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地理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国际贸易地理论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完全独立于世界经济之外。随着中国对外商务交往越来越频繁,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要求从事国际贸易活动的人才具备复合型综合能力素质。作为合格的外贸从业人员,除了要掌握较强的专业技能、国内外法律法规与惯例、计算机和外语之外,还必须对贸易对象国家的市场特点、产业结构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甚至自然条件有一定的了解。

第一篇:国际贸易地理论文

《国际贸易地理》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摘 要] 国际贸易地理是一个新兴的学科,是介于国际贸易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性学科,没有太多深奥的理论,教材上的内容学生都能看懂,但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而且不断的有新的内容需要及时补充。在此背景下,论文在充分研究学生及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经验例举教学案例,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国际贸易地理 教学方法 探索 实践

《国际贸易地理》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学生的专业选修课程,它是研究世界各国(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域分布和地理格局的特征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它属于社会科学,是介于国际贸易学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性学科。这是一个新兴的学科,是随着世界各国(地区)之间经济贸易联系进一步加强而产生和发展的。国际贸易地理主要是通过对世界各国(地区)地理环境的研究,分析各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部分学生在中学学习世界地理的时候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人文地理环境包括政治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社会地理环境、文化地理环境、人口地理环境等等。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开设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经济部门结构、主要工农业产品的分布与发展方向及该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市场特点、商品结构和交通运输网络、风俗习惯、商业惯例等,以便在对外交往过程中,更好的与对方融为一体,为发展我国对外贸易服务。

国际贸易地理课程中没有太多深奥的理论,教材上的内容学生都能看懂,但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而且不断的有新的内容需要及时补充。所以,在国际贸易地理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点,我把重点放在人文地理环境的学习上,在具体讲课时,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努力改变过去照本宣科,只重知识传授,不重启发引导,忽视创新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一、积极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

一些访谈节目,如《对话》、《艺术人生》,收视率较高,深受观众喜爱,其成功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个因素:一是内容紧贴生活实际,有“卖点”;二是形式新颖,适合人们的“口味”;三是方法高明,主持人不知不觉牵着观众“鼻子”走,让观众在谈笑中获益。如果教师有节目主持人的眼光和手法,不留教育痕迹的传道授业,教书育人,就要改革之前的教学方法,那么,互动式教学方法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所谓互动式教学,是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其优点有发挥双主动作用、体现双主导效应、提高双创新能力、促进双影响水平[4]。我在教学中,在第一堂课,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什么是国际贸易地理学以及该学科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研究,我给学生一个主题——谈谈自己的家乡。首先,将学生按照行政区域进行分组,在小组中各成员相互交流汇总自己家乡的乡土地理材料,然后每组推选出一位同学发言。当同学们神采飞扬地介绍自己家乡的同时,我适时的对该地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资源环境及经济状况进行点评,这样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并为自己的家乡而自豪。最后,我在总结时将同学们介绍自己家乡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整理思路,联系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对象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由点及面,取得理想的效果,也改变了学生认为国际贸易地理等于中学的世界地理的错误想法,引导他们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去认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捕捉时事热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国际经贸活动与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研究,以前学生在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的学习过程中,较少涉及到这个问题,但这是我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这个内容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世界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环境也在加速恶化,环境问题也和经济问题一样成为世界问题,教育学生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国际经贸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今年上半年的教学中,刚好遇到哥本哈根气候环境大会的召开,我让学生每天关注大会的进展,并且让学生下去查资料,了解什么是温室效应、什么是京都议定书、什么是CDM以及各国政府和人民面对世界环境问题的态度。之后,我专门用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畅所欲言,同学们不仅阐述了自己对当前世界环境问题的认识,也讨论了自己的看法,表明了立场,同时也让同学们受到了一次很好的环保教育。

三、不断充实新的内容,保持与时俱进

由于我们使用的教材受出版时间的局限,有些内容和数据往往是三、四年之前,甚至更早。所以在备课时,应注意不断补充一些最新的资料。特别是对于《国际贸易地理》这门学科而言,更应使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活力。比如讲到欧盟的时候,将其成员国进行更新;讲到美国汽车产业的时候,将因受到金融危机影响而申请破产保护的汽车公司作为重要的案例纳入到授课内容中。另外,将教材中需要更新的数据提前布置学生自己查找更新,当然,我自己在备课的时候也做好功课。

四、通过分类教学,提升学习效果

在学习主要国家的贸易地理时,我将这些国家分为超级大国——美国、发达国家(一)——欧盟四国、发达国家(二)——日本、发展转型国家——俄罗斯与印度、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巴西和新加坡、农矿资源出口大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几种类型,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授课。通过这种授课方式,加上课前要求学生做一定量的功课,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学生普遍反映能很好的区分并掌握各国对外贸易的特点。最后,通过这部分的学习,我布置给学生一个学期论文,要求学生结合我国或者我国内某一地区的地理环境状况谈谈其对外贸易的发展。

通过《国际贸易地理》三年的教学实践,使我充分意识到结合课程及学生特点设置课堂的重要性,同时,要使上述教学方法顺利进行并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关键是要求教师和学生能够积极配合,课前都做好充分的准备,真正做到互动式的教与学。

参考文献:

[1]潘燕.新,趣,广中显活力——《国际贸易地理》教学特点[J].职教论坛,1998(4):53

[2]李莎.互动式教学在经济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以国际贸易地理课程为例[J].石油教育,2008(3):70-72

[3]于志达.国际贸易地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4]方正松.互动式教学: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突破口[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4)

作者简介:

