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专业学生商务英语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以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因材施教的相关理论入手,在总结分析该院校6个二级学院、28个专业学生学习人文素质基础差异、个性特征差异、专业差别的基础上探讨因专业施教的方法,从而解决不同专业学生对思政理论课乐学、善学、学有实效的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理工专业学生商务英语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理工专业学生商务英语论文 篇1:

如何改善高职院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课堂消极参与

课题项目:江苏商贸职业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高职院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课堂消极参与研究”

【摘要】高职高专院校以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为主要培养目标,对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而言,英语学习能够有效的提升他们的职业素质水平,同时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学好英语这门课程至关重要。不过从当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在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英语课堂参与消极的状况,针对于英语学习是十分不利的,必须要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改善,并最终确保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英语课堂;参与;改善

一、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及参与课堂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主要是指高职院校中除了进行英语专业学习的所有其他专业的学生,包括财经类专业、理工类专业等学生。这些学生没有学习过专业英语,英语课程只作为他们的一门公共课程,和他们的所学专业知识相比较,课时较少,学习时间不足。但是,英语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而且还对于一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尤其对于那些毕业后从事一些和英语相关工作的学生,他们可能会成为与计算机有关的从业者、酒店管理人员,医生以及专业面向涉外服务业,服务于外资、合资企业、商贸企业、涉外宾馆及其他涉外部门一线岗位的工作人员。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还要有较高的英语应用能力。因此,英语学习也是是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必学的一门技能。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在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对英语学习重视力度不够,对英语课堂参与态度较为消极的问题,这对于学生以给予学习成绩的提升十分不利,因此必须要针对性的提出改善措施,确保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融入课堂,从而取得更加高效的课堂学习成果。

二、改善高职院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课堂消极参与的对策与建议

1、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英语教师要努力创设实践性和趣味性较强的英语课堂。英语课不同于其他课程,英语语言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因此,我们在学习这门语言时,也要突出它的特色。在高职院校的英语课一般都是公共课,几个班级合着上,有班级人数多而英语课时安排的较少,在这种情况下,英语教师更应该在课堂上,多开展英语实践活动,调动多数高职学生运用英语积极性。尤其是要加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地增加学生用英语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做到开口说英语就要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感兴趣,积极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语言环境来不断丰富课堂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种符合学生学习水平的活动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让学生对英语语言产生兴趣。教师应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上,采用趣味英语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包括教唱英文歌曲、讲英语故事或英语笑话、开展英语演讲、进行英语辩论等,此外也可以推荐学生观看英语原声的电影等。

2、采用分层次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自信心

两千多年前,著名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随着教育的发展,因材施教更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人才的培养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分层教学便在因材施教的思想下应运而生,成为因材施教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分层次教学要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在学生基础知识以及兴趣特点等因素存在差异的情况下,本着英语的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的观点,有目的地将学生进行分层次的教学,有区别地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并实施,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学习的指导,不但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也可以根据因材而施“考”。此外在教学的目标上,也尽量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分层教学在的教学组织形式上也可以采用综合运用或者集体形式以及小组形式等进行有机的结合。总的来说,分层教学方法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按照学生的英语水平分层次教学。在同一个教学班级里,由于不同学生个人的智力、体力、兴趣,以及性格等方面与原有的英语基础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英语教师我们必须要更新教学的观念,做到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可以在每年新生入学时,进行一次英语水平摸底的测试,然后根据测试的分数或按照高考英语成绩以及测试成绩的平均数将全学年的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按照不同的各层次来组成若干个不同进度或者不同内容和要求的英语授课班级。

按照英语课程安排分层次教学。英语课程教学授课的学期也可按照不同的学校进行不同的安排。可以在前三个学期开设英语基础课,此后可以开设不同内容的英语选修课,来满足不同兴趣、不同专业以及不同目的的学生对于英语的需求,提高学生英语的应用能力。在最后可以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通过不同的分层次教学的模块,来突出高职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来制定学习的内容,不但能够达到教学目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与各种英语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吸收等,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同时也拥有英语学习的动力。

