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校法律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依法治校作为贯彻和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战略,也是深入推进教育法治建设的重点。因此,准确把握大学生法律意识和依法治校内涵,是加强依法治校的前提,也是关键。以陕西某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法律认知、法律意志和法律信仰等方面进行实证调查。通过调查发现,该校大学生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缺乏信仰、法律知识缺乏等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依法治校法律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依法治校法律论文 篇1:

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依法治校法律问题研究

摘 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有效法宝,是维护国家稳定团结的必然之路。近年来,高校在治理校园的过程中,与学生的冲突矛盾不断,如何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加强依法治校、提高管理者的管理能力、构建和谐校园,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依法治校 权利冲突 归因分析

在高等学校的办学过程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近年来,学生与学校对簿公堂的事情屡见不鲜,如何规避这种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权力冲突问题,成为时下高校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学生和高校产生冲突的原因,并给出了合理化的建议。

一、依法治校内涵的界定

何谓“依法治校”?依法治校就是广大师生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学校事务,保证各项工作都依法行事,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

二、依法治校的必要性

1.依法治校顺应时代的潮流。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依法治校已经成为必然。国家的创新发展离不开教育,大学生是建设国家的主力军,如何培养高素质高文化水平的大学生是对高校的严峻要求,这要求高校在教育管理中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规范自身的管理、尊重学生的权利、处理校生冲突要公开透明化,为构建和谐校园创建良好的条件。

2.依法治校是大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全球任何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个大学之间的国际交往也越来越多,各种学术交流会、出国深造项目种类繁多,这是大学之间智慧碰撞的火花,当今社会任何一所大学,想要参与国际化的竞争,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增强自身的实力,依法治校已经成为大学自身发展的必然之道。

3.依法治校是校园防腐的保障。近年来,腐败现象不仅体现在政治官场上,在高校校园里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学术造假、虚假宣传、私相授受现象严重,高校要与时俱进就要做好防腐工作,这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号召。严整不正之风,肃清校园歪气,是高校管理者面临的严峻考验。

三、高校依法治校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权利和权力不对等。学生群体是弱势群体,高校管理者总是强调学生的义务,忽视学生的权利,导致侵犯学生权利的行为时有发生,大多数学生选择默默忍受或谅解的态度。高校管理者行使自己的权力应该是保护校生之间关系的,但是实际工作中却是截然相反。

2.高校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当学生权利收到侵犯时,往往不知道找谁,高校制度不健全,机构冗杂,人员推诿扯皮,办事不利,使得学生诉苦无门.人治大于法治现象在高校校园普遍存在。

3.国家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一方面,直接规范大学办学活动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严重滞后和不足,另一方面,大学内部建章立制工作不到位,内部规则真空较多。关于大学可资遵循的教育类法律、法规及规章不足和滞后的问题,媒体多有报道,各个大学对此都有深切的体会.到目前为止,有关教育类的法律、法规总共不到 20 部,政府规章也严重不足,而且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多数内容都比较陈旧、滞后。

四、依法治校过程中高校和学生产生冲突的原因

1.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发观念认为学校就是管理教育学生的场所,所谓的管理,就是学校一切命令学生都要服从,这种管理模式下,忽视了学生的权力,夸大了学生的义务,这种权利义务的不对等终将引发问题。

2.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招聘及考核制度不健全。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老师是学生成才的守护者,然而许多的问题都源于教师的管理,年轻教师在处理与学生的摩擦中处罰过当,徇私舞弊这都将造成矛盾的升级恶化。造成这种态势的原因是高校在教师招聘过程中的机制不完善,“走后门托关系”引进了一些失德教师,并在后续的培养中未及时发现问题,对教师的考核制度不健全或者并未严格实施。