欧阳艳蓉,湖南人,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现任教于黄河科技学院商贸学院

作者:欧阳艳蓉

第二篇: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

摘要:本文介绍了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性质和目的,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我国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关键词: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浪潮推动着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经贸往来的密切和深化,我国的外贸人才在从事对外经贸交往工作中必然需要掌握和运用世界经贸地理知识。因此,我国各高校的本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纷纷开设了国际贸易地理课程,对这一门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在培养高质量的国际外贸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性质和目的

国际贸易地理课程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干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处于核心地位,其必要的先修课程为国际经济学、后续课程有世界经济概论等。国际贸易地理学是研究世界各国(地区)商品生产的地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理分布和地理格局的形成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二、当前我国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更新速度难以跟上国际贸易格局变化速度。现有的国际贸易地理教材出版时间距课程授课时间往往具有一定的时间差,但是国际经济贸易格局确实瞬息万变的,其动态性特征直接导致多数的教材内容出现陈旧和过时等现象。学生学习陈旧的教材内容是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根本无法将之用于实践。因此,教授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教师只有将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有用之才。

(二)实践教学环节缺失。国际贸易地理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的学科,但是我国部分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缺失。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学生全面掌握国际贸易地理学知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实践教学环节能够为学生提供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的机会,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三)课堂氛围和教学质量有待改进。国际贸易地理学作为一门经济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它的相应课程内容应该是丰富有趣的。但是由于部分高校将教学重点放在理论教学方面,且长期采用灌输式教学,使得课堂氛围较为沉闷,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想要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是比较困难的。

(四)师资力量有待增强。目前,各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主要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任课,这些教师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经济学相关领域,而地理学相关领域并非其专长。同时,有限的师资力量也增加了这部分老师所承担的压力,进而影响到学科教学质量。因此,师资力量成为了部分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的薄弱环节。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优秀的师资力量的培育,优秀的师资力量能够将课程的精髓提炼出来,培养出更专业的优秀人才。

三、我国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选择新颖适用的国际贸易地理教材。现有的国际贸易地理教材良莠不齐,这就要求教师在甄别和选择过程中慎之又慎,坚决摒弃那些内容陈旧和过时的教材,选择适合授课对象适用的、紧跟国际贸易最新形势的教材。当然,再新颖的教材也难免会出现部分滞后的内容,这就要依靠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及时收集最新的教学资料对这部分滞后内容进行更新或替换。教师切忌照本宣科,要运用多种渠道更新和充实授课内容,如互联网、著作、学术期刊等都可能为教师提供有用的教学素材。

(二)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那些没有在国际贸易地理课程学时中安排实践学时的高校应该为该课程设置专门的实践学时,同时各高校应该选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以及为师生创造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又分为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需要相应的实践设施,例如需要配备实验机房和实践教学软件。校外实践教学需要各高校积极开展与外贸相关企业、机构和组织的合作,例如安排学生到外贸企业中去交流、参观或实习。

(三)运用多种方式活跃课堂氛围,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在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摒弃单调的教学方式,通过理论讲授、地图展示、案例解析、小组任务、师生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来活跃课堂氛围和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互联网资源、多媒体教学和实践教学软件等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来充实课程教学。丰富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积极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中去,师生间的共同协作必然会大大提升教学质量。

(四)注重增强师资力量。针对各高校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师资力量在水平和数量上有待增强的问题,应该采取以下两种途径解决:一方面,应注重对校内任课教师的培训,这些培训应该既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又有教学方法和技巧的培训,其中,还应特别注重对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提升,可以选派教师到国际商事组织和机构中去学习和锻炼;另外一方面,还可以通过从校外国际经贸相关企业、组织、机构中聘请兼职教师的方式增强师资力量,这些兼职教师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给学生实践性指导。

四、结论

国际贸易地理学是一门经济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且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区域性。针对上述学科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指导学生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课程学习和研究。如抽象法、归纳法、演绎法、对比法、地图法和系统分析法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应注重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国际贸易地理学具备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各高校应加强本科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如增加实践学时和加大对实验设施的投入。各高校还应该加强校企合作,安排教师和学生到外贸企业中去参观和学习,专业知识的实际应用环境有助于提高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质量,为各高校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外贸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的形势下,熟知世界经贸地理格局的外贸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因此,我国各高校应重视对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财经学院)

基金项目:重庆三峡学院财经学院重点课程项目。

参考文献:

[1]蒋江林.探析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自主-合作教改模式[J].才智,2013(04):64.

[2]马宵梅.《国际贸易地理》校本教材开发与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作者:杨蜜

第三篇:应用型高校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摘 要] 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完全独立于世界经济之外。随着中国对外商务交往越来越频繁,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要求从事国际贸易活动的人才具备复合型综合能力素质。作为合格的外贸从业人员,除了要掌握较强的专业技能、国内外法律法规与惯例、计算机和外语之外,还必须对贸易对象国家的市场特点、产业结构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甚至自然条件有一定的了解。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国际贸易地理的教学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要根据其特定课程性质特征和实践中教学的误区与存在问题,对其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思路等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国际贸易地理;教学改革

[中圖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

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随着中国对外商务往来越来越频繁,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要求从事国际贸易活动的人才具备复合型综合素质。作为合格的对外贸易与国际物流从业人员,除了要掌握较强的专业技能、国内外法律法规与惯例、计算机和外语等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必须对贸易对象国的市场特点、产业结构以及当地的风俗习惯,甚至对自然条件有一定的了解,同时具备空间思维能力,从各种角度分析各种国际贸易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因此,国内部分应用性高校国际贸易、物流管理等涉外经济专业纷纷开设了国际贸易地理课程。国际贸易地理作为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工具科目,其教学应该如何做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根据其特定课程性质特征并针对实践中教学的误区与改革的挑战,对其教学观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思路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 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性质特征

