2009—2010年这两个专业获得护士执业资格证和技术资格证的比例分别为95.80%、98.15%, 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除公共营养师外, 列入卫生行业特有的国家职业有:护理员、口腔修复工、中药药剂员、西药药剂员、妇幼保健员、病案员、反射疗法师、医用气体工、医院污水处理工、医院收费员、医疗救护员、助听器检配师、消毒员、防疫员、卫生检验员、医学设备管理师、医学实验动物饲养员、健康管理师等18个 (工种) 职业, 我院通过将职业标准纳入课程教学, 积极开展技能鉴定, 让每一个学生毕业时, 获得至少一种职业资格证书, 毕业生职业资格证获取率达到98.00%, 就业率在97.00%以上, 学院连续5年获得长沙市招生就业先进单位。
4 完善“双证书”制度的政策建设
4.1 加强对职业分类与职业标准的研究与开发
我国应积极借鉴德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 由政府大力扶持行业组织的发展, 发挥行业协会在研究制订职业分类、职业标准、课程开发、技能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中的作用。成立专门的国家级职业资格证书管理机构, 在全国范围内开始逐步统一证书名称, 统一发证机构, 统一证书管理, 实施宏观调控, 规范管理, 逐步改变多头管理的局面。
4.2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规制度体系
由国务院组织相关部门统一制定关于职业资格证书管理的相关条例, 加强对职业资格证书的管理, 包括对外国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进行审核、备案, 以保护国内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同时, 要制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相关法规, 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主动参与职业教育, 使企业从目前的人才消费主体逐步转变为人才消费与培养主体。制定规范“双证书”运行机制的相关法规, 严格劳动预备制度和卫生行业准入制度。医疗卫生行业工作人员大多从事责任较大、技术复杂、涉及人身安全的职业, 必须经过培训, 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 方可就业上岗。未经系统的专业知识教育与技能训练, 经鉴定考核不合格, 未获得相应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者, 不得进入这些职业领域和从事岗位工作。
4.3 完善“双证书”沟通机制
国家应明确职业资格等级与学历层次的合理对应关系, 并在工资制度上体现出这种对应和匹配。深化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改革, 加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衔接, 不同级别的证书可以作为对应级别院校的入学依据。
参考文献
[1]薛栋, 潘寄青.对德国职业能力本位观的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27) :24.
关键词:职业安全卫生;劳动者;救济
由于职业安全卫生关系到劳动者在其职业生活中或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保护的问题,这就决定了职业安全卫生成为劳动关系领域中的特殊事项。而我国的工业化起步较晚,现行的职业安全卫生法律体系尚不健全,实践中企业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劳动者的企业安全卫生权益难以得到救济和保障,究其原因有很多。为了建立完善的职业安全卫生法律关系,我国的职业安全卫生法律制度的构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统一职业安全卫生立法,并对其进行法律定位。
我国《安全生产法》中职业安全涉及的是劳动者的身体和生命安全,而《职业病预防法》中的职业健康涉及的是身体健康和安全。无论是职业安全还是职业健康,都涉及的是劳动者的“生命安全”。从法理学的角度讲,职业安全与职业健康两者保护的客体即核心利益、调整的对象、法律关系的性质都是相同的,因此作出安全和健康的区分是没有实质意义的。而且纵观世界各国,无论其法律体系如何,都将“职业安全卫生”视为一个整体,将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均纳入到同一部法律中进行规范。
我国职业安全卫生领域的两法并立的局面不仅造成监管分割、政府资源无法有效整合利用、行政成本过高,而且也使得企业依据法律的规定对于相同或相近的事项在某些程序上重复进行,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将《职业病防治法》与《安全生产法》两法合并,制定一部统一的《职业安全卫生法》具有十分必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国的职业安全卫生法律的定位不准,给司法实践带了不小麻烦。实践中用安全生产法调整交通运输事故的案例并不少见。还有著作将职业安全卫生法的地位等同于劳动法,这种混乱的法律定位,使得安全生产法超越了本身的规范界限。笔者认为,职业安全卫生法的产生是为了解决劳动领域内劳动者的安全健康问题而发展起来的,它是劳动法框架内的安全生产法,在理论上属于劳动法的特别法。我国现行的《职业病预防法》和《安全生产法》均是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而不是全国人大制定的,所以《安全生产法》不是基本法。
(二)明确界定监管机关的职责,强化和落实用人单位的义务,使其配置合理化
明确监管机关的职责,并不意味着增加监管机关的权力,我们可以借鉴成熟的行政立法的的成果。将职业安全卫生法律监管机关的职权划分为制定规范文件、查处违法行为、执行法律法规这三大类,并详细列举每个部分下的具体的权力种类。同时,界定还意味着对职业安全卫生监管机关权力的制衡和约束。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等国成熟的运行模式,当下国际社会制约政府权力的一种通行做法是通过非政府组织、社会第三部门等行使部分公权力。
利润最大化意识驱动下的违法冲动与经营权利受限所导致的束缚是用人单位在职业安全卫生领域的主要问题。用人单位作为职业安全卫生领域的主要义务主体,职业安全卫生法应当对其义务做具体的规定,明确其责任主体地位。在制度上鼓励工会对用人单位职业安全卫生义务履行情况进行积极的监督。工会权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虽然我国的《生产安全法》和《职业病预防法》对于工会在职业安全卫生领域的权利做出了规定,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是远远不够的。
我国当前的职业安全卫生法律体系中,权利义务配置不合理主要体现在监管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之间的权力义务关系不匹配。在实践中,监管主体承担了过多的责任,如监管的政府工作人员因监管不力而受到刑事处罚。在职业安全卫生领域,用人单位无过错责任制度和工伤保险制度的建立,使得职业安全卫生的监督成为一种普通的行政法律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监管人员不能代替用人单位履行保护劳动者健康安全的义务,监管人员的职责只能是监督、督促。
(三)保障劳动者权利
对劳动者个体权益救济制度渠道的不畅是导致劳动者职业安全卫生权益被侵害的的重要原因。在职业安全卫生法律领域,对劳动者个体权益救济渠道不畅主要是因为制度设计的不合理,未对劳动者的现实情况进行考虑。加之,政府机构人力财力有限等因素,由政府主导的公权力救济是不可能的。绝大部分的权利救济还是要依靠权利人自己。而法律必须具备充分保障权利主体救济权利的途径的功能。因此,作为劳动领域基本人权保障的职业安全卫生立法,必须从立足于实际生活,贴近于劳动者的现实情况,为劳动者提供充分便捷的救济途径。
职业安全卫生事故中的认定机制即归责机制也是阻碍劳动者职业安全卫生救济渠道的另一个障碍。在现代社会中,法律为了纠正实质意义上的权利义务不平等,在一些特殊的领域引入了了无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归责原则作为职业安全卫生领域的的归责机制,主要是为了提高责任主体的违法成为,从而使其积极守法,同时,使处于弱势地位的受害方不需要承担繁重的举证责任就能迅速地获得救济。在作为保障劳动者基本人权的职业安全卫生法律领域,如果法律规定要受到侵害的一方即劳动者来证明职业危害的因素存在、用人单位存在过错、因果关系等,这与将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置于败诉的境地中无异。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除了明确规定用人单位的无过错责任外,在具体的举证制度上通常也是做出对劳动者有利的规定。而我国的现行的2011年《职业病预防法》第47条虽然没有明确写出用人单位对劳动者产生的职业病应当承担无过错责任,但是可以从中推出无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而2014年新修订的《安全生产法》也没有明确规定用人单位的无过错责任的字眼。因此,在职业安全卫生立法中,应当明确用人单位应当承担无过错责任的规定,并且在具体的举证制度上做出对劳动者有利的规定。
参考文献:
[1]薛长礼:《劳动权论》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韩震、周玉龙:“论职业安全卫生权法律保障制度的完善”2014年。
作者简介:胡莹,女,西南科技大学2013级经济法研究生 。
一、职责
1.感染管理科、预防保健科共同负责医院感染性疾病相关的职业防护管理工作。
2.医院应为医务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与防护用品,配置完整、充足。
3.医院有关科室与部门应加强对本部门工作人员的培训与管理、提供符合要求的防护用品,防护用品配置完整、充足、便于工作人员获取和使用。
4.医务人员应掌握相应的职业安全防护知识与技能、在工作中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实施预防控制措施、避免和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5.住院部、护理部、门诊部、后勤保障部等负责相应人员与部门的职业安全防护的培训与督查工作。
