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影响国际贸易毕业论文

2022-04-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教学全方位融合,是我国推动创新驱动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高职院校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体化影响国际贸易毕业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体化影响国际贸易毕业论文 篇1:

浅谈技工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

【摘要】当前,技工类院校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以实现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近年来,我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资金加大了对学校重点专业及课程的改革和建设投入,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电子商务专业是我校课改专业之一,国际贸易实务是电子商务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推行一体化教学改革,对一体化教学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其实施的规律作了一些大胆的实践与探索,归纳为:教师队伍双师化、课程设置模块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评价社会化。通过试点班的教学,充分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国际贸易知识和实操技能,为日后进入职场与社会接轨夯实基础,同时享受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带来的真实职业体验。

【关键词】技工院校 国际贸易实务 一体化教学 教学改革

我校基于阳江地区五金行业的生产及贸易实际在电子商务专业设置国际贸易实务这门核心课程,其培养目标是能够熟练运用外贸知识与外商进行洽谈、交易并能熟练处理单据的合格涉外人员。为了适应当前技工院校教育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目标,在该教学中推行了一体化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探索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一、目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理论为中心,注重强调各个知识点,教学方法单一,课堂上缺乏内容丰富的教学形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既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却又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被动学习,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2.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视不够,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不强

目前一般外贸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往往强调具有基本操作经验,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弱,学生缺少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过程的机会,培养出的学生因缺乏专业技能,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从而对学生在外贸行业的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

3.考核方式单一,未能充分体现考试作为教学过程反馈手段的作用

闭卷笔试大多是一些死记硬背、条条款款的呆板题型,这种评价模式导致的结果是,在教师和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期末轻平时、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的倾向。学生虽可能分数考得很高但职业能力却较低,职业能力很难与其考相匹配,更无法真实展示学生的创新意识。

4.“双师”型教师缺乏,师资队伍满足不了当前职业教育的需求

“双师”型教师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而目前却仍然存在部分专业教师缺乏外贸实践,与实际的外贸业务脱节,不利于实践课内容的讲授。

二、对理论课程实行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鉴于目前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大致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状态统计分类为:乐学10%,愿学35%,厌学50%,弃学5%。国外做过这样的实验,给学生一本教材,学生仅经过阅读,能记住所学知识的10%;由教师认真讲解,学生能记住20%;让学生看一遍教材,再口述内容,学生能记住30%;如果让学生边看边讲解原理,学生能记住50%;若教师能组织学生讨论教材内容,并让学生将心得向大家展示,学生能记住70%;若由学生看过教材,再动手做一做,最后将劳动成果向大家展示,则学生能记住90%。此实验说明一体化学习是最好的学习。可见,要改变学生厌学、弃学的现状,我们必须通过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进行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一体化教学的内涵与意义

一体化课程是指:理论与实践通过特定的载体(项目、任务、学习情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手脑并用的项目驱动、任务引领、做中学、行动导向等手段来实施课程教学。它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理论、实训教学内容一体化设置;讲授、听课与实验、操作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知识、技能与素质等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形象和抽象交错出现。由此形成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一体化课程模式。一体化教学的优点:一是将综合职业能力作为培养目标,学生毕业后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很强;二是解决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三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设计课程体系,学生可以比较系统全面地获得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四是一体化教学模式能推动师资队伍的自身建设;五是一体化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优化组合。

四、我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

1.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体化课程建设的前提,为了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我校的主要做法是:(1)积极开展校内、外教师技能培训,利用寒、暑假组织理论型教师参加校内、外技能培训,或是下企业挂职实践,尤其是新参加工作的老师,下企业实践是走上讲台之前,最重要的培训;(2)采用“以老带新,新老结合”的模式,解决了老教师对新知识接受慢,年轻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等问题;(3)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提高教师理论和实践的综合能力;(4)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积极从企业聘任兼职教师,把兼职教师作为整个师资队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建设和管理;(5)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每年选派教师参加各类教育理念方面的培训。通过,对国内外的先进职教理念學习和消化吸收,总结出了适合我校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把一体化课程开发落到实处。

2.建设一体化教学环境。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亦称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学环境的设计分为分集中教学区域、分组教学区域、模拟企业区域、成果展示区域等四个区域。具体功能及设计如下:

(1)教师讲解功能,学校按一体化要求,在教学场所配置教师讲解所需要的教学设备,如计算机、投影仪、音响、书写板等。

(2)小组讨论功能,一体化教学通常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是以小组教学形式开展学习,一个班级学生被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4~6人,因此,要有足够的教学场所,以满足小组学习使用。