1 国际贸易地理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

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国际贸易地理课程在中国对外经贸事业的发展中应运而生,其属于国际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之间的边缘性交叉学科。国际贸易地理学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不同市场的基本条件和特点,它们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以及各个市场上不同的商品结构,供求、交换、运销状况[1]。作为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国际贸易地理学兼具国际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双重的学科特性,一方面,作为地理学科,国际贸易地理具有区域性和差异性的特点,空间特征显著,这一特征深刻地影响到商品流通地域分布及其他组合的内容和结构特征;另一方面,作为经济贸易学科,它又具有动态性和社会性的特征,这一特征要求其密联系当前的国际经贸形势,适应不同时期的外贸发展的需要。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建立国际贸易空间(地域)的概念和意识,在了解不同区域自然与人文地理方面的特点、差异及全球格局的基础上,理解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形成及发展特点,系统了解并掌握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布局、地域经济特点、对外贸易特征及其发展变化,熟悉与国际贸易密切相关的世界贸易运输业的布局,以及我国对外贸易运输地理。应当说,这门课程能为学生参与今后的外贸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2 国际贸易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基础课

工作生活中的许多地理事物或现象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考察这些事物或现象时,必须要有综合分析的眼光。掌握地理环境对外贸人员来说非常重要,从贸易进口角度分析,有利于了解世界商品分布,从而合理有效配置世界资源,降低进口成本;从贸易出口角度分析,有利于有效开拓海外市场,减少由于风俗习惯等不同而导致的贸易受阻现象;从贸易运输角度分析,有利于选择最佳运输方式和运输路线,降低交易成本。通过学习这一门课程,学生可以以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生产力布局和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研究如粮食、主要经济作物、石油、煤炭、重要矿产及尖端科技、高加工度商品的生产、运输、贸易和消费形成的空间流动。由于运输是国际贸易的媒介,对世界航线、港口、商船、铁路干线、航空运输的研究也是国际贸易地理研究的组成部分之一。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出口工业加工区、自由边境区、过境区和保税仓库区等各种形式的经济特区是促进国际贸易的特殊形式,研究其作用、产生的条件、类型及布局,亦为国际贸易地理的重要内容。

二 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挑战

1 教师的专业不对口与专业素质不高

高质量的国贸地理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受中国当前的人才培养机制与人才招聘机制的制约,当前国际贸易地理课程几乎没有对口的有地理背景专业的教师,大多是由国际贸易专业或其他专业背景的教师兼任。国际贸易地理学科属于部门地理学,学科级别在四级及四级学科以下,相关课程的人才通常出自世界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以及地理教育类的本科生,而这些专业对口的人才很少进入高校经济贸易院系从事国际贸易地理的专业课教学。另外,国际贸易地理课程一般被设置为专业选修课,学分一般为2个,即周课时2节,再加上开设这门课的班级并不多,课程的重要性并没有明显体现出来。以上原因致使大多高校的国际贸易地理课程都是由其他专业背景的教师兼任。

国际贸易地理学科本身具有国际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双重的学科特性。在高校的国际贸易地理教学中,一些国际贸易地理学教师本身没有学过地理学,也不懂得地理学鲜明的区域性与差异性,而他们只是通过自学或简单地培训就开始担任本课程的教学工作。其他专业背景的教师兼任该课程教学工作具有天然的不足:一方面,部分教师缺乏对整个地理学科与国际贸易地理课程体系的理解,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往往只是给学生罗列一系列地理常识,而不能利用地理学的空间思维方式来分析相关的国际贸易现象与问题,不能系统地运用地理学独有的教学方式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另外一方面,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专业教师本身缺乏对该课程在职业上的应用,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缺乏该课程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重要性的意识,甚至认为该课程占用了学分,不应该列入开课计划。因此,高校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常常停滞不前。

2 国际贸易地理人才培养缺乏科学的规划

国际贸易专业是融理论、技能、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已越来越广泛地被广大高考考生所接受,专业发展相对较成熟,并随着中国国际贸易与跨国公司的发展,显示出较强的生命力。国际贸易专业的发展长期依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复合型的人才。而日新月异的国际贸易环境与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也给应用型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当前,我国应用型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存在着专业与课程培养目标不适应岗位需求、不能满足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等问题,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缺乏统一规划与标准化。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改革也存在此突出的问题,其发展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高低,而人才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加强国际贸易地理人才的培养既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广泛充分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规划。规划方案包括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中长期目标、具体标准和要求、培养重点、培养措施等。

三 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的误区

1 重地理知识传授,不重启发引导

传统地理课程教学观念认为,地理学就是地理知识的积累,而忽视地理科学与理论。事实上,地理学科不仅仅包括地理客观事物和随时发生的现象,而且还包括其深层次的规律性认识,比如说分布与结构特征、区域差异、生产力布局等规律。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是一种单纯的知识继承,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目前,对于地理课程,上至国家下至各大院校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师讲授时普遍照本宣科,学生学习时没有压力,也没有兴趣。长期以往,要想提高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理论应用于实践、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学目标,难度可想而知。虽然现今的应用型高校教育强调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然而其课程改革却实质上仍然停留在强调学生识记能力的提高上,仍然以熟记地理知识为主[2],而忽视地理规律的分析与启发。

