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教育档案专业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档案管理是军队和地方各行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技术保障基础,档案工作者是档案管理的实践主体。近年来,随着军队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军队各型装备飞速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和电子信息系统广泛应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历教育档案专业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历教育档案专业论文 篇1:

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成长规律研究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北京市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基本情况。总结了六条北京市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成长规律:高级专业训练规律、工作实践历练规律、科研项目带动规律、“竞争选择”规律、组织依托规律、把握最佳成才年龄规律。对档案工作者成为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成长规律

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档案人才队伍的骨干力量,对于推动档案事业的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研究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成长规律,自觉运用人才成长规律,对于打造一支创新型档案干部队伍,为档案事业发展提供高层次的人才保障非常有必要。本文以北京市在职的142名具有档案系列高级职称的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案例研究、调查问卷、文献调研、访谈等形式开展研究,寻找其成长规律。

一、北京市档案高层次

专业技术人才的基本情况

(一)几个相关理论问题的探讨

明确相关概念,是统一思想、消除模糊认识的根本,是研究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基础。档案专业技术人才资源总量指有专业技术职称和没有职称,在档案工作岗位上工作的人员数量之和,是可能成为档案专业技术人才的人员总量。档案专业技术人才是指在档案工作岗位上,从事相关专业技术工作,并已取得相应级别档案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本文研究的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是指档案工作者中具有档案系列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人员。以上关系如图1“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及相关概念示意图”所示。北京市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成长规律是北京地区档案专业高层次人才成长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和稳定的联系。

(二)北京市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总量

截止到2011年底,取得北京市档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才共有240人,在职的有142人,其中,取得档案系列正高职称的8人,取得档案系列副高职称的134人。北京市档案专业技术人才资源总量约4000人,在职的北京市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约占总量的3.6%。以下数字及分析都是指在职的北京市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三)北京市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结构

从单位结构分析,机关(含参照公务员管理单位)75人,约占53%;事业单位34人,约占24%;企业33人,约占23%。从学历结构分析,博士研究生学历3人,约占2%;硕士研究生学历20人,约占14%,本科学历100人,约占71%,大专学历19人,约占13%。从年龄结构分析,35岁及以下4人,约占3%,36-50岁107人,约占75%;51-60岁31人,约占22%。从性别结构分析,男21人,约占15%,女122人,约占85%。

二、北京市档案高层次

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规律

(一)高级专业训练规律

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必须承载三项基本任务:掌握本专业领域相对先进的知识或技能,具备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职业操守,在本专业领域进行必要的知识或技术创新;具有专业技术性,实现知识、技术、职业操守的良好传承。接受高级专业训练是提供承载这三项任务能力的良好方式。通过学习,将人类社会长期形成的知识和技能传承下来,是人才获得优势积累的最基本的方式,这种传承关系在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过程中非常明显。

其一,接受正规高等教育。从专业训练的主要途径看,学历教育训练占有重要位置,尤其是研究生教育(博士与硕士)。统计表明,学历越高,越易成为高层次人才。在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23人,约占16%,本科学历100人,约占71%,研究生和本科毕业学历人数达到87%。高等教育基础知识扎实是成为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重要的因素之一。

其二,有扎实的档案学知识背景。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大多数具有档案专业背景,在具有档案系列正高职称人员中,档案专业毕业的有7人,约占88%,在具有档案系列正副高职称人员中,档案专业毕业的有86人,约占64%。经研究,在教育阶段和职业生涯期间,毕业于著名档案高等教育学府,师从大家,更容易成为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以具有档案系列正高职称人员为例,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的约占61%。

其三,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提高业务素质。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非常重视继续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首先,注重提高学历层次。以8名具有档案系列正高职称人员为例,他们参加工作时的学历为大学本科7人,大专1人;工作以后,他们努力提高学历层次,参评职称时达到博士研究生学历3人、硕士研究生学历3人、本科学历2人。其次,重视接受前沿知识与技术培训。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对知识非常渴望,经常参加研讨会、培训会,以获得档案工作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

