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对于初中学习来说物理学习十分重要,在中考中占据大比例分值,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学科,也是培养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初中物理学习中实验教学占据主要内容,很多时候都是依靠实验向学生传递知识、讲授道理,因此,学生要想更好地学习并掌握物理知识,就应该认真学习物理实验,并积极参与其中。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苏科版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苏科版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篇1:

对苏科版初中物理教学的建议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目前苏科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存在一些误区。

一、主辅颠倒

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忽视学生的学情,以自我的主观判断替代学情分析。只从自己的角度分析题目,而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二、讲做颠倒

(1)重视讲实验,忽视做实验,教师黑板上做实验,学生本上记实验,尤其是复习课,几乎都不做实验了。

(2)课堂上以讲为主,忽视了学生的做,教师认为讲的清楚,以为学生听的也清楚,但学生自己却做不好,出现了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现象。

(3)过程结论颠倒。重视实验结论的记忆,忽视实验过程的体验与探究,片面地认为只要记住实验结论,就完成了实验。

(4)补防颠倒。教师把课后补缺作为提升质量的主要途径,忽视了课前学情分析,课前没能仔细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没有预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错误,并防患于未然。

(5)精烂颠倒。教师不考虑实际情况和效果,教师认为都讲过了,学生什么也没听懂。课前不精心挑选题目,课堂上没有针对性,优生后进生都没有任何收获。

为了纠正这些误区,我们提出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①认真制订好计划,正确使用好导学案,及时把握学生的情况,合理地对导学案中的题目、内容进行编排,制定并完善适合自己学生的导学案。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物理学习积极性,从中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着手,逐步引入新的物理概念。教师们可以对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们积极思考,从而能够很自然地引入新的概念,让学生们成为学习的主体,逐步探索、应用物理知识。生活化教学模式就是这样的一种形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创建生活情境的方法,有助于教学活动高效顺利地进行。

②正确处理好教材。不是书上所有的内容都要由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要注意指导学生自学和课外学习。如“生活物理社会”“信息库” “信息快递”也都是教学内容。不是书上所有字句都要求学生学懂、学会。日常生活中不懂的东西太多了,我们不可能一下子都搞清楚,不要认为教学内容的顺序只能一成不变,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作适当调整。

③注重探究,不拘泥于探究。首先要避免探究程式化。教材中的探究内容很多,但不是每个内容都去探究。学生知道结果的,再让学生去探究,学生就会不感兴趣(学不到东西)。探究问题过于困难的,教师要指导,否则学生无从下手,乱做一气(不知学什么)。只有学生有准备的探究,他们才会认真做(有目的地去学)。教师应事先估计到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猜想,并进行充分的准备,引导学生对种种猜想进行分析检验。

④过程与方法的渗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致力于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与全面落实,而不能仅仅是过分关注于“知识”或“能力”等单维目标的实现。教师不能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虚无化和边缘化。教材似一本图书,而且教材的图片都是精选的,它不完全就是一些静止的图片,有时它能引导学生思维,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声现象中的“编钟 ”“胎儿B超图像”、光现象中的“发光的水母”、物态变化中的“坎儿井”等,这些图片都是平时不容易接触到的现象,学生学习时既觉得形象易懂又觉得兴趣倍增,学习的心情就会轻松愉快,从而激发他们想要学习物理的欲望。彩图中的仿真图画比例较高,趣味性增强,教师引导学生仔细比较生活中的真实照片,能加强过程与方法的真实性渗透。

