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诚信教育研究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公费师范生的培养质量是影响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决定性因素。由于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具有政策阶段多、政策周期长、利益关系多元且复杂、影响范围广而深远等特征,因此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多潜在风险。研究发现,公费师范生培养阶段存在学习、心理、安全和违约四类主要风险,应通过建立培养高校的内部防控机制和培养高校的外部防控机制予以防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师范生诚信教育研究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师范生诚信教育研究论文 篇1:

荣誉制度对我国免费师范生诚信教育的启示

[摘 要] 荣誉制度是美国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途径,荣誉制度体现了学生自治的传统,通过学生的自由选择、荣誉承诺,学生能够养成自觉守信的习惯。我国免费师范生制度的实施和推行也是一个诚信意识逐步显现的过程,主要体现在国家、师范院校、免费师范生、基础教育学校四类主体上。文章从免费师范生诚信教育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美国荣誉制度对我国免费师范生诚信意识培养的启示。

[关键词] 荣誉制度 免费师范生 诚信教育

一、美国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途径

1. 荣誉制度的产生

荣誉制度产生于美国民主政治先驱杰斐逊一手创办的弗吉尼亚大学,是一项防止学生撒谎、欺骗和偷窃的制度,它反映了学生自治的传统。[1]最初,杰斐逊认为来自良好家庭的青年,应该能够自我约束,实行自我管理。然而,师生之间思想的交锋导致频频发生暴力冲突事件,让校方不得不制定严格的校规以约束学生的不当行为。1840年,“戴维斯事件”将师生的对立情绪推向了极点。促使学校在1842年进行改革,建议学生在考试时签署一项声明,声明自己“没有从他处得到帮助”,后又加上了“没有给予他人帮助”的条款。这就是弗吉尼亚大学引以为荣的荣誉制度的起源。有人说,杰斐逊留给弗吉尼亚大学最大的财富就是学生自治传统,而这正是荣誉制度产生的思想根源。[2]

2. 荣誉制度的发展

荣誉制度至今己经有160多年的历史,之所以能沿用至今,除了“荣誉”思想的支持外,与其制度规范的合理机制和日臻完善的发展不无关系。它的发展与延伸主要表现在:从不成文的君子协定发展到条理化、组织化;从一项言而有信的信用制度延伸为以承诺为突破口的做人教育。[3]

最初荣誉制度只是用来防止学生在考试和做作业中的作弊行为,现在学生们公认的不体面行为皆属荣誉制度规约的范围。设立荣誉制度的意图在于以诚信教育为基点和突破口,进行品德教育。荣誉制度具有制度、教育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要求学生、教职员以及行政管理人员通过信任、诚实、公正、责任、尊敬、勇气和同情促进校园文化发展,并以此为标准反省自己的道德品行,促使学生、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展开关于诚信的讨论和对话。它不仅肯定良好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个人品行,而且鼓励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3. 荣誉制度对美国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影响

(1)荣誉制度体现了学生的自治自律精神

荣誉制度的前提是相信学生的道德感,把学生看作是有责任感和自我管理能力的个体。正如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所强调的,“年轻人非常容易受师长的影响,如果师长认为他还是个孩子,那么他就会按照孩子的规则行事,如果把他看作是成年人,那么他就会像一个成年人那样行事”。[4]此外,荣誉制度相信作为群体的学生的能力,相信他们能够保证荣誉制度的顺利执行,并维护自己的荣誉精神,荣誉制度的运作过程完全由学生负责,从定章建制到监督管理都以学生为主体。[5]

(2)通过自由选择,培养学生自觉守信的习惯

道德发展的最高形式是自由选择,荣誉制度促使教师和学生自觉关注和交流诚信问题。荣誉制度意义最深远的价值就在于使学生养成一种遵守自我承诺的习惯。它是把理性的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育中,把抽象的理论寓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这样既减少了教育对象的逆反心理,又对他们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产生了无形的影响。[6]

二、免费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的诚信问题

从教育政策能力限度的角度来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的是利益的再分配,任何政策的执行过程都会不同程度地涉及社会各系统间的利益分配关系。免费师范教育政策涉及的关键主体包括政府、师范院校、学生和基础教育学校。[7]因此,下文从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免费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诚信问题。

1. 政府对免费师范生的承诺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的目的为“三个就是要”:就是要进一步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就是要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就是要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政府为达到该目的,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措施吸引优秀人才进入免费师范生的行列。

