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依法工作职责制度

2024-07-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依法工作职责制度(共10篇)

小学依法工作职责制度 篇1

为加强学校民主法制建设,推动学校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规范办学行为,营造良好的学校教育法制环境,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维护学校及师生的合法权益,促进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特制定学校依法治校工作制度。

1、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依法治校工作的具体实施和安排。

2、实行依法治校工作例会制度,每学期集中研究一次依法治校的开展情况,布置依法治校的有关具体工作。

3、坚持依法办学,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校内各项规章制度。在教学上,应按《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及教育部有关教学方面的计划和规定去执行,引导监督教师全面贯彻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做到遵章守纪,依法从教。

4、加强民主治校,完善教代会、校务公开等制度,调动教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学校的积极性,保证教职工对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知情权和民主参与权。

5、坚持开放办校,充分发挥家长、社区等在学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广开言路,定期听取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6、认真贯彻国家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普法规划,制定具体普法计划,多渠道、多形式地向师生宣传国家法律、法规,增强师生的守法、护法意识,每学期开展不少于两次法制教育宣传活动。、在管理方面,应贯彻执行《教师法》及《义务教育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采取积极措施,保护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杜绝随意侵害师生权益的现象,建立并实行校内申诉制度。

8、在后勤方面,应依法履行对学校育人工作的支持职责,提供充分、有效、适当的物资和服务。坚持收支两条线制度,保证学校有限的经费都用在刀刃上,为学校办实事、好事。贯彻执行《食品卫生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严禁乱收费。

9、把依法治校的有关工作内化为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制成各种工作责任目标来落实。

10、建立依法治校的管理体制,实行任务分解,按期检查落实,将依法治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强化制度建设?推进依法治企 篇2

依法治企的必要性

一般来讲,依法治企,就是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来治理企业,使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

依法治企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企业只有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才能得到国家、社会的认可和支持。目前,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越发展,经济活动和利益关系就越错综复杂,就越迫切地需要完备的法律法规来引导、规范,以维护市场经济发展所必须的良好秩序。国有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单位,必然要在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之下,在国家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中生产经营。国有企业自觉遵纪守法是企业不可推卸的义务,也是一个法治社会对国有企业的基本要求。

依法治企是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客观需要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国有企业改革越来越触及到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进行调整,如政府与国企之间建立起“资产信托”关系,设立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管理行为,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这些都需要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需要依法治企工作的同步推进。

依法治企是国有企业加强管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前提条件

企业管理是一个涉及企业各个部门、各个流程和各个员工的体系,这些企业管理任务的完成,离不开法律法规的支持。法律作为调整社会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和行为准则,必然适用于企业的每一项管理活动中,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必然是相关法律法规在企业的具体细化和体现。另外,企业的合法权益需要法律的保护。建立依法治企的企业管理制度,让法律每时每刻走进企业,贴近企业的每一件事、每一个人。无论在生产经营的哪一个环节,都嵌入法律的保护层,使依法治企在维护企业合法权益方面的作用得以充分彰显。

依法治企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国有企业依法治企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三个方面。

法治观念还需要进一步增强

所谓法治观念,是指人们对法律的性质、地位、作用等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也就是依靠法律管理国家、管理经济和治理社会的观念。法治观念的实质是指法律至上、以法治国的理念与精神。

古代中国长期信奉“德主刑辅、礼法合一”的传统来治理国家。早在1986年党中央就宣布全国普法开始,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2014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把依法治国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事实上,依法治国、信仰法律的观念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否则,部分企业的依法治企工作还将继续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

制度建设不完善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同理,要真正做到依法治企,必须本着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形成一套符合企业实际的、完善的、规范合法的规章制度体系,这是前提。一套体系完备、切实可行的制度体系是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在企业人、财、物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具体细化,是各项法律法规在企业的延伸,是企业职工在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中共同遵守的规范准则,是保障企业规范、有序运行的必要条件。

实际上,部分国有企业规章制度建设还存在诸多真空地带,具体而言,即横向不到边、纵向不到底。从横向上讲,诸多国有企业的规章制度没有涵盖生产经营、日常管理的各个方面,在制度规范不到的层面,企业按习惯管理,任其惯性运行。一旦出现问题,再突击制定相关制度,这样做,让制度建设被客观问题牵着鼻子走,使规章制度本应具备的指引、规范、评价等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从纵向上讲,一些国有企业制度制定得过于笼统、抽象、不接地气,导致这些规章制度被束之高阁,落不到实处。

违章成本过低

清末法学家沈家本曾言:“有法而不循法,法亦虚器而已”。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如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制定的规章制度得不到贯彻执行,制度建设的初衷也就难以实现。

大多国有企业也制定了大量的规章制度,但是这些制度的一个缺点是,要么没有责任章节的规定,要么责任规定抽象概括,蜻蜓点水,无法落实。这就导致这些本该具有强制性、权威性的规章制度变成了指导意见,相关人员是否遵守,全凭自愿自觉。即使有人违反了相关制度,也无需付出任何代价,或无需付出对等代价。

推进依法治企的具体措施

做好依法治企工作,重点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树立法治观念

崇尚法治,是依法治国,也是依法治企的首要前提。《牛津法律大辞典》对“法治”的解释是:一个无比重要的,但未被定义,也不是随便就能定义的概念,它意指所有的权威机构、立法、行政、司法及其他机构都要服从某些原则。美国法学家哈罗德·伯尔曼也认为:“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所以,依法治企,首先应当从思想上把规章制度这一企业的“法”作为管理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基本依据和最高权威。

