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合法预期保护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行政机关具有宪法所赋予的国家行政权,由于该权力具有天然的国家强制性,因此,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必须规定一系列的行政原则予以束权,用来保护公民的权利不被肆意侵犯或剥夺。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行政法合法预期保护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行政法合法预期保护论文 篇1:

行政法上合法预期之保护

在贯彻行政裁量不受拘束原则和保护行政相对人权益之间寻求均衡,是现代法治国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建立诚信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流行干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行政法理论与实践的合法预期之保护制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路。合法预期的概念具有广、狭之分。本文着重讨论后者。狭义上的合法预期保护的既不是权利, 也不是可保护利益, 而是相对人因为行政机关的行为而产生的对预期的信赖。对合法预期的保护源自现代社会具有“信赖保护”、 “法治”、 “良好行政”以及“经济效率”等几个基本诉求。通过司法审查确认相对人的合法预期受到损害的,国家应当对其提供程序性、实体性或者赔偿性的救济。鉴于中国行政法理论与实践的滞后, 以及解决相关问题的迫切性,引入合法预期这一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行政法 合法预期 信赖保护 行政裁量 司法 救济

作者:余凌云

行政法合法预期保护论文 篇2:

信赖保护原则和合法预期保护原则的比较

摘 要:行政机关具有宪法所赋予的国家行政权,由于该权力具有天然的国家强制性,因此,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必须规定一系列的行政原则予以束权,用来保护公民的权利不被肆意侵犯或剥夺。信赖保护原则和合法预期保护原则都被认为是当代我国行政法所规定的各个行政部门在其执行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的重要基本原则,在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者通过比较在今后的行政执法过程中仍需加强适用和不断完善。

关键词: 信赖保护原则 合法性预期 保护原理 行政诉讼法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一直在寻找和发展具有中国自身特色的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1982年宪法是我国当代行政法产生、完善和发展的重要基石,其规定了许多行政规则和行政原则,目的在于跟随改革民主大势,更加适当地约束国家权力和更加有效的保障公民权利。其中信赖保护原则和合法预期保护原则一致沿用至今,成为当代中国行政法的主要核心原则。但是由于中国基本国情的特殊性和历史的局限性,信赖保护原则和和合法预期保护原则并没有在行政生活中完全发挥其应有之用,二者通过比较需加强理论变通。

一、当代我国行政法中关于信赖和保护权利原则的内涵

信赖和保护的原则最先由德国等一些大陆法系国家的一批行政法学家提出,经过日本和中国等一些国家引进并在我国实践和发展,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大陆法系的行政原则之一,对于完善我国大陆法系的行政原理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求我们的公民和其他国家之间本身就应该是存在某种相互信赖的关系,国家充分地相信于公民,并给予了公民各种保障,公民依靠于国家进行各种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诚实信用不仅贯穿于我们国家的工作和日常生活,更是贯穿于我们国家的各项法律,由此滋生了突破出我国行政法律中的相互信赖保护原则。所谓依法信赖保护原则,就是规定法律要求我们党和国家的行政部门,对其已经依法做出的各种行政事项或者行为,不得随意地进行修改、废止或者撤销,因对其依法做出的业已经依法生效的各种行政事项或者行为进行修改、废止或者撤销而导致造成我们党和公民权利严重遭受损害的,应当依法给与其相应的补偿。这一原则具有以下要求:

第一,行政权的实施应当具有足够的公信力,行政权的实施一旦决定做出,非经过法定程序的人员不得任何修改、废除或者予以撤消。第二,行政相对人因其行政活动而获益后,即使该行政活动具备了违法性,非为了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和其他社会公共利益,行政机构对该相对人的行政活动也绝对不能任意地更改、废除或者予以撤消。第三,行政部门依据其他法定规则进行更改、废止或者撤消行政行为而导致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受到损害的,需为维护国家和公众利益且遵循比例原则。第四,行政机关据法定程序更改、废止或撤销行政行为给行政相对人造成损害的,应当予以补偿。以上四点一方面维护了公民的权利,是行政机关作出、更改、废止和撤销行政行为时有所顾忌,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的国家行政机关的公信力。

