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综合实践活动作文(精选17篇)
我们参加了两样活动一样是做可爱的娃娃挂件,还有一样是栽花。我喜欢做可爱娃娃挂件,老师先给我们做了示范,接着就叫我们做娃娃了。我先把娃娃的头。四肢。手都做好了,就开始编身体了。编身体也就是最难一步,要是你没听仔细就要出错的.哦!
身体做好了,就要给娃娃穿裤子了,穿裤子的时候,我给娃娃穿了一件“牛仔裤”接着就给娃娃做脚,我把脚做得一高一低真难看!最后就要给娃娃穿一件衣服,我选好了珠珠准备穿得时候线散了,我用剪刀把线剪断了,现在手就是一长一短的了,没办法。只好把身体拆开做手,交上去得了个良上。
一、多元对话, 彰显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中, 教师主讲、学生主听已经成为教学的主要模式, 即便有所发展, 也是师生一问一答的简单互动。虽然有教师的牵引, 但是教学却不能完全放开, 而是一种小步走的形式。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问, 学生缺少自主思考, 更没有机会进行探究。而且这种问答式有一种随意性, 对于全班学生来说纯粹是偶然, 课堂实效自然也不高。至于课堂中的一些隐蔽问题, 教师也就不能及时发现。这是问答式教学的局限, 虽然相比过去已经进了一步, 但是离课标精神还相差很远。把问答式教学进一步扩展到多元对话, 由原来的师生对话转变为生生对话、生本对话, 则是当前探讨的主要改革方向。在多元对话过程中, 师生关系平等, 教材也不再是权威, 而只是一种话题或者一个谈资而已。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突出教师主导作用, 强化启发教育, 引导学生一起去创造文本, 去生成学习。
比如, 在《有趣的七巧板》一课“认识七巧板”环节设计中, 笔者第一次准备了三个问题, 即“将七巧板按形状进行分类”“数数七巧板有几块”“把五个三角形按照大小进行分类”。但在试教过程中发现学生只是被动应付, 缺乏内心探索需求。后来再三思考, 还是把这一问题改成了开放性试题:“认真观察七巧板, 看看你有什么发现。七巧板除了三角形, 还有什么图形。你们再看看, 找一找。”在学生思考过程中, 笔者没有给予任何提示, 纯粹让学生自己思考。
究竟怎样认识七巧板呢?教师没有直接从概念出发进行宣教式讲解, 而是通过对话, 让学生进行探讨, 进行自我探究发现, 从而逐步清晰地认识七巧板的定义。在对话中, 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知识也不是通过灌输的形式进行传授的, 而是学生自我发现的。这种形式强化了学生内在的动力, 同时也拓展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从而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凸显活动, 强化学生体验感悟
活动, 对于人类进程来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标也要求“给学生搭建更多平台, 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 丰富学生感性认识, 提升学生情感体验”。然而, 当前活动也似乎进入了另一个误区, 即:活动缺少目标性, 过程随意, 仅仅为了活动而活动, 缺少内涵, 没有系统开发活动价值。在这一课中, 笔者围绕七巧板中的“巧”, 尽可能搭建“巧”的活动;突出“趣”, 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感受过程, 从而更深地理解七巧板。
1.强调趣味。为了让学生喜欢上七巧板, 笔者搜集了大量的资料, 了解到七巧板因设计科学、变幻无穷、构思巧妙, 从而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在导入环节中, 通过视频对七巧板进行简要介绍, 结合古人设计的七巧板, 让学生初步感受其中的乐趣。在活动过程中, 教师不断提醒学生“如果旋转或者移动1 块板, 结果会怎样;增加或者减少1 块相同的板, 结果又怎样”, 引导学生在变化中体验七巧板的“巧”, 感受七巧板在玩乐过程中的“趣”, 从而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对七巧板的热情, 培养他们探索与创新的能力。
2.强调体验。相对综合实践活动来说, 更多的是需要教师搭建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参与活动, 加强学生的感悟与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提升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七巧板的实践更多的不仅仅是体现“趣”, 而是要体验一种数学思维, 强化数学应用。本课实践活动着重围绕数学, 强调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实践性探究, 在具体活动过程中,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特点、自行调整, 交流心得等活动, 让学生自我思考图形问题, 发现并解决问题, 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七巧板的有关特征, 感受它们与其他图形之间的区别, 最终了解七巧板的巧妙设计, 巩固平面图形知识。
3.感受魅力。数学是平面的音乐。在这一课中,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 不仅感受到七巧板的神奇以及其中魅力, 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审美上得到了新的感知, 拓展了几何图案美的空间, 而且在活动中, 还从学生实际出发, 强化学生内在感悟, 充分挖掘数学图案的内在美, 引导学生深入其中, 并且能够爱上数学。
三、拓展深度, 强化课堂教学实效
许多课堂设计, 都有一个重要的环节, 就是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 而这却是课堂走向深度的一个重要条件。然而如今把学生表现直接极端化, 表面上看“两眼发光, 小手直举”, 学生是动起来了, 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 效果似乎不错;但实际从活动内容来看, 似乎只有表面上的热闹, 缺乏实质性的内容, 纯粹是为了活动而活动, 比如有些内容很简单, 根本就不需要小组合作, 学生自学就能解决, 但有些老师为了赶“时髦”, 也来搞合作, 自然在表现形式上就显得有点散乱, 缺乏学生思维激烈摩擦的场面。究其原因, 还在于课堂合作缺少一些有思维深度的内容, 学生还没有真正从心灵深处进行体验。当然, 也有极个别学生在“作假”, “宁要肤浅得热烈, 也不要片刻的思维沉静”, 至于学生“真正地学, 真正去合作”似乎成为一句空话。所以, 对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来说, 最根本的就是既需要趣味性, 更需要有数学味。
因而在让学生了解七巧板历史后, 虽然学生情绪高涨, 个个试图展示, 但是教师如果就此放手, 就必然让整个实践活动显得肤浅, 数学实践最终也成了一个拼图游戏。因而在整个活动过程中, 笔者始终把握引导节奏, 及时对实践方向进行调控。比如:“这里, 如果再添一块, 会出现怎样的图形?”“从2块板到3块板拼, 选用板数越多, 自然变化和拼法也越多, 你们自己试一下, 感受七巧板的奥妙。”在实践过程中, 教师不断引导学生, 让学生逐步适应2块板、3块板乃至到多块板的拼法。比如, 针对3块板的具体拼法, 教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 而是选择一些学生的拼图展示给所有学生, 让学生明白拼法没有固定不变的, 关键是有没有想到。同样在4 块板拼图过程中, 让学生自己上台展示自己的拼法, 从而让他们感受到拼图关键在于自己尝试, 只要去想, 都有可能产生奇迹。这样, 逐步增加板数, 学生在师生互动、多元对话过程中不仅学习了七巧板的知识, 还在实践活动中, 体验过程, 享受成功。对于课堂来说, 更能呈现一种活力, 一种生机勃勃的精神状态。
整合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写作的动力。农村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好作文,原因是对写作没有兴趣。综合实践活动的自主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农村孩子在纯朴的民俗民风、大自然的怀抱中成长,教师可从孩子们熟悉的乡村生活中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课题去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美丽的小农庄”“家乡的特产”“家乡民间传统文化”“我熟悉的昆虫”等课题,都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教师引领孩子们去调查、访问、探究,并把研究的过程以写日记、随笔、体会、调研报告等形式记录下来。学生有了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自然就唤起了写作的欲望,以“我手写我心”, 以“我笔抒我情”,一篇篇白描手法的文章真切、朴实,虽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却让人感到亲切自然。