3、在高职英语课堂上突出专业特色

当前在高职非英语专业学习中,普遍存在课堂参与较为消极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英语兴趣的缺乏及对英语这门课程重要性的忽视,因此,为激发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英语教师必须设立一些关乎学生利益的近期目标,在课堂上,突出高职英语的专业特色,将英语学习与其专业学习、职业生涯结合起来,探索突出高职专业特色的英语基础课教学之路。

一是:根据高职英语实际情况,制定培养目标。目前,髙职院校的生源十分复杂,且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弱,素质较低。因此,教师在在教学中,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该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技术型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的职业技能,还要具备职业群体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成为在生产管理中第一线服务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教师要改变自身的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理念,高职院校的教师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根据高职非英语专业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培养目标,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以适应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型的英语人才的需求。

二是:改革英语教学内容,设置专业特色英语。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做出相应的调整。现在很多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普遍没有完全区分于普通大学的教材内容,缺乏高职特色,教学内容陈旧、枯燥、不够与时俱进。再加上高职学生基础差且参差不齐,在英语课堂上,学习效果欠佳。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目标就是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讲授符合学生专业需要的特色英语,必要时还要适当的补充教学内容或者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比如从根据各专业特色设计算机英语、商务英语、交际英语、外贸英语、饭店英语等,作为了解行业常识、普及科学知识、国际学术研究动态等的窗口。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当然,实际教学和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教师既要求学生重视英语A级、四六级等考试,又希望他们掌握并运用好英语语言。因此,教师要首先改革教学内容,是学生从单一的英语考级为目标转向更重视学生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

三是:改进英语考核方式。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后,会遇到很多等级的考试的压力,尤其是每年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和英语等级考试,因此,许多高职学生会产生一种误区,认为学习英语就是为了过级,完成任务,毕业时有个保障。教师应该正确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同时,可以通过改进考核方式来促进他们对英语的学习,把英语考核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既考察了学生对英语理论知识的掌握,又提高了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

通过突出专业特色,让非英语专业学生意识到英语这门课程与自身专业的关联与作用,并逐渐的对英语学习给予更多的重视,最终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针对当前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课堂参与消极的问题,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充分重视,从学习观念上进行积极的引导与转变,让学生认识到英语这门课程的学习重要性,并逐渐的培养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让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用更加积极的心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并最终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高俊虹. 提高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二语交际意愿的策略探析[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2:185-187+184.

[2]石燕萍. 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分析[J].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4:26-28.

[3]黄巍. 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4]王菊芬. 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调查分析[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226+228.

[5]刘丽阳. 浅谈对高职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课本外的延伸教学[J].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3:78-79+122.

作者:徐桠

理工专业学生商务英语论文 篇2:

高职思政理论课突出“因专业施教”的方法与路径

摘要:以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因材施教的相关理论入手,在总结分析该院校6个二级学院、28个专业学生学习人文素质基础差异、个性特征差异、专业差别的基础上探讨因专业施教的方法,从而解决不同专业学生对思政理论课乐学、善学、学有实效的问题。

关键词:思政理论课;人文素质;专业差别;因专业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面对这样的个性差异,教师要从中找出方法,对各类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真正贯彻“因材施教”的思想,帮助学生不断进步。“因专业施教”就是对因材施教的一种具体化认识,承认差异,重视差异,在教育或教学上,都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区别对待,尽可能使每个大学生按不同的条件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一、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设置及生涯情况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开设财务会计类、商务贸易类、经营管理类、应用语言类、计算机信息类、建筑工程类等六大类28个高职专业。

本院按高考录取及分数线的分类来划分,即文科类专业、理科类专业、艺术类、体育类专业。在这些专业中,其录取分数线有较大差别。

2010年,浙江高职单招财会类和外贸类批次线300分以上,文秘类和建筑类旅游服务类批次线在267-287之间,但是计算机类批次线却只有220分。而具体到2010年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录取分数线,文史类(浙江省)录取分数线318分,理工类录取分数线是298分。本院2010年高职首轮投档线,财会类专业是421分,商务贸易类专业是417分,计算机信息类专业220分。计算机信息类与财会类和商务贸易类投档分数相差了209分,相差五成多。

可见,对于思政课教学来说,“不同专业”的最大制约点在于学生的人文素质基础和进入大学后学习特性的差异以及专业中学生性别比例的差异。因此,以三大类专业为主,与我院六大类专业结合,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入学人文素养基础,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基础,能为思政课的教学找到基本一致的起点,从而使思政课的教学能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不同专业学生差异及其对学习思政课的影响

