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之路作文(精选15篇)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艺术之路,可能是苍劲有力的书法,可能是美丽优雅的芭蕾舞,也有可能是悦耳动听的音乐之路,而我的则是——国画。
第一次看见国画的时候,是在公交车站,那里总有一块很大的广告板,因为游泳训练每次坐车都要看见。一次,我突然发现广告板上出现了一幅国画,那是两匹马,栩栩如生,好像真的在奔跑的一样。我看呆了,直到奶奶提醒我要上车,我才反应过来,心想,我一定要学会画国画!
妈妈好像知道了我的心思一样,很快就报上了国画班。第一次上课,我提着颜料箱一进教室,就闻到了颜料清香的味道,老师用毛笔稍稍沾了点紫色颜料,然后在宣纸上一点一按,居然画出了一串让人垂涎欲滴的紫葡萄。我暗自给自己加油:一定要学好国画。
可是,俗话说得好“理想很饱满,现实很骨感”。没过多久,我就有些厌烦了。因为我画得不大好,总要一遍一遍地重新画。有时妈妈还会批评我几句,我渐渐地不想再坚持下去。但妈妈的.一句话却点醒了我:“你自己做出的决定,不管怎么样,都要把它做好才行,怎么说放弃就放弃了呢?”听到这,我心里不禁产生了愧疚:对自己喜欢的事情,怎么能这么就放弃了呢?真是不应该,我要把国画学好,不能就这样半途而废!于是抱着这样的心态,我重新鼓起信心,更加仔细地去听课,临摹老师的方法和技巧,不断地进行练习,终于画出来的国画不那么难看了,老师也经常会表扬我,我的画画技巧有了很大的提升。
一、激发兴趣, 激活写作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 学生就有了学习的热情, 就会变被动为主动, 化随心为有心。学生兴趣可以从三个方面激发。
1. 多写一些日记型的随笔。
写随笔时, 鼓励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没有约束, 这样范围广了, 可写的东西就多了。
2. 要注意用心命题。
除了生活随笔, 可以经常有意识地布置学生做一些命题作文。
3. 要注意教师的角色定位。
因为教师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兴趣和热情。
二、走进生活, 寻找写作切入点
生活是人生的教科书, 其内容有无比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走进生活就是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把学生从课堂引向真实的生活, 把作文与生活紧紧地结合起来。在学校里, 一件偶发的事、一堂精彩的课、一次有趣的活动、一件得意的小制作、一次生动的小试验等等都可以拿来作为写作训练题材。老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写作点, 逐步引导他们学会写作。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 优化写作过程
小学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渠道。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一般是按常规思维去发现问题。所以, 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我们可以采取“多向辐射, 发散思维;发散聚合, 求异创新;学会质疑, 批判思维。”进行多点培养。
四、加强听说训练
加强听说训练应当是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是高速发展的时代交际的实际需要。听说训练可以在作文课上进行, 也可以用课前5分钟分散进行, 还可以结合其他课程和活动进行;可以在学校进行, 也可以建立每天回家和家长谈话的口语训练卡, 还可以引导学生以讲故事等方式进行, 在家长会向家长作介绍。
五、巧用评语
激励性语言鼓舞人心, 催人奋进。在评改作文过程中具有长处的习作, 我通常采用肯定型评语。赏识性语言能使人愉悦、快乐, 赏识能激发人的潜能, 使人心智开启, 灵感涌动。要经常蹲下来和学生交流。不在于“蹲”的形式, 而在于尊重学生人格, 尊重学生的见解。
总之, 作文教学始终应以学生“有物可写, 写之有乐”为前提去努力。作文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 一定要用先进的理论和丰富的文化知识武装自己, 勇于在改革之路上披荆斩棘, 探索新路。
看到语文老师抱着一沓试卷走进教室,崔逸急忙低下头盯着自己的桌面,装出十分淡定的样子,可心里却充满了期待:快报分数!
崔逸已经想好了,等到报到自己的分数时,一定要装出一副难以置信的表情,来迎接全班同学艳羡的目光。“郝昱翔,118分!”同桌一乐,屁颠屁颠地去领了试卷。崔逸瞥了一眼他的试卷,作文得了57分,小声嘀咕了一句:“哼!我的分数一定高得吓死你!”郝昱翔似乎听见了,满不在乎地白了他一眼。
上周语文考试,写作文时,崔逸诗兴大发,遂洋洋洒洒挥就了一篇意境深远激情澎湃的诗歌!写完后他还非常陶醉地默诵了两遍,自认为这次作文得分一定会创下班级纪录。周末回家,他更是缠着妈妈买了几本中外著名诗人的诗集,准备借此迈向文学之巅。晚饭后倚在床上,捧着那些诗集,崔逸觉得自己已走在了一条通往成功的坦途上。