2 重视课堂教学,忽视课外教学

虽然国际贸易地理是一门工具型的学科,但是由于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本身的实践不足,学生最多只能在虚拟的环境中认识地理事物与现象以及进行规律的分析。以传统的地理教学而言,高中阶段出于“应试教育”的需要,常常把学生完全限制在课堂上,但是仅有这一种形式是不够的。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作为学科学习对象的地理环境具有空间性和动态性。由于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不断被搬进课堂观察和演示,这就使地理教学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受到一定限制,造成某种程度上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各项任务,因此,必须与课外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3 强调其经济学科的属性,忽视其地理学科的属性

作为一门边缘交叉学科,国际贸易地理学兼具经济学和地理学双重的学科属性。主流经济学研究的是如何将稀缺的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进行最优的配置和充分地利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与欲望。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动态性,国际贸易地理试图在经济贸易规律的作用下,寻求经济贸易活动的区位和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其独特的区域差异性和动态性特征深刻地影响到资源的流通区域分布和结构特征及其动态的变化规律。当前的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教学与教材的编制往往忽视了其地理的特性,常常侧重于描述各种资源的配置格局与利用现状,对其区域差异和动态变化特征论述的不多,甚至忽略不计。

四 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与建议

国际贸易地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应该避开传统教学的误区,通过启发学生的空间思维,加强其对国际贸易地理事物与现象的理解,学会从人文与自然、时间与空间等多种角度去分析各种国际贸易地理事物与现象的形成、发展、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 自上而下地转变高校国贸地理教学观念

坚持“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目前最迫切解决的问题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了解地理知识,进而想到自己的专业哪些地方要用到地理知识。然后再去进一步发现国际贸易地理中难以解答的问题,补充和运用地理知识去解决国际贸易问题,达到将国际贸易地理作为一门专业知识和生活工作常识去学习的目的。地理课具有很强的理论知识性和应用实践性,国际贸易地理是国贸、物流、商务英语类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因而学科课程的设计必须为专业服务,同时也必须为应用型本科教育本身服务,这就是大家平时讲的“为专业服务、为就业服务”。由于国际贸易地理涉及知识面非常广,要求学生理解与识记的内容也十分多。再加上工具学科的属性本身要求学生的掌握程度不仅仅要熟记更要灵活运用。

2 創新教学手段,激活学生兴趣

创新教学手段就是用新兴的媒体工具进行展示和教学。当前,教师用得比较多手段主要是借着PPT、PHOTOSHOP、FRESH、DVDCUT等多种简单而容易操作的媒体软件将传统的板书和挂图做的事情由电脑代替。教师应该掌握和熟练运用多媒体软件,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背景音乐,大量图片,形象地展示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通过创设情景,假想交易双方,让学生选择交通最便捷运费最低的运输路线。[3]这样,国际贸易地理很多内容如果用动态的形象展现出来就会更加直观。本课程还需采用多种辅助设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上放映每章节相关的视频,比如《大国崛起》等纪录片。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向学生介绍与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有关联的网站,如世界地理频道、商务部网站等等,谷歌公司开发的一款免费虚拟地球仪软件Google Earth。Google Earth将卫星照相、航空图片等合成在一个虚拟的地球上,它的直观性让使用者可以轻松通过该软件查阅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真实3D卫星图片、地形地貌、场景建筑等。GE特有的三维模拟就可以将地图信息以最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将一系列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都集成在GE软件中。GE应用于国际贸易地理的课堂教学中,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帮助学生对各个国家各个地区有直观的认识,它的一些辅助功能还能帮助启发学生分析一个国家对外贸易的状况跟其自然地理概况的关系。[4]

3 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营造民主、有活力的课堂氛围

所谓互动式教学,是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其优点有发挥双主动作用、体现双主导效应、提高双创新能力、促进双影响水平[5]。例如,为了达到某一教学目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可以在前一节课教学中给学生一个主题,在小组中各成员通过图书馆、网络或其他途径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然后相互交流并汇总材料形成报告然后制作PPT,下一次的时候由每组推选的一位同学当众发布报告,课堂中学生可以积极提问并探讨报告组问题。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搜集整理以及分析地理信息资料的能力,也使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并分享各自的知识。教师在总结时将学生们发布的报告进行梳理,整理思路,联系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对象从理论角度进行分析,由点及面,取得理想的效果,引导他们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去认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6]。可以将这种互动式教学方式与考核评价体系挂钩,促进考核科学化,将这一科的成绩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参与度、交流度、和谐度的考核,更加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4 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开发

课程的改革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建设。国际贸易地理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拓宽专业教师的来源渠道,一方面,除了成立课程小组以“师徒制”传帮带培训自身固有的师资外,还需要引进一系列地理类、世界经济类的对口普通高校毕业生、面向社会引进具有国际贸易地理工作经验并符合教师资格要求的企业兼职教师。在课程开发方面,组织特色专业教师开发新的特色教材,制定特色的符合改革方向的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黄森才,戴士根.国际贸易地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2]梁潔仪.论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J].考试周刊,2013(9).

[3]于洪丽.如何上好国际贸易地理课[J].科教创新导刊,2008(26).

[4]郭诣遂.浅析国际贸易地理课程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

[5]方正松.互动式教学: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突破口[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4).

[6]欧阳艳蓉.国际贸易地理教学方法昀探索与实残[J].教胄教学,2010(9).

