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班管理下的班级管理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是一粒种子,种子是可以生根发芽的。教育的行为是在播下种子,它生了根,发了芽,进而长出更多的果实、种子,从而收获了一片森林。在华罗庚故乡、福孝圣地——江苏金坛,有这样一所学校,她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她由百年老校金坛市实验小学与有着80多年历史的华罗庚中学初中部合并而成。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乱班管理下的班级管理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乱班管理下的班级管理论文 篇1:

生本教育理念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摘 要: 作者以本班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班级管理,营造出民主、团结的班级管理氛围,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提升自我,提高班级管理实效,增强班级凝聚力。

关键词: 班主任 班级管理 生本教育理念

一、树立生本教育理念,转变班级管理思想

将生本理念运用于班级管理,转变班级管理理念,才能更好地提高班主任工作的实效。班主任应用心掌握班級学生的信息,真正地关心和帮助学生。我所带的班级共有学生48人,其中女生37人,男生11人,他们主要来自徐州的新沂市、睢宁县和邳州市,其中有44位学生家在农村。我在带班初始,平时多留意学生的表现,每周深入宿舍与学生谈心,要求学生写周记,定期召开班委座谈会。之后制订翔实的班主任工作计划,开展系列主题班会,利用校园开放日等契机与家长沟通,多方渠道了解班级学生的思想、心理、学习及生活状况,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我坚持以学生为本,积极调动他们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促使师生关系融洽。例如,对于班级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不文明的现象和行为:用饮用水冲洗毛笔,说脏话,给别人乱取绰号,等等,我发动学生去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去减少和避免这些不文明现象的发生?请你为班级文明建设献一计。学生针对班级不文明现象和行为逐条进行了分析,并列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建设文明的班级大胆献计献策。例如,浪费纯净水的同学将被剥夺一定时间内的饮水权利;在上课时间手机铃响的同学,将被罚不准带手机进教室;吃零食的同学,将被罚义务劳动,等等。这些由大家共同商讨并达成的条款,在促进班级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持久的作用。在班规的落实和计划的实施上,由于是学生自己要求的,执行的效果当然不同。大家对一些具体的工作和岗位分工和分权到人,使每个班级成员都深切地感受到自己在班集体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大家的目标和出发点一致,因此,都愿意为班级付出,班级凝聚力自然就增强了。

二、培养班干部队伍,强化班级管理核心

班委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力量,我鼓励大家采取民主选举的方式来组建班级委员会。通过民主选举,学生体验到行使好个人权利的重要意义,班级主人翁的意识和责任感也得到加强。在选好班委后,班主任还要通过定期召开班委会等形式,指导班委开展工作,帮助班委树立威信。班委在各项集体活动后都要向班级同学做一个小结。对于班委取得的成绩公开表扬,使学生信任自己选出的班委,服从班委的管理;而对于班委做得不好的地方,应及时给予正面的引导,化解他们的消极心理,鼓励他们改进工作,保持服务和管理的热情。此外,通过定期关于班委满意度的问卷调查,及时反馈调查结果和意见建议,提升班委的责任心,更好地促进班委队伍的建设。在时机成熟时,积极实行班委轮换制,促使更多的同学都有机会得到锻炼。

所以,培养一支高素质、责任意识强、团结协作的班干部队伍,协助班主任认真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是维护班级良好秩序,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营造民主和谐、健康向上班级氛围的关键。

三、开展多彩班级活动,让学生主动提升自我

践行生本管理,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立场、想法,引导班级每个同学积极地参与到各项班级事务中来。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班级活动,学生是整个活动过程中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强调对学生的自我、自主、主动的尊重,信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去组织、主持、开展班级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主动地提升自我,发展个人特长。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和学习,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在班委的积极协作和组织下,在全班同学的广泛参与和努力下,一年来,班级积极开展和参与的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

1.揭开神秘的面纱——正确对待男女生交往。

针对男女生交往中存在的交往过密、言行不当,甚至荒废学业等一些问题,有必要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来审视这些现象,与男女生探讨什么样的交往才是正确的,从而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自尊、自爱,明确自己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与奋斗目标。

2.宿舍美化和创意大赛。

通过举办这次活动,丰富学生的宿舍文化生活,增强同学间的合作与友谊,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此外,对于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深受学生的喜爱。学期末结束时,我班学生所在的宿舍均被评为学校的文明宿舍和样板宿舍。

3.爱父母——感恩教育活动。

结合学校校园开放日活动的契机,召开以感谢父母为主题的班级活动。同学们积极献计献策,展示自我,服务家长,既使学生近距离地正视自己的父母,又使父母认识和了解其子女在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父母与子女拉近了距离。活动过后,很多学生开始反思自己在校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明确了目标,懂事了,学习更认真了。

4.送温暖——走进敬老院活动。

中国有着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重阳节即将到来之际,我班学生走进敬老院,为老人带去一片温暖。活动中学生们三三两两地一起陪老人们聊天、晒太阳,唱歌、跳舞,老人们高兴地合不拢嘴,有的热情地拉起了二胡,唱起了红歌,讲起了抗战的故事,其乐融融。后来有同学在周记里这样写道:“没想到我们一点点的付出,就能换来老人们一天的快乐心情,他们的要求真的很少很少,我觉得这样的活动特别有意义,太值得了。”

5.介绍一本喜爱的书——读书交流会活动。

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长见识,培养班级浓厚的学习氛围,在班委的倡议和组织下,举办了读书交流会活动。在活动中,一些平时文静的同学也大胆敞开心扉和大家交流自己的读书心得,令人刮目相看。一些耳熟能详的作者和作品受到追捧,还有一些文学新秀也备受同学们的喜爱。活动中弥漫着浓浓的书香气息,促使了一些漫无目的的同学认真阅读和学习。

6.师范生基本功技能大赛。

为了提升我班学生的专业素养,加强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和普通话的技能,增强我班学生竞争力,营造浓郁、雅致的班级文化氛围,我班举办了第二届师范生基本功比赛活动。通过本次活动,学生基本功训练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7.“五星”人物评选活动。

以“学习我们身边的榜样”为主题,开展了文明之星、自强之星、卫生之星、体育之星和学习之星的评选活动。在活动中涌现出一批先进和感人的事迹,也激励了其他学生。

8.“明理修身,励志成才”主题教育月活动。

利用星期天晚自习组织学生观看《走进新中国》、《当幸福来敲门》、《放牛班的春天》、《三傻大闹宝莱坞》、《风雨哈佛求学路》和《孩子,快跑》等励志教育电影,并请高年级同学到班里开展成长、成材的教育交流活动,激发了学生明礼修身和励志成才的信念。

9.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

每周由学习委员摘抄两首经典古诗词,带领大家诵读,定期检查大家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发挥学生的特长,并以经典诗文为基础进行一系列的创作作品和展示活动。通过此次活动,大家意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和其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

