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优成长之路

2024-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网优成长之路(精选8篇)

网优成长之路 篇1

在从事教师行业之前,也许我潜意识里一直觉得教书育人,更多的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成长的更多是学生。可是渐渐的,我觉得惭愧了。

初次站在教师岗位上,我就“荣幸”升为五年级班主任,从此我走上了爱抱怨的行列。比如,在纪律方面,我经常会抱怨,我班孩子怎样不听话,班干部怎么这么无能之类的;在学习方面,我总觉得自己很有耐心,怎么教不会学生,有些同学作业不是乱做,就是抄袭来敷衍我;在卫生方面,在大扫除的时候,经常有学生不带劳动工具,轮到值日的学生也不好好值日;在安全方面,学生经常打架,班级经常丢失东西.......为这些琐事,有时我都会失眠。在前两个月我一直很纠结,为什么要选我当班主任?

茫然与探索的第一学年过去了,回想这段过程,我慢慢体会到了一些以前我没感受到的东西,突然有些问题我想明白了:比如,周一学生升旗忘了穿校服,有时真的是他们不小心的,可是我却不愿意或觉得理由不充足,而批评他们,总觉得这件事怎么会忘记呢?!可我自己就发生过,刚打电话给某个同事,告诉她我待会儿去她那,把她衣服带上去还她,打完电话,我整理行李时就忘了这件事。隔两天,我再次去她那,去之前我明明想到要把东西带给她,但最终还是忘了,可是我真的不是有意的。比如,我提醒学生完成的作业,怎么第二天还是有好几个同学用在我看来是拙劣的借口,说明没完成的理由,真让人生气?!可是开学初,我自己却在学校前一天通知要升旗,而当天我忘了,我让学生领完书就回家,结果匆忙之下,只有我班学生背着书包在升旗。比如,我觉得平日班级经常有其他班的学生闯班,可班级学生似乎都没人制止,我感觉他们缺乏集体荣誉感,怎么会碰上这样的班级呢?!可是校运会,每一项活动都有人愿意主动出来带领练习,甚至因为组员不够勤快练习,而难过的哭泣,大动肝火,几乎所有组员都很配合;比如,做卫生,经常有三分之一学生没带劳动工具,我觉得怎么会这样,班级不是自己的一个家吗?!可是出乎我的意料,每组分配的任务都能完成的很好,没带工具的同学经常干跑腿的杂事(处理干草、提水、倒垃圾、搬杂物等),班级很少听见抱怨没带劳动工具的同学偷懒.....比如我没状态上课,会让学生做作业,那怎么能够要求学生每节课都不开小差呢?诸如此类的事,屡见不鲜,可是也常常让我反省。是它们教会我很多,它们让我换位思考,不是不能要求学生,只是多给予信任和包容,如果只是偶然事件,通过交换故事,他能够达到你拟定的要求,我觉得一样可以赞赏。

想起我一位初中数学老师,他选的数学课代表是班级成绩很差的学生,每次数学都不

及格,普通话也说的不好;我高中一位英语老师,他经常在我们英语试卷上写鼓励性的话语,寥寥数语让人觉得温馨;一位高中数学老师,他在我们大学乃至毕业仍然经常打电话,给我们帮助,希望我们能过得好......我想我现在能体会出他们的用意。

网优成长之路 篇2

一、勤于学习

作为教师, 应该把学习作为第一爱好, 就像吃饭一样重要, 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就像人的呼吸一样自然, 每天编织进教师的正常生活状态。教师应该是专业读书人, 一个教师, 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 就不能适时从书中汲取新的知识营养滋润自己, 就会缺乏创新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就不可避免出现可怕的透支。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苦练内功、内外兼修。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营养、从反思中取得收获, 积淀自己的文化底蕴。只有大量的阅读, 才能弥补自己的种种不足, 才能成就自己广博的知识和才能。近几年校本培训和国培经常开展, 不仅着力于提高教师教学理论水平与教学技能, 更能促进教师专业化迅速成长。作为教师要积极参加学校以及上一级组织的校本培训和国培, 更主要的是要学会利用课余时间自觉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是教学工作的指南, 提高教师的素质要以教师教学理论知识的掌握为基础, 如果没有一定的教学理论, 就无法使实践活动得到升华。特别是学习《课程标准》的一些新理念、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些新经验等, 充分利用学校业务学习时间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要搞好教育教学工作, 必须勤于学习。我们常说, “要给学生一杯水, 老师得有一桶水”。尤其是现代社会, 各种知识信息浩如烟海, 不断更新, 教师更要有源头活水。若教师不多学习, 源头堵塞, 何来活水呢?学习过程就是吸取的过程、积淀的过程。一要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 二要学习其他教师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通过不断的学习, 逐渐提高自己的认识, 提高理论水平、业务水平, 为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对自己教学工作有很大帮助, 因此要注意虚心向优秀教师学习。向优秀教师学习的方式主要有两个:一是听课;二是当面请教。教师要坚持听课, 听指导教师的课, 听其他教师的课。每次听课, 都要抱着认真学习的态度, 注意研究执教者的每一个细节, 用什么方式吸引学生, 怎样调动学生, 怎样引导学生, 又是如何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之中等。还要认真做好记录, 力争把每位教师的经验都吸收并为己所用。在不断听课、请教中, 对一些教育教学问题产生了自己的想法, 这些想法再经过不断地思考、丰富, 就可能成为自己的教学经验。如今学习的途径很多, 向身边的优秀人物学习, 向书本学习, 向电视和网络学习, 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 以书为友, 勤于阅读, 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在不断的学习中, 提升自身的素质。一定要做到坚持, 联系实际来学习。

二、勇于实践

教师的生命在课堂, 要经营好课堂, 一刻都不离开校园, 一个教师才可能真正成功。而课堂是教师成长的“主战场”, 是对外展示自己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和精湛的教学艺术的好场所。每天扎根课堂, 关注细节, 提升素养, 做真正的自己。因此, 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把每一节常态课都视作研讨课来磨练。

首先, 必须向名师学习。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案预设计的独到之处, 学习他们在教学过程所展示出的教学理念与精湛的教学智慧、教学艺术, 即教学环节的设置、过渡语言的考虑、收放自如的课堂驾驭能力、课堂练习的设计、课堂教学的引导等。当然, 外出听名师课的机会毕竟很少, 但我们可以通过光盘、网络视频等进行观看学习。

