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信息网络化的快速发展,网络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便利的信息工具。但网络本身不具有道德意识,如缺乏外界网络道德的约束,很可能导致网络道德失范,引发网络上的不道德行为。儿童作为网络社会的特殊群体,又处在包括道德在内的社会性发展关键期,一旦网络道德失范,将会严重影响儿童的心身发展。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虚拟社会信息监管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基于社会热点问题培养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升,青年学生获取信息途径的不断增多,社会热点问题对青年学生的影响不断增加。为坚定青年学生政治立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应以社会热点问题为载体,以核心价值观为依据,强化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引导和青年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学习,不断提升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
关键词:热点问题;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
新媒体时代,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升,青年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逐渐多元化,社会热点问题首当其冲,成为青年学生尤其关注的对象。由于青年学生群体自身特殊性的原因——认知尚处于待成熟的阶段,对于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缺少全面的认识,易对社会问题产生偏激、片面的认知,从而影响其社会行为。因此,政府部门与高校应以核心价值观为理论依据对青年学生所关注的社会问题进行深刻剖析,提升青年学生的媒介素养,强化其核心价值观认同。
一、社会热点问题
社会热点问题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引起受众普遍关注或参与进而形成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事件或现象。社会热点问题一般具有事件典型、关注率高、影响广泛等基本特征,极易形成广泛的社会舆论。作为新媒体使用的主力军,青年学生易对社会热点问题产生兴趣与关注,反之,社会热点问题也容易对青年学生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校青年学生涉世未深,对社会问题敏感而易冲动,从而对青年学生后续社会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培养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必要性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新媒体环境下,多元化价值观念获得其生存的社会空间和受众认可,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和推动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具有时代的必要性和鲜明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形成以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社会价值观念体系。
1.有助于青年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
核心价值观认同作为青年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认同与归属,具有凝聚青年学生,维持现实政治系统稳定的重要作用。青年学生处于人生的成长时期,其心理处于未成熟的状态,思想观念易理想化,受现实情况的影响较为密切,尤其易受到消极的观点与思想的影响。正是由于社会热点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其本质深藏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从而影响青年学生对于是非的判断,甚至动摇原本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观念。鉴于此,政府机构与学校必须就社会热点问题对青年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提升其辨别大是大非的能力,自觉摒弃有害的思想意识,有助于其形成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特别是在新形势下,要增强青年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强化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有助于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價值观是青年学生社会化的基本条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青年学生不断融入社会中,社会化程度不断提升,正确的价值观念是青年学生社会化过程中行为规范的基本内容。但是,青年学生由于长期处于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总体上仍旧缺少实践磨炼,对各种社会问题缺少从全局上把握的思想方法,尤其缺少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思维模式,部分青年学生易在社会不良舆论的诱导下,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从而影响其后续社会行为。我们须针对此类问题从宏观上加以引导,微观上予以改进,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提升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路径与方法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革命性变化,当前社会结构、生活方式、思想意识均发生剧变,过去高位引领的传播方式已经让位于网络互动式的传播方式,过去有组织的、自上而下的传播正让位个体传播。提升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应从媒体与受众两个维度出发。
