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苏科版(通用8篇)
学习目标
① 了解归纳山水田园诗词的相关常识。② ②掌握鉴赏山水田园诗的基本方法。
一、学习过程
(一)高考真题:
1.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2012 广东卷)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①
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②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
【注】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 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1)颔联在写景上多种表现手法。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4分)
2.阅读这首宋诗,完成问题(2012 辽宁卷)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5分)(1)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心情?这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出来的?请结合全诗简析。(5分)
(2)“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精神内涵?(6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2012 安徽卷)
①
最爱东山晴后雪[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 首。(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2)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分)
4.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2011 福建卷)
①
晓至湖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②
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③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3分)
(2)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对“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进行赏析。(3分)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2011 安徽卷)
琅琊溪 【宋】欧阳修
②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2.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4分)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2011 湖南)
春暮西园
高 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二)概念:
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到了盛唐时代,我国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成就有三:一是将山水与田园二者结合得更紧密了。二是形神兼备,物我契合。三是具有更深厚的思想内涵,寄托了高尚情操和身世之感。盛唐诗人继承了前代山水田园诗人的成就而又有新的发展,其笔下景物不仅具化工肖物之妙,又能以清新自然的语言传田园之趣味、山水之精神,在山川风物中融入诗人的感情,即景会心,浑然天成。
(三)山水田园诗思想情感
1.热爱自然,钟情山水
(1)表现对闲适恬淡的山水田园生活的热爱的诗歌中常描绘的景物有:
炊烟、桑麻、桑榆、桃李、麦苗、葵藿、豆苗、菊花、鸡、犬、禽雀、眠蚕(2)这类景物的共性特点及情与景的关系:
这些景物都与田园生活密切相关,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清新优美、宁静和谐、富有生活气息。(与官场的污浊和紧张压抑形成对比,与诗人身处其中的悠闲自在和轻松愉悦的心情是和谐统一的。)2.厌恶官场,向往隐逸,淡泊宁静,志趣高远(1)常出现的景物有:
野径、古木、荆扉、柴门、空林、空山、鸾鹤(仙灵之鸟,超凡脱俗)、孤云(孤高傲世)、禅房、古寺、暮钟
(2)常出现的人物有:
五柳、接舆、伯夷、叔齐、寺僧、道人、林叟、樵夫、幽人(3)这些景物和人物的共性特点:
远离尘俗,清幽静谧、清冷荒僻(这与官场的明争暗斗形成对比,这些景物组合在一起,为诗人营造出一片清幽静僻,远宁尘俗的天地,与诗人超然世外、宁静淡泊或自甘寂寞的情怀是和谐统一的)3.感情复杂,不一而足。
作者在诗歌中表现的情感不止一种,往往是闲适、寂寞、岁月流逝、报国无门、远离他乡等二种或多种的并存。还有一部分诗作反映农村生活与人民生活的贫困,或揭露封建剥削(主要是范成大)(四)写景的方法
1.描写角度——如近景与远景、俯视与仰望等。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水近人”作者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
2.描写顺序——如从外到内、从近到远等; 3.描写方法——如正面与侧面、实景与虚景结合(现实与想象、神话,以实衬虚或以虚衬实)、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粗笔勾勒(白描)、远近结合、点面结合、五觉(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结合、声色结合等。
例如:①虚实结合
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②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指对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例如杜甫《绝句》中的三、四两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诗人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动静相间,相映成趣。
③点面结合 柳宗元《江雪》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自居易的《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诗人从触觉、视觉、听觉几个角度,生动传神地写了一场夜雪,全诗写雪,却不见一个雪字。
⑤渲染
渲染是指对景物作多方面的浓墨重彩的正面描绘,以突出形象。例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此诗从形态、声音的角度对江畔春景进行了非常细微的刻画,辅之以数量词、叠词、拟声词色彩浓丽,声音喧闹,渲染出春意闹的情趣。
⑥白描
白描是指用最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例如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首诗用极其凝练的诗笔,描绘出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没有浓墨重彩的描绘,寥寥几笔,但形象呼之欲出,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⑦修辞手法(五)山水田园诗鉴赏方法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参见《名师伴你行》277页《古诗中常见的意象》。)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 浅,切忌随意拨高作品的思想内涵。4.分析诗歌的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也叫点面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4)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三、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08天津卷)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2.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08辽宁卷)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6分)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4分)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9 全国1卷)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一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⑵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4.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2010 北京卷)
西江月 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
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① 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 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② 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
③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5分)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⑴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4分)
⑵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10 重庆卷)菩萨蛮 ·北固题壁
【清】郭麟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么?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中“住”字的含义。(2分)
(2)、词的上阕说“依也替江愁”,下阕说“毕竟笑山孤”,“愁”与“笑”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2)题。(2010 浙江卷)
定 林① [宋]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②仍:又。(1)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关键词:历史,导学案,自主学习
一、关于导学案
