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2024-07-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精选9篇)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篇1

平面直角坐标系复习课

龙华店中学寇俊平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有序数对,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

2、掌握平面内的点与有序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能熟练地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能由点的位置写出点的坐标。

3、了解象限的概念,能根据象限内和坐标轴的特征,熟练地由点的坐标判断点在的象限。

4、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能用坐标表示平移和说出坐标变换的平

移。

■过程方法

1、由生活事例引入,师生合作。先从实际中需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出发,引出有序数对的概念,指出有序数对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置。

2、用有序数对确定平面内的位置,结合数轴上确定点的方法,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学习习近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如:横轴、纵轴、原点、坐标、象限,建立点与坐标的关系。

3、采用动画和游戏课件,让学生在轻轻松松的环境中掌握重点和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认识“说”“做”“找”中获得数学猜想,进而验证结论,感受“自己不试一试,怎知自己行不行?”

3、通过操作、探究、体验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的点与有序数对一一对应,感受数形结合思想。

4、通过研究平移与坐标的关系,能看到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数与形结合的桥梁,感受代数与几何问题的相互转化,理解数形结合思想。

二、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点与坐标的一一对应关系,能在坐标系中根据坐标找到点,由点得坐标,掌握各象限的和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符号规律。

2、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能用坐标表示平移变换。■难点:

1、能在坐标系中根据坐标找到点,由点得坐标,掌握各象限的和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符号规律。

2、点的平移引起坐标的变化,点的坐标的变化引起点的平移。

三、教学方法

小组探究、个案教学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方格纸

五、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一

复习:象限的符号、坐标的表示

总结:

巩固练习:

1、点p的坐标是,则点p在第象限.

2、若点p的坐标满足xy﹥0,则点p在第象限;

若点p的坐标满足xy﹤0,且在x轴上方,则点p在第象限.

3、下列点中,位于直角坐标系第二象限的点是

a.b.c.d.4、若点p在第三象限,则点q在

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

5、点p满足 xy>0, x +y

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

师生活动二

复习:点到坐标轴的距离

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练习:

1、若点a的坐标是,则它到x轴的距离是,到y轴的距离是到原点的距离是。

2、若点b在x轴上方,y轴右侧,并且到x轴、y轴距离分别是2、4个单位长度,则点b的坐标是.3、点p到x轴、y轴的距离分别是2、1,则点p的坐标可能为.

4、点a在第三象限,点a到x轴的距离为4,点a到y轴的距离为3,那么点a的坐标为

a.b.c.d.5、点p到x轴的距离为y轴的距离为。

师生活动三

复习:特殊点的坐标表示在x轴上

在y轴上平行于x轴平行于y轴关于x、y轴、关于原点对称点

总结:

巩固练习:

1、若点p的坐标满足 xy=0,则点p在

a.原点b.x 轴上c.y轴上d.x轴上或y轴上或原点

2、点与点关于对称,点与点关于 对称,点与点关于 对称

3、点a关于x轴对称点的坐标是关于原点对称的点坐标是

4、若点a在第二象限,则点b在第 象限。

5、已知点a与位于第三象限的点b的连线平行与x轴,且点b到点a的距离等于2,则x=y=。

6、已知点a在x轴上,则m=,此时坐标为。

7、已知点a和点b,且ab∥x轴,则。

8、点p在第二象限,且 x =5,y =3,则p点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是。

9、已知点p满足方程+ 2y?6=0。则点p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

10.点p在y轴上,则点p的坐标是

11.已知:a,b,ab∥x轴,且b到y轴距离为2,则点b的坐标是。

12.已知点a,b,若三角形abc是正三角形,则c的坐标是

师生活动四

复习:坐标平移的特点,两坐标轴夹角平分线上点的特点

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练习:

1、在直角坐标系中,点p向下平移4个单位长度后的坐标为

a.b.c.d.2、将点p向右平移5个单位,再向下平移3个单位,到达点q位置,则h=,t=

3、已知点m在两坐标轴夹角的平分线上,m的坐标

4、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是a,b,c

将三角形三个顶点的横坐标都减去6,纵坐标不变,三个顶点的坐标变为

abc

六、应用

1、长方形的顶点o在坐标原点oa=3,oc=4

求点a,b,c的坐标

2、已知点a,b。

求△aob的面积

3、四边形abcd各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

确定这个四边形的面积,你是怎么做的?

如果把原来abcd各个顶点纵坐标保持不变,横坐标增加2,所得的四边形面积又是多少?

4、三角形abc三个顶点a、b、c 的坐标分别为a在x轴上在y轴上平行于x轴平

行于y轴、对称点的坐标特征

总结:

基础训练

1、点与点关于对称,点与点关于对称,点与点关于对称

2、点a关于x轴对称点的坐标是关于原点对称的点坐标是

3、若点a在第二象限,则点b在第象限。

4、已知点a与位于第三象限的点b的连线平行与x轴,且

点b到点a的距离等于2,则x=y=。

5、下列点中,位于直角坐标系第二象限的点是

a.b.c.d.6、若点p在第三象限,则点q在

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

7、点a在第三象限,点a到x轴的距离为4,点a到y轴的距离为3,那么点

a的坐标为

a.b.c.d.8、在直角坐标系中,点p向下平移4个单位长度后的坐标为

a.b.c.d.9、若点p的坐标满足 xy=0,则点p在

a.原点b.x 轴上c.y轴上d.x轴上或y轴上或原点

总结:

巩固练习

1、点p到x轴的距离为y轴的距离为。

2、点p在第四象限,则x的取值范围是。

3、已知点a在x轴上,则m=,此时坐标为。

4、已知点a和点b,且ab∥x轴,则。

5、将点p向右平移5个单位,再向下平移3个单位,到达点q位置,则h=,t=。

6、点p在第二象限,且 x =5,y =3,则p点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是。

7、已知点p满足方程2+ y?6=0。则点p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

8、点p满足 xy>0, x +y

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

9、已知点m在两坐标轴夹角的平分线上,m的坐标

10.点p在y轴上,则点p的坐标是

11.已知:a,b,ab∥x轴,且b到y轴距离为2,则点b的坐标是

12.已知点a,b,若三角形abc是正三角形,则c的坐标是

六、应用

1、长方形的顶点o在坐标原点oa=3,oc=4

求点a,b,c的坐标

2、已知点a,b。

求△aob的面积

3、四边形abcd各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

确定这个四边形的面积,你是怎么做的?

