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绩效审计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向前迈进,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绩效审计作为我国政府日常管理的重点,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发展与建设,同时也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落实。开展绩效审计不仅可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更能推动整个社会经济更快、更好发展。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事业单位绩效审计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事业单位绩效审计论文 篇1:

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模式探讨

一、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的背景分析

(一)开展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社会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相对于违法违纪问题,制度、体制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更为重要的因素。作为行使国家职能、制订政策制度、提供社会服务的行政事业单位,其经济活动和管理的有效性直接决定了其他企业、单位以及社会个体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对其开展绩效审计不仅能够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更能够从制度、体制、机制的完善性、有效性层面去揭示问题、解决问题,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更快、更好发展。

(二)我国已具备了全力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的初步条件。

从外部环境来看,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为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创造了条件,如国库集中收付制的建立、“收支两条线”的深化、政府采购制度的推行等,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力度的不断加大,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执行基本到位,财政财务不真实不合规的行为明显减少,会计活动日趋规范,这些都为开展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创造了较好的条件。

从内部环境来看,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不仅拥有了一个具有较高素质的审计队伍,还积累了大量的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经验和方法,很多绩效审计项目如三峡移民资金效益审计、中央机关政府集中采购效益审计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人大、政府和社会公众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这些都为我们全力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构建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模式要把握好几个特点:1.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模式应该是多元化的审计模式;2.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模式应该是与真实合法性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模式。

二、框架构建

本文将主要从立项、目标、评价、方式方法、内容五个方面来构建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模式基本框架。

(一)绩效审计的立项。审计机关首先通过对审计需求、审计项目价值、审计资源状况进行分析确定绩效审计总体规划。其次根据具体项目的重要性、增值性、可操作性等特点筛选出当年度具体审计项目。立项要立足宏观,围绕党和政府、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涉及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问题开展选项,可以在行政管理、科技教育、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资金投入大、政策性强、社会关注焦点中选择一些典型行业、单位或项目作为开展绩效审计的突破口,通过监督公共支出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揭露机制、体制、政策上存在的问题。如政府集中采购绩效审计、医药政策绩效审计等。现阶段,这些方面的项目比较多且社会关注程度高,由此入手开展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线索多、易操作,可以直观地反映财政资金效益低下、履行职责不到位等问题,容易取得成果,从而为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探索积累经验,为今后开展绩效审计打好基础。

(二)绩效审计的目标。

1.在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的总体目标是实现由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导的阶段向以绩效审计为主导、财务收支审计与绩效审计同时并存、共同发展的阶段的重要转变。因此,在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模式中,绩效审计的目标除了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还包括合法性。

2.具体审计项目目标的确定与政府宏观调控的需要,人大对政府监督的需要,社会各界对项目绩效的认知需求等密切相关。审计机关应在综合各类需求并充分考虑绩效审计预期成果的基础上选取适宜审计的需求契合点,进而具体化为具有操作性或可衡量性的审计目标。例如,在信息化安全建设的绩效审计中,可以以发现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促进安全防护、消除安全隐患为目标;在对政府集中采购的绩效审计中,可以以揭露违反采购程序、拖延采购时间、增加采购成本、政府采购程序不规范、采购项目的经济效益低下为目标等。

(三)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是绩效审计模式的核心和重点,它根据绩效审计目标建立,是由评价原则、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1.评价原则。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评价应遵循四个原则:①全面性原则。与其它领域绩效审计更多关注资金的节约度不同,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责在于行使政府职能、提供社会服务,其绩效体现在社会效益、管理效益以及对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益等方面,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要从多方面入手,遵循全面性原则。②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原则。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主要是为社会服务,因此对其的绩效评价要充分考虑宏观效益。③长期绩效与短期绩效相结合的原则。行政单位的一些工作主要体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事业单位的一些工作主要体现为公益事业,其绩效都通过它人、社会或市场来体现,具有间接性和滞后性,因此对其的评价要综合长期与短期的效益。④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从数量上考核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又要从质量上考核行政事业单位工作效能。

2.评价指标。行政事业单位评价指标应从三个层面构建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指标:①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层面。其中,经济效益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外贸进出口总额、进出口总额增长率、入学率、就业率等;社会效益指标包括城镇失业率、人均消费支出、医院治愈率、毕业生就业率等;环境效益指标工业三废排放总量及变化率、烟尘粉尘排放总量、水土流失治理率、废水废气处理率、环境治理指数、退耕还林程度、绿化覆盖率等。②内部控制层面。主要考核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执行是否有力、是否依法行政、是否履行职责等。③真实合法性层面。侧重于考察被审计单位会计核算是否真实,财政、财务收支有无虚假、舞弊行为等。