整合能丰富写作内容
由于受文化背景、师资条件、办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大部分农村小学仍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局限于课本,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大部分教师在作文教学时仍是沿用“审题——教师念范文——学生仿写”的教学模式。因而学生写出的作文没有真情实感,内容贫乏、单调。在农村小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有了更多的机会去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如开展主题为“植物的栽培”“粮食的由来”“小农庄”“拜访春天”“家乡变化”“家乡的景区”“未来的家乡”“家乡的传统节日”等综合实践活动。孩子们在问一问、听一听、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想一想的体验活动中,有了更多的感受与体会。学生用笔写出自身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想,文章自然有血有肉、有情有意。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跃然纸上,妙趣横生。
整合能拓展写作空间
农家孩子交际不广,活动空间小,见识不多,如井底之蛙,思维空间受到很大影响,作文话题也因此受到制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放性与多元化,让学生有机会面向整个生活世界,有了更多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不同的课题。即便是同一个课题,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调查探究。例如,对于“我看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课题,可以让学生去了解农村过去的样子,调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搞好了哪些基础设施,产生了哪些变化,给农民带来哪些好处;也可以让学生观察、采访、调研家乡新农村建设中展现出的人的新风尚、新面貌;还可以让学生调查新农村建设以来各个家庭经济、村委的经济增长状况,国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资金的投入,从而感受社会主义社会的优越性。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拓展了思维空间,写出的文章也更有深度和广度。
整合能增强写作信心
大部分农村小学生都怕写作文,他们不相信自己能写出好文章,因为他们很少有机会参加各种写作竞赛,更少机会发表文章,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综合实践活动与作文的整合,使学生有了体验成功的机会。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对周围的人、事、物的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教师只要抓住这一有利契机,让学生记录下活动过程的点点滴滴感受和体会,召开综合实践成果汇报会,举办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日记、活动后感、调查报告,学生便有了成长的感悟,有了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写作信心。
当然,要实现农村综合实践活动与作文教学有效整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合理设置课程,恰当安排课程分工,也需要老师在开学之初,根据教学实际和本土资源,制订整合的活动计划,选定安排好教学内容,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对知识掌握程度,在教学中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我坚信,只要我们敢于尝试,不断探索,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与作文教学的整合一定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清晨,天刚露出一丝曙光,带着朝霞,我们兴高采烈的背起书包从学校出发了。坐上大巴车,大家都异常的兴奋,有说有笑,有的人在唱歌,有的人在聊天,有的人在一起玩脑筋急转弯………不知不觉,我们就到了基地。大家排着队下车后,惊人的发现基地傍边就是一个大型的飞机场。每天这里有几十架分机飞往世界各地,这么近距离看到飞机,大家都非常兴奋,纷纷抬头,正好一架有飞机冲上蓝天,大家都激动的尖叫起来,耳边尖叫声的声音伴随着飞机的隆隆声持续传来。
实践活动开始了,一位严肃的教官带领我们去了第一站山地训练营,营地里有水上独木桩、攀岩、翻滚独木桥、穿越电网、光听这些名字就让人毛骨悚然了。训练开始了,第一个项目就是水上独木桩。这个项目看似简单,做起来却很难。我在这个项目上碰到了很多坎,吃了不少亏。我在最后几个摇晃的独木桩上掉下很多回,脚也被磕到了,钻心的疼,我想放弃了。但在陈老师和同学们的再三鼓励下,我再次拥有了自信,成功的过了这一关。第二个项目是攀岩,这可是我的强项,第一次我就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第二次,第三次,我连爬了很多次。后面我们又进行了翻滚独木桥、穿越电网我都顺利的过关了。
下午,老师带领着我们做了一朵漂亮的小花,这朵花看着很简单,可实际我们花了整整一下午时间才完成。劳动总有成果,我们用自己的辛苦换取了收获,花了这么长的时间是值得的。但非常可惜的是我做的小花,被粗心大意的忘在了大巴车上,所以到最后大家都举着小花抢着位置拍照的时候。我因为没有花而不能挤到最前面。
不知觉中,太阳已经慢慢开始下山了。我们带着满心的喜悦与快乐,恋恋不舍的离开了青少年活动基地,大家都期待着下次还有这样的活动。
作者:夏张旭
上周的星期三、星期四两天,我们学校又组织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到通途路小学去上电脑维修、等四个项目的劳技教育课,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金工课了。
上金工课时,老师让我们做铁鱼,他还特别提醒我们:“用锯子一定要两只手握着锯子或者一只手握着锯,不能砍铁,一定要锯,否则锯尺会扑哧一下断掉的。”老师话音刚落,我们马上从工具箱里拿出一把锯子、一块铁片和一只粉笔。开始做铁鱼了,我先用粉笔按老师的样子画了鱼的形状,再把那块铁片夹在机器上,锯掉剩余的地方。然后,把鱼头钻个孔,做眼睛,最后给老师打分。可是这一次我的成绩是良,我希望在下次能得“优x”。
通过这几节有趣的劳技课,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动手动脑会使我们更加了解课堂上所学不到的本领。我希望在下次的劳技课中能评上动手之星。
我仔细一想,做菜我可不拿手,要是让我来保准炸厨房,再不然就是黑暗料理的诞生。我只好做水果拼盘喽!可是,要怎样才能做得与众不同呢?我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先上网查一下,找找灵感。
我找了半天,在一瞬间看到了一幅《小伞挡雨图》,就是你了!我一瞧材料,需要柠檬!没有柠檬该怎么办呢?眼一瞥,我又瞧见了那红彤彤的苹果。我眼前一亮,用苹果做也行!我马上就去准备材料:香蕉干、苹果、吸管、南瓜子。
拿出盘子和水果刀,洗了洗手,就开始做了。首先把苹果拿出来,左手扶着苹果,右手握着水果刀,沿着苹果的高从中间切了下去。我拿起一半苹果仔细揣摩了下:跟伞不太像,不,简直就是跟伞差了十万八千里远呢。要怎么切呢?我又来回转着苹果想着要怎样做成半圆形。当我把这半苹果倒过来看时,咦?这半个苹果的下半部分不就是个类似半圆的形状嘛!我把那部分切了下来,越看越像。我把伞面先放在了盘子上。接着把吸管的两头分别剪剪,把一头的一小部分在伞面下,当作是伞柄。然后拿出香蕉干,布在伞的上方,再点缀上几个南瓜子,就OK了。最后拍了张照,在上面配了段文字:嘀嗒嘀嗒下起了小雨,小红伞打开,遮挡住雨水。
配上这段文字后,我却仍感到单调。于是就又加上了一个暖色的滤镜,画了两条虚线,这下子,看起来可算是不单调了。
一、留心生活, 学会观察, 培养观察能力
重视、丰富语文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而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部分, 应通过实践活动将作文课堂向更广阔的空间、更广泛的领域延伸和渗透, 做到学习生活化, 生活学习化。我们都知道,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 我们要想比较准确、具体地反映事物, 首先得认清事物, 这就要从观察入手, 所以我让学生从观察日记开始, 从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做起, 进行系列训练。如写:《我的XXX》 (写熟悉的人) , 《我的一天》 (写发生的事实、事件) , 《我喜欢的XXX》 (写景、写物) 。这样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多看看, 多想想, 并把观察的所得和感想随时记录下来, 看了写, 写了看, 久而久之, 观察习惯会自然养成, 观察能力也会自然提高。