其次, 需要多多磨炼。俗话说,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课堂教学作为一门艺术, 其成长的途径也是一样的, 必须不断地进行“磨课”锻炼, 才能逐渐地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艺术和能力。只有坚持才能成长, 只有坚持才能成功。

再次, 抓住展示机会。汇报课、研讨课、展示课等教学研讨活动是促进年轻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教师要在四十分钟时间里展示自己教学预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等, 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这样的机会毕竟是少数的, 年轻教师要积极争取。同时还要积极争取开市级以上的汇报课与研讨课, 有机会还应该大胆参与教师课堂教学比赛等, 教学能力与业务水平就能得到领导与同行们的充分认可, 将很大程度上树立教师的自信心。因此, 课堂教学是最能磨砺教师的, 也是年轻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 应该从平时教学做起, 上好平时教学的每节课。

最后, 积极参与科研。有些教师教了一辈子书还是“教书匠”, 究其原因就是这些教师不参与教研活动, 不进行自主探究、自我反思、分析总结等, 只凭着已有经验进行教学, 所谓的研究也只是停留在实践的层面上。这样, 业务水平谈何提高?教育科研是对教学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加以理性的分析, 从而寻找解决的办法与途径。教研更是年轻教师发现并解决自己教学实践问题的重要方法, 是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有效手段, 也是从“教书匠”到“教育家”转变的必要条件。一直在一线实践, 并且一直不重复自己。不断超越的过程, 就是自身潜力不断挖掘和自我价值不断实现的过程。

三、善于反思

作为教师, 要养成一种思考的习惯, 学会带着一颗思考的大脑从事每一天平凡的工作, 就是最好的成长。因为只有量变才能引起质变。有人说, 一个人的成就是由他每天所做的事情决定的。每天坚持些什么, 就会获得些什么。作为一名教师来说, 当然是要不断地把与自己所教学科相关的一些理论、案例、素材……积累下来, 分门别类, 提练整合, 最终为己所用, 变成自己的东西。因为平时做了, 到用的时候就不会捉襟见肘, 而是胸有成竹。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 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 通过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 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 来进一步充实自己, 提高教学能力。因此,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注重反思与总结, 是中外教育大师走的一条可行之路。苏霍姆林斯基就是从写教学日记开始, 成为著名教育家的。美国学者波斯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 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 年轻教师如果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 其发展将大受限制。

要实现年轻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就必须大力倡导他们的反思实践, 使每一位年轻教师拥有这种思想、意识、能力、习惯, 最终实现年轻教师在教学反思中不断成长。由于每一次教学设计、每一次课堂教学, 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之后需要我们不断地反思、实践、创新。同时, 教学反思还能够促进教师加强理论学习, 并运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平时教学, 正确分析和认识各种各样的教学现象, 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 跨越观念与行为之间的鸿沟, 使理论与实践相互支撑。通过反思, 年轻教师不断超越经验, 创造性的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促进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 促进自身不断成长。

四、敢于创新

作为教师, 应该提倡每天工作既不重复自己, 更不重复别人。名师们之所以成功, 就在于他们比一般人付出的多, 这与智商无关, 与条件无关, 重要的的是明白每一天工作, 都是老师和学生美丽的相遇。所谓的名师, 还有一个优点是敢于创新, 他们敢于探索新方法, 研究新思路, 他们往往走一条不同于寻常的路, 于是, 他们形成了自己的课堂教学特色, 喊出了自己的口号, 亮出了自己的绝活, 才能这样引人关注和羡慕。教育教学是艺术, 需要不断地创新, 不断超越自己。有人在学校工作了一辈子, 但实际上只当了一天老师, 因为他每一天都是一样的, 都是昨天简单的重复。相信教育生活的每一天都是新的, 因为热爱, 因为肯付出, 才成就了教育方面的的成功者。

五、乐于写作

写作不仅仅是单纯的写, 它必然伴随着实践、阅读与思考。它与实践相随、与阅读同行、与思考为伴。写作必须以实践为前提, 只有做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教师可以建立博客, 把每天的思考与实践都记录下来, 点点滴滴地记下来, 时间一长, 就是一笔财富。教师的写作, 是教育思考的重要的途径。写作的过程, 就是反思、审视、总结、提炼、升华自己的教育实践的过程。任何人才都是自己培养自己, 最成功的自己。希望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 少些遗憾, 多些精彩。

学校要发展, 教师队伍是关键。学校发展靠教师, 教师的希望在青年, 打造一支专业技能过硬的高水平青年教师队伍已经成为时代的召唤。总之, 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是有其规律性的, 年轻教师在成长过程中一定要脚踏实地, 还要有默默奉献、潜心钻研的精神。就如蛹的成长, 需要积蓄力量, 痛苦地裂变, 最后才能突破自我, 化羽成蝶, 翩然而飞。

爱心铺就成长之路 篇3

法国作家查尔斯•贝多曾向人们讲述过这样一段往事:??在他九岁那年的冬天,他在爷爷那里过圣诞节,在爷爷的农场里,一棵无花果树似乎已经死了,树皮有的已经脱落,树干也不再呈暗青色,稍碰一下,树枝就会折断。于是贝多对爷爷说:“树早死了,把它砍了吧。”可爷爷说:“也许它的确是不行了,但是冬天过后,可能还会萌芽的。请记住,冬天里不要砍树。”果然,到了第二年春天,这棵看似已经死了的无花果树居然重萌新芽。到了夏天,整棵树看上去和其他的树没有差别了。

一棵看似没有生机的树,在爷爷满怀爱的期待中竟“死而复生”,创造了奇迹。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不也经常要碰到“看似已经死了的无花果树”吗?他们或违反纪律,批评教育又不奏效;或学习困难,停滞不前;或上课捣乱,时有不良习惯……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往往会急躁起来,或讽刺挖苦,或放任不管,有时甚至觉得“无可救药”……实际上,这都是做着“冬天里砍树”的傻事。

记得我教四年级时,班里有个叫丁洋(化名)的孩子,刚接这个班时,我就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上课捣乱、经常打骂同学等不良习惯总会找到他,为了拯救这个学生们眼中的“壞孩子”,我尝试了各种办法来鼓励他,课堂上发现他的点滴进步就及时表扬,课下看到他喜欢在黑板上写写画画,我就选他担任值日组长;有一次,他数学考了63分,我赶紧在班队会上表扬,我说:”老师看到丁洋考63分,比看到其他同学考90分都高兴,因为他比上次考试足足前进了10多分!老师最喜欢像他这样有进步的孩子!”。一段时间过后我发现学生打他小报告的少了,他的课堂听讲也比较认真了,看到他的变化我暗自高兴。