3.高校越位行使管理权。高校管理权的越位是指高校在行使管理权时超越法律法规的授权,盲目滥用办学自主权,从而与学生的权利相冲突的情况。

3.1高校行政处分及管理行为越权。高校在处理学生违纪行为时,处罚过当或者不合法。例如部分院校规定英语四六级不过不发放学位证书,学生上课迟到早退等现象采取罚金方式处罚。这些是法律条文中并未规定的。上海财大一攻读MBA的学生与校方对簿公堂案就是学校行政越权案的特例。1994年,受B集团公司委派,Y某参加了全国MBA考试,被上海C大学录取为硕士研究生。1997年5月,他以一篇名为《21世纪世界经济格局的推定》的文章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参加答辩。由2名外校教授、1名本校教授组成的答辩委员会一致通过了这篇论文,评语是“知识面广,理论基础扎实,敢于触碰理论禁区,文章风格让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等,决定建议授予其硕士学位。”然而,之后发生的事情却出人意料:由学校设立的系学位评定委员会在评审时,7名委员对Y某的论文答辩予你全票否决,认为这篇论文不能通过,不能授予Y某学位。在校方的书面建议下,Y某对论文做了反复修改,但最终不能达到导师的要求。最后,三年下来,Y某连一张结业证书都没有拿到。为此,Y某将上海C大学告上法庭。

在法庭上,原告的代理律师指出:根据《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第33条的规定:“研究生按培养计划的规定,完成课程学习和必修环节,成绩合格,完成毕业论文答辩,德体合格,准予毕业并发给毕业证书。”律师认为学校设立的论文答辩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是两个并行的、职能不同的机构,学位评定委员会尽管有作出授予不授予学位的职权,但它只对学生是否符合硕士学位的各项条件进行审查,而没有审查论文的职权,更无权否决已获通过的论文。

校方律师则认为:学位评定委员会有权决定是否授予学位。至于发不发毕业证,是学校作为教育服务机构的事,并非学校的行政行为,所以Y某起诉学校不发给他毕业证书,不属法院受理范围。经审理后,法院认为,根据法律的规定,硕士研究生学业的最终结论应由被授权的学校即本案的被告上海C大学作出。其研究生部作为被告的内设机构,在无法律、法规或者规章授权的情况下,以自己的名义对原告作出结业处理的决定,超越职权,属无效行政行为。

3.2学校制定内部规章制度越权。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是高校的权利,但是,许多高校由于法制观念薄弱,导致出现了许多规章制度的内容不当。例如,有的高校要求男生必须剪短发,男生女生不能谈恋爱,上课必须背书包等。由此产生的大学生冲突也在所难免。

4.经济利益关系的影响。学校虽不是盈利性组织,但是自身的发展壮大也离不开资金的需求,例如在学生助学金、奖学金的发放问题上,虽然国家有严格规定要足额发,但是在如何发、何时发的问题上,高校却打着法律的擦边球,足额发并不意味着每月及时发,几个月发一次甚至半年发一次的现象却也存在,这样学校可以利用闲散资金做更多的事。

五、高校依法治校的措施建议

1.加强法制教育。早在1995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学校法制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依法治国的百年大计……高等学校的法制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为核心。

1.1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高校可以通过增设法律课程,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校阶段,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培养,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更有利于学生监督学校的管理,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守法、执法习惯。

1.2 对高校教师进行法制教育。作为高校也要长期聘请一些具有法律实务的优秀律师做法律咨询,针对校园事件要积极回应并采取措施。另外,可培养一批具有法律基础的教师组合优秀的法律团队,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2.教师招聘要公开透明。制定相应的教师招聘条件,秉着严格筛选、严格把关的态度,选进一批优秀的、具有良好师德的青年教师,不徇私不舞弊,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

3.健全高校的管理制度。我国高校《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学校的校长全面负责本学校的教学、科学研究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行使下列职权:拟定发展规划,制定具体规章制度。”