(二)工作实践历练规律

实践过程不仅是熟能生巧、固化专业的过程,也是向他人学习的过程。“常年工作实践锻炼”与“高等教育基础知识扎实”一样是专业技术人员取得工作成绩的重要因素。以北京市具有档案系列正高职称人员为例,8人中有7人一直从事档案工作,1人有过转岗经历,参加正高评审时,从事档案工作时间最少的为7年,最多的为24年,平均从事档案工作17年;至2011年底,他们平均从事档案工作23年;他们绝大多数经过多个岗位磨砺,平均每人经历过4个档案工作岗位的锻炼。

(三)科研项目带动规律

档案科研项目是难度相对较大、需要一定创新性的工作,这种工作不仅需要有很多优秀人才参与,同时也能促进人才把自身的潜能调动与开发出来。依托科研项目,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科学精神,居全国前沿水平的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获得档案科研课题的机会”成为档案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因素之一。以北京市具有档案系列正高职称的人员为例,每人都曾参与过档案科研项目,其中有3人获奖的科研课题达到9项。此外,这些人员还深入研究档案工作,6人曾参与编写著作,有的人员编著和参编的教材达到4部:发表论文最多者达到68篇,平均每人撰写论文26篇。

(四)“竞争选择”规律

人才竞争是一种必然现象。正是这种社会竞争培育了人的进取心和首创精神,成为高层次人才辈出的重要因素。人才成长过程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过程,每一个关口都面临着竞争。正是在这些竞争中,能者脱颖而出。档案系列职称制度是被社会广泛认可的培养、选拔不同层级档案专业技术人才的有效政策措施。档案工作者以北京市档案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标准为目标,不断努力,促进自己成才。根据历年数据分析,有的参评人员经过4次答辩才取得档案系列高级职称资格。正是有这样的竞争选择才能促进档案工作者不断学习、加速成长。

(五)组织依托规律

在某些特定单位、群体中有高层次人才相对集中涌现的倾向,即一个目标科学、结构合理、功能互补、人际关

系融洽的组织,有利于内部人才之间的切磋砥砺,取长补短,客观上加速了人才的优势积累,有利于一大批成员都取得良好成就。截至2011年底,在北京市档案系列正高职称中,北京市档案局(馆)的人员有6位,占75%:在档案系列正副高职称中,北京市档案局(馆)的人员有34位,占25%。北京市档案局(馆)成为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比较集中的单位。这与其工作人员承担科研课题、接受继续教育、聆听档案领域和相关领域专家授课的机会多,能够较早触及档案领域前沿知识有关,也与其成员之间能够经常切磋砥砺,互相启发有关。

(六)把握最佳成才年龄规律

人才成长都要经过继承期、创造期、成熟期和衰老期四个阶段,因此,人才发挥作用有一个最佳的年龄段。这个年龄段以创造期为中心,是人才学习、创造进而贡献社会的最好时期。据研究,专业技术人才的最佳发挥作用时间是30-50岁,目前最佳年龄期有推后和明显延长现象。

据统计,北京市取得档案系列副高职称资格人员的最低年龄是31岁,最高年龄是55岁,平均年龄是41岁。取得档案系列正高职称资格人员的最低年龄为38岁,最高年龄为55岁,平均年龄为44岁;取得档案系列正高职称资格人员获得档案系列副高职称资格时的平均年龄为36岁,比只取得副高未取得正高的档案系列职称人员的平均年龄提早5年。

三、对档案工作者成为档案高层次

专业技术人才问题的思考

广大档案工作者都有成才的愿望,而人才成长又受多种因素制约,分析这些因素非常必要。

(一)影响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主要因素分析

目前,北京市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不足,在职的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只占北京市档案专业技术人才资源总量的3.6%;年龄结构不合理,50岁以上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占总量的22%,35岁及以下的青年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只占3%。这些与档案事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北京建设世界人才高地的目标相比有很大差距。

2011年,北京市档案局在全市专职档案员中开展了问卷调查,回收了有效调查问卷641份。在回答“晋升高一级职称时的障碍”时,202位被访者认为是“学术成果不够”,148位被访者认为是“不能通过职称外语等级考试”。在回答“不想取得高一级职称的原因”时,269位被访者认为是“本人是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管理”,104位被访者认为是“职称不与工资挂钩”。可见,“本人是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管理”、“学术成果不够”、“不能通过职称外语等级考试”、“职称不与工资挂钩”是影响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主要因素。

