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蔡炯1刘晓春1张书玉2审计风险模型表达了审计风险的构成,反映了审计风险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是审计过程的指导核心,影响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理念、审计责任范围和审计目标。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论文 篇1: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与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比较

【摘 要】文章分析了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局限性和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优势,指出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评估审计风险观念范围的扩大与延伸,是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审计风险模型;风险导向审计;管理当局舞弊

作者:王耀明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论文 篇2:

传统与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比较

蔡炯1 刘晓春1 张书玉2

审计风险模型表达了审计风险的构成,反映了审计风险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是审计过程的指导核心,影响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理念、审计责任范围和审计目标。在制度基础审计的基础上,198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提出审计风险模型(也被称为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以帮助注册会计师量化审计风险、合理分配审计资源,更好地规避审计风险。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审计失败案例频发,审计期望差距不断增大。为此,审计界积极展开审计模型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提出了新的风险模型(也被称为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实践中开始了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向现代审计风险的更替。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要求于2004年12月15日以后开始执行新的现代审计风险模型以代替原有的传统审计风险模型。我国于2004年底发布了审计风险准则的征求意见稿,其中全面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概念,并相应地修改审计风险模型为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笔者认为要顺利地完成这种转换,需要对上述两个风险模型进行深入对比分析,才能更好地把握关键,顺利实现过渡。

笔者认为两者除了在形式上不同外,主要区别在于确定风险因子的角度不同、产生的审计环境与审计假设不同、重大错报的内涵不同、其所反映的审计责任和审计目标不同,分别体现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思想精髓。

一、模型风险因子介绍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认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其中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控制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因子合并,从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法律责任的角度即审计风险的来源重构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其中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具体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同会计报表整体关系密切的重大错报风险或对许多认定都有潜在影响的重大错报风险,二是交易类别、账户余额、披露和相关陈述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这就从风险内容上扩大了企业报表风险内涵,包含所有可能影响企业报表的风险因素,而不仅限于内部控制。由于不同企业不同经营时期面临的风险不同,如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以及员工舞弊风险、管理人员舞弊风险等等,这些具体的审计风险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能够将其包容于其中,从根源划分审计风险避免了以偏概全,机械化处理问题等弊端。检查风险因子的保留体现了现代模型对传统模型的继承,但其内涵发生了改变:反映审计剩余风险。即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职业判断,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控制,确定剩余风险,执行追加审计程序,将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重大错报风险水平决定了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

二、审计环境与审计假设比较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和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均是审计界在其所处审计环境下努力缩小审计期望差距的结果。

传统审计风险模型脱胎于制度基础审计,产生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的审计诉讼浪潮之后。它试图从理论上解决注册会计师以制度为基础抽样审计的随意性,解决审计资源的分配问题。但由于其固有局限性,从客户会计报表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分析入手,根据内部控制测试的结果决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做法,在实质上仍然是制度基础审计方法的延伸,最终未能达到最初的目的。由此导致20世纪90年代后,西方国家出现了大量管理舞弊审计失败案例,掀起新一轮审计诉讼浪潮,社会公众审计期望差距进一步扩大。社会公众认为,审计人员应对舞弊行为的揭露以及关于受审企业管理人员欺诈和违法行为的报告负有更大的责任;审计人员应增进审计的有效性,即提高对影响会计报表真实性的觉察能力;审计人员应向有关利害各方详尽报告审计过程的发现;为使已审会计报表更具有实用价值,审计人员应向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多的关于企业持续经营能力方面的信息。此外,审计市场竞争加剧,促使会计师事务所的边际收益不断下降,需要更为有效的方法模型指导审计实践。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其所依据的审计假设相应变更,体现了审计对审计环境变化的适应。

两个审计风险模型依据的审计假设区别具体分析如下:传统审计风险模型是依据(1)审计主体独立假设,即当为发表一个独立意见而对财务数据进行审查时,审计人员只唯一地充当审计师的角色,审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之间“无利害关系”,双方都希望建立能防止和揭露差错舞弊的内控制度。該假设使得注册会计师可以将防止和揭露差错舞弊的关键集中于企业内部控制。这种“无利害关系”在现实中已被众多审计失败案例推翻。(2)审计证据可靠假设,即“递交验证的财务报表和其他资料不存在串同作弊和其他异常舞弊”,因此奉行无反证假设,以证实型为主,重点关注报表公允性,而对报表是否存在重大舞弊并不强调主动发现,只关注在审计过程中可能导致会计报表严重失实的错误和舞弊。(3)管理当局中性假设,实行“无错推定”,即没有充分证据证明管理当局存在舞弊就推论管理当局不存在舞弊。依据该假设,容易忽视审计对象可能的管理舞弊。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职业怀疑精神”。将重点放在舞弊产生的根源上,而非舞弊产生的表面结果。充分考虑可能存在导致会计报表产生重大错报的情形,从实质上实践注册会计师以职业怀疑态度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对被审单位管理层是否诚信,是否有舞弊造假的趋势,始终保持一种合理的职业警觉。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还在实质上扩大了审计证据的范围,强调积极主动发现报表中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和舞弊,因此要求实行以侦查型为先导,证实性为补充地审计战略。此外,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还摒弃了“管理当局中性”的看法,实行“有错推定”,即注册会计师“不能推测管理层是诚实可信的”,进一步强化了职业怀疑态度,强调对管理舞弊的关注。