(一)校园媒体路径
作为学生最为及日常接触媒体,校园媒体在青年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方面具有基础作用。
1.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在大力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无线wifi、手机自媒体、两微一端、微信公众号等网络、自媒体己经成为青年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青年学生自觉掌握和运用网络媒体技术的意识越来越强,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针对技术的应用能力越来越。作为学校,要充分意识到新媒体对青年学生的影响效果,应该利用网络媒体技术平台,结合社会热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并渗透到青年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影响力,牢牢把握网络媒体阵地的正面导向功能。
2.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兴媒体作为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主阵地,对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效果。第一,通过校园网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校园网是青年学生离不开的网络空间,加强校园内网建设,特别是网络内容建设,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的重要载体,使校园网成为青年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阵地。第二,利用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优势,向青年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通过与青年学生的积极互动,迅速掌握青年学生的基本思想动态,使校园网络成为青年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喉舌”和“耳目”。所谓“喉舌”,就是上情下达,掌握主流意识形态在虚拟空间的主导权;所谓“耳目”,就是下情上达,为青年学生的多元合理诉求和思想动态提供畅通的网络渠道。第三,通过加强校园网络空间的监管和建设,从源头上减少网络空间里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良信息,进而减少不良信息对青年学生的消极影响,通过技术手段,强化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尽力把消极信息排除在校园之外,努力建设高质量和积极正面的网站,引导和吸引学生关注浏览,避免学生被不良网站影响。
(二)社会媒体路径
社会媒体应积极强化对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积极营造核心价值观培养的社会氛围。
1.增强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新媒体时代,多元价值观在新媒体上得到凸显,客观上降低了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的多元价值观暗示不断消解受众的原有单一的判断力和价值标准,从而使得社会价值评判标准日趋多元化,促使受众更多地从自身价值观和利益角度出发进行舆论表达和社会实践,最终将对青年学生的社会行为产生不良影响。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炫富”“玩乐”“人生捷径”等词汇成为新媒体上的热搜关键词。“英雄枯骨无人问,戏子家事天下知”,凡此种种不仅影响青年学生的人生榜样,更对青年学生核心价值观的认可与践行产生负面效果。针对这种情况,管理部门和新媒体本身应严格控制媒体传播内容,更应对相关内容进行引导性解读,增强青年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的深层次理解,提升其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2.发挥核心价值观社会规范作用。根据李普曼“拟态环境”相关理论,媒体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传播,所建构的“环境”对受众具有误导作用。新媒体时代,争议性社会热点问题易引发社会群体的剧烈心理变化,诱发网络群体性事件。青年学生容易受到少数人的舆论误导而发表极端言论,产生非理性行为。因此,新媒体在社会热点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应强化对核心价值观的宣传与正能量的传播,在时间与空间的双重维度上发挥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规范作用,使新媒体受众,特别是青年学生能够理性表达心理情感和利益诉求,消除网络舆情危机。如在天津港事件中,部分新媒体盛传“爆炸污染”,权威部门则通过对污染检测的实时通报第一时间化解谣言,消除危机。