二、形式多样, 不拘一格, 培养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不同的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 “添词想象”就是个较好的训练中年级学生想象力的方式。如我在上《怎样写一件事》的作文课中, 先后出示“闷热、冷饮、青蛙、一元钱”这几个词语, 让学生说一段话, 并用上这几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词语编一个有情节、有内容的故事, 学生思维活跃, 想象力在这个小小的活动中得到了有效的训练。此外, “添图想象”能较好地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即根据老师的描绘, 师生共同作画。在教师逐步引导下, 学生的想象愈丰富, 画面会愈生动。另外就是“换位想象”了, 同一事物, 从不同的角度, 用不同的视点去观察、去思考, 有时会令人惊讶。《司马光》这篇课文学生已学过, 学生对故事的内容也很熟悉。课上, 我请一个同学起来讲完这个故事后, 出示这样一个习作题目———《假如我是……》。要求学生变换角度, 把自己看作司马光, 或是砸缸用的那块石头, 或是被司马光砸破的那口缸, 来描述自己此时此刻的所见所闻。学生个个踊跃尝试, 其想象令人拍案。
三、加强积累, 丰富词汇量,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精彩的文章离不开准确生动的词、句表达, 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还应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课堂上, 我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精美词语来进行多角度的练习, 丰富积累, 提高学生对词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如此一来, 学生每学完一篇课文, 对文中新奇的内容和精妙的语句常常赞叹不已, 回味无穷, 我就顺势启发他们在记忆的宝库中, 运用回忆、联想和想象等思维形式, 搜寻出这些词还适用于哪些地方。如学过《庐山的云雾》之后, 学生领略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以及那变幻无常、极具神秘色彩的云雾, 同时对描写庐山云雾的一些优美词语也记忆犹新, 但要达到运用自如, 还需要进一步的训练。如“流连忘返”这一词, 我结合课文意思讲明了它的含义, 又在分析课文之后启发学生想象:在你的印象中哪些景物令你“流连忘返”?他们有的回答“长城”, 有的回答“西湖”, 还有的回答“黄山的风景”……学生们在训练活动中开阔了思路, 丰富了词汇量, 语言表达能力自然也会得到较好的提高。我想如此训练, 作文的“平淡无奇”“枯燥无味”就会从这样的课堂中被悄悄带走。
四、彰显个性, 着眼发展, 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作文教学中, 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必须彰显其作文个性, 要善于引导他们跳出相同的思维圈子, 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 进行有创造性的习作训练。如在选材方面, 反向思维就是一个新路子。如写《我的一家》, 大多数学生都会写家庭的和睦幸福、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如果写家庭中父母的“摩擦”, 小作者则会写希望自己的家庭和谐起来的愿望或家里的不幸和波折, 这就让人耳目一新, 脱离了相同的圈子。发散性思维也是一个新路子, 如写《生动的一课》, 很多学生思维单一, 总是把课表上的课搬来写, 但无论怎样写也摆脱不了上课、讲课、提问、回答的窠臼。如果指导学生进行多向思维, 写听英模报告, 受法制教育, 在烈士墓前, 寻访先进人物, 观察生态环境等这样的“社会实践课”就能使作文独出心裁, 独出“新材”。通过这样的选材训练, 学生作文的创造思维就会逐步脱离肤浅的俗套, 彰显个性, 趋于独特。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仅是培养学生作文的创造思维能力的形式, 其实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老师和学生的创造思维品格, 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创造思维品格, 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才能不断地登上更高的台阶, 步入新的境界。
一、综合实践活动充实了学生的写作内容
引导学生到大自然、社会生活中去学语文是顺应儿童天性的。综合实践活动“春之韵”的开设,把学生带入了万花筒般的农村生活中。“作文源于生活”,在这里学生领略到了小鱼的自由、鸟儿的乐趣、春耕的忙碌与喜悦,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和层出不穷的新人新事。“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我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课让学生走出学校封闭的空间,有意识地让他们观察大自然的风雪雷电、日落日出;指导学生“寻找春天”,要求他们寻找新颖、独特的题材,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每个学生都愉快地参与这项活动。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开阔了视野,克服了习惯性思维方法,不满足于常规的象征性的春景。他们敏锐地发现可以从各个侧面反映春天,有“鸭先知”“花满蹊”“割马兰”,还有浅浅河水的小河流、卸下冬装的小伙伴……
二、综合实践活动放飞了学生的写作思绪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比起传统的课堂教学来,内容更丰富多彩,形式更灵活多样。它解放了孩子们的脚,解放了孩子们的心。它比一般的课具有更大的魅力,更能吸引学生。作文课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结合后,学生在这里不仅能用眼看,用鼻闻,还能用手摸,用嘴问。
一系列实践活动课的开设,如“拉响了绿色的手风琴”“五彩缤纷的风筝”“走进蔬菜王国”“兵器与中国”“圆圆的月亮”……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经验,充实学生的语言材料,提高了学生的认识水平,使学生描写的作文内容趋于丰富多彩。作文中星期天捉迷藏、钓鱼、钓龙虾这些内容出现的频率在下降。结合这些活动课,学生们写出了《我理想中的果树》《“走,我们去放风筝”》《我——红花草的一生》《嫦娥奔月后传》等一系列优秀作文。一些语文基础扎实的学生不再满足常规的写作形式,开始尝试使用倒叙、插叙、补叙,甚至有学生用稚嫩的笔用小诗、儿歌、童话更形象地表现生活。可见,在拥有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想、所感后,学生作文中描写生活的面更广了,进而能写出闪耀着个性和创新火花的作文来。
三、综合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
学生总是对作文最头疼,其作文也大多是言之无物、空洞无味,主要原因是缺少真实的情感。要让学生“下笔如有神”,就必须使他们有丰富的生活实践。
在学习了《云雀的心愿》后,我们知道了现在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正给自己的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所以我们不光要保护地球,还要使地球成为一个绿洲,学完课文后学生觉得意犹未尽。于是,我一方面动员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进一步了解有关森林、沙漠、洪水的知识,一方面让大家在植树、护树的过程中调查家乡人民的绿化环境。学生在看到东安这个江苏省卫生乡镇清水绿野时,感到欣慰之际,也会为有些人破坏家乡的绿化资源而感到深深的痛恨。我抓住学生的这种情感,引导他们用笔写下心中的所思所想,写下自己的气愤、呼吁或者建议等等,投寄给有关管理部门或新闻单位。在这个过程,学生不仅仅是完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小结,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还经历了从学到做、从读到写、从课本到实践的学习的过程,也经历了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加强环保意识的自我认识、自我教育的过程。写作也成了学生的自我需要,学生也变得愿写、要写和乐写!