三、重大错报内涵比较

“重大错报”这一概念在传统和现代风险模型中的具有不同的重要程度,内涵并也不完全相同。

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中未直接使用“重大错报”这一概念,而是在对风险因子的界定中使用了这一概念。其中错报与舞弊并列,错报是指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非故意的错误或漏报,舞弊是指导致会计报表产生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由此界定了注册会计师对报表重大错报或漏报的关注仅限于报表项目,对于报表附注及其它财务信息中是否存在可能导致投资者决策错误的重大错报或漏报不予考虑;也不重视从审计对象整体寻找重大错报或漏报的线索。这里注册会计师关注的错报是狭义的、有条件、有范围的:错报和舞弊是围绕可能引起审计风险的有关内部控制方面的会计责任进行界定的,这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仅是对会计报表公允性进行鉴证相对应;重大错报仅是报表不实反映的一种影响因素,而非重大的会计报表失实反映。

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中提升了重大错报的重要性,将其直接作为风险因子,从会计责任的角度对其内涵作了重新界定,其综合了各种可能导致报表出现重大不实反映的影响因素的作用,从报表出现不实反映这一结果出发,界定重大错报的。即重大错报的内涵等同于会计报表本身存在的重大不真实。

关于不實反映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报表真实而注册会计师出具否定式报告(除标准报告外的报告),另一种情况是报表有重大不实反映而注册会计师出具了肯定式报告(标准报告)。这两种情况都会误导投资者。由于审计市场大多由被审计企业支付审计费,注册会计师通常不会在承担审计风险的同时再冒失去客户的风险,而且当审计意见不一致时企业可能要求更换事务所。因此通常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即使发生也只能使投资者失去获得收益的机会。而在众多审计失败案例中,第二种情况时有发生,事务所可能在被审单位胁迫下串通舞弊,从而使投资者赖以决策的信息失去最后一道可靠性屏障。因此笔者认为上述不实反映更强调后一种情况。

此外,关于“风险”的具体含义不同的专家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风险是指企业的经营风险(Business Risks ,或称“商业风险”),另一种看法认为是指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风险,还有看法认为由于近年来审计失败的主要原因多是由于企业管理层舞弊造成的,风险可理解为管理舞弊风险等等。由于重大错报风险决定了最后可接受的检查风险,笔者认为上述风险内涵的理解均是对重大错报风险具体内涵的讨论。笔者认为根据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确定审计重点、分配审计资料时其导向可能是任何一种导致报表结果出现重大错报的风险因素,或许是经营风险,或许是财务风险,或许是其他风险。尽管在现代审计失败案例中,企业舞弊大多是管理层舞弊,但仍然不能以偏概全,特别是不同行业、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经营战略不同、会计信息产生途径不同的企业,其报表出现重大不实反映的可能原因并不相同。因此笔者认为这里风险是指企业存在的具体错报风险因素,不能以经营错报或管理错报等替代,否则就会同传统模型以内控风险为核心一样出现局限性。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注册会计师可以利用其导向的“不确定”而随意行为。

四、审计责任和目标比较

传统模型所依据的审计假设将防止和揭露差错舞弊的主要责任规定为由被审计单位承担,注册会计师只有附带责任:审计并非专为查错防弊而进行,由于内控的固有局限性、抽样审计的固有风险以及注册会计师专业判断不确定性等,注册会计师在这一问题上责任小于企业责任。因此,传统风险模型中以会计报表公允表达为审计目标,在我国现行审计准则中就规定审计总目标是判定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会计报表是否公允地反映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在出具审计报告的同时,提出改进经营管理的意见)。

而依据现代模型的审计假设,从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角度划分风险因子,就明确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假设报表存在重大错报的前提下实施审计,注册会计师必须通过职业行为(搜集、分析重大错报的线索,并进行职业判断)降低审计风险,对报表是否存在重大错报、是否公允,提供尽量可靠的评价,实质上扩大了注册会计师的责任范围。因此在现代风险模型中揭弊查错成了现代财务审计中与确定会计报表公允表达并重的审计目标。根据审计风险与审计责任的关系,有学者提出在现代风险模型中加入一个风险警示系数,笔者认为对于这种警示已包含在检查风险中,即如果注册会计师没有合理控制剩余风险,必然承担风险带来的法律和经济等损失。