3.主导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权。媒介是人体的延伸,随着受众接受信息的时空不断拓展,自身价值观念等心理因素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新媒体的影响。但是,新媒体等社会化媒体当下在价值观传播上仍旧显得庞杂与混乱,其传播内容中不乏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以及历史虚无主义,这些内容不断削弱核心价值观的话语权。受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念不自觉地受到其影响,随着时间不断积累负面效果,最终可能发生改变,进而降低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性。新媒体应以核心价值观为依据,提升受众尤其是青年学生的唯物史观,把历史、现实和价值观念有机整合。对当前在新媒体中以所谓“揭秘”和“还原”为噱头,歪曲历史史实、哗众取宠的不良信息坚决予以取缔,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还原历史真相,积极引导青年学生,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正确认知历史。
(三)受众维度
青年学生作为个体,要积极发挥个体能动性,发挥青年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主体地位,提升其媒介素养。
1.积极创新培养策略。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社会属性和时间、空间属性,每一类型、阶层的人们既具有共性特征,又存在个性差异。每个个体在不同时期接受核心价值观的接受能力会有所不同,教育背景和社会阅历的差异也会导致接受能力存在差别。针对青年学生,由于其认知水平处于不断发展阶段,传播者要更多地诉诸理性,激活青年学生对核心价值观态度改变的中枢路径。政府部门与管理机构可以通过构建热点问题的新媒体平台,促使青年学生及时查看当前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事件的基本信息。学校教师在课堂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度联系社会热点,组织专题讨论,以核心价值观为依据,深入剖析,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社会热点问题,并将其内化为自身辨别是非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针对社会热点,展开社会调研,提升认识水平与理解深度。
2.有效激发积极情感。积极的情感有助于加深和强化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理解。有效激发青年学生的积极情感,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将积极情感迁移到与核心价值观相关联的理论内容上,有助于提升青年学生核心价值观认同。激发青年学生的积极情感,应围绕其关心的现实热点问题开展理论分析,贴近青年学生生活、学习和思想实际,引起共鸣。要善于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将抽象的理论渗透到形象生动的宣传形式中,通过影视节目、文艺文学作品等吸引青年学生关注。避免抽象、枯燥、单一的理论说教带来的精神疲惫和抵触情绪,唤起青年学生的情感,触动青年学生的心弦,引导青年学生自觉地接受、认同核心价值观。当然,也不能忽视应有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导向。
3.切实满足青年学生利益诉求。密切关注青年学生的现实需要和心理特点,关心他们的生活,满足他们的需要,解决与他们利益相关的相关问题,政府部门与学校应提高所传播的核心价值观理论内涵与青年学生利益和诉求的契合程度,以提高其参与程度,从而使核心价值观真正获得青年学生的接受和认同。
4.尊重青年学生主体地位。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传播还应尊重青年学生的主体地位。青年学生具有自己的要求和愿望。应改变“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单向度“灌输”和“说教”方式,以讨论的、平等的、双向交流探讨等“积极引导”的方式代之,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宣传核心价值观理论。针对青年学生,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更要提供确凿的事实和社会发展成就,特别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成果应进行系统性的宣传;对出现的种种现实问题,应做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符合实际的解释与说明。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传播应尽可能宣传十八大以来当前社会发展成就,应面向青年,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数字说话,激发青年学生的主动性,提升核心价值观的認同层次,并将其转化为青年学生的实际行动。
综上,推进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应坚持媒体与受众双重主导,在二者之间保持合理张力,将培养策略和理论学习融二为一。从认知和情感同时入手,既应提高受众对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知,又应唤起受众对核心价值观的正向情感,发挥主体的能动性,不断提升青年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参 考 文 献〕
〔1〕张萌.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对当前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J〕.学理论,2012,(05).
〔2〕邹国振.大众接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机理探析——基于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的视角〔J〕.广西社会科学,2012,(02).