3.1明确学校内部规章的效力。学校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职权是我国相关立法已经明确了的,制定内部规章制度是高校实现教育管理权的形式体现,只要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没有违反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全可以制定自己的内部管理规定和细则,但在校规的制定过程中,要让学生代表参与讨论,听取学生的建议和心声,不得超越法律法规的权限.《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第41条中也明确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

3.2完善救济程序。高校在处分学生,例如留校察看、开除以上处分时,要引入听证制度,这是给予学生权利救济的一种形式和探索。另外,重视校内申诉制度也是一种保护学生权益不受侵害,维护程序合法公正的有效途径.《研究生学籍管理规定》中56-63条明确指出:学校处分学生时要听取学生或其代理人的陈述和申辩,并将处分决定书送达学生的手中,并告知学生申诉的期限,学校申诉委员会对处分事由要复查,如若对复查结果不服,再可向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诉。这一切皆表明,在处分学生问题上,我们要抱着慎之又慎的严谨态度,要不断的完善救济程序。

此外,依法治校,体现在民办高等学校上就是要依法落实民办高校有关扶持政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民办高校规范管理引导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通知》规定:要依法落实民办高校的税收优惠政策。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高校,依法享受与公办高校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高校,享受的税务优惠政策由财政、税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制定。财政部门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條例规定的原则与程序,制定民办高校合理回报的标准和办法。

各地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交流服务机构负责管理民办高校教师的人事档案。民办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纳入省级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工作范围,参照同级同类公办高校教师评聘办法和有关政策规定执行。

民办高校学生在升学、就业、档案管理、评奖评优等方面,与同级同类公办高校学生享受同等的权利。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可设立专项资金,对为民办高等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与奖励。

参考文献:

[1]李德胜.《依法治校探析》[J]《教学与管理》2000(3) .

[2]谭秀森.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1995年12月28日,国家发改委、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司法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高校法制教育的意见》.

[4]刘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法律探析[J]天府新论,2009(5).

[5]吴秀明.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法律初探[J]北京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4(2).

[6]傅文芳.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法律问题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2(2).

[7]李学永.高等学校法律地位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3.

[8]吕艳辉.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权探析[J]教育探索,2014(6).

[9]周兰领.论我国教育行政许可制度的完善[J].法学教育研究,2011(8).

[10]张新宝.侵权责任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11]邱秀芳.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战略[J].教育探索,2012(1).

[12]马怀德.公务法人问题研究[M].《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1辑.

[13]苏林琴.行政契约;中国高校与学生新型法律关系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14]宴琼.论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6).

[15]崔晓敏.美国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的演变[J].高教探索,2006(4).

作者简介:张玉(1989—)女,河南罗山县人,西安工程大学在读硕士,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何万里(1968—)男,陕西富平县人,西安工程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法学研究。

作者:张玉 何万里

依法治校法律论文 篇2:

依法治校下的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途径研究

摘 要:依法治校作为贯彻和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战略,也是深入推进教育法治建设的重点。因此,准确把握大学生法律意识和依法治校内涵,是加强依法治校的前提,也是关键。以陕西某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法律认知、法律意志和法律信仰等方面进行实证调查。通过调查发现,该校大学生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缺乏信仰、法律知识缺乏等问题。同时,针对该校法律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培养途径,以期为依法治国战略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依法治校;法律意识;培养途径;实证调查;内涵

在党的十八届四种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的战略,从而为依法治校在高校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大学生作为依法治国理念的主要执行群体,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对依法治国战略的落实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近些年很多高校将大学生法律意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进行培养,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大学生法律维权意识普遍提升,但还是存在不足和缺陷。因此,本文选取某职业院校作为实际的调查案例,就其在法律意识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并提出对策和解决路径,从而提升学生法律意识。

