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路

2024-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明之路(通用9篇)

文明之路 篇1

古有张骞出使西域,郑和七下西洋,这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共同将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物品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版印刷术也经由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了西方。而西方国家的棉花、羊毛、珊瑚、琥珀,及文学、艺术和宗教等也相继传到中国。也增进了中国和伊朗、阿富汗、土耳其等国的友谊。

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峰会上说:“我们要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要建立多层次人文合作机制,推动教育合作,发挥智库作用。推动文化、体育、卫生务实合作,用好历史文化遗产,密切各领域往来……”

我们每个人作为东道主国家一员都必须要做到文明友善。因为个人不文明,会带动一群人;一群人不文明,就会带动一个集体;一个集体不文明的人,会带动更多的人……文明礼仪对一个国家的形象、前途大有影响。没了文明礼仪,就更谈不上国家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反,一个国家拥有了文明礼仪,别人和你相处就恰似正在欣赏一幅让人赏心悦目的画。

作为一个小学生,我们必须明白我们应遵守的文明礼仪:自己的仪表要保持大方、得体。要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文明的小学生。那么请我们每一个人管住我们的嘴巴,不说粗话、不随地吐痰;管住我们的手,不乱扔垃圾、不打架斗殴;管住我们的脚,不践踏草坪。我相信,经过我们每个同学共同的努力,一定会营造出一个文明美好的校园。试想假如全国每一个校园都共同创建文明校园,每一位同学将文明传递给我们的家长,传递给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文明之路 篇2

1.1 传统建陶业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两大瓶颈严重制约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传统建陶业是一个资源能源消耗型产业, 物耗能耗占陶瓷生产成本的70%左右。目前, 全国建筑陶瓷企业2800余家, 拥有大小窑炉上万条, 年产量约35亿平方米, 年消耗能源约3000万吨标准煤, 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约亿万吨, 占用土地约150平米公里、且土地的要求较高。然而, 我国是一个资源能源相对贫乏的国家, 人均能源可采储量石油为2.6吨、天然气为1074立方米、煤炭为90吨, 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11.1%、4.3%和55.4%, 远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人均土地面积只有0.007平方公里。不难看出, 资源紧缺是建陶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与此同时, 高能耗必然带来环境的高污染, 全国迅猛发展的陶瓷业对我国的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 特别是陶瓷发展迅速的瓷区及周边地区更为严重, 传统陶瓷业的环境污染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废水。建筑陶瓷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含固体悬浮物的废水, 主要来自于泥浆制备、釉料制备、设备及地面的冲洗、喷雾干燥塔的水浴除尘器, 以及抛光线产生的废水。废水中主要含有泥、沙等, 另外, 有些废水中还含有铅、汞、铬等生物毒性显著的重金属。含铅、汞、铬等生物毒性显著的重金属和含酚的废水, 对人有非常大的危害, 可伤害大脑, 损坏中枢神经。含量少, 可能引起中毒, 含量高时, 会导致人死亡。含酚废水不仅对人体有害, 对农作物也是有害的, 可导致农作物减产或枯死。

(2) 废气。建筑陶瓷企业的废气主要是喷雾干燥塔的尾气和辊道窑烟气。建筑陶瓷生产过程中要使用煤、重油等各种燃料。这些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SO2、H2S、NO2、CO等气体和烟尘。SO2是燃料中硫燃烧的产物, 在空气中遇水生成亚硫酸, 亚硫酸的毒性比SO2高很多倍, 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较大。H2S能使设备及管道严重腐蚀, 若以氢硫酸的形式进入水中, 这样又腐蚀水系统管道和阀门, 另外对人体的毒害很大。因此无论进入水中还是进入大气中, 都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NO2主要是燃料在燃烧过程中生成, 其中氮少量来源于燃料, 大部分是空气中的氮在高温条件下同氧化而成。烟尘的主要成分除了上述气体外, 主要是不完全燃烧生成的碳黑。形成黑烟的原因是重油雾化后温度急剧升温到650℃以上时, 重油易产生不对称性裂化, 形成易燃的轻碳氢化合物和难燃的重碳氢化合物及游离的碳粒。这些难燃的重碳氢化合物、游离的碳粒等随烟气排出, 便是浓浓黑烟, 污染环境。如广东佛山, 2005年全市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为0.049 mg/m3, 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为0.036mg/m3, 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为0.078mg/m3, 全市降尘年月平均浓度为5.79T/Km2·月, 酸雨p H值4.37, 酸雨频率为87.6%。

(3) 粉尘。建筑陶瓷生产过程产生的粉尘主要是制粉工序和成型工序, 以及粉料的输送和原料的破碎。粉尘对人体影响最大的是游离二氧化硅, 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直接关系到矽肺的发生和发展,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越高, 则致矽肺组织进行性病变加快, 致人丧失劳动能力甚至于死亡, 其后果严重。根据广东佛山卫生防疫站对企业的实际监控检测, 在企业生产点产生的粉尘中检测到的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为12.3~45.5%, 平均33.18%, 严重地影响到工人的身体健康。

(4) 废渣。建筑陶瓷生产中产生的废渣主要是生产过程中的残次品和废泥, 以及抛光工序产生的碎屑。根据残次品产生工序的不同, 可分为生坯废品、施釉废品、素烧废品、烧成废品及彩烤废品等。据测算, 我国墙地砖生产每年产生的生坯废品达457630吨, 烧成废品达655970吨。废泥是指废水沉淀物, 分含色釉料废泥和不含色釉料废泥两种, 前者化学成分复杂, 对环境影响比较大。墙地砖磨边抛光产生的碎屑主要陶瓷粉末和含有少量的砂轮磨料中的碳化硅。