导学案 (Learning Guide) 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 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 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 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配合教师科学的评价, 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 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从定义中可见, 导学案的制定者是教师集体及个人, 指导标准为新课程标准, 素质教育是其编写要求依据, “三维目标”是落脚点。
一般导学案包括:学习目标、重难点、使用说明及方法指导/总结、环节设置及时间安排、课堂评价、知识链接、预习检测 (自主学习, 可分级) 、合作探究 (精彩展示) 、归纳小结 (知识梳理) 、达标检测 (巩固练习) 、自我评价/反思。根据我的教学实践, 我一般采用以下几部分:学习目标、使用说明及方法指导、预习检测、合作探究、归纳小结、达标检测、自我反思。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自己做主, 不受别人支配, 不受外界干扰, 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手段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 (知识与技能, 方法与过程, 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 的行为方式。本人在此次课题研究中还特别采纳了宋庆泮先生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部分内涵概括, 即教会学生预习、教会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教会学生质疑解疑、教会学生运用知识, 教会学生自我评价等。
本课题意在以分层教学理念为指导, 通过实践探索和尝试, 形成一整套较成熟的、适用于初中历史教材 (北师大版) 的导学案, 从而为学情分析提供有效依据, 使教师能够较为清晰地把握教材的逻辑起点与学生的认知起点、教师的主观起点和学生的真实起点间的差距, 进而为实施有效地课堂转型提供准确的依据,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有所受益。
二、运用导学案教学的原因
(一) 理论依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把素质教育的落实作为重点内容。
本人希望以课题研究为契机, 力求在分层教学理念指导下, 通过设计编写适用于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 (7-9年级) 的完整导学案, 同时作为应用研究验证和充实已有的导学案研究理论, 使导学案作为课程资源的一部分丰富课程标准中的此项内容, 从而有力地推动课堂转型的真正实施和新版课程标准的有效落实。
2. 新课标要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 强调点线结合。
使用导学案, 有利于帮助学生有效预习, 夯实基础, 进而使课堂上教师的点拨升华有据可依, 从而节省课堂时间, 提高课堂效率。
3. 冷冉“教会学生学习”理论支撑。
冷冉先生认为, 实施“情·知教学”应着眼于教会学生以最好的情绪和态度, 以最好的方法去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冷冉先生说的“教会学生学习”即新课程强调的“教会学生自主学习”, 它包括六项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自觉性和信心自觉性和信心, 使学生养成对学科的持久兴趣和有耐力的学习态度 (培养兴趣和态度) ;要使学生养成系统的、有条不紊的、踏踏实实的学习习惯 (养成学习习惯) ;要使学生学会观察方法、记忆立法、思考方法和操作方法, 使之能较快地形成思路, 灵活选择对策 (学会学习方法) ;要使学生学会善于发问, 善于探索, 善于试试看 (学会学习方法) ;要使学生学会运用字典、图表、仪器、资料等学习工具, 具备与年级相应的自学能力 (学会学习方法) ;要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做出自我评价和自我修正 (学会评价与修正) 。这六项内容能充分保证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并为智力的发展提供最有利的条件。在教学中, 通过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 有利于建立生本课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并在正确自我评价、他人评价中不断调整和修正思维。
(二) 实践依据
1. 打造高效课堂的必然。
课堂的低效能导致了学生的厌学和教师的厌教。过重的课业负让教师累, 学生苦, 家长怨。现实中的课堂, 往往是以教师的自我判断为设计的主体, 缺少对学生的精确把握。要真正落实“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课堂转型理念, 通过导学案一方面有利于教师课前的“导”和学生学会“学”,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预习目标和达成目标, 从而便于教师通过课前批阅及时摸清学情, 进而为实施更为高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另一方面也有利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能力培养搭桥铺路。
在参与我校专门为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而开展的“青春快车”系列活动中, 我学习和研读了《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一书, 同时通过多方面参与课改的过程, 深深感到打造高效课堂必然离不开导学案的使用。无论是山东课改“三驾马车”———杜郎口、昌乐二中、兖州一中, 还是河北天卉、辽宁立人, 导学案成了打造高效课堂的必杀技。借用我们历史教学中经常提到的一句话就是, 编制和使用导学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大势所趋。此外, 在参与区域科研活动中, 我在观摩其他老师高效课堂听评课的过程中, 深切地感受到, 无论是区域研讨还是校内展示, 以案导学逐渐成为广大一线教师打造高效课堂的必由之路, 由此我更加萌生和坚定了要在教学中设计和运用导学案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想法。
2. 以研促教。
进一步促成我开始真正运用导学案来源于我前一阶段教师小课题研究———《课堂转型中初中历史通过教学前测落实学情分析的实践研究》。其实施过程使我感受到以导学案为平台, 教师通过抽查、批改班级学生导学案完成情况, 有利于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困难和产生的问题, 从而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相应策略, 有的放矢的解决学生学习上的难点,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在有效导学的同时, 有助于教师以此落实教学前测、进行有效学情分析, 提高教学针对性, 做好预设, 进而提高课堂实效。我们常说, 与其临渊羡鱼, 不如退而结网。正如河北天卉中学一位校领导所言, 其实只有“下水”才能学会“游泳”。你一上路, 许多问题会迎刃而解, 你会体味到从事教育无法言说的妙处。于是, 我从2014年9月开始了大胆的实践。
3. 就教材版本和区域学情看, 如何使导学案在历史教学中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切实推动区域“读议展点练”高效课堂的深入开展, 以我区正在重点研究的小班化教育为背景, 作为区域历史学科基地校, 本课题研究形成的导学案体系构建对推动区域学科教学和重点课题推进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同时, 针对我校正在探索实施的“五环三动, 动静转换”课堂教学模式的学科内化, 有关导学案设计和使用的研究则具有更加现实而迫切的意义。可以说, 学校“五环三动, 动静转换”教学模式的探索落实, 为导学案的有效运用搭建了新的更加稳固的实施平台。
三、导学案在教学中的设计与运用
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 经过组内研讨, 结合实际, 我在初一历史教学中, 在导学案设计和运用方面进行了尝试, 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一) 导学案容量与内容的确定
1. 导学案容量出于两方面考虑。
其一, 根据学前调查, 目前在小学接触导学案的学生较少, 对导学案的认识和使用较为陌生;其二, 从学生小升初适应性和初一课业量考虑, 出于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角度。经过与同组教师商讨, 结果将导学案容量确定为A4纸正反面, 页边距四面均为2.5cm, 正文小4号, 行距为20磅。
2. 在各种关于导学案的书籍和文章中就导学案内容提出了诸多建议, 但归根结底还是要“以学定教”“以学定案”, 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确定。
同时, 出于落实分层教学理念、实施因材施教的考量, 最终, 我将认定目标、预习检测、共同探究、整理归纳、拓展练习五部分最终作为初一历史导学案主要内容, 并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将知识链接 (相关知识或课外阅读参考书目等) 作为机动内容适时出现。
(二) 导学案各部分内容设计意图及使用
1. 认定目标:即本节课学生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这部分我特别注意两个方面:
一是目标表述除了要科学、准确外, 要特别注意导学案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阅读的“地图”, 目标表述应尽可能具有可测性, 即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在预习、课堂学习和复习整理过程中所要达成的具体学习目标。如“说出”“写出”“背出”“找出”“根据……完成……”等就比较易于学生掌控。
二是在落实分层教学理念方面。由于初一第一学期缺少对学生历史成绩的摸底反馈数据, 同时出于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考虑, 尽可能避免部分学生一开始就丧失学习动力。我在初一上学期没有专门在此部分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要求, 而是希望全体同学都能尽可能的共同达成目标。但在初一下学期则根据上学期期末历史成绩将学生分为三个不同的目标等级, 即A等在班级历史成绩前20%的学生, B等在班级历史成绩前70%的学生, C等在班级历史成绩前10%的学生。如此划分是参照了许多高效课堂教学理论, 如典型的昌乐二中“271模式”。这样, 在目标认定中对不同等级的学生也会提出相应的目标要求, 从而使学生能够有的放矢, 量力而行, 一直前进。
2. 预习检测:主要采用填空题的形式来检测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达成情况。
虽然目前初升高考试中早已不再采用填空题这种普遍认为比较僵化的题型来考查学生, 但从版面控制、容量和效益角度, 采用这种题型的好处至少有三方面。一是有利于学生在自主预习历史教科书的过程中, 能够最直观有效确认基础知识点。因此, 设计中我通过使用说明提醒学生“请认真阅读教材 (XX页) 内容, 在课文中圈划出来, 独立回答下列问题, 并记忆。”二是有利于教师在课前批阅导学案过程中能够最直接地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从而准确把脉, 为课堂提速做好学情调查。三是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和标注知识要点的学习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使用, 相当一部分学生都能够养成预习完后在教材圈画出知识点的习惯, 同时, 这种圈画只针对关键词, 而非之前孩子们普遍存在的盲目的成行画线的低效行为。这也为今后学习中利用关键词绘制思维导图、把握试题题眼等学习训练打下良好的能力基础。
