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论文范文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然科学论文范文(通用10篇)

自然科学论文范文 篇1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科学,科学是现代化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科学让我们结束了用“洋油”的日了。是科学让我们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是科学让我们看到了原子弹的“蘑菇云”。是科学让我们的人造卫星遨翔在太空。是科学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世界屋脊”。是科学让我们创造了“绿色革命”的世界纪录。是科学让我们开创了中国参与开发南极大陆独立研究的历史。是科学创造了我们眼前这个神奇的现代世界。

科学是一种自然之美。因为人们看见鹰击长空,便发明了飞机;看见鱼翔海底,便发明了潜艇。如今,沧海变桑田,沙漠变绿洲,平地起高楼,这些难道不是科学之美吗?

科学更是一种动力美。邓小平说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胡总书记讲过: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科学知识已经成为当今社会衡量个人道德品质的基本准则。

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民族。历史上,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和最辉煌的科技成就,并将这种领先地位一直保持到十五世纪。但是,中华民族饱经了沧桑。在五千年的历史中,有过辉煌,也有过屈辱,有过领先,很多方面现在也处于落后。近现代世界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如果不具备科学思维能力,没有重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风尚,就没有希望登上人类文明的高峰,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爱科学[范文模版] 篇2

科学,多么神秘的一个词呀!于是有人会问:科学是什么?是黑洞?是地球引力?其实科学的定义很简单。科学就是通过探究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生活中,我们处处可见科学。科学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帮助我们解决了生活上的问题。科学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便能发现许许多多生活中的科学,说不定哪天,你就成为了新一代的“牛顿”。

我爱科学,更爱从生活中寻找科学。在炎热的夏日,不止我们热,就连狗热的也不耐烦了。我家养了一只小狗和一只小兔子,都十分可爱,可是一到夏天,它就拼命的向外伸舌头,原本可爱的小狗,此时也变的恶心无比。于是我带着满脑的疑惑问爸爸:“爸爸,小狗为什么不停向外伸舌头,而兔子却不会伸呢?”爸爸抚摸着我的头,微笑地说“大概是因为小狗怕热,于是热得喘不过气来了,而兔子不怕热,就不吐舌头了!”我半信半疑,回到家后,为了找到答案,我翻阅了很多资料,终于在《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原来,狗是很不耐热的动物,他需要出汗,人和动物身体表面都有汗腺,汗腺是哺乳类的皮肤腺的一种,分泌汗。是单管腺,腺体存在于真皮或皮下组织中的屈曲之丝球体。排出管呈螺旋状,开口于表皮的表面。开口部称为汗口。在腺体外面有与汗分泌有关的纤细的平滑肌纤维围绕着,在其周围是由皮肤动脉的分枝致密的毛细血管网包围着。汗腺有发生自一般表皮的小汗腺和由表皮性毛囊发生的大汗腺两种,分泌形式前者为离出分泌腺,后者是漏出分泌腺,在形态上前者的腺体,腺腔均大,而且存在于比真皮深的部位,狗的身体表面没有汗腺,它的汗腺长在舌头上,但兔子的汗腺长在身体表面。于是,在炎热的夏天,为了维持正常体温,狗只好伸出长长的舌头,来散发全身的热量,而兔子可以在一旁舒服得过它的生活。

人的汗腺是长在身体表面的,所以当天气炎热时,人的身体会湿漉漉的,因此有了汗如雨下这个成语。但是,当天气热,人却不出汗时,意味着中暑,中暑顾名思义,就是中暑是在暑热天气、湿度大以及无风的环境条件下,主要表现以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丧失过多为特征的疾病。而中暑时不出汗就是因为体温调节失衡和水盐代谢紊乱产生的以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无法出汗。

科学,其实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细心发现,一定能发现有利于我们生活的科学。

相信科学,发现科学!

我爱科学!

科学小故事(范文模版) 篇3

冬天的一个早晨,我对着镜子梳头,可是却越梳越乱。我正疑惑,突然看见镜子里的头发飞了起来。我以为自己眼花了,又再梳了一下。这时候,头发又跟着梳子往上飞。我挠挠头嘀咕着:“这是怎么回事呀?”