第一,师范生在校四年期间免学费、免住宿费、领取生活补助费。第二,师范生毕业以后保证他们只要想到中小学就有编有岗,是由省级政府统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会同有关方面具体来落实。第三,免费师范生在农村任教服务期间,学校还要为他们继续深造提供便利条件,他们可以选择读在职的教育硕士研究生。另外,在不少于10年的协议期内,学生可以在各学校之间流动。[8]这些政策是政府对免费师范生的承诺,正因为这些承诺,才有了免费师范生的存在。然而这些政策是否能够得到切实有效地实施,是否能够很好地贯彻到具体地区、具体岗位上呢?对师范生免费教育国家还没有出台配套的政策,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也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法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这对政府来说是一个长期的考验。

2. 师范院校对国家、基础教育学校和免费师范生的承诺

2007年,国家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南大学6所教育部直属师范院校进行免费师范生试点招生。这6所师范院校是我国师范生培养的重点院校,培养了大批优秀教育工作者。它们得到了国家的信任进行试点招生,并向国家承诺,要培养出大批国家需要的教育工作者;向基础教育学校承诺,要输送符合当地需要的教育工作者,从而提高当地教育质量,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向免费师范生承诺,会提供各方面优越的条件,促使其掌握师范生技能,提高师范生素养。免费师范生在任教农村服务期间,要为他们继续教育、继续深造提供便利条件。

3. 免费师范生对国家、师范院校和基础教育学校的承诺

免费师范生政策是为了吸引大批优秀学子从事教育事业,在解读该政策时,有两个关键字:“免费”和“义务”。“免费”指的是国家对师范专业的学生实行免费师范教育;“义务”指的是选择享受免费师范教育的学生必须到西部支教3年,从事教育工作10年。因此,免费师范生在享受“免费”权利的同时,不能忽略应尽的“义务”,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只享有权利而不履行自己的义务。免费师范生协议的签订,表明已对自己的选择做出承诺,愿意履行相应义务,承诺的对象主要是国家和基础教育学校。对国家来说,承诺在接受免费教育的同时,愿意到西部支教3年,从教10年;对师范院校来说,承诺就读期间,遵守学校相关规定,完成相应课程,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师范生素质;对基础教育学校来说,承诺任教期间具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热心从事教育事业。

4. 基础教育学校对免费师范生的承诺

免费师范生毕业后进行教育实践,基础教育学校要根据国家规定,对前来报到的免费师范生给予统筹安排和管理。国家规定,在不少于10年的协议期内,免费师范生可以在符合要求的学校之间流动岗位。各基础教育学校应按照国家规定履行承诺,为免费师范生工作的流动提供便利。

三、荣誉制度对免费师范生诚信教育的启示

弗吉尼亚大学荣誉制度促进了学生的自治,减少了很多不诚信行为的出现,让学生生活在一个信任与被信任的氛围中,感受着来自这所大学的独特文化氛围。通过自我承诺并遵守承诺,从而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达到自治的目的,这对免费师范生诚信意识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

1. 实施荣誉承诺制度

荣誉承诺制度是荣誉制度的重要内容,指学生在各种考试或其他学术活动中亲自写上遵守诚信的诺言。[9]荣誉承诺制度不是对不诚信行为的惩罚措施,它关注的是怎样预防学生不诚信行为的发生,主要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教育价值:第一,明确遵守承诺是诚信的基本体现。师范院校要求免费师范生签订协议,让教师和免费师范生认识到遵守承诺是诚信的必然要求,诚信是道德的核心体现。教学不仅涉及知识,同时也是实施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第二,通过自由选择,促使免费师范生自觉守信。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同样,在做出承诺的同时,就应以履行承诺为荣。第三,培养免费师范生遵守自我承诺的习惯,使其终身受益。荣誉承诺制度深远的价值在于可以使免费师范生养成一种遵守自我承诺的习惯。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的唐·迈克卡比教授是荣誉承诺制度的坚定支持者,他认为荣誉承诺制度还具有更长远的意义。他建议毕业生即使在签署荣誉承诺制度二三十年以后,也要诵读荣誉承诺,保持遵守自我承诺的习惯。

2. 强化诚信制度建设,打造诚信校园

强化诚信制度建设,构建免费师范生诚信道德体系,这是培养免费师范生诚信观念的前提保证。建立完备的信用制度,如设立免费师范生诚信档案,签订信用承诺书,从制度上对免费师范生实施动态管理和实时监控,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人进行处罚,激励守信,惩治失信才能有效克服失信等不诚信行为,要使失信者付出高昂成本,让未失信者引以为戒。有了完备制度的约束,执行更应严格。