树立法治观念,一是要做好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宣贯,使学法守法、尊章守制、规则至上的观念深入人心。二是在规章制度的制定过程中,广泛征求员工意见,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否则,规章制度在制定阶段就仅仅成为少数人的工作任务,闭门造车,这样的制度制定出来后必然得不到广大员工的共鸣。三是要把规章制度建设成效作为衡量相关部门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纳入绩效考核指标。

制定良章美制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应当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多服从的法律又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实现依法治企,制定完善、良好的规章制度是应有之义。

制定“良章美制”,一是要做好调查研究,根据实际需要制定规章制度。否则,编制出的规章制度就会脱离实际,使之变成无源之水、空中楼阁。二是要重视编制技术、规范。规章制度编写如同制定法律,是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对文字表述、结构安排都有严格的规定。三是规章制度必须合法、合规,这是对制度最基本的要求。制度发布之前,要经过法律审查,保证其不违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建立奖惩机制

一部法律之所以能得到很好的实施,其关键在于法律责任的规定。相应地,只有建立良好的奖惩机制,规章制度才能有序编制、有效执行。

具体而言,在规章制度建设过程中,对于严格按照计划完成、制度编写质量较高的部门或人员,给予绩效奖励,对于完成不力、制度编写质量较差的部门或人员,给予绩效扣减;在规章制度执行过程中,对于积极参加宣贯学习、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部门或人员,给予奖励,对于学习不积极、多次违反规章制度的部门或人员,给予惩戒。

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例会制度 篇3

一、根据有关规定,综合实际,每月24日召开普法工作例会,如遇节假日、双休日顺延,特殊情况除外。

二、工作例会由主管领导或授权有关负责人召开,与会人员应准时到会,因故不能出席会议的要事先请假。

三、工作例会要认真学习,传达贯彻上级普法文件、会议精神,讨论研究本单位的普法工作,制定计划,落实措施。

某某局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制度 篇4

(一)普法工作制度

1、有计划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开展普法教育和法律法规学习。

2、积极开展法制宣传,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做好法制宣传。

3、定期或根据实际情况向全体干部职工传达国家方针、政策,及重大事件。

4、每年开展一次普法问卷考试。

5、每半年普法领导小组对各科室普法工作情况进行检查一次。

(二)依法治理工作制度

1、工作要求:

(1)发挥依法治市的参谋助手作用。

(2)优化法律服务,加强法学教育、法律保障,促进改

革发展、改善法制环境中的职能作用。

2、日常工作职责:

(1)向依法治市领导小组汇报依法治市有关工作,贯彻

执行领导小组的决策和部署。

(2)了解、掌握、督查、协调依法治县工作。

(3)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总结经验,分类指导。

(4)具体组织实施依法治市重大活动。

(5)做好依法治市半年小结和年度工作总结。

小学依法工作职责制度 篇5

年度考核制度

为全面了年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开展情况,经研究,决定建立普法依法治理年度考核制度。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考核对象

各科室

二、考核内容

1、按照全局年度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要求,结合本科室的工作职能,开展依法治理工作情况。

2、学法用法情况。

3、普法阵地建设情况

三、考核时间

每年12月,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四、考核组人员组成组长由局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担任,组员由领导小组成员组成。

五、考核方法、步骤

1、科室自查。对照考核内容进行自查,每年10月底前将年度工作总结及自评表报局普法办。

2、分组抽查。局考核小组于每年11月中旬采取听汇报、查台账、看记录、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检查。

3、局普法办会议评议,评定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单位。

4、公布结果。

小学依法工作职责制度 篇6

[摘要]近年来,社会弱势群体极端维权事件乃至群众性集体维权事件频发,引起各方舆论对社会弱势群体依法维权困境的强烈关注。弱势群体依法维权困境包括现实困境和心理困境。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依法维权成本难以承受,现行法律体制存在弊端,借助社会舆论施压维权和以极端行为维权见效快。心理困境主要表现为:弱势群体相对剥夺感严重,易生对抗情绪;焦虑感严重,易导致反社会倾向;心理承受能力脆弱,易诱发极端行为。弱势群体依法维权困境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转型期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分化严重,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司法、执法领域维权效率低下,公共权力对个人权益持漠视态度,社会支持系统不足,侵权单位肆意违法,弱势群体依法维权能力欠缺。因此,应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增强公共权力为民服务的主动性,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援助长效机制,强化社会支持系统,增进弱势群体依法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加大对肆意侵害弱势群体合法权益者的处罚力度,以达到破解依法维权困境的目的。