(5) 噪音。建筑陶瓷生产的噪音源主要是球磨机、高压风机、抛光机等。

1.2 要突破传统建陶业发展中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两大瓶颈问题必须走生态文明之路

产业生态文明是指按照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对现有的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改变过去那种靠高投入、高消耗为特征的传统的工业化路子, 走一条科技含量高, 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积极发展生态工业,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通过科技改造落后的工业生产方式, 实现生态化改造。并且把循环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一个主流模式, 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导模式。

(1)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可以突破传统建陶业发展中两大瓶颈问题

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突出矛盾, 推动可持续发展, 发达国家率先推出一种全新的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活动方式, 称之为“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就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 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它倡导的是建立一种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 从而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在建陶业中, 水煤气的加工中所产生的工业废渣完全可以成为渗水广场砖的原料, 窑炉烧成过程中, 余热可以发电供电机使用, 也可以作为喷雾干燥的能源, 原料制备过程中的工业废水经过净化可以作为抛光用水。通过以上的循环利用, 我们不仅可以节约原料和能源, 而且可以达到环境综合治理的目的。更重要的通过工业园的集聚, 可以实现原料的集中化生产, 由于原料生产规模的扩大, 我们不仅可以采用先进的除尘技术, 而且有能力采用, 从而实现喷雾塔粉尘的零排放。

(2) 传统建陶业完全可以依赖技术创新与进步, 实现产业生态文明

传统建陶业发展能源与资源消耗问题过大, 环境污染严重完全可以通过技术创新与进步加以解决。一是可以通过减薄技术, 通过减轻产品的厚度, 逐步解决能源与资源消耗过大;二是可以通过矿山的分级分选实现矿山资源的综合利用;三是可以通过原料的集中化、标准化生产减少原料制备过程中粉尘污染严重;四是建设工业生态园实现循环经济, 减少环境污染和能源的综合利用;五是可以通过工业园集聚解决土地资源消耗问题。

2 建陶产业生态文明之路的选择

2.1 清洁生产

建筑陶瓷是属于资源消耗型的行业, 实现清洁生产一方面是保护资源, 努力减少资源浪费, 或改变资源属性;另一方面是保护环境, 与国际接轨, 增加国际竞争力;此外, 又是应对国际上发达国家设立绿色壁垒的重要举措, 同时也是我国建筑陶瓷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鉴于我国建筑卫生陶瓷工业目前的生产现状和工艺特点, 完全实行清洁生产尚需长期努力工作, 而且有一定的难度, 而实施以物耗最少化、废物减量化和效益最大化的清洁生产为主, 末端控制为辅的综合污染防治方式是最理想的选择。所以, 作为建陶业的产业联盟要求各成员实行清洁生产, 通过利用工业废料、清洁化坯料制备、废水循环利用、废气净化、废渣处理与利用、节能减耗达到资源的高效利用, 环境的有效保护, 建陶业的可持续发展。

2.2 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本质就是生态经济, 讲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只有发展循环经济, 自然界才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我国建陶业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的高速发展都是依赖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 如矿石、煤炭等。然而, 资源的有限性要求我们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有效的利用。正如前文所述, 我国建陶业的资源利用率低, 很多废弃物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因此, 陶瓷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要发展循环经济, 这就要求联盟各主体要围绕“3R”原则, 积极开展工作, 减少投入、增加产出、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循环利用, 降低废弃物的排放, 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2.3 建立新型生态工业园, 实现产业的高级集聚

生态工业园是一个企业集群, 基本建立在一块固定的地域之上, 不同工业企业间以及工业企业、居民和自然生态系统之进行良好的合作, 有计划地进行材料与能源的交换与循环利用, 实现有效的共享资源 (信息、材料、水、能源和基础设施等) , 努力使能源与原材料使用最小化, 废物最小化, 从而产生经济与环境效益, 建立可持续的经济、生态和社会关系, 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可持续发展的地域综合体。生态工业园具有横向耦合性、纵向闭合性、区域整合性、柔性结构等特点, 与传统工业园区的主要差别是园区内各企业之间进行副产物和废物的交换, 能量和废水得到梯级利用, 共享基础设施, 并且有完善的信息交换系统。生态工业园区有别于传统的废料交换项目, 在于它不满足于简单的一来一往的资源、能源循环, 而旨在系统地使一个园区总体的资源、能源增值。由于园区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互动与协调, 又使得企业获得丰厚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我国建陶业尽管实现了产业的聚合, 但离生态工业园的标准和要求相差甚远, 建陶业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园区内企业各自为政, 缺乏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 导致很多资源无法实现共享, 一些公共性的基础设施重复投资、重复研究。而且, 很多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 无视资源环境问题, 对废弃物的再利用和排放缺乏充分认识。这就要求建陶业要以构建生态工业园为目标提升产业集聚的水平。

2.4 完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发展

产业创新能力是一个产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是实现产业生态发展必由之路, 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不仅可以提高产业的效率与效益, 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术水平的提高, 提升产业的竞争力, 避免产业主体间无序竞争。实践表明, 高新技术不仅仅存在于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 通过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 同样能使传统产业脱胎换骨。对建陶业而言, 目前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共性技术问题, 如减薄技术、装饰技术、节能减排工艺、集成技术、劣质原料和废弃物利用技术等。实践同样表明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仅仅依靠单一企业的能力是不现实, 必须构建以企业为主体, 产学研有机结合的产业创新体系, 以通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 带动企业的发展。通过产学研结合, 可以借助陶瓷科研院校的科技与人才优势, 定向对陶瓷产业进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技术转让、工程支持和人才培养等, 促进建陶业的科技进步和生产效益的提高, 特别要解决一些行业共性、关键性、前沿性技术, 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才能保持建陶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构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2.5 构筑产业联盟, 形成产业链条上互动机制, 综合利用资源, 实现集约化发展