此外,我班还开展了迎国庆——歌颂祖国活动、喜迎中秋佳节活动、元旦联谊会等活动。这些班级活动不仅挖掘了学生的潜能,而且发挥了学生的特长,调动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热情,并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且增进了同学间的团结,增强了班风和学风建设,提升了班级的凝聚力。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促进问题学生转化

学生个体是有差异的,教育和转化问题学生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我们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给他们更多的关爱。相信他们是会变好的,耐心细致地引导他们向好的方向转化。

我班有一个走读的男生,隔三岔五迟到、旷早操,写字课经常不带钢笔和毛笔,平时轮到他值日几乎都不打扫卫生。基于他以上的这些表现,我是见了就心烦。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多方了解,我发现他头脑特别灵活,但自制力很差,没有良好的学习和劳动习惯。他告诉我说:“我感觉没有目标,不知道该干些什么!”针对他的情况,我给他提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并要求他每周制订计划和目标。对于他能坚持订计划的行为,我适时地给予肯定;对于他的进步,我及时地表示赞赏。他渐渐有了目标,学习也主动了。他还坦诚地告诉我自己不值日的原因:“因为几次偷懒不去打扫卫生,值日小组的同学都很排斥我,即使我去了发现自己也是多余的一个。”原来他已经被边缘化了。我指出他这种想法和行为的错误,鼓励他别太消极,应该用实际行动来改变其他同学的看法。为了尽早帮他融入值日小组中,我和他们的小组长进行了沟通,大家也愿意给他一次表现和弥补的机会,对他进行了新的分工安排。为了给他打气,我手把手地教他怎样既省力又快速把地面瓷砖拖干净,并鼓励他平时在家多帮忙父母干些家务活,他羞涩地点点头,开心地笑了。当得知他们小组的卫生成绩在年级评比中获得第一名时,我开玩笑说,大概是因为他的加入促成了质的飞跃,以后有他参与,还会拿第一。这一次,他觉得很有面子。在我细心的教导和真诚的提醒、督促下,这个男生身上的懒毛病渐渐消失,同时他身上的闪光点也渐渐凸显,慢慢地大家也喜欢上了他。

虽然学生偶尔会犯错,但他内心也是不想再犯的。当学生违法了纪律,能私下里解决的事情,就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对他严厉批评。从尊重其自尊心入手,多与他交流谈心,了解他的喜怒哀乐,才能激发他上进的动力,真正地促使他健康的成长。

总之,将生本教育理念运用于班级管理,达成师生民主协商、平等交流的共识;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班级规章的制定、班干部的选拔、班級活动的开展等班级事务中来;并结合多种方法对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活动的过程进行了解和掌控;依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知道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与分享的情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行为习惯;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实效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这个过程也是班主任提高自身的科学管理水平和培养各方面素质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2]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9.

[3]郭思乐.谛听教育的春天[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3.

[4]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广西:漓江出版社,2008.4.

作者:彭廷银

乱班管理下的班级管理论文 篇2:

生长

教育是一粒种子,种子是可以生根发芽的。教育的行为是在播下种子,它生了根,发了芽,进而长出更多的果实、种子,从而收获了一片森林。

在华罗庚故乡、福孝圣地——江苏金坛,有这样一所学校,她是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她由百年老校金坛市实验小学与有着80多年历史的华罗庚中学初中部合并而成。这样一所年轻而又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在短短的七年里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吸引了莘莘学子,得到了家长的首肯,赢得了社会的赞誉。

快速的生长让人刮目相看,更让人猜测是什么打造了华罗庚实验学校强大的发展内生力?这其中又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带着这些问题,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江苏省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去解读这所学校的生长密码。

上篇:年轮

一粒小小的种子,可以改变一个大大的世界;一圈一圈的年轮,那是生长中留下的深深印迹,也是华罗庚实验学校自2003年组建以来,从合并、磨合到生长过程的表征。学校在七个年轮的滚动与牵引下快速生长着——

1.合并

合并不仅仅是把两所学校简单地合在一起。学校合并后,诸多不适与种种矛盾随即显现,必然要经历一个磨合的过程。

“作息时间不统一!”叮铃铃,叮铃铃,小学下课了,两千多名小学生开始出来活动,在校园里跑、跳,叽叽喳喳。孩子们的喧哗声,引得教室里的初中生频频向外张望,上课的老师皱起眉头。叮铃铃,叮铃铃,中学下课,小学又上课……刚开始运作时,铃声不断响起,很难辨清它的具体指令,这是所有九年一贯制学校都遇到过的问题。

一堂课的时间,初中为45分钟,比小学多出了5分钟。这样肯定不行!于是,学校经多次研讨,共想对策,把小学一节课时间分为“5+40”,上课前的这5分钟,让学生自主发挥:语文经典赏析,数学兴趣培养,英语口语实践,音美艺术特长展示……如今,课前5分钟已经成为学校一个特色项目得到不断开发与利用,并成为学校教学的亮点之一。

“小学生简直太吵了!”又有一群初中老师来抱怨。负责小学部的孟校长解释道:“喜欢吵闹是孩子的天性,这是年龄决定的,我希望初中的老师能走进小学课堂来听听课,看看小学课堂是什么样子的!”之后,陆续有几位初中老师走进了小学课堂,慢慢地,小学部老师也走进了初中的课堂听课。2009年11月,学校还进行了中小学语文老师互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通过课例剖析,学校语文老师研讨交流了中小学语文如何进行衔接的话题。如今,中小学互相听课、上课已成为学校一项常规教研活动了。

学校合并带来的问题还有许多,如:如何统一教师思想——学校从教师的责任意识做起;如何管理——学校将中小学打通,进行统一管理……面对问题,学校没有回避,而是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寻求对策,牢记责任意识,保持着认同、参与和融合的心态。

磨,是棱角牺牲的过程。合,是利益趋同的过程。走过了磨合期,华罗庚实验学校的品牌效应逐步凸显,这应了那句老话:好事多磨!

2.简政

“校长怎么在教师办公室办公?”有许多外面的人来学校找校长、副校长,总是很难找到,询问后,才知道校长们一般很少在校长室,大多下到年级组,在教师办公室与老师们一起办公。怎么会这样呢?

