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专业成功之路

2024-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走向专业成功之路(共11篇)

走向专业成功之路 篇1

~-8-27 字数:130

1不要被书的名字所误导,《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并不是讲解如何推销产品的,而是一本励志类书籍。该书以2000年前耶稣时代三位伟大的推销员柏萨罗、海菲、保罗的故事,引出了以神秘方式逐代相传的推销秘诀———从不示人的十卷羊皮。该书分为三个部分:“羊皮卷的故事”论述了十条成功原则,“羊皮卷的实践”讲述具体的实践方法即九个成功记录表,“羊皮卷的启示”讲述了十条成功誓言。“原则”、“方法”、“誓言”三部分环环相扣,作者为推销员———更确切地说是为每一个工作着的人,设计了一条走向成功的道路。这条成功之路的出发点是“爱心”。这是做人做事的根本,离开了“爱心”其他所谓原则都是无用的。从海菲把红羊毛毯子盖在洞穴里刚出生的婴儿身上,到第二卷羊皮中“我用全身心的爱来迎接今天”,都说明了这一点。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充满爱心的人,才能“珍惜自己的价值”,才能“笑遍世界”,才能走向成功。这条成功之路的关键是“恒心”和“毅力”。该书列举的成功原则如养成习惯、控制情绪、珍惜时间、立即行动等等,看似简单,做起来也并不难,而真正难的是“持之以恒”(原则之一)地坚持下去,没有坚忍不拔的毅力,没有战胜自我的勇气,是不可能做到的。这条成功之路的动力之源就是对成功的强烈渴望和坚定信心。该书认为:“成功更是一种精神状态”,“只有决心成功,失败永远不会把我击垮”。而我们平常人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成功的愿望是虚假的”,“95%的人缺乏开发潜力的决心”,所以就没有动力走上或走完成功之路,沉溺在失败的苦海中怨天尤人。这条成功之路的实质是“个人奋斗”。所谓成功,就是一个完善自我,实现自我,“发展自己的个性”,“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该书倡导:“使自己的个性充分发展,因为这是成功的一种资本”,“我独立特性,因而身价百倍”。这充分体现出该书作者奥格·曼狄诺(OgMandino)所在国家———美国人的价值观念。该书所讲述的原则、誓言和实践方法,可以说是美国人个人奋斗成功经验的结晶,是美国人民族精神的一个缩影。对于处在社会转型期、正在与世界接轨的中国人来说,接受一些美国人的先进的思想观念,有利于克服我们长期封建历史遗留的民族劣根性和计划经济体制养成的惰性,激发人们奋发向上、拼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但令人绝对不能接受的是,该书把“祈祷”上帝作为成功的第十条原则,借以宣扬美国人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实际上美国人的成功靠得是“个人奋斗”,而与“祈祷”上帝是毫无相关的。《国际歌》早已告诉人们:“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幸福,全靠我们自己。”我认为,如果把“祈祷”改为“静心”,那么该书设计的成功之路就更完美了。诸葛亮的“宁静致远”,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准则。在浮躁的心态下,人们看到的事物是失真的,情绪是失控的,行为的结果也往往是失败的———正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只有把心静下来,头脑才会清醒,才能按客观规律而不是凭感情、情绪去办事,才能真正“控制住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从而在成功之路上奋勇前进。“静心”对中国人来说太重要了。

走向专业成功之路 篇2

一、规划———专业成长的原动力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首先, 我做好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 在教师成长档案中从长远目标规划自己, 几年骨干、几年学带、几年名师, 应该来说, 这个几个阶段的目标我是逐步实现的;从短期来看, 每个月听评课多少次, 阅读几本书籍, 完成几篇教学反思等。几年前, 我要求自己在做好正常工作的同时, 每月写一篇教学论文, 并争取在期刊上发表。有了规划, 就有了工作方向和努力的动力。比如我坚持写作, 最好的年头达到了15篇。

始终坚持这样的信念:只教不研则浅, 只研不教则空, 教而无绩则平, 研而无果则虚, 只有教研并举, 教出成绩, 研出成果, 才能相得益彰。

在追求专业发展的过程中, 要主动挑战自己。为挑战自己, 我会积极承担一些区校公开课和教科研任务。想一想, 既然接受了任务, 就必须努力把它做好。为了完成这些任务, 我们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查阅、收集、筛选和整理资料, 学习理念, 并且在备课和磨课的过程中, 会有一些好的构想和同伴的建议和帮助, 还有专家的指导和点拨。这样的经历经常的反复, 逐步让我顺利完成了“遵守教学规范———驾驭教学规范———超越教学规范”的跨越。我曾两次参加省市说课比赛, 也为挑战自己 (当然也给自己增加了许多成功的机会) 选了两个比较难的课题《几何引言》和《有序数对》, 因为平时注重对说课的持续研究, 分别取得武汉市二等奖和湖北省一等奖的好成绩。

合理做好专业规划, 让我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不忘去成就自己。

二、学习——专业成长的奠基石

教师作为社会文明的推动者和传播者, 理应成为热爱学习的典范, 成为终身学习的带头人。知识的更新, 课程的变革, 教育对象的变化, 信息技术手段的现代化, 都要求教师不断地适应和学习。人生最大的捷径, 是用时间和生命阅读一流的书。教师要通过阅读和学习把自己打造成一部让学生百读不厌的书, 这部书比起课本对学生的影响要深刻和持久得多。为“学生而读书”是教师阅读的第一推动力;为教学而学习, 教师通过学习, 充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为自我而学习, 它以完善人和丰富人性、充实文化底蕴和生活情趣、体验人生为目的。学习的方式一般有:

其一是向书本学习。“教师读书, 没必要‘太专业’”。既要学习教育理念, 也要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 促使教师的基本素质不断提升。比如, 1999年我在研究生课程班学习期间第一次接触到“建构理论”, 后来就有意识地翻阅一些资料, 领悟到几个关键词。即“情境、互助、对话和自主建构”, 于是就自觉地在教学中尝试, 强调“情境创设、合作交流、突出过程、问题变式”四个要素, 并认为数学课堂如果抓住这四点应该是成功的。教育理论好像是航船在黑夜中遇到的灯塔, 指引着我们前进。

