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2023-0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树立正确的声音概念

摘要聲音概念的形成源于我们学习声乐的最初 ,建立一个正确的声音概念是学习歌唱艺术的首要条件之一 ,建立准确的声音概念,需要理解科学的发声原理,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和对声音的准确的分辨力,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训练过程,也是每一个歌者学习歌唱所必须遵循的规律和道路。

关键词声音概念 有控制的呼吸 混声 共鸣腔体

声乐是把人的声音赋予旋律、音乐性,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艺术化的歌唱语言进行艺术创造的一个过程。声音概念又源于我们学习的声乐的最初 ,建立一个正确的声音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必要条件之一 。良好的声音概念的形成离不开理解科学的发声原理,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和对声音的准确的分辨力。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歌唱的四个最基本的要素:歌唱的呼吸、歌唱的发声、歌唱的共鸣、歌唱的语言四个部分。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气息冲击声带发出声音,声音通过共鸣腔体的扩大和美化形成动听的歌声。呼吸、发声、共鸣这三者是同时出现的有机结合的的统一体,如果没有歌唱所需要的呼吸和共鸣,嗓子的运动将不存在。在练唱时,我们对唱出的音响作出判断,若果呼吸和发声对了,但是没有共鸣,那么这样的声音是不好的。歌唱呼吸、发声、共鸣三个部分是不可分割的。只做对两个或者是只对了一个都是不可能发出正确的声音的。另外,语言也是人类歌唱的所独有的特点,只有人才能发出带语言的音乐,并使歌唱艺术在传情达意上独具特色。语言和上述的三者也是一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因为语言的改变,其他三者也会随着改变。

训练歌唱中有控制的呼吸,歌唱的呼吸和生活里的呼吸有区别,生活中人们的语言随着情绪情感的变化变换语气, 虽然也有高低长短强弱,但是没有严格的要求。而歌唱则不同,歌唱有固定的音高,正确的、长短不一的节奏,力度的强弱变化,刚柔明暗的音色、快慢不一的速度等都需要呼吸来调整,掌握好了这些要求,呼吸也就控制得好,呼吸控制好了,歌唱也就自如了,赋予了歌唱生命力。如果歌唱失去了呼吸的支持力,音乐的感染力也就无从说起。因为歌唱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呼吸的艺术。任何好的唱法,自然的,科学的,都离不开呼吸的支持,所以学习歌唱的初期,训练呼吸的机能是规律和基础。在练唱得时候,有些学生会一开口吸很多得气,反而僵住了,当气息吸进来的一瞬间,吸气肌肉群和呼气的肌肉群就产生了对抗,从而产生了压力,压力的大小是由歌唱的音高力度、速度、乐句的长短特征来决定的。学生要在反复的练习中把握尺度,达到运用自如。

关于发声,声带是音源 ,是发声的源头。无论男女、高低声部,健康的嗓子都有两种机能,一种是发真声,声乐上科学的把它叫做重机能,一种是发假声,在声乐上科学的被称为轻机能。重机能是整个声带振动,轻机能是声带的边缘振动。每一个正常的、嗓子都有这两种技能。我们的学生在练唱得时候 ,往往会把声音唱出几节,要么全是真声,要么全是假声,或者,在中低声区的时候,唱真声往高音走的时候全假声,都是不对的,不仅声音不好听 ,对声带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只唱真声,声带上会形成息肉,只唱假声,会长小结。因此,我们训练发声的开始就是混声,建立混声的概念。把嗓子的两个机能按恰当的比例混合使用,让重机能和轻机能相结合的声音才是良好的声音,健康的科学的使用声带。

共鸣在歌唱中是非常重要的,把声带发出的基音美化和扩大之后成为歌唱的声音,也是决定音色的好坏的重要条件。在教学的时候, 打开腔体和深呼吸是同时发生的,打开腔体的同时深呼吸随着喉器也放下来在一个适中的位子,嗓子的腔体扩大,有空间振动产生更多的共鸣,声门的运动就更加自如。有的学生喜欢在走廊上、浴室、空旷的地方唱,感觉在这些地方好像唱起来很过瘾,听起来声音也很大,也有共鸣。其实,是一种假象,并且导致忽略了自身的共鸣器官的开发,使声乐学习进步较缓慢,特别是换了一个地方后,出现唱不响。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掌握开发自身共鸣腔体的方法后,努力开发自身的共鸣腔体,勤学苦练,先练好了本事再过歌唱的瘾。胸腔是人体最大的共鸣腔,不能忽略,无论男声,女声,开发胸腔共鸣是歌唱的必经之路。

歌唱的语言和歌唱的前三个基本要素是分不开的。声情并茂,字正腔圆是歌唱艺术的基本原则,也是歌唱技巧的最高标准。字正和腔圆是不能分开的,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在歌唱中要咬字,吐字。咬声母,吐韵母,只有声韵结合的字才是完美的,清晰有力,腔随字走,字颌腔行。初学声乐的人,只注重发声方法的训练,如打开腔体和呼吸,咬字吐字含含糊糊,注意咬字吐字而不是咬死咬碎,要得太死气息也不流动了,声音的位置也不在了。这样的歌唱,导致歌唱语言的不清晰,不自然,不亲切,离完美的体现作品思想感情就太远了,声乐艺术失去了意义。一个优秀的歌者,有了科学的发声方法,准确的咬字吐字,才能建立一个良好的声音概念,才能真正的实践歌唱的目的,满足人们对声乐艺术的审没要求。此外,我们对初学习声乐的学生,教师一定要把歌唱发声的原理、歌唱发声的身体机能和咬字的器官准确无误的告诉学生,弄明白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对逻辑思维和想象起到一个理论的,科学的,指导性的作用。有效地排除在练唱当中的盲目、无知、顾此时彼。科学的发声,适合的共鸣,有控制的呼吸,清晰准确的咬字是一个统一体,是准确的声音概念(下转第256页)(上接第236页)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准确声音概念的形成是一个艰苦的 ,长期的过程,在教学当中的教与学的配合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需要教师的耐心的同时还要有一副好的,正确审美的耳朵,分辨不同的学生的声音。对的和错的,好的和坏的,及时地作出纠正,并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而学生的努力和毅力也是学习成败的关键。

总之,歌唱的最终是为了抒发情感,歌唱是为了咏情而生,在歌唱中,以情带声,以情吐字,以情行腔,情、声、字相辅相成,感人肺腑情真意切的歌唱是歌唱艺术的最高境界,都要从建立一个正确的声音概念开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习歌唱的过程中,一定要踏踏实实,循序渐进,勤学苦练,在生活中不断的积累人生的经验,汲取营养。为歌唱技巧的不断完善,艺术修养的积累和丰富打下基础。树立良好的、准确的声音概念是歌唱的基础,也是每一个歌唱者所必须遵循的规律和道路。

