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支持能力社会经济论文

2022-05-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陕西“丝绸之路新起点”文化品牌建设的时代诉求“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丝绸之路”开凿于两千多年前,五彩丝绸、瓷器和香料络绎于途,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与融合作出了重要贡献,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丝绸之路支持能力社会经济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丝绸之路支持能力社会经济论文 篇1:

丝绸之路文化与旅游产业

[摘要]丝绸之路旅游随着其整体申遗成功而备受关注,但就其发展现状而言,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只有在机遇面前合理应对存在的问题,才能使其真正成为国际著名旅游品牌。

[关键词]区域合作;市场定位;品牌优势

一、 丝绸之路旅游资源状况

丝绸之路从诞生那天起,就随着人类的足迹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地,先后诞生了草原丝绸之路、沙漠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东北亚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这五条丝绸之路从中国的东部沿海到西部的山地、盆地、高原,跨越了三大自然阶梯,跨度达4000多公里,沿线奇山秀水、草原牧场、戈壁冰川、雪域高原等景观应有尽有,几乎囊括了中国目前所有的旅游资源类型,资源等级高,历史遗存丰富,文化积淀厚重,形成了大批知名度高、品质优秀、文化内涵深厚的旅游资源和品牌。因此,研究和开发丝绸之路不能只局限于沙漠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一种象征和载体,是全球最好的旅游产品,能够展示出人类的团结友谊和共同愿望。

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涉及20多个省市的100多个城市(包括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东北亚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七大古都中的四个分布在丝绸之路沿线,99个历史文化名城中29个在丝绸之路沿线。5000年的华夏文明进程中,其政治中心至少4/5的时段在丝路沿线转展、延伸,在丝绸之路沿线留有各个时期大量的文化遗存。丝绸之路沿线2000多个旅游景点,其中世界级16个,国家级200多个,列入中国旅游胜地40佳景区的有5个,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有5个。丝绸之路沿线旅游资源数量多、分布广、质量高、潜力大,集中了人文和自然资源的精华,是中国旅游资源的富集区和文化富矿。

丝绸之路从公元前500年开通,到16世纪逐步衰落,前后经历了2000多年的辉煌历史,由于它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巨大的开发价值,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今天,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是相辅相成、相促进的两项事业。真实、完整、永久地留存不同时期、不同品类、不同地区丰富的文化遗产,是旅游业兴旺发达的基础和保障,是文明延续的依托,更是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需要和根本利益所在。丝绸之路旅游资源开发起步于1994年10月世界旅游组织在乌兹别克斯坦召开的首届丝绸之路旅游国际研讨会和1996年在中国西安召开的丝绸之路旅游论坛,这两个重要会议在丝绸之路沿线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丝绸之路旅游业兴起具有里程碑意义,成为推动丝绸之路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催化剂和发动机。自此,丝路沿线各地都以不同的形式提出将丝路旅游业列为其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由此出现了大抓旅游的局面,丝绸之路热和申遗热成为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一大亮点,都把丝绸之路文化作为名片,并通过这张名片来提升城市文化内涵,重塑城市形象,拉动当地旅游,有效地推动和促进了丝绸之路沿线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二、 喜忧参半的丝绸之路旅游业

丝绸之路中国段旅游业虽然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总体还处在旅游开发的初级阶段。由于丝绸之路沿线的一些地方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以及社会企业观念不到位,基础设施不完善,对外开发不足,加之人才缺乏和交通不利,使丝绸之路旅游的可进入性大为减弱。丝绸之路沿线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致使丝绸之路旅游发展水平也各不相同,旅游资源开发目前还集中在少数几个城市,点、线、面相结合的旅游网络体系还未形成,总体上呈现出“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交通,四流经营,五流管理”的状况。丝绸之路沿线的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在做着自己的旅游,但没有把此作为完整的旅游产品推广和营销,缺乏对完整的丝绸之路品牌和形象的建设。丝绸之路是一个特殊的品牌和形象,对我们全人类来说都是一个象征。因此,沿线政府和民间私营部门应共同合作,把丝绸之路建设成为一个“一站式”的目的地。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应联合解决丝绸之路旅游中存在的以下问题。

一是旅游产品内容较为单调。沿线各地的旅游产品大多数属于观光产品,“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模式仍相当普遍,且不少地方的旅游产品功能雷同,缺乏特色;休闲类、娱乐消遣类、公务与商务类、专题类的旅游类产品明显不足。