可就在我对自己的教育成果沾沾自喜时,又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那是一节班队会,我让他到办公室取班级记录本,可等了好一会儿还不见他的影子,我担心会出什么问题便到教室门口探了一眼,发现他刚从办公室出来,看到我后赶紧把手揣进裤兜迅速的跑过来,当他将班级记录本交给我时,我也没有感到有什么异常便接着上课。

下课后,刚到办公室,便听同事说放在桌上的50元钱不见了,奇怪,老师们都去上课,办公室又没外人,钱怎么会丢了呢?我的思绪突然定格在那一刹那——也就是丁洋将手揣进裤兜的那一瞬间!难道……我不希望事实是我所想的那样,但我又不得不赶紧抬起沉重的脚步走到教室。我把他叫到一个没有人的走廊里,他大概从我的神情中已经知道发生了什么,表情很不自然,我努力平稳了一下自己的情绪问:“看着我的眼睛!说!做了什么不该做的事!只给你一次机会!”当看到他颤抖的小手从兜里掏出一张50元钱时,我的心碎了!难道这就是我用爱、用信任所取得的教育成果吗?!我给他创造的就是以这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的的机会吗?!“老师,我错了!”那低沉的认错声对我来说已毫无意义!我彻底的失望了!我只感到可怕!这么小的一个孩子居然偷到老师的头上!我带着满腔的愤怒和失望将他带到办公室,正当我打算当着同事的面对他讽刺挖苦一顿时,我犹豫了,这样一来,孩子的所有进步很可能会在任课老师的心中化为乌有!更何况他以后怎样面对这些辛辛苦苦教导自己的老师,又如何抬起头来在学校走路呢?!

这时我想起了当代教育家李希贵曾经说过的话语:“教育与警察不同,教育的成功不仅仅是抓出一个小偷,他还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那就是用情感去改变一个孩子的心灵……”教育家波谱不也曾经说过“错误再所难免,宽恕就是神圣。”吗?!更何况是一个孩子呢?!

我灵活一动,趁大家没注意,悄悄的将50元钱扔到同事的办公桌旁边,然后让丁洋打扫办公室的卫生.正当他捡起地上的50元钱发愣时,我赶紧说:“还是孩子的眼睛亮,我们忙活了一阵没找到的钱原来掉在了地上。”同事也感到惊喜,赶忙握住丁洋的双手连声道谢!那一刹那我发现他的脸刷的一下红了,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他脸红的样子。

经过这件事之后,他真的变了,就连课堂上举手的姿势都那么端正!每次下课后他总会把讲桌擦得最亮!这也许是为了表达他内心深处的那份感激和歉意吧!我庆幸自己当时没有做“冬天里坎树”的傻事。我也真切的体会到朱桃英老师在“爱的智慧”给我们启示中的话语——“教师的爱的教育只有根植于对孩子的心灵及其生命秘密的真正理解和充分尊重,才能被孩子们接受,才能成为孩子成长的力量!”

教师的成长之路 篇4

成长,简单的两个字,却饱含着教师无限的深情。对于教师而言,成长需要他人协作,如果我们不能够将自身的成长与书籍、同事的成长、学生的成长融为一体,我们就不会感受到生命的力量。

作为一名教师,成长永远在路上。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在不断的迈向一个个新的高度,不断在超越着昨天的自我,在不断超越的过程中,追求生命的成长。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书籍。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犹药业,善读之可以医愚。教师读书可以触及到先贤、大师的的思想,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指导自己的行动。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与同事的交往。常言道,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作为教师,成长需要与同事交互,在交互中思维碰撞,产生火花,让一点点火花簇成火焰,照亮自己前行的方向。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课堂。一个教师如果脱离了学校,脱离了课堂,那么他再好的想法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没有试验田,无处落实。也只有教师身处学校,身处一线课堂,他才算是一名“真教师”,才能够将自己的想法进行落实,在落实想法中不断的完善自我,不断地丰富自我,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教师的成长更离不开感恩的心,因为感恩,你才有爱心,才会爱生活,爱从事的工作;有了爱心,才能长智慧,有了爱心,你才会努力,才会勤奋,才会反思,才会坚持,才会成长„„在感恩中静心学习,以良好的心态尽心的去工作,用爱心回报社会。

教师的成长,需要“笨笨”地做,需要“专心”的做,需要“傻傻”地做,真正在做的过程中去丰富和完善,提升自我的专业成长。

教师的成长,需要永恒,需要与时俱进。在课堂教学中不断追求,不断超越昨天的自我,在超越中不重复昨天的自我,在超越中不断成长。

教师成长的过程就是自我超越,自我成长的过程,在自我超越的过程中追求教育的真谛。

我的成长之路 篇5

我今年已经是一个十岁孩子的的母亲,在哺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才知道,成长中父母为我的付出,所以感谢成长中给了我无微不至照顾的父母,同时也感谢给了我细心教育的老师,感谢给了我真挚友情的朋友。我的成长中,少不了你们中的每一个人。

1记得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很任性,经常不去上课,喜欢迟到,还喜欢上课睡觉,总是被老师批评。爸爸妈妈也拿我没办法,都说孩子总要长大的来安慰。

2,但是事实上,我一直到小学五年级,才改变了迟到的坏习惯。到了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弟弟也上学了,上幼儿园,爸妈没时间送我们上学,其实、学校离我家也不是很远,我就每天带着弟弟一起上学。突然之间我好像长大了,感觉到有了做姐姐的责任。我每天都会起的很早。以后我很多时候都是全班第一个到的。3,上了初中之后,我寄宿在学校,第一次离开家,刚住进学校的时候经常睡不着,吃不习惯学校的饭菜。有时候很想家,也不好意思告诉爸爸妈妈,所以我很感谢当时给了我真挚友情的几个好朋友,有了他们,我的寄宿生活才过的有声有色。

4上了高中之后,离家更远了些,但是毕竟在学校寄宿已经很久了,所以也不是那么想家了,我觉得我在不断的成长,慢慢的可以离开父母身边了。

5大学,我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这里很多东西都跟家乡不一样,但是我觉得我现在已经能够很好的适应大学生活了。不再像以前那么容易想家,也不会再那么任性,能够学会与同学和睦相处,也交了不少好朋友。