借鉴美国经验,要实现规范制度和处罚措施具体化,使其更具有操作性。首先,在制订制度的时侯,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和可能性,不能等到事件发生后,还找不到相关的处理条例和办法。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来制订道德规范,避免只从约束免费师范生的目的来制订,因为诚信道德不仅仅是免费师范生需要遵守和履行的,所有人,包括教师、教授、学校管理者、学校领导都应该自觉遵守。其次,除了制度内容本身的规范和全面,在执行制度以及处理问题方面,都要有明确的规定,总的来说,就是将诚信制度看作是学校各项事务,尤其是免费师范生诚信问题解决的法典。如,检举的方式、处理的步骤、处罚的程度、后果等,都要有具体的说明,让制度切实在免费师范生、教师、管理者心中起到作用。

3. 树立以免费师范生为主体的诚信教育原则

对照美国高校的管理制度,不难看出,开展自治为主的荣誉制度管理,前提是相信学生能够学会自治,而且能把学生团体管理得很好,成功的自治就是理想的自我教育途径。当然自治能力需要一个培养的过程,从学生适宜自治的范围标准来看,荣誉制度的执行主体应是学生,大学生的道德范围应该属于学生自主负责的事体,是学生愿意负责,又能够负责的事体,宜于学生共同负责。

21世纪是发挥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的教育时代,必须营造一个诚信的校园,改变学生“要我守信”为“我要守信”。鉴于此,师范院校应制订一套专门针对免费师范生诚信教育的制度,在制订的时候,要广泛征求免费师范生和在校其他教职工的意见,鼓励免费师范生参与其中,踊跃发表自己对诚信、荣誉的看法,并提出有效的管理办法,这其实也是免费师范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觉醒的过程。在实施程序上,更应提高免费师范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让免费师范生根据自己的判断和分析,对事件做出裁定,同时也锻炼自身的判断能力和管理能力。在最后的判定过程中,也要有免费师范生代表的参与,确保从免费师范生的角度和利益来评判、裁定,听取免费师范生的意见和心声,以维护免费师范生的利益,从而真正体现公平、公正地对待免费师范生。

4. 建立免费师范生诚信档案

师范院校可以借鉴美国大学生的诚信档案制度,建立免费师范生个人诚信档案,该档案不仅包括免费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对违反学校纪律、规范的错误行为和在学校的其他方面的诚信行为,更应包括免费师范生在毕业后的工作去向、工作态度、从教经历等各方面教学实践中的诚信行为。免费师范生的个人诚信档案应永久性的记录在个人信息档案中,一方面,免费师范生诚信档案的设置可以增强学生自我诚信意识,将被动接受诚信教育内化为自觉的诚信品质和道德修养。另一方面,这是与选择和任用人才的趋势相结合的。学校是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同样,免费师范生的诚信意识也是其德性的重要体现,社会在评价免费师范生时,其诚信档案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标准。

参考文献:

[1] 金维才,夏俐.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荣誉制度”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04(5):60-65.

[2] 舸昕.漫步美国大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394.

[3] 张娜.美国大学生“荣誉制度”初探[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 Hofstadter,Smith.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A Documentary History[M]. 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ess,1961:703.

[5] 张爱芳.美国大学学生同于承诺制度——内容与意义解读[J].当代教育论坛,2008(3):71-75.

[6] 周月俊.美国大学的“荣誉承诺”制度及其教育意义探析——内容与意义解读[J].理工高教研究,2008(5):77-79.

[7] 杨颖秀,王智超.免费师范教育政策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及建议[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6):49-53.

[8] 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2028&infoid=28274.

[9] 徐辉,周月俊.美国马里兰大学新“荣誉制度”探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64-67.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责任编辑 张 鹤

作者:庹 衡

师范生诚信教育研究论文 篇2:

公费师范生培养中的风险及其防控机制研究

[摘 要] 公费师范生的培养质量是影响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决定性因素。由于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具有政策阶段多、政策周期长、利益关系多元且复杂、影响范围广而深远等特征,因此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诸多潜在风险。研究发现,公费师范生培养阶段存在学习、心理、安全和违约四类主要风险,应通过建立培养高校的内部防控机制和培养高校的外部防控机制予以防控。

