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数字化著化管理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作为一个新兴的出版形式,数字化出版平台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并对传统的出版行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缺少相应的制度规范,阻碍了数字化出版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急需在数字化出版和传统出版中寻找一条适合的发展道路。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期刊数字化著化管理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期刊数字化著化管理论文 篇1:

大数据驱动下业财融合导向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摘要】基于大数据驱动背景, 聚焦于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从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业财融合、人本管理、非结构化数据分析以及跨学科属性等五个方面总结管理会计应用和人才培养的现状, 并指出未来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内容、方法、核心问题及其创新点。

【关键词】管理会计;业财融合;人才培养;人本管理;非结构化数据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推进以及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接轨, 我国对涉及企业预算预测、规划控制乃至支撑其科学决策并为之创造价值的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

2013年以来, 财政部已经将管理会计列为会计改革的重点方向, 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会计制度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2014年5月, 财政部提出将“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并将其列为财政部2014年七项重点工作之首。 2014年10月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旨在加强管理会计基本理论、概念框架和工具方法研究, 推动建立管理会计人才能力培养框架, 推进中国特色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 助推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 2015年12月, 财政部发布关于征求《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推动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管理会计的建设和运用已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 2016年6月财政部颁发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财会[2016]10号, 简称《基本指引》)涵盖了管理会计的目标、原则、要素等基本框架, 并以要素为主线, 形成主要内容, 标志着我国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取得新的重大突破, 并从理论层面进入实践落地阶段。 2016年8月, 工信部联合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引导企业创新管理提质增效的指导意见》, 以引导企业有效控制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 提升技术、质量和服务水平, 创新发展空间, 提升竞争能力。 2016年10月, 财政部发布《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直接将管理会计列为“行业急需紧缺人才”。

随着互联网在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渗透, “互联网+”对传统的管理会计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挑战初露端倪。 在以大数据为特征的互联网时代, 经济增长光靠信息量的增长不行, 只有“有序”才能使得信息具有价值[1] , 而管理会计控制过程就是让信息变得“有序”的重要工具。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要更加注重培育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要求的人才[2] 。 孙铮[3] 等指出,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乌卡时代”(VUCA), 该时代下, 经济环境与企业经营环境以“易变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模糊性”(Ambiguity)为特征, 在适应能力、快速学习能力、迭代创新能力、成就动机、洞察力以及情商等方面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了较高要求, 从而形成了社会实务变化快与人才培养方案变化慢之间的矛盾。 随着“互联网+”对商业世界的渗透以及财务共享、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计算机领域的快速发展, 财务人员的工作有逐渐被机器人替代的潜在可能, 科技和实务的发展对财务人才的能力框架和培养方案提出新要求[4] 。

本质上, 现有的财务理论知识并没有被重新创造, 变化的仅仅是知识点的重构和融合。 一些可预测的机械性劳动、数据搜集和处理等工作逐渐被机器所替代, 从而使得财务人员从繁琐的机械性工作中解脱出来, 着重在“人的管理”和“知识管理”上, 使“业务”+“财务”实现有效融合, 创造“智能化”管理会计课程新体系, 推动“探索式”学习、“研究式”教学的管理会计课程学习框架, 在管理会计课程创新改革以及启迪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现状

1. 国家顶层设计助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2016年12月, 财政部印发了《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100号——战略管理》等22项管理会计应用指引征求意见稿, 内容包括战略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营运管理、投融资管理、绩效管理和企业管理会计报告应用、管理会计信息模块等共6项概括性指引和16项工具方法指引, 此举标志着管理会计从国家顶层政策设计走向具体实际操作, 从宏观理论指导走向企业落地实践, 对企业提高管理效率、加速转型升级起到了实质性的助推作用。 2017年以來, 智能化技术(以大数据“算法”为基础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在管理会计领域的潜在应用与发展速度之快, 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 因此2017年被称为企业“智能化”管理会计落地“元年”。

2017年1月, 财政部会计司发布《实施会计人才战略、加强会计人才建设》, 指出“十三五”时期会计人才战略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之一是加快推进管理会计人才培养, 力争到2020年培养出3万名精于理财、善于管理和决策的管理会计人才。 北京、山西、湖南、浙江、上海、江苏等地方财政部门纷纷搭建管理会计体系, 逐步推进管理会计体系落地。

