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世界的初二作文

2024-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虚拟世界的初二作文(共8篇)

虚拟世界的初二作文 篇1

在21世纪,高科技的东西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电脑不在只是查询资料的工具,手机也不仅仅只是通讯设备,它们充实着我们的生活,打发我们的无聊时间,让我们了解各地正在发生的事情,获取更多的知识,与同学亲密交流,增进友谊。

网络在生活中会我们带来许多帮助。遇到自己不懂的只是,它会帮你答疑解惑,可是如果是去图书馆翻书查资料的话,切不说在路上要花费多少时间,就是在查找的过程中也要消耗不少的时间呢。与其在这里浪费时间还不弱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现在对于“文盲”的定义,已不仅仅是那些不认识汉字的人了,而是那些不了解电脑,不会使用使用电脑的人们。如果你真的不会不会使用电脑,那你就真的out了!网络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他可以让两个不同半球的人成为朋友,也可以让彼此亲密的同学多一些交流。现在的网络上有许多的社交软件,对话视频都是没有问题的,几个人建立一个群聊,分享生活中的新鲜事。

网络的发达不只是表现在这些方面,还有许多其他的用处。生病是在所难免的.,生病就一定要去医院,而医院的科技也是十分发达的,只要医生医用仪器进行确认便可以很好的确定方案,然后进行治疗。如果是体内长了肿瘤,照一下B超便可以知道它的大小、位置、性质。给了医生很大的帮助。

都说凡事有利必有弊,即使网络对我们的益处再多一定会有不好的地方,有许多人沉迷于网络游戏,他们甚至不惜花掉父母的血汗钱去买点卡充值游戏,投入到这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去,每天沉迷其中连饭都懒得吃,觉也不想睡,即使实在上课期间,也满脑子都是游戏。这对近视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虚拟世界的初二作文 篇2

关键词:虚拟世界,现实世界,人际交往

网络技术的兴起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网络直接介入人际交往领域, 为人类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网上空间——虚拟世界[1] (有学者称之为“网络世界”[2]) , 使人类的交往方式、交往结构和交往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并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这里我们把借助于计算机和网络以间接方式进行的人际互动称为“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 (有学者称之为“网络人际交往) 。把现实生活中人们借助于语言、动作、表情等以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情感、信息、需要的人际互动称为“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

作为人际交往的一种新形式, “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具有虚拟性、快捷性和开放性等优势, 但也引发了道德失范[3]、人际情感弱化[4]和人际信任危机[5]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虽是直接的、生动的、具体的、真实的, 但受到时间、空间、地域等方面的制约。在信息化的时代, 进一步加强“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的研究, 有利于加深人们对“虚拟世界”的认识, 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 弥补“现实世界”人际交往的不足, 使二者相得益彰, 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人际交往的研究现状

许多学者多从不同的视角出发, 对人际交往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这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虚拟世界”人际交往的动机、特点研究。这里的“交往动机”即平时所说的“上网动机”, 即虚拟交往的动机。这里所说的特点是指“虚拟世界”人际交往存在交往的虚拟性、快捷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2、“虚拟世界”人际交往中的伦理困境及策略研究。面对“虚拟世界”, 人们在网络上表现出更加自由的一面, 会“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 对包括自己、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品质、可感知的意向以及社会风尚在内的各种道德现象进行善恶褒贬的道德判断活动”[6], 而较少地受到社会、伦理、法律、舆论的影响。

3、交往方式的变化引发的社会问题及策略研究。网络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和结构的同时, 对传统的人际交往也提出了挑战, 产生了人际交往失范、人际信任危机和网络成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阐述,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以促进“虚拟世界”中的人际交往健康有序的发展。

目前, 这方面的研究比较单一、不够全面、不够深入, 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认识, 对“虚拟世界”中的人际交往与“现实世界”人际交往的比较研究较少。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本文试从综述的角度探讨“虚拟世界”中的人际交往与“现实世界”人际交往的异同, 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二、“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与“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的对比

1、从人际交往产生的根源来说, “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源于人类的内在需要, 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 随人类的发展而发展, 历史悠久, 形式多样, 伴随人类社会的始终。而“虚拟世界”中的人际交往是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和普及逐渐发展起来的, 仅有二三十年的历史, 其发展速度惊人。在信息化时代, 它使人际交往的范围得到了最大化, 富于人际交往更广泛的意义和内涵上的升华, 使各种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2、从人际交往方式上来说, “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是直接的、“面对面”的交往, 主要通过面对面的交谈、书信、电报、电话等来完成。罗群英认为:“现实交往是指通过文字语言和体态语言 (如:手势、表情、眼神等) 的交往形式, 以交流思想和抒发感情为主要目的的人际间的互动活动。它是一种直接的交往方式, 交往对象会发生直接的接触。它是现实社会人际交往关系变化的直接反映, 常见的表现形式有面谈、电话沟通、演讲等”[7]。而“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需借助计算机和网络以“主体—符号—客体”的间接方式进行。这就要求交往的主体和对象必须具备交往工具, 即上网条件和上网知识。交往的基本形式包括:E-m a i l (电子邮件) 、I R C (网上在线聊天室) 、IP电话、ICQ (网络寻呼机) 、BBS (网上电子公告版) 及其他网上传输[8]。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人际交往又出现了人机交互性更强的表现形式——B L O G (博客) 、R S S、W I K I和D I G G O等。