一、依法治校和法律意识内涵

第一,依法治校内涵。依法治校作为一种办学的理念,通常按照主体的不同,分为不同的层次:从宏观层次来讲,是政府或教育部门为进一步地规范学校的行为而采取的依法治理方法;而从微观角度来讲,是学校为推进自身的建设和发展,而对内部事务采取的依法管理。在依法治校中,关键的问题在于“治”,即如何通过“治”来实现学校的良好管理,而这个“治”的根据必须是依托“法”。因此,我们可以将依法治校看成是在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在广大师生员工的配合下,以宪法、教育法等作为依据,对学校进行管理。而这个管理体现出两个典型的特征:

其一,体现出浓厚的“民主”氛围。法治通常和民主相伴,因此,我们可以将依法治校看成是民主治校,其主体就是广大的师生员工。换句话说,依法治校就是通过民主的方式对学校进行管理,从而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二,充分体现“法治”精神。对高校法治精神来讲,其主要的表现体现在以教师为本,充分尊重广大教职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同时,在学校管理中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和制度,维护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

第二,法律意识内涵。对法律意识的定义中,刘旺洪认为,法律意识就是一种社会意识体系,是人们对社会法的理性、意志、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综合结果的反映。而大学生法律意识通常是针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的公民群体,其对于法的现象的一种主观把握和反映方式。通常认为,法律意识内容包含四个方面:法律认知、法律信仰、法律情感和法律意志。其中,法律认知是大学生群体对法律基础知识和现行法规的了解与掌握。通常将法律认知的多少作为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指標;法律情感通常是大学生对现行法律的一种情感方面的体验,这部分通常被认为是主张群体的一种内在的驱动因素;法律意志则是维护法律尊严和不惧强权的一种心理表现;法律信仰是人们公平正义的一种追求,通常被看成是之前三个因素的一种深入表现。

结合上述的内涵分析,笔者认为,通过认知、情感、信仰和意志等内容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并形成了社会公民最为基本的法律意识结构,而这也被人们认为是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核心部分。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现状调查

采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考查法等方法,同时结合法律意识的主要内容,对陕西某职业技术学院400名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进行调查,从而把握在依法治校背景下的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可以得到以下的问题:

第一,法律知识薄弱。通过调查发现,目前该校职业院校学生的整体法律知识水平中,9%的学生认为法律认知水平较高;48%的学生认为法律认知水平一般;而4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法律知识还比较薄弱。而在对现行的基本法律的了解方面,23%的学生认为自己比较熟悉当前的法律法规,而54%的学生认为只了解一部分;接近23%的学生认为对现行的法律法规还不了解。而为了更进一步地了解学生对法律认知的程度,分别以宪法、根本政治制度等作为调查,可以得到认为《宪法》的是由中央政府制定的比例占到12%,而根本政治制度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比例仅仅占到62%。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我国基本的法律常识的认识还是比较薄弱。

第二,法治精神的认可度不高。在对“你觉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这个问题的调查中,认为人人平等的比例为46%,而认为相对平等的比例占整体比例的26%,不平等的比例占到28%。由此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对法律主张缺乏归属感。

第三,法律意志相对不强。为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法律意志,选择“你深夜经过市区马路斑马线时”这个问题进行回答,选择会遵守的比例为46%,而选择不断红绿灯的学生占到22%,根据情况来看的为33%。由此通过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在遵纪守法的过程中,大部分都可以辨别是非,但实际中还是缺乏自觉守法的意识。

第四,缺乏信仰。信仰是大学生对法律的一种更深层次的认识。对此选择“法律是否能真正维护自身的切身利益”问题进行提问,接近52%的同学认为目前的法律不能维护社会的公正性,由此可以说明很多学生认为法律缺乏公信力。同时在对“权大还是法大”问题进行调查中,接近50%的学生认为是法大于权,而接近20%的学生认为是权大于法,其余的无法判断。由此看出,当前很多大学生受司法腐败和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对法的认识方面存在一定的扭曲,而这给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带来极大的挑战。