[关键词]弱势群体;维权困境;依法治国

[中图分类号]D630.8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5.04.008

弱势群体自身的相对弱势地位使得他们的合法权益更容易被侵犯,而同时由于维权资源的匮乏也导致了弱势群体一旦遭受侵权很难及时有效地维护自身权益。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会使他们产生相对剥夺感和极端心理问题,甚至滋生反社会的危险倾向,进而作出报复社会的极端行为,这些极端行为包括自残自杀、破坏公共设施、打砸政府机关、非法游行集会、蓄意报复社会、威胁他人生命安全等。而这些极端心理问题和极端维权行为滋生和频发的主要原因就是弱势群体依法维权的渠道不畅通。弱势群体依法维权的理性维权方式如果难以达到保障自身权益的目的,就必然会促使他们转而选择违法维权甚至极端行为维权等方式,而这些违法维权和极端行为维权,以及有可能诱发形成的群体性事件,会严重破坏社会稳定和谐,加剧社会风险,提高维稳成本,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和公共秩序的和谐稳定。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维权工作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和依法治国背景下,对弱势群体依法维权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学界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利益表达机制、社会救助等已从多个角度与层次进行了十分深入且广泛的研究,但对以弱势群体维权为诱因所导致的一些社会问题,对弱势群体极端维权、依法维权困境的研究还十分不足,且大部分是停留在对于个别现象的分析和对其背后根源静止片面的描述性探析,深层次的研究较为缺乏。鉴于此,本文拟以弱势群体依法维权心理困境为视角,对弱势群体依法维权困境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力求系统全面挖掘并呈现出弱势群体依法维权困境的根源,并尝试探索破解弱势群体依法维权困境的制度出路。

一、弱势群体依法维权困境的表现

弱势群体依法维权的困境包括现实困境和心理困境两个方面,这两种困境都是由当前的客观现实造成的,并且都以不同形式产生反作用并影响着弱势群体维权方式的选择,从而阻碍弱势群体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1.弱势群体依法维权现实困境的表现

弱势群体依法维权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依法维权成本难以承受。对于社会弱势群体而言,经济上的贫困已经成为制约其生存发展的主要困难,承受风险能力的脆弱也意味着对于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的抵御和合理维护能力的不足。目前在我国,依法维权过程中的证据收集、侵权事实的证明、律师或者其他专业人士的介入和必要的科学鉴定等,都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而这些成本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脆弱的社会弱势群体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已成为弱势群体依法维权道路上的主要障碍。

二是现行法律体制存在弊端与漏洞。弱势群体依法维权的困境不仅在于自身,也暴露出现行法律体制中存在着一些弊端与漏洞,如: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一些侵权行为难以得到清晰明确的裁决;司法程序繁琐、效率低下,造成依法维权的成本过高;执法过程中主观随意性强,依法维权困难。这些因素既是造成弱势群体依法维权困境的原因,也是其依法维权现实困境的重要体现。

三是借助社会舆论施压维权增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尤其是微博等新兴媒体平台对社会大众舆论影响力的显著增强,弱势群体在面临依法维权现实困境时,往往会选择网络媒体,并希望引起社会舆论关注,以此向维权对象和公共权力机关施加压力,进而达到维护自身权益的目的,而非选择通过法律程序进行维权。近年来弱势群体对社会大众舆论关注和运用公共媒体的增多,也从侧面反映出弱势群体依法维权的正常渠道不畅这一客观现实。

四是以极端行为维权见效快。除了大量运用新兴媒体外,弱势群体还采取极端行为进行维权,这些极端行为包括破坏社会秩序、打砸公共机构、自我伤害和蓄意报复社会等。弱势群体之所以选择极端行为来维护自身权益,其原因除了依法维权困难重重外,还与极端行为维权的效果分不开。通过对近年来农民工讨薪、失地农民讨要补偿款、城镇棚户区拆迁纠纷等典型的弱势群体维权焦点问题的了解和分析,可以发现一些原本试图通过合法途径维权的弱势群体,在付出较高成本后却发现维权过程依旧进展缓慢,甚至会出现“走投无路,维权无门”的情形,而采用极端行为则可成功吸引社会舆论和媒体的关注,甚至是上级政府的注意,最终成功达到维权目的。如果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长期得不到回应,或本该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长期得不到落实,或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被任意践踏,就会使他们对政府产生仇视、对抗情绪,从而选择非理性的方式来解决。[1]

2.弱势群体依法维权心理困境的表现

弱势群体依法维权的心理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相对剥夺感严重,易产生对抗情绪。有学者认为,弱势群体的心理状况及特征主要表现为内心的相对被剥夺感,对社会和政府的某种不满情绪、自卑妥协心理和内心抵触心态。[2]还有学者认为,弱势群体的负面心态主要表现为相对剥夺感严重,受挫折情绪强烈,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反社会倾向。[3]正是这种植根于弱势群体内心的相对剥夺感,使得他们怀疑自己作为社会一分子应该享有的权利是否被剥夺了,这样就会导致弱势群体在权利遭受侵害时或是选择忍气吞声、毫无作为;或是不相信行政力量和法律权威,维权方式不再按照正常途径进行,而是选择极端方式。

二是焦虑感严重,易导致反社会倾向。社会学家认为,反社会倾向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较温和的,称为“社会不满”;另一种是较激进的,称为“社会仇恨”[4]。而社会仇恨作为一种十分激进的社会情绪,往往会伴随有反社会的极端行为。事实表明,近年来弱势群体的反社会行为、群体性事件和刑事犯罪案件等,都透露着他们诉诸实际行动的强烈抗拒意识和反社会倾向。[5]这种弱势群体的极端维权行为严重威胁公共安全,破坏社会和谐稳定。

三是心理承受能力脆弱,面对困境难以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易诱发极端行为。张富良[6]认为弱势群体的心理承受能力较脆弱,因此其社会心理动荡强烈,精神失落感加剧,对社会的离心倾向日益严重。弱势群体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对风险与困难的承受能力脆弱,这种脆弱性不仅表现在其经济层面,也明显地体现在其心理层面。当弱势群体在自身合法权益遭受侵害而又无力维权时,自身心理的脆弱性往往会诱发各种心理问题,促成极端行为,成为依法维权的严重障碍。