实践证明,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作文教学,学生的创新意识明显增强,创新能力得到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由怕写、厌写变成了爱写、善写,学生写作的心态发生了质的变化。而且作为老师的我再也不用累得不可言语,也不必担心学生交上来的作文会惨不忍睹,现在可以轻松、自在地指导了。可以说,这样的课大家都会喜欢。
今天,在我们的秋游时,老师组织全班同学开展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蒙眼抓人。
只见老师随手拿出四个空心车轮成一直线均匀的排放在碧绿的草坪上,接着对同学们讲述了游戏规则:用丝巾蒙住其中一个同学的眼睛,在有限的空间里用你认为有效的方法去逮住另一位同学,这样你便胜利了。而“失败者”必须戴上丝巾去逮下一位同学。
老师的话音刚落下,游戏便在同学们的一阵嘻哈声中开始了。第一个被蒙眼的是调皮的汪岩同学,只见他似乎有些不情愿被蒙上了眼睛,同学们就开始热闹了起来,有的拍手,有的乱喊,目的很明确就是扰乱他的方向他无法完成游戏,不过汪岩的心理素质看起来很好,他并没有因为那些吵杂声而受到太多的干扰。很快他就有了行动,只见他小心翼翼的向前挪了几步,忽然猛的向右跨出一大步快又准的伸出手抓住了“可怜”的汤敏泽。
不知不觉的就轮到我上场了,蒙上眼的.我什么都看不见了,看来只能用我的顺风耳了。我尝试着往前移了几步,同学们就开始热闹的分散开来哼再狡猾的兔子也逃不出猎人的手掌心,我开始自我安慰起来。一会向左一会向右的我还是被他们的吵杂声干扰的晕头转向,,他们太“可恶”了,这样下去肯定不行,我得想个其他办法才好,我先假装着被他们扰乱了方向伸手乱抓,趁着他们放松警惕时我用力向着发出声音的地方冲了出去,在手指碰到衣服的那一刻我迅速逮住了我的“猎物”。我解下红领巾一看,原来是我们班的小不点贾鑫。嘿,这下被我抓了个正着,同学们的脸色都露出了愉快的笑容。
上课伊始,我来到6.3班,按照设定的环节,首先回顾了上节课布置的问题:废电池是怎么污染环境的呢?哪些孩子回家查了资料的?一男生根据他在网上查到的资料作出了回答,我很满意。然后我又和孩子们一起天南地北地聊了很多这方面的话题。然后话锋一转,要求孩子们来写一份“废电池回收环保倡议书”。
在孩子们懒洋洋地准备写倡议书时,看着面前死气沉沉的课堂,我脑子灵光一闪,于是让孩子们先来设计一个“倡议书”排头的称呼。这时,课堂气氛活跃了,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出来了,一个孩子站起来这样说道:“先生们、女士们!”我赞扬道“这是一位绅士的倡议书!”一个孩子说道:“各位消费电池的市民们!”我评论:“这是一位未来的商业巨子的倡议书!”一个孩子说道:“各位男女老少爷们!”我夸奖:“这是一位很有亲和力的人的倡议书!”`````` 大家越说越有趣,越说越开心,气氛越来越活跃。这时一位孩子站起来,还没开说,自己就笑得前仰后合,教室里一片哄堂大笑。
接下来,我接着说这份倡议书大家可以用严肃的语气来写,可以用幽默的语气写,可以用沉痛的语气写。孩子们兴趣更高了,立马咬起笔头,开始了轻松而又迅速的写稿之旅。几分钟时间过去,我开始按学号随机抽孩子们上台读自己的“演讲稿”。这一篇篇文章片段,犹如神来之笔,时而严肃,时而幽默,孩子们听得是兴致勃勃。一位较腼腆的孩子被叫到了,磨蹭着不愿上台,这时他周围的同学都争着要为他读“演讲稿”,我提醒说:“你请代言人可是要付费的哟!”大家又是一阵快乐的笑声``````
在这样一种快乐而又和谐的气氛下,孩子们轻松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人人都写出了自以为傲的“环保倡议书”。平常孩子们感觉时间挺长的一节课,不知不觉地就过去了。我不禁发出感叹:原来课堂的生成如此美妙,原来“综合实践”课还能上得如此有趣!
[摘 要]: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新的课程类型确立并在全国各类实验区实施以来,人们对这一课程形态产生了极大的关注,笔者认为,这是解决生物学科教育矛盾的利器,为开拓生物教学新局面将产生长远的、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初中生物 综合实践活动 研究
长期以来,初中生物的教学中,要么忽视这门学科,要么因升学压力,强调知识忽视实践,导致这门学科在初中教学中的畸形发展。其实,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新的课程类型确立并在全国各类实验区实施以来,人们对这一课程形态产生了极大的关注,笔者认为,这是解决生物学科教育矛盾的利器,为开拓生物教学新局面将产生长远的、深刻的影响。
一、生物学教学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禁锢,存在着种种弊端
1.过多地倚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忽视发现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以授受式教学方式为重要特征的传统教学存在着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的倾向,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而传统的统一的课程难以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因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只能提供学生极少的实际活动机会,难使学生获得必需的直接经验;只能传递事先编好的具有现成结论与答案的教材,很难提供学生学科以外的信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难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相关研究表明,中小学生课内外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习兴趣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相当大的潜移默化功能。学生长期地处于授受性的教学环境中,往往习惯了被动学习而缺乏问题意识、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2.重视书本知识的习得,忽视直接经验的获取。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也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都强调了获得直接经验的重要性。尽管对于青少年来说,成才之路有千万条,但还是具有一定规律性,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通过“做中学”达到学以致用。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的往往是一种体验性知识。由体验所获得的信息,在其后遇到类似的对象和情景时,能够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实际的问题,其体验成为经验,意识成为知识。因此说,综合实践活动强调恢复知识的生活性、具体性和多样性特点,也是致力于恢复学校知识的人性化的理想和愿望。因为体验是由身体性活动和直接体验而产生的主观性的感情和意识,它具有主观性、感觉性、感情性、个别性、全人性的特点。尤其是在直接经验的获得过程中,与之相伴随而产生的良好体验,对于人的成长将产生长远的、深刻的影响。
二、综合实践活动能解决初中生物教学的弊端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初中生物教学的影响巨大、联系紧密,综合实践的指导思想与新生物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是一致的,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开展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生物教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开展生物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丰富
生物课中可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包括教材中生物学所辐射的绝大多数范围。
1.动植物标本制作。大型标本制作方面:植物的标本可以制作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动物标本则主要选择节肢动物门中的动物,还可以制作例如用鱼、蛙、龟、蛇等脊椎动物的透明骨骼标本;微观标本制作方面:植物的可以考虑“洋葱根尖的纵切面结构”、“叶的横切面结构”等永久切片,既教会了学生一定的制作技术,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又可以通过观察更进一步掌握根、茎、叶的结构知识。
2.植物栽培。可以利用学校绿化和家庭、教室的美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还可以利用嫁接、扦插等技术让学生进行多植株栽培和多品种单植株创新栽培,利用无土栽培技术来装扮教室或家庭等。
3.探究性实验。生物课本中的探究式实验非常多,由于上课时间限制,一些无法完成的探究性实验就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来安排、落实和完成。
4.调查研究。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也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手段。现在的学生所必备的素质不仅仅是能够学习,还需要有和社会交流、融入社会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到课堂外,到大自然和社会环境里,通过访问、座谈、问卷等手段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5.作品展示。利用摄影作品、手抄报等展示知识和学生作品,体现了活动的科学性、知识性,还将技术性和艺术性结合了起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对其他同学参加综合实践活动也是促进和示范。
四、开展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意义深远