不同专业学生参加同一内容的实践教学,在实施效果上存在着明显差异。例如,我们实践教学中有一项是参观西溪湿地博物馆。这一实践教学主要目的是加强对学生的生态教育,保护生态环境,切实加强生态建设。西溪湿地博物馆是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娱乐于一体的专业性博物馆。博物馆通过逼真的复原,让自然生态与人文交融,可以得到形象的认知。因此我们没有选择通常意义上的生态文明教育形式,而是利用本校的地理优势,选择了参观西溪湿地公园这一实践主题。调查结果表明,工科专业和管理学科专业的学生,对这一实践教学的感受是不同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两个工科专业只有65%的学生认为这一实践教学形式“较好”或者“好”,“没感觉”的学生人数高达15%;而在“文秘”和“旅游管理”两个管理学科专业,有91%的学生认为这一实践教学形式“较好”或者“好”,只有1名学生认为“没感觉”。造成这一差别的重要原因是学生专业培养方向及学生人文素养不同的问题。“文秘”和“旅游管理”两个专业学生由于所学专业的要求,口语表达能力高于另外两个专业的学生。因此,他们有浓厚的参观兴趣,并沿途做好笔记为观后感的写作积累素材,为完成这一实践教学提供了有力保证。而另两个专业的学生,由于兴趣不大,所学专业与此联系也不大,并且大多是工科生写作基础差等原因导致难以完成实践教学内容,也就更谈不上有好的实践效果。

调查结果显示,“文秘”和“旅游管理”两个专业的学生在完成这一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要远远高于另外两个工科专业的学生。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学实践方案紧紧扣住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充分激发了他们自主参与的积极性。尤其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回答“你为什么愿意参加这一实践教学环节?”问题时,92%的学生选择答案是能有效促进专业学习。

三、因专业施教的具体方法与路径

以上调查表明,思政课不同专业学生在完成同一实践教学内容时,实践效果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所表达的满意度也有很大差异,乃至专业分类班级中性别比例对思政课教学也会带来一定影响。鉴于此,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中开展因专业施教将有利于改进思政课教学、有助于激发不同专业学生学习思政课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1.突出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设计有机地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要求“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理论教学要在讲清概念的基础上,强化应用。”本着“三服务”即服务浙江经济、服务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学生基本素质养成的宗旨,课堂讲授以理论够用为度,教师随时收集大量信息与案例,努力做到“常讲常新”。主要体现在“两新”;一是内容新,即将基本原理赋予时代特色。二是案例新,除一些经典案例外,讲课中重点选择最近发生的新鲜案例,突出时效性。

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课程讲授重难点以及职业道德、诚信品质、市场意识、团队合作、法律精神等的培养有所侧重,针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需求开展教学。如对于管理专业的学生,思政课除了讲授基本的理论知识外,侧重锻炼学生与人沟通以及讲原则、公道办事等能力。

2.将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浙江省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民营经济发展占半壁江山。浙江私民营经济的名声,源自于浙江企业家“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创业精神,用他们的话来说“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干不成的事”。为了创业,敢冒风险,勇闯天下,干人们不愿干的事,赚人们不愿赚的钱。在他们的头脑里,没有职业高低贵贱之分,只有追求成功的拼搏。所以,他们无论到哪里,都能够生根、发展。此外,民营企业家在社会及政治组织中的地位、作用也发挥很大。我们在教学中利用这些优势让学生从祖辈身上汲取营养,以此为榜样规划自己的人生。

此外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硕果累累。让旅游管理、文秘等专业的学生通过制作PPT来体会改革开放30多年来自己家乡的新变化,从而更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3.思政课教学方案设计要做到共性与个性统一。因材施教一方面要因材,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更主要的是“施教”,要采取一定的教学措施,以取得有效的成果。教师采取的教学措施一方面要建立在对多数人都切实可行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对各专业学生又要能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充分尊重个性,在每一个教学环节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有的放失,教学才有较强的针对性。