3、从人际交往的主客体的关系来说, “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双方都是现实社会中的人, 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实体, 有特定的身份、地位, 扮演着稳固的社会角色。交往者既是交往的主体又是交往的客体, 二者构成“点对点”的、直接的、符合一定社会角色的、平等与不平等的交互关系。而“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来实现的, 网络环境的虚拟性致使交往者的身份虚拟化、多样化、复杂化和交往方式的间接性、抽象性, 交往主体和客体都在人为塑造出来的虚拟的角色, “每个人在网络上的形象成为人们自己想象的产品和自己调整的客体”[9]。二者构成较为单一的、模糊的、易变的、平等的交互关系。

4、从人际交往的动机上来讲, “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主要是通过竞争和合作, 交换信息和资源, 交流情感, 增进了解, 达到资源共享、信息交互、情感共鸣、相互认同, 以摆脱孤独、焦虑、压抑等情绪。而“虚拟世界”中, 人际交往主要是以减轻压力、克服孤独、获得社会支持、情感交流、发泄为目的。正如史华兹 (E.L.Schwartz) 说:“网民进入互联网最主要的目的, 并不仅仅是为了寻找信息, 更主要的是为了寻找符合自己想象中的他人, 以便与之进行互动[10]”。在某种程度上“互联网成了人们娱乐和休闲的场所, 而网络空间人际交往则变成了自娱自乐的手段[11]”。

5、从人际交往的内容来说, 在“现实世界”中人们总是以某种身份、地位和角色进行交往, 这种交往受到身份、地位、道德、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制约, 交往的内容多以物物交换和信息交换居多。而在“虚拟世界”中, 网络的虚拟性和交往主体的匿名性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身份、地位、道德、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制约, 使交往更加自由开放, 主体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发表言论、表达思想感情、展示个性, 网络中的人际交往以精神交往为主。正如米平治所说:“在农业和工业时代, 人与人交往的内容最主要的是为了满足物质上的需要。…网络时代的交往不再局限于物质方面, 而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人们将以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 进行交流, 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使人们交往的内容向更高的层次发展[12]”。

6、从人际交往的特点上来说, “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要求交往双方必须在场, 通过言谈举止等多种方式表达思想感情, 实现交流信息、传递情感、增进了解目的。这是一种直接的、生动的、具体的、真实的、个性化的、全面的、封闭式的交往, 交往双方都受到身份、地位、场合、地域、时空等方面的限制, 而且交往效率低, 成本较高, 信息独占性强。网络的虚拟性、快捷性和开放性使“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超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 消除了“这里”和“那里”的界限, 拓展了人际交往的范围, 加速了信息的传播, 使人际交往具有虚拟性、广泛性、开放性、间接性、随意性, 并且具有信息传输速度快、交往成本低等特点。正如尼葛洛庞帝说:“在数字化的世界里, 距离的意义越来越小。事实上, 互联网络的使用者完全忘记了距离这回事。在互联网络上, 似乎距离还往往起了反作用, 与近距离的通信对象相比, 我常常更快地收到远方的回信。由于时差的缘故, 远方的朋友可以在我晚上睡觉的时候回信, 因此感觉反而好像离得更近[13]”。还有的学者认为:“网络人际交往具有一切后现代文化生态的基本特征——平面化、碎片化、无深度、审美化。[14]”这是由于交往的间接性与匿名性, 使交往双方能够隐藏真实的自我, 以虚虚实实的形象出现在“虚拟世界”, 真实性就会大打折扣, 即“你只能获取一个人的一部分”[15]而不能直观感性而完整的感受交往对象, 阻碍了人们心灵深处的情感及精神的交流, 致使交往的片面、简单, 容易产生信任危机和行为失范。

7、从人际交往对个人的影响上来说, “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是直接的、生动的、具体的、真实的、个性化的、全面的、封闭式的交往, 使人能够感受世界的真实, 有利于增强人际间的情感, 提高交往能力, 促使其服从社会伦理道德规范, 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 促进人际关系向着稳定、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但这种人际交往的规则具有强大的约束力[16], 需要承担较多的责任, 会形成压力, 使个体处于紧张之中, 引导不当会引起心理障碍。而对于“虚拟世界”人际交往的存在两种的评价, 第一种评价认为“虚拟世界”人际交往打破了地域、时空和责任压力的界限, 扩大了交往范围, 有利于缓解了各种矛盾引发的面对面的冲突, 减轻责任压力, 满足个体自我宣泄的欲望, 使人们尽享沟通无限的乐趣。另一种评价则认为这种交往方式具有简单片面性, 导致人际情感的疏远, “造成社会知觉的模糊性”, “使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降低, 归属感变差”[17]产生信任危机, “使网民的社会卷入减少, 心理幸福感降低, 表现为孤独感和抑郁感的增加”[18]和网络行为失范等社会问题, 并容易使人沉溺其中, 引发心理病变——网络成瘾。

三、协调“虚拟世界”人际交往与“现实世界”人际交往, 构建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

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人际交往的空间的同时, 又为人们提出了一个难题:如何协调“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和“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解决这一问题, 需要综合考察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人与社会等各种因素, 把克服技术负效应与克服人自身的局限同时并举。

