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精选11篇)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篇1

“综合性学习”是个全新的概念。虽然它与过去的“课外活动”、“语文实践活动”有着内在的联系,但在内涵、目标、理念和实施策略上与“课外活动”、“语文实践活动”都有着很大的差别。人们对综合性学习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我在此提出的综合性学习的教学意见,也仅仅是一个初步认识。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

语文综合性学习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不在一个层面。由于它在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应该特别重视,所以《课标》专门列出,加以强调。在语文课程中设置综合性学习,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1.从语文课程设计的角度说,语文综合性学习体现了课程综合化的趋势,是落实“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途径。

《课标》在“设计思路”里指出,“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在“基本理念”里也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对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具有重要意义,是语文新课程的一大亮点。

2.从课程目标的角度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综合性学习不仅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而且提倡多学科联系、跨领域学习、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助合作和团队精神,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

3.从课程实施的角度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非常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把转变学习方式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并把它作为实现其他目标的重要手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综合性学习,正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二、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课标》小学阶段综合性学习的目标见下表。

把握以上目标,要注意以下几点:

1.综合性学习注重综合上述目标体现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结合,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体现了学习方式的综合,体现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语文学习和生活的联系。

2.综合性学习注重实践

综合性学习提倡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结合,强调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课标》在上述目标中提到的留心周围事物,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策划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等等,都体现了注重实践的精神。

3.综合性学习注重探究

学生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产生探究的兴趣,具有问题意识,这是进行综合性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上述目标强调了学生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并学习搜集资料、进行探究,努力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有重要作用。

4.综合性学习注重过程

上述目标一般不指向某种知识或能力的达成度,而是提出一些学习的活动及要求,主要指向过程。因此,综合性学习主要不在于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而在于学生是否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主要不在于解决问题的结果,而在于能否主动发现问题和主动探索问题;主要不在于在活动中发挥多大的作用,而在于是否积极参与活动和善于合作;主要不在于学到什么思想和方法,而在于能否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方法,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

5.各个学段目标相互联系而有梯度

比如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第一学段侧重于“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第二学段要求“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第三学段则要求“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6.目标对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提供明确指引

依据目标,各学段的学习内容和形式大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周围事物、大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观察所得。

(2)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讨论问题,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或通过搜集资料解决问题,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3)策划、组织校园活动、社会活动,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学会合作。

三、准确把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定位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个新生事物,可供分析的案例不多。从我们所见的案例来看,有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像过去的语文活动课,有的像主题队会课,有的又像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对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定位上,有的强调语文学科的个性,有的强调综合性。

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定位,这里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两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同于“课外活动”或“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综合性”的“学习”,所以不能与“课外活动”或“语文实践活动”等同相看。过去的语文教学,也强调课外阅读、语文兴趣小组以及参观访问、办报、演课本剧、开故事会、朗诵会等各种形式的语文课外活动。1978年大纲和1986年大纲都强调“要处理好课内和课外的关系”。1992年大纲单列了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提示”并列的“课外活动”一部分,并指出:“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可以加速培养并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特长,发展个性;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还指出:“小学语文的课外活动包括课外阅读,兴趣小组活动和其他语文课外活动。”2000年大纲在“教学内容和

要求”中列入“语文实践活动”部分,并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课标》在过去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高度,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根据语文教育的特点,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并从课程目标到实施建议进行了系统的安排。语文综合性学习包含了过去大纲中的“课外活动”、“语文实践活动”,但不等同于“课外活动”或“语文实践活动”。过去的“课外活动”、“语文实践活动”,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扩展和运用,体现为课内语文学习的扩展和延伸,内容不够丰富,视野不够开阔。像《错别字医院》,《我做小导游》一类的语文活动课,往往具有明显的表演性质,有的体现为语文课的“活动化”,有的与少先队主题队会比较接近。《课标》在“教学建议”里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可见,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局限于“课外活动”和“语文实践活动”,它是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沟通和整合。此外,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往往是自愿参加的,而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必须参加的,允许学生有所选择,但不允许学生无所选择。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基于“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不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我们强调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强调不要把综合性学习狭隘地理解为“语文课外活动”或“语文实践活动”,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理解其“综合性”,而忽略其“语文”的特点。语文综合性学习“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不能在学科之间设置森严的壁垒,这无疑是必须坚持的。但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基于“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所谓“跨学科”不等于完全跨进别的学科,如果失去了“语文”的特点,忽略了“语文”的因素,也就谈不上“跨”,谈不上“结合”了。

在小学课程中,还有单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语文综合性学习与综合实践活动在理念、目标和内容上都有许多相通之处,而且综合实践活动中往往也具有许多“语文”的因素,但语文综合性学习不等于综合实践活动。我们没有必要讨论综合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区别,没有必要在他们中间划出一道清晰的界限,但我们有必要在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时,紧紧把握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总体目标,强调“基于语文”的要求。比如,制作树叶贴画与制作贺卡相比,制作贴画比较像综合实践活动;制作贺卡具有书面表达等语文因素,比较像语文综合性学习。

《课标》在综合性学习目标中,处处体现了“基于语文”的精神。从下列泛红的词语中,我们能明显地看出这一点。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4)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5)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6)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7)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8)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9)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10)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11)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以春游活动为例,如果单纯组织一次春游,那就是综合实践活动。如果春游之后,让学生写一篇作文,那就像语文课外活动。一所学校按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来组织,是这样安排的:

1.让学生搜集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春游地点的资料,然后在班上进行介绍或演讲,再讨论确定春游地点。

2.让学生自主策划春游活动,讨论制定活动计划,明确春游活动的任务、活动的安排、每个同学的分工等等。

3.分工做好春游准备上作,包括经费预算,联系交通工具,准备要带的用品(如照相机、写生用具、食品、餐具雨具等),分组讨论制定春游注意事项。

4.出游。在春游过程中,可以拍照,可以写生,可以调查了解春游地点的有关情况,通过现场搜集资料或咨询获取有关知识。

5.总结、交流、展示。可以写日记或游记,还可为自己的作品配画;可以写景点介绍,编辑小报;可以编辑含有说明文字的影集或写生画册;可以用电脑制作演示文稿。这些成果都可以班为单位汇编成册,由学生自己写前言、后记,在学校展出,邀请家长参观。还要进行经费结算,并进行活动总结。