作者:蔡晓静

第2篇:树立正确的史料价值观

[关键词]教学观,历史观,教学个性

讨论这个话题缘于2006年高考(上海)历史试卷第38题。为便于讨论起见,实录如下:

38.某中学一研究小组就“同文馆”的历史进行探讨。他们在众多的材料中选择了时人日记、回忆录和后人著述等三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

——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

材料二“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2)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

——齐如山:《齐如山回忆录》

材料三 “同文馆的学生并不多,1862年入学的仅10人,后增为30人,最多时也只有125人,1901年,该馆并入京师大学堂。……同文馆完全按正规的学校来办,入校学生不仅学外语,还学中文和自然科学,学制严格,八年毕业。……考试制度也很严格,月有月考,季有季考,岁有岁考,三年一大考。……总体来看,同文馆作为中国最早的近代新式学堂,其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拓荒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李喜所:《中国最早的外语学校

——同文馆》,载《中国礼制风俗漫谈》

(1)材料二与材料三中哪一则是原始材料?

(2)材料一反映了当时哪种人的态度?当时同文馆的处境如何?结合材料,分析出现这种处境的社会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为研究小组写一则关于同文馆的简介。

参考答案:

(1)材料二为原始材料。

(2)顽固守旧势力;招生困难,学生不多或遭到社会的歧视;洋务派办新学与传统的教育制度相抵触;中国长期闭关自守不易接受新事物。

(3)按照起讫时间、招生规模、教学内容、评价性结论等相关要素给分。

笔者以为,从史学方法论的立意角度看这道题值得肯定,既有利于指导中学历史教学重视能力培养,又符合本次课程改革特别提出的“过程与方法”的目标,但问题是:《齐如山回忆录》是原始资料吗?

华东师范大学教科院聂幼犁教授主编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一书第8章就“原始材料”给出了间接解释,中学历史教学应培养学生“基本的材料辨析能力”,其中“第一条”便是“能区别原始资料与二手资料”。可见,“原始资料”其实就是“第一手资料”。史学界的普遍解释是:第一手资料即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原始资料。基于这种认识,笔者有理由认为,《齐如山回忆录》不是原始资料:

其一,齐如山出生于1875年,此时,同文馆已经创办了13个年头。那么,《齐如山回忆录》中这段话所讲的内容,显然不是齐如山“当事”或“亲历”的,而是听前人口述或阅读有关书籍得来的。

其二,“回忆录”不是“一手材料”或“原始材料”,这一点,史学界越来越多的学者已达成共识。比如南京大学李良玉教授指出,确定“原始材料”的标准,并不在于该材料是否真实,而在于该材料是否为事发时留下来的。李良玉教授还举例说明:两份记叙亲身经历某件事情的文字材料,其中一份为当时的日记,另外一份为多年后的回忆。显然,第一份资料为原始材料,第二份资料为二手资料。

由此可见,这是一道错题。试题编者误以为“回忆录”就是“原始材料”,并要求考生对同文馆的描述做比较,这种史料价值的导向值得商榷。

众所周知,探究性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中一个特别鲜明的理念,注重史料教学便是这一理念的直接体现。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原始材料”比“二手资料”更重要。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其实,“原始资料”与“二手资料”只能说明撰写者对历史进程的一种即时或事后的记录,即事发时或事发后的资料。一般地说,“原始资料”要比“二手资料”更有价值,但并不表明“原始资料”一定比“二手资料”更真实、更有价值,“原始资料”也有可能“作伪”,“二手资料”也许比“原始资料”更真实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因为它可能包含了后人对原始资料的甄别、整理和研究成果。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对于“原始材料”与“二手资料”,我们绝对不能抱一种偏见,绝对不能将“原始材料”看作“正版”,将“二手资料”看作“盗版”。在中学历史探究性学习中,应该借鉴历史研究的方法,尽可能地运用典型的史料,引导学生认真甄别,仔细辨析。

聂幼犁教授在接受《历史教学》主编任世江先生采访时曾对学生“不知道什么是一手材料?什么是二手材料?不知道如何分辨材料的有效性、可靠性,什么是事实本身?什么是对事实的描述?”发表感慨,认为这是基础的基础。我以为此番感慨是有事实根据的,反映了目前一种“失落”的现状。这里,笔者接着这个话题进一步谈三点不成熟的建议。

第一,将历史材料分为“一手材料”与“二手材料”容易误导学生以为“一手材料”比“二手材料”更可靠、真实。如果分为“文字材料(对历史事实的描述)”与“非文字材料(包括古代建筑、家具、衣物、器物、饰品、钱币、墓葬等历史实物)”两大类的话,可能会避免上述问题,但这种划分也有模糊之处,比如当时人留下来的原始文献、版本、碑刻、档案等就会归入“非文字材料”。因此,在基础教育中可以将其分为“原始材料”和“非原始材料”,即当时发生的直接材料和事后反映的间接材料更为合理。

第二,学生不仅应当知道什么是原始材料与非原始材料,更重要的是应当把教学目标发展到辨别材料的有效性与可靠性上。否则就没有“能力”意义,因为即使知道了什么是原始材料与非原始材料,也不意味着就能正确地分辨出材料的有效性与可靠性。道理如前所述,“一手材料”不一定比“二手材料”更有效、可靠。如果简单地把材料的原始性和它的有效性、可靠性划等号就更糟糕。另外,历史材料的有效与可靠性还是相对于用其说明或证明什么问题而言的。比如希特勒宣传机器制作的一系列宣传材料,即使在其原始性上看是可靠的,但用于证明它宣传的内容就是无效的,而在说明“德国法西斯的宣传机器经常造谣”这个判断上看可能就是有效的。再如“材料一”实际上是当时京城上层流传的顺口溜(即讽刺联),可以算是可靠的原始材料,但其内容要用来说明为什么设立同文馆就有失全面,可以说是无效的,而对于说明同文馆初期招生困难,受到顽固势力的强力排斥来说却是有效的材料之一。可见,即使我们使用的是原始材料,也应该认真辨析其在说明哪一个具体特定的问题上具有有效性。

第三,历史研究的侧重点在于搜集、整理、解读“一手资料”,历史探究性学习固然也需要阅读一些“一手资料”,但考虑到中学历史教学的非专业性特点,“二手资料”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历史老师都有更大的参考和实用价值。一般来说,我们现在可以

接触到的“二手资料”里不但有鲜活的“一手资料”,更有对同一问题多种史料的全面甄别分析,体现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特点。比如符合学术规范的历史研究论文、著作等。因此,如果我们要编制历史试题,高质量的历史研究论文或著作就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了。

