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时期幼儿教育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首先定义了中国的科普,论述了中国科普的范畴、历史分期和性质。总结出中国科普的特点,提出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其中科普的定义和范畴符合中国历史国情,也体现了中国科普独到之处。纵向论述科普的历史和放眼世界看待新形势,对中国科普的未来具有前瞻意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国民政府时期幼儿教育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国民政府时期幼儿教育论文 篇1:

浅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幼儿教育的发展

摘 要: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府对教育十分重视,在教育方面采取了一定改革措施,并制定了相关方针政策,创办了幼儿园教育事业培养幼儿教师。政府及教育界人士对幼儿教育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并出版了相关著作。幼儿教育从初成体系到充实完善,在缓慢曲折的发展中逐步走上轨道,并深入拓展,这对当时教育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促进了“中华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当时政府及教育界热心人士对幼儿教育的改革与研究,为当今幼儿教育事业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幼儿教育 南京国民政府 教育改革 实验研究

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成立了南京国民政府,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1949年这段时期里,政府对教育十分重视,在教育方面采取了一定改革措施,使教育在这段时间内有了一定的发展。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府对幼儿教育非常重视,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到抗日战争爆发这段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政府采取了一些发展和控制教育的措施,幼儿教育事业得到了缓慢发展。从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后期),在这段充满战火硝烟的艰难曲折的时期,国家仍然重视教育,促使我国幼儿教育有了进一步发展。

一、政府确立与实施幼儿教育方针政策

(一)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幼儿教育方针政策的确立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对幼儿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了一套幼儿教育制度。首先确定了幼儿教育在新学制中的地位,1928年国民政府大学院召集全国教育会议对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进行了修改,之后形成了1928年的“壬辰学制”,幼儿教育沿袭旧制没有过多改动。1929年10月教育部公布的《幼稚园规程》中规定:“幼稚园收受四足岁以上至六足岁以下幼稚儿童,予以一年或两年之保育。但必要时,得呈准主管教育行政机关,收受未满三足岁之婴儿,予以三年或四年之保育。”①这些规定使幼儿教育在学制中得到了独立地位。

其次颁布了新的教育方针政策,1931年9月,国民党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十七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其中第一章就有关于幼稚园的相关规定。规定如下:“一、使儿童整个身心融于三民主义教育中。二、使儿童个性、群性在三民主义教育指导下平均发展。三、使儿童于三民主义教导下,具有适合实际生活之初步智能。”②除了这些根本教育方针外,国民党政府还制定了相关的幼儿教育政策。如在《党治下新教育之计划—训政时期施政大纲》中对幼儿教育做了规定:“一、于全国实验小学或师范附小设立幼稚园。二、研究幼稚园各种设施,适合本国国情。三、编写幼稚园教材。四、于各省师范学校内,酌设幼稚师范科。”

国民政府还制定了幼稚园课程标准,1929年8月29教育部颁布了《暂行幼稚园课程标准》,包括幼稚教育总目标、课程范围及教学方法。政府不仅重视幼儿教育的发展,而且重视幼教师资的培训工作。国民政府时期前期这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与实施,使得幼儿教育进入了一个活跃期,并促进了“中华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

(二)南京国民政府后期幼儿教育方针政策的修订及补充

国民政府后期,政府受到教育界人士和其他关心教育的热心人士的影响,对幼儿教育方针政策进行修订与补充,使其充实完善。

1938年4月中旬,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制定颁布了《中国国民党抗战建国纲领》,包括四大纲领、九大方针、十七要点,这些虽然不是直接针对幼儿教育的,但是对幼儿教育的发展却有着指导意义。其中对幼儿教育的规定如:“幼稚教育,应使保育与教导并重,增进幼儿身心之健康,使其健全发育,并培养其人生基本的良好习惯。施教对象,应推广及于贫苦儿童。”③教育部还颁布了《处理战区退出之各级学校学生办法大纲》,以及《战区儿童教养团暂行办法》,这些政策的颁布使得在战争这样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儿童得到了一定的保育和教养,使幼儿教育在战争中得到缓慢发展。