2019年4月, 国家教育部下发《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 决定全面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 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 计划在2019 ~ 2021年建设10000个左右的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个左右的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 引导高校优化本科专业结构, 提升专业建设质量, 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鼓励各地区积极探索“新商科”建设, 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提供了契机。

2. 新科技和新业态双驱动以及业财融合对管理会计提出新要求。 科技和实务领域的发展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能力框架和培养方案的要求与目前“业财割裂”且缺乏“自适应性”的课程教学体系之间的冲突越来越严峻。 如培养方案严重依赖教材, 财务人才的知识体系无法适应“跨界”知识重构的需要, 纸质媒介与慕课“各自为政”且“自成体系”, 尚无法精准实现知识体系的有效对接[2] 。 目前, 慕课对师生互动关系的“割裂”、教师备课负担重以及存在科研教学多重压力等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课堂上师生互动单一、缺乏多样性的管理会计课程教学也没有很好地调动人才培养对象的参与积极性。

“互联网+财务”时代背景下, 企业组织形式逐渐从金字塔结构向网络结构演变, 公司内部管理层与员工、供应商、客户、律师或会计师事务所、券商投行、管理咨询公司等之间, 通过各种协作关系组成错综复杂而又平等有序的合作体。 为实现“业务→财务→决策”的适配性, 在企业战略协作层面提出了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的要求。 因此, 基于企业组织结构转型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转型改革需要企业“财务共享”“智能化”等信息化决策系统的有力支撑。

3. 经济改革转型期管理会计中“人”的问题成为企业最本质、最复杂的问题。 郑指梁、吕永丰[5] 指出, 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而人的问题是企业最本质、最复杂的问题。 合伙制下员工通过出资成为企业股东或合伙人, 从而成为自己的“老板”, 这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中人的问题, 而社会代际更替推动着雇佣制朝着合伙制转变。 包括美的、海尔、华为等在内的大型制造业企业集团都开始尝试组织结构的转型。 2015年3月, 美的集团的首席执行官方洪波指出, 要让美的成为跟上时代发展的企业, 美的需要具备以下特质: 一是扁平、高效、精简的“小公司”特质; 二是奋斗、敬业与超强执行力的“创业公司”特质; 三是开放、进取、有激情、有事业冲动的“新公司”特质。 为此, 美的集团将实施员工持股计划, 有效推动和促进公司“经理人”向“合伙人”的方向转型。 无独有偶, 同年青岛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提出, 海尔从制造产品的企业转型为孵化创客的平台, 他认为新时代互联工厂不是简单的工厂转型, 而是重建生态系统、颠覆企业全系统流程。

在这样一个强调“互联共享”、“组织扁平化”、“员工获得感”、“创业平台为王”、由“雇佣”关系向“合伙”关系转型的崭新时代, 管理会计在企业资源整合、资源配置、控制权分配、业绩激励评价方面必将迎来新的角色转换和转型。

4. 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 非财务信息将在管理会计转型中发挥极为有价值的补充作用。 数字经济是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通用技术深入经济社会各个层面后的结果, 是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数字经济已经占到我国GDP的31%, 带来近280万的新增就业人数, 占我国年新增就业人数的21%。 2017年, 数字经济首次正式列入《政府工作报告》, 被视为撬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新动力。 马化腾等[6] 认为, 区别于传统工业经济, 在数字经济时代, 数据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 数字基础设施成为新的基础设施, 数字素养成为对劳动者和消费者的新要求。 因此, 数字经济将成为推动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支撑之一。

在数字化变革中, 互联网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 而制造业则成为数字经济的主战场。 以海尔、长安汽车、美的、宝钢等为代表的一批创新型工业企业, 积极探索数字化转型道路, 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企业数字化时代, 大量的非财务数据将在管理会计转型中发挥重大的价值和作用。 美国著名管理会计大师卡普兰、诺顿[7] 指出, 基于战略导向的绩效评价系统中, 传统的财务数据只能衡量过去发生的事项, 对未来前瞻性的投资评价却无能为力。 除了财务指标, 客户、企业内部运营、学习成长等指标也至关重要。 换言之, 平衡计分卡理论告诉我们:财务数据可以反映企业过去发生了什么和现在怎么样了, 但无法提供改进思路去帮助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而非财务数据则能极大地帮助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们找到“如何持续改进”的方法, 非财务数据不仅在管理会计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价值, 同时也启发我们, 实现企业战略要重视除股东等投资者以外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客户、供应商、管理者等)的需求, 这也正迎合和体现了互联网时代“互联分享”“组织扁平化”的发展特征。