目前, 我国建陶企业的成长战略方式目前主要还是以内部扩张为主, 这种方式能为企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和实力, 有其优点, 也有速度太慢、综合实力要求高等局限性。因此, 产业联盟的重要作用之一即实现产业内资源的共享, 包括信息资源、共性技术、管理资源、人力资源等, 例如, 建陶业产业联盟通过整合优势资源, 围绕解决天然气化工节能降耗、精细化工清洁生产等行业关键技术, 实现产业生产的生态文明。在合作中要讲求互利互惠, 要有意识地奉献或付出, 从而获得多赢。通过产业联盟, 整合产业类资源, 降低交易成本, 扩大企业外延, 获取竞争优势, 最终实现集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万君康等.生态工业园区的内涵、模式与建设思路.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4年第1期

[2]秦远建等.产业集约化及我国产业实现集约化途径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1年第6期

[3]王继杰等.中国陶瓷产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性发展.中国陶瓷, 2005年第10期

“汉籍之路”孕育东方文明 篇3

一种观念认为,文化应该用巨大的体量与投入来建筑,使其成为标志与景观,所以也就有了中华文化标志城这样的宏伟创意。文化的本质其实是符号化,是反物质的,文化的特质更接近“水”,静时如井水或湖泊,动时如江河大海,它的最终归宿是人心,通过影响人的心灵而发挥影响力。

《光明日报》2008年11月27日报道:日前,国家“十一五”重点出版工程项目“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的首批成果——《域外汉籍珍本文库》(第一辑)由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共同出版。整套文库将出版800册,囊括2000余种珍贵域外汉文文献,勾勒出一条绵长的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汉籍之路。据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介绍,该丛书系影印古籍,大致包含三类:一是中国历史上流失到海外的汉文著述;二是域外抄录、翻刻、整理、注释的汉文著作(如日本的和刻本,朝鲜、韩国的高丽刻本,越南的安南刻本等);三是原采用汉字的国家与地区的学人用汉文撰写的、与汉文化有关的著述。此外,数百年来欧美来华传教士用汉字或双语撰写的、与汉文化有关的一些重要著作,也作为附录收入文库。有专家认为,在研究中国古代的对外文化交流中,目前存在两个明显的不足:一是过于强调中西文化之间的交流,而对东方特别是受汉文化深刻影响的东亚诸国不够重视;二是就内容而言,往往更多关注的是所谓思想意义的层面,而对一些风俗、习惯、百姓饮食起居之类的文化典籍的流传重视不够。而文库的面世弥补了这些不足,比如收入丛书的《三台万用正宗》就被日本学者认为是16世纪具有代表性的日用百科全书之一。

人类最原始的文字是刻在大地、山石上,然后是刊在泥版、竹木上,再往后就有了布帛书写与纸莎草与手工纸张,当文字书写在竹木之上时,它的流动性与传播价值就体现出来了,民谚有“孔子搬家离不了书”,而孔子在《论语》中亦有“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一个人、一个民族或国家,如果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化与文化精神,它就不可能实现价值传播,没有文化传播就没有价值传播,没有价值传播就不可能与其他族群达成文化共识与价值共识。文化不仅提升自己国家、民族的价值地位,也会增进人与人、族群与族群之间的交流与和谐。

无论是距今约五千年的古巴比伦时代的泥版文书还是源于中国商周时代的宫廷卜占甲骨与竹木纪事,都具有专权性质,也就是文化只为一部分皇家贵族所专用,公共意义上的图书馆应该是希腊化时代(公元前4至前1世纪)托勒密王朝建立了规模宏大的亚历山大图书馆,他们开始有意识地搜集世界各地的各种书籍,甚至只要有人携带书籍进入亚历山大城,他的书都会被“强行”复制一本,原本留在图书馆,复制本还给书的主人。也正是因为他们对书籍与文化的热爱,才有泛希腊化时代的人文鼎盛,无论是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达到了古代社会最高顶峰。有科学史家认为,泛希腊化时代除了没有与电相关的机器与发明,其他现代人拥有的他们都拥有了,现代社会对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分类,源头都生发在那个时代。

汉文化对西方的影响主要是在近代,德国近代哲学的鼻祖、对德国思想启蒙产生深远影响的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Leibniz,1646-1716)就受益于传统汉文化。他年轻的时候就阅读的是法文版的孔子论语与相关专著,其第一手资料来自传教士。他生前曾经出版过《中国近事》(1667)一书,莱布尼茨赞叹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并受《周易》中卦象的启发创制了二进制算法;德国启蒙运动的精英康德、赫尔德等人也都很了解中国。歌德曾经读过《好俅传》、《玉姣梨》等汉文小说,通过小说认识了中国的风俗民情与孝道,他说:“孝是一切之本,因为有敬,所以人到底是个人。”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文化教育思想随着汉文典籍的西传得到西方知识界的价值认同,欧洲中世纪神学权威被动摇,汉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力。儒家“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为政以德”的德治之道,“选贤与能”的用人之方,“有教无类”的平等教育观等,对欧洲近代启蒙运动影响深远。

如果说“丝绸之路”影响着中东与西方社会的生活时尚的话,“汉籍之路”则更深刻地影响着东方国家与东方文明,日本、朝鲜半岛、越南早期的文字都采用汉字,用汉字记录历史,更为重要的是,他们接受了汉文化的文化精神与文化价值,无论是韩国的太极图案国旗还是日本文化中的“道”,汉文化的烙印都深深地刻在他们的文化旗帜上、人文精神中,并融入心灵血脉之中。最为极端的例子是,在古代日朝战争中,日本人侵入朝鲜王宫,掠夺的不仅仅是珠宝,还有其馆藏的汉文书籍,汉文典藏被日本人视为无价珍宝。