“崔逸,88分!”老师故意把这个“吉祥”的数字念得很大声,自然是“刺痛”了他。这会儿,崔逸根本不用装吃惊了,他的嘴巴早已张得难以合拢,整个脸部完全扭曲。同学们哄堂大笑,郝昱翔笑得更厉害:“笑死我了,果然分数高得吓死我啊!”崔逸脑子里一片空白,好像整个大脑都用来堆放惊讶了——作文得了27分,而他刚好写了270个字,不多不少,平均10个字1分。“有些同学需要当心了,虽然作文题目上说文体不限,可你怎么可以写诗歌呢?不要总想着张扬个性啊!”语文老师离开教室前又敲打了一下崔逸。
唉,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看来诗歌梦只能让位了,还是高考梦更重要啊!崔逸叹了口气。一回家,他就将那几本诗集打入了冷宫。
不得不说,崔逸的适应性挺不错,方向一转,很快就上了路。老师批阅过他的几篇作文之后,当众表扬了小崔同学:“才思敏捷,顺应系统,很上路子!”崔逸看着自己60分以上的作文,心中窃喜,可是再回首读一读以前写的诗歌,心中又难免有几分失落。但是,为了考试分数,只能将诗歌梦忍痛割舍。星期天,崔逸又让妈妈买了一整套作文辅导书,诸如《记叙文模板示例》《议论文套路解析》《作文格式化训练帮手》等潜心研读揣摩。
一个月后,省创新作文大赛开赛,语文老师权衡再三,决定派崔逸代表本班参赛。崔逸很骄傲地扬起了头。又过了半个月,比赛结果出来了:崔逸只得了个安慰性的三等奖——他写了一篇自认为很合套路的议论文。邮递员将获奖证书和获奖作品集送达时,崔逸正躺在沙发上看电视。
崔逸随手翻了一下那本作品集,发现获得特等奖的竟是一首诗歌!评奖专家对这首诗歌大为推崇:“作者别出心裁,创作了一首精美的诗歌,在众多个性不够鲜明的记叙文、议论文中脱颖而出!”也就是说,它以强烈的个性化表达,打动了評委。
看到此处,崔逸心头蓦然涌起一种久违的冲动,旋即又被轻松地压了下去。哼!你就写诗歌吧,总有一天你会栽跟头的!这次算你走运!“你怎么可以写诗歌呢?不要总想着张扬个性啊!”老师的话又在耳边回响。
想到这儿,崔逸冲着厨房里的妈妈大喊:“妈,这周语文考试我作文又得了60分!”作文竞赛获得三等奖的“喜讯”被他选择性地搁置,未作通报。
王淦生老师点评
作者通过一名具有诗歌创作特长的中学生“弃诗从文”的经历的叙述,生动而又深刻地揭示了“应试教育”模式下的中小学教育对学生个性、特长的同化和压制。教育的意义本应是让每个学生能够有个性地发展,但现在的教育却在模糊个性,使学校蜕变成生产同一种样式产品的工厂。学生分数高了,可这分数背后的成本有谁计算过?
同时,此文也提到了一个高考作文的技术性问题,那就是高考作文把诗歌(现代诗、律诗)文体是排除在外的,即使标注的是文体不限,其实诗歌也是被潜规则了的。此外,文言文、繁体字写作也是被排除的。所以考生要注意。而造成这现象的直接原因,一是诗歌、文言文作文的优劣不好评判,二是对于观点性强的作文要求,诗歌表达观点不直接,有先天的局限性。而有了简化字,繁体字是弃用的,只作为一般了解。
(编辑/张金余)
我开始会在家里面自己一个人练习着画国画。终于我这次迎来了一个参加国画比赛的机会,我感到了非常的开心,终于可以
有一个英雄的用武之地了,我感到非常的兴奋。老师说我最擅长的是山水画,所以这次比赛我决定以一张山水画来参加这一次的国画比赛。
屈指算来,我学国画已经有五年了。在这五年的时间里,我从一个国画的“门外汉”变成了提笔就能作画的“徐悲鸿”。
记得刚开始学的.时候,我一进国画教室,就被国画的神秘吸引住了。只见老师随便在纸上画了几道,添了几笔,那张纸立刻变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那一刻,我便爱上了这个叫国画的东西。从那时起,我便认识了什么叫笔墨丹青,知道了什么是浓妆淡抹,空旷远近。
每一次作画的时候,我仿佛都会被手中的画笔带到一个神奇的世界,我在里面尽情的遨游,随心所欲,几支毛笔,几种简单的色彩,便会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我的所有心思与想法。
就在前不久,期中考试的成绩不是太理想,心情十分不好。同学的笑声,吵闹声,都没有吸引住我。到了学国画的时候,老师教我们画牡丹,并要用细细的笔尖勾花瓣,然后再涂色,画着画着,我的心情顿时平静了许多,接着,老师又让我们画大雁,小船,并讲了要掌握的知识,最后我完全沉浸在了国画的世界里,似乎所有的烦恼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在接下来的自由创作里,我任由手中的笔画出冬雪中迎寒盛开的腊梅,遨游蓝天的大雁,搏击风雨的苍鹰,看着笔锋流淌的作品,心中涌出了一个词,那就是——坚强。画到空旷的山峰,广阔的平地,心中涌出了一个词,那就是——乐观。是啊,我们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强乐观地去面对!尽管这一次考试考差了,也没有关系,不是还有下一次吗?伫立在画前,我的心情是如此的平静开阔。此时,我的心中又冒出了一个词,那就是——感谢!
我按画画老师教的步骤,我先把墨水倒到调色盘里,再把毛笔放到小水桶里浸湿,添了点墨水,这样,就可以开始画啦!
我照着样纸,一步一步画起来。我先画了一个圆圈的头,再画上头发、眼晴、鼻子和嘴巴,然后画上一个瘦瘦的身体和两只手,最后再画两只脚。这样,一个人就画好啦!
画完每个人后,我又开始画第二、第三个人,不一会儿,人物全画好了,我就开始画背景了。
我先把毛笔放在水桶里,洗干净,添上很多墨汁,画了一根粗粗的树干,再放在水里吸干水,添一点墨汗,画了十几根大小不同的树枝,最后,我又在后面画了几座山,这样背景也画好啦!
最后,我就开始上色了,我先把需要的颜料挑出来放到染色盘里,这样,就可以开始涂颜色了。我先涂人的衣服和裤子,涂好后,再在树上点上一点一点表示树叶。最后,把山和地涂起来,一幅画就完成啦!