如果把原来abcd各个顶点纵坐标保持不变,横坐标增加2,所得的四边形面积又是多少?

4、三角形abc三个顶点a、b、c的坐标分别为a(3,2),b,c。

在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三角形abc

求出三角形 abc的面积。

七、说出你的收获:

八、作业:

1、复习题2、3、11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篇2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兴趣教学法的意义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兴趣教学法首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如果情绪高涨,就可以调动自身思维,集中大脑注意力,进而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相反,如果学生的情绪低落,便会影响到对知识的吸收。然而,兴趣是保证学生情绪、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最好的方法。教育心理学中明确指出,具有趣味性的学习不仅能够使学生积极思考、全神贯注,甚至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废寝忘食。数学学习需要学生运用抽象的逻辑思维,很多学生反应在自身学习过程中会出现思维阻碍的现象,如果这个时候学生没有学习兴趣,不能集中注意力,便无法提升学习积极性,很难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解。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兴趣教学法十分重要,兴趣教学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够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积极地参与到思考之中去。其次,兴趣教学法还可以对学生创新思维进行培养,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生创新思维,鼓励教师要培养学生反思和质疑的学习习惯。而兴趣教学法就是将学生作为主导,教师要注重活跃课堂氛围,塑造开放型课堂。以气氛带动学习,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能够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且对教师讲学和教材内容质疑,从本质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兴趣教学的策略

( 一) 以游戏丰富教学内容

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数学学科中的理论知识十分抽象,因此,数学也显得十分乏味和枯燥,很多数学教师反映在自身教学过程中很难调动学生的兴趣。想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一些小游戏,使初中生积极参与到游戏中去,在游戏中学习,在娱乐的同时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有更深地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教师讲解到有理数加法运算律的时候,a + b = b + a是加法的交换律,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课堂游戏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加容易和生动地对概念含义进行理解,教师可以选两个学生在讲台上站到一起,告诉台下的学生,张某某代表a,李某某代表b,张某某和李某某站在一起就是a + b,张某某 + 李某某 = 两个人,接着教师可以让张某某和李某某互相交换位置,再为学生讲解李某某 + 张某某 = 两个人,并且在黑板上写下两组公式,利用等量代换,张某某 + 李某某 = 李某某 + 张某某,由此推断a + b = b + a,教师通过组织小游戏,使学生在娱乐的过程中学习,并且将加法交换律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 二) 转变数学教学思路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都是教师讲课、学生听课这种单向教学模式,在单向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掌控者,学生无论是否理解授课内容都要被动接受,由此可见,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其实,数学教学过程应该是双向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所以,实施初中数学兴趣教学的时候,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根据学生来制定数学教学目标,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适时地根据教学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由组合,针对问题展开讨论,教师要及时鼓励和引导理解偏差的学生。最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分享学习的经验,做到取长补短,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 三) 布置作业要统筹兼顾

学生喜欢有选择地学习,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改变常态,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布置完作业以后,有些学习程度浅的学生反应作业很难,直接放弃。为了杜绝这一现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布置作业,教师可以布置两种作业,让学生自己选择完成,同时,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教师要保证布置的题目60% 的学生都可以解答出来,30% 的数学题目是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可以解答出来的,剩余10% 的题目是对数学知识掌握比较好的学生努力解答出来,教师还可以在作业中融入新课程和新内容,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对新知识进行预习。在学生完成60% 作业的时候会产生自豪感,增强他们解决其他题目的自信心。这样的作业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他们真正热爱数学学习。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满足初中新课改的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要在教学过程中突破传统,对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在初中数学课堂上,要将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出来,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要不断鼓励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想方设法将枯燥、复杂的数学概念转变成为生动、形象的数学知识,这样能够在加深学生理解抽象概念的同时,挖掘学生潜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摘要:与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增加了很多抽象的运算和概念,因此,很多初中生无法适应这样的转变,他们认为初中数学的理论概念过于枯燥,并逐渐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再加上一些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存在问题,导致初中生学习效果不理想,甚至有些学生产生了厌学的心理。伴随着新课改的逐渐实施,数学教师必须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激发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升数学教学效率。本文就人教版初中数学兴趣教学进行浅析。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篇3

关键词: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思考研究

一、新教材使用的现状调查

笔者通过对周边的11所学校展开了定向调查,选取了172名新教材使用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以访谈问卷的形式开展,经后期总结分析,共得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结果,首先学生整体方面对于新教材基本持认可态度,多数同学认为新教材比较注重在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但也有少量的同学认为新教材在习题的题量与难度和配套教材方面,仍需作出进一步改善,进行教材习题的难易比例调整。而笔者认为,在新教材的使用中,应当做到对教材使用方法的良好掌握,同时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方式及学生的学习特征及兴趣等方面,综合考虑对教材的整体改良,以此达到学生对教材方面的良好使用。以下为笔者个人对新教材使用的思考与建议。

二、新教材使用的建议与思考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改革,是一项基础教育较为艰巨的改革任务,同时也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对调查所得出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及建议:

1.调整教材相应部分内容,使教材更为具体、便于操作

教材知识内容过散,不利于系统地学习,是学生所反映较为明显的一个问题,因此在当前有必要对教材教学内容作出调整。以尽量使教材更为具体,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加方便。诸如信息技术应用这一范畴,学生普遍反映教材应更为明确细致地陈设操作步骤,同时教师在授课中也要在演示相关软件的同时,教会学生把握操作的方法。又比如,对相关的定理公式,虽然课程标准中未明确要求学生進行把握,但教材中也应该通过某类恰当的形式给出,如小字标注形式,使学生了解知识的具体脉络,以此加深理解。

2.强化配套教材资源的建设开发

因为新教材的使用不是太久,所以市面上相应的新教材配套资料较少,在此值得提出的是新教材自身附配习题较少,题目的难易度与教材的配套也欠缺合理,导致层次不分明,超越了学生现有学习水平,因此教材编写人员在教材编写时,对相关习题设置,应充分从学生的角度进行难易度的感知,这样对于教材习题选编及难易度把握将会更趋合理科学,同时也便于配套教材资源的开发,便于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3.教学设备需与课程改革步伐协调一致

为紧跟时代发展,新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做出了信息技术同数学课程的内容整合,并特地设置了信息技术应用相关栏目,但自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信息技术使用的情况,距离课程标准的要求仍存在着很大差距。在多数学校中,信息设备存在着置备不足,再者多数学校未良好运用设备资源,因此建议学校在教学设备方面紧跟课程改革的步伐,尽量令学生多接触、使用数学教材中所要求的信息技术,以促使学生对数学教材内容的深入了解。

参考文献:

[1]班毅敏.浅谈如何使用初中数学新教材及体会[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39):106-106.