二、职业防护原则
1、基本防护
防护对象:在医疗机构中从事诊疗工作的所有医、护、技人员。着装要求:工作服、工作帽、医用口罩、工作鞋。凡接触传染病人时要加穿隔离衣。
2、加强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体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医务人员;传染病流行期的发热门诊,隔离病区等区域的工作人员;转运确诊或疑似为传
染病患者的医务人员和司机。
着装要求:在基本防护的基础上,可按危险程度加用以下防护用品:隔离衣、外科口罩/N95口罩、鞋套、手套、防护眼罩、面罩等。
3、严密防护:
防护对象:进行有创操作,如给特殊病人进行气管插管、切开吸痰等操作和作传染病人尸解的医务人员。
防护要求:在加强防护的基础上全方位防护,应使用面罩、呼吸防护器。
三、基本预防控制措施
1、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常见感染病的传播途径、隔离防护技术,减少职业危害。
2、遵照标准预防的原则,在接触病原物质时,应当采取以下防护措施:
(1)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时戴手套,操 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喷溅时,应戴防护眼镜或防护面罩,穿隔离衣或防水围裙等。
(3)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尽 量减少创口出血,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4)处理针头时不要太匆忙,手持针头和利器时,不要让锐器面 对着他人,在为不合作的病人注射时,应取得他人的协作,使用的针
头不可再套回原针帽内,如果一定要套回,则采用单手复帽技术,不要将锐利器具直接传递给他人,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利器盒,不要折毁锐利器具等。
(5)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须戴双层手套。
1、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2、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3、对手术前及输血前患者必须严格进行“感染筛查”。门诊小手术等有创操作前,应遵循患者知情同意和自愿原则下做“感染筛查”,如病人不同意做,应在“告知单上”签字,科室留存备查。
4、检验科接收到患者的血液标本后,应于24小时内报告“感染筛查”结果。对于HIV抗体初筛实验阳性的标本,检验科应立即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和病人所在科室负责人,医院感染管理科指导科室做好防护工作,同时相关人员要保护患者隐私。
四、发生血液传播疾病职业暴露后的应急处理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黏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
洗干净。
4、发生艾滋病病毒的职业暴露后,医务科及时组织院内相关学科专家依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确定是否预防性用药,如需用药,制定具体的预防性用药方案。
5、发生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梅毒等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后处理和随访。
五、报告、体检和随访
1、职业暴露发生后,当事人在应急处理后,应尽快报告科室负责人(科主任或护士长);
2、职业暴露当事人填写《职业暴露事件登记表》,由科室负责人签字后送交医院感染管理科。
3、依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和《血源性疾病职业暴露防护处置流程》,医务处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当事人立即进行职业暴露评估并确定体检项目和相关治疗,体验科协助实施体检,预防保健科负责对发生职业暴露后的预防用药品和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的药品保障及随访。
六、使用化学消毒剂的防护:保证良好的通风环境,使用化学消毒剂时戴手套、口罩,必要时穿防护衣,口罩和手套要定时更换,尽量选择对空气污染小的化学消毒剂,使用中的化学消毒剂容器加盖,对化学消毒剂原液要正确贮存。
七、化学治疗的防护:配药室经常自然通风,必要时安装排气扇。在配制化疗药及为病人进行化疗药物的穿刺注射时,应戴口罩、帽子及双层手套,配制化疗药后的垃圾按药物性医疗废物处理,盛垃圾的容器要加盖。操作中不慎将药液溅到皮肤或眼睛,应立即使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如果药液溢出到桌面,医用纱布吸附药液,再用清水冲洗被污染桌面。
八、医务人员职业卫生防护制度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操作规程,减少各种危险行为。
2、强化职业安全意识,建议医务人员接种乙肝疫苗。
3、严格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熟练掌握和正确使用防护技术 和用品。
4、避免有可能造成医务人员伤害的操作,正确处理意外刺伤 事件:
5、正确处理病人使用后的设备、污染物品以及医疗废物。
6、当出现职业暴露伤害时,应遵循暴露后的处理原则,按规 定进行报告、登记、评估、预防性治疗和定期随访。
7、发生锐器伤后积极采取补救措施: 锐器伤后伤口紧急处理:
(1)捏住伤口近心端,以阻断静脉回流
(2)立即用流动水冲洗,向伤口部位方向持续推挤,挤出伤 口部位的污血,注意不要一挤一松,避免将污血倒吸入血循环(3)碘伏或酒精或碘酒消毒伤口 其他处理:
病人HIV(+)
(1)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尽早服用双汰芝,最好在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
(2)医务人员抽血检查Anti-HIV,并于暴露后4周、12周、6月定期追踪检查Anti-HIV 病人HbsAg(+):
(1)医务人员HbsAg(+)或Anti-HBs(+):不需要注射疫苗或HBIG
(2)医务人员HbsAg(-)Anti-HBs(-)未注射疫苗:24小时内注射HBIG并一周后接受HBV疫苗注射
(3)医务人员HbsAg(-)Anti-HBs(-)已完成疫苗注射未产生抗体:24小时内注射HBIG并补一剂疫苗
(4)医务人员HbsAg(-)Anti-HBs(-)正接受疫苗注射未产生抗体:24小时内注射HBIG并继续完成疫苗注射
(5)暴露后六个月、一年,追踪HbsAg、Anti-HBs 病人Anti-HCV(+):
(1)医务人员Anti-HCV(+):继续追踪肝功能
为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切实维护广大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合法权益,根据《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制定本制度。
1.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职业卫生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职业卫生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对劳动者进行必要的职业病预防知识培训是减少和杜绝职业病的有效之举。为此劳动者上岗前应进行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用品。劳动者不认真学习和接受培训,应当对其教育。
3.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定期组织职业健康检查。4.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检测结果。
5.在严重产生职业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设置预防措施的警示牌。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
6.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时,将职业危害如实告诉劳动者,不得隐瞒或者欺骗。
7.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改善工作条件。
8.不强令劳动者在没有职业病防护措施的条件下进行作业,尊重职工的生命健康权。
9.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如实记载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状况。10.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
11.按照国家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检测、评价结果要存入单位职业卫生档案。
12.禁止安排女职工在怀孕期、哺乳期从事影响胎儿、婴儿健康的有毒有害作业。
13.公司主要职业危害是粉尘、炮烟、噪音,工作点必须采取以下措施:(1)通风防尘:及时排除生产场所粉尘、炮烟,并注意不引起二次扬尘。(2)湿式作业:采用湿式凿岩喷雾洒水。
(3)采用伏化爆破参数的方法爆破,降低爆破产尘量。
(4)铲装作业时先向爆堆喷雾洒水和高压注水,铲装过程中向铲斗和铲装场地喷雾洒水。(5)球磨操作人员尽可能在密闭操作室内,减少噪音危害。(6)个体防护:给职工发放防尘口罩、耳塞。
编写:
二〇一七年五月
审核:
目 录
(一)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度..................................................................1
