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观察

2022-05-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 具有较高的致残率, 50%~70%的存活者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 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1]。偏瘫是脑卒中常见的功能障碍, 其功能恢复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目前该病的药物治疗尚无明显的突破, 早期正规、综合的康复训练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残疾, 加快受损功能的恢复, 其意想不到的效果近年来已得到广大临床工作者的重视。为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疗效的影响, 我们对89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组进行不同处理, 并将其疗效进行对比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至2009年8月在我院康复科和神经内科住院的89例急性脑卒中患者 (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 。入选标准: (1) 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 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 (2) 均系第一次脑卒中, 且有偏侧肢体活动障碍, 除外精神障碍患者。 (3) 脑梗死发病后2~3d, 脑出血发病后5~7d且生命体征稳定者。入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康复组47例, 男30例, 女17例, 年龄42~81岁, 平均 (63.5±10.5) 岁, 其中脑梗死40例, 脑出血7例, 左侧瘫痪25例, 右侧瘫痪22例;对照组42例, 男29例, 女13例, 年龄40~80岁, 平均 (61.5±11.5) 岁, 其中脑梗死36例, 脑出血6例, 左侧瘫痪22例, 右侧瘫痪20例。治疗前2组各项配对因素 (性别、年龄、偏瘫侧别、病程、既往病史, 病情严重程度,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对比, 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治疗方法

2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 康复组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同时进行康复治疗。方法有: (1) 针对完全性肢体瘫痪患者进行上、下肢各关节被动活动训练, 恢复上肢的外展、外旋、伸展、上举和整个下肢的屈曲动作。下肢的屈髋、屈膝、踝背屈及足内翻的矫正练习, 拍打股二头肌、股四头肌肌腹以缓解痉挛等。活动顺序由近端到远端关节, 活动度由小到大, 以不引起疼痛为宜, 同时鼓励患者用健肢帮助患肢活动, 并教会家属在整个训练期间正确的辅助训练。 (2) 床上床边坐位平衡训练:取正确的坐姿, 从静态平衡到动态平衡, 躯干前后左右和旋转等各项运动, 骨盆的前后左右倾训练。患者双手做抓握上下前伸, 头和躯干前倾, 重心前移, 躯干髋膝伸展而立, 站立时, 重心应均匀分布双侧, 然后进行重心左右转移训练, 为步行作准备。 (3) 步行训练:随着患者站立平衡和负重能力提高, 在平衡杠内的平衡训练随后可进行独立步行训练。 (4) 语言训练:对失语患者要与家属配合, 与患者多交谈, 进行简单对话, 让患者做伸舌卷舌动作, 不懈的进行锻炼。 (5)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根据患者恢复程度, 每日指导患者刷牙, 进餐、穿脱衣服等, 逐步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6) 心理治疗:患者治疗过程中意志力弱, 主动性差, 逐渐产生惰性, 要及时了解患者思想情况, 进行正面鼓励和强化, 增强康复的信心, 患者如因心理问题出现失眠和烦躁可应用药物调节。 (7) 康复护理:卧床患者宜定时翻身, 拍背, 预防痉挛, 压疮及坠积性肺炎。对吞咽障碍者进行口唇开合, 下颌开合, 舌部运功的训练, 以棉棒刺激吞咽反射[3], 嘱患者主动做吞咽动作, 有误咽者可鼻饲流质饮食, 保持大小便通畅, 保持会阴部清洁, 保持床面平整清洁。

1.3 评定指标

2组患者由同一医师在入院时进行首轮评定, 治疗4周后由该医师进行第2次评定。偏瘫侧肢体痉挛程度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 (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 评定, 运动功能采用简化FuglMeyer量表 (Fugl-Meyer Assessment, FMA) 来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 (Barthel Index, BI) 来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及组间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表1)

3 讨论

脑卒中在现代社会中, 越来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 其发病率逐年升高, 造成的残障重, 严重危害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卒中后综合康复治疗是脑卒中发病后立即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 而不是急性期或恢复期后才进行的与药物或其他治疗脱节的治疗措施。在脑卒中早期临床药物治疗也是十分重要的, 其治疗效果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 决定其能否还有接受康复治疗的机会。虽然药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神经功能重组能力, 但效果十分有限。脑的可塑性理论和大脑功能重组理论是康复治疗的基础[4], 脑卒中患者通过早期康复训练, 可充分实现中枢神经功能重建, 极大地发挥脑的可塑性[5]。同时, 通过肢体活动促使相应皮层脑血流量增加, 还可大大减少肌肉萎缩, 增大关节活动度, 防止萎缩畸形的发生, 这是任何药物所不能替代的。

脑卒中患者在早期其肢体功能可有40%的自然恢复[6]。但这种自然恢复是有限的, 如果单纯依靠药物治疗而缺乏康复措施, 关节挛缩, 失用性肌萎缩等继发性障碍发生率在病程1个月时为21.4%, 2个月时为45%, >4个月为50%, 因此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尽早开展规范化的康复训练[7]。国内外大量的文献也支持这一观点[8~9]。本研究中, 入组时2组患者偏瘫侧肢体痉挛程度 (MAS评分) 、肢体运动功能 (FMA评分) 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BI) 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患者予早期康复训练后, 其上肢、手和下肢的MAS评分在脑卒中病程1个月时与入组时比较, 肌张力明显增高,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 这一结果表明, 早期康复训练可缩短脑卒中患者弛缓性瘫痪的时间, 有利于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研究结果显示, 2组患者治疗后运动功能及ADL均有提高, 提示常规药物治疗及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功能恢复均有改善。治疗后康复组各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这与陆绍勇等[10]的研究是一致的, 提示早期康复治疗可减轻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痉挛, 降低致残率, 改善和恢复日常生活能力[11], 综合康复是促进脑卒中功能恢复的有效方法。

综上所述, 早期康复应成为脑卒中治疗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本组临床资料分析看, 脑卒中早期综合康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发病后生命体征稳定者应尽早开始, 减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 提高生存质量, 使之回归家庭, 重返社会。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的肌张力、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89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予以常规的药物治疗、针灸、理疗等, 康复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予规范化的综合康复训练。治疗4周后分别评价2组患者的肌张力、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治疗后2组的MAS, FMA和B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 , 康复组各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可减轻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痉挛和改善运动功能, 提高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肌张力,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上一篇:内窥镜手术治疗鼻息肉的临床研究下一篇:观察治疗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2种方法的疗效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