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伊教学法和奥尔夫教学法是世界著名的两大音乐教学法,在世界音乐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随着柯达伊教学法和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的传播学习,也推动了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对两种教学方法的介绍和比较,探究柯达伊奥尔夫教学法在我国中小学教学中的借鉴以及运用,对于我国音乐教学的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小学音乐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释放天性,回归本土”
摘 要:在音乐教育中,由于音乐这门学科的艺术特质,使其如果不遵循自然规律来演绎和实现,那么展现内容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程度就严重不足。所以,在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让学生通过对世界的感悟,形成对自然事物的认知,进而将其融入音乐学习中,这也能够突出奥尔夫自然主义教育观的时效性与科学性。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儿童;天性
自人类诞生以来,声音的世界就无比玄妙,音乐也是在声音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正如人们俗称的“天籁之音”一样,每种声音在自然界中都有其固定意义,要让学生对这种自然的力量与美有所感悟,将自然主义教育的理念融入课程实践中,使这种核心理念灌注到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中,让学生对“自然”有更加综合、宏观、理性的认识。
一、奥尔夫自然主义教育理念
1.“原本性音乐”教育理念
奥尔夫提出的“原本性音乐”认为:“音乐永远不是音乐本身,它是同动作、舞蹈和语言联系在一起的”。从艺术来源的角度进行分析,语言、音乐与舞蹈相互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儿童学习音乐的过程也是一种对艺术逐渐了解的过程,也更能从儿童的视角来对艺术形成感知。
2.儿童是音乐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儿童自身的特点,选择符合儿童个性发展的课堂讲授模式。奥尔夫就是通过对儿童天性的理解和掌握,采用童谣、民歌、谚语等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抑扬顿挫的旋律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如以布谷鸟的下行三度(sol—mi)为起点学习旋律,词的起点可以設置成学生日常耳熟能详的事物等。奥尔夫教学法主要源于民间歌谣对儿童的影响,奥尔夫运用这种教学手段,通过民谣、童谣以及游戏的方式使学生领略音乐艺术,这也符合孩子们的天性,使最自然的东西流露出来,富有极强的生命力。
二、奥尔夫自然主义教育理念在我国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探索
1.情境创编,充分导入形象思维
情境创编是教育孩子的一种很好方法,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充分感染他们的情绪,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一起和老师感受什么是音乐的魅力。
以美国作曲家、指挥家安德森创作的四年级课文《打字机》为例,这是一首管弦乐作品,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首先不要将这首歌的背景一股脑告诉学生,而是直接将音乐导入,让学生不知不觉投入到音乐的氛围中,不自觉开始打着拍子。小学阶段的学生模仿能力很强,也会不知不觉跟着老师一起手舞足蹈,注意力瞬间就集中了。这时,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教师便可以将自己准备好的打字机道具拿出来,让每个学生都摸一摸打字机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便会产生新奇感,便会有各种各样的疑问,“打字机原来是这样的啊!”“老师,打字机要怎么用?”从而老师便可以引出这节课的主题:打字机。通过情境创设,学生不自觉地就加入到音乐实践活动中,这就正和奥尔夫音乐教学理念中让每个孩子充分参与到音乐活动中的思想融为一体。
2.游戏教学,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奥尔夫教育思想认为,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不能单纯用成人的思维去思考,而是要站在孩子年龄阶段的立场上出发。因此,小学阶段的音乐教学,既要将教材内容很好地灌输给孩子,又要培养他们创新实践的能力,而游戏莫过于最恰当的方式。
