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说课稿

2024-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说课稿(通用9篇)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说课稿 篇1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新课标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课文以祖国为主题,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民热爱祖国、发愤图强的美好情感。本文是一篇杂文,它从大江、大河的流淌比喻历史前行过程,说理形象,鼓舞人心,教学时既要交代作品产生的时代特点和作者情况,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鼓舞学生从作品中汲取乐观坚强,积极进取的精神力量。学好本文,为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2、教学目标的确立:

本文是一篇用散文形式写的民族精神颂,有一种惊世骇俗、气冲霄汉的神韵。主要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⑴ 教学知识与能力: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要求读准子音,读出感情,通过反复朗读,培养语感。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言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锻炼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⑵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或中心句理解中心的方法。

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的爱国精神,感受作者的爱国的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和语言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操。

这三个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受──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初一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目标

1、目标2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教材处理:

本课安排一课时,强调课前预习,课堂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感知形象,品味语言,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提高多方面的能力,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4、教学准备:

为了拓宽课堂,实现生活、语文、课堂的对接,实现综合性学习,再加上课文 比较难理解,最好安排预习,同时组织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搜集有关五四运动以及作者的有关资料(可以是录相、文本等)

二、说教法

1、新课标中专为初中设定语文课堂应是“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于是课堂教学不应是师问生答的检查性活动,而是学生展示个人优势与魅力的舞台,真正的让每个学生动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将谈话法、导读法、点拨法、交流质疑法、朗读解惑法等有效结合起来,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教法。

2、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写作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3、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求自得,拥有一份相对独立的读书权。

三、说学法

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教师适度点拨,真正体现“以学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的教育教学新理念,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并丛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接受健康积极的情感教育。所以,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进行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同时指导学生善提问题,进行质疑交流,充分地给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鼓励学生想说、敢说,让他们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让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四、说教学设计

1、创设情景,吸引阅读、思考兴趣:

“有至情之人,才有至情之文”,本文是一篇具有强烈鼓励性和充满乐观精神的雄文。本文是李大钊于20世纪20年代完成的作品。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在年轻时代就确立了救国救民、“再造神州”的宏伟抱负和决心,大力宣传“共产主义在中国必将胜利”,“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党成立以后,长期领导党在北方的各地组织,开展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斗争。1927年被捕,在狱中力尽磨难,顽强不屈,最后壮烈牺牲。表现了共产党员英勇顽强的崇高品质。本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茫之中,走道了十字路口。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告诉人们,不要为面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作斗争,趣味无穷。因此在创设情境时,要花费略长一点时间,首先插放我国歌咏民族精神的乐曲如《国歌》等,雄壮激昂的乐曲震撼学生的心灵,此时让他们说听后的感受,教师及时激情引导“五四时期,中华民族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艰难,在这种‘艰难的国运’面前,是临阵脱逃、垂头丧气、悲观失望、彷徨苦闷。还是正视现实,挺起胸膛,振奋起民族精神?这是提在每一个革命者,每一个爱国人们面前严峻的问题,必须作出选择,必须作出明确回答。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作者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强烈呼喊”

2、整体感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读促讲,甚至以读代讲,也是新课改的重要思想之一。

⑴ 教师范读:

本文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学生能够感受到文中丰沛的感情却难以确切地把握理解文意。如果在教学之初由学生朗读课文,可能不易掌握好分寸。其实,教师的表情朗读也是一种处理教材的方式。经过朗读处理之后,课文中飘忽的情感会变得直观可感,学生会更加容易接受理解。

⑵ 扫清障碍朗读:

强调字词的认识,对学生有疑问的词句进行解答,对理解有难度的可安排造句。

⑶ 学生自读:

以学生品味、交流心得为主,教师适当点拨。运用范读、个人读、小组读、齐读等不同形式进行练习。

3、研读课文:

⑴ 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梳理:

“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疑起于思,这些问题都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思考。在合作学习前先让学生独立通过读书找疑,便于多角度、多层次地发现问题。大大增加了合作时的信息交流量。教师进行归类整理又加以呈现,更明确了学习的目标。

① “如何理解文中的“雄健精神”?