1939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幼稚园规程》,这是我国幼儿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法规。该规程的规定如:“一、增进幼稚儿童身心之健康。二、力谋幼稚儿童应有之快乐与幸福。三、培养幼稚儿童关于人生基本之优良习惯。四、协助家庭教养幼稚儿童,并谋家庭教育之改进。”④1943年教育部对此规定进行修改,于12月20日颁布了《幼稚园设置办法》。在抗战这样极其恶劣的环境下,政府仍继续发展教育,幼儿教育在这一时期稳步发展。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幼儿园制度的确定与实施

(一)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幼儿园教育的初具规模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幼儿园在幼儿教育中得到发展,幼儿园制度得到确定。当时,许多师范院校及国民学校都附设幼儿园,政府允许私人承办幼儿园,幼儿园教育得到发展。下面主要介绍这一时期的四所幼儿园。

第一所是1927年11月11日由陶行知主办,张宗麟、徐世壁、王荆璞主持的中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这所幼稚园的办学宗旨是实验并研究如何办好乡村幼稚园,使得幼稚园在我国农村得到普及。教育总目标是:使幼儿具有健康的体魄、劳动的手、科学的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为将来成为新时代的创造者打好基础⑤。

第二所是上海大同幼稚院,1930年成立于上海法租界,它是中共地下党领导的中国互济会创办的学前教育机构。专门收养抚育革命同志的子女,这些子女的父母因为被捕入狱甚至牺牲,或投身于革命无法照料子女,该院的创办主旨是抚育革命后代。1932年1月,由于外界有人开始注意这所幼稚园,互济院开始转移,幼稚园因此解散。

第三所是上海劳工幼儿团,1934年在陶行知的主张和推动下,由孙铭勋等人创办的。这里主要接收劳动工人的孩子,如果不是劳动工人的孩子不接收。该团的特点是将幼儿园和托儿所混合为一,培养年龄大一点的幼儿照顾年纪小的幼儿,该团把重点放在健康教育上,但是不久,该团被迫解散。

第四所是浙江大学教育系培育院,这是浙江大学创办的附属幼儿教育机构,于1935年成立。该院创办的原因是从中观察收集研究儿童的材料,主要接收两岁半到五岁的儿童。这所幼儿园只创办了两年,但是为后来的幼儿教育事业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南京国民政府后期幼儿园教育的曲折发展

这一时期,由于日寇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使许多幼儿园在战火中被停办,幼儿园数量下降,许多幼儿流离失所,幼儿教育事业遭到了破坏。政府和许多热爱教育的人士积极支持幼儿教育,在南京国民政府后期得到了缓慢发展。在抗日战争期间,成立了战时儿童保育会(1938年3月10日在武汉成立)和儿童教育馆,对当时普通教育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幼儿教育的师资培训

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幼儿教育事业逐渐走上轨道并得到了一定程度地提高,政府重视对幼儿教育师资的培养。培养合格优秀的幼儿师资是发展好幼儿教育的重要前提。在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幼儿教师的培养工作初步走上正轨,这一时期创办了幼稚师范学校,培养了幼儿保教人员。典型的有集美幼稚师范学校(1927年9月成立),该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良好的幼稚园和小学低年级教师及适合时代的社会女子。另一所典型的是北平幼稚师范学校(1930年9月成立),这是中华教育改进会和香山慈幼院合办的一所私立学校,目的是实现全民的幼稚教育而培养幼稚师资。

在南京国民政府后期,抗战的爆发使我国幼儿保教院的培养工作遭到了破坏,为了坚持和发展教育事业,政府及教育界人士对此做了一些工作,使其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在这一时期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和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是典型代表。

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幼儿教育研究工作的发展

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幼儿教育研究工作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新成立一些幼儿教育研究的组织;进一步开展了幼儿教育的实验研究;发表和出版了一些幼儿教育论著。

在这一时期政府成立的幼儿研究组织主要有1928年张雪门在北京成立的北平幼稚教育研究会;1929年成立了中华儿童教育社、晓庄幼稚教育研究会;首都(南京)幼稚教育研究会,其中中华幼儿教育社较为重要。

这一时期政府进一步开展幼儿教育的实验研究,新创办了一些幼儿园,特别是一些教育家创办的幼儿园,以及一些师范院校附设的幼儿园,这些幼儿园都很重视幼儿教育的实验研究。如之前提到的燕子矶幼稚园、晓庄幼稚园、浙江大学教育系培育院等。除此之外,四川省成立的成都实验幼稚园的幼儿教育实验工作较具代表性。