二、弱势群体依法维权困境产生的原因

弱势群体依法维权困境形成的原因,不是由某种单纯的原因导致的,应当从政府、社会和个人三个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理解分析。经过系统全面地梳理,笔者认为,弱势群体依法维权困境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转型期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分化严重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数据资料发现,绝大多数弱势群体来自农村,这也是学界默认的不争事实,而弱势群体权益遭受侵害事件大多发生在城乡之间的互动过程之中。我国农村发展严重滞后的社会现实已使弱势群体通过自身努力摆脱困境的希望遭受挫折,在城乡二元互动过程中,一方面弱势群体难以凭借自身力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强势群体为了自身利益肆意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形屡见不鲜。这些城乡互动包括农村土地流转、农民工讨薪、农民失地补偿、医疗和就业困境等多方面,每一项都涉及到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转型期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分化严重,弱势群体的一部分合法权益受损。

2.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不完善

法律是国家重器,良法是善治的重要前提。造成弱势群体依法维权困境的主要原因是立法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性,没有充分发挥立法对弱势群体依法维权的指引作用,使得弱势群体在其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找不到相关的法律依据,影响了弱势群体依法维权的顺利进行。

3.司法、执法领域维权效率低下,公共权力对个人权益持冷漠态度

在我国,由于长期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公共权力机关在面对弱势群体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往往会秉承“民不举、官不究”的处理原则,对个人权益态度冷漠,缺乏司法、执法的主动性,在客观上纵容了一些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侵害,加剧了弱势群体的相对剥夺感和社会仇视心态,造成弱势群体难以选择依法维权的合理路径,转而走向暴力维权、极端维权等破坏社会稳定和谐的歧路。弱势群体在面对自身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会把法律看作是自己唯一的依靠和希望,而司法、执法环节中的效率低下、权钱勾结、人情关系等无疑将会使他们的这一希望化为泡影。

4.社会支持系统不足

弱势群体之所以成为弱势群体,是因为其先天或后天的某种不足而导致其能力难以维持正常的生活水平。因此,弱势群体问题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弱势群体依法维权困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目前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经常只是针对一些弱势群体极端维权个例做热点报道,而对全社会范围内的弱势群体依法维权困难现状缺乏足够的关注与引导;一些应有的法律援助制度难以落到实处,不能有效帮助弱势群体走出依法维权的困境。同时相较于国外,目前我国专门致力于弱势群体依法维权的社会团体组织数量少、能力弱、社会影响力小,不能发挥社会支持作用。

5.侵权单位肆意违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资本与劳动者之间形成了契约关系,但是这种以劳动关系为主的社会契约关系存在着不平等性、不完全性、不完善性和风险性。理想状态下,这种契约的风险会由完善成熟的法律规范来约束,但在我国目前的客观现实中,弱势群体处于雇员地位的这种契约关系常常会由于雇主方的肆意违法而被破坏。

6.弱势群体依法维权能力欠缺

从主观方面讲,弱势群体之所以在依法维权方面常常陷于困境,正是由于其自身依法维权能力存在着缺陷,这种缺陷既表现为思想观念上依法维权意识淡薄,也表现为依法维权能力低下、依法维权手段匮乏和法律常识缺乏等。

三、破解弱势群体依法维权困境的制度出路

综合以上分析,要破解弱势群体依法维权的困境,主要应从制度上寻找出路。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应充分发挥法律对维权的指引和保障作用,尽快弥补法律规范与现实国情的脱节和不足,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引导社会形成依法维权的良好氛围。法律法规一定要清晰明确,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了解。要将书面中的法律变成实践中的法律,以便通过法律制度的强制性作用改变弱势群体依法维权证据不足、取证困难、对违法者处罚力度不够的现状。

2.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公共权力为人民服务的主动性

群众路线的本质就是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面对司法和执法领域诸如权钱勾结、人情关系等妨碍法律公平公正的现象,面对公共权力受传统封建思想糟粕诸如“官本位”“民不举、官不究”等漠视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行为,唯有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深深植入各级公务人员的思想意识之中,才能增进公共权力为人民服务的主动性,用法律制度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3.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援助长效机制,改变弱势群体极端维权倾向

弱势群体依法维权困境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破解弱势群体依法维权困境措施的制定也要从多个角度着手,而重视弱势群体心理健康,积极开展心理援助服务活动是其中的关键一环。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应在给予弱势群体经济援助的同时,给予他们精神上的依靠和抚慰。积极开展精神引导,帮助弱势群体正确认识自身所面临的困难与挫折,积极主动地进行心理调整。根据弱势群体的特殊需求,实施文化关怀,有目的地开展文化扶贫工作,通过有针对性的主题文艺演出、文化产品创作、推出先进典型等方式,丰富弱势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疏导其消极心理,化解其对抗情绪,以使他们形成健康、向上、奋进的心态。[6]

4.强化社会支持系统,加大第三部门帮扶力度,降低弱势群体维权成本

社会工作的介入对于消除弱势群体面临依法维权困境时可能产生的诸如自残、报复社会等极端行为的潜在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弱势群体易产生社会相对剥夺感和集体焦虑感,其心理脆弱敏感,迫切需要社会的支持与帮助,在他们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无论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还是个人,都有义务贡献自己的力量。我国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必须不断完善针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体制,充分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大力培育专业高效的第三部门,协力打破弱势群体依法维权的现实困境。