1.初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学生由于兴趣主动参与生物综合实践活动,积极性高。在老师的引导下参加的探究活动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展示技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促使学生思维方式有了进一步发展,学习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生物学学习效果明显改善,进而使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发生改变。
2.初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自主设计活动主题、自主选择活动形式,体验活动的过程,检验活动的效果,能使主体性充分体现;活动中,同小组学生相互沟通、协商、合作,改善了同学间关系,增进了友谊;充分发挥特长和特殊技能,展示自我和发展自我,增强了自信心,促使学生各个方面的转变,智商、情商都得到发展。
3.初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认知。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要关心学生是否获得知识,而且要关心学生是否获得体验,增长了智慧。生物学科特点之一就是学习素材丰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感受经历、获取知识,并使一些理论知识得以应用和巩固。
4.初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给学生提供活动的平台和资源。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他人以及社会发生接触、交流和获取帮助,因此会使学生自觉克服不良的性格,学会相处、谦让、容忍,逐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5.初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只有在生活中、在活动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才会想办法去解决。初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能够促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所有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内化,成为创新的动力。
那么, 如何利用综合实践活动优化作文教学?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谈几点看法。
一、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自主选题中, 培养独特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作文的前提, 写作文时素材的获取、题材的组织、语言的表达都有赖于观察。在教学中, 如果单凭教师在课堂上的抽象说教, 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如果把学生引入社会实践中去, 就可以营造宽松和谐的取材氛围。上苍赐予他们无穷的源头活水, 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但是引导学生观察, 不能一刀切, 不能强求观察同一对象。要让学生自主选择对象, 自主选择研究和实践主题, 自主观察自主获取素材。有的同学对自然环境感兴趣, 一草一木都能激起他的热情, 那么就应该让这些同学走进大自然, 与自然万物亲密接触, 让他们去挖掘隐藏于大自然的写作资源, 发现大自然的美;有的同学思想敏锐, 对时事变化了如指掌, 对社会问题见解独到, 那么组织这些同学走进社会, 了解社会万象, 面对社会问题, 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洞察力和分析力。总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爱好, 设计不同的实践环境, 确定不同的观察对象, 以便他们提高观察能力, 获取更多更好更完美的感性材料。
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在比较筛选中学会择优选材。
培养学生收集材料、分析处理材料、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之一。在一个活动的开展过程中, 学生围绕一个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时, 会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料。面对一大堆的资料, 如何取舍, 如何准确地加以运用, 这就要学生自己作出选择, 决定哪些证据是相关的, 并能对证据的含义作出解释。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和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正如在学生习作中, 围绕一个中心要选择哪些材料, 也要经过认真仔细的筛选, 在众多的材料中寻找最能表达中心的, 以使所选材料更好地服务于文章中心, 也使文章中心更加突出, 主题更为鲜明。
例如在一次作文教学中, 我们把我县的一个风景秀丽、人文资源十分丰富的古镇作为写作对象。以XX起义烈士纪念碑为核心, 这里的每一个弄堂, 每一处故居, 每一道水, 每一座山, 似乎每时每刻都在诉说着它那历尽沧桑的荣耀和文明。写作之前, 我们先让学生开展以《走进古镇》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学生自愿组合分成几个活动小组, 去游览古镇的各个景点, 并对古镇的人文资源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材料。在众多写作素材面前,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在活动中的感受, 选择相关的材料, 进行作文。这次学生写出的文章也让大人们大吃一惊。光看他们的题目, 就让人感叹万分。如:《面对XX起义遗址, 我想说……》, 《你知道吗, 这里就是XX起义的指挥部》, 《革命老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这些文章的素材来自学生的亲身实践, 学生乐于表达, 史料详实, 观点鲜明, 情感真挚, 深受读者喜爱, 很快在作文杂志上发表或在征文比赛上获奖。
三、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进行独特的个性感悟, 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生活是个万花筒。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 每个人体验不同, 感悟也是不同的。我们不能强求学生通过个性化的观察, 而得到相同的感悟, 即使是观察同一对象感悟也是不同的。所以在实践活动中, 要教会学生用心去感悟, 真正领悟生活的真谛。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悟。例如组织学生观察冬雪, 活泼的孩子会情不自禁地跑到雪中去滑雪, 打雪仗, 堆雪人, 享受大自然所带来的快乐;多愁善感的孩子会想到大雪将会阻碍交通, 给远方的行人回家带来不便, 于是会生出几分愁绪;农家孩子看着田里庄稼躲在雪被里, 会幸喜感到瑞雪兆丰年。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可以触发同学们进行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感悟, 走进气象万千的社会生活, 也可以培养同学们独特的感悟能力。因此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深入社会, 考察社会, 感悟生活, 感悟人生道理。如我们曾经以“城市牛皮癣的调查和研究”为研究课题, 组织学生们对牛皮癣进行立项调查,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 实地考察, 了解牛皮癣存在的形式、原因和整治措施。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对课题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社会问题有了深切的感悟, 许多学生有感而发, 写出了针对性强, 观点鲜明, 论据充足的好文章, 学生的感悟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综合实践活动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生成性原则, 它打破了老师的预设和灌输, 注重在活动过程中自我养成的兴趣、主题、形式和内容等, 注重学生不断构建自我整个精神世界, 而且生成后研究的课题往往是出于学生内心真正的想法和需求, 大大激起了学生探究欲望。学生在活动探究过程中, 获得了独特而真切的感悟, 自然就会产生强烈的写作冲动。
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拥有真实的情感。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形式, 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到各项活动中去, 在“做”“考察”“实验”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体验和感受生活。它关注学生在活动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语文课程也指出, 写作要“感情真挚, 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没有行动就没有发言权”, 没有亲身经历又怎会有真情实感。可原本封闭的教室, 封闭的课堂却一再扼杀了孩子的童真。综合实践活动的蓬勃开展终于还给孩子精彩的生活, 真实的体验。记得上学期, 我们开展《家乡的桥》综合实践活动, 有一位同学性格内向, 但恰好被分在“桥的种类”课题小组, 他要负责采访家乡的农民朋友, 这对他是个很大的挑战, 他在日记中写下了这样的话:“今天是我的心跳速度最快的一天。这可是我第一次单独与陌生的大人说话呀, 我觉得我的心都快要跳出胸膛了。我来到村口, 迎面来了一位爷爷, 怎么办, 问还是不问。此时, 我真想一走了之。可是, 如果完不成任务, 明天我怎么向老师交代呢?不管他, 豁出去了, 问问再说, 他又不会吃了我。想到这里, 我硬着头皮走上前去……”没有多少华丽的辞藻, 却是孩子真实情感的倾吐。我们的作文需要的不就是这样一份“真实”吗?如果没有这段经历, 又怎么会有如此真切的感受呢?