(3)实验实训设备,按照企业的组织结构及国际贸易流程所需要的岗位配备办公室设施设备,模拟企业办公环境,教学实施时可轮岗或分批进行实验实训。

(4)资料查询功能,教学现场布置若电脑及专业书籍,使教学场所具备资料查询功能,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增加这个学习环节,或许会有顾虑,学生会不会去打游戏,而不去查阅资料,但在实施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都能自觉的去上网查询相关学习资料,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5)作品展示区,在一体化科室中除了展示板外,还设置了作品展示柜,展示板用于单项任务的作品,而展示柜则用于陈列本课程各流程项目的作品,让学生产生学习成就感,激励学生学习、工作的兴趣。

(6)企业文化融入,在教学中引进“5S”管理模式,营造与企业文化接轨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在调研和走访企业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用工要求是职业技能和素质并重,有的企业更看重职业素质。将一体化教学场所布置成企业办公环境,使学生的学习场所与企业工作环境一致,使学生学习置身于生产企业中,以助于学生实现“学生”与“员工”的角色转换。

3.开发一体化教材。

技工院校培养的人才是为企业服务,学生在企业是否受到欢迎,取决于人才培养质量,而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是突出职业性与实践性。在开发一体化课程中,我们邀请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认真倾听企业专家的声音,虚心接受企业专家的意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把企业的工作过程和典型产品融入教学任务,丰富教材的职业性和实践性,使学习内容与企业实际工作一致。

4.确定与一体化教学相适应的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对教学活动开展和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为实现课程培养目标,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考核应注重平时学习过程和实际技能考核,注意过程化,平时考核次数适当增多,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比重可适当降低,具体考核内容及比例分配如表所示:

通过三年一体化教学的课程改革,我们发现总结了以下几个转变:教学从“知识的传递”向“知识的处理和转换”转变;教学手段由“口授、黑板”向“多媒体、网络化、现代化教育技术”转变;学生由“被动接受的模仿型”向“主动实践、手脑并用的实用型”转变。

实践证明,通过一体化教学模式授课的学生,技能掌握能力比较强,能以最快的速度适应企业对于企业岗位的要求,基本符合企业用人要求。一体化教学是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适应技工院校学生目前基础和身心发展的一种成功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蒋庆斌,徐国庆(2005) .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5年22期.

[2]罗正勇(2010).中职学校专业課一体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大众科技,2010年7期,大众科技杂志社.

[3]张雅光,母耕秋.一体化教学改革模式研究[J].中国培训,2009,(7).

[4]袁艳伟,司马小利(2013).一体化教学改革初探[J].都市家教(上半月),江西日报社,2013年6期,287.

[5] 韩岳峰.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6,6.

作者简介:戴洁英(1983.12-)女,广东省阳江市,阳江技师学院,阳江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电子商务讲师,管理学学士学位,职业教育教学。

作者:戴洁英

一体化影响国际贸易毕业论文 篇2:

高职《跨境电商B2C实务》课程学创一体化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摘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教学全方位融合,是我国推动创新驱动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高职院校提升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手段。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跨境电商B2C实务》课程的学创一体化教学改革为个案示范,从课程目标调整、课程内容重组、教学平台搭建、教学活动创新等维度出发,阐述了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融入专业教育的一些做法、心得,希冀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跨境电商B2C实务;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学创一体化

所谓“学创一体化教学改革”,是指2015年以来,笔者所在单位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国际贸易专业按照教育部“面向全体学生、分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实施建议,在全方位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元素的前提下,以专业为整体推进单元,以《跨境电商B2C实务》课程为具体实施载体,以“目标调整、内容重组、平台搭建、方法革新、评价细化”为手段,以培养学生善于开拓、敢于批判、乐于竞争、敢于冒险、包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思维为目标,为其在将来的创新创业行为奠定基础的一种创新性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活动。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浓度,取得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成效,并在《跨境电商B2C实务》课程教学改革中实现了四个“互”,即课程目标上创新创业与岗位就业互通,教学活动上课程学习与创业实战互融,教学师资上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互兼,教学评价上商战业绩与学习绩效互认。从缘起、实践、成效等三个方面对学创一体化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心得加以归纳总结,以期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实践提供参考。