幼儿教育研究工作除了成立研究组织及开展实验研究之外,一些教育家还出版和发表了幼儿教育论著。例如:张雪门在1930年出版了《幼稚园研究集》、1931年出版了《幼稚园课程编制》、1933年修订了《幼稚园教育概论》并以《新幼稚教育》之名出版,1934年出版了《幼稚园组织反》、《幼稚园教材研究》,1936年出版了《幼稚教育新论》等著作⑥。陶行知先生发表了关于幼儿教育的相关论著,如1945年的《创造的儿童教育》。除了著作之外,还有一些代表性论文。例如:陈鹤琴在1941年发表的《儿童训育应该怎样实施的》、1942年的《活教育要怎样实施的》、1949年的《音乐在儿童生活中的重要性》等。在这一时期发表出版的一些幼儿教育论著对幼儿教育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使得幼儿教育得到了稳定发展。

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尤其是后期,由于抗战爆发,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受到了阻碍,但是政府及国家热爱教育的人士并没有放弃,而是更积极地发展教育,发展幼儿教育事业,许多教育家在当时做出的成就给现今幼儿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相当可靠的价值。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不仅在当时起到了积极作用,对现今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注释:

①《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二编第一章第一节《现行学制》.商务印书馆,1948:34.

②《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二编第一章第一节《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商务印书馆,1948:5.

③《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第一编第二章第一节《战时教育政策》,商务印书馆1948:11.

④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26.

⑤廖其发.中国幼儿教育史[M].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7:242.

⑥廖其发.中国幼儿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250.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

[2]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唐淑,钟昭华.中国学前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4]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5]廖其发.中国幼儿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陈慧 王佩雯

国民政府时期幼儿教育论文 篇2:

中国科技普及的范畴和性质

摘要:本文首先定义了中国的科普,论述了中国科普的范畴、历史分期和性质。总结出中国科普的特点,提出历史和未来发展趋势。其中科普的定义和范畴符合中国历史国情,也体现了中国科普独到之处。纵向论述科普的历史和放眼世界看待新形势,对中国科普的未来具有前瞻意义。

关键词:科普;科学传播;科技史;传播;普及

1 定义

科普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是指科学技术作为文化元素在社会中大规模传播的过程,特点是影响、改变和扬弃,社会和人是主体,科学是客体。

科学技术是构成现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特征和元素。文化指社会成员共享的价值、信仰和对世界的认识,他们用文化解释经验、发起行为,而且文化也反映在他们的行为之中。文化是共享的、习得的、以符号为基础、是整合的[1]。

科普其实是中国社会借用近现代科学的过程,导致中国文化发生了变化。随着历史的发展,科普在每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范畴也不一样。中国科普与社会变革、时代前进潮流完全相符,不同于西方特别强调资本主义人性的解放的主题。

2 科普的历史范畴

明朝到清朝早中期,朝廷除了天文历法、数学、精巧机械、枪炮武器等极少数物品需要引进之外,其他都没有需要。当时科学传播层次浅显,规模很小,也是因为中国社会对科学没有特别需求。

随着鸦片战争,中国的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清政府一面引进某些西方新式军事技术,搞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一面企图驱逐洋人,但是这个中兴梦想因为甲午战争彻底破灭,清政府引进了很多先进技术,还开始了派员留学的探索,开放的口岸发展成为近现代城市,科学也在口岸一定范围内传播。各国传教士通过条约在未开放的内地传教,增加了内地人民接触科学的机会。清政府接受科学目的是驱逐夷人维护统治,没有推广普及科学技术的意愿。当时大多数中国人仍然以科举做官为正途。这种自相矛盾的政策下爆发了义和团运动,以盲目排外对抗侵略,结果是彻底失败。

在1900年之后一直到清朝灭亡,清政府被迫推行“新政”,开始向社会推广普及近现代科学,希望建立与当时西方一样先进的国家。这些措施虽然规模不大,但为以后的科学普及奠定了基础。“科学”、“溥及”的观念首次进入国策。

民国建立后,规模很小的科技界正式形成,归教育部、交通部等管辖,科学普及作为“社会教育”的一部分,属于教育部的日常工作。全国各地先后建立了很多社会教育设施,比清朝末年明显进展加快。社会教育与幼儿教育、普通教育、高等教育并列,都是教育培養“德、智、体、美、劳”五方面全部合格国民的教育类别,对于整体社会识字率很低,完全没有国民意识的民众而言,这种社会教育包括科普在内,都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措施。