现代文明与孤独之路高中作文 篇4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查尔斯狄更斯如是描述十八世纪的欧洲。这句话放在今天,我不妨略改字句:这是最孤独的时代,也是最需要孤独的时代。

文明一路走来,孤独似乎是永恒的话题。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再现了美洲百年家族为摆脱排斥在现代文明进程之外的孤独感,而进行民族斗争的故事。但当现代文明已经融入每个人生活的今天,我们始终没有摆脱这种孤独感,不同的是这种孤独感来自于精神生活与急剧变化的物质世界的不协调,手机微信的普及,令我们放下书本,刷着寂寞和空虚,我们又利用新一代的技术产品,填补着内心的孤独。在这个经济全球化和资源共享的时代,当我们不断刷新朋友圈,为“自拍族”,“转发族”疯狂点赞时,当我们享受群生活带来的种种快乐,并认为只有不断刷新群里新鲜事才能赶上时代潮流时,其实我们已经将独立自我湮灭在了“群”之中。找到的不是归属感,而是更加的孤独寂寞,常常让我们忘记了生命中为之奋斗的理想。

在这个被“群众”包围的.时代,也是更需要孤独的时代。这种孤独,是能够静心读一本好书的优雅从容,是能在信息更迭时代里拥有独立人格思想的操守,更是心灵的独立。

就像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孤独的沉淀,一个伟大心灵的塑造离不开在孤独中的深深求索。当屈原被朝廷排斥,站在时代风口浪尖,他是孤独的,但也是他对独立人格的坚守,才能在举世皆浊中独醒;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人生而平等,但又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枷锁,封建等级制度是十八世纪欧洲人的枷锁,而今日的科技给我们自己套上了信息的枷锁,我们在舆论、关注、来自社会群体的压力中挣扎着努力前进,迎合时代需要。但一颗伟大的灵魂宁愿在追求真理与打破桎梏的孤独中死去,也不愿意在社会喧嚣中湮没。卢梭与同时代的伟大思想家坚守着自由平等独立人格的理想,为中世纪的欧洲带来了人文的曙光;今天的我们想要冲破来自社会群体的枷锁,不妨用卢梭的话说:“把独处当做美好的享受”。因为享受孤独是一种比交往更重要的能力,它让我们有勇气推开纷繁的群信息,直面心灵,寻找自己奉献一生的位置。

现代文明给了我们更便捷的交流,更广泛的资源,但也给了我们来自群体的浮躁。每个人都离不开群体,但每个人也需要孤独来支撑人格。当孤独成为一种时代病症,它就是空虚和寂寞;当孤独成为一种时代精神,它就是反思和进步。在现代文明和孤独之路的博弈中,要真正为时代所珍爱——踮起脚,推开窗,探出头,这些都不够。最重要的是,修炼内心,让它享受孤独和思考,正如纪伯伦所说:“让孤独成为伟大精神的密友”,才能达观,才能富有,到时候,睁开双眼——

文明之路 篇5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织丝的国家,而到汉代,我国就能生产出各种精美的丝织品。中国丝绸的西传到了隋唐时期达到高潮。在约公元4世纪时,欧洲各国的贵族阶层都穿上了美丽的丝质服装。在丝绸西传时,中国丝绸也不断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往东方的朝鲜和日本。古罗马作家曾赞誉中国丝绸“色彩像鲜花一样美丽。质料像蛛丝一样纤细”,阿拉伯的《古兰经》曾记载:“中国的丝绸是天国的衣料。”罗马的上流社会尤其喜欢中国的丝绸。随着丝绸的西传,我国的蚕种和养蚕技术也逐渐传于各地。公元6世纪时,中亚和波斯等地已经学会了制丝技术。

漆器是我国传统工艺品,与北京的景泰蓝和江西景德镇瓷器并誉为我国工艺品的“三宝”。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就能制造漆器,而且已有朱墨两种漆料。远在汉代,就随其它器具被送至西方各地。当漆器传入欧洲后,特别是在17世纪末18世纪初掀起的“中国热”中,它和中国画、瓷器、家具等一样,受到狂热的欢迎。法国路易十四爱好东方艺术,在他执政时,法国的“中国趣味”极其浓厚,在他的宫廷里摆满了中国的桌子、瓷器、花瓶和漆器。北欧各国还有一个共同爱好,就是用漆器作壁饰。

瓷器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所以有不少外国人称中国为“瓷器之国”,而我国的英文名字“CHINA”就来源于瓷器。我国的瓷器早在唐宋时期,即以造型优美、色彩清雅、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驰名中外的“唐三彩”向来被认为是古代文明艺术的杰出代表。大约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我国的陶瓷便通过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远销海外。华盛顿和杰斐逊是美国的两任总统,他们都有自己专用的中国陶瓷餐具。而在墨西哥,贵族们以拥有中国瓷器的多少作为衡量一个人财富多寡的标准,同时也是衡量一个人受教育程度深浅的重要标志之一。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瓷器、漆器、丝织品以及绘画等传入西方,在欧洲上流社会中出现了采用中国物品、模仿中国式样为时尚的“中国趣味”或称为“中国风格”的风气。

从以上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器物传播也许是最早的中西文明沟通的内容,同时器物也作为一种审美倾向的载体在东西方之间流动,不论是丝绸的景物图案还是漆器的山光水色,都在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把这种审美倾向通过器物之载体传播出去。