其二是阅读大量的数学期刊 (自己订阅了上10种期刊) , 开阔了我的阅读视野, 可以帮助我们学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 思考有价值的问题, 提升了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其三, 向专家请教, 与大师对话。本人曾有幸参加了北师大和华东师大的“湖北省卓越教师培训班”, 聆听了前沿专家对教育的全新的阐释, 使自己在教学中的困惑豁然开朗。在新课程改革初期, 参与武汉大学前校长齐明友先生牵头, 《中学数学》的前编辑汪江松先生主持的鄂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的编写工作, 在与大师对话中, 感受到他们对课程全局的整体把握、对数学本质的深刻理解。这样的学习让人受益匪浅, 是专业成长中难以忘却的的记忆, 能够得到名师的言传身教也是我们教师提升教学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

其四, 向实践学习, 在实践的磨刀石上不断地磨砺成长!另外, 还可以向网络学习, 在当今资讯相当发达的时代, 网络又为我们的专业学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不懈地学习, 才使自己有底蕴, 有底蕴才有底气, 有底气才有课堂的灵气和写作的灵感。我在《中学数学》、《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等期刊上发表论文80多篇, 还有多篇论文获省市一等奖和被有关期刊转载, 多项教研成果获各级奖项。在学习过程中, 努力把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 (张奠宙语) , 注重把优秀的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的教学资源, 引入课堂教学, 逐渐形成自己的“以智生情, 以情促智”的教学风格, 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 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数学问题, 让学生“要思考”“、会思考”。在一次次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将数学内敛的气质外显,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课堂教学中涌动的理性之美, 灵动之美, 生命之美。

三、研究———专业成长的孵化器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你想让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乐趣, 不让每天上课成为一种枯燥而单调的义务和程序, 那你就要走上从事科学的教育研究这条路上来。”我正是这样自觉地将教学实践纳入科研的轨道, 并积极开展教学研究。

研究教材, 做教材的开发者。比如:在义务教材《几何引言》的教学中, 我通过研读, 提出了五个学习主题。1.几何是一门古老的学科;2.几何是一个有用的工具;3.几何是一个图形的王国;4.几何是一幅无色的图画;5.几何是一门好学的课程。这样的教学设计, 很好地让学生对几何的学习内容、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方法有了总体的认识, 也达到《序言》教学的目的。在研究教材的例 (习) 题时, 也发表了《一道课本习题的挖掘》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1, 11) 、《再谈梯子问题 (《中学数学》2008, 1) 、《一道课本例题的讨论和开发》 (《中学数学》2008, 6) 等论文。

研究解题教学, 提炼解题方法和技巧。解题教学中有着丰富的研究资源, 不局限于“解题=类型+方法”或“怎样解的层面, 更多的追问“为什么这样解”, 关注习题 (或试题) 的背景和结构, 解题目标, 解题过程的分析, 以及解题方法的培养。关注竞赛数学的研究。几年前, 我一直在坚持培优, 课前做了大量资料的整理和编写工作。习惯将培优的资料系统化或专题化, 并且成果化。就有20多篇竞赛讲座和专题发表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等期刊上, 应该来说, 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还经常收到一些编辑的约稿或邀请, 参与栏目策划。

研究命题规律。中考试题是优秀命题人智慧的结晶, 是我们的研究资源。结合自己的命题经历, 反思命题过程和试题的特点。比如, 本人结合2011年武汉市中考试题, 发表了《几何变换下的2011年武汉中考试题》 (《中学数学》2011, 9) 、《一道根植于课本的中考几何题》 (《中学数学》2011, 11) 、《借鉴与创新—一道中考压轴题的命制》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2, 4) 等论文。结合2013年武汉市中考试题, 又发表了《简洁而不简单朴实中蕴含深刻》 (《中学数学》2013, 12) 、《回归课本提炼模型推广命题》 (《中学数学》2014, 12) 等论文。

研究学生, 为学生提供最合适的教学。在新课程实施不久, 我在《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关注的过程》 (《中学数学》2002, 12) 一文提出:关注学生的学习目标;关注学生的学习内容;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关注学生的学习环境。处处留心皆学问, 研究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倡导游戏精神, 让游戏进入课堂。

研究课堂, 积极进行教学方式的变革。“十五”、“十一五”期间, 分别主持并完成了武汉市重点课题《讨论式数学教学策略研究》、《初中数学分层协作教学策略研究》。在“十二五”期间, 为了探索数学解题的方法与途径, 完成了个人课题《模式识别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的研究, 研究过程中发现课堂教学中包含了丰富多彩的模式, 模式教学是一种教学的艺术。通过数学模式的研究, 丰富了自己的解题理论, 提高了数学解题教学能力, 最终带领学生走出题海, 学会解题, 享受优质的数学教学。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 将每一节课都看成检验和提高科研成果的良好机会, 把每一个教案都看成一个子课题、一份科研报告, 尽可能将之设计得好些, 再好些;通过课题研究, 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作了有益的尝试, 并且也大大促进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我认为课题研究给自己搭建了一个学习和发展的平台。

所以, 我们应该珍惜自己身处教学第一线的优势, 把教学第一线看成是最出成果的摇篮, 进而真正认识到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创造的天地, 一个读写的园地, 更是一片希望的田野。

四、反思——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 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 有可能成为名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波斯纳也有这样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足见反思对一个教师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课后反思就是将自己的课题实践连同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诉诸笔端, 实现自我监控的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课后反思一般有:记成功之举, 记败笔之处, 记教学机智, 记学生见解, 记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我们教学研究的主阵地, 我们应该反思我们的课堂。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我们在不同的时间, 面对不同的学生, 即使同一课题, 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就自身来说, 理解在加深、水平在提高。但对学生而言, 他们的基础不同, 思维不同, 对知识、问题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甚至千差万别。这里应该有不同的感受、感悟、失误、成功与教训, 这些都是我们反思的材料。例如, 面对不同的学生, 我反思过如何帮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于是就着手进行分层协作教学研究, 提出了一些教学策略, 提高了教学效率。