原来学校实施了“简政”,推行了“扁平化”管理,吕水庚校长和分管中学、小学、德育、科研和后勤的五位副校长,他们都是每个条块的“领衔人”,兼任着中小学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德育处主任和总务主任。每位校长具体蹲点1至2个年级,与年级组长、教研组一起负责教育教学工作。并采取了与年级组捆绑考核的办法。如果年级组未完成相应考核指标,就取消学校领导的考核奖。

这里的“简政”是指学校领导班子“简约而不简单”。吕校长是全国奥数金牌教练,他亲自训练奥数兴趣班的学生:分管中小学教学的张和忠副校长和孟国伟副校长分别教毕业班的语文和数学,潘建明书记、蒋守成副校长分别任教中、小学数学……学校中层管理干部配备也少而精,80多个班级,中层人员仅仅11人。

统筹法与优选法的推广与普及使华罗庚先生真正成为“人民的数学家”,也使项目管理学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学校管理中,学校适时引进了统筹法,实行的是“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精致化管理。学校员工,从校长到职工,大家都是管理者。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渗透到学生在校的每一个时段,要求教师发挥最大潜能,精心对待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各职能部门工作要精心、细化,达到精品化管理水平,使各个层面的工作井然有序、有条不紊,追求管理科学化、高效化。

七年努力下来,学校逐渐取消了教师值周、值日制度,实行了学生的自主管理。当学生进校时,有学生进行检查,维持秩序,检查仪容仪表;地下车库放自行车,学生自主排放整齐:在餐厅或图书馆等处,有学生提供服务……华罗庚实验学校人赋予了“简政”新的内涵。

3.监督

办人民满意学校需要监督,监督有来自内部的,更有来自外部的,华罗庚实验学校有效利用了家长的参与来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的监督。

有家长“告”老师!新学期还没开始,五(5)班的九位家长来到校长室,要求学校不要换掉班主任。听完家长的诉说,原来是学校准备让毕业班下来的李老师来担任五(5)班的班主任。李老师是位优秀的老师,班级管理和教学经验非常丰富,但家长对其不太了解,觉得和原班主任接触多了。方便了解孩子情况。学校向家长们解释,家长们仍不放心,怎么办?让李老师和家长签定“责任状”,还没过一个月,就有家长打电话给学校:“感谢学校为孩子们着想,李老师真不错!”

又有家长“告”老师了!去年春学期,家长们反映一位低年级的老师近期对孩子们关心不够,好像心不在焉。学校赶紧调查,原来这段时间这位老师的家庭出了问题,领导找她交流了家长们的看法,希望她能处理好家庭和学校的关系,把心思放在教学上,并提出要求,下次家长满意度调查至少达到80%。一学期后,家长们对该老师的满意度还是不高,于是学校征求了她的意见,让她担任图书室管理员。换了岗后,这位老师表现积极,在成功创建“示范图书馆”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每年的五月和十月,学校都要进行“家长开放日”活动。家长们随堂听课。观摩、参与班级活动,参加亲子运动会,提建议。开放日活动成了学校发挥家长推动力的一大举措。有家长感慨道:“和自己的孩子一起上课,我看到了她的成长,看到了她与别的孩子的差距,看到了老师的用心、负责。这样的老师我们放心,这样的学校我们放心。”

“家长督学活动”的产生,对学校的日常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效应。学校还通过邀请行风监督员、设立校长信箱和邮箱、定期进行满意度测评等,广泛接受外界的监督,一些合理化的建议推动了学校的工作,一些容易忽视的问题经家长的提醒后大家都有所悟、有所思,也使每位教职工充分认识到了“不起眼、不经意”都是工作的

重点。

4.研究

教育教学要轻负高效,不能靠加班加点“死揪”得来,而是要按照教育教学规律来办,要发挥教育科研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用教育科研来促进教学。

2006年3月,一次初中数学组的教研活动,老师们正围绕闵红霞老师上的《相似三角形的应用》兴致勃勃地争论着。老师们一致认为闵红霞老师知识点讲解得清楚到位,练习密度大,富有层次,教学效果比较好。但总觉得学生主体性发挥得不好,学习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是他们争论的焦点。

潘建明书记提出能否用自己的“先思后导,变式拓宽”的方法再上一遍,看看能否解决问题。第二天老师们见证了潘书记的教学创意。果然,由于让孩子们“先思”,学生们变得积极主动,课堂生动和鲜活起来。

初中数学老师们竞相尝试,课堂悄然发生着变化。他们又对“先思后导,变式拓宽”进行细致梳理,申报后被立项为省级课题。如今,“先思后导,变式拓宽”教学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省教师培训中心已8次组织向全省进行推广。2009年11月13日在省初中联盟校课改观摩研讨会上,“先思后导、变式拓宽”课堂教学让来自全省13个大市的初中老师大开眼界,受到了广泛好评。

吕水庚校长亲自主持的省“十一五”重点课题“双赢课堂”的研究,倡导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多元的、互动的“双赢”。还有张和忠副校长主持的“初中语文教学与民族文化结合的研究”,蒋守成老师主持的“小学数学发展性阅读的研究”,张俊老师主持的“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优化设计的研究”等等,课题研究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多样化的研究活动犹如一个磁场,吸引、聚合、同化着活动参与者,使教师从接受研究到参与研究、再到实践研究,一种“我要研究”的思想逐渐在教师心中生根开花。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彭钢主任参观实验学校时说:“一所学校同时有5项省规划立项课题开展研究,研究氛围太浓厚了,这是全省绝无仅有的!”

合并后,华罗庚实验学校用自己的理解诠释着“简政、监督、研究”。如今,新的一圈年轮正在悄然生长!

中篇:根

生长的“根”是什么?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学校凭什么能立足于老百姓的心目中,凭什么能得到同行的认可、领导专家的赞誉?华罗庚实验学校始终抓住课堂教学不放松,最大限度地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提升他们超强的学力,发展他们独特的个性,塑造他们高尚的人格。

1.课堂向何处去?

教学质量是学校办学的生命线,课堂是主阵地,这是华罗庚实验学校人一直牢记的。学生是不是学得苦,老师是不是在“死揪”?这是合并后学校领导一直关注的。

2005年10月,一次课堂调研活动,学校组织人员听老师们常规课,发现:有的课上得太死,太沉闷,老师兴致勃勃地讲,学生却没精打采,课堂没有一点生气;有的一上课就“动”,就讨论,没有内容,没有载体,学生不知道怎样“动”,不是谈天说地,就是乱哄哄地讲;还有很多老师总是忍不住要在课堂上多说一点,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太少。

怎么办?学校的课堂该向何处去?一定要帮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

“以学生为本!”2007年,吕校长听到了关于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决定去学一学。6月的一个星期天,他听说郭教授正在浙江省,立即叫来分管教学的张和忠校长和分管教科研的蒋守成校长,和朋友联系了车子,直奔浙江台州,七百多公里的路程,到台州的时候已凌晨三点多了。他们找了个小旅馆住下,早晨六点就直奔学校,和郭教授一起走进课堂,零距离接触到了“生本教育”。7月,张校长和蒋校长又赶赴上海,向鲁子文教授学习“高效课堂”的经验。

在郭思乐和鲁子文教授引领下,学校又意识到:只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课堂太“活”;只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又太“死”。二者都不适合本校的现状。“要搞活课堂,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教师的主导性不能丢。我们就搞一个‘半死不活’的。”

于是,学校组织专题沙龙,进行专题研讨,这下,老师们开始“摸着门儿”了,也碰撞出了具有华罗庚实验学校特色的课堂教学“要领”——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借助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形成扎实的基础学力,发展独特的个性,塑造高尚的人格。

树已经种下了,结果的日子还会远吗?

