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强国之路教案(推荐5篇)
知识目标
1.知道中国共产党担当起强国富民使命。2.牢记改革开放的标志及对当代中国的意义。3.知道中国腾飞的原因及表现。
4.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能力目标
1.知道改革开放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
2.提高对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的认识能力和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领导。
2.增强对我国改革开放功绩的认识,支持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3.对伟大祖国通过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充满自豪感。
重点
1.改革开放的历史意义及我国在经济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2.改革开放的地位和现实意义。
难点
1.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地位和现实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教师准备:
1.精心准备和制作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经济、社会变化及教材上相关情景幻灯片。2.认真备课,设置教学知识提纲。
学生准备:
1.预习新课中探究的问题。
2.准备新问题,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环节提问探讨。
一、歌曲导入,场景激趣 教师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并展示歌词: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 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 啊,中国,中国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 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啊,中国,中国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啊„„
教师总结: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深切表达了人们对邓小平、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歌颂。人们之所以怀念邓小平,是因为:一邓小平是我们党和国家第二代领导核心,二是因为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正是因为邓小平,中国才踏上了富强之路。
教师也可设计一些与改革开放有关的问答题目,由此引入新课的学习。
二、问题导读,新知探讨
(一)改革开放促发展
1.中国共产党担负起强国富民的历史使命
教师播放洋务运动、1898戊戌变法、孙中山建立的中华民国、中共一大等历史幻灯片。教师指出:
数百年来,强国富民一直是中华民族矢志追求的目标。近代以来,面对民族的衰落、国家的衰亡,无数仁人志士、中华儿女积极探索救国救民、强国富民的道路。面对外国的洋枪洋炮和野蛮侵略,洋务运动开始了“自强求富”、戊戌变法中维新派提出“变法图强”、以孙中山先生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了满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但他们提出的主张和改变旧中国积弱积贫的努力都没有成功。
中国共产党面对近代以来民族的衰落、国家的衰亡,自觉地担负起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的历史使命。
(1)首先,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她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饱经苦难的中国人民重新站立起来了。
第一场革命的意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终于站起来了。
(2)其次,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取得巨大成就,也经历过很大挫折,遭遇过发展困境。
(3)第三,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由此开始的伟大变革冲破了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传统认识和体制障碍,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了社会发展活力。正是因为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家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改革开放这场伟大革命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教师展示以下幻灯片,请学生观看,以帮助学生了解或复习巩固建国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的认识。
1949-1952年:社会主义政权巩固时期,经济恢复、巩固时期; 1953-1956年:三大改造,使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1956-1966年:进入社会主义(较稳定期); 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 1958年:大跃进;
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核垄断;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 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使中国国际威望大幅提升,拉开中国第二次建交高潮;
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 1976年: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
1977年:恢复高考;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改革开放的政策;
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与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1979年: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中国快速解决了温饱问题。
教师总结:从以上史实中可以看出,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建立,再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并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抉择,中国共产党确实担负起强国富民的历史使命,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热爱我们的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页“阅读感悟”,了解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源于农村。【知识拓展】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的变迁 2018年1月15日,“新时代、新梦想”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启动,全国主要网络媒体都走进了这个“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
改革第一村怎样炼成?
40年前,安徽遭遇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为了不再挨饿、不再讨饭,18位庄稼汉将家人“托孤”,把分田到组“秘密”改为分田到户,搞“大包干”。18个鲜红的手印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为中国农村改革提供了范本。这18人被称为“大包干”带头人,如今健在的还有11位。
纸包不住火,“秘密”很快被公社得知。“小岗村的牛草贷款、粮种贷款全部被扣下来,不给了,粮农贷款也不给了。”严金昌回忆称,“实在没办法,为了吃饱只能走这条路,没有粮食没有种子,我们只能到处去借,硬是度过了难关。”
实行“大包干”第一年,小岗村就获得大丰收,一年的粮食产量相当于以往5年的总和。1979年的春节,小岗村人第一次不用出门讨饭。“包产到户”很快得到了县委领导的支持,这种做法被巧妙地称为“大包干”。
中央在1980年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的75号文件后,又连续几年发出中央1号文件,使“大包干”迅速在全国普及开来,并不断得到完善,成为我国农村联产承包制的主要形式。
2.改革开放的作用 教师提出问题:农村改革第一村的实践成功到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再到我国40年发展巨变说明了什么呢?
