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数字歌》教学反思(推荐13篇)
大家都知道孩子是比较好动的,特别是对于刚上一年级的小孩子,很多的时候他们是比较难适应那种端正的做在那儿的上课方式,所以老师上课的技巧是非常的关键的。《数字歌》是一首通俗易懂的儿歌,并且和动物相结合也好、比较的生动形象,以下是关于对《数字歌》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图文结合,数字相辅。
这首童谣的插图与课文内容一一对应,而小朋友们也已学完了1到10的十个阿拉伯数字,有了这些基础,在出示挂图后,我让学生找出农场中有哪些小动物,它们各有多少?数出业后用阿拉伯数字标在小动物的旁边。小朋友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很快就溶入到课文中的学习中来。有不少小朋友边数数还边读起《数字歌》来呢。
二、多形式变换朗读方法。
朗读是小朋友们喜欢做的一件事,可是要让他们一遍遍地朗读同一首童谣直到会背,又不失去学习兴趣,那可就是件难事了。在指导小朋友朗读这首童谣时,要采用跟录音轻声读,同桌练读,全班拍手读,做动作读,有表情地读,看提示背诵,看图背诵等形式,学生在读读、拍拍、比比、跳跳中快乐地完成了对这首童谣的背诵,特别是在做动作读这一环节,小朋友们觉得还不过瘾,争先恐后地想到台上来表演表演。
三、结合生活,寻找“语文”。
生活中到处都有“语文”,我们的身边也随处可见许许多多能用数出来的物体。在学生学会背诵这首童谣后,我及时地提出了:小朋友们,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数字宝宝,你看,老师手中有一支粉笔,我们都有十个手指头。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东西是可以数出来的,小朋友们也学着老师的样,认真地找一找,数一数,然后告诉大家。小朋友们纷纷拿出手指笔来认真地数起自己见到的物体的数量。这样,小朋友们在数数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十个数字的认识,并初步感悟到身边处处有语文,学习语文可以结合身边的一点一滴。
本案例源于浙教版九 (上) 《二次函数图象 (3) 》。本节课的目标是:会根据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ax2+bx+c确定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能用配方法将一般形式y=ax2+bx+c化成顶点式;会用顶点式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课前完成预习。课堂上, 在完成学生预习问题交流并进行一定量的变式练习后, 我们重点交流了预习提纲中的如下问题 (课本“课内练习”3改编) :
你能求如图所示的二次函数图象吗? (如果可以, 请尝试用不同方法)
[教学片段]
问题一展出, 学生纷纷举手。
我请一位成绩偏下的小A同学回答:
“老师, 我觉得这个二次函数可设成y=a (x-2) 2+4, 再把 (0, 1) 代进去, 就可以求出a的值。”
“你是怎么想到设成y=a (x-2) 2+4的呢?”我紧跟着问。
“从图形中, 我注意到 (2, 4) 是抛物线的顶点坐标, 知道了顶点坐标就可以写出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非常好, 你能把你的解题过程给大家展示一下吗?”
“好。”小A同学在实物投影上展示了他非常清晰的解题过程。
“肯定没错, 我旁边几个同学答案跟我一样的。”临下讲台之前, 小A自信地说。
“老师, 我觉得还可以设成y=ax2+bx+c。”小B同学马上抢着站起来说。
“我觉得图形中虽然没有三个点, 但y=ax2+bx+c的顶点坐标是再把 (0, 1) 代入, 就得到三个方程, 可求出a, b, c的值。”
很多同学频频点头表示赞同。少部分只想到一种解法的组的同学在专注地整理自己的思路, 教室里很安静。大部分同学在准备进入下一个练习的交流。
“老师, 我还有不同的解法。”突然小C的声音打破了沉静。
“还有?好, 请讲。”我有些意外, 但更多的是惊喜。全班同学不由自主地将目光齐刷刷盯向了小C。
“我们还是设成y=ax2+bx+c, 我是这样想的:顶点坐标是 (2, 4) , 对称轴就是直线x=2, 在图象中可以写出点 (0, 1) 关于对称轴的对称点是 (4, 2) , 把这三个点分别代入y=ax2+bx+c, 就可以求出a, b, c。”
“是的, 我怎么就没想到。”教室里不由得掌声响起。这确实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发现, 对后续的学习意义非同一般。何况, 我一直认为学生不会有第三种解法了。
“简直太了不起了。你刚才用了‘我们’, 看来是小组讨论完成的。你能给大家讲讲你们是怎么想到的吗?”
小C很干脆地说:“好的。我们想把函数设成y=ax2+bx+c, 但题目中只有两个点, 肯定不够, 于是我们试着找第三个点, 刚开始也不知道找什么点, 后来小D提到了图形中的对称轴, 小E马上想起抛物线上的点关于对称轴对称, 于是我们就找到了 (4, 2) 这个点。”
“我们再次把掌声送给这组了不起的同学。”教室里的掌声更响了。
……
[教学反思]
1.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引领学生多角度思考
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是新教育理念和新课程目标的体现。教科书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在备课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教育因素, 结合学生实际, 精心设计, 组织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开展学习,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可通过适当的变式而把问题的解决延伸到课堂以外, 拓展学生探究的空间, 引领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 恰当的课前预习, 提供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现在的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 课堂的知识密度比较大, 节奏快, 而且数学的逻辑性强, 再加上九年级时间紧任务重, 若一个环节出了问题, 将直接会导致整节课都无法理解, 甚至会影响到下一节的学习, 从而严重伤害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恰当的课前预习是非常必要的。
在具体的预习过程中, 教师应淡化学生的最终学习结果, 要重点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 教师可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 预测学生可能存在的预习障碍, 设置一定量的预习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独立思考、查资料、询问探讨等方式, 在有较充足时间保证的前提下, 先进行一系列的热身, 还有不能解决的或不够完善的问题留到课堂上集体讨论解决。这样, 不仅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同时还把课本知识当工具去启迪学生的心智和“发现”的能力, 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尤为重要。这是授人以渔, 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3. 良好的课外合作学习, 能让学生碰撞出独特的思维火花
我们平时讲的合作学习, 一般都是在课内开展的, 但很多时候因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任务, 往往草草了事, 不能深入地开展, 甚至有些时候纯粹是一种作秀, 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其实, 学习小组的课外作用更应引起教师的高度关注, 课外的合作学习较课堂环境更为宽松的, 时间相对更充足, 更适合同伴之间的深入交流探讨, 更易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活动目标:
1、认识数字1、2、3,理解它们表示的实际意义。
2、能根据数字匹配相应数量的物体。
3、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活动准备:
课件:《认识数字1——3》
活动过程:
一、感知3以内的数量并按相应数量排列图片。
1、播放动物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师:图片上有什么?每种动物有几只?