上述责任的扩大和目标的改变是注册会计师根据其所处的审计环境所做的必然选择,也是注册会计师执业道德的内在要求。注册会计师的社会责任和职业利益具有统一性,其应在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前提下,竭诚为客户服务。因此,在现代企业复杂的经营背景下,为更好地保证社会公众的利益,注册会计师必须对报表中是否存在重大错弊付出更多的努力:将查错防弊设定为与报表公允性并列的审计目标,扩大对重大错弊的审计责任。

当然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不能无限扩大。由于对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的依赖形成了企业审计的必要,所以企业愿意支付一定的审计费用以换取公众的信赖。注册会计师在收益范围,根据风险、成本尽可能提供完美的“产品”——尽可能可靠的审计意见。由于支付的价格有限,公众不可能获得绝对完美的“产品”,审计也不可能做到绝对保证。因此当注册会计师完全遵循了契约所规定的审计程序,即使审计工作未能发现会计报表中的某些错弊,注册会计师也应当免责。这种审计失败是社会为节省审计成本而自愿付出的代价。

(作者单位:1 北方工业大学,2 北京市通盈建筑责任有限公司)

作者:蔡 炯等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论文 篇3: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演进与应用研究

[摘 要]文章从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原理出发,详细描述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理论基础。其次,文章阐述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具体应用,并对应用中的各要素进行具体阐述,确保该模型能够实现其风险导向作用。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审计计划和实施有效审计程序,并在获取审计证据的过程中恰当合理运用职业判断,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水平。最后,对模型中各影响因素进行透彻分析,透析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应用中的局限性,并提出相应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检查风险

在经济新常态这样的大环境下,审计的作用和职能愈发显著,同时人们对审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审计人员可以借助于审计风险模型这一模具,在执行审计的实质性程序这一过程中穿插执行——设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和确定检查风险等三个环节,对企业的经济行为进行监督鉴证,优化审计程序。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现代审计风险模型,不仅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还能够检查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存在漏洞,以达到加强企业宏观、微观调控的目的。

1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原理及应用

被审计单位内部存在的经济行为冗乱等现象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的控制下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并且呈现出愈演愈烈的状态。在系统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大审计环境推动下,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就这样应运而生,打开了审计风险模型应用的另一扇“窗”。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于2003年10月颁布了一系列新的审计准则,并提出了现代审计风险模型:

审计风险(AR)=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DR)

重大错报风险=固有风险(IR)*控制风险(CR)

即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IR)*控制风险(CR)*检查风险 (DR)

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风险模型下,重大错报风险源自于两个层面:一是源自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会计财务报表总体层面;二是源自于认定层面。会计财务报表总体层面的风险是指主要源自于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战略风险或宏观方面企业可能会发生的高层之间互相串通舞弊、会计人员虚构企业的各种相关经济业务交易事项等;认定层面的风险涵盖在原传统审计风险模型下就存在的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现代审计风险模型按照要求需对企业的重大错报风险进行细致评估并作为切入点,这样就具有更强大的说服力和执行力。

2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应用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中已基本涵盖了可以影响审计风险的两大要素内容,并且审计的实施核心也已经由固有风险转换到控制风险上。具体应用过程为:

2.1 设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

可接受审计风险是用来表示审计人员所愿意承担的审计风险。依据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可以来说明审计人员是否已经根据相关的审计职业准则各项要求实施了相关且必要的审计程序,并取得了各种充分和适当的审计证据来支撑他们整体的审计意见的得出。因此在具体的审计操作实务中:

(1)设定的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越高,表明审计人员对被审计事项持比较乐观的态度,他们愿意用相对比较简单的审计程序和花费较少的审计成本来进行审计工作。

(2)设定的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居中,表明审计人员对被审计事项持相对乐观的态度,他们愿意用相对比较简单的审计程序和花费相对较少的审计成本来进行审计工作。

(3)设定的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越低,表明审计人员对被审计事项持较不乐观的态度,他们需用比较繁琐的审计程序和花费较多的审计成本来进行审计工作。

故在设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时,审计人员需正确评估能够影响其设定审计风险水平的因素。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水平应控制在极小可能范围内,一般应在5%的可接受水平之下。

2.2 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审计工作人员应当从两大方面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一是针对被审计单位认定层次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列报等;二是针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在对重大错报風险评估时,审计人员实施的审计实质性程序的顺序应如下:首先,对被审计单位的环境进行识别和评估,并认真审阅核查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列报。然后,将评估出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错报的方面建立起相应的联系。其次,考虑识别的风险是否重大。最后,考虑识别出的风险可能会导致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发生错报的可能性到底会有多大。在评估重大错报风险时,审计人员就应当在其所了解的企业内部控制与某种特定控制之间建立联系。审计人员应根据职业判断,识别出重大错报的风险。此外,审计人员应当综合考虑组织框架、业务记录、业务流程等控制活动和其他要素,实施审计控制,已期达到审计目标。