教师总结: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中国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激发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活力。
教师提出问题: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激发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活力,具体表现有哪些呢?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4、第5页内容。
教师总结: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激发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活力,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国家经济建设呈现空前繁荣景象。
(2)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逐步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3)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主动性空前高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探究与分享”,了解几种市场类型。然后展示如下幻灯片;
生产要素,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是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及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生产要素,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四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技术、信息也作为相对独立的要素投入生产。这些生产要素进行市场交换,形成各种各样的生产要素价格及其体系。
教师总结: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管理都是生产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小到个人创业当老板、再到企业建立及发展壮大,大到国家踏上强国之路,都离不开这些生产要素。
我国通过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也就相当于解放了这些生产要素,国家逐步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这些生产要素通过市场来寻找自己的归宿和平台,也就是确立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从而推动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5页“探究与分享”,请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了解父母的工作状况,说一说他们是如何为家庭、为社会创造财富的。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
教师总结: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管理都是生产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所以父母通过上班工作付出了劳动力,投资理财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帮助,管理技术人员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技术取得高收入,还有农民流转自己的土地取得收入等都是国家通过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主动性,这也为中国经济腾飞提供了重要条件。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正成为社会共识,这也会大大促进中国经济腾飞。
(二)中国腾飞谱新篇 1.中国腾飞原因:
教师出示幻灯片或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第一段内容,思考问题:中国腾飞的原因是什么(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作出小结。
教师总结:一是坚持实行改革开放;二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三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中国腾飞表现: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6页和第7页,然后提出问题:(1)这两页主要讲述什么内容?(2)它们的侧重点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作出小结。
教师总结:(1)这两页讲述的都是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实现了腾飞或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国际、国内各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2)第6页突出的是国际地位或成就,而第7页突出的是国内成就;(3)改革开放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如:从改革开放最初的“引进来”到“走出去”,从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WTO到共建“一带一路”,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这都说明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知识拓展】联合国:2017年中国对全球经济的贡献占三成
联合国2017年12月11日在日内瓦及全球多个城市同时发布《2018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
报告指出,2017年全球经济增长趋强。由于与危机相关的脆弱因素和近期其他动荡的负面影响有所消退,全球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3%,这是自2011年以来的最快增长。
其中,东亚和南亚仍然是全球最具活力的地区。2017年,东亚和南亚经济增长占到全球近一半,仅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就约占1/3。
在中国经济增长、强劲的个人消费、较高出口和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带动下,预计区域经济仍然相对稳定,保持在2018年的5.8%和2019年的5.9%。
展望未来,在强劲内需和宽松的宏观政策带动下,预计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保持稳定。对于2018年,多家美欧机构最新研究认为,2018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强势增长,经济平稳和再平衡进程的持续推进将继续吸引海外投资者。
3.中国腾飞的证明或启示:
中国腾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就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
教师播放幻灯片:
201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掀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围绕改革开放这一核心,学习了改革开放的作用和成就。历史和实践已证明,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和根本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
经过改革开放,同四十年前相比,确实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从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看,早已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看,已经由过去的“一大二公三纯”、公有制一统天下,改变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从经济体制看,已经由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从社会状态看,已经由封闭和墨守成陈规的社会转变为对外开放、融入世界和全面进行改革、越来越活跃的社会;从出发点看,过去建设社会主义,强调为国家、为人类作贡献,现在强调改善人民生活,以民为本。
在这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中,我们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也会出现前进中的曲折、发展中的挑战。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应该借2018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庆祝活动之机,全力支持党和国家的改革开放大业,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这样,中国将变得更加强大、更加繁荣!
促发展促发展表现实行改革开放
中国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飞原因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腾飞谱新篇中国腾国际
飞表现国内中国腾飞的证明或启示
改革开放前提: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完成三大革命
第二框 走向共同富裕
知识目标
1.知道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
2.知道我国全面深化经济改革的原因(必要性)及应对措施。3.知道如何让改革成果更多地惠及全体人民。
能力目标
1.能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认识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挑战、困难和问题。
2.面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提高对党和国家实施的共享发展成果措施的认识水平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主人翁的责任感,支持国家的改革开放事业。2.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感。
3.对共享发展成果有一种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重点
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
2.全面深化经济改革的必要性及措施。3.如何共享发展成果。难点
1.如何共享发展成果。
教师准备:
1.准备教学情景幻灯片。2.精心备课。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新课。
一、课前导入,场景激趣
教师播放幻灯片:
幻灯片一: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二字出现97次,比2017年多20次。幻灯片二:十九大代表热议报告:203次提到“人民”二字说明了什么?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
在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二字一共出现了203次,直抵人心,激发共鸣。
教师总结:为什么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改革”二字出现如此高频率?为什么中共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二字出现了203次?要想解开这些问题的答案,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课第二框《走向共同富裕》。
二、问题导读,新知探讨
(一)改革进行时
1.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复习提问:中国腾飞的表现和原因分别是什么?