“小家伙,在干嘛呢?”妈妈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我身后。我伸出手想扑进妈妈的怀里寻求安全,可手刚一接触到妈妈,就感到指尖瞬间有针刺一样的痛。“妈妈,这是怎么了?”我惊魂未定,摸着隐隐作痛的手。妈妈拿了一只护手霜递给我说:“没事,这是静电。来,先在手上抹点手霜,免得待会又被电着了。”我一边抹着手霜一边迫不及待的问妈妈:“静电是什么东东啊,为什么我身上有静电,难道我变成发动机啦?”妈妈听后笑着对我说:“静电呀,是一种处于静止状态中的电荷,是因为摩擦才产生的,而这种现象经常发生在干燥的冬天。”“好啊,原来是你这个小坏蛋!把我变成了小刺猬不说,还把我电得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我生气地说。妈妈点了点我的脑门说:“你呀!下次梳头的时候,记得先将梳子侵入水中,等静电消除之后,便可随意梳理了。还有啊,刚刚我让你涂抹护手霜,是让你保持手部湿润,这样能大大减少静电的产生。”我疑惑的问妈妈:“这些都是谁告诉你的呀?”妈妈语重心长地说:“当然是从书里学来的呀!等你将来学了物理,你会知道更多与电相关的知识,知道更多科学的奥秘!”

小班科学教案:沉浮兄弟(范文) 篇4

设计意图:

水果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吃,常看的东西,但孩子对水果的认识也只停留在对水果的色、香、味、形上,关于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却知之甚少。现在正是各种水果上市时,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各种水果。一次,不知是谁把苹果和杨梅放进了金鱼缸,引来了许多孩子的围观议论,经了解得知,原来他们是想给鱼儿喂食,结果发现水果有的浮在水上,有的沉在水底。孩子们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就设计了这一活动。

为了使活动更生动、形象,也为了让幼儿对沉浮现象进行简单分类时不觉得枯糙,所以设计了浮起来和沉下去这两个人物形象。在活动中,首先以请客开始,先让幼儿说一说水果的名称,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接下来出示“↑”与“↓”的标记,讲述了沉浮两兄弟的外形特征,让幼儿对沉浮兄弟的特征有一个了解,也是为了给后来的分类作一个铺垫,在这当中也点名了挑食的坏处。接着没有先让幼儿实验,而是通过猜一猜、想一想,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进行猜想和判断,让他们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才让幼儿通过玩一玩,比一比来验证自己刚才的猜想,从而调整自己的认识,并让幼儿懂得了要得出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最后出示沉浮兄弟,让幼儿根据沉浮兄弟的特征送水果,也让沉浮兄弟验证幼儿分类的结果,在愉快的分享中结束本活动。

[活动目标]

1、观察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获得物体沉浮的经验。

2、认识标记“↑”、“↓”,能根据沉浮标记简单分类。

[活动准备]

各类时令水果若干,“↑”与“↓”的标记各一,沉浮兄弟头饰各一,盛水容器若干,箩筐两只。

[活动过程

1、师:“小朋友,今天们班来了两位小客人。老师准备了许多水果来招待这两位小客人。你们看,都有些什么水果。(幼儿一一指认水果。)

2、师:“今天要来的两位小客人非常奇怪,哥哥叫浮起来,专吃浮在水面上的水果,你们看吃多了浮在水上的水果,嘴巴都往上翘了(师出示标记‘↑’);弟弟叫沉下去,专吃沉在水底下的水果,你们看吃多了沉在水下的水果,嘴巴都往下垂了(师出示标记‘↓’)。们可不要学他俩。”

师:“可是不行呀,如果沉浮兄弟吃错了水果,就要拉肚子,所以们要帮兄弟俩把水果分出来。”

3、师:“小朋友,你们想一想,这些水果放在水里,哪些会浮起来,哪些会沉下去呢?”幼儿自由讨论后回答。

4、师:“刚才小朋友们各有各的说法,们也不知道到底哪些水果放在水里是沉下去的,哪些水果是浮起来的。现在就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样水果,放到水里去试一试,看看你拿的水果在水里到底是沉是浮。

幼儿实验,并把自己的实验结果告诉小朋友听。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正确运用“沉”和“浮”来表述。

5、师:“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

幼1:“拿的是苹果,发现苹果是浮起来的。”

幼2:“拿的是提子,发现提子是沉下去的。”