三、依法治校下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还是要牢牢结合依法治校的内涵,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充分发挥课堂是培养法律意识的基础。法律认知作为法律意识培养的基础,扎实的法律认知基础对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依法治校背景下,在“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要充分发挥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以学生作为法律教育的中心,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来提升学生主动学习法律的主动性;其次,作为对“民主”的认识,教师必须要充分结合学生的需求,改变过去灌输的教学方式,而引入更多丰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司法腐败问题。

第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在加强对课堂的利用的基础上,积极地在校园中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从而为学生营造学法、懂法、用法的氛围。同时以依法治校作为准绳,制定相关的制度,以此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行为,要学会平衡权利和义务。同时在受到侵害的时候,要鼓励学生进行申诉,拿起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第三,以学生发展为主,加强学生心理方教育。针对调查中存在的法律意志和法律感情淡薄的问题,学校要高度重视,并加强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引导。通过帮助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让学生正确地看待事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加强意志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挫折,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另外,加强对学生正义感的培养,以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第四,加强法律意识培养的实践。对高校的大学生来讲,单纯地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中学到的大部分是理论。而对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不能完全依靠理论,还需要紧密联系生活,将其应用到实践之中,从而将其转换为一种法律能力。这是实践教育隐性功能,可通过实践促使学生从“知法、守法”转变为“用法”的法律能力,并勇于维护法律自身和他人的权益。因此,高校可以建立模拟法庭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模拟法庭之中,从而接触到更多不同类型的案件。同时,通过这些案件,对案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了解法律知识的实际应用。另外,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与法院、检察院合作,建设校外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基地,让学生了解法律诉讼程序,并可通过法院旁听、参与法律援助实践等过程提高他们的法律能力。

除拓展校外实践平台以外,还应该充分发挥校内实践的作用,如建立法律社团。对大学生来讲,社团是学生参加活动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重要方式。因此,通过成立法学会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到法律的学习和讨论中,并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活动,激发学生学法的兴趣,而这也是依法治校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要求。同时,在寒暑假中,组织开展“送法下乡”的实踐活动,让志愿者做好普法宣传员,并提供基本的法律援助服务,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学法、懂法和用法,坚定法治理想信念,弘扬现代法治精神。

四、结语

总之,依法治校不是口号,也不是一种形式,而是着眼于依法治国理念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而对于广大的高校来讲,只有从法律认知、情感、意志和信仰角度,并将这些方面映射到高校课堂和管理中,才能更好地进行培养。而通过本文的研究也可以得出,高职院校在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敏,胡晓玲,郭志敏.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河套学院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1):74-76.

[2] 韩学平,陈悦悦.当代学生法律信仰缺失原因及培育[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38-41.

[3] 庄洲鸿,邓丽宾.浅析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J].经济师,2013,(10):162-165.

[4] 宋丁博男.刍议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8):60-62.

[责任编辑 刘 瑶]

作者:宋华锋

依法治校法律论文 篇3:

谈高校依法治校与防范学生管理法律风险

摘要: 在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应加强法律风险防范,有效减少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 纠纷。这就要求我们要在理清高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的基础上,对存在的法律风险进行分 析,并拿出防范的对策,将学生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法律风险;对策

近年来,高校作为被告被学生诉至法院的案例层出不穷,而且大有泛滥之势,站在被告席上 的高校不仅有邵阳学院等地方高校,而且有华南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重点大学, 更有北京大学这样的全国一流学府。在此类学生诉学校的诉讼中,学生胜诉的比例很高,反 映了高校在学生管理中存在诸多法律风险问题。

为加强高校法律事务管理,教育部曾举办了“现代学校内部规章制度与法律纠纷处理研 讨会”,旨在实现学校管理规章制度的规范化与法治化,进而在法治的原则下解决学校与学 生之间发生的各种矛盾,使学校管理走上科学、规范的法治化轨道。在此背景下,如何加强 学生管理,保障学生合法权益,加强高校法律风险防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本 文结合工作实践中一些经验,就此做一分析。

一、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加强法律风险防范的必要性

我国正在逐步迈向法治社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 ,高校教育活动势必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司法审查,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法律风险防 范。