我的成长之路 篇6

这次我有幸参加天水市骨干教师网络培训,结识了很多教育同行。使我受益匪浅。边学习边实践,提高了我对教师职业的再认识。在实践中体会了教书育人的重大责任。

从教近30年,记得刚当老师时,感到新鲜、快乐,但经验不足,常常闹出笑话,虽然付出的多,但效果却不好。我开始认真地向自己的指导老师学习。认真的听取老师们对我的评价和建议。吸取老师的宝贵的教学方法。认真,充分准备每一堂课,认真,仔细批改学生每天的作业,做好作业讲评工作。帮助作业中错误较多的学生进行个别讲解,尽全力做好一名有责任心的好老师。在班主任工作方面,观察学生的上课出勤情况。针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存在的问题进行耐心的教导。同时在工作上也得到了其他老师们的帮助和关心。得到了学生的配合和支持。多年过去了,孩子们给我留下的很多美好的回忆,至今这些都让我难以忘却。

我深深体会到了教师这职业的伟大和老师的艰辛。我从听有经验教师的课开始,再回顾我的任课,从中吸取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发现了每个老师都会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或许这就是教无定论的真正含义。我深深佩服老师在课堂上的应对自如,他通过讲述他身边的故事和例子,加上幽默风趣的语言,课堂气氛非常的活跃。在听课过程中,我深感,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语言是这种艺术的传达方式。听课的过程,是积累经验的过程。在了解教学流程的同时,也应注意教学方

式和组织教学能力的积累。认识了自己的不足,听课就有了针对性,可是当我上第一堂真正意义上的课时,还是出现了“上课重点不突出”、“讲课顺序不清楚”等问题。这时,指导老师要求我多听课。并且为我指出了教案的不足以及上课出现的缺点和不足。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听课和实践,我开始有了一些进步。这时指导老师给了我多次机会,从不同层面锻炼和培养我的授课能力。带给我最初、最大的感受是,讲台下坐着的不是自己的同学而是真正的学生。他们不会像自己的同学那样随意附和、快捷地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而是真正地思考和等待着我们的解答。他们在听不明白的时候会突然提问,或者干脆就趴在桌子上看书和睡觉。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困难。如课堂秩序。正是这些小小的挫折,让我越战越勇,更让我懂得,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要想方设法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活动中的一员、学生们的良师益友。教师既要讲授知识,又要管理课堂纪律,并且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多年过去了了,自己亲身经历过了才知道其实上好一堂课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当老师没有以前自己想的那么简单。体验之后大家都对老师这个词有了自己的感悟,但相信有一件一定是一样的:要做好一名老师不容易。自己距离心目中的那个角色还有很多路要走。其实,教师是既伟大有很艰辛的职业。

从教期间,我觉得班主任的工作最让我难以忘怀。当看见那些八九岁活泼的孩子时,我们都感觉自己似乎年轻了许多,他们既把我们当作老师,还当作朋友,许多心里的话都愿意与我们交流。学生已经

有了自己的思想和逻辑,遇到问题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办法。他们已经不喜欢老师牵着他们走,也不喜欢老师完全教他们怎么做。这时我就以朋友的角色与之倾心交谈,适当的给他们建议。将他们的内心世界作为我的平台,将心比心,他们也就会报以我同等的尊重,早读、课间操、眼保健操,认真的班主任工作是很累人的。学校是一个育人的场所,学生接受的教育都是在控制之下和有目的的,目的是完善道德和形成良好的人格。班主任的素质主要体现在日常行为中。班主任要以作则。说到做到。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学生都看在眼里,叫学生不要乱扔垃圾,自己就首先要做到不扔垃圾。班主任可以体现出班主任的性格、气质、能力等心理特征,班主任通过良好的素质征服学生,使学生对班主任产生爱,才能接受班主任的管理教育,班主任就通过自己良好的素质可以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班主任健全的人格能感悟学生、感化学生、感染学生,使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产生情感共鸣,班主任只有得到学生的信任和诚服,师生才能融洽交流。而为了让学生的思想向真善美的方向发生变化,班主任不知道要花费多少汗水和心血。回顾过去的班主任工作,心中充满感激。我要感谢我的学生,是他们让我感受到在工作中不断成长的快乐和对自己逐步建立的自信,是他们让我找到作为教师进行专业发展的支撑点——基于实践的学习与反思,是他们给予了我很多关于教育、关于学习的思考的火花。我要感谢学校的老师们,是他们兢兢业业的认真负责的态度给了我榜样的力量,让我深深感受到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与伟大。

生物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 篇7

近年来, 我校办学规模扩大, 青年教师迅速增加。生物教研组在实施《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师专业成长研究》课题中探索出:学习是生物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基础, 实践是生物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研究是生物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阶梯。学习者、实践者、研究者是生物教师专业成长路上必须扮演好的三重角色。

一、学习, 生物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

学习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生物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在学习。首先, 学习能够温故专业基础知识, 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 科学性强、专业性高。在课题研究中, 访问老师们的时候, 大家都有同感:涉及生理学、遗传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大学学习的知识遗忘的内容较多, 重新把大学的教材找出来有目的地学习, 巩固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其次, 学习能够统揽教材、掌握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十多年来, 课标的学习一直都是生物教师的基本任务, 只有掌握了课标, 才有教师观念的改变, 教师观念改变后反过来又能促进教师的学习。通读教材是教师认识教材、统揽教材的入门课, 学习教材要达到清楚编排体系、理清知识脉络、熟悉逻辑关系。本校有一位老教师说得好:“我活到老学到老, 教材在我心中了。”最后, 学习能够帮助我们与时俱进, 适应时代的发展。学习新课程的理念, 学习名校、名师的经验, 自我研修是学习, 同伴互助是学习, 专家引领也是学习, 让生物教师自觉地成为爱好学习的人。