[关键词] 公费师范生;风险治理;风险评估;防控机制

[

自2016年起,山东省开始实行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至今已有三年。该项政策实施的最终效果如何还不得而知,然而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已经开始显露出部分问题。由于政策周期较长,因此本研究将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的执行过程划分为宣传阶段、培养阶段和履约阶段,其中培养阶段是整个政策执行过程的重中之重,它决定着公费师范生的培养质量,最终影响政策目标的实现。鉴于此,本研究以风险治理为视角,对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在培养阶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风险分析。

一 政策背景: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及其执行过程

1 公费师范生:从中央到地方

2007年,教育部决定在6所部属师范院校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1]。2018年8月10日,教育部将“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调整为“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一字之差体现的是国家对教师教育中责任感和使命感价值观的重视。时至今日,中央层面的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已走过12个年头。在中央层面政策的影响下,江西、四川、福建等各地开始陆续实施地方性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2016年,在“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一专多能的教师”的政策目标指引下,山东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完善和推进师范生免费教育意见的通知》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的通知》,制定颁布《山东省免费师范生教育实施办法》,标志着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的实施在山东省拉开序幕。2018年,山东省为加大短缺学科教师的补充力度、满足国家课程改革和开齐课程的需要,扩增招生人数3000人,短缺专业(音体美等)增加8个,培养高校由9所扩大至17所,3年累计在校生培养规模已达1.2万人。2018年12月29日,山东省教育厅提出公费师范生培养要形成长效机制,并计划从2019年起,3年内再招收1.5万名公费师范生。由此可见,公费师范生招生人数逐年增多,说明其在平衡城乡教育、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公费师范生:政策周期与执行阶段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2016年颁布的《山东省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和2019年最新发布的《关于做好2019年公费生及委培师范生招生工作的通知》的规定,公费生须“自愿承诺签订并履行公费生、委培师范生协议,其中公费师范生、医学生要保证毕业后在定向就业单位工作不少于6年。”加上公费师范生一般需在培养高校度过4年的培养期,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的执行周期至少为10年之久。从政策过程的角度出发,本研究将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的执行过程划分为宣传阶段、培养阶段和履约阶段三个阶段,本研究主要聚焦的是培养阶段;根据公费师范生在培养阶段不同环节中的任务和目标,我们又可以将培养阶段进一步划分为适应期、发展期、实习期和缓冲期。目前山东省2016级公费师范生正处在第三学年也就是实习期中,因此本研究将对适应期和发展期这两个时期进行回溯性的问题分析,对实习期和缓冲期这两个时期进行前瞻性的风险评估,并最终在风险治理的研究视角下将所有问题全部纳入风险点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机制。

二 问题分析:公费师范生的培养现状与问题

针对公费师范生在适应期和发展期的培养现状与问题,笔者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走访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对包括2016年和2017年山东省实施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的9所培养高校的相关专业的公费师范生累计发放问卷430份,回收问卷430份,其中有效问卷共396份,问卷有效率达92%;累计访谈对象12名,其中教师3名、学生9名。调查发现:

1 政策认知不全面

作为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作用的對象,公费师范生必须对该政策进行透彻的了解,明确相关政策要求及走向,并据此做好培养阶段和履约阶段的生涯规划。然而对2016级、2017级在校公费师范生的调查显示,只有7.14%的同学自评非常了解该政策,政策认知程度严重不足。同时,在对公费师范生的访谈过程中发现,多位同学认为学校缺乏一些针对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宣传讲解的讲座或课程,并表示因对政策内容的不熟悉以及对政策未来走向的不确定,导致自己对未来感到迷茫。作为政策执行的重要主体之一,各培养高校在培养阶段中同样承担着宣传讲解的职能,但是该项职能的履行却有缺漏,这正是导致公费师范生对政策认知不全面的原因之一[2]。政策认知的不全面将会带来学生学习目标模糊等一系列问题,甚至还会增加学生违约的风险。

2 教学技能不扎实

公费师范生的教育质量如何,公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能否符合岗位需求,是社会一直关注的问题。只有确保了公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培养优秀教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农村教育[3]。尽管优秀的教师离不开真正的以教师身份参与教学实践并以此积累起更加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培养高校在培养阶段同样对公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在培养过程中主要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微格教学、实习支教、开设专门的教学技能课程等途径进行技能训练,因此教师在公费师范生培养阶段扮演着“引路人”的重要角色。从访谈中发现,许多学生表示并未切身感受到教师在教学技能方面的特别关注与指导,因此多数学生对自身教学技能掌握的评价为一般甚至不太好。而与此相对的是,公费师范生毕业后走上教师岗位,入职之后有着巨大的技能培训需求。供给与需求之间的不匹配,致使公费师范生在培养阶段有关教学技能的培训稍显不足。

