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把握;第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只是监管市场的主要主体,第一,工商行政管理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其性质是而不是唯一主体,只是主管市场监督管理,而不是承担市由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为经济基础服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论文 篇1: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打击传销工作的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对打击传销工作十分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进行专题部署,要求依法予以严厉打击。2003年,新一届政府把打击传销作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进行部署。2006至2007年。国务院连续两年将打击传销作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重点;2007,中央综治委将打击传销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考核的范畴,打击传销工作不断走向深入。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和总局工作安排,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高度重视打击传销工作,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与公安、综治、教育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严厉打击各种传销活动。据统计,2003年以来。全国工商系统共查处传销案件1.5万件,捣毁取缔传销窝点11.7万多个,教育遣散传销人员209.8万人。总的看,防范和打击传销的长效机制正在建立。群众识别、防范传销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传销相对集中地区。传销活动反复的势头得到一定遏制,传销活动屡禁不止、屡打不绝的局面,逐步得到扭转。打击传销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抓整治,深入开展打击传销专项行动。2003年以来,根据传销活动情况,总局每年均组织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开展专项打击行动,并多次与公安部联合组织开展联合执法行动。2003年上半年。为防止因传销人员大量聚集流动,造成“非典”传播和扩散,广大工商执法人员按照总局部署,一手抓打击传销,一手抓防止“非典”,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作出了贡献。2004年。总局会同教育部、公安部联合下发通知,重点打击了诱骗学生参与传销的违法活动。2005年,总局与公安部联合开展了以侦破传销网络犯罪案件为主的“鲁剑”行动。2006年8月。根据总局和公安部的建议,国务院下发了《全国打击传销专项行动方案》,在全国组织开展为期1年的打击传销专项行动,2007年,国务院将全国打击传销专项行动延长到年底。5月,国务院召集全国整规办、工商总局、公安部等多个部门参加的专题会议,对打击传销工作进行研究部署,按照专题会议精神。总局与公安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国开展打击传销集中行动的通知》,组织工商、公安机关自7月16日至8月15日联合开展打击传销集中行动。行动期间,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共查处传销案件1179件,取缔传销窝点1.2万多个,清查、教育、遣散传销人员近25万人次,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案件327起、2212人。今年,为进一步防范和打击传销。确保奥运会安全顺利举办,总局与公安部正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工商、公安机关打击传销联合执法行动。

2003年以来,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相继查处了上海申齐、品品德茶艺、上海伊美、红花国人、观方科技、澳洲联球、中兴广润、贵州红跃、日晖一批大要案件,捣毁了武汉新田、深圳文斌、美国远程教育网、世界互联网基金、王牌8:8、欧丽曼、恒源国际、绿丹兰、美国EFT公司、日本爱博美娜、伊康国际等一批传销网络,严惩了一批传销组织者、策划者和骨干分子。

二、抓教育,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防范意识进一步增强。总局一直十分重视打击传销宣传教育工作,把宣传教育作为治本之策常抓不懈。与公安、教育等部门,以及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政府网等新闻媒体合作,采取多种方式不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依托“红盾网”。开通打击传销规范直销工作网站,宣传国家法律政策。发布警示提示,加大了宣传工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2004年7月,总局组织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集中开展了宣传活动。向社会公布10起典型案例,与总局宣传中心编印、发放4万本宣传手册。2005年,两个条例颁布实施后,总局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媒体大力宣传《条例》内容,组织各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开展了大规模的普法宣传工作。2006年,总局与公安部共同印发了80万份“禁传销、反欺诈”张贴画,在全国范围内张贴宣传;与公安部共同召开“鲁剑行动”新闻发布会;结合两个条例施行一周年,举办了两个条例施行一周年征集口号、征文活动与全国整规办、公安部联合召开两个条例实施一周年新闻发布会,公布了15起全国打击传销典型案件和20个全国打击传销、规范直销工作宣传口号。12月,总局与全国普法办、中国法制办、中国教育报、中国工商报、中国消费者报联合开展了两个条例知识竞赛活动,全国25万余人积极参加。2007年春节前,总局在全国主要媒体发布了“打击传销2007年第1号提示”,公布了部分传销组织和传销产品名单。与公安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了5集打击传销专题节目,在中央电视台连续播放。在中国反欺诈网和中国政府网打击传销在线访谈。回答网友提问。总局编印了10余万册的《禁止传销与规范直销知识问答》,与国务院法制办共同编印了维、蒙、藏、壮、哈、彝等民族文字宣传材料7万余册,发放给少数民族居住集中地区。