2、引导幼儿按序排图片。
师:请小朋友按动物数量的多少给它们排队,最少的排在最前,最多的排在最后。
3、师幼集体验证是否按数序排列卡片,并引导幼儿说一说卡片是怎样排列的。(1只猫、2只兔、3只鸡)
二、认识数字1、2、3。
1、师:我们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1只猫呢?(出示相应的数字)这是数字几?它像什么?
2、逐一引导幼儿为2只兔、3只鸡匹配数字,并引导幼儿观察数字2、3的字形。(方法同上)
三、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师:数字1除了可以表示1只猫,还可以表示什么?数字2除了可以表示2只兔,还可以表示什么?数字3呢?
四、游戏练习。
1、用手指表示数字(我们的小手都有哪些本领,你会用小手表示数字1、2、3吗?)
2、我出手指你来说。
3、我来说,你来比。
4、看实物出手指。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教研活动,孩子们对数字1、2、3有了初步的认识,也能正确表述数字1、2、3所表示的物体。过程中可以适当的放慢语速,幼儿操作时减少量,用三个数字,这样能缩短幼儿操作时间,让幼儿在评价环节多说一说,平衡语言表述能力与观察能力。
孙东华
《卖报歌》曲调明快、流畅,并以朴实生动的语言,辛辣诙谐的笔调,深刻地描述了旧社会报童的苦难生活以及对光明的渴望。其实,大多数的学生在没教唱之前就会唱这首歌了,而且学此歌的热情持续时间比其他的歌短。当我拿到新教材中的这首歌时,我心里有一种冲动:我何不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首歌曲,来了解更多的音乐及音乐以外的相关知识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是这样设计这一课的。
这堂课主要是以音阶图式、两个音的对比和手号演示来体现音的高低,特别是运用手号来辅助教学较好地解决音的高低和音准问题,给同学直观的音高概念;目标的达成较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浓,整节课的思路清晰,从解决一个音到解决两个音的对比到解决—句旋律最后到解决整首歌曲层层深入,学生能随着教师的思维一起投入到学习当中,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地很好。我注重教学的有效性,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学生的投入学习、积极参与和目标的达成情况来看,我觉得本节课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我相信在下一节课再加强巩固,学生的视谱能力和音准将会得到较大提高,为进一步学习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不过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
1)最后分组活动练习手号演示比较成熟时,把牧童笛加上进行旋律的演奏效果可能会更好;
一、对3+x高考文综的反思
研究《高考“x”综释》《高考能力测试与试题设计》以及遍观五年“3+X”文综考试试题, 深为改革者的远见卓识、命题者的老到灵活所折服。但掩卷之余, 总感玉中有瑕, 不吐不快。
1. 理论与实践的背离性
高考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在改革中始终坚持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自主权的三项原则, 把高校招生考试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历史科高考改革无疑也要始终坚持这三项原则, 但现实是更多的中学实施的是应试教育而非素质教育。高等学校选拔的人才是既要有学习和研究能力, 又要能在高等教育的不同专业和学科中, 适应不同专业和学科的不同类型的人才。但3+x高考文综 (历史) 大多题目的角度、形式显得平淡无奇, 梯度不分明, 很难有效地区分考生的真实水平, 为高校招生提供考生的独特的信息。尤其是跨学科的综合, 历史问题的设问成为“点缀”, 答案的作答几乎直接迁移课本内容即可, 如将历史问题从中剥离出来, 不过是简答题或列举题而已。高考文综不是政、史、地等科目按一定比例的“拼盘”, 而是一种考查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中学所学知识的能力测试。
2. 主观与客观的脱节性
命题主张“遵循大纲, 但不拘泥于大纲”, 易为“超纲”“超考试范围”留下伏笔。譬如, 2002年全国文综卷第26题“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表现”, 不属于2002年全国3+x高考文综历史高考范围。2003年全国文综卷第24题“下列关于早期殖民帝国西班牙的表述中, 正确的是”该题正确选项恰恰是老教材所有, 但新教材所删内容。第38题材料二嘉峪关地区魏晋墓砖壁画以及设问 (1) 有关内容恰好不属于本年考试范围。2004年全国文综卷第18、19、37题中所设计的宋元经济、文化及经济全球化内容亦不属于本年高考范围。高考命题范围的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察的科学性、客观性, 违背高考命题改革“减负”原则。3+x尽管试题的难度确比3+2高考降低, 但实际科目比3+2高考增加一门, 由于其题量少、覆盖率低、分值高的试卷特点, 反而会使学生更加注重了全面性、系统性, 以免遗失分数, 客观上却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3. 题目与答案的争议性
3+x高考文综历史由于题量少、答案简洁, 因此较3+x在题目与答案的争议性方面少些。但其不足, 也应正视。譬如, 2003年高考“文综”全国卷第37题 (长城题) , 第 (2) 问的给定答案与“长城的历史作用”的设问不甚吻合。第 (5) 问“为什么长城是中国民族的象征”的答案的“开拓进取”似有牵强拔高之嫌。第26题“20世纪70年代初, 美国霸主地位发生动摇的表现不包括”, 该题答案选为B项, 即美国开始改变战后初期对苏全面强硬政策。从尼克松主义的“三原则 (实力、伙伴关系、谈判) ”以及里根上台后, 对前苏联重新采取强硬政策等相关内容来看, B项不甚严谨。2004年高考“文综”全国卷第13题中的甘薯、玉米视为科学技术的发明欠稳妥。尤其是问答题答案的划分又无层次的递进性, 故使具有发散性思维、多角度作答的学生被埋没, 也使“综合能力测试”所强调的“统一与个性相结合, 鼓励有创造性的答案, 适当增加开放性试题, 有利于引导中学教学, 培养创新能力”的设想落空。全国文综卷从试题的类型、材料的形式及语言, 答案的变通性、开放性等都较鲜活、务实、有梯度的上海历史试卷相差甚远。
4. 命题的前瞻性与教材的单一性、课程的畸形性成反差