首先, 建立具有普遍意义的“虚拟世界”人际交往规范。“虚拟世界”人际交往的随意性和缺乏面对面监督与约束, 很容易产生信任危机和行为失范。而“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的规范又很难适应“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的需要, 并且网络发展初期制定的一些交往伦理规范还很不健全, 缺乏普遍意义, 迫切需要制定相应的人际交往规范, 防止交往者彼此间的侵害, 保证网上交往活动顺利进行, 又要防止交往者彼此之间的行为越轨, 造成过度侵害。

其次, 加强“虚拟世界”人际交往的正面宣传, 倡导健康文明的人际交往观。“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虽然可以帮助人们一时摆脱现实的烦恼, 找到一时的情感寄托, 却不能真正满足活生生现实人的情感需要, 不能真正解脱现实社会人们心灵的孤独, 反而会使一些人由于过分沉溺于虚拟世界而对现实中的人产生更大的疏离感。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宣传力度, 倡导健康文明的人际交往观, 又要指导人们通过网络进行合理的宣泄, 缓解心理压力, 使人们能够进入一种开放、自由、放松、共享的状态。

第三, 制定完善的“虚拟世界”人际交往的相关法规, 打击网络犯罪。无论是在现实世界还是在虚拟世界中, 完善的法规都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目前, 网络犯罪已对“虚拟世界”人际交往造成很大威胁, 直接影响了“虚拟世界”人际交往的秩序。加之网络立法滞后, 在某些方面出现了法律上的“空白”, 致使一些犯罪分子有机可乘。因此, 应制定出一整套严厉打击网络犯罪分子的法律法规, 增强“虚拟世界”人际交往的安全感和信任度。

狰狞的虚拟世界 篇3

So will this ban make any difference? Cyber-bullying can use the mobile phone, e-mail and any number of websites and services after all. Will kids be able to get around the ban?

Robyn Treyvaud (Expert): Well, the kids tell me they can, and I’ve actually tried to do it myself on different networks that have been deemed to be blocked. And it’s very easy for young people, who are very keen to get around the blocks, to go to websites to actually convert a web address into an IP address, so we’re going from letters to numbers and it often gets around the filters and the blocks in schools.

Host: How effective will a ban on YouTube in schools be in reducing cyber-bullying?

Robyn: Not much at all, because most of the cyber-bullying situations are not happening at school. They’re happening in out-of-school hours, in homes and wherever children have access to the Internet. And while they’re not happening at school, schools are actually having to pick up the pieces of abusive e-mails that have been sent overnight or exclusion from instant messages at the weekend, for example. And then we have a breakdown in social relationships that impact on the school as a community and also the health and wellbeing of the student. At the end of the day, the…the important message with using technologies, be they the Internet or mobile technologies, is we need to help our children develop a moral compass, because they’re in a brave new world that some of us are calling “Cyberia.”

What’s happening is we’ve got young people who can be 1)anonymous, who can do things in groups—it’s very powerful for them to do that—and they’ll choose their victims very carefully, and this is 24/7 relentless stuff for some of our young people. For those who are often bullied or socially isolated at school or in the world outside, they’re finding that this bullying is following them wherever they go. They don’t know when it’s coming, they don’t know how it’s going to manifest, so, if we’ve got young people, who’ve got mobile phones under their pillows, and they’re also a victim of bullying, they can be woken up all through the night with text messages, and then when they go to their e-mail, there’ll be other messages. Then when they go in the chat rooms, they’ll find that they’ve been blocked and they’re excluded. And often these young people have blogs or websites set up in their name with photos of themselves…

Host: Mmm.

Robyn: …and others often that have been doctored and are seriously harming the emotional wellbeing of some of these young people.

Host: Now, from what you’re saying, it’s not the same kids doing cyber-bullying as were…as have been doing traditional bullying.

Robyn:Not necessar…sometimes it might be, but we have four different types of cyber-bullies. One is the sort of 2)vengeful angel righting the wrongs, protecting someone that needs protection, and often it’s themselves. We’ve then got the “revenge of the nerds,” and these…these young people are obviously very tech-3)savvy and they’re using their skills and their knowledge to perhaps give a hard time to people who are giving them a hard time in the real world. The group that I find very interesting is the “mean girls,” and I think those of us who’ve been in education as long as I have know that from about 10 to 15 girls have really very difficult times; there’re real tensions in their relationships. And then the last category is “Well I can just because I can,” and a lot of the behaviours, which we would deem to be bullying or harassing behaviours, when you actually ask the young people about it, they think it’s just a bit of fun, and they’ll say “I didn’t mean any harm by it.”

主持人:在YouTube播放了一段17岁女孩子被袭击的令人发指的视频后,(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当局禁止公立学校的学生使用YouTube。这个决定是目前正在进行的抵御网络暴力行动的一部分。网络暴力是一种用科技手段欺负其他孩子的行为。

那么,这项禁令会不会有效呢?网络暴力毕竟还可以用手机、电子邮件,还有其他网页等各种手段。孩子们能不能逃避这个禁令?