最好反思就是写作, 写作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用新的心得和经验与以前的心得和经验相对照, 教师就会不断提高, 就会凝练出自己的教育思想和风格。写作时要树立作品意识, 将文字形成文章, 寄往杂志社公开发表, 让同行共享, 你的成果就会得到公认, 从而会感到一种教育的收获和幸福。

写作的起点就是写好教案。因为教案记载着我们教师的思维过程, 它展示了教师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它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育理念。写教案的过程就是一个练习写作的过程, 训练思维的过程, 培养能力的过程。因此写好教案就相当于天天练习写文章。我的第一个教研成果就是说课报告《说几何引言课》 (发表在《数学教学通讯》2000, 2) 。该文中提出的“感知———讲授”关于“序言”教学模式, 也被《中学数学教学建模》一书收录。还有10多篇课例设计、说课报告在数学期刊上发表, 其中课例《众数中位数》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引起全国中数界广泛讨论, 许多专家评价为“在课改的潮头冲浪”、“是一节具有引航灯作用的课”、“好的课例是研究出来的, 好的教师也是研究出的”……。其实, 好的课例不但促进学生的发展, 也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进行教学反思, 贵在及时, 贵在坚持, 一有所得, 及时记录, 有话则长, 无话则短, 以记促思, 以思促教。

五、合作———专业成长的助推手

有一篇文章《色彩的友谊》讲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其中色彩的自吹自擂, 如绿说自己是“春天的主宰”;红说自己是血的主色是“生命的基元”;蓝说自己是“广袤天空的基调”……, 大家争论不休, 后来雷电建议大家携起手来, 形成了雨后天边绚丽的彩虹。从教者要想使自己的天空也色彩斑斓, 也要学会合作, 合作是所有组合形式努力的开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 面对鲜活灵动的教育对象, 这些对要求我们从教者要学会合作, 合作双赢。

与学生合作, 教学相长。课堂学生的错误, 创新的见解、思路和方法, 思维的火花, 都是我们的教学材料的养分及教学资源。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学不一样, 我们可以“掠夺”学生的课堂成果。我们要珍惜和学生共处的日子, 学生往往是推动我们专业成长的另一只推手。在研究学生的作业或试卷后, 论文《一道常见题的几种不常见解法》发表于《上海数学》 (2007, 4) 、《一道考查学生发散思维的试题》发表于《中学数学》 (2008, 11) 、《一道规律求和题的探究》发表于《中学数学》 (2011, 7) 。

与同伴合作, 共同成长。每一次校本教研活动中, 与同伴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和技艺的切磋, 都会给我们的智慧和灵感。比如, 我和同事在研究近几年武汉市中考压轴题时, 合作完成了论文《2008年武汉市中考数学压轴题评析》发表于《中学数学》 (2008, 9) 、《抛物线内接直角三角形一个性质的研究及其应用》发表于《中学数学》 (2015, 10) 。

与团队合作, 让自己走得更远。我主持了一个名师工作室, 工作室的每一次活动, 需要我精心的策划和周密的安排, 工作室的每一次活动, 要做到专业引领和示范, 需要自己的学习和团体成员的研讨。例如, 本工作室成员王松老师荣获2015年全国优质课一等奖。他从市级、省级再到全国的赛课, 团队的磨课至少20次, 每一次的修改和完善, 都会有不同思维碰撞, 也促使我作出深入思考。在这样的团队合作中, 也让自己更加成熟!团队成员的成长, 其实也是自己个人的成长。

从成功走向“成功” 篇3

综合课上学到“毕业在即,如何为母校增光添彩”,我顺势引导学生,现在正值春季,可以带一些好种易活的花草来美化班级,为母校增色。

第二天是星期五。我正准备上语文课,班里的小调皮许天威凑到我耳边轻轻地说:“赵老师,我带来了一盆花。”“哦,真的?什么花?”我没想到小许会第一个为班级带来花,更让我惊喜的是他带来的是一盆非常漂亮的花——风信子。我当即把花名写在黑板上,兴奋地告诉大家:“过春节时我还想买一盆风信子来养,今天小许不但实现了我的愿望,而且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它独特的美。老师为你喝彩,并要给你特别奖励!”我到办公室找来一叠明信片,全是竹海的美丽风光,让小许同学挑了他最喜欢的一张留作纪念。在大家赞扬和羡慕的眼神中,小许无比激动地回到了座位,那一天他一有空就欣赏那张明信片!我知道,以后会有更多的学生带来不同的花草,我期待着!

新的一周开始了。周一早读课我来到教室批改作业,顺便看看有没有同学带来花草。可是没有动静,我没吭声,心想:“等待花开。”第二节是语文课,我早早在讲台前作准备,忽然间一群学生捧着花草上来了!好家伙,他们一大早就把花草带来了,一直放在身边藏着。我让带花草的学生分别向大家介绍了花名、花的来历。在为他们喝彩的同时,我也奖励给他们每人一张印有竹海风光的明信片。教室里一下子就有了春的气息,雍容华贵的大理菊、秀气清丽的文竹、造型奇特的仙人掌、灿烂如霞的花叶菊……十多盆花在教室的角落里安家落户了。我心里暗喜,这是多好的作文素材呀!于是那天布置家庭作业时我说:“看看谁能用他的笔来描绘我们教室里的春天!”边说边用手指了指放满花草的教室一角。马上有学生应和道:“我知道了,每日简评可以写教室里的花。”我微笑着点头赞许。为了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丰厚作文素材,锤炼学生的语言,我一直指导学生坚持写好“每日简评”。