例如,教师在教授歌曲《理发师》时,就可以很好地将游戏融入进来,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一起参与到音乐活动的乐趣体验中。首先,音乐中的理发师形象,学生光凭借曲调还不能进行很好理解,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形式将理发师形象展现给学生,在观看理发师时结合这首歌的曲调,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开始融合对理发师的想象,继而加上孩子们特有的天性,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时而用两个小手指“咔咔”剪起东西来,时而摸摸自己的头发用手指轻轻梳理一下。教师这时便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对理发师剪头发的感受模仿出来,在游戏中的角色扮演不要拘泥于座位,表现活跃的学生自然而然都纷纷要求进行表演,老师就让他们一个个体验一把理发师的感觉,还有的学生就充当模特,是去理发店剪头发的顾客,大家积极融入音乐学习的快乐氛围中,对教师讲授下一步内容起到了很好的辅助效果。
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认为音乐源于自然,在自然主义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才能使学生身心方面得到更好发展。因此,了解自然事物、顺应自然发展、发掘自然规律都能够从音乐教学中体现出来,这才是自然主义教育理念的精髓。
参考文献:
李姐娜,修海林,尹爱青.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编辑 孙玲娟
作者:龚晓晶
柯达伊奥尔夫教学法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借鉴与运用
柯达伊教学法和奥尔夫教学法是世界著名的两大音乐教学法,在世界音乐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随着柯达伊教学法和奥尔夫教学法在中国的传播学习,也推动了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对两种教学方法的介绍和比较,探究柯达伊奥尔夫教学法在我国中小学教学中的借鉴以及运用,对于我国音乐教学的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音乐教学运用在音乐教学上,柯达伊教学法和奥尔夫教学法存在着许多共通之处和独立的特征,美国著名音乐家培根对于这两种音乐教学方法有这么一段叙述:虽然我相信这两种方法用于同一个课程,但是能否作为一种教学步骤的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我还不能下这个结论,根据目前的教学实践和探讨,我更加倾向的认为这两种方法应该并行使用,而不是简单说相互融合。在上面的论述中,一方面,我们看到两种教学方法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了解到虽然这两种教学方法有不同之处,但是在音乐教学实践中都有其独特魅力。
一、柯达伊教学法、奥夫教学法的内涵及异同分析
1.柯达伊教学法的内涵
柯达伊教学法起源于匈牙利,它是以著名的音乐家和教育家卓尔坦·柯达伊名字命名的。其教学方法的特点是:首调唱名法、节奏和唱名的简记法。方法的实践思想内容包括:第一,教育观点是“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的观点和强调民族音乐的重要性。第二,教学法则是“儿童自然发展法”。第三,音乐教学的主要手段和方式是“以人声为乐器”,强调歌唱是最有效的学习音乐途径。
2.奥尔夫教学法的内涵
奥尔夫教学法起源于德国,它是以德国杰出作曲家、音乐家、教育家名字命名的,其教学方法的主要内涵在于:第一,强调教学内容要配合节奏和旋律练习。第二,音乐的学习应该从儿童重视起来。第三,音乐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一种融合了多中元素的集合体,如音乐、舞蹈和语言。第四,艺术表现活动更多地需要音乐的器乐作为辅助,使音乐更具节奏感。
二、柯达伊教学法和奥尔夫教学法的比较异同
在音乐教学法中,柯达伊教学法和奥尔夫教学法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们两者之间属于什么样的关系,在教学方法的比较上又有哪些异同。通过对两者的总结对比,不难发现,它们二者之间存在“共性中具有差异,个性中相互互补”的关系。
柯达伊教学法和奥尔夫教学法的不同之处:
第一,在课程体系中,柯达伊教学法认为,课程体系倾向社会改造。核心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由于社会和文化的力量决定。教育的目的是社会改革。奥尔夫教学法侧重经验自然主义的课程体系,它认为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儿童在先天的本能和后天的学习基础上,不断学习吸收经验增加自我素养,这个过程中教育起到决定性作用。
