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笔者通过自编“中等职业人才培养职业素质培训问卷”,根据频率分析结果进行调查,初步检测中等职业学校内部质量管理要素的维度结构,分析当前认为较为重要的中职内部质量管理的要素,再通过相关文献分析、要素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这些要素涵盖构成质量管理体系的四个基本过程。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论文 篇1:

浅谈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摘 要】本文分析了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文章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为专业盲目发展,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第二部分为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贴近度不高。第三部分为教学方式相对落后,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衔接度不高。第四部分为实训基础建设相对滞后。第五部分为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企业参与度不高。第六部分为师资队伍力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第七部分为学校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建设上不够重视。

一、专业盲目发展,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随着我国经济的调整发展,中等职业学校为了吸引生源,增设越来越多的新专业,甚至有的学校在软硬环境条件都没有的情况下,就盲目上马的地步。很多学校会在招生简章和教学计划中标明专业的培养目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等原因,很难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可是从培养情况上来看,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上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并不明确,只是为了吸引生源,扩大招生而开设专业,并没有在研究、分析、论证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要的基础上而开设;同时对于学生将来的就业发展方向没有深思过。

二、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贴近度不高

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就是课程设置,其设置必须与市场贴近度较高。课程设置必须是在了解特定行业需求的前提下,结合学科知识体系,開设具有本专业特色的、能够满足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课程。但在实际操作中,课程设置会出现与市场贴近度不高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下列几种情况:第一种,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未适应社会精细化的要求等现象。第二种,课程设置过于强调系统性和专业性。第三种,课程体系设置过于僵化,千篇一律。

三、教学方式相对落后,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衔接度不高

1.教学方式手段陈旧。虽然我国现在强调工学结合、“订单式”、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式,但教育观念仍停留在素质教育,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仍占主导地位,仍沿袭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方式,教师重视课堂教学,以讲授教材为主,为了理论而学习,学生学习没有主动性,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真正的理解专业知识,学生问题的思考局限于教师的思维,没有自己的见解,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2.教学内容上,学校教学内容往往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求。理论脱离实践,教学内容形式陈旧,没有创新点,无法跟上技能知识更新的脚步,学生在校阶段所学的知识常常会与企业实际操作脱节,出现学校所学的技能“学了白学”的现象。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理论课程教师往往缺少足够的实践经验,尤其是大学一毕业就直接进入教学,实际工作经历少,没有广泛、深入企业内部,对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了解甚少;再加上课堂上空讲理论,局限于老知识、旧技能,就会造成学生缺乏足够的感性认识,只停留于书面的理论学习,理论理解不深刻。学生本身对于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就不高,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就会造成学生学习的抵触心理,从而影响实践动手能力,导致学生进入企业后,不能有效地利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工作。

四、实训基础建设相对滞后

1.实训教学设备与企业生产设备严重脱节。随着时代不断的发展,新技术、新设备不断出现、不断升级,企业生产设备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而中等职业学校由于社会的关注程度低和资金的缺乏,更新实训教学设备的速度无法与企业相比,甚至长期得不到更新,实践教学设备可能还停留于早期水平。

2.实训基地的建设发展缺乏实用性、规范性和可持续性。虽然近年来实训基地在教学中重要地位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很多学校都建立起自身的实训基地,国家级、省级的实训基地纷纷出现。然而,这些实训基地中有很多都是为了“面子工程”而存在,没有考虑长远的规划和建设。如何将实训基地在中等职业学校里发挥自身的最大优势,需要社会、学校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五、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企业参与度不高

国外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家会给予政策指导,还在体系建设、管理体制、教育投入、行业企业参与、就业准入和职业资格证书等方面给予规定。从2000年后,我国先后颁布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等政策,同时也出台了一系列资金政策,鼓励校企合作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校企合作”作为我国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方式之一,国家对鼓励企业参与到中等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中的重视度。

校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政府、学校、企业三方的重视,但在实际操作中,企业认为虽然政府有了相应的政策,但却缺乏相应的政策指导,也没有享受到政府在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