四、明确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般途径

具体地说,组织综合性学习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1.利用教材中专门安排的综合性学习内容

新课程实验教材一般都专门设有综合性学习栏目,栏目中安排了综合性学习的话题。其中,有的单元是以综合性学习为主进行编排的,如《走近毛泽东》,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展开阅读、探究、习作和口语交际;有的单元是结合单元的专题(主题),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有关实践活动结合在一起的。中低年级实验教材的综合性学习大都采用了这样的编排思路。

2.结合语文学习过程进行综合性学习

比如,结合课文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课外搜集资料,进行探究;结合口语交际和习作中的话题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口语交际练习,并丰富习作素材。如下面课例:

《竹石》是苏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练习中的一首古诗,教材要求“读读背背”。一位老师在教学时发现学生对这首诗兴趣很浓,就和学生展开了一段对话。

一星期后的课堂上,学生们畅所欲言,讲了“胸有成竹”的典故,讲了“难得糊涂”,讲了郑燮不畏权贵的故事,朗诵了郑燮的诗,带来了印制的郑燮的画„„同学们在这个学习活动中表现出了高涨的学习热情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体验到了探究、发现的快乐。

3.在学科联系中寻找综合性学习内容

可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整合音乐、美术、数学、科学、历史、社会等各个学科的内容,也可在其他学科学习过程中整合语文的内容。

4.在生活中发现综合性学习的专题(话题)

一种是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另一种是学生在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在世界杯足球赛期间,开展《为国足喝彩》一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综合性学习,要注意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开发各种课程资源,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话题。

(二)要注重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专题(话题),教师参与并引导

综合性学习的话题由学生自主提出,通过讨论,挑选出多数同学感兴趣的话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和学生商量、互动,给学生以启发、引导。

(三)活动类型要多样,内容可灵活

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是多样的,《课标》中的综合性学习建议和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话题都仅仅是举例而已。综合性学习有着很大的创造空间,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课标》中的建议和教材的提示,创造性地选择和确定综合性学习内容。综合性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观察调查类。如“找春天”、“找知音”、“初学养殖”、“环保调查”。

(2)问题探究类。如“探索母亲河的奥秘”、“飞碟之谜”、“昆虫的研究”。

(3)专题活动类。包括阅读交流活动、专题讨论活动、专题演讲活动、动手实践活动、竞赛展示活动等等,比如“书的世界”、“走近毛泽东”、“漫游中国名著”、“有趣的汉字”、“生日应该怎样过”、“记录课余生活”、“了解传统文化”、“走近世界杯”、“古诗词吟诵比赛”。

(四)活动次数和容量要适当,活动主题要大小结合,长短结合应提倡操作方便而实效性强的小型综合性学习活动。为了控制学生的学业负担,实施难度大、时间跨度长的主题不能安排太多,一般一个学期以一至二次为宜;小型综合性学习活动也不宜过于频繁。

五、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过程,包括准备、实施和交流总结等阶段。准备阶段主要是提出问题、确定话题、制定计划、明确分工、进入情境;实施阶段主要是参与活动、搜集资料、探究问题、检验假设等;交流总结阶段主要是交流体会、展示成果、总结经验。

在整个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策划、合作探究极为重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这既是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之一,也是实现其他目标的必要条件。《课标》指出,“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参与程度,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意识,搜集信息的意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都是综合性学习评价的着眼点。

要特别重视关注学生的差异,落实人人参与。有的同学充满自信,有的同学胆小怕事;有的同学善于组织、协调,有的同学喜欢单独行动;有的同学善于口语交际,有的同学却不善言辞;有的同学善于提出问题,有的同学善于思考问题;有的同学善于动手实践,有的同学喜欢展示表演。教师要善于发挥每一位同学的长处,也要注意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克服自己的短处,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获得应有的发展。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篇2

在 《课标》中,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被分成了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阶段, 综合性学习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板块, 主要目的就是将前四个阶段目标进行实践巩固, 并进行知识整合, 利用听说读写的能力能够自主组织相关的文学活动, 并可以将语文课程知识与其他课程知识进行有效结合, 做到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而在进行实际的综合性语文教学之前, 应该充分了解该学习阶段的主要特点, 本文还将根据这些特点提出几点实践策略并进行探讨分析。

一、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

( 一) 能力目标的综合性

综合性学习主要是将学生听说读写几个方面的语文能力和知识进行整合, 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综合、将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综合、将主动探究实践与理论知识学习二者综合, 同时也是能力、方法、情感三个维度目标的全面综合。

( 二) 学习形式的活动性

《课标》的第五阶段学习目标就是综合性学习, 它详细指出综合性学习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协调实施能力, 能够自主设计和组织活动。因此, 活动成为综合性学习的主要形式。通过参加活动, 学生可以锻炼自身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 通过亲身策划和实施活动, 则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活动来掌握运用知识。

( 三) 综合性学习过程更具有探究性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是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之一, 团结合作、勇于创新这些都是学生应该具有的学习品质, 并且和探究能力一脉相承。实施综合性学习, 探索知识和研究知识的过程成为学习的重头戏, 强调主动学习, 而非被动的接受固化知识。也将从前讲究“记忆力”的文字知识转变为探索的科学, 学习方法自然而然的也从 “死记硬背”转变为 “探究学习”。

( 四) 综合性学习方式的开放性

综合性学习的开放性首先体现在语文学习更加生活化, 学习空间由课堂向自然、社会扩展。学习时间、学习内容、评价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也更加开放性, 学习时间不仅仅局限在课堂的几十分钟, 课外学习成为主要学习时间, 同时学习内容也跳出了书本, 展现生活处处有语文的理念。学生还可进行活动的自主选择学习, 学习方式也呈现多样化, 可以是自主讨论, 也可以是合作观察。而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标准也更开放, 既可老师评价也可以学生互评, 还可以自我评价。

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推进, 综合性学习也成为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课题, 但是如何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工作, 却成为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 因为作为新的教学课题, 这方面可借鉴的案例较少, 教师们都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 所以碰壁的情况在所难免。下面就借鉴一些先进案例, 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第一,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把语文的学习课程变成一次具体实践, 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巩固知识。首先对学生讲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并列举环境恶化导致严重后果的案例。

第二,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正如 《课标》指出的, 综合性学习要突出展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际教学中, 一般综合性学习都会将学生分成小组, 然后进行讨论学习。老师布置活动课题之后, 学生就可以进行自主交流学习, 而受限于小学生的年龄, 活动中的突发情况还是需要老师帮助解决。但一般来说, 老师只是负责引导和监督, 帮助学生完成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 教学课程应做到主题鲜明。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主要是以课题、问题、主题为中心而开展的学习活动。所以教师在进行一个课题教学时, 应该有一个明确主题, 也就是中心思想。语文综合性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形式更加多样化, 所以一个鲜明的主题对于学生学习来说还是相当重要的。 《草船借箭》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三国故事, 也是小学教学中重要的历史文学课目。

三、结束语

综合性学习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 可以帮助教师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精神。因此, 在整个的语文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该创造更多的综合性学习机会, 将学生引导至更广阔的学习环境中去, 通过活动学习知识, 感受语文带给自己的快乐。

参考文献

[1]郭根福.试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03:52-56.