2. 技术的传播

中国是四大发明的产生地,而四大发明向西传播也大多得益于“丝绸之路”的畅通。纸张发明后很快随丝路西传。首先在阿拉伯的撒马尔罕形成了造纸中心,后来进一步西传至欧洲、美洲。西方各国都受惠于这项技术发明。中国印刷术的传播首先指向朝鲜和日本。8至12世纪传入波斯、埃及。元代时传入欧洲,德国谷登堡就是受到中国活字印刷的影响,发明了更加先进的铜活字印刷技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西传,对17、18世纪欧洲产业革命的发生和科学技术的兴起都起了很大的作用。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于世界的变革作用是巨大的,火药和指南针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扩张与掠夺和资本的原始积累的作用不可低估。而造纸术与印刷术的传播则大大帮助了西方资产阶级宣讲或者迅速传播资本主义思想,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是在东方文明的技术支持下兴起的。

此外,中国的铸铁技术使西域大批国家完成了由新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的过渡,促进了这些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凿井灌溉技术也是随着丝路的发展和西汉大量的外移居民由中国传入中亚和印度的。这种技术成了沙漠地区的主要灌溉技术方法,为西域经济发展作出很大贡献。

中国古代数学、天文历法、医学都取得一系列世人瞩目的成果,通过丝路的传播,对到达地区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进步影响。

3. 图书及东方思想的传播

图书是记录人类社会知识的重要物质载体,它永远是人类社会文献体系交流中最重要的工具。我国图书进行国际交流的历史悠久,同一文化圈内国家间的图书交流历史更加久远。至少在3世纪时,中国的图书就已经传入日本,这些图书传到日本是通过迁移到日本的“秦汉归化人”和公元3至7世纪的新汉人带去的。日本民族的文字也是以汉字为基础的。日本留学生回国曾带回了《唐礼》、《大衍历经》等书。鉴真赴日时带去了《华严经》、《大集经》、《大品经》、《道教经论》、《六妙门》、《禅门》、《梵纲经疏》、《诸经要集》等。据《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记载,当时在日本已有中国藏书1579部。日本还参照唐朝的学校制度,创造了一套适合于日本国情的教育制度。

中国的儒学通过书籍在日本广泛传播。日本统治者尤其重视儒家的忠、孝、礼、义,并以此作为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儒学从6世纪初传入日本,直至现在的几千年间,一直对日本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国的书籍,尤其小说传入欧洲以后,曾对欧洲的现实主义小说产生强大影响。如莱布尼茨受过《周易》的影响,歌德受过《好逑传》的影响。

四、效果分析

文明之路 篇6

2011年12月21日

文明之风遍披乡野,道德旗帜高高飘扬。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精神文明建设紧紧围绕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扎实工作、开拓创新,取得了新的进步。全国文明城市(区)、文明城镇、文明单位的先进事迹,就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具体体现。

车有双轮,才能远行;鸟有两翼,才能高飞。一个健康的社会,不仅需要发达的物质文明,而且需要高度的精神文明。当前我国正面临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各种矛盾多发、高发、频发。当此之时,下大力气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仅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保障,而且对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新形势下,开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新局面,就必须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感召力,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有利于增进共识、消除分歧、化解矛盾,有利于建立全社会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全过程。

在新形势下,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新进展,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当前,人民群众对于高尚道德品质的呼唤是强烈的,对于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是强烈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必须从群众的需要出发,用优质多彩的文化产品和生动活泼的创建活动,激浊扬清、弘扬正气,把文明进步落实到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中。这就需要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以人为本、服务人民,真正使群众感到社会文明与我息息相关。

在新形势下,取得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新成效,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当前在个别地区、个别领域,道德滑坡、诚信缺失还相当严重,一些不文明、不道德的现象不但极大地损害了社会公众的利益,而且破坏了国家的形象,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蒙上了阴影。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存在,既有认识上的原因,也有利益上的因素。对于认识问题,可以通过宣传教育来解决;对于利益问题,则需要通过制度建设来解决。其中,重要的是做好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社会财富这块蛋糕既要做大,也要分好。做大了,社会的文明进步就具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所谓“仓廪实而知礼仪”;分好了,社会的文明进步就具备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公平正义就在其中。

在新形势下,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上新台阶,就必须坚持把法制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抓好抓实。如果说道德是盾,那么法治就是剑。有时人们之所以在面临道德选择时会踌躇犹豫,缺乏法律的护卫是个重要原因。我们应该通过法制建设,让那些在道德勇气的鼓舞下做出正确选择的人们无惧于前行、无悔于选择。法律,要为道德保驾护航。

文明之路 篇7

关键词: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领导集体

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生活逐渐进步的历史过程和积极成果, 体现了人类政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成果状态和水平。它的内容包括政治理念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法治文明、政治行为文明。

新中国成立以来, 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在追求以民主与法治的现代政治文明道路上不断地进行探索, 总结了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把政治文明从概念付诸实践, 得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有益启示。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揭示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规律, 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崭新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历史上, 毛泽东同志的探索具有开拓性意义。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这些制度包括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毛泽东的探索与贡献, 奠定了我国政治体制的基本框架, 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奠定了坚实基础。虽然他没有提过“政治文明”的概念, 但是在客观上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起点, 成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开拓者。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改革, 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道路。在领导中国改革和建设的伟大事业中, 邓小平历来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和根本任务。早在1978年12月, 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的中央工作会议上, 就着重提出和阐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创造文明、健康的政治生活的问题。1979年3月, 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又明确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 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高度重视, 也是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的充分肯定。虽然他也没有直接使用过“政治文明”的概念, 但他有着极为丰富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思想, 并且形成了思想体系。他从实际出发, 总结了以往政治文明建设的经验教训, 提出和阐述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 这包括民主制度建设、法治建设、改善党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权力制约机制、维护政治稳定和实行“一国两制”方针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必将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以及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产生深远的影响。