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人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步增加,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
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发展、贡献率和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原因:一是实行改革开放;二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三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师总结:我国过去四十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挑战,前进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
困难和问题表现:(1)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这是主要矛盾。
(2)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3)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知识拓展】21世纪初期是中国各种矛盾的凸显期(一)两个基本情况
(1)我国是个经济大国,却不是经济强国。以2018年为例,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NP)排在世界第6位,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世界127个国家中排在第68名。
(2)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由于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因素,我国东中西部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比重很不平衡。1978―2003年东部经济上升,中部西部经济下降。这说明我国地区发展不协调是非常突出的,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特征,这个不协调不仅存在于经济发展的差距,也存在于社会发展的差距。
(二)七大主要问题
(1)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我国实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努力进行了多年,但现状依然是:取得明显进步,水平依然很低,矛盾非常尖锐。
(2)产业结构不够合理。1978年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有所变化,但这样的结构,不仅低于高收入国家,而且也低于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也反映了我国城镇化发展滞后。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只有24%,在世界50个主要国家中我国排行第24位,排在印度和巴西之后;我国对外技术的依赖程度高于50%,美国、日本只有5%以下。
(4)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这对矛盾将长期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
(5)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相当艰巨,是“重中之重”。我国人口近14亿,农村人口占62.3%,农村中的赤字县占35%,每县平均负债约400多万元,每村平均负债约20多万元,全国贫困县592个。
(6)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随着社会转型时期的激烈变动,产生的社会问题仍是层出不穷。当前最突出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问题是:就业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和分配不顺三大问题。较深层次的是教育、文化和医疗三大问题。
(7)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但是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仍未得到彻底解决。
【过渡语】面对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挑战、困难和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中国经济发展需要适应新变化,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2.全面深化改革的举措
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9页到11页内容,请学生归纳总结全面深化改革的举措。教师请学生总结后,在学生回答基础上作出小结。
教师总结:(1)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需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进行新的伟大斗争,向顽瘴痼疾开刀,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2)坚定不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4)全社会不断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知识拓展】理解新常态
所谓常态,就是正常状态;新常态,就是经过一段不正常状态后重新恢复正常状态。一个国家在经历了经济危机、经济调整之后出现的一个过渡阶段经济、运行态势称之为经济新常态。旧常态说穿了就是粗放型、数量型、扩张的一种状态,它靠低成本来驱动的。经济“新常态”就是要转到一个集约型、质量型来进行发展,这就是经济“新常态”和经济旧常态的差别。
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使中国政治生活进入新阶段,中国政治呈现出新常态,拿下“周老虎徐老虎”,刑可上常委,给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奢侈消费、公款旅游、迎来送往等戴上“紧箍咒”,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深入;“新常态”也不仅仅是指中国社会建设发展进入了新阶段,中国社会建设呈现出新常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包括北京市老百姓国学会等一大批社会组织紧跟党走在时代前列,倡导社会风尚,促进和谐社会幸福社会建设;“新常态”使中国文化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国文化发展呈现出新常态。
经济呈现出新常态主要特点:
1.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2.结构——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3.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服务业发展及创新驱动。教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第11页“探究与分享”,思考两个问题:
(1)从他们的对话中,你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哪些变化?
(2)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什么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它为我国解决好“三农”问题创造了哪些新的发展机遇?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作出小结。
教师总结:(1)从收入大幅提高、生活水平提高、社会保障机制更加健全等方面回答即可。(2)第一问从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回答。第二问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思想文化水平、人口就业、促进消费、保障社会稳定等方面回答皆可。
教师总结: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只有全社会不断弘扬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才能持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才能奏响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最强音!
(二)共享发展成果
1.社会文明程度衡量标准