2.学力

俗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力是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的基础,华罗庚实验学校在学力培养上重点抓好了学法指导和学法渗透。

这是一节学法指导课。教室的大屏幕上出现了一段近两百字的文字。“同学们,今天老师想测测自己的记忆能力。请你们帮老师看看我熟练地背诵这段文字需要多少时间?”当看到毛海鹰老师在短短几分钟后,便能朗声背诵时,孩子们一个个睁大了眼睛,满是难以置信的神色。“其实啊,老师并非记忆力超群,就一普通人,记忆力还不如我们班的好多同学,那为什么老师背书背得这么快呢?”毛老师故作神秘地环视同学,大家都竖起耳朵等待下文。“那是因为老师有背诵秘籍。想不想学?”学生听后无不精神振奋,跃跃欲试。毛老师结合具体的语段当场尝试、演练,孩子们感受着图画法、联想法、提字法等记忆方法的妙用。

张五芳老师在语文课中渗入系统思维及整体思想,进行了“提炼艺术”的专题研究。在学生读了《季羡林传》后,她让学生去收集100位中外百岁老人的小故事。进行阅读,再要求同学们在这100位老人中选出22位在世的成功的百岁老人。进行分层阅读。

第一环节(课外):选择其中的五位作为期两周的精细阅读,并填写人物信息表;第二环节(课内):在成果交流课上,按以下五个问题梯级展现自己的阅读结果。

(一)复述你最喜欢的一位百岁老人的一则动人故事:

(二)为每一篇《百岁老人传》拟写一个贴切的标题:

(三)小组合作,探寻中国百岁老人的成长规律及长寿奥秘:

(四)思考百岁老人的成功经验给我们什么样的启迪:

(五)提炼名人传记的写作艺术。

问题一出,同学们对百岁老人的小故事津津乐道,讲述的内容也精彩纷呈……

这样的课堂,既便于对学生读法作科学的指导。又便于对学生的写法作引领,也可以对他们的思维力作提升。

实践中,老师们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并乐于学习,从而形成学力。

3.独特个性

吕校长常说:“教师不能当司机,学生不能做乘客;教师不能做导航仪,学生不能当司机;学校应该是‘加油站’,应该是‘服务器’。”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个性在自由愉快的学习中享受着精神的生活,真正体会到学习的魅力、人文的关怀、对话的激情、生活的乐趣……

“丑小鸭变天鹅了!”马云老师教《丑小鸭》,他提前两天便把作业布置了下去:自学《丑小鸭》,把自己的所感所悟形成文字《我眼中的“丑小鸭”》。学生对丑小鸭形

象的解读可以说是异彩纷呈,五花八门,真正达到了对文章进行“个性化”解读的目的。

“因为它没出生时就是一个天鹅蛋,否则无论如何它也变不成一只白天鹅。”

“别说天鹅蛋,就算它是风凰蛋,如果没有承受痛苦的耐力和意志,恐怕它也捱不到变成白天鹅的那一天吧!”

“丑小鸭的‘丑’也是它能变成白天鹅的原因……”

“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应该感谢收留它的老太婆……”

“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应该感谢嘲笑过它的野鸭、母鸡和猫儿……”

“巧妙利用了科学方面的规律,又经过了文学的加工和渲染,丑小鸭的形象才有了真实而又能打动人心的魅力!”水到渠成的结论为本节课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蒋守成副校长带领他的名师工作室成员一起充分挖掘教材中“你知道吗”中的教学资源,开发成专题的数学阅读课。《古代数学之三角形面积》一课让学生用现代的数学眼光看古代算法,体会数学的发展过程,感受古代人民和数学家的智慧;《运动场上的圆周长问题》一课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这个世界,用数学的头脑去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在亲近数学中拥有一个数学学习的心向;《漫游二进制王国》一课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引领他们在数学童话的情境中学知明理;《三角板》一课上完,学生激动地说:“想不到平时这么普通的东西竟然蕴藏着这么多的数学奥秘,真好玩。”

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华罗庚实验学校的课堂是学生独特个性张扬的地方,是学生的精神家园!

4.人格尊重

人格尊重是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话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他的人格魅力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行为、情感体验,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2009年11月,在一次面向全省的课堂研讨活动中,李英俊老师上的《万类霜天竞自由》有一个教学片断很让大家感动。在讲到“面对竞争××如果说——我的竞争宣言”的时候,李老师点到一位学生,但他始终沉默,也不站起来。“面对竞争,你怎么说?没关系,你不会说,表演一下也可以,坐着讲也可以。”此生始终不理会老师的鼓励,依旧沉默。如果换其他教师或许会叫其他学生回答,但李老师始终在鼓励:“先站起来好吗?”过了一会儿学生终于站起来了,她又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你已成功了一半。”可学生还是保持沉默,李老师幽默地说:“你的这句话可能分量太重。”

全班同学很开心地笑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此学生这时轻轻地说了一句:“要沉默。”李老师又凑近学生鼓励:“大声点!”此学生终于大声地喊了一句:“面对竞争,要沉默!”李老师很肯定地又很大声地表扬了这位学生。这时全班同学与听课教师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

事后,大家打听到这位学生平时在班级中从未被关注过,成绩是全班最差的一个,上课时也从来没有被老师叫到过。这一节课可能会影响这位同学的一生,他万万没有想到本来打算放弃的、与他无关的事居然得到了大家的掌声,就是那份自信,使这位学生人格因素得到了培养发展。没有什么差生,只有未被开启的心灵。

所谓“亲师信道”也就是这个道理。在课堂教学中。华罗庚实验学校的老师们用师德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言行一致、身体力行,使自己在学生中确立真正的威信。良好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学生,教育着学生,给学生以终生的教育营养。

把根留住,才能真正激发教师与学生的内驱力与动力,真正践行“第三教学”,达到根深叶茂的佳境。

下篇:场

校园文化其实就像一个“场”,每个人走进这“场”,就会被吸引、被同化。作为一所以“华罗庚”命名的学校,理应践行好华老的“精勤不倦,自强不息,立志事业,甘为人梯,献身祖国”的精神,而这华老精神就是一个场,深深吸引着校外学子的眷顾,绵绵滋润着校内师生的成长。

1.自强

华罗庚的自强不息精神是学校校训的来源之一。自强不息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体现了一种健全的人格。