5.开展法律普及工作,增进弱势群体依法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

应通过长期的法律普及工作,让弱势群体明白自身合法权益的内容,并清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义和正确途径。弱势群体只有有了基本的法律常识,其依法维权的意识才能不断增强,并最终影响其对维权行为的选择。尽管目前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正在不断增强,但是弱势群体依法维权困境的破除依旧需要法律的启蒙,唯有开展全面系统的法律普及工作,培育弱势群体的法治思维,才能从主观意识中破除其依法维权困境的障碍。

6.加大对肆意侵害弱势群体合法权益者的处罚力度

违法成本低、被追责可能性低已经成为一些组织和个人肆意损害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主要诱因,因此在严格规范整改司法、执法领域突出问题的同时,必须加大对违法组织和个人的处罚力度,让他们为自身的违法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强化法律的震慑力,防止某些组织和个人对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肆意侵害。

四、结语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全面依法治国,法律作为社会规范与制度准绳的权威地位应在各个领域中发挥积极作用。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和弱势群体依法维权是做好弱势群体维权工作的两个基本点,是对于依法治国理念的切实践行。弱势群体维权的复杂性与长期性是社会各界共识,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维护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面对社会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政府应当实事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切实帮助弱势群体依法维护好自身的权益。

[参考文献]

[1]黄海蓉.论弱势群体暴力维权——以公权与私权冲突为视角[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4):122.

[2]赵碧波,罗细梅.“弱势群体”心理与思想政治工作[J].探索,2002(3):99.

[3]高汉.当代中国社会弱势群体的负面心态及对策分析[J].中州学刊,2005(3):114.

[4]贾香花.弱势群体的心理困境及消解策略[J].河南社会科学,2008(3):163.

[5]孔祥利,李冬梅.我国弱势群体诱发的危机类型与政府治理[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45.

小学依法工作职责制度 篇7

监督检查制度

为了加强对全镇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领导,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问题,总结工作中的成功经验,有效促进依法治镇工作的开展,特制定本制度。

一、普法依法治镇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各村(社区)、各部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督查和指导,定期或不定期到各乡镇和各部门检查指导普治工作的开展。

二、各领导小组成员要严格按照分片负责的职责要求,经常深入所负责的村(社区)、部门检查指导普法依法治理工作。

三、人大、政协要充分发挥监督职能,加强对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督查,定期审议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开展情况。

四、普法依法治镇领导小组办公室要作好全镇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组织指导工作,认真按照市、县要求组织全镇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开展,并作好资料的收集、归档。

五、每年年底必须组织对全镇普治工作进行检查考核,普治办要及时总结全镇普治工作的典型经验向全镇推广,以促进依法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实验小学依法治校工作汇报 篇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在邓小平教育思想和民主法制建设理论的指引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订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年人犯罪法》等教育专门法律以及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规定性文件。这些法律、规定、文件的颁布实施为我们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为新世纪的人才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市实验小学全体教工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帮助下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的精神,不断提高法制观念、法律意识。根据普法教育和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工作要求,积极、深入地做好法制宣传教育,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进程。

一、提高认识,不断完善依法治教管理机制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学校领导对依法治教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提高,学校把依法治校、法制教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纳入学校的总体工作规划,从组织、制度、评估、激励四个方面入手,全方位地构建了学校依法治校的管理机制,学校成立了以书记、校长为组长的依法治校领导小组,聘请了所在地段街道、公安、司法等部门有关部门以及家长代表参加领导小组、担任校外辅导员,聘请桃花坞街道综合治理办公室书记、平江公安局干部华天生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建立完善了以刺绣研究所、中医院、金门老年公寓、军分区、宋仙洲巷红领巾一条街、民族乐器一厂等为主的德育教育、法制教育基地,形成校内校外、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网络。全校师生对照《教育法》、《教师法》、《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法律法规,从严自律、注重实践、评估反馈、奖优罚劣,使我校的依法治校、法制教育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序列化的道路。

二、依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其核心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学校严格按照课程设置开齐各门学科,保证每位学科有足够的师资力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平等受教育的机会。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法制宣传教育,以贯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利用国旗下讲话、确认主题活动、组织社区服务、参观访问、邀请老红军、司法干部、交通民警作报告等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法律教育。在法制教育上具体做规定:

1.明确学习内容:根据原国家教委、司法部关于《加强小学法制教育意见》和《小学生法制教育基本要求》的精神,重点进行有关《交通管理规则》和《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常识教育和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围绕十二个教育要点,对学生进行形象的法制教育。

2.采用多种形式:法制教育渗透在学习课程中,分散在各年级各学科之中,学校以思想品德课、社会课、语文课等教学为主阵地,主渠道,保证这些课程中法制教育内容的落实,学校还把思品教材中有关法制教育的内容拍成小品进行教育。

小学依法工作职责制度 篇9

[关键词]依法治校;思想课教师队伍;建设;措施与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1-0079-02

依法治校缘自“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依法治校就是利用法律来保证学校教育在法制的轨道上规范运行。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是在全校开展党的理论政策教育的直接承担者,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的基础和关键。依法治校环境下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系统地探讨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意义重大。

一、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是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校是我国学校管理的必然选择,坚持依法治校,用法律来规范教育相关方行为、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学校管理规范化的重要保障。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是依法治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依法治校的顺利开展。

(二)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

当今社会发展速度及知识更新速度非常之快,党的理论也是与时俱进地在创新,思政课教师的思想认识和知识水平也应不断前进,要根据实践发展的需要进行创新。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建立培训和继续学习制度、完善奖惩与激励机制,可以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业务水平,创新教师教学理念及方法,更好地完成党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和法律素养的重任。