罗宾·特雷沃德(专家):呃,孩子们告诉我说他们可以绕过这个禁令。我自己也亲身在被认为是封锁了的不同网络上试过。对那些善于避开这些封锁的年轻人来说,要上一些网站,把网址转换成IP地址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这样,我们就把网址从字母变成了数字,这种做法多半可以在学校里避开网络过滤器和封锁。

主持人:在学校里封锁YouTube,对减少网络暴力有什么作用?

罗宾:不会有什么作用,因为大多数网络暴力并不是发生在学校。它们都是在上学时间之外,在家里,或者在其他孩子们可以上网的地方。但虽然这些事不在学校发生,但学校却要为此善后。比如说,侮辱性电子邮件在晚上发出,或者排斥他人的即时讯息在周末发出所带来的后果。这样,社交关系就会分崩离析,从而影响到学校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到头来……关键的是在使用科技手段方面——不管是互联网还是手机——我们必须帮助我们的孩子建立道德规范,因为这个他们所处的大家称为“网络西伯利亚”的领域是一个美丽新世界。

现在出现的情况是,年轻人在网上可以匿名,他们能够以群体的形式行动——这让他们觉得很厉害——他们会很小心地挑选被攻击的对象。对我们的一些年轻人来说,这是全天候不间断的行为。而对那些在学校或校门以外的世界被欺负或者在社交上被孤立起来的人来说,他们会发现网络暴力无所不在。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事情会发生,不知道事情会以何种形式出现。因此,如果年轻人把手机放到枕头下面,而他们同时又是网络暴力的施暴对象,那他们整晚都会被短信叫醒;如果他们去查看电子邮件,还会有其他的信息;如果他们去聊天室,他们会发现他们已经被挡在门外,被排斥了。而且,常常会有人以这些年轻人的名义设立博客或网页,并且还有他们的照片……

主持人:嗯。

罗宾:其他的一些博客或网页也会被造假,严重地损害了其中一些年轻人的精神健康。

主持人:好,从你的讲述我们可以明白,如今实施网络暴力的人与过去的恃强凌弱的人并不一样。

罗宾:不一定……有的时候可能一样,但在网络暴力方面,我们可以分成四种情况。一是报复型的,要伸张正义,要保护某个人,但常常只是保护自己。然后就是“书呆子的报复”。这些年轻人显然在新科技手段方面精明过人,他们用自己的技能和知识可能是要给那些曾在真实世界里让他们难堪的人还以颜色。还有一种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是“坏女孩”。我想那些像我一样在教育领域干了这么多年的都知道,10到15岁的女孩子日子不好过;她们之间的关系很紧张。最后一种是“我做得到,所以我就做了”。许多人有这种我们认为是恃强凌弱或是骚扰他人的行为,如果你真的问到他们这些事,他们会觉得这些事情很有趣,他们会说“我并无恶意。”

初二英语作文未来的世界 篇4

The future of the clothes is a high-tech cotton cloth, covered with rubber cloth, very strong and there are three buttons, one is blue, one is red, one is green, this dress is no buttons , Zipper, just put it on both sides of a pair, to wear on the body.

Summer, when you work will feel hot and dry, but also because of dirty clothes and worry, it does not matter, click the red button it will enter the cool state, small air conditioning to start, and to mud organs also started, you can Let you cool and save trouble.

Winter, biting cold wind blowing, you will feel very cold, click the green button, the clothes began to thicken, thick times after the heat energy, small air-conditioning began to heat the wind, and will make you very warm.

When you do not wear, the clothes will fall on the dust, dirty, you click the blue button, it will start to dust organs, whether you put a few months, it will not be dirty.

苏菲的世界读书笔记初二作文 篇5

以前在自学考试中只是参加了《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理论》的考试,对西方的哲学史一无所知。哲学,对于我来说实在是一门高深玄虚的学科,可望而不可及。我真的无法想象,哲学家每天都在干什么?哲学系统研究什么?世界为什么需要哲学?哲学与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紧密联系呢?

世上先有鸡后有蛋,还是先有蛋后有鸡?这个问题一直为我们所津津乐道。这个其实就是“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等诸多问题的一个形象表述,都是人类在追问自我从何而来,是否存在的问题。

惊叹于作者乔斯坦·贾徳,把这些哲学的硬知识巧妙地镶嵌在文学作品中,通过那个14岁的少女苏菲陷入了一个又一个谜团,在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与苏菲一起探索,企图解开这些谜团。“许多人对于这世界的种种也同样有不可置信的感觉,就像我们看到魔术师突然从一顶空空如也的帽子里拉出一只兔子一般。”这小白兔就好比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寄居在兔子皮毛深处的微生物。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绒毛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个清楚。”于是,一个又一个的欧洲历史上试图解释自己对人类、对社会、对世界,乃至对宇宙的看法,试图看清楚“魔术师”的哲学家轮番登场,随着神秘的艾伯特之口,他们的哲学主张在苏菲的世界里渐次展开——从远古神话、自然派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经过了中世纪对义及真理的探索的哲学家,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笛卡尔、斯宾诺莎、洛克、休谟、柏克莱,再到康德、黑格尔、祁克果、马克思、达尔文、弗洛伊德等等,这简直就是欧洲的一部哲学史,曾经,现在,乃至未来都将对人类的心灵世界造成巨大的冲击。虽然,对书中的许多哲学观点还是一知半解,模模糊糊,但不可否认这真的是一本“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的哲学书。