周二,我上完早读课后就开始批阅孩子们写的每日简评,这种批阅可以说是我的一大享受。学生的每日简评中不乏写到教室里的花草的,有一些可圈可点的句子,但缺少精品,因为状物文还是比较难写好的。批到马宇焘写的每日简评时我眼睛一亮,浑身的细胞在瞬间活跃了起来,小马写得真好!他写的是那盆开得正旺的花叶菊,从花的形态、色泽到它的叶子,观察细致入微,描写生动传神,而且条理清晰。上语文课前,我让小马朗读给全班同学听。“在深绿色的叶丛中,花叶菊那小巧玲珑的花朵簇拥在一起。淡淡的紫色中渗透着淡淡的乳白色,在靠近花中央约2毫米处,颜色忽然变成了纯白色,整齐地形成一圈白色的‘句号’,煞是有趣,花中央就像是微缩版的向日葵。……”在小马朗读时,我端起花叶菊让学生观察,学生边听边看,悄然无痕地明白了写好状物文的一些方法。当小马乐颠颠地合上每日简评本时,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我抚摸着小马的头,笑着说:“我看到了一位了不起的作家,小马做得到,你们也做得到!我们教室里还有好多盆花,你们能一盆盆写过来吗?小马当擂主,谁来挑战,挑战擂主成功一律有奖!”话音刚落,徐文斌和彭轲就站了起来,小马选了徐文斌和他对决。我们的心里又一次充满了期待。

周三语文课前,文斌和小马站到了讲台前。挑战方文斌先读他写的仙人掌,听得出文斌读得很认真,对仙人掌作了仔细的观察。生动的描写,流畅的文笔,富有个性的语言,赢得了大家的喝彩!掌声刚歇,小马就读起了他写的仙人掌,“……只要有生根之处,再加上一丁点儿水,一些阳光,仙人掌就能‘活下来’,并茁壮成长。这一点同其他植物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这是小马写的结尾部分。掌声的热烈程度告诉大家,小马守擂成功仍然是擂主!文斌虽然挑战未成,但他的每日简评比以前有了新的突破。虽败犹荣呀!“还有谁要向小马挑战?你们一个接一个向小马挑战,看看小马能做几天擂主!”我边说边扫视了一下全班学生,发现孩子们闪亮的眼神中溢满了莫名的兴奋。

周四,我照例批阅孩子们的每日简评,意外地发现班里的蔡禹斐和杨立轩也写了风信子,他俩也在暗暗地和小马较劲儿啦!令人欣喜的是,他们也写得格外好。后来其他学生告诉我,昨天放学前,小蔡对风信子观察了好久,还作了详细的笔记呢!呵呵,孩子们是需要竞争的,需要这种友好的竞争。结果四个人都读了他们笔下的风信子,最后小马还是略胜一筹再次守擂成功,但其他三个同学也写出了水平,所有同学都获益匪浅。我被孩子们的这种热情感动着,下课后立即外出买了两袋小面包,奖给四个同学一人一个小面包,看着他们香香地吃着面包,其他同学眼里满是羡慕,羡慕的背后就是自己也要努力写好每日简评,努力提高写作水平!

周五,宗仪和小马双双站到了讲台前。宗仪把芦荟名字的由来、样子、作用,甚至种芦荟的花盆都写得生动细腻。小马,不愧是我班的常青藤,他笔下的常春花充满了生机,美丽的背后透着一种令人折服的品质。你听:“常春花终年不败,长年开花,这几乎是一个成功率近于0%的梦想。但常春花做到了,它创造了一个奇迹,一个伟大的奇迹,一个无法比拟的奇迹,一个用它坚韧的品格所创造的奇迹!”小马成功了,他写的常春花不但美丽充满生机,而且有了精神,他的文章已有了更深的内涵。连续一星期,小马天天是擂主。我奖励他一大块德芙巧克力。整整一周,我和孩子们一直在期待和兴奋中度过。

火车一旦发动,在铁轨上就会自行快速前进。为更多的孩子喜欢作文而欣喜,让我们的孩子品尝作文成功的喜悦,让他们从成功走向“成功”。

走向成功 篇4

世上的财富大多是由懒人创造的,因为他们懂得寻找成功的捷径。

题记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也都毕生为这个目标努力着。自幼,我们便被告知:勤能补拙、只有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不是每一次的努力都会收获,但是每一次的收获都必须努力,这是一个不公平的不可逆转的命题。这样的观念也早已在我们的心中根深蒂固。诚然,这种做法无可厚非,我们也不能否认它的正确性。只是,成功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应该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寻找最便捷的一种方法。

冰心曾说:娇艳的花儿,人们只惊羡于她成功的那一刻,却不知当初她的芽儿浸满了奋斗的汗水。一代书圣王羲之用他的经历为我们很好的诠释了这句话。我们羡慕他在书法上的成就,他因为尽心钻研书法而用馒头蘸着墨汁吃的故事也成为一段佳话。但是,如果换了是我们,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呢?我们认为王冕才情横溢,可你是否还记得:他门前的池塘被他洗成砚池呢?

我们羡慕他们的成功,亦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像他们一样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只是,他们的那种努力让我们望而却步。一直对着镜子的人,永远也看不到整个世界。眼里只有成功的人,一心只盯着预定的目标,就容易忽略很多事情,失去很多乐趣。我们都承认,他们是成功的。但你能说他们成长的过程充满欢乐吗?

成功需要努力,这是我们都无法否认的,只是,我们应该学会巧妙的努力。在奋斗的过程中学会偷懒,懂得忙里偷闲。

可口可乐是如今风靡全球的饮料,它的诞生就是因为它的生产者当时偷懒少加了一种配料。这样的成就想必它的发明者都没料到吧。你能说可口可乐的成功不是偷懒也能成功的最好证明吗?

我们都渴望成功,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未来。只是,有些人,不需要姿态,也能成就一场惊鸿;而有些人,虽然达到他们预定的目标,却早已气喘吁吁。所以,我们应该明白:有时适当的停下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前进,正如把拳头收回来是为了更有力的出击。我们不惧怕苦难,可是我们懂得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寻找成功的捷径。

走向节约之路作文 篇5

走向节约之路

俗话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是,现如今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呢?

如今的人们。生活变好,但也开始浪费起来!想想以前的人,吃不饱,穿不暖,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他们省吃俭用,只为了让自己的后代过得更好,但他们没想到,后辈却走上了浪费这条“路”! 如今的有钱人,到餐馆吃饭,菜单上指指点点,点一桌子的.菜,也许只顾寒暄,也许是要面子,连筷子也不动几下。走后只见服务员将菜统统倒掉,见了怪可惜的。我想:难道他们忘了自己的前辈是如何节约和辛勤的劳动才换来了如今的无忧无虑吗?