即使在纯粹的学术研究领域, 非财务数据等对企业治理的研究也获得了重要的发现, 有力地证明了非财务数据在管理会计领域发挥更大作用的理论和实践可能性。 2019年,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者Christina Zhu在金融学国际顶尖期刊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发表了一篇名为Big Data as a Governance Mechanism的文章, 他利用诸如消费者交易数据、卫星图片数据等, 实证检验了非财务数据对公司股价信息含量和约束管理者机会主义行为的作用。 研究发现, 非财务数据有力地提升了公司股价信息含量, 降低了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获取信息的成本, 約束了公司管理者的“败德”行为, 最终提高了公司管理者的投融资效率。 并且, 在当今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 诸如企业微博等能够向市场传递出有关公司价值的信息。 国内学者徐巍、陈冬华[8] 也做了研究尝试, 他们在其《自媒体披露的信息作用——关于新浪微博的实证研究》一文中, 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指出, 当公司官方微博对已经公告的信息进行再次披露时, 相对于没有开通微博的公司而言, 市场反应更大。 这说明公司官方微博这一非财务数据信息来源具有显著的信息传递作用。

因此, 无论是从实践角度还是从理论研究角度来看, 非财务数据将成为财务数据有价值的补充。 结构化的财务数据与非结构化的非财务数据将携手助力更加透明的企业信息环境, 从而使得控制和激励机制得以高效实现, 符合管理会计的“个性化”特征(适应性原则)。 但是一直以来, 由于信息技术等的基础性设施发展滞后的制约, 非财务数据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中并未获得足够重视, 也未充分发挥其强大的作用, 管理会计师对诸如Python、Tableau、SQL等算法、统计以及可视化数据分析工具的应用能力严重不足, 而这一现状在数字化时代将迎来扭转的可能, 管理会计课程转型的急迫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烈。

5. 数字时代的“跨界”和管理会计的“跨学科”基因, 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改革提出了挑战。 与传统的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等课程不同的是:管理会计横跨了管理学和会计学两个学科, “管理”需要“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服务于管理决策。 应该说管理会计课程本身具有跨学科的传统和基因, 而数字时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 成为打通管理和会计“任督二脉”并在信息与决策之间架起桥梁的重要基础性设施。

在学术研究领域, 以美国为例, 学术界为鼓励跨学科研究会计问题甚至专门设立了一本名为Accounting,Organization and Society的杂志, 鼓励学者们应用心理学、计算科学、实验科学、组织行为学、政治学、社会学、工商管理学、公司治理学、经济学领域的新思想、新思维从事跨学科会计研究。 该杂志已经位列国际顶尖会计学术期刊之列, 成为排在The Accounting Review(属于美国会计学会)、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属于匹兹堡大学、MIT)、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属于芝加哥大学)、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等四大国际会计学学术杂志之后的著名学术期刊, 其中发表的许多文章均来自从事管理会计研究的学者和业界人士。 正如卡普兰、诺顿[7] 所言, 管理会计问题本质上是“激励”和“控制”问题。 因此, 管理会计的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一直以来都具有跨学科的特质和传承, 鼓励多学科知识管理的有效融合和碰撞。 管理会计具体执行中存在的困境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看出, 在一定程度上, 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教科书与实务脱节, 这是制约管理会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 并且, 在管理人才师资培养中, 会计学博士是主要的师资来源, 而在目前的博士培养环节中, 出于论文发表的考量, 选择“管理会计学”作为研究方向的博士生人数实际上要远远少于从事财务管理或者财务会计方向研究的博士生人数, 这又进一步制约了管理会计的教学和科学研究。