基于如上分析,笔者拟对这道高考历史试题进行“改造”,并做适当说明。具体如下:

材料一 “嗣后英国文书俱用英字书写,暂时仍以汉字配送;俟中国选派学生学习英文、英语熟习,即不配送汉文。自今以后,遇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

——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

材料二 “条约(按:指《天津条约》)第五十款有三句话,其中任何一句虽不明白指出中国有义务去设立一所培养翻译人员的学校,但也足使它非开办不可。”

——高时良:《洋务运动时期教育》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材料三 “查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闻广东、上海商人,有专习英、法、美三国文字语言之人,请饬各省督抚挑选诚实可靠者,每省各派二人,共派四人,携带各国书籍来京,并于八旗中挑选天资聪慧,年在十三四以下者各四五人,俾资学习。……俄罗斯馆语言文字,仍请饬令该馆,妥议章程,认真督课。”

——奕訢:“通筹善后章程折”

材料四 “所请派委教习,广东则称无人可派,上海虽有其人,而艺不甚精,价则过巨,未便饬令前来……臣等伏思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人欺蒙。各国均以重资聘用中国人讲解文义,而中国迄无熟悉外国语言文字之人,恐无以悉其底蕴。广东、江苏既无咨送来京之人,不得不于外国中延访。”“即令教习诸生,诸不得不厚其薪水以生其歆羡之心。”

——奕訢:“遵议设立同文馆折”

材料五当时京城上层流传的顺口溜:鬼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弟子拜异类为师。

——《翁同龢日记》同治六年二月十三日

材料六 “虽然是奉官调学生,但有人情可托的学生谁也不去,所挑选者,大多数都是没有人情,或笨而不用功的学生。因为这种学生,向来功课成绩不好,八旗官学虽腐败,这种学生也站不住、或将被草,倘到同文馆,或者还可以混一个时期。这是最初招生的情形,而且还有一层,这些学生入了同文馆以后,亲戚朋友对于本人,因为他是小孩,还没有什么鄙视,对于学生们的家庭,可就大瞧不起了,说他堕落,有许多人便同他们断绝亲戚关系,断绝来往。甚而至于人家很好的儿媳妇,因她家中弟弟入了同文馆,便一家瞧不起这个媳妇,而且因之便受了公婆之气。社会的思想,对于这件事情看得这样的严重,大家子弟不但不愿入,而且不敢入,因之后来之招生就更难了。”

——齐云山:《齐如山回忆录》

材料七 1876年同文馆分别拟订“八年课程表”和“五年课程表”。前者学习内容包括洋文和“诸学”,即“首年:认字写字、浅解辞句、讲解浅书;二年:讲解浅书、练习文法、翻译条子;三年:讲各国地图、读各国史略、翻译选编;四年:数理启蒙、代数学、翻译公文;五年:讲求格物、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练习译书;六年: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七年:讲求化学、天文测算、万国公法、练习译书;八年:天文测算、地理金石、富国策、练习译书”。后者不包括洋文,只涉及“诸学”,内容与“八年课程表”大体相同。

——陈向阳:《京师同文馆组织分析》

《福建论坛》2005年第10期

(1)综合上述材料,请简要写一篇关于同文馆的发展概况的文字。

(2)上述七条材料中,哪些是“原始材料”?哪些是“非原始材料”?这些材料对于我们了解同文馆的概况发挥了什么作用?

说明如下:

第一,改造前的三则材料中,“材料二”与“材料三”在说明“同文馆”问题上既不典型又有偏颇,随之导致设计的问题破绽百出。改造后的材料,均从不同角度精心选取,充分体现了丰富性与多样性,足以反映“同文馆”的概况。提供的材料虽有过多之嫌疑,但皆容易理解。

第二,材料一、二、三考查学生对于“同文馆”成立缘由的认识(“迫不得已”与自强意识兼而有之);材料四、五、六考查学生对“同文馆”发展中遇到的困难的认识(合格教员缺乏、生源缺乏、传统意识等),更能揭示同文馆创办初期面临的处境;材料七考查学生对“同文馆”培养目标变化的认识,潜在地与材料一、二、三比较(由主要培养翻译人才转向科技人才)。

第三,材料一、二、三与材料四、五、六两组材料都由“原始材料”与“非原始材料”组成,可以说,“原始材料”与“非原始材料”在说明同一历史问题上互为补充,互相验证,相得益彰。

说明:此文得到了华东师范大学聂幼犁教授指点,特致谢意。

[作者简介]何成刚(1977-),男,陕西成阳人,历史学博士,从事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现任职于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豆艳荣)

作者:何成刚

第3篇: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

在网络空间里,网络信息泄露关乎成千上万人的敏感信息和个人隐私,网络攻击和黑色产业威胁经济健康发展,网络舆论恶意炒作影响社会稳定,网络战争和网络间谍威胁国家安全。同时,由于网络核心技术、优势技术掌握在少数国家手里,网络安全问题极易被他人恶意传播、利用、控制和绑架,成为攻击、颠覆他国政权的手段途径,网络安全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如何正确认识网络安全问题,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是摆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面前的首要问题。

网络安全是整体的而不是割裂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安全对国家安全牵一发而动全身。”目前,我国网络安全整体态势感知能力还比较薄弱,亟待加强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全社会优势资源整合,依据规则实现信息共享。

网络安全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信息技术变化越来越快,过去分散独立的网络变得高度关联、相互依赖,网络安全的威胁来源和攻击手段不断变化,那种依靠装几个安全设备和安全软件就想永保安全的想法已不合时宜,需要树立动态、综合的防护理念。网络安全风险是动态的。一是系统漏洞是动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在不断改进、不断升级、不断扩容,使网络系统漏洞和脆弱性增多;二是产品漏洞是动态的,这些新技术新应用需要大量进口软硬件产品,以及国产化软硬件产品,这些产品中的脆弱性、安全漏洞和产品供应链带来的安全隐患仍然不可忽视;三是管理漏洞是动态的,这些变更的新系统、新产品在管理运维上同样可以出现安全漏洞,新的安全制度、管理规定尚未重新制定,甚至出现复杂系统资产底数不清,给网络安全管理带来潜在隐患;四是威胁手段是动态的,从近年来发生的安全事件看,很多网络攻击长期潜伏,只靠传统安全措施来保障新时期网络高度发展变化的系统,显然是不可能的。

网络安全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只有立足开放环境,加强对外交流、合作、互动、博弈,吸收先进技术,网络安全水平才会不断提高。今天的网络安全概念应该立足于在恶劣的网络环境中保证网络安全。因为网络是互联互通的,封闭的网络没有大作为,封闭的网络没有大作用,要建立互联网环境下的安全保障体系。