② 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③ 文章反复使用比喻,化抽象为形象,且形象生动,找出比喻句。

④ 分组讨论最后一段,畅谈自己的人生理想。

⑵ 组内合作、解决问题:

确定合作形式。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你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然后请选择相同问题的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到指定地点,选出一位临时组长。合作学习前,确定合作小组的形式很重要,它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学习效率。学生面对所呈现的问题并不一定都有能力解决,也不是都感兴趣,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采用“自由组合式”较为合适。

⑶ 组间交流、教师调控:

请各小组派代表交流讨论结果,组员可随时补充。教师指导、总结

① “雄健精神”,就是 民族精神,就是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② “一种冒险的美趣”“奇趣横生”“一种壮美的趣味”这种种趣味,其实都是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种快乐、是一种幸福。

③ 用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进程;用扬子江黄河比喻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用“曲折回环”“崎岖险阻”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艰难国运;用长江黄河穿沙漠、过三峡比喻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④ 学生自由发言,小组间采用竞争方式调动积极性:

此步关键在于平等、融洽的民主气氛,体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教师的职责在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⑷ 学生诵读:

在情感熏陶、文意大致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可以进行配乐朗读,表情朗读,以使学生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

4、扩展小结:

作者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进程,以崎岖线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坚信革命毕胜,民族必兴,气魄雄壮豪迈,表现了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通过以上环节的训练,学生在问、思、答的过程中,逐层深入的阅读,并在这一学习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和口语表达能力,基本突破了重点难点。

5、拓展延伸: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学到什么?今天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长征途中,也同样会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遇见崎岖险路,出现奇绝壮绝的境界,那么你会如何去做?让我们高唱着进行曲调,在这悲壮的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吧。

6、布置作业: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说课稿 篇2

关键词:强盛,开放,转折点,衰落,封闭

对外开放符合时代潮流, 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 这是历史的教训。中国历史上隋唐时期曾经繁荣开放一时, 明清则逐渐走向封闭。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则着重讲述了走向封闭的过程。下面我将从教材解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等方面来分析这一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 明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君权的加强促进了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明初国力强盛, 所以郑和下西洋是主动外交。但封建制度已处于腐朽时期, 西方正经历着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兴起。所以, 明朝中后期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是被动外交。本课是我国封建社会由开放转向封闭的转折点, 承上启下, 地位非常重要。

2.教学目标

我对教材进行整理, 把它分为主动外交和被动外交两个板块, 以引导学生在对立中把握教材内容, 达到学习历史要“以史为鉴”的目的。基于这种设想, 我将三维目标确定如下: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郑和下西洋, 对学生进行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熏陶;而戚继光抗倭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素材。

(2) 知识目标:

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概况。

(3)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探究, 养成主动参与、协作学习的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图表, 获得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设置教学情景, 让学生角色扮演,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更好地感知历史。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为: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有两个: (1) 郑和下西洋的条件;

(2) 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 加上古今地名的变化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不便。

二、说教法学法

1.说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经过初中以来的历史学习, 已经具有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 掌握了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他们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比较容易接受感性材料。

2.说教法

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法;比较法。

3.说学法

贯彻“生本学习”理念,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三、说教学设计

1.课前准备

教师:了解学生特征, 将学生分为四个学习小组;帮助学生准备情景剧台词并排练。

学生:按小组分工, 分别收集郑和及相关资料;积极排练小故事:朝议。

2.说教学过程

导入在导入环节中, 我用多媒体展示亚非一些国家和地区与郑和有关的遗址, 如印度尼西亚的港口三宝垄, 马来西亚的三宝山等。并设置问题:三宝是谁?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地区人们的纪念?