(一)加强法律风险防范是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依法治校,建设和谐校园 ,是高等教 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依法治校要求我们要通过法律的手段来协调、处理好高校内 外的各种关系及利益,规范高校的各种管理。加强法律风险防范,可以提高高校的法律意识 ,减少法律纠纷,加快依法治校的进程。

(二)加强法律风险防范可以提升高校管理水平。近年来,虽然高校的管理 水平得到了一 定提高,但是由于管理事务繁杂、管理意识的缺乏、规章制度建设滞后、管理程序不完善, 导致随意性和无序性的管理仍然大量存在。加强法律风险防范,可以加快规章制度建设的进 程,保证规章制度和管理事务的合法性,提升高校管理水平。

(三)加强法律风险防范可以有效保护学生权益。在教育管理中,学生处于 被管理的弱势地位,其合法权益很容易受到侵害。加强法律风险防范,必然要建立健全学生 与学校争议解决机制和机构,规范学生申诉程序,保证每一个学生申诉案件都能及时、依法 得到处理,使对学生的处罚做到“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的同步实现,保护学生合法权 益不受侵害。

二、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高校与学生之间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一方面表现为教育管理,另一方面表现 为日常管理。虽然表面上同是管理与被管理,但二者的法律性质截然不同。

(一)行政法律关系。高校虽然被法律授予了办学自主权,但 并未明确高校究竟是行政主体、民事主体还是特殊公法主体,学界对此也有着不同的 观点。《最高人 民法院公报》在对“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拒绝颁发毕业证、学位证书一案”的判决中写道: “在我国目前情况下,某些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虽然不具有行政机关的资格,但是法律赋予 它行使一定的行政管理职权,这些单位、团体与管理相对人之间不存在平等的民事关系,而 是特殊的行政管理关系。他们之间因管理行为而发生的争议,不是民事诉讼,而是行政诉讼 。”可见,法院是以授权行政主体的理论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即认为高校属于我国行政主体 中的法律、法规授权组织,因此高校才可作为行政诉讼的被告。

不难看出,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已经确认高校具有行政主体地位,因此高校在行使教育管理 权时与被管理者之间构成了行政法律关系。

(二)民事法律关系。《高等教育法》第三十条规定,“高等学校自批准设 立之日起取得 法人资格。高等学校的校长为高等学校的法定代表人。高等学校在民事活动中依法享有民事 权利,承担民事责任。”学生作为有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具有民事主体资格,他们与高 校发生的如收取学费、提供教学、包括住宿和饮食在内的后勤服务以及对学生的人身、财产 所给予的安全保障则明显地构成了民事法律关系。 法律关系属于民法的调整范畴,一旦发生纠纷可以通过民事诉讼来解决。

三、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分析

(一)高校作为行政主体实施教育管理中的法律风险分析。高校作为行政主 体 ,依据《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授权,有招收学生或其他受教育者,对学业合格的受 教 育者颁发学业证书,对违纪的受教育者进行处分等权力。高校做出或不做出上述某一项权限 内的行为,都会 直接影响学生的受教育权,这也成为高校被诉的主要缘由。高校之所以因此被诉,主要有以 下几方面原因。

1.实体规则的缺失或违法。我国的《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比较详细 地规定了学 生的权利种类,但是保障学生具体权利的法律缺位。对学生权利有影响的规则,大多是教育 行政部门或各高校制定的。许多高校对学生的管理规定创设了法律、法规中没有规定的新处 罚或新义务。如果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违反了法律、法规,则依此对学生进行的管理和处分 也必然是违法的。

2.不遵循合理的程序。“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是密不可分的,不遵 循合理程 序做出的各种处罚是没有法律效力的。目前,各种法律法规仅对学生权利保护进行原则性的 规定,缺乏操作性,一旦学生权利受到侵害,就往往投诉无门,申辩权和知情权得不到保障 。高校重实体、轻程序,忽视对运作程序的配套规定,使管理显得过于主观化、随意性。