(二)职业病危害警示与告知制度..............................................................6
(三)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8
(四)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制度........................................................10
(五)职业病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15
(六)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17
(七)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20
(八)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制度........................................22
(九)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24
(十)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28
(十一)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与管理制度................................................30
(十二)毒物作业管理制度.......................................错误!未定义书签。
(十三)噪声作业管理制度.......................................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度
总 则
一、为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职业病危害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加强对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的管理,提高职业病危害防治的水平,切实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健康与安全,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二、本制度是从组织上、制度上落实“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使各级领导、各职能部门、各生产部门和员工明确职业病危害防治的责任,做到层层有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做好职业病危害防治,促进生产可持续发展。
三、本制度规定从单位领导到各部门在职业病危害防治的职责范围,凡本单位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以本制度追究责任。
四、为保证本制度的有效执行,今后凡有行政体制变动,均以本制度规定的职责范围,对照落实相应的职能部门和责任人。
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
一、主要负责人职责
1、认真贯彻国家有关职业病危害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落实各级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确保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健康与安全。
2、设臵与单位规模相适应的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配备专职
或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
3、每年向员工代表大会报告单位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规划和落实情况,主动听取员工对本单位职业卫生工作的意见,并责成有关部门及时处理和解决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和意见。
4、每季召开一次职业卫生管理领导小组会议,听取工作汇报,研究和制订职业病危害防治计划与方案。
5、组织建立、健全本单位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6、督促、检查本单位的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及时消除职业病危害事故隐患。保障单位职业病危害防治的投入,并有效的实施。
7、组织建立并实施本单位的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组织和预案。
8、及时、如实报告职业病危害事故。
9、依法承担本单位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的领导责任。
二、分管职业卫生的负责人职责
在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根据国家有关职业病危害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在单位中具体组织实施各项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具体职责:
1、组织制定职业病危害防治计划与方案,完善和修订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根据各部门分工,明确各部门、各
岗位人员职责并组织具体实施,督促并保证职业病危害防治经费的落实和专款专用。
2、组织对单位员工进行职业卫生法规、职业健康知识培训与宣传教育,普及职业病危害防治知识。对在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中有贡献的进行表扬、奖励,对违章者、不履行职责者进行批评教育和处罚。
3、定期组织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巡查,对查出的问题及时研究,制订整改措施,落实部门按期解决,及时消除职业病危害事故的隐患。
4、定期组织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组人员会议,听取各部门、车间、员工关于职业卫生有关情况的汇报,及时采取措施。
5、如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要科学应对及妥善处理,及时报告,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对有关责任人予以严肃处理。
6、依法承担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的直接责任。
三、职业卫生管理部门职责
1、在单位职业病防治领导小组领导下,推动单位开展职业卫生工作,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
2、组织开展对单位员工进行职业卫生培训教育,总结推广职业卫生管理先进经验。
3、组织员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4、认真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监测。
5、协助有关部门制定岗位工作制度、操作规程,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6、定期组织现场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不安全隐患,有权责令改正,重大隐患书面报告领导小组。
四、专(兼)职的职业卫生管理人员职责
1、认真履行单位职业卫生管理部门职业卫生管理相关职责,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等法规标准、规章制度。汇总和审查各项技术措施、计划,并且督促有关部门切实按期执行。
2、组织参与对员工开展职业卫生培训教育,检查督促员工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3、组织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监测,登记、上报、建档。
4、协助有关部门制订职业卫生管理制度、职业安全健康操作规程,对这些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5、定期组织参与现场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不安全情况,有权责令改正,或立即报告领导小组研究处理。
6、参与职业病危害事故的调查处理。
7、负责建立单位职业卫生管理台帐和档案,负责登录、存档、申报等工作。
五、车间负责人职责
在分管负责人的领导下工作,具体职责:
1、把单位职业病危害防治制度的措施贯彻到每个具体环
节。
2、组织对本车间员工的职业卫生培训、教育、发放个人防护用品。
3、督促员工严格按操作规程生产,确保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严加阻止违章、冒险作业。
4、定期组织本车间范围的检查,对车间的设备、防护设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报领导小组,采取措施。
5、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迅速上报,并及时组织抢救。
6、对本车间的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负全部责任。
六、职业病危害岗位员工职责
1.参加职业病危害防治培训教育和活动、学习职业病危害防治技术知识,遵守各项职业病危害防治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发现隐患及时报告。
2.正确使用、保管各种劳保用品、器具和防护设施。3.不违章作业,并劝阻或制止他人违章作业行为,对违章指挥有权拒绝执行,并及时向单位负责人汇报。