(二)成为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途径

人才成长的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内因是主要因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个人努力是成才的内因。通过个人努力成为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途径如下:

1.长期扎根档案事业,实现积累优势

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成长过程是优势积累的过程,优势积累是日积月累的功夫。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知识与经验逐渐积累起来,某些人在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积累优势时,其素质与能力便会产生飞跃,向更高层次发展。在同样的自身条件和时代条件下,高层次人才成长与优势积累的效率和程度呈正相关关系:优势积累的效率越高,人才的质量越高。高级专业训练、工作实践历练是效率较高的优势积累方式。优势积累需要长期扎根某项工作,几十年来如一日,刻苦钻研。档案工作者应该把发展档案事业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不为外界环境左右,心无旁鹜,潜心钻研档案工作,不断积累,最终成为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2.实践工作与理论研究有机结合是成才的重要途径

实践工作与科学研究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人如果只重视实践工作,忽视理论研究,或者只重视理论研究,忽视实践工作,在事业上难有大作为。档案工作者要注重从实践工作领域寻找档案学研究的新生点,不要畏惧写作,要勤于动笔,写出颇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和著作。用理论指导现实工作,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实现更高层次的进步,成为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3.终身学习,成为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拥有超人的毅力,终身学习,勤奋地著书立说,总是站在档案事业的前沿。档案工作者要立足本职岗位,加强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以主动适应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和工作手段的发展变化。要不断提高学历水平,要努力把自己打造成复合型人才,不但学习档案学知识、还广泛学习法学、历史学、信息学知识,融几门学科为一炉,达到以通驭专的境地。只有终身学习,才能在提高档案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的同时,使自己成为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三)优化档案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环境的几点措施

人才成长除个人努力外,成长环境等外因也非常重要。应该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为档案高层次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一是深化档案职称评审改革,使人才能顺利地向高层次发展。建立并落实以能力和业绩为主要指标的高层次人才评价体系,探讨档案高层次人才的职称破格参考条件,研究评价指标的设置向一线人员倾斜,向创新人才倾斜。

二是为档案人才成长提供教育培训机会和实践锻炼平台。采取各种学习方式,让档案人才在不断学习中提高知识水平。继续为档案人才提供到首都高校学习档案专业的机会,提高其学历层次。搭建档案人才终身学习平台,有针对性地选拔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进行强化培训。提供实践机会,不断搭梯子、压担子,引导他们在工作实践中增长才干。

三是强化对档案专业人才的激励机制,有效发挥激励作用。现在档案系统中有些人员是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管理人员,职称不与工资挂钩,成为档案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驱动力量减弱。面对这种情况,要建立对杰出的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奖励制度,授予荣誉称号,给予精神奖励,以不断激励档案工作者刻苦学习、努力实践,引导其成为档案高层次专业人才。

四是发挥杰出档案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育人作用,尤其发挥具有档案系列正高职称人员的传帮带作用。以他们丰厚的学养、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人格魅力带动、影响档案专业技术人才,帮助他们成长。

注释:

[1][2][9][11][12]:北京市档案局.档案系列高级职称数据库[z].1994-2011

[3][4][5][10]:北京市档案局.北京市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申报表[Z].1994-2011

[6][7][8][13]:北京市档案局.2011年度北京市档案局问卷调查[z].2011

参考文献:

1.孟秀勤,史绍洁.北京人才工作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白春礼.杰出科技人才的成长里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徐颂陶,孙建立.中国人事制度改革.[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8.

4.宋丰景.围绕世界城市建设打造国际一流的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国人才发展论坛论文集,2010.