三、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内容、目标和核心问题

1. 创新内容。

(1)从企业战略执行、监督、制定三个层面体现“业财融合”理念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依据我国财政部2016年颁布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 管理会计应遵循以企业战略为导向、持续创造价值的理念, 但在实际教学中“企业战略”和“管理会计”两部分内容实际上是被割裂开来的, 并没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效的管理会计課程尚未真正形成。 因此, 非常有必要将“企业战略”思想有机地嵌入传统管理会计课程中, 建立业财融合(融合性原则)导向的管理会计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 实现高适配度和前瞻性的“企业战略→管理会计控制→企业决策”融合的课程内容链条, 在更深层次上加强“企业战略”对管理会计课程的渗透, 这才符合管理会计服务于公司决策的宗旨。

(2)在新经济、新业态、新动能蓬勃发展的时代, 主动适应企业向“扁平化”网络组织结构转型的战略需求, 构建基于“财务云”“智能化”与“财务共享”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体系, 并适应“互联网+财务”时代经济环境与企业经营环境的“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等特征, 服务于以预算管理、成本管理、风险管理、业绩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会计课程体系, 让在企业实践中往往被束之高阁的理论“活”起来。

(3)为满足基于“算法”的大数据驱动经济的现实需求, 发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中“结构化”财务数据的优势, 更加重视对“非结构化数据”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锤炼, 从强调数据间“因果关系”向从“相关关系”中寻找价值的方向转型。 例如, 培养学生如何将在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销售、运营、顾客行为、消费习惯、供应商供需情况等非财务数据应用到管理会计分析、预算、控制、评价等各个方面, 让30多年前管理会计大师们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平衡计分卡管理理论及其智慧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 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不仅要启迪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更要锤炼其“分析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完善基于“探索性”+“研究性”教学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与资源体系建设。 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 推行“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和建设; 推动“探索性学习”“翻转学习”“体验式学习”“基于研究项目的学习”“案例学习”“问题导向学习”等教学模式, 变教师被动被学生评价为主动评估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并且, 逐步克服“国际化教学”中“水土不服”的问题, 注重提炼“中国情境”下的本土企业管理会计运作案例, 提高预期教学效果, 落实“互联网+财务”时代的管理会计教学改革转型。

2. 创新目标。

(1)克服战略管理与传统管理会计课程相割裂的现实情况, 向业财融合导向的新管理会计培养方向转型。

(2)实现管理会计理论的核心实践价值, 借助大数据分析工具, 构建基于“财务共享”“智能化”“财务云”等的“互联网+财务”智能化管理会计课程体系。

(3)培养学生对“非结构性数据”“文本数据”的驾驭能力, 熟悉各种“算法”, 突出非财务数据整合、处理、分析等应用能力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价值, 让学生领会如何利用数据间“相关关系”为企业创造价值。

(4)尝试“探索性”+“研究性”的应用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提炼形成“中国情境”下的企业管理会计实践教学案例库, 切实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3. 创新拟解决的核心问题。

(1)克服目前管理会计课程内容单一、业财融合差、对企业战略转型和宏观经济政策环境关注不够等问题。 以“全面开展中国特色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和管理会计地方模式创新以及“企业上云”行动计划为契机, 以企业“智能化”为突破口, 通过技术驱动转型、交叉融合创新实现管理会计课程创新。

(2)人工智能正在快速颠覆人类社会秩序, 科技促进了模式创新、财务战略转变、流程重组及标准化发展, “互联网+财务”背景下管理会计课程亟待加强其赖以依附的“智能化”“共享化”保障。 借助企业“智能化”中成本驱动、连接驱动、创新驱动等因素, 构建人人财务、智能财务、业务财务、战略财务, 基于财务“智能化”支撑数据共享, 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 加强“业财融合”和“业财一体化”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导向。

(3)弥补传统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在互联网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数据可视化技术、计算机算法、数据库管理技术等分析工具方面的短板问题, 培养跨学科且具有前瞻性思维的管理会计人才及相应的师资。 目前, 大数据分析工具的讲授和管理会计基本理论与实务的讲授是分裂开来的, 分别由诸如数据科学学院、信息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学院等的教师与会计学科性学院的教师分别讲授, 这不可避免地出现懂数据科学的教师不懂财务, 懂财务的教师不懂数据科学的现象, 教学如“隔靴搔痒”, 缺乏针对性, 不能很好地联系专业实际问题。 因此, 培养跨学科的管理会计人才亟待解决跨学科背景师资力量培育问题。