二、实践, 生物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

初为人师那天, 生物教师就开始了一辈子周而复始的实践活动:备课、上课、议课, 议课又包括观课、说课、评课等活动。部分教师只知道这是一个教师的基本工作, 却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常规的教研活动。实践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常规的教研活动, 来探究备课、上课、议课的有效性。备课、上课、议课既是常规的教研活动, 也是一种行动研究, 在备课、上课、议课中践行课程改革理论, 追求教育改革的目标, 生物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成为生物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实践, 对生物教师还有另外的要求, 这是由学科性质决定的, 即通过实验实践。第一, 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 具备生物教师应有的实验操作能力。第二, 培养教师自己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脚踏实地的实践让生物教师成为优秀的“实验员”, 只有生物教师成为优秀的“实验员”才能成为培养具有生物科学素养的学生的教练员。

三、研究, 生物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

研究, 很多教师认为高不可攀, 以为研究是教授们、科学家们的事, 教师只要把书教好就行了。其实, 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就是研究。石柱中学生物组《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师专业成长研究》的一个目的是转变教师观念, 提到观念, 老师们马上想到了:教师观、学生观、人才观等, 几年下来, 研究发现, 常规的教研活动系统化、规范化就是一种校本研究, 能够培养教师的课程观、课堂观、课本观, 这三种观念也是课题研究的成果之一, 有人问:教师观、学生观、人才观不重要了吗?其实有什么样的课堂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师观、学生观、人才观。

生物教师有了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观、课堂观、课本观三大观念后, 再回过来研究备课、上课、议课更具有实际的意义了。以课堂观对应上课为例, 我们的课堂观: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课堂不是教师演讲的场所, 是学生成长的地方, 教师随学生的成长而成长;课堂是生命的课堂、绿色的课堂、成长的课堂。在这种课堂观下的生物教学模式就产生了《生物课堂“六环节”教学模式》。

海尔的成长之路 篇8

从QQ空间到腾讯微博,直至其他社交平台,你会发现一共有3000万回复指向了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你需要什么样的空调?”而在这场逾67万人参与讨论的网络对话当中,你当然会发现一些“凉”的答案,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凉而不冷”。这一从网上众多回复中所析出的概念,最终成为了海尔2014年推出的高级家用冷热空调及空气净化一体机“天樽空调”的品牌标语。许多亚洲消费者并不喜欢传统空调温控制冷的效果。他们更倾向于“凉,而不冷”。当然这一概念不仅仅是关乎温度。在中国,大多数空调制造的冷气往往十分干燥并携带着灰尘,设备工作的噪音也十分之大,有的也容易成为传播疾病的温床(细菌可以在空调系统内生存)。更加重要的是,这些设备看起来,呃,就是普通的空调。

天樽空调则毫无上述缺陷。这款方尖碑造型的装置带有一个小型风洞,直接从所在房间内部吸取空气。它还连接了互联网,这样消费者在回家路上就可以通过他们的智能手机预先给房间升降温。也许有的顾客会乐于看到空调上的光环随着空气质量提升由红变蓝的效果,但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这个功能。一旦他们亲眼见证之后,便立刻着迷其中。这款产品所瞄准的消费人群在此之前没有引起东西方任何一家公司的注意,而他们所代表的很可能远不止一个小众市场。

通过对消费者多方面深层次的洞悉,海尔在设计制冷设备的过程中践行了自身的核心准则:“客户服务领导力”,即必须通过给予客户最需要的(但不一定是他们意识到能實现的)来塑造企业未来。甚至在中文广告宣传中启用“凉而不冷”标语的这一决定就反映了这一准则。这是用户自己的话,而不是市场营销专家凭空构想出的口号。

同样突破陈规的是这款设备诞生过程的跨功能本质。当市场部员工还在整理用户网上交流的观点时,制造部已经开始考虑其对生产的影响,采购部则开始就供货可行性直接与供应商展开对话,而售后部门也在制定相应的跟进计划。正是由于他们从一开始就紧密工作在一起,所以各部门经理才能一致前进,并在可能的不协调发生时及时处理。这样,产品在设计并研发后就能够尽快推向市场,而不是等待每个部门把工作完成后再把成果“扔过隔墙”,交给下一个部门。与此同时,各个公司职能部门的代表则直接与顾客展开对话,从而为公司的消费洞察能力增加一个崭新的响应维度。

海尔迅速推出天樽空调的动作是公司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起运行轨迹的一个缩影。公司以下述几个与众不同的能力著称:对消费需求的精确理解能力,尤其是在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能够快速创新生产满足消费者需求电器的能力;在复杂的中国市场环境中所磨练出的管理复杂经销网络的能力;以及包括能够按客户所需规格实现交付的自动化工厂在内的高度执行能力。这些特质在中国尤其有效,并得以帮助海尔在此战胜惠而浦和美泰克等更有经验的家电公司。实际上,海尔的卓越实力,特别是其强调“我们能做什么和我们是谁”而不是“我们卖什么和我们如何盈利”的理念,展现出了那些成立于新兴经济体、意图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成功的公司所必备的素质。

海尔的能力体系

海尔是思略特关于独特能力及其一致性研究项目中所详细分析的十二家公司之一。

价值主张:海尔在市场中的竞争方式(价值主张)自张瑞敏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成为海尔首席执行官后得以逐渐拓宽。公司首先充当了行业领军者的角色,依靠其品质口碑在中国长期保持着市场份额优势。随后他们转型为一家定制型公司(按客户需求改进产品)和方案供应商(帮助消费者解决水质和家装问题)。现在的海尔不仅出售家用电器,也提供相关服务,以适应中国消费者的需要,而在其他市场则更是如此。海尔通过精于以下四类分化能力来展现其竞争方式。

海尔是目前世界上成长最为迅速的家电供应商。自2011年起,海尔始终稳坐世界范围内白色家电市场的头把交椅。随着其在华高档品牌卡萨帝的推出以及在美日欧影响力的与日俱增,这家市值380亿美元的公司已经摆脱了价值决定价格的小众家电市场,转而与知名公司的一线品牌直接竞争。这是通过维持一个连贯一致并极具实力的公司来实现的。海尔始终如一地坚持为消费者解决困难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并以创造力和热情持续重塑着自身。

客户服务领导力

海尔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要直接归功于张瑞敏,他自1984年起任职公司首席执行官。在三十年的任期中,他所专注打造的客户服务领导力既能为公司带来稳定,也同样可以推动海尔渡过变革期。正是凭借张瑞敏的提议,海尔才从未将自身仅仅定位于产品制造商,而是作为一个客户问题的解决方案提供者。在最初的那段时间,这种理念意味着国产商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带到了全新的高度。随后,它为海尔带来了更加细致的定制化生产和全新的服务类型。正是因为这一理念简单易懂而又经久不变,所以它才能成为所有员工在决策时的可靠指南,即便是面对新科技与新竞争者这类颠覆性的市场挑战时亦是如此。