国画的规律反映了国画的普遍特征和必然要求,揭示了国画纷纭现象所蕴含的某种仍具积极价值的共相因素。但在实际创作中,国画的规律并非是画家必须要遵守的教条,而是在个体画家主体内部,与画家的个性构成一个矛盾关系。在这种矛盾关系中,个性与规律相互融合、相互转化,实现规律和个性的共同创造,升华为一个新的艺术境界。国画规律在国画的历史中是运动的,这需要我们要不断对其加以重思。这种认识是从规律的角度反思国画,旨在把国画这一活动形态的规律和更深层的文化规律、道德要求、审美诉求结合起来,建立一种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的文化体系,同时也是一个面对时代环境,不断发掘国画文化潜能,释放其文化能量的过程。
[前沿报道]
一、教师必须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要打开他的创作的泉源,就必须教给他观察和发觉各种事物之间的众多的关系。教师应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去体验;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置身于大自然中去玩赏,在玩赏中观察,玩中感悟,赏中习作。要让学生真正做到四带:带好自己的眼仔细看;带好自己的耳认真听;带好自己的脑边想边体验;带好自己的笔做必要的记录。我在教学中坚持让学生写日记,要学生用自己的火眼金睛发现生活中的精彩镜头,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感悟深刻的一刹那,尽量拓宽学生的活动场所。我往往利用课前五分钟及课外活动课的时间,让学生读自己的日记,师生共同评比,评出具有独特发现、独特体验的好日记。这样学生写日记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写日记不再流于形式,日记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了。学生也日渐养成了细心观察的好习惯,促使学生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做生活的有心人,为习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二、教师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真实生活
亲身经历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可贵的写作,有了切身体验才能动于中,发于言。倘若教师命题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没有真实的生活体验,又怎能激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呢?学生只能在万般无奈下去胡编乱造,写出的文章只能是语无伦次,前后矛盾,缺乏真情实感。因此教师应适当地创设情境,给予学生真实的感受,引导学生用眼、鼻、舌、手去摄取生活素材,让学生眼中有物,方能笔下有文。特别是听了齐白坚教授快乐大作文的观摩课,更是使我大开眼界,受益匪浅。齐白坚教授善于创设原始的情景,让学生运用眼、耳、手、鼻、舌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学生独特的体验,适当指导学生写作的基本要点,放手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高涨情绪中学会作文。回到学校,我马上利用两节课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吹气球》比赛,布置了比赛的规则,在三分钟内谁吹得最大,谁就取胜,当然气球吹破的被淘汰。在比赛过程中我适当地引导学生做到眼、耳、脑、笔并用,比赛结束后,我便让学生动手写作,一节课时间学生就把自己的作文写好了,个个同学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往日写作时的愁眉苦脸已荡然无存。
三、教师让学生积累好词佳句
积累丰富的词汇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大量阅读既可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语感,又可为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丰富学生的词汇。反之学生阅读量太少,积累的词汇有限,学生的作文也只能是茶壶里面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内心不能尽情表达,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吸众家之所长,要求学生多读、多想、多记、多用,丰富大脑,写作时这些好词佳句就能准确地为自己的文章增添光彩。当然积累好词佳句不能靠一朝一夕,要持之以恒,积少成多。同时还要注意积累的方法。我在指导学生阅读习作中,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勾、背、写好词佳句,积累的内容可以是名人名言、诗句或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优美句子,也可以是人物外貌,或细节描写的句子,也可以是好的开头和结尾或新颖的题目。平时有空时拿出来读读背背并默写下来。我总是利用课外活动课开放学校图书馆,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每个星期五下午的活动课让学生展示该星期积累的好词佳句,表扬课外阅读量多并做好读书笔记的同学,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的兴趣。
四、教师要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采用作文比赛、创办作文园地、向报刊投稿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有效地保持学生的写作兴趣 。当学生的写作得到更多人的认同时,他的写作欲望会随之高涨。 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别人的作文是否被表扬了,他不记得了,而自己的作文被表扬了,特别是被当作范文来朗读后,他们是终生难忘。 我在班级创办“优秀作文园地” ,评选“个人作文进步奖” 。每次写完 小练笔,抽出部分时间让学生上台读自己的文章,尽可能做到每个学 生都“榜上有名” ,让他们亲身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接着选出好的文章 向报刊投稿。另外要特别抓住后进生的“闪光点” ,不但要在课堂公开表扬,还要在课后进行个别鼓励,让他们树,立信心写作文,觉得“我 能行” 。
父亲的国画梦
父亲的国画梦 父亲已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憨厚的笑容中,总是带着一尘不变的良好心态,执着与追求,随和的性格,柔和的目光中透露出坚定。
父亲出生的年代正是上世纪60年代初,那时的生活是连饭都吃不上,每天能吃上红薯都是莫大的幸福,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艰苦的生存着,在生死线上不停地挣扎。
家乡有个习俗,每当有小孩子满一周岁的时候,就会在他生日当天进行“抓周”,以此判断将来长大以后的志向。父亲面对者身边摆满的鸡蛋、算盘、粮票等东西扫视了一圈,不紧不慢,手脚并用,蹒跚而行,伸出稚嫩的小手,紧紧抓住较远处的毛笔不放,当场来了一个凌空作画,漫天飞舞,看来长大后说不定还这能成为一位舞文弄墨的文人呢。
父亲8岁的时候才去读书,那时候小学就叫村小,从第一次拿起铅笔,在课本上写下自己名字的时候,就再也没有放下过手中的笔。
美术课,黑板上简单的几笔就构成了一个形象的小动物,这引起了父亲的极大兴趣,照着黑板上的一笔一划,无比认真的描绘在纸上,颇有神韵,老师批改之后,给出了100分的.最高评价,也全班画得最好的,没有之一,即刻被任命为美术课课代表。父亲从此感受到了一种责任,势必成为领头羊的思想悄然萌发,为了课代表的荣誉,越发认真的去描绘老师所传授的一切,每一句话。
一发不可收拾的父亲,似乎对绘画着了魔,不仅仅是上课在画,下课也在画,学校画,家里也画,读过的每一本书,空白处,都留下了满满的画影,书中的插图是父亲的最爱,每当一本新书发下来,父亲就使劲儿的翻看着所有的插图画,日日夜夜的临摹、描绘。
夏练三伏,冬练三九,不管是天晴,还是下雨,亦或者是下雪,炎炎夏日,任凭汗水不断滴落,也绝不松开那出着汗,握着笔的手,冷冷寒冬,抵不住的风呼啸在耳旁,肿的赛过胡萝卜的通红小手,依旧颤颤巍巍的在纸上、地上、墙上,画着,写着,未曾间断。从最初的少儿简笔画,慢慢到后来的素描、速写,再到用毛笔挥洒的国画,这一画就是五六年,奠定了极其深厚的美术基础。
每天语文老师都布置了一份必不可少的作业,练习写毛笔字,说练字就是练心,练得一手好字,终身受用不尽。这也是父亲持之以恒的必做功课,从不间断,没有了纸,没有了墨,笔早就写得坏的不能再坏了,怎么办?