需要说明的是, 根据学生对导学案的适应情况和学习水平的逐渐提升, 我在初一上学期前十课导学案设计中普遍采用教材原文缺词填空, 而在其后的设计中则逐渐采用调整语序、合并同类词或抽象概括等手法对教材稍作修改, 从而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在文本中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为今后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铺路搭桥。
3. 共同探究:
鼓励学生通过同伴合作的方式完成相应的问答题或材料解析题。这部分的设计中我主要注重三个方面。
其一, 材料的选取与情境的创设。由于版面所限再加上学生刚接触导学案学习, 我最初多提示学生从教材上的某段史料、课文或图片中提取信息, 思考讨论。随着学生对导学案使用的熟练和对历史学习的逐步适应及方法的掌握, 我会选取部分课外典型材料或最新时事加以佐证, 引导学生从中提取有效地历史信息, 进而开阔视野, 提高能力。
其二, 适当的提示引导。为了针对不同层级的学生都能尽可能的获取到有效信息, 在某些问答题后面我会给出不同形式的温馨小提示。如用④提示该题有四条答案;提示此题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进行归纳梳理;或列出大体框架, 引导学生根据提示填出相应史实或结论, 从而掌握对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的评判思路;抑或提醒学生根据之前对某历史人物、事件的原因、意义或评价的方法来完成本题。总之, 适当的提示引导尽可能避免使学生产生望题生畏的心理, 使大部分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 让分层教学理念落到实处。
其三, 出于满足不同学生需要和历史学科史鉴功能发挥的考虑, 除了每课必须要求掌握的问题外, 我在每课的这部分尽可能都设计一道开放性试题供学有余力或思维活跃的学生自主选择完成。毕竟除了考试, 历史最有魅力的是它对我们今天生活的无声的影响。而一旦缺少了这些开放性问题, 导学案也必将沦为昔日学生异常厌恶的题海练习册。这也鼓励同学们能够不拘泥于教材, 打开思路, 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 寻找和感悟学习历史的智慧, 享受这份应有的乐趣。
4. 整理归纳:
帮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归纳本科学习要点, 重点是梳理历史脉络, 理清历史线索, 这是历史学习的关键一步。在这部分的设计中我在初一年级先后采用了三个阶段进行———理解打样、动手模仿、自主选择。
初始阶段, 即上学期前两个单元, 属理解打样阶段。经过与组内教师研讨, 我们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分别选择了相对来说最为恰当的知识归纳形式, 如表格、时间轴、结构示意图、思维导图等不同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完后将所学知识填入相应的位置上。通过这种训练, 使学生能够接触到不同的知识梳理方法, 并逐渐理解每种方法的优劣或不同教学内容所对应的最佳归纳方式。
在此基础上, 进入到动手模仿阶段, 即上学期的后两个单元。这一阶段引导学生能够根据学习内容按照要求规定的形式来梳理归纳所学知识。这是一个下水实践的过程, 通过这种方式, 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每种归纳方法的掌握情况, 便于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巩固练习, 从而使其真正掌握这些基本的历史学习方, 进而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历史线索和相应的知识网络。
最后, 在初一下学期就可以完全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完成对一节课所学知识的归纳整理。尊重个性, 多元呈现也是教师对不同层级学生的尊重和理解。如此循序渐进的过程中, 逐步实现的是学生从心理到能力上的自主。
5. 拓展练习:
即对本节课所学的巩固应用。为照顾到不同层级学生的需求, 一般多采用选择题为主, 后附有一道材料解析题。由于版面所限, 这部分试题必然是较为经典性的问题。其中, 选择题采取由易到难的设计思路, 这种学生熟悉的题型既便于学生接受、易于产生成就感而树立学习信心, 也有利于教师从中直接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基本掌握情况。材料解析题仍然采用由易到难的思路, 但最后尽可能设计一个与现实有关的启发性问题, 以照顾全体, 兼顾满足A层级学生的学习需要。
此外, 为了增添学生语文本的亲切感, 拉近与导学案的距离, 我在每个部分标题后都分别设计了不同的激励性的话语, 让学生在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也收获一份心理上的满足。如:“心中有目标, 你就会走向成功!”“翻开一页书犹如推开一扇窗, 你会看见满眼的绿色!”“不依附, 不从众, 让思考成为习惯!”“小试牛刀, 拾级而上, 顺达成功的顶峰!”
四、导学案的使用模式
在导学案的使用上, 我在和组内教师共同学习践行学校“五环三动”教学模式的基础上, 结合历史学科教学特点和学生实际, 在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同时, 有效融入了我组已有的教师小课题研究成果, 探索制定出切合我组实际的、以导学案为抓手的教学流程。
(一) 学案导学———根据课标、教学内容、学情、能力目标要求、学习方法、课件问题设计等多方面因素, 设计制定导学案, 在课前下发给学生。
具体内容分为必做和选做两部分, 即要求预习检测必做, 教师据此给基础分;其他内容学生根据自己预习情况选做, 教师在这一部分给出相应的附加分。 (落实三十九中“明确目标”“自主学习”环节[“五环三动动静转换”教学模式———大连市第三十九中学教学模式, 刘艳, 2015, 5])
(二) 摸底反馈———课前收全体或部分学生导学案, 批改, 反馈。
(三) 合作探究———课堂上, 导入新课后, 根据情况先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批改, 互相对照教材, 修改导学案, 扫平自主学习障碍, 并将导学案中的基础知识以关键词的形式落实到教材上。
各小组将学生问题汇总反馈, 共同探讨解决, 教师适时点拨。 (落实“互助探究、组间互动、师生互动”环节[同上])
一般在初一上学期前两个单元, 我坚持将导学案全批全改, 以摸清学情, 利于学生逐步熟悉导学案的使用, 养成自主学习习惯。之后, 只收各组组长的导学案进行批改, 然后指导组长组织组员进行小组内部对照批改, 总结出本组尚未解决的问题留待课堂上在班级交流分享、探究解决。待到初一下学期, 学生按照单元组内轮流上交导学案, 并根据教师批改带领组内其他同学进行对照批改。
(四) 情境点拨———教师根据学生反馈、教学设计等, 酌情布置任务, 引导学生合作、讨论、课堂展示, 适时点拨。
(落实“互动、点拨提升”环节, 此间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同上])
(五) 小结巩固———利用导学案先点拨方法, 再结合所学检验、归纳, 论从史出, 得出结论, 夯实所学, 提升认识。
巩固练习, 选择性完成导学案作业。 (落实“达标验收”环节[同上])
经过某一阶段的使用后, 我在导学案右上角又增添了“本课自学部分用时分钟”一栏。其目的, 一方面是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实时掌握, 以便于根据大多数学生完成时间的长短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难易做出一定的判断, 从而适当调整教学策略;另一方面也便于学生及时了解自己自学效率, 对学生是一种提醒和鞭策, 有利于其自主发展。
五、取得的成效
(一) 学生方面
1. 经过一段时间的导学案使用, 学生自主预习意识逐渐形成, 并随之养成了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利用导学案自主预习已经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他们会在每节课结束后主动向老师索要下节课的导学案, 并及时主动上交;根据导学案教师批改反馈来圈画落实教材要点也已经成为学生进行历史学习必备的有效方法。
2. 通过导学案学习,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 切实提升了学习历史的能力。
导学案中“认定目标”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自信心;“预习检测”让他们养成准确圈画知识要点的良好习惯, 感受到有效学习方法对提高学习效率的积极影响;“共同研究”中学生们尝到了合作学习乐果, 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思维习惯, 感受到历史学习的现实价值;“归纳整理”的过程, 学生逐步接触并学会了运用图表、示意图、知识结构、思维导图等梳理历史知识的基本方法;“拓展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 收获了学习的喜悦。复习阶段, 学生捧着一学期导学案, 回顾所学, 查漏补缺, 导学案成为他们自主学习, 复习和总结的学习宝典。
(二) 教师方面
1. 导学案成为教研组内教师多种教科研成果综合运用的成果, 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在导学案设计使用的过程中, 巧妙融合了我组教师已有的课题研究成果, 将我之前关于时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运用策略、教学前测问卷、芦翠老师历史课本剧的编写和运用、利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策略等研究成果都融入其中, 并根据不同的年级有所侧重, 使学生享受到教师智慧教学的成果, 推动我校历史教学水平的整体发展。
2. 导学案教学在课堂转型的探索实践中, 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最大的成果。
多年来的课程改革与探索中, 不乏对美好教育丰满的理想与构图, 但能落到实处, 真正是学生受益的少之又少。究其原因, 我们不得不承认, 方法和技术是必须的, 也是最容易学会的, 最难解决的是观念!思想是行动之本, 理念是课改之源, 头脑在任何时候都比嘴巴和手脚重要。这段时间的探索中, 我开始更多的关注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关注学生的所思、所乐, 关注个体差异、目标与学生、不同学生与不同目标, 思考的是怎样将理论与实践有效对接, 从而真正推动课堂转型。观念的转变让我看到课改前行路上的希望和动力。
六、新的思考
经过学习、研读相关资料, 我也发现了自己在导学案设计和运用中存在的不足。例如, 怎样将史料运用和情境创设相结合, 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史料的能力;接下来如何重点讲思维导图训练逐步引入到导学案教学中, 使之成为促进学生自主梳理归纳、提升思维水平的主要方法。
此外, 针对不同年级和课标要求, 抓住细节, 运用分层教学理念落实到位, 逐步构建出一套切合我校或区域实际的导学案体系是下一步实践研究的目标。教学中, 我也深深感受到教学评价体系亟待完善跟进, 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导学案对自主学习的促进作用, 未来我探索学习的方向。
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 那么教师就是从事这门艺术的工匠;而能否成为能工巧匠, 则取决于工匠的技巧和钻研。我愿成为一位勤于钻研的巧匠, 更愿通过我的精雕细琢, 让我的课堂教学不断的焕发出新的色彩, 让我手中的教材历久弥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3.