一、学创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缘起

(一)国家政策引起的关注

近年来,在“人口快速老龄化”和“资源加速枯竭化”的双重因素影响下,我国以“廉价的人力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驱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经济发展方式迫切需要转型[1],在此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希冀依赖“高素质人才在科技、技术、生产等方面的创新性活动”来推动经济的下一轮高速发展。显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要素是“大量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了给“创新驱动战略”的顺利推动提供人才储备,国务院于2015年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要“以专业为单元、以课程为载体”分类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并提出了“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专业、融入课程”的具体要求,因此,推行学创一体化教学改革,是在当前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服务于国家战略的现实要求。

(二)行业变化引发的思考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外贸电商化成为了国际贸易的新发展趋势,2019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预计将达10.8万亿元,同比增长连续多年超过30%。外贸电商化趋势下,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教学面临的成本、风险、企业嵌入意愿等障碍得到了一定的改善。首先,WISH、敦煌等跨境电商平台可免费使用,学生注册店铺无须付出成本;其次,学生在跨境电商平台上将企业的产品出口,对企业意味着利润回报,企业有着介入意愿,为学生免费铺货和提供技术指导;最后,平台免费使用和企业铺货,大大降低了学创一体教学面临的市场风险。因此,外贸快速电商化的趋势,使得《跨境电商B2C实务》课程践行学创一体化教学具备了现实可行性。

(三)实际工作引致的反思

近年来,以如何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为主题,我国高职院校展开了各种类型的尝试摸索,形成各式各样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其中比较主流的有“创新创业培训班”模式,“创新创业特长队”模式,“创新创业竞赛活动”模式。这些模式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基本上采用的是同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即根据个人的兴趣意愿,通过课外建制组班即将文理工不同专业背景下的学生整合到一起,由同一批老师传授相同的创新创业知识、技能,并开展相同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2],但这种脱离专业教育、脱离专业课程教学的一刀切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带来了系列的负面弊端:首先,教学活动中教师脱离其专业背景,无法发挥其专业特长,教学效果值得商榷;其次,学生在离开由其专业基础决定的知识结构与技能结构的情况下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创新方向带有随意性,创业风险大增;最后,在个人兴趣的课外组班模式下,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参与其中,窄化了教育面向,规模效应难以凸显。显然,在前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难以提升教学成效的情况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融入课程,推行学创一体化教学改革具有紧迫性与必要性。

二、学创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践

(一)以学创理念为导向,调整课程目标定位

当前,不管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实践界,在“学”与“创”是否需要融合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倾向,第一种是片面理解创新创业教育,有部分学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点在于创新,并将创新定义为“科学技术创新与生产工艺创新”,因此,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主要面向工科专业,授教对象为具备一定天赋与潜质的学生,持该种观点的学者主张从工科專业中选拔优秀学生组建特长班的形式开展创新创业教育[3],第二种是功利化地理解创新创业教育,部分学者坚持创新创业教育的落脚点在于创业,因此其必须依托具有商科背景的专业,并把具有强烈意愿的学生组建成创业团队,开展以盈利为目的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这两种观点虽然在创新创业教育所依托的专业背景上存在分歧,但基本上都认为创新创业教育不应该普及所有专业,并在理念上坚决否定学创融合。在这两种错误认知的影响下,部分高职院校进入了实践误区,基于个人兴趣的选修课、个人意愿的培训班、个人潜质的特长队等完全脱离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大行其道,显然,正是理念上的不清,导致了方向上的不明。

为了从根本上弄清楚什么是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到底应不应该全方位融入专业课程这一方向性的问题,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在长期探索、反复研究、多次论证的基础上,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专业学生,培养学生善于开拓、敢于批判、乐于竞争、敢于冒险、包容失败的创新创造性思维,为其未来在社会各行业领域的开创性活动奠定基础[4]。据此,学校提出了学创融合的理念,基于此,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对《跨境电商B2C实务》课程的培养目标进行了调整:通过创业项目驱动型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跨境电商创业的原理、政策、法规,跨境电商的概念、平台规则、工作流程等基础知识,并具备店铺注册、跨境选品、产品发布、营销推广、订单履行等技术业务能力,培养学生开拓、批判、尝试等开创新性思维,为其在跨境电商领域开展创造性的岗位活动,并在可预期将来从事跨境电商创业奠定基础。