六、师资队伍力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1.教师队伍学历层次结构较低。教师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扮演着传授知识的角色,要求必须具备相应的学历、较高专业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取得高级中学教师资格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但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队伍大多数都集中于专科和本科学历为主,而研究生学历以上所占比例偏少,造成教师层次的不平衡。

2.“双师型”教师数量缺乏。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虽然形成,但师资队伍数量应进一步充实,“双师型”比例尤其是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大多是毕业后就走上讲台,刚开始毫无教学经验和专业技能实践,但随着边教学边实践,也取得了相关的资格证书,但是能够真正担负起学科人的合格教师少之又少。虽然学校也通过引进企业人才担任专任或兼职教师,但往往进入学校后就会脱离企业,与行业相关技能有距离,可能造成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停滞不前。

此外,由于传统观念、待遇影响,也是影响学校吸引到高层次的专业人才,甚至还会造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源流失严重。如有的职业学校由于划转等问题,造成主流教师大面积外流,教师队伍人数锐减。

七、学校对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建设上不够重视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年龄处于十五、六岁,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型,如何在关键时刻对他们加以引导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学校在培养学生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对道德思想、职业道德、职业修养等方面加强重视,不能偏离教育“育人”的根本宗旨。企业需求的人才不仅是要有扎实的技能,还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适应工作的心理素质。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最重要方式就是“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工作方面教育时,仍不免会理论脱离实际,空谈理论,缺乏与社会实际的结合;再加上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师生比例失衡,无法针对具体的学生进行特定的教育,这就造成对学生的思想现状不了解,无法给予学生多方面需求正确的指导和帮助,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思想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从而出现很多毕业后的学生频频跳槽、工作状态不佳,企业常常抱怨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魏所康.培养模式论——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 朱向军.建设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

作者:王德志

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论文 篇2:

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因素

摘 要: 笔者通过自编“中等职业人才培养职业素质培训问卷”,根据频率分析结果进行调查,初步检测中等职业学校内部质量管理要素的维度结构,分析当前认为较为重要的中职内部质量管理的要素,再通过相关文献分析、要素的相关性分析,发现这些要素涵盖构成质量管理体系的四个基本过程。

关键词: 人才培养质量 内部质量管理 相关性分析 专业课程标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加工制造业发展迅速,职业教育迎来了全面爆发性增长的历史机遇,大批高职毕业生已成为加工业的新生力量。十二五以后,随着我国职业院校从规模化发展往内涵发展转变,国家部委出台了加快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国家发展和改革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等其他项目的推动下,全国1000多所中等职业学校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学校企业合作订单、现代学徒制、中外合作教育等各种办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由于职业教育与学校所处地理区位、文化背景、产业配套、人口分布等因素紧密相关,各个学校办学自成一体,各有特色。

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包括一些中等职业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亿名技术精湛的高素质工人。中等职业教育是中国职业教育的主体,这些学校为学生开展高水平的文化知识教育,并根据专业岗位的要求实施职业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我国的中等职业学校分为四类:中专、技校、职高、成人中专。进入21世纪后,传统四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逐步趋同,办学形式越来越近。国家通过改革,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逐步打破部门的界限,促进一体化。统一规范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或“中等职业学校”。

人才培养模式指的是在一定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具体培养目标和人才规范。实施人才培养过程总量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体制和评价方法。包括四个方面:培训目标(规范)、培训过程、培训系统和培训评估。具体可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培养目标和规格;(2)实现某些培训目标和规范的整个教育过程;(3)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4)配套科学的教学方法、方法和手段。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建立的知识、质量结构、能力及实现这一结构的途径。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的特点,体现了教育理念和教育理念。也就是说,在某些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为实现预期培训目标而制定的标准风格和操作方法涉及培训目标、各种要素,如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教育评估,以及设定目标,培训过程实施,评估和改进培训。