国民政府建立后推行“党化教育”,社会教育包括科普在内,是党化教育内容之一。政府试图自上而下地教育人民,成为有理想有知识,又忠于领袖的国民,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规划,自上而下地推广三民主义社会教育,这一时期政府主导的科普事业发展比较迅速,很多社会运动都突出科学的工具作用。国民政府控制的中东部地区大中城市和较发达的县城有科普事业,若干处村庄开办乡村教育实验,西部科普事业局限在大中城市,割据军阀中较为重视教育的科普事业多一些,从全国范围看科学的普及仍然很有限。

日本占领下的东北三省和台湾推行殖民奴化教育,作为当时日本儿童的教育实验地,也兴建了一批科普设施,但对中国人帮助很少。

抗战爆发,国民政府的发达地区基本沦陷,这些地区正是科普事业推行比较好的地区,日本侵略者有计划摧毁中国的文化基础设施,给社会教育和科普带来巨大损失。国民政府内迁重庆后,除了在西部城市普及科学外,也把科学技术普及到了偏远山区,这是以前没有过的。不过除了军事训练和卫生外,普及的其他科学知识都和民众日常生活关系不大。科普重心的转移对启迪西部偏远地区的民智有很大帮助。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着手恢复中东部被毁坏的科普设施,由于损失太大,百废待兴,进展缓慢。国民政府专注于发动内战,造成严重经济危机,对科普也就没有以前重视。在解放战争期间,国民政府的科普没有什么新进展,甚至没来得及恢复到1936年的水平,处于衰退阶段。

根据中国科普的历史外延和分期,时间越早科普的外延越大,明朝晚期到清朝末年,凡是中国原本不存在的新鲜事物的传播几乎都可以纳入本书的范围,例如生活习惯,新鲜器具,新名词,新学校等。随着时代的变化,很多事物已经普及了,就不能算作本书的范围之内,例如电报,清朝末年可以算是科普的一部分,后来显然不能再纳入。此外,中国幅员辽阔,地形极为复杂,民族众多,习惯各异,也许清朝末年在沿海平原发达地区普及的东西,到了几十年后刚刚抵达偏远内地。比如铁路,直到民国灭亡也没有进入西藏。又比如农业技术的传播,西红柿种植技术也是抗战时期才传到陕北农村的。

3 中国科普的历史性质

3.1 中国社会对科学的认识经历了很大转变

科学是从外国传来的文化元素,属于“西学”,在封建社会,只是传统文化的一个补充,“经史子集”四部,西学类都归入子部,和兵学、武术、卜筮、风水等在一起。除了引进天文、数学、工程技术以外,古代中国没有培养科技人员的学术机构,科学在中国是无本之木,总是需要从外国引进新的“西学”。

随着清末对外战争连续失败,中国人逐渐认识到科学对国家命运的重要性,问题是接受西方科学文化的精神,改造传统中国世界观人生观,还是只接受科学实用的一部分。这种争论一直延续到五四运动,甚至科玄论战。尽管争论的可能不是科学技术知识本身,但观念的改变更加重要。

在经历救亡图存的各种实践后,“科学”最终作为一种哲学和文化观念被全社会普遍接受,而不仅是科学知识本身。这说明科学初步成为中国固有的文化,不再是外来的文化。这是中国从近代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的结果之一,是缓慢但稳健的社会变革。

3.2 科学改造社会的任务突出

从科学大规模进入中国,到大规模传播,再到成为中国固有的文化,经历了约一百年,内在原因就是科学能改造社会。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科学、民主”等口号,都是不同程度改造社会的各种路线。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对中国社会最有限的改造,它的前提就是中国其他都是好的,只不过技不如人,只要把西方的技术学过来就可以打败西方。以此为目标清政府进行了“自强”的洋务运动。即使这种有限改造也有反对者,很多上层官僚反对圣贤书上没有的一切,可以说是最没有理由,最腐朽的保守派。但反对科学改造原有社会的势力,并不都是上层保守派,不乏底层民众,他们实际上是不信任科学,因为先进科技生产出来的产品挤垮了手工生产的小农经济,使农村破产,外国人横行更激起了反抗,这种情况下不信任科学的情绪是很自然的,应该分开来看,否则只能得出“下层人民是愚蠢的”等无聊结论。经过保守派、农村和城市下层民众几十年抗争,终于被外国和清政府联合镇压。