苏菲在15岁生日时了解到了这个世界的上帝,也就是那位海军军官。自己不过是他书中的人物,用来给将要15岁的女儿席德上哲学课的,苏菲的世界是他想怎么支配就怎么支配的。可是苏菲接受了真相,这点让我感慨许多。苏菲本可以留在自己的世界里安静的生活,但她却坚持与艾伯特从书中的世界里出来,背离了家庭和友人,坚定地去探索真实的世界。这就很像哲学家的做派了。比如布鲁诺,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坚定地支持着真理。还有个比较可爱的情节,来到席德世界的苏菲,看到了书架上放着的一本《苏菲的世界》。两个世界,苏菲的和席德的,在这一刻巧妙地交融了。

云淡风轻的秋夜,我们总喜欢仰望浩瀚的天宇,深情凝望那一颗颗或明或暗的星辰,我寻觅的每一点闪烁星光,几年、几十年、几亿年就从它的星球出发,期待我能读懂它的故事。此时,我有些失落,有种恍如梦境的感觉,真想知道那些此刻映入眼帘的星星此刻是否还在?是存在还是虚无?如果此时,离我们最近的一颗距地球有四光年的恒星上有一个人正用一具强力的天眼望远镜对着我看的话,他看到的将是四年前的我,而此刻的我将在四年后才被看见。此时,我是否觉得追问人的是否存在比追问我是谁更有意义?白日里,我伸手去抚触的每一点阳光,八分钟前从太阳出发,飞行一点五亿公里,偶然和我相遇。我身体的每一个原子,和宇宙一起诞生,在亿万年、亿万光年的时空中,在万物万态中穿梭循环,此刻汇聚成我的身体和精神。

大世界小世界初二作文 篇6

我生活在一个大大的世界里,它有多大我不了解,只知道它很大。而网络又是一个不同的世界,它很小,小到只是用几条线来连接,或许它并不小,因为它连通的是这个大大的世界。有的人活在大世界里,而有的人却选择活在小世界里。不管怎样,无论是大世界还是小世界,那都是我们寄托真实的地方。 许多人认为只有触摸得到的才叫真实,可谁曾想过真实并非如此。在真实的大世界里,又有谁是赤裸裸的真诚,又有谁是火热热的心。也许在这真实的大世界里我们并不真实,我们都带有面具,把真正的自己隐藏了起来。因为那个面具是透明的,所以旁人感觉不到,信以为真。反而在这所谓的虚假小世界里,我们卸下了面具,展现了最真最实最诚的一面。我们真诚地诉说,别人真诚地帮助。也许不为别的,只是因为你看不见我,我触摸不到你,所以不必害怕,我们可以真诚的面对。当我们空虚的心灵无法向大世界倾吐时,小世界里光填满了我们空虚的心。这些触摸得到的真实却叫我们感到害怕,害怕太真实了。而那无法触及的虚拟却叫我们感到安心,虚拟得安心。

面对至亲好友,我们无法吐露的心事,只要在那小世界里一个匿名我们就可以放心了。 无意中发现,我想表示我的友好而去跟别人握手,但我手伸出去时,大部分的人不是立即同我握手,而是陌生的问一句“你想干嘛?”或者是检查一下我的.手确定没有“危险”才同我握手。我并不时常同别人开玩笑或恶作剧,可是当我只是单纯地想握个手,却招来了这样的怀疑。是不信任吗?还是因为太真实了呢?这是大世界里人们的反映。在小世界里的握手,我们并没有伸出自己真正的手,所谓的握手只是一个表情符号。所以当你发送一个“握手”的表情符号,不一会儿,别人就发送十几个这样的符号。可惜这只是符号。这是信任吗?还是因为这是虚拟的呢?

曾有网友问我,说“为什么人们都说网络很虚假呢?”我的回答是这样的“因为在网络里我们无法触及对方,所以说是虚假的。可是也因为无法触及,所以我们的心其实是真诚的。在现实社会里看似真诚的表面,其实我们的心却已经封闭。”最后我问了他一句“你相信我所说的话吗?”然后我收到了一个字“信”。

网络世界虚拟货币的法律定位 篇7

虚拟财产和虚拟货币被盗现象时有发生, 因为缺乏法律依据, 世界上各国对于虚拟财产和虚拟货币被盗的案件选择不予立案, 然而此类案件高发, 韩国以及我国香港地区、台湾地区已经给予虚拟财产和虚拟货币以刑法保护。但在涉及虚拟物品和虚拟货币的案件中, 往往因为虚拟财产价值难以估计而难以立案。腾讯新闻2012年10月28日的报道中, 一位游戏玩家则遭遇到了无法估价的尴尬。他在网上同买家交谈关于账号买卖时被套走了相关资料, 导致投入5万多元的游戏账号被盗走。此玩家在报案后之后却被告知, 游戏账号属于虚拟财产需要估价后才能立案, 但物价部门表示网络账号是虚拟财产没有相关标准无法定价。联想到2006年12月, 中国内地深圳市公安局破获了全国最大的盗窃网络虚拟财产案。该犯罪团伙利用木马病毒, 非法盗取大量QQ号码和Q币等虚拟财产, 并在网络上销赃获利70多万元。在此案中, 由于腾讯公司已在广东省物价局备案, 1个Q币等值于1元人民币, 因此虚拟货币Q币被作为定罪量刑的标准。警方以涉嫌盗窃罪逮捕不法分子在我们目前还没有相关立法的情况下算是特例。