[2]张海晨, 李炳亭.著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10.10
[3]尹兴宇.课堂转型的探索与实践——中山区课堂教学改革的创新之路[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4]张福涛.翻转课堂导学案编写指导与案例分析[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 2014.9.
[5]李炳亭.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10.8.
一、“导学案”有效地解决了“先学”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
“导学案”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经验以教材为依据进行设计的。它是指导学生“先学”学什么和怎么学的一种载体。教师本着“已有知识+新知识”的思路设计的导学案通过指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会了吗”“会学了吗”,给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使得学生学有目标、学有方法、学有规律、学有检测。首先,学生要根据学案的指导,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先学”,利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完成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这样有指向性地放手让学生“先学”,既避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盲目性,也重新构建了学习流程。其次,“导学案”从学生“先学”的角度出发设计课程,注重学生的自主参与,即课前让学生根据学案主动预习,并从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进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上学生依据学案积极主动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后让学生根据学案的引导去拓展知识,提升能力。既实现了有目的的“先学”,又巧妙地实现了课堂的“翻转”。
二、“导学案”有效地解决了“后教”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按照事先设计的教学过程,带着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预设性很强,学生基本处于被动状态。而“导学案”教学则是学生自主学习在先,是“先学后教”,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自然会引发形形色色不可预见的问题,教学有了很大的不确定性,生成性更强。教师只能根据学生的“学”来决定自己的“教”,因此,课堂的设计就更富有弹性,更要展示教师的教学机智和自身水平。这给教师的教学方式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又促成了课堂流程的变革。“导学案”从导学、导思、导法、导练、导测等入手进行设计,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而难以解决的问题则可以在小组内通过合作学习解决,合作还不能解决的共性问题教师才会做点拨指导。这样,相当一部分内容,是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环节来完成的,课堂无疑变成了“先学后教”。因此教师不得不关注学生在课前做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学会些什么和感受到什么等。课堂上教师讲什么、讲多少、怎么讲,完全由学生的学来决定,教师只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服务者,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导学案”是一种智慧的创新,体现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旨在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下教与学的关系,因此,教师首先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要时刻牢记自己的“教”重在引导,这种引导要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课前要指导学生按照学案进行预习,带着学案中的问题去读书,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中,教师要科学使用学案,借助学案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进行思维碰撞,从而优化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导学案”改变了课堂的结构模式,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导学案”的设计理念是“先学后教”,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直接的变化就是课堂结构模式的优化,即由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反馈展示——达标检测——迁移延伸等几个基本版块构成。每一个版块的功能都是不一样的。在这里自主学习是基础,合作交流是解惑提高,反馈展示则是教师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和点拨提升的环节,达标练习则是知识的巩固与升华,迁移延伸则是能力提升。这样的课堂结构让学生有了参与的基础、参与的机会、参与的欲望。在这样的课堂环节中,学生成了学习的主角。课前预习、自主学习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合作交流又是学生相互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反馈展示则是学生展示自己所学、所思、所惑的空间。这些环节突出了学生的“学”,同时也检测了学生的“学”,更使教师有了教的依据、教的内容。课堂流程的改变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则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和设计者。
“导学案”是以“先学后教”为出发点来设计的,它通过教师巧妙的问题与情境创设,有效地引导学生“先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不仅使学生有充足的自学、思考、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而且教师又可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具体情况进行“后教”,使教学做到了有的放矢。因此,运用“导学案”教学,无疑是乡村学校实现“先学后教”“翻转课堂”的途径之一。同时,我们也感到翻转课堂应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而定,不是什么类型的课都适于翻转,而且翻转课堂更需要教师具备高超的组织能力和高水平的业务能力,否则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知识点1.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
按边:①两组对边分别平行;②两组对边分别相等;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
(2)
按角: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3)
按对角线:对角线互相平分,在选择以上方法时,应根据题目条件合理选择,若条
件中有对边相等或对边平行可从边入手;若涉及到对角线可从对角线入手;若涉及到角可考虑从对角相等入手,三类方法中选择边进行判定的较多.
知识点2.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应用
(1)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中边的性质可以证明两边平行线或两边相等;
(2)
角的性质可以证明两角相等或两角互补;
(3)
对角线的性质可以证明线段的相等关系或倍分关系.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为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线段平行及垂直提供了理论依据.
知识点3.三角形中位线
(1)三角形有三条中位线,每一条中位线与第三边都有相应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
(2)三角形的三条中位线把原三角形分成可重合的4个小三角形,因而每个小三角形的周长为原三角形周长的,每个小三角形的面积为原三角形面积的.
1.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D=AC,AD⊥AC,E是AB的中点,F是AC延长线上一点.
(1)若ED⊥EF,求证:ED=EF;
(2)在(1)的条件下,若DC的延长线与FB交于点P,试判定四边形ACPE是否为平行四边形?并证明你的结论(请先补全图形,再解答);
(3)若ED=EF,ED与EF垂直吗?若垂直给出证明.
2.如图,在菱形中,点,分别在边,上,平分,点是线段上一动点(与点不重合).
(1)求证:;
(2)当,时.
①求周长的最小值;
②若点是的中点,是否存在直线将分成三角形和四边形两部分,其中三角形的面积与四边形的面积比为.若存在,请求出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如图,AM是△ABC的中线,D是线段AM上一点(不与点A重合).DE∥AB交AC于点F,CE∥AM,连结AE.
(1)如图1,当点D与M重合时,求证:四边形ABDE是平行四边形;
(2)如图2,当点D不与M重合时,(1)中的结论还成立吗?请说明理由.
(3)如图3,延长BD交AC于点H,若BH⊥AC,且BH=AM.