〔3〕徐曼.价值观:微媒体时代媒体公信力的阿基米德支点〔J〕.出版广角,2016,(06).
〔责任编辑:侯庆海〕
作者:孙宇科 徐曼 宋佳
网络道德失范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危害性探析
【摘 要】随着社会信息网络化的快速发展,网络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便利的信息工具。但网络本身不具有道德意识,如缺乏外界网络道德的约束,很可能导致网络道德失范,引发网络上的不道德行为。儿童作为网络社会的特殊群体,又处在包括道德在内的社会性发展关键期,一旦网络道德失范,将会严重影响儿童的心身发展。本文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从社会人格、道德行为和认知、自我意识、社会性情感、适应性等方面探讨了网络道德失范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危害。
【关 键 词】网络;网络道德失范;儿童社会性发展
引言
网络的不断普及使越来越多的网民,包括不少儿童在内都加入其中,并在短期内将网络发展成为一种“社会”形式,并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在“网络社会”中,从中获得快乐、归属和成就感。但是,网络却弱化了一部分人的道德信念,助长了侥幸和放纵心理,利用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和开放性等特征造成网络道德失范,并产生了一系列网络不道德行为,危害着人们的心身健康,尤其对处于低龄化、涉世较浅、分辨力差的上网儿童的不良影响更为严重,不仅影响其社会性的健康发展,而且受网络中涉黄、赌及暴力内容的影响,儿童会模仿有关主人公的言行举止,或崇尚武力,以欺负弱者为荣或模仿色情的画面,步入未成年人犯罪的歧途。儿童正处于包括道德在内的社会性发展关键期,道德意识淡薄,上述道德失范行为对于未成年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危害性极大,不及时干预就有可能永久改变这些网络儿童的认知观、道德观和情感观等,对他们现在的及以后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甚至终身受害……这是我们必须正视的严重问题,它将直接关系儿童身心是否能够正常发展,能否适应社会。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现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伦理问题和心理学问题。
一、引发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
面对网络不道德行为的频发,值得人们反思的问题是为何网络道德失范问题没有丝毫降低,甚至愈演愈烈?其实,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出现,除了网络自身的原因外,更主要的还有主、客观原因:一是网络道德在网络中失去了应有的监控力。网络道德是“人们在网络道德生活中应当遵循的、依靠“网络社会”的舆论、习惯和网民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调节“网络社会”中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特殊利益关系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1]由于网络道德不像现实道德一样容易控制,因此易造成网络道德约束力的弱化甚至失范。同时,它也跟个人自身的道德价值观有关。网络本身并不具有道德意识,而是受有意识的网络主体控制。因此,个人的道德价值观会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中体现出来,有些道德价值观不强的人往往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容易发生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
二、网络道德失范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心理学将道德与儿童社会性发展关系定义为:“社会性发展是道德的基础,道德形成发展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并影响着社会性其它方面的发展”。[2]皮亚杰等人的研究也一致表明:道德发展程度影响到人的社会性发展程度,道德的发展能加快人的社会性发展进程。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非常重视对儿童德育的培养。因为一般道德发展良好的儿童对社会的认知和情感正面积极,具有同情心,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并帮助他人、社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更好、更强。与之相似,作为现实道德之一的网络道德(即亚道德),在失范时,引发的行为将对网络中的儿童自我意识、社会交往、情感、社会适应能力、社会人格等因素产生不良危害,导致社会性发展的偏离和失常。
目前,面对严重的网络道德失范的现状,心理学和教育工作者以及研究人员都将其作为研究重点。虽然在关于大学生、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探讨上获得了一些成果,但不足之处在于只停留在网络道德失范自身表现和原因方面的探讨、而未进一步深入,尤其是有关网络道德失范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危害的探讨还较少,因此值得重视和深入探究。鉴于此,本文试以心理学角度展开论述,旨在启发人们重视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以及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有关问题,为儿童心理学的进一步探究提供有价值的线索思路。
三、网络道德失范的概念以及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危害