全国各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通过印发宣传材料、召开新闻发布会、张贴悬挂宣传标语横幅、出动宣传车、发送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海南、广东、山东等地举办了打击传销成果展览和抵制传销万人签名等大型活动,集中揭示传销危害,宣传打击成果。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于2006年组织开展了“拒绝传销、净化校园”宣传周活动,举办“拒绝传销、从我做起”万名学生签名,121所大中专院校、95万余名学生参加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广西、吉林、山西、河北、甘肃5省(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2007年集中行动期间就发放宣传材料120余万份。广东、河北工商行政管理机关2007年两节期间编发打击传销手机短信3600多万条。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将打击传销的宣传口号以及举报电话印在购物袋上免费向群众发放。山东省开展了打击传销好新闻、好漫画评选活动。新疆自治区工商行政管理局自2007年7月16日至26日,开展了打击传销集中宣传活动,出动6000余名工商执法人员,深入企业、学校、社区、市场、清真寺等7000多个单位、场所,发放宣传材料106万余份,受理群众咨询9.6万人次,累计广播宣传1890小时,电视播放宣传片505次,发送打击传销警示短信162.35万条。

三、抓长效,打击传销的监管机制逐步建立。国务院于2005年8月颁布了《禁止传销条例》和《直销管理条例》。为打击传销规范直销工作提供了法律支持,打击传销工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禁止传销条例》明确了打击传销的工作机制和部门职责分工。规定建立政府牵头。公安、工商行政管理为主,司法、商务、电信、教育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积极参加配合的打击传销机制。2006年,《全国打击传销专项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全国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打击传销工作格局。围绕贯彻落实两个条例和国务院部署,总局会同公安部积极推动建立健全打击

传销的工作格局和各项工作机制。各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积极主动向地方政府汇报打击传销工作情况,赢得了党委、政府对打击传销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基本建立了党委、政府牵头、工商、公安为主、部门协作配合的打击传销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在总局和公安部的建议下,2007年,中央综治委将打击传销纳入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范畴。总局与公安部建立了沟通协调、联合办案、联合督查督办和检查机制。总局与教育部形成了防止传销进校园的工作联系机制,教育部已将打击传销吸收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总局开通了打击传销举报电话和网站,组织建设了禁止传销、规范直销信息系统,建立传销人员信息库,加强信息沟通与执法协作,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强化对传销人员和传销动态的监控。实施精确打击。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坚持打击与监管并举,通过建立和完善打击传销的辖区责任制、过错追究制、投诉举报快速反应机制、情况通报制度等,推进了打击传销长效机制的形成。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与有关部门和单位共同建立了“反传销联盟”,发动社会力量,开展联打联防:建立了“警示系统”,将从事传销的企业锁入“市场主体不良行为记录警示系统”。天津、辽宁、黑龙江、海南、新疆、浙江等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托12315网络,建立了打击传销投诉举报网络和快速反应机制:山东、广东等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建立了举报奖励制度;广西、云南、河北、吉林、江苏等地的部分地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与公安、城管等部门组成打击传销专门执法队伍,加大了打击力度;广东、山东、辽宁、贵州、江苏、河北、内蒙等地还广泛开展了“创建无传销社区(村)”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云南省工商局与省公安厅、省高级法院、省高级检察院联合制定了《关于办理涉及传销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河北、北京、天津召开了打击传销跨省市协作会议,建立了京津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打击传销执法区域协作机制。山西大同、河北张家口、内蒙古集宁建立了打击传销区域协作机制。广东、广西等一些地方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与公安等部门组成了打击传销专门执法队伍。河北省开展了十万名打击传销志愿者行动,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打击传销。部分地区建立了传销人员黑名单和为传销人员提供出租房屋的房东黑名单档案,加强了对传销人员的监控。

几年来,打击传销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但当前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传销违法活动已成为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特别是“拉人头”传销活动已经成为传销的主要形式,危害更为严重。具体表现为:一是诱骗学生参与传销活动呈抬头趋势,传销组织向大学生。特别是民办高校和高职高专学生渗透的现象十分突出。二是传销活动向西部扩散蔓延,假借“西部开发”等名义,诱骗群众到西部从事传销活动的情况日趋严重。三是利用互联网进行传销现象日趋严重,其传播地域更广,违法活动更加隐蔽。一些境外公司通过互联网。直接遥控组织国内的传销活动:境内的传统传销也开始向网络化方向发展。四是一些公司、企业以销售商品为掩护。从事传销违法犯罪活动。五是传销经济邪教特征凸显。不少传销组织对参与者实行以“精神”为核心的多重控制。六是传销人员和作案方式趋向职业化,部分传销组织向黑社会性质演变。七是传销人员与执法部门的对抗加剧,暴力抗法、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在一些涉及人员多、金额大的传销大要案件查处工作中,防止出现群体性事件。妥善做好人员处置工作已成为当地政府及执法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打击传销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进一步坚定信念、统一思想,坚持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继续与公安等有关部门密切协作,施行综合治理,不断加大打击整治和宣传教育力度,标本兼治努力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国家工商总局直销监管局)