4.当工作场所有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危险时,应向监督管理人员报告,并停止作业,直到危险消除。
(二)职业病危害警示与告知制度
为了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切实保护单位员工健康及其相关权益,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和《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单位应当为员工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二、岗前告知
1、单位人事管理部门与新老员工签订合同(含聘用合同)时,应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
未与在岗员工签订职业病危害劳动告知合同的,应按国家职业病危害防治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与员工进行补签。
2、单位员工在已订立劳动合同期间,因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变更,从事与所订立劳动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时,单位人事管理、职业卫生管理等部门应向员工如实告知,现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签订职业病危害因素告知补充合同。
三、现场告知
1、单位在生产车间醒目位臵设臵公告栏,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负责公布有关职业病危害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以及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
评价的结果。各有关部门及时提供需要公布的内容。
2、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在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的醒目位臵,设臵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和应急处臵措施等内容。
四、检查结果告知。
如实告知员工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发现疑似职业病的及时告知本人。员工离开本单位时,如索取本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单位应如实、无偿提供,并在所提供的复印件上签章。
五、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定期或不定期对各项职业病危害告知事项的实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确保告知制度的落实。
六、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对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员工进行上岗前和在岗定期培训和考核,使每位员工掌握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预防和控制技能。
七、因未如实告知从业人员的,从业人员有权拒绝作业。单位不得以从业人员拒绝作业而解除或终止与从业人员订立的劳动合同。
(三)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
为保障员工的职业健康和安全,防治职业病危害,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以及《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的规定,制订本制度:
一、职业病危害申报工作主要由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负责,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
二、单位向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进行申报,申报同时采用网上电子数据和纸质文本两种方式,申报时认真填写《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表》并加盖公章,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后,连同有关文件、资料一并报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备案结束后从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取回《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回执》。
三、申报时提交《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表》和下列文件、资料:
1、生产经营单位的基本情况;
2、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分布情况以及接触人数;
3、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文件、资料。
四、下列事项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在规定时间内向原申报机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报变更职业病危害项目内容:
1、进行新建、改建、扩建、技术改造或者技术引进的,在建设项目竣工验收之日起30日内进行申报;
2、因技术、工艺或者材料发生变化导致原申报的职业病危
害因素及其相关内容发生重大变化的,自发生变化之日起15日内进行申报;
3、生产经营单位工作场所、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发生变化的,自发生变化之日起15日内进行申报。
4、经过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发现原申报内容发生变化的,自收到有关检测、评价结果之日起15日内进行申报。
5、终止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当在生产经营活动终止之日起15日内向原申报机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并办理注销手续。
(四)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制度
为提高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和《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单位实际,组织对员工进行职业卫生法规、知识、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维护的培训,特制定本制度。
一、人事培训部门会同职业卫生管理部门对员工进行上岗前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宣传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员工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和操作规程,指导员工正确使用预防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防护用品。
二、人事培训部门会同职业卫生管理部门应根据法律规范等的要求、单位实际情况及岗位需要,定期识别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需求,制定、实施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计划,提供相应的资源保证。
应做好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记录,建立职业病防治宣传教育培训档案,实施分级管理,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
三、职业卫生宣传
1、单位利用公示栏、黑板报(墙报)、厂报、公示栏、会议、培训、张贴标语等形式定期开展职业卫生宣传。
2、部门车间要利用班前班后会、安全报阅读、现场岗位职
业病危害讲解以及职业病危害标志牌标识、公告栏等进行职业卫生宣传。
四、职业卫生教育培训
(一)培训内容
1、职业卫生法律、法规与标准;
2、职业卫生基本知识;
3、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4、正确使用、维护职业病危害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防护用品;
5、发生事故时的应急救援措施、基本技能等;
6、职业病危害事故案例。
(二)培训的对象及方式
1、单位主要负责人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的职业卫生培训 参加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认定的培训机构进行培训,并持证上岗。根据证件有效时间,到期进行复训。
2、入厂新工人职业卫生教育培训
凡入厂新工人、新调入人员、新分配的大中专学生、来厂实习人员,由人事部门通知职业卫生管理部门,并由职业卫生管理部门组织进行单位、车间、班组三级职业卫生教育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准上岗工作,成绩归档存查。
1)单位教育培训由职业卫生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进行培训,教育内容:
(1)党和政府关于职业卫生的方针、政策、法令,《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卫生监督管理规定》、《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等。