(4)落实“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基本原则, 在继续走教学“国际化”的道路上, 拓展具有中国特色并基于中国情景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改革, 化解教师讲授与学生“溜号”之间、考试知识与实际能力之间、不确定性问题与法定准则之间、单学科的教学与跨学科决策之间的矛盾问题以及商业大环境与企业组织变迁的挑战问题。 人才培养要注重理论分析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合作协调能力, 旨在建立管理会计教育“互动互生”的良性生态系统。

四、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机制优化策略

1. 实施方案优化。

(1)在“互联网+财务”的背景下, 围绕企业组织结构日益“扁平化”特征, 探索将企业“财务共享”“财务云”和“智能化”融入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可能性; 从企业采购、销售、投资、筹资等决策行为入手, 尝试构建基于“预算管理”“成本管理”“信息搜集”“核算处理”“资金处理”“信息归档”等业务流程的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课程的信息化转型。

(2)围绕管理会计行业生态, 探索管理会计行业面临的困境以及未来转型的方向。 如孙铮[3] 指出, 财务人员所面临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不符、信息披露无决策价值、非GAAP(公认会计原则)报表应用增长、信息技术发展、可持续性报告披露影响因素变化等诸多困局。 随着“互联网+财务”的发展, 应当以“非财务数据”为核心, 探索构建以“数据资产”为基础, 涵盖基于客户、产品、渠道、财务四个维度, 量化企业价值的管理会计新体系的人才培养机制。

(3)探索企业“智能化”时代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创新, 在传统会计、审计技术的基础上, 整合强化管理会计人才的管理才能、客户服务能力、战略规划能力、领导能力以及预决算能力等的培养方案; 全面体现管理会计在经济、金融、科技、文化等之间的相互联系, 通过强化学生“跨界学习”“协同学习”“整合学习”等能力, 培养能够深刻把握数据、算法、平臺等核心功能, 持续引领商业创新和价值创造的管理会计人才。

2. 实施方法优化。

(1)加强实地调研, 厘清“互联网+财务”的思维模式在构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机制中的可能方式。 扎根于企业实践, 对诸如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财务云、浪潮企业云、中兴财务共享信息系统、华为云等财务智能化信息整合系统形成全面认知, 了解行业对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听取行业导师对目前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在领导力、决策、战略控制素质培养方面的意见或建议并加以汇总,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2)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形成企业“智能化”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企业向网络组织结构转型的实际以及行业对决策型管理会计人才的需求, 有针对性地启动相应的大数据驱动的“智能化”企业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和改革, 夯实学生对信息技术、大数据管理技术、应用统计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的掌握, 特别是在教学中要强化、突出互联网时代的新兴大数据工具是如何深刻影响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

(3)“以点带面”引导教学资源体系建设。 以《管理会计学》和《财务管理学》两门课程为切入点, 借鉴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CIMA)和美国管理会计师(CMA)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教学实践经验, 探索基于企业战略执行、监督、制定三个层次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教学中, 加强以学生“探索性”学习为主导, 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尝试“翻转学习”“体验式学习”“基于科研项目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案例学习”“实习实践”等多种学习模式, 旨在重构“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体系。

(4)鼓励“研究性”教学, 重视学生对管理会计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反馈, 变教师被动被学生评价为主动评估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 切实提升教师实际教学效果。 借鉴袁淳[2] 等的教学改革思路, 具体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①教师通过建立授课目标, 明确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关于教学实践应该知道哪些)、产生有助于学生学习的目标(教师想让学生学什么)。 ②形成假设。 为获得学习目标形成关于教学实践的假设(教师怎样帮助学生成功地实现学习目标)。 ③围绕假设, 定义教学效果的方式(教师需要什么样的证据断定是否学生已经掌握学习目标)。 ④设计问题。 在一个实验设计中发展和实施教学实践(教学在课堂内外做什么才能让学生掌握学习目标)。 ⑤收集和分析反馈数据(教学怎样收集和分析数据信息从而判断学生已经学到什么)。 ⑥得到结论并提出改进建议。 ⑦评述与评估(教师如何利用自己的所学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效果)。