第二,在教育理念上,柯达伊在音乐理念上的观点是“音乐属于每一个人”,认为无论从什么角度分析音乐,都是全民的音乐。奥尔夫认为,自己的音乐是“Elementary”。“Elementary”是原始的意思,这就说明奥尔夫教育理念是回归本源。
第三,教学目标上,柯达伊教学目标侧重在感情的培养和知识的积累。主要目标内容是音乐使人全面发展和音乐可以培养民族意识。
第四,教学手段上,柯达伊教学法是节奏唱名法和字母记谱法为主要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奥尔夫教学法主要教学手段的特色是器乐的配合,强调节奏的重要性。
三、柯达伊奥尔夫教学法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借鉴与运用
1.柯达伊教学法在中国中小学教学的借鉴与运用
(1)节奏教学
中小学音乐学习中,节奏教学是音乐教学的重点工作。在我国,以前中小学进行节奏教学的时候多以“da”这个音来教学,在柯达伊节奏读法中,每个节奏的读法都有其特殊性,不能简单地用“da”来代替。在中小学中应该配合身体的运动,让学生感受节拍律动最终形成内心节奏感。通过不同的发音,有助于更好地掌握节奏。
(2)多声部合唱教学
柯达伊教学法强调多声部的合唱训练。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求学生变换声部,学生要迅速地进行不同声部之间的转换。在柯达伊教学中,三个声部的歌曲是非常常见,如果歌曲本身只有两个声部,老师要通过其他的办法添加一个伴奏,这样的练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多声部意识,让学生意识到高音的概念。
实际操作可以通过游戏培养学生变换音部的意识和速度,游戏名为“协调不一致”。游戏规则:让学生左手画圆右手画方,或者让学生左手上下运动,右手左右运动,速度不断加快,难度也不断增加。
2.奥尔夫教学法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借鉴与运用
(1)强调节奏是音乐的精髓
节奏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精髓,作为音乐生命力的源泉。在中小学校音乐教学时,节奏就是音乐的骨架,没有节奏的音乐是散沙,而节奏的律动需要器乐的伴奏,所以在音乐教学中奥尔夫也强调器乐的重要性。实际教学中,中小学生对于八分音符和附点八分音符节奏的学习,往往只通过乐理来学习,为了更好地划分这两个音符,通过语言描述“瘸子走路”,激起学生的好动心理和学习兴趣,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2)重视过程和创造力的发挥
奥尔夫教学法中重过程轻结果。在音乐学习中不要求学生一味地模仿,而是通过实践一起去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实践过程中和同学一起玩绕口令,首先写了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绕口令,然后老师在台上拍打不同的节拍,让学生在下面跟着节拍大声朗读,从不同的节拍和韵律中找到最适合的节奏。之后,还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用自己的节奏音部来朗读绕口令。
(3)音乐元素教学法的发挥
奥尔夫教学法中有音乐元素教学法,通过生动活泼的声势训练,用身体作为乐器,能够产生有意思的音乐训练。由于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枯燥和乏味,加入奥尔夫的音乐元素教学法能调动学生的兴趣。音乐教学中,学生一般都会遇到即兴演奏的想法。在演奏过程中很难保证声织体编配的完整。所以,我们在这里需要鼓励学生开发创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总结
柯达伊教学法和奥尔夫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中,需要不断地加强对两种方法的学习和运用,加强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彰显音乐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娜.奥尔夫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2]徐晓雷.柯达伊教学体系引入中国实践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09,(04).
[3]薛银梅.柯达伊、奥尔夫两种音乐教学法的比较和思考[J].艺术教育,2010,(09).
[4]姜娅.试论柯达伊奥尔夫教育体系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中央音乐戏剧学院学报,2009,(09).
作者:张露燕
儿童与幼儿园,到底谁适应谁?