【过渡语】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以下两个知识拓展:
【知识拓展一】“共享”入围2017年度热词
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共享充电桩„„借助于移动互联网的东风,在一年不到的时间,“共享”就以各类颠覆性的创举,忽如一夜春风来,让你我的生活几乎处处可共享,只有想不到,没有共享做不到,它们也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你我的生活。
实际上,在年底多个权威机构发布的“2017年度中国十大流行语”中,“共享”一词均榜上有名,这也从侧面验证了2017年,也是货真价实的“共享元年”!
为何“共享”那么火?
在这个物质富足的年代,人们为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发明了各类共享经济的应用。从定义上看,共享经济就是让闲置资源让渡资源使用权给他人,让渡者获取回报,分享者利用分享自己的闲置资源创造价值。
【知识拓展二】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变化。经济保持了年均10%左右的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从国际范围看,中国的发展改变了全球经济版图,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教师总结: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我国过去四十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而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这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
衡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如下:
(1)看经济发展;(2)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3)看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实现共同富裕。为此,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2.共享发展成果的做法
【过渡语】既然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有了红利就应该分享。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呢?
教师安排学生思考问题后,作出小结。
教师总结:共享发展成果做法要从多方面努力: 党和政府的做法:
(1)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
(2)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人民体验到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3)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立和完善坚实的社会主义制度保障。
【知识拓展】十九大报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十九大报告以新的高度强调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正如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为此,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我们更需要坚持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因为进入新时代之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的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更加广泛,要求也更高,既需要更高层次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也需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不断提升和完善。那么,我国只有通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更加平衡、更为充分的发展来不断满足人民在新时代的新需求。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回顾过去,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单,人民福利不断提升,生活条件不断改善。通过国家实施一系列利民惠民政策,人民群众在脱贫、教育、就业、收入、基本保障、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方面的状况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生活福利与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展望未来,党的十九大在利民惠民方面又作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在新时代站在新起点,实现新的目标和梦想。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民为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以民心民生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民生问题上,党和国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目标和发展领域,包括社会公平正义,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人民获得感、人的全面发展等等,上述这些方面构成了完整的民生发展体系和保障体系。这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教师总结: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针对这样的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具体的政策举措,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有效维护国家安全。这些政策真正地做到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建设和共建共享的社会发展图景正在绽放光芒。
三、课堂小结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模式现代化。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和了解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及相应举措;还学习了我们要通过改革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由此我们要更加坚定信心,支持国家的各项改革,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
社会文明程度衡量标准
走向共同富裕 共享改革共享发展党的奋斗目标
发展成果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成果的做法发展的根本目的全国深化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进行时
这条新闻没有引起普遍的热情。毕竟, 玉兔号无人月球车着陆在地球最近的邻居上, 乃是人类探险家们几十年前就完成过的壮举。“我们距离俄罗斯和美国只剩下50年的差距了。”微博上有人如是调侃。“我国的工业设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啊。”另一人写道, 随后他开始担心这个玩笑会引来“查水表的”。
不过, 如果说中国本身显得有点兴致寥寥, 那还是比不上全世界此起彼伏的哈欠连连。除了不够新颖, 这次任务还是使用仿造的设备完成的。在美国的一份杂志上, 有人利用中文“玉兔”二字在英文中的谐音“你也可以” (you too) , 戏称这次任务不过是一个落后世界顶尖航天大国几十年的国家可悲地展示“我也可以”。
这些普遍的反应并没有抓住要领。“玉兔”成功的发射、着陆和探测, 证明了中国在太空领域的迅速崛起, 而且这次崛起只会进一步提速。美国华盛顿市保守派智库传统基金会的成斌 (Dean Cheng) 说:“这是龟兔赛跑的一次经典实例。”从引导月球车抵达目的地的复杂通讯网络, 到出类拔萃令其他国家艳羡的卫星技术, 再到建设一座新的国际空间站的计划, 中国已经成为一股不容其他空间超级大国忽视的力量。它激起的涟漪正扩散得越来越远, 从你的手机设置到未来火星上第一个人类足迹的一切。