为了达成自身目标,海尔持续培养并嘉奖高质量人才。公司如同一块磁石,一直吸引着中国最有才华的工程师与商业精英。在中国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之中,海尔的手段尤其值得关注。当张瑞敏最初掌舵之时,这个国家才刚刚自毛泽东的思维模式中展露出来,成功依赖于企业家个人的努力、承认个体的不同之处和论功行赏这类概念还相对陌生。海尔在培训员工和呼唤创新方面投入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对一家中国公司而言。

尽管海尔已经取得了成功,也满足于自八十年代起就未曾改变的核心价值(以及CEO),他们却从不自满。张瑞敏很早就证实过变革会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某些即将剧终的剧集所必然经历的大结局。“我们唯一所知的就是我们一无所知”,张瑞敏说,“如果你无法超越自己,你终将被其他人超过。”

事实上,海尔已经对自己进行了至少四次彻底改造。第一次发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期间,当时公司决定从产品质量上凸显公司差异。第二次发生在九十年代,则是采用客户响应创新,开始(但不限于)制造满足客户特殊要求的商品。第三次在新世纪之初,打造了自下而上的组织结构,让自主管理的团队进行决策。第四次变革则仍在进行,海尔正将自己重新打造为一个真正基于互联网、面向全世界的公司。类似举措此前就少有公司尝试,更不用谈实现了。

nlc202309081515

张瑞敏并不是独自发展出了这套管理方法。从一开始起,他就展示出了对于高效管理的强烈热情,并研究了前沿学者和观察家的著作,尤其是杰出的管理学作家彼得·德鲁克。他从德鲁克那里学习了很多,比如经商的目的并不是赢利本身,而是吸引并滿足顾客的需求。如果一名顾客能够被更好的产品或服务所争取,那么对其他人也是一样。这就好比机构的股东能被增长的利润所赢取,而雇员总能被上升的收入打动。在青岛与张瑞敏及其同僚们的会面可能会采取管理研讨会的形式;访问者也会受到有关海尔管理革新的无休止提问。张瑞敏自己常常会做笔记,并且频繁地将这些理念应用到海尔上一先是小范围实验,随后推广到整个公司。

打造优质品牌

海尔成立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八十年代张瑞敏妙手回春之前,一度接近破产。在那时,西方家电市场在持续增长35年后,需求已经趋于放缓。西方制造商为了弥补业绩,纷纷向新兴的中国市场投来热望的眼光。当时大多数中国家庭都缺乏基本的家用电器,而本土厂商所能提供的产品既缺乏吸引力也无法满足基本的质量要求。凭借强势的品牌效应和相对精良的工艺(全自动冰箱和微波炉刚刚引入市场),海外制造厂商相信他们会在广州、北京、上海这些城市享受一段轻松时光。

但是中国本土的厂商却通过大幅降价来疯狂地捍卫国内市场。绝大多数国外竞争者,甚至几家崭露头角的国内制造商都无法与之抗衡。通用电气公司由于预见到了价格战,直接选择放弃进入中国市场。其中一家赢下这轮大战的公司就是青岛家用电器公司,这是一家生产洗衣机等多种家电设备的小公司,当时刚刚涉足冰箱业。在此后的多年间,公司对名称多次更改,但却总是坐落于青岛这一位于北京和上海之间的海港城市。

由于正值中国对于冰箱需求强劲的阶段,海尔的产品几乎全线脱销。当年的中国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的预期相当之低,甚至新产品买回来就做好了报修的准备。即便如此,公司还是濒临危机。产品线的月交付量只有80台左右,其中许多还无法工作。工厂破败异常,以至于员工被告知不要躺在地上休息,而供暖还要靠烧墙取火。在连续三位总经理迅速下台之后,35岁的副经理张瑞敏被要求寻找合适的接班人。遍寻无果的张瑞敏最终勉为其难自己接下了这个担子。这一无心插柳之举后来被证明是幸运的。张瑞敏颇有远见地预测到了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以及大众对于冰箱和其他一系列高端名牌创新产品的兴趣。这些产品将由中国制造,却足以匹敌乃至超越其西方竞争对手。

就在张瑞敏接任不久,一名顾客就向工厂写了一封信抱怨冰箱的毛病,这开启了张瑞敏职业生涯中最为著名的篇章之一。“我把品控的人带到了仓库里,”张瑞敏后来回忆道,“仓库里刚好有400多台冰箱。我们一个一个进行检查。一旦有任何问题,我们就把它们拉出来。最后一共拉出来76台故障冰箱。我想要改变(对我们产品质量的)看法。如果产品离开了工厂,它们必须是一流的。”

张瑞敏带领着半信半疑的员工将76台有缺陷的冰箱带到工厂外的大街上一字排开,然后用大锤当众把它们砸成了碎片。他们都清楚他本可以把冰箱都卖掉,或者惠赠给当地的官员。然而传递的信息已经很明显了。青岛家用电器公司再也不会生产无法让他们引以为傲的产品。相反,他们会打造替消费者解决困难的电器。第一个问题就是国产冰箱的不可靠性和低劣质量。

不久之后的1985年,这家公司就和德国制造商利勃海尔建立了合资企业,并就此接触到先进技术。他们将公司更名为青岛一利勃海尔,以期博得德国制造的品质与威望。在1992年,公司通过重新命名为海尔强化了这种联系。即便在合资终止之后,这一名称仍然保留下来。海尔,作为德语词Liebherr后半截的中文音译,被选为公司名称,部分是因为这一名称便于记忆,而且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很悦耳。

在公司的首次改革中,不少互助强化措施与精细管理决策为日常实践提供指导,最终让转变更易于被接受。例如,张瑞敏着手打造了一套注重绩效与追责的思维模式来提升产品质量。他从提质运动中借鉴了许多惯例与实践以实现持续的改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这是首次在日本以外的产业中观察到这一现象。张瑞敏还通过名为“全方位优化管理(OEC)”的系统实现工资与绩效挂钩,这一方式在中国前所未见。每天员工都要用纸笔记录质检结果,产出直接对应工资。这为公司给“每人、每天、每件事”设立目标与管理成果提供了一个简便的方式,同时也可以激励员工持续挑战自己先前的表现。