①求∠CAM的度数;
②当FH=,DM=4时,求DH的长.
4.已知: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E,点G为AD的中点,连接CG,CG的延长线交BA的延长线于点F,连接FD.
(1)求证:AB=AF;
(2)若AG=AB,∠BCD=120°,判断四边形ACDF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5.如图,在▱ABCD中,点E、F分别在边CB、AD的延长线上,且BE=DF,EF分别与AB、CD交于点G、H.求证:AG=CH.
6.如图,在▱ABCD中,∠ACB=45°,点E在对角线AC上,BE=BA,BF⊥AC于点F,BF的延长线交AD于点G.点H在BC的延长线上,且CH=AG,连接EH.
(1)若BC=12,AB=13,求AF的长;
(2)求证:EB=EH.
7.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BD为对角线,AE⊥BD,CF⊥BD,垂足分别为E、F,连接AF、CE.
求证:AF=CE.
8.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为AB的中点,F为BC上一点.
(1)如图1,若AF⊥BC,垂足为F,BF=3,AF=4,求EF的长.
(2)如图2,若DE和AF相交于点P,点Q在线段DE上,且AQ∥PC,求证:PC=2AQ.
9.已知:如图,AD是△ABC的中线,E为AD的中点,过点A作AF∥BC交BE延长线于点F,连接CF.
(1)如图1,求证:四边形ADCF是平行四边形;
(2)如图2.连接CE,在不添加任何助线的情况下,请直接写出图2中所有与△BEC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10.如图,在△ABC中,AB=AC,点D,E,G分别在BC,AB,AC上,且EG∥BC,DE∥AC,延长GE至点F,使得BE=BF.
(1)判断四边形BDEF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若∠C=45°,BD=2,求D,F两点的距离.
11.在▱ABCD中,点E为CD边上一点,点F为BC中点,连接BE,DF交于点G,且GA=GD:
(1)如图1,若AB=AE=BG=6,AE⊥CD,求AG2的值;
(2)如图2,若EM平分∠BEC,且EM∥DF,过点G作GN⊥BE交AE于点N且GN=GE,求证:AE⊥CD.
12.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O是对角线AC的中点,点M为BC上一点,连接AM,且AB=AM,点E为BM中点,AF⊥AB,连接EF,延长FO交AB于点N.
(1)若BM=4,MC=3,AC=,求AM的长度;
(2)若∠ACB=45°,求证:AN+AF=EF.
13.在▱ABCD中,连接对角线BD,AB=BD,E为线段AD上一点,AE=BE,F为射线BE上一点,DE=BF,连接AF
(1)如图1,若∠BED=60°,CD=2,求EF的长;
(2)如图2,连接DF并延长交AB于点G,若AF=2DE,求证:DF=2GF.
14.已知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E⊥BC于E点,DF平分∠ADC
交线段AE于F点.
(1)如图1,若AE=AD,求证:CD=AF+BE;
(2)如图2,若AE:AD=a:b,试探究线段CD、AF、BE之间所满足的等量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结论.
15.如图1,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F分别在边AD,AB上,连接CE,CF,且满足∠DCE=∠BCF,BF=DE,∠A=60°,连接EF.
(1)若EF=2,求△AEF的面积;
(2)如图2,取CE的中点P,连接DP,PF,DF,求证:DP⊥PF.
16.在▱ABCD中,∠ADC的平分线交直线BC于点E、交AB的延长线于点F,连接AC.
(1)如图1,若∠ADC=90°,G是EF的中点,连接AG、CG.
①求证:BE=BF.
②请判断△AGC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授课时间:2014年
月
日
学案编号:820315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主备:王亚
复备:史天蓉
彭红
审批:王亚
印数:130
15、《喂---出来》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哂笑、牟取”的读音词义。理解运用文中30多个成语; 2.了解作家及科幻小说的文体特征; 3.了解小说的情节,理解作品的主旨;
4.把握文意,理解作品的深意,培养学生阅读科幻小说的兴趣; 5.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正确认识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本文现实与想象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2、难点:⑴ 想象奇特的艺术美。⑵ 文章中两处照应题目的“喂──出来”的作用。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星新一,日本现代小说家。被尊称为“日本微型小说之父”。
2.文体介绍: 科幻小说,小说类别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像。通常将“科学”“幻想”和“小说”视为其三要素。是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文学样式。一般认为英国诗人雪莱之妻玛丽·雪莱(1797—1851)的《弗兰肯斯坦》是第一部科幻小说,法国作家凡尔纳被誉为科幻小说之父。我国高士其等也写过不少优秀科幻小说。
一、课前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哂〔 〕笑 牟〔 〕取 众目睽〔 〕睽 棘〔 〕手 ....铆〔 〕钉 贪婪〔 〕 履〔 〕行 ...
2、解释词语
哂笑:
牟取:
棘手:
众目睽睽:
莫衷一是:
不容置疑:
3、文章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4、小说表达了怎样一个主旨?
二、课上学习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三)精读课文,探究与交流
(1)通过感知,我们知道了小说中有一个深不可测的洞,而面对着这个洞,人们有各种各样的表现,而小说的结尾更是奇特,那奇怪的叫声和小石头从那里来?天上掉下那块石头后,又会发生什么呢?
(2)文中结尾两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可是,他只顾眯着眼睛得意洋洋地眺望着远处的地平线”,此处描写反映了人们怎样的心理?给人以怎样的启示?
(3)假如将文章内容的设计化为四幅漫画,想一想四幅画应各画什么内容?
(4)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人们应怎样处理废水、废气、废物?为什么这样处理?