3.难觅有效的权利救济途径。学生权利受到侵害时,可能的救济途径一般 是申诉、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但实际上由于制度设计和贯彻的问题,申诉和行政复议很难 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多数救济只能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由于在受案范围上还存在着争 议, 大量案件还不能得到司法救济。以近几年发生较多的围绕高校处分的诉讼案为例,绝大多数 学生的起诉都被法院以“不属于受理范围”为由予以驳回。

(二)高校作为民事主体实施日常管理中的法律风险分析。高校作为民事主 体在日常学生管理中,双方构成地位平等的服务合同关系,高校作为教育服务和物业管理的 提供方,有义务保护学生权利并提供合格的服务,学生有义务缴纳有关费用并遵守高校的日 常管理规定。

目前学生维权的一个热点就是高校侵犯学生生命健康权和隐私权,如因为对学生宿舍进 行检查、对违纪学生进行公示等事件,被学生诉至法院。这反映了高校在管理中的错位,把 行政管理意识带入了民事管理,忽视了学生的人格权、人身自由权、财产所有权,从而导致 学生的维权活动的发生。

另外,部分高校不具备办学的软硬件条件而设立新专业,导致学生得不到良好的教育;盲目 扩 招带来学生住宿、用餐、教室等高度紧张,使学生享受不到合格的教学设施,这都可能成为 将来的诉讼热点。

四、加强高校学生管理法律风险防范的对策

高校在教育管理中,应明确自身的权力范围,做出的处罚决定要依据合法的规则、遵循合理 的程序,并且慎用权力;在日常管理中,要清楚自身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不要与教育管理中 的身份相混淆,全面适当履行服务合同。

结合以上分析,现就加强高校学生管理法律风险防范,提出如下几点对策。

(一)加强规章制度建设。高校规章制度是高校为了组织和管理各项行政工 作,按照一定程序制定的,在全校范围内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随着高校规 章制度逐步被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制定合法合理的校规也就成了各高校的重要工作。建章 立制应严而有度,多用倡导性条款、少用禁止性条款、慎用惩罚性条款,在规章制度中明确 相应的程序与处罚主体,并规定具体的救济措施。同时要建立健全专家咨询论证、公众参与 、合法性评估等制度,完善规章制度等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建立健全跟踪反馈和责任追 究制度。高校在制定规章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合法性原则。在法治社会,任何权力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 行使,超越宪法和法律限度的权力即为非法。高校的规章制度自然不能例外,如果与法律法 规相抵触,那么该规章将不产生法律效力。因此,高校应加强规章制度审查,及时修改或废 止与法律法规相抵触的规章。

2.合理性原则。高等学校是根据《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设立的,其 行为应当严格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学校无权逾越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在校学生制定更严格 的学业标准和更严苛的处理方式。在制定规章制度时要坚持科学性原则,坚持“以人为本” 即“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确保规章制度的合理性。

3.正当程序原则。高校在做出影响学生权益的行政行为时,必须遵循正当 法律程序,包括事先告知,并说明行为的根据、理由,听取学生的陈述、申辩,事后为学生 提供相应的救济途径等。

4.法律本位原则。道德和法律是两个不同的行为规范,高校在制定规章制 度时不应随意把归属道德规范的行为纳入法律的范围,更不应该规定惩罚措施。对于不文 明和违背道德的行为,应通过一种文明风尚的倡导,来潜移默化地完成纠正。

5.民主公开原则。在规章起草阶段,应当允许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发表意见 。起草完 毕后,应该通过媒介予以公布,以征求意见,进行适当的修改。在表决通过阶段,应当将起 草的规章文件提交 给校长办公会议或校务会议审议,并允许学生等利害关系人旁听。在校规正式执行阶段,应 当在校内予以公布。