⑤课堂的互动与生成。生成教学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有效。在一些章节里,还开设了信息库。一些信息库,对一些科学家作了介绍,并对科学家们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不迷信权威、敢于坚持真理及孜孜不倦、刻苦认真、善于合作与交流、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修正或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等科学精神都一一举例说明,引导学生自主搜索互联网信息,自主学习,学会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学习态度,从而鼓励他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为新时代的巨人。开设信息库,不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把书本的知识更多与社会、生活等实际应用联系起来,同时也增长了学生要探究的兴趣,是最典型的渗透式教学模式。这一点也是新教材比旧教材优胜之处。这种结构编排,改变了课堂教学形式,能促使学生多开口、多动手、多动脑,在课堂上保持积极向上的主体状态,不仅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⑥问题教学与情境创设。新课程改革强调“问题”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希望学生能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一方面强调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变成通过学习生成问题,并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的生态课堂。问题设计首先有一个贯穿全课的问题主线,然后是主线下的问题串。没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就不会有学生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学习效果。所以,我们在课题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上、在教学过程的转折与推进上,都要注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作者:丁卫华

苏科版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篇2:

提升苏科版初中物理分组教学效用的探究

【摘 要】对于初中学习来说物理学习十分重要,在中考中占据大比例分值,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学科,也是培养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初中物理学习中实验教学占据主要内容,很多时候都是依靠实验向学生传递知识、讲授道理,因此,学生要想更好地学习并掌握物理知识,就应该认真学习物理实验,并积极参与其中。分组教学在这里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开展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对此,教师必须要重视起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开展分组教学。本文对此做了深入研究,首先阐述了分组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并分析了目前分组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几点实施分组教学的策略,希望可以最大化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物理;分组教学;实验教学;实施策略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而这也是每个教师的基本责任和义务。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教师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积极开展分组教学,尤其是对成绩较差的学生予以特别关注,帮助其树立良好的学习信心,使其感受到学习物理的乐趣,从而积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最终实现全员进步。

一、分组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物理学习中主要以实验为主,属于一门特殊的自然学科,很多物理知识都需要通过物理实验得来。分组教学对初中物理学习来说是一种有效的教学途径,分组教学指的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物理实验探究,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相较于普通教学模式来说,具有一定的创造性、自主性以及实践性,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合理运用分组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及精神。过程中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动手和表现的机会,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有效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物理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初中物理分组教学存在的相关问题

物理这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严谨性,主要目的在于利用物理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同时强化其物理素质。新课改的推行对分组教学予以了高度重视,要求物理教学要做到“因材施教”,坚持“生本理念”教育。但是,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对分组教学运用得不是很好,还存在很多问题,嚴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整理水平的提高。

1.教学方式过于单调

很多教师为了加速课堂进度,节省教学时间,在正式讲课之前就将需要用到的仪器和材料以及实验报告准备好,课上学生便按照教师既定的步骤进行实验,整个过程十分单调,毫无趣味性和创造性可言。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可以有效节省时间,但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始终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不能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这与分组教学的目标完全背道而驰。

2.缺乏课前准备工作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分组教学时间有一定限制,因此,学生在课前必须提前预习,对所学知识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在课上最快进入学习状态。但是,很多教师忽略了这个问题,导致学生总是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开始学习,学习效果受到了一定影响。

3.学生缺乏正确认识

初中学生刚刚由小学生转型而来,虽然年龄有所增长,但心智尚未成熟,而且正处于青春期,很多学生都存在叛逆心理。由于物理知识具有一定逻辑性和抽象性,很多学生并不喜欢,因此课堂上也不注重学习,对待学习任务并不认真,经常拿实验器具当玩具随意摆弄,结束之后直接抄袭别人的实验结果,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更不利于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初中物理教学中实施分组教学的有效策略

1.合理划分学习小组

划分学习小组是实施分组教学的第一个步骤。教师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物理水平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将全体学生分为A、B、C三层,每个小组四到六名学生,保证小组成员的个性特征具有一定的异质性,使得每个小组都有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观察能力强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等,A、B、C三层学生共存。然后结合课堂表现情况及领导能力选择小组长。这种划分方式不仅可以保证每个小组成员水平相当,还能最大程度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更有利于成员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各个小组公平竞争,大家相互帮助、相互学习,有利于激发合作意识,促进全员共同进步。