反侵略战争连续失败,清政府终于认识到“师夷长技以制夷”根本行不通,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国防、经济、外交、教育、司法等各方面制度都不如现代国家,唯一值得保留的就是中国的思想体系,这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从清朝的“新政”到民国初年的措施,基本遵循这个原则进行,蔡元培提出的教育理念,是在教育领域新的观念转变,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新文化运动大体上是在袁世凯称帝失败后兴起的,因为所谓“中学为体”,只是封建社会家天下、君权父权夫权那一套糟粕为“体”,只能导致统治者野心膨胀。新文化运动目的就是反对这种“体”的社会思潮,提出了“科学、民主”的旗号。

一战结束,中国作为战胜国仍然摆脱不了被列强支配的结局,引发了“五四运动”,这是新文化运动的最高点,全国范围内兴起革命浪潮。人民已经认识到推崇“中学为体”的北洋政府救不了中国,只有“科学、民主”旗号能救中国,当时国民党和共产党都高举这一旗帜,开始了第一次合作。

新文化运动后,科学的精神层面终于被认识和接受,诸如客观、平等、探索、反对盲目迷信和陋习等观念迅速传播,与强调主观、敬畏权力的传统相反。不过当时提倡“科学”的学者,经常不能区分“中学”里的糟粕与精华,一概斥为“封建”、“落后”,认识到“中学”精华的学者,也对糟粕与精华不加区分,一味辩护,逞口舌之快,科玄论战就是这种交锋之一,双方各执一端,因为变革是大势所趋,玄学这一方最终默默无闻,在思想领域,旗帜鲜明是当时社会的特色,准确和严谨只能退居其次。

南京国民政府在直接统治地区普及科学,但推行“军政”、“训政”,施行獨裁统治,严格控制思想,也呼应当时世界资产阶级极权统治盛行的形势。普及科学成为极权统治的工具,目的是养成忠于领袖、军事化、有生活技能的国民党后备军。这样普及科学的运动超出了教育部的范围,成为蒋介石、宋美龄亲自挂帅的社会运动。各地军阀根据当地不同特点,也多多少少进行了普及社会教育和科学的活动。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丢失了东南沿海基础好的城市,被迫把科学普及到了西南偏远地区,与陕甘宁边区注重科学与实践结合的理论不同,国民政府更强调基础科学的研究。基础学科的科技人员基本都迁到了西南国统区,西南地区的生存条件也比较好,具备基础科学研究和普及的条件。当然,这种研究对当地社会的效果不会很快显现。

改造社会的目标是实现现代化,科学作为改造社会工具的功能在中国体现得最明显,并且哲学思想的科学和具体的科学分开,成为改造社会的旗帜。

3.3 科普事业的范围趋于专门化

科普刚开始的时期,由于当时社会的特点,科普包括了很多事业,外国产品介绍,报纸出版,修建铁路,电报电话,识字运动,简化汉字,注音字母,个人卫生,生活方式改变,女子教育,部分小学教育,补习班等,称为社会教育很恰当。

民国初期教育部专门划分出社会教育这一部门,是适应本国国情的措施,不但弥补学校教育不足,而且对波及到的社会进行移风易俗和培训教育。当时,像统一国语,编写字典,统一名词,扫除文盲这种本来不属于科学的东西,也必须列入科普的活动中,因为没有这些,科学连普及的基础都没有。

民国初年为数不多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各方面待遇很高,都是社会名流,他们为了救国大力宣传科学,成立了官方和民间的学术组织,他们看到民众缺乏科学知识,经常进行专业讲座,这是专业科普的重要来源,这种活动得到教育部的支持。此外,这些名流也利用身份进行专业之外的各种普及活动,这些都促进了社会教育的进步。

国民政府时期,科技工作者人数增加,现代教育有所进步,社会教育被纳入党化教育中,知名科学家在国民党内和民间团体中任职,他们的活动更加方便。而全国范围内不能接受义务教育的人数仍然不少,需要这些团体和专门的社会教育来弥补。这一时期,随着教育范围的扩大,教育本身的成熟,只有特别不发达地区的小学教育可以算作科普,科普的范围逐渐缩小。