2008年冬天的一个风雪之夜,路上的积雪已经没到了小腿。静寂的路上,荆老师正艰难而又焦急地行走着。刚刚接到的电话让他的心纠结着:班中有一位女孩叫程嘉,学习基础较差,尤其理科比较薄弱,但性格却比较好强,学习非常认真刻苦,考到这所高手林立的全市重点初中以后,自信心不高,再加上她的父母都在外地工作,身边只有年迈的奶奶,缺乏父母的关爱,因此她整天比较忧郁,蔫蔫的表情似乎成了她留给别人的所有印象。

这次期末考试成绩不算理想,刚刚放寒假不久,要强的孩子在家不吃不喝,把自己关在小房间里。她的奶奶非常着急,打电话向他求助:“荆老师,现在谁的话她都不听。孩子最尊敬和佩服的人就是你,你能否帮帮我们,打个电话劝劝她?我们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了。”他一听情况。一方面安慰家长,另一方面赶紧放下刚刚端起的晚饭,冲出了家门。他知道靠打电话解决不了问题,他决定,去面对面地和孩子沟通。

雪厚路滑,车子根本不能通行,他决定徒步前行。短短三四里路,他也不知道走了多少时间。当他满头大汗出现在孩子家门口的时候,小嘉的奶奶惊呆了:“荆老师,这……这……怎么是好啊!”孩子听到了荆老师的声音。久闭的房门打开了,孩子稚嫩的心灵也随之敞开。“荆老师!”孩子冲出了房门,含着热泪站在了老师的面前。此时此刻,心与心似乎没有了距离。那一刻,孩子感到无论何时,荆老师的心永远和自己在一起……

慢慢地,荆老师发现,课堂上,小嘉开始追随着他的眼神;作业上,她的错误开始减少;成绩上,她的分数在逐渐上升;更让人可喜的是,孩子自信开朗了许多。毕业时,她留下了这样一句话:“荆老师,你使我学会了自强不息,使我受益终生。”

学校以华罗庚“自强不息”的精神为核心,引领每一位师生走近华罗庚、触摸华罗庚,感怀他博大的爱国主义思想,学习他刻苦的钻研劲头,把华老的精神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与学习生活中去,使每位师生从内心深处相信自己、激励自己,让自己不断强大,战胜自我,从优秀走向卓越。

2.奉献

教育之爱,是奉献。这种奉献是无私的、是纯洁的,更是伟大的。

2008年冬天的一场大雪。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吕校长带领学校中层以上人员,为学校树木打雪、清除校园和学校附近道路的积雪,每天如此,保证了校园主干道在冰雪天气里仍然安全畅通。是共识带来了行动,在他们的感染下,许多老师也主动投入到清扫积雪的行列。

学校新学期的第一件事就是全体教师集中义务劳动,全面整理校园环境,准备迎接同学们返校开学。当家长和同学们来到学校,看到优美的校园环境,无不为老师们的奉献所赞叹。同学们在下课后,看到处处有老师们在校园义务劳动的身影,他们无不敬仰、称道,无不自动加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爱护身边环境、呵护校园、劳动光荣的教育,其效果是无论怎样的说教都无法达到的。

老师们的看法是:“我们上课是教书育人,我们为学

校做义工,服务教育教学,也是教书育人。”义工活动规定每人每学期要达到一定的义务劳动时间,开学才两个月就有人超过了。还有不在义工之列的退休教师,他们总是有劳动就参与,没有安排的活动,他们也能义务出力。当校领导不让他们干时,他们反驳的理由很简单:“同在一个校园,我们为什么没有义务?你们年轻教师都要劳逸结合,锻炼身体,我们为什么就不可以?”

自从开展“义工”活动以来,校园里时时唱起奉献之歌。高飞老师今年评职称,要有下乡支教的经历,但为了家长的要求,继续担任了毕业班教学,放弃了下乡支教,导致没有资格参加中学高级教师的评选。别人问他,他总是笑笑说:“教育学生重要,我明年评,不急不急!”老教师庄织云班上有位叫张立丹的女孩,父亲残疾,母亲离家出走,是庄老师一直资助她读完初中……教师当义工,一箭数雕。何乐不为?

3.好学

学校既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也是教师学习的场所。华罗庚实验学校通过领导范学、专家导学、名师引学、网络促学、课题研学、沙龙论学、考评督学等形式,力求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不断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

一天晚上七点半左右,刚看完中央台新闻节目。一条不太熟悉的手机信息出现在吕水庚校长的手机屏幕上,内容如下:“您今天推荐的文章我仔细读过,文章中的那个孩子的行为太让我感动了,让我想到我的大哥。我就是他带大的,可现在他却永远离开我了……”读后,不解,谁?吕校长翻开学校教职工电话簿,逐条查寻。是她!一位女老师,她的大哥刚刚去世。吕校长即刻短信回复:“生活是现实的,希望能天天看到你的笑脸,一看到你笑。我就感觉我们之间没有任何距离……”

每每读到一些好的文章,老师们就会互相推荐。有的还将阅读心得写在后面。如吕校长读了《和孩子一起成长》一文后,这样写道:“老师要像母亲一样去关爱学生。要从关爱学生的身体健康开始,让学生知道老师在时刻关爱着他们,从而产生学习的精神动力,学会感恩……”

在老师们的影响下,学生们养成了好学的良好品质。如果你有机会走进华罗庚实验学校,就会发现:在树木的浓荫下、文化长廊下、校园广场上,每周都有读书讲座,成为学子们最爱的读书场所。孩子们到校后自觉地拿出课外书,每个人手捧一本书,教室里一片静谧。俯首的,撑头的,托下额的……每个人都拥有一个“世界”,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的精神王国。现在,不只是中午,就连课间,有的人也在神侃书中人物或情节,追逐打闹不见了踪影。

三(3)班的顾定邦同学每天感受着学习的快乐。只要有文字的纸,他都会捡起来看半天;每个星期天都要妈妈带他去书店看书……好学的品质,不仅丰富了小顾同学的知识,更让他懂得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学会了积极进步,也养成了文静细致、勤于思考的习惯。

人人争当学者型的老师或学生,华罗庚实验学校这个“场”。可谓其乐融融啊!