二、当代行政法中合法预期保护原则的含义

“合法预期保护”是我国从英美两大法系及大陆两大法系中法制用语的一种借鉴。由于社会生活具有不可预见性和法律本身具有天然的滞后性,为了调和这对天然的矛盾,行政法设立了合法预期保护原则,目的就是充分考虑公民自身的合法预期,并赋予了行政行为实施层面的较大灵活性,最大限度的减小因行政行为的实施对公民自身合法预期利益所造成影响

三、信赖保护原则和合法预期保护原则的比较

合法期望在一定程度上是来源于私法的概念,在私法中,通过合法期望所获得的收益通常是指合同双方在缔约的期望收益。只要双方按照所缔约的合同履行行为,就能获得相应的可预见性收益。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机关负有行政相对人的某种信赖利益,这意味着当行政机关处罚行政相对人时,其不得不放弃双方之间的这种信赖利益,否则,行政机关将面临因为弥补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信赖利益而造成的损失。行政机关在整个行政的过程中设置了许多可以预期的利益,从而使行政相对人在行政法中获得相应的权益。信赖保护原则与合法预期保护原则相较之下:

第一,二者保护的范围不同。信赖保护原则与合法预期保护原则虽然都是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但是,合法预期保护原则的保护范围要比信赖利益保护原则的范围更广。由于行政相对人的法律文化素养不同,导致对相关的行政政策的理解水平也不一样,这就可能导致同样的行为,行政处理的结果不同。比如,政府部门制定招商引资的相关政策,不同的投资者看到这些政策会产生不同的合理预期,行政机关不得在未通知行政相对人的情况下擅自变更该投资政策。基于此类情况,合法预期保护原则往往会比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具有更强的灵活性,保护的范围也更大。

第二,二者保护的对象不同。合法预期保护原则使用对象包括个人利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而信赖保护原则的适用对象一般是个人利益。这一点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本文第一点的区别导致,由于合法预期保护原则的适用范围较广,这就势必导致其适用对象与信赖保护原则的不同。和信赖保护原则不同的是,合法预期保护原则一方面肯定了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的灵活性,另一方面也促进了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机关的信任。所以,合法预期保护原则将行政保护的稳定性与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期待相融合,更加有效的保障了公民的权利。

第三,二者的可操作性不同。与信赖保护原则相比,合法预期保护原则的可操作性更强。例如,行政相对人根据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进行施工建设,如果行政相对人已经做出了相应的行为,即具有了合法的收益期望,那么怎么证明行政相对人的外部行为是对行政机关的信赖呢,如果此时适用信赖保护原则进行保护,就存在识别困难和操作困难的尴尬情形。

此外,二者的保护利益的产生时间不同,信赖保护原则保护的利益要优先于合法预期原则所保护的利益,本文在此不再赘述。

四、结语

信赖保护原则和合法预期保护原则都是行政法中不可或缺的原则,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民群众对行政法的实质正义和程序正义的要求越来越迫切,不断加强信赖保护原则和合法预期保护原则的适用和完善已成为建设行政法治国家的一种必然选择。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借鉴外国的立法与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要结合我国自身的基本国情和制度,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信赖保护原则和合法预期保护原则的实施之路。

参考文献

[1]田广林.信赖保护原则在行政许可中的适用[D].广西师范大学,2019(22):92-93.

[2] 夏洲源.浅议我国行政法中的信赖保护原则 [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239(6):67-69.

[3]贾靖雯.论行政法中的合法预期保护原则[J].黑河学刊,2019(2):106-107,111.

[4]金太洙.合法预期保护的法理分析[J].才智,2015(36):198-199.

[5]闵健.论我国行政相對人合法预期的保护[D].辽宁:东北大学,2015.