作者:陈松阳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论文 篇2:

在创新与规范中提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回应力

对群众的利益诉求予以限时回应和有效解决,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群众诉求的回应力,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在回应中正确把握和处理创新与规范的关系,既不能怠慢民意,又不能率性作为;既要积极回应群众诉求、推进管理服务创新,又要注重规范操作、保证回应科学合理。在回应中正确把握和处理创新与规范的关系,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一、关注全局,力求宏观与微观的统一

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是国家的重要职能,在商品经济日趋发达、市场绝非万能且存在严重失灵的今天,国家的宏观调控职能已普遍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产业政策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工商行政管理特有的注册准入职能正是国家产业政策的实现工具之一。如通过市场主体登记职能控制市场主体进入的数量、规模及结构,从而实现产业布局、产业结构的目标;通过控制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的规模条件,实现产业组织的合理化和生产规模的适当集中等等,可以说工商行政管理是通过管理微观主体,进而达到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的。但实践中,微观主体的发展要求不可能总与宏观经济政策保持一致,对微观主体的诉求,工商机关操作上的创新必须控制在宏观政策允许的范围之内,不能局限于一时一地的利益考量,以创新为名随意变通和突破;同时要从促进发展、方便群众的角度出发,及时发现和研究大量的、集中性的利益诉求,积极探索制度创新的实践途径,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当前登记注册中的前置审批,应将产业准入型审批与行为监管型审批区分开来,进一步加以精简。对主体提出的准入申请,只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都允许进入;卫生、安全等行为监管型的审批事项则应改为后置,由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责、依法监管,以减少市场准入的行政成本,明确行为监管的行政责任。

二、注重公平。力求普适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尊重人、服务于人、平等待人是政府制度创新的灵魂。1999年,日本以美国《联邦政府伦理法》为蓝本,出台了《日本公务员伦理法》,在总则中明确“公务员作为全体国民的服务者,需公正执行职务,不得只为部分人员提供便利”。我国虽没有制定统一的公务员伦理法或职业道德规范,但在国家工商总局“文明管理十条要求”等行业性规范中都体现了提供平等服务的思想。实践中,一些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的要求出发,大力推出了“择优扶强”、“挂钩结对”、“项目跟踪”等职能服务措施,这些措施对于增强干部为民意识、促进作风转变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却有损于服务的平等性,特别是一些特事特办的创新举措都具有比较浓重的个性化色彩,无意之中使不同的市场主体处于不平等的竞争位置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政府主管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重要职能部门,在市场主体准入、交易行为监管、经济案件查处等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行政职能,也拥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在回应中,特别是在对特殊市场主体诉求的回应中,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必须坚持将为多数市场主体服务,平等地为一切市场主体服务,作为管理和服务创新的基本方向,力求创新实施的各项服务制度、措施、手段、方式等都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惠及面,而不能成为专为特殊市场主体、特殊市场群体开设的“小灶”。

三、尊崇法治,力求对法律负责与对市场主体负责的统一

法治是现代行政管理制度创新的基本精神。重要制度的创新,具有法律的形式,这本身就是行政管理制度创新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法律负责就是对市场主体负责。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而言,依法履行行政职能,不为任何人打开有悖于法律的“方便之门”,对个体行为依法加强规范就是对整体市场秩序的维护和促进,对侵权人和违法者依法实施监管、查处就是对权利人和守法者的保护、服务。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秩序尚未根本好转、市场违法违章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的形势下,坚持依法行政、实施依法监管更显重要和紧迫。日本公务员禀议制度规定,行政相对人提出的任何申请事项都必须经过法定的程序,并且不得以任何理由逾越或简省,就是要以严格的程序保证法律要求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但这并不排斥程序中为申请人提供热情细致的服务。“法者,国之大道也”。在实际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把推进法治作为实施管理和服务创新的根本取向,教育和引导全体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牢固树立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等依法行政理念,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恪守法治原则,坚持依法办事,有所为、有所不为,以依法规范的行政行为,保证工商行政管理政策的一致性、稳定性,切实提高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公信力,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可以预测的工商行政法制环境。