二是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与旅游商品供给不足,结构较差。主要表现在满足旅游业发展的交通、住宿、饮食等各类设施不能实现有效的供给;在结构上高、中、低档次未实现合理的配置;基础设施配套和旅游服务明显滞后,旅游商品的生产与供给也表现出种类少、开发能力不足、特点不明显、大同小异的情况。

三是旅游组织管理力度不够,水平不高。旅游业作为一个关联度较强的综合性产业,已经不再将观光作为主要内容。现代旅游业是一个涉及多个产业、行业的大旅游业,需要政府及其各个管理机构的有力配合、有效管理与组织协调,但丝绸之路沿线除部分城市在支持本地旅游业方面扮演了积极有力的角色,实现主动协调配合与组织外,多数区域的旅游业管理水平明显不高,各个旅游企业间也未能相互支持与配合,旅游市场无序,恶性竞争现象屡见不鲜。

四是丝绸之路旅游虽然都被看好,沿线各省市分别以各自所辖区域为中心,制定并逐步实现与当地比较相适应的旅游规划。目前应该从整个丝绸之路经济建设出发,以区域间的协调发展来规划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各省市大多数基层政府虽然意识到了旅游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将可能起到的重要作用,但相当一部分政府机构对本区域资源的有效开发和旅游业的发展还没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和把握,不少地区还存在着资源开发的盲目性和破坏资源较为严重等问题,资源优势远没有变成经济优势,旅游业的综合效益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三、给中国旅游业一个准确定位

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是一个进行战略性改组和结构调整的阶段,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阶段。中国的旅游业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粗放式、超常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也同样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结构调整、组织结构调整问题。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全球金融危机给旅游业结构调整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和条件,正是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给了中国惨痛的教训,也正是这场经济危机才真正显现出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旅游业在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增长中的龙头作用,使旅游业成为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新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因此,要对旅游业的传统认识进行变革。过去把旅游业简单定义为非生产性质,现在需要重新认识。旅游产品的营销工作是生产活动,这种活动是创造价值、增加社会财富、实现就业、摆脱贫困的系统工程,也属于社会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分工的需要,应该明确旅游产业性质是生产性的,其活动是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中国的旅游业与过去相比呈现快速发展状态,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在初级阶段,这与中国政府给旅游业的定位有直接关系,也正是这种定位影响和限制了中国旅游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目前中国对旅游业的定位和对机构的设置基本上突出表现为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发展阶段,但从管理关系的角度来说,反映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点。旅游部门传统上是外事部门,1965年归属于外交部,1983年才正式成立了国家旅游局。多年以来,一直是主管外交的副总理主抓旅游业,这种管理关系本身有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但是还没有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旅游以经济功能为主要的发展阶段。

旅游业的产业功能一般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经济功能阶段。任何一个国家旅游业的起步阶段主要功能都是经济功能。在这个阶段,旅游的创汇和创收作用突出,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作用更加突出。第二个阶段是以经济功能为主、多种功能共同发挥阶段。随着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其经济功能逐步演化成多种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国家对旅游的关注点就不同了,客观要求也在变化,这一点从机构设置上可以看得很清楚。如日本的观光局设在运输省,这种机构设置与日本从发展中国家进入发达国家的历史因素有关。设在运输省主要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着眼,是以旅游供给条件的完善和协调为出发点的。英国原来把旅游管理部门设在劳工部,也就是说英国政府对旅游的主要关注点是旅游的就业功能,近几年又转至文化部;法国把旅游管理部门设在文化部,他们更看重的是旅游的文化功能和自身文化资源的开发;美国没有旅游局,因为美国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但在白宫设有一个旅游委员会。从各个国家不同的机构设置可以看出各个国家对旅游的关注点。目前,发达国家基本上达到了以经济功能为主、多种功能共同发展的状况。第三个阶段是注重生活质量阶段。旅游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这也是旅游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一个标志。

从产业功能的角度来看,中国旅游业大体上还处在以经济功能为主的阶段,也就是说处在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但是沿海一些发达地区已经提出了以经济功能为主、多种功能并进的目标,实际上已经开始向第二阶段跨进。但是从长远来看,旅游业发展最主要的着眼点和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生活质量。旅游业是一个能够富民、繁荣社会的产业,它可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使一些发展传统产业条件很差的地区兴旺发达;旅游业又是资源节约型和可持续发展型的产业,旅游景区、景点如果开发利用得当,经营管理科学,将会提高资源的品位和价值。旅游基础设施同时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投资环境的组成部分。因此,要让文化来支撑丝绸之路城市旅游,将旅游融入城市文化,让游客在游览中感受城市的脉搏,感受城市的底蕴和个性。其实质就是把旅游发展全方位地融入丝路整个城市发展的全过程,把旅游业作为城市发展新的内在动力和支撑产业来打造,进而充分发挥旅游业对整个城市发展的品牌效应,推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联合打造丝绸之路旅游品牌