同时,信息化建设需要国际合作,需要国际技术交流。今天,我们在国产化创新推进中仍然需要国际合作,软硬件产品供应链是全球化的,不可能不开放。供应链是开放的,产品是开放的,人才是开放的,技术是开放的,网络安全也是开放的,要达到如同“密码算法是开放的,密码保护作用是可靠”的效果。

网络安全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没有绝对安全,要立足基本国情保安全,避免不计成本追求绝对安全,那样不仅会背上沉重负担,甚至可能顾此失彼。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双翼,驱动之双轮,需要平衡驾驭。网络空间随信息化发展进步而延展放大,网络空间随网络安全对抗博弈而健康完善。网络安全在整个信息化建设中就如同一个庞大的免疫系统,免疫系统越完善,信息化建设就会越健康、安全稳定;免疫系统越薄弱,抵抗不住病毒侵害和网络攻击,信息化建设就会越脆弱,甚至会瘫痪停服。

因此,我们要引入“问题导向”理念,引入“风险管理”的理念,对高风险、高威胁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对低风险、低威胁采取安全监视的策略,千万不要把大量资金用到不需要加固的地方。用创新技术解决突出、高风险的安全问题;不要总是采用“千人一面”的安全解决方案。

网络安全是共同的而不是孤立的。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维护网络安全是全社会共同责任,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广大网民共同参与,共筑网络安全防线。网络安全是现实世界安全问题在网络空间上的客观反映,因此,该打击的要严厉打击;该引导的要说明真相,正面引导;该传播的要积极传播;该弘扬的要让网民处处点赞;该批判的要让网民自觉抵制。网络安全需要国家各部门、IT企业、网络安全组织团体和个人共同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发挥各自作用。政府在协调国家关键基础设施保护和关乎国家安全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企业在网络安全技术、产品、建设、运维等方面发挥主体作用,社会组织机构在促进产业发展、产业化协调中发挥主要作用,个人在掌握网络安全技能提升能力,发挥主动作用。共同在网络安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各自优势作用,共筑网络安全长城。

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第4篇: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消费是交换的目的,是生产的动力,是人类社会主要的经济活动。自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来,与公款消费关联密切的行业几乎都步入了“严冬”:名贵白酒纷纷降价,豪华车销售增速放缓,奢侈品销售不再火爆,高档茶叶、保健品等乏人问津,演出场馆大量闲置,娱乐行业经营低迷,黄金珠宝价格几近“腰折”,娱乐场所门可罗雀„„面对新政带来的新气象,大多数人拍手称快,但也有人议论纷纷,相关经营者、从业者更是叫苦不迭。有人说,中央不是一直说以内需拉动经济吗?这样做不是自相矛盾?有人说,我花自己的钱,提高一下生活质量,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从经济的角度看,消费与生产、流通、分配一起构成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四个环节。消费是社会生产和经济运行的最终目的,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流通就没有方向,分配就没有对象,社会经济就不可能正常运行。同时,消费也是生产的动力源,社会的经济运行,最终要靠消费来驱动。现代社会,消费比生产处于更重要的位置,消费决定了市场需求,决不但引导社会生产,而且配置社会资源。消费的规模和增长速度,决定了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不但如此,消费还决定了生产的转型升级,一个新的消费需求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或几个相关产业的繁荣发展,往往能产生新的发展方式和理念。十八大提出的“使经济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的要求,正是基于这一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特征,而提出来的科学的、正确的发展理念。只有从这一角度客观理性地理解消费,才能真正吃透中央精神,树立正确消费观念。

消费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和社会问题。当消费在经济范围内活动时,就是合理的,需要我们大力提倡。但当正常消费变质为奢侈浪费时,它的弊端就会凸显,就会蔓延至政治、社会领域,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损失,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公正和社会心理的失衡。如果不加有效制止,任其蔓延,就会酿造成严重社会危机,最终弱化甚至摧毁消费的正常经济功能。厉行节约就是对消费负面效应的一种矫正,保证消费科学有效运行的手段。从经济和社会双重角度来看,鼓励消费和厉行节约并不矛盾,它们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殊途同归。所以,在鼓励消费的同时,我们必须提倡艰苦奋斗、厉行节约。必须从败坏党风社风民风、侵蚀党的威信和执政基础的高度,深刻认识消费向浪费转化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狠刹浪费和奢靡之风,批判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树立“节俭消费”、“理性消费”、“健康消费”、“绿色消费”等理念。

提倡艰苦奋斗、反对铺张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就告诫全党,因为胜利,贪图享乐而不愿再过艰苦奋斗的情绪,可能滋长,因此要谨防糖衣炮弹的袭击,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继承这一优良传统,深刻领会中央“以内需拉动经济”和当下反对“四风”要求的深刻内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用实际行动,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贡献自己力量。

第5篇: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消费是交换的目的,是生产的动力,是人类社会主要的经济活动。自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来,与公款消费关联密切的行业几乎都步入了“严冬”:名贵白酒纷纷降价,豪华车销售增速放缓,奢侈品销售不再火爆,高档茶叶、保健品等乏人问津,演出场馆大量闲置,娱乐行业经营低迷,黄金珠宝价格几近“腰折”,娱乐场所门可罗雀……面对新政带来的新气象,大多数人拍手称快,但也有人议论纷纷,相关经营者、从业者更是叫苦不迭。有人说,中央不是一直说以内需拉动经济吗?这样做不是自相矛盾?有人说,我花自己的钱,提高一下生活质量,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从经济的角度看,消费与生产、流通、分配一起构成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四个环节。消费是社会生产和经济运行的最终目的,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流通就没有方向,分配就没有对象,社会经济就不可能正常运行。同时,消费也是生产的动力源,社会的经济运行,最终要靠消费来驱动。现代社会,消费比生产处于更重要的位置,消费决定了市场需求,决不但引导社会生产,而且配置社会资源。消费的规模和增长速度,决定了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不但如此,消费还决定了生产的转型升级,一个新的消费需求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或几个相关产业的繁荣发展,往往能产生新的发展方式和理念。十八大提出的“使经济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的要求,正是基于这一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特征,而提出来的科学的、正确的发展理念。只有从这一角度客观理性地理解消费,才能真正吃透中央精神,树立正确消费观念。

消费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和社会问题。当消费在经济范围内活动时,就是合理的,需要我们大力提倡。但当正常消费变质为奢侈浪费时,它的弊端就会凸显,就会蔓延至政治、社会领域,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损失,会严重影响社会的公正和社会心理的失衡。如果不加有效制止,任其蔓延,就会酿造成严重社会危机,最终弱化甚至摧毁消费的正常经济功能。厉行节约就是对消费负面效应的一种矫正,保证消费科学有效运行的手段。从经济和社会双重角度来看,鼓励消费和厉行节约并不矛盾,它们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殊途同归。所以,在鼓励消费的同时,我们必须提倡艰苦奋斗、厉行节约。必须从败坏党风社风民风、侵蚀党的威信和执政基础的高度,深刻认识消费向浪费转化的可能性和必然性,狠刹浪费和奢靡之风,批判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树立“节俭消费”、“理性消费”、“健康消费”、“绿色消费”等理念。