作者单位:北京市档案局

作者:马秋影

学历教育档案专业论文 篇2:

军民融合式档案管理人才培养探析

档案管理是军队和地方各行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技术保障基础,档案工作者是档案管理的实践主体。近年来,随着军队体制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军队各型装备飞速发展,信息化武器装备和电子信息系统广泛应用。在国家建设数字中国的大环境下,军地档案数字化信息化工作持续推进,档案管理专业化、信息化要求越来越高,档案信息存量及增量越来越大,任务越来越重,内容和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快速增长的信息需求和档案管理需求,对军地档案部门信息资源保障能力及档案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军地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主要基于专业院校学历教育,单位内部交流,自学成才等方式,但在当前需求背景下,军地两方、尤其是军队档案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日益突显。从大的方面看,军民融合发展是国家确立的战略目标,也是深化军队与国防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何立足于军民融合发展体制这个平台,推动落实军地档案合作,开展军地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提升档案管理水平,对于整合军地档案资源,促进军地档案人才互动、技术互补、资源共享、高效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军地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各军工企业档案管理人员主要来源于院校培养和内部交流,经过多年的运行,各大军工集团均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档案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对促进军工产品的良性进展发挥出积极的基础性作用。但在外向档案技术交流中,特别是在与军队的档案协作交流中,由于体制等多方面原因,还存在沟通不畅、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难以充分发挥出为装备发展服务的功能。

以前,军队档案管理人才培养是以学历教育为主的体系化格局,而事实上军队院校承担档案专业学员培养任务的并不多。自2003年第十五次全军院校会议以后,随着军队人才培养的战略调整,军队院校档案教育已由学历教育向任职教育转型,重点加强档案干部任职培训。军队院校不再承担档案专业本科生的培养任务,军队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出现断层,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缺乏,难以适应军队档案人才的转型需求。

二、军民融合体制下档案管理人才培养必要性

解决军地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问题,改善军地档案管理交流不畅的情况,是档案人才队伍建设必须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基于现有条件,强化军地档案管理人才的沟通交流,发挥出各自优势,提升军地档案管理水平,需要充分立足于军民融合体制,发挥地方教育资源和科研优势,依托国民教育,走军民融合式档案人才培养之路。这是目前条件下提高军地档案管理水平,解决档案管理人才需求的有效途径和必由之路。

1.军地档案人才队伍的形成是军民融合的发展结果

我军档案人才队伍的形成,即是军民合作、融合的发展结果。早在军队档案工作建设初期,已出现了军民融合式培养档案人才队伍的雏形。军队档案管理工作建设初期,档案人才奇缺,曾通过人大等地方专业高校为军队培养多批档案管理人才,并采取选配部队人员到地方大学合作培训方式,有效解决了当时部队档案管理人才的不足,为军队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以及后来军队建立自己的档案专业院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只是现在军队停止了档案专业学历教育,因此,依托地方国民教育的军民融合式档案人才培养方式,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可快速有效地满足部队相关需求,培养出高素质军队档案人才。

军队档案管理人才培养是军队正规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借助于地方档案教育与管理的优势,走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是军队档案管理队伍建设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军队“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军民融合式人才培养的具体举措。因此,军队档案人才培养要融汇于地方档案人才培养体系之中,依托地方教育资源培养军队档案管理人才,以适应军队建设和军事准备的需要。

2.军地档案管理现状的需求

从军地档案事业发展需求和档案干部队伍现状来看,急需大量高素质,高层次的档案专业人才,才能保证部队和军工企业档案管理事业的可持续共同发展。但是,由于军地档案管理人才培养的不平衡,特别是近年来军队档案人才培养从学历教育转向任职教育,导致基础档案专业管理人才出现断档,而职业培训效果与学历教育效果差异大,人才队伍建设不连贯,军队档案管理水平现状堪忧。只有走军民融合培养档案管理人员模式,才能解决军队档案人才的供需矛盾。

军民融合体制下的档案人才培养,是指依托国防和经济建设发展需要,聚軍地教育资源之合力,培养出适应军地档案管理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军民融合式档案管理人才培养,可统筹国防和社会资源,激发军地培养档案管理人才的内在活力,发挥军地档案教育各自优势,提升军地档案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

3.军队对现代化高素质档案人才的需要

多年来军地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但随着部队的信息化现代化进程的推进,随着军队建设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对档案人才素质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部队自身显然已无法满足此种需求,必然需要利用国民教育资源的比较优势,加快对现代化高素质档案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引入。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针对军地档案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特点,分门别类,有的放矢地开展人才培养和引进,解决军地档案管理人才的急需。那些师资力量雄厚、设施先进、创新能力领先的优秀地方院校,尤其是重点院校档案人才的引入,可以迅速改善和提升军队档案队伍的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满足军队现代化高素质档案管理人才的需要。