五、结语

本文研究了大数据驱动下业财融合导向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研究发现实现该创新要做到: 一是实现“互联网+财务”时代及“业财融合”背景下管理会计课程体系的优化和整合, 进而实现“业务→财务→决策”高适配度的课程内容。 二是改造传统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案, 深化“财务共享”“财务云”“智能化”对企业管理会计数字化转型的影响, 从教学层面推动并实现大数据驱动下“业财融合”导向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机制。 三是在管理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 体现并深化学生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整合、分析和挖掘企业运营中的“非财务数据”“非结构化数据”以及“文本数据”并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实际能力。 四是推动应用型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推行多元化混合教学模式,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 探索教师“研究性教学”与学生“探索性学习”相结合的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支撑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1] 徐恪,李沁.算法统治世界:智能经济的隐形秩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1 ~ 376.

[2] 袁淳.AI时代会计人才创新培育体系与方法[R].教学研讨会报告,2018.

[3] 孙铮.VUCA时期的转型与嬗变[R].教学研讨会报告,2017.

[4] 曲晓辉.基于财务云的企业战略转型及人才培养[R].教学研讨会报告,2018.

[5] 郑指梁,吕永丰.合伙人制度:有效激励而不失控制权是怎样实现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1 ~ 194.

[6] 马化腾等.数字经济:中国创新增长新动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1 ~ 304.

[7] 卡普兰,诺顿著.上海博意客咨询有限公司译.平衡计分卡战略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 ~ 262.

[8] 徐巍,陈冬华.自媒体披露的信息作用——来自新浪微博的实证研究[ J].金融研究,2016(3):157 ~ 173.

作者:孙刚

期刊数字化著化管理论文 篇2:

数字化出版平台的发展趋势

[摘要]作为一个新兴的出版形式,数字化出版平台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并对传统的出版行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缺少相应的制度规范,阻碍了数字化出版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急需在数字化出版和传统出版中寻找一条适合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数字化 出版平台 发展趋势

一、数字化出版平台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以及智能手机、电子书等新兴阅读载体的出现,数字化出版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对人们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数字化出版平台的特点如下:

1.出版流程简约化。

数字化平台的主要载体是互联网。互联网在数字化出版上的应用可以将出版的流程简约化,缩短出版的时间,减少出版过程中的投入,提高出版效率。数字化出版平台主要通过激光照排、电子照排等进行电子输入、计算机存储、电子排版,以数字手段完成后期工作。与传统的出版方式相比,环节减少,操作起来更加便捷。传统出版的核心是“著、编、印、发、读”,而数字化平台则以“著、编”为核心。这样,编辑的工作侧重于编辑、监督,而著作者负责著作的著、编和发行的过程,这样的分工模式使数字出版工作流程更加明确清晰,流程简化。[1]

2.内容多样化和低廉化。

数字化出版简便的出版流程使个人出版成为现实。著作者在完成作品后,在运用编辑等程序操作后就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发表自己的作品。越来越多的网站提供此类平台,为著作者的出版提供了一个快捷的出版方式,以达到互利互惠。与此同时,传统的出版社开始在数字化出版的道路上做出尝试,形成自己的数字化出版平台。数字化出版搜索起来十分方便,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更多的选择空间。“自助出版”的出现,丰富了出版的形式,提供了更有创造性的出版物。相信随着数字化出版的进一步发展,这种“自助出版”的形式将会有更多的发展空间。由于数字化出版物的流通环节得到了大大简化,而且出版物的复制方式简单,容易形成大批量生产,所以,出版物的出售价格与传统出版物相比会更低廉。

3.流通方式多样化。

数字化出版物既可以通过封装后在传统的销售平台销售,还可以在网上销售,降低流通成本。数字化出版物在网络上的销售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以数字化的形式流通,消费者以下载的方式获取。在数字化出版物的交易方式中,支付方式也呈现多元化,如采取网上付费方式。流通方式和付费方式的多元化,使数字化出版的成本大大降低,也为数字化出版提供了较好的发展前景。

二、数字化出版平台的现状

数字化出版近年来在我国也得到了空前发展。很多传统的出版社开始尝试数字化出版,形成了数个有发展前景的综合性数据库平台。但与国外相比,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1.信息技术在数字化出版中的应用。