(2)单位职业卫生奋斗目标、管理组织、实施措施及生产工艺基本情况。
(3)综合职业安全知识,单位主要危险区域和典型事故分析及防范措施。
(4)单位的各种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职业安全技术总则。(5)单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防治知识
2)车间级职业安全教育由车间职业安全组或兼职职业安全员负责组织进行培训,教育内容:
(1)本车间职业安全生产组织及生产工艺流程。(2)本车间的职业安全技术规程、职业卫生操作规程,职业安全制度与规定。
(3)本车间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和典型事故的经验教训以及防范措施。
3)班组教育由班组长或指定专人负责进行培训,主要内容:(1)本班组生产组织及生产工艺流程。
(2)本班组作业中的危害因素和应急防范措施。(3)本班组岗位劳动保护用品佩戴、使用规定。(4)本班组主要设备性能及职业安全规程以及主要环节的危害防范注意事项。
(5)本班组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和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规定。
(6)制订实施师徒合同,包学、包会、保安全。
3、调换新岗位和采用新工艺人员的教育培训
凡调换新岗位人员和采用新设备、新工艺的岗位人员,要重新进行职业卫生教育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准上岗作业。
1)单位职业卫生管理部门负责组织进行职业卫生教育培训,内容按“入厂新工人职业安全教育培训”要求执行。
2)采用新设备、新工艺的岗位人员,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和职业卫生教育培训技术培训学习,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
3)告知岗位工人,新设备、新设备存在的危害因素以及防范措施。
4、一般员工职业安全教育培训
1)由单位每年对基层领导干部、班组长、专职职业安全人员进行一次职业安全管理和职业卫生知识安全教育培训,并考试存档。要求必须有签到表、教案、考试卷纸及考分花名册。
2)为了不断提高员工职业安全意识和防治职业病危害意识,增强职业安全责任感。单位每年必须对在员工人进行不少于二十小时的职业安全教育培训,要有计划、签到表、培训教案、考试卷纸及考分花名表。
3)一般“三违”人员由车间进行职业安全教育培训,时间
不少于一天;严重“三违”人员由单位职业卫生管理部门进行职业安全教育培训,时间不少于一周,并将“三违”人员职业安全教育培训情况存档。
4)培训方式:定期教育与不定期教育相结合,采用课堂教学、观看录像、现场教育、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邀请专家等形式;
五、培训时间: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执行。
六、建立员工培训教育档案资料:
1、三级职业安全教育卡;
2、员工的职业安全试卷;
3、相关培训证书的复印件;
4、其他有关资料。
七、单位主要负责人和财务部门应保证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培训费用的落实。
(五)职业病防护设施维护检修制度
为确保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正常运行,给劳动者创造安全舒适的环境,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和《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一、各车间、部门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作场所,所使用的职业卫生防护设施应由使用部门专人负责设施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并作好相应的台帐。
二、单位应定期组织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正确使用和维护保养的教育培训。员工应当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职业卫生知识,遵守职业病危害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维护职业病危害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发现职业病危害事故隐患应当及时报告。
三、认真执行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检修的有关规定,精心维护所属设备,定期进行自检自查,确保设备正常安全运行。
四、职业卫生管理部门应会同设备管理部门按照单位实际,制定和实施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检维修计划和方案,经常检查职业卫生防护设施的日常检查、维护以及检修的情况,并做好相关记录。
五、单位设备管理部门主要负责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检修。使用部门发现设施出现故障时,应迅速切断电源,及时向设备管理部门报告,不得擅自进行修理。
六、职业卫生管理部门每月对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运行
情况进行一次检查,使用部门每周对防护设施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当班工人每天对设施运行情况进行记录。
七、防护设施在检修时,严格按照有关操作规程进行,同时做好现场监护和有关人员的协调和指挥工作,悬挂安全警示标志牌,切断电源。
八、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维护检修结束后,维护检修部门应做好现场的清理工作,并进行确认,确认合格后,方可与使用部门进行交接,并由交接双方签字。
(六)职业病防护用品管理制度
为认真贯彻《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的相关规定,规范劳动者个体防护用品的发放和使用,切实维护劳动者相关权益,特制定本制度。
一、劳动防护用品是单位免费发给劳动者个人使用保管的公共财物,是保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免遭或减轻职业危害的一种辅助措施,必须以实物形式发放,不得以货币或者其他物品替代。
二、劳动防护用品发放标准主要依据国家《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试行)》,《标准》未列入的工种可根据单位实际需要,参照本单位同类工种相似条件发放。
三、劳动防护用品中的服装(含工作棉衣)结构及款式,必须符合职业安全生产的要求,具备永久性安全标识,做到领口紧、袖口紧、下摆紧。一些特殊场合所穿着的服装,不应有明口袋,不得使用金属附件,便于连接和解脱,适应作业时的肢体活动。
四、对于从事多种岗位作业的劳动者,应当按其主要作业工种发放劳动防护用品,如果从事其他工种作业时,可由部门提出申请,借用其所需要的防护用品。
五、凡员工工种有变动时,应及时办理手续变更现行工种的劳动防护用品(原工种的劳防用品发放使用时间相应延长)。
六、员工因某种原因离开原生产岗位不从事生产工作,在六个月以上,其防护用品应按实际离开时间相应延长使用期限或停发。
七、对于生产中必须佩戴的安全帽、安全带、绝缘防护用品、防毒面具、防尘(毒)口罩等特殊防护用品,必须建立定期品质检查和保养制度。使用前要注意检查,使用中要注意维护,使用后要注意保养。对受到过较大外力冲击的安全帽,发现有磨损、疵点的安全带及出现刺穿、破损的安全鞋等,应不受使用年限的限制,及时更换。不合格或失效的防护用品严禁使用。
八、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的购臵,应根据工作场所及岗位要求编制计划,所采购的物品必须符合《职业病防治法》中的相关规定及相关产品标准的技术要求,必须具备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安全标志、标识,必须具备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机构所出具的产品检验报告。
九、对于在易燃、易爆、烧灼及有静电发生的场所作业的人员,应当配备具有相应防护性能的阻燃服、酸碱类化学品防护服或防静电服等特种劳动防护用品。
十、单位的相关职能部门应对员工如何正确地使用劳动防护用品进行教育和培训,并开展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活动,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十一、凡领用绝缘防护用品及工具的部门或个人,在重新
更换领取时,必须实行以旧换新的制度,以保证人身安全。不属领用绝缘工用具和劳动防护用品的部门或个人,需领用绝缘工用具和劳防用品时,必须提出申请报有关部门批准。
(七)职业病危害监测及评价管理制度
为做好单位职业病危害检测与评价工作,使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有效预防职业病危害,切实保障员工健康,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制度。
一、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负责本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管理制度的实施与监督,并做好制定、修订和落实工作。
二、职业卫生管理部门牵头,负责组织各个生产车间等对生产工作场所存在的粉尘、噪声、高温、毒物等危害因素及危害点进行确定和辨识,并按照职业卫生管理标准进行定期检测及评估,确定每一个点的危害程度。
三、职业卫生管理部门负责日常监测和管理工作,建立本单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档案,并妥善保存。
四、职业卫生管理部门负责联系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定期对作业现场的危害因素进行检测及评价。