[2]黄丽虹.初中数学新教材“空间与图形”难度比较[D].浙江师范大学,2009.

(人教版)初中数学因式分解教案 篇4

【课前预习】:知识回顾

1、单项式乘单项式的法则是把之积作为积的系数,相同字母的作为积里这个字母的指数,只在一个单项式中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其指数作为积的一个。

2、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根据乘法律,用单项式乘多项式的,再把所得的。

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乘另一个多项式的再把所得的。

4、写出完全平方公式

写出平方差公式。

5、叫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6、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怎样?

7、填空: m(a+b+c)=(a+b)(c+d)=(a+b)(c+d)=(a+b)2=(a-b)2= 2,例题

1、已知a+b=-3, ab=2, 求a2+b2;(a-b)2 的值。

2、先化简,后求值:2x2(x2-x+1)-x(2x3-10x2+2x), 其中x=0.25

例3.计算:(1)(a+9)(a+1)(2)(5-2x+y)(2x+5-y)(3)(2x3y)2(2x3y)

2例4: 分解因式

(1)x41(2)49(a-b)2-6(a+b)2(3)x4y4-8x2y2+16 3,作业

一、耐心填一填(每小题2分,共18分)

1、计算:510310________;(用科学记数法表示)42aabbab=_____________.

2、⑴·3ab2c—24a3b5c; ⑵—a—b2a22abb2

3、.多项式—3x2y3z9x3y3z—6x4yz2的公因式是___________; 分解因式a3—4ab2=.

4、用一张包装纸包一本长、宽、厚如图所示的书(单位:cm),如果将封面和封底每一边都包进去3cm.则需长方形的包装

纸cm2.

5、若a—b=2,3a+2b=3,则3a(a—b)+2b(a—b)=.

二、精心选一选

6、下列四个等式从左至右的变形中,是因式分解的是:()A.a1a—1a2—1; B.x—ym—ny—xn—m; C.ab—a—b1a—1b—1; D.m23—2m—3mm—2—.

m

7、计算3ab3ab等于:

()A.9a26abb2 B.—b26ab9a2 C.b29a2 D.9a2b2

12、下列多项式, 在有理数范围内不能用平方差公式分解的是:()

A.—x2y2 B.4a2—ab2 C. a2—8b2 D. x2y2—1

13、通过计算几何图形的面积可表示一些代数恒等式,右图可表示的

代数恒等式是:

()A.a—b2a2—2abb2 B.ab2a22abb2

C.2aab2a22ab D.aba—ba2—b2

14、如果多项式x2mx16能分解为一个二项式的平方的形式,那么m的值为:()

A.4 B.8 C.—8 D.±8

215、xmx1x2的积中x的二次项系数为零,则m的值是:

A.1

B.–1 C.–2

D.2

三、用心做一做 1.计算:

(1)2x3y2y3x3xy(2)(x+y)(x2+y2)(x-y)(x4y4)

(3).(a-2b+3)(a+2b-3)

(4).[(x-y)2+(x+y)2](x2-y2)

22211、先化简,再求值:a——aa3,其中22a= —2

3、分解因式:

(1)4x3y+4x2y2+xy3;

(3)x3-25x(4)4x4-4x3+x2;(5)ab+a+b+1

4、已知ab27,a—b24,求a2b2和ab的值.

5、阅读解答题:

(2)(a+b)2+2(a+b)+1 有些大数值问题可以通过用字母代替数转化成整式问题来解决,请先阅读下面的解题过 程,再解答后面的问题.

例:(2004年河北省初中数学竞赛题)若x=123456789×123456786,y=123456788×123456787,试比较x、y的大小. 解:设123456788=a,那么x=a1a—2a2—a—2,y=aa—1a2—a ∵x—ya∴x<y 看完后,你学到了这种方法吗?再亲自试一试吧,你准行!问题:计算 1.3450.3452.69—1.3452

—1.3450.3452 2用这种方法不仅可比大小,也能解计算题哟!

人教版初中语文散步教案优秀 篇5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时候和父母一起到郊野散步的情景吗?当路不好走或者你感到累了的时候,父母是怎样做的?还记得你当时的心理感受吗?(2—3名学生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散步》,看看一个既是儿子又是父亲的中年人,在与一家人散步时,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字词:信服 嫩芽 霎时 拆散 委屈 水波粼粼 各得其所

2、朗读课文。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各自练读。

(2)让2—4名学生示范朗读课文片段。师生共同评价。

3、整体感受。

(1)用圈点法圈出精美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先写散步的理由——“我”劝母亲;再铺写初春景象——全家一起散步;然后写发生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依从儿子;最后写路不好走——“我”背母亲,妻背儿子。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1、结合课文说说“我”这个人怎么样?妻子、母亲、儿子的性情又怎么样?

明确:“我”诚恳、孝敬;妻子贤良、温顺;母亲老迈、顺从而又有涵养;儿子听话、懂事。

2、作者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

明确:在一个家庭中,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起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3、从文中找出大词小用的语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1)后来发生了分歧——表现出老一代和下一代的巨大差距;(2)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表现出一个中年人在家庭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3)我决定委屈儿子——体现出一个中年人在处理家庭事务时应把握的基本原则;(4)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同第2问)

4、从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思考其作用。

明确:共两处。一是第四小节描写了“南方初春的田野”景象,显示出不可遏制的生机。二是第七小节描写了“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和“水波粼粼的鱼塘”,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生命的珍爱。

四、质疑问难

针对文章中出现的问题,先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散步》与《三代》,看看哪个故事更能感动你?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六、布置作业

你和家人的哪一次散步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你能用500—600字把当时的情景写下来吗?不妨也用《散步》作题目。

【本教案设计思路】

本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接近,学生就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联系实际自然就会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另外,由于本文秀美隽永、意蕴丰富,因而须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关文章:

1.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步》教案设计范文3篇

人教版初中数学平行线的性质教案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2章 第3节平行线的性质,它是平行线及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2.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难点:‚性质1‛的探究过程

四、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与‚动像探索法‛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学媒体:大屏幕、实物投影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1.播放一组幻灯片。内容:①火车行驶在铁轨上;②游泳池;③横格纸。