以江泽民为核心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战略目标, 开创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历程。2002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发表讲话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这是对改革开放经验的总结, 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又一创新。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后,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显得十分重要。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一命题, 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这一论述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南, 不仅从理论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文明观, 而且也从实践上为中国当代政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体现了我党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认识, 也树立了我党与时俱进的新形象, 是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进程中又一重大的理论创新。

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在中共十七大上胡锦涛同志强调, 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全局出发, 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规律, 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年大会上, 胡锦涛同志指出, “我们需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我们要始终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中共中央十七届五中全会是中国发展的里程碑式会议, 五中全会公报特别强调“更大的勇气和决心”, 在未来这条崭新的发展道路上坚定地以积极稳妥方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成就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进步。中国在建设有自己特色的政治文明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模式已经由理想变为现实, 并将一步步建立完善, 最终得到世界和历史的承认。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是一个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 需要我们进行长期努力。高度重视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长期实践的必然结论,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世军:《解读政治文明》, 《政府法制》, 2003, (01) 。

[2]丁志刚、王宗礼:《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中国政治发展》, 《政治学研究》, 2002, (03) 。

丝绸之路:曾经流淌的文明之光 篇8

千百年来,丝绸之路上无数的古城被岁月侵蚀成断壁残垣,无数的昔日小径在黄沙的掩埋中不见了踪迹,然而丝绸之路却并没有消失。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使古老的丝绸之路再次成为了热点。可见,千年的时光没有风化丝绸之路的辉煌,它的内涵积累得愈发广博而深刻。

现在,就让我们开启中华记忆的闸门,穿越时空去感受丝绸之路上曾经流淌的文明之光吧!

张骞出使西域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等地陆上贸易交往通道的总称。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所著的《中国》一书中,将这条通道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个称谓贴切而富有诗意,于是广泛流传,距今已有一百多年。而丝绸之路这些通道的最早开拓,则要追溯到两千多年之前。它的开拓者,正是被誉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的西汉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张骞。

汉武帝即位后,希望联合西域的游牧民族大月氏,以便共同抗击匈奴。张骞自告奋勇担此重任。公元前139年,张骞率领了一百多个随从,请匈奴俘虏堂邑父作向导,从长安出发,踏上了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旅途。

一行人匆匆赶路,不料走到河西走廊时,遇上了匈奴骑兵,全部被抓获,在匈奴领地被困了十年之久。公元前129年,张骞趁匈奴人不备,带领随从逃出了匈奴人的控制区。而后,张骞等人翻越葱岭,历经艰难,终于来到了大月氏。

不料,这时的大月氏物产丰富,并且距匈奴和乌孙很远,外敌寇扰的危险已大大减少,因此已无意向匈奴复仇了。张骞等人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但始终未能说服月氏人与汉朝联盟夹击匈奴,不得不动身返国。

归途中,张骞等人再次被匈奴骑兵所俘,又被扣留了一年多。直到公元前126年初,张骞和堂邑父才逃回长安。出发时是一百多人,历时十三年,回来时仅剩下张骞和堂邑父二人。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次派张骞率三百多随从第二次出使西域,分别访问了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张骞一行偕乌孙使者数十人于公元前115年回到了长安。

张骞的两次远征,虽然未能达到与其他部族建立联盟以夹攻匈奴的目的,但却是伟大的外交旅行,扩大了西汉王朝的政治影响,增强了与其他沿途国家的沟通了解,更第一次沟通了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拓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在此之后,东汉班超派遣使节甘英出使大秦(古代罗马帝国),唐代高僧玄奘西游印度取得佛教经典,明朝郑和七下“西洋”,遍访马六甲、波斯湾、红海乃至非洲东海岸……无论是在陆地还是在海上,我们的祖先不断地延伸和丰富丝绸之路,为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地的沟通构建了一座座桥梁。

中华文明的西传

中华文明在古代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丰富多彩的物产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沿着丝绸之路走向世界,成为了海外其他民族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的直接途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然就是为“丝绸之路”冠名的丝绸,以及作为“中国代名词”的瓷器。

丝绸

众所周知,丝绸服装对人体有保健作用,具有特殊的吸湿性和透气性,还能抵抗有害细菌对皮肤的侵袭。

中国是世界上栽桑、养蚕、丝织最早的国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养蚕缫丝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便走出国门一路向西,经河西走廊运到安息(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再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大秦(罗马)。

据记载,古老罗马的凯撒大帝和 “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都喜欢穿中国的丝绸。一次,凯撒大帝穿着中国丝袍出现在剧院,光彩照人,惊艳全场。之后,丝绸在罗马更加受到人们的追捧。在中国丝绸大量外传很久以后,中国的养蚕和缫丝以及织造技术也逐步传到国外,对许多民族的服饰和日常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瓷器

如今,人们的生活早已离不开瓷器。你知道吗,多姿多彩的瓷器也是古代中国的伟大发明之一。

“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在西方人的眼中,瓷器体现着中国人对美的感受、趣味和创意,是中国的代名词。从唐代开始,瓷器就沿着丝绸之路销往国外。从南宋到明代中期,是外销瓷最繁盛的时期。不计其数的瓷器传播到世界各地,在给各国人民提供了一种便利的生活用具的同时,更向他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风采。

精美绝伦的瓷器在各国都受到热烈欢迎,许多王公贵族都以拥有和收藏中国瓷器为荣耀。在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有一座托普卡帕宫,以收藏中国瓷器著名,堪称中国古瓷的一大宝库。奥地利的美泉宫,就有两间客厅的四壁都是用中国瓷器装饰的;在魏玛的歌德故居,有一个大陈列柜,专门展示歌德当年收藏的中国瓷器。随后,中国的制瓷技术也由丝绸之路上往来的商人陆续传播到波斯、埃及以及欧洲等地。