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理论讲解深入浅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特长,进行组织提问、小活动、讨论、辩论、作品朗诵和演讲等,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理论知识。比如,对于财会类专业的学生我们会侧重开展诚信教育。软件专业及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开展制作PPT活动来讨论“伟人的人格魅力与大学生成长”、“改革开放与我家乡的变化”,利用他们对计算机的熟练掌握程度,同时也锻炼了该专业学生欠缺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信息筛选能力。文秘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利用她们文科背景,课堂中多开展辩论“大学生谈恋爱、结婚生子是否超越人生发展阶段”和演讲类“我骄傲我是中国人”等活动。

总之,通过以上本院在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因专业施教的一些尝试,期望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解决不同专业学生乐学、善学、学有实效的问题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 张社强,陆伟华,陈洪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满意度差异性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学生满意度研究之五[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7,(10).

[2] 王道俊,王汉谰.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3] 罗展鸿,潘献奎.论专业、性别差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影响[J].南昌高专学报,2006,(2).

作者:石华玲

理工专业学生商务英语论文 篇3:

深化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促进科技翻译人才培养

摘 要:在分析国内科技文献翻译工作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讨论了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薄弱的原因以及目前英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促进科技翻译人才培养的建议,以期为工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技英语;翻译;翻译能力培养

1 国内科技文献翻译工作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外经济技术交流的日益频繁,国家和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对翻译人才的培养力度也有所加强。卢思源和吴启金曾在《展望21世纪的翻译教学与研究》中指出:目前,国家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涉及社会经济、科技、军事等多个领域,而科技翻译已经上升为翻译实践的主体[1]。另外,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各个专业领域对外合作交流日趋频繁,各种学科领域相互渗透,专业技术高度融合的现象对科技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而目前,国内的科技文献翻译工作依然面临很多困境。

首先,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翻译人才严重匮乏。一方面,懂专业的技术人员对英语词汇、语法、句式的掌握都不够扎实,译文中屡屡出现语言错误、错译、漏译;另一方面,英语专业的翻译人员大多没有专业背景,单凭通识的语言知识基础无法高质量地完成科技翻译任务。虽然通过培训及深造,这些翻译人员也可以学习一些专业知识,但所需周期较长,而且文、理学科的差别限制了学习效果,导致英语专业的翻译人员只能掌握专业知识的皮毛。

其次,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科技翻译所涉及的专业领域跨度更加广泛,每一个大领域又包括若干子领域,既要跟踪前沿动态,又要精准地找到目的语语汇完成翻译,对于英语专业的翻译人员而言几乎是不可能的。

再次,很多英语专业的翻译人员只将目光放到了翻译工作本身,且对翻译内容所属领域没有系统性的认识,导致了翻译成果没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3]。很多科技文献的检索、整理以及情报的归档和共享存在很多漏洞。鉴于以上情况,在大力培养有潜质的英语专业毕业生成为科技翻译工作者的同时,加大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培养力度,使其成为未来科技翻译行业的生力军也不失为一个新思路。

2 工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科技翻译能力现状

笔者曾在所就职的高校选取30名装备保障维修专业的四年级学员进行过一项科技论文摘要翻译测试和问卷调查。重点考察科技文献翻译过程中,学员对文体特征、专业术语、长句、难句等问题的处理。调查结果显示,该专业学员在科技翻译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对专业背景知识缺乏了解。科技翻译是综合运用具体学科专业、英语语言学、英语翻译学等领域知识的一项工作。译者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是科技翻译质量的前提。如果译者对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和精准,会直接影响其对原文的句型结构和词语的理解,甚至导致译语逻辑混乱,文章的信息点表述不清,从而严重影响译文的准确性。

其次,英语语言水平不过硬。众所周知,英语语言水平是翻译工作的基础。如果译者对基本的词汇知识和语法、句法都没掌握扎实的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就无从谈起。而目前非英语专业的翻译人员普遍侧重对文章整体的把握和翻译,更有甚者,只是根据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专业词汇的运用对原文进行简单的直译,导致读者在译文中只能看到词汇的堆砌,而无法轻易辨识其逻辑关系和语篇结构,加之语法结构和语汇错误,译文变得异常晦涩难懂。本次受试学员的译作中句子和篇章层面的错误尤为突出,如:译文与原文文体不一致,句子冗长,结构混乱,时态不一致等。