2.声音: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提出问题。

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

引出课题——平行线的性质。

(二)数形结合,探究性质 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a‖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如图)。

问题一: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同位角

∠1 ∠5 角的度数 数量关系

学生活动:画图——度量——填表——猜想 结论: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问题二:再画出一条截线d,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学生:探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2.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

3.性质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三)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问题三:请判断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独立探究——小组讨论——成果展示。教师活动:评价,引导学生说理。因为a‖b 因为a‖b 所以∠1=∠2 所以∠1=∠2 又 ∠1=∠3 又 ∠1+∠4=180° 所以∠2=∠3 所以∠2+∠4=180° 语言叙述:

性质2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四)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1.(抢答)

(1)如图,平行线AB、CD被直线AE所截

①若∠1 = 110°,则∠2 = °。理由:。②若∠1 = 110°,则∠3 = °。理由:。③若∠1 = 110°,则∠4 = °。理由:。(2)如图,由AB‖CD,可得()

(A)∠1=∠2(B)∠2=∠3(C)∠1=∠4(D)∠3=∠4(3)如图,AB‖CD‖EF,那么∠BAC+∠ACE+∠CEF=((A)180°(B)270°(C)360°(D)540°(4)谁问谁答:如图,直线a‖b,如:∠1=54°时,∠2=.学生提问,并找出回答问题的同学。2.(讨论解答)

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00°,∠B=115°,求)梯形另外两角分别是多少度?

(五)概括存储(小结)1.平行线的性质1、2、3;

2.用‚运动‛的观点观察数学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六)作业 第69页 2、4、7.八、教学反思:

①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动态地展示同位角的关系,激发学生自觉地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②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篇7

一、信息化、亲近型数学课堂构建的现实意义

1. 信息化、亲近型课堂是课改要求下的必然趋势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明确提出, 教学过程上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参与的体验和探究, 内容上要与现代社会实际联系密切, 实际生活上要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分析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交流合作, 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构建新型数学课堂有助于学生亲近、探究数学。

2. 社会中成才观的现实要求

数学是极其实用的学科, 而知识是源于生活且服务生活的, 所以现实和网络中的许多资源是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内容, 引用这些可以使学生学会联系生活, 还可以使学生更容易产生亲近感和学习兴趣, 进而提升学生主动性和互动性。

二、信息化、亲近型课堂构建的理论依据

新课改催生新的教学理念, 新的教学理念也要求教学方法的更新, 指导着教学活动。因此我在构建信息化、亲近型课堂的实践中会选择科学的理论作为依据。

1. 互动教学理论

互动教学符合“教学相长”的传统理念, 把教与学看作是一个动态过程, 学生通过互动参与其中, 可以获得知识的体验并学会探究、合作、分享, 促使学生互助高效学习, 并且对学生人际交往有一定的影响。学生和教师、学科互相亲近, 进而在和谐、快乐的教学氛围激发出内驱力。

2. 成功教学理论

成功教学法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和开发主观能动性, 在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开发智能。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出来的课件, 可以通过引导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努力学习的好习惯。

3. 过程学习理论

过程学习理论十分重视在过程中进行知识的合作探究。很显然, 新课改使我认识到学习不仅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且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精神的过程, 有助于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信息技术促使学生亲近学科的过程, 也可以在生活化的情境下使学生逐渐爱上数学学科。

4. 实用教学理论

知识源于生活且服务生活, 因此教学的最高境界乃是授之以渔且活学活用知识。实用性极强的氛围可以使学生在生活实用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实用, 所以我为了让学生在实用中体验, 在实践中巩固,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步。

5. 建构主义理论

知识的系统化是一个通过学习逐渐整合至完整的过程, 建构主义对学生全面掌握知识、灵活处理问题都有很大帮助, 而多媒体和信息资源都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准更全地实现知识的建构。

三、信息化、亲近型数学课堂实施措施

多媒体信息的“丰富、立体、直观”和上述的科学理论都使信息化、亲近型课堂探究变得高效, 以下论述将结合初中数学实际教学经验进行分析。

1. 多彩的课件设计, 吸引学生兴趣

数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使学生望而生畏, 所以最初的导入选用最流行、最热议、最亲近的话题, 做到迅速吸引学生兴趣。新课的学习里笔者采用立体逼真、形式多样的课件吸引学生的持久注意力, 鼓励并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学生对数学感兴趣了, 就实现了“亲近型”教学的首要任务。

例如, 在开始相似三角形的课程之前, 我会先播放“埃及金字塔”的图片, 让学生自己观察图形的特点, 使之与相似三角形联系在一起, 接着去发现规律。

2. 任务明确的教学, 强化互动关系

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有效促进学生预习、互动和合作, 加上初中生比较争强好胜, 喜欢挑战和尝试新鲜事物, 因此我会通过布置预习任务和简单的小习题去检测预习效果, 对于预习检测题的答案借助多媒体可设置成点击后显示的形式, 而一题多解的情况笔者也会用不同的颜色作为一个解法区别设计。

这样任务明确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采用多种方式解题、勤于预习和动脑的好习惯, 还可以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和学科的多维互动中拉近关系, “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 学生的互动也可以弥补现代独生子女的娇气、自私的行为问题。

3. 查漏补缺的温习, 使复习亲近简易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放手让学生复习和构建知识体系, 因此我会按照章节布置学生自主复习, 其后我会用多媒体展示复习的重、难点和知识点汇总图, 为避免枯燥, 我会以图表、树状图、知识网等各异的形式展示。而为了避免多媒体的花哨影响学生明确重、难点, 我则在每一个课件中都统一用红色标注重点黑色标注难点, 学生在多彩的课件中也有统一且鲜明的认识, 方便自主查漏补缺, 这样使学生与烦琐、无趣的复习课也亲近了, 还能提高课堂效率。

4. 专业软件与海量考题, 使应试轻松

多媒体信息可以变复杂为简洁, 变抽象为具体, 用多样化的方式表现丰富的知识体系, 解决传统教学方式中的一些困难, 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由于初中生已经具备抽象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中我会注意教学的引导性和启发性, 在随堂训练中用多媒体展出海量的类型不一和难度从低到高的题目, 以“精简多练”和“先学后教”的训练模式引导学生在题中复习和构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因此, 学生的应试能力提高了, 与数学的学习、考试关系也更加亲近了, 学习新动力和主动性都提高了。