在接下来的30年里,OEC的运作能力为海尔赢得了行为学专家乔治·科里瑟(George Kohlrieser)、苏珊·戈兹沃西(Susan Goldsworthy)和邓肯·库姆(Duncan Coombe)口中用于大胆变革的“坚实基础”。举例来说,公司设法专注于零瑕疵的物流,从而实现了低存货量、短供货期和低运营资本的结果。在之后的数年中,尽管新的商业模式不断被引进,OEC所带来的自律化思维却从未被抛弃。与此相反,这种思维在种种雄心壮志之下不断扩张,员工们已经习惯于一步一脚印,最终达致丰功伟绩。

夹缝创新者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一位中国乡下农民向海尔抱怨他的洗衣机总是积满灰尘,无法正常运转。当地分销商派遣的技术人员抵达农民家中后,发现他不仅用洗衣机来洗衣服,还会用来清洁地瓜。当时农业市场早已被批准在国内开放,而干净的蔬菜往往能卖到更好的价钱。维修人员立即向海尔总部汇报了当地这一愈发普遍的情况。受此启发,公司很快发行了一款蔬菜洗衣机,旨在应对清洗薯类时的额外灰尘与泥土。

在同一时期,海尔的研究员发现许多中国人与西方消费者并不一样,喜欢每天在家手洗内衣。他们认为把内衣和其他衣服与公用洗衣机分开显得更加卫生与谨慎。针对消费者此类需求,海尔推出了一款小型低功耗洗衣机“小神童”,能够轻松适应狭小拥挤的市区公寓。这款洗衣机最终非常畅销,尤其是在有新生宝宝的家庭中。

这些事件开启了海尔的第二阶段改造:全新的客户响应创新模式。改造非常及时,因为此时质量已不再是国内的重要区分指标了,其他公司已经迎头赶上。张瑞敏在来之不易的工作纪律和与之伴生的绩效工资制度的基础上,建立消费者与员工的联系。而为了彻底瓦解他所称的各职能部门间的“隐形墙壁”,张瑞敏将具体的项目指派给了一个个由不同部门人员所组成的小组。他通过引入“市场链”(基于麦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回避了这种矩阵结构中的冲突。这一链条使得海尔的所有个人,无论其职能,都可以将他们的动作直接追踪至市场。这些市场链取代了独立的职能部门,成为核心单位。

nlc202309081515

这也是张瑞敏将海尔打造成一个全球企业的阶段。他采用了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来应对这一挑战,也就是通过率先占领竞争较少的小众产品市场来增强实力。公司充分利用了自身客户响应创新的优势。1997年,在意识到美国大学生宿舍的需求后,海尔在美国推出了迷你电冰箱。2004年,海尔又推出了酒类冰箱。2000年前后海尔连本带利的赌博最终让其成功跻身美国主流家电制造商。与此同时,海尔还在巴基斯坦销售着专为清洗厚重长袍研发的特大号洗衣机。

所有此类增长的幕后关键都是海尔以客户为中心的运营体系。基于消费需求的迅速创新,正如2014年发布的天樽空调那样,已经屡见不鲜,因为各部门都在并行工作。公司研发、市场和销售问的紧密结合模式在美国市场同样行之有效。美国的研发工程师在设计新产品的过程中被要求与顾客直接对话,而他们的工资也取决于所设计产品的销售业绩。

亲密度和企业家精神

在2005年,张瑞敏意识到多数海尔在国内的竞争者也已达到了可以接受的售后响应水平,公司必须在价值主张上再一次进行创新。他认为海尔苦于生产新商品时不必要的滞后与产量预估,尤其是在估测错误的时候,代价十分高昂。而这一后果应该通过增进对消费者需求的密切认知来尽量避免。员工现在必须比顾客还要了解他们自己,或者,按张瑞敏的话来说,“实现用户零距离”。

亲密度比响应能力要更加复杂,第三次变革要求员工更加贴近顾客。由此海尔将他们的组织结构转变为许多名为“自主经营体”的自组织工作单位。他们最关键的三个功能,市场、设计、生产,现在都应当直接面向顾客。与指导员工应当做什么不同,自主经营体的经理为员工提供服务,给予他们在满足顾客需求时所需要的资源与指导。这一结构最小化了上级层面决策的制约,使公司更适应新兴市场的需求。张瑞敏甚至宣布这次组织模型的转变即便有业绩和利润下滑的预兆也要进行下去。为了成功,即使必须动用之前所获的利润也要在所不惜。

这一新结构被证明是成功的,而自主经营体仍然是海尔最基本的组织单元。每一个经营体由10到20个人的团队组成——有时集结于一个地方,而有时是虚拟在线——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的智能岗位并因为一个特殊任务集聚在一起,并采取损益问责制。他们拥有自己独立的会计核系统,雇佣和解聘员工、设置费用内部规则以及奖金分配方面的完全自主权,并可作出通常由独立职能部门来形成的運营决策。

海尔分三级组织自主经营体。第一级自主经营体的任务是直面市场,理解顾客需求,为顾客提供适合的产品。第二级自主经营体负责支持第一级,为他们提供资源与指导。第三级自主经营体的管理者是业务部门经理或职能部门经理,他们负责制定公司战略,确立全组方向。一个典型的一级自主经营体通常由销售、研发、市场和财务人员构成。每个人无论其职能,都应当经常与消费者交流。

对于张瑞敏和其他海尔人来说,这一组织架构明确地代表着他们为了防止技术变革造成破坏而做出的努力。他们想要确保高管层能够尽早注意到任何破坏性的、尤其是那些来自内部员工的警报,并迅速而轻松地应对新局面。这样,信息在海尔公司由顾客(自上而下)流向协调者的时间被最小化了。由于研发和市场人员在同一个自主经营体内工作,所以他们会经常会唔,尤其是考虑新产品的时候。销售人员始终保持与顾客密切接触,所以他们可以以较小的误差预估订单数量,而不是依赖预测。产品一旦开始铺货,会首先送达等候名单里的顾客,随后才会覆盖零售点。借此方式,海尔保持了较低的存货量,节约了仓储花销和运作资本。