新闻上铺天盖地的播放着某些地方闹荒的事,来了什么洪水,旱灾之类的,对于农民来说,这样下去,更别提什么温饱了。

之前印度某个地方被饥饿威胁,所以人们发明了“米桶挑战”,把大米捐献给那些受灾的人。

走向成功作文 篇6

奥斯特洛夫斯基用生命写成了世界名著,也许你们会看到他头上戴着那顶荣誉的帽子,却谁曾想过他是一个念了3年半书,10岁开始做工,23岁全身瘫痪,双目失明,最后更甚是他用嘴唇咬出血痕,他出版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正是用顽强的毅力超越了生命的桎梏,谱成了一曲人类前行征途上的永恒进行曲。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女子100米决赛中,美国选手盖尔·德弗斯一举取得桂冠。可曾想,这这一年前,她还在与死神搏斗。在1990年时,她被确诊患了“身处坟墓一样可怕的病”,当她做完一系列化疗后,她更是不能站立,可她却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因为他坚信:只有我还活着,我就一定重返跑道。我们也看到了她超越自己,走向成功。

伦勃朗宁说:“人应该进行超越能力的攀登,否则,天空的存在又有何意义?”的确,每个人都需要超越自身,不断去克服前进道路上遇到的各种困难,迎接美好的明天!

走向成功的心理基础 篇7

细节决定成败, 一个为万人熟知却又众人不视的名言。在多数人的眼球有着这样一个有趣的特点, 它们对盯住眼前大或多的东西表现的活力满满, 往往看上了就死盯着不放, 而对于小而少的, 宁愿睁只眼闭只眼, 放之任之, 不理不问。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上层的少部分人, 他们的眼球其实和多数人的大同小异, 唯一的不同, 就是分工更细致, 他们既能牢牢盯住大而多的事物, 又能腾出余光来“关照”小而少的。

有关这方面的案例数不胜数:世界500强的一家企业招聘高级管理人才时, 一群应聘者前去复试。应聘者都很自信的回答了考官颇为简单的提问, 可最后他们纷纷落马, 惨遭淘汰。唯独最后一人走进房间时, 发钱干净整洁的地毯上扔着一个纸团, 他毫不犹豫的捡起来, 这时考官说:“请看看你手里的纸团。”这位应聘者打开纸团, 见上面写着:“热忱欢迎您到我公司任职。”多年后, 这位应聘者成了一家著名公司的CEO。这个故事的真假我们暂且不论, 但它生动的表现了细节的力量。细节作为容易被大多数人所忽视的东西, 却往往成为少部分人成功的利器。

由此我们能够明白, 生活中的一些不起眼的细节是多么重要, 它往往就是决定你人生成败的钥匙。然而你可能会问, 细节是决定成败的钥匙, 那心理承受能力不就无足轻重了么?不, 亲爱的朋友, 当然不是, 难道你认为门背后便是成功?其实, 若把成功比作险峰之巅, 注重细节的优势就好比得到了地图, 知道走那条路可以带你达到顶峰, 但绝不代表告诉你哪里有直达山峰的缆车。成功之路终究苛刻艰难, 如何迈向峰顶就是我下面要说的。

若想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就必须先理解它的含义, 那么, 平时常挂人们嘴边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什么?其实, 心理承受能力与拳击比赛中的术语“抗击打力”很是相似。在擂台的角逐中, 那么抗击打力弱的选手, 也同样容易遭到被逐出拳台的厄运。直白点说, 它就是你能面对多大程度的挫折、痛苦而不畏惧、不退缩、更不屈服。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心理抗打击力, 但不完全等同于心理素质, 应该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古往今来, 不乏因心理承受能力强而流芳百世的名人名事。像我们备受熟悉的音乐家贝多芬, 一生苦遭磨难, 却取得了傲人的业绩。文人张海迪一生都在轮椅中度过, 可她不但自修小学、中学的所有课程, 还自学了英语、德语和日语, 成为万人榜样。但同时, 我们也不断看到因心理承受能力差而屈从命运的悲剧。而且我认为, 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在迅速减弱。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每年自杀的大学生至少在100人以上!并且以名满全国的清华北大两座学府甚为严重, 究其根本原因, 大多是学业理想包袱过重, 自己觉得无法实现, 或因某些学科测验失利所致。当然, 其中也不乏为情所困, 自寻短见的。真是可悲可叹, 连如此小事都承担不起, 更何谈日后的成功?

言归正传, 那么, 在这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 隐藏着怎样一个因素?

在我看啦, 最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缺乏各种挫折的磨练。因为只有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困苦挫折, 才能提高克服困难, 挣脱泥淖的力量和勇气, 并建立起再次迎接命运挑战的心理准备。而当今的包括我在内的众多青少年, 在成长期间受到父母的娇宠溺爱和过度保护, 使其经历的磨难太少, 也就无从谈起战胜挫折的信心和经验了。

曾有心理学家跟踪调查了100多位即将踏入社会的毕业大学生, 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心态盲目乐观, 认为自己一定能找到高收入, 低投入的工作;而另外一部分则对未来的发展持谨慎观点, 觉得路途不会一帆风顺, 必定会有波折。可恰恰是这些心态“悲观”的学生, 比前者获得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更好的收入。为此, 心理学家解释说, 过多积极的想法会给人误导, 让我们在需要奋斗的时候, 却认为胜券在手, 盲目的等着那些所谓美好的“机遇”。

可以看出, 对生活里可能发生的困难挫折时常保持足够的心理准备, 是一个人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事物的发展是起伏波澜的, 因而我们的生活不可能总是安安稳稳, 有时难免会遭遇突如其来的困惑, 甚至莫大的打击。此时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 就容易陷入被动之中, 造成心理失衡甚至崩溃。

对于人本身而言, 生命是一个不断适应环境, 完善自己的过程。学习的本质就是学会适应, 正所谓有压力, 才有动力。所以, 要想迎接一个成功光明的未来, 我们一定要扎实根基。一方面不丢细节, 不断地发掘机遇, 另一方面充实自己, 提升心理承受挫折的能力。在身处人生的暴风雨之际, 勇于面对, 顶风稳步前进, 坚信在走过低暗的雨云后, 一定是爽朗的晴天!