(三)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是提高教师政治素养的重要举措

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承担着在全校开展党的理论政策教育的重任,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的基础和关键。然而,受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特征的影响,有些思政课教师在思想观念中难免出现缺乏坚定的政治立场、没有明确的政治信念、责任感不强等现象。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建立和完善思政课教师的准入制度和业务考核制度,是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和道德水平的重要举措,对宣传党的理论政策、发展道德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二、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面临的困难

(一)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长期以来,部分高校只关注专业课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资金和政策扶持的力度普遍不够,存在大量缩减实践课课时,不重视思政课等现象。一些高校无论是领导,还是教师、学生都更加注重专业课程,而忽视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高校思政课教师考核、职称评定更多地倾向于科研水平,对教学质量的好坏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许多思想课教师为职称和前程奔波,将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个人科研方面,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了影响。这直接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效果。由此可看出,学校在思政课教师队伍激励保障制度建设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

(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教育培训制度有待健全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思政课教师的需求数量和质量也不断提高,一大批青年教师成为教学主力,这些青年教师一般都是刚毕业没多久的高校毕业生,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及方法,需要及时进行专业培训;而与此不协调的是,思政课教师培训机会较专业课教师少,相应的培训机制不健全,思政课教师在继续深造、接受继续教育方面缺少继续提高的机会。

(三)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政治素养及业务能力考核机制缺乏

受当今社会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一些思政课教师在思想观念中缺乏坚定的政治立场,没有明确的政治信念,责任感不强,甚至在课堂上出现抹黑中国的言论,认为好的都是外国的,不好的都是中国的,存在所谓的“教马列而不信马列”的现象。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学习能力不强、理论功底不扎实,仍然靠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开展教学,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对学生提出的社会热点问题、党的最新理论问题不能很好地解答,在对待学生上也缺乏应有的耐心与关心。

三、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的途径

(一)完善思政课教师教育培养机制

完善新聘任思政课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制度。新聘任教师由于工作经验不足,在工作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制订新聘任思政课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制度,合理有序地开展新教师的岗前培训,可以使其较快适应工作环境,尽快胜任教育教学工作,促进其快速成长。学校可以采取集中培训与分阶段相结合的方式,就思政课教师在思想认识、教育法律法规、教学方法,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培训,使他们对思政课教师这一职业有更深刻的认识,引导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树立遵纪守法、乐于奉献、积极进取的思想,做一名合格的思政课教师。

建立在岗思政课教师继续深造培养机制,使教师有机会不断提高学历层次、有机会参加多种形式的进修培训和学术研修,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可以采取顶岗置换研修、校本研修、远程培训等多种模式。为保证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政府及学校要根据相关政策予以其时间和费用上的支持。

健全思政课教师培训效果的调研和评估机制。在培训结束后,按照调研和评估机制做好培训的跟踪调研工作,对培训效果进行合理分析,总结培训取得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以使培训的效果达到最优。学校可以对培训后思政课教师工作情况进行调查,查看教师参与培训后工作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教学效果是否得到改善等。同时,引导思政课教师对参加培训给自己工作带来的影响进行反思和总结,明确自己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以进一步增强培训效果。

(二)构建思政课教师队伍政治素养及业务能力建设长效机制

建立合理的奖惩激励机制,把政治纪律与政治素养作为思政课教师考评的重要依据。如果思想课教师在课堂上散布有损国家形象的极端的错误言论,要根据影响程度及时给予教育纠正,甚至淘汰或转岗。把思政课教师教学水平及师德情况纳入考核之中,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出勤情况、品行情况进行考核,并要及时奖励成绩突出的教师,对不合格者予以淘汰,做到赏罚分明,以树立典型,给其他教师起到学习及警示作用。同时,组织思政课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教师“师德师风和学术道德”相关文件,并深入领会践行其内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这种结合中培养一支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

健全对思政课教师的宣传教育机制。通过宣传教育机制,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职业教育,帮助教师树立爱岗敬业,求真务实,乐于奉献的崇高的职业理想,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以及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高思政课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认识,培养教师“干一行爱一行”的乐业精神。要鼓励及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积极学习领会、贯彻落实党的相关会议精神,并把这些精神认真贯穿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引导广大思政课教师提高工作积极性,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热爱工作,关心爱护学生,努力做一个受学生爱戴、受社会尊敬的好教师。

建立健全思政课教师合法权益保障机制,以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要提高思政课教师待遇及教师的社会地位,并依法保证思政课教师平均工资水平、科研项目的审批、科研经费投入力度等不低于专业课教师水平。让思政课老师无后顾之忧,安心于工作。国家及学校要加强宣传教育,完善各项制度,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地位,重视思政课教师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基础作用。注重为思政课教师的工作及生活提供基本保障,切实改善其待遇,关心其健康。

(三)确保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措施落到实处

学校及相关管理部门要把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作为依法治校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完善部门分工及沟通协调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中的出现的问题。要对思政课教师编制管理、经费使用情况、教师聘用情况等各项工作进行督查。

学校要加大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情况的监管督导力度,提供相关服务,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并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及政策支持。要加强经费监管,检查教师工资待遇,培养培训等方面的经费投入有没有落到实处。加强考核督导,把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情况作为督导的重要内容,并及时向全校发布督导结果,以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在高校中传播党的先进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任,是高校党的理论和优秀思想道德的传承者。抓好依法治校环境下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不仅需要政府及学校的积极努力,同样也需要广大思政课教师坚持不懈的辛勤工作及积极的配合,只有各方共同努力、同心同德,才能使思政课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有序推进。

[ 参 考 文 献 ]

[1] 毛远芳.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中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

[2] 王克歌.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辽宁省交通专科学校学报,2011.