技术

随着东西文化交流的拓展,我国古代的许多科学技术也沿着丝绸之路相继传往西方。

汉代时期,中国的铁制品已经是很受西域欢迎的商品。冶铁技术则最早是由在汉匈战争中逃亡到西域地区的士卒传给大宛和安息的工匠,之后再传入俄国。中国在西汉时期发明了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方法,通过河西路传入西域。之后,造纸技术又相继传到了西亚和欧洲。纸是文字的载体,因此纸的发明与西传对促进欧洲近代文明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除了造纸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也相继由丝路或海路传入西方,对西方各国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英国人培根在《新工具》一书中指出:这些发明在学术方面、战争方面和航海方面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事物的状态。英国科技史学家李约瑟也称:“中国的发明曾为欧洲人的文艺复兴铺平了道路。”

文明之路 篇9

文明的遗产属于全世界:中哈吉联手 丝绸之路成功申遗

2014-06-22 17:56:14| 分类: 【圖書館 非遺 |举报 |字号 订阅

中哈吉丝绸之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 2014-06-22 16:09:18今天(6月22日),继大运河项目申遗成功之后,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刚刚宣布,我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跨国项目丝绸之路也通过审议,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

至此我国今年参与申报的两项文化遗产,大运河和丝绸之路全部申遗成功。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47项。

去年秋天,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时,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倡议,赋予了古老的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东南亚、南亚、中亚、中东、欧洲等地区许多国家和俄罗斯都表示欢迎和支持“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并愿参与建设进程。中国将同各方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沿线国家共同发展。

丝绸之路成功申遗 成为我国第47个世遗项目

2013年3月4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原为“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跨国申报世界遗产项目遗产点名单,共33处。名单中确定中国有22处遗产点、哈萨克斯坦有8处遗产点、吉尔吉斯斯坦有3处遗产点。

中国公布的22处丝绸之路遗产点包括:

河南省有4处: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新安汉函谷关遗址、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

陕西省有7处: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张骞墓、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彬县大佛寺石窟; 甘肃省有5处:玉门关遗址、悬泉置遗址、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6处: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克孜尔尕哈峰燧、克孜尔石窟、苏巴什佛寺遗址、北庭故城遗址。申遗过程:好事多磨

说起“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它们都是人类社会遗留至今的文化遗产,它们的伟大遗存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是各民族开拓进取、兼容并蓄的辉煌印记。但是,原本计划于北京时间昨晚公布的中国大运河和丝绸之路项目申遗结果再度延后。由于进度一再拖延,世界遗产大会尚未开始审议中国的项目。因此,昨天的整个过程,可以归结为一个字:那就是,等。

从北京时间前天晚上8点开始,包括中国在内的40个备选项目就进入了最为紧张也是最为关键的议程,由世界遗产委员会投票,产生新的世界文化遗产,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今年有两个项目申报,一个是大运河,一个是丝绸之路。按照规定,每年每个国家只有一个文化遗产的申报名额,也因此我国今年的名额,给了大运河。丝绸之路是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用的是吉尔吉斯斯坦名额。项目全称叫做“丝绸之路:起始端和天山廊道的路网”,全长5000公里,横跨欧亚大陆,也就是说把古代全长8000多公里的丝绸之路给断开了,截到中亚的七河地区,涉及到三个国家一共33个申遗点,申遗部分22个遗产点在我国4省,包括各帝国都城、宫殿群、佛教石窟寺等。这是我国的首个跨国申报项目。

(点击大图查看)申遗部分22个遗产点在我国,包括各帝国都城、宫殿群、佛教石窟寺等。丝绸之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文化线路

丝绸之路在人类文明与文化史上的意义是无与伦比的——它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期间是古代东西方文明与文化的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其交通交流规模跨越了亚欧大陆,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线路。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所长、本次丝绸之路申遗文本主要负责人陈同滨认为,“‘丝绸之路’凝练半个地球、18个世纪的人类文明与文化发展史,是世界规模最大、难度最高、最具挑战性的申遗项目,也是一项世界级的文化遗产。”而“丝绸之路与中国历史文化亦有着极为特殊的关联:一方面西汉帝国的崛起和张骞凿通西域事件,奠定了整个丝路的东端,具有明显的起始意义;另一方面,中国丝绸的大宗贸易及其高额利润促成了这一跨越洲际的长距离交通路网,沟通了从长安到罗马的国际贸易,对东西方文明与文化的交流具有杰出的贡献。”

陈同滨还谈到,跨国申遗的本意“重在振兴丝绸之路最根本的遗产价值——经由不同地理文化区域的丝路遗产保护行为,开展广泛的人类文明与文化交流、对话。通过专家们跨国界的广泛学术讨论和政府之间的多次联合行动,促进了三国间的文化交流与友谊增进。可以说,跨国联合申报丝绸之路行为,本身就是对丝路遗产价值的传承活动。”

2014年4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其公布的《评估报告》中对此次申报的重要意义作出了阐述:“三个缔约国进行跨国界提名是将丝绸之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是7年多合作努力以及更多年调查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显而易见,这些首次申报的遗产将为未来丝绸之路的系列申报奠定基础”。

(点击大图查看)海上丝绸之路 三大难题:跨国界分段申遗挑战众多

本次申遗路线之长、遗址范围之广、申遗过程之难,在世界上都属罕见。采访中,陈同滨谈到了申遗工作中的三大难点。一是对遗产价值研究的挑战。丝绸之路横跨亚欧大陆,沿途涉及的民族和政权众多,其中包含的文明与文化交流内容丰富且十分复杂,甚至与丝绸之路研究相关的语言种类要求就非同一般。所以,完成申遗工作,需要依靠多学科的集成与团队合作来实现。