五、单位对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工作场所至少每年进行一次检测,每三年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六、检测与评价结果应及时向劳动者公布,并上报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
七、检测或者评价人员进入现场必须佩戴安全帽、工作服、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防毒面罩等相关防护用品。
八、有新、改、扩建的工程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可
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九、检测结果发现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超过职业接触限值时,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治理措施难度较大的应制订规划,限期整改到位。
十、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在投入使用前和设备大修后,应进行危害因素浓度或强度检测和评价。
十一、职业卫生管理部门应制定年度检测计划和经费预算,财务部门要保障检测经费的落实。
(八)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管理制度
为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有效预防、控制、消除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切实保障员工身体健康,从源头上减少职业病危害因素,根据《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制定本制度。
一、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工作主要由单位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负责,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
二、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内容要求。
(一)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二)对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单位按照规定在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编写预评价报告,并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申请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备案或审核。
(三)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单位按照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在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编制完成后,应当组织有关职业卫生专家,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专篇进行评审,并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出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的申请,经同意后方可进行施工。
(四)建设项目在试运行期间或竣工验收前,单位按照规
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并组织有关职业卫生专家对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进行评审。职业病危害一般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应按规定自行组织竣工验收,并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请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备案;职业病危害较重或严重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建设单位应当按规定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请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竣工验收。
(九)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及其档案管理制度
为履行对接触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进行职业健康监护的法定职责,规范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加强职业健康监护管理,保护员工健康,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一、单位职业卫生管理部门根据单位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类别、接触水平等情况,严格按照《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的规定,组织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从业人员有计划地到法定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员工接受职业健康检查视同正常出勤。
二、组织拟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新录用人员(包括转岗到该作业岗位的人员)、拟从事有特殊健康要求作业的员工进行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新进厂员工必须经职业健康检查合格后,方可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
三、至少每年一次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员工应组织进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健康检查和异常人员的复查治疗。由单位职业卫生管理部门和人事部门负责核实人员名单,制定体检计划并组织实施。
四、对即将离岗的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的员工,人事部门报职业卫生管理部门,并共同组织其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未进行离岗体检的,不得解除或终止与其订立的劳
动合同。
五、对体检中发现有职业禁忌或有从事与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员工应调离原作业岗位,并妥善安臵;发现健康损害或需要复查的,应如实告知员工本人,并按照体检机构要求的时间,进行复查或医学观察、治疗。
六、对疑似职业病病人应当按规定向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部门报告,并按照体检机构的要求安排其进行职业病诊断或者医学观察。
七、在设备生产、检修过程中如出现职业病危害因素严重超标,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职业卫生管理部门应做好个体防护并及时组织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
八、职业卫生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员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和单位职业卫生监护管理档案,并按规定妥善保存,接受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员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劳动者姓名、性别、年龄、机关、婚姻、文化程度、嗜好等情况;
(二)劳动者职业史、既往病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
(三)历次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处理情况;
(四)职业病诊疗资料;
(五)需要存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其他有关资料。
单位职业卫生监护管理档案
(一)职业病防治责任制文件;
(二)职业卫生管理规章制度、操作规程;
(三)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清单、岗位分布以及作业人员接触情况等资料;
(四)职业病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基本信息,以及其配臵、使用、维护、检修与更换等记录;
(五)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与记录;
(六)职业病防护用品配备、发放、维护与更换等记录;
(七)主要负责人、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和职业病危害严重工作岗位的劳动者等相关人员职业卫生培训资料;
(八)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与应急处臵记录;
(九)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汇总资料,存在职业禁忌证、职业健康损害或者职业病的劳动者处理和安臵情况记录;