无可厚非, 以Q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是虚拟财产的下位概念, 2007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虚拟财产法》明确了虚拟财产的归属以及虚拟财产的价值评估等问题, 但是, 随着网络世界不断丰富, 游戏产业的迅速发展, 虚拟财产增量和交易量与日俱增, 而虚拟财产的价值又往往是通过类型Q币的虚拟货币来体现。虚拟货币, 到底法律属性为何, 值得我们探讨。

何为虚拟货币?各家定义不一。

从经济学上的观点来看, 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物品, 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财富贮藏手段等功能, 根据2009年6月4日文化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出的《关于加强网络游戏虚拟货币管理工作的通知》中给出了虚拟货币的官方定义, 即将“虚拟货币”定网络游戏虚拟货币, 是指由网络游戏运营企业发行, 游戏用户使用法定货币按一定比例直接或间接购买, 存在于游戏程序之外, 以电磁记录方式存储于网络游戏运营企业提供的服务器内, 并以特定数字单位表现的一种虚拟兑换工具。网络游戏虚拟货币用于兑换发行企业所提供的指定范围、指定时间内的网络游戏服务, 表现为网络游戏的预付充值卡、预付金额或点数等形式, 但不包括游戏活动中获得的游戏道具。

目前对于虚拟货币的法律属性主要有三种说法:

一、物权说

大陆法系民法理论认为, “物”应当是存在于人体之外, 能够为人力所支配并满足人类某种需要, 具有稀缺性的物质对象。在理论上把虚拟货币作为一种特殊的物, 只要具有法律上的排他支配或管理的可能性及独立的经济性, 就适用法律对于物权的有关规定。

二、债权说

用户从网络游戏运营企业处通过间接或者直接购买得到虚拟货币, 因其基于购买而产生债权关系, 虚拟货币是其债权凭证。这种说法认为用户与网络运营企业缔结的服务合同, 用户向网络运营企业支付对价, 企业向用户提供相关服务作为义务的履行。但是具体对于用户和网络运营企业合同的缔结、合同形式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同的见解。

三、新型财产说

此种说法认为虚拟货币是从虚拟财产中剥离出来的, 能够满足人的物质或者精神需要, 并且其存在、增长必须花费时间、精力、金钱所得到, 且在市场上可以流转, 具有财产属性, 但是根据物权法定原则, 在现有物权法中又不是动产, 也不是不动产, 不属于限制的任何一种财产, 因此应该是一种新型的财产。

根据上述对虚拟货币法律属性加以比较观察, 初见之下, 颇有差异, 但实际上除了其着力点不用, 基本上都是讲虚拟货币与虚拟财产对等看待。虚拟货币是一种财产, 并且是衡量虚拟财产价值的重要尺度。

《民法通则》第七十五条关于公民个人财产的规定为, 公民的个人财产, 包括公民的合法收入、房屋、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资料、林木、牲畜和法律允许公民所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合法财产。本条款采用列举式与概括式并举的方式, “其他合法财产”为其他各种形式的财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自然也包括具有金钱价值的权利的虚拟货币包括在内。国家税务总局2008年公布了“关于个人通过网络买卖虚拟货币取得收入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 国内个人通过网络收购玩家的虚拟货币, 加价后向他人出售取得的收入, 必须缴纳个人所得税, 应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项目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这在实务上再次肯定了虚拟货币的财产属性。德国学者认为, 原则上, 一个人的财产是有这个人所有的具有金钱价值的各种权利的总体构成的。具体而言: (1) 财产是一个综合体, 即各种权利的总和, 并和特定的人相联系, 而这个人就是财产的持有人; (2) 只有权利属于财产, 所有具有金钱价值的权利才属于财产; (3) 私法 (责任法) 意义上的财产概念只是一个人的权利, 而不包括一个人的债务; (4) 《德国民法典》意义上的财产只是一个对其所有的全部权利的综合标志, 它不是一个统一的处分行为的客体。

著名民法学者史尚宽先生在其《民法总论》中提到, “权利以有形或无形之社会利益为其内容或目的, 例如, 物权以其直接排他的支配一定之位为其内容或目的, 债权以要求特定人之一定行为为其内容或目的, 为此内容或目的之成立所必要之一定对象, 为权利之客体。即物权之客体为一定之物, 债权之客体为特定之行为, 人格权之客体为人之本身, 亲属权之客体为立于一定亲属关系之他人, 无体财产权之客体为精神之产物。故权利之客体, 依各种之权利而有不同。”我们所谓债权的客体为特定之人, 乃指债权以特定债务人为对象, 债务人富有一定作为活不作为的义务, 债权人有请求给付的权利, 但对债务人的人身或给付行为并无支配的权利, 债务人在债之关系上仍居于主体的地位。