3.评价标准。它包括规范性标准和非强制性标准。规范性标准指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国家、部门或地区性的正式标准,上级或主管部门下达的明确任务指标等;非强制性标准指被审计单位自行制定的标准,如可研报告、预算、年终考核指标等。

4.评价方法。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①比较分析法。选择适当的审计标准,如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规定等,在充分考虑被审计单位与该标准适用单位之间差异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客观评价。②因素分析法。在作出一定的假设的前提下,采取顺推或逆推的方法,对照事实进行分析找出绩效偏离标准或异常的原因。③综合评分法。通过选择评价指标、计算指标数据、确定评价标准、计算指标得分,将定性的概念转为定量的数值后进行数学运算,以便进行加总。

(四)绩效审计的方式方法。

专项审计调查是中国特色绩效审计的方式之一,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尤其适用。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其项目经费基本都用于消费性支出,通过专项审计调查可以发现其中存在的共性和倾向性问题。例如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在专项业务项目支出中列支公用经费,导致专项业务项目“专项不专”的问题,审计机关通过专项审计调查,发现普遍性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真正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此外,与国外绩效审计多针对一个具体的项目不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既要对一个具体的项目,更要对一个方面。在绩效审计的组织方式上还可以采取“统一审计目标、统一审计实施、统一反映成果、统一审计处理、统一组织协调”上下联动的方式。例如,2008年对国家质检总局及其18个直属局、直属局的下属分支局及办事处预算执行开展的“上下联动”审计,既从一个具体的直属局看问题,还要从18个直属局和下属分支局看问题,从整个检验检疫系统与推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改革、加快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的角度看问题。

在绩效审计方法中除了采取财务审计所运用的审阅法、核对法、座谈法等一般审计方法外,还要广泛借鉴其他学科的技术方法,充分借鉴其现有研究成果、常用分析方法或专业分析模型,实现审计与其它学科的恰当融合。这些学科领域包括:公共管理和现代预算制度,成本效益与经济分析学的分析方法,应用统计学与计算机技术等。例如,对制度绩效审计可以借鉴制度经济学理论;对环境绩效审计可以借鉴环境经济学的环境费用效益分析方法,外部效果理论等。

(五)绩效审计的内容。

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的内容主要关注几个方面:

1.资金管理的经济性。跟踪资金使用全过程,关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完整、预算支出结构是否合理,仪器设备是否有效利用等。

2.行政管理的效率性。关注行政事业单位机制、体制、制度上的问题,包括机构设置是否科学,是否存在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执行是否到位,行政管理职能发挥是否有效等。

3.行政活动的效果性。关注主要围绕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和工作计划目标以及所产生的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等。

此外,具体项目中的绩效审计内容可以结合审计目标在以上三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延伸。

三、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发展的几点建议

1.做好绩效审计的有关立法工作,明确绩效审计的法律地位。经修订的审计法中虽然增加了绩效审计方面的考虑,但是尚未突出其重要地位,绩效审计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撑和工作机制保障。同时,要尽快制订和完善国家审计机关的绩效审计准则、绩效审计的质量控制办法、绩效审计结果公告办法等规范,确保绩效审计的规范有序进行。

2.积极构建行政事业单位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绩效审计相关规范。虽然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根据项目不同是各异的,但对于行政事业单位一些共性的、必须的评价指标标准,可以尽快探索制定评价体系。例如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等。

3.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的认识,提高审计人员业务水平与技能。绩效审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因此审计机关要加强对审计人员业务水平和技能的培养,同时通过各种形式强化认识绩效审计的重要性,树立将绩效审计融入到每个行政事业单位审计项目中去的工作理念。

(作者单位:审计署广州特派办)

作者:汪 蕊

事业单位绩效审计论文 篇2:

对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的研究

摘要 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向前迈进,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绩效审计作为我国政府日常管理的重点,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发展与建设,同时也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落实。开展绩效审计不仅可以促进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更能推动整个社会经济更快、更好发展。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审计工作,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 事业单位 绩效审计 意义