(二)以工作流程为主线,重组课程教学内容

在学创一体化教学改革背景下,《跨境电商B2C实务》课程教学内容组织与重构,必须把握好三个衔接的问题:第一,课程教学内容与先导课程的衔接问题,《跨境电商B2C实务》课程学创一体化教学改革是以创新创业教育与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全方位融合为前提,因此,在推动课程学创一体化教学改革之前,国际贸易专业已经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增设创业基础类公共课程,主要包括《创业导论》《创业政策》《创新思维开发》等课程,主要向学生讲授机会识别、团队组建、创业融资、创业政策、创业法规等创新创业一般性规律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普适性特征,并不带有专业方向,因此,在重组课程内容时,要将先导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专业化升华后融入《跨进电商B2C实务》课程,如创业法规在《跨进电商B2C实务》课程中体现为“商品的出口管制制度”;第二,课程内容与工作岗位的衔接问题,课程服务于岗位,课程内容对接工作岗位任务,这是高职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其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力,为此,《跨进电商B2C实务》课程建设团队联合企业专家对课程对接岗位“跨境电商B2C运营专员”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了解构分析,并据此设计了“店铺注册”等8个教学项目;第三,课程内容与创新创业教育衔接的问题,在《跨境电商B2C实务》的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是“边学边创、边创边学”的学创一体化教学模式,即在学习中学会创业,在创业中完成学习,因此,课程教学内容的排序,要充分考虑创业活动中的工作流程,因此,课程教学团队在遵循学生的知识认知规律的前提下,根据“企业—店铺—产品—市场”的跨境电商创业流程,对课程的8个教学项目进行序化,确定课程教学组织的先后顺序(见表1)

(三)以校企合作为支撑,搭建课程教学平台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通过与湖南HL服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HL公司)展开深度合作,搭建了学创一体化的课程教学平台。首先,学校与HL公司共同创建了“跨境电商创业实战中心”,该中心面积达450平方米,根据功能可划分为教学、工作 、商品仓储、产品拍摄等四个区域,学校负责场地装修、电脑与投影设备安装、拍摄器材采购、工作台与产品架布置等硬件设施建设,而商品、包装材料、仓储管理软件等则由HL公司负责提供;另外,依托HL公司的企业身份,校企双方在速卖通、WISH等平台上注册多个跨境电商店铺,学生在校期间以店铺为平台,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创业实战化的学习活动,店铺的销售利润归公司所有,但教师、学生可按梯度式的比例抽取提成(销售额度越大,提成比例越高),在尊重学生个人意愿的情况下,毕业后学生可以选择在学校的创业孵化园中继续运营该店铺,但店铺的管理模式进行了相应调整,一是店铺必须继续专营HL公司的产品,二是公司不再直接参与店铺的运营管理,也不再从店铺运营利润中抽成,而是将产品按一定价格卖给学生,再由学生经营出口,学生从其中赚取差价,并自行承担经营风险,从而保持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对独立性,而对于学生毕业后弃用的跨境店铺,将会留校交由下一届学生继续运营,以保持店铺运营的持续性。跨境电商创业实战中心和跨境电商店铺的創建,为学生的学创活动提供完全真实的企业平台,从而为学创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行奠定了基础。

(四)以能力提升为目标,创新课程教学实施

课程教学的组织实施,包括“谁来教、如何教”等两个构成元素,第一,关于谁来教的问题,在学创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课程教学中融入了大量的创新创业元素,而在教学活动上则强调的是在学习中学会创业,在创业中完成学习,因此,学创一体化教学在创业管理与决策、市场开拓与风险规避等方面对授课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显然,校内专任教师难以单独胜任课程教学工作[5],为了突破师资力量上的障碍,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与HL服饰公司采用了互聘互任的方式。首先,HL公司派遣跨境电商运营骨干长期驻校,与学校老师共同承担教学工作,其中校内教师主要负责理论教学、课堂组织等工作,而企业骨干则负责创业运营指导。另外,校内教师每周有连续两天的时间进入企业参与跨境电商运营工作,从而使教师能够接受企业创新创业氛围的熏陶和浸渍,提升其创新创业教学能力;第二是关于如何教的问题,也就是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问题,其是学创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关键步骤,为了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和创业意识,课程团队摒弃了传统的灌输式模式,设计了“任务导入——知识储备——操作示范——拓展训练——检查评价”五步式教学法,即首先由教师布置课程任务并提出要求,并向学生传授完成任务必须、够用的知识方法,再通过教师店铺向学生演示操作,学生利用店铺独立完成任务,然后由教师对学生的店铺活动进行检查与纠偏。最后的拓展训练是核心环节,耗时占比最高,其采用的是课内外混合的教学组织方式,比如在课程的“产品发布”教学项目中,学生在课堂上必须完成一个产品的发布,但在课外,学生还需要独立发布更多的产品,该环节特别强调环境的真实性和学生的自主性,即学生独立地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下,利用真实的店铺和真实的产品去展开真实的店铺运营活动,可创造真实的利润,也面临着真实的风险,从而保证学生在学习中实现创业,在创业中完成学习,做到学创一体,学创相长,进而培养其开创性思维和能力。