例如, 二次函数可以借助几何画板软件在备课时设计成动画, 教学时就可以增加立体感和直观效果。在进行单元复习或小结类的综合性对于难点和重点知识结合多媒体精选试题去重点分类突破、计时训练, 从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学习和提高学生的做题速度与准确率。

5. 生活化情境设置, 教学过程变亲近

数学是十分实用的紧密联系生活的学科, 且新课改提倡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探究合作能力, 因此我会用多媒体营造学习的情境或展示生活化的题目, 鼓励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比赛竞争和得到分享互助的快乐, 我会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在实验、归纳、类比和证明的交流过程中获得知识, 这样也实现了教学过程的亲近、趣味和生活化。

例如, “直方图”的课程学习时, 我会举出本校数学学科的成绩分布图, 激励学生通过所学分析出本班数学的努力方向, 通过生活化考题刺激学生向心力和动力的开发, 在实践中得出真知识, 学生也会记得更加牢固。

6. 实用多样的作业, 减负与亲近生活零距离

鉴于数学学科的实用性极强和减负的新要求, 因此我提倡教师要注意动脑思考来布置使学生亲近喜爱的作业, 让学生在作业中通过知识的活学活用和解决问题而提高成就感, 或者发现新动力, 实用里的不足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 更能使学生与生活近距离接触, 使知识找到生活化实用的平台。

例如, “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一课学习后, 我通过多媒体展示市场上的喜糖包装纸来给学生提示, 要求学生课后自己设计新型、实用的包装纸, 并要求学生用最小面积设计出容量最大的最好看的作品。

信息拓展教学, 亲近拉近教学, 二者双管齐下, 学生不仅会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 还会在过程教学中提高能力, 在实用的作业中高效学习, 从而完成教与学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刘爱军.初中数学课改浅析[J].成才之路, 2011 (8) .

[2]单勃.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15) .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篇8

【关键词】习题数量;习题类型;习题选材;习题综合难度

习题是中学数学教科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习题配备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1].所以,对教科书中的习题进行研究是一项十分有价值的工作.关于习题的研究,以前多是对一道习题进行深入的挖掘,或做变式思考,或做一题多解的处理,或与中考试题联系,而忽视了教科书中习题的比较研究.本文采用定性比较法和定量比较法来探寻两套教科书中“数与代数”领域的习题在数量、类型、选材和难度上的共性和差异,力求从整体上对两套教科书中“数与代数”领域的习题进行量化表征和质性描述.

1习题数量的比较

在统计各章节的题量时,本研究采用了以下原则: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在习题的编号上是一致的:大题用1、2、3…编号;小题的编号则是(1)、(2)、(3)….我们约定,题量按照小题的个数计算.而在小题的层次上,如果有一题多问的,仍按一题记数.在两套初中数学教科书中,不仅“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在各年级的分配有所不同,而且习题的数量也差异较大.其中,北师大版的习题数量较多,而人教版的习题数量较少.这说明在练习量上,北师大版要多于人教版.

但这仅是一种笼统的说法.为了进一步了解两套教科书中“数与代数”领域习题数量上的差异,本研究根据《课程标准》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的具体目标对两套教科书的习题进行数量上的分析.在统计各内容习题量时,本文将“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分为“数与式”(包含有理数、实数、整式的加减乘除、因式分解、分式)、“方程与不等式”(包含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和不等式组、二元一次方程组、分式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函数”(包含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具体情况见下表1.

从表3、4中可以看出,两套教科书中的习题类型比较丰富,且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各有千秋.通过统计数据说明两套教科书中“数与代数”领域习题类型的特点:(1)计算题、应用题、简答题在教科书中占主导.(2)较为关注填空题、判断题.(3)分布在作图题上的比重相当.(4)侧重探究性、开放性题目且呈现形式多样.

3习题选材的比较

本文按照鲍建生教授对数学题的背景层次的划分[2]对两套教科书中“数与代数”领域习题的背景选材进行分析、整理,具体情况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两套教科书均比较重视“数与代数”领域习题的选材,有背景知识的题材分别占189%(人教版)、254%(北师大版).其中,与学生生活经历相关的题材占的比重较大,分别是123%(人教版)、152%(北师大版).其次是科学情景的题材占的比重大,公共常识类的题材占的比重均等.相对而言,北师大版中“数与代数”领域习题的背景素材选取更注重与实际生活、科学情景等联系.4习题综合难度的比较

为了更进一步地考察两套教科书中习题的综合难度水平,笔者采用鲍建生教授的习题综合难度模型[2],对两套教科书中属于各个难度因素的不同水平的习题进行了统计,并利用各水平的等级度量,计算各因素的加权平均.所得的结果汇总成下面的表6:

从图中可以看到,人教版中的习题在“探究”和“知识含量”两个因素上高于北师大版,而在“背景”、“运算”和“推理”因素上低于北师大版;从两个图形的整体态势上看,两套教科书中“数与代数”领域的习题在五个因素上,都比较平衡.当然,这五个因素应当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平衡”状态,仍是一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本文所做的初步探索可以为初中数学教科书“数与代数”领域的习题设计提供借鉴,为初中数学教师对本领域的习题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余元庆.谈习题的配置与处理—介绍几本外国中学数学课本中的习题配备[J].数学通报,1980(3):6.

[2]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数学(七—九年级)(第一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1).

[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数学(七—九年级)(第四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6).

[4]鲍建生.中英两国初中数学课程综合难度的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25-40.

人教版初中语文羚羊木雕教案设计 篇9

导语:《羚羊木雕》本文通过平凡的家庭琐事,赞美了孩子间的真诚的友谊,提出了如何尊重孩子情感的社会大问题,发人深省。也写出了孩子间最纯洁的友谊。羚羊木雕教案如何去写?本文为品才网为网友精心准备几篇教学方案,欢迎浏览

人教版初中语文羚羊木雕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使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以真诚无私的友爱为贵,正确处理好与同学朋友的关系。

2、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学会分析记叙文的构架与思路,掌握记叙文写作的一般规律。

〖难点、重点分析〗

1、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分几个阶段叙说的?