高考命题高于教材是必然的, 但在很大程度上又依托于教材, 教材是教与学最主要的依托, 是实现高考命题目的最基本的途径。目前一个大的行政区域常常统一用一本教材, 即使一纲多本, 也往往编写思路、结构雷同落俗, 内容狭窄, 就史论史。教材中对问题的说明和判断是固定的唯一的, 提供学生思考探讨的线索和余地不大, 不甚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特点与思想品质的生成规律。教材的新颖性、多样性、现代感不强, 最终不利于学生独立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另外历史缩为x科之一, 分值比重下降, 学校在课程设置、时间分配上过分偏重3主科, 家长、学生也更视为决定前途、命运的敲门砖。而x学科则相对遭到冷落, 易造成教师缺乏外在动力钻研教改, 学生没有精力、兴趣探讨人文科学知识的恶性循环, 不利于科学与人文素养兼备人才的造就。
二、面对3+x高考文综, 中学教与学的反思
高考改革的指导思想中, 三个“有助于”里两个“有助于”都指向高等教育, 以利于其“选拔人才”。“不在于检验中学教学”, 而是着重考查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高考指导思想及考查能力的变化给中学的教与学带来连锁反应, 从中也凸显诸多问题。对此, 师生应顺应改革要求, 适时调整中学历史教与学备考方略, 以求事半功倍之效。
1. 主体与主导性问题
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但在教学实践中, 为突出主体而放任自流及突出主导而唱独角戏已成为一种自然现象。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对教材、教法及高考命题意图三者未能有机整合。综观文综试题, 无论是学科内抑或跨学科题目, 答案大都源于课本或给定的材料之中。尽管文综测试是以“能力立意”为主, 尽管知识与能力本非完全成正比, 但历史学科自身特点决定了没有对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及重要的历史阶段特征的掌握, 就无真正的历史能力而言。掌握者最终是学生, 高考者是学生, 强化学生“勤于学习, 勇于质疑, 敏于反思, 贵于变通”理念, 并将其化作学生的自觉行动。学习要勤, 而且永远不会晚;敢于质疑老师所讲, 教辅材料所编甚至高考答案也不盲从;每日必省所学学科关键内容, 反思咀嚼的东西, 才能真正吸收, 为己所用, 最终才能举一反三、举三归一;才能由大见小, 有小见大。因此, 以本为本, 以人为本并加以落实是至关重要的。而科学地融合教师主导思维的学案教学是最佳途径, 它以书面的形式, 将教材内容线索 (问题) 化、线索 (问题) 要点化, 要点又做到条理化、全面化, 使知识与能力思维角度展现学生面前, 促使学生动手、动脑, 教师则相机点拨, 从而使学生与课本相扣, 与教师共振, 达到省时高效之目的。
2. 章节推进与专题命题性问题
传统的章节推进教学符合教材编写体系及学生认知心理, 强调横线联系, 但高考“综合能力测试”学科内综合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体现鲜明的纵向专题性特点, 因此教学更应强化专题性, 培养规律性、技巧性。但历史文综专题性又有别于传统的大专题, 它跨度相对更大些, 中外结合、古今联系更强些。因此, 要以历史学科的主体知识、焦热点知识构建新的专题。通过新的专题的角度变换, 进一步刺激学生的记忆、理解、变通应用能力。在知识的基础上, 形成答题的规律性、技巧性。譬如, 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问题, 对因果关系的分析, 对各种专题角度的把握, 对历史文综极为简要答案的作答等等。势必要求师生平时自觉强化训练, 史论结合, 真正会学历史、学透历史。
3. 主体知识与细微知识性问题
主体知识是历史的框架、核心, 是高考考察的重点, 师生在注重主体知识时, 往往淡化、忽略细微知识。事实上, 跨学科综合测试的切入点多是政治、地理知识, 那些能与此相联系的历史知识多不是主体知识和重点内容, 而多是细微、具体的历史知识。因此平时要两者兼顾, 但应有所侧重即可。
4. 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性问题
师生在教与学过程中, 往往不能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或者割裂、或者结合过度。究其原因, 教师理论功底及关注归纳时政不够, 学生不闻窗外事、社会实践不够等。而3+x高考最大功效是引导学生从“封闭”走向“开放”, 打破学科之间狭隘界限,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与未来, 强调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并重。因此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 用历史关联时务, 以焦点、热点激活史实, 达到学以致用, 用以促学, 学用相长的效果。教师要摒弃过去单纯围着书本搞“应试教育”的指导方式, 不仅要对三十年高考题了如指掌, 要对近十年各地模拟题熟烂于心, 要对命题专家的观点加以关注, 要对不同版本内容的异同心中自明, 还要广泛涉猎中央电视台许多热点栏目, 了解高校学习和科研需运用的高中基础知识状况。还应立足学科主体知识教学、关注综合、强调学科能力培养和发展。要掌握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尤其应深刻领会文综历史命题四原则, 将其原理原则揉进讲练之中, 渗学思之时, 从而最终增强高考的针对性、有效性、竞争性。
历史因改革而发展, 改革成为现代的潮流。高考三十余年, 改革几度春秋, “变则通, 通则久”, 高考改革给中国教育以启迪、给中国社会以发展。我们关注高考改革, 赞赏改革者奋力而前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欢乐歌》教学反思
胡晓萍
《欢乐歌》这首牙买加民歌出现在小学三年级下册的音乐课本中,难度不高,只有4个乐句,但是它是以轮唱歌曲的要求出现的,编者的意图也就非常明了了。有人这么定义轮唱:将许多人分成两个或三个、四个声部,各声部相隔一定的拍数,先后演唱同一曲调,称为轮唱。我也赞同这样的说法。有过轮唱经验的人都知道,轮唱的难点于,同一曲调要有规律的错开,而且一不小心就会受到另一声部的干扰。通过三年级4个班级的轮唱教学,轮唱的效果还不错,总结为以下点:
1、先唱后听。歌曲《欢乐歌》第一遍为齐唱,第二遍采用轮唱的演唱方式。对于只有4乐句的歌曲,齐唱是很容易的。然而对于没有轮唱的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如果先听,他们必定会跟着大声的演唱,只能感觉歌曲的演唱很乱,对学唱没有很大的作用,而是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该先进行轮唱练习后,再让学生安静的聆听录音中的范唱,听听轮唱此起彼伏的效果,还可以边听边找找自己演唱的声部,这时的聆听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至始至终轻声唱。轮唱最怕声部抢,特别是初学时,生怕自己声部弱。教师要特别强调,两声部不比声音的响亮,而是比声音的整齐,这就需要时刻提醒用悄悄话的声音进行演唱练习。