社会学家杜克凯姆认为,失范是“一种社会规范缺乏、含混或者社会规范变化多端以致于不能为社会提供指导的社会情境”。[3]随后,法国社会学家杜尔凯提出了网络道德失范,他认为“网络道德失范是网络道德与行为的有机结合,指个体在网络环境下失去网络道德的约束或自身内部的自律而产生的一种非常态行为”。[4]
对网络道德失范的较为认可的定义是指“网络社会生活中基本道德规范的缺失与不健全所导致的社会道德调节作用的弱化以及失灵,并由此产生整个网络社会行为层面的混乱无序”,[5]该概念体现了三个含义:第一,“失范”是社会运行过程中的一种病态行为,不是正常现象;第二,这种病态社会现象的出现,是基于社会运行过程中缺少一套具有凝聚力和调节力的规范体系;第三,失范状态的存在,将直接威胁到社会运行和长远发展。[6]
从宏观看,道德失范可直接威胁社会运行和长远发展;从微观分析,作为外来的消极影响,会导致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偏离和失常,继而对以后社会适应产生损害甚至终生受害,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
社会性发展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掌握该社会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该社会文化的人格,承担一定角色的过程。”而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或儿童的社会化)是使每个儿童成为负责任的、有独立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的必经途径,它既离不开与社会群体、集体、个人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也离不开个体主动积极地掌握社会经验。[7]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同时受到自身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并逐渐形成适应社会文化环境的社会性。因此,道德失范的消极影响不能低估。
从社会性发展的内涵看,它包含自我意识、社会交往、意志品质、移情与利他性、社会认知能力、社会性情绪与情感、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七个方面的内容。国内学者陈会昌也认为:儿童的社会性定义包括儿童的自我意识、气质、同伴关系、社会认识、社会性情绪、社会行为、社会技能、道德行为与道德体验、自我控制能力、攻击性、独立性等等。”[8]
四、网络道德失范对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危害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既有来自于外在的影响,也有来自于自身学习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样,对网络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危害既有来自于网络失范行为的外在影响,也有来自儿童自身的不良特性。网络失范的行为表现主要分为网民语言放纵、网络虚假信息蔓延、网络淫秽色情信息泛滥、网络犯罪行为等,其中网络中的不良信息行为对网络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影响最大。儿童具有自身的道德意识模糊,不能对网络失范行为加以辨别和控制的特点,容易通过对不良信息的模仿学习进一步表现出特殊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例如,由于游戏或者其它的吸引而沉迷于网络的行为,进而危害网络儿童社会性发展。
首先,从网络道德失范对儿童社会人格的危害进行分析。在人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除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尤为重要,良好有序的环境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发展,而网络道德失范引发的行为导致网络环境的恶化,对儿童社会人格的建立产生极大危害。
网络道德失范会造成儿童人格分离的危害。[9]其一表现为社会人格缺失的危害。网络道德失范引发的很多不道德行为致使网络环境恶化,使上网儿童时时暴露在恶劣的环境之下。在充满危机的虚拟网络世界中,容易让正处于人格建立期的儿童迷失自我,导致人格紊乱和缺失。二是网络道德失范会促进网络上很多不良信息行为的传播,可能暴露人性中的劣根性,而儿童良莠不分,往往会学习模仿而造成人格偏离。比如,儿童在观看网络中充斥着暴力犯罪等不良信息内容时,常仿效暴力、变得极富攻击性,并通过其自身的认知加工进入到儿童的人格系统中,影响人格系统的正常建立,并可能在成年以后造成人格偏离等人格障碍。
其次,从道德失范对儿童的道德行为和认知的危害进行分析。儿童道德意识薄弱,道德处于他律阶段,一切的道德认知、道德行为都受到外界的影响和控制。但网络道德不像现实中道德那样受到社会舆论和法律的制约,而更多的要靠自律来维护,这对于道德还处于“他律阶段”的网络儿童来说是根本做不到的,因为网络道德监管的不利,一些网络中的不道德行为会影响网络儿童,继而对道德行为的正常发展带来危机。例如模仿网络中的人物欺骗家长、老师和同学的行为,如果不得到及时有效的纠正,很有可能在成年以后会导致严重后果的发生,甚至走向犯罪道路。同时,儿童正处于道德价值观的建立时期,如果网络道德失范,会使网络上很多消极错误的道德观例如享乐主义等渗入到网络儿童的道德价值体系中,造成儿童道德认知的歪曲表现。