[3] 王东亮.依法治校环境下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牛庄小学依法治校工作总结 篇10

工作总结

我校创建于1948年,学校占地面积4669平方米,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2人,大专以上学历19人,学校现有12个教学班,501名学生。

在创建“依法治校示范校”的活动中,学校党支部、行政统一思想,充分发挥工会、少先队的作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学校内部规章制度,对学校实施综合治理;通过对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宣传、执行和监督,全面加强依法治校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进而实现依法治校、实现学校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现总结如下:

一、健全管理体制,优化管理行为。

学校成立以一把手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科学制定贯彻执行《河南省学校管理规范》,统筹安排,分解任务,层层落实责任,人人职责明确,时时规范管理。加大督导检查的力度,采取综合检查与专项检查、全面检查与重点检查、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明查与暗访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校内督查检查,全面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及时改进和推动教育管理工作,以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形成正确的导向,推动学校贯彻执行《河南省学校管理规范》。学校在管理体制上首先追求组织健全、职责明确和依法发挥作用。学校校长室及各处室,根据本部门的实际制订了相应的教育、教学、后勤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在内部管理体制上,学校建立适合我校实际情况的“层级管理”制度(校长室—教导处—班级)。学校管理层将部分权力下放给班级和教研组,扩大班级的管理权,充分调动班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管理层(处室)、操作层(班级)在同一层面上的平面化管理模式。实施“层级管理”制度之后,学校工作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大大节省了教育管理资源,有力地加强了学校管理力度和效度。

1、民主管理落到实处。

学校班子是学校之灵魂,教学之名流,师生之楷模,所以我们努力确立好三个意识:①大局意识,即能精诚团结。一班人在李艳霞校长的领导下,一切从大局出发,想学校所想,急学校所急。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和教育观,班子成员能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分工合作,提高了管理实效。②民主意识,即能民主决议。班子成员坚持例会制度,重点研究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焦点、热点问题,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找出学校管理中存在的疏漏,寻求解决问题的积极途径,采取相应对策加以改进,保证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③实干意识,即能率先垂范。领导就是向导,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教导处的所有人员,能挂钩一门学科,发挥自身优势,创造性地工作;作好示范,既当战斗员又当指挥员;挂钩一个课题,走进科研,着力主攻,争出成果,起到了“领头雁”的作用。

学校坚持做到民主渠道畅通,真诚欢迎师生员工就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认真对待大家反映的各种问题。做到“三坚持”:一是坚持做到让他们在提出意见和建议的同时,参与依法治校工作,学校内部重要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出台,能充分征求和听取广大教职工的意见,努力拓宽民主渠道,使内部规章制度为全体师生员工所接受、所自觉贯彻执行。二是坚持做到充分发挥学校工会、少先队等群团组织在学校建章立制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三是坚持做到加强学校行政自身的监督和师生员工对行政的监督。建立健全并完善校务公示制度,公开办事制度、办事程序和办事结果,管理透明、公开。定期召开家长会,虚心听取社区、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

实行校务公开,加强民主监督。学校把财务管理、收费、教职工奖惩、职称评审、学校重大决策等方面都作为公示内容,选准那些群众最关心、社会最敏感的问题,作为公示的重点。几年来,学校的所有工作,都是抱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操作,没有引发一起不满事件。

2、后勤管理高位优化。

明确后勤人员职责,牢固树立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的观念,加强技能训练,规范、依法开展后勤各项工作,努力提高工作的可行性和规范性。

一是规范财务管理。严格执行财务制度,财务工作实行三坚持:坚持执行上级收费标准,不乱收费,不搭车收费,实行多退少不补的原则,所收费用及时交学校账户;坚持收支两条线,精打细算,做到先申请后购买,先批准再报支,实行民主理财,定期公布;坚持票据规范,分类分项。

二是加强财产管理。优化物力资源配置,坚持管好用好学校财产,领物登记,收交有记载,损坏要赔偿。实行“损坏公物赔偿制度”,与班主任签订管理合同,奖优罚劣,实行维修登记、人为损坏与自然损坏区别对待的赔偿方式,加强与德育部门的联系,将班级公物维护情况、节约水电等纳入班主任考核,有效形成了人人讲节约、个个爱公物的良好风气。

三是严格食堂管理。学校食堂规模较大,就餐人数多,为此我们除了抓好卫生防疫,重视服务质量,还摸索出一套食堂管理模式,力求在食品的花色、品种、口味上不断有新花样。并且师生同餐,教师不搞特殊化。

四是加强校园治安。进一步完善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层层签定安全责任书,彻底杜绝人为事故发生。继续实行校园封闭管理,上课期间所有学生一律禁止出入校门,校外人员进出一律实行门卫登记制度。加强学生课间、午间活动管理,放学学生站路队,由班主任送出校门。灭火器材每年装粉,组织学生进行消防安全演练,牢固树立“安全重于泰山”的宗旨,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教学活动依法规范,教师权益得到保障