【摘 要】儿童与幼儿园谁适应谁的问题,是学前教育界所关注并讨论的重要问题。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历史梳理和现实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即幼儿园办学必须以“幼儿园适应儿童”为核心理念。
【关键词】学前教育教育理念幼儿园儿童观
一、东西方历史演进:从儿童顺应教育,到教育尊重儿童
从历史上来看,从古代至现代,教育与儿童的关系,经历了从儿童顺应教育,到教育尊重儿童的变迁。
1.西方历史演进
这种变迁在西方教育史上显示的尤为明显。远古时期,由于认识水平有限,人们并不能清晰、有意识地区分“儿童”与“成人”的概念,儿童仅仅被当作是社会的一员,其区别于成人的特点没有得到关注。此时除了少量具有一定教育意义的仪式性活动外,鲜有专门为儿童设计的教育活动,儿童与成人一起进行采集和狩猎,在活动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观察、模仿来掌握生活技能。及至中世纪,虽然人类文明获得极大进步,但是在对儿童的教育问题上,依然是儿童单方面适应教育。一方面,人们看不到儿童区别于成人的独有特性,将其看作是成人的缩小版;而另一方面,教育沦为宗教附庸,教会以教育为手段培养便于控制的社会成员。由此,教育与生活实际相脱离,儿童不得不接受超越其实际水平、忽视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而接下来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期,虽然出现了一些有关儿童的新的观念,人们开始关注儿童内在的兴趣和规律,但是中世纪时的教育方式仍占主流。直到启蒙运动时期,随着以卢梭为代表的自然主义教育深入人心,人们对教育与儿童间关系的认识才开始发生较大的变革。自然主义教育强调,人的发展有内在的固有倾向,教育必须尊重人自身的内在自然进程,而不是将外在的规则强加于儿童。由此,教育与儿童的关系,第一次由“儿童顺应教育”,转向“教育尊重儿童”。而19世纪的“教育心理学化”运动,则更是将焦点放在了受教育者的内在心理机制上,致力于研究如何让教育进一步适应人固有的学习规律和发展程式。自20世纪以降,无论是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家,还是50年代之后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心理学家,都进一步关注了儿童作为儿童所具有的独特性,强调教育对于儿童的尊重。
2.我国历史演进
在我国,教育也同样经历了从“儿童顺应教育”到“教育尊重儿童”的变迁。在整个封建社会当中,儿童的地位很低,在家中被视作传宗接代或者光宗耀祖的工具,而在社会层面上则被看成是需要被控制的臣民。而与其相对应的,儿童从小就被教育以“四书五经”、“三纲五常”,接受教育的内容直接服务于家庭和统治者的需要,而不符合儿童自身的兴趣和发展规律。近代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西方新思想的涌入,鲁迅等新文化运动先锋者开始反思成人对儿童的压迫,并一度响亮地提出了“儿童本位主义”,提倡教育应理解和尊重儿童。但尽管新的思想已经出现,但广大的社会生活仍然有一定的滞后性,再加上社会的动荡和物质文化的落后,多数儿童并不能够真正接受到适应其兴趣和发展规律的教育。1949建国之初,儿童被看作是未来的社会建设者,教育的目的是将其培养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此时儿童的教育问题虽然得到重视,但教育明显是从教育国家、社会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带有很浓的“儿童适应教育”的意味。接下来,从大跃进开始到文革的结束,儿童中心主义被斥为“资产阶级情调”,正常的教育活动遭到异化,儿童的天性更是在一句句毛泽东诗词、一声声中“为人民服务”的口号中被抹杀殆尽。而只有在十年浩劫结束之后,科学的儿童观才得以在我国兴起和传播,逐渐被人们知晓和认可。而近年来,随着西方教育思想的不断传播,以及本土教育学、心理学的不断发展,“教育尊重儿童”的理念则更加深入人心,教育的进行必须符合儿童自身的发展规律,这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们的共识。
二、当代中国社会呼声:儿童与幼儿园,两者应当相互适应
1.当前中国社会存在幼儿园忽视儿童发展规律的现象
在当今中国社会,尽管学前教育界“儿童中心”、“儿童本位”、“教育顺应儿童发展规律”等理念传播盛行,很多幼儿园也打出了“尊重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等标语和口号,但在现实层面上,学前教育领域仍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儿童单方面适应幼儿园”的状况。
这种状况首先表现在幼儿园“小学化”的情况当中:一方面,幼儿园不顾儿童的兴趣倾向和知识接受能力,一味教授不适应其发展规律的知识;另一方面,幼儿园为了完成沉重的知识传授任务,占用了大量本该属于儿童游戏和自由活动的时间。而即使是在“小学化”情况不严重的幼儿园中,也多多少少地存在着纪律死板、管理过严的问题,教师等管理者出于自身管理的便利以及培养“守纪律的孩子”的目标,用威严的纪律限制儿童的自由活动和探索欲望。在知识重负和纪律的管理下,儿童的本性不得发挥,儿童只能调整自己来适应幼儿园的教育。“儿童单方面适应幼儿园”的状况还表现在,很多幼儿园举办的活动,其形式、规则及内容,都有强烈的“成人化”意味,而不顾儿童自身的喜好和接受度。河南郑州一幼儿园为100多名“自由恋爱”儿童举办的“集体婚礼”,就可以很好地突出这一点。幼儿园自身打着“培养健康婚姻观”的旗号,表面上是在顺应儿童的发展,但实际上却是在迎合家长们的愿望(“家长们都很期待”)。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类似的现象:比如一些幼儿园在早操的时候不放儿歌,却播乐坛流行曲;音乐课教儿童唱成人的歌;运动会举办儿童根本不懂规则、只能由把爸爸妈妈主导进行的游戏等等。这些都是不顾儿童自身兴趣、单方面假设儿童应当适应幼儿园教育的行为。而与此同时,类似于“幼儿园教师扇幼儿耳光”的恶性事件,以及幼儿园中的体罚、谩骂等恶性行为,其背后都是“儿童应当适应幼儿园的要求,而幼儿园不必顾及儿童”的歪曲观念。