3 学习动力不充分

与非公费师范生相比,公费师范生享有更多的优惠政策,不仅免除学杂费、书本费、住宿费等,每月还有一定金额的补贴,且毕业即上岗,无须为工作担忧。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看,当人的某种需要获得满足时,这种需要便中止了它的激励作用。而拥有确定的未来,使得该政策在培养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其预想的激励作用,导致公费师范生较其他专业的学生而言,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在访谈过程中,一位专业课教师也表示了相同的看法:在同类课程中,公费师范生的成绩低于同层次的普通师范生,且出勤率、课堂气氛、作业完成情况等也不尽如人意。除此之外,调查显示,约53.8%的学生表示目前所学专业并非自己的理想专业。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导致部分公费师范生自身缺乏学习动力,产生专业知识掌握不牢、考试成绩差等一系列问题,进而影响其培养质量。

4 实习安全有隐患

2016年7月,为全面深化教师教育改革,推进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建设,支持农村教育发展,山东省教育厅发布《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做好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其中规定,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师范生教育实践课程不少于一学期的要求, 自2016年起,建立师范生实习支教制度,时间不少于4个月。结合公费师范生的访谈内容和前期研究成果发现,在公费师范生实习期间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通过访谈得知,在普通师范生实习过程中,部分女同学曾有过在实习期间遭到当地村民骚扰甚至侵犯的经历。在访谈中某同学曾表示:这段经历给她的身心带来巨大影响,很长一段时间都难以恢复。

5 违约心理存风险

违约问题无疑是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最大的风险,因此对于违约的处理以及政策内容中易导致违约的因素应谨慎考虑。政策内容中对于违约的处理办法为赔偿违约金且记入诚信档案,然而对记入何种类型的诚信档案和计入档案后所带来的后果,文件中没有给出明确的解释。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难以对违约所产生的严重性后果予以正确认知。调查显示66.4%的学生认为履约年限不合理,63.8%的学生认为存在违约可能性,更有0.8%的学生认为自己一定会违约。

三 风险预测:公费师范生培养风险评估

基于上述培养现状分析,笔者将培养阶段的风险归结为:学习风险、心理风险、安全风险和违约风险四类。

1 学习风险

由于公费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存在不足,同时公费师范生群体中出现了懈怠心理、学习积极性弱等现象,致使其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掌握不牢,二者相互作用的情况下严重者可能在履约时无法达到一名合格教师应有的资格条件和素质能力。

2 心理风险

公费师范生培养中的心理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的优惠使得部分公费师范生认为工作和编制已经稳定且无须承担学杂费,从而在培养阶段的学习中表现出懈怠心理。竞争动力和钻研精神的欠缺在其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发展道路上带来了阻碍,进而带来与学习风险相似的结果。其次,在访谈中发现,部分公费师范生认为该政策会限制自身的发展,阻碍其对更高层次生活的追求。例如某美术专业的公费师范生表示,她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室内设计师,认为室内设计师具有更高的创造价值和更多的发展可能性,但选择成为公费师范生后在毕业后六年之内她都只能作为一名美术老师,这反映出了当前公费师范生群体对教师这一职业在职业认同上的严重的心理偏差:一部分的公费师范生并未把“教师”这一职业视为其理想职业,在心理上并不认同“教师”这一身份。他们出于某种动机策略性地选择成为公费师范生,目的在于以“公费师范生”身份获取相应利益[4]。前期的“动机不纯”,将会导致培养阶段的“困难重重”,且极有可能引发违约风险。

3 安全风险

公费师范生实习地区主要是为农村中小学,其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都与其未来履约地十分相似。甚至可以说,实习所在地就是他们未来六年工作、生活的地方。实习期间的切身体验会极大地影响其对未来的期待,如果公费师范生在实习期间发生前文所述的安全问题,将会使其产生恐惧心理,进而引发违约风险。

4 违约风险

导致违约发生的因素众多,上述三种风险中只要满足一种就有产生违约的可能。例如学习风险中,公费师范生最終成绩过于不理想或感到学习吃力,将有可能导致其产生违约心理,或者希望通过考取研究生提升自身学历层次也有导致违约的可能。因此违约风险是一类综合性风险。该风险一旦发生,将会直接影响政策目标的实现。此外,违约风险还具有“示范效应”的特点,即在同一所高校内出现一例真正违约的公费师范生,就可能引发其他公费生也选择违约。