一、中等职业教育质量要素现状调查

作者通过自编“中等职业人才培养职业素质培训问卷”进行调查,初步审查中等职业学校内部质量管理要素的维度结构。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东,西,中部地区100所中等职业学校,向校长和教师分发6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24份,有效率为87.33%;向业务经理和人力资源管理负责人分发了200份问卷,收集了176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88%;向有关政府部门分发了50份问卷,收集了49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8%。共发放问卷850份,回收有效问卷749份,有效率为88.12%。问卷题目为:①请您谈谈对“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的理解。②请您谈一下对“中职内部质量管理”的理解。③请您列举十项“中职内部质量管理”的构成要素,并按照重要等级排序。对第三个问题的第十个分量的答案项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分类,并读取整个内容,并进行语义分离和细化以获得信息。编码包含这两个因素的答案,以实现最大的项目意识。最后,计算各种因素的出现频率,按降序排列,出现频率较高的前10项(如表1所示)。

根据频率分析结果,显而易见的是,目前被认为更重要的内部质量管理[1]要素是人才规范,专业课程标准建设,教学整合,课程改革,学术体系灵活,管理灵活,教师能力强,生产性培训,质量评估,“双证书”制度,专业素质培训等。这些因素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因素,是决定人才培养成功的关键因素。它们涵盖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实现目标的教育过程,评估系统及实现过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二、中等职业人才培养质量要素的文献分析

查看中国知识网(CNKI)数据库中的相关期刊,关键词为“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管理”,共计5112篇。入选近十年职业教育核心期刊(“教育论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育与职业”,“专业技术教育”参见表2)为研究对象,共380篇。论文总数保证了一定的研究,同时保证了一定的质量。通过对380篇论文中质量管理要素的内容分析和分类分析,最终统计出各种因素的发生情况。按降序排列,选择频率较高的前10项。

三、中等职业人才培养质量要素的相关分析

Spearman与秩相关的要求观察两个变量是配对分级数据,或者从连续变量观察中获得的分级数据。无论两个变量的总体分布如何,样本大小的大小。中等职业学校内部质量管理问卷调查中获得的因素和文献分析得出的因素,所有都是顺序变量,同一观察的前10个项目按升序排序,顺序是元素的级别。两组变量符合Spearman相关性检验标准,社会数据软件SPSS19用于两组数据。0 Spearman等级相关性测试(结果显示在表4和表5中)。

两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79,当置信度(两侧)为0.01时,相关性非常显著。这就清晰地解释了过去十年来在开放式调查阶段获得的中等职业学校内部质量管理要素和四大职业教育网络核心期刊的文献分析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内部质量管理要素都是基本一致的。表4列出了质量目标,专业课程标准的建设,教学的整合,课程改革,灵活的学术和灵活的管理,教师的能力,生产性培训,“双证书”制度,质量评估和专业素质培训是中等职业学校内部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质量目标可以帮助学校合理有目的地分配资源,并实现预期目标;专业课程标准的建设正是朝着质量目标迈进的有效途径;教学为一体,使教师成为优秀教师,学生热爱学习,“做”为核心,在人才培养方面迈出坚实的一步;课程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学习方式,将学生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灵活的学术体系和灵活的管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兴趣,激发了学生深层学习的潜力;教学人员的培养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生产性培训为学生提供了提前进入企业的平台;“双证书”系统和质量评估是对评估和评估系统的全面和深入的评估和评价。

通过梳理中等职业学校最重要的10个内部质量管理要素,作者发现每个要素基本涵盖构成质量管理体系的四个基本过程:(1)质量标准制定过程[2]包括人才的质量培训目标和专业课程标准的构建,其中培养目标是制定专业课程标准的核心,是实现质量目标的前提和关键;(2)资源管理过程包括课程改革,提高教师能力,建设生产性培训基地,这些都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和保证;(3)流程管理包括教学、学习、整合、灵活的学术制度和灵活的管理,“雙证书”[3]制度,专业素质培训,其中灵活管理是其他因素管理的基本特征。这些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和方式;(4)分析与改进。过程主要包括考核与评价体系,涉及学生学习成果评价(包含知识考核和技能鉴定)和内部质量管理效果评价两个方面,学生学习成果评价包含知识考核和技能鉴定,内部管理效果评价包含学习态度、德育、操行评分、社会实践、企业实习鉴定、奖惩情况等,学习成果的评估是质量效果评估的重要部分。考核和评价体系的完善为不断修正人才培养过程,以期实现更好的质量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永芳.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贺文瑾,石伟平.我国职教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5(10).