摘要:一个人的成功, 关键在于他是否能够战胜命运中的挫折。众所周知, 危机往往是一个人在不经意间积累的, 而成功也是由许多细节累积而成的。在很多时候, 一个人的成败就取决于不为人知的细节。成功的过程, 就是战胜挫折的过程, 而战胜挫折的关键, 就是拥有过硬的心理承受能力, 也就是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 怎样把握好细节以及如何拥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就成为成就辉煌人生的关键。

关键词:心理承受能力,重视细节,心理抗打击力,困难挫折

参考文献

走向性和谐之路 篇8

据俄罗斯近年一项调查,在体验过高度或较高程度性满意的女性中,认为自己婚姻是幸福或十分幸福的占79%,认为自己婚姻状况一般的占16%,认为自己婚姻并不幸福的占5%;而在性满足程度较低或很低的女性中,认为自己婚姻是幸福或十分幸福的占35%,认为自己婚姻状况一般的占43%,认为自己婚姻很糟的占21%。对上述资料稍加分析就会看出,在体验过高度或较高程度性满意的女性中,认为自己婚姻是幸福的较那些性生活不和谐而又认为婚姻幸福的女性要多1倍;而在第一种情况里,认为自己婚姻不幸福的,只占第二种情况的三分之一。这表明,夫妻性和谐与家庭的幸福感有明显的相关性,和谐性生活有利于加深夫妻之间的感情,使家庭生活变得更加幸福美满。

那么,怎样才能走向性和谐之路呢?

一、夫妻感情要和好

人类的性爱不仅仅是男女两性在肉体上最为密切的接触,而且也是感情上最为亲密的沟通和交融,因此真正的性爱离开两性之间融洽感情是万万办不到的,夫妻恩爱之情是性生活和谐的基础。

为了建立良好的夫妻感情,夫妻双方在事业上要互相关心、支持和鼓励,在生活上彼此关心、体贴和照顾。此外,还应广泛增加夫妻之间的性外联系,增进相互接触的机会 ,如一起旅游、度假、访友、会客和庆贺生日等,使夫妻关系常温常新。当然,为了增进夫妻感情,还要尽量清除那些能对夫妻感情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如夫妻之间因为经济支配、赡养老人、抚育子女、个人习惯与嗜好等问题产生的相互不信任、不尊重和不理解,以及由于猜测、怀疑乃至真正的婚外恋所产生的怨恨不满情绪等。只有认真解决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有夫妻之间的"琴瑟之好"。

二、思想禁锢要除掉

几千年来封建落后的性观念对人们的思想禁锢不容忽视。传统的性观念是把性的功能归结为单一的生殖功能,而不承认并竭力抵毁性的享乐功能和精神内容。除此之外则都是"非分之想",甚至被认为是"下流"、"肮脏"和"淫秽"的。因此为了达到性生活和谐美满,必须对性和性生活树立正确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性爱中解除压抑,回归自我。

三、温馨环境很重要

良好性生活环境的必要条件是安全、安静、舒适和温馨。

要保证性生活过程的隐匿性,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虽然夫妻过性生活是天经地义的事,但男女做爱总归是两性之间最亲密也是最隐匿的活动,唯恐别人看到、听到或受到干扰。为此,做爱环境最起码的条件是夫妻单独居住一屋,小孩长大了要尽快分床分屋。如果住房有条件,卧室要设在最隐蔽的房间以防干扰;做爱之前把门锁好,把窗帘拉好。这样即使是在自己家里,也才能保证真正的"安全"。须知,在实际生活中由于这些细节未能注意,以致在男欢女爱之际,特别是在白天,让孩子和家人闯进来闹出尴尬的可并非少见。

要避免声音的骚扰。室外人的走动声、说话声以及室内的电话铃声、床铺的嘎吱声等,都可使人们的性兴奋过程戛然而止,受到强烈的抑制和破坏,而把一场原本安排得好的"良宵美景"搅得无影无踪。

室内的温度要适宜,同时室内应保持空气清新,不应使人感到憋闷和不适。再有床铺要结实,床垫要有一弹性,但不能过分松软。在此基础上,夫妻双方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想象把做爱的环境布置得更温馨浪漫一些。比如柔和的桔黄或玫瑰红的灯光属于暖色,更能烘托出甜蜜温馨的气氛。也有人愿意伴有轻柔舒缓的乐曲,以便在亲昵时展开幻想的翅膀。还可在卧室里洒上一些花露水或香水,芳香的气息也会给人以美好的情绪,为性事平添几分欢悦。

最后要说的一点是,良好的做爱环境除了物质条件以外,还要有良好的精神氛围,也就是要有良好的心情。忧郁、思虑、愤怒、恐惧以及身体劳累不适都不宜过性生活。遇到这种情况,夫妻双方还是偃旗息鼓,另择吉日为好。

四、事先爱抚不可少

男女双方的性兴奋过程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首先是要有一个性唤起过程,即通过一定的性的感官刺激使男女双方的情欲得到激发,并为进一步的性爱过程做好生理和心理上的准备,因此事先爱抚不可少。加之男女双方在性欲发动中快慢和程度的差异,更需要有一个过程,以使双方共同步入爱河。

首先要有爱的语言,这是男女双方情感沟通的最好方式。而"女人是用耳朵去爱的",因此为使女方的情欲得到发动,动情的言语是不可缺少的。通过绵绵温情的话语可激发双方对性亲昵产生欢悦的情欲的渴望,在此基础上则可充分使用抚摸、亲吻和拥抱等种种爱抚方法进一步激发对方的情欲。