第三,道德失范对儿童的自我意识的危害。自我意识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即主体对自己和自己心理的认识。人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才能进行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以及自我评价等等。儿童正处于自我意识建立的关键期,网络道德失范使网络充斥了很多良莠不齐的信息,面对众多信息,儿童凭自身经验根本不能辨别,常盲目接受,并在接收同化中慢慢形成错误的自我意识。例如,网络上出现的一些含有色情内容的画面,上面的女生都充满着性的暗示:穿着暴露、摆着诱人的姿势。当儿童尤其是女孩观看到这些内容时,出于好奇会有意识地关注这些不良内容。在长期的同化下,不知不觉就会认同女生就应该是性感的,自己也应该是这样的一种错误认知,使自己的认识造成偏差。儿童喜爱游戏,但目前网络游戏很难得到有效的道德监管而处于十分混乱的局面,很多商家根本不考虑游戏内容对使用网络的儿童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任意让这些游戏出现在儿童的世界中。这些游戏内容充满了想象,与现实社会截然不同,很多还涉及到暴力等不良信息,不应该让儿童接触,否则容易使儿童在长期游戏过程中慢慢将网络中的一些人物误当为自己的偶像,盲目模仿,并导致自我意识的混乱。例如,曾报道某儿童过多地玩一款超人飞行游戏,而慢慢认为自己也有这种能力在天空中飞行,拯救别人,成为英雄,于是一天在众多儿童面前,为了展示自己所说的能力而从二楼飞身跃下,导致惨局的发生。儿童都有英雄崇拜,但是网络游戏内容的过度虚拟性根本不适合未成年儿童,对儿童的自我意识建立有极大的危害性。
第四,对网络道德失范对儿童的社会性情感的危害进行分析。网络道德失范中,网络儿童最主要的网络失范表现就是由于游戏或者其它的吸引而沉迷于网络的行为,它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尤其是社会性情感方面将会产生极为消极的影响,一些沉迷网络的儿童常回避社会,减少了与现实的联系,感受不到对方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反应,也体验不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在现实中他们情感淡漠或情感缺失,却在网络上变得愉悦兴奋,如果减少他们的上网时间,将会产生暴躁、痛苦、压抑等不良情绪。同时,儿童在网络上经常观看充斥着暴力和社会阴暗面等有关内容后,久而久之受到这些传播内容影响,必然会助长消极情感的产生,并导致积极情感的减弱,这对儿童正常的社会情感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第五,对网络道德失范对儿童的社会认知和行为的危害进行分析。网络中很多具有黄色和暴力倾向的不健康内容的大量传播,而儿童缺乏辨别力,极易受到影响,低俗、不健康的内容会使儿童的社会认知产生极大偏差。不明是非,对他人、对集体的认知产生抵触心理,对他人的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错误推测与判断,产生歪曲消极的社会认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点认为,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模仿习得的。儿童在模仿学习他人的行为时,其自身行为也会增加。当面临充斥着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网络环境时,缺乏社会经验的他们常常感到无助,不知怎样做才是恰当的行为,从而引发错误行为。例如,模仿谩骂与攻击行为,学习网络上经常出现的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并在现实社会与网络交谈中使用它们,出现了任意漫骂他人的不文明现象。其次,儿童出于好奇,常偷偷浏览网络上含不良的黄色内容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而模仿各种异常行为。儿童处于性的萌芽期,过早接触不良信息将会污染其纯洁的心灵,引发的危害性结果可想而知。曾有报道一名大约10岁左右的儿童由于浏览黄网而不能自控,夜晚跑到街上抱住一位年长他许多岁女性的腿,并出现了本不该出现这个年龄阶段的“异常行为”。这样的情况竟然发生在纯真的儿童身上,多么令人惋惜和悲哀。其次是儿童上网后,模仿暴力镜头和接受教唆式暴力的内容,出现了儿童侵犯和破坏等反社会行为,甚至更严重的犯罪行为。
最后,网络道德失范对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危害很大。儿童在使用网络的同时,常受制于一些不良信息的诱惑。一旦儿童学习到网络上的这些不被社会允许的错误价值观和错误的社会行为后,产生认同、定性后就不容易改变,但这些价值行为都不被现实社会所认可,它们会导致儿童在实际与人交往中出现交往障碍,或被排斥,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家庭成员间、邻里之间、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造成儿童心理的困惑,产生自卑,退缩等行为,久而久之,社会的适应能力必然降低,造成严重的心理扭曲。
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影响着社会的最终和谐发展,因此道德失范的消极影响不能低估,我们必须正视并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加以解决,保证儿童社会性发展得到有效保障,从这方面讲,我们需要做的还有许多。
参考文献:
[1]王弘.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道德体系的构建[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12).
[2]俞国良,辛自强.社会性发展心理学[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11).
[3]李会功.网络道德的失范与规范[J].职业时空,2008(10).
[4]张锋兴.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成因探析[J].广东社会科学,2010(02).
[5]谢董汉.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特征及对策[J].管理观察,2009(15).
[6]陈灿军. 网络传播中的伦理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7]李幼穗.儿童社会性发展与德育[J].天津失范大学学报,2000.
[8]陈会昌.儿童社会化训练[M].希望出版社,2000.
[9]郑彦华.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危害性[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5).