2000年的历史赋予了丝绸之路丰富的文化底蕴,它不只是一条单纯的商道,还是一条纽带,是一个有着厚重历史积淀的文化载体。因此,应当深入挖掘埋藏在数千年历史中的故事和文化内涵,通过落地转化,让历史时尚,让文化鲜活,让自然变得可解读,让所有的诱惑变成可贸易的产品。这是丝绸之路沿线和全人类的财富,也是发展丝绸之路旅游的源泉。丝绸之路横贯欧亚大陆,联结着欧亚两大洲人民的友谊。它打破了国与国之间的界线,成为当今世界最具价值的品牌和商标。它所包含的品牌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我们应当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坚持以丝绸之路历史为背景,以丝绸之路文化为本源,以丝绸之路旅游为节点,以丝绸之路城市为依托,以区域为整体,以新、奇、险、乐为旅游产品特征,力求实现丝绸之路文化理念的落地转化,将历史与现代进行有机结合,打造一流的世界级旅游精品;致力于打破行政管理障碍,在开放和开发中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结束目前丝绸之路旅游浅层次产品竞争,把提升文化内涵放在首位,全方位地加强丝绸之路区域无障碍合作。

丝绸之路旅游开发与合作还存在着各种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制约因素,如国际丝绸之路旅游通关手续繁多、信息沟通不畅、地域壁垒较大、联合发展不够、服务质量不高、旅游安全性不强、联合促销少而单调,都需要在联合开发中予以重视和解决。鉴于目前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和地区对发展丝绸之路旅游以及联合开发的积极性、迫切性和参与性普遍提高,为使丝绸之路旅游联合开发走向实质性行动,充分发挥和调动沿线40个国家的200多个旅游城市的合作开发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联合国和世界旅游组织的推动下成立了国际丝绸之路旅游合作委员会。该机构的宗旨是积极促进丝绸之路旅游合作与开发,努力推动丝路旅游发展的繁荣与兴旺;主要职能是协调丝绸之路旅游合作与开发的相关事宜,开展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城市的旅游双边及多边谈判,确定丝绸之路旅游双边和多边国家政府合作意向和项目,排除丝绸之路旅游合作的物理和非物理障碍,推动丝绸之路旅游合作谈判、项目、计划等的落实,促进丝绸之路旅游研究,加强丝绸之路旅游联合促销,制订旅游合作相关准则等。主要成员是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以及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等。尽管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在促进丝绸之路旅游交流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繁琐的国际旅游通关程序、人为的非物理国界壁垒等还是制约丝绸之路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严重影响了国际丝绸之路旅游的发展。对此,联合国丝绸之路区域合作项目三期工程中提出了丝绸之路多次出入境签证制度,重点是推动丝绸之路旅游便利化,其核心是丝绸之路旅游只需单一签证即可多次往返,这样可以大大促进丝绸之路旅游产业的发展。其次是对丝绸之路全线自然和文化遗址(包括海上丝绸之路)进行了全面考察论证,按照原始性、完整性和连续性以及遵循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的原则认真筛选出遗产资源,按计划和一定程度进行申报,这项工作已经展开。

五、丝绸之路旅游发展前景

从中国的发展总体格局看,21世纪上半叶旅游业仍然将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并将于2010年成为支柱产业之一。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10年全球旅游者将达到10亿人(次),国际旅游年收入将达到1.5万亿美元。在这一增长过程中,亚太地区将是世界旅游强劲增长区,届时将形成欧洲、美洲、亚洲三足鼎立的新局面。其中,中国在此前后旅游业总收入将超过1亿万亿人民币,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至少在380亿美元以上,成为世界旅游业大国;到2020年前,旅游市场份额占全球的8.6%,并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产业出产国。