[2]王俏婷.注重策略让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更具魅力[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07:97-98.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性;教学策略

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表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在更自由的氛围中感受语文的情趣和魁力。

一、目标的确定要强调综合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应该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这四个方面的学习目标的综合,如:用口头、书面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自己的见闻或感想;还应该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目标的综合,要特别重视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并能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第一单元的综合学习“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之前,我们应该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而这个目标应该是综合的,只有这样综合性学习才会有实效。一方面教材中已经有提示“……可以用文字叙述,可以填表格,可以画图画……和同学交流”,这就要求教学目标必须涵盖语文知识和能力,能够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语文能力,具体的可以概括为:能运用合适的书面表达形式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并能和同学交流。另一方面,我们更应该明白这一次综合性学习并不仅仅只是为了一份学生课余生活的纪录,更主要的是能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和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体验语文在生活中的运用,感受到相互交流的乐趣。而在这一个层面上学生将获得更长远的发展,语文课程的目标将获得更全面的实现。

二、过程的展开要强调实践性

对语文综合性学习而言,实践是第一位的。能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实际应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综合性学习的目的。

一是实践的文化性。即所开展的语文综合性活动要有文化意味、文化内涵。如第五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灿烂的中华文化”,就不仅仅是收集一些反映中华文化的图片和资料,还可以深入地分析某一种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了解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以及人们对他的态度和心理等。这样,“中华灿烂文化”的文化昧就更浓,当然,这也得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以及当地的教学资源进行选择。

二是实践的自主性。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可以“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教师可以以个别指导的形式在学生商量分组、确定内容、制定活动方案时提出参考性的建议。

三是实践的体验性。语文学习本身十分注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综合性学习更是如此,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重视学生的情感激发和牵引,把情感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独特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比如在“中华灿烂文化”的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一学剪纸,对比一下剪纸作品和其他的美术作品的效果;也可以引导学生听一出京剧,品味其中的韵味,甚至可以学唱几句。在一系列的体验活动中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美妙灿烂。

三、方式的选择要强调自由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把整个世界作为语文学习的环境,注重让学生在真实的、具体的现实中去学语文,是一种自由的学习实践,而不是删除许多复杂的因素,把语文从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抽取出来,进行“纯粹”的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自由的学习,除其学习的对象、内容和环境是自由的以外,主要表现在学习形式、学习方法、学习手段也是自由的。学生不仅仅是静静地看书,还要调查、走访、表演等,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语文,学习语文;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和学习内容,环境的特点选择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甚至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走进网络虚拟世界讨论、交流等,走进人们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第五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灿烂的中华文化”,要求学生“用多种方式了解传统文化”,提示了学习方式的自由性,教学中要深刻领会这一点,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在学生分组讨论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开拓视野,敢于学习。

四、学习的组织要强调合作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学生群体的合作学习。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既要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又要群策群力,发扬合作精神,通过综合性学习的策划、实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的能力。人际交往和合作是必不可少的生活形态,也是语言交流和發展的重要基础,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合作,它指出“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比如,在第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记录自己的课余生活”,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有的提供活动照片,有的了解课余活动内容,有的负责撰写简单的报告,有的进行简单的统计等。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组织是一个人员分工、协调、合作的过程。每一个参与学习的成员都应该明确工作的任务、工作的方法以及预期的成果,同时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协调和修正。比较理想的组织状态是能从学习小组构成人员的知识面、特长、性格、家庭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在组内形成相对固定的分工。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篇4

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实验稿) 》 ( 以下简称 《课标》) 正式发布,并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概念,该标准指出: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应该具备阅读理解、语言表达交流等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而要达到这些目标,语文教育是培育新兴知识人才的重要一环。”

在 《课标》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被分成了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阶段,综合性学习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板块,主要目的就是将前四个阶段目标进行实践巩固,并进行知识整合,利用听说读写的能力能够自主组织相关的文学活动,并可以将语文课程知识与其他课程知识进行有效结合,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在进行实际的综合性语文教学之前,应该充分了解该学习阶段的主要特点,本文还将根据这些特点提出几点实践策略并进行探讨分析。

一、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

( 一) 能力目标的综合性。

综合性学习主要是将学生听说读写几个方面的语文能力和知识进行整合,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综合、将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综合、将主动探究实践与理论知识学习二者综合,同时也是能力、方法、情感三个维度目标的全面综合。

( 二) 学习形式的活动性。

《课标》的第五阶段学习目标就是综合性学习,它详细指出综合性学习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协调实施能力,能够自主设计和组织活动。因此,活动成为综合性学习的主要形式。通过参加活动,学生可以锻炼自身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通过亲身策划和实施活动,则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活动来掌握运用知识。

( 三) 综合性学习过程更具有探究性。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能力是综合性学习的目标之一,团结合作、勇于创新这些都是学生应该具有的学习品质,并且和探究能力一脉相承。实施综合性学习,探索知识和研究知识的过程成为学习的重头戏,强调主动学习,而非被动的接受固化知识。也将从前讲究“记忆力”的.文字知识转变为探索的科学,学习方法自然而然的也从 “死记硬背”转变为 “探究学习”.