二是申遗策略的调整与探讨。在遗产申报计划启动之后,大家才意识到,丝绸之路时空跨度大,遗留的文化遗产数量众多、品类复杂,将其作为一个文化遗产、一次性申报,不具有可操作性。于是,在2011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专家们开展了专题研究,提出分段申报的策略。由此,丝绸之路申遗才具备了可操作性。同时,丝路遗产在价值特征、遗产认定、构成关系等一系列新型遗产理论的探讨也成为文本编制的极大挑战。

三是跨国遗产的整体协调管理问题。由于各国的体制、法律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如何对这一分布在三国境内、首尾距离长达5000公里的跨国遗产进行有效地协调管理,也是一项十分突出的挑战,需要进行努力探索。

成功因素: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安家瑶向记者解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与意义非常认可与重视,丝绸之路申遗项目的提出,可以说是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丝绸之路多年的研究为前提的。早在198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开始启动了长达10年的“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整体性研究”项目,曾先后组织国际专家分别对丝绸之路的沙漠、草原和海上线路进行考察。进入二十一世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组织过两次丝绸之路沿线专业考察,形成较为专业的考察报告。文化线路被认为是拓展遗产规模和复杂性趋势的最新发展成果,也最适用于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近两千年以来为人类的共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丝绸之路所表现的突出普遍价值,对当今世界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廊道”概念确定的分段申报策略,也及时地为丝绸之路成功申遗提供了可能性。除此之外,陈同滨认为,本次申遗成功的关键还体现在中、哈、吉三国之间的通力合作,以及国内专家集体、专业团队、各级政府、遗产地的管理者和利益相关方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对此,安家瑶也有着很深的体会,“我们在考察本次的申遗点张骞墓时,看到张骞的后人为祖先的功绩而骄傲,至今仍在为张骞守墓,他们很好的保存了墓地遗址,并提供了家谱资料,积极支持申遗,这对我们的申遗工作帮助很大。” 遗址甄选:依据其价值和保护管理情况

在2007年,国家文物局确定的丝绸之路联合申报世界遗产第一批申报项目推荐名单中,共有48项文化遗产,但到最后,仅有22项入选。陈同滨告诉记者,遗产点的甄选依据的是其与丝绸之路的关联价值和保护管理情况。

安家瑶在采访中也谈到,各地遗址保护程度不一样,申遗积极性也不尽相同,这直接影响到了这些遗址最终能否入选。她举例说,丝绸之路的起点是西汉首都长安,这是无可争议的历史事实,但本次申遗时将东汉首都洛阳也并入到了起点的范围。“为何洛阳也能被列入申遗考虑范围,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河南对申遗工作的重视。河南境内的龙门石窟、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申遗成功,让他们意识到文化遗产带来的重大变化,因此也拥有了较高的申遗积极性。” 本次申遗成功是丝绸之路漫长申遗道路上一个良好的开端,除了目前已申遗成功的廊道,丝绸之路南线、海上丝绸之路等路线也占据着重要历史地位。据安家瑶透露,一旦条件成熟,其他廊道的申遗工作在不久的将来也会被逐渐提上日程,更多的遗产点将被列入申报范围,以期最终能充分揭示丝绸之路这一人类文明史上伟大遗产的所有价值特征。申遗目的:保护、利用、传承紧密结合

在采访中,专家们都在反复强调:申遗只是手段,保护才是首要目的。

陈同滨谈到,通过申遗,国内22个遗产点不仅在遗产保护与管理水平上与国际接轨,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局面,在遗产的价值研究上也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同时,各遗址点在今后的保护和管理上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安家瑶也提到,本次中国境内的遗产点包括了多个大规模的考古遗址,申遗成功,对这些考古遗址的真实性、完整性保护十分有利。“即便目前我们无法对它们进行完整地考古发掘和研究,但是首先是要能够将它们保存下来,留给后代。”安家瑶说。

对于申遗成功,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提出了她的忧虑,她认为,文化遗产申遗成功后有些问题不可回避。有些文化遗产在申遗的过程中得到了关注与保护,但申遗成功后,却没有延续之前的保护措施,文化遗产的完整性被破坏,甚至于为了发展旅游而被改变。“保护和旅游必须放在一起考虑,不能只说旅游而不说保护。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时,我们首要承诺的就是保护该文化遗产,因此保护是放在第一位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再进行合理利用。保护、利用与传承,三者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樊锦诗强调。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示意图 丝绸之路重新焕发生机

目前,我国正在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2013年习近平中亚之行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当年9月7日他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所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宏伟设想。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就洲际经济合作一体化进程提出具体的构想。

习近平提出,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中国和中亚国家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这将是一个东起西太平洋沿岸、西到波罗的海、横跨欧亚大陆的新兴经济合作区。中国政府的基本设想是,这一“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通过以下步骤逐步启动。首先,加强政策沟通。各国就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交流,协商制定区域合作规划和措施。其次,加强道路联通。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运输大通道,逐步形成连接东亚、西亚、南亚的交通运输网络。第三,加强贸易畅通。丝绸之路经济带总人口30亿,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各方应该就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问题进行探讨并做出适当安排。第四,加强货币流通。推动实现本币兑换和结算,增强抵御金融风险能力,提高本地区经济国际竞争力。第五,加强民心相通,加强人民友好往来和社会交往。

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应邀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他表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习近平在谈话中指出,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上一篇:市场分析和营销下一篇:做好销售工作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