作者:甘荣俊

第四篇:地理标志国际保护的冲突与协调

摘 要:与国际知识产权法律保护的其他领域不同,地理标志的国际保护的冲突不仅说明了以欧盟为代表的“旧世界”和以美国为代表的“新世界”之间的各国地理标志矛盾,更说明了此领域矛盾的复杂性及其背后深刻的经济利益关系。各种国际条约、协定所建立的地理标志国际保护体系体现出各国家之间的妥协和力量制衡,而未能提供一个公允平等的地理标志保护的国际环境。

关键词:地理标志 TRIPS协定

1 地理标志国际保护冲突的表现形式

1.1 保护的标准不同

地理标志是一个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长期融合的产物,由于各国的历史发展、产业结构、法律制度等各方面的不同,因此各国采用了不同的保护方式,适用了不同的保护标准。比如欧盟和美国就在这方面有较大的不同,其具体表现有:

(1)对第三国申请地理标志注册的条件不同。

欧盟的2081/92号条例第12.1条对第三国向欧盟成员国申请原产地名称和地理标志的保护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如果适用于第三国的农产品和食品,则需要满足三个条件,首先,第三国能够提供与欧盟成员国相同或同等保护水平的保证;其次,第三国有类似于本条例所规定的地理标志管理、监控制度和相关权利救济制度;最后,第三国能够为来源于欧盟的相关农产品或食品提供相当于欧盟现有的保护。而美国由于适用的是地理标志商标法保护模式即以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的形式加以保护,因此,美国对第三国申请原产地名称和地理标志的注册并没有欧盟的2081/92号条例所规定的种种要求。根据美国的商标法,如果要将一个地理名称申请注册为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只需要提供与来源地之间存在特殊联系的证明或说明即可,并且作为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的地理标志也不要求具有显著性或第二含义。

(2)对第三国申请地理标志注册的程序不同。

欧盟的2081/92号条例则作出了同欧盟成员国申请程序相似的规定,但是还规定了一个前提条件:如果第三国向欧盟成员国申请注册农产品和食品地理标志,欧洲委员会则应当根据该第三国的申请确认该国是否符合对等条件并提供了同等的保证。如果符合对等条件,第三国地理标志可以在欧盟申请注册,否则,欧洲委员会不予审查。对于申请程序欧盟的2081/92号条例是这样规定的:首先,第三国的有关私权主体如行业协会、自然人或法人等等应当间接向该产品所标识的地理标志来源地的第三国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而不能直接向欧洲委员提出申请;其次,第三国主管部门如果认为申请符合欧盟2081/92号条例要求的,则将注册申请转交给欧洲委员会,并将欧盟2081/92号条例所要求第三国附送的其他材料一并附送;最后,欧洲委员会应在6个月内对申请进行形式审查,任何具有合法利益的相关权利人都可以在申请公告之日起6个月内提出异议,审查后如果认为应当予以保护的,在欧洲共同体官方公报上予以公告;否则不予公告。

1.2 保护模式不同

随着时代的发展,地理标志的作用同益显现出来,国际条约对地理标志国际保护日益完善,各国对本国地理标志的立法保护也不断加强,虽然各国对地理标志的保护模式各有特色,但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保护模式:专门立法保护模式、商标法保护模式、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模式。

(1)专门立法保护模式。

地理标志专门立法保护模式是指立法部门通过有关地理标志保护的专门法律对地理标志进行全面保护。

这种保护模式主要适用于地理标志资源丰富的国家,尤其适用于某种或某类产品(如酒类产品),代表性国家为法国。其特点概括起来主要包括:第一、制定了专门的地理标志保护法;第二、设置了专门机构对地理标志相关事务进行管理;第三、对地理标志实行永久保护;第四、对特殊商品制定例外规则。可见,地理标志专门立法保护模式充分地体现了地理标志自身的独特性,使地理标志的适用与产品的来源地紧密相联,进而体现出该产品的特定品质;采用这种保护模式,通过设立专门机构来管理地理标志的申请、注册、维护、注销体现出了更强的程序性与规范围性。

(2)商标法保护模式。

所谓商标法保护模式,就是指允许将地理标志当作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来进行注册从而加以保护,将其纳入到商标法保护体系中的一种立法模式。目前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和地区采用的就是这种保护模式,如美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

該种保护模式的保护方式主要有三种(1)通过注册集体商标对地理标志进行保护。如德国在其商标法第97至99条中规定,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保护,该法第99条规定:“不受第8条第2款第2项所述规定影响的,在商业中可以标明商品或服务地理来源的标志或标记,可以构成集体商标。”(2)通过注册证明商标对地理标志进行保护。(3)通过选择注册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的方式对地理标志进行保护,选择权归当事人所有。如美国商标法第4条规定:“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包括原产地标记应根据本法由对申请注册的商标的合法权利人选择。……本条有关申请和程序的规定只要切实可行,应与有关商标注册的规定一致。”

(3)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模式。

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模式,就是指针对非权利人各种违反诚实信用和商业习惯的不正当竞争手段牟取利益、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利用反不正当竞争法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地理标志进行保护的一种保护模式。但采用这种保护模式的国家一般是国内地理标志资源较少的国家。

该模式一般是以具体个案中法院的判例形式对地理标志进行保护,以防止或惩罚生产商或经销商未经授权而使用他人地理标志侵害消费者的行为。许多大陆法系国家往往采用的就是这种保护模式。但在这些国家,立法者对地理标志进行保护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防止垄断的形成。因此,采用这种保护模式其立法追求简洁,包容性比较强。

1.3 保护范围不同

地理标志是一个地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是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法律传统、经济发展水平都有所不同,因此各国对地理标志的保护范围也同样各有不同。

(1)对地理标志概念的理解不同。

根据TRIPS协定第22条第1款的规定:“就本协定而言,地理标志指识别货物来源于一成员国领土或者该领土范围内的某个区域或者地方的标志,而且该货物的特定质量、声誉或者其他特征从根本上说归因于其地理来源。”但是,对于地理标志这个概念的理解,不同的国家在其国内法上却给出了不同理解和涵义。