2.人们呼吁幼儿园教育必须考虑儿童的特征和内在机制
针对这样的情况,人们们纷纷呼吁,幼儿园教育必须将儿童自身的特征和内在发展机制考虑在内,而不能一味要求儿童去适应幼儿园教育。之所以如此,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儿童并非是成人的缩小版,而是拥有自身独特发展特征。无论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和道德发展阶段论,还是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都在强调这样一个事实:儿童不是“小大人”,其感知、理解世界的方式与成人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因此,幼儿园教育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以适应儿童发展的方式去对待儿童,而不是以成人所臆想出的形式去对待儿童。
其次,儿童虽然在诸多方面区别于成人,但其作为“人”的存在,享有和成人无差别的尊严和其他的一切基本人权,理应在人格上受到成人的尊重。有学者提出,儿童不仅是一个“儿童”,而且还确实是一个“人”,成人和儿童作为人的存在是没有差别的。由此,在幼儿园教育中,儿童应当得到成人的尊重,应当被倾听、被理解,而不是被迫接受成人的习惯和喜好。
最后,在幼儿园教育的目的方面,尽管幼儿园需要培养儿童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能力,但是与此同时,根据杜威“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幼儿园教育本身便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由此,在教授必要知识技能的同时,幼儿园也必须顾及儿童此时此地的快乐和福祉,而不是牺牲当前的欢乐去准备虚无缥缈的未来。
3.儿童与幼儿园应相互适应,是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的主流声音
纵观学者们的文献,可以看出,当前我国教育领域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主要集中在“儿童与幼儿园应相互适应”上。
一方面,很多学者认为无论是“儿童适应幼儿园”,还是“儿童适应幼儿园”,都各自有其道理所在,因而综合、辩证来看,两者必须相互适应,在实践中力求达到一种平衡。而另一方面,也有学者鲜明地提出“幼儿园必须适应儿童”的观点,然而,细读文章全篇可以发现,这些学者并非在表达“幼儿园适应儿童,比儿童适应幼儿园更重要”这一意味,而只是针对当前幼儿园一味迎合社会需求、家长要求而不顾儿童发展规律的弊端,提出与其制衡的意见。与其说他们认为幼儿园必须适应儿童,不如说他们的观点是不能一味地让儿童适应幼儿园,幼儿园也应该在一定程度上迎合儿童的发展规律,也即幼儿园与儿童应当相互适应。总之,在这个问题上,多数人的观点是比较辩证的,认为适应不应该是单方面的,而应该是相互的。
三、讨论及现实思索:必须以“幼儿园适应儿童”为理念
在这一问题上,笔者通过对历史的梳理和对现实状况的考量,认为当前中国社会的幼儿园办学必须以“幼儿园适应儿童”作为核心理念,也即“幼儿园适应儿童”应该胜过“儿童适应幼儿园”。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这一理念自身具有合理性,二是历史发展过程提供了参考,三是出于现实状况的考虑。
1.理念自身的合理性
“幼儿园应当适应儿童”这一理念自身具有合理性。有关幼儿园教育为什么应当适应儿童,前文已经在第二部分进行过论述,这里主要论证的是为什么“幼儿园适应儿童”比“幼儿园与儿童相互适应”更具合理性。
人们之所以认为幼儿园与儿童应当相互适应,是因为在儿童需要得到教育的顺应之外,幼儿园教育也因承担着社会功能而应当得到儿童的适应。从国家本位、社会本位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从根本上说,之所以要促进国家、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归根结蒂还是为了保证每一位国家公民、社会成员的福祉和利益。如果为了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就牺牲了儿童的欢乐,那么就相当于为了社会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这显然是不合理的。的确,个人可以为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而做出个人让步和付出,但这必须建立在有思考能力的个人主动自愿的基础之上。儿童尚不具有思考和选择的能力,成人没有权利和资格让儿童去承担未来社会的责任。由此,幼儿园不应当以承担社会功能为借口,实施违背儿童的发展规律的教育。
而除此之外,让儿童顺应幼儿园的意志,以求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这不仅是不合理的,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现实的。教育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这一点的前提是明确地知道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然而,现在社会出于迅速而不间断的变化之中,高等教育尚不能得心应手地预测学生毕业后的人才市场,学前教育又怎么可能预测到十几年后社会的状况?以此时此刻的社会之需,去培养十几年后走入社会的人,这在飞速变化的世界中,怎么可能取得成功呢?