五、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孕育出写作的自由, 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创作。
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 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学生能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内容方式, 自己去策划活动方案和成果呈现形式。通过活动, 学生能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 创造性地描述世界、表现世界, 抒写自我、表现自我。综合实践活动交织着学生的情感、个性和思考, 以及在实施之中灵感的突现, 这样具有生活色彩的文章才是一种审美意义上的作文, 一种对学生发展有益的作文。
以往的教学中, 我们为了让学生写出符合教师心目中的作文, 常常提供标准化的范文让学生临摹, 殊不知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几乎是千篇一律。例如描写人物, 男人都是浓眉大眼, 目光炯炯有神, 女人都是瓜子脸, 柳叶眉, 没有体现出人物的个性特点, 记叙好人好事, 一般都是搀扶盲人过马路, 帮助老人推车等公式化的故事, 思维没有个性, 语言没有个性, 表达也没有个性, 那么, 写作就没有个性, 文章就没有真情实感, 没有鲜活的生命力。然而经历了实践活动中的个性化观察, 得到独特感悟的, 拥有真实情感的学生, 他们心中充满了个性化的积累, 具有强烈的表达欲望。翻开学生的实践活动随笔, 一个个鲜明生动的形象跃然纸上。
“这些天我们小组从我们城市的母亲河的源头走到源尾, 采访了沿河的居民, 还查阅了母亲河的有关资料, 才真正领略了它的风采, 意识到母亲河对我们城市的重要意义。我们喜欢她, 我们赞美它, 我们更应保护它!”这既理智而又充满深情的语言体现了一组同学在参加《认识我们的母亲河》实践活动后的真实情感。
“今天我们跑了建筑工地、工厂车间、家政公司, 走访了许多民工, 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状况, 每一位同学都深受感动。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民工朋友平凡工作之中所蕴涵的伟大意义, 略显暗淡的服饰里所包裹的人格光芒。民工, 新时代最可爱的人!”这是一位情感丰富的学生在参加《民工业余生活状况的调查和研究》实践活动后的深切感言。
……
未夹杂些许做作, 字字句句都是那样自然, 他们把实践活动中这份难得的体验坦荡的呈现出来, 作文便有了血肉, 一个个沉甸甸的生命质体便跃然纸上, 或激情, 或隐忍;或直白, 或含蓄;或幽默, 或冷峻;或高贵, 或通俗, 因人而摇曳出不同的风格, 从而真正体现了作文个性, 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报纸对幼儿来说是非常熟悉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报纸种类的增多,报纸作为新闻信息传播的载体,报纸成了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几乎每户人家都订有一份或几份报纸,报纸上各种各样的新闻也成了小朋友谈论的话题,为此,我班创设了“小小新闻角”,孩子们把自己知道的各类新闻及报纸带到班级中,剪下重要的新闻贴在墙上,剩下的废旧报纸就堆放在一边。在一次游戏活动中,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们玩起了那堆废旧报纸,有的用报纸折飞机,有的把报纸撕成碎片,还有的用报纸团成球。在成人眼中不起眼的废旧报纸却成了孩子的宝贝。孩子们对于报纸的玩法比较局限,但是兴趣依旧浓厚。新《纲要》指出: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作为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原有经验,引导幼儿走向最近发展区。由此产生了大班综合活动——《有趣的报纸》。整个活动,我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以及与材料的互动,来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充分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观念,同时,该内容符合当今课程“生活化、综合化、经验化”的趋势,具有较强的教育价值。
二、幼儿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正处于交往能力不断增强,语言表达能力不断发展这一关键的阶段,他们渴望了解自然、了解身边的`事物与现象,具有一定的探究欲望,我班幼儿喜欢探索,喜欢尝试,对于动动、做做,非常感兴趣,在平时的活动中也积累了一定剪、折、贴技能,为本次活动提供了实践基础,但活动中缺乏合作精神,通过活动,让幼儿自主选择材料,在做做玩玩中培养同伴间的合作精神。
三、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我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了解报纸与人们的关系,能尝试多种废旧报纸再利用的办法。
2、增强爱惜报纸、保护环境的意识。
3、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同伴间的合作精神。
以上制定的活动目标贯彻了新纲要的精神:倡导自主学习,注重能力培养,促进幼儿生动活泼,主动全面的发展。
四、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了完成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想适应,所以我既进行了物质准备:新、旧报纸许多,胶水,剪刀,水彩笔,白纸、彩纸条等,又考虑到幼儿的知识经验准备:幼儿有听读过报纸、剪报的经验。
五、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了解报纸与人们的关系。为了突破重点?我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资源,让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各类报纸,和幼儿一起讨论报纸的名称、用途,丰富幼儿有关报纸的知识和阅读报纸的经验,再进行集体讨论、交流,积极有效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本节课的难点:想方设法利用废旧报纸。如何突破难点?我营造宽松的活动氛围,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运用表扬鼓励、榜样示范、个别指导等方式,注重操作性、感受性、体验性,引导幼儿人人动手,大胆尝试,让他们在做做玩玩的过程中获得发展。
六、活动过程:
1、通过交流已有的经验,初步感受报纸的用途。
教师出示一张报纸,提问:
(1)这是什么?
(2)你在哪里见过?
(3)你家里谁最喜欢看报纸?
(4)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都喜欢看报纸?
教师小结:报纸的用途可真大,报纸上有新闻,它让我们了解国内外的大事;报纸上有知识,它可以帮助我们学到更多的本领;报纸有广告,它让我们了解最新的信息。
(活动开始通过出示实物,直接进入主题,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考虑到幼儿对报纸的认识有限,特意提出了比较贴近幼儿的问题:你家里谁最喜欢看报纸?为什么?这一问题的提出也就是为下一个问题作铺垫。在幼儿各抒己见后老师进行了总结概括,进一步帮助幼儿了解报纸与人们的关系。)
2、听故事《报纸的烦恼》,感知报纸的不同情绪。(主要教法:故事教学法)
(1)师:报纸真好,能给我们带来那么多好处,可报纸也有自己烦恼的事,请听故事《报纸的烦恼》。
(2)幼儿欣赏故事——《报纸的烦恼》,充分体会报纸的情绪。
(为了使幼儿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充分体会报纸的不同情绪,利用报纸这一生动的形象,给幼儿一种直观的印象,再次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3、根据故事情节,教师和幼儿共同讨论:
(1)报纸有什么烦恼?
(2)报纸喜欢谁来拿它?为什么?最不喜欢谁来拿它?为什么?
(3)如果你有一张报纸,你该怎样对待它?
教师教育幼儿:看完的旧报纸也要好好利用,不能扔掉。
(这一环节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让幼儿懂得该怎样对待废旧报纸,以引出下一环节。)
4、尝试操作,能想方设法利用旧报纸。
(1)先引导幼儿讨论:用旧报纸可以做些什么呢?
(2)教师介绍操作的材料和工具,提出操作要求:老师已经和小朋友收集了很多旧的报纸,还给小朋友准备了许多材料,做的时候不要争抢,做好的东西放在自己的小箩筐里。
幼儿自由操作、创造。可以画图、写字、剪纸、剪贴、做服装、做运动器械等。
(这一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先通过让幼儿自己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尝试。只要是幼儿自己尝试操作的、创造的,老师就会给予肯定。其中教师注重幼儿的合作,以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倡导的是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现代化儿童学习方式。)
5、相互交流,展示作品。“刚才你用报纸做了什么?”
6、活动延伸:在美工区投放旧报纸供幼儿剪报,做画册、作画、折纸、剪纸等。
主备教师:
活动内容:有趣的反义词。
活动目标:
本次活动开展过程中,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自行设计和组织能力,使学生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熟练掌握反义词使学生的听说合作和语文素养得到和谐发展。
活动简介:
围绕着反义词,设计了一系列活动。
活动准备:
1、自制写有“大”、“小”、“多”、“少”、“真”、“假”、“轻”、“重”、“长”、“短”等字的卡片。
2、口哨一个
活动过程:
活动一:
1.听唱“对对歌”
一个大、一个小
一个西瓜、一颗枣
一边多,一边少
大小多少,记得牢
2、圈一圈,把对对歌中反义词用笔圈出来。
活动二:听听相声,师生合作说相声
师:你知道哪些反义词吗?
生:我知道的有:“大小”、“多少”、“上下”、“左右”等师:老师说几个词,你来说出它的反义词要快、准。生:行,您说吧!