四 防控机制:公费师范生培养风险防控

基于上述分析,为保证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及影响,我们建议建立培养高校以内的内部防控和培养高校以外的外部防控两大防控机制。

1 内部防控机制

(1)培养强化机制

培养高校应加强对公费师范生培养质量的要求,定期对公费师范生培养状况进行监测,同时加强加大对其教学技能的重视程度,提前进入教学技能培养时期,通过竞赛等形式激发教学技能提升动力,增加教学技能培养要求。

(2)风险预警机制

培养高校应针对公费师范生培养阶段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风险评估,并对每一类问题进行合理赋值,建立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通过定期对公费师范生的学习、心理及生活状态等方面的问题展开抽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及时发现风险的早期预警信号,识别风险的类别、程度、原因及其发展变化趋势;并对其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及时防范、控制、化解培养阶段出现的风险。

(3)心理干预机制

作为公费师范生的辅导员和任课教师,应在课余时间多关注公费师范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定期举行班会或座谈会,熟悉了解公费师范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惑或矛盾,培养其建立成熟的学习观、教师观等。

(4)安全预案机制

针对公费师范生实习期间可能发生的安全问题,培养高校应加强对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与当地公安系统保持密切联系并建立安全预案。实习期间辅导员应随时关注公费师范生的表现,实行每日查寝查岗,确实保障安全。

(5)流动退出机制

现行政策对非公费师范生转为公费师范生做出了说明,但未对公费师范生转为非公费师范生进行规定。适当引入流动退出机制可以在违约处置之前加设一个“缓冲机制”或“中间环节”,通过科学的设定允许符合一定条件且不适合享受师范生公费教育的学生转为非公费师范生,同时也应详细制定培养规格和考核要求,对于教学技能或专业知识多次不达标的学生,培养高校有权根据学校的相关教学制度予以惩戒处置。

2 外部防控机制

(1)政策宣传机制

将宣传阶段的部分任务转移至培养阶段内,教育局应组织相关部门对公费师范生进行政策内容的宣传和答疑,使公费师范生更加了解政策内容,从而减少理解误差,也使其认识到違约的严重程度,降低违约可能。

(2)监督反馈机制

培养高校定期对公费师范生的培养质量进行总结,并对公费师范生履约地教育局进行反馈,使当地教育局对培养质量有长期稳定的了解。同时履约地教育局也可对培养高校提出培养任务的要求,实现双向交流与沟通。

(3)供需见面机制

除培养高校和当地教育局建立双向交流沟通外,公费师范生群体也应和履约地教育局建立联系。在培养期间的关键时期(如大三实习期和大四缓冲期时)举办公费师范生和当地教育局的见面会,供需双方各诉需求并了解对方,增强双方的熟悉程度。

(4)统筹协调机制

针对公费师范生培养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可以考虑建立一个综合协调机构。该机构对培养期间各培养高校中的公费师范生培养问题适时予以统筹协调和酌情处置。同时对于发生的问题进行分析,根据此改进相应政策内容。

(5)竞争就职机制

适当考虑公费师范生的理性动机与行为,在进行引导教育的同时科学引入竞争激励机制,例如将公费师范生在培养阶段的各项表现评估结果纳入履约阶段之中,通过竞争就职的方式在公费师范生填报志愿时选择的就业区域内部分地实施双向选择。

参考文献:

[1]张祥耐,彭力.浅析免费师范生可持续发展之路[J].科教导刊,2011(16):46-47.

[2]周琴.免费师范生政策认知调查——以西南大学为个案[J].教师教育研究,2013(3):60-65.

[3]李椿玺.音乐学科公费师范生教学技能现状的调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5.

[4]刘海滨,杨颖秀.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新问题及改进建议[J].教师教育研究,2013(3):37-41.