提倡艰苦奋斗、反对铺张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就告诫全党,因为胜利,贪图享乐而不愿再过艰苦奋斗的情绪,可能滋长,因此要谨防糖衣炮弹的袭击,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继承这一优良传统,深刻领会中央“以内需拉动经济”和当下反对“四风”要求的深刻内涵,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用实际行动,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贡献自己力量。

第6篇: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念

尊敬的党组织:

牢固地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念应当立足于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在党的群众工作观念的方面要做一些转变,特别是在当前一些少数的地方、少数的基层党部,在群众观念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来更新群众工作的观念。

计划经济时代所形成的一个做群众工作的行政强制,比较依赖于行政强制的观念向市场经济条件下和民主政治条件下这样一个民主法治的观念转变。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党做群众工作比较习惯于通过行政强制的方式来做群众工作,比如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都是通过这样一个行政的力量来推动党的群众工作的开展,这样一种做群众工作的理念,依靠行政强制的理念,对于提高群众工作的效率是有很大的优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发展,在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法治化发展的过程当中,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也在不断的增强。在当前处理党和人民群众的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再过度地依赖行政强制力量的推行来做群众工作,出现了一些负面的问题。

应当按照依法执政和依法治国的理念,让党员干部牢固地树立起民主法治的理念和公平正义的观念,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处理好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通过民主法治渠道,妥善地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内部矛盾问题,化解党群关系当中存在的矛盾,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要从领导群众向服务群众观念的转变,这是牢固树立党的群众观念方面一个重要的方面。群众工作的本质就是服务人民群众。党员领导干部在我党取得执政地位,作为执政党之后,应当抛弃官本位的观念,应当增强为人民群众的意识,真正地摆正执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报告当中提出,我们要建设学习型政党、服务型政党、创新型政党,其中服务型政党的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党就是贯彻党的群众观念的转变,从领导群众向服务群众观念的转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把服务群众、做好群众工作作为一项核心任务,真正地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路线措施贯彻落实到广大人民群众当中去,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的战斗堡垒,这是我们在牢固地树立党的群众观念方面需要做思想观念的转变,真正地把从以往高高在上的领导群众向扎扎实实深入到基层,深入到实际,深入到群众当中,为人民群众服好务转变。

要从务虚到务实的理念的转变。以往我们在做党的群众工作的时候是比较侧重于、倾向于重视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想道德、理论政策的宣传教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基层民主政治的推进,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教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党的思想方针路线,同时在灌输的过程当中,宣传的过程当中,还要向切实的解决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转变。要调整好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关系,特别是整合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

汇报人:xiexiebang

第7篇: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理性消费[定稿]

洛龙区2015成教优质课教案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理性消费

姓 名:马婷婷

单 位:洛龙区第七实验学校 电 话:13783116961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理性消费

教学目标:

1、了解消费方式及消费观念的变化。

2、学会合理消费。

3、了解非理性消费的心理因素,走出消费误区,提高合理消费的能力。

4、理智对待消费,摆脱消费中攀比虚荣心理,确立节俭消费观和绿色消费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帮助学生走出消费的误区,增强学生合理消费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合理消费。

2、教学难点:在实际生活中做到适度消费、理性消费。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理性消费

案例:(观看天价满汉全席资料)2003年1月6日,有这么12个人,在这里一餐吃掉了36.6万多元的满汉全席,其中一两茶叶1万多,一瓶酒的价格是1.6万元。

学生看完后发表自己的意见。

结论:这不是正常消费,这是非理性消费。

二、认识非理性消费

(一)非理性消费的影响因素:

便宜,冲动,发泄,盲目,轻信,摆谱,攀比

小结:其实,大部分人在非理性消费后都会感觉懊悔,但是其中有些人会在懊悔之后的一段时间又开始重复这样的行为,成为“强迫性购物狂”。他们疯狂花钱背后有什么原因?

(二)非理性消费的剖析:

非理性消费与理性消费相对应,是指对自己的需求和欲购买的商品或劳务没有清楚的了解,不能合理地确定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非理性消费行为表现为:不能理智地判断自己的消费需求,认识消费对象;不能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确定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体现为冲动、攀比、炫耀消费,消费方式表现为过分地节俭或奢侈。

三、 认识理性消费

(一)回归理性,做一名理性的消费者:

作为一名理性的消费者,我们要追求性价比高的消费品。为此我们在购买商品的时候要做到:同类商品比功能,同样功能比质量,同等质量比价格,做到货比三家。

(二)正确的消费观

正确的消费观应该是:家庭消费必须与家庭收入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三) 消费时要坚持以下原则:

1、消费前:先作预算,把钱花在关键的地方,钱要花的巧。

2、消费中:选择商品时应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目.在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购买物有所值、经济实用的商品;不与周围的人进行盲目攀比,不浪费金钱,钱要花的值。

3、 消费后: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行可持续消费。

(四)做理智的消费者(消费原则):

原则一:作好预算,适度消费。 原则二:避免非理性消费。

原则三:不进行盲目攀比,不浪费金钱。 原则四:用环保的眼光去选购商品。

原则五:勤俭节约,注重精神需求,提升精神境界。

四、拓展阅读:

李嘉诚,汉族,现任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1928年出生于广东潮州,1940年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压迫,全家逃难到香港。1947年,李嘉诚因不愿长期寄人篱下,便到一家五金厂当推销员。1948年,由于勤奋好学,精明能干,不到20岁的他便升任塑料花厂的总经理。1950年,李嘉诚把握时机,用平时省吃俭用积蓄的7000美元在筲箕湾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他将它命名为“长江塑胶厂1958年,李嘉诚开始投资地产市场。1979年,“长江”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李嘉诚因而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所获荣誉:1981年获选为“香港风云人物”、1981年获委任为太平绅士、1989年获英女皇颁发的CBE勋衔、1992年被聘为港事顾问、95年-97年任特区筹备委员会委员、被评选为93香港“风云人物”、1999年亚洲首富等。2011年福布斯富豪榜显示:李嘉诚位于排行榜第十一位。