师:开
生:关
师:高 生:低
师:快 生:慢
师:高兴 生:不高兴
师:舒服 生:不舒服
师:光明 生:不光明
师:你说的有对有错,小朋友们听清楚了吗?谁的耳朵最灵。请找出错误的并准确说出它的反义词。
活动三:玩玩做做
1、找反义词的游戏,手持字卡的同学听到哨声,立即去找与自己相对应的反义词持卡的同学。
2、看图填空:篮球()乒乓球()铁球()木块()客人来了我们欢(),客人走了,我们欢()
3、反义词开火车游戏
如生1:大对小 生2:多对少
活动四:课外延伸(写一写)
一、充分利用传统节日资源, 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和写作
综合实践是目前比较小学比较常用的教学手段, 对于作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确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学生缺乏生活实践对于写作文就会干巴巴没有真实的情感。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所以说到根本, 除了不间断地向着充实的路走去, 更没有可靠地预备方法, 走到这条路, 再加上写作的法度、技术就能完成写作文这件事了。”现行的教育体制下, 每个学生都很注重分数, 学校也都忙着应对各种分数达标考试。每个月会有一次小考, 半学期还会有检测, 期末还有综合检测, 区里统考, 市里大考等等。学生为了能在各种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在各个补习班、特长班加点学习, 家长也忙于工作, 没有时间陪着孩子更多的参与到社会实践中, 在这样的环境中, 孩子只知道分, 而不能从学习中获得快乐。没有了与社会的接触, 学生所学到都是在课堂听来的作文, 孩子们写的作者越来越相似, 思想已经被禁锢在那些条条框框中, 按照教师讲的去思考问题, 按照教师说得去写内容。学生的生活最多算是“忙碌”、哪里称得上“充实”!作为教师的我们该如何充实学生的生活呢?综合实践活动恰恰可以解决作文教学的困难, 弥补学生作前素材搜集与情感体验的不足, 有助于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 笔者积极而认真地进行了相关研究, 以各种“节日”为主题, 引导孩子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并指导孩子们进行写作, 孩子们的写作能力不断提升。
传统节日在国家的号召下被越来越重视, 孩子们在过节的过程中不仅能快快乐乐的玩耍, 而且也会了解这些节日的来历。比如在社会实践课“元宵节的来历”一课中, 我先让同学们自己制作精美的PPT, 并在课堂上挑选做得比较优秀的进行演示, 让同学们在相互学习中了解元宵节的由来。同学们在课堂上相互谈论, 争相回答问题。学生自己还提出了很多的问题, 让别的同学来回答, 回答正确了还有奖励。课堂上大家兴致盎然。在课堂中我还准备了元宵面和馅料, 让同学动手自己动手做元宵。学生一个个跃跃预试, 每个组都选出两个代表来进行做元宵比赛, 每个同学都兴奋的指手画脚, 小代表们也干得热火朝天, 虽然元宵包得不是那么好看, 但在参与中学生学会的合作, 动手能力大大提高。
这节课后我让每个同学写了一篇关于元宵节的作文, 孩子们在这次实践中充分了解了这个节日, 每个参与的孩子都表现出对这次以及后续综合实践活动的喜欢和向往, 收获都写在了他们的作文中, 说实话, 这次习作, 我没有提过多的要求, 也没有做过多的指导, 只是告知学生写作的题目, 而孩子们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甚至是思想内容都超过了以往的习作水平, 令人出乎意料的满意, 这让我再次坚定:要想让孩子们写出好作文, 一定要先充实孩子们的生活, 要先让孩子们有丰富的“积蓄”, 孩子们才会言之有物、而不是空洞虚无, 孩子们才会有真情实意、而不是矫揉造作。
二、充分利用法定节日资源, 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和写作
我们可以利用国内的节日:元旦节、青年节、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等, 丰富孩子们的节日文化;我们可以利用国外的节日:母亲节、父亲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 引导孩子们了解国外的风土人情;我们还可以利用国际的节日:国际妇女节、世界消费者权益日、世界地球日、国际劳动节、国际儿童节等, 开阔孩子们的国际视野。引导孩子们在参与活动的同时, 及时记录下自己的参与热情、参与方法或活动反思等。
三、大胆开发各种节日资源, 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和写作
当然, 我们可以因时、因地根据不同的教育目的、不同的教育对象等大胆地开发各种节日, 如创立校园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节水节、变废为宝节等, 引导孩子们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并积累写作素材、真实情感, 提高写作水平。
总之,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和开发节日资源, 以“节日”为抓手, 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恰当设定活动目标、合理安排活动序列、科学制订活动计划, 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并坚持把综合实践活动与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定会丰富充实, 内心的“积蓄”也会日渐增多, 写起作文来应不再感到困难和厌烦, 而是水到渠成、有米可炊, 作文的内容和情感也均能达到陶行知先生所主张的“真实”, 写作水平必然会日渐提高。
摘要: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和开发节日资源, 以“节日”为抓手, 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 合理安排活动序列、科学制订活动计划, 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并坚持把综合实践活动与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生活定会丰富充实, 内心的“积蓄”也会日渐增多, 写起作文来应不再感到困难和厌烦, 而是水到渠成、有米可炊, 作文的内容和情感也均能达到陶行知先生所主张的“真实”, 写作水平必然会日渐提高。
关键词:实践活动;课程;哲学思考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1.从两个活动说开去
活动1:一位教师在课上展现了学生研究小组对“秦淮小吃”的研究成果PPT,图文并茂地呈现出南京秦淮小吃的历史起源、特色小吃、评价等多媒体信息,可谓制作精美,夺人眼球。
活动2:“走进明城墙”研究活动成果展示课上,研究小组展示了一块破损的明城墙砖,并围绕这块“来之不易”的城砖,成员分别介绍了这一城砖所处的环境、本身的质地与重量、与普通墙砖的区别、城砖上的文字信息及其意义等研究发现,并没有丰富多彩的课件。
如何评价两种不同的研究成果展示方式?如何评价学生两次的研究行为?