[设计意图]引趣激疑, 进入板块一“郑和下西洋”的新课学习中。

第一板块:郑和下西洋

环节一:故事会:郑和其人。

活动方式:这一环节由学生合作交流完成。由各小组推选的历史小专家, 提供本组收集的资料, 介绍郑和的生平事迹。在学生初步了解了郑和的事迹后, 引导学生归纳出, 郑和能担当起远航重任的原因:从个人素质看, 他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有英勇无畏的气概, 有精忠报国的忠诚;从家庭的影响看, 他从小听说了许多海外的情况, 学到了很多航海知识, 掌握了丰富的航海经验;从宗教信仰上看, 他出身于世代穆斯林家庭, 原信伊斯兰教, 后改信佛教, 有利于与亚非的伊斯兰教和佛教国家交往。正是由于这些原因, 明成祖才会把下西洋的重任托付给郑和。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置的目的在于:一是让学生了解郑和, 初步感知航海家郑和的卓越才能和人格魅力;二是让学生明白:能担大任者, 必有过人之才, 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知识培养技能的热情。当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 也锻炼了合作能力。

环节二:情景模拟:《朝议郑和下西洋下与不下》。

活动方式: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 让三个学生分别扮演明成祖、郑和, 反对派大臣, 让他们在争论的过程中说出郑和下西洋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从而让学生归纳出郑和下西洋成功的条件有:1物质条件:明朝前期经济发展, 国力强盛;2技术条件:造船水平的高超;航海技术的掌握;指南针的使用;天文、地理知识的积累;3思想条件: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和经验丰富的船长、水手的不畏艰难的精神。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学案 篇3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初步掌握品味语言的能力;理解比喻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和强烈的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的感情,领悟文章的语言美;通过对文章的学习,理解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的“雄健的精神”;分析比喻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正确的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学习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

2、揣摩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及比喻中蕴涵的哲理。【学习难点】

领悟课文的语言美。【学法指导】 文章使用了比喻,增强了说理的透辟性、情感的生动性和语言的形象性,使作品的意蕴、文字的含义同时丰富了起来。作者在说理。在鼓动人民大众;又在抒情,抒发豪情壮志。比喻的运用,使作品中的一些语言具有多重的含义,值得反复品位。【资料链接】

“纯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李大钊

李大钊是我们熟悉的一位革命先驱者,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作者生活在军阀混战、列强入侵、内外勾结镇压革命,先进知识分子迷惘彷徨 的时代。作者却表达了“救国救民”“再造神州”的理想。他在1923年写的这篇文章就反映了在国家危难之际革命者的信心、决心。

【学习内容】理解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的“雄健的精神”;体味作者的豪壮情怀。【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教师寄语: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相信你会有独到见解!)

(一)1、通读全篇,整体感知文章大意。

2、精读一段,加深文章理解。

3、自我评价,总结自读收获:

(二)自主检测:(教师寄语:细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相信自己一定行!)

1、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把正确的字写出来:

逼侠()骑岖()阻仰()

回环屈折()

2、仿照例句写一段话:

例: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

二、合作释疑:(教师寄语: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1、紧扣“艰难”“雄健”两个关键词解读课文内容,说说两个词各自的两层含义。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2、再从题目看“艰难”与“雄健”之间有何联系?两组词的位置可否调换? 什么是雄健的精神?

3、国民为什么能“雄健”?

我说:国民之所以能雄健,是因为他们

三、质疑交流:(教师寄语:学贵有疑!)

学习本文,你还有什么疑难或困惑?说出来,同学们能帮助你:

我的困惑:

帮我解决:

四、迁移延伸:(教师寄语:一切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运用!)

“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体验过这样的美趣吗?请你谈一谈。

五、同步达标:(教师寄语:我学习,我充实;我达标,我快乐!)

仿写课文第三段。把“旅行”改成其他比喻,并学习“有时……有时”“愈……愈……”的句式。【学习心得】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学案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理解比喻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和强烈的感情。分析比喻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学习重点】

揣摩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及比喻中蕴涵的哲理。【学习内容】

分析比喻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作用。理解文章的现实意义。【学习过程】

一、过关复习:(教师寄语: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朗读课文,提问上课时所讲内容。

二、合作释疑:(教师寄语:两种思想相碰撞,就会闪现智慧的火花!)