4.高洁

“你的高尚品格、助人为乐的行为将永存于我们和受助人的心中。”这是中国红十字总会寄给学校五(5)班王思源同学的感谢信中的话。

小思源从一年级开始,就利用课余时间捡拾别人丢弃的饮料瓶。每一次卖瓶子所得的钱,他都单独放在一个小盒子里,并一笔一笔地做好记录,到他上四年级时已经累计达423元。每当学校组织“爱心捐助”时,他都尽其所能,30元、50元……四川汶川“5·12”地震的消息传来,他立即倒出储蓄罐里的钱,第二天就在妈妈的陪同下去了邮局,将200多元钱汇给了中国红十字总会。在随后的日子里,他又多次在学校捐款,并动员父母与家人也参与捐款。在王思源的影响之下。身边的一些小伙伴也加入了捡瓶子献爱心的行列,现在学校里收集塑料瓶已经蔚然成风。勤勉、克俭正在逐渐成为王思源的品性,且必将与他相伴一生。他的热情与爱心、努力与付出,给别人,也给自己带来了幸福和快乐。

诚信教育、赏识教育、礼仪教育、挫折教育以及生活教育中的自立自理能力培养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学校制定了德育教育一系列规章制度,其中包括:双百分赛(学生个人百分赛、班级百分赛),班主任工作准则,学生、教师、干部值日考评制度,学生“礼仪素养标准”,文明班级、文明学生评比制度……

“我把一周内存在的不文明行为,如实地记载在‘我的行为周记’上,自己经常翻看,自我约束;在班上公开,接受同学们的帮助,思想上放下了包袱,轻装上阵,安心学习!”当媒体记者到学校采访行为规范和文明礼仪教育时,八(4)班一位男生说出了同学们的共同心声!高洁的品行,带来纯粹的心性。

自强、奉献、好学、高洁,自然地成为华罗庚实验学校的一个“场”,把教师、学生紧紧吸引在周围,每日如地球般自转有序,生态井然。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

华罗庚,一位数学界的泰斗,他距离我们这么贴近,使我们方便地聆听他声声亲切的呼唤;他又距离我们那么遥远,像天空中的那轮太阳,灿烂夺目又遥不可及,却永远牵引着我们向它靠近。

朝圣的路或许坎坷,或许艰辛,或许漫长,但只要一步一个脚印画圆心中的年轮,从自然、社会、课堂中汲取足够的养料,来滋养原本壮实的根,把根留住;然后带着自强、奉献、好学、高洁的气韵,大步向前,一路放歌,一路生长,就一定能够比停下来的人多攀几个台阶,就一定能够更接近心中的太阳!

作者:华 实

乱班管理下的班级管理论文 篇3:

以核心问题为抓手,开展个别化教育的研究

【摘要】在全人教育观念下,要求特殊儿童所接受的教育是综合的、整体的,是对其生涯发展的考量。为了能精准地找到个别化教育阶段性的教育方向和方法,就必须找到一个对当下影响最大的核心问题作为切入口。以核心问题为抓手开展个别化教育可以有效地整合各科教育资源,采用一致性的教学策略合力施教,让个别化教育的效果得以最优化的提升。

【关键词】核心问题;个别化教育;全人教育

一、研究背景

(一)问题提出

全人教育是塑造全面发展的儿童,因而它既强调儿童本身的身体、情绪、社会性、认知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同时强调的是共性与个性,完整与动态,障碍与潜能,阶段性与系统性全生涯发展的整合。我们特殊儿童同样需要这全方面的教育与考量。同时,各类特殊儿童之间,同类特殊儿童之间,群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自身的不同方面都有很大差异。在这纵向与横向多维度的全人发展考量下,拟定出针对性的个别化教育计划是复杂且困难的,但又恰恰是实施优质个别化教育的必由之路。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在全人教育观念下,我们在帮助一特殊儿童找出个别化教育重点时,必须既要有长远性的规划,更应该有现阶段最为迫切的需求,从而找出影响儿童现今发展需求未被满足的核心要素、核心问题,并对其进行及时的介入和训练,为下一阶段的全人教育作有实效的能力打造与铺垫。

而核心问题的聚焦可以帮助教育者清晰有效地整合各科教育资源,采用一致性的教学策略合力为其施教,让此阶段的个别化教育效果得以最优化,最后让每一位特殊儿童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1.个别化教育

个别化教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需求、兴趣、身体状况等设计不同的教学计划和方案,采取不同的教学资源、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不同的教评价手段进行教学,让每个学生取得最大限度的进步,实质是因材施教。

2.核心问题

以核心问题为抓手开展的个别化教育,其中的核心问题就是指以个体为中心来考量学生当下的适应性的障碍影响程度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它是一个动态因素,随着学生生理年龄的变化、能力的改变、环境的调整而有所不同。它跟核心障碍不同之处在于核心障礙是对于一类障碍类型的人群共同存在的障碍问题,是稳定的、伴随终身的相较于普通人群具有明显差异的问题。

二、研究过程

在以上的理念指导下,开展以核心问题为抓手的个别化教育。具体案例实施如下:

(一)个案描述

轩轩,男,7岁入读一年级,其障碍类型为发育迟缓。轩轩有独立行走和抓握等简单操控能力,进行一些没有功能性的操控活动。他会发出少量的音,现仅会用吸管杯喝水,吃稀烂的饭,不能自主握勺子进食。入学初情绪极其不稳定,常常出现哭闹和丢东西的行为。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方法上强调实证性,结合个别化教育的具体流程要求,综合运用了访谈法、文件分析法、实践研究法等进行研究分析。

1.访谈法

笔者先去轩轩家进行家访,主要对其生活的家庭环境、人员结构、日常的亲子互动情况及家长对其未来三年的期望做一个概况上的了解。

2.文件分析法

笔者对学生做了《强化物的调查表》,从家长的角度以及老师在学校的观察情况来筛选出轩轩可以用来诱导学习的食品、物品、活动及社会性鼓励的有效手段或方式。这可以让我们用最快速度建立信任关系。

另外,笔者通过《学习适应性课程》的课程本位评量、知觉-动作评估、动作、语言、社会性行为等各专业方面的学习特质评估,可以客观地了解到学生的学期起点及学习方式,为个别化教育计划拟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数据,也为个别化教育实施提供了策略与方法的设计思路。

针对其“丢东西”的行为问题,计划采用实验室观察法以及《行为功能分析表》找出行为的动机,力求减少行为问题。

与此同时,还设计了《自编班级例行性活动检核表(3~7月)》,对其一天的学习生活作为适应性的检核,以找出现阶段轩轩进入新环境学习的能力差距,以便老师调整班级管理整体规划以及为其设计提升适应能力的训练计划,也为其创造更有利的学习生活环境、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提供思路。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文件资料的评估分析,召开相关评估及教学人员的研判会议,讨论现今影响学生初次入学的学习适应的关键问题——核心问题,为其选择合适的课程配置,利用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以核心问题领域优先、相关发展领域为辅的顺序,有机地拟定出一份整合性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开展现阶段最为适性的个别化的教育。

3.实践研究法

我们再通过以核心问题为抓手的个别化教育思路全面实施个别化教育,通过实践前后的评估数据对比,验证成效,归纳过程性的经验和心得。

(三)过程回顾

轩轩刚到一年级班上的时候,好长一段时间上学都会哭闹,整天的状态都是战战兢兢似的,无法安坐,更不要提能安心去熟悉老师和环境。除此之外,让老师最困扰的就是他乱丢东西的问题,只要是伸手可及的东西他都会拿起来丢地上。开学后的两个月里,老师天天跟在他后面收拾玩具、教具或者是生活用品,只要他经过的地方,身边的物品无一幸免。在集体活动中,如果手上没东西可丢他还会突然拍打旁边的老师或同学。这些行为给他和同学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都带来极大的困扰和阻碍。另外,轩轩生活经验明显缺乏,吃、喝、拉、睡都需要较大的支持才能满足生活所需。