常常以手代笔,在坑坑洼洼的地面上,一笔一笔的画着,写着,磨去了一层层的皮,积累了越来越厚的茧子,沉浸在那广阔的天地里,不知疲倦,描绘着属于自己心中的那个梦,希望能够把看到的,花鸟虫鱼都画下来,画出这个世界的精彩。
初中毕业,已经十六岁的父亲,觉得自己八年作画遇到了瓶颈,不知道以后的发展方向,内心十分迷茫,笔下再也难以为继,更加痛苦的是,作为家里的老大,还有五个弟妹,必须担负起照顾大家庭责任,每天都要承担起大部分的劳作,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是应该继续自己的梦想,还是弃文从农,当一名普通的劳动者呢?
经过一番苦苦挣扎之后,父亲毅然决然选择了继续他的国画梦,带着自己的拙作,跑到县城的工人俱乐部去拜师,当时闻名中外的李志荣师傅看了父亲的画后,觉得父亲的画非常有灵气,加以培养一定能够有所成就。
此后,在老师的指点下,父亲的画技得到了飞速发展,秉承着“画不仅仅是要画出现实中的方方面面,更重要的是画出心中所画,梦想所画。”的理念,学习继承了“渲染法”,“没骨法”,“泼墨写意法”,“勾勒法”等传统技艺,开创了“点金法”,“一气呵成法”等创意技法,并以此为终身职业,天天手不离笔,一晃,40多年就这样过去了。
在上世纪90年代,父亲多次斩获国内各种类型书画金奖,最高艺术段位达到7段,许多作品被美国、加拿大、香港、澳门等国内外友人收藏,一时风光无限,那是父亲的梦,从小小的乡村走到大城市,再到国际舞台,艺术是不分国界的,能够获得那么多的成就,十分感慨,而然他的梦并非就此止步。
21世纪伊始,父亲不再参与带有比赛性绘画,选择了隐退,把机会留给有梦想的年轻人,转而向着更高,更伟大的梦想前进,不断潜修,提升自己的技艺。
此后的十余年间,潜心作画的父亲,创造出了一幅幅巨著,二十米的工笔画长卷《春天的故事》,五十米的工笔画长卷《五千神龙图》,14卷巨幅条屏画《百虎图》,三十米的长卷《穹窿古国传说图》等等,让世人震惊。
父亲说:“作为一个艺术家,要是没有传世的作品,那将是一生的遗憾,所以我所画的作品,不是仿照古人,而是专属于自己时代的特色,空前绝后。”
父亲梦想在有生之年,能举办一次个人画展,出版个人画集,可他心里却是十分担忧,国画从古到今,源远流长,而国家对这方面的保护与培养却是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对于不是著名画家的画家,处境十分艰难,光是作画的纸张、笔墨投入的资金就不可小觑,如何才能把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下去,始终找不到答案。
而我就是一个喜欢国画的一名学生。我没有上过专业教书法与国画的兴趣班。而我第一次接触国画是在五年级时的一次美术课上。老师让准备国画材料。这当然是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等。国画的题材分人物、山水、花鸟等,而我们画的属于花鸟画,老师在班班通上为我们搜集花鸟画的视频,让我们跟着视频按步骤来学,我专心致志的看每一笔每一部,通过我仔细的观察,我知道了画花鸟画的方法,于是我便动笔画了起来。当老师走到我身边看到我的画时说,我画的虽有欠缺,但画的不错,我一听心里美滋滋的,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慢慢的喜欢上国画。
后来,经过我平时在家空闲的时间不断地练国画,我现在已经画的不错了。现在,我上六年级了,美术课上老师还时不时的让我画国画。而这一次,我们已经开始画人物画了,我这次画了京剧里的一个青衣,画的不错,老师又一次地夸奖我再国画方面有天赋呢。
刚学写作文的学生就像刚学走路的孩子,需要大人的引导和帮扶。一直以来,如何引导学生走上作文之路是很多老师感到最为苦恼的事。如何更好地帮助初学写作的学生走上作文之路,也是我一直思索的问题。
一、以活动为依托,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我们常常发现,老师给学生布置作文后,学生搜肠刮肚,部分学生感到无内容可写,有的学生即使写出来,也是脱离实际、生搬硬套、空洞无物,有的学生甚至像挤牙膏似的想一句写一句,没有中心内容。如何改变这种现象?针对学生的实际,我在布置作文后,不是让学生在教室里冥思苦想,而是让学生走出教室,开展有趣的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用心去感受、理解,然后再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悟到的写下来。其次,针对小学生活动过后组织文章结构难的特点,在开展活动时我让学生带着作文稿纸边观察边记录,回到教室后再进行写作和点评,并让学生展开讨论:哪位同学写得好,哪位同学写的还需要修改、补充。在一篇作文中,有哪句话你认为写得最生动,哪个词用得最好、最妙,等等。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写出有内容、有意义的作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观察和写作兴趣,增强了写作信心。
二、找好范文让学生仿写
模仿是人类学习和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模仿也要有针对性,有法可循,而非生搬硬套。小学生模仿能力较强,仿写既能降低学习难度,又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古人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因此,要找那些思想性、针对性强,语言生动形象又浅显易懂的文章让学生仿写。仿写还要有目的性,老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每次仿写要达到什么目标。比如,仿写要达到什么目标,是仿写范文的语言,还是仿写范文的结构,或是仿写范文中的某段话,又或是仿写范文的写作方法等。总之,仿写要做到从易到难,针对性强,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认真抓作文点评