第三,翻译方法、技巧欠缺。此次翻译测试的受试都已完成大学通识英语阶段的学习,具备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但是他们对科技文献翻译的规范知之甚少,对科技文章中经常出现的特定句型,如被动语态和分词结构,也无法做到熟练运用,导致译文中时态混乱、人称混乱。

第四,消极心理因素。从受试对于自身科技翻译水平的表述中,笔者发现不少消极心理的表述,其中畏难情绪最为突出。受试普遍认为自己英语基础薄弱,难以承担翻译重任。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受试学员普遍出现词汇量骤减,整体英语水平呈退化趋势的现象,加之对某些专业领域或专业领域的某些分支不够了解,从而对用英语从事专业学习和科研活动产生了抵触心理。多年来,翻译教学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这一点无论是从教学指导思想,四、六级考试侧重和教学研究上都可窥见一斑[4]。市面上盛行的大学英语教材中大多强调“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很难见到涵盖系统的翻译知识、方法指导和技能训练内容的。全国大学生四、六级考试也是最近几年才将翻译的分值增加到15%。高校教师关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研究更是远不及对词汇教学、阅读教学、口语教学、写作教学和听力教学的研究频度高。久而久之,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教学和翻译能力培养就变得困难重重。要想促进科技翻译人才的培养,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就必须大刀阔斧地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机制、教师队伍培养上着手,完善现有的大学英语教学。

3 工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科技翻译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 首先,研究《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完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为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进一步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精神,组织专家总结了国内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经验,通过充分调研制定了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该指南针对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和各高校的学科特点,对大学英语教学给出了指导性意见,可以作为新时期普通高校制定教学大纲,完善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优化大学英语课程评价的依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应该围绕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英语三个部分展开。通用英语课程是大学英语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目的是夯实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培养学生听、说、读、译的语言技能,同时教授英语词汇、语法、篇章及语用等知识[5]。专门用途英语是以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提升职业素养为目的的。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开设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中外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各高校应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精神,转变思想,高度重视《指南》中提出的课程设置总体思路,积极改进目前《大学英语》课程单一,无法满足学生多层次需求的现状[6]。各高校要认真分析自身的办学特色、学生的实际状况及其对英语的不同需求,广泛开展关于EGP、ESP、EAP的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讨论,尤其是ESP和EAP的课程设置。在课程建设的背景下,各高校要编写或引进具有院校特色且适应院校需求的教材,完善具有院校学科特色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明确教学活动的核心目标并帮助学生丰富第二课堂活动,逐步实现其英语学习的阶段性目标。在课程组织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教学计划、学习资料、硬件设备、教学力量、评价措施等一般因素,同样也要充分考虑学校的气氛,社区及社会的支持力度,学生的兴趣引导以及教师的策略和风格等隐性因素。

针对工科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科技翻译能力培养,高校要着重围绕科技英语翻译设置拓展课程群,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新学生的知识结构创造条件。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和英语专业的学生对科技翻译工作的认识都很局限。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常常误以为科技翻译中专业知识至关重要,至于英语语言知识,只要有一些英语基础,依靠工具书籍也是可以完成的[7]。而英语专业的学生则误以为只要英语基础好,稍稍了解一些科技知识就可以成为合格的翻译人才。而翻译实践中反映出的问题远非如此,一名出色的科技英语翻译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英语基础,还要能够将翻译理论与技巧运用于翻译实践中[8]。除此之外,良好的汉语功底同样是做好翻译的必要保证,无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汉语功底都决定着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在译文中的表达。为了培养出高质量、复合型的英语翻译人才,我们在大学英语应用提高阶段的教学计划中就应该围绕科技英语翻译,结合自身专业特色进行合理的、科学的课程设置。课程应包括翻译基础类课程,如:英汉笔译、英汉口译、科技英语语篇分析、翻译理论与技巧等;汉语文化基础类课程,如:现代汉语、文学名著欣赏等;专业英语类课程,如:船舶英语、商务英语、医学英语、机械英语等。通过多样化的必修、必选以及选修课程帮助学生夯实语言基础,增加学生接触专业英语的机会,帮助他们顺利完成从“学习英语”到“用英语学习”的转变,成长为“宽口径、厚基础”的专业适应能力强的新型科技人才。