(五)以商战业绩为依据,细化课程评价指标

评价是导向,是风向标,恰当的评价方式能确保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偏离正确的轨道,在《跨境电商B2C实务》学创一体化教学改革过程中,课程团队逐渐废除了期末考试,采用过程形成式评价和商战业绩评价并存的考核方式,过程形成式评价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其主要包含课堂纪律、课堂任务、课后作业等指标,商战业绩主要以店铺的运营成效作为评价指标(见表2),课程成绩以两种评价标准下的较高者为准,评价方式的改变,既给学生带来了动力,也使学生承受着竞争的压力,从而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培养了学生开拓进取的意识和开创性能力。

三、学创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成效

(一)学生开创性能力快速提升

《跨境电商B2C实务》学创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全面运行,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紧扣专业开展,并有着明确的创业方向,教师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学生有效依托了其专业基础,教学效果显著提升,学生开拓性竞争意识明显增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能大赛成绩突出,自2017年以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连续四年在湖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互联网+国际贸易综合技能赛项中垄断了一等奖第一名,并在2018、2019年连续获得该赛项的国赛一等奖,二是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逐年提升。自2016年至今,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共有32位学生留校运营跨境电商店铺,并有27名学生毕业后独立开展跨境电商创业,自主创业比例达20.49%,远高于全国高职院校平均水平。

(二)课程立体化资源建设成果丰硕

在学创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下开展创业实战化的学习活动,学生活动的真实性加速催生了一大批课程教学资源,如校本教材、企业案例、成果案例等,为课程教学的深入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曹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2] 何影,张利南.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聚合探析—以社科类专业为例[J].对外经贸,2016(04):144-148.

[3] 包水梅.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障碍分析[J].教育与考试,2016(01):74-78.

[4] 张冰,白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概念之辨[J].高教探索,2014(03):48-52.

[5] 沈芳.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7,9(27):179-180.

作者:吴志鹏

一体化影响国际贸易毕业论文 篇3: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针对目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普遍采用的“课堂教学+校内上机实训”二维模式存在的不足,基于CDIO(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教育理念,结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特点、学科的发展和培养目标,以及专业竞赛的特点,提出了“课堂教学+校内上机实训+学科专业竞赛+资格/水平证书”的递进式、分层次的课程体系,采用“课、训、赛、证”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国际贸易实务”; 教学改革; “课、训、赛、证”一体化

DOI:10.13256/j.cnki.jusst.sse.2020.03.016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也是工商管理、电子商务、金融、会计等经济类和管理类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研究国际货物买卖有关理论和实际业务,以国际货物买卖为研究对象,以交易条件和合同条款为重点,以国际贸易惯例和法律规则为依据,在我国外贸政策的指导下,学习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具体内容、合同的磋商和订立以及合同履行的基本环节和一般做法[1]。

该课程的特点是内容繁杂,涉及知识面广,涵盖了国际商品交换的基本知识,涉及货物的国际运输、国际保险、国际结算、报关等环节[2],并且侧重对所学商务原理的实际应用,是一门以“做”见长的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和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如果只是“纸上谈兵”,学习效果将会事倍功半。目前该课程常规体系设计分为两部分,即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理论讲授48学时,实践教学环节以短学期上机实训来代替,要求学生在仿真的实训软件环境中进行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磋商、订立、履行。“课堂教学+校内上机实训”这种二维模式基本解决了该课程理论知识学习与实际操作的要求。

但是贸易实践的不断发展对经贸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二维模式也明显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本文针对目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普遍采用的“课堂教学+校内上机实训”存在的不足,基于CDIO(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教育理念,结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特点、学科的发展和培养目标,以及专业竞赛特点和参赛实践,提出了“课堂教学+校内上机实训+学科专业竞赛+资格/水平证书”的递进式、分层次的课程体系,采用“课、训、赛、证”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一、“课堂教学+校内上机实训” 二维模式存在的不足