一枚硬币的故事

传说香港著名企业家李嘉诚先生,一次从家中出来,正当秘书为其开车门弯腰欲上车的刹那,不小心从上衣口袋掉出一个硬币。不巧的是这个硬币滚落到路边的井盖下面。于是李嘉诚先生让秘书通知专人前来揭开井盖,小心翼翼在井下寻找该硬币。大约十分钟后,终于找到了硬币,于是李嘉诚先生“奖励”这位服务人员100元港币。有人不解,以为“落井”的这枚硬币有特殊身份,其实就是普通硬币。李嘉诚先生这样解析:一枚硬币也是财富,如果你忽视它,它“落井”了,你不去救它,那么慢慢地财神就会离你而去;100元港币则是李嘉诚先生对服务的满意、也是该得的报酬。

李嘉诚先生简朴的生活

李嘉诚虽然也如熙攘往来逐利的人求财奔富,生活却十分简朴。他说:“就我个人来说,衣食住行都非常俭朴、简单,跟三四十年前一样,没有分别。”在公司上班,他和员工一样吃工作餐;到工地巡视,和工人一样吃大众盒饭。公司接待客人,他一般不带入高级饭店,就在公司食堂就餐,只是比平时多几样冷盆炒菜而已。

他平时穿的是普通的西装,不是什么名牌定制的西服。手上带的手表,绝对不是什么西铁城劳力士雷达表,而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塑料电子表。脚底穿的鞋子,更不是什么鳄鱼皮鞋,而是自由市场上随便可以买到的黑色胶鞋。李嘉诚曾这样对记者说:“如果我一个人吃饭,一般只煮一碟青菜、几条小猫鱼。最近穿着去北京的这双鞋,其中一条饰带烂了,我索性就剪掉它,变成一只带饰带而另一只不带饰带,但是照样穿。我穿的鞋多数穿到换底。”

现在,李嘉诚还住在结婚前购置的深水湾独立洋房里。此宅外观不气派,内部装饰也不豪华,还看不到海景。李嘉诚说:“衣服和鞋子是什么牌子,我都不讲究。一套西装穿十年八年是很平常的事。我的皮鞋十双有五双是旧的。皮鞋坏了,扔掉太可惜,补好了照样穿。我手上带的手表,也是普通的,已经用了好多年。”

李先生不但在生活上勤俭节约, 对两位儿子也是严格要求。而两位孩子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做到生活俭朴,自强自立。次子李泽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就读期间,父亲去看他。当李嘉诚开着车经过山路的时候,看到车窗前有冒失的年轻人,背着大而沉的旅行大背包,骑着自行车在崎岖山路中危险的车流里穿行。当车超越过这名勇敢的年轻人时,李嘉诚才看到这名年轻人的脸,他正是自己的爱子。

李公子在斯坦福大学就读期间,并没有表现为大富豪公子,也是省吃俭用,与别的同学合租房间一起住,同学们都不知道他的身份。他经常是自己煎鸡蛋做饭吃,不上饭馆。

第8篇:树立正确观念,把握好自己的前途

树立正确的前途观,正确看待成长进步,是革命军人应有的态度,是走好人生之路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如果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就会成为事业上的索绊。每个革命军人都应该以严肃认真的态度,正确对待和处理这个问题,自觉地把个人前途融入国家、民族和军队的前途之中。

一、 革命军人必须树立正确的前途观

所谓前途,是指人们前面的路程,将来的光景。一个人有没有前途,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有没有出息,理想是否得到实现,所作所为能否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器重。

前途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个人在对待个人问题上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和人生目的紧密相联的,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不然有什么样的前途观。作为革命军人,个人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前途精密相联,与军队的建设和发展息息相关,必须树立正确的前途观。

1、正确的前途观是革命军人健康成长的“方向盘”。追求理想前途,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的目标,否则,就不会有自觉的行动和良好的效果。正如狄德罗所说“没有目的,就做不成任何大事。”大家所熟知的朱德、贺龙同志,为什么放弃国民党的高官不做,厚禄不收,脱下皮鞋穿草鞋,脱下将军服穿粗布衣,用贺龙回答他叔叔的话就是“我要的不是个人的前途,我要的是国家和劳苦大众的前途。”正是有了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前途观,朱德和贺龙同志才成为深受人民群众爱戴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有的同志经受不住“酒绿灯红”和现实问题的考验,把个人的私欲当前途,把一己之利当前途,一旦目的达不到,就悲观失望,个别的甚至走向极端,为了所谓的个人前途而葬送前程,沦为人民的罪人。这说明,能否树立正确的前途观,事关一个人的成长进步,我们每个革命军人必须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前途。

2、正确的前途观是革命军人履行职责的原动力。没有动力,火车就起动不起来,动力不足,就不能高速运行。我们要干好工作,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也需要动力,这种动力就来自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对美好前途的奋斗。有了这种精神动力,才能够激发起高昂的斗志和无穷的力量,自觉地去为事业去拼搏、去献身。长征途中,革命先烈之所以能爬雪山,过草地,天作被,地作床,吃草根,咽树皮,用小米加步枪战胜敌人的飞机、大炮,关键是树立了共产主义前途观,有一种巨大的精神动力。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为了支援边疆建设,远离妻儿老小,两次赴藏,最终把生命都献给了阿里人民,这也取决于他有崇高的追求。雷锋、李国安、许虎等英雄模范人物之所以能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也都是从树立正确的前途观中获得强大精神动力的。我们每个革命军人都要象他们那样,把个人前途融入国家和部队建设之中,切实履行好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3、正确的前途观是革命军人走向成功之路的“导航灯”。对于每个人来讲,在实现美好前途的道路上,总是有顺利的时候,有曲折的时候;有成功,也有失败。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胜不骄、败不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把每一次成功和失败当作实现美好前途的“加油站”,经受住成功和失败的考验。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从艺之初三个月没有学会一句话,包括师傅在内的人都说“老天爷没有给你这碗饭吃”,但他抱定要走艺术报国之路的信念不动摇:“我偏要向老天爷要这碗饭吃!”经过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京剧四大名旦”之一。《解放军报》曾刊登过一篇《不登我也写》的文章,讲的是某部一名战士,连续写了一千篇稿件都石沉大海,但他毫不气馁,始终抱定走新闻成材之路的信心,不顾别人讽刺和讥笑,坚持给报纸写稿,结果写的第一千零一篇稿件变成了铅字。由此可见,树立正确的前途观,对于一个人成就事业,不断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 坚持用辨证的观点看待前途

在对待前途的问题上,每个人豆油各自不同的看法,正确的态度应当是用辨证的观点看待前途,既不能把个人的前途看得过重,也不能不讲个人前途,要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和军队前途联系起来、统一起来,具体来讲要作到以下三点:

一是要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军队前途紧密联系起来。这是我们对待个人前途的基本观点和正确态度。因为国家和军队的前途是个人前途的基础,个人前途依赖于国家和军队的前途,二者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只有有了国家和军队的前途,才有我们个人的前途。人们常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就是这个道理。旧中国国家制度腐败、军阀混战、外敌横行,国家处于一片混乱和黑暗之中,那时人民饥寒交迫,任人欺凌,连生命都没有保障,哪里还谈得上什么个人前途。即使那些才华出众的专家也同样受到迫害和压抑,没有前途可言,有的报国无门而被迫流亡海外;有的想把自己的本领贡献给祖国,也找不到用武之地。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我国的发展和强盛出现了光明的前途,人民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得到了保障,也为人们发展个人前途提供了条件和可能。事实证明,国家的兴旺、军队的强大,是我们个人光明前途的根本保证。没有国家和军队的前途,就不可能有我们个人的前途。作为革命战士,我们一定要认清个人前途和国家、军队前途的关系,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以能为国家和军队做出贡献作为个人的前途。只有把个人的前途融入国家和军队的前途之中,贡献越多、成绩越大,前途才越光明,人生的价值才越大。

二是要认清个人前途不完全取决于职业岗位。我军是一个担负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任务的有机战斗集体。在这个集体里,工作有千百种,种钟都很重要,少一种也不行。有没有前途,不在于干什么工作,而在于有没有贡献和贡献的大小。一个部队,如果只有炮兵、坦克兵,没有步兵配合就不能打胜仗。一个连队,只有战斗员,没有炊事员、卫生员,这个连队就不能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战斗集体。对于每个革命军人来说,不论你在部队里担任什么职务,从事什么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地位高低、人格贵贱之分。不可否认,工作分工对一个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个人主观努力。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我们勤勤恳恳去努力,兢兢业业去工作,尽心尽力尽责,不论在哪个工作岗位都会有所作为,都是有前途的。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饲养员”称号的某部饲养员叶洪海,他原来的志向和兴趣也不是养猪,组织上分配他养猪,他还闹过情绪。但是他根据革命的需要来调整自己的志向和兴趣,终于在猪圈里做出了大文章,发明了“中曲”长效发酵饲料,为养猪事业的发展闯出了新路。从我们身边大量的事迹也可以看出,无论干什么,只要能够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为部队建设作出贡献,就会有出息、有前途。

三是不能不入党、提干、转改专业军士等作为有前途的唯一标志。在对待前途问题上,有些同志存在一些模糊认识,他们常常把入党、学技术、考军校、转专业军士等看作是有前途的唯一标志,认为只有当个什么“长”,做个什么“官”,才有前途;只有入党提干、立功受奖才有前途,一旦目的达不到,就悲观失望,认为前途无望。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前途和立功受奖、入党提干等有一定的联系。它是对个人某种才能和贡献的一种肯定,但决不能因此得出结论说,没有立功受奖、入党提干就没有前途。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在部队服役期间就没能入党,大他回地方后经过不懈努力,不仅入了党,而且成为一名党的高级领导干部。青岛“双星”集团总裁汪海,专业时也不过是个连队指导员,大他靠着在军营培养出的吃苦耐劳精神,较强管理能力,把“双星”带入了全国五百家“明星企业”行列,成为誉满还内外的“中国鞋王”。大量的事实都说明,看一个人的前途,不能光看眼前利益得到了多少,个人的某些愿望达到了没有,更重要的是看自身素质有没有提高。只要素质得到了提高,就为实现美好的前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 在时间中努力创造美好的前程

我们每个同志入伍来到部队,都抱着美好的理想,为了实现个人的前途,可为什么有的同志苦苦追求却难以实现呢?这里固然有客观条件的差异,更主要的还是个人的主观努力不够。时间告诉我们,前途永远属于那些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强者,而不属于那些怨天尤人、躲避困难、意志消沉的弱者。我们革命军人要实现个人的美好前程,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要坚定信心、矢志不谕。信心就是一种信念。一个人哟啊想成就一番事业,实现美好的前途,无不经过千险万难,而具有必胜的信心是实现前途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有了信心,就有了勇气,就能在成功的道路上把阻力化为前进的动力。全军两用人才标兵、某部自动化研究站研究员沈志斌,在他还是一名战士修理工时,看到坦克发动机修理后测定功率十分麻烦,便大胆地向连里提出,自己设计一台发动机不解体测功仪。连队干部望着这个嘴上没毛的小战士,不禁摇了摇头。可这没有动摇他的信心,经过两年多的实验,测功仪终于成功了,填补了国内的一项空白。之后,他又自信地进行只有少数专家才敢问津的汉字编排计算机程序实验,又获得成功。他在谈体会时说:“我没有什么经验体会可谈,在认准了要搞的项目后,除了信心,还是信心。”事实证明,即使我们是普通一兵,只要树立坚定的信心,也一定会实现美好的前途。

二要立足本职、顽强拼搏。我们服役在军队,生活在军营,就应当热爱它并为之续写新的篇章,增添新的光彩,在为其创造辉煌的同时,实现自己的美好前途。有的同志认为,部队不是实现自己前途的地方,这是不对的。自古军营多俊才。缔造和领导了我们这支军队的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堪称一代英才。雷锋、李向群等也是从我们这支部队走出来的影响模范人物,成为全民族引以自豪的楷模。因此说,军队建设是一项前景无限广阔的事业,部队是一所锻炼人、造就人的大学校。只要我们立足军营,发奋努力,就一定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李润虎,自入伍起就抱定了这样的信念:此生此世,惟有发奋努力,把党和人民分派的岗位,作为实现人生追求和价值的舞台。他象一颗螺丝钉,组织拧到哪,就在哪里发挥作用。当兵20年,始终如有一,脚踏实地,勤奋工作。当炊事员和炊事班长,在全师或是比武中获8项第一;当班长,班里荣立集体三等功;代理排长,3个班5次立三等功。他本人曾先后5次荣立三等功,21次被师以上单位评为“优秀修理工”、“模范党员”、“优秀志愿兵”和“学雷锋标兵”。我们每一个同志,都应该立足军营本职岗位,尽心尽职干工作,默默无闻做奉献,靠发奋努力、顽强拼搏,实现自己美好的前途。

三要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如何对待失败、失意和挫折,也是实现个人前途必须解决的课题。人生不能常如意。在实现美好前途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革命战士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承认失败,不怕挫折,始终不放弃追求的正确目标,百折不回,自强不息,一步一步迈向成功的彼岸。有许多同志把加入党组织当作自己人生的崇高追求,入伍三年工作积极,训练刻苦,但都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但他们回地方后仍苦苦追求不止,自觉用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最后终于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实现了夙愿。在现实生活中,类似有志者事竟成的事例还有很多。这就告诉我们,只要认准了目标,百折不挠,奋斗不息,就一定会做出成绩,实现美好前途。

讨论题:

1、针对教育内容,各班组织讨论,谈谈各自对前途的看法。

2、如果自己的发展与本单位的利益产生了冲突,你该怎么办?