1、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2、这篇文章第二、三两段都说到两种境界,语意的重点在哪一方面?第三段同第二段相比,语意的重点又有什么不同?

3、请同学们联系课后练习二,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作用。

①长江大河—— ②扬子江、黄河——

③浩浩荡荡——

④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⑤曲折回徊,崎岖险阻—— ⑥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 ⑦浊流滚滚,一泻万里——

三、质疑交流:(教师寄语:学贵有疑!)

学习本文,你还有什么疑难或困惑?说出来,同学们能帮助你:

我的困惑:

帮我解决: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教师寄语:学为我用,提升自我!)

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昌盛,联系国际形式来想想,我们还需要“雄健的国民”吗?

五、同步达标:(教师寄语:我学习,我充实;我达标,我快乐!)课内语段阅读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横断,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民族生命的过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逼狭____

崎岖____ 2.“亦复如是”中的“是”指代什么内容?

3.第一段中的两个“全”字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

4.作者认为“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由此你会联想到一些与之描写的境界相同的什么诗句呢?

5.第二段中的两个“其”字分别指代什么内容?

6.第三段写到“走到崎岖的境界”后,为什么连用两个“愈”和两个“趣”?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说课稿 篇4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和强烈的感情。

2、能理解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的“雄健的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了解作者,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

2、反复朗读,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说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教法】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谈个性化阅读感受:

1.本文的一大特点是气势磅礴,适于朗读。注意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的感情,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2.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本文的比喻,对文中比喻所蕴含的哲理、洋溢的感情有所理解和领悟,不必死扣本体、喻体之类概念。

3.课前让学生先行搜集有关本文的背景以及作者情况的资料。

【导入】听曲子《英雄》

同学们知道这首曲子是什么吗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

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是怎样写的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伟大的灵魂,总是把自己的身家命运和民族命运国家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给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人民,把它作为终身的幸福。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时候,中国正处在列强侵略军阀割据的时代,但中国也出现了许多为救国救民这一伟大理想而奋斗的勇士和探索的先驱。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都是他们的功劳。我们今天是马克思主义思想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大家知道最早在中国传播马克地主义思想的人是谁吗

生答

李大钊

恩,李大钊是我们民族的英雄,是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他和陈独秀一起举办过著名的进步刊物《新青年》,之后又领导了著名的五四运动

他说: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远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大钊的《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

【课前预习】

1、作者李大钊:李大钊就是我们熟悉的一位革命先驱者,他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24岁时留学日本,参加过讨伐袁世凯运动,27岁回国,担任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和陈独秀一起编进步刊物《新青年》,以后又领导了“五四”运动。1927年被反动军阀张作霖杀害,年仅38岁。李大钊的小品散文有一种惊世骇俗,气冲霄汉,坎镗的神韵,是他进行推翻旧世界的洪迈精神的反映。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就是一篇具有强烈的鼓动性和充满乐观精神的雄文。

2.课文背景:此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1923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一件惨案——“二•七”惨案,当时,有一部分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而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李大钊正是在这件事后写下了这篇文章的。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告诉人们,不要为面前的困难吓倒,有困难,但更有希望;与困难作斗争,趣味无穷。他企望动员更多的人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使救国的事业变成全民的事业。全文不满500字,但内容丰富,激情澎湃。

【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积累生字生词,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逼狭 崎岖 阻抑 险峻 一泻万里 奇趣横生 回环曲折 亦复如是 【逼狭】 极其狭窄,给人以威胁。