(一)实践手段单一

上机实训能使学生在计划的时间内体验模拟实践操作而不受企业经营状况和校外实训基地实训机会稀少的影响而被普遍采用,但该形式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满足个性化的需要。如目前高校普遍使用的某外贸综合实训软件,其实训要求为训练学生按照系统所设置的程序步骤进行操作。由于是人机对话模式,学生的思路会被限制在程序设置的范围中。一旦出现系统未设置的情况,将不会被系统接纳。这种实训的特点是只告诉学生该如何进行操作,与真实的商贸活动存在较大差异。真实商贸活动中的社交礼仪、谈判的技巧、语言的表达、谈判的环境、商务文化及商务活动中的复杂性、互动性等内容在实训模拟软件中几乎不能或很少能被反映出来,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实训软件内容更新缓慢

要找到一款既满足教学要求同时又符合正在发生的真实外贸实践活动的软件并不容易。国际贸易术语的变化、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的修订、我国海关通关程序的改革、报关单填写项目的调整和新要求、报检制度的改革等,都要求对原有的软件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才能满足最新的贸易实践活动,体现出实训的时效性。因此存在实训软件开发公司本身因经营管理问题而无法及时提供售后服務和实训内容更新缓慢的问题。

(三)理论教学与实训环节未能有效衔接

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理论教学与上机实训环节的时间安排上是各自独立的。一般是先安排理论知识的学习,然后在下一学期安排实训课程,并且由不同的教师担任课程任务。长期以来上机实训课由实验室教师担任,而不是专职教师。上机实训的教师没有纳入到教学团队里,使得整体的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学生也曾反映,如果在学习理论课时结合上机实训,通过“做中学”,将大大加深对所讲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训、赛、证”一体化的课程设计

(一)CDIO教育理念的内涵

200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联合瑞典的查尔姆斯技术大学、林克平大学以及皇家技术学院三所高校对工程教育改革进行了历时4年的跨国合作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以CDIO命名的国际组织。C代表“构思”(conceive),D代表“设计”(design),I 代表“实现”(implement),O 代表“运行”(operate)。CDIO教育理念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该理念的核心内容包括1个愿景(vision)、1个大纲(syllabus)和12条标准(standard)。1个愿景为学生提供一种强调工程基础的,建立在真实世界的产品和系统基础之上的工程教育。1个大纲将毕业生必须具备的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大系统调控能力以逐级细化的方式表达出来(3级、70条、400多款),使工程教育改革具有更加明确的方向性、系统性。12条标准对整个模式的实施和检验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指引,使得工程教育改革具体化、可操作、可测量。

CDIO教育理念最初提出是为了解决工业界工程人才短缺和教育质量低下的问题。它要求在实施人才培养时全面参照工业界的切实需求,使学生的能力满足产业对工程人才质量的要求。当前已有150多所国内外大学加入该组织并将该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根据该模式培养的学生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

(二)课程设计理念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根据CDIO标准中的一体化教学计划要求,培养计划的设计应体现各课程之间的相互支撑,同时明确体现学生的基本个人能力、团队能力,对产品、过程和系统的构建能力[3]。从学生能力培养的角度,根据“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特点,笔者认为课程教学内容应体现学生既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又应具备专业实践能力、专业创新研究能力和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学生通过课堂学习,教师的专业讲解获得理论知识,而后面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递进式、分层次的特点[4]。“递进式”是指这三项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升的过程,从基本专业实践能力的掌握和熟悉,到创新研究能力的获得,上升到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分层次”是指教学内容的构建呈现出“理论基础——综合应用——研究创新”的特点。第一层为理论基础知识,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第二层是综合应用能力,主要通过上机专业实训培养;第三层是研究创新实践能力和一定适应社会的能力,主要通过参加专业竞赛、校外专业实践和专业实习等路径培养。

2.“课、训、赛、证”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提出

近几年来,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等推出了一系列的学科专业技能竞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是被高频提及的专业教学改革方法之一[5]。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比赛提高了学习兴趣,加强了创新意识的培养,增强了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实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指导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和专业创新能力。然而,从教学层面,将学科专业竞赛纳入日常的课程教学体系,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进行双向考察并将竞赛成果进行及时总结、转化的研究却几乎没有。

笔者近几年多次指导并带領学生参加教育部高等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国际商会、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联合举办的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国际贸易专业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CDIO教育理念集中体现了“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的教学方法[3]。基于“CDIO”教育理念,结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特点、学科的发展和培养目标,以及专业竞赛特点和竞赛实践,提出了“课堂教学+校内上机实训+学科专业竞赛+资格证书/水平类证书”一体化的课程培养体系,采用“课、训、赛、证”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所学专业课程的基础上,以市场所需的专业资格证书/水平类证书为导向,寓“证”于“课”、寓“课”于“赛”、寓“赛”于“训”,“课、训、赛、证”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5]。