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开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展比较缓慢。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国家致力于建设服务型政府,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审计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已经成为行政事业审计的主流方向,其框架也正在初步建立和形成。深化和加强行政事业绩效审计不仅关系到整个中国特色绩效审计,更关系到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

一、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行政事业单位资源的利用效率。资源利用主要包括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支出是否按照法定预算用途合理进行的,以及支出的费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还包括设备物资是否有效投入使用以及人力资源是否合理配置。

(二)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的效率。行政管理效率主要是指事业单位内设置的机构是否科学合理,是否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岗位职责是否落实。还包括事业单位是否具备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以及事业单位内的设备管理是否完善。

(三)事业单位行政活动的效率。行政活动效率主要是指单位内部预算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是否按照预算执行的,以及被审计的单位其行政管理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还包括行政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要求,以及单位内部资源的利用是否行执有效。

(四)事业单位的服务效率。服务效率主要是指单位的绩效审计是否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以及接受公共服务的团体和个人是否得到了公平的待遇,以及弱势群体是否享受到更好的保障。

二、行政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审计的意义

(一)有利于推进我国民主法制进程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稳定发展,公众对政府的工作效率与职能的发挥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我国政府不断加强民主化与法制化的建设。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审计,使国家审计制度不断完善,同时也提高了政府工作的经济性与时效性,单位定期发布的审计公告,能够使公众了解政府的财政支出,更有利于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从而提高了人民参与监督和参与国家建设的积极性。

(二)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政府的财政开支也有所增加,同时其相应的风险与责任也随之增加。目前,我国的财政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财政收支的社会效益分析机制也不健全,因此充分发挥出绩效审计的监管职能带有一定的紧迫性,这样才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发挥出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对社会负责,对人民群众负责。

(三)有利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廉政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审计,可以对单位进行财政审计的同时,从单位费用支出所获得的效益角度出发,来审核单位的人力资源分配、物质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加大监督力度,从源头上防止腐败现象的发展,加强政府的廉政建设。

三、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模式

(一)多元化的审计模式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涉及的领域众多,项目个体特征千差万别,对其开展绩效审计不容易形成共性的审计模式,因此,构建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模式必须是多种目标、多种内容、多种评价体系、多种方式方法的多元化绩效审计模式,只有发挥其多元化的特点,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模式才能适应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真正起到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的作用。

(二)与真实合法性审计相结合的审计模式

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我们在开展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工作时需以财务收支的真实合

法性审计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其中的违规现象,来完善体制建设和政策实施方面的漏洞,促进规范管理,构建与真实合法性审计相结合的绩效审计模式,将财务收支审计融于绩效审计。

四、政事业绩效审计的目标及评价体系

(一)行政事业绩效审计的立项

审计机关首先通过对审计需求、审计项目洲直、审计资源状况进行分析确定绩效审计总体规划。其次根据具体项目的重要性、增值性、可操作胜等特点筛选出当年度具体审计项目。

(二)行政事业绩效审计的目标

在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的总体目标是实现由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导的阶段向以绩效审计为主导、财务收支审计与绩效审计同时并存、共同发展的阶段的重要转变。具体审计项目目标的确定与政府宏观调控的需要,人大对政府监督的需要,社会各界对项目绩效的认知需求等密切相关。

(三)行政事业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行政事业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是绩效审计模式的杨臼和重点,它根据绩效审计目标建立,是由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第一,评价原则.包括全面性原则、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原则、长期绩效与短期绩效相结合的原则、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第二,评价指标,包寸舌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层面,内部控制层面,真实合法性层面;第三,评价标准,它包括规范性标准和非强制性标准;第四,评价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综合评分法。

五、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审计意识

绩效审计作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问题,加强单位的绩效审计工作已经成为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必然趋势,这也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想要做好绩效审计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单位绩效审计意识,做好开展绩效审计的宣传工作,为绩效审计工作的全面展开打下舆论基础。除此以外,单位还要转变审计观念,必须认识到单位展开绩效审计工作,是世界各国政府审计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想要与国际接轨,加强政府职能,就必须要做好绩效审计工作,转变目前以财务审计为主的现状。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环境建设

行政事业单位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环境主要是政治环境和法律环境。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绩效审计环境建设已经有所好转,绩效审计的发展已经引起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视,行政事业单位已经逐步采用绩效审计理论指导审计工作,同时要加强社会公众的民主意识,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是民主政治的产物,只有提高人们的民主意识、完善民主形式、民主手段,才能有助于树立绩效审计意识,为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绩效审计是国家监督政府行为,需要相关的法律给予保障,逐步完善绩效审计的法制建设,逐步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法制环境的建设,才能促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发展。