2.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初中物理学习中会遇到很多不同的实验,但是,无论对于哪一实验的学习,教师都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目标,保证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所需。

例如,在学习“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教师要在确保每个学生都熟知电流表、电压表用法的前提下,合理设计实验教学目标。对于水平差一些的C层次的学生,要求其可以正确识别并应用刻度尺、电流表、电压表,根据实际要求随时调节;对于水平中等的B层次学生,要求他们可以在实验的过程中总结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对于水平较高的A层次学生,要求其可以在实验的同时总结内在规律。

3.教师及时予以引导

在实施分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必要时候及时引导,尤其是在学习新知识时,更要及时帮助学生消除学习障碍,合理设计一些感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其更积极地面对学习。

例如,在学习“测量小灯泡电阻”时,要求学生首先掌握欧姆定律的基本内容,随后,引导其观察和探究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例如:

(1)电压表的数据不稳定或者显示不清应该怎么办?

(2)小灯泡为什么会不发光?应该如何解决?

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式的实验设计,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思维创新,带着探究精神进行实验的演绎和归纳及探索,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4.结合实践展开小组探究

初中物理的学习离不开社会实践,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通过实践和理论的结合,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更深刻地认知大千世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探究内容,这样一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感受物理的无穷魅力。

例如,在学习电学时,教师可以生活中常见的照明工具白炽灯为例,拿出个小灯泡进行点拨教学,提出问题:“小组讨论白炽灯的灯丝用久了为什么会变细变黑?”引导学生结合书本内容小组讨论分析答案。之后,鼓励其在课余时间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科技创新,搞一些小发明、小制作或者小实验,例如自制一些小火箭、水果电池、简易电铃等小物品,做好后带到课堂上,由教师进行点评。通过这种应用式的实践教学,可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物理知识,同时培养小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5.合理进行课内练习评定

基本知识教学完毕之后,教师要适当设置课内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同时也能及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状态。对练习的设计要结合教学内容而定,比如基础题、思考题、创新题等。通过课内练习可帮助学生加快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实现更好的进步。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来说,分组教学法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保证教学效果、强化学生实验技能来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结合实际内容合理展开分组教学,做好学习小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的合理设计,帮助全体学生实现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婷婷.探讨初中物理分组教学的探究性效用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导学,2016(29)

[2]张凌.对提升苏教版初中物理分组教学效用的思考[J].新课程:中学,2015(04):62-63

[3]俞四银.提升苏科版初中物理分组教学效果的思考[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11):59

作者:徐华

苏科版初中物理教学论文 篇3:

苏科版初中物理浮力实验教学的反思

【摘 要】浮力是苏科版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难点,浮力中涉及到非常多的物理知识,比如液体密度、压强等多个物理知识点,因此要想提升初中物理浮力该章节的教学效率,必须要让学生正确认识浮力,了解浮力的影响因素,把握阿基米德定理,设计更加精确、科学的物理实验,从而引导学生更好的完成物理浮力学习过程,提升苏科版初中物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苏科版;初中物理;浮力实验;反思

苏科版初中物理浮力这节课程内容学习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对该章节教学内容充分把握,能够在课程开始前,对学生进行一个基础、概括的讲解和说明,让学生能够对整个浮力实验相关知识有一个了解,有助于带着问题去学习,不断探究浮力知识,提升苏科版初中物理物理教学效率。

1.浮力实验教学设计

实验就是浮力认知实验,在课程开始前,教师可以播放打捞沉船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对本节课程学习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和了解,主动向学生进行提问,比如提出问题:巨大的沉船打捞出水的原因?包含了什么样的物理知识?死海海面上人为什么可以漂浮?带着问题,让学生观察整个演示实验操作过程中。在八年级下册浮力学习中,要求判断浸入水中的石块、金属块等是否受到了浮力影响?