3.先唱旋律后填词。这首歌曲的旋律前后句相同,如果单声部演唱,非常简单,但是却同时给轮唱带来了很大的音准问题。因此,先唱第一部分的旋律,再进行这一部分旋律的轮唱,能让学生更好的把握音高,很好的解决演唱的音准问题。
4.教师指挥手口并用最重要。初学轮唱时,教师千万不能用琴伴奏,因为这时,教师双手的正确指挥远比被困在琴上重要的多。双手指挥的同时,教师还要配以夸张的口形在每句的开头,给两个声部轮流提示。
5.齐唱轮唱做比较。当熟悉了歌曲的轮唱后,对歌曲进行了这样的处理:齐唱—轮唱—齐唱,简短的歌曲进行3次不间断的演唱,增强了歌曲演唱的表现力。
6.巩固练习很有趣。在快要结束教学是,我让学生挑了几首他们最熟悉最喜欢的歌曲,进行轮唱,如果每首都要完整演唱,即使时间允许,从歌曲难度上来说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当学生选好曲后,教师只要指挥他们演唱歌曲的第一、二句就可以了。这样做,只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轮唱这种演唱形式的表现力很强,它可以用在每一首歌曲的演唱,至于哪一些歌曲适合轮唱,那就以后再慢慢学习了。
本节课是三年级学生第一次进行最初级的合唱练习,令我非常高兴的是,学生和我的感觉一样:虽然整节课大部分时间都在唱这首《欢乐歌》,但是,四十分钟过得很快。这也许就是合唱的魅力了,合唱是最难的演唱,但它也被称是最美的人声。也有很多学生告诉我,这节课下课后觉得非常累,我想,这是因为,合唱是一种需要你全神贯注去做的事情,要同时看指挥、听声部、唱歌曲,一秒的不留神都会让使你的合唱集体发出不和谐的声音,甚至会影响合唱的进行。培养学生的合唱能力是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合唱教学作为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循序渐进的编排了许多合唱作品。音乐教师都普遍认为合唱教学非常难,这是事实,但是我们要“知难而进,化难为乐”,这是我想努力做到的。篇二:欣赏《欢乐歌》_姜婷婷
欣赏《欢乐歌》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音乐苏少版教材十一册的第四单元“丝竹流韵”。本课着重欣赏了民乐合奏《欢乐歌》,并借助《欢乐歌》使学生了解“江南丝竹”这种音乐体裁,拓展部分欣赏了轻音乐《紫竹调》,以江南水乡音乐为主线,通过听、看、唱、动等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寻江南水乡音乐文化的热情。
二、教材分析:
《欢乐歌》这首乐曲是江南丝竹八大曲之一,曲调明快热情,起伏多姿,旋律流畅由慢渐快,情绪逐渐高涨,常用于喜庆庙会等热闹场面,表达了人们在喜庆节日中欢乐的情绪!
三、教学目标
本课安排一课时,教学目标是:
(1)知识和能力:通过欣赏《欢乐歌》认识一些民族乐器,熟悉、了解“江南丝竹”这种器乐体裁以及丝竹乐队的组合。
(2)过程和方法:通过分段欣赏《欢乐歌》,熟悉主旋律,引导学生感受人们在喜庆节日中的欢乐情绪。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欣赏民乐合奏《欢乐歌》和轻音乐《紫竹调》加深学生对江南音乐风格特征的了解,激发他们探寻江南水乡音乐文化奥秘的热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聆听并分析民乐合奏《欢乐歌》,以及引导学生了解“江南丝竹”这种器乐体裁。难点则是对乐曲主旋律的熟悉及认知。
五、教学方法
运用观赏、模仿、示范、讲解、表演等方法来执教。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江南水乡风光图。(互联网下载图片)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组图片。刚才画面上的地方好多同学可能都去过、看过,你们知道是哪里的风光吗?
生:?? 师:能描述一下吗? 生:??
二、欣赏《欢乐歌》
1、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唐代诗人白居易就曾这样赞美过江南的美景: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不光有如此秀美的风景还回荡着如绵绵江南雨般的丝竹音乐。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欢乐歌》,请同学们听听这首乐曲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初听《欢乐歌》)
生:??
2、师:听得真仔细!接下来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来熟悉一下其中的一些乐器。(互联网下载乐器图片)
4、师:在刚才演奏的丝竹乐队中你们知道哪些乐器属于“丝”哪些乐器属于“竹”?
生:??
5、同学们说的很好!江南丝竹的乐队组合是这样的:“丝”一般指二胡、琵琶、扬琴等为代表的乐器,“竹”是指以笛子、箫、笙等为代表的乐器,还有一些如鼓、板鼓、碰铃等乐器为它伴奏。师:有没有听出乐曲的情绪变化? 生:??
6、师:不错!谁来说说“慢”表现的是怎样的情绪?是怎样的一重场景呢?“快”呢?下面让我们再来分段听一听,感受一下这首乐曲两段不同的情绪变化。
生:??
7、师:(听乐曲多媒体展示)它分为两段,第一部分为慢板和中板,旋律平
缓柔和,第二部分为快板,情绪热烈欢快。
8、师:同学们刚才听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发现乐曲中始终有一段主旋律在反复出现?今天,我们特意请来了梁老师用笛子来给大家了演奏一下主旋律。大家欢迎!
9、师:梁老师的演奏真棒!想不想在听一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跟着笛子哼唱!
10、师:感谢梁老师的演奏!同学们想不想也来演奏一下呢?现在我们再来完整地听一遍这首〈欢乐歌〉请同学们边听边跟着乐队的演奏模仿动作。(互联网下载视频)
三、拓展欣赏《紫竹调》
1、师:欣赏完〈欢乐歌〉同学们是不是已经喜欢上江南丝竹了?今天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演奏风格与江南丝竹极为相近的轻音乐〈紫竹调〉。一起来听听看!听完说一说乐曲的情绪(初听乐曲)提醒学生乐曲中的乐器变化 生:??
2、师:这首轻音乐《紫竹调》旋律优美抒情,曲调流畅!下面同学们想一想这首轻音乐《紫竹调》和我们刚才欣赏的民乐合奏〈欢快歌〉,用这边四个词组中哪些适合概括这两首作品的风格?
生:??