(三)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绩效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鉴于绩效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所以审计人员不仅仅要掌握财务、审计、法律方面的知识,其日常工作还涉及到了工程学、管理学、统计学以及心理学等知识,同时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审计人员还需要具有计算机操作技能。当然这不是要求审计人员能够成为上述这些方面的专家,只需要他们总体的知识结构达到一定标准即可。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审计人员组织培训教育工作。

(四)完善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的评价体系

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科学、可行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作为保障。而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要依据绩效审计的目标,其遵循的原则主要包括: 全面性原则、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原则、长期绩效与短期绩效相结合原则以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行政事业绩效审计评价体系需要制定评价指标,其主要包括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真实性和合法性。

六、总结

随着我国社会建设的不断加快,国家的财政体制改革也在逐步深化,而行政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审计也是行政事业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体系初步建立和形成,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薄弱的环节,但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绩效审计体系,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对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采用先进的绩效审计方法,不断完善绩效审计相关制度法规,以科学规范的审计理论指导我国的绩效审计实践工作,大幅提高我国的审计实践水平,促进我国审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汪蕊.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模式探讨.审计与理财.2009(08).

[2]侯玲.政府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初探.审计月刊.2009(5).

作者:张媛

事业单位绩效审计论文 篇3:

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的难点和解决途径初探

摘要:在行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绩效审计工作能够对事业单位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其应该作为事业单位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为将事业单位管理水平提高至更高层次,更好地开展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工作,文章对绩效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的难点进行了深入讨论,依次分析了审计意识、审计方法、评价体系及激励手段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增强事业单位的绩效审计工作,希望能够为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见。

关键词: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工作难点;解决途径

绩效审计就是按照一定的程序和统一的标准,参考特定的指标体系,从而对事物的数量、本质及相关事物的影响程度进行定量和定性两个方面的判定。事业单位的绩效审计工作有助于单位管理理念的转变,使事业单位从过去的对特殊群体利益进行强调发展为对全体公众意志的强调,能够真正在事业单位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有助于培养事业单位对社会负责的态度,实现事业单位成本的节约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工作的难点

在实际工作中,当前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难点和困难。

(一)审计意识缺失,观念落后

首先,一些事业单位领导层缺乏正确的审计意识与观念,不能对绩效审计开展的重要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次,工作人员的工作观念不能顺应时代潮流,虽然绩效审计在我国已经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审计人员中只有少数人对绩效审计工作真正有所了解,大部分工作人员仍然将财务收支审计作为其主要的工作方式。最后,社会公众对绩效审计工作缺乏了解,不能正确理解自身的权利及义务,所以也就不了解其开展的具体意义,限制了绩效审计工作的更好发展。

(二)审计方法落后,人才知识结构单一

很多事业单位的审计人员一般具有足够的财务知识储备,但是在其他诸如法律、经济等领域所知甚少,导致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十分单一。在业务素质上,审计人员大都拥有比较强的查账能力,但是缺乏对审计成果加以运用的能力,而且很多审计人员思维模式已经固定化,导致其在审计工作中对传统的比较法、统计分析法等大量运用,造成审计方法落后,影响绩效审计工作应有效果的实现。

(三)审计工作评价体系不完善

绩效审计工作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还很短,相关法律建设还不是很到位,不能引导事业单位开展正规化的绩效审计工作。在绩效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由于缺乏适行的评价体系,不同单位所使用的评价方法和体系也都是各异的,彼此之间缺乏可比性。这就导致没有办法判断单位工作的好坏,达不到审计工作所应具有的作用。

(四)审计标准与激励手段缺失

在事业单位的绩效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当前存在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平均主义盛行,使审计工作失去公平性,同酬不同工的制度也违背了分配的基本原则。在这种工作机制下,单位经常发生由于员工所受待遇不公而导致的人才外流现象,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事业单位就会出现内部人才过量损失、外部人才引进力度不足的现象,对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增强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工作的途径

针对上述绩效审计工作中的难点和困难,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了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增强绩效审计意识,扩大绩效审计比重