若要了解中国生机勃勃的太空项目, 瞧一眼它的卫星便足矣。中国从1970年开始发射低质量转播卫星和基础间谍卫星, 频率是毫不起眼的每年一颗, 而这些卫星仅能执行最基本的任务。到了2012年, 中国全年19次的发射数量已经超过了美国。中国还已经将本国的第一名航天员送入了太空, 执行了第一次太空行走, 完成了小型太空实验室的交会对接。“他们的载人航天计划进展速度之快远超美国20世纪60年代, ”英国与中国航天计划关系最密切的合作方卢瑟福-阿普頓实验室太空分部主任理查德·侯德威 (Richard Holdaway) 说, “他们正以惊人的速度迎头赶上。”
图:月球车玉兔号“踏足”月面, 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在月球上实现软着陆的国家。 (图片来源:新华社)
“15年来, 他们已经从龙套变成了主角。”美国马萨诸塞州剑桥市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乔纳森·麦克道尔 (Jonathan Mc Dowell) 说。而且, 他们还是依靠微薄的资金取得这一成就的。根据非营利组织太空基金会最近的估算, 中国的航天预算不及美国的1/10。
那么, 如此迅猛的加速是怎么做到的?一个被普遍接受而且并不算厚道的答案是, 很多挑战早已被其他国家攻克。“当年只有美国和苏联两强争霸的时候, 他们还要应对基本的生存问题——比如宇航员呼吸什么, 多少氧气, 多少氮气——没人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成斌说, “如今中国能够受益于很多已经被解决并且公开的成果。”
他的言论反映出一种为人熟知的看法, 那就是中国的技术进步大体上建筑在他国的思想成果之上——不管是免费的还是有偿的。“我们每天都遭到来自中国的黑客入侵, ”侯德威说, “大多数系统都相当健壮, 但是还是有一些资料被非法获取了。”确实, 中国从外部获得了太多智力成果, 而且有时候是从他们尚无创新能力的领域强取豪夺而来。“他们仍旧处于使用本质上属于俄罗斯的技术以及仿制品的发展阶段。”美国拉斯维加斯市太空技术公司毕格罗航空航天的创始人罗伯特·毕格罗 (Robert Bigelow) 如此评价。
然而, 若要仔细探究, 就会发现上述认识并不全面。诚然, 正如毕格罗指出, 中国的神舟飞船看上去几乎与俄罗斯的联盟号一模一样。而在中国的宇航服里面, 航天员经常穿着俄罗斯制造的舱内压力服。还有, 玉兔号确实很像1973年降落在月面的苏联月球车2号的升级版。
这些相似之处大多源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一次交易。当时中国购买了俄罗斯的很多载人航天技术, 包括联盟号太空舱、宇航服、生命保障系统以及对接系统。不过, 中国在原始设计的基础上做了大量改进。比如说, 神舟太空舱大约比联盟号大30%, 拥有太阳能电池板和先进的航空电子设备。美国前宇航员洛里·奇奥 (Leroy Chiao) 说:“中国已经开发出了本应属于下一代的技术。”
还有一些关键的进步, 靠的并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赖于基础科学的进步, 中国取得的一些成就已经领先各国。比如说, 为了成功操控探测器降落月面, 中国工程师必须令其不受月壤干扰。这种异常尖锐、黏黏糊糊的细腻粉尘曾经差一点毁掉阿波罗任务。在无法从那些拥有模拟月壤的国家获得建议的情况下, 为了测试月球车原型机, 中国科学家从零开始, 开发出了自己的模拟月壤。中国科学院的行星学家郑永春说, 中国凭借的仅仅是几十年前从美国得到的一丁点儿月球岩石样品。
中国的火箭技术也讲述着差不多的故事。其长征系列火箭是自己设计的, 很快便比多年以来无甚变化的俄罗斯火箭还要先进。俄罗斯火箭以低热值但更易使用的煤油为燃料, 将“玉兔”送上月球之旅的长征3号则以更加先进的联氨和四氧化二氮为燃料。“这是一种俄罗斯人避而远之的东西, ”麦克道尔说, “它更有力量, 但难以应付。”他把中国成功地使用这种燃料称为“高科技成就”。
因此, 凭借中国航天计划如前所述以及不曾提及的种种进步, “玉兔”得以花费6个星期的时间来探索月壤, 直到机构故障停住了它前进的脚步。提心吊胆的月夜结束之后, 我们得知机构故障仍在, 但电子设备挺了过来。
如果月球车便是太空探索的全部, 故事到这里就该结束了。然而, 中国在其他方面同样日程满满。中国在开发一整套包括软件、卫星和通讯基础设施的系统, 目的是获得彻底的空间自主权。
比如在之前的几次绕月任务中, 中国与嫦娥探测器的通讯严重依赖欧洲空间局 (ESA) 的全球深空天线网络。但这样的依赖也许很快就要结束了。“中国人正在建造他们自己的天线网络, ”ESA的卡尔·博奎斯特 (Karl Bergquist) 说, “不再那么需要我们了。”在玉兔号任务中, 中国仍旧使用两套天线网络, 但对ESA的依赖不及以前了。
卫星导航技术也正处于类似的赶超过程当中。作为美国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GPS) 的竞争对手, 中国的北斗系统已经完成了接近一半。现在有15颗导航卫星正在轨运行, 计划到2020年还要增加20颗。
事实上, 卫星技术是中国真正令人瞩目之处。2010年, 中国让两颗卫星相会、短暂接触后分道扬镳, 展现了其精确的机动能力。“高速相会然后弹开或者摧毁对方, 是一回事, ”成斌说, “然而, 相遇后轻轻碰一下再各自离开, 这意味着非常尖端的技术和极为先进的配套能力。”这么高端的卫星可以用来维修其他老化的卫星, 以免它们变成太空垃圾——或者协助组装空间站。
事实上, 到2015年, 下一代长征5号运载火箭将把中国的第二个太空实验室送入近地轨道, 它的运载承重比美国刚刚退役的航天飞机还要超出600千克。到2020年, 一座完整的中国空间站 (CSS) 将被建成。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一份报告明确提出了中国之后的计划, 包括在2050年之前建成一座有人月球基地——侯德威认为这个目标合情合理——实现一次载人火星任务以及自动探测器的行星级探测。 (注:这里提到的“计划”, 仍是从技术发展方面提出的可行性方案, 尚未获得批准成为真正打算要实施的项目。)
对于一个尚未踏足月球的国家来说, 这样的展望听起来似乎有些好高骛远。但是中国长久而坚定的前行, 并不是让人相信这幅路线图的唯一理由:中国还拥有至少两项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资源。其一是人。“有25万人正在效力于他们的太空计划。”侯德威说。而据美国华盛顿市忧思科学家联盟的中国专家顾克刚 (Gregory Kulacki) 说, 这些科学家和工程师都很年轻。这令人联想起20世纪60年代美国航空航天局 (NASA) 理想主义的年轻文化, 他说, “平均年龄不到35岁, 比其他国家的太空计划年轻20岁。”
中国当前和未来成功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是一党执政带来的一项独特能力:可以在比大多数西方国家政府执政周期要长的时间内坚持他们的计划。“中国人制定了长期计划, 而且愿意向它投入资源, ”成斌说, “我指的不光是金钱, 还有人力资源、工业资源和政治资源。我们应该能料到, 他们最终会超越我们。”
不过, 中国创新最重要的刺激因素, 或许是他们被拒在了国际合作之外。美国担心中国会借鉴共享技术, 因而严格禁止他们的科学家、宇航员和航空航天承包商与中国开展太空合作。
美国领导的国际空间站 (ISS) 对中国宇航员大门紧闭, 中国便建造自己的空间站CSS。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欧盟终止了中国在伽利略项目 (欧洲人与GPS竞争的项目) 中的参与之后, 中国才开始认真地研制北斗系统。中国在卫星开发方面的迅速进步也与遭到排斥有关, 对这方面技术的获取受到了其他国家最为严格的限制。“中国决定依靠自己的技术, ”顾克刚说, “制裁令中国进步愈加迅猛。”
他们的载人航天计划进展速度之快远超美国20世纪60年代, 他们正以惊人的速度迎头赶上。
一些关键的进步, 靠的并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赖于基础科学的进步, 中国取得的一些成就已经领先各国。
刚下过春雨,四明湖湖面上笼罩着一层白茫茫的雾,如丝,如纱。一声清脆的响声打破了宁静,不知哪个调皮的同学往水里扔了一块石头,水面上泛起一层层涟漪,受惊的鱼儿四处逃窜。鱼跳跃的速度快极了,如离弦的箭一般,每当我们用目光捕捉到它们时,它们又迅速地游开,留下一道道残影。
还没到映山红盛开的时候,已有几朵花等得不耐烦了,它们在绿叶丛中遮遮掩掩的,但还是逃不过同学们的眼睛。花有红的,白的,还有粉的,如同一只只蝴蝶,有一股淡淡的清香。
“啊!”,我们的注意力被一个同学的.叫喊吸引了,原来从一朵刚盛开的映山红中钻出了一只蜜蜂,同学惊慌失措。蜜蜂小小的,只有苍蝇那么大,黄黄的身子上长出的翅膀飞快的振动着,发出“嗡嗡”的响声。这些小精灵们忙碌着,难怪人们称赞他们是“勤劳的工人”呢。“哎,你们快过来看,这里有个蜂窝!”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向那位大叫的同学靠拢,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们看到了一个很小的蜂窝。这个蜂窝和我们在电视里看到的大不一样,它只有半个拳头那么大,外形如同一个圆锥,长得和莲蓬非常像,黄中略带点褐色。可以看出这是个雏形,几只蜜蜂还围着它不停地转,似乎在讨论如何发展它们的基地。
宁静安详的湖畔,到处都萌发着春天的信号,这似乎是一张预告函,告诉我们春天来了。在这蕴含着丰富的春的气息的日子里,万物都在欢庆,欢庆着美好生活。
论体育强国之路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了解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现状,以“体育强国”为研究对象,分析我国体育强国战略产生的历史背景,探讨“体育强国”的科学内涵,以目前的.现状阐述我国体育事业与“体育强国”的距离,并就如何迈进“体育强国”提出见解.