本文记叙了“我”被迫把送了人的羚羊木雕要回来这件事。

全文可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16段)写妈妈追问起羚羊木雕的下落,“我”告诉她,已经送给好朋友万芳了。妈妈、爸爸一起要求“我”把它从万芳那儿要回来。

第二部分(第17段至第23段)回忆“我”和万芳的真挚友情。

第三部分(第24段至第25段)写奶奶出面干涉,反衬爸爸、妈妈只知东西名贵,却不顾尊重孩子的友谊。奶奶做不了主,妈妈还是逼着“我”去万芳家。

第四部分(第26段至第38段)写“我”从万芳家要羚羊木雕的情形。万芳把羚羊木雕还给了“我”,并且谅解了“我”,“我”止不住流下了伤心的眼泪。

2、一般的记叙文都是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叙说,而本文却把发生在后的“查问木雕”放在前面说,把发生在前的 “赠送木雕”放在后面说,作者这样“倒”一下有什么好处?

答:A、把故事情节安排在一天的时间里,借回忆来反映“我”和万芳的真挚友情,交代赠送木雕的原因,既使故事完整,又显得集中紧凑。

B、文章一开头就把最令“我”为难的事摆出来,避免平铺直叙,能引人入胜。

C、让“我”一开始就处在尖锐的矛盾中——一边是父母逼迫,一边是极不情愿。这样使全篇叙事有波澜,有情味。

3、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答:课文选取家庭生活中一件小事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矛盾的焦点是“我”该不该将“羚羊木雕”转送给自己的好朋友。“我”父母的态度是“那么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他们逼“我”去要回来,而且说话的语气是“坚定”、“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两个“贵重”,有力地反映了父母

对羚羊木雕的重视。“我”的态度是:爸爸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我”,而在“我”的心目中万芳见“我”裤子撕破心里难受,把自己身上的裤子换给“我”穿,被家长责备也心甘情愿,“我”把那只小羚羊送给了她,并说:“送给你,咱俩永远是好朋友„„永远!”现在父母逼“我”反悔,“心里难过极了”,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课文围绕“羚羊木雕”,通过人物各自的语言和心理活动的细致描写,突出中心,赞美了小朋友们真诚无私的友爱,告械做父母的要理解少年之心,尊重他们的友谊。

4、本文运用了烘托的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烘托(或衬托),即用一些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的手法。可以用人物、也可以用景物来衬托。本文借用景物描写作为陪衬,鲜明地表现出人物的心清。当“我”的爸爸妈妈执意要让“我”从万芳手里取回羚羊木雕时,“我”只得违心地去做了这件事。文章写道:“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这冷冷的月亮,有力地烘托出“我”当时心情的悲凉。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让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初读课文(包括查工具书),掌握文章基本内容,为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作好准备。

(二)指点阅读理解门径。阅读本文,应从情节结构入手。本文情节的线索是“羚羊木雕”,故事围绕着这一贵重的礼物展开。

了解了故事情节,就应分析文中的人物。从不同人物对中心事件的不同态度上去理解人物的思想、情感,并回过头去看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人物的,有什么与前面讲过的课文不同的特点。

阅读一篇文章,不是读一遍就可以完成的,要粗读与精读相结合。比如,先读一遍,就可以粗略地读,主要弄清大体情节、人物;然后再细读,就可以有侧重点,如理清线索、掌握结构形式、分析人物等等。每次阅读对重点来说是精读,对非重点来说就是略读。这样达到逐步深入掌握课文、理解课文的目的。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要用“眼”看,而且要动“手”写(即“读、划、批、写”),随看随记,使用文字符号来加深阅读的印象。

(三)引导学生再作理解性阅读。

〖教师提示〗

阅读、分析、理解本文,可以从情节结构分析。人物分析、思想内容分析和表现方法分析这四方面着手。在自学的基础上组织全班讨论。

(四)内容讨论。教师在总结中可以拿出自己的分析意见,供学生参考。

1、情节结构分析。本文的结构形式,与《这不是一颗流星》有较大的差别。《这不是一颗流星》的故事集中安排在体育馆看戏的场面中,中间有大量的穿插,插叙部分是通过回忆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成为文章的主体部分。

《羚羊木雕》的故事则集中在“我”的家中和“我”去找万芳来回的途中这样两个大的场面中,中间也有一段插叙,写“我”和万芳的交往,这段插叙在文中占有很大的分量,但不是全文的主体。

《这不是一颗流星》的开头和结尾是一个完整的看戏情节的起始,从看戏开始,到看戏终结;而《羚羊木雕》则不同,它的情节在文中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开始是爸妈逼着“我”要回羚羊木雕,后来尽管奶奶从中拦阻,“我”还是去找万芳要回了这件礼物,而且在“要回”的过程中是几经微妙的曲折的。

《羚羊木雕》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恰当地选择了“起点”。按本文的故事情节的原始顺序,应是从爸爸从非洲回来送给“我”羚羊开始,或者从“我”把这礼物转送给万芳开始。如果按生活本来的顺序写,文章势必拖长了,内容就很不集中,现在文中的“插叙”部分就要取消,整个故事情节的叙述就会平铺直叙、毫无波澜了。

本文作者在构思时,没有采取这种平板的叙事方法,而是从中间截取了一段情节,即从妈妈发现以至追回的活动开始,构成了一个悬念,吸引了读者,节省了篇幅,内容变得集中而又生动活泼了。

2、人物分析。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羚羊木雕。围绕羚羊木雕写出了两种人物:一种人物属于成人世界,即上一代人物,有妈妈、爸爸、奶奶、还包括万芳的妈妈;一种人物属于少年世界,那就是“我”和万芳。这两种人物通过羚羊木雕的纠葛,各自展示出其内心世界。这就是作者在本文中表现人物的最大特点。

“我”和万芳这一少年世界的人际交往,文中表现出来的这两个少年朋友的情感是纯洁的、真挚的、无私的。两人上幼儿园时就形影不离。“我”的裤子被树权划破了,两人换了裤子穿。这一典型的事例生动地表明了万芳是“仗义的”。有了幼儿园时的概括叙述,又有“换裤子”的典型事例描写,“我”对万芳的羚羊的赠与,就毫不奇怪了。“我”看到“她特别喜欢”羚羊木雕,就毫不犹豫地“递到她手上”,并说:“咱俩永远是好朋友”。可见两个少年朋友是以“友谊”为重的。尽管这样,万芳也没有忘记送给“我”一把“弯弯的小藏刀”。