事先爱抚和准备所需要的时间主要取决于双方特别是女方的个体性特点和当时的情欲状态,有些女性这段时间为一、两分钟,而有些女性需要10分钟,但一般不超过10~15分钟。越是热血多情的女性,她们所需的发动准备时间就越短。做为女方在她们感到自己已做好了充分准备可从爱抚转向性交时,应该向男方示意,过分地拖延准备时间也会贻误时机而使性敏感性降低和丧失。同时某些容易兴奋的男性在性亲昵中也不宜对女方进行更长时间的爱抚,因为这对他们的刺激比女方更大,而他们就不能进行较长时间的性交了。

五、共同参与,积极投入

在人体一系列生理功能中,只有性功能是惟一由男女双方共同完成的,因此良好的性生活有赖于夫妻双方的共同参与和积极投入。为了做到这点,有以下忠告:

●男女双方都有"爱"的权利也有"被爱"的义务,性爱是有赖于夫妻双方共同完成的情感行为活动,是夫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不要不把怀当回事,而应该积极投入,共同完成性爱这曲美妙和谐的二重奏。

●亲昵时对对方的一举一动要表示关注,对来自对方的爱抚要有所应答,当然最好是积极的响应和配合,而不能心辕意马,"人在曹营心在汉"。在夫妻肌肤之亲时不要想着别的事,或是摆出一副漠不经心"无所谓"的架势;

●亲昵时不应该谈论与性和爱无关的事情,诸如询问"电话费交了没有?""最近与某某上司的关系怎样了?"

●在亲昵时,当妻子出现呻吟、身体抖动等激情表现时,做丈夫的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能讽苦挖苦,而如果丈夫在性行为中有亢奋表现,也不能骂他是"流氓"和"色鬼"。总之双方都不能随意挫伤对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尊重自己的"另一半",不能把自己的性需求和性偏好强加于人,在尝试新的性行为方式时,更应征得爱侣的同意,而不能一意孤行,强求对方就范;

●在对方身体疲惫、心情不佳或患病不适时,自己不要主动提出做爱,更不能强求对方;

●夫妻性事,要允许对方说"不",要注意倾听对方的意见,尊重对方的意愿,因为"强扭的瓜不甜"。还因为性爱本身既是一种索取,又是一种奉献,这就意味着双方都要有所取舍。

六、学点懂点爱的知识和技巧

如果说,人的性欲是一种本能,但这只能说明那人在性发育成熟后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交媾的愿望,并在一般情况下能"无师自通"地进行交媾,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生来就善于很圆满地完成性亲昵活动,人们一开始就能使性生活变得十分和谐完美。而即使多年合作的夫妻,他们的性生活也存在着质量问题,即如何能使性生活调适得更好。所有这些都需要学习,需要探索,需要双方掌握必要的爱的知识和技巧。

这里应该强调的是,学习性知识技巧,不仅是男方的事,女方也要表现出一定的主动精神。在古印度《爱经》中就有这样一段论述:"聪明的妻子应该是掌握爱的技巧的行家。她应该知道许多藉以唤起男性情欲的方法,掌握各种各样的爱抚方法。但遗憾的是,人们没有把年轻而没有经验的妻子打发到那些有经验的女人那里去把这种爱的技巧学到手,如同打发她们去学烹制美味佳肴。"我想许多夫妻也许会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

(作者孟继贤,中国性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铁道医学专家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性学会会长,著有《女性性障碍》、《女性性障碍诊治指南》、《美的奥秘》等。咨询电话:0931-4921107)

走向成功作文 篇9

第八届优雅阶层颁奖典礼倒计时,“王思懿,出来!”老师把我叫到教室门口,拿出手机,给我看了短信。他想让我参加,嗯!这不是很好吗?哈哈,你可以看到博友!

老师给我妈妈发了一条短信......

成功、绊倒和压垮的脚步可能会有挫折。为什么当你摔倒的时候会有什么东西不见了?

仔细想想,在第八节图书课的活动中,我们班所有的学生都尽了最大努力。我们花了很多钱,我们的写作水平一直在不断提高。

“老师,张怡楠(花雨梦)...他们不会去吗?”“我没有告诉她的父母我不会去……”

这时,我震惊了,不仅仅是我自己,而是整个五八个人的班级!每次我去博客,都会看到尚欣(门罗·尚欣)、张怡楠和童梦阳的评论...在每个博客帖子下。为什么?这是为什么?

我知道,我也付出了很多,虽然我是手腕,但我的力量远远不够,我还得努力工作!他们给的比我多,为什么?这是为什么?

下课后,他们俩都发现了这件事,“我也想去!”我看到了他们眼中的渴望。我知道我们班的每个人都想去,但是......

他们两个工作非常努力,报酬比我高。“你可以告诉老师,我也想去!我想老师一定会让你走的!”从第二课到第四课,我一直想告诉老师。最后,我在下节课给了自己勇气。“老师,我也想去!”谁也没有想到,反过来竟然是一次失败!“我不想你去,你得担心人家的母亲王思懿、王思懿,否则你就不想去……”老师说完,骑着自行车就直接走了......

没人认为这是他们得到的回报。他们两个都要流泪了,他们的心很痛。我心里知道他们付出了很多,想见到博友。观看颁奖仪式很遗憾。......

商辛然一句话没说就回家了。我和张怡楠一起回家了。张怡楠在回家的路上告诉我她有多想去!

当我到家时,我告诉妈妈,“我不去!”“为什么,我们走!”我把这件事告诉了我妈妈。我妈妈耐心地责备我。我满脸泪水,打电话给天津的祖母。奶奶也能感受到我的心,教育我,和我妈妈好好交谈。

妈妈拿起手机给张怡楠的爸爸打了电话。他父亲还说张怡楠非常想去,知道张怡楠不够强壮,但他父亲可以实现张怡楠的愿望。

我不去!我不去!我妈妈给了我一个教训。我的脸上满是泪水。走吧。孩子们......