【崎岖】形容山路不平,也比喻处境艰难。【阻抑】阻止,抑制。【雄健】 强健有力。

【坦荡】 宽广平坦;形容心地纯洁,胸襟宽广。

【险峻】(山势)高而险,或(形势)危险严峻。

【一泻万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

【回环曲折】 很曲折的样子。

【亦复如是】也是这样。

【老于旅途】:短语。意思是富有旅途经历。老,形容词,老练、娴熟

【奇趣横生】:短语。洋溢着奇妙的趣味。横生,动词,层出不穷地表露出来 【奇绝壮绝】:短语。极奇妙极壮美。绝,副词,极、最

2.明确:用慷慨激昂的语气来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朗读课文。

3、抓住割断的关键词来看作者的行文思路:

人类历史的道路——民族生命的进程——人类历史的生活——中华民族的史路——中华民族的精神

4、说说本文的各段段意:

第一段内容: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全靠雄健的精神冲过去。总领全文,点明主旨。

第二段内容:民族生命的进程就像江河的进程,是曲折坎坷的。

第三段内容:人类的历史生活正如旅行,在奇绝壮绝的境界才能感受到冒险的美趣。

第四段内容:中华民族的道路崎岖险阻(国运艰难),需要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欣赏到壮美的趣味。

第五段内容:用扬子江、黄河精神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气概和战斗风貌,需要我们发扬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5、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作者在文章中以大河奔流比喻民族生命的进程,以崎岖险路比喻中华民族所逢的史路,告诉我们应该在艰难困苦中毫不气馁,对革命保持必胜的信念,要拥有豪壮雄健的气魄。全文流露出了革命的乐观主义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再读课文,解题探究】:即课后思考题一二三

1、怎样理解 “艰难的国运”?“雄健的精神”?

明确:艰难的国运,指当时中华民族所逢的一段崎岖不平的险路,是极端黑暗的社会现实;雄健的精神,指民族的精神,也就是那种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2、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明确:“一种冒险的美趣”,“奇趣横生”,“一种壮美的趣味”,“亦是人生 趣味的事”。这种种趣味,其实都是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人类在经历挫折、艰难、险阻之后获得成功,必然会更加感到一份珍贵的快乐和幸福。高尔基在《海燕》中叫做“战斗的欢乐”,毛泽东则说“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欢乐”、这“乐”,就是本文中的“趣味”。这种快乐和幸福不是一帆风顺的人可以体会到的。

【赏读课文,品味语言 】

1、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气势磅礴,铿锵有力。

2、语言运用的技巧:运用比喻说理。

3、请同学们联系课后练习二,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作用。

明确:用长江大河比喻民族生命进程;用扬子江黄河比喻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用“浩浩荡荡”比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之迅猛; 用“回环曲折”“崎岖险阻”比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用“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比喻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用“浊流滚滚,一泻千里”比喻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这一系列的比喻,既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豪情壮志,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主张:在国运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的精神,为民族的尊严和发展而奋斗、牺牲。

4、作者的情怀: 革命乐观主义的情怀和强烈爱国主义的情感。

5、你从李大钊先生的文章中感受到他怎样的人格风范?

他的信念、忠诚、追求、勇气、执著、热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阅读全文后,你有什么感受?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有趣味、最有意义的呢?说一说,大家好交流一下。

2、“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你体验过这样的美趣吗? 同学之间可以交流;教师向学生提间,学生答;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形成研讨交流的学习过程。

3、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昌盛,联系国际形式来想想,我们还需要“雄健的国民”吗?

明确: 发扬雄健的精神,是时代的需要。在今天,也同样会“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遇见“崎岖险路”,出现“奇绝壮绝的境界”,这些虽然与李大钊所处的时代条件已完全两样,但是仍然需要我们拿出雄健的精神,建设我们美好的祖国。

4、模仿课文,用比喻手法写一段话,说一个道理。

《海燕》——高尔基

在苍茫的大海上,风聚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象黑色的闪电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海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云霄,它叫喊着,——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到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感到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板书设计】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 李大钊

艰难:①自然:逼狭,崎岖,险阻。

②国运:处境艰难。

雄健:①自然:浩浩荡荡,浊流滚滚,一泻万里 ②国民:一往无前,在艰难境界中前进。雄健的精神: ①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②奋斗中能体味到成功的乐趣。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

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远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李大钊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伟大的灵魂,总是把自己的身家命运和民族命运国家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给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人民,把它作为终身的幸福。这些为理想而奋斗的勇士,为了信念而逝去的志士,把自己的生命铸成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里。因为有了他们的牺牲和奋斗,共和国才有今天的繁荣和富强,每一个有民族责任感的人都应该对自己说:让共和国的明天因为有我而更加强大和美丽!