„„

6、巩固沉浮兄弟的特征,进一步认识标记“↑”、“↓”。

7、师:“小朋友你们看,沉浮兄弟来了,们把水果送给他们吃吧。” 幼儿送水果,沉浮兄弟道谢,帮助幼儿把水果区分开来。

大班科学教案:味道王国范文 篇5

1、感受不同的味道,并尝试运用图表记录,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

2、了解各种味道是靠舌头品尝出来的,发展对食物的辨别能力。

活动准备

1、设置“味道王国”的情境,摆设各种味道的食品,如柠檬、糖果、山楂、咸鸭蛋、辣椒、咖啡、咸菜、苦瓜等。

2、为幼儿准备每桌一套分别装有白开水、白糖水、白醋、咖啡、白酒、盐水的品尝杯和品尝棉签。

3、味道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出示各种表情,导入活动。

1、今天老师请来一些表情宝宝,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出示表情图片)

2、这是甜宝宝,和甜宝宝打个招呼,看看甜宝宝的表情是怎么样的?你吃到什么东西时会有这样的表情?(引导幼儿模仿表情)

这是咸宝宝,和咸宝宝打个招呼,看看咸宝宝的表情是怎么样的?你吃到什么东西时会有这样的表情?

这是酸宝宝,和酸宝宝打个招呼,看看酸宝宝的表情是怎么样的?你吃到什么东西时会有这样的表情?

这是苦宝宝,和苦宝宝打个招呼,看看苦宝宝的表情是怎么样的?你吃到什么东西时会有这样的表情?

二、品尝各种食品,感受不同味道。

1、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味道王国”去,那里有好多有趣的味道,请你们尝一尝,在品尝之前先洗洗手。小朋友可以自由地去品尝,在品尝的过程中,你要记住自己品尝的是哪一种食品,它是什么味道,把你尝到的味道记录下来,等一下大家说一说。(教师示范品尝的方法)

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味道的秘密吧!(幼儿自由品尝食品味道)

2、组织幼儿谈自己品尝的感受。

小朋友,“味道王国”里都有什么食品?刚才小朋友品尝了什么食品,它是什么味道的?尝到酸味时,你有什么感觉?这种味道会使你想起什么事情?尝到甜味、苦味、辣味、咸味时,又有什么感觉?你会想到什么?

二、通过操作感受,使幼儿了解舌头的品尝作用。

1、小朋友,咱们刚才品尝了那么多的味道,这些味道是怎么尝出来的?

2、下面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些品尝杯,请小朋友再尝一尝,它们分别是什么,你是怎么尝出来的?(为幼儿提供实验材料,教师示范并指导幼儿运用正确的方法来进行品尝)

3、小朋友告诉老师刚才你是怎样实验的?各种味道是靠什么品尝出来的?

4、小朋友真聪明,通过实验我们知道味道是靠舌头品尝出来的,舌头为什么会尝出味道呢?原来我们的舌头表面有许多小突起,这些突起叫味蕾,味道就是通过味蕾品尝出来的。别看我们的舌头不大,可是它的各个部位却有不同的分工。舌尖对甜味比较敏感,舌头的两侧前端对咸味比较敏感,舌头两侧后端对酸味比较敏感,舌根对苦味和辣味比较敏感。

三、进行发散思维,了解更多的味道。

1、你还吃过什么东西,它是什么味道的?(引导幼儿说出更多酸、甜、苦、辣、咸味道的东西。)

2、除了甜、咸、酸、苦,你还知道其它的味道吗?(引导幼儿说出更多的味道,如先苦后甜、又酸又甜等。)

四、结束活动。

领导科学策划书(范文模版) 篇6

活动背景:为了体现领导者决策,我们计划通过企业模拟的方法,让两家企业(两个班级)

根据所提供的信息进行识别判断并进行决策,通过对其盈亏计算,以此体现领导决策的正确与否和领导决策的影响。(主要是群体决策)

活动目标:通过切身活动让每个同学扮演不同的角色(领导者、规划部门人员、智囊团等)

影响和帮助领导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活动过程可以紧密结合书本的领导决策程序的五个阶段,采用不同的领导决策的方法,让同学们更了解领导决策的程序、方法、领导决策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评估领导决策。对于我们组成员除了在时间还有整个活动的控制外,还要注意他们方法和程序的运用,评价影响领导决策的因素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组织成员:

具体活动内容:

1)按照市政学的两个市分组,由市长担任领导者。主持人介绍和限定企业的条件(5-8分钟)主要介绍活动目的跟内容如何操作等。

2)企业领导者支配员工的角色(2分钟)

由企业内的领导者选择3个当执行者人员,7个智囊团和11个规划者。

(每班各有22人)

