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研究创业教育对在校大学生创业影响对于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高校建设以及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在校大学生就创业教育的调查,了解在校大学生创业情况及如何看待创业等相关问题,进一步探讨大学生在创业方面的欠缺。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在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 篇1:

对在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大学生创业一直是社会、学校非常重视的一项课题,事实证明,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性虽然得到广泛的承认,却因为受到各种不利因素的制约作用而影响了发展的进程,文章从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寻求学院在创业教育中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思考

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就业教育已纳入到学院的教学体系中,与相关的行政部门形成有机结合的全方位的立体结构的教育体系,其中也包括了大学生创业模块。为了对学院学生的创业情况有一个清晰和准确的认识,课题组从2013年11月-2014年1月在全院范围内展开调查,调查的范围围绕着创业动机、创业意识、创业途经、创业素质以及创业教育几个方面进行。这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答卷232份。调查的对象主要是针对在校的二、三年级学生,专业以理工类和经济管理类为主,两类专业共占所调查对象的90%。调查对象的农村户籍与城市户籍的比例是8∶2,男女比例是7∶3。下面就此次调查的情况进行说明。

一、在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调查的内容

(一)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动机

1.在毕业后的去向问题上,一部分人的考虑集中在自主创业上,其中二年级的比例为28%,三年级的比例为17%。按照男女性别进行划分,被调查者中,约有35.2%的男生愿意创业,只有18.8%的女生有创业的动机。愿意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比例并没有如想象中的高,二年级的被调查者中比例为29.6%,三年级的被调查者中比例为33%。从男女比例进行分析,在被调查的男生中,约有25.9%的人选择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女生在这个选择上的比例是26.4%。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于毕业后的去向问题的考虑更加趋向于理性化,不再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有保障、高福利的单位作为首选,一方面,高职学生意识到上述的单位对学历、文凭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更多的人渴望成就一番事业以实现自身的价值。究其原因,大专层次学历的学生对“体制内”的不那么感兴趣,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他们的想法更加趋于实际和现实。

2.在对创业的理解问题上,排在前三位的是创业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新理念、管理经验的革新、开办一家企业(公司)。同时大部分人还赞同大学生创业,但同时又认为大学生创业要考虑客观环境的因素,更应该付诸行动。当问及大学生创业的想法来源时,有60%的三年级学生认为主要来源于成功人士的影响,而只有28%的二年级的学生这么认为,其它的权重则分给了家庭和周边的同学朋友这两个选项。

3.在目前大学生创业现状的问题认识上,所有的人都认为大学生创业是存在着困难的,排在前两位的是资金和人际关系,其次是社会的关注,只有不到10%的人认为自身的知识和能力不够完备,不足以应对创业。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创业现状认识比较清晰,懂得在中国现有的社会环境中,资金和人脉成为了创业的有力支撑,同时从数据显示中看出,只有不到2%的人认为创业的困境来自于家庭的不支持。是家庭对自己孩子创业的举动持完全肯定的态度?还是这仅仅是学生一方的主观臆断?在这个问题上还需要做进一步地分析。

(二)创业选择

1.关于创业领域和创业项目的选择

在三年级的调查对象中,有36%的学生选择从事生产制造和加工贸易;有31%的人选择做规则如特许经营、加盟等;有21%的人选择从事服务行业。在二年级的学生当中,这一选择出现了变化,只有3.9%的人选择从事规则领域;却有41.2%的人选择做技术如科技创意、开发研究等。但是在对待创业项目的选择的基本因素的问题上,所有年级的学生都选择了市场的需求和产品、服务的发展前景,紧接其后的是自身所学的专业和知识结构以及自身可以整合的社会资源,从中能够发现,学生在选择创业项目时能够紧扣市场的需要,把自己的资源也看作是创业项目选择的基本条件。可是在对市场的准确把握层面,一些人还是认识不到位,这点在创业领域选择上便可窥见一斑。