成人世界里写了四个人物,爸爸、妈妈是站在一起的,他们都反对“我”把羚羊送人。对“我”的一系列问话说明了她追查羚羊的最初动机是怕孩子拿去卖,怕孩子学坏,这自然

是关心孩子。当孩子说出是送给最好的朋友时,她反对的理由主要是“那么贵重的东西”,不能“随便送人”;爸爸,话虽不多,但重点突出,那就是“贵重的东西”,不能“自作主张”。从爸妈二人的态度里,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待这件事的着眼点是:“贵重”,“没有允许”。“贵重”说明爸妈重的是财物;“没有允许”,说明爸妈强调了家长的尊严。对于这两点,我们在理解时,要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反对。在一般情况下大人对孩子进行教育,要珍惜财物,特别是送人贵重的礼物,要经过大人的允许,这都无可厚非。问题在于,父母没有理解孩子的心情,没有尊重孩子的感情,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不是耐心的说服,从道理和感情出发,与孩子心灵沟通,而是简单粗暴,用封建家长式的命令,这就站在了孩子的对立面,形成尖锐的冲突。

万芳的妈妈也属于此列,甚至比“我”的爸妈有过之而无不及。她不仅用命令的口吻,而且采取体罚的形式,毫无情理可言。

奶奶出于对孩子的疼爱,对追回羚羊采取了调和的态度,说明奶奶更懂得孩子的心理,也更通情达理。也许对那么名贵的木雕距离更远一点,奶奶的态度更客观。从这里,本文写出了奶奶和爸妈这两代人之间的微妙关系,透出了孩子的情义在成人世界里是有根基的、有呼应的。

3、思想内容分析。人物分析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从上述对具体人物的分析中,对本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不难作出恰如其分的理解和判断。

(l)“我”把爸爸送的羚羊转送给好朋友,当然可以。羚羊虽然贵重,但孩子的情谊更是深重的。做父母的应该珍惜孩子的这种感情。

(2)爸爸妈妈执意要取回羚羊,而奶奶却说“算了吧”。在孩子已经把礼物送给朋友的情况下,奶奶的想法是合乎情理的。因为,在孩子的思想没有搞通的情况下,强迫命令,会伤害孩子幼小的纯洁的心灵。

(3)“我对朋友反悔了”,可是,“这能全怪我吗”,造成这种后果的责任主要在父母,不该在已经送人后强迫孩子取回。但是,我们要注意,这句话中有一个“全”字,这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分寸,表明了作者的思想倾向和对这一事件的分析。它说明孩子也感到自己并不是没有一点责任,并不是一点错也没有。如果孩子将礼物送给朋友时,先征求了父母的意见,取得了父母的同意,就不致造成这种“反悔”的后果了。反之,如果父母采取说服的态度,让孩子理解父母的心意,这种“反悔”之情可能会缓解。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篇课文的思想倾向是很明显的,作者是站在孩子一边的,批判的锋芒直指父母等老一代人。从全文的整体倾向看,本文反映的是大人对孩子的关心和

教育问题,其中心意思概括为这样两点较为恰当:一点是,大人要理解孩子的心灵,尊重孩子的感情;一点是大人对孩子的教育,要采取摸清情况、耐心说服的态度,而不应简单粗暴。

4、表现方法分析。

本文表现手法上最大的特点是,作者的观点在文中含而不露。本文在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时,总是让人物自己出来说话、出来行动,用人物自己的言行来说明问题。

本文采取第一人称,有些心理活动就可以直接向读者表露,使人有自然、亲切之感。本文的某些思想倾向,有的就是通过“我”的自述流露出来的,如结尾“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这能全怪我吗”,等等,用孩子天真的、似乎幼稚的语言,揭示出孩子心灵受到的伤害,从而反衬出父母教育失当造成的严重后果。

人教版初中语文羚羊木雕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2、运用多种方法阅读课文,重视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充分感悟本文的人物思想感情,欣赏人物形象。

3、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正确处理好亲情、友情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从整体上感悟课文。

2、揣摩体会描写手法对塑造人物形象和作用。

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明辨是非,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引导法

通过白板设计的问题,教师调动学生去阅读课文,去积极思考问题,组织系列式的探究,并与教师的陈述与总结相结合。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我教读本课的指导思想是: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教学课型:

新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有两样东西:一样是金钱,一样是朋友。假如让你选择其中你需要的东西,你选什么好呢?

为什么这样选择?(朋友珍贵,友谊珍贵。友谊是用金钱换不来的)的确,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是友谊。友谊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让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友谊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让濒临绝境的人看到生活的希望;友谊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由友谊引发的故事——《羚羊木雕》

二、题目解说:

羚羊木雕是非洲艺术家以羚羊的样子用一种黑木雕刻成的工艺品。非洲木雕是非洲大陆具有代表性的,全世界都享有盛誉的工艺品,其文化、艺术价值很高。非洲很多国家元首出访,或欢迎来访的客人大多喜欢赠送木雕。这里作者把《羚羊木雕》用来作为文章的标题,全文内容就是与它有很直接的关系。

——张之路,山东诸城人,1997年他成为第一位入选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的中国儿童文学家。我国八九十年代以来国内最有影响的少儿小说作家之一。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编剧。短篇小说集>、>、>等作品曾获:中国图书奖一等奖、宋庆龄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

奖、国际青少年读物联盟优秀作家奖.国际安徒生奖提名。

三、快速阅读课文。

教师要求:全班分成左、中、右三个学习小组。各组学习情况由教师、学生现场给予评价。

1、快读要求。

第一组:找出生字、多音字6个左右并查字典注音、解释。第二组:探究问题:

①全文是围绕什么来写的?(羚羊木雕)

②这是一只怎样的木雕?(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贵重的工艺品)③围绕羚羊木雕写了哪些事?出现了哪些人物?

④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些事。

第三组:合作完成下列的表格:

注:表中隶书字部分由学生填写。

2、学生快读两分钟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①我为什么要把“木雕”送给万芳?

②“我”把羚羊送给万芳时,万芳送给我什么礼物?

③爸妈为什么非让我把“羚羊”要回来?

④当“我”从万芳那里要回羚羊后,万芳对我的态度怎样? ⑤“我”为什么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3、学生汇报自主学习情况,教师评定各组成绩写在黑板一角。第一组学生抽两人上黑板写字注音。有错的地方学生更正。抹(mǒ)攥(zuàn)逮(dǎi)怦(pēng)怦(pēng)

树(shù)杈(chà)寒(hán)颤(zhàn)

第二组回答问题。

第三组学生抽一位上黑板填表。

注:上述三组问题如有错皆为本组或它组学生更正。

四、分角色朗读,整体感悟课文。

过渡:一方因为友情、因为感激送出了木雕,另一方因为贵重,逼迫孩子要回来,双方就产生矛盾了,这一矛盾尤其在什么描写上更为突出?那么我们就来读读这些语言吧。通过刚才的认识,你认为他们会是怎样的语气?体现出他们怎样的感情?