( 四) 综合性学习方式的开放性综合性学习的开放性首先体现在语文学习更加生活化,学习空间由课堂向自然、社会扩展。学习时间、学习内容、评价方式、学习方式等方面也更加开放性,学习时间不仅仅局限在课堂的几十分钟,课外学习成为主要学习时间,同时学习内容也跳出了书本,展现生活处处有语文的理念。学生还可进行活动的自主选择学习,学习方式也呈现多样化,可以是自主讨论,也可以是合作观察。而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标准也更开放,既可老师评价也可以学生互评,还可以自我评价。

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推进,综合性学习也成为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课题,但是如何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工作,却成为许多老师头疼的问题,因为作为新的教学课题,这方面可借鉴的案例较少,教师们都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碰壁的情况在所难免。下面就借鉴一些先进案例,提出几点教学建议:

第一,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把语文的学习课程变成一次具体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巩固知识。首先对学生讲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列举环境恶化导致严重后果的案例。

第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正如 《课标》指出的,综合性学习要突出展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际教学中,一般综合性学习都会将学生分成小组,然后进行讨论学习。老师布置活动课题之后,学生就可以进行自主交流学习,而受限于小学生的年龄,活动中的突发情况还是需要老师帮助解决。但一般来说,老师只是负责引导和监督,帮助学生完成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三,教学课程应做到主题鲜明。语文的综合性学习主要是以课题、问题、主题为中心而开展的学习活动。所以教师在进行一个课题教学时,应该有一个明确主题,也就是中心思想。语文综合性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化,所以一个鲜明的主题对于学生学习来说还是相当重要的。 《草船借箭》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三国故事,也是小学教学中重要的历史文学课目。

三、结束语。

综合性学习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可以帮助教师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精神。因此,在整个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创造更多的综合性学习机会,将学生引导至更广阔的学习环境中去,通过活动学习知识,感受语文带给自己的快乐。

参考文献:

[1] 郭根福。 试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 [J]. 课程。 教材。 教法,,03: 52 -56.

[2] 王俏婷。 注重策略 让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更具魅力 [J].教育教学论坛,,07: 97 -98.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篇5

活动目标:

1.以学生熟悉的校园情境为背景,将实际问题数学化。

2.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策化设计布置校园的方案。

活动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6月1日是什么节?你们已过了几个儿童节?

开心吗?再过几个月,我们又将迎来你们自己的节日,大队部将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听说我们三(1)班的同学们数学学习进步较快,大队辅导员潘老师让大家来设计一个布置校园的方案好吗?大家一起努力。

二、展开:

1.提供材料:彩旗数面,盆花数盆。

2.问:布置校园,你会先考虑什么?需要知道什么?

(校门插彩旗,能插几面彩旗,须知道校门长是几米?每几米插一面彩旗?)

(1)出示:校门长6米,每1米插一面彩旗,能插几面?

(2) 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设计一:一头插一头不插:插彩旗的面数=间隔数;

设计二:两头都不插:插彩旗的面数=间隔数―1

设计三:两头都插:插彩旗的面数=间隔数+1

(3) 问:你认为哪种设计较好?理由。

3.问:彩旗插在校门上,盆花放在哪儿?

(1)出示:校园主通道长120米,每4米放一盆月季花,你最少放几盆?

(2)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说一说你最少放几盆?你是怎样想的?

(要求最少放几盆,因此放花时,两头不放才是最少,只要间隔数减1,所以120÷4―1=29(盆)

(3)再出示:如果两盆月季花中间放3盆兰花,至少几盆?

(4)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至少放几盆,首先想29盆月季花中有几个间隔

29-1=28(个) ∴28×3=84(盆)

4、问:三盆铁树放在哪儿较为合适?(两幢楼房中间)

(1)出示:两幢楼房之间相距12米,平均放3盆铁树,每两盆铁树之间相距多少米?

(2)四人小组讨论,后讨论。

问:每两盆铁树之间相距多少米?你是怎样想的.?

设计一:两头都放,所以两幢楼房之间间隔数有2个,

・   12÷2=6(米)

设计二:一头放一头不放,所以两幢楼房之间有3个

・   间隔,12÷3=4(米)

设计三:两头都不放,所以两幢楼房之间有4个间隔,

・   12÷4=3(米)

(3) 问:你认为哪种设计较好?理由。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插彩旗的面数与间隔数有关。两头都插,彩旗面数=间隔数+1,两头不插,彩旗的面数=间隔数―1,一头插一头不插,插彩旗的面数=间隔数,放盆花也是如此,而且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巧妙放置,才能将校园布置得更美丽)

本站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来自中小学教育资源站(www.edudown.net)

★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 中考语文综合性学习

★ 语文综合性学习: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

★ 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中的误区辨析及导正

★ 一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小小体育窗》教案

★ 《综合性学习:我爱我家》

★ 有趣的综合性学习作文

★ 《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

★ 《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教学实录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国家基本知识,复习巩固已学课文,加深对祖国的认识;

2、了解祖国的壮丽河山;

(二)过程与方法:

收集、整理、交流、综合、自主、合作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大体感受祖国的伟大,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斗志。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中国地形图

2、课件

3、大量的地理、历史知识的蓄积

(二)学生准备

1、课前收集整理中国知识并制作成卡片

2、观察地图地球仪

3、温习第三单元课文,阅读歌唱爱国诗、歌、文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回顾第三单元课文你发现这单元课文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主题?

二、展示台:资料交流

1、展示资料:学生畅谈对祖国的了解

2、交流资料收集的途径

3、小结:、

4、考考你:祖国基本知识抢答

三、看地图,学知识

1、触摸祖国版图

2、认识:国徽、国旗、国歌

3、中国领土面积简介 回忆《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

四、赏美景,爱河山

“我神州,称华夏,山川美,可入画。。。。。。”让我们再来欣赏“黄河、长江、长城”的壮丽景色吧!

1、欣赏:长城、长江、黄河、黄山、、、、、、

2、交流:你还知道哪些美丽神奇的地方?