[3]姜大源.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初探[J].教育研究,2004(5).

作者:王秀刚

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论文 篇3:

探究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改革

机械加工技术在中等职业教育中是一门技术性强、操作要求高的专业,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学科,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知识,但是由于现阶段专业技术考试对于机械加工专业不够重视,使得很多学校、家长和学生对于课程学习不重视,课堂生动性教学的现状堪忧,课堂教学质量亟待提高。

将高效课堂教学理论与机械加工技术课教学目标相结合,剖析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创新研究,实现对机械加工技术课堂高效教学的推广,对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中职教育课程体系创新模式研究

增加课堂互动性,让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入课堂提问环节

教师提问是一个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途径,生动的教学模式就是要加强教学的互动性,从提问的角度来说,可以从联系实际设计问题、引出教学内容;循序渐进、由浅到深地引出问题;理解欣赏同学们的回答,从三个方面来加强问题的趣味性,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课堂思考。

增强课堂直观性,让综合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辅助设备

教师在课堂上要学会使用投影、幻灯片等教学的辅助设备,加强教师课堂教学的直观性,使原来抽象晦涩的概念变得更加形象和更加感性,由此来吸引更多学生的注意力,然而过度地使用辅助设备,也会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必须要合理地、有效地使用现代教学设备,来降低难度,提高教学的高效性。当然FLASH、动画等信息方式也可以利用于课堂教学,但是都要以适度为前提。

中职机械加工课堂高效性教学的互动式体验教学模式

首先,要构建互动式体验教学的奖惩机制,突出表扬的理论。心理学上认为学生具有积极心态,而教师要激发他们的这种潜能,增加积极情绪体验是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适量的惩罚模式有时更能凸显表扬的力量和它的非同价值。

其次,还要加强体验式教学内容,突出强调机械加工创作中的成功体验。机械加工专业的教学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需要积极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既要对学生创新及时肯定,还要让他们走出自己的理想世界,教师与同学们融合在一起,给予学生创作上的自由。

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为学生发展是新课程的教学核心理念,这理念必须贯彻落实到职业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机械专业课堂高效的教学模式对提高课堂质量、完善学生知识储备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要不断创新思维、求真务实,寻求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自己与学生的共同发展。机械加工专业的学习是不能忽视基本素质的,对于人才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四点展开。

优化教师教学的理念

树立学生素质培训的观念

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知识储备直接影响了机械专业学生竞争力的强弱,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之快,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机械加工专业,教师必须在学习教育培训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素质的培训,树立现代化的素质培訓观念,才能实现高效的开发。同时,教师也应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教育教学方法、教育理论,剖析教育知识整体的结构,还应该加强对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

制定完善的学生学习生涯规划

学习计划要起到好的效果就必须把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这其中的关键衔接点就是对学生生涯规划的关注,学校对机械加工专业学生基本素质培训的计划和战略需要将学生的个人追求和发展融入培训内容之中,尤其是关于学生成长、发展的计划,这是现代化培训内容的新要求。要形成相对完善的培养机制,但是还需要在培训中帮助学生来规划完善自己的学习生涯计划,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更新培训内容,完善学生基本素质培训与开发的模式。

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机械加工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是不能被忽视的,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就是要把人类文化通过知识传播、环境熏陶等教育过程,使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内在品质,让学生在身体和精神、理智和情感、情绪和感觉等方面能相协调,要将学生的素质培养与专业技能培训相结合,这样对学生积极性的调动有重大的意义,在学生基本素质学习激励措施的制定中,还需要关注学生创造力、自觉性的调动,开发学生的潜能,形成物质与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机制,提升学生的归属感和成就感。通过对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的实践研究,有利于学生创作的培养,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涯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作者:陈仕跃

上一篇:小学学校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县志办公室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