虚拟货币的债权说观点, 是具有网络游戏运营企业与用户之间的服务合同关系出发, 任务虚拟货币是一种债权性权利, 正如上文提到的, 债权是以要求特定人为一定行为为其内容或目的, 假设肯定虚拟货币是一种债权, 那么网络游戏运营企业就是这个债权关系中的债务人, 用户为债权人, 当用户把购买虚拟货币的资金或者劳务支付给网络游戏运营企业就完成了买卖交易。此后, 用户在用虚拟货币“支付”商品或服务时并不是在支付现金, 而是依照购买合同执行合同的权利和义务。传统理论认为, 债权系相对权, 仅得对抗特定人, 即仅以特定人为义务人, 而要求其为一定行为的权利, 并使用平等原则, 也就是说不论债权发生先后, 均居于同等地位。甲于10月1日在乙网站, 以人民币10元购买价值10元的虚拟货币10币, 即时交付, 稍后即为丙所窃取并转移所有给丁。基于债权的设定, 那么不管是谁拥有10币值的虚拟货币, 都可以要求乙方支付商品或者提供服务, 最初付出10元人民币的甲的权利必将遭到侵害, 其合法财产法益无法得到保护和救济。这显然是违背法律的精神和原则的。

“物”源自于罗马法, 那时就有了无体物和有体物的讨论。盖尤斯在其《法学阶梯》中说:“有些物是有形的, 有些物是无形的。有形物是那些可以触摸的物品, 例如:土地、人、衣服、金子、银子以及其他无数物品。无形物是那些不能触摸的物品, 他们体现为某种权利, 比如:遗产继承、用益权、以任何形式缔结的债。”。[1] 因此, 在罗马法上, 物是一个外延极其宽泛的概念, 包括“财产物”和“非财产物”、有形物和无形物。从无形物的角度出发, 虚拟货币可以归入物的范畴。但是, “物在具体的和特定的意义上 (即与物权相联系) , 是指外部世界的某一特定部分, 它在社会意识中是孤立的并被视为一个自在的经济实体。罗马法物权的标的只能是这种意义上的物”。[2] 。然而, 虚拟货币作为存在于游戏程序之外以电磁记录方式存储于网络游戏运营企业提供的服务器内的并以特定数字单位表现出来, 是一种可以为人所控制的有体物, 其“体”即为电磁记录的物质载体。最有代表性的是我国台湾地区的规定, 台湾法务部90法检决字第0309030号函中, 确定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物和账户都属于存在于服务器的电磁记录, 而电磁记录在刑法欺诈及盗窃罪中又均可视为是动产, 视为私有财产的一部分。但是虚拟货币与一般的物权还存在着许多的不同。虚拟货币与一般物权的占有方式不同, 一般物权的占有多表现为对物的直接占有, 而虚拟货币由于其虚拟性无法为虚拟货币购买者直接占有而是存在于发行者提供的账户内, 是一种间接的占有, 而且由于购买者对虚拟货币的间接占有, 虚拟货币无法实现与一般物权变动相同的登记或者占有转移的公示方式。又, 我国采物权法定主义, 随意创设物权有违物权精神, 不妨将虚拟货币定性为一种拟制物, 等同于物。在交易中, 网络游戏运营企业承担买卖合同债权关系中的保管义务以及后合同义务, 正如腾讯公司在用户Q币失窃时积极报案并配合公安部门侦破案件, 其在广东省物价局备案1个Q币等值于1元人民币, 因此虚拟货币Q币被作为定罪量刑的标准, 警方也得以涉嫌盗窃罪逮捕不法分子。

参考文献

[1][古罗马]盖尤斯.法学阶梯[M].黄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6:80-82.

走出虚拟世界的困扰 篇8

互联网的发展给现代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网络以其亦真亦幻的虚拟现实、信息资源的共享、快捷友好的界面操作、引人留连忘返的刺激情境,展示了美好的数字化乐园,也正是因为它的这些魅力,使求知欲旺盛、好奇心极强、追求时尚的中学生对它趋之若鹜。然而由于互联网本身的特点以及中学生所独有的心理发展特点,使他们在充分享受着网络带来的诸多方便与乐趣的同时,其身心也正承受着网络负面效应的影响。

一、中学生的网络心理障碍

孤独、抑郁 在网络时代,只要有一台PC机外加一些设施,就可以进入因特网系统,通过因特网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们进行交流。

可尽管网络无中心散布式的结构使平等自由的思想交流成为可能,尽管人们由于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形成一个网络群体,使得“天涯若比邻”,但网络中的人际交往主要是通过人机对话来实现的,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相比,它掩盖了许多丰富的内容:眼神、微笑、手势、语调等非语言符号。在网上,人们无法体验到现实中的情感交流所带来的愉悦;人的个性发展和情感需求,特别是其内在的亲和动机得不到较充分的满足,因而长期的网上交流,会使人们逐渐失去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力和参与感,紧张、孤僻与冷漠则乘虚而人,从而害怕与周围的人交往,使得“比邻”亦“天涯”。

一些青少年网民内在的孤独感使他们更加依恋网络,一旦离开则无所适从、烦躁不安,整个人呈现出电脑化、网络化、非人性化的状态,易产生人际情感淡漠,社会适应能力降低等现象,进而渐渐走向个人的孤独世界,甚至引发严重的后果。据报载:2001年2月26日凌晨,浙江省金华市区某中学14岁学生冯某从大桥上跳入江中自杀身亡。原因是该少年三天三夜一直未回家,父母到处寻找,结果在网吧找到了儿子,冯某被父亲批评后,在回家的途中突然从大桥上跳入江中。