因此,从对地理标志这个术语的理解不难看出,不同国家对于地理标志的保护范围是不相同的。对于欧盟国家出于对地理标志保护的必要性和本地区的利益出发,往往要求其他国家能够提供同他们同等水平的保护。但是,美国等移民国家为了打破欧盟国家的经济壁垒,发展新兴产业,提高本国经济产品的图际竞争力,则往往不愿意对相关地理标志进来保护以限制相关产品的出口。他们之间产生冲突也就不言而喻了。

(2)对农产品的保护范围不同。

我国虽然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我国对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还远远不够。由于我国采用的是商标保护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并行使用的混合保护模式,所以农业部实施的管理办法中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对象只是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工商总局保护的一部分,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主要为天然农产品。在这点上,我国对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远远不及欧盟等国。

在欧盟国家,不仅明确规定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受保护范围,还详细规定了受保护的类型。一方面在农产品保护范围上,根据欧盟有关条例的规定,受保护的农产品分为可食用的和不可食用的;可食用的农产品即提供给人们消费的农产品,主要指肉类,不可食用的农产品则主要包括干草、香油精、软木、胭脂红、花卉和装饰植物、羊毛、柳条制品等等。

可见,我国与欧盟在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范围上还是存在很大差距,这必然造成我国农产品地理标志与欧盟农产品地理标志在国际保护方面的冲突。

2 地理标志国际保护冲突的原因分析

各国对地理标志保护所采用的标准不同、保护模式不同以及保护范围不同,使得各国在经济贸易中的摩擦越来越多,各种冲突和矛盾屡见不鲜。虽然TRIPS协定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地理标志国际保护的进程,对地理标志国际保护制度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揭开了地理标志国际保护的新篇章,但是从TRIPS协定中对自主选择履行方式的原则性规定、对协定的遵守原则和最低标准的制约等条款,我们不难看出目前TRIPS协定对地理标志国际保护还缺乏较大的强制力和执行力,地理标志国际保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局面的出现昵?本人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

2.1 经济利益平衡

每一种法律权利都体现了法对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能动性,体现了法对某种社会价值取向的认同而地理标志所带来的巨大附加价值和经济利益,驱使着各国为了维护本国利益,在各种地理标志国际淡判进程中,互不让步使得谈判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满意的结果。这种经济利益的博弈还形成了一个有趣的局面,即以欧盟为代表的“旧世界”和以美国为代表的“新世界”相互对立。因此,地理标志国际保护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国对各自经济利益的追求不同。

(1)欧盟的经济利益。

欧盟拥有丰富的地理标志资源,这些地理标志不但保证了产品的高品质、高信誉,而且能给生产者带来高额的利润回报。并对欧盟的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欧盟多年来为地理标志国际保护体系的建立与运行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这包括地理标志注册体系的建立以及各个地理标志监管机构的设立与运行的投入。欧盟希望通过地理标志产品全球战略的推行,取得高额的利润回报。

(2)美国的经济利益。

与地理标志给欧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的情况相比较,美国的情况却大为不同。与美国庞大的商标数目相比,美国地理标志的数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点与美国采用商标法保护模式是有必然联系的。再者,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和进口国,美国的GDP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国际贸易,由此而来的经济损失是不言而喻的。所以,为了保护美国本国的生产商和出口商的利益,美国决不会轻易放弃自由使用这些通用名称的权利从而去提高同类产品地理标志的保护水平。

2.2 法律传统不同

各国必然从本国的法律文化、法律传统以及法律意识出发,制定国际规则的,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如欧盟与美国的国内法极不相同。此种差异性必然反映在WTO谈判立场上以及其所缔结国际条约中,因此欧盟和美国都致力于扩大本国法律机制的影响力,争取能够充分利用现有法律资源,并且期望在履行国际义务时能以最小的幅度调整国内法。而这些都往往是由于他们属于不同的法律体系,有着不同的法律传统和价值取向所导致的。

2.3 历史文化不同

如前文所述,地理标志是一个国家或特定地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各国由于历史发展和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对地理标志的保护标准、范围以及方式都各有差异,在欧洲国家大都有几千年相互融合的民族文化发展史,其间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地理标志对其各国市场份额的占有和经济利益的实现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大多数欧洲国家对地理标志的相关保护都十分的关注。

3 地理标志国际保护冲突的协调

随着国际贸易日趋频繁,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明朗,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市场价值逐渐彰显出来;加之地理标志所带来的巨大的附加经济价值和对本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所带来的重大推动作用,这些因素必然使得地理标志国际保护冲突问题和侵权现象越来越多。因此,对地理标志的国内保护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维护国际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认识到需要在国际层面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发展与合作,以促进地理标志的国际保护。以下仅就上文所述的冲突问题对地理标志国际保护的发展与协调提出一点点建议。

3.1 地理标志国际保护的协调途径

由于TRIPS协定的达成极大地促进了地理标志国际保护进程,对地理标志保护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被认为是目前地理标志国际保护制度方面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公约。该协定不仅对地理标志的定义、最低保护标准作出了确切的规定,而且还规定了地理标志“一般保护”和“特殊保护”以及五种例外情况。并为了平衡因实行一般保护和特殊保护所带来的利益上的不同,也为了TRIPS协定能被各方所接受,TRIPS协定第24条对地理标志的保护作出了五种例外规定。可见,TRIPS协定也是其成员国各方经济利益平衡、妥协与让步的结果,但在地理标志保护层次上带有严重的歧视性色彩,因此该协定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