从这一发展态势看,中国旅游业发展宏伟目标的实现,无疑需要丝绸之路旅游扮演重要角色,需要丝绸之路沿线旅游业有一个较大的增长速度和最终产出实现规模;从区域产业发展的趋势判断,也需要丝绸之路沿线充分利用其旅游资源优势,逐步使旅游业成为丝绸之路沿线的支柱产业,促进整个丝绸之路区域国民经济的发展。

如果丝绸之路沿线旅游业能够充分和有效地利用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总体上改变“一流资源,二流开发,三流交通,四流经营,五流管理”的状况,那么,丝绸之路沿线旅游业有望在2010年前后占有中国旅游市场份额的5%以上,在2020年前后占中国旅游市场额的10%以上,逐步接近中国占有资源优势的地位。旅游业是现代社会经济中综合性很强的新兴产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产生着巨大的推动力;旅游是一种跨国界的文化和经济活动,是一种无形贸易和注意力经济,是一个典型的公众广泛参与的时尚活动,蕴育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丝绸之路沿线联合起来打造丝绸之路旅游品牌,无疑将为全人类的幸福生活做出贡献。

作者:董建国

丝绸之路支持能力社会经济论文 篇2:

建设陕西“丝绸之路新起点”文化品牌

陕西“丝绸之路新起点”文化品牌建设的时代诉求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丝绸之路”开凿于两千多年前,五彩丝绸、瓷器和香料络绎于途,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与融合作出了重要贡献,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作为古代世界最重要的商贸大动脉,“丝绸之路”联结着沿线国家与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与文化亲和力。沿线国家与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重要的基础和先导,能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和历史穿透性克服交通、交流等诸多不便,开启相关国家与地区的合作与互动。因此,这决定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从建设伊始就是一种文化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陕西打造“丝绸之路新起点”,即是一种文化品牌建设。

文化品牌是品牌的拓展与延伸。区域文化品牌是区域文化的高度浓缩和符号象征,对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推动作用。通过区域文化品牌,可以使域内民众拥有十足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切实享受其外溢效益的同时,进一步深刻认识其价值,从而更加团结并投身区域文化品牌建设,以形成良好的区域发展氛围,进一步提升区域整合力和创造力。区域文化品牌通常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传统之上,文化传统所营造出的独特的文化经济氛围,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发挥文化与经济的联动效应以及辐射效应,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可以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为陕西建设文化品牌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背景下,“丝绸之路新起点”是陕西最好的文化品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不仅契合了当前我国向西开放的战略部署,密切了我国与欧亚各国的联系与合作,也铸就了升级版的“西部大开发”,为我国西部地区提高经济文化外供提供了良好平台。国内外许多地区都已制定规划迎接这一机遇,以推动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与“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陕西必须紧紧抓住“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机遇,努力建设好“丝绸之路新起点”,将其打造为陕西全新的文化品牌,以充分发挥“承东启西、连接内外”的区位优势,利用省内的各类资源。陕西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凭借“丝绸之路新起点”这一优质文化品牌,可以进一步增强陕西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与区域竞争力,从而开展并深化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地区在商贸、旅游、文化等领域进行全方位交流与合作,进一步促进与引领西部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与文化建设向“广领域、深层次、永续化”发展。

陕西“丝绸之路新起点”文化品牌建设的优势

古“丝绸之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战略的历史基础和基本支撑。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离不开古“丝绸之路”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类项目,陕西在这方面有着极大优势,是建设“丝绸之路新起点”文化品牌的重要基础和条件。

首先,独特而丰富的丝路历史文化资源是陕西“丝绸之路新起点”文化品牌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陕西人张骞从都城长安出使西域,凿通了“丝绸之路”。此后,众多名商大贾、文化宗教人士纷纷通过这条长路进行经贸文化交流和沟通。“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贸之路,是一条文化之路,为后世留下了丰富而独特的丝路历史文化资源。“丝绸之路”的最昌盛时期是在汉唐,这两朝均建都长安。中国历史上,在陕西建都的王朝达到13个,这使得长安以至陕西成为了古“丝绸之路”名副其实的起点,使得陕西拥有了极大丰富的“丝绸之路”历史文化资源。在陕西境内保存有关“丝绸之路”的遗存最多、最完整。调查显示,“丝绸之路”现存历史文化遗迹48处,陕西占12处。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中国有22处,其中陕西境内7处,数目最多。此外,陕西“丝绸之路”历史文化资源还具有类型多、品质高、规模大的特征。其中,汉长安城遗址、唐长安城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彬县大佛寺、汉阳陵、茂陵、张骞墓、唐昭陵、乾陵、兴教寺、法门寺、草堂寺、大秦寺、西安大清真寺、碑林等遗存均见证了“丝绸之路”开通、发展、繁荣的历史。1949年至今,陕西出土的东罗马金币共14枚,占全国总数的35%,充分证明了陕西与“丝绸之路”关系的紧密。