3、师:你们的感受非常准确!清新幽雅,流畅柔婉正是江南音乐的风格。下面我们再来听一遍《紫竹调》,感受一下江南音乐的优美旋律!(互联网下载相关视屏)
四、教师小结
江南是一幅画,江南是一首诗,江南更是一首歌。让我们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美景中结束今天的课!同学们,再见!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纯欣赏的课型,是尝试也是挑战,对于我而言,没有听过一节这样的课更没有上过,刚开始准备时我就一直在思索着该如何去上?怎样才能上好?在组内前辈的指导下,我开始为之收集大量的资料,因为本单元与江南有关,首先想到了江南的美景,因此通过网络下载了一些有关江南水乡的图片组合作为导入,更以白居易的名句描绘出江南之美,同时引发学生探索江南水乡文化的热情,在此基础上引出丝竹音乐,通过听赏《欢乐歌》,利用网络下载了其中一些如二胡、琵琶、笛子等民族乐器的图片、音色供学生欣赏和聆听,以及观看《欢乐歌》的现场演奏的视频,了解、熟悉并且喜欢上这种具有特色的器乐体裁——江南丝竹。在熟悉《欢乐歌》主旋律这一环节,由于考虑到比较难唱,我请了梁老师用笛子为学生进行演奏,让他们跟着哼唱,降低了学唱的难度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严格遵循了教学目的,各个环节都能做到承上启下,环环相扣,过渡自然。各项教学内容能做到有铺垫,有高潮。在教学手段上,借助互联网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使课堂教学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是一门艺术,与其它艺术一样,每一次都有新的创造,但也会留下一些遗憾。例如:安排学生二胡演奏的时间太短,课堂气氛较沉闷,“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贯彻的还不够到位,在模仿乐队演奏环节如果能加进学生自制的乐器进行表演就更好了!篇三:欢乐歌说课稿
初二音乐第五单元《欢乐歌》说课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欢乐歌》,选自人音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下面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具体的说课。
一、说教学理念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设计理念是:
1、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在教学中,从聆听入手让学生感受“丝竹乐”。
2、欣赏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聆听和哼唱主旋律的音乐
实践中,分析乐曲。
二、说教材
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来说。
1、教材分析
《欢乐歌》属于中华民族器乐曲中的“丝竹乐”,旋律具有江南丝竹清新流畅、典雅细腻的风格特点。乐曲采用将“母曲”放慢加花变奏的手法发展而成,是传统民族器乐创作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旋律发展手法。
2、学生分析
八年级学生喜欢音乐,音乐素质比七年级有了提升,但偏爱流行音乐。本节课引导他们去欣赏中华民族音乐“丝竹乐”,希望学生通过欣赏能对民族音乐感兴趣,能主动去聆听,拓宽自己的音乐视野。3 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解民族器乐音乐发展手法中的“变奏”,知道《欢乐歌》用到
手法。
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特点,听辨出乐曲《欢乐歌》的主奏乐器。对江南丝竹音乐感兴趣,能主动去聆听江南丝竹音乐,的“美”。
4、教学重难点
课的重难点:
乐风格特点,听辨出乐曲《欢乐歌》的主奏乐器与变奏。
三、说教法和学法
取的教法和学法是
用歌曲欣赏、问题讨论、引导、及时评价等方法教学。
过音乐欣赏、合作、探究、展示等方法进行学习。
为四个环节)
(一).知识链接:
器乐形式。是一种丝弦与竹管乐器演奏的音乐。
胡、琵琶、扬琴等 竹管乐器:笛子、笙、箫等
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南音”、“潮州弦诗”等。
、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教材和知识目标:初步了了放慢加花的变奏能力目标:能感受情感目标:身为江南人,能并体会到丝竹音乐结合学生的实际本感受江南丝竹的音为克服重难点我采(1)教法:教师采(2)学法:学生通
四、说教学过程(分丝竹乐:中国传统(1)丝弦乐器:二(2)乐种有“江南(3)丝竹乐特点:
①小:小型重奏 ②轻:音乐轻快 ③细:风格细腻
变奏:在原旋律的基础上加上一些修饰或者围绕原旋律作一些变形,使乐曲具有更丰
富的表现形式。
(1)变奏手法有:节奏(疏、密)变化、速度(快、慢)变化、力度(强、弱)变
化、音色变化及旋律的放慢加花等。
(2)放慢加花:是将母曲的结构成倍地扩大,演奏速度放慢,并将旋律加花装饰,发展成与母曲具有一定对比的新型曲调。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课本上没有的,但与本课学习内容息息相关的音乐知识.>
(二).自习填空 1.江南丝竹流行于______ 一带。主要乐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其音乐具有______ 的特点。
2.中华民族管弦乐队的乐器一般分为______ 组、______ 组、______ 组、______ 组。二胡属于______组乐器,笛子属于______组乐器,扬琴属于______组乐器,鼓属于______组乐器。
3.“放慢加花”这种变奏手法是将______结构成倍地扩大,演奏速度______,并将旋律______,发展成与母曲具有一定对比的新型曲调。
<设计意图:让学生巩固课本上和知识链接上的知识点,加强他们对本课学习内容上的认识.>
(三).合作展示
(1)初步聆听《欢乐歌》:
聆听《欢乐歌》,主奏乐器是什么?音乐中出现的乐器哪些属于“丝”哪些乐器属于“竹”?