作者:李品良

行政法合法预期保护论文 篇3:

信赖保护原则在工商行政管理中的适用

信赖保护原则是行政法中的基本原则,它肇始于德国行政法院判例,后经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等的效仿、继承与发展,现已成为大陆法系行政法的一般原则。在英美法系国家,虽没有明确提出信赖保护的概念,但却提出了与此类似的制度,如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确立的合法预期制度,美国确立的不得翻供制度等。在整个行政活动中,信赖保护原则对行政主体的行为起着指导和约束的作用。遵循和适用信赖保护原则,对于打造“法治工商”,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更好地服务于市场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一、信赖保护原则概述

(一)信赖保护原则的概念及其基本内涵。所谓信赖保护,是指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行政机关不得撤销、变更已生效的行政行为: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变更行政行为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对相对人因此而受到的财产损失依法予以补偿。

信赖保护原则规制行政法的调整核心——行政权,并以其蕴含的诚信行政、责任行政的观念,对立法者、执法者和行政争议处理者具有指导意义。

1 保护相对人因正当信赖而期望得到的合法合理利益。行政相对人在无欺诈、胁迫等主观过错,依据特定条件要求行政主体授予利益的,行政主体应依法授予;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双方达成合意,签订行政合同后,行政主体应全面履行,非法变更应予赔偿,依法变更应予补偿;行政主体作出行政指导应尽心尽职,对有过错的行政指导应负行政责任。

2 行政主体应依法行政,履行法定义务,对行使自由裁量权的行政行为,应对其行为在合理限度内承担责任。在行政法有明确规定的条件下,行政主体要严格依法办事,不得拒绝行政相对人的合法要求。在行政法没有明确规定的条件下,行政主体可以在法定限度内自由裁量,但应满足行政相对人合理期望得到的利益。

3 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皆应为真实的意思表示。具体对行政机关而言,其行政行为应具有稳定性,不得朝令夕改或溯及既往。所作出的承诺也应信守;对相对人而言,也应该言而有信,不得反复无常或任意反悔,否则也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4 人民法院、行政机关等有权机关应立足于公共利益,依据法律、法规和政策,乃至自然规律、公序良俗等等,保护行政相对人的信赖利益。

(二)信赖保护原则的适用条件。行政法上确立信赖保护原则的目的在于维护法律秩序的安定性和保护社会成员的正当权益。一般来说,信赖保护原则的适用必须具备如下三个条件:

1 存在信赖基础。行政行为只有生效以后,才能对行政相对人产生拘束力,其内容才能获得相对人的信赖。因此,行政行为生效且此生效事实被相对人知晓是适用信赖保护原则的前提,而不论该行为是否合法。

2 具备信赖表现。信赖表现指行政相对人因信赖行政行为而采取的处分行为,即相对人基于相信信赖基础稳定不变所采取的对自己生活作出安排和对财产进行处分的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信赖基础与信赖表现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若没有信赖基础,信赖表现也无从谈起。

3 信赖值得保护。值得保护的信赖必须是“正当的信赖”,信赖是否值得保护主要根据行政相对人对法律状态的改变有无过错。《联邦德国行政程序法》第48条第二款列举规定了三种排除适用信赖保护原则的具体情形:(1)受益人以欺诈、胁迫或行贿等不正当手段而促成行政行为的。(2)对重要事项不提供正确资料或为不完全陈述而促成行政行为的。(3)明知或因重大过失而不知道行政行为的违法的。对此我国《行政许可法》第69条第二款也作出了相似的规定。

(三)信赖保护原则中信赖保护的方式。当行政相对人的行为符合信赖保护原则的适用条件时,行政主体对其信赖利益的保护方式主要有两种:存续保护和财产保护。存续保护,是指依行政行为而产生的行政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不论其是否合法,都以稳定行政相对人所信赖的法律状态为主要目的,维护行政相对人的利益。财产保护,则是指行政机关做出的行政行为在必须撤销或废止的情况下,相对人的信赖利益因此遭受损失,必须给予相对人以合理的财产补偿。