其次,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在陕西的基本共识是陕西“丝绸之路新起点”文化品牌建设的强有力支撑。“丝绸之路”为西汉张骞所开辟,为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77年命名。一百多年来,人们都基本认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无疑是汉唐长安,即在陕西。2013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中提出的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中说到:“我的家乡陕西,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使得丝路起点之争尘埃落定。张骞从汉长安出发开辟的“丝绸之路”,到了唐代达到顶峰。其间,东汉洛阳虽一度成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但相对于西汉和唐代的丝绸之路,其时间较短,影响较小。从整个历史长河和世界影响看,长安作为 “丝绸之路”的起点更为恰当,洛阳仅仅是丝绸之路长安起点的墨迹延伸。从泉州等地尽管也输出了大量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但显然属于“海上丝绸之路”,与 “丝绸之路经济带”所依托的基础 “陆上丝绸之路”并不是同一概念。古 “丝绸之路”主要是指“陆上丝绸之路”,其起点在陕西,目前基本达成共识。“丝绸之路新起点”,即“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必须依托古“丝绸之路”。重庆、郑州、连云港,甚至黑龙江等地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其实根本就不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所依托的古“丝绸之路”范围之内。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在陕西的基本共识有力支撑着陕西建设“丝绸之路新起点”文化品牌。

再次,陕西已经落地实施的系列文化项目为“丝绸之路新起点”品牌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对接平台。近年来,陕西省以建设“文化强省”为目标,以“文化+旅游+城市”为发展模式,以“保护与开发相结合”为原则,对省内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大力整合开发,诸多文化项目与“丝绸之路”密切相关。西安市大庆路上的“丝路群雕”落成多年,已成为古都西安标志性的建筑;曲江新区相继实施了大雁塔广场、大唐芙蓉园、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曲江池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大唐不夜城、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法门寺等一系列历史文化旅游品牌项目;大唐西市丝绸之路风情街一期取得了巨大成功;汉长安城国家遗址公园项目也已启动实施。在演艺、影视产品方面,陕西演艺集团所创演的歌剧《张骞》、民族交响乐《丝路畅想》,陕西旅游集团所创演的大型实景剧《长恨歌》等众多极具影响力的丝路演艺作品叫好又叫座;《大明宫》、《贞观之治》等数十部古长安题材影视作品也都创下了较高的票房与收视率。这些都为陕西“丝绸之路新起点”文化品牌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与文化环境,不断推进着陕西“丝绸之路新起点”文化品牌的打造,使陕西具备了建设“丝绸之路新起点”文化品牌的能力与条件。

陕西“丝绸之路新起点”文化品牌深度开发的基本策略

面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建设的时代机遇,陕西必须依托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以“丝绸之路”遗存为着重点,以省市重点文化品牌项目为依托,以特色文化发展战略为抓手,重点对“丝绸之路新起点”文化品牌进行深度开发,并加快建设省会西安为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步伐。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通过省市文化政策的更新、文化品牌及相关文化产业项目的升级与国家之间的文化合作等三方面的努力。

首先,要加大对文化政策的更新力度。一是制定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陕西段)文化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明确发展目标、重点项目、运作机制等内容,并在文化扶持保护奖励办法、创新文化产业投融资、文化企业发展优惠办法等方面形成指导性意见。二是形成丝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政策体系,针对“丝绸之路经济带”非遗资源谱系、传承人、保护性开发项目、文化保护生态区、传承展览馆、传承保护经费、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等事项,进行集体攻关,形成辐射性非遗全领域的政策体系和运作机制。

其次,加强对省内有关“丝绸之路”文化产业项目的投入力度。一是建立专门的“丝绸之路起点城市文化品牌产业项目库”,把相关的文化产业项目统一纳入库中,根据项目不同情况予以相应扶持、奖励等,从而推动一批具有陕西特色、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产业项目、公共文化项目落地实施。二是设立陕西“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发展专项基金,大力推进与“丝绸之路”相关的文化项目发展。对于一些成熟或已取得一定成功需要追加投资的项目,可以及时拨付专项基金,例如大唐西市丝绸之路风情街一期已取得成功,就可以利用专项基金促进其二期发展;大庆路 “丝路群雕”已产生一定的品牌效应,可以利用专项基金推动其进一步发展。