(责任编辑:张宏玉)

作者:王怡然 邵馨冉 徐自强

师范生诚信教育研究论文 篇3:

师范生免费教育中权利与义务的界定

2007年3月16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为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建立相应的制度。5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明确从2007年秋季入学的新生起,在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免费教育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安排;免费师范生入学前与学校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定协议,承诺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十年以上;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应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两年;免费师范毕业生一般回生源所在省份中小学任教;免费师范生毕业前及在协议规定服务期内,一般不得报考脱产研究生。

师范生免费教育事关广大师范生的权益,事关教师教育改革的大局,事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局,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强宏观调控职能,通盘考虑,整体设计。为此,应当科学界定、理顺政府、学校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为做好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制度设计奠定基础。

一、师范生免费教育中权利与义务的特点

师范生免费教育中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主体是政府和师范生,两者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民事主体,服务协议实际上是一种民事合同。其特点主要如下。

1.体现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我国各地区间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状况长期存在,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公平的现象比较突出的情况下,如果把教师培养看做是纯粹的市场行为,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和全面提升将是一个缓慢的自发过程。国家通过公共财政干预机制来调控教师教育的发展,提高教师地位和职业吸引力,有利于保障教育的公共产品属性,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

2.学生选择的自愿性

任何符合规定条件的考生,都可以依照本人意愿,报考试点师范大学的师范生,大家依法享有平等的权利。

3.师范生权利与义务的相对平衡

作为民事协议,师范生的权利与义务应是大致对等的。当前,大家非常关心师范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据中国教育新闻网2007年5月14日的调查,参与调查的257人中40.47%的网民关心“就业去向有什么规定”,“如何报考、录取”(19.46%)、“其他师范大学什么时间能享受这一政策”(26.85%),关注“免费的力度有多大”的仅有13.23%。这实际上也反映了人们对师范生的权利与义务及其机会成本的权衡。

4.师范大学将与政府形成授权委托关系

试点师范大学作为独立法人,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规定的办学自主权。同时,试点师范大学作为公立大学,具体承担对师范生的培养和部分管理等任务。试点师范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应是授权委托关系。免费师范生入学前与学校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定协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履约管理,并建立免费师范生的诚信档案。

二、政府要承担主要责任

教师教育是国家的事业,政府的责任。政府除了为师范院校招生、培养和教师教育创新提供政策和经费支持外,还应为师范生的出路和发展予以切实保障,这也是政府在师范生免费教育中制度设计的重点。

政府要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环境,加强信息沟通。中央和省级政府应当科学规划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为师范大学提供师范生的数量、质量以及学科专业等方面的需求信息和标准。要加大对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宣传力度,鼓励高中优秀毕业生报考师范专业,为师范生免费教育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政府要加大经费支持力度。中央政府安排专项经费,对师范生在校学习期间免收学费、住宿费,并补贴生活费。政府要加大对师范大学的支持力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项目以及“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等要进一步向师范大学倾斜。政府也可以考虑建立“教师教育基金”,基金不仅包括财政拨款,还可以对社会捐赠开放,以吸引更广泛的社会资源投入师范生免费教育和继续教育领域。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改善基层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依法保障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水平;对在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工作的教师建立专项补助津贴。

政府要加强对师范生在服务期的管理、监督和服务期后的专业发展等工作。在当前实施师范生服务期制度,各级政府的教育行政、人事、编制、财政等有关部门要做好毕业师范生的接受和调配、管理、监督等工作;师范生所服务的中小学负责师范生的教学评估和考核等工作。各地应先用自然减员编制指标或采取先进后出的办法安排免费师范毕业生,必要时接收地省级政府可建立专项周转编制;在师范生攻读教育硕士、进修、培训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政府要加大对师范大学改革的支持力度,作好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师范生免费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确保高素质中小学教师的供给,关键在于师范大学的改革和教师教育体制、模式的创新。近年来,一些以教师教育为特色和优势的师范大学,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选择,或通过扩大非师范专业的招生比例,或通过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并轨招生,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突破传统师范大学的原有人才培养体制。师范大学的发展方向也在日趋综合化,为在综合化平台上培养高素质教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师范大学的改革与教师教育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师范大学实现转型的根本标志,不在于学科是否齐全,而在于建立起教师教育新的范式,将专业教育与教师养成相剥离,实现学士后的教师教育,即教师教育的教育学院化,从而完成传统高师深层结构的真正转换。战略转型顺乎潮流,应乎人心,不可逆转。国家要明确师范大学的发展方向,从政策、体制上支持师范大学实现战略转型,这既是顺应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的战略举措,也是应对大规模培养免费师范生的必然选择。

三、师范大学要创新培养模式,提高教师教育质量

师范大学要把好师范生入口关。招生方案的设计是关键点,既涉及师范生生源质量的问题,也有师范生招收数量的问题,二者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矛盾。在招生上应遵循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原则。一个方案是在师范生、非师范生并轨招生的基础上进行二次选择,录取后享受免费师范生政策的优惠条件。另一个方案是将师范生招生计划直接分配到各省市自治区或部分省市自治区。目前,实行自主招生和直接录取相结合的方式,较为妥当和切实可行。在2007年招生来源计划中,北京师范大学面向内蒙古、陕西、山西、新疆等14个省(自治区)直接招收师范生350多名,在其他省、直辖市则坚持师范生、非师范生并轨招生,录取后一年内由学生自主选择读免费师范专业。