2.创业时机的选择

在问及会选择在什么时候创业时,绝大部分的人表示要工作一段时间后再考虑创业;有11%的人选择在大三临近毕业时进行,这个比例出现在被调查的二年级的学生中;而在被调查的三年级学生中,选择在三年级临近毕业创业的比例出现了下降的势头,仅为9%左右。说明越是临近毕业,或者说即将走入社会的学生的心态更加趋于成熟,也越能够以现实、理智和审慎的态度对待大学生创业的问题。

(三)有关创业能力

创业素质与能力是创业者成功创业的条件和手段之一,创业素质及能力的内涵究竟是哪些?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抑或哪个年级,都认为创业能力主要是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其次是较好的组织能力,排在第三位的是沟通能力,而个人的专业知识的背景则放在最后。从这个结果能够看出,大学生从社会创业者特别是创业成功者的案例中得出的结论是,个人的专业与创业之间没有太大的关联。

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自己具备一些创业能力,但仍然需要继续学习;一部分人认为自己非常缺乏创业能力;只有不到两成的学生认为自己完全具备创业能力。即使大多数人都清楚创业能力的基本概念以及内涵,但是将自身进行衡量和比较的时候,大学生还是明显地缺乏自信和底气,所谓的能力结构组成仅仅是囿于书本知识和课堂讨论,关键还是缺少实践动手的能力,面对具体的事务之时,显得无所适从,自然也就没有底气。

在问到学生参与何种活动有助于提高创业能力的问题时,排在前三位的选项是见习或实习、兼职、参加社会培训机构的课程。学生干部、社团活动反而排在后面,说明大学生的普遍看法是个人创业能力的培养途径不能只局限在校园的狭小圈子之中,因此,他们将关注的目光停留在社会中。学校在这个方面的工作也是任重而道远的。

(四)有关学校和大学生创业的问题

在所有被调查者中,有60%的人认为学校对大学生创业持鼓励的态度;10%的人认为学校对大学生创业采取的是不提倡的态度;而30%的人则认为学校是不反对大学生创业。

当涉及到学校应该为大学生提供的支持和平台的问题时,所有调查对象都希望学校提供专家咨询和创业教育;也可以得知,所有学生认为学校在创业教育方面所做的努力仍然无法让学生满意。事实上,目前学校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平台已经不算少了,包括就业与创业课程、个别系部的创业项目或者工作室、社团组织的各级创业设计大赛等,虽然学院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似乎却未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可能是学校为学生创业提供的平台无法面向全体大学生开放,同时创业项目等的开展缺乏实质性的成效,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在学生中难以扩散形成影响力。当进一步调查希望所在高校提供哪种帮助时,建立实践基地,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经常请创业成功人士或创业领域专家开设讲座以及开设创业教育选修课或必修课程这三项成为大学生的选择目标。

二、关于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的设想

从以上的调查数据及现实情况可以看出,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对创业的认识已经比较明确了,比如关于创业的概念、实质是什么?创业者的必备素质与能力何在?他们基本上都能够心中有数。大部分的学生也能够敏锐地发现作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涉足的创业领域最好是服务行业,这说明他们的思路也是非常清晰的。在调查中也发现我院的学生在创业问题上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学生们的创业动机和心态不够端正,看到创业的困境不能正确对待甚至是裹足不前;还有些学生对创业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口头上,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口头交流而形成的粗浅认识,并不能深层次地进行了解,要进入到实践层面了解的人就更加少了。此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绝大多数的学生对于国家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措施不清楚,还有的人根本不知道。这些问题的出现暴露出大学生创业的一些弊端,弊端的形成也是多种因素合力而造成的,就学校教育层面来看,作为高职院校教育的主体部分,创业教育的全面开展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知创业,强化创业意识,锻炼创业的胆魄,锤炼创业的能力和素质。而我院创业教育的开展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却也存在着教育普及度不够;课程的设置难以达标;实践层面的教育更是寥寥无几的问题。就课程设置层面进行分析,学院可以从几方面入手:

(一)合理设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使创业意识深入人心

创业教育的实质仍然是素质教育,目前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还只是就业教育的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另外学校还没有看到创业教育在学生自我发展、学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或者说学校因条件限制而无法开展创业教育,事实上,创业教育是一门概括面非常广泛的课程体系,可以在学院中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程。同时在专业课程中渗透创业或创业的成分,这些课程贯穿学生的全部学业生涯。在大一期间,面向全院的学生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使创业意识在全院学生中得到普及,选修的课程包括:商务谈判、企业家精神、拓展训练等。大二则开设以培养创业精神和意识为主的系列课程如创业学、创业管理入门、创业意识课程、创业管理、创业实务等。大三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现有的专业课程进行更高层次的创新和创业的设计,学生用作品的形式进行表达。

(二)搭建立体的创业实践平台,分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创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创而不学,学生只会蛮干和苦干;学而不创,学生成为了“纸上谈兵”的人才,只有创学结合才是创业教育的合理正确途径。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和社会参与性。创造一切便利条件鼓励学生迈出创业的第一步。一是结合专业的生产实践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在生产活动中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二是基于现实可能的基础上开展创业大赛等校园实践活动,要求参赛者的项目具备现实性、操作性和市场化的特点,而不是“自娱自乐”的行为。三是在全院选择一些试点班进行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也可以从学生当中挑选有创业意愿的、具备一定创业能力的,经过测试后,由学院组织进行创业活动,如网上营销、或者将校园的创业基地交由他们进行管理,管理的模式完全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四是依托校外实践活动,比如鼓励学生参与实习单位的管理,设立专门的基金或者奖金,奖励发现新工艺、新技能的学生。

(三)构建多维度的评价体系,致力于学生创业人格和精神的培育

学生的创业与学业是一对矛盾体,创业无疑是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与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可避免地有冲突,这就要求学校建立新的评价体系,给热衷于创业的和敢于创业的学生开辟新的途径。在学校读书的学生边学习边做生意,生意做好了,学习成绩却是一塌糊涂,这样的现象层出不穷,所以首先要更新观念,要把创业实践活动能力强的学生与理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都看作是好学生。在建立评价体系时,既要大胆创新,又要防止评价的“庸俗化”现象。具体的操作层面可以将创业实践的成效代替学分,而创业的成效不仅是由老师评判,要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提供坚实的保障机制,为创业教育保驾护航

没有良好的保障机制作为支撑,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也不过是流于形式而已,不可能达到实质性的效果。保障机制主要体现在组织机构、人员配备、外援引进和资金等方面予以实施。首先,可以参照一些创业教育开展得比较好的学校的做法,成立大学生创业中心或者创业学院,主要从事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研究与管理、大学生创业师资培训、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等,同时还要利用校友、同行的资源,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联盟,争取最广泛的社会资源、网络资源等。其次,要保障精干的师资队伍的搭建,高职院校的教师本身没有创业实践活动的经验,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学活动带有天然的局限性,学院可以从两条途径着手,一是聘请企业家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或者定期对教师进修创业教育和实践的培训深造,保证创业教育活动开展的持续性。再者,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前期需要资金投入,学院应该予以充分保证,如用于维护业基地费用、引进创业项目的费用;聘请企业家、专家的费用等。

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可以说是渗透到学院工作的方方面面,这也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还值得所有的学校共同去探讨发现和解决。只有解决好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问题,实现专业-就业-创业的转变,高职院校的学生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陈卫群

在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 篇2:

创业教育对在校大学生创业活动影响调查研究

摘要:研究创业教育对在校大学生创业影响对于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高校建设以及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在校大学生就创业教育的调查,了解在校大学生创业情况及如何看待创业等相关问题,进一步探讨大学生在创业方面的欠缺。从而帮助社会、学校以及学生自身,通过对创业能力的重视及培养,有针对性的进行创业教育,最大限度发挥大学生才能,为高校教育及社会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资料。

关键词:创业;教育;在校大学生

一、前言

有调查指出,只有8.1%在校大学生表示创业想法来源于学校创业氛围,28.2%、25.5%、17.5%的大学生分别表示其来源为家庭、传媒和朋友。[1]这表明我国高校对创业教育虽有所重视,但在落实及宣传上并没达到预期效果,最终导致大多数学生并未直接从高校环境中培养关于创业的各项能力。大一和毕业后是产生创业兴趣的高峰期。[2]但近十几年来,我国对于刚入大学就已有创业想法或创业行动的在校生研究调查很少,人们便无法准确得知创业教育对这些在校生的影响有多少,创业教育开展的顺利与失败是否会影响他们今后的创业行为。因此,研究创业教育对在校大学生创业活动影响十分重要。