作者:李星霖 张智
云计算在国土信息监管平台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随着云计算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国土信息监管平台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本文就目前国土信息监管平台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同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改进,建设了一个省级的国土信息监管云平台,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得到了将云计算技术融入到国土信息监管平台中的新思路。
关键词:云计算;国土信息;监管平台;GIS
1 当前国土信息监管平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国土信息监管平台建设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单机服务器模式性能不足
面对日益增长的土地数据和更多的用户,传统的单机服务模式因不具备分布式处理能力,而无法满足目前多用户同时访问海量数据时的性能要求。
1.2 影像数据存储成本高
每年的影像数据分别存储到不同的数据库,其中大部分地区的影像基本没有变化,造成数据库中存储了大量的重复数据,造成资源浪费。
1.3 单机存储模式可靠性低
所有数据存储在一台计算机的磁盘阵列上,一旦该计算机上的磁盘阵列中超过2块磁盘发生故障时没有及时更换磁盘,数据将无法修复。
1.4 国土信息监管功能较少
目前的国土信息监管平台受制于单机性能所限,只能实现简单的数据查询,汇总,报表分析等功能,无法实现多元数据叠加显示,网页及移动客户端浏览[1]等功能,因而难以满足未来用户全方位的应用需要。
2 采用云计算提升国土信息监管平台性能的思路
云计算包括虚拟化、存储资源池、分布式计算等技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2],受到广大用户的好评。本文利用云计算的技术特点来解决我国国土信息监管平台当前存在的问题。
2.1 分布式计算提升平台性能
当多用户同时请求获取数据时,利用云计算的分布式计算能力,将用户请求分散到几十台服务器上去处理,这样就避免了单机模式下所有请求拥挤在一个时刻而无法得到及时处理的不利局面,既减轻了网络传输压力,也减轻了单台服务器的计算压力,从而提升了整个平台的性能。
2.2 虚拟化技术降低平台成本
平台采用多台服务器构成集群,对服务器集群进行底层虚拟化,虚拟化技术能够将现有硬件设备模拟成更多的计算机设备,这样做充分利用了所有的硬件资源,减少了设备的浪费,降低了平台成本。
2.3 资源池化存储提升平台可靠性
所有数据分别存储在不同的资源池中,当某台服务器的磁盘A损坏时,其他服务器资源池的磁盘中仍然会有磁盘A上的数据备份,除非所有服务器同时发生磁盘故障,否则数据不会丢失,平台可靠性得到提高。
2.4 强大的云端WEB化,移动化应用
所有数据按照影像数据、矢量数据等分成不同的图层发布到云端上。其中影像数据分成每年一个图层,土地规划类数据分成建设用地管制区、土地用途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等图层,土地利用类数据分为地类图斑、线状地物等图层,行政区划分为省、市、县、乡、村五级。图层间可单独或叠加显示,将云端WEB化后就能让用户在网页及移动设备端上看到灵活丰富的国土信息[3]。
3 国土信息监管云平台建设过程
3.1 云平台总体架构设计
国土信息监管云平台分为数据存储端,GIS服务端和GIS客户端。存储端与服务端之间采用万兆光纤模块连接,使得服务端存取数据的速率达到了万兆。服务端和客户端之间用千兆光纤交换机连接,保证每个客户端都能达到千兆带宽。系统间充足的带宽大大提升了海量数据并发传输时的传输速率。
国土信息监管云平台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3.2 国土信息监管云平台建设步骤
(1)数据整理阶段:首先对数据进行清洗、转换,使用镶嵌数据集管理栅格化的影像数据,对所有数据制作GIS Catalog(GIS索引)。
(2)数据存储阶段:数据存储到数据库集群中,对所有存储服务器都进行虚拟化并配置负载均衡后建立几个存储资源池,数据最终可由资源池管理。
(3)数据发布阶段:建立一个GIS服务器云,所有服务器都进行虚拟化并进行网页适配,服务器统一安装GIS SERVER软件,影像数据都经过切片处理后发布到GIS SERVER云上。
(4)数据应用阶段:云平台所有数据包括影像数据,矢量数据及属性数据发布后,用户可通过GIS客户端包括PC,移动设备及网页等访问云服务器上的所有资源及应用服务[4]。
3.3 国土信息监管云平台技术特点
国土信息监管云平台相比传统的单机平台,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所有数据“一张图”
传统平台上用户一次只能浏览一个城市的地图,而在云平台上,全省各地市数据通过拼接整合成为一张图,用户可以一次性浏览全省范围内的土地数据,提高了浏览的效率。
(2)历年数据易分析
传统平台上各年数据分别存储在各自的数据库中,对几年内数据分析时需要遍历各年所有数据才能统计出差异。云平台将各年的数据增量式存储到一个数据库中,每年的土地数据变化非常明显,方便用户进行数据分析。
(3)影像数据切片化处理