三、军民融合式档案管理人才培养方式

军民融合式档案人才培养要根据军队和地方建设的需要,以及军地档案干部队伍现状来选择有效的培养方式,主要可采取以下几种。

1.地方院校档案专业国防生培养

档案专业国防生是根据军队档案建设的需要,由地方院校通过国家统一招生考试录取。档案国防生毕业后直接入伍,军校对其进行岗位职业培训后分配至军队档案部门工作。档案国防生培养是军民融合式档案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

国防生普遍采取4年地方院校、1年军队院校培养的模式,地方高校占了大部分时间。因此,地方高校需要为此建立合理的符合部队现在及未来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在着重培养档案专业基础理论、信息化知识的同时,利用学校、社会、军队等各种校内外资源,培养国防生的军人作风与军事体能、技能,加强国际形势、国家安全、军人使命、军事知识等专题课程设置,并利用各种机会使其与军队档案馆亲密接触,参观、实习,以培养档案国防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军事素质。在此4年地方院校学习训练基础上,加之以其后1年的部队院校岗位培训,国防生工作后能迅速适应和成长,成为具备综合素质的复合型军队档案管理人才。

2.人才引进

档案管理人才引进是根据军地档案事业建设和发展需要,特别是军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人才的引进是双向的,对于军队档案管理部门而言,直接引进地方档案专业人才为部队档案部门所用,可采用借用、特招等方式,这种方式费效比高,见效快,有事半功倍之效。

同样,军工企业档案管理队伍也可通过招录引入专业院校学生、同行业专家、军队转业档案管理人才等方式,迅速充实档案人才队伍,提升自身档案管理水平。引进的人才需在专业领域具备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3.科研交流合作

档案管理科研交流合作是军民融合式档案人才培养的一种特殊形式,是通过军地合作形式,培养军地档案管理专业人才。实践证明,军地档案管理科研交流合作已成为促进档案专业学科建设,培养高层次档案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于军队档案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地方档案科研优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积极主动地与地方高校和地方档案部门合作。同时,地方高校和地方档案部门也要为国防和军队档案建设培养专用人才,主动为军队档案管理事业服务,在档案科研合作交流中引入新的思想,开阔眼界,拓宽视野,提高业务技术水平。这样,既可解决军队档案工作的实际问题,为军队培养档案管理人才,同时,军工企业档案管理者也能够及时掌握了解军方客户需求,从而进一步针对性地优化提升了自身档案管理水平,达到双赢的目的。

4.文职人员引进

随着新的《军队文职人员条例》的颁布,一大批社会专业技术力量必将加入部队这个大家庭。利用这个契机,军队档案管理部门可根据自身具体需求,借助文职人员的加入,从社会选取具有档案管理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采取军队统一考试、单位面试、岗位专业考核后择优录取的模式。通过引进文职人员加入这条渠道,借助于军民融合这个大平台,军队档案管理部门能够选取地方应届毕业生和社会专业人员,吸纳急需的适合自身需求的档案管理技术力量,融入到部队档案管理的大家庭中。

5.继续教育

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现有档案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专业素养日益滞后于专业的进步。通过继续教育,对档案工作人员尤其是高精尖缺和骨干人员进行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完善档案相关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专业水平、综合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培训和学习活动。其目的是补充、完善、提高档案管理人才的知识水平、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拓宽知识面,改善档案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

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是档案专业人员培训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关于此,国家档案局曾先后于1997年发布部门规章《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2002年发布《关于加强档案业务人员培训工作的意见》用于规范和指导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为了进一步适应信息化时代新形势,从制度上引导并督促档案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提高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2019年1月1日,国家档案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研究修订的《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规定》正式施行。继续教育与培训是档案工作人员的法定权利与义务,档案专业人员应当适应岗位需要和职业发展的要求,按照制度规定与要求,积极参加本单位或其他单位组织的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活动,完善知识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学科素养与专业水平。军地档案队伍也应该找机会进行专业知识的再充电再教育,带着工作中的疑问与困惑,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进步,更重要的是掌握专业新知识新技能,提高军地档案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四、军民融合式档案管理人才培养方法与措施

军民融合式档案管理人才培养涉及军队和地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专业性,需要用系统思维作指导,统筹规划,科学设计,确保有效运行。