(四)课堂小结
(五)达标测试
1.根据语境或成语的意思填空,使成语完整。
例①:精神上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百无聊赖)
例②:把一只秤砣缚在一端,小心翼翼地往下放。
A.画竹子前竹子的完整形象已在胸中。比喻做事之前已有通盘的考虑。(胸有_______)
B.不容许有什么怀疑。(不容_______)
C.他苦苦地思索着,这究竟是什么道理。然而,在众目_______之下决不能就此作罢。
D.他只顾眯着眼睛得意_______地眺望着远处的地平线。
2.下列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箱盖在这个洞的上方自动地打开,原子能反应堆的费料就倾泄到这个洞里。
B.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莫忠一是。
C.在离村庄更近的地方,一座小小的庙建造起来了,并且还副带建造了一个广场。
D.振耳欲聋的声音源源不断地从扩音机里传了出来,经久不息。
3.下面对文章进行分析的语段留有空缺,请填入恰当的词语。
作者认为,不顾环境污染,漠视环境污染,苟且偷安,终究要_________其果。破坏大自然,必定会遭到大自然的_______。保护生态环境,需要的是_______眼光,不能只顾_______不考虑未来。
4.文中写到“头顶上传来奇怪的叫声”,“从刚才发出声音的那个地方飞来一块小石头”。作者这样想象和这样写的根据和意图是什么?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离骚》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了解屈原和他的主要政治理想;
3.疏通文本字、词,指导学生准确、通顺、带感情的朗读文本。
【知识链接】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
人,杰出的政治家和
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他的代表作《
》,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 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 主义杰作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受《诗经》的某些影响,但同它有直接血缘关系的还是在南方土生土长的歌谣。在战国中期,随着屈原等人的一系列作品出现于楚国文坛之后,楚辞于是形成为一代文学样式。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了许多不朽作品。在他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一些楚辞作家: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之外,《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怀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其次,楚辞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变幻,词藻华美,对偶工巧,以大量的“兮”字作衬字。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离骚”的含义
关于《离骚》篇名的涵义,古今各家说法不一。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释为“离忧”。班固在《离骚赞序》中释为“遭忧”。王逸在《楚辞章句》中释为“别愁”。后人多各从其一说。近世学者,则有人据《大招》“伏戏《驾辩》。楚《劳商》只”及王逸注“《驾辩》《劳商》,皆曲名也”,认为“劳商”与“离骚”均系双声字,“离骚”即“劳商”之转音,因而推论《离骚》本为楚国 古乐曲名。【学法指导】
1.借助课文注释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理解诗的大意,掌握重点诗句的翻译及重点字词的含义;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及其对后世国民精神的影响;了解楚辞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细心体会其节奏、韵律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诵、品悟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学习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达标训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修姱(kuā)
朝谇(zuì)谣诼(zhuó)
揽茝(chǎi)B.溘死(kè)
侘傺(chà chì)鸷鸟(zhì)
方枘(ruì)C.芰荷(zhī)
偭规矩(miǎn)革几· 羁(jī)
攘诟(rǎnɡ)D.方圜(huán)
杂糅(róu)岌岌(jí)
兰皋(ɡāo)2.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太息(叹息)以掩涕(掩面流泪)兮,哀民生之多艰
B.余虽好修姱(修洁美好)以革几羁(束缚)兮,謇朝谇而夕替 C.伏(保守)清白以死(为……而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D.不吾知其亦已(罢了)兮,苟余情其信(相信)芳(芳香)3.下列各组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A.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B.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C.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D.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开创了诗人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
B.我国文学史上素以“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指《诗经》,“骚”指《离骚》,代指《楚辞》。
C.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两大优秀传统,其中现实主义源头是《诗经》,浪漫主义则创始于《楚辞》。
D.“楚辞”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屈原创制的一种诗歌体裁;另一个是指刘向辑录的屈原作品集。
5.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时楚国人。他学识渊博,明于治乱,擅长外交辞令。起 初深得国君信任,曾先后任左徒、三闾大夫,后屡遭奸臣陷害,先后两次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攻破楚国郢都,屈原于夏历正月十五日怀石投汨罗江而死。
B.《离骚》是屈原遭奸臣陷害,第二次被放逐到江南时的作品,也是屈原的代表作。全 诗370多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C.屈原的作品还有《九章》、《九歌》、《天问》等。
D.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
他在我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6.提取下列材料中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句字,解释“端午节”。①端午节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②端午节的时间是在每年的夏历五月初五这一天。
③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但大我认为源于纪念投旧罗江自沉的战国时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④过端午节人们通常要赛龙舟,今年湖北就举行了龙舟竞渡活动,香港、澳门也派了代表队参加。
⑤过端午节时南方各省区人们通过要吃粽子,这是用箸叶包裹糯米而煮成的一种食品。
端午节是
【拓展阅读】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原本是古代南方“百越”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他们生活在水乡,断发纹身,自比是龙的子孙,每至端午,便举行神秘而隆重的祭祖庆典(见闻一多《端午考》)。
◆端午节与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占楚国都城,楚三闾大夫屈原目睹国破民辱,痛不欲生,挥笔留下绝笔之作《怀沙》,于 五月五日抱石自沉汨罗江中,以高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烈的爱国主义乐章。相传屈原沉江,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划船前去拯救;拯救不得,便争先恐后打捞他的真身;打捞不得,便把饭团、鸡蛋投进江里,喂饱鱼虾鳖蟹,以免它们啮噬三闾大夫。从此,每到这个日子,人们便纷纷争渡江中,投以饭食,祭奠英魂,一个普通的民俗节日便慢慢演变为含有特殊意蕴的全民族的盛大祭典,代代相衍,传流不息。
◆端午节最初的习俗◆ 端午的古风习原本很多,有悬艾、插蒲、斗草、浴兰、射圃、系彩、涂臂、佩香囊、赠朱索、贴赤符、采术、蓄药、烹鹜、葅龟、蒲酒、枭羹,等等。但经过岁月流水的淘洗,许多风习都已渐远渐淡、湮没无闻,惟有与祭奠屈子紧密相系的食粽和竞渡,却与时演进、蔚为大观。
◆食粽◆ 汉代就已出现了用草木灰水浸泡的碱水粽。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食品。南北朝时期,粟米中还掺杂板栗、赤豆、肉类等物,掺入药材的称为“益智棕”。“大唐粽子”更有讲究,用米“莹白如玉”,锥形、菱形,花样翻新。粽馅各地有异。北方多枣粽、松子粽、胡桃粽,南方多豆沙粽、火腿粽、蛋黄粽。苏东坡《端午帖子词》中“时见粽里觅杨梅”、“水团冰浸砂糖裹”,咏的是果粽和糖粽;元代舒桢“碧艾香蒲处处忙”,说的是艾叶粽;清代董元恺“萦丝楚粽,巧借针线逢”,描述的是绫罗包裹、针线缝合的粽子。清人还有食粽的谜语:“三角四楞长,珍珠里面藏。欲尝其中味,解带脱衣裳。”至于粽联、粽话,更是烟雨葱茏,机趣万方。
◆竞渡◆ 比之食粽,竞渡更具祭奠庆典的隆重气氛和壮丽色彩,显示出凝聚力和群体性的震撼感。竞渡起源于屈子故里。南朝梁代宗懔《荆土岁时记》曰:“午日竞渡舟楫,拯屈原也。其舟轻,谓之飞凫。”贵州苗族同胞则在五月举行“龙船节”。渐次,风染塞北关西、海峡两岸。1736年(乾隆二十九年),台湾知府蒋元君在台南法华寺半月池主持龙舟赛,开启了台湾端午竞渡的风习。年年盛况,节节胜景,外国友人也按捺不住,越南、朝鲜、日本,乃至远在欧洲的英国,都先后上演端午龙舟竞渡的活剧。1991年端午节,屈子第二故乡湖南岳阳市举办了首届国际龙舟节,将“龙头”抬入屈子祠内“上红”(披红带)、“开光”(点睛),宣读祭文,60余万中外人士三鞠躬后将龙头抬向汨罗江,奔向竞渡赛场,欢声雷动,盛况空前。(刘宝田)
◆端午在韩国◆2005年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巴黎时间2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对此,专家称:无形遗产属于全人类共享,韩国申报成功并非坏事。
《离骚》导学案
(二)【使用说明】
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基础上,认真研读学案; 2.限时独立完成,规范书写。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2.梳理文章脉络,了解屈原在文本中的人物形象。【预习目标】
1.结合课本注释,理解文中一些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了解文章大意,初步感知屈原的人物形象。【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认真揣摩,借助工具书和注释,逐句翻译课文,疏通大意。【重点探究】
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达标训练】 1.文言知识 A、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
忳郁邑余侘傺兮:
何方圜之能周兮:
进不入以离尤兮:
芳菲菲其弥章: B、古今异义
怨灵修之浩荡兮:
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
自前世而固然: C、词类活用
步余马于兰皋兮:
固前圣之所厚: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屈心而抑志,忍尤而攘诟: D、特殊句式
不吾知其亦已矣: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2.翻译。
A、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B、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C、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D、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3.合作交流:
《离骚》一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文章翻译:
我揩拭着辛酸的眼泪,声声长叹,哀叹人生的航道充满了艰辛。我只不过是洁身自好却因此遭殃受累,早晨去进谏,到傍晚就遭毁弃!既因为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又因为我采集白芷而给我加上罪名。这些都是我内心之所珍爱,叫我死九次我也绝不改悔!我只怨君主啊!你是这般无思无虑,始终是不能明察我的用心。你周围的侍女嫉妒我的姿容,于是造出百般谣言,说我妖艳狐媚!那些贪图利禄的小人本来就善于投机取巧,方圆和规矩他们可以全部抛弃。追随着邪恶,背弃了法度,竞相以苟合求容作为处世准则。我忧郁烦闷,怅然失意,我困顿潦倒在这人妖颠倒的时期!我宁愿暴死而尸漂江河,也绝不和他们同流合污,沆瀣一气。哦,那凤鸟怎么能和家雀合群?自古以来本就这样泾渭分明。哪有圆孔可以安上方柄?哪有异路人能携手同行!