作 者:冯加付 FENG Jia-fu 作者单位:西安体育学院,运动系,陕西,西安,710068刊 名: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PLA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年,卷(期):28(4)分类号:G812关键词:体育强国 竞技体育 群众体育 体育事业
【导语】李长春同志新书《文化强国之路——文化体制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正式在京首发。书中选编了李长春同志2002年12月至2013年5月期间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讲话、谈话、文章、批示共91篇,照片69幅。其中,所选的讲话和谈话绝大部分为第一次公开发表。本书所选的讲话、谈话、文章、批示,真实记录了党的十六大以来10年间文化改革发展的历程。本期订阅号,我们一起来看看,从这本书里,能读到什么。>>>
《文化强国之路》写了啥?
博物馆工作一定要坚持“三贴近”
博物馆的陈列内容,还要克服全国各地“同质化”的问题,特别是对历史厚重、文物资源丰富的省份,如河南、陕西等省,更要办出特点、办出特色。比如除了按社会发展史分期和历史王朝年代展示之外,可不可以按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等历史人物,或按历史事件,开辟一些专馆。例如,杜甫是河南人,杜甫的《兵车行》和“三吏”、“三别”脍炙人口,能否作一专题,反映一下杜甫诗作成就和当时社会历史状况。还有汤阴羑里城相传是《周易》诞生地,是周文王被殷纣王拘禁时韬光养晦而把伏羲氏的八卦演绎成六十四卦,即《史记》记载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之地,也可以通过一定方式进行展示。濮阳的春秋戚城遗址和宋辽“澶渊之盟”等历史事件,都可以通过文物展示出来。就是说,不仅要从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发展角度,而且还可从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活动方面,多角度展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做到见物见人见精神,增强展示的震撼力。
——(节选自《文化强国之路》书中《关于博物馆工作讲话两则》一文,此为2003 年10 月21 日李长春同志在河南省考察调研时的谈话。)
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要认真落实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任务。一是要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县一级的“两馆”即图书馆、文化馆,乡镇一级的“一站”即综合文化站,包括广播、电视、农村科普等,村一级在行政村建立文化活动室。需要明确的是,县“两馆”和乡镇文化站都属于公益性文化设施,是政府为广大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而村一级的文化活动室是农民群众自己组织的,虽然不是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组成部分,但政府要支持和指导。政府投资兴办的文化设施,需要人管理,特别是乡镇一级,要与乡镇机构改革配套起来。建议由中宣部牵头,有关部门参加,一起研究具体措施。可以是几块牌子,一套人马。这种机构不能完全没有,也不能太多。我们看问题一定要全面。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文化建设也要逐步跟上。文化里面既有上层建筑,也有新的经济增长点。现实的结合,就是综合性的文化站,这个文化站是大概念的文化站,也包括体育等方面。文化站的公益性质、功能必须明确,不允许搞租赁、拍卖。过去被挪用的要收回来,正本清源。对文化站的管理,要与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结合起来。村一级的文化活动室,有条件的可单独搞,没有条件的可以一室多用,鼓励农民把文化活动组织起来,乡“站”要加强指导。这样我们就把三级管理体系建立起来了。
要落实普遍服务的原则。包括公共图书馆网络、群众文化活动网络、信息化网络等,都有一个普遍服务的问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最大特点就是要实现普遍服务,让更多的人从中得到实惠。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要充分体现普遍服务的原则,不仅条件好的地方要建设文化服务设施,条件比较差的地方、没有多少经济效益的地方也要建设好文化服务设施,最大限度地让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涵盖广大农村。
——(节选自《文化强国之路》书中《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文,该文为2005年8月31日李长春同志在十六届中央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第二十七次会议上的讲话。)
图书馆是人民群众学习知识陶冶情操的殿堂
大力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进一步推动形成全民阅读的良好风气,是时代赋予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社会效益摆在第一位,按照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积极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便捷高效的公共图书馆网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阅读内容健康、知识丰富、有益身心的图书、报纸、期刊等出版物的基本文化权益。要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加快建设县乡图书馆和农村、社区图书阅览室,开展“送书下乡”、流动图书室等便民服务,切实解决基层群众看书难等问题。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设施、文献、技术等资源,积极开展讲座、咨询、展览、培训等特色服务,不断拓展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更好地发挥图书馆在普及科学知识、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文明素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方面的重要作用。
——(节选自《文化强国之路》书中《博物馆是人民群众学习知识陶冶情操的殿堂》一文,该文为2009 年9 月9 日李长春同志在国家图书馆建馆100 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履行好出版事业的崇高使命
目前,全国性的公益出版社只有人民出版社、民族出版社、中国藏学出版社、中国盲文出版社等少数几家,其中人民出版社担负着特殊重要使命,是其他任何一个出版单位所不能替代的。这个特殊重要使命就是,出版、传播、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希望人民出版社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出版导向,切实把党和国家交给的重大政治性、理论性、公益性的出版任务完成好。