三、“课、训、赛、证”一体化方案的实施

(一)“课、赛”一体化

课、赛一体化是采用基于项目任务驱动的教学创新方法,将竞赛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一般的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觉得有被“灌输”之嫌,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项目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让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紧密结合的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探讨性学习模式[6]。专业竞赛注重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训练和项目任务,强调参与者的团队协作与分工精神。因此将教学内容与竞赛内容联系起来,采用项目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方法创新。以“出口交易前的准备”这部分教学内容为例,包含了“国际市场调查研究、制定商品经营方案、落实货源/制定出口商品生产计划、广告宣传(包括参加商品国际展览和交易会)、选定客户并建立业务关系”等内容[1]。专业竞赛中的竞赛内容之一——参展计划书的内容包括:参展宗旨与目标设定、产业与产品调查与分析、营销策略规划、财务规划、人员组织与培训规划、参展进度规划等。在教学中,将二者有机结合,寓课于赛,引入小组分工协作、项目驱动的方法组织课程教学,要求学生在市场上寻找产品和企业,以某企业的名义参加国际商品展来撰写参展计划书。从而将学科专业竞赛的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效交叉重叠(见图1),将小组作业成绩作为选拔学生参赛的指标之一,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当竞赛的项目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时,学生对竞赛内容有了相当的认识和了解,不再对参赛存在信心不足和不愿参赛的心态。从学生的参赛报名情况看,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整个课程班级的学生基本都报名组队参赛。为了选拔优秀的队员,先从众多的报名参赛队中进行校内选拔,根据上海市市赛要求选拔出参加市赛的参赛队,通过市赛选拔出优秀的参赛队参加全国总决赛。这样的选拔和备赛机制(见图2),避免了竞赛只涉及少数学生的问题,既保证了学生广泛的参与度,同时又能使优秀的同学脱颖而出。

(二)“课、赛、训”一体化

课、赛、训一体化是以专业竞赛为平台撬动课堂、企业与市场,构建起学术型教师、“双师型”指导教师、企业导师以及社会实践基地的教学培养体系。

目前教学培养体系中的实践环节是通过国际贸易实训软件为学生提供模拟的外贸业务环境来实现的。但存在模块设计不能满足个性化需要以及与真实的贸易环境存在较大差异的问题。即使有条件的学校会采取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方式,但企业出于对业务安全性的考量,能提供的实习岗位数量有限[2],双师型教师以及具有实战经验的企业导师资源匮乏,影响了社会实践教学效果。

以国贸学科竞赛为例,该竞赛是基于真实企业和产品来模拟国际贸易商品交易会,需要学生自行联系合作企业和确定产品。通过竞赛平台可以为企业提供市场宣传的机会以及有价值的参展方案,特别是在充满活力的大学生群体里建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产品认知度。在获取企业支持参赛合作的过程中,与企业建立起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聘请有丰富外贸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者和资深外贸从业者为企业导师。指导教师与企业导师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特长,共同培养指导学生。图3显示了借助竞赛平台,实现课堂教学、创新创业实践、社会实践、校企合作的联动,在这过程中构建起学术型老师、“双师型”指导教师、企业导师以及校外专业实践基地的教学培养体系,充分体现和实施CDIO的教育理念。同时学生通过参加竞赛,获得专业企业实践的经验和证明,为学生今后的高质量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课、训、赛、证”一体化

课、训、赛、证一体化是将课堂教学、国贸竞赛成果和实训课程证书化,从而提高学生就业水平的含金量。

研究表明,国外高校将学历证书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课程完全融为一体。贺继明等[7] 以加拿大卑诗省酒店管理专业为例,发现国外职业教育有文凭课程和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两种课程体系。一是学历教育期间的“课证一体化”,将文凭证书课程与行业通识岗位职业能力标准一体化衔接,因此学生在校无须获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毕业文凭就是入职证书。二是回炉继续教育阶段的“ 课证一体化”,即学生工作后,根据岗位需求,再对应职业等级参加培训课程考取岗位职业等级证书。不管哪种情况,事实证明具备相关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或水平类证书的毕业生在就业时更受企业的青睐[8],教学培养应将获取资格证书/水平类证书作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一思想体现在课程建设和教学中。因此在本课程教学改革中,在课堂教学、实训和学科专业竞赛环节有计划地与职业资格证书/水平类证书衔接,将证书考核里的知识点引入或拓展到上课内容,帮助学生消除考证畏难的心态,增加学生考证的信心,引导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水平类证书,特别是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可和有影响力的证书,如国际商会认定的进出口专业能力证书(Export/Import Certificate)。证书通过率可以成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效的量化指标之一,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就业水平。同时这些证书能转化为相应课程的学分。