综上,让儿童适应幼儿园,这既不合理,也不现实,“幼儿园适应儿童”比“幼儿园和儿童相互适应”更具合理性。因此,幼儿园应当集中精力探索儿童的内在兴趣和发展机制,努力地适应儿童的发展。
2.历史发展趋势作为参考
通过前文对历史发展趋势的梳理,可以明显地看出,无论是西方社会还是我国,教育都经历了一个从“儿童适应教育”到“教育适应儿童”的历史演变过程。可以说,教育越来越顺应儿童的内在发展机制,这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为了顺应历史的发展的趋势,我们必须努力做到让学前教育适应儿童,而不是让儿童适应教育。
尽管从当前的现实状况来看,教育都还没有真正做到把“适应儿童天性”放在教育的首位——在整个世界范围内,教育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把“培养儿童以适应社会和国家需要”作为自身的目标。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将会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教育能够更大程度上从“儿童适应教育”向“教育适应儿童”转变。当我们转变教育以顺应儿童时,我们也顺应了历史的大势所趋。
3.现实状况的考量
从理念与实践的关系来看,理念总是具有一定超前性,而实践则因为现实因素的错综复杂和多方制约而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当前,学前教育主流声音提倡的理念是“儿童与幼儿园相互适应”,然而从现实的层面看,幼儿园在实际办学中往往更加倾向“儿童适应幼儿园”,而幼儿园对儿童的适应则更多地作为一种口号存在,并没有深入实质。因此,出于改变现状、让幼儿园更加关注儿童自身特点的角度看,我们不能中庸而温和地提出“两者应当相互适应”,而应该旗帜鲜明、声音响亮地呼吁“幼儿园应当适应儿童”。尽管幼儿园和儿童的相互适应也许更加接近现阶段所能达到的现实目标,但是我们的理念必须比现实目标超前一步,鲜明地要求幼儿园去适应儿童,这样才更可能达到让幼儿园关注、重视儿童内在发展机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傅小芳,王淑宁.儿童生活与儿童教育——从西方儿童观的历史演变中作观析[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8,04:8-10.
[2]杨佳,周红安,杨汉麟.西方儿童观的历史演进[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04:34-38.
[3]段镇.儿童观的演变——从奴才观到主人观[J].当代青年研究,1990,06:5-9+50.
[4]王海英.20世纪中国儿童观研究的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02:16-24.
[5]王振宇.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维护学前教育的庄严性——从幼儿“集体婚礼”说起[J].幼儿教育,2013,15:1-6.
[6]石中英.教育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7]于娜.幼儿园班级生活中的儿童形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8]李利峰.从幼儿园虐童事件看教师儿童观的重塑[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3,03:36-37.
[9]罗华.我们需要怎样的儿童观——对学前教育现存问题的反思[J].文教资料,2012,05:145-147.
作者简介:
王一杰,本科,北京师范大学在校学生。
作者:王一杰
推荐阅读:
论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学前教育启示07-09
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总结10-06
思修论文浅谈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10-22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风格06-17
自然灾害论文07-12
自然科学论文范文10-07
自然科学概论期末论文09-17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论文10-26
马克思主义原理论文题目07-22
爱国主义教育月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