四、着眼长效。力求长远与当前的统一

面对群众的诉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一方面要着眼当前,立足职能积极创新,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尽可能地为群众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要着眼长远,充分评估所采取的便民、护民措施,于市场主体而言,是否有利于启发自觉、引导自立、促进自强。在这方面,日本消费者保护的做法很有借鉴意义。20世纪80年代,日本制定了消费者保护基本法案,经过10多年的法律实践,90年代日本消费者保护政策的理念发生了重大转变,从侧重“保护”转向了“自立支援”,并在增加消费者受教育的机会、导入消费者团体诉讼制度、及时针对消费热点问题完善相关法律等方面,采取措施具体支持消费者自立,使消费者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取得了切实成效。有鉴于此,我们在履行工商行政管理职能、推进管理和服务创新时,在加强职能帮扶、开展行政指导时,不仅要充满感情,还要多一份理性:不仅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不仅要送照上门,还要增强他们的证照意识,切不可因为创新和服务弱化经营者对工商法制的敬畏。延滞市场主体自觉、自立的进程。现实中一些“保姆式”的服务措施,不仅在行政管理的资源和精力上难以保证或持续保证,而且从长远的角度看,不论是对市场主体的健康持续发展,还是对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目标的有效实现,都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助益。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工商局)

作者:张汉刚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论文 篇3:

对规范当前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罚没物品处理机制的思考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罚没物品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基于行政法律法规对行为人的违法行为实施的惩罚措施而产生的没收物品,其应当是对于违法行为人对社会造成的损害的一种补偿,其性质应归属于国家,任何单位、任何人不能给与任何原因的非法截留,因此,罚没物品的处理已成为行政执法过程中一个不可分离的重要步骤。

一、当前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罚没物品处理现状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行政机关罚没物品一般通过销毁、拍卖、捐赠、回收四种方式处理。就目前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处理方式而言,集中在销毁和拍卖两种方式。实际工作中,罚没物品处理常是基层管理工作的软肋。

具体表现为:保管和处置基本由办案部门甚至办案人员一手操作,随意性较大,不利于队伍的廉政建设;没有规范的存放场地和统一的保管要求,有的分局罚没物品存放多年,损坏丢失等情况时有发生,容易引发行政诉讼以及造成国家财产的损耗甚至流失;罚没物品的处置渠道和出口不尽规范,未经审批,自行处理,变价时未经估价,随意处置。采取定向拍卖时随意指定拍卖机构和物品回收企业,既缺乏公平竞争,又容易导致不廉洁的行为发生。

二、造成当前罚没物品处理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是执法人员重视不够。表现为一是“重罚款,轻管理”。基层部门对罚没物品处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简单的认为违法案件经调查终结罚款入库即万事大吉,而忽视后续的罚没物品处理工作。二是“避繁就简”。罚没物品处理操作程序较为繁杂。就拿工商机关最常见的处理罚没物品的方式—拍卖程序来讲,必须经过:委托拍卖公司—拍卖公司公告—开拍—成交—交割—入库等步骤,整个流程必须要办案部门投入一定的人力、精力, 这使得绝大多数基层部门对走拍卖罚没物品程序望而却步,以致于大量罚没物品存放多年或者干脆擅自压价收购,变相私分。

二是保管场所要求不高。基层部门没有统一规范的罚没物品保管、存放场所。罚没物品经常与基层分局其他杂物堆放在一起,因保管不善极易发生罚没物品流失、短缺、损毁等问题,并可能引发行政诉讼,影响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执法权威。

三是入库手续操作简单。目前,基层执法部门在罚没物品入库手续上已基本能履行开具正规票据程序,但在具体工作流程中,在采取强制措施、现场清点过磅计量和确定保管场所时都简化操作,未进一步核实,直接以帐面或当事人提供的数据为准,同时对采取强制措施的物品往往就保管在原地等待处理。虽然这样操作减免了运费、过磅费、上下力费和仓储费,降低了执法成本,但存在的问题是,在拍卖处理罚没物品时,一旦当事人对数量、重量有异议,就会向工商部门要求赔偿数量、质量短缺的物品货值,而此时,工商部门就完全处于被动局面。