3)提供信息15个(3分钟)

主要供两家企业选择,由智囊团出主意,规划部规划,领导者做出最终决策,以各自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最后判断标准是企业是否盈利,或者领导决策过程是否正确。

4)企业进行讨论并形成决策,并且填写企业盈亏表和资产负债表,计算企业盈亏。(注意领导的决策作用,小组成员要注意的是要观察和记录企业在选择和决策的过程,以做出领导决策评估。

5)各自找发言人(执行者)上台陈述企业的发展规划,是怎么进行决策的。(10分钟)

我爱科学演讲稿(范文模版) 篇7

敬爱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

你们好!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在这充满蓬勃生机、充满诗情画意的春天里,我们迎来了咸安区科技创新表彰大会。这是一个多么让人激动的日子呀!在这个充满盈盈喜气的日子里,我向在座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表示衷心的祝贺,祝大家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心情愉快、万事如意!同时,感谢大家给我这样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我倍感荣幸。我叫……,今年11岁,是……的学生。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我爱科学。

很小的时候,我就是个对任何事物都怀有强烈好奇心的孩子。夏天的夜晚,望着遥远的夜空,繁星满天,我禁不住常常问自己,天到底有多高?天外究竟还有什么?看见小鸟从身边飞过,我会好奇地问妈妈,小鸟为什么会飞呀?……妈妈也常给我讲一些古代科技名人故事,我常听得如痴如醉,从妈妈讲的故事里,我认识了发明地动仪的张衡 “两弹元勋”邓稼先………每当听完妈妈的讲的科学家的故事,我常常在心里暗暗地想 “等我长大了,我也要做科学家。在妈妈春风雨露般的滋润下,我小小的心田里燃起了一团火,那是妈妈为我点燃的理想之火。走进学校,从课堂上,书本上,我了解到了 21 世纪是科学发展和技术研发日新月异的世纪。科学无处不在,小至在我们身边,大至充满神秘色彩的宇宙,是多么让人向往。这时的我明白了,爱科学重要的是学习知识,不但要在课堂上最大程度的掌握老师讲的知识,还要特别注重课本外知识的学习。这时的我,对一些科技书籍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我们爱科学》、《十万个为什么》……一有时间我就如饥似渴地阅读。从这些书籍里,我认识了古代伟大的科学家亚里斯多德,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力学之父牛顿………这些科学巨星,成了我学习的灯塔和动力。我还认识到,要从日常生活实践中学习有趣直观实用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为发明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于是,带着强烈的好奇心,我参加了学校的科技活动兴趣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制作“模型花盆”、“帆船”、“乒乓球捡拾器”、“双体船”、“反冲汽车”……每次小制作遇到一些麻烦,我会慢慢地摸索,寻找方法解决。当看到自己的作

品时,一种满足快乐油然而生。我不止喜欢小制作、小发明,我还喜爱科幻绘画,绘画为我们插上了梦想飞翔的翅膀;激活了我爱科学的天赋与灵性。我还常常写科技小论文,记载自己点滴的经历和感受,抒写自己沉甸甸的收获与喜悦。在教育局与科技局有关领导的鼓励关怀下,我还积极参加教育局与科技局经常开展的科技制作、绘画、论文等比赛活动。这些活动,极大地培养了我的动手动脑能力,让我找到了一个培养兴趣,放飞梦想的空间。在这里,我要感谢我的妈妈,我的老师;在这里,我更要感谢教育局与科技局有关领导的鼓励和关怀,是他们关怀下一代的舐犊之心,为我提供了培养、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平台,为我架起来攀登科学,追求梦想的云梯,科技是人类智慧中最美丽的花朵。我会一如既往地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用我的智慧和汗水,去采摘科技百花园里一朵朵鲜艳绚丽的奇葩!

祝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自然灾害复习纲要[范文模版] 篇8

一、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以自然异变为诱因;②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

二、主要的自然灾害

1.旱灾

成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少

特点:具有渐发性,持续时间长,影响的地域广

常发地区:非洲(最严重)、亚洲、大洋洲的内陆地区

中国四个旱灾中心:华北(春旱)、华南(夏秋旱)、西南(四季旱)、江淮地区(伏旱)

应对措施:修建水利工程(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改善耕作制度,推广耐旱作物;节约用水;加强监测预报;人工降雨;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等

思考:华北地区春旱特别严重,为什么?