再次,加快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之间的文化合作。一是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友好城市合作网络和文化性合作机制,依托该网络开展以文化为主题,兼顾经济、社会、生态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并建立相应的对话平台,充分扩大陕西的影响力。二是举办“丝绸之路”文化节等活动,选派优秀文化剧目、文化活动、文化品牌项目等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各个国家之间进行巡演、项目推介,坚持 “走出去”与“请进来”,促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化联系国家化与常态化。

另外,“丝绸之路新起点”文化品牌建设需要得到交通、能源、科技、教育等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需要将“丝绸之路”文化要素的开发与文化合作的展开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内外的各个地区与国家进行推广,应将陕西无与伦比的“丝绸之路”文化资源与品牌置入世界“丝绸之路”的大视野中予以审视,将文化品牌的深度开发作为陕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点工作来抓,不断创新跨省、跨国性文化资源与品牌开发模式,诸如联合西北五省区以及中亚各国,共同打造“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品牌,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的良性互动。

作者单位:陕西省艺术馆

作者:刘丽娟

丝绸之路支持能力社会经济论文 篇3:

汉唐宏观历史视阈下的丝绸之路解析

摘 要:作为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丝绸之路的开通与汉唐时期的宏观历史环境紧密相连,也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汉唐的经济发展、文化交融、政治文明等与丝绸之路密切联系,为互相繁荣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汉唐的丝绸之路是丝绸之路自开通到发展的鼎盛时期,对中国的多元化经济结构、多民族文化结构及特色民风民俗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以汉唐历史作为背景,从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分析丝绸之路的宏观发展情况。

关键词:汉唐;宏观历史;丝绸之路;解析

据大量中外考古文献资料显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中原地区与西方以及中亚就已经有贸易商的往来。我国科考家曾在西周遗址发现大量的胡人形象、和田玉器物,并在新疆和中亚地区发现了大量的金属器物和丝织品,这为我国与中原和西方的早期商业往来提供了佐证。丝绸之路连接亚、欧、非三个大洲,实现了东西方社会的交流,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融。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中西方的路上交通得到迅速的发展,到了唐代,丝绸之路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丝绸之路将古希腊罗马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跨越时空界限连接在一起,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融合及发展,被誉为“人类文明的运河”。

一、丝绸之路巩固汉唐政治文明

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发展与汉唐政府的政治文明紧密相连。丝绸之路周围各国的政治局势十分动荡,每有商业活动或军事行为,各国必会加强运输和管理力度。想要快速有效地汇聚全国的财力和物力,统治者必须增强政治才略和个人威信,并加强政府中央集权制度。因此,许多与丝绸之路有关的历史资料均为政府保存的官方史料,反映国家政权的政治内涵,得到当时王朝的认可,是折射国家建设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1]。

(一)西汉王朝完成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丝绸之路是在一次找寻军事同盟的外交行动中开拓的。汉朝武帝时期,西汉王朝经“文景之治”奠定了丰厚的财力基础,国力逐渐强盛,朝廷不再受限于取悦匈奴的和亲政策,欲以武力攻打匈奴。受西北边境上匈奴的长期扰袭,汉王朝受压已久,欲凭借其军事实力,拓展西北。为了打击匈奴,汉武帝刘彻计划联合西域诸国,于公元前130年,派遣张骞率领使团前往西域,寻找被冒顿单于逐出故土的匈奴宿敌大月氏。尽管这个外交理想最终因大月氏的政治顾虑而化为泡影,但张骞的西行之路见识到了西域的丰富物产,他推断从蜀地有路可通往大夏。张骞以其敏锐的洞察力记录了所经各国的风土人情和政治制度,使汉武帝意识到想要提高经济利益和军事实力,实现帝国拓展的战略,必须联合西域诸国。然而,匈奴垄断了前往西域的贸易通道,并在北部及西北部形成一个扇形的包围圈将西汉王朝禁锢其中,阻碍了西汉王朝向外发展,这与汉武帝的扩疆计划相冲突。因此,由张骞首次打通的丝绸之路,凿通了从中国通往西方的陆路通道,被称为“凿空之旅”,对西汉王朝及中国古代的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实现扩张疆域的目的,汉武帝开始了一系列的军事与外交行动,以巩固西汉王朝政治基础。首先,汉武帝试图避开匈奴,从西南地区开辟一条与乌浒河流域相通的路线,但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和边疆蛮族的抵挡而未能实现。汉王朝转向打通由匈奴占据的通往塔里木盆地一带的通道,为重击匈奴,汉武帝派遣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败匈奴,于公元前121年和前111年先后在河西走廊地区建立敦煌、酒泉、武威和张掖四郡,巩固了丝绸之路的咽喉地带。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在祁连山地区设立了五个属国,自此,至西域的陆路交通已可全面通行。此后,西汉王朝开始了与匈奴长达数十年的激战,于公元前60年,匈奴势力基本从西域撤退,西域各国纷纷归附于汉王朝[2]。接着,西汉王朝设立西域都护府,作为汉朝在西域的最高行政机构,总管西域事务,直至西汉末年,时局动乱,丝绸之路多次被阻断。直到公元73年,东汉派遣班超出使西域,他帮助西域各国抵御匈奴,摆脱了匈奴的控制,东汉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才重新开通了隔绝58年的西域丝绸之路,加强了西域与中国的联系。