全省一年的影像数据容量有3T左右,用户在访问平台时的瞬时数据量是非常大的。为此本文对所有影像数据进行了切片处理,即将11个常用比例尺的影像数据提前切片存储在数据库集群上,大大减少了数据传输量和系统处理时间,用户就能最快的获取所需影像数据。
(4)数据安全性高
所有影像数据都经过光栅化处理,数据不易泄露。普通用户只有打印、查询及授权后编辑的权限,没有随意导出数据的权限,系统日志会记录所有人员的使用情况。这些措施都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
4 国土信息监管云平台功能
国土信息监管云平台目前实现了土地规划辅助设计、地籍管理辅助分析、执法监察辅助分析等功能,其他如数据汇总表格输出,专题图制作等功能还在开发中。
4.1 土地规划辅助设计
用户通过客户端能在线进行土地规划利用时所需信息的查询分析。查询界面如图2所示。
4.2 地籍管理辅助分析
以往地籍工作人员需要长途跋涉去某地区实地查看以获取地籍信息,现在通过云平台[5],他们在办公室就能查看某年某月某地区的地籍信息,减少了实地查看所耗费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地籍管理界面如图3,图4所示。
4.3 执法监察辅助分析
在国土信息监管云平台上,用户通过卷帘式对比技术,可以直观的看到不同年份某地区的地理变化,再对比其中差异可以分析该地的实际土地使用情况[6]。土地执法监察人员无需前往某地就能获取监察所需的土地信息,提高了他们的工作效率。执法检查界面如图5,图6所示。
5 结束语
我国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正经历着质的飞跃,与此同时,国土信息监管工作必然也面临着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新跨越。而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云计算技术对国土信息监管平台建设的推动将愈加强烈。因此,新世纪的国土信息监管工作要善于抓住这一历史性的变革,提升其工作效果,以保证国土资源监管工作与社会公平、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最佳平衡。本文设计实施的国土信息监管云平台通过引入云计算技术并结合GIS平台[7],实现了更多监管功能,同时提升了国土信息监管平台的整体性能,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林喜庆,朱岩,唐韵.国土资源信息化中应用WebGIS技术[J].科技传播,2012(15).
[2]陈斌,艾浩军,李京生.物联网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研究与应用[J].电信科学,2013(07).
[3]彭建斌,何贞铭,王勇.基于ArcGIS的省级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系统设计[J].地理空间信息,2011(02).
[4]廖一兰,王亚华,孙在宏.基于GIS系统的土地利用数据建库模型研究[J].农机化研究,2006(02).
[5]Permanent committee on cadastrein the European Union. Cadastral information system[EB/OL].Http://www.moi.gov.cy/dls,2009-05-12/2009-05-18.
[6]陈志刚,蔡辉.RS和GIS技术在土地例行督察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1(12).
[7]Bhat,Muzafar Ahmad,Shah, Razeef Mohd,Ahmad, Bashir.Cloud Computing:A solution to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GIS).International Journal on Computer Science & Engineering . 2011,Vol.3 Issue 2,p594-600.7p.1 Diagram.
作者简介:张得震(1983-),男,甘肃白银人,科员,初级职称,工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云计算、GIS、国土资源信息化;吕宏(1979-),男,甘肃酒泉人,主任,中级职称,工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环境保护、土地调查、国土资源信息化;王骏翔(1981-),男,甘肃酒泉人,软件设计师,研究方向:GIS开发、系统分析、软件项目管理;那刚(1986-),男,甘肃敦煌人,科员,初级职称,工学学士学位,研究方向: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国土资源信息化。
作者单位:甘肃省国土资源规划研究院,兰州 730000;甘肃华地信息技术科技有限公司,兰州 730000
作者:张得震等
推荐阅读:
计算机网络安全虚拟网络技术分析论文07-28
什么是虚拟企业06-01
虚拟养老院09-16
虚拟学习社区课程设计07-23
虚拟世界的初二作文10-08
虚拟现实技术案例介绍06-17
虚拟信号发生器聂伟06-25
虚拟仿真软件说明书09-12
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建设09-23
高中英语虚拟语气整理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