但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地理标志保护开始由国内保护转向国际协调的方向。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已经成为地理标志国际保护体系中最重要的立法者和执行者,它们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地理标志国际保护的发展进程,并影响着未来的发展趋势,其中WIPO和WTO是目前在地理标志国际领域最有影响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因此,对WIPO和WTO的完善,将有利于地理标志国际冲突的协调与解决。在此,本人认为应从争端解决机制这一方面来对两大国际组织进行完善。同时给所有与地理标志保护有关的国际公约、条约、组织,都应当组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從而方便地处理各种地理标志国际纠纷或争端。鉴于TRIPS协定在当前国际形势下的作用和影响力,在构建统一,协调的国际地理标志保护体系方面,应当以TRIPS协定为中心,充分发挥TRIPS争端解决机制和WIPO争端解决机制,使之相辅相成,同时充分合理地参考和借鉴其他争端解决机制的做法。

3.2 地理标志国际保护的协调内容

(1)保护标准的协调。

从欧盟和美国对第三国申请注册地理标志保护所要求的条件、程序等方面可以看出,各国对地理标志保护所适用的标准方面存在比较大的冲突。因此,如何协调这一问题,有学者建议可以通过建立多边通知与注册制度来协调这一问题。本人也比较赞成这种建议。因为地理标志多边通知与注册制度的建立,使各国更加便捷地开展地理标志的注册和保护工作。关于该制度主要是法律效力问题与加入方式这两个问题。

①该制度的法律效力问题。

法律效力决定着权力人的权利范围、行使方式以及受约束的程度,因为法律效力问题也就成为了该制度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美国认为应当建立成为一个低廉有效的,不具有普遍强制力,类似于地理标志信息数据库的多边框架。该体系对各成员国只具有参考价值,不具有任何强制约束力,不应当要求各国承担任何国际义务。但是欧盟的观点却与美国恰恰相反。建立一个具有强制约束力的酒类多边通知和注册体系,一直是欧盟国家长期迫切的要求和主张。对于已经获得登记注册的地理标志,欧盟要求各成员国(包括未加入该多边机制的成员国)必须给予保护。随后,从公告之日起18个月内,WTO成员国依据本国相关国内法有权对公告上的地理标志进行审查并有权提出异议。最后,如果异议成立因而产生争议的话,利害关系方可以通过双边谈判来解决此类争议;如果没有异议或异议不成立的话,WTO成员国向秘书处通告的地理标志将获得注册,各成员国则必须对已经获得注册的地理标志实施保护。

对于这一问题,本人认为:如果认同美国所建议的那样,只是建立成为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数据库,那么各国政府为了保护本国生产者的利益,完全可以将其置之不理,而不用背负任何国际责任,将对地理标志国际保护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但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认同欧盟的主张,将多边通知和注册体系的效力强加于所有的成员国,又并不符合法律的平等、自愿的基本原则。因此,应给予各国自主选择的权利,如果其自愿加入,则该体系对其具有强制约束力,否则不会对其造成任何影响。同时,该体系的建立,不应给各成员国政府造成承重负担,且应体现各成员国内法律保护范围和保护水平的不同。

②该制度的加入方式问题。

对于是要求各成员国自愿加入还是强制加入的问题,欧盟与美国对于这一问题是有较大差异的,欧盟对于这问题实际上则鼓励或强制要求其他成员国加入该制度,但美国则认为,应当由各国自己决定,不应当鼓励或强迫他们加入,对于自愿加入的,应当以书面的形式告知WTO秘书处;而对于未加入的成员国,则不应当给其带来任何歧视或增加义务,并且各成员国可以在任何时间参与或退出该多边机制。

而本人认为,由于各国在地理标志保护各方面都存在差异与冲突,因此在选择是否加入这一体系的问题上,都应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文化、法律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对加入方式这一问题,笔者还是比较赞成美国的观点,应当给予各国自由选择的权利,并同时保证不愿加入该体系的国家不会受到任何歧视或影响。

(2)保护模式的协调。

我们知道地理标志在各国是有所差异的,因此各国对地理标志保护的认识水平和保护要求的不同。并且,已经达成广泛共识的TRIPS协定中只是规定了一个最低限度的保护标准,对于各国具体采用什么样的保护模式则没有明确地表述或要求。因此,各国采用什么样的保护模式都是由其国内法来加以确定和适用的,这样也就导致了地理标志保护国际冲突。正是如此,才需要我们对地理标志保护模式进行协调,对于这个问题本人建议各国应以专门立法的形式对地理标志进行保护,采用哪种保护模式,只要是符合本国经济利益需求同时又有利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模式就是最实用的模式。本人认为,在统一的国际体制下建立一个以专门法为保护形式的地理标志国际保护体系更具有意义和作用。

(3)保护范围的协调。

首先,对于前面提到的酒类地理标志保护范围方面的冲突,对于扩大TRIPS协定保护范围,把对酒类产品地理标志的特殊保护延伸到其他一些地理标志产品上的这个问题。欧盟认为,这样做既可以进一步防止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和侵权行为的出现,保护生产者与经营者的利益,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公众被误导情况的发生。而美国则认为,这样的提议实际是种区域保护主义,斩断了新兴工业进入未来国际市场的途径。其后果只能减少竞争,产生垄断,垄断后的高价格又会给消费者带来不利。

因此在扩大酒类地理标志的保护范围是有利有弊。因为TRIPS协议对地理标志实施的是差异性保护即对酒类产品采用特殊保护和对其他产品实行一般保护,很明显将酒类地理标志保护范围扩大到其他一些产品上能够消除这种差异性,让TRIPS协议的规定显得更为公平、合理。其次,扩大酒类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可以提高这些产品的保护标准和水平,也可以协调、平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中的优劣势地位。但是,以上欧盟的这个提议,对于采用商标法或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专门法以外模式保护地理标志国家无疑会带来巨大冲击,而且还会增加其管理方面的各种投入成本。至于该不该支持欧盟的提案扩大地理标志的保护范围,原本就是各国认真考量自身利益之后所作的决定。