1.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明确目标方法,完善培养模式

科学制定军地档案人才培养目标,在更高层次形成军民融合的档案人才建设战略格局,建立科学合理的军地档案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军队档案工作领导机关和主管部门要按照軍队人才规划的总体部署,放眼长远战略,着眼实际需求,尽快把军队档案人才建设纳入国家档案事业发展体系中,使军地档案工作融为一体,与地方需求对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明确培养的思路、原则、目标、方法、步骤,确保推进与实施。

完善培养模式,多种渠道相辅相成。院校国防生教育是基本模式。而随着军队文职人员制度的颁布,相应的部队档案管理文职人员制度也逐步建立,为引进地方专业档案管理人才提供了一条新的渠道。在相应制度的保障下,通过完善文职人员管理,进一步强化档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档案管理人才的整体水平,打造出一支素质过硬的档案管理队伍。

2.科学考评,提高培养质量

要提高军地档案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形成可持续发展,促进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不断提升,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是关键。要充分考察出军民融合式档案人才培养的质量,制定统一有效、公平合理的考评标准、指标、细则以及监督机制,建立由高水平专家和丰富工作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为基础的权威性考评专家组,着重从工作能力和业绩进行考核,将考评结果与档案工作者岗位聘用、职称评聘等制度进行衔接,作为任职、评聘的重要条件和依据。考评内容要全面、具体,全面体现出军民融合培养档案人才的各个方面,突出对融合式档案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制度建设、保障建设及人才的考核,并针对考评结果进行分析、改进,进而完善培养方式方法及体系、机制,持续提高档案管理的人才培养质量和队伍整体素质。

随着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大力推进和不断深入落实,融合式档案管理人才培养是大势所趋,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我们都要不断探索,确立起档案管理人才培养的融合式发展理念,摸索出适合军地档案管理人才综合发展的途径,提升档案管理水平。军民融合式档案人才培养既要强调军地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又要尊重军地之间的差异和各自的特点规律,达成尊重差异与谋求双赢的有机统一,培养出适应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需要的复合型现代化档案管理人才。

(作者单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5研究所)

作者:张永丽 王婷

学历教育档案专业论文 篇3:

论学生档案数字化管理

高校学生档案是学生在学历教育阶段的各个时期所产生的文字资料,是每一个教育阶段的真实反映,记录着个人最早、最原始的文件材料,是人事档案的前身及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考核干部时最真实、最可靠的参考资料。随着计算机网络时代的到来,高校规模扩大,就业方式的改革,服务对象的变化,高校学生档案利用率的增加,建立高校学生数字化档案,成为当今信息时代的必然发展趋势。

一 高校学生档案数字化管理是大势所趋,刻不容缓

1.建立学生档案数字化管理,适应高校扩招新形势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高校学生档案的内容和形式呈多样化发展。虽然高校学生档案直接服务于高校学生个人,但又与高校教学和学生管理密切相关。随着高校办学层次的拓展,教育活动领域的延伸,社会需求专业的增多,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教学改革的深入,毕业生档案的利用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因此只有建立数字化学生档案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2.社会的发展要求学生档案数字化

传统的高校学生档案,是以纸质档案的形式保管的,并且大量是通过手写去完成的。纸质档案是学生档案的根本依据,但是也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如归档的质量不高、体积大、纸张容易发黄及被虫蛀、不易携带、不便查找、信息传递慢、无法检索等。档案数量增多与档案利用率降低的矛盾日益突出,造成档案资源无法共享,技术积累的成果无法被有效利用,所以说传统的高校学生档案模式早已不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

3.毕业生就业方式的改革需要学生档案数字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以及人才市场的开辟,高校毕业生由原来的统一分配变成了双向选择,人事代理制度由此广泛实施。由于虚假学历的泛滥,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高校学生档案的真实性,加强高校毕业生档案管理工作尤显重要。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规定,高校毕业生在学校集中办理就业手续时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其档案由高校转至毕业生生源地就业指导中心代管。落实工作单位后,用人单位或本人凭相关手续到指导中心提取档案。在频繁的转递过程中,毕业生个人档案材料的丢失、损坏、涂改等现象不可避免。只有实现学生档案数字化,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学生档案资料的完整、齐全和安全。