①春季雨带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华北地区降水少;②此时华北地区气温回升快,又多大风天气,水分蒸发快。③春季正值小麦等农作物的生长季节,需水量大;④华北地区耕地多,城市和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生产和生活用水量大。

思考:华北地区冬季比春季降水少,为什么不说“冬旱”更严重?

春季正值冬小麦生长季节,降水少将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冬季,小麦越冬,处在休眠状态,降水少一般不影响小麦的收成,所以没有“冬旱”之说

2.洪水灾害

类型:暴雨洪水(危害最大)、融雪洪水、冰凌洪水

暴雨洪水的成因: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②降雨持续时间长或暴雨集中

分布地区:河流中下游地区

我国洪水灾害分布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南坡多,西坡北坡少

防治洪水灾害的措施:兴修水库;修建堤坝,裁弯取直、疏浚河道等;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湖、还林、还草;加大对洪涝灾害的预报、监测;增强人们对洪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

思考:为什么暴雨洪水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①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季降雨多,暴雨集中;②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③东部季风区工农业发达,城市密集,单位资产密度大;④人类不恰当的经济活动,如围湖造田,滥砍滥伐,加重了受灾体的脆弱性;⑤在河流下游的低洼地从事过多的经济活动,增加了洪灾的风险性

3.寒潮

特点: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影响:带来低温,对农作物造成冻害;但是寒潮也可能带来一些益处,如冻死害虫;带来雨雪,改善土壤墒情等

4.地震

两个概念: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烈度表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是有多个烈度。烈度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及地震波所通过区域的地质条件、地面建筑等多种因素有关

两大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环太平洋地带

中国四个地震多发区:新疆、青藏、华北、台湾;我国南北地震带位于105°E附近,是我国东西构造的地质分界线(看图)

中国地震多发的原因: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又处在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挤压碰撞带的北东边界

我国地震的空间分布特点:地震西多东少;灾情东重西轻

5.滑坡、泥石流

分布规律:多发生在岩体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山地丘陵区

思考:为什么西南地区是我国滑坡、泥石流最严重的地区?

①该地区多为高原和山区,地势起伏较大;②靠近板块交界处,构造运动活跃,多地震,岩体破碎;③夏季降水充足,多暴雨;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山区,破坏植被;④建设者的防范意识和措施不到位;⑤建筑物、人、财产等趋于密集

6.风暴潮

中国风暴潮的时空分布:我国风暴潮灾害广泛发生在从辽东湾到北部湾沿海,东南沿海主要是台风风暴潮。台风风暴潮主要发生在7—10月,以8月9月最为集中。温带风暴潮主要发生在春季和秋季

影响风暴潮强弱的原因:风力大小、风向、海域轮廓、天体引力、海岸防护等

7.台风灾害

形成条件:广阔的洋面、温暖的海水(26℃以上)、大气层上冷下热

我国台风灾情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

台风眼风力微弱、天气晴朗的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旋转离心力抵消,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朗

台风登陆后势力削弱的原因:地面摩擦力加大;水汽来源减少;气温下降

应对措施: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及时转移和安置广大民众;加强对交通、通讯和供电等部门的管理;进行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等

8.沙尘暴

思考:华北地区春季沙尘暴多发的原因?

①雨季未到,地表干燥,土壤疏松;②春季多大风;风力对土壤的侵蚀严重;③滥垦滥伐森林、草原,植被覆盖率下降

思考:华北地区如何预防沙尘暴?

①生态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植被的覆盖率;②调整农业结构,农林牧综合开发;③合理利用水资源;④加强监测和预报,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⑤控制人口数量

9.蝗灾

我国蝗灾重灾区:主要是黄淮海平原的农业区

蝗灾与旱涝的关系: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适合雌蝗产卵;后期多雨又有利于蝗虫幼虫成长

我国灭蝗的主要方法:人工诱捕捕杀、挖防虫沟、农药灭虫、点火焚烧、投放天敌等方法。

三、防灾与减灾

1.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重要技术

遥感(RS):获取地球表层及其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

地理信息技术(GIS):对各种监测系统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功能

2.对自然灾害的防御(在灾害前采取的工程性或非工程性措施)

工程性措施:从三个方面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

一是改变地表环境,防止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如加固堤坝、山体、植树造林等

二是阻隔或控制灾害与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如修建大堤防洪防潮

三是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性能,如加固房屋,增强其抗震性

非工程性措施:即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以及公众减灾教育等途径,控制或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3.自然灾害的救援与救助