要目

题:树立正确观念,把握好自己的前途 授 课 人:谢

通 授课对象:全连官兵 教学时间:30分钟 授课地点:连俱乐部

教学目的:通过教育,使全连战士树立正确的前途观,摒弃社会上一些庸俗的前途观,走出误区,正确看待自己的成长进步,自觉把自己的前途与国家和军队的前途联系起来,教育战士靠自己的奋斗实现自己的追求。

内容提要:

一、革命军人必须树立正确的前途观

1、正确的前途观是革命军人健康成长的“方向盘”

2、正确的前途观是革命军人履行职责的原动力

3、正确的前途观是革命军人走向成功之路的“导航灯”

二、坚持用辨证的观点看待前途

1、要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军队前途紧密联系起来

2、要认清个人前途不完全取决于职业岗位

3、不能把入党、提干、转改专业军士作为有前途的唯一标志。

三、在实践中努力创造美好的前程

1、坚定信心、矢志不谕

2、立足本职、顽强拼搏

3、自强不息、百折不挠

方法步骤:

1、授课

2、讨论 教学保障:

黑板,粉笔,幻灯机

第9篇:廉洁从政要树立正确的三种观念

————《领导干部廉政从政教育读本》学习心得

8月份,我参加了由县委组织的全县乡科级正职以上领导干部党风廉政专题教育培训活动,学习期间,认真阅读了《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教育读本》,该书联系领导干部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在总结和剖析近年来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教训的基础上,从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优良作风、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带头廉洁自律、自觉接受监督、坚持依法办事、坚守从政道德、保持廉洁心理等方面,对领导干部普遍关心及思想认识容易发生偏差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教育和党性修养的观点,以及我们党关于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基本要求,展示了先辈伟人、党员楷模的崇高风范,彰显了中华优秀文化崇尚廉洁的思想理念。使我真切感悟到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和利益观,在实践中增强廉洁自律意识,规范廉洁从政行为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古已有之的为官之道。作为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对这样的古训自然有着更为深刻的体验。正因为如此,我们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把在任期间能够干出一番事业,创造一番业绩,为百姓谋得一些福祉,作为自己从政为官的追求。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强调,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做以下四个方面:一要始终坚持求真务实。求真务实,要求党的干部坚持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的政绩规, 就是要在创造政绩的过程中把握规律性、提高科学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求真务实,就是把工作 立足点放在真抓实干上。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去看待政绩, 强调的是扎扎实实地推进发展,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因此,正确的政绩观与求真务实的精神之间具有内 在的一致性,求真务实是正确政绩观的核心内容,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首先要坚持求真务实。二要坚持将人民的根本利益摆在首要位置。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决定了我们必须把人 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各级公安机关领导干部的政绩观也要将人民的根本利益 摆在首要位置。中国共产党83年的奋斗历史,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历史。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 ,从革命党成为执政党,在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形势下,经受各种考验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关键的一 点就是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到至高无上的位置,没有自己的任何私利。执政后,党的地位发生 了根本性的变化,生死考验减少了,权力增加了,环境和生活也大大改善了,但是,相信人民、依靠人民 ,时刻保持同人民群众鱼水不离、血肉相连的联系,仍然是保持党的生命力和获得力量源泉的关键所在。三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人民之所想, 急人民之所急。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在任何情况下,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观都要与全心 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背离,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把爱民、为民之根深 植于人民群众之中,我们党的生命之树才会永葆青春。四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重点是以民为本。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入手开展工作,把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落实到人民群众的身上。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 力。时时刻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 之事。

事实证明,党中央要求广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十分英明的。可以说,政绩观正确与否,不仅影响到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事业的顺利发展,影响干群关系,也会影响到领导干部本人的健康成长。从全党的角度看,如果让错误的政绩观广有市场,任其谬种流传,将严重危及党的事业的兴旺发达。这绝非危言耸听。

二、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是党的领导干部的基本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立身之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变化,对领导干部能否正确对待和行使权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加严峻的考验。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要强化“公仆”意识。“公仆”意识实际就是党的意识。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我国,权力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领导干部就应责无旁贷地甘当人民的“公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为民掌好权,为民用好权。时刻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第二要强化“自律”意识。所谓自律,就是自觉地遵章守法,不做犯法违纪的事情。自律意识是维护和巩固正确权力观的一个重要基石。因为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使人成为“清官”流芳百世,也可使人成为“贪官”遗臭万年。领导干部要想把握好这个界线,就要靠自律来时刻敲响警钟。筑牢自律意识,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苦乐观、荣辱观,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自己。第三要强化“责任”意识。要想树立正确的权力观首要的就是要树起强烈的责任意识。而极少数领导干部只看到了“权”和“利”,一味地去享受其带来的种种“好处”,或一味地追求形式主义,以夸大自身的政绩来证明自身的“责任”,却看不到权力实际就等同于责任,就等同于奉献。一名领导干部,只有尽到对下属的责任,才能是好领导。履行责任的标准越高,其人生价值就可能越大。第四要强化“监督”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敢于对权力的监督。对权力的监督,是领导干部正视自身缺点的一面镜子,这不仅仅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崇高的境界。任何失去监督的权力都是十分危险的,是最容易导致腐败的。因此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就要正确地认识监督,把监督做为一种爱护、一种信任,自觉地接受来自方方面面的监督,自觉地开展自我监督,主动地营造对权力监督的氛围。

三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

利益,从宏观方面讲有:党的利益、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中观层面的有:集体利益、地区利益、单位利益;微观层面的有个人利益等。首先,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根本的是为大多数人谋取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为大多数人谋利益,是因为大多数人的利益,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为大多数人谋取根本利益,是因为根本利益决定具体利益。其次,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关键是始终把党和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领导干部也和其他社会公民一样,有自己的个人利益。而且必要的个人利益,是领导干部维持生存、为党工作的最基本前提。但是,领导干部的个人利益并不是无限的,也不是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去谋取的,对于超出法律和政策范围的个人利益,领导干部必须要做到“手莫伸,伸手必备捉”。第三,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最高境界是为了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性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即没有自己的私利。

学习,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也是加强自我改造的重要途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党员干部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尤其是面对改革开放这场深刻而伟大的历史变革和我们所面临的“四大考验”、“四大危险”的风险,党员干部要始终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就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在树立正确世界观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幸福观,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读书虽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认真阅读《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教育读本》这本书,对于党员领导干部夯实廉洁从政防线,大有禅益。

上一篇:学校常态化工作措施下一篇:东北师大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