4.建立学生档案数字化,充分发挥学生档案利用

高校与各国之间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就我校而言,档案部门每年接待因出国留学、申请移民、研究生入学考试办理成绩及相关证明材料的各届学生愈来愈多,高校学生档案的利用工作越来越重要。因此,建立学生档案数字化,加强档案服务意识,做好学生档案利用工作,才能树立高校档案部门良好的对外服务形象。

二 建立学生档案数字化系统,最终实现高校档案资源信息化建设

1.根据学生档案的收集、管理、转递的流程,开发优秀的适用于学生档案管理信息网络使用的软件

学生管理信息网络使用软件应该具备用户登陆;新生登记;学生信息查询修改;分数查询修改;处分奖励查询修改;学生人数统计;系统管理页面;毕业登记等八个主要基本功能。但是目前高校对于文书、教学综合及人事档案等基本都已有比较成熟的软件系统和规章制度,唯独只有学生档案因其转递速度快,滞留时间短等原因,而受不到领导和档案工作者的重视,所以学生档案信息系统才刚刚起步,因此要想在短时期内完成学生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需要借助校园网成熟的软硬件环境,实现学生档案系统与校园网的无缝接轨,并利用校园网与社会档案管理网络的对接,使今后的学生档案管理不再是孤立的个体,充分利用网络调用学生档案,利用网络的实时性,方便学生、企事业单位和查询者查询、检索学生档案,最终实现“数字化档案”管理。

2.与传统的纸质档案相比,档案电子化网络管理最大的弊端是安全问题

档案电子化网络管理的威胁来自黑客、病毒、以及系统本身的故障,对于网络的运行安全,必须定出严密的措施,如在前期严格控制上网信息范围,避免成为黑客们攻击的目标,并做好信息的备份工作,有充分的认识和相应的防范措施,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迅速恢复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信息的完整。以化学磁性材料为载体的电子文件,从理论上讲能够长期保存,因为它的信息读出是无接触式的,不存在磨损。电子文件记录在介质层上的信息被密封在塑料保护层内,不怕外界磁场的影响,不会直接受到空气中的灰尘、水份及有害气体的侵害。但是,由于电子文件形成的时间短,缺乏实际贮存的验证,所以,电子文件中原始信息的长期保存问题也是有待档案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对于长久保存的电子文件,高校档案工作者应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其定期进行复制与备份,以防止信息损失。

3.学生的档案管理系统必须开放与保密兼顾

学生档案属于人事档案,按中组部对干部职工个人档案管理的相关规定,同时按照保密法的相关规定,职工档案属于保密档案,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保密规定执行。因此完善的学生档案管理系统必须开放与保密兼顾,实施多级管理权限分级化,采用加密技术对重要信息进行加密处理。如设立管理员、学生、一般用户三级权限为数字化档案的安全性提供基本的保证。

4.学生档案资源建设必须稳定学生档案管理人员队伍,提高人员素质

保证学生档案系统现代化管理工作有序、正常、持续的发展,必须注重人才的培养。学生档案管理领域缺乏懂软件开发又精通档案专业知识的复合人才,因此学生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必须不断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创造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工作岗位的学习培训,更新专业知识,才能与时俱进,适应对外指导工作和内部基础管理工作;建立竞争机制,克服档案管理人员长期以来养成的惰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各自的才能;建立激励机制,合理设置岗位,按照“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办法,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得”。

5.加强宣传,强化档案的意识

档案制度的建立健全、人员的安排调配、资源的配置、部门档案数字化管理都处于起步阶段,它的完善与发展需要强有力的人才与物力支持,因此,只有领导重视了,并把档案信息化资源建设纳入到日常议事日程,安排专人负责,高校档案管理数字化才能真正实现。

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的集成化和网络化的不断发展, 使高校面临着知识化、数字化、虚拟化、网络化、敏捷化、全球化的变革。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作为高校教育的核心工作,其信息化的发展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基于网络建立应用学生档案工作信息化管理平台,为管理者提高工作效率,为学生的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最终实现高校档案资源共享与信息化。

作者:李 玮

上一篇:扶贫帮扶工作计划优选3篇下一篇:小学教师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