在实践中,这两种保护方式各有利弊。存续保护表面看来是为了保护相对人的利益而不改变原有法律状态,但如果不顾一切地采用这种保护方式保护相对人的利益,有时会导致公共利益遭受重大损害。在这种情形下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很难得到兼顾。因此,综合考量,实现信赖保护原则的正确做法应当是:以存续保护为原则,以财产保护为补充。即如果原有法律状态对相对人有利,而不予改变又不致明显损害公共利益时,则原则上应当采取存续保护的方式;但如果打破原有法律状态所维护的公共利益明显大于相对人的信赖利益,则不得不打破原有法律状态的情况下,则对行政相对人的信赖利益予以财产保护。

二、信赖保护原则在行政领域确立的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信赖保护原则设置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保护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现代行政法试图在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间寻求一种平衡。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尽量的满足社会成员的利益需要,但为了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不得已而损害个人的合法权益时,必须对遭受损害的成员以适当的补偿。信赖保护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应保护行政相对人因信任行政主体的合法性、正当性、权威性而无过错参与其实施的授益性、合意性、指导性等行政行为所期望得到的合法和合理利益。这种观念涵盖了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保护行政相对人权益的要义,并突出了诚实信用原则未彰显的保护行政相对人可期望的合法或合理权益的内容。

(二)有利于规范行政行为。信赖保护原则不仅要求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行为时要依照法律的规定,坚持公开、公乎、公正、效率等原则,更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行政机关还必须考虑行政相对人的合法信赖利益,必须诚实守信,不能随意撤销作出的行政行为尤其是授益行为。信赖保护原则不但要求行政机关对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负责,还要求其对不合理的行为负责。信赖保护原则在行政领域的运用可以增强行政机关的责任感,通过明确的责任承担机制来约束和监督行政行为,防止行政行为的随意性,促使行政机关既在形式上依法行政,又在实质上依法行政。

(三)有利于塑造“责任政府”。市场经济呼唤诚信,建立信赖保护制度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一个政府的政策如果经常变动、出尔反尔,作出的行政决定朝令夕改,随意撤销,那么其行为就不具有可预测性,不值得信赖,就会降低公民参加社会活动、行政活动的积极性,更有甚者,

如果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这种反复无常的行政行为的侵害,就会造成公民与政府的严重对峙,后果就是增加行政成本,降低了行政效率,同时人民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也会恶化。

三、信赖保护原则在我国的立法体现

(一)《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在1999年通过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9条中规定:“根据行政诉讼法第54条第(二)项规定判决撤销的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将会给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人民法院在判决撤销的同时,可以分别采取以下方式处理:(1)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2)责令被诉行政机关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3)向被告和有关机关提出司法建议;(4)发现违法犯罪行为的,建议有权机关依法处理”。上述规定从特殊角度促使行政信赖保护的理念和原则得以在行政审判中发挥一定作用。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于2003年8月27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第8条规定:“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由此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补偿。”该规定虽未明确提及信赖保护原则的概念,但已将禁止反言,情变补偿等政府诚信和信赖保护的内容作了基本的表述,具有重要的行政法制实践指导意义。

(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2004年3月22日国务院颁发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虽然也未正式使用信赖保护的概念,但将“诚实守信”作为依法行政的基本原则之一明确规定下来,要求“行政机关公布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行政机关不得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变更行政决定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因此而受到的财产损失依法予以补偿。”这一规定包含了该原则的基本内容。