(2)唱一唱《欢乐歌》的母曲主旋律。
(3)复听《欢乐歌》:
1、从旋律、节奏、乐器音色、放慢加花等音乐要素分析《欢乐歌》的变奏。
2、说一说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聆听和学唱旋律的音乐实践中,理解乐曲的音乐要素、音乐风格等特 征.让学生带着问题合作学习并积极展示,使被动欣赏成为主动欣赏,教师给予引导。>
(四).教师小结与评价反馈 <设计意图:及时评价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了解自己,好的地方得到强化,缺点和错误得到纠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 最后为校本作业
课外下载聆听一首江南丝竹音乐,感受江南丝竹的音乐风格特点,报至课代表处登记。篇四:合唱教学《欢乐歌》教学反思
合唱教学《欢乐歌》教学反思
合唱教学《欢乐歌》教学反思 其实早就应该写下这篇反思了,总有惰性,一直没能提笔写起。今天一人坐在回家的火车上,终于决定拿出笔来记下心中的想法。从去年“六要素”教学比赛开始,才认真地研究过《欢乐歌》这一课。去年“六要素”比赛时,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也不是完全熟悉了,只是浅浅地研究了一下,为了比赛而去比赛,只是知道在这首歌的第四乐句是后半拍起,把这一点当成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所以在上课时反复对此乐句进行练习,结果课上轮唱效果并不好。后来听得前辈老师的授课,才明白此课最重要的难点是节奏,是整首歌曲节奏的稳定性。因为歌曲本身对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难,要学生进行单声部演唱好是完全没有问题的,而要他们进行二声部轮唱,能稳定节奏才是最重要的,节奏稳定了,这节课重难点即解决了,此课才算完成了。在去年赛课后,本人又有幸任教三年级,在三年级下册中又再一次接触到了《欢乐歌》这首轮唱歌曲。这次我再次研究教材,总结上次赛课的经验,在常规课中对学生进行班级合唱基础练习,并请出“节拍器”来稳定学生节奏,通过几次练习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好这首歌曲。于是在今年片区“六要素”比赛中,我又再次选择了这首歌曲作为比赛内容。片区课题是由赛课老师自行决定的,我放弃选择单声部简单歌曲,而选择这首二声部轮唱歌曲,就是想检验一下自己这一年来在班级合唱教学中的效果。片区赛课地点是在兄弟学校,我提前一天询问了兄弟学校三年级任教老师这班学生的情况,是否接触过此类歌曲,答案是否定的。这班学生从未接触过此类轮唱歌曲,只是在二年级时唱过《多年以前》这首歌曲。于是上课前我又重新修改了我的教学设计,尽量把简单的东西简单化,把原来设计的节奏练习“ta ta ti i li ta ti i li ti i li ta a ”改为 “ 嘿 嘿 嘿 嘿 嘿嘿 嘿 嘿 嘿 嘿— ”,这样学生很快的掌握了节奏。此时我又请出“小指挥”来协助我指挥大家,一个“小指挥”不够,我就请出了两个“小指挥”,一个人指挥一个声部。当然“小指挥”是班级节奏感乐感都相对较好的学生。最后这节课在我“精心”的设计下,算是完成了。但在进行轮唱练习时,演唱二声部的学生总还是不大稳定,所以导致歌曲轮唱有时能完成,有时却完成不了。所以要唱好轮唱歌曲,节奏还是最重要的,同时相互之间的默契配合也是不能忽视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因为为了走过程而走过程,应该是确保上一个环节已完成的情况下再继续往下一个环节。班级合唱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老师长期的在班级进行合唱基础训练,任何事情都没有捷径,只有不断向前摸索、研究,才不会退步。相信在以后的班级合唱中,我们的孩子们一定能做到你唱我和,此起彼伏,真正享受合唱带来的美!篇五:课题《采茶舞曲》《欢乐歌》
课题:《采茶舞曲》《欢乐歌》
教学对象:7年级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 钢琴
设计思路: 1.学唱《采茶舞曲》,细心聆听录音及范唱颇为重要。在聆听音乐时,要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特点及方言特点。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欢乐歌》的音乐情绪,辨认它都使用了哪些乐器,认识它属于哪种音乐体裁。
2.由于歌曲的旋律颇为婉转细腻,在演唱的准确性及流畅性上就会存在一定的困
难。为此,在学唱初期可适当地放慢一些速度,待有把握时再将速度还原。
3.为把握歌曲的风格,要注意旋律中连音与顿音的细致要求。值得注意的是,解决这类技能问题时切勿陷入纯技能的专业训练之中。相反,要在表现音乐情感、刻画音乐形象的过程中加以解决。例如:比较“春天呀满山新茶吐芬芳”一句,有无顿音?其情感表现与艺术效果有何不同?比较后,引导学生在追求准确表达歌
曲情感及美的艺术效果的基础上去唱好连音与顿音。
4.在情感表现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例如:引导学生讨论“歌曲的高潮在哪里?”“根据歌曲的内容及情感要求,应该怎样安排它的力度层次呢?”
然后,在讨论的基础上试着演唱并选择一两种大家满意的处理意见。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导入,让同学们喜欢我国江南地区的民歌和民间音乐,乐于主动了解江南地区的音乐文化。
2、通过倾听和演唱,了解江南音乐的一些显著的特征。
3、能够用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轻松活泼的情绪演唱《采茶舞曲》。
教学重点与难点:让同学们喜欢我国江南地区的民歌和民间音乐,乐于主动了解江南地区音乐文化的一些显著的特征。
教材分析:《采茶舞曲》作于1958年。音乐中揉进了越剧唱腔的音调,流畅而柔美。歌曲的前四句歌词以赞美江南的景色及茶乡西湖的新气象为主,音乐优美婉
转,细腻中带有轻巧的色彩。后六句则是表现采茶姑娘的劳动景象和愉快的心情,音乐采用跳动、明快清新的旋律来表现劳动的景象,随后将乐句拉宽、音调上扬突出地展示出采茶姑娘们的兴奋、幸福的心情。《欢乐歌》是一首非常著名的江南风格的音乐作品。
教学过程:
1、乐曲导入及学生欣赏体验。在大屏幕上播放江南水乡的画面和苏州园林的画面,同时由教师用曲笛、萧或钢琴演奏乐曲《欢乐歌》作为对画面的一种音乐上的描述。听江南风格的乐曲,看江南美景,形成视听的统一,使学生初步了解江南音乐。
2、乐曲介绍:《欢乐歌》是江南丝竹中的八大名曲之一。乐曲的旋律流畅明快、起伏多姿,结构富有层次。这首乐曲采用将母曲放慢加花变奏的手法发展而成。
3、提问与讨论:(1)、这首乐曲为我们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2)、这段音乐为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音乐感受?
(3)、它在音乐表现上有什么特点?圆润、细腻、婉转悠扬是江南音乐的普遍特点。
(4)、这种音乐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呢?教师和同学们一起试着说一些北方和南方的方言,共同讨论“语言对形成音乐风格所等起到的基础性作用”。
4、引导学生唱唱《欢乐歌》的旋律片段,逐段地感受、体验其速度、旋律上的联系与变化,认识、理解其创作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乐曲的结构。
5、教师播放音乐,学生认真的聆听《采茶舞曲》并试着打一下节拍。
6、师生共同讨论《采茶舞曲》的音乐特点
(1)、歌曲的音调流畅而柔美。
(2)、歌曲的前四句歌词以赞美江南的景色及茶乡西湖的新气象为主,音乐优美婉转,细腻中带有轻巧的色彩。
(3)、后六句则是表现采茶姑娘的劳动景象和愉快的心情,音乐采用跳动、明快清新的旋律来表现劳动的景象,随后将乐句拉宽、音调上扬,突出地展示出采茶姑娘们的兴奋、幸福的心情。
7、再次认真的聆听《采茶舞曲》再次感受乐曲带来的那份流畅和柔美。初步掌
握作品的节奏和曲调。印证讨论的结果。
8、学唱《采茶舞曲》。适时地纠正学生们在演唱过程中的一些错误,如:第三小节的附点,第十五小节的切分等„„
9、讨论与演唱:请几位同学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用不同的形式,演唱《采茶舞曲》。
师生评议、讨论如何更好的表现作品中的情感:
(1)以圆润而有弹性的声音、轻松活泼的情绪作为这首作品的演唱基调。
(2)歌曲的前四句歌词要唱得轻巧抒情。
(3)后六句则要唱得跳跃活泼、清新明快。
10、演唱《采茶舞曲》教师分发小打击乐器 演示打击乐器的固定节奏:铃鼓:0ⅹ0ⅹ 碰钟:ⅹ— 梆子:00ⅹ0 教师演奏钢琴,学生们按照讨论的结果所设定的演唱要领来演唱《采茶舞曲》。个别同学演奏小打击乐器进行节奏练习和伴奏。
有人说,教育是一堆细节,教学细节往往能体现出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习惯。失败的细节给人以启迪,成功的细节给人以借鉴。这里我就对《水乡歌》一课的教学作如下反思:
一、精彩的细节,来源于精心的教学设计
细节与整体的关系密不可分,这两者是互相依赖又互相牵制的。正如古人所说的:“聚沙成塔,汇水为渊”,多个细节能够组成一个整体。而设计好的一些细节也应该放在学习整体中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我们设计任意一个“细节”,体现出来的都是一种想法、一种理念。理念是细节的升华,而细节则是理念的具体操作。
设计1:
在学习了1、2两小节,我设计了仿写环节。
水乡不仅说多,船多,物产多得也数不完,你瞧――(PPT)
(藕多、鸭多、菱角多……)
你能学着说一说吗?