自主经营体并不会被永久分配给特定的产品或角色。他们之间存在着内部竞争;参与者必须对感兴趣的项目进行申请。优胜者的选择标准会基于他们的产品质量与服务理念、商业模式的吸引力以及营销计划的可行性。例如当海尔做出生产三开门冰箱的战略决策时,所有员工都被邀请通过提交商业计划和解释成功产品模型的方式来竞争项目主导权。目前,公司价值15亿美元的三门冰箱业务正是由那次竞赛的优胜者,38岁的蒲显开所领导的。他虽然相对年轻,但是凭借对产品创意性的描述而被选中。担任这一职位后,队伍的组建、内部生产商和营销商的寻找都完全取决于他。现在的他负责监管这个海尔口中的“共同利益集团”。这一集团包括了价值链上公司内外所有的人员伙伴,他们都承诺协助他的队伍。

所有自主经营体的活动都通过内部合约来维系。例如当三门冰箱经营体需要中国某一区域的市场调研数据时,他们会向其他数家提供这类服务的营销经营体提出议案,甚至在海尔外部寻找资源。各经营体的体长都深知他们不可能闭门造车研发出最尖端的科技,所以他们乐于接纳开放创新的概念,在各个方面与各类组织展开互相合作——这就是海尔为何与世界顶尖院校和研究机构合作的缘由。

为了给自主经营体提供人才,海尔创造了一个内部劳动力市场。现在,具有合适技能的员工将以恰当的数量在恰当的时间被引向组织的正确岗位。相对于分配固定的工作,公司在考量员工过往贡献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了一系列的工作机会。“审核的程度需要一些适应,”负责为海尔在中国运作零售店的海宁祥集团董事长付海宁说,“一开始,可能是有点痛苦,因为这种不断挑战的文化可能会让你觉得你的所作所为与过往业绩不被赏识。后来你才意识到,这是如何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的必要条件。”

基于网络的平台

在经历再三变革之后,海尔看起来一点也不像传统意义上的当代综合企业。它的文化——在坚守其客户服务领导力核心原则的前提下,去拥抱而不是抵制变化—是公司目前最重要的资产。

然而张瑞敏今年甚至在质疑这种程度的创新是否能够成功。受到近来网络创业公司成功浪潮的影响,他决定启动第四次革新,这一次,是关于互联网。在海尔内部这叫做“网络战略”。即使是自主经营体,上一次变革的重点,也要遭遇剧变。张瑞敏提议废除当前的二级经营体,这是目前大多数中层管理人员的大本营。之后公司将成为一系列平台的集合,其中的每一个都能依靠相互间的支持与合作应对消费者市场中的变化。

nlc202309081515

海尔的新方法涉及公司的开放,密切合作的对象不仅是客户,也有世界各地的创新者,甚至包括了竞争对手。“这一平台可以帮助我们吸引一流的资源,”海尔PAC空调平台的研发总监雷永峰如是说,“研发资源可以基于一所大学或一家技术公司。在过去,我们与三菱等供应商的关系可能主要是我们去给他们提出新空调压缩机的规格,而现在,他们可以亲眼看到我们的客户要求。这一直观的视角能让他们反应更积极,从而协助我们创新。”

水质净化则是海尔合作范围扩张的又一例证。公司通过与以色列的技术商斯特劳斯集团成立合资公司踏入了这一业务领域。斯特劳斯提供了技术,而海尔则专注于市场、分销和服务。随后海尔扩大了其平台,接纳了许多其他研发伙伴。例如,他们与陶氏化学共享了20项水净化专利。

结果是海尔达到了一个炉火纯青的新境界,远超以往。例如,该公司现在使用互联网来定制产品在中国的售价,无论线下线上。客户能够选择产品颜色组合、功能(如冰箱内隔板的数量和布局),还有辅助设计元素(高端家电上的闪烁图样),工厂则按订单定期生产。这一过程就如同选购汽车配件一样自由,甚至选择项还要更多。

互联网也使得客户更愿意购买净水器。这一产品只通过咨询销售。海尔代表接受了专门培训,能够通过查找复杂资料来了解各地区不同的水质问题,并针对性地安装化学污染物的过滤器。公司的网站上张贴了中国22万个社区的水质情况,并设有一个动态的消费者交流区。“我们希望人们能够在海尔找到所有与水相关的答案,”海尔水处理公司的总经理曲桂楠说。基于其迄今所取得的成功,该公司目前正在探索与地方社区建立伙伴关系,以社区为范围管理他们的净水工作。

互联网让海尔公司能够扩大其服务的尽职范围。它提供了集中安装服务作为所有家电销售的一部分(在中国非常罕见)。电器中应用了监控信号,能够在设备故障的时候引导跟进电话。公司还保持和顾客的个人联系,以防监控忽视了一些引起不满的原因。与客户密切的联系帮助海尔将许多中档家电(原海尔)产品线的消费人群迁移到了更高端的品牌卡萨帝中。“信息比产品更有价值”已经成为海尔人上下一致的口号。

“我们为中国家庭提供了信息,”海尔净水平台的社交媒体总监江汉科说,“我们也受益于这些互动。他们让我们更好地了解用户需求。用户可以看到所在社区的水质情况,并使用这些信息来选择最适合他们的過滤器。虽然我们没有设立基于业绩增长直接目标的线上资源,但它的确有这个效果。尽管业务开展才不久,然而自从引入在线资源后,我们的业绩已经增长了四倍。“

张瑞敏认为这种大规模的变革必然会有极高的风险:“如果处理不当,(公司内部)将会有一场地震。”但他也坚信这是唯一的做法。惟其如此,在这个每一次胜利都会催生新问题的时代,一家如此之大的公司才会成功。任何一家大公司的终点,他说,都是“一步步地失去控制。”换句话说,张瑞敏认为海尔也不例外。所有主要的团体都将不得不学会如何维持自身的身份、产品质量和服务,以及与客户的关系;与此同时他们要做好失去一切的准备。海尔在这个新世界的作用将是一名探路者:他们已经是中国第一家在全球范围内领先的消费品生产公司。很快,如果张瑞敏又一次正确的话,海尔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家有着自身独特创新管理体系的公司。

[作者比尔·费舍尔(Bill Fischer)是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创新管理学教授。此前,他曾担任中欧商学院执行院长和教务长。翁贝托·拉戈(UmbertoLago)是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管理学副教授。刘方(Fang Liu)是瑞士隆奥资产管理公司投资分析师,曾任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本文由思略特公司授权刊载。]

上一篇:七年级级主任工作总结下一篇:《凡卡》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