色情成瘾 现今网络已成为最大的色情供应渠道,某些色情网站为了增加浏览人数,还起些十分巧妙的名字,引人误人陷阱。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性生理迅速发育,而性心理还处在发展阶段,他们对自身生理的变化充满了疑惑,对性知识充满了好奇。网络上不健康的宣传方式,常常使他们获取一些不健康的性知识,并产生性冲动。而家长的忌讳,学校性教育的缺乏,致使中学生的性知识教育跟不上他们的发育需要,这样一来,使有些中学生容易出现一些不健康的性心理和行为,还会损害身心健康。

思想道德错位,价值观扭曲网上盛传着这样一句话:无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种网络行为主体的相对隐蔽性,使青少年学生有机会“自由地释放自己”,似乎可以不受现实生活中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约束。因此,对于自制力较差的中学生来说,同一个人,在网络虚拟环境下的行为与现实中的行为往往显现出巨大的反差,出现双重人格。笔者所任班级的学生陈某,平时绝对属于那种“学习认真、成绩优异、尊师爱生”的“好”学生,但是在计算机课上,他却利用上网机会,在留言薄上攻击、谩骂班级的同学。可以想像,如果是在不知道彼此是谁的陌生网站,那么那种谩骂、攻击、发泄恐怕会更令人震惊!这种不文明、不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若在网上得以蔓延,无疑将会严重扭曲青少年学生的人格。

在如今的互联网上,英语内容占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垄断网上资源,一方面通过网络传播着一些对世界文明进程可以起推动作用的文化信息;另一方面又将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渗透其间。青少年正是世界观形成时期,盲目地浏览大量的网络信息而不能有效地加以取舍,不能对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作出理性的分析,从大方向来看,这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甚至国家政权的稳定危害极大。

学习兴趣下降,不思进取 网络以传递信息的丰富性、多元性、快捷性、时效性,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当今世界的崭新窗口,他们可以借助互联网自主地获取多方面的学习资源。现在中学生接受新信息的快捷程度和广泛程度超过了大多数的教师,这为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习能力创造了条件;而他们在网上冲浪的过程中,也确实掌握了一些网络技术,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信息素养”,即网络社会的基本生存本领。

而另一方面,我们看到,面对社会飞速变迁带来的不确定性和紧张的学习生活、频繁的考试带来的压力,有些青少年学生没有采取直面现实、积极进取的态度,却往往逃避现实,选择上网来寻求暂时的安宁和超脱。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位沉迷于游戏网站和网上聊天的男生,成绩节节下滑;还有一位男生在遭受学习的挫折后,竟然逃学泡吧!类似这样的现象,为数不少。他们借助网络上的游戏来消磨时间,使高科技的计算机沦为游戏机。当网络上的“片刻放松与苟安”严重影响了学习成绩以后,面对学习,他们只会更加厌烦。可见如此上网,对这些学生来说,非但无助于解决他们面临的困难和压力,相反只会导致他们的学习态度更消极。

总之,网络给中学生带来了欣喜,也带来了一些困扰。据研究,网络心理障碍这种现代病已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重视,我国也发生过多例因此自伤的患者。其主要表现是无节制地长时间上网,造成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价低、生物钟紊乱、混淆现实生活和虚拟生活,严重者产生自残意识或行为。所以,学校、社会和家庭应予以高度重视,在充分利用网络的同时,也要采取措施,尽量避免它给中学生带来的伤害。

二、如何防治中学生的网络心理障碍

第一,学校和家庭对于中学生上网要正确引导 家长和教师要引导、教育青少年学生学会筛选有用信息,提高抵制信息污染的能力,使他们不仅成为电脑的使用者,更要做网络世界的建设者和真正主人;要引导青少年学会区分网络社会和现实生活的界限,不要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把上网当作逃避问题或者调适消极情绪的工具。

第二,家长要有防范意识 有些家长由于不了解网络,不知道网上也有大量的信息垃圾,所以对子女上网听之任之,等问题出现了还未能察觉。对此,家长对子女上网可提出必要的约束条件,如公开上网、限时上网等,并注意有目的地培养子女自我监控的能力和良好的上网习惯。

第三,中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用“脑”和理智上网习惯 专家建议,普通网民正常的上网时间一般每天不要超过两小时,且在操作一小时后应休息15分钟;在上网之前要明确上网的任务和目标,把具体要完成的事情列在纸上,限定上网时间,准时下网或关机,决不姑息迁就自己;未成年人上网应在家长、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第四,教师和家长要切实重视中学生的心理需要,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境 网络并非万恶之源,并不是每一个上网的中学生都会出现以上问题。出现问题的学生大多数是本身有心理困惑,在现实生活中又找不到解决途径。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沟通,并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困扰,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家长多些心理方面的知识,尽量做到理解和尊重子女的心理需求。

中学时代是人的个性心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心理问题多而且错综复杂,所以要在根本上消除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首先要从解决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做起。

当然,一旦学生出现了问题,教师、家长也不要盲目怪罪他们,而应该多关心、多理解他们,多为他们创造交流的机会,让他们把压抑的情绪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方式宣泄出来,以转移他们对网络的依恋。同时,还要培养青少年学生有更多的业余爱好。

上一篇:调研规模以上企业下一篇:城市管理中队年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