我知道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只有一个阶级的团结,才会绽放出真正的力量!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都害怕失败,但是他们必须有一些失败。只有在失败之后,成功才会更加完美。

走向成功作文 篇10

当我要写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想了一个问题:信仰是不是就是自己的理想?我觉得不是的,所谓信仰,就是一个精神支柱,一个在遇到大苦大难时支撑我们走下去不放弃的一个理由:即使我们失败了,但是有信仰的存在,所以不会放弃;即使我们落魄了,但有信仰的存在,所以我们一直相信;即使我们安稳了,但有信仰的存在,不骄不堕。

信仰不是单一的,它形形色色;它可以是一个神话,一个人,一种思想,一种境界,一个事物,一个理想,一个团队,一个企业。外婆一家人信仰的是基督教,而我们家四口人有三个也是信这个的;面对这种事,我不支持也不反对,因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信仰,每个人都有追求信仰的权利。

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有一个信仰,那就是我一定可以成功;于是他会不停的前进,一直努力的奋斗,哪怕是失败了,遇到困难了;只会在心里自我的调理自己的情绪,心态还有鼓励。

每一个失败的人都有一个信仰,看到别人成功他很羡慕,也想像别人一样;他也去奋斗了,结果失败了,他告诉自己这事太难了,自己根本做不到,人家比我聪明才能做到的;遇到困难了,就停下来犹豫不决:前面的路不仅昏暗更加的坎坷,我要是这样一路走下去,还没有成功就牺牲在了半路上。

像一些教派,从古至今的流传下来,有人说它好,有人说它坏;有些人利用一些谣言或者组建一些教派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不管这些目的是什么,我们都不要忘了我们现在的信仰:新中国。生是炎黄子孙,活是人民群众,在党的号召下;我们最应该信仰的就是党,是伟大毛主席一手建立起来的。

爱国也是一种信仰;就像孩子和父母一样;尽管你父母再不好,但他们是你的父母,给了你安稳的生活,给了你新生命;如果没有父母就没有你的存在。

信仰是需要扞卫的,总有人想通过谣言的方式去诋毁我们的信仰,甚至想瓦解我们的信仰,侵蚀我们的信仰;如果允许了,我们就失去了信仰,失去了精神支柱,变的居无定所,漂泊无依。

新中国是我们中华民族每个人的信仰,为了扞卫我们赖以生存安稳平和的信仰,我们会毫不犹豫的打击一些能够造成我们信仰损失的因素。以前,我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想去当兵,因为工资不高,没自由又苦;但是我现在明白了,他们在乎的不是工资也不是个人的自由,而是为了维护我们信仰的安全,为了扞卫我们信仰的英勇的卫士。

一个人,不管你的信仰是什么,都会随着这种思想走下去。

如果一个人有了信仰,他的前途就有了指明灯,有了希望;

如果一个人有了信仰,他才不会孤独和迷茫;

如果一个人有了信仰,他所坚持的才有了意义;

如果每个人都能给自己找一个信仰,那我们就不会彷徨,不会惆怅;

多元化,走向成功还是断送成功? 篇11

每次走进药店,看着药店卖起了杂粮和日化用品,笔者都会想起巴菲特的故事。

中国人做生意讲究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这听上去很精明,能够分散风险啊!很多企业你看他的名字,根本不明白是做什么的。问他,人家就说:什么赚钱就做什么。这话听着玄而空,透着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浮躁味道。啥都做,一定是啥也做不好。

近几年,不管原来做啥的,做服装的、做餐饮的、做建材的、做进出口贸易的、做零售的……都涉足房地产了,因为房地产赚钱容易。结果,房地产市场一调控,这些涉足者鲜有能抽身潇洒离去的,一大批被套。以前有种理论:“大象企业”不可能破产,孰料拥有158年历史、6000亿美元资产的雷曼兄弟都悲惨地被击倒。有谁不会死呢?像联想那样涉足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地产、PC、新能源、化工、农业、白酒、金融等领域的航母,也极有可能被多元化经营拖得减速或者搁浅或者触礁成了泰坦尼克号。

而做房地产的,开始做物业,开始做投资,开始做百货,甚至开始做影院;做餐饮的,开始做文化产业;做电商的,开始做物流仓储;做快递的,开始做起了连锁便利店。人们都恨不能将整个产业链的利润都吞了。殊不知,获利之前需要大量投入,需要苦熬市场培育期,需要学习不同于以前的新领域知识,等等等等。不下水的时候看别人游泳很潇洒,一下水才知道,不是那么好玩的。

多元化害了不少曾经的名牌企业,比如无人不晓的DVD生产商新科集团,后来扩展成数字化消费类电子产品和新型家用电器产品两大支柱产业,拥有数字科技股份公司和四个厂房、新科空调、模具注塑、金属制品、汽车电子、农场等繁多业务。过度扩张使新科欠债累累,几十亿的银行贷款还不上,只能转型或重组,并于2011年8月份宣布将不再生产影碟机。

深层次的原因其实不在多元化,而在于盲目。在中国,多元化不是调研、计划的结果,多是见别人赚钱眼热了,或者想摆脱别人掣肘和控制产业链才自己做的。

中国的企业很不屑做专,他们的关注度不够专一,做事不够专心,在自己的领域里不追求做到专家。总是东瞅瞅西望望,恨不能将能赚的钱一夜赚个够。这迟早会尝到苦果的。比如,做低端汽车的奇瑞,偏偏想发展高端品牌,但他花大价钱请了梅西做代言也没人相信。因为奇瑞二字在人们的认知里已经等于低端。

当然,多元化也有成功的,但不是谁做都能成功,不是啥时候做都能成功。资金实力、扩张时机、学习能力、团队素质等等都得具备。即使在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多元化做大做好的也不多,像通用电器、杜邦这样的公司凤毛麟角。

多元化是一种诱惑,也是一个陷阱,你有可能死在多元化的路上。社会发展的趋势必然是分工越来越细,因为竞争越来越充分。你别想把一条产业链上的钱都赚了,赚你最擅长的那部分就好了,剩下的留给别人。

世界著名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说过:“除非公司战略将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如何让各个事业单位成功,否则,无论公司战略设计得多巧妙,都会注定失败。”这是他在跟踪研究了33 家企业从1950 年到1986 年的多元化战略得出的结论。

上一篇:金工实习报告电焊工下一篇: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防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