5你从李大钊先生的文章中感受到他怎样的人格风范?

他的信念、忠诚、追求、勇气、执著、热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课堂练习】

一、基础知识题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画线字注音。

逼狭()

崎岖()()阻抑()险(jùn)____

丛山(dié)___岭

浊流()2.指出下面文句中画线词语的比喻意。

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1)长江大河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说课稿 篇5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李大钊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体会并领悟到文章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的比喻。

3.激励学生用雄健的精神克服困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反复朗读中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其为其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的比喻,从中表现出作者的情怀。

教学构想

本文适于朗读,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把握文章内容,品位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的语言美。把握比喻,及其中所蕴含的哲理,洋溢的感情。

一、  新课导入

播放《义勇军进行曲》,问学生你是如何理解“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和“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

在正如歌词所言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20世纪代,伟大的革命先驱者李大钊创作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他对畏难者,怯懦者,歧路徘徊者的警戒和鞭策,对奋勇前进的革命者的深情地送颂赞和鼓励。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感受李大钊先生所提倡的雄健精神。

二、  整体感知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五四运动领袖之一,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一位学者和诗人。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这篇小品文.写作的年代,正当五四运动高潮过后。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加紧了对新文化运动的破坏。社会黑暗到了极点。大多数正直的有爱国心的人们,在黑暗中徘徊,苦于找不到光明,精神疲惫。针对这种现实和精神状态,李大钊大声疾呼,振奋雄健的民族精神,在当时,给人们以极大的鼓舞。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导学案 篇6

一导学目标:

1积累“逼狭、崎岖、阻抑、亦复如是”等词语。

1朗读课文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与文中精彩比喻所蕴含的情理。

3感悟雄健的精神对我们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二导学时间:两课时

三导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情境体验法 四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课前导学

⑴根据拼音写汉字。

一(xiè)千里 丛山(dié)岭 险(jùn)

阻(yì)

逼(xiá)(qí qū)

⑵搜集并整理好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记录在下面横线上。李大钊:

写作背景:

⑶放声朗读课文三次,边读边画出你认为不理解的词或句为上课做准备。

⑷默读课文两次,用词语概括出本文语言特色

课堂导学

㈠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㈡激情朗诵、整体感悟

⑴根据文题猜读课文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学法指导】你可以依据题目解读内容:先抓住关键词语再捕捉隐含信息。

本文文题的关键词是

,文题所隐含的信息

⑵预习作业情况反馈并补充交流作者简介与背景资料。⑶朗读课文、感受语言

① 先找位男生范读,要求以慷慨激昂的情绪感染大家。②齐读共同感受本文语言特色。

⑷听读课文,归纳各段大意。【提示】抓住各段中的中心词和关键句进行概括

⑸课堂小结:本文层层深入地表达思想感情,全文行文思路是:人类历史道路→

→人类历史生活→

课堂练习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们应该__________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__________,在这悲壮的歌声中,走过这__________险阻的道路。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__________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A、献出 歌曲 艰难 建设

B、拿出 歌曲 崎岖 建设 C、拿出 曲调 崎岖 建造

D、献出 曲调 艰难 建造 2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作者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B本文是用散文形式写的一篇民族精神颂。

C文章通篇使用比喻,说理与抒情相结合,气魄豪壮,意味隽永。D本文写于“五四”运动的高潮时期,目的是号召国民抓住民族逢新的转机,去开创国家历史的新纪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重点语句的情感与含义。课堂导学 ㈠复习导入