科普的范围缩小伴随着科普方式越来越多,除了以前的种种措施,国民政府还设置专门机构来进行科普,利用社会运动方式快速提高民众认识。进入抗战时期,由于设施多数被毁,开始重视利用电化教育和广播。科普越来越专门化。

4 中国科普的发展趋势

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互相借鉴和影响是个复杂社会现象,其中科技方面,尤其是科学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式,都是作为外来文化元素传入中国的。中国之所以要接受这种传播,主要还是救亡图存的需要,是现代化的需要,也是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科学的思维方式并不是那么容易确立的,封建惯性甚至导致了袁世凯、溥仪称帝复辟闹剧,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到科玄论战,思想界文化界一直在进行争论,用现代的眼光来看,这种争论实际上是在救亡图存的背景下,学者们的思维探索碰撞,其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并存,但确实丰富了中国的思想文化,也说明科学已经开始成为中国本土文化的一部分,已经有人用科学来思考人生观。

中國共产党一直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自己的根本利益。因此中国共产党从来不是自上而下地普及科学,而是深入群众,发动和引导群众,用科学技术方法解决问题,为革命服务。尽管处在偏远落后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科普不仅普及技能知识,而且普及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是当时最先进的科普方法。沿着深入群众,发动和引导群众的道路前进,科普必将成为一项同等重要的事业。

参考文献

[1]威廉·A·哈维兰(美)著,瞿铁鹏,张钰 译.《文化人类学》第十版[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36-45.

作者简介:张昀京(1976—),男,福建闽清人,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科普的历史。

The Domain and Character of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pularization

ZHANG Yun-jing

(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cience Popularization,Beijing 100081)

作者:张昀京

国民政府时期幼儿教育论文 篇3:

幼儿教育支援机关质的管理及支援体系

摘 要: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国家以及相关部门对幼儿教育的重视也逐渐加深,幼儿的教育质量问题被逐渐提上日程。幼儿教育支援机构对此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方法,使幼儿教育得到质的提高,同时完善了教育支援体系,有利于幼儿教育系统的完善。

关键词:幼儿教育 支援机关 质的管理 支援体系

随着国际上幼儿教育支援机关的成立,幼儿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因此顺应国际形势,建立符合我国幼儿教育国情的教育支援与管理体系是十分必要的举措。

1 我国幼儿教育法律法规

关于我国幼儿教育的法律法规,最早的实行者是张之洞,《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便是其中关于育儿教育的一项法规,这项法规被归纳于《奏定学堂章程》,是1903年我国制定的关于3~7岁幼儿最早的教育法规制度。民国时期,北大校长蔡元培任教育部长时,也进行了育儿教育的法规制定,其中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颁布的《师范教育令》《国民教育令》以及1916年改定的《国民学校令实施细则》中的十条便是关于幼儿教育的制度。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也有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例如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幼稚园规程》,1965年同时颁布的《幼稚园设置办法》以及《幼稚园课程标准草案》,即后来的《幼稚园课程标准》。1941年陕甘宁地区的边区政府颁布了《关于保育儿童的决定》。1952年颁布了《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195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工矿、企业自办中、小学、幼儿园的规定》,1979年颁布了《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1981年教育部直接下达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是一部比较完整的育儿法规,从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我国每年都有对育儿教育新的举措出台,到2003年《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颁布,我国有关育儿的体系已经相对完备,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其相关法律法规还应继续完善。

2 我国幼儿教育传达体系的人力和主要业务

目前我国幼教教育体系人力方面有待加强,不仅仅要提高幼儿园等方面的管理制度,还应该提高幼儿园教师的素养以及水平,加强对幼儿园各项措施的检查工作,努力完成幼儿园教育的双重任务(如表1)。

3 我国幼儿教育课程传达体系

3.1 教育部

3.1.1 幼儿教育方向的提出

幼儿教育方向的提出,关系着他们今后一生的成长,对其性格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其今后人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奠基石,因此,对幼儿教育的方向进行规划制定,有利于育儿教育的顺利实施。

(1)采用多种教育理念方针。

坚持科学化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在对幼儿教学的过程中,对幼儿的思想品德进行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学前教育不仅仅是进行学前知识的学习,还应该是学前幼儿品德的培养。