其次,对于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国际保护问题,扩大其保护范围,提高其保护水平和标准很明显对我国和欧盟国家以及美国都是十分有利的,因而三者是有共同合作和协调冲突基础的。之所以会产生农产品地理标志国际保护冲突,是因为各国主要出口和进口的农产品种类不同,因此对其地理标志保护的侧重点以及保护方式也就不同,如美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玉米和大豆的出口国,同时又是咖啡、可可以及天然橡胶的最大的进口国,因此美国出于自己本国利益的考虑当然希望其他国家对玉米和大豆的保护采用同其相同或相似的保护模式和水平,反之对于咖啡、可可以及天然橡胶等进口产品,美国则希望降低甚至不予其保护,而这种做法势必不被其他国家所接受。本人建议可以借鉴酒类地理标志国际注册和通告体系的经验,吸取其公平、公正、合理的部分建立一个农产品地理标志国际注册及通告体系,以便加强和协调各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的注册与管理工作。对于该体系的成员国问题,本人认为不要求WTO所有成员国都参加,而只要求全球农产品输出与进口的主要国家和集团参加即可。因为农产品国际主要是由这些国家和集团所占有,其保护冲突也主要发生在他们之间,并且如果强制要求那些出口和进口农产品较少或不进口和出口的国家加入,必然会加重这些国家的保护成本和管理成本,而给这些国家带来的利益却很少。

最后,对于其他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范围以及地理标志概念的协调问题,本人认为,各国可以在公平合理地国际秩序下进行平等协商,在TRIPS协定下回合谈判中争取能够达成一个比较统一的认识,努力承担TRIPS协定给予的各项成员义务。各国、各利益集团可以采用一定的策略,在某些方面做出一些让步,以便取得其他国家和利益集团对自己所提议案的支持,成而形成一个互惠互利的局面。

參考文献

(一)著作类

[1] 李祖明.地理标志的保护与管理.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2] 董炳和.地理标志知识产权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3] 田芙蓉.地理标志法律保护制度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4] 郑成思.WTO知识产权协议逐条讲解.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

[5] 王笑冰.论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 张玉敏.论我国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的制度选择.知识产权出版,2005.

(二)论文类

[1] 张硕.地理标志国际保护标准问题研究.吉林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2] 张淑雅.论地理标志立法的保护.重庆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3] 周燕.地理标志的国际保护制度研究.“中国知网”,华东政法学院,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4] 赵欣.WIPO与WTO体制下知识产权争端解决机制的比较,知识产权,2008(4).

[5] 姚新超.“美欧对地理标志保护的争议及其发展趋势”,国际贸易,2009(2).

[6] 吴彬,赵平.论地理标志的国际保护措施,华中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09(2).

[7] 王莲峰.我国地理标志立法模式的选择载法律适用,2003(7).

(三)期刊文献

[1] 张丽娜.海湾国家对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译文,中华商标,2010(6).

[2] 冯洁菡.国际组织与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法学评论,2007(3).

作者:肖晶秋

第五篇:出口贸易地理变迁研究

摘 要: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外商直接投资、资本存量、劳动、人力资本、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等因素的地区差异是导致出口贸易地理變迁的原因。不过以上各种因素对出口贸易地理变迁的影响程度随着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变,正在发生变化。其中,外商直接投资、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的影响程度在增强,而劳动的影响程度在减弱,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的影响程度保持稳定。

关键词:出口贸易;地理变迁;非均衡性;均衡化

1 引言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额由1980年的381.36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25616亿美元,增长67倍,其中出口额更是由181.19亿美元增加到14285亿美元,增长79倍,仅次于德国成为世界第二出口大国。在中国总体出口规模快速扩大的同时,全国各省市出口贸易的发展出现严重不均衡现象,东部地区的出口贸易规模始终保持在全国总规模的80%以上。但是出口贸易向东部地区集中的趋势不是连贯的,以1986年为分界点,1986年之前出口贸易地区分布呈现逆集中化发展,而1986年之后开始呈现集中化发展。同时,东部地区各省市的出口贸易也存在出口贸易集中地转移的现象,以1994年为分界点,1994年以前广东省出口贸易高速发展,在全国出口总规模的比重急剧上升,1994年达到峰值41.48%,其后则是江浙沪地区的出口贸易比重迅速攀升,在2003年左右超越广东地区成为中国出口规模最大的地区,与此同时,广东出口贸易比重则逐渐回落。

出口贸易重心在不同地区的转移(本文称为出口贸易的地理变迁)导致出口贸易地区分布的非均衡性,本文将会研究出口贸易地理变迁的决定因素有哪些,这些决定因素是如何产生影响的。

目前,关于中国出口贸易的文献非常丰富,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研究了很多可能影响一国或一地区出口贸易的决定因素,例如收入水平、技术、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和出口退税政策等。但本文研究的角度是各种因素地区分布的差异性对出口贸易地区分布差异性的影响,因此本文不考虑对全国各地区无差别的因素,如出口退税政策、国外需求水平、国内市场分割程度等因素。本文选择从供给的角度出发,研究各种贸易投入要素的地区差异对出口贸易地理变迁的影响。贸易投入要素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性投入,包括资本、劳动力、FDI和人力资本等;另一类是非生产性投入,包括运输成本、出口交易成本等。

作者:程秋君

上一篇:焊接技术论文下一篇:高级工程师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