(二)大唐王朝促进了丝绸之路的繁荣

随着大唐王朝的繁荣发展,丝绸之路再度引起了统治者的高度关注。唐代初期采取消极的对外政策,禁止百姓出关经商,遏制中西交通发展。《新唐书》和《旧唐书》均记载了唐王朝在西域地区的军事及外交行动。为了重新打通丝绸之路,唐朝政府击破了突厥的防线,突厥正式归附于唐王朝,唐朝的领土逐渐扩张至咸海周围。唐朝军队平乱高昌后设立了安西四镇,作为唐朝政府控制西域的政权机构。同时新修唐玉门关,进行移民屯垦,并设置了国家监牧区,不仅发展了地方经济,还能供应沿途商旅需要。唐朝的外交活动和政治势力拓展到中亚地区,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也比汉代繁荣[3]。

从汉唐的宏观历史发展可见,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蕴藏着军事利益和政治势力,为了自己的野心和利益,各代统治者都在这个地区大肆活动。作为大唐王朝通往中亚的重要商道,丝绸之路沿着戈壁沙漠的边沿,穿过唐朝的西北部,直通撒马尔罕、叙利亚和波斯。丝绸之路的中断时期,一度造成商旅往来不通,物资囤积严重,信息往来受阻,给唐朝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二、丝绸之路促进汉唐经济发展

丝绸之路的商贸意义不言而喻,在这条长达七千公里的路上,丝绸贸易称为强盛文明的象征。中国的瓷器和丝绸经丝绸之路销往西方国家,而阿富汗的青金也从这条道路流入亚欧各国,促进了亚欧商贸交流的发展。汉唐时期,阿拉伯地区在丝绸之路上利用单峰骆驼进行商旅运输,双峰骆驼则运用于商贸旅行,而亚欧大陆腹地有丰富的草原资源和肥沃的土地,商旅运输和游牧民族的牲畜可以安定在此,往来交流的频繁,促进了汉唐经济的快速发展。当汉朝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肥沃的土地而获得较大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后,统治者的心理越来越强大,他们在西域地区的用心经营使丝绸之路通畅无碍,受到了沿路各国的支持和认同。很多商人带着实物,跟随着驼队踏上了漫漫的丝路之旅,还有的人在本地接待外来的商人,西域的特色产品和伶人艺妓也随之传入中国。丝绸之路促进了沿途各国经济商贸的发展。

丝绸之路的商贸活动激发了汉唐国民的消费欲望,商贸往来不仅能给人们带来物质上的满足,还可以刺激人们因各地域商品所带来的思想差异。丝绸之路的各种商贸活动成为汉唐商旅大户的消费对象,尤其是唐朝。唐朝盛世为国人带来了大量的流通资金,有足够的资本能力去追求消费的他们在家吃胡食、穿胡服、饮胡酒、用胡器、骑胡马,丝绸之路上发达的商贸活动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机遇。许多有钱人不仅购买奇珍异宝,而且在家里蓄养奴妓和宠物,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4]。不仅如此,许多普通百姓也能享受到丝绸之路给他们带来的影响,体会到开放的都市和西域文化给他们带来的便利。许多民间的工匠利用陶瓷器模仿外来的宝玉器和金银器,用本土的布料仿照西域的奇异服饰,再卖给穿戴不起金银和丝绸的普通百姓,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丝绸之路增进汉唐文化繁荣