我委屈着自己的心志,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暂且忍痛把谴责和耻辱一起担承。保持清白之志而死于忠贞之节,这本为历代圣贤所赞称!我后悔,后悔我当初没有看清前程,迟疑了一阵,我打算回头转身。好在迷失方向还不算太远,掉转车头,我依旧踏上原来的水驿山程。我走马在这长满兰草的水边高地,我奔向那长有椒树的山丘,暂且在此停息。我既然进言不听反而获罪,倒不如退居草野,把我的旧服重整。我裁剪碧绿的荷叶缝成上衣啊!又将洁白的莲花缀成下裙。没人理解我,就让他去大放厥词吧!只要我内心是真正的馥郁芳芬。我把头上的帽子加得高而又高啊,把佩带加的很长很长。芬芳与污垢已经混杂在一起,唯独我这光明洁白的本质未曾蒙受丝毫减损。急匆匆我回过头来纵目远望,我要往东南西北观光巡行。我的佩饰如花团锦簇、五彩缤纷,喷吐出一阵阵令人心醉的幽香清芬。
人生各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喜爱,我却独独爱好修洁,习以为常!就算把我肢解了我也毫不悔改,难道我的志向会因受挫而改变
《离骚》导学案
(三)【使用说明】
1.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基础上,认真研读学案; 2.限时独立完成,规范书写。
【学习目标】
1.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2.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预习目标】
结合背景资料和文本知识,体会文章所流露出的强烈的情感,并试着总结文章特色。【学法指导】
反复诵读,结合历史和对全文的理解,从不同角度概括文章特点,分析人物性格。【重点探究】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
【达标训练】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①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
②谣诼谓余以善淫(放荡)
③延伫乎吾将反(久久)
④回朕车以复路兮(皇帝的谦称)
⑤进不入以离尤兮(到朝廷参政)
⑥忍尤而攘诟(排斥)
⑦宁溘死以流亡(突然、忽然)
⑧苟余情其信芳(苟且)
A.①③④⑤⑦
B.①③⑤⑦⑧
C.②④⑥⑧
D.①③④⑥⑦
2.与“吾独穷困乎此时”中“穷”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吾闻穷巷多怪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D.复前行,欲穷其林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偭规矩而改错
②吾独穷困乎此时
③何方圜之能周兮
④忽反顾以游目兮
⑤佩缤纷其繁饰兮
⑥自前世而固然
⑦宁溘死以流亡兮
⑧伏清白以死直兮
A.①②③⑤⑥
B.②③④⑤⑥
C.①④⑤⑧
D.②③⑤⑧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鸷鸟之不群兮
②伏清白以死直兮
③屈心而抑志兮
④亦余心之所善
⑤固前圣之所厚
⑥伏清白以死直兮
⑦何方圜之能周兮
⑧夫孰异道而相安
⑨哀民生之多艰
A.①/②⑤⑦/③/⑥/⑨/④⑧
B.①/②④⑤⑧⑦⑩/③⑥
C.①/②④⑤/⑦⑧⑨/③⑥
D.①/②④⑤⑦/⑧⑨/③/⑥
5.下面对课文的语言特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象征手法。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
B.运用大量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的表现政治、思想意识方面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
C.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上下句组成,使全诗具有循环往复之美。
D.运用了对偶、夸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全诗具有异彩纷呈之美。6.用原文句子默写。
诗人不只是为自己鸣不平,而且以博大的胸怀,对人民寄予了深厚的同情的语句是。
诗人怨恨楚怀王昏聩糊涂、轻信谣言的语句是
。继而指斥奸佞小人违背规矩,追随邪曲,为了顺适人意,不惜歪曲真理的语句是。
诗中体现诗人要坚持美与善的理想和坚定信念,至死不渝的诗句是。
屈原作品中的一些名句:
本文就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谈一下使用后的几点体会和建议。
一、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的编写特点
(1) 全面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和目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 提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 要面向全体学生, 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特别强调了数学教育是整个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 课程内容注重了十个核心概念, 充分体现了“四基”
教材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注重了十个核心概念, 十个核心概念包括如下: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学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充分体现了“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活动经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十个核心概念内容和“四基”有机地结合。
“综合与实践”内容的设置, 如课题学习《制作无盖的长方体纸盒》、《丢弃了多少塑料袋》和数学活动《设计包装纸箱》、《平面图形的镶嵌》等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积累了学生的活动经验。尤其是教材尾页设计的数学活动评价表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个创举。
(3) 部分概念和定理的引入别出心裁
如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的引入。原来一般在学习了特殊四边形矩形的性质和判定后才引入。
如图, Rt△ABC中, ∠ABC=90°,
BO是AC边上的中线, 求证:
证明:延长BO到D, 使OD=OB, 连接AD、CD。
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 根据矩形的对角先相等而得出结论。
而苏科版八年级数学教材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时便引入了。取一张直角三角形纸片, 按下列步骤折叠:
问题:把纸片展开如图 (4) , 连接CD, 你有什么发现?问题导引:图中与AD相等的线段有哪些?CD与AB的大小有什么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学生动手折纸发现结论, 直观而有趣味性。
又如, 在引入三角形的高这个概念时, 原来一般通过画图给出概念, 而苏科版七年级数学教材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在△ABC的顶点A上, 另一端从点B出发移动到点C, 在这个过程中, 哪些线段、角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问题导引:你认为橡皮筋在运动过程中, 有哪些位置比较特殊?