初写作文的学生往往信心不足,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增强他们的自信,学生就会对作文产生厌倦或感到无所适从。增强学生写作自信,老师认真做好评点是一个有效的方法。我在点评学生作文时尽量用鼓励性的话语或商量式的语气,例如:“这句话太长了,用个标点把它分开好吗?”又如:“这个词可以换个更好的,仔细想想。”“这里采用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的顺序写,会不会更好呢?”当学生的作文得到老师的评点或表扬时,犹如一个文学爱好者辛苦写好的作品得到发表一样高兴,写作信心会得到极大提高。当然,在评点中我十分注重方式方法,尽可能多地挖掘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一句写得正确的话,一个用得生动的词,我都会给予充分肯定,让其他学生知道这样写是好的,自己也可以这样写,从而鼓励他们不断向好的方面看齐,向好的写作方面发展。
四、开展日记竞赛
为激励学生多練笔,我在班上开展了日记竞赛,比赛谁写的日记多,看谁写的日记好,每周评比一次。为了不让学生感到写日记有压力,我对学生的日记不提具体的长短要求,能用一句话说清的事就用一句话表达,用最简短的话表达最快乐的、最难忘的、最痛苦的一件事都行,好的日记还可以在班上进行宣读、点评,让不会写的学生也能效仿。开展日记竞赛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毅力和兴趣,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水平。
五、拓展学生的写作思维
1立意。通过审题立意,培养学生写作的独立性。例如我所任教的班,一学期进行的两次抽考,写作题材都是介绍自己。在写作时,有的学生写15年后自己在大学里的情况,有的写将来自己开公司当老板的情况,有的写以后的一家几口……针对学生的写作特点,我引导他们进行内容比较。于是,学生在写作中发现,写“我”的题材,不管是写自己做什么工作,生活情况如何,但都涉及不同年龄、长相、穿戴、爱好等方面。通过写作思维的拓展,学生的写作就能得到多样化发展。
俞剑华先生的《国画研究》是一本针对国画画史研究的学术书籍。该书从国画的价值、画史、画理、写生、画籍五个方面对国画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与分析。不仅对国内外名作进行阐述, 同时把国画放置于国际环境 (西画、日画相比较) 加以研究, 这点于国内外的国画画史研究有着高屋建瓴的指导作用。
《国画研究》, 计五个章, 共二十七节, 起自上古, 下迄当代。其主要章节如下:1、“价值之研究”;2、“画史之研究”;3、“画理之研究”;4、“写生之研究”;5、“画籍之研究”。我们可以看出, 俞剑华的《国画研究》的构建和梳理基本上由高层到低层, 由大方向上的要求、理解到具体的、细小的做法。俞剑华先生是从中国画的本体价值为基发点来梳理国画画史, 建构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国画研究体系, 体例十分合理和科学。
首先, 《国画研究》从中国画存在并长久发展、延续下去的本质出发。俞剑华先生认为:“中国画与吾先民以俱来, 发生至今, 据载籍所传, 已历四五千年, ……不但本国人民能服膺勿失, 且传于东瀛, 形成支派, 近更播于西洋, 使西洋画受重大之影响, 则中国画必有其独特之价值。” (3) 从这一前提出发, 俞剑华先生在梳理国画价值时, 总论首先解决了中国国画的价值所在问题, 其次从四方面论述了“卑视国画者之意见”。他着重从普通价值、教育价值、特别价值三方面对国画价值的研究:如“普通之价值”提到的“经济上之价值”中“西画者每制作一副油画, 大则数十百元, 小亦五六元, ……而国画除青绿绢本者, 其价稍昂外, 普通之画, 在四尺以内者, 越不过数角至一元耳。”为读者更好地辨认国画研究奠定了扎实的价值基础, 为后人研究国画做了突出的贡献。
接着, 《国画研究》从中国绘画史的内涵、分类、编著时之注意事项三方面对中国绘画史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如称为绘画史就该具备以下六项:画政、画家、画迹、画论、画籍、插图。无论是绘画史内涵、分类还是注意事项, 这三方面是依据俞剑华先生对历来画史的研究及比较之下归纳出来的, 思路清晰明了。关于绘画史的研究, 称得上是后学者打开中国乃至世界艺术之门的钥匙。
其次, 在《国画研究》中, 俞剑华先生认为:“画理之书代有作者, 其中至理名言, 精词妙义, 可以信今传后, 为画道之标准, 渡学者以津筏者, 甚多。……, 读论画之书, 更当此眼光以为别择, 始能披沙拣金, 学为我用, 不致盲从古人, 甘受谬说之欺。”以六法、气韵、画意、章法、宗派、透视、画病、杂说八点来阐明他对历来中国绘画史论中画理的研究。俞剑华先生对画理的研究可谓是独一无二, 他对历来被看做是真理性的名言妙义做了更透彻的分析。如“六法”中他明确点出了“六法之用途有二:一用于赏鉴家, 二用于画家。用于赏鉴家者, 乃观画之标准;用于画家者, 乃学画之阶梯。”这点比邹一桂不明六法的两种用途, 显然是一种很大的进步。针对历来关于“气韵”的论述, 分别一一加以给予解释与分析, 亦或“学画者之气韵”、“作画者之气韵”、“鉴赏之气韵”等。如宋苏轼《东坡诗集》:“论画以形似, 见与儿童邻。”苏轼之言, “论画”并非“作画”, 论画者若只着眼于画之像不像, 而不知于物形以外, 尚有用笔、用墨、布局、气韵等条件, 是直儿童之见也。邹一桂误“论画”为作画, 遂斥苏轼为“此老不能工画, 故以此自文”。在“画意”、“章法”、“宗派”、“画病”章节中, 诸如此法具体分析透彻的很多, 在此就不一一列举。值得注意的是“透视”中, 首先分析中国与西洋透视之区别;其次亮明自己对透视的观点:中国历代画论虽多, 可关于透视者则绝无, 即使北宋郭熙《林泉高致》中的“三远”也过于笼统, 不切于实用。历代画家注意透视的仅有李成一人;最后阐明由于中国画与西洋画其根本精神不同, 即中国画所画景物是发生的、永久的……而西洋所画景物是现象的、一时的……, 这就导致透视在中国不能发达。