3、小结激情:江山如此多娇

五、爱祖国,立壮志

1、欣赏:前进中的中国

2、交流:我为祖国。。。。。。

3、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六、总结:本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可从知识、能力、情感、学习方法等多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总结)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 篇7

(一) 社会发展的要求

当今社会对人们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人们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水平、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及沟通能力。学生只有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 教师必须采取各种方式, 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 素质教育的需要

语文作为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 语文教师要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 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 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

语文教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它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基础。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 学生自身发展的需求

学生按照单一的方式进行学习, 学到的知识很容易忘记, 学习效率不高, 综合素质和能力也难以提高。而综合性学习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语文综合性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一) 教师忽略了小学语文的特点

有些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一味地带学生进行社会实践, 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观察和积累, 却没有教给学生观察和积累的方法, 学生盲目地进行观察, 学习效率低。

(二) 忽视了学生的阶段性学习

有些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 也不会因学生的不同而做出不同的要求。这种教学方式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抑制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三) 实行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单一

有些教师在实行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 只是让学生自己去寻找信息, 而缺乏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这样, 不但难以提高学生的能力, 而且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综合性学习遵循的原则

(一) 教育性原则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因此, 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教学观念, 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教育。但是, 教育并不意味着教师严肃地向学生灌输知识, 教育的方式也可以是具有多样性及趣味性的。只有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中。

(二) 实践性原则

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掌握的知识才是最牢固的。因此, 教师要经常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通过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资源, 了解并掌握更多的知识。教师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

(三) 导向性原则

学生能否有效地学习, 取决于教师的导向作用。教师只有对学生进行正确、及时的引导, 才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从而自主地进行学习。

(四) 个性化教学原则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 并且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对于语文基础好的学生, 教师可以适当地对他们提高一些要求;对于语文基础比较差的学生, 教师可以将目标定得稍低一些, 使之符合他们的知识水平。总之, 教师要因材施教, 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五) 多样性原则

教师要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 并根据学生的特点, 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进行语文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方法

(一) 转变思想观念, 积极开展综合性学习

语文教师要想有效地开展综合性学习, 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并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 组织教学活动。

1. 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 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因此, 教师必须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 为开展活动做好准备。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语文综合性学习顺利进行。活动计划可以由教师制定, 也可以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制定。在实际活动中可能会出现与计划的内容不一致的新情况。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或学生要对计划进行及时修改, 保证计划顺利进行。

2. 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加以指导。

由于学生知识水平、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差异, 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所积累的知识也会有所不同。因此, 教师要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加以指导, 使学生掌握观察、积累等活动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 注重对知识的总结、交流。

学生在实践活动结束后要及时进行总结与交流, 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结束后写一篇总结, 或者让学生进行一场课堂交流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交流自己的心得与体会, 提高学生的学习与表达能力。

(二) 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

1. 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教师要经常带学生走出课堂, 与大自然进行亲密接触, 让学生在大自然的美景中陶冶情操, 并对大自然进行观察与了解。

2.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学生要对时政热点进行关注, 并留心当前的一些社会现象, 在了解社会的同时, 积累丰富的知识。

3. 有效利用家庭资源。

家庭对于学生来说是很重要并且很熟悉的一部分。所以, 学生要善于利用家庭中的资源。学生在家庭中可以多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 并且经常看一些报纸或杂志, 或者上网进行查找。当前, 信息技术非常发达, 学生要想快速准确地获得信息, 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查找。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尝试自己制作课件, 有效利用家庭资源。

4. 充分利用学校资源。

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学生可以通过向教师询问、去图书馆查资料等形式进行学习。

(三) 注重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 并对学生做出客观的评价。有效的评价能够增加学生的自信, 使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本着客观公平的原则对学生进行评价, 不能过分夸奖, 也不能随意贬低。评价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 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评价, 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

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综合性学习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综合性学习

教师在应用综合性学习的时候,应该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其教学宗旨相结合,制定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应该拓宽学习资源的渠道,丰富小学课堂的形式。这种方式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综合性学习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适应综合性学习的模式,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最后,教师还应该善于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弥补学生之间的差距。

一、拓宽资源渠道,丰富课堂模式

在过去的教学模式中,由于书本资源有限,导致传统教学模式的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当教师应用综合性学习的时候,教师便要积极地开拓教学资源渠道,丰富课堂模式。在信息时代中,教师的教学资源渠道应当与时代接轨,要善于在教学中利用现代化的教学用具。在众多教学工具中,多媒体可以对小学语文课堂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教师在使用类似多媒体设备的工具时,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适应性。在学生新接触这种设备的时候,难免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其次,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传统教具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需求对学习工具进行适当地取舍。最后,多媒体设备带有一些其他因素,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这些因素丰富课堂模式。

例如,在学习《嫦娥奔月》这个神话故事的时候,教师便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的便利,营造形象的场景,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每个人物的内心感受。这种方式是还原文中的场景,拉近了学生与文章的距离。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在这种情景中得到一种学习的满足感,同时获得了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对小学生来说,不同的学习感受可以让学生得到不同的学习收获。这是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教师应该善于在课堂中有所展现。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等现代教具多数具有两面性,学生在获得多种学习感受的同时,也有可能受到它们的错误引导,偏离原有的教学轨道。

二、协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模式,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

综合性学习的一个具体形式,便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法,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要掌握一种属于自己的学习模式,它和学生自身的契合度最高,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最高。然而,多数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做到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完成这一目标。教师要以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帮助学生选择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与此同时,教师也要能够解决学生遇到的一些问题。在小学阶段,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过于深刻,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依赖。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这种情感,帮助学生尽快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道路。然而,教师也要让学生在自己的学习方法中找到自我,并逐渐摆脱对教师的依赖。教师要逐渐帮助学生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在这种学习中感悟综合性学习的魅力。

独立学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独立学习也是综合性学习对学生的要求。笔者认为,教师应该让学生逐渐适应这种学习模式,并为他们制定具体的教学模式进行辅助。由于学生对教师存在依赖,因此这个过程的周期应当适当地延长,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适应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开发合作学习的形式,弥补学生之间的差距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由于学生之间学习意愿、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是无法改变的现实,为了避免学生之间的差距变大,教师应该开发合作学习的模式,弥补学生之间的差距。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进一步地细化了学习单位。换言之,合作学习可以看做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独立学习,在成员之间的相互合作中,学生的差距会被逐渐地缩短。教师要做的,便是在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之间取得平衡,让学生从中获得最大的学习利益。

合作学习可以弥补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但是教师不可以只为学生制定一种评价标准。在综合性学习的模式下,教师应该尊重学生自身的个性发展,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当学生得到来自教师的肯定时,会获得一种强大的学习动力,这对整个课堂的氛围是有积极影响的。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该尽量避免排名等因素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这样会和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产生对立。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应该尽量避免排名等形式的出现,努力营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对学生来说,也应该积极配合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彰显自我,实现自身的价值。