希望人民出版社积极利用先进科技手段提高理论出版与传播能力。通过刚才的参观,我对你们开发的“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与传播工程”很感兴趣。在新形势下,科学理论传播还停留在传统模式上是不行的,难以取得好的效果。今天的年轻人,除相关专业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之外,端着厚厚一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仔细阅读的现象恐怕已经很少见了。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适应新形势需要的科学理论传播方式,积极利用读者特别是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与传播工程”邀请专家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著做导读,通过数字化视频提供给读者,这种做法就很好。这样一来,读者对学习原著就会有兴趣,如果看了视频觉得还不过瘾,就会自己找原著来阅读,你们的数据库就会发挥更大作用。为此,人民出版社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把更多的理论书籍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数字化,为读者提供更多更便利的阅读渠道,让更多的读者通过你们的工作受到教育。阅读的人越多,社会效益就越好,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要积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等现代信息手段传播科学理论,特别是要最大限度地利用互联网,把人民出版社的理论读物提供给全社会,力争取得最佳社会效果。
——(节选自《文化强国之路》书中《履行好出版事业的崇高使命》一文,该文为2009年9月29日李长春同志在人民出版社调研时的讲话。)
切实保障好盲人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服务全国盲人群众为己任,贴近盲人实际,体现人文关怀,真正发挥作为服务全国1233 万盲人的“五个中心”的作用;服务至上,就是全部工作都要围绕如何为盲人群众做好服务来安排和展开,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充分体现公益性、综合性、示范性、便利性、权威性的要求。体现公益性,就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对盲人的公共文化服务要全部免费,包括到馆借阅、邮寄借阅、文献查询、专业咨询等服务都要免费,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为盲人免费送书、上门服务,最大限度地扩大受益人群。体现综合性,就是要针对盲人群众的需求,不断拓展为盲人服务的范围和领域、广度和深度,进一步丰富馆藏,收集和提供更多盲文读物和盲用产品,开辟更多电子阅览区、上网场所和互动体验空间,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开展讲座、咨询、展览、培训等特色服务,为盲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综合服务,让广大盲人群众更好地在知识海洋中遨游。体现示范性,就是中国盲文图书馆要在全国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建立盲人阅览室或盲人读书角、盲人阅览席位,在信息、技术、资料等方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所有典藏资源都要最大限度地为全国盲人共享,让盲人群众平等享受公共文化资源和服务。体现便利性,就是一切从盲人实际出发、一切为盲人群众着想,无论是到馆借阅还是在线服务都要体现便民利民的要求,努力营造方便、快捷、亲切、温馨的服务环境,在服务设施、服务流程、技术手段、馆藏安排、休息空间、无障碍通道等方面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体现权威性,就是要成为全国盲人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最高殿堂、最高学府,提供最权威的资料和最专业的服务。
——(节选自《文化强国之路》书中《切实保障好盲人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一文,该文为2011年8月16日李长春同志在中国盲文图书馆考察调研时的讲话。)
文化部部长蔡武:读到文化改革方向
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思想观念是个总开关。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长春同志深刻理解、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提升为理论政策,形成了一系列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正确认识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十年来,文化的地位作用越来越突显,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正确认识“两种属性”、“两个效益”的关系。准确认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和服务所具有的商品、产业和经济属性,是我们对文化属性认识的一大飞跃,它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即在具有意识形态色彩的文化领域,能不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正确处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优秀文化产品,让文化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民。
文化建设左不得、右不得,快不得、慢不得,松不得、紧不得,急不得、缓不得
文化建设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领域里一场深刻的变革,不仅要触及管理体制及运营机制,更是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还会触及深层次的理念、观念,是对我们政治智慧、执政水平、治理能力的严峻考验。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积极稳妥推进各项改革。我国不同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很不平衡,文化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单位的情况也千差万别。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中,决不能不加区别“一刀切”。坚持统筹兼顾。要统筹各方面力量,形成推动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吸收外来有益文化,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坚持把握好度。文化建设左不得、右不得,快不得、慢不得,松不得、紧不得,急不得、缓不得。文化体制改革不论怎么改、改什么,都要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这就是:导向不能变,阵地不能丢。>>>