在“画理之研究”中梳理的八个方面, 给研究中国画画理的后学者提供了极其便捷查阅方式和研究方法。更重要的是俞剑华先生表明了自己独道的观点, 为读者开阔了在中国画画理的眼界及激发了新的研究动向。
再次, 《国画研究》突显的成就在对国画写生的研究。概述中, 俞剑华先生认为, 地无论中西, 时无论今古, 绘画方法仅有一种。一种何?即写生是也。精要简述了中西写生之异同。由中国历代写生画家、写生理论、写生方法三部分进行写生之研究。其中写生之方法有三: (一) 山水之写生画法, (二) 人物之写生画法, (三) 花鸟之写生画法。俞剑华先生是一位理论与创作相结合的美术史论家。提倡写生, 反对临摹。对于写生, 俞剑华先生从20年代其就陆续发表了关于写生的文章。如《中国历代写生画家》 (4) 、《国画通论˙国画的写生》 (5) 、《中国山水画的写生》 (6) 等。他曾说过:“欲改进国画, 非从事写生不可” (7) 。
在《国画研究》这本著作中, 为了突显写生的重要性, 他把写生单独作为一章来叙述。他的山水画, 笔墨苍劲泼辣、沉着老练, 而含蓄有味, 如四幅通景《泰山松云》。创作上的突出成就来自于身体力行, 俞剑华先生多次深入泰山, 采取多种角度, 描绘了大批的写生素材。通过对大量写生素材的提炼、加工, 才塑造出今天这种气吞山河的艺术形象。如写生作品1933年《济南山水册之一》, 从这幅山水写生中, 可看出俞剑华先生对“山水画写生”所提倡的:“国画写生没有一定的停点……作画遗貌取神, 不即不离之写生方法, 乃国画之特长。迥异于西画写生须按照透视学之理法, 画家立足于一定的停点。值得注意的是, 俞剑华先生认为“欲习国画之写生方法, 不可不先习西画之写生方法以为之阶梯。”民国二十年, 俞剑华先生游雁荡, 作独秀峰一幅, 构图及透视均采用的是西法, 而用笔用色则用中法, 作品更有一番情趣。他从自身的实践证明了“第一步写生必须用西法以为入门之方便, ……可递进而用中法, 中西画法之间, 毫无牵合
浅论电影《边城》的艺术魅力
聂双
(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湖北黄石435002)
【摘要】文主要从自然美、含蓄美和真情美的角度论述电影《边城》的艺术魅力。
电影《边城》画面、声音和色彩都富于自然美, 导演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 又融进了自己的审美理想, 并利用散文化和抒情化的风格, 使影片充满了含蓄美和真情美。
【关键词】电影《边城》;艺术魅力
电影《边城》是由著名导演凌子风根据沈从文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它是凌子风导演生涯中的重要作品。这部影片使他不仅获得了金鸡奖最佳导演奖, 而且还获得了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评委会荣誉奖。《边城》问世前, 凌子风的作品, 大多是题材重大, 表现手段粗犷, 浑厚, 在创作风格上以狂放恣肆, 气韵深厚见长。但《边城》不同, 无论是从选材到最后完成的风格都与他以前的影片不一样, 这对于他来说, 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导演在叙事、画面处理方面对民族美学风格作出了积极探索, 出色地体现了原作内含的精神, 将优美、恬淡的自然景色、古朴醇厚的社会风情、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和人物命运的悲剧色调有机自然地融为一体, 影片像抒情散文诗般清新淡雅、含蓄细腻, 具有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魅力, 几个演员的表演, 分寸适度地融入影片所营造的历史氛围和田园生活之中,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首先, 影片的画面、声音和色彩都富于自然美, 导演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 又融进了自己的审美理想。原小说《边城》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 这是一部中篇小说, 它包含了影片所需要的全部人物, 人物关系, 完整的故事, 情节结构, 诗情画意, 意境韵味。影片中的所有人物, 在原小说中都早已出现并各有自己的行为轨迹。原小说有一个完整的故事, 人物之间的关系, 每个人物的所思所想, 行为动向, 都写得非常形象生动。在沈从文的小说中可以听到各种声音, 看到各种画面, 甚至嗅到各种味道。凌子风从中看到改编电影所需要的全部视听因素。诸如:人物的表情动作, 语言语调, 环境气氛, 色彩色调, 环境音响等等。但不等于说凌子风导演没有改编, 没有创造, 相反, 要把小说的美和艺术魅力变成电影的美和艺术魅力, 电影艺术家必须有一番精心地再创造, 用电影语言去创造一个电影的世界, 去体现原著的风格与韵味。如何把这些因素在影片中生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需要
之痕迹。自信此法乃复兴山水写生之捷径。”
著作中对写生的研究可谓是历来最详备、齐全的。将中国历代写生画家及画论、写生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他的独道写生法:写生当从西法入手, 渐进习中法, 将中西法合用。并亲身将理论与创作相结合, 证明其理论的实用性。写生是中国国画重要手法, 亦成为后世国画学者的必经阶段。这对初学者给予很高的准则和方法, 为后学者的写生之路打开了一扇与众不同之门。