在数字出版过程中,信息技术在选稿、审稿和加工稿件方面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在选题环节,运用信息技术形成选题评估系统,通过互联网对市场进行调查分析,提高选题的科学性和时效性,避免出版的盲目性,降低出版风险。在审稿过程中,编辑通过电脑对稿件进行初步删选检查,减少工作量。稿件的设计加工分工更加明确,稿件整理更加简单。通过互联网平台,编、审、校三者有着更多沟通,大大缩短了审校的周期,提高了出版物的时效性。用电脑进行出版管理时,可以达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2]信息系统还可以通过建立信息化和网络平台,将出版平台分成几个模块进行统一管理,形成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数字化平台。

2.数字化出版对传统出版的影响。

与数字化出版相比,传统出版有着很多的不足之处。首先,传统出版周期较长,很难及时满足读者的需求;其次,传统出版物的内容较少,可扩充性不强,携带不方便;最后,传统出版成本较高,与数字化出版物相比缺乏价格优势。

数字化出版出现后,很多传统出版物的市场份额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有些传统出版社举步维艰。主要原因是:第一,由于互联网的普及,更多的人选择通过这一平台获取更及时的新闻和更丰富的书刊内容。第二,互联网平台成为广告商的“新宠”,传统出版社的广告业务逐渐减少。第三,在成本方面,数字化出版物的优势明显,让传统出版物的发展受到不小的影响。

3.数字化出版在发展中出现的不足。

在我国的数字化出版进程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完善。第一,市场秩序混乱。由于监管不到位、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淡薄,很多需要付费的内容由于盗版而成为免费共享资源。长此以往,必然对数字化出版产业造成致命打击。第二,大多数消费者已形成网上免费阅读的心理,不愿意为数字化出版物付费。第三,网上出版商缺少和传统出版行业的合作。只有少数数字化出版物持有出版商的正式授权,而大多数并未获得真正的授权,自然也很难向消费者收费。网上出版商应顺应发展需求,加强与传统出版商的合作,努力实现共赢。

三、数字化出版平台的发展趋势

1.数字化出版的立体化发展。

在数字化出版形成之前,传统的出版形式一直占据着主要的市场份额。如今,数字化出版的发展规模开始壮大。虽然现在两者还是相对独立地发展着,但是,数字化的出版将会和传统出版相融合,共同进步,共同发展。数字化其实是传统出版方式在网络上的一种拓展,将传统出版物的形式丰富化。[3]在两者的碰撞过程中,出版业应该抓好两者发展的机遇,结合两者的优势,将两者融合统一,建立立体的出版格局。

数字化出版在给传统出版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传统出版带来发展的新机遇。传统出版为数字化出版提供了可靠的内容,数字化出版则为传统出版提供了更适应潮流发展的新思路。可以预见的是,纸质图书、多媒体和网络的立体化发展,将成为未来出版行业的主要表现形式。作为一个传统的出版企业,可以开始探寻数字化发展模式,也可以和其他网络运营商合作以优势互补,实现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当然,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出版业的发展需求,建立相应的配套机制,规范市场的发展,大力打击盗版侵权行为,形成完善的出版保护体系。

2.建立以“内容为主、技术为王、渠道为王”的发展理念。

出版行业如今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要想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获得重生,就必须把握发展机会,建立以“内容为主、技术为王、渠道为王”的发展理念,为出版行业的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

对于出版行业来说,内容是出版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选择出版物时,要结合数字化出版技术的优势,提高内容的质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要利用传统行业中形成的监督机制,做好出版物的审核工作,精益求精,提高出版物的质量。先进的技术会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数字化出版平台的技术在出版行业未来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大力应用信息化技术,实现集约化的运作模式:集约化组稿、集约化审稿、集约化校正、集约化发稿以及集约化管理。这样,以技术作为支持的出版行业将会更好应对未来的挑战。此外,还要大力发展销售渠道。数字化发展,虽然流通的形式多,但是营销模式还有欠缺,无法满足需求。所以,出版行业要结合传统销售模式的优点以及如今渐兴的互联网销售模式,与别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制定合理的销售模式,规范市场以促进良性循环。[4]

注释:

[1]郑旭英:《数字出版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2]杨柱星:《数字化出版是科技期刊的发展趋势》,《科技传播》2012年第4期