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读到改革形势观察角度 既看到了全貌,又感受到了细节
人民出版社现在虽仍然保持文化事业单位身份,但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形势下,我们也按照中央改革的思路,积极探索机制创新,激发了内部活力。我认为,除了党和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之外,人民出版社的发展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对文化体制改革有关精神和措施的贯彻落实。就我个人来说,过去更多地是站在微观的角度来观察形势、思考问题,很难了解整个文化体制改革是如何一步步推进和在全国逐步展开的。读了这本书,我既看到了全貌,又感受到了细节,体会到长春同志在推进改革时考虑得非常稳妥,实施得很有力度。
引用“猫论”来说明传统体制下一些文艺院团不断萎缩的现象
如在对改革进行部署之后,十年来长春同志不断深入基层调研。阅读时有这样一个吸引我的亮点。书中第214页,有一张长春同志在海拔4700米的西藏当雄县达布村调研时,亲自走进藏民帐篷去调试电视效果的照片。他当时是想了解电视是否能覆盖到那么高的高原地区,这也是他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当时他也快70岁了吧,这真的让我很感动。此外,这本书的语言非常生动,比如引用“猫论”来说明传统体制下一些文艺院团不断萎缩的现象,“猫的天性本来是抓老鼠,可是主人好心,总是拿鱼喂它,本意是鼓励它更好地抓老鼠,可是后来猫认为享受主人喂的鱼才是理所当然的,长期下去,最后就根本不会抓老鼠了。”在阐述走向市场的重要性时则举例:“常香玉的香玉剧社就是靠没白天没黑夜地演出,为抗美援朝捐献了一架战斗机,而现在的许多剧团连飞机票都买不起。这就是走向市场与不走向市场的最大区别。” >>>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读到文化发展道路
正确把握文化“魂”与“体”的辩证关系
《文化强国之路》中有多篇文章论述了文化的“魂”与“体”的辩证关系,提出要始终牢牢抓住文化的“魂”,创新和用好各种文化的“体”,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做到形神兼备、强“魂”健“体”。这本著作反复强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宣传思想工作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途径,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文艺工作而言,“三贴近”原则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文艺界的直接体现,是文艺工作和文联工作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不断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文艺工作者要有“德”有“艺”
《文化强国之路》着力强调改革创新对于文艺发展的极端重要性、紧迫性,指出只有通过改革创新,破除妨碍文化改革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弊端,才能充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广大文艺工作者和文化企事业单位遵循艺术规律、市场规律,焕发创造活力,提高竞争能力,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著作中特别对文艺工作者“德”与“艺”的关系进行了充分论述。指出文艺工作者素有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美誉,承担着提高人民精神境界、培育社会文明风尚的光荣使命。正人必先正己。要做到这一点,文艺工作者首先要努力塑造自己的崇高灵魂,始终追求德艺双馨。
文联努力建设团结服务广大文艺工作者
文艺界知识分子,包括自由职业者、自由撰稿人、独立演员歌手、网络文艺创作者、“北漂”等一些特殊群体,都应该成为文联的工作对象和服务对象。如何进一步增强文联自身的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广泛团结和有效引导各方面各层次文艺人才,不断巩固我们党在文艺界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是新形势下文联组织面临的时代课题和紧迫任务。>>>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局长蔡赴朝:读到广播影视改革发展的中国梦
创作“中国梦”主题作品,用公益广告传递文明,保证广播电视节目弘扬社会正气
广播影视与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息息相关,也对社会思想道德风尚产生着影响。继续推进广播影视改革发展,正确把握“两个效益”的关系尤为突出、更为重要。要深入实施广播影视文化产品创作精品工程,当前要把中国梦主题作为重点,通过培训、引导、扶持等多种方式,努力推出更多更好反映中国梦的优秀作品。要继续抓好公益广告的制作播出,制定扶持政策,完善播出制度,更好地发挥公益广告在传递文明、引领风尚方面的积极作用。要进一步强化广播电视节目调控,严格执行“限娱令”“限广令”“禁丑令”,推进节目创新创优,大力弘扬社会正气。要继续开展虚假广告和电视购物节目整治,维护群众切身利益,提升媒体公信力。要完善科学的标准办法,统筹好导向要求和利润指标,坚决纠正单纯以收听率、收视率和票房论英雄的思维方式、评价方式、发展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形成富有特色的中国话语 要围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按照全覆盖、保基本、促完善、可持续的要求,坚持基础建设和运行维护并重、完善网络与丰富内容并重、传统方式与新兴方式并重、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并重,把村村通、户户通、应急广播等重点项目一起整合,实施广播影视公共文化服务升级工程,推动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由村村通向户户通发展,由提供一般广播电视服务向提供多样化公共服务发展,推动电影公共服务由乡村流动放映逐步转变到固定和室内放映,全面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走出去是重要战略,必须进一步提高文化开放水平,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加强国际话语体系建设,创新话语表达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形成富有特色的中国话语。要进一步加大广播影视对外交流合作,落实中央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构想,启动“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推动更多广播影视作品走向世界,为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作出新的贡献。>>>
【踏上强国之路教案】推荐阅读:
踏上父母上班路09-19
人才铸就强国05-25
观看《强国基业》有感06-16
质量强国知识竞赛07-04
人力资源强国10-30
弘扬工匠精神 打造技能强国06-17
弘扬奥运精神,建设体育强国06-29
学习强国主题作文600字06-30
强国时代的使命与担当07-16
强国一代的使命与担当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