二、数据调查与分析

选取以西南内陆成都、自贡,东南沿海上海、杭州,北方中部北京、郑州地区为调研区域,根据不同学校、年级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187份,有效170份,有效率为90.9%。

(一)在校大学生创业情况。

经调查,北京、郑州有40%的学生表示参与过学校或者社会组织的创业活动;上海、杭州仅有12.12%;成都、自贡仅占11.96%。超过8成的学生认为在校大学生应选择创业。尽管校园内外创业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但只有不到2成的同学参与。其中,仅北方东部地区的学生对创业活动的参与度较高,而经济活跃的东南沿海和经济相对不活跃的西南内陆地区仅有1成多的同学参与过。综上所述,大学生已经认识到创业的重要性,但其对于创业活动的参与度却普遍偏低,而这与各地区经济的活跃程度并无特别紧密的联系。

(二)在校大学生如何看待创业问题。

经调查,15.29%的学生由于无创业动机不选择创业;45.29%的学生认为创业知识与指导的缺乏是影响其创业的最大因素;而有8.24%的学生则反映无合适的创业团队才导致创业想法落空或创业行为失败;有31.18%的学生则认为创业环境对其创业决策或行为的影响最大。可看出,超过七成同学在校期间曾有创业想法,但由于创业知识、创业环境等客观因素导致他们的想法没顺利实施。

(三)创业教育开展情况。

148位被调查学生认为创业教育对创业有积极作用,达87.06%。这说明大多数学生认识到了创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只有52位学生表示参加过创业教育,仅占30.59%。虽87.06%的学生认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却没参加过创业教育。这说明了虽然创业教育的地位日益提升,但是学生对于创业教育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自己的感性认识甚至是字面意思;有132位被调查学生表示希望参加创业教育,这反映了大学生对于创业教育的较高需求。

据调查,大多数大学生对创业教育对创业的影响抱有积极态度。有半数的学生没将创业教育局限于一种创业启发式教育或者创业技能教育,而是认识到其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大作用,因此应穿插于整个大学学习生活中。这说明,当代大学生认识到创业教育的意义。但在宣传和普及上力度还不够,没将创业教育真正融入到学校环境中。在学生对于创业教育日益见涨的呼声中,高校对创业教育的投入力度还不够大,远远没满足学生需求。

三、大学生创业的引导措施

通过调查,报告反映了各地区高校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影响。笔者希望,政府、高校以及学生自身可以重视在校大学生创业活动,关心并支持学生创业。

(一)学生自身发展。

自身认识。在创业活动前,学生应合理认识自身情况,在创业过程中克服自身弱点,提高自己能力。同时,不应对创业抱有功利的想法。

知识结构。大学生应科学对待创业,忌一时兴起。要在创业前查阅大量资料拟定创业计划书,并学习大量创业相关知识,了解近几年创业政策,根据自身或团队情况做好任务分工、任务规划等。

(二)高校创业教育。

安排创业课程。创业理论课程要贯穿整个大学四年,提供入门的创业知识、市场分析等基础课程,也要设置高级创业课程,既可开设辅修或者强化项目,也可专门设置方向。创业实践课程是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对学生创业性格、创业能力等方面提供实际培养。通过实际进行創业项目,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完善创业者的知识构成,多方面训练学生。

建立创业市场。学校可根据学生参与情况,定期组织创业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也可根据学校情况,举行创业节,将每个创业团队的创业成果或者创业经验展示介绍给全校师生,创建高校师生参与创业、讨论创业的氛围。

建立创业评估体系。高校该重视创业教育评估工作,积极推进创业教育的良性进展,评估对于创业教育开展可以起到督导作用,通过评估,可以总结工作过程中的成败,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3]