汉唐文化位列世界之巅,丝绸之路似一条传输纽带,将汉唐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播至西方;与此同时,将沿途的物产、文化、习俗和宗教带入了都城长安,为汉唐文化增添了许多的新鲜元素,影响着汉唐民族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西方国家的动植物、幻术、乐器等随着商人或各国使者积聚长安,使汉唐都城更加华灯璀璨。这种繁华的文化包容与汉唐开明的统治者和生活闲适的臣子是分不开的,统治阶层对外来文化的接受与传播十分重要[5]。他们既是外来文化的消费者,也是大规模行动的参与者。统治阶级对外来的器物有强大的追求欲望。在丝绸之路运行的两千多年间,各朝君主一直不停地寻觅波斯马,西域王国也经常奉送波斯马给中国。汉朝派遣军队在西域发展农业,将坎儿井技术和井区技术带入西域,并发展到更远的国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文化的融合。随着丝绸之路的开凿和发展,中国的印刷品技术沿着丝路传入西域地区,印刷术的西传为西方各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中西文化的交流增进了汉唐文化的繁荣。

(一)汉唐胡人文化

汉唐朝对胡人采取平等、友好的政策,繁华富庶的国家吸引着胡人往来,加之唐朝政府任用很多胡人官员,长安城里胡化之风盛极一时。胡人文化对唐朝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服饰、饮食、绘画、乐舞等方面,而且还改变了唐朝的社会意识形态。统治阶级的支持与鼓励,使都城长安胡人云集,胡店、胡服、胡戏、胡音等热闹荟萃,促使长安城在开宗时期胡风盛行。这种井然有序的文化碰撞影响汉唐政府利用外来物品拓宽本国的社会经济体系。

(二)汉唐宗教文化

唐朝政府对宗教采取宽容政策。丝绸之路的凿通和发展反映了西域宗教的兴起和传播的需要,佛教、景教、拜火教、伊斯兰教和摩尼教随着丝绸之路穿过政治疆界汇聚到中国,取得很多中国人的信仰。其中,拜火教是最早传入西域的宗教,是当时波斯的国教。唐朝政府为控制拜火教的发展趋势,将拜火教纳入国家的管理体系中,其宗教风俗被维吾尔族保留,成为中国传统民族文化风俗。而景教在唐朝初期得到统治者的好感,在中国顺利地发展了一百多年,直到会昌法难才逐渐走向衰落。宗教文化的传入和发展对汉唐朝经济文化圈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汉唐乐舞文化

近年来,西域乐舞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他们普遍认为西域乐舞对中国汉唐时期的传统乐舞影响巨大,典型的有胡旋、胡腾舞、柘枝等。唐玄宗对外国歌舞具有极高的热情和创造力,著名的《霓裳羽衣曲》是唐朝的法曲精品,由唐玄宗作曲,于安史之乱后失传。此外,一些竞技活动也由西域传入中国。如马球曾在中国境内风靡一时,深受皇帝及群臣百姓的喜爱,许多皇帝和朝廷官员都是马球高手。不仅如此,马球还成为一种外交礼仪手段,中国常与突厥队举行马球比赛,加深了两国文化的交流。

四、结束语

丝绸之路已经成为历史,但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丝绸之路的兴衰影响着汉唐社会的各个方面,这种影响塑造了汉唐朝的时代精神和文化意蕴,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汉唐朝通过丝绸之路向世界展示了中华大地的多元性、开放性和包容性,选择性地采撷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元素,融合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系统里,展现出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相互渗透及相互包容。丝绸之路使跨国文化进行互动和交融,促使汉唐朝“大一统”意识形态的形成,也使汉唐统治者“华裔一家”的治国理念与阿拉伯帝国、拜占庭帝国和波斯帝国君主们的世界理想相得益彰。

——————————

参考文献:

〔1〕马勇.论西汉时期匈奴地区的中原逃人[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2〕程云霞.石窟寺:丝绸之路佛教东传的路标[J].文博,2010(3).

〔3〕杨蕤.五代、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研究述评[J].西域研究,2011(3).

〔4〕李巧玲,王学军.丝绸之路“申遗”甘肃段旅游形象的设计与推广策略[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5〕成建正.汉唐宏观历史视阈下的丝绸之路[J].文博,2010(3).

(责任编辑 张海鹏)

作者:杜玉粉

上一篇:电玩城完善消防管理方案下一篇:销售方案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