㈡重点研讨:⑴“艰难的国运”是怎样一种命运?原文哪些句子作了提示?联系祖国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现实,谈谈“艰难”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⑵国民的“雄健”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采集课文内容用“国民之所以能雄健,是因为他们„„”句式回答,然后明确“雄健的国民”的具体含义。

㈢明确主旨:结合写作背景说说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

㈣品味语言:请从文中找出所有的比喻句,并说说这些句子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和主张。【提示】先自己选出比喻句,然后师生共同理解一句或两句后,学生再独立学习,并将结果记录在下列横线上。

㈤拓展延伸: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昌盛,联系国际形式来想想,我们还需要“雄健的国民”吗? ㈥课堂总结

课堂练习:根据课文把下列对象的比喻句写在横线上。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说课稿 篇7

能理解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的“雄健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

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比喻说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革命乐观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步骤】

一、预习情况反馈

1、正确书写词语:

逼狭 崎岖 阻抑 丛山叠岭 绝壁断崖 亦复如此

2、文章写作背景和作者情况介绍,互相交流,共同认识:李大钊是党的创始人,与陈独秀并称为“南陈北李”,李大钊逝世后陈毅写诗悼念他。这篇小品散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中华民族真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维艰”,当时,有部分一度觉醒的知识分子重新陷入迷惘之中,李大钊站在时代制高点上,预见到中华民族正逢新的转机,于是号召国民去开创历史新纪元。

二、朗读课文

先找位男生范读,以慷慨激昂的情绪感染大家,然后齐读共同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

三、为什么说这是一篇用散文形式写的“黄河颂”,它是如何歌颂我们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的?

通过已学过的《黄河颂》和本文比较阅读,得出雄健的精神就是不畏艰险伟大坚强的黄河精神。所以李正西称之为:振奋民族精神的雄文。

四、思考文章行文思路的特点

层层深入地表达思想感情:人类历史道路→民族生命过程→人类历史生活→中华民族史路→中华民族精神

五、问题研究

1、文中多次提及“趣味”,该如何理解?

可联系高尔基《海燕》一文中“战斗的欢乐”一句来理解,种种趣味就指经历艰难险阻之后的幸福与快乐的感受。

2、关心比喻说理,文章通篇运用比喻,增强了说理的透辟性,情感的生动性和语言的形象性,使作品的意蕴丰富。

让学生划出所有比喻,联系上下文分析含义与作用。完成练习二。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说课稿 篇8

教学重点:欣赏文章浩荡雄奇之语言,仰先生博大磊落之英雄气概。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李大钊先生名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历史的车轮滚滚驶进了崭新的二十一世纪,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在黄河之滨写下了一首回肠荡气的壮丽的史诗。中国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辉煌与骄傲。正因为此,有一些人,我们应当永远怀念,是他们赋予了共和国新生;有一些话语,我们应当永远铭记„„

你了解李大钊吗?——学生介绍完毕后教师作适当补充。

三、新课学习:

(一)李大钊先生在1927年不幸被反动军阀杀害,他的身影离我们已经很远很远,但历史永远也不会忘记他们。当我们阅读他的遗作,仍然能感觉到他的心跳和呼吸,倾听到那超越时空的激情澎湃的心声。下面听教师范读。

思考: a勾画出应该掌握和不能理解的词语。b文章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点?

c艰难的国运是怎么样的一种命运,请联系文的具体语言来回答。以

1、出示应该掌握的词和不理解的词,清除阅读障碍。

其经历亦复如是 固是高高兴兴地往前走 奇绝壮绝的境界 老于旅途的人

以成其浊流滚滚 魄势 阻抑

2、初步把握语言特点。(指名回答)-----本文语言气势磅礴,铿锵有力,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二)指名朗读各段,每读完一段即归纳各段内容---------研究写了什么、怎么阐述