有的学生说垂直的位置比较特殊, 有的学生说∠BAD=∠CAD时, 还有学生说BD=CD时位置比较特殊, 从而引出三角形的高、角平分线和中线。
本例也是通过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发现结论, 渗透了运动变化的思想。
(4) 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体现了螺旋上升的原则
教材在呈现数学内容与思想方法时, 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采用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
例如, 函数从八上的一次函数到八下的反比例函数, 再到九下的二次函数, 概率与统计从七下的《数据在我们周围》--普查和抽样调查、统计图, 《感受概率》—确定与不确定、可能性, 到八上的《数据的集中程度》—平均数、众数、中位数, 到八下的《认识概率》, 到九上的《数据的离散程度》, 再到九下的《概率的简单应用》, 体现了螺旋上升的原则。
有的教师认为, 教材的不少知识采取螺旋式的形式渗透, 初一讲一点, 初二讲一点, 甚至到初三再重新认识, 总觉得一个知识点学得不全, 就学别的了, 而且到以后学的话又要复习前面的知识。章与章之间衔接不起来, 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总感觉没有老教材的编排体系好, 老教材由浅入深、一步到位, 知识的前后联系紧密。
本人认为螺旋上升比一步到位好,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每个学期的教材有代数的内容, 有几何的内容, 有概率与统计的知识, 内容丰富, 大多数学生喜欢概率与统计的知识, 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防止了学生过早的两极分化。
二、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的编写建议
(一) 苏科版教材部分内容的编排顺序, 有待调整
1.《一元一次不等式》这一章编排在八下的第一章, 广大一线教师使用起来感觉有些不便, 普遍认为不等式的学习太迟了一点。
苏科版教材把一元一次不等式安排在一次函数后面, 学习一次函数的性质与应用都要用到不等式, 七下的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八上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象限内的点的取值范围问题等都受到限制, 确实编排不合理。建议编排在七下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前学习。
2.学完整式乘法后马上学习因式分解, 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七年级第九章《从面积到乘法公式》学完整式乘法后马上学习因式分解, 学生常常会混淆, 出现因式分解完再做整式乘法的情况, 建议把因式分解这部分内容往后挪, 让学生对整式乘法的知识熟练掌握后再教。
3.二次根式与勾股定理孰先孰后?
苏科版教材把《二次根式》放在九年级学, 而八年级学习《勾股定理》时, 运算中要用到与二次根式有关的知识, 现在只能让学生对一个二次根式暂不化简, 这会不会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产生影响?发现现在九年级的有些学生往往对一个根式不化简, 不知是否是八年级学习留下的后遗症?如果先学二次根式然后学习勾股定理这样能更好地掌握勾股定理和二次根式。
4.等腰梯形知识的最佳切入点。
等腰梯形的知识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安排在八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学习, 做有关等腰梯形的练习时, 往往用到平行四边形的知识, 而平行四边形的内容要在后面《中心对称图形》这一章学。2011的新课标已删去等腰梯形的相关要求, 如果要补充学习, 应放在正方形后面学习比较合理。
(二) 课标删掉的部分内容可作为阅读材料选学
课标删掉了因式分解中的十字相乘法。但十字相乘法在解题过程中作用很大, 特别是解决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应用问题时, 用十字相乘法解题省时高效。比如解方程x2-x-2=0时, 如果会十字相乘法, 学生心算就能求出答案, 既省时又省纸。
又如课标删去了射影定理, 有关线段的计算, 有时用射影定理比较简洁。所以课标删掉的部分内容可作为阅读材料选学, 拓宽学生的视野。
关键词:苏科版教材;初中数学作业;教学创新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五个年头,大家都比较关注课堂教学的改革,但對于“作业”问题有所忽视。高效、高质的作业对于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对作业问题予以高度重视。
一、作业在教学中的作用
作业是载体,它为教学服务。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业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理解作用。理解就是笑话。消化方能巩固和深化。课上听懂,并不代表学会,课下休息、看书、思考、讨论,方可悟通。学会并非熟练,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练习,久练才熟,熟能生巧。
(二)调节作用。在学生心理发展的系列中,自我评价的能力是最为落后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评价往往是不准确的,必须借助于教师的帮助才能提高准确度。经常得到学生学习情况的准确评价,教师才能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把握教学指向,取得最佳教学效率。学生也才能及时调整学习计划,准确把握学习指向,取得最佳学习效率。实际上,学生做作业速度的快慢、难易的感觉、对错的比例,都为学习评价提供了准确的客观依据,所以,最佳教学与学习效果的取得是不能离开作业的调节作用的。
(三)发展作用。作业对学生智力、非智力因素及创造才能的发展都有积极作用。作业活动始终伴随着观察、思考、想象、记忆等智力活动。这种智力活动是以已有的智力水平为基础的,同时又在解决具有一定难度的课题中使智力得到锻炼并向更高的水平发展。作业活动往复循环,使得学生的智力水平不断提高。作业对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兴趣、意志、习惯、品德等方面。此外,学生的作业大多数是独立完成的,大脑对已知信息重新编排,形成新的信息。对于同一个题目,不同学生的思路不同,方法自然也不同,自然包含着各自不同的独创因素。
二、教学实际中作业处理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内容一刀切。长期以来,我们都习惯布置所有学生做同样的祖业,但同样的作业对不同的学生造成的课业负担是不同的,容易早场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状况,一刀切的作业内容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作业形式单一,作业布置随意、量多。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作业基本上都是书面作业,主要是计算或列式解答,数学作业基本上等于解题。另外,布置作业一般都是在下课前进行,随意性很强。有的老师喜欢搞题海战术,追求多多益善。随意、超量的作业给学生加重了负担,增加疲劳度。
(三)作业批改方式陈旧。目前,学生的作业一般都是由课代表收齐后交给老师,老师判正误,然后打上优良差等级发还给学生,有错的就订正。学生作业,教师批改,学生再订正,批改作业的过程只是一个机械过程。这样的作业批改枯燥而乏味,缺乏人文关怀。
虽然大多数教师都认识到了这些问题及其弊端,但又没有去探索创新。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因此,作为老师应对作业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树立正确的现代作业管,明确作业与教学的关系。
三、苏科版教材中初中数学作业创新探索
我在自己的教学实际中,非常注意关注课堂和作业,努力使自己与新课程改革同步,改革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使作业设计与评价达到最优化,减轻学生负担,提高作业有效性,促进学生发展。以下是我对初中数学作业的探索和思考:
(一)实践性作业,培养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1.实验作业。在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后,我布置了利用小镜子、标杆、皮尺等测量工具去测量操场上旗杆的高度;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之后,布置利用直角三角板、刻度尺去估算学校教学楼梯的倾斜角度。这些动手操作性作业,不仅使学生牢固掌握了所学知识,并能与生活实践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动手制作性作业。动手制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要通过想方案、查资料、画图纸、找材料,特别是在动手制作和反复试验阶段,通过不断尝试错误而产生新思维。例如,初一新生一开始要学习“数轴”的概念。我布置同学回家观察温度计,并用卫生筷制作一支仿真的温度计。然后在上新课时准备一些温度计发给学生,让他们仔细观察有哪些做得不完善或不正确的地方。这样不但让学生体会到了数轴的形象,而且感觉到了创造数学的过程。对于教学目标来说,数轴的三要素尽显其中,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为接下去画数轴,在数轴上找表示有理数的点和说出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有理数,以及下一节数轴上有理数大小的比较等问题扫清了理解上的障碍。
(二)探究性作业
1.观察作业。观察是思维的窗户,它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发现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如学习“轴对称图形”时,可布置这样的作业;例如观察一些蝴蝶、电扇等平面图形的形状,有什么发现?对具有这种特征的图形有什么感觉?
2.小课题探究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经验进行探究,不仅能深入理解数学、体验乐趣,而且能自主建构知识。教师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究、实验、思考与和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如,学习相似三角形有关知识后,教师设计作业:请用所学知识测量出学校旗杆的高度,要求画出示意图,简单说明测量原理(以小组为单位完成)。
四、结语
【导学案苏科版】推荐阅读:
初中物理教案苏科版06-14
苏科版八下生物教案06-27
苏科版八下数学知识点05-29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06-09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期末06-26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10-06
苏科版三年级上册音乐11-01
团圆苏科版美术教案韩冬设计09-13
苏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教案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