在我们国家审计工作体系中,绩效审计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绩效审计工作的加强,能够带来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及政府部门工作效率的大幅度提高,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增长情况下事业单位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由道路。为了将事业单位的绩效审计工作落到实处,首先就要对事业单位的绩效审计意识全面进行提高,要在单位审计工作中提高绩效审计所占的比重。其次,要扩大绩效审计工作的了解面,无论是单位领导者还是普通职员,都应该树立正确的绩效审计观念和意识,以便在日后能够更好地开展绩效审计工作,同时还有利于为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力的舆论优势。最后,为了使我们国家的政府事业单位职能得到加强,使其更好地完善自身的发展,做到与国际接轨,就必须转变事业单位工作过程中的审计观念,保证单位工作人员对本单位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始终保持正确的认识,要彻底改善当前事业单位以财务审计为主的审计工作现状,建立健全审计工作体系,促进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工作的更好开展。

(二)改进审计方法,改善人员结构

针对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审计方法落后现象,要通过对审计方法和人员结构的改进加以解决。首先,要对审计方法进行改进。很长时间以来财务收支审计都是作为事业单位审计工作的主流方法,而若要在事业单位全面开展绩效审计工作,就要改进传统的审计方法。绩效审计工作的开展应该采用合适的评价方法,对现有方式与途径进行创新,这样才能使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能够更好适应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其次,要对审计工作人员的结构进行改善。要对当前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的现状进行改变,进行专业化的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为审计工作培养大量的复合型人才。事业单位应该不断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努力提高其素质及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要将审计人员培养成为计算机、经济理论、管理要素、经济、财务甚至法律全部精通的全方位人才,这样才有利于更好地在事业单位开展绩效审计工作,促进单位审计工作的更好进行。

(三)建立健全审计工作评价指标体系

如果在对事业单位进行绩效审计工作的过程中没有相对比较健全的指标评价系统,那么绩效审计工作进行过程中也就缺乏足够科学的评价依据,这个问题是世界各个国家在对事业单位进行绩效审计工作过程中共同存在的。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工作内容主要有两个评价指标:第一,经济效益评价指标,该指标是以事业单位所获得的经济效益作为参考依据而制定的;第二,社会效益评价指标,该指标是按照不同事业单位之间的工作性质与工作领域的不同而制定的。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在其指标的制定环节,必须遵循以下几点原则:一是要确保事业单位能够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二是要在追求单位效益的过程中兼顾社会公平;三是事业单位评价指标的制定要结合单位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在对事业单位的指标评价系统进行完善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投资活动带来的经济方面的收益,还要对单位投资项目在环境、就业及社会发展等多方面所取得的社会效益进行考虑,健全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评价体系,促进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工作的发展。

(四)完善激励机制与评估方式

在对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针对审计标准和激励手段缺失的现象,单位应该通过对绩效考核机制与绩效评估方式的完善加以解决。首先,要在事业单位制定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考核机制的制定最好由领导和员工共同完成。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领导及时对所制定的考核目标进行审视,确保其能够满足本单位的实际需求,同时员工还能够根据单位的整体目标来对自身的工作目标进行调整,从而对员工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其次,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方面,绩效考核工作也应该受到重视,要对其积极进行宣传,在单位内进行绩效考核理论与知识普及,起到对全体成员的引导作用,使职工都能够对绩效考核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发挥绩效考核的真正作用。最后,要在单位内部确立新的评估方式和量化指标,当前的很多评估方式都不能很好满足单位绩效考核工作的开展,重新确立单位绩效评估办法,完善绩效考核体系,使单位的审计工作获得更好的发展,促进绩效审计工作更好开展。

三、结语

开展事业单位的绩效审计工作,既符合当前我们国家经济水平快速提升、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还是服务型政府部门建设的必然选择。绩效审计工作的成功开展,不仅能够有效提高事业单位内部的资金利用率,还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促进我们国家法治事业的发展。事业单位可以从增强审计意识、改进审计方法、健全指标体系、完善激励体制四个方面着手,促进绩效审计工作在事业单位得到更好的开展,进而推动事业单位审计工作的标准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汪蕊.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模式探讨[J].审计与理财,2009(08).

[2]王莹.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刍议[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16).

[3]周作超.试论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审计[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02).

[4]温志鹏.行政事业单位的绩效审计探析[J].中国外资,2011(22).

(作者单位:河北省测绘资料档案馆)

作者:齐润婷

上一篇:工会总结及工作计划(精选2篇)下一篇:城管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