【结 语】

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它对小学生的学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具体应用这种学习方法的时候,教师要为学生制定详细的方案辅助学习,同时为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具拓宽教学资源渠道,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其次,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适应教学模式的改变,在教学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最后,教师还应该善于利用合作学习的形式,制定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尽情展现自我,实现自身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权聪良.点“心灵”之灯,亮精彩人生——阅读教育一点遐思【J】.中国教师,2009(04)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篇9

《新课程标准》在对于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实施建议中指出:综合性学习活动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这样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变、贯通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对于学生全面提升语文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有效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我们必须让学习的主体——学生成长起来,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丰富和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让综合性学习活动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更是学生展现自主能力、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的舞台。通过多年的具体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了比较有效的策略。

首先,要让课堂成为学习综合性学习的主阵地。

任何的学习方法都要通过学习和练习才能掌握,而课堂就是一个学习和实践的地方。在课堂上,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学方法、用方法的渗透和指导。综合性学习中需要用到的学习方法很多,听说读写思,抄画演议唱的学法整合,每一种学习方法都有其适用的时机和不同的功能,还要学习多学科、多领域、多角度的切入,丰富学习的材料、拓宽学习的范围、开掘学习的深度。为了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切实领会每一种学习方法的具体应用情境和策略,就需要先教会学生认识方法、运用方法。

在学生学习《不懂就问》的时候,问起孙中山是什么人?这时候,就要适时引导,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得到问题的答案,学生自会找到问家人、找书籍、上网查等方法,这就是联系实际开展学习活动,提升对学习内容认识的实施策略。在学习《妈妈》这一单元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穿插歌曲演唱、名诗补充、故事讲解等方法,让学生体会丰富的材料可以让自己对妈妈的爱有更深更广的了解,这正是进行课程整合、开展跨领域学习的实施策略。在学习《青青的山》这一主题单元时,可以由《美丽的武夷山》引向祖国更多的名山大川,引导学生搜集中国的特色名山,可以制作宣传幻灯片、交流自己的旅游照片、制作名山手抄报等方式进行了解和交流,让学生的视野更加广阔,这就是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的平台拓展学生学习和创造的空间,支持和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策略。其次,要让活动成为实践综合性学习的训练场。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意探索和研究的过程,要加强教师在各个环节中的指导作用。所以,要让学生把学习到的方法,应用于综合性语文学习实践,可以说,结合学习的主题或者生活实际开展必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要让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养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常规意识,学习选题、搜集资料、策划行动、组织活动、交流反馈等,能够通过比较自主的活动组织锻炼自己的能力。北师大的语文教材都是以主题单元为组织形式的,许多单元和生活实际结合非常紧密,这都是开展综合性学习的良好契机。要结合主题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切入点,选定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和展现形式。

以第四册语文教材为例,可以召开“好习惯交流会”、“妈妈的爱”演唱朗诵会、“我为春天添新绿”实践活动、“走遍青青的山”手抄报、“守信用”课本剧演出等活动,结合文本主题进行主题和组织形式的选择。

在确立题目之后,要指导学生精心活动材料的准备工作,同样以上面所述活动为例,学生说说自己的好习惯是什么,如何养成的;搜集关于妈妈的诗歌、歌曲等;植树的准备、实践、思考、习作;搜集山的资料,进行选择,绘画、摘抄,制作手抄报;分组准备课本剧的编排、表演等。

然后,涉及到具体的活动组织形式的选择和准备。每一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都涉及完整流程的安排,尤其是需要班级分工合作的活动,需要训练主持人和串词,需要展示同学的自主准备,需要活动的布置设计和最终的鼓励奖评,甚至包括邀请家长参与等,都需要进行有效的准备,保证活动的有序开展。最后就是在活动的具体组织中过程性资料收存,不论是文字性资料的汇总,还是图像化资料的记录,都是一项活动最终的显性成果。而对于活动中孩子们的成长收获这一隐性成果则需要通过更多的方式进行反馈,可以现场采访去倾听,可以事后叙述去感受,可以跟踪调查去反馈,要把握学习活动对孩子们的深远影响,了解每一次活动组织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最后,要让生活成为运用综合性学习的大舞台。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是为了学生自主能力的形成、合作意识的培养,为了让学生学会用语文的眼光看世界,把世界用语文的方式来展现,在学校、班级内

组织的任何活动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我们要把学生的眼光和触角引向整个社会生活,懂得随时发现问题都能够用自己的方式去了解、去调查、去分析、去总结,能够对自己周围的人和事有更加多角度、多层次的认识,能够用多元化的方式展现自己发现的世界。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 篇10

步路中心小学张秀艳

【摘要】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更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针对教师们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认识不到位、资源不丰富、过程不重视、活动开放任自由、语文综合不姓“语”等,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习这门课,挖掘材料,正确指导,化难为易。

【关键词】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问题对策

《语文课程标准》中“综合性学习”目标提出:要开放语文教学,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整体发展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合作精神、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以及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形成综合素质,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出现给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带来了挑战。有位教育家说:“在我国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化将给学校课程带来巨大的变化和新的面貌,但学校教育将要产生和遭遇的问题、难题也是空前的。”确实,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其中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深入研究、切实解决。通过这几年的实施,和同事们的交流,下面就谈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认识不到位

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语文学习只是拼音、识字、阅读、作文,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附属,是装饰,是添头,可学可不学,淡化和削弱了综合性学习“必修”的地位。再加上受功利思想影响,认为上级、学校对学生的综合性学习无从考查,因此不够重视。

对策:

课程标准将“综合性学习”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同等列为语文学习的目标,这告诉我们综合性学习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常规内容,是每一个学生必修的课程内容,而不是为语文教学作“装饰”用的花瓶,更不是可有可无的“添头”。

1.正确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概念。有专家对语文综合性学习做了这样的界定:“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加强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应该说,语文综合性学习首先是一种语文课程形态,是学生探究体验的过程,具有课程的教育价值;又是一种具体的学习方式,体现出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的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也是学生自主开展语文实践,从中获取知识技能、陶冶情操、提升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的活动过程。

2.正确认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征。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以下的特点:综合性、实践性、文化性、主体性、全体性、开放性、生成性、有序性。

问题二:资源不丰富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对语文学习资源开发利用得不够,过于依赖语文课本,将教材中的内容作为学习开展的唯一依据,缺乏课程开发意识,未联系学生生活,联系社区和学校的实际来开发学习资源,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对策:

我们仙居有许多学校地处僻远山区,相对而言,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困难一些,但是,并非没有学习资源可开发利用。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城市有城市的优势,农村也有农村的优势。比如,在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及体验的联系方面,农村孩子不会比城里的孩子弱;在对大自然的感悟方面会比城里的孩子丰富、深切得多等等。学生生活就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当地自然环境、风俗民情、传统文化、校园文化、节日文化都可成为有益的学习资源。

1、在语文学习中找。根据教材设定一个共同的单元主题,在这个主题下再根据每个学生各自的兴趣和需求自由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如四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关于童话──读童话、讲童话、编童话、演童话)和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了解伟人、名人、身边的人的成长故事)两个“综合性学习” 的内容来看,它们不但与阅读训练有着紧密的联系,成为该单元语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这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的延伸和拓展。同时它又将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有机地集合在一起,为听、说、写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提供了有意义的话题,体现了课内外的衔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2、在学生生活中找。例如,开展“生活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很大,为了增强识字的趣味性,加大识字量,巩固已认识的字,我们让学生认自己生活中的字,如食品包装纸,同学的名字,商店名称,学习用品上的字。利用身边的语文学习资源,学生养成时时识字,处处识字的意识,向人人学字的习惯。高段学生中开展搜集广告语、店名门牌、产品说明书的活动,选择一个主题,分组完成。

3、在学科联系中找。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因此,综合性语文学习必然要和其他科目相结合,这也是新教材中反复提倡的跨学科学习方法。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欣喜地发现,不少语文教师已经一改“唯语文”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解决综合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非语文学习活动都是为语文学习服务的。

4、在自然风光中找。比如,一场雪给同学增添几种惊喜,几多情趣,更可以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提供了极其难得的素材。上学期我刚要上语文课,突然下起雪,干脆放弃原定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走进了满天飞雪中。让学生们在雪中尽情玩耍,尽情感受,然后萌生了综合性学习的课题《说雪》。学生说雪的谚语,读雪的课文,唱雪的歌曲,背雪的诗篇,问雪的问题,查雪的成因。这种因时制宜,身临其境的教学,学生兴致极高,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5、在社会环境中找。《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在儿童的社会生活中有丰富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儿童的游戏,儿童的吃穿住行,儿童身边的科学技术,社区,环保„„都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素材。

问题三:过程不重视

一部分教师把学习活动的过程仅仅当作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对过程中教育价值发掘不够,缺乏及时的评价、激励和督导。在部分综合性学习展示课上,很多教师往往仅仅抓住了表达交流(成果展示)这一环节,项目设计、过程实施情况并没有引起教师们的高度重视,这是令人担忧的。而且,在表达交流时,又侧重于对成功成果的展示,而不将自已或小组在项目设计及过程实施中产生的困惑及反思进行大胆展示,成了表演秀。这是很危险的。

对策:

综合性学习是一种课程的理念,不是语文学习的某项内容和能力。因此,它富有课程的开放性和丰富性。它的教学效果不仅体现在学习成果方面,更多体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因此,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不要只看学生的学习效果,给一个评价,而应把评价贯穿于活动的过程中。这样,每一个学生才更容易看到到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不断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锻炼自己的能力。

1、要重视对“综合性学习”过程的监控与管理。单纯地观察结果,无法了解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分工与进度安排是否合理,每个成员是否都积极参与,合作是否愉快,材料来源是否规范。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安排中期交流,既要交流活动成果,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交流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各种偶然性事件,把整个活动的过程展现出来,然后引导学生对“过程”进行评价。

2、要重视“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的多种体验与收获。三年级下册教材的“爱护周围环境”这一单元的“习作”结合综合性学习作了如下建议:你可以把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写一篇短文;可以展开想象,写一写几年后家乡的环境;也可以写发生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有趣的事。第一条建议关注的是学生的活动成果,第二条建议侧重于拓展学生思维,而第三条建议虽然只有短短一句话,却也提醒我们要重视综合性学习过程中的多种体验与收获。

3、要重视促进“综合性学习”过程的多元化。学生不是同质化的原材料,而是有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认知方式、不同兴趣爱好和个性心理特征的“人”。因此综合性学习要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甚至创造条件让学生的个性均得到合适的发展。综合性学习要凸现选择性,重视促进综合性学习过程的多元化:(1)根据主题分解学习单元。例如,“爱护周围环境”这一单元中的综合性学习,调查、了解家乡的环境污染现状和保护情况是总的活动取向,但是我们教师决不能简单地把涵盖量如此大的、综合程度如此高的活动主题直接推到每一个学习小组前,这对年仅10岁的学生来说,是不堪承受的。我们应该有意识的把这一大主题进行分解:家乡的水污染情况,家乡的空气污染情况,社区的绿化,学校的环保宣传小队等等,然后在宏观调控之中,让学生自主选择。

(2)提供多种学习方法。例如有的学习小组选择调查家乡的树木,我们建议学生“请专家谈树”以增加研究的深度,让专业的成果启发学生的研究视角;我们还建议学生“去实地探树”,让学生在理性探求的基础上丰富感性体验,使研究更立体。再以“去实地探树”为例,我们同意三五成群同行,也允许父母陪同协助。

(3)通过多形式展示成果。综合性学习,在活动的开始阶段,教师就应该通过认同、激励等方式,告诉学生可以通过作文、图表、模型、广告产品、诗歌、表演、绘画、歌唱等方式来汇报自己的活动成果。这里一谈到活动成果汇报就强调“用各种方式”。因为我们所谈的毕竟是语文综合性学习,她前面有一个重要的前缀──“语文”,因此,我们应该民主、平等地建议学生多采用一些富有“语文味道”的汇报方式,例如在“爱护周围环境”这一单元中的“展示台”中所列

举得“保护环境建议书”“保护绿色家园手抄报”“保护环境标语牌”等等,既让学生选择又有所指向。

问题四:活动开放任自由

“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习惯和能力”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综合性学习强调“自主”,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活动,力求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探究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于是,在进行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人们大力提倡自主性与主动性,从“选题”到“探究”再到“成果展示”,任由学生自由教师完全放手。这种盲目的探索结果可想而知,毕竟对象是一些小学生,不是专家在搞科研,教师决不能撒手不管。