(十)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有关技术资料,以及其备案、审核、审查或者验收等有关回执或者批复文件;
(十一)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申领、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等有关回执或者批复文件;
(十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资料、单位与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和参加工伤保险的情况等其他有关职业卫生管理的资料或者文件。
十、职业健康检查、复查、医学观察、职业病诊疗费用由
本单位负担。
十一、建立职业病危害事故后参加应急救援人员的职业健康体检制度。
(十)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置与报告制度
为了规范单位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处臵与报告,有效地控制职业病危害事故,减轻职业病危害事故造成的损害,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特制定本制度。
一、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负责本制度的制定、修订及执行,并由职业卫生领导小组进行指导监督。
二、职业病危害事故处臵与报告措施、程序。
(一)发生职业病事故时,单位应根据情况立即采取以下紧急处臵措施:
1.停止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作业,控制事故现场,防治事态扩大,把事故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2.疏通应急撤离通道,撤离作业人员,组织泄险; 3.保护事故现场,保留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材料、设备和工具等;
4.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及时组织救治、安排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
5.按照规定进行事故报告;
6.配合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及卫生行政等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按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要求如实提供事故发生情况、有关材料和样品;
7.落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相关部门要求,采取防控措施。
(二)职业病事故报告程序
1.当发现单位内出现职业病病人或疑似职业病病人时,应当及时以规范格式,书面报告单位所在地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等。
2.当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应按照规定的时限和程序,立即电话报告所在地县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发出书面报告卡。
3.职业病危害事故报告的内容应当包括事故发生的地点、时间、发病情况、死亡人数、可能发生原因、已采取措施和发展趋势等。
4.不得以任何借口对职业病危害事故瞒报、虚报、漏报和迟报。
(十一)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与管理制度
为防止突发性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并能在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后有效控制和处理,根据《职业病防治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的有关规定,本着“反应迅速、处理得当”的原则,制定本制度。
一、单位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指挥机构为职业卫生领导小组,应急救援队伍由职业卫生管理机构人员组成。
二、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指挥机构职责分工
(一)职责
1.应急救援指挥机构:
(1)组织制定单位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2)组建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队伍,并组织演练;(3)检查督促做好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的预防措施和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的物资、器械、防护用品等各项准备工作。
(4)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由指挥部发布和解除职业病应急救援命令、信号;
(5)组织指挥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队伍,实施救援行动;(6)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职业病危害事故处理情况,并向友邻单位通报危害事故情况。必要时向有关单位发出救援请求;
(7)组织职业病危害事故调查及善后处理,总结应急救援工作的经验教训。
2.应急救援队伍的组成和分工
(1)应急救援队伍由职业卫生管理机构人员组成,是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的骨干力量,其任务是当单位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时,对被救援对象实施全方位的救援。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分别负责治安保卫、消防、抢险抢修、现场医疗救护和物料运输供应应急救援工作。
(2)单位各职能部门、车间和全体员工,都有配合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听从应急救援指挥命令的责任。
(二)发生职业病时的处置和报告措施
按照单位职业病危害事故的处臵与报告制度进行。
(三)职业病危害应急救援演练
1.为了能在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后,做到反应迅速、处臵得当,单位内所有有关部门及人员,必须认真学习本制度。有关的部门和车间,要对职工进行经常性的应急救援知识教育,每年组织一至二次专业分工的演练。保证救援物资及器材的完备和充足供应。
2.应急救援指挥部,在落实好日常值班制度、检查制度、例会制度的同时,要针对发现和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对本预案加以不断提高、改进和完善。
(十二)毒物作业防护管理制度
为了防止职业危害中毒事故发生,保障员工人身健康和安全,使单位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根据《职业病防治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1、本规定适用于本单位的所有员工和外来施工人员。
2、由职业健康管理部门负责本单位毒物作业防护管理制度的实施与监督。
3、单位应采取综合措施,不断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4、生产车间应保持良好的通风,限制有毒气体,可燃气体聚集,对可能有毒气体挥发的地方,应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5、对各种可能产生毒物的过程,实行自动化、连续化、密闭化控制。以无毒、低毒工艺与物料代替有毒、高毒工艺和物料。
6、有毒物产生的作业场所要及时清理,保持清洁。
7、单位配备必须的急救器材和药品,编制好《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8、单位应安排接触毒物的从业人员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建立员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9、单位对产生毒物的作业场所应委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检测,每三年进行一次职业危害现状评价,并将检测和评价结果予以公布,32
10、职业病的管理和诊断按国家有关规定标准执行,对疑似或已确诊的职业病患者应进行积极治疗。
(十三)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
为搞好本单位噪声作业的安全防护工作,保障员工人身健康和安全,使单位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根据《职业病防治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1、本规定适用于本单位的所有员工和外来施工人员。
2、由职业健康管理部门负责本单位噪声作业防护管理制度的实施与监督。
3、单位应采取综合措施,不断改善劳动条件,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4、生产区域和作业场所的噪声要符合标准规定,超过标准要限期整改。
5、对易产生噪声的生产过程和设备,技术部门设计时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以及机械化、自动化、密闭化措施,用低噪声的设备和工艺代替强声的设备和工艺,从声源上根治噪声。
6、当班工人每天对噪声进行日常监测,并做好记录,单位应委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检测,每三年进行一次职业危害现状评价,并将检测和评价结果予以公布。