(三)政府引导措施。

政策支持。大学生创业团体在经验、知识背景以及能力上十分欠缺,政府应对学生团体的创业活动提供一系列政策支持来弥补这一差距。例如在学生创业团体贷款上提供优惠,简化学生办理手续流程或者提供一些免费办公用品、场所等都可以使得学生专注于创业活动,较少受客观环境影响。

信息普及。政府除了在政策上支持学生团体创业之外,还应深入校园,将这些政策以及一些学生创业情况定期向学生宣传。政府应当作为校园外的声音,鼓励学生创业,并让其真正了解学生创业政策及情况。应当深入高校校园内部,为学生进行创业宣传,并及时提供最新的创业消息及政策,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让其对于创业有正确全面的认识。

参考文献:

[1][2]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腾讯网、中国传媒大学调查统计研究所 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R] 2011-3-9.

[3]王彩华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 2007-4.

作者简介:

邓玉飞,男(1992.10--)籍贯:四川邛崃,学历:大学本科,就读于四川理工学院,本科学生,研究或主攻方向: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作者:邓玉飞

在校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 篇3:

基于互联网的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问题探讨

摘 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当前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本文通过分析基于互联网的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探讨促进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进一步发展的相关措施,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的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未来5年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明确目标,要求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校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力量。教育部强调,要让千千万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充分释放。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创新创业的途径、模式、方法也越来越丰富。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一机在手”“人在线上”,即实现“电脑+人脑”的融合,可通过“创客”“众筹”“众包”等方式获取大量资讯,带来无限创意创造,产生诸多创业投资。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政府为在校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各种创新创业资源的积聚与整合,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有助于解决社会就业问题。

互联网让创新创业变得更为容易,尤其在餐饮休闲、商贸服务等领域。在校大学生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一方面可以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充分应用到创新创业过程中,享受过程并展现个人价值;另一方面,进一步推动了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一、基于互联网的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存在的问题

在校大学生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引领下,基于互联网平台,其创新创业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1.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不完善。为鼓励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国家和教育部门相继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各省市也配套出台了有利于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法律和法规。但是,不难发现这些相关政策法规仍以政策性扶持为主,服务于创业主体的主动性不足,缺乏沟通交流的平台;科技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尤其是高校在政策执行上还存在滞后,没有形成一个切实有利于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制度服务体系,从国家层面的政策法规到基层单位的具体落实存在明显的脱节。

2.创新创业个体思想认识不足,创新创业环境有待改善。在校大学生虽然对互联网技术都有认识,但对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认识过于理想化,缺乏相应的风险认知,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对于政策、文化以及竞争环境等认识还不全面,这也导致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本和风险大大增加。此外,很多家庭更希望在校大学生按部就班,选择一份稳定的工作,学校对在校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意识和技能没有足够的重视和积极的引导。

3.缺乏高水平的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指导。当前,社会和高校还缺乏较高水平的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教师,教育教学体系不完善,在校大学生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的理论和实践水平都有待提高。人力资本的积累难以满足创新创业,特别是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需要,现行教育体系还未建立起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

二、促进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措施分析

2015年,上海大学生创业者协会(筹)发布了关于上海23所高校1075名在校生的《上海大学生创业现状调研报告》。《报告》中指出,约有75%的在校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满怀期待,既羡慕创业者的勇敢和成就,也希望有这样的机会成就自我。面对在校大学生强烈的创新创业意愿,社会、政府和高校应把握好互联网这一平台,努力协助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1.政府要建立健全针对在校大学生基于互联网创新创业的政策法规。完善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是在校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前提。政府还需紧密结合当前实际,尽快建立完备的互联网创新创业法律法规体系。此外,政府应顺应时代发展,对相关政策法规进行动态调整,不断适应在校大学生基于互联网创新创业的迫切需求。

2.高校要建立并完善在校大学生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要加大投入;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上,要重视实践;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要注重实效,并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社会要努力构建有效的在校大学生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社会应发挥孵化器的作用,完善创新创业项目与资金的互动交流平台,给在校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创业前期、过程和后续可持续发展所需的培训、法律、技术和信息支持,帮助在校大学生完成创业梦想。

参考文献:

胡娜.当代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

作者:于陶

上一篇:纺织品测试报告下一篇:副局长竞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