1.家庭访谈

从访谈中得知,轩轩4个月开始被发现反应比同龄小孩迟缓,出生到5岁前在外婆家住,主要由外婆照顾,5岁后再转回由妈妈照顾。轩轩语言环境为粤语,爸爸、爷爷、奶奶都跟他很少接触,甚至表示嫌弃,还经常打骂。妈妈的教养也仅限于生活上的基本照顾。轩轩在家多为独处状态,常进行简单无功能的自娱自乐地敲打、扔玩具或物品,没有太多的亲子互动经验。轩轩在0~4岁期间没有接受过专业干预,4~7岁在机构进行生活自理、认知、感统的康复训练,但训练效果一般,情绪问题时常发生。

2.文件分析

通过家长填写的《强化物调查表》及日常在校的學习生活观察,我们了解到轩轩的一些喜欢的食物、活动和讨厌的食物与活动。

针对轩轩这种初次进入学校参与集体学习而又出现种种不适应问题的学生,我们选用了《以知觉-动作为核心的学习适应课程》帮助他更好、更快地提高适应能力以参与常态课堂。据学习适应课程的实施模式,通过《知觉-动作能力评量表(特教版)》评量学生现有的知觉-动作能力所处的发展阶段,筛查出其知觉动作发展的现有能力,同时寻找其适合的学习策略。再通过《以知觉-动作为核心的学习适应课程评量表》了解轩轩在适应学习生活的现有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学习常规、生活自理三个方面,评估结果如图1、图2。

针对轩轩“丢东西”的行为问题,我们采用了实验室观察法以及使用《行为功能分析表》记录量表进行问题行为记录并分析,得出初步的结果均认为行为问题的功能主要是注意力寻求。

通过对轩轩一天在校的学习生活例行性活动的观察,在《自编班级例行性活动检核表(3~7月)》里,发现学生在一对一的学习活动中,情绪及关注度都表现良好;在室外的活动课比室内的静态课堂表现要好,在课间、午休等低结构时段问题行为的出现率明显提升,甚至扰乱正常课堂的进行。

综合分析具体如下: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后,可以看到轩轩现存最核心的问题是入读特殊学校初的学习适应性问题。只有尽快解决其学习适应问题,让他尽快接受、理解学校环境的要求,适应课室及课堂上的规矩,保持情绪稳定地参与学校、班级组织的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参与往后的义务教育段的生活适应课程的学习。

从知觉动作评估可以看到,轩轩通过3项,即在诱导下跪走3步,但未能通过第4项(诱导下)单手扶持各单脚半跪姿1下,这与轩轩的动作控制欠佳、下肢动作能力不足、模仿能力弱有关。根据认知心理学信息处理加工理论,可推出轩轩现有的知觉-动作能力状态一定会影响到他对外界信息的有效接受、正确理解,那就直接影响他对信息的正确处理以及判断,从而也就能理解他为什么无法用合适的方式去处理身边的事物,及学习并建立有效、良性的人际互动模式。同时,即使我们降低了难度,双手扶持再加上辅助人员在其身后用手推动他抬脚高跪,他最后还是不动或者用躺地的方式拒绝,可见他对此操作后能得到好结果(离开获得自由或者拿到喜欢的玩具)是不能理解的,对于间接的因果关系他是不懂的,因此,学生对于简单规则的理解是存在困难的,所以对于班级常规、课堂学习上的一些简单要求也就无法表现出服从,而是随心所欲的情况居多。

但另外一方面,他能通过前3项,也就说明他具有基础动作学习的能力,起码有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的动作能力,但从第3项不能过渡到第4项这情况来看,就是动作经验不足,动作形态明显笨拙。而他在强化物的诱导下反应是比较大的,在此基础下能顺利引导出与人的简单互动,那也可以说明他与人的互动是比较容易发展的,同时也是他自己所希望的(这一块可以从他生长史中推断出来),如何正确发展也许就是我们往后重点解决的核心问题。

根据各评估结果和综合能力分析情况,给轩轩拟定出一学期的目标。(见表1)

干预策略:

针对学生的下肢弯曲动作经验缺乏、因果关系薄弱、模仿学习无基础、物概念量低、喜欢与人互动但没有太多良好的互动经验等因素制定了以下的训练策略:

(1)教学中采用明确的回合式教学并用数数进行显性制约,增强对规则的理解(建立间接的因果关系)。

(2)增设教具、玩具较简单的模仿操作活动(从单一模仿入手)。

(3)多采用旁白方式增加对常见物概念的理解(提升陪伴质量)。

(4)注意师生互动安全感的建立,在安全的情况下,给学生适当的自由操弄空间,在高关注下进行互动。

(5)在动作训练方面则采取减低难度给予支持,双手扶持下交替半跪、在扶物下跪走等。

3.实践研究

通过对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检核及课程评量前后数据的对比中,可以看到轩轩在核心领域的提升。

训练后评估:

(1)目标检核:时长为三个月的目标,达标率80%。(见表2)

(2)学习适应课程评量:学习基础能力、学习常规方面均有提升。

由图3、图4可见,经过三个月针对性训练,轩轩的学习适应性能力是有明显提升的,由原来的可被诱导的级别,晋升到可要求级别,轩轩已经进入能参与常态课堂,能跟随大班进行例行性活动的关键阶段。那下面就让训练实施过程中能力得到提升的几个关键阶段:

第一阶段:建立安全、信任的同伴关系,增补良好的人际互动经验

轩轩丢东西的行为问题,使他常处于高度被监控的状态,以便做前事控制、行为中断或者后果处理。这无形中将学生的随意性的行为、问题行为与有意义、探索学习性的行为都一并被遏制,愉悦自在的人际关系经验难以建立。而根据《学习适应课程》理论中所述:人天生对陌生的感觉刺激有恐惧感、心理不安全感,在与陌生的感觉刺激接触时,需要经过多次安全的、善意的感觉刺激引发愉悦的情绪反应后,才能逐渐降低对陌生感觉刺激的恐惧感、不安全感,逐步解除防御性反应后去认识与了解该刺激,学会如何做出行为反应才能对自己有利,能获得愉悦的情绪。以此,我们必须尽快做出调整。