其次,要坚持大学英语教学一体化的原则,加强应用提高阶段的拓展教学工作,确保大学英语四年学习的一贯性。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把大学英语教学分为基础阶段和应用提高阶段,并且明确规定了各个阶段的不同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学通常开设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授课内容以通识英语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这个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在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都夯实基础并通过国家统一设立的考试。应用提高阶段通常开设在第三、四学年,很多学校在此阶段不再统一开设英语必修课,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要依靠选修课[9]。选修课开设的主要内容包括语言技能类、文化类及专业类的多门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但由于选修课课时有限,随意性较强,且没有统一考试作为衡量标准,很多学生并未在此阶段的英语学习上取得实质进步,导致很多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英语已处于半陌生状态,词汇量骤减,听、说、读、写、译五大语言技能均明显弱化。据此,笔者认为大学英语应该实行一体化教学,全盘考虑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英语学习,通过在三、四年级开展丰富、实用的拓展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并借助专业知识和文化知识的桥梁培养学生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概念澄清、思维交叉、观念碰撞等方面的应用能力和技巧,为接受更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打好基础。另外,应当制定高校毕业生外语水平考试制度,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指引大学英语教学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三,在教学实施计划中增加科技英语翻译实习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在实际授课中,要结合具体翻译任务为学生讲授科技英语的特点、写作风格、用词特点和特有的构词方式以及科技文章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对平时遇到的翻译问题进行总结归纳,达到“做中学”的目的。

第四,培养学生语言自主学习能力。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的瞬息万变都对科技翻译人才的专业素养以及外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走上工作岗位后仍能通过自我学习、自我补充更新所学知识,时刻跟踪理论前沿是科技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各种学习资料、音视频材料随处可得,为外语学习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消除了外语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培养工科院校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该成为工科院校大学外语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在这一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应当逐渐被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所取代;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安排要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引导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另外,在课外学习环节也应该充分依托网络和多媒体设备,为学生补充必要的、丰富的学习资源;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组织、参与多种第二课堂活动,以此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策略,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第五,各校应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科技翻译人才的培养不同于普通学科的学生培养,它对师资队伍的要求很高。翻译本身是一门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实践性学科,在具体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还要强调对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作为翻译课程的教师应当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拥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这就要求相关课程的教师不仅要钻研教学,还要时刻关注译界的最新动态,时刻准备用新鲜的语料来补充课堂[10]。在师资选择上,应从其从事翻译实践的具体情况出发严格把关,其工作经历、译作的数量和质量、其将翻译实践经验应用于教学的能力等都应在考察之列。另外,其自我学习、自我更新的能力也直接决定着翻译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在师资培养上,校方应积极创造机会让翻译类课程的教师参加进修培训,接触各领域的翻译实践工作,以确保理论实践不断线。只有久经沙场的译者和钻研翻译教学多年的学者才是科技翻译人才培养质量的直接保障。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对各领域的科技翻译人才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工科院校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与世界科技的融合程度以及我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只有不断深化工科院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才能为国家培养出一批精英的科技翻译人才,从而推动我国的科技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思源,吴启金.展望21世纪的翻译教学与研究[J].中国翻译,2000,(1).

[2]季压西.军事翻译研究: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在军事科学翻译委员会“军事翻译与实践”学术研讨会上的主题发言[Z].2010.

[3]唐希.试析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英汉翻译[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3):112—114.

[4]蔡基刚.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J].中国翻译,2003,24(1):63—66.

[5]王丽琴.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科技英语翻译教学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9,(36):234.

[6]赵俣.关于培养理工科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12):271.

[7]樊养才.非英语专业硕士生英语写作卷面分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9(2):84—86.

[8]戈玲玲.科技论文摘要英译的语用失误——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一项调查[J].中国科技翻译,2002,15(2):44—46.

[9]陈乃芳.WTO与外语人才的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1,(1).

[10]李景端.当前翻译工作的问题和呼吁[J].中国翻译,2000,(5).

(责任编辑:刘东旭)

作者:王斌 刘琰 王志敏

上一篇:知识竞赛工作总结下一篇:畜牧兽医站春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