四是处置渠道规范不严。当前工商部门处理罚没物品的常用方式是销毁和拍卖。在这两种处理方式上规范不严表现在:一是未经审批,自行处理。基层分局在实施销毁和拍卖前仅仅通过案审会议,未填制行政处罚有关事项审批表,对罚没物品处理未履行报批审核手续。二是未予公示,暗箱操作。无论是销毁还是拍卖,均需履行公告手续,赋予相关当事人知情权和参与权,但实践中,基层部门基于种种原因,常不予公告,易引发相对人对工商部门的投诉。三是未经估价,国资流失。在当前工商部门处理罚没物品过程中,考虑到被处罚人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其他相关因素,常以低于市场价格的估价将物品定向拍卖给当事人。

三、规范罚没物品处理现状的应对措施

为更好的规范当前工商部门罚没物品的处理工作,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一是把好入库出库两道关口。一要把好入库关。办案人员在外办案径行罚没入库的物品或至当事人处收缴的物品或暂扣转罚没的物品,应由办案人员开具罚没票据,在24小时内由办案人员凭《处罚决定书》及当事人签字的《送达回证》和有关罚没票据至内勤处办理罚没物移交手续,内勤将罚没物品登记在册。二要把好出库关。罚没物品需拍卖、销毁或作其他处理时,应由办案人员凭经过上级领导审批过的有关事项审批表至内勤处办理出库手续,内勤应查验有关文书,并在登记台帐中予以注明。

二是细化存放保管执行标准。基层分局要设置专门的罚没物品存放仓库,由基层分局内勤专人负责。存放仓库配备物品进出库记录表。物品进出库记录表应与罚没物品登记台帐相互对应。物品进出库要经过仔细的数量清点和重量过磅,并在物品进出库记录表上详细注明。特别要值得注意的是,在案件调查初期,对今后可能要实施罚没的物品采取强制措施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当事人的求情和当地政府的劝说,草率的按照当事人提供的帐面数额或估值作为强措标的的数量或重量,必须严格依法进行数量清点和重量过磅,拍摄现场照片并由当事人签字确认后开具强措手续。同时对存放在原场所内有转移风险的物品,不要过多地考虑降低执法成本而采取就地封存的强措手段,要防止当事人暗中转移,造成可能对今后执法工作的不利局面。

三是完善拍卖销毁两个程序。罚没物品拍卖程序,用流程图表示为:1、审批:由承办机构填写关于罚没物品变价的行政处罚有关事项审批表,并提供该批物品的原值、市场估价及评估说明。2、案审:由市局案审会议通过拍卖方案,并确定拍卖底价。3、签约:由市局选定有资格实施拍卖罚没物品的拍卖公司,并签订委托拍卖协议。同时承办机构向拍卖公司提供物品实样和相关说明。4、公告:由拍卖公司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告拍卖事项,并在拍卖公司向参拍人提供实样和资料,核定参拍人资格。5、开拍:由拍卖公司在拍卖场所公开实施拍卖,在拍卖底价以上方可成交。否则构成流拍,择日另行开拍。6、成交:买受人在拍卖底价以上成交后,拍卖公司提供公开拍卖成交书,结清拍卖款和手续款。7、交割:买受人凭成交确认书到工商部门办理交割手续。8、入库:拍卖公司将拍卖款缴入专户,工商部门开具罚没物品变价清单,拍卖流程完成。

罚没物品销毁程序,由市局办案机构根据需要定期集中进行,根据物品性质或上级部署需要销毁的,也可组织分散的、临时的销毁行动。罚没物品销毁,各基层分局将本部门需要销毁的物品清理造册,填写《行政处罚有关事项审批表》,由市局办案机构签署意见并制作同意的销毁清单后,报分管局长批准。销毁过程中,法制部门、财务部门、监察部门应派员参加监销,监销人员要在销毁清单上签名。

四是建立监督管理制约机制。罚没物品处理应由法制部门牵头,具体负责对有关物品处理进行全过程的参与和监督把关,财务部门具体负责有关罚没票据的领取、发放、缴销和规范使用,并对帐、票、物是否相符进行监督检查。要形成办案部门、法制部门、财务部门、监察部门互相制约的内部监督机制。罚没物资作销毁的,法制、财务和监察部门按提供的物资清单派员清点后临场监督销毁。对特殊物资向有关单位作定向拍卖处理的,要利用行政处罚有关事项审批表建立严格的审批和会签制度。在完善内部监督的同时,加强社会公众对工商部门处理罚没物品的外在监督,认真实行案后回访制,对涉及被罚没物品的当事人进行电话回访或者问卷回访、上门回访,重点了解执法人员是否公正执法、依法行政和文明、廉洁执法,了解在罚没物品处置上有无问题,及时发现苗头,及时处理纠正。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

作者:卢彬彬

上一篇:中医药继续教育论文下一篇:医院全成本核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