刚开始,轩轩被带到训练室,当面对那么多他喜欢的教具、玩具,不难想象他肯定先来一场疯狂的丢、倒……不用1分钟,原来摆放整齐的个训室,已经一片狼藉了。放在以前,小轩根本不会有机会看到那么多可随意操弄的玩具,玩具都被前事控制收拾在他够不着的地方,待有需要时才会被老师有防备地拿出来。更不会让他有机会一而再、再而三地随意操弄任意丢放,这下他可真乐了。刚开始,他还有点不确定地怯怯瞄我一下,而我却对他不做过多的反应,反而假装自顾自地摆设教具、设置摄像设备等。慢慢地他就越来越大胆,越玩越投入、自在。当我安设好一切之后还在边上描述他的当下的行为,当他走过来时还递给他想要的玩具,那时的他完全玩开了,没有任何的防备,没有太多的试探,有的只是存粹的孩子耍乐,过程中他还会在我递给他玩具时回我一个会心的眼神,把此时此刻的喜悦轻松自然地流露在我的面前。这样的试探性的互动约延续了两周不到,我们安全、稳定的关系算是确定下来了。

轻松、自在、信任、理解的互动经验使他在往后的训练中都能情绪稳定地嘗试新刺激、探索新学习。我们发现随着他自由空间的扩大,自主权增大的同时他开始与我们有着越来越多的功能性沟通。为我们后续开展有效的训练设定了前提和基础。

第二阶段:有序开展教学,建立正确的知-动回路,逐步增强规则意识

在以知觉动作为核心学习适应课程里,强调的是针对学生的适应性问题找出有效的学习策略。

轩轩要适应环境绝对不能只有我跟他的互动,更需要他自己掌握自主学习环境中信息,接受环境对自己的要求,最后才能走常态的学习适应状态的,所以理解情境中的常用指令,从而可以理解常态活动的简单规则(这规则开始可以是简单易懂、重复运用性高的为主),并能接受规则的制约。最后我选用了“数数制约”来开始渗透规则意识。当他完成一个交替半跪(第5项目标)的动作训练时,我则给与活动强化,让他可以自由玩耍、操弄他心爱的玩具、教具,过程中则是我跟他共同经历良好人际互动经验的美好时光,但当自由活动时间结束后,我则采取数数(1-10)来向轩轩预告,让他有心理预判,同时我还会加进“手势”,让他可以经历“10”(听觉刺激)代表“两手掌合并”(视觉影像,同伴的行为动作)代表“结束”(规则概念、指令要求)这样一个行为塑造过程来建立初期的服从意识,接受规则的制约,从而也就塑造可被要求的适应能力了。

规则意识在轩轩行为塑造过程中用了约一个半月的时间慢慢地埋下种子。这让有效策略能从知动训练课到语言训练课再到班级集体活动中不断地往外渗透和运用,让其适应性能力的全面提升更有可能性。

第三阶段:合作用力,迁移泛化

将知动训练课堂上尝试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如:数数制约、回合操作、旁白同理等给班主任做交流与共享,力求方法一致,效果翻倍。

在有效策略泛化之初,我需参与轩轩的一些主题课、手工课、语训课、例行性活动等目标训练最多的课堂上,做轩轩的助教老师,希望在轩轩其他的课堂上都能运用,同时也能给老师示范正确的操作。这样学生的训练有效性则得到加倍的提升,同时将有效策略运用到各科训练里,使每个学习阶段的重点需求、重点突破的点得到最广泛的渗透,争取最多的合力,短期解决同一个核心问题。

而事实也是如此,最后经过三个多月的训练,我们发现小轩从自顾自的玩、丢,慢慢变成受要求能商量的活动,到后期更是能根据规则控制自己的活动,而且这能力不仅仅发生在训练室,在课室、其他训练室、甚至在家里,老师和照顾者们都纷纷反馈小轩整个人都稳定很多,没有常常用丢东西、扔东西的方式来与人互动,而多了观察周围的人,也学会自己操弄玩具,即使不会功能性的玩法,也能有持续性的操弄体验,并能参与固定的具规律性的活动。学习适应性行为日益明显,基本能跟随大班进行规律活动。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这学期通过以核心问题为抓手的个别化教育相较之前各领域自定目标合订的个别化教育有比较明显的进步,分析原因后得出以下几点思路:

(一)课程配置、班级管理规划的核心化

经过综合讨论得出轩轩的核心问题后,根据其相关因素的筛选与分析,相对应就为其开设知动训练课、语言训练课等康复训练课程,不相关的训练均不配置。这样既有利于核心问题集中攻克,减少干扰活动的情况节约人力资源。

在班级管理规划中也就因应学生的核心需求而调配人手,在班级内特设一位固定的班级教师作为其近阶段的主要辅助人员,让其在陌生的环境中有固定熟悉的社交互动对象提升其安全感,增加良好的社交经验。设计简单有规率的班级团体活动,减低其适用的难度,并在优化了的简单环境中减少其行为问题的发生并引导其自发性的探索。

(二)各科训练内容的集中性

通过核心问题的分析,清晰地指出:人际关系的安全感培养、大量的知觉-动作的正确连接、条件制约的规则感建立,三方面的学习需要。因此在不同的领域中都要紧紧抓住从良好的人际互动经验开始,让其增加与主要照顾者、同伴的安全感;同时,在知动课则增强其知觉-动作能力的快速提升与条件制约的理解、接受能力;在语言训练课与主题学习课中则安排其简单充实多循环的操作活动并进行及时强化,让其丰富概念的认知同时也提升其条件制约的理解与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多管齐下解决核心问题,效果必定显著。

(三)教学策略的一致性

多专业下面对同一个核心问题进行介入,最高效的方法则是有效策略的统一运用。个案需要面对的介入人员和内容有所不同,为了攻克同一个核心问题,必须要采用统一的策略才能有效干预。例如,在知动训练课中,个案能延宕坚持十下才结束任务,则在平时的班级活动活动与其它科的介入时也要用上数十下来完成相对应的活动,让其加深理解延宕的稳定时间,使其理解容易,安全感加大;其与人的良好互动经验少,则在各科也同时要注意互动的快乐性,减少其对他人的防备和紧张;面对其知觉-动作连接弱的情况,导致让所有教学者都必须注意使用明显信号给予个案刺激以便于接受信息……这种种教学策略的统一性使教学成效事半功倍。

特殊教育的教育对象特殊性之多,教育需求也各不相同,有效介入的思路和方法必有差异。特殊教育工作者只要本着以生为本、需求在前的观念,结合全面、先进的康复专业技术和手段,相信定会找到合适的个别化教育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适性的教育。

参考文献:

[1]乔梁,张文京.特殊教育的全人教育观[J].中国特殊教育,2001,32(4):6-10.

[2]倪娴.浅谈培智教学中实施个别化教育[J].考试与评价,2019,1:143.

[3]李宝珍,戴玉敏.以知觉—动作为核心的学习适应课程[J].重庆市江津区向阳儿童发展中心,2017,4(1).

[4]夏健思,袁茵.智力障碍新生学校环境适应的教育建议[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272(9):29-33.

作者:黄洁薇 曹丽敏 陈洁莹

上一篇:县行政审批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金融风险管理机制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