师范大学要创新教师培养模式,优化培养环节。在师范大学已经推进战略转型的情况下,师范生的培养已不可能再按照传统师范大学的学科专业教育和教师养成混合培养的体制和模式进行。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受传统结构、体制的束缚,师范大学的战略转型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师范大学的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在各专业学院并存,教师教育资源分散,本应承担教师养成任务的教育学院的功能难以充分发挥作用,这不符合教师教育大学化的趋势。因此,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师范大学必须建立起教师教育新的范式,将专业教育与教师养成相剥离,实现学士后的教师教育,即教师教育的教育学院化。“十一五”期间,北京师范大学将整合教育学科资源,实现制度创新,成立教育学部,推动教师培养重心上移;将推进“4+X”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提升教师教育层次,形成多元化的教师培养模式,争取将“4+2”人才培养模式最终移到体制内,面向全国高校招生,实现学士后教师教育。同时,进一步发挥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科优势,尝试培养教育博士,最终形成包括学士、硕士、博士在内的多层次、高水平的教师培养体系。应对师范生免费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将实施以下几种教师教育模式:主修师范专业模式,也就是免费师范教育模式;辅修师范专业,包括选修教师教育模块课程或攻读双学位;“4+2”教育学硕士培养模式,即非师范生在第三学年下学期经申请并通过考核,在完成第四年专业学习后,进入教育专业硕士阶段学习2年,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

师范大学要构建精品课程体系,强化实践环节。当前,教师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矛盾比较突出。师范大学要面向新世纪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以及农村的教育实际,加大教师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力度,重点支持农村教师教育课程的开发,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北京师范大学将依托现有的20多所附属或实验学校,再积极创办一批附属中小学,进一步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在全国建立一大批基础教育研究和实践基地;实行导师制,由本校教师和中小学优秀教师组成导师组,指导师范生的学习、教育实习与研究。选拔一批优秀免费师范生,进入励耘优秀教师培养计划;实施海外(境外)学习计划,选拔优秀免费师范生到海外(境外)学习或见习,拓展国际教育教学新视野。

师范大学要积极引导师范生服务中小学教育,积极辅导毕业生,畅通就业及继续教育、国际化等渠道。要加强师范生的师德和就业观教育,成立师范生指导委员会或拓展就业指导部门的功能,做好毕业生的跟踪、工作指导和服务、服务期满后的发展等工作,尤其是重点做好师范生的继续教育和专业持续发展的系统设计。为此,建议解除对应届本科师范毕业生报考教育硕士、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的限制,改革目前教育硕士的选拔、培养方式和学籍、学位管理方式,允许师范大学面向全国中小学在职教师自行组织考试和录取。

四、师范生的权利和义务

师范生在入学阶段主要承担的义务就是要与师范院校签订服务协议,承诺毕业后履行服务义务,服务中小学教育10年以上。到城镇学校工作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应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服务两年。师范生毕业时一般回生源所在中小学任教。毕业时未落实教师岗位的免费教育师范生,由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安排。中途退出师范专业、未接受教育行政部门安排或其他情况不愿履行协议内容时,应该退还所享受的国家资助经费的本息,并交纳资助经费50%的违约金。退还资助经费的方式也可以借鉴国家助学贷款的还款方式。

师范生在学期间享受大学生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所读高校规定的有关学生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除享受免收学费、住宿费和补贴生活费、实习补贴优惠外,师范生还可以享受国家提供的国家奖学金和高校设立的奖学金的权利。师范生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享有选择不同模式的教师培养模式的权利。

师范生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学习学校规定的科目,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的目标,巩固专业思想,自觉践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师德规范。

师范生有要求政府落实教师岗位和深造的权利。对于任教服务期满、愿意长期从事中小学教育的师范毕业生,政府部门要落实相应的教师岗位;到农村任教的免费教育师范毕业生在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时给予优惠政策;师范毕业生因身患疾病或其他原因不能及时到基层服务时,可以申请服务暂缓,暂缓期不得超过两年。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政策研究室)

作者:方增泉

上一篇:销售季度工作总结(3篇集合)下一篇:生产部工作总结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