分角色朗读。温馨提示:注意人物的语气,语调和停顿,进一步体会人物感情。

场景一(1-16段、24段、25段):“查问木雕”,(旁白、妈妈、爸爸和我、奶奶)

场景二(17-23段):插叙“赠送木雕”(旁白、我和万芳)场景三(26段-38段)“要回木雕”(旁白、我、万芳、万芳妈)

1、注意发现师生阅读中的问题。

2、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1)、提问:文中有哪些叠词?有何表达作用?同学们用圈点标示,找一找,联系语境说一说。让学生用“表现了。”的句式说话,学生各自拟写答案,举手发言,掌声鼓励,教师乘机提示,屏幕展示或板书,如:

怦怦:表现了我心情紧张。

紧紧:表现了妈妈一定要把事情弄清的神态。

静静:表现了爸爸的严肃与冷漠。

愉愉:表现了“我”的害怕与无奈。

嘿嘿:表现了万芳的爽直。

慢慢:表现了我心情沉重。

呆呆:表现了“我”心情难受,说不出话。

(2)、引导学生讨论“理解•探究”第三题(题目见教科书66面),学生举手发言,教师乘势点拨,屏幕展示或板书。如:

a、“抗拒”比“拒绝”的语气更强调,表明爸爸的态度很坚决。

b、“逼”字形象地表明了“我”极不愿意向万芳讨回“木雕”的心理活动。c、“努力”一词表明“我”失望之深和痛苦之深。

d、这里用“冷冷的”月光衬托“我”痛苦的心情。

3、你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你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第一步,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是:

喜欢万芳。万芳很仗义,我对不起她,但她对得起我。

喜欢我。我也是有情有义的人又送了羚羊,只是父母不准我送东西,还强迫我要回来。

喜欢父母。父母很爱我还买羚羊给我,我有问题极时教育我。喜欢奶奶。奶奶为我好,站在我这一边。

喜欢万芳妈妈。对子女要求严格。

教师小结:通过大家的朗读,人物似乎已呼之欲出了,人物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已不言自明了。可见语言描写对于塑造这些人物形象具有多么大的作用。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文中的神态、动作、心理描写,正是这些描写衬托着语言,让人物形象更为生动、丰满。

第二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教师应整体考虑最好是在学生第一步辩论时把下列问题一并解决。

①我既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好?

②我该不该把羚羊送给万芳?父母逼我取回来,我送了该不该取回来?

③羚羊已送了万芳,你如果是父母你怎样处理?

④怎样才能避免这场不愉快的事发生?

方法:男生代表父母一方;女生代表“我”、万芳一方

老师主持,宣布要求后,先提出问题:“既然羚羊木雕已送人,父母逼我要回,对或是不对”?以此谈论各自的看法,老师在学生辩论中不是进行引导、点拨。

小结:子女要多与父母沟通,交流。

五、小结:

先评定出各学习小组的成绩,表扬表现好的学习小组和充分肯定同学们认真学习,深入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并积极参与辩论解决问题的勇气。

爱是需要理解沟通的,爱有多种不同的表达。假如父母能较早的把羚羊木雕的特殊价值告诉“我”,假如“我”能在送礼之前征求父母的意见,假如„„这件难过的事情就不会发生。其实生活中矛盾冲突是广泛存在的,但其中有很多是因为缺乏思想沟通,缺少必要的理解、谅解而造成的。所以老师觉得人与人之间即使在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及时沟通思想,交换看法,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是十分必要的。作为我们中学生应该多商量,学会沟通,让身边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身边人,相信我们的生活与学习都会更快乐!

辩论:问题探究大家的品评真不错,看来,要朗读好文章,首先对文章要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接下来,老师想请大家通过辩论探究问题,进一步加深理解。

辩一辩:我们的辩题是“羚羊木雕是不是该要回来?”正方:羚羊木雕该要回来。反方:羚羊木雕不该要回来。要求:

1、摘录课文中的信息左证自己的观点。

2、认真倾听对方辩友的话,抓住其漏洞,给予有力回击。

附录1:正方理由

1.爸爸说过是给我的,我就有权支配,有权送人,不能说我自作主张,既说给,又说没有允许我拿去送人,这是自相矛盾的。

2.作者的思想倾向是批评父母的重财轻义伤害了孩子之间的感情。

3.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古代俗语)

4.言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

5.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论语?公冶长》)

6.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

7.真正的友谊是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最好的无价之宝,你能够对自己的朋友守信,永远无愧于他,那将是对你的性格、灵魂以及道德的最高的考验。(马克思)

8.友谊真是一样最神圣的东西,不光是值得特别推崇,而且值得永远赞扬。它是慷慨和荣誉的母亲,是感情和仁慈的姐妹,是憎恨贪婪的死敌。它时刻准备舍己为人,而且完全出于自愿,不用他人恳求。(意大利?薄伽丘)

9.万方是我最好的朋友,曾为我做出过很大的牺牲。

10.许多家长并不理解孩子的友谊,他们将自己的感情强加在孩子们身上,往往做出伤害孩子感情的事。

附录2:反方理由

1.爸爸妈妈非常珍视这只羚羊木雕,因为那不仅是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珍贵的工艺品,而且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那是当年支援亚非拉的年代爸爸把他的青春热血洒在非洲的纪念。

2.“我”不像爸爸妈妈那样珍视这个木雕,更缺乏他们对木雕的感情,因为毕竟没有把青春和热血洒在非洲大地的经历,也缺乏对爸爸妈妈的理解。

3.“我”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比较重视友情,认为“友情无价”,而且往往把友情放在亲情之上,还会认为妈妈“重财轻义”。这是一种感情的错位。

4.这个木雕是决不能送人的,正如她后文所说:“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妈也舍不得送人啊!”

5.不尊重父母,不理解父母,把父母送给自己的珍贵礼物转赠他人,才是“轻义”。父母一把屎一把尿地把自己抚养大,操了多少心,费了多少力,熬过多少不眠之夜,又受过多少委屈!朋友为自己付出的只不过是一条裤子和她父母的责罚,而你父母为自己付出的,则是十几年的辛劳,十几年的青春!

上一篇:金融企业宣传推广方案下一篇:你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