[3]许军强:《数字化出版—图书出版的未来发展趋势》,《企业技术开发》2012年第16期

[4]郝秋红:《数字出版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策》,《成都电子机械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第4期

(河南《人大建设》杂志社)

作者:邵卫科

期刊数字化著化管理论文 篇3:

论数字化进程中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在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数字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对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来说,在独立拥有数字化资源、共享数字化资源、传统纸质文献这三方面的建设很为关键。目前我国正处于图书转型阶段,转型方向明确,即努力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及研究性图书馆,双管齐下,保证图书馆建设的科学性及有效性。在李哲汇编著的《数字化进程中的图书馆》(2007年5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一书的第一章“数字时代图书馆精神的再阐释”中就强调了“数字图书馆核心理念:共享、合作与服务”,可见上述三个方面乃是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核心所在。

一、建设独立拥有的数字化资源体系

目前就我國的图书馆改革进程来看,高职院校必须具备独立的数字资源库,也就意味着图书馆应该引入数字文献馆藏,可以自由地通过存贮设备及校内网进行共享和使用。文献种类多样,可以包括期刊、图书、报纸等。当然这些资源是付费使用,到年终由资源商供给全套当年购买了使用权的光盘,以便永久收藏。同时在进行高职院校独立化、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数字化进程中的图书馆》一书在第四章以海南省为例,介绍了海南教育科技数字图书馆的基本架构,笔者对其深入阅读,认为其对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在《数字化进程中的图书馆》一书中,独立拥有的或者共享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由于这些传统文献的知识产权问题可能尚未解决,图书馆要求只要能够覆盖大部分的传统文献就已经达标。另外,在处理图书馆的数字化资源和国际期刊时应当优先考虑期刊资源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其他图书的使用频率,尤其是院校应该在不同数据库购买之前,就进行专业的论证。另外,在对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化的过程中应当重点考虑购买和自建数据库之间的有效关联,考虑到建设自己的数据库过程中,如何省时省力,尤其是对于购买的数据库与自己的数据库之间,哪种方法节约高效,在图书馆数字化的过程中,地方特色和专业特色数据库需要与学科建设紧密相关。高职院校应积极自建数字化图书馆,另外,通过网络获取的资源和成果与现有信息能否快速对接的问题也要考虑。

二、加快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共享

编著者在《数字化进程中的图书馆》第三章“合作与共享:大学图书馆联盟的构想与实现”中认为,大学图书馆联盟的构想是非常可行的,图书馆联盟能够有效共享数字化资源,数字化资源共享可以节约人力、财力、物力。独立而大量的规模化数字化资源是共享体系的基础,高职院校积极地加盟可以节省不必要的支出。独立拥有部分资源,可以及时转化共享,应该建立好电子阅读室,并且广泛宣传,同时对部分服务进行收费,图书馆应该建立好镜像站点的辐射服务以应对不必要的网络堵塞,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对于图书馆的服务应该进行有效的资源选择,在使用期间应该认真调查和收集专家的相关意见,并且及时汇总到中心处理器。

三、加快传统纸质文献资源的建设

对纸质文献资源来说,虽然数字化的文献资源发展很快,但是它仍有自己的市场,国外出版的纸质书籍和期刊仍然在不断地增加,高职院校图书馆对纸质文献资源和电子文献资源,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处理策略,建立一个符合本校规则的数字处理资源体系,再结合本校特点,建立过程会事半功倍。关于高校的纸质传统文献资源维护,应当首先本着合乎本校信息资源建设的原则,从学校性质、学科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例、学校综合发展、收藏图书综合性建设等方面入手。专科学校,应对图书分类重点考虑,比如职业技术类学校、师范类专科学校等。在处理图书的品种和复本的问题时,把满足期刊的需求放在首位,对中文和外文文献的处理应优先处理中文文献的需要,图书馆在招标投标时,应综合考虑经费、需求、品种、时间限制、具体价格、主控因素等,不能只注重单一的价格。

总之,把握好上述重点问题,才能保证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图书馆数字化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认真学习《数字化进程中的图书馆》一书,对于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李咏嘉/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上一篇:采购述职报告(3篇集合)下一篇:安全工作述职报告(3篇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