学校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依法实施办学活动。学校严格按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学制、学额和教师编制等编班办学,坚持不断扩充优质教育资源,不断优化组合教育资源,不断增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地区辐射作用。近几年学校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屡屡获奖。学校校风淳朴,教风严谨,师生素质普遍较高,没有严重违纪和刑事犯罪行为。教育教学有保障,办学成绩显著,在本地区有一定的知名度。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开展师德形象工程。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规范。学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主要从三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学习感知。组织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知荣明耻;开展“立足本职岗位,展示教师风采”、“珍惜岗位,关爱学生”为核心的师德教育,同时以熟悉的人教育身边的人,表扬先进,树立典型。二是活动凝聚。以工会活动为主要形式进行座谈,设计师德形象,公开教育承诺,形成良好的师德氛围。建立了师德学习专用笔记,通过上述活动,广大教师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无私奉献,展示了良好的社会形象。三是积极评价。坚决执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卷调查制度、考核和专题报告制度,对于师德表现突出,受到教师、学生、家长称赞的教师,给予表扬宣传,评优优先考虑。

(2)落实教学常规管理。教学常规管理有章可循。学校针对实际顺应发展需要,激发工作活力,两次修改《教师绩效工资考核细则》《教师评岗细则》,实行多劳多得,优质优绩优酬,真正将管理化作效益。加强过程性管理,认真抓好教学工作,在“导、查、研”三个字上加大力度。教学“六认真”规范是每位教师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衡量一位教师是否胜任教学工作的基本标准。我们坚持“一月一重点”检查制度,做到每次检查有记载、有反馈,提升了学校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3)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师专业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我校对教师队伍建设作了整体规划,确定了市区两级后备骨干人选。学校积极为他们搭建业务学习、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舞台,如外出比赛,承担课题研究,上各类研讨公开课,我校有市区骨干教师15人,一大批年轻有为的教师正在迅速成长。

2、教师权益得到保障

教师队伍是一个学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教师法》和相关法规、政策的有关内容,学校从招聘到使用到继续教育,都从“师本”角度出发,保障教师权益不受侵害,保障教职工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和相关的福利待遇。学校不仅坚持做到依法聘任教师,依法提供相应工作条件,还保障教师有教学研究、参加进修培训等权利。我们大力支持教师外出学习观摩,足迹遍布南京、郑州、北京等地,学校还在过去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到创造氛围留人、提供机遇留人、校园文化留人,一批优秀教师在这种良性体制下脱颖而出。

三、尊重关心学生权益。

学校依法维护学生受教育权,尊重学生人格及其他人身权利。我们将每一个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体来看待,尊重他们,关爱他们,帮助他们。保障学生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无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及侮辱、歧视学生的现象。学校长期开展“心中最满意德教师”评选活动,师生关系充满平等、对话、宽容和理解。严格执行“一费制”,无乱收费现象。学校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建立学生安全和伤害事故的应急处理程序和报告制度,依法妥善处理学生伤害事故。维护学生合法权益。这些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都凸现了学生本位观,表现了学校对学生权益的保护。

四、法制宣传生动扎实,学法守法效果明显。

1、加强法制课教学。为了保证法制教育的科学有序,我校把法制课作为必修课列入五年级总课表,保证每两周一节课,保证学生每人手中有法制教材,为法制教师购买了教学参考书和有关法律方面的图书和杂志,真正做到了“教材、课程、师资、经费”的四落实。同时法制教师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研究制定法制课教学计划,探索法制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2、加强学科渗透法制教育。我们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摒弃过去那种狭隘的课程观,把法制意识视为课程内容纳入自己的教学之中,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熟悉过程与方法的同时,恰到好处地结合学科特点,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落实法制教育这一目标,并要求教师写渗透法制教育的案例与反思,使法律意识变为“涓涓细流”,使其伴随自己的教学,长年累月地浸润、滋养学生的心田。

3、加强依法治校宣传工作。宣传的扎实生动,“依法治校”理念才会深入人心。宣教措施落实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力宣传国家教育法律、法规;二是强化工会在学校内部建章立制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要加强依法治校干部队伍的建设。主要落实途径也有三条:一是由校领导给老师们宣讲,进行宣传动员,利用现代技术教育方式对老师们培训有关教育政策法规。二是充分利用教职工政治学习的时间,以教研组为单位,学习讨论。三是充分利用黑板报、橱窗,定期向全体师生宣传法律知识。具体学习内容上,我们先后组织学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同时还学习了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规定。学校每学期邀请法治副校长到校为学生作法制报告,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贴近生活,学生听得认真,法制观念明显增强,培养学生从小做学法﹑懂法﹑守法的小公民。现在,法制教育已经成为学校重要的日常工作,学校形成了学法、用法、依法办事的良好风气,学校依法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在创建“依法治校示范校”的过程中,我校全体师生团结奋进,迸发出强大的动力,学校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学校2009、2010、2011连续被评为龙亭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先后被评为平安建设先进学校,开封市规范语言文字先进学校,开封市田径训练基地,为学校的快速腾飞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我们的创建体会:只有依法治校认识到位,实施过程到位,才能实现学校依法治校的效果到位。今天学校以“教师专业发展,学生全面发展”体现着全面实施依法治校的种种美好成果,今后我们将继续完善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做到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实现学校健康、文明、平安、和谐地发展,办成老百姓满意的学校。

2012年11月13日

开封市龙亭区牛庄学校依法治校

工 作 总 结

上一篇:团委学习教案下一篇:普宁安全教育平台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