2.课程的核心与特质
很少有人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什么提出要在3~9年级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这门课程的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其实,产生问题的原点就在当下。
(1)前不久,哈佛大学数学系教授、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对中国学生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常常有人说,中国的教育基础打得比较扎实,只不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比其他国家的学生弱一点,对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在10多年前,我招收的中国学生都非常优秀,但是现在的中国学生在哈佛的表现并不那么出色,遇到问题根本无法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甚至不能继续读下去。”
(2)现在如果输入关键词“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进行百度搜索,可以获取的新闻总量约为1520000多篇。
(3)据权威预测,未来30年,人类的科技知识总量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增加100倍,而且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一个人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仅占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左右。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其基本点都集中在如何使本国的青少年具备21世纪社会所必需的“关键能力”。这种“关键能力”可以比较集中地概括为运用新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及责任感、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而要培养这些能力,传统的以知识存储为目的的教育就显得难以胜任了。
当我们把学生需要的这种关键能力映射到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中去,那么这门课程的核心价值也就越发明显,简言之四个字:学会研究。
在“学会研究”这一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课程也就具备了这样两种特质:首先,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课程;其次,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面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
3.回眸审度活动价值
再将目光回转到上述的两个活动,我们可以鲜明地发现活动1的研究活动并不成功。因为这是一种缺少实践行为的研究,是一种建立在收集资料基础上缺少深入分析与研究的一种伪成果,而活动2的研究小组的全体组员基于这一“物体”,结合小组成员的兴趣爱好,进行多角度的发散思考与探究,获得了第一手的丰富资料,并有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可能这些成果并不那么“醒目”,但动人心魄,这是真研究。
二、课程领域中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形态是什么
1.现状
由于目前教育界整体对于课程的认识不足,从而导致了课程的实施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以笔者所见为例:概念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普乐课堂、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翻转课堂、头脑风暴、各种各样的校本课程等都成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形态。
2.厘清
(1)综合实践活动隶属活动课程,既不是学科课程,也不是综合课程。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2)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这四大领域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
(3)作为一门独立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不等同于学科课程中的综合性活动。
反观其他学科课程、综合课程,语文课程标准中设计了“综合性学习”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数学则注重引导学生“生活中的数学”;科学课程更注重通过观察、测量、实验、探究等“做中学”实践方式学习;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同样十分强调观察、考察、探究、辩论会、社会宣传等学习方式。但是,这些都是不综合实践活动。
学科类的综合性实践学习是在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中展开的,所开展的活动内容都与其相应的学科领域直接相关。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面向学生生活、面向实际、面向社会,它不具有特定的学科体系。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但它并不受体系化知识框架局限。
学科类课程中的综合性实践学习目的:必须以掌握系统学科知识为基础,同时发展学生在某一特定学科领域的能力以及综合素养。而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更直接地指向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
学科类的综合性实践学习往往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方式则因活动主题而具有多样化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与属于课堂教学任务以外的课外活动也互不隶属。
3.形态
由于人类研究活动具有可持续性、可生发性的特点,因此,课程领域内的研究性学习不是一种“点”状的教学模式,它必然是在具体主题的统领下构成一个主题课链:
三、课程能够在哪些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契机
1.给学生一片关注的天空
引领他们关注自我、关注学校、关注自然、关注社会。
从2010年起,笔者所在学校每年的寒暑假都要全校分低、中、高年段布置统一的综合实践活动作业,让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指导下,以合作小组的形式,展开主题研究:2010年寒假“探讨春节习俗”,同年暑假“我眼中的家乡”;2011年寒假“十二生肖文化内涵”,同年暑假“倡导‘低碳生活,打造‘绿色青奥”;2012年寒假“提倡‘科学饮食,促进‘健康成长”,同年暑假“推广垃圾分类,迎接青奥盛会”;2013年寒假“拒绝垃圾食品,关注健康人生”,同年暑假“红领巾寻访美丽江苏”;2014年寒假“认识雾霾天气,提高自护能力”……
2.给学生一个交往的场景
引领学生超越自我,应对各种人际互动,在交往中学会交往。
为了更好地给学生提供研究的契机,笔者亲自带领学生去实地探访,让学生亲历采访与调查的实践过程,为主题研究提供最准确的资料。
在“庄稼的生长”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深入田间地头,下农田、访农户,在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中探索庄稼生长的奥秘。
在“飞机的秘密”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但积极搜索资料,合作研究,还来到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展览馆,在讲解员精心的介绍中,探索飞机的秘密。
在“植物王国寻秘”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合作发现,了解植物王国的奥秘。这三张照片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来到中山植物园,实地考察植物的生长情况
在“中国传统美食”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向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悉心学习厨艺,亲自买菜、择菜、洗菜、烧菜,发现了美食制作的秘密,还举行了班级美食汇,邀请校长、教师、学生共同品尝自己亲手制作的美食……
3.给学生一个展现个性的舞台
为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展个性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
在一次“垃圾分类”活动经验总结会上,学生深情回顾了研究过程中知识学习、采访指导、调查设计、信息反馈、归纳统计、展示汇报的全过程,畅谈自己的经历或体会:有的说,借助实地采访,自己掌握了采访的一般方法;有的说,通过调查统计,自己学会了如何与陌生人交流;有的说,基于归纳统计,自己巩固了数学课上所学的知识;有的说,运用小组合作,自己在同伴面前有了更多的发言权;还有的说,通过家长的帮助,自己体验了不同于学校的社会生活……
四、当下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1.主题资源包(库)使用的硬伤
(1)缺乏系统。资源包通常是将一些主题整理后编辑在一起,其中主题内涵与外延大小不一,各年级内容重叠,甚至活动方式、方法、流程重复严重,无视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水平、认知需要。
(2)可操作性不强。有的主题内容过于简单,但仍然安排数个课时,怎么教让人摸不着头脑。
(3)缺少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十几个主题,哪个上,哪个不上,仅仅凭学生的兴趣进行选择行不行?然而,学生的兴趣能够始终保持稳定吗?
2.课型的高度重复与流程化
作为指导者的教师很少去思考是不是各种活动都适合这些课型、是不是各个年级都适合这些课型、简单呆板的课型如何应对复杂多变的教学具体情境。
3.方法指导的“度”难以把握
科学方法都有相应规范严格的体系和操作流程,不同年级的学生应该学到什么程度难以把握。
4.学生研究活动的质量难以评价
当合作团队完成了合作研究后,教师评价的依据是研究的过程还是研究的成果?评价的标准又是什么?
简言之,目前“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如何检测学生的研究质量”已经成了课程进一步推进的关键,所以“能力目标(序列)的构建”和“表现性评价的实施”成了课程开展的当务之急。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和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固能写之;出乎其外,固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面实施,深入研究课程活动特质,找寻其高效开展之道,就是“入乎其内”;站在课程论的价值高度,审视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在不断实践与研究中发掘、反思问题,尤其是关于核心价值的问题,就是“出乎其外”。在“出”与“入”之间,去寻找最佳的课程实施途径与方法,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之路走得更快、更稳!
参考文献:
施建东.区域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07(12).
游戏规则是这样的:老师喊一句口令,参赛选手就做出跟老师所说的口令相反的动作,做错的选手就会被淘汰出局。
比赛之前,老师选了六位同学,幸运的是我也被选上了,当时,我很紧张,心想:我一定要镇定,认真地听老师说的口令,做出相反的动作,千万别做错了,否则会出洋相的。比赛开始了,老师大声地说:“抬起头。”我犹豫了一下,马上低下了头,我看了一下四周,其他的同学也低下了头,不错,第一轮我们都过关了。老师马上又说:“左手摸右脚。”我略一思考,“左手摸右脚,相反的就得用右手摸左脚。”我赶快用右手摸左脚,这时,有的同学居然听话地用左手摸右脚,有的同学一慌张,却用左手摸左脚,真是丑态百出。两个同学不幸被淘汰了,下面的同学们有的笑得捂住了肚子,有的笑得前俯后仰。游戏继续进行着,教室里的笑声一浪高过一浪,几轮过后,留在场上的只有我一人了,我想:我终于成为冠军了。心中十分得意。老师轻轻地说:“你下去吧。”我高兴地回到了座位上,突然,老师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哈哈大笑,说:“现在我赢了。”同学们一愣,异口同声地问:“为什么?”老师得意地说:“我还没说游戏停止了,婉莹就不跟我玩了。”同学们恍然大悟,又笑了起来。老师可真“狡猾”。
这个游戏真有趣,它让我懂得:凡事都要三思而后行。
【有趣的综合实践活动作文】推荐阅读:
小班综合活动教案:有趣的钮扣05-27
有趣的劳动实践活动记事作文400字06-04
综合实践活动的企划方案07-10
有趣的植树活动作文10-11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思考09-13
金色的秋天———综合实践活动总结11-04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准备11-06
有趣的课间活动小学作文07-16
有趣的社团活动作文09-14
有趣的活动做蛋糕作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