(2)尊重儿童的想法。

对幼儿进行鼓励,而不应该按照成人的思维模式对孩子的思维进行抑制,从而阻碍了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且幼教应该将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根本上尊重幼儿的想法,并且能够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性进行因材施教。

(3)建立与家长的合作关系。

幼儿教育,应该建立学校与家长的合作关系,只有充分了解幼儿的家庭、幼儿的基本情况,通过对其家长的沟通,才能够对幼儿进行身心的培养。

3.1.2 国家标准幼儿教育课程修订及协助

我国对幼儿教育课程的标准进行了修订,通过国家制定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中可以知道,幼儿教育中的教育整合观、环境观以及教师成长的基本途径,有利于幼教以及儿童的共同进步。

3.2 省教育厅、地方教育局

3.2.1 幼儿教育课程运营计划的建立

幼儿教育课程运营计划的建立十分重要,只有从教育厅进行课程的评估与运营,才能够保证各地方教育局对教育制度体系的改革能够顺利施行。

(1)首先要通过各相关部门认证,对其课程的合法性经过法律部门审核、验收。

(2)树立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关注幼儿的精神成长以及文化生活。

(3)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很好的融入到社会中去。

(4)省教育厅对幼儿课程的运营设立一个试验点,进行定期观察与考核,如果试验成功,那么便可以进行大范围的课程运营了。

3.2.2 幼儿教育课程的运营

对幼儿课程进行科学的制定,有利于幼教的教育方针的确立,也有利于幼儿教育课程的一个总体化安排,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科学化。

(1)国家、政府在进行幼儿教育课程的运营过程中,吸收了众多的国外育儿教育的先进理论,在制定幼儿教育课程之前对幼儿的生长习性有一个科学的了解。

(2)通过杜威理论,可以得知,教育即经验,聘请一些有经验的幼儿教师,这样有利于课程的顺利实施。

(3)对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一月一次的考核,发现其中的不足并且加以弥补。

(4)教育部门相关人员对幼儿课程进行旁听,采取适宜幼儿年龄的授课方式进行宣传部门的大力倡导。

3.2.3 幼儿教育课程进修

幼教必须对幼儿教育课程进行定期进修,随时了解国内以及国际上的新的育儿理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对幼儿问题进行思考。对幼教进行培训,有利于幼教的素质提高,知识能力与实践能力提高。例如:

举办专家讲座、课堂观摩、研修讨论、试教点评,重点对绘本教学、早期阅读、案例分析以及互动交流的课程模式进行探讨。

3.2.4 幼儿教育课程示范幼儿园运营

省教育厅在对幼儿教育课程制定运营计划的同时,应该选好进行运营的试验基地园,通过观察幼儿教育课程在某一个实验点的运营情况,便能够发现幼儿园运营过程中会出现的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度调研并且加以解决。在地方性幼儿园进行幼儿教育课程的运营,需要对幼儿园的规范性以及标准化进行严格的审核。在机关幼儿园,政府部门在进行幼儿教育课程运营时,对其教学环境都会进行质量上的检测,同时对幼教进行教学前的培训,对幼教进行定期考核,通过教授幼儿一段时间的成果进行成绩的考评。在试验完成后,政府相关部门还会对幼儿园实行定期的监督以及旁听活动,对幼儿园的校园规范问题进行整顿。

3.2.5 幼儿教育课程相关资料发放

即时对育儿机构发放相关资料,让幼儿园等育儿机构第一时间领会最新的教育政策,并且进行对幼儿教育的新的培训,通过学习相关资料,加强教育人员的能力,使其能够胜任幼儿教育这份工作。幼儿教育课程的相关资料在资料室印刷成功以后,需要由教育部门对相关资料进行校正审核,再通知各校方的相关负责人员前来提取,并且分派给各个负责老师处理。

4 幼儿教育管理传达体系

4.1 教育部

4.1.1 管理,监督公文发放

教育部是我国教育最高部署机关,其颁布的每一个文件都关系着地方教育政策的实施,因此,应该加强教育部的管理、监督工作,保证公文的顺利发放。教育部在进行文件的管理与监督发放时主要通过教育督导团拟定教育督导的规章制度与标准,指导全国教育督导工作,教育部拟定监督公文后经过法律等相关部门的审核发放到省教育厅,在省教育厅进行实验点试验过后在将公文发放到各市。并依此分派下去,进行公文的实施。