对策:

1、活动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一种标准化的学习,它是一种比较充分体现学生个性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伙伴,选择学习方式等,但是,这并不是等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全盘负责,学生喜欢怎样做就怎样做。特别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刚上中年级、辨别、组织、自控等方面都不成熟,而且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过程和内容要紧紧围绕着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展开,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作为教师,应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担任好引导者、评价者、合作者的角色,把握好指导的切入点,从各个环节中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促进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2、活动中处理“放”与“扶”的关系。“扶”的功能应在于“激励思考、帮助发现”;“放”的行为应处于“少传递知识、不拿出真理”上。“扶”与“放”有机结合、辨证统一,才能促进学生综合性学习的展开。如:在习作训练课《写写见闻》,在写之前必须进行调查,搜索有关信息。那么学生“见闻”获取渠道的拓展,值得我们关注的“见闻”的取舍方法,是我们首先予以“扶”的。当学生将“见闻”写成文时,把握表达重点上给予“扶”。对于“见闻内容的具体获得,应该由学生自己去体验、搜索。对于表达的形式,应该由学生讨论选择。对于探究过程中的调查、访问、结论更重视学生的实践行为。教师应充分考虑其辨证关系,做到学生能做的不做,学生能为的不为。教师的一切都以学生为中心,一切都以学生的发展服务。

问题五:语文综合不姓“语”

“语文交际场教学实验”强调将语文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进行相互融合,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之中释放语文综合性特点,学生从生活本身和已取得的语用经验出发参与到项目设计、过程实施与成果展示中去,通过创设语境,在一定语境中恰当地实施语用行为,培养语感、获得语文知识、练就语文能力。但是,在一些语文教学实践中,往往会把一节语文综合实践课上成知识课。

对策:

1、着眼学科本身的资源。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教会学生查找各种资料。这就要求教师有捕捉综合性学习的主题的意识,有对教材进行“精加工”的能力——将每篇课文中值得教学的“精华”筛选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上重点阅读、讨论,从而摈弃那种事无巨细、从头讲到尾的做法。学生就能对教材始终处于一

种新鲜好奇的感受中,以探究未知的心态对待每一节课。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确立课堂上的“小主题”的综合性学习。

浅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 篇11

一、培养学生学习活动的兴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一开始实施的过程中,无论学生活动的结果如何,教师都不应轻易地否定学生,而应该小心翼翼地像保护幼芽一样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尊重他们的一页纸、一幅画、一张照片……不吝啬自己的赞美,对孩子今后的自主学习大有裨益。

二、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

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综合性学习内容的安排以单元为主线,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基本跟单元内容一致。为了体现教材的循序渐进原则,中年级安排的综合性学习内容不多,如第五册课本中仅有“快乐的课余生活”、“中华传统文化”两次综合性学习内容,第七册课本中也只有“中外童话”、“成长的故事”两次综合性学习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增添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如在学生对课本中的古诗产生兴趣时,我们可以开展“诵读唐诗宋词”活动;在学生被古代神话深深吸引的时候,组织学生拜读名著经典,演一演“我喜欢的神话故事”;当学生沉醉在优美的游记中时,我们应该积极鼓励他们走进祖国的大好河山或是从作者的作品中领略祖国河山的壮美秀丽……。

课本中部分综合性学习的时间安排,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前或推迟。如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走进田园”的综合性学习内容,教学中我将这次活动提前布置,组织学生利用“五一”长假开展活动。不少学生都利用假期回乡探亲或外出旅游,真正走进田园。活动展示汇报中,学生的照片、日记、小报、图画等丰富的成果,证明此次活动安排完全切合实际。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

新《课标》中对中年级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明确指出: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由此可见,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培养在综合性学习中应高度重视。尤其是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一向娇生惯养,“惟我独尊”,更需要合作精神与能力的培养。

从分组活动开始,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学习合作。谁做本次活动的负责人,谁上网查资料,谁记录,谁画画,谁排版出小报……这都需要合作。活动开展得怎样,更与学生的合作好坏密切相关。教师除了亲临指导,更要适当地采取奖励措施。如对开展活动中合作良好的小组成员要给予及时、大力地表扬,并定期对各活动小组进行评比,并在班级的红花栏印小红花,发小贺信。对于各活动小组的组长,教师更应“调教”好,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带动和监督作用。一旦“教师—组长—组员”的反馈机制建立,教师的“遥控”能力增强,对于各组学生的合作情况会有更清楚地认识,从而教育的针对性更强,效果也会更好。

四、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并能对资料进行简单处理的能力。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中年级综合性学习应让学生“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因此通过多种途径有目的地查找、搜集资料也是中年级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应着重培养的能力。在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要一开始就将目标定得过高过难,让学生望而生怯。在中年级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意识、有目的的搜集资料更为重要。因此教师在教给学生搜集信息方法的同时,积极的鼓励、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更为必要。学生在图书馆查阅的一篇文章、从报纸上剪下的一则报道、从生活中搜集到的故事、新闻、从网上浏览到的消息都是他们辛勤劳动的结晶(尤其是首次的劳动结果),他们迫切需要得到老师的肯定,老师的评价是否得当关乎他们今后学习的积极与否,因此,此时教师一定要做个有心人,肯定学生付出的每一丝努力,表扬他们取得的每一点成果。

五、开展校外的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

学生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必然要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这必定存在一定的风险。对于中年级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年龄较小,生活能力较弱,更需要成人的引导与帮助。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如走进田园,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等外出性活动),教师如若能发动孩子家长参与其中,那么学生的安全便能得到有效的保障。

以上浅述仅为本人教学实践中的点滴体会,供大家参考、指正。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惑,希望能得到更多专家、同行的启发、点拨,这也是今后开展综合性学习过程中要继续探索的内容:

第一,学生由于家庭生活环境的差异,搜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差异明显。

第二,语文课时的不足导致期末学习计划完不成。能否在课表中专门安排语文活动课来开展综合性学习,也突出了它的重要性。

第三,以怎样的形式来衡量学生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力,以促进学生持续学习的积极性。

第四,语文综合性学习内容的整合性极强,迫切需要音、体、美、科学等诸学科教师的协作。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值得研究与探索的领域,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真正让综合性学习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从而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全面的语文素养。

上一篇:市场蔬菜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管理制度下一篇: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