如:
水乡什么多?
藕多。
千支藕,万支藕
装满一篓又一篓。
水乡什么多?
藕多。
千支藕,万支藕。
装满一篓又一篓。
营养丰富又可口。
反思:《水乡歌》从诗歌的表现手法来看,诗歌每一小节的开头都采用问答的形式,回环复沓,琅琅上口。每小节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富有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是一篇训练朗诵的好材料。其实让学生读读背背即可,动笔写,反而写不出诗歌的美。
设计2:课后作业
收集歌颂幸福生活的诗歌,举行一次诗歌朗诵会。(你也可以试着仿照课文的样子自己写一写哦!)
反思:第一课时,课文还没有背诵,安排这样的课后拓展,显然是不合适的。把字扎扎实实地写好,把文读好、背好,这样的目标在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体现的很不够。
二、精彩的细节,来源于精心的提问
“发明千万法,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首诗不仅强调提问的重要性,更强调了提问的技巧。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艺术,问题设计得好,教学环节会一环接一环,层层递进,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问题设计不当,就会造成过程零散、脱节,启而不发,变成教师毫无价值的自问自答。
提问的有效性
设计3:教学课文前,我设计了同桌互相检查读,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反思:在同桌互读之后,我的`问题是“你觉得你的同桌读的怎么样?”孩子们的评价要么就是“好”,要么就是“不好”。这样的提问和评价效果在哪里,学生在读课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不能很准确地展现出来。
三、精彩的细节,来源于生成资源的捕捉
叶澜教授说过:“新的课堂需要我们教师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生成。”课堂教学中,学生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等参与了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成了许多课前没有预料到的“生成点”,它可以是意外的资源,也可能是错误的资源。教师要及时调整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生成性教学。
设计4:
教学“白帆片片像云朵”
片片:观察一下这个词,你有什么发现。
(叠词,说明帆的数量多。前面也有一个这样的词,你找到了吗?)
如果说水乡的荷花多?荷叶多?螃蟹多?
白帆片片像云朵,飘满湖面飘满河:
比喻句,把白帆比作什么?
它们哪里有相像的地方?
反思: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说的非常精彩。他们发现帆和云都是白色的,都特别多,甚至还有孩子说白帆在水面上慢慢地飘,白云也在天空慢慢地飘。一个“慢慢地”说的真好,如果在此情境下,我如果能够引导孩子再说说蓝天、碧水这样的背景,那水乡的美一定印在孩子们的心里了。
四、精彩的细节,来源于对教学语言的关注
俄罗斯有这样一句谚语:“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教师要重视对教学语言的锤炼,要善于组织教学语言,置学生于主体的地位,尽量备详案,使教学有的放矢,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吸引学生。
设计5:
请三位能干的同学读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课文介绍了水乡的什么?
反思:尽管在课堂上没有说这句话,但是教学设计也是自己平时语言的一种习惯体现。三个能干的孩子读了,那言下之意是不是剩下的孩子都是不能干的呢?
同样,在注重教学语言锤炼的同时,教师也要重视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评价”中的细节。外出听课,当学生回答问题不全面时,很多教师往往是这样评价的:“这位同学回答得不完整,谁来帮他补充一下?”其实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位同学经过认真思考,已经回答出了问题的两个方面,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方面?”我想这样的鼓励性评价能够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当然,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也绝不是没有原则的说好话,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评价”也是教师的一种课堂机智,是教学应变和教学能力的体现。
《Unit 3 At a Music lesson》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牛津小学英语》 (5A) 中的一课。作为工作年限不多的我, 在40分钟的课堂上, 用什么来牵引学生, 提高课堂效率呢?对此, 我也进行了一些思考与总结。
一、营造轻松愉快的环境
[案例一]
T: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
Ss:Good morning, Miss Cai.
T:How are you?
Ss:Fine, thank you.And you?
T:I’m fine, too.
师走到学生中间, 进行一个Free talk。
T:What’s this?
S1:It’s a pencil-box.
T:May I have your pencil-box?
S1:Sure!Here you are.
T:Thank you!Oh!Look, what’s in your pencil-box?
S1:There’s a pen, a ruler, two rubbers and three ball pens in my pencil-box.
T:Very good!Sit down, please.
[案例二]
T:I want to read, but there isn’t an English book.
Ss:Here is an English book for you.
总结: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 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呼吸;如果我们不能营造这样良好的教学氛围, 那么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不发挥作用。因此, 教师要营造气氛, 让学生说英语, 来牵引学生。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因而每一节课的热身练习就很重要了。在Free talk中, 可以跟学生交流很多方面的内容, 引起他们的兴趣, 让他们乐说英语。此外, 在Free talk中, 我尽量利用学生身边的实物, 让学生运用第二单元所学的句型、单词交流, 达到“学以致用”。
二、运用肢体动作及巧妙方法
[案例一]
T:I’ll show you a picture, you’ll do the actions.Understand?
Ss:Yes. (Students do the actions.)
T:Follow me:sing sing…
Ss:sing sing…
T:Can you spell it?
s:s-i-n-g.
T:Follow me.I can sing.