2.3 确定检查风险

(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 = (可接受的)审计风险 / 重大错报风险

从上面的风险模型表达式可以看出来,在可接受审计风险水平一定的情形之下,可接受的检查风险高低与重大错报风险水平的评估结果有一定的依赖和依存关系。故审计人员应当根据这种反向变动关系来拟定和实施审计实质性程序的实施配套方案。审计工作人员可以得出以下三种相对而言比较可靠的审计结论:

(1)倘若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水平在较高層面上,那么检查风险评估的结果就相应越低,此时就应该主要实施细节测试,通常就需要在较大范围进行测试,证据需要较多;

(2)倘若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水平在较低层面上,那么检查风险评估的结果就相应越高,此时就应该主要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和细节测试,通常进行期中审计,在较小范围进行测试,证据需要较少;

(3)重大错报风险评估结果适中,检查风险评估结果也适中,此时需要结合运用实质性分析程序、细节交易测试和余额测试,通常进行期中和期末审计,所需要的证据适量。

可接受的检查风险的大小除了会对以上分析因素产生影响外,它还可能会影响审计人员所发表的审计意见类型。

3 审计风险模型应用的局限性和政策性建议

3.1 审计风险模型应用的局限性

在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审计风险模型应用范围较广、时间较长、发展相对完善。相对地,我国应用与发展现代审计风险模型较晚,局限性在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

3.1.1 審计工作所需成本相对而言存在较高的情况。在对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业务时,首先应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深入调查和了解,因此需要聘请一些审计资格高、經验丰富的专业审计人员、注册会计师等人员参与。这样一来,人工成本相对较高。此外,一旦企业经营管理不当、内部控制监督制度不健全,审计人员还需扩大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范围,延长审计时间,这也会加大审计成本。

3.1.2 审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职业素养有待补充与进一步提高。由于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和不足,所以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过程中,首先需要掌握被审计单位制定的企业经营管理政策等。同时,审计人员需了解最新会计准则的制度规定,进一步提高职业判断和职业素养能力。

3.1.3 企业之间合作的缺乏导致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大幅降低。在我国,企业之间对于某些信息并不愿意共享,尤其对于财务报表中涉及的秘密内容。而审计人员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企业之间的这种情形会影响审计效率。

3.2 审计风险模型应用的政策性建议

审计这一技术在我国发展仍不成熟,尚处于由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向现代审计风险模型的过渡阶段,因此需要坚持开拓创新的思路,循序渐进的稳步推进。此外,要想实现这一过渡,必须结合我国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照搬照抄,这样会阻碍我国审计工作的进步。

3.2.1 对审计成本花销加强控制,持续优化、创新审计程序。就目前国内情况来讲,应从两方面来进行加强。其一,从内部环境来讲,企业的控制点就是要完善大、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确保能使之得到顺利有效执行;其次,就外部环境来说,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可以通过融合的方法组成风险评估团队,共同构建审计风险评估制度体系,实现低成本、高效益的目标。

3.2.2 提高审计人员职业素养和职业判断,不断开展培训学习交流活动。财政部等会计政策制定部门和有关部门应该不断加大对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判断培训力度,使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可以有所收获,完善审计方面的知识结构。审计人员要树立不断学习的思想,及时了解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变更的内容,保证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

3.2.3 不断加强企业合作,促使企业间信息资源共享得以成为可能。对于财务报表中不涉及保密内容,并且属于可以在报表附注中公开披露的信息可以在企业与银行之间、银行与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与企业之间共享,实现网络信息化。

现代审计风险模型作为审计工作运用中的核心,如何把它运用好,已然成为审计工作执行中的重中之重。为了杜绝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舞弊行为,促进企业实现长远发展,必须建立一套运用得当的审计程序。总而言之,审计风险模型的运用需要一套完备的体系,需要不断改进和提升。作者认为在完善其局限性的同时,还需要在企业内部控制等方面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张连起,丁勇.现代审计风险模型分析探讨[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4(10):25-26.

[2]王布衣.风险导向审计的新发展及其借鉴作用[J].财务通讯,2004(10):75-76.

[3]王素梅.论我国审计风险模型的重构[J].财会通讯,2004(12):61-63.

[4]赵保卿.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15-18.

[5]马贤明,郑朝晖.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探讨[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1):9-13.

[6]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1-15.

[7]胡为民.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实务操作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38-39.

[8]宋常.审计学(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77-79.

作者:杨晓宇

上一篇:党支部党建工作计划(精选2篇)下一篇:整改方案(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