在教材中的第二个实验就是对装水塑料袋采用弹簧测力计进行重力测量,之后在整个浸入水中的过程进行观察和认识,对其弹簧测力计读数大小变化情况加以记录,然后进行认真分析和探讨。

2.浮力实验教学活动开展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在具体开展浮力实验教学活动时,存在两个主要的问题。第一个就是教学过程中如何提升实验效果的显著性,在以往的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很多教师发现金属块浸入水中后,弹簧测力计读数大小变化不是很明显,这是弹簧测力计的影响还是金属块受到的浮力大小比较小,所以变化小呢?

第二个问题就是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如何消除学生的这种认识,学生会觉得浮力大小和物体密度大小存在很大的关系,如何消除这种认识也变得非常关键和重要。这是学生的思维定势,在学习密度这个概念时,密度是物体的质量和物体体积比大小,因此学生由于思维定势影响,会觉得物体的浮力大小和物体的体积、密度大小之间存在很大的关系,而和浸入液体中的密度大小之间没有存在很大的关系。因此在具体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准确做好浮力实验演示过程,用事实来向学生证明物浸入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小和物品本身的密度之间是没有关系的,可以选择相同体积大小,不同密度的物体浸入相同的液体中,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完成实验操作,对浮力大小进行判断和对比,但是在选择时,该如何选择材料呢?

3.反思

在对第一个问题进行实验教学过后,定性推论时,对浸入水的整个过程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记录,对弹簧测力计读数大小变化进行观察和认识,变化幅度大小也就是受到的浮力大小和原来弹簧测力计读数大小的比较,我们发现和浸入物体的密度存在一定的关系。在教材浮力实验中,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浮力大小和原来弹簧测力计读数大小基本相同,也就是说弹簧测力计读数大小基本没有发生变化,变化为零,因此选取合适密度大小的材料非常关键,能够直接对实验结果的显著性产生较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进一步的结论,在判断物体浸入液体后所受到的浮力大小时,需要选择密度在1-5之间的物体,但是具体实际生活中有哪些物质的密度在1-5之间,还需要进一步通过实验来加以验证。

第二个问题解决时,可以选择相同体积的不同材料物体,进一步实施实验后,我们发现物体的密度不同,在其他实验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物体浸入液体后受到的浮力大小也是相等的,因此浮力大小和物体本身的密度大小之间没有关系,为了保证物体浸入液体后所受到的浮力大小比较显著,需要选择密度在1-5之间的物体。

在选择密度在1-5之间的物体时,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方式加以确定物体的密度大小,下面提供一个实验确定方式,采用铁皮罐、酒精喷灯将白蜡融化处理,融化后导入纸盒进行凝固,但是白蜡的密度小于1,因此在具体融化过程中,可以加入一些金属粉末,这样就可以提升其密度大小,比如掺入铁粉、铅粉等物质。

可以利用反推法进行演示实验,采用5牛顿量程大小的弹簧测力计,在实验开始阶段,确定物体重量是2牛顿大小,质量控制在0.2千克内,将铁粉掺入融化后的白蜡中,形成密度大小为5的物质,然后可以根据同样的方式制作形成密度大小分别是1、2、3、4的物质,可以对不同密度大小的物质进行颜色标记或者其他标记区分,做出来的物质密度大小可能不是正好整数,但是可以利用这种做法来对物质的密度大小进行调整和范围确定。

4.结束语

在苏科版初中物理浮力实验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认识和学习浮力大小,需要对实验现象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认识,对于一些现象不显著的情况需要加以调整和改善,制作密度大小为1-5之间的物质,可以保证浮力大小变化比较显著,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得出比较准确的结论,有助于苏科版初中物理浮力实验教学活动的高效率开展。

【参考文献】

[1]吴建兵.“做中学”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高效之路——关于《浮力》实验教学设计的课例反思[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2.30(12):7-8

[2]于甲波.改进装置能提高实验教学有效性——浅谈初中物理课本几处实验的改进[J].考试周刊,2009(34):178.73

作者:董华

上一篇:工作申请书三篇下一篇:竞聘工作方案(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