1、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全靠雄健的精神冲过去。

2、民族生命的进程就像江河的进程,是曲折坎坷的。

3人类的历史生活正如旅行,在奇绝壮绝的境界才能感受到冒险的美趣。

4、中华民族的道路崎岖险阻(国运艰难),需要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欣赏到壮美的趣味

5、中华民族国运艰难,需要我们发扬黄河那种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三)揣摩文章的语言:

1、喜欢哪些句子呢?请它推荐给大家。

2、联系课后练习二,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和作用。(讨论下列比喻句的含义)

a„„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乐趣。

b第四节的含义

c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a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挑战艰险,征服旅途,无限风光在险峰。

b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英勇斗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c为民族的新生而奋斗,奉献生命的光和热,谱写壮丽的人生之歌。

李大钊先生在他的作品里,表达了他对这种乐趣的理解: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与球,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重点突破:

3、朗读并理解乐趣的含义。你能联系历史事实来谈谈你的看法吗?

4、联系第五节,谈谈“雄健的精神”的具体含义。

在国运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的精神,为民族的尊严和发展而奋斗、奉献。

5你从李大钊先生的文章中感受到他怎样的人格风范?

他的信念、忠诚、追求、勇气、执著、热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6、李大钊先生用他的生命诠释了“雄健的国民”的含义,那就是一种像高山一样巍峨、像黄河一样浩荡一样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朗读名言,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

四、带着崇敬的心情齐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磅礴激越的情感。

五、感悟联想:

1、李大钊先生对人生乐趣表述,实际上也是对人生意义的一次庄严的思考。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有趣味、最有意义的呢?学生自由发表看法。教师引用李大钊先生的名言,学生朗读并背诵李大钊先生的名言:

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远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2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昌盛,联系国际形式来想想,我们还需要“雄健的国民”吗?

学生自由发言,集体交流。(联系我驻南使馆被炸一事实、《立此存照》,日本青年长谷川弘一在网上发表的言论,见《读者》2000年第七期)

六、总结全文: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伟大的灵魂,总是把自己的身家命运和民族命运国家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给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人民,把它作为终身的幸福。这些为理想而奋斗的勇士,为了信念而逝去的志士,把自己的生命铸成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里。因为有了他们的牺牲和奋斗,共和国才有今天的繁荣和富强,每一个有民族责任感的人都应该对自己说:让共和国的明天因为有我而更加强大和美丽!

七、家作:任选一题作文:《昌盛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或结合课文写读后感一篇

板书设计:

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

艰难的国运———一一一“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雄健的精神:勇往直前、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说课稿 篇9

学习目标

1.学习比喻句的精采运用 2.欣赏浩荡雄奇的语言魅力

3.体会作者高尚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与爱国精神

学习任务

一、文体知识

1.背景资料:五四运动期间,一些知识分子陷入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虽有满腔的爱国热血,但看不到中国的希望,正处于彷徨之中。李大钊等革命先驱就极力引导他们投身到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中去。

2.作者:(),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二、字词知识 1.给生字注音 旅途 逼狭 阻抑 险峻 崎岖 ......亦复如是 一泻千里 奇趣横生 ...2.解释词语

雄健—— 逼狭—— 险峻—— 崎岖—— 阻抑—— 丛山叠岭—— 回环曲折—— 亦复如是——

三、组织朗读课文

四、课文欣赏与分析

1.简单概述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2.下面的事物在文中都是作为本体出现,请你找出他们相应的喻体来。长江大河—— 扬子江、黄河—— 浩浩荡荡——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曲折回环,崎岖险阻——长江黄河穿沙漠、进山峡—— 浊流滚滚、一泻万里—— 3.找出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相呼应的句子。

4.第三段以旅途征人以冒险为美趣比喻“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旅途征人“走到崎岖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而“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怎样理解其中的含义?

5.第四段与第一段和文章主题有什么联系?

6.第五段与第二段构成什么关系?作者号召国人要怎样做?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解释“雄健的精神”的意思是什么?

五、课堂评价

六、作业

上一篇:迁户口申请书怎么写下一篇: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精神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