《国画之研究》最后梳理的“画籍之研究”是细致、微小的学术具列, 需大量的精力及丰厚的学术知识。主要从画籍之数目、画籍之分类、画科之分类、画籍之整理、初学必备数目五个方面研究。无疑, 相关画籍的梳理, 对以后“画籍”学科的建立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我国绘画书籍分类首事整理者, 允推余绍宋氏之《画法要录》 (8) 。直至发展到余氏《书画书录解题》及俞剑华先生所著的《中国绘画史》所用分类:画史类、画法类、画品类、画跋类、画鉴类、丛辑类、论画诗类、杂记类、伪托类。关于“画科分类”, 俞剑华先生对历代相关论述进行了举例, 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点与不足。针对诸多画籍, 作为初学者该如何研读?俞剑华先生将最要而必须备之书例举为以下九种:解题、画史、画法、画理、画鉴、画诗、丛书、类书、画谱。
俞剑华先生的《国画研究》是对中国国画研究较全面、系统较完整的一本著作。运用了科学分析、归纳总结法, 首次全面有敏锐的艺术感觉。
画面是影视艺术语言最基本的元素和造型表意的基本单位。它是“电影思维的基本载体和思维材料”[1], 同时, 它又是“人的知觉与客观事物之间的最活跃的中介”[2], 影片的美感信息是由这个“中介”传达的。《边城》是一部地域色彩很浓的作品, 其中除自然风光, 白塔, 掉脚楼夹峙的河街外, 更有朴素的市井民情和当地人的古道热肠。凌子风虽然没有经历过湘西的生活, 但他却是学美术出身。对湘西那种到处都是挂满露珠的绿, 和一年到头总是飘着薄雾, 有如国画一般的美, 有着很强的感悟能力。而沈老作品中那种如诗如歌的韵味, 更使他的美术功底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发挥机会。据沈老自己讲述, 他的这部作品是他离开家乡漂泊在外, “常常念及家乡种种情形”和古朴民风写出来的。其中有很多他在怀念家乡的古朴民风时非常独特的理想主义的东西, 而这才是凌子风苦苦寻觅的。
剧中的白塔, 老船工家门前的草地, 用缆绳引船渡河的野渡, 掉脚楼, 包括赛龙舟的那片宽阔的河面全是专门为这个戏修建的, 但是看起来没有丝毫的造作与刻意, 力求浑然天成。近乎原始的单纯生活, 淳朴自然的民风, 善良敦厚的本性, 与那云雾缭绕的群山、清澈见底的河流、白日喧嚣夜里静谧的渡船一起, 构成了一幅自然美丽的图画。下雨的时候, 电影镜头移向了远处模糊的群山, 进而移向了近处停泊的渡船、青翠欲滴的绿叶, 甚至翠翠那被雨淋湿的俏丽的脸蛋, 类似这些细节性的画面在影片中出现过多次, 不仅赋予了电影画面以静态的却极具“动感”的艺术魅力, 并且与影片的情绪节奏契合一致。《边城》一开始, 凌子风导演别出心裁地首先在银幕上出现了老作家沈从文的形象, 之后, 影片通过画面加旁白, 只用了四个画面:湘西的崇山峻岭, 一条官路, “茶峒”的小山城, 一条小溪, 一户单独的人的梳理了国画的相关知识, 每个细小章节都蕴含着作者的主题思想及详尽的注释。《国画研究》是俞剑华先生突出的美术史论成果, 同时它对后世研究中国美术史、中国绘画史、中国画甚至是西画艺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摘要:俞剑华先生是一位臻于致美的史论家, 在美术理论、美术教育、绘画、书法艺术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与贡献。《国画研究》这本著作, 在美术史学产生了深远、积极的影响。在此著作中, 俞剑华先生不仅将历代国画画史、画理、写生、画籍, 统加整理, 去其糟粕, 留其精华;而且评其价值, 给以详细分析, 组织体系构建合理, 井然有序。
关键词:俞剑华,国画研究
参考文献
①引自温肇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纪念俞剑华先生逝世一周年[J].美术, 1980 (01) .
②引自王伯敏.功在筑基与铺路一评俞剑华的画史研究[J].美术与设计, 1997 (01) .
③俞剑华.国画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8. (01)
④翰墨缘[M].1925年
⑤俞剑华.国画通论[J].真善美, 第2卷第2号, 1928.6.16 (16)
⑥俞剑华.国画月刊.第四期, 1934年
⑦周积寅.荜路蓝缕以处草莽—著名美术史论家俞剑华[J].七十五年来的国画, 申报1947.9. (12)
一走进去,满屋子到处逛了一遍,只见墙面到处挂着很多美丽的国画和书法。我想如果我在这里学习,三年后会不会也能达到那个水平呢?我赶紧让妈妈给我报名,因为我也想成为画家和书法家。
几天后,我一大早就起床了,因为我可不想第一天就迟到,所以我是第一个到的,我的心情很激动。
第一堂课是硬笔课,上课时间到了,带着兴奋和好奇心,等待着老师的到来。过了一会,只见一位身材高挑,美丽动人的老师走进教室里,她带着微笑的表情开始给我们上课。首先教我们行礼,然后教我们书法。老师耐心地教我们笔画,老师写的一撇一捺就像裙子在跳舞,又像袋鼠在摆POSE。她的声音很温柔,很动听。这位老师姓柯,我们都很喜欢她。
然后就是国画课。教我们国画的是一位大帅哥,他就是---劳老师。第一节课是教我们画辣椒和樱桃。我第一次画的辣椒把头尾都颠倒了,像个怪物。劳老师过来一看,轻轻拍了拍我的头说:“轩玉,你的小辣椒的头长错地方啦!”我仔细一看,脸一下子就红啦。老师抓出我的手帮助我一起画了一个长得正常的辣椒。接下来画樱桃,我认认真真地看劳老师画的樱桃,栩栩如生,鲜艳可口,我都垂涎欲滴啦。我按老师教我的方法,果然画出了一个个漂亮的樱桃。老师表扬了我。我还学会了画丝瓜,篮子,白菜,柿子……还奖励了好多积分卡,这个积分卡用处可大了,用它可以换很多奖品呢!