(二)建立学生权利保护机制。权利与救济是密切相关的。救济的存在以权 利为前提,没有权利就无所谓救济;权利的存在也是以救济为前提,因为一种无法许诺法律 救济的权利根本就称不上真正的法律权利。

高校要依法完善学生学籍管理、学生申诉和学生权益保护,建立健全学生与学校争议解决机 制和机构,规范学生申诉程序,保证每一个学生申诉案件都能及时、依法得到处理。

高校必须设立校内仲裁委员会,邀请学术专家、法律专家作为固定的仲裁员,以随机产生的 教师代表、学生代表作为临时仲裁员,共同审查、处理一些学校的行政管理行为、学生与学 校的纠纷,这可以有效地将一些纠纷化解在校内,避免双方对簿公堂。

(三)加强普法宣传和思想教育。一方面,部分高校管理者法治观念淡漠, 惯于用政策和道德观念来治理学校,致使在高校里以言代法、以权压法、以德替法的现象比 较严重。另一方面,大学生主体意识不强、维权观念不足,是大学生权利保护实现不充分的 另一原因。高校管理者与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局面亟需改变。

高校应加强普法宣传,对象不仅包括学生,更重要的是高校管理者。高校应编制年度普法规 划,系统学习宪法、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每年定期举办法制讲座。普法可以让管理者知 道自己的职权范围和权力界限,知道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让学生清楚自身享有的权利,知 道什么时候该维权,什么时候应服从管理,既不能不维权也不能盲目维权。

(四)提高服务质量,尊重学生的权利。高校在不同场合下的角色不同,必 须正确地给自身定位,防止处处以管理者自居,突破权力界限,以行政关系替代合同关系, 从而侵扰学生合法权益。

一方面,高校应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供合格的师资条件,建设高质量的图书馆、实验室等 教学设施,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活动,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教育,履行教育服务合同规定的义务 。另一方面,提供符合安全标准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保障学生的 生命健康权不受侵害,尊重学生作为公民的各项权利,保护其合法财产所有权,不侵犯学生 的隐私,保护其人格权不受侵犯。如不得违反国家和学校有关收费范围、收费项目、收费标 准,自立收费项目或超标准收费,非法或不合理向学生摊派有关费用;不得体罚辱骂违纪学生、随意公布学生个人信息等;不侵犯学生的休息权、姓名权、名 誉权、荣誉权等相关权利。

(五)聘用法律顾问。法律顾问可以为高校发展提供法律咨询,并处理相关 法务。很多高 校都设有法学专业,法学教师都是通晓法律的专家,其中有一部分是律师事务所的兼职律师 ,精通法律事务,这为高校法律顾问的设立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六)强化证据意识。高校做出任何处罚或处分必须依据证据,及时收集和 固定证据,可 以为管理举措提供有力的佐证,也可以有效应对学生的申诉和法院的诉讼。尤其是在履行行 政主体职权时,如果在被诉至法院后再收集证据,就会被法院认为证据无效,判定在做出行 政处罚时没有依据,而导致高校败诉。

(七)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高校是一个人员高度密集的场所,教学、会 议、演出、就 餐等活动均可能存在安全隐患。高校应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校园安全的法律及规定,建立学校 管理过程中的危机预警机制,及时发现、排查和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建立应对各类突 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增强预防和妥善处理事故的能力;健全学生安全和伤害事故的应急处理 机制和报告制度。

参考文献:

[1]最高人民法院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拒绝颁发毕发证、学位证行政诉讼案[ S]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99

[2]高等教育法[S]第三十条

[3]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实施意见[S]教政法[2005] 3号文件

[4]张学亮.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思考[J]石油大学学报,2005(6)

[5]王俊.试论高校制定校规应当遵循的几个原则[J]中州学刊,2005(11)

[6]张学亮.论“程序正义”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实现[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 报,2005(3)

〔责任编辑:张家恩〕

作者:路景山

上一篇:英语现代教育论文下一篇:脑梗塞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