7、新、改、扩的工程建设项目以及技术改造和引进项目、及时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噪声控制,必须严格执行职业危害“三同时”评查,没有评查或评查不合格的一律不准施工和投产。
8、对于噪声超过标准规定的生产车间和作业场所,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限期达到标准要求。在无法彻底消除噪音的情况下,必须给员工发放个体防护用品,如耳塞、耳罩等,以减少或减轻对员工的听力损害。
9、单位应安排接触噪音的从业人员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并建立员工职业健康监护档案。
1 系统环境设计
采用客户机/服务器软件环境。服务器:采用WIN2003操作系统, SQL SERVER 2000 (数据库服务器) , TOMCAT (WEB服务器) , 网卡100M/1000M或以上。客户端:采用95以上的WINDOWS操作系统, IE 6.0浏览器。数据通过innet传输, 运行高效、安全;客户端使用方便, 界面友好。
2 系统结构
整个系统结构以用人单位 (身份代码为唯一的) 和劳动者 (身份证号码) 为主线, 按照各职业病防治管理机构的业务范围和业务流程进行操作。各子系统数据通过innet连接、传输, 实现对职业卫生的综合管理。
2.1 系统结构
职业卫生监督主系统和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职业病诊断3个报告系统。职业卫生监督系统预留接口以备与上级卫生监督机构对接。
2.2 职业卫生监督主系统
包括一个中心 (职业卫生信息数据中心) 两个平台。两个平台为在线服务平台:面向申请人及报告单位, 实现网上申请、报告、下载资料、打印申请/报告、查询、新闻浏览等功能。网上审批平台:面向行政审批及职业卫生管理人员, 实现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职业病危害建设项目审核的网上登记、受理、审核、审查、审批、文书制作。
3 系统应用
3.1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
申报单位从服务平台中逐项填报信息, 随时修改、提交。信息录入后系统能自动汇总生成一览表。用人单位需变更申报, 调出原报信息, 变更内容后提交。受理机构在审批平台按权限进行审批, 打印申报回执。用人单位需注销的, 从职业卫生申报注销中查询出本单位, 点击注销并提交, 系统即行注销。
3.2 职业病危害建设项目审核管理
建设单位从服务平台按照建设项目的危害程度 (轻微/一般/严重危害) 选择对应的窗口, 将项目的基本情况等填入“职业病危害建设项目申请表”中, 提交。提交前可修改。提交后, 进入审批平台。监督机构对轻微危害的建设项目实行备案;对一般危害建设项目实行审核和竣工验收;对严重危害建设项目实行审核、审查和竣工验收。
3.3 职业病危害信息收集、预警和处置管理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机构/职业病诊断机构将职业健康检查/危害因素检测/职业病诊断结果从服务平台输入保存、提交, 系统自动识别体检等异常情况 (观察复查、疑似病人、职业病人、检测不合格岗位) , 不同的职业病危害信息提示不同的处置方案, 系统自动生成危害信息处置单, 监督机构分情况进行处置。 (图1)
3.4 基本功能
3.4.1 提供科学规范的作业流程和打印功能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职业病危害建设项目审核等按照《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管理办法》、《职业病危害建设项目审核规定》规定的程序进行设计, 设计审批权限, 保证了职业卫生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化。后台可连接打印机, 每个操作界面的内容均可打印, 界面与A4相同, 不需对页面设计。
3.4.2 查询与统计功能
整个平台以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为主线索, 给用人单位赋予特定的身份 (编码/组织代码) , 输入用人代码/劳动者的身份证号码, 即可查询该用人单位的职业卫生信息和劳动者的姓名、年龄、职业史等基本情况及体检、诊断等情况;系统同时具有统计功能, 查询者设计输入某时间段后, 系统按照卫生部有关要求对辖区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危害因素检测进行汇总。系统设计新闻浏览, 可浏览最新法律及监督机构编发的监督动态信息。
4 系统效果
【关键词】卫生高职教学 职业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40-01
医务工作者是存在职业风险较大的群体,其风险因素不光与自身素质有关,还与工作环境和社会制度有关。不仅各种具有传染性的生物因素、具有损伤性的化学因素、物理因素会对从业人员造成一定的伤害,而且不和谐的医患关系也会对医务工作者的健康造成威胁。作为卫生高职教师,要在教学中渗透并强化职业安全教育,帮助学生今后步入社会能有效规避职业风险,保证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卫生行业的职业安全现状
发达国家在卫生职业安全方面,通过完善的措施、强有力的社会保障制度结合职业安全法规,使得风险控制成效明显。但是在我国,尽管2004年由卫生部颁布相应的职业防护指导规则,近几年来政府也加强了对职业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而职业安全卫生状况却没得到明显改善,一定程度上阻滞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卫生行业的法律法规也存在较大的欠缺性,防范意识的匮乏和措施设备的不足、专业素养欠缺等使得医务从业者的职业风险始终存在。
二、卫生高职开展职业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医务者防范知识不足是产生职业风险的重要影响因素,诸多国家已经认识到职业防护教育的重要性。当下,美国等西方国家也把职业防护教育列入医学教育的课程中。据国内媒体报道:我国过去很长时间内,学生在学校教育中未曾接受系统的防护知识培训,以至于参加工作后缺乏工作安全意识导致一系列问题出现。卫生教育的传统观念一直是以患者为主,从而忽视了医务者自身的安全。而今,我国开始逐步意识到在院校教育中职业安全教育的重要性,类似于护理职业安全与健康等课程相继开设,教师也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职业安全教育。
通过对实习生从业状况的调查,九十八名学生中大约有百分之四十的学生曾接受过职业防护教育,掌握标准预防概念的学生占有百分之四十比例,而职业暴露的学生同样占到了百分之四十左右。调查数据显示:尽管职业防护教育受到多方面的重视,但程度还需要加强。多种流行性疾病发生的现象告诉我们,在卫生高职教学中渗透并强化职业安全教育是现实需要的选择,是保障人民健康的必由之路。在卫生高职教学中渗透并强化职业安全教育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
三、加强卫生高职教育中职业安全教育的措施
1.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强职业安全教育
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专业知识形成的过程,在专业知识学习中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有利于医务工作的正确展开。例如在护理专业的授课中,不仅要对专业的技术操作加以详细讲解,职业防护知识的渗透也不容忽视,具体的授课内容要包括护理和无菌技术在内,七步洗手法、穿脱隔离衣法、无菌技术、感染性疾病在应急处理技术中的应用等都要引起教学重视,培养学生控制风险意识,一旦发生职业风险状况要做到灵活应对。恰当的情景和演示教学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职业安全防范意识。
2.在实习中巩固职业安全教育
实习是学生正式步入工作的准备,实习生安全意识状况是否知行合一是卫生高职教师教学水准的标志。在实习工作阶段,带教老师的实践教学往往令学生印象深刻,真实的工作情景使学生更容易应用理论知识。带教老师严谨的操作流程和规范指导对学生今后正式参加工作重要促进作用。所以,对职业教师的安全意识培训,有利于职业安全教育在学生中的普及,以一带十的普及理念使得整个卫生行业的风险防范意识得到改善,学生实习工作效率也大大增强。
3.岗前强化培训
大部分的卫生职业风险可以通过制度、操作等问题的规范得到很好的规避。所以在学生上岗前进行卫生职业安全培训,让学生牢记安全意识,在工作总形成良好习惯,从而规避风险。据相关资料统计显示:每年由于刺伤或皮肤损害等引起的风险问题高达七十万人左右,而百分之七十左右的锐器伤可以通过自身专业素质得以规避。例如:从事业务工作及时佩戴手套,可以有效避免接触传染,避免尖锐器物的损伤。简单防范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专业素养。
综述所述,卫生高职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并强化职业安全教育,形成对学生未来工作的正确引导。通过加强岗前教育培训,提高认知和职业防范风险的控制。综合广泛性,实用性和针对性三位一体,以达到卫生高职教学中渗透并强化职业安全教育的最终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筱婕,王静宇.论我国职业安全卫生监督体制的变革、现状、问题与完善[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04):34-36.
【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制度】推荐阅读:
公司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护管理制度07-02
职业卫生管理制度09-08
职业卫生投入保障制度10-11
职业安全卫生专篇07-08
职业卫生安全监管工作小结10-14
安全、环保、职业卫生考核细则11-16
职业安全健康卫生知识12-03
安全及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09-12
建筑施工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制度11-23
职业卫生要求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