Ss:I can sing.
T:Spell it one by one.
S1:s
S2:i
S3:n
S4:g
用同样的方法教学其他的单词及词组。
[案例二]
Play a game.I ask one student to come to the blackboard and do the action, then other students guess.
总结:
在学习新的单词时, 听、说、读相对比较简单, 而拼写有一些难度。为了让学生快速地记忆所学单词, 我采用了师生配合, 生生配合的合作拼写法, 来牵引学生,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开火车拼写单词时, 学生必须集中注意力, 听清前面一个学生的字母, 才能正确接下个字母, 否则就会出错。这样的操练既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 又加深了对新授词汇的理解记忆。
在复习巩固所学单词、词组时, 运用了一个游戏, 让学生表演, 其他学生猜相对应的单词、词组。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充分利用肢体动作, 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 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案例]
T:Now let’s make some dialogues.Please work ingroups and make some dialogues about‘I can…What can you do?’
S1:I can sing.What can you do?
S2:I can swim.
S2:I can swim.What can you do?
S3:I can dance.
S3:I can dance.What can you do?
S4:I can skate.
S4:I can skate.What can you do?
S1:I can sing.
总结:
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 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这一环节的设计, 既让学生练习了本堂课的重点句型, 又将之用于交流中。同时, 小组合作练习编对话, 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畅所欲言, 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这也利于教师牵引学生, 了解学生, 共同学习, 提高课堂效率。
这样的设计符合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这一要求, 满足了学生学习语言的成就感。
四、扩充相应的知识
在讲完本单元的B部分单词及词组后, 我设计了一个环节, 让学生一起回忆, 我们在三、四年级学习过哪些表示动作的单词、词组。通过思考, 讨论, 可以看出学生的兴致很高, 也复习了许多以前的单词、词组。如:go skiing, go swimming, go rowing...
总结:
一味地学习本单元的新知识, 学生没有太高的成功感。在新授的同时加入一些复习, 扩充环节, 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轻松地上完一节课。
五、发挥教师自身的优点
我觉得教师自身的魅力也是上课时能否牵引学生注意力的一个因素。如:教师的语言:过度性的语言:first, second, next...提示性的语言:follow me, listen carefully, listen again...这些语言的使用都能吸引学生。此外, 教师的语音、语调都对学生上课时的表现有一定的影响。
该曲旋律优美,着力刻画出船工奋力划桨,小船奋力驶向远方的生动情景。歌曲连续使用切分节奏和后半拍起唱的乐句,这是这首民歌的风格特点,表现了对友人或爱人的叮咛。这堂课一开始,我由印度尼西亚的地理风光(多媒体播放)导入,然后提出问题:“印度尼西亚的船工是如何来咏唱他们的生活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完整欣赏歌曲,并整体上感受歌曲的情绪。
随后我又提出第二个小问题:“小船准备驶向哪里?船工们心里还想了什么”,在此基础上欣赏第2遍,其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歌曲的前半段歌词。第三遍,让学生轻轻的跟着哼唱,找出自己刚才哼唱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多数同学是第一部分转入第二部分时弱起节奏跟不上。解决这个难点,我让学生划拍数好节奏,我范唱歌谱,让学生感受弱起小节,学生基本能掌握,完成预期的学习目标。
在唱会这首歌曲后,我让学生为歌曲的第二部分配上动作,塑造小船的动感和船工用力掌舵的情景,引导学生在这部分演唱时能用不同的力度来演唱。
优点:
1、采用多种形式认读,进一步巩固学生的识字成果。
2、教学重难点通过自主阅读、出示图片、展开想象、联系表达、趣味诵读等方式,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量词的表达效果。
不足:
1、教学评价语需要改进,过多得使用“很好,真不错”等俗套的评语。
2、在教学生讲授的内容多了一些,尤其是量词的学习方面,侧重在理论上多一些,缺少实践练习。
改进措施:
1、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设计教学评价,使评语更有针对性、灵活性。
2、在下一节课上课之前,或者利用课下时间对孩子进行拓展练习,以恰当地学会使用量词。
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1、上课之初让学生用本课所学的数量词进行说话联系,学生发言欠积极,在这方面要想一些更好地策略来激发学生的说话的积极性。
教学片段:
(自读课文之后)
师:你觉得水乡美在哪儿?
生:水乡美就美在这里的“水多、船多、歌多”
(相机完成板书)
师:水乡的美景就像一幅画,如果让我们来画一画,我们该先画什么呢?
生:水
师:要想画好水,必须知道水是什么样的,自由读第一段。 你们觉得水乡的水怎样?请你来回答。
生:我觉得水是清的,绿的,很多。
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生:“千、万、连、处处”等体会出了“水多”。
师:你能把水乡“水多”的感觉读出来吗?
(学生朗读有关句子)
生:“绿水、清波”等体会出了“水的清,水的绿”。
师:你能通过朗读,让我们“看到”水乡的绿水清波吗?
(学生朗读有关句子)
师:小朋友们体会得真好!接下去,请小朋友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进入水乡水的世界。我们跨过无数沟渠,穿过条条小河,来到了美丽的尚湖边,太阳照在湖面上。风轻轻吹过湖面绿水荡漾 着清波。
啊,多美呀!你们看到了什么?那你就带着这种感觉美美地读吧。
(老师学生一起朗读此节)
……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以鼓为主线,从听鼓,看鼓,唱鼓,说鼓,最后到打鼓,感受鼓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欢乐,为中华民族的鼓文化而骄傲、自豪。结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遵循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教学中致力于给学生创设非常轻松、愉快、有趣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边用拍手、拍桌椅或者舞蹈的方式边唱边敲击节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愉悦的心情,积极主动参与开放、互动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通过看、听,让学生了解到热情奔放的佤族音乐、舞蹈,在学唱歌曲时就能很快地掌握歌曲,整个课堂立即呈现出饱满的热情,课堂效果非常好!
在解决歌曲的休止符这一难点时,通过学生用打击乐器加入休止符处,运用讨论法以引起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能力。关注旋律的民族特性,使学生获得感知与创造音乐美的.能力,在音乐情感的体验与抒发过程中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还应让学生视觉听觉结合,同时获得信息,很快进入教材的意境中去。
【3.《数字歌》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数字《有理数的乘法》教学反思09-09
小班认识数字3活动教案06-15
认识数字宝宝1、2、3教案07-01
数字教育资源教学总结05-25
数字化教学应用探索05-25
《数字与编码》教学设计05-27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06-07
有趣的数字教学设计06-19
数字化教育教学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