4.1.2 教师进修

由于幼教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应该对幼教的录取进行严格的审查,幼教上岗后应该对其综合素质进行总的考核,定期对其进行培训,保证幼教起到启蒙幼儿的关键性角色。

4.2 省、市教育局行政组织

4.2.1 监督计划的建立

省、市教育厅应该对各幼儿园实施定期的监督、审核以及管理,保证其方针政策的正确实施,保证其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省、市教育部门属于上下级的关系,因此由省教育厅进行监督计划的拟定,通过相关法律部门的审核,进行实施,各教育部门各司其职,进行互相监督的模式,各下属科室遵从上一级的指示,使监督计划可以正常实施。

4.2.2 抽样检查监督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多,幼儿园也不断增加,因此工作量也不断加大,此时,进行抽样检查监督是一种不错的方法,既可以保证幼儿园在施教的过程中严格符合国家政策方针,又可以实现通过个体观察整体,从而发现幼教实验过程中的不足。教育局按照中等差等不同教学环境的幼儿园进行抽选,对将抽选的幼儿园作为监督的对象,在一段时间内,不定时的对这个幼儿园的环境卫生、教学质量等问题进行抽查,对教师的品质、教学水平、与学生相处的融洽程度进行审核,努力发现幼儿教育中的不足。

4.2.3 行政指导

通过印发《关于在全市教育系统深入开展行政指导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对幼儿教育部门进行行政管理以及指导。提出结合实际、认真落实教育政策、进行行政指导工作情况的要求,向上一级及时汇报市教育局政策法规等方面进行行政指导。

5 评价传达体系

5.1 教育部

教育部确立评价传达体系,有利于幼教实施工作的评定审核,能够提高幼教教育育人的积极性。

5.2 省,市教育厅

5.2.1 计划的建立及评价指标的构成

评价传达体系的构成与建立应该按照一定的顺序实施,并一级一级的传达到省、市教育厅,再由省、市教育厅进行总体的审核与评定。拟定一个总体计划表,有利于评价体系的完整性与实施的顺利性。省教育厅通过建立完整的教育方案,对课程安排、幼儿园环境卫生、幼儿发育指标、教师素质等进行定期考核的计划,并且设立中良优差等考级,通过这样的指标设定对幼儿园以及教师的能力进行审查评定。

5.2.2 评价实施

评价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幼教以及相关教育部门以及学校的无形压力,因此可以促进幼教做好工作的积极性,保证评价传达体系能够真正发挥其作用。

(1)由各幼儿园负责人到教育部门领取评定表格。(2)将评定表格发放到教师手中进行填写。(3)组织教师进行考试。(4)由环境质检等部门对幼儿园质量进行评定。(5)由学生家长对表格进行填写。(6)表格回收。(7)对表格真实性进行回访调查。(8)评定教师考绩。

5.2.3 进修实施

评价传达体系是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因此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进修的培训,有利于保证评价过程中的公平公正、有利于增进幼儿与幼教之间的感情,使我国幼儿教育合情合理,顺应幼儿的发展状况。通过进行平时实训表现以及考试成绩的考核对幼教的进修情况进行考核。将考核标准进行等级评定,同时也需要对幼儿园的等级进行评定。

6 结语

在幼儿的教育问题上,各机关以及管理部门都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责,幼儿的身心健康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命脉,因此,应该十分重视幼儿教育支援机关在质量上的管理方法以及支援体系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辉,周雅莉.香港幼稚园视学报告分析研究[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9(5):30-32,36.

[2] 林秀珠.论对农村教育文化补偿[D].福建师范大学,2009.

[3] 许万里.捧着一颗心来[J].幼儿教育,2003(7):32.

[4] 徐利智,产墙,郭园园,等.美国幼儿园准教师和新教师专业标准述评[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2(6):1-4,21.

[5] 裴新平,黄琦.幼教重建你我同行—— “流动幼儿园项目”上海工作团队活动纪实[J].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08(9):4-7.

[6] 王雁.城乡二元结构与农村学前教育[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7(4):25-27.

[7] 孟庆艳.少子化社会日本学前教育政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作者:吴晓蒙

上一篇:设备合同三篇下一篇:学校安全教育工作计划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