(四)成立国贸专业竞赛学生学术社团

成立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的国贸专业竞赛学生学术社团组织,开设第二课堂,充分發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力,开展包括组织竞赛、竞赛交流、企业导师讲座、参观企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形成上一届参赛队员对下一届参赛队员的“帮、带”效应,将比赛中获得的经验有效积极地传递和交流,对课堂内容进行积极拓展、探讨和补充,使专业竞赛常态化,机制化。

四、实施成效

(一)教赛融合,竞赛成绩优异

通过“课、训、赛、证”一体化的实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被极大地释放出来,课堂教学效果明显得以提升。从2014年首次参加比赛至今,多次在全国总决赛中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的优异成绩。

(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课、训、赛、证”一体化的实施,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具备了较高的竞争实力。学生参加学科专业竞赛,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商务沟通谈判能力、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参赛活动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也开阔了其视野、增长了其见识。学生在比赛中展现出来的创新意识、流利的英语沟通能力、扎实的商务专业基本功、优秀的综合素质及团队协作精神给评委、企业和商界人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获得了企业提供的实习和就业邀请。竞赛获奖经历也成为学生推免硕士研究生、申请海外留学和就业的加分项目,有助于学生申请到更好的留学项目和获得更好的实习/就业机会。如参赛队员中就有多名学生分别被推免到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并被录取为硕士研究生,多人获得助理国际贸易师资格证书和国际贸易从业能力综合实训合格证书,多名参赛学生在2018年首届中国进口博览会中为著名海外参展商提供进口贸易的专业志愿者服务。

(三)构建了校企合作机制,建立了社会实践教学基地

在“课、训、赛”一体化的实施过程中,实现了理论教学、创新创业实践、校企合作的联动,构建了学术型、“双师型”指导教师、校外企业导师以及社会实践基地的教学培养体系。目前已建立了校外企业导师专家库,签署了多家校外企业专业实习基地,对落实学校“精品本科”战略中的实践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组建了学生学术社团组织

学生学术社团“国贸商业精英挑战赛”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新能力的平台。该社团协助学校进行校内选拔赛,为下一届参赛队员提供参赛经验和指导帮助,成为指导教师的得力帮手和学生拓展学习的第二课堂。

五、小结

“课、训、赛、证”一体化的教学改革与探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培养目标,将学科专业竞赛的内容,以项目任务驱动的形式体现在课堂的理论教学和实训上,以专业资格证书或水平类测试证书为学生考核目标之一,寓课于证,课证结合,提高了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借助学科竞赛所带来的社会衍生效应,加大了与市场和企业的联系,增加了学生校外专业社会实践的机会,有利于构建学术型教师、双师型教师、企业导师及社会实践基地的教学培养体系。将教学内容与证书要求主动对接,将实训内容和竞赛成果证书化,提高了学生就业水平的含金量。学生学术专业社团的成立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第二课堂,为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吴百福,徐小薇,聂青.进出口贸易实务教程[M].7版.上海:格致出版社,2015.

[2] 佟哲.《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方式改革——课、证、赛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J].经营管理者,2016(33):470.

[3] 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1-6,9.

[4] 杨琳琳,郑芳.基于CDIO理念的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评论,2014(6):106-108.

[5] 戴卫民,罗先录.应用型本科院校以专业竞赛促进专业教学的实践探索——以广东东软学院为例[J].肇庆学院学报,2015,36(1):75-79.

[6] 陈辉.基于Simtrade实训平台与POCIB大赛的《国际貿易实务》课程项目式教学改革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1):127-130.

[7] 贺继明,赖斌.加拿大卑诗省以行业需求与终身教育为导向的“课证一体化”问题实证研究——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2(3):93-96.

[8] 翁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学术探讨,2013(10):153-156.

(编辑:程爱婕)

作者:唐俏 赖红波 罗芳

上一篇:新农村建设论坛演讲稿下一篇:信用社综合柜员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