以上是信赖保护原则在我国行政法上的典型体现,此原则在我国的行政指导、行政救济的相关规定中也多有体现。

四、信赖保护原则在工商行政管理中的适用

(一)信赖保护原则在工商行政许可中的适用。工商部门在作出行政许可行为时必须遵守信赖保护的原则,保证向社会所公布的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真实性。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行政许可机关不仅要依法作出行政许可决定,而且还应依法履行采取必要行动使行政许可决定的内容得以实现的职责,即确保被许可人能依法享有行政许可确认的权利,同时又要促使其认真履行相应的义务,以实现许可管制目标。工商部门在办理许可证照时,要将当事人所需要提交的材料全面、准确的公示出来,让当事人知晓,并且需要把办理的程序以书面的形式公示给申请人看,这样可以避免以后出现材料不齐等部分问题的产生。另外,行政许可机关还应言而有信。行政许可机关一旦作出某种许诺或承诺,就应履行其许下的诺言,取信于民。例如在不违反法律的情况下,许诺申请人符合某种条件时就发给许可证照的,在其符合条件时就必须如实、及时发给许可证照,而不得出尔反尔。

(二)信赖保护原则在工商行政执法中的适用。当前我国正在构建服务型政府,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应把信赖保护视为对社会成员的恩惠,而要明确这是一项必须履行的公法义务,将信赖保护原则内化为行政主体的自愿自觉。就工商部门而言,首先,要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为更好地保护相对人的合法信赖权益,工商部门要通过积极行政、主动执法,构建起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只有避免“消极作为”和“不作为”,切实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同。其次,要树立程序意识,促进行政执法程序化。法治行政的本质特征和要求是行政执法的程序性。行政主体应加强行政行为的透明度,让行政相对人参与到其中,加强行政行为的社会监督力度,行政主体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灵活而准确的适用法律。在工商执法中,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公平、合理、严密的行政执法程序,使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法定的程序作为。执法程序必须向社会如实解释和公布,防止出现执法部门掌握所有信息而行政相对人一无所知的现象,以及行政机关决定一切的不对等状况。再次,在具体行政行为的撤销与废止上,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平衡机制,确保企业、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补偿。信赖保护原则的核心就是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当企业、群众由于合法信赖产生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工商部门应当给予相应的补偿。

(三)信赖保护原則在工商行政指导中的适用。作为公权力以柔性的方式行使的行政指导。是政府公共治理的积极手段,是管理型行政向公共服务型与公共参与型行政转变的有效载体,对创新管理方式、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促进依法行政、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行政指导无法律依据、无责任、无救济的特性,在实践中也存在着指导失误、不当运用和违法运用的情形,可能对依法行政原则构成极大挑战。在实践中,行政指导有时会呈现许多状态,因而信赖保护原则的具体运行也呈现不同的形态。当行政指导被撤销或废止时,有权机关可依法撤销违法的行政指导,但如果相对人基于信赖而产生了信赖利益,行政主体就应当考虑对其加以保护。同时,如果信赖利益明显大于撤销该行政指导所欲维护的公共利益时。也可不予撤销:当行政指导的目的实现后,如果是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双方均期望的结果,则不存在信赖保护的问题,如果对相对人的利益造成了损害,行政主体就要基于信赖保护原则给予相对人合理的补偿。为了有效提升行政指导的质量,工商部门首先要健全制度,及时充实行政指导有关提示、告诫、约见、文书、统计、评估、考评、救济、补偿等规章制度,落实行政指导工作的责任、培训、办理、激励、监督等事项,通过健全一套行政指导的工作运行机制,使得行政主体内部,实现个人、组织与制度三者得以有机结合与有序运转。其次要扩大行政指导工作的透明度。要尽量针对某个或某类问题多进行集体指导,少进行个体指导。同时强化监督检查,做好预防控制,防止在办理证照、年检、办案等环节中,出现假借行政指导之名进行“暗箱操作”、以权谋私等现象。再次要切实提高人员的素质,促使执法人员掌握行政指导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强化运用行政指导来改进管理与优化服务的意识,同时也要加大对相对人普及行政指导相关知识的力度,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对行政指导进行广泛的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赢得他们的理解和配合。

责任编辑 王琳

作者:刘 伟

上一篇:小学班主任工作总结(3篇集合)下一篇:公务员工作总结(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