听过老师的讲解、点评,我忽然觉得自己懂了许多。于是再次拿起笔,小心翼翼地把毛笔打湿,细心地调颜料、蘸颜料,在纸上不停地练,心里想着:这个樱桃画得不好没关系,下一个我一定画得好!就这样,原来凹凸不平的樱桃被我画得圆润多了,高光也很明显了。
画好画,我美滋滋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头上飞过的鸟儿都像是在祝贺我,为我唱歌。蓝蓝的天空上,云朵都排成了一个个笑脸,开心地看着我。
通过这个小樱桃,我懂得了只要肯努力,肯付出,就一定能得到收获、一定能成功!
开放式作文教学是针对传统教育中以“课堂为主、教材为主、教师为主”的封闭性弊端提出的。它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看作处于不断发展过程的学习主体, 看作是一个身心不断构建、升华过程的人, 始终把教学过程当作一个动态的变化的不断生成的过程。
二、开放式作文教学的必要性
1. 小学作文的性质决定开放式教学
小学作文的实质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做到的、想到的用语言文字创造性地表达出来。小学生的作文不能理解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作品, 应看成可交际的文字语言, 只要反映他们的儿童情趣就可以了。所以作文教学必须改变为作文而作文的传统观念, 走开放的道路。
2. 新的课程目标呼唤开放作文教学
降低要求, 放开束缚,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是新课程在小学作文写作目标上的理念追求。如“写自己想说的话”“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的最感动的内容”“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写作素材”等。可见, 习作目标的重点放在了开阔学生的习作视野, 引发真情实感, 求得习作的个性化和创新精神方面。这就要求我们构建开放的适应新课程目标要求的作文教学模式。
3. 学生的特点需要开放教学
小学生是具有丰富个性特点和鲜明差异的不同个体, 他们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差别, 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感受、态度等也是丰富多彩的。表现在习作上, 我们就应充分尊重他们表达的自由, 尽力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开放的作文教学环境。
三、开放式作文教学的途径和策略
1. 训练时间上的开放
克服作文为文而文的倾向, 把学生的习作训练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学生的生活本来是丰富多彩的, 他们的作文应是日常生活感悟的自然产物, 这样的作文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 并体现着表现自我的创造性, 它没有时间的限制。学生的写作冲动绝不会只等到作文课时才产生。因此, 教师应引导学生把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 让学生有了感受及时记录下来。作文课上, 教师只需引导学生把平时积累的素材进行加工、润色和提炼。
2. 训练空间和内容的开放
(1) 在开放的训练阵地中作文
学生的写作训练, 除了习作本、日记本等常见阵地, 可以利用学校和班级的墙报、板报, 开辟“说句心里话”“小小新闻角”“秀秀我自己”等贴近学生生活的小栏目, 引导学生把班级、学校、社会和家里出现的好事趣事, 自己取得的点滴进步, 对一些问题的看法等写出来。有条件的班级还可以利用网络为学生的习作架设训练平台。这样的训练形式不拘一格, 要求不高, 学生乐于接受, 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 在开放的生活课堂中作文
作文即生活, 生活即作文。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 如各种竞赛活动、体验活动、走进自然活动等。在活动中, 引导学生细心观察, 耐心倾听, 真心感悟, 然后倾情表达, 从不同角度写出生活的多姿多彩。这样, 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又可激发学生表达兴趣, 提高表达能力, 并使学生明白, 生活即作文的源泉。
(3) 在开放的学科活动中习作
语言文字是载体, 教材或具有道德认识的价值, 或含着科学启蒙的因素, 这使语文学科和思想品德、自然、社会等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常说“诗是有声画, 画是无声诗”, 这又使语文学科和音乐、美术息息相通。教师应有意识地抓住习作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交融, 使习作成为学生建构各科知识的一种有力手段, 进而产生强烈的作文动机。跨越语文学科, 更充分锻炼观察、思维、表达的能力。教师还可以在习作课上创设其它学科的情境, 帮助学生寻找习作素材, 自觉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交流。例如在习作指导课上组织学生画画, 开展体育游戏活动, 做科学实验、手工制作等, 都可以激发学生对各门功课的兴趣, 更进一步提高作文能力。
(4) 在开放的阅读实践中作文
阅读是学生作文的积累、感悟、体验、迁移、模仿过程, 因此, 不可忽视阅读实践的过程, 要渗透作文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边读书边领悟, 做到读中学写, 读写结合。此外, 还要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读物, 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指导学生积累优美词句、段落、篇章, 写好读书笔记。学生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语言表达能力自然而然就会提高。
(5) 在开放的课程开发中作文
新的语文课程由单一性 (文本) 走向综合性, 突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拓展了作文教学的途径。同时语文课程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课程资源无处不在, 应在开发过程中, 注重让学生去积累、感悟、体验。例如, 观察大自然, 游览名胜古迹, 参加社区活动, 了解民情风俗, 留心国内外重大事件, 关注热点问题, 搜集网络信息等, 这些都可以成为作文选材的内容。
3. 习作评价的开放
【国画之路作文】推荐阅读:
画中国画日记作文06-03
中国传统文化之国画作文06-17
国画培训总结06-07
国画知识试题09-20
校本课程国画10-14
王芳教案国画10-31
国画作品赏析10-05
学国画青蛙教案10-06
成长之路高三作文10-10
小学美术国画教学反思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