灾害救助过程中的三个核心环节

灾前准备:主要任务是储备救灾物资。

灾中应急:在灾害发生和灾情形成过程中立即采取的行动和对策。主要目的是挽救生命,保护财产。事先做好应急预案,可使救灾工作高速高效

灾后恢复:一是将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到最低;二是增强抵抗未来灾害发生的能力

4.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发生地震时:

互救原则----先救近后救远;先易后难;先救生后救人;仔细倾听被困人员发出的声响;不乱挖,防止意外伤亡

自救方法---如果在10几秒内不能够迅速跑出室内,则要选择就地躲避的方法,如墙角、桌下、跨度小的房间;地震时跳楼不是上策;当被埋在废墟时,可用毛巾、衣袖等捂住口鼻,以防烟尘窒息;听到外面有人时再呼喊,尽量减少体力消耗;想尽各种办法与外面救援人员进行联系;要有生存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挑战生命极限

发生台风时:躲进地下室或坚固的混凝土建筑物中,并且不要靠近窗户;在野外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但要远离大树、电杆;在海上航行的船只要尽快靠岸

发生滑坡、泥石流时: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思考: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危害应采取哪些措施?

①加强对地震的研究,提高监测预报的水平;②采取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③建立防灾、救灾预案;④实行防灾演习;⑤建立地震灾害保险

思考:你认为家庭防震避难袋里需要准备什么东西?

考题回放

(2008山东文综)

31.(10分)【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

涝渍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图12是我国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图示涝渍灾害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6分)

(2)如何有效预防涝渍灾害?(4分)

参考答案:

(1)主要位于平原地区,地势低洼;受季风气候影响,暴雨集中;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受灾较重。

(2)加强监测、预报、预警;建立完善的排涝系统。

自然灾害复习纲要

1.判别自然灾害的标准有两条:其一是否以自然异变为诱因;其二是否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

2.通过列举实例,说明人类活动的加剧,日渐成为地质灾害的重要诱因。

人类活动包括采矿、工程开挖、蓄水排水、堆填加载,滥伐乱垦等,这些活动破坏了斜坡的稳定条件,或者增加了灾害发生的物质条件,增加了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和强度。

3.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和受灾体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例如,我国的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措施,改善植被条件,直接或间接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减少灾情损失;退田还江湖、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避免了受灾的可能;改善作物种植结构,发展适宜区域农业资源条件的作物,可以减少遭受旱涝灾害、病虫害的可能;合理利用草场,可以减少草场退化、鼠害等。

3.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此线东南部不仅种类多而且面积广;该线的西北部,自然灾害种类少,分布比较稀疏。

4.我国东西部人口数量、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对灾情有什么影响?

我国沿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地区人口多,社会经济水平高,建筑物密集,受灾体的价值高,尽管防御能力强,但灾害风险大,受灾后灾情严重;西北地区人口稀疏,社会经济水平低,相比东部来说尽管防御能力差,但灾害风险相对比较小,灾情相对较弱,经济损失也少。

5.震级反映地震本身能量的大小,只跟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由于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烈度则反映了地面实际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它不仅与地震震级有关,也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及地震波所通过区域的地质条件、地面建筑等多种因素有关,是根据地面受振动的各种现象综合评价的。所以同一次地震中受影响的各地区烈度不尽相同。

6.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又处在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挤压碰撞带的北东边界。

7.四个地震多发区:新疆、青藏、华北、台湾

南北地震带:位于东经105°附近,是我国地质构造的东西分界

8.我国地震的空间分布特点:地震西多东少;灾情东重西轻

9.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主要取决于:地形地质条件;水文气象条件;植被发育程度;人类活动强度。因此,断裂构造发育、构造运动活跃,地震剧烈、岩层风化破碎、山体失稳,不良地质现象密集,正负地形高差悬殊、山高谷深、坡陡流急、气候干湿季分明,降水集中并多局地暴雨,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现代冰川盘踞的高山地区,人类不合理活动频繁的山区,都容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危害。

10.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和大兴安岭—张家口—榆林—兰州—昌都两条分界线之间为我国滑坡泥石流分布密集区。

11.滑坡泥石流灾害在地域上具有广泛和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

12.滑坡泥石流的预防:加强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工程措施(锚固山体)和生物措施(植树造林)结合13.洪水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居第一位。

14.我国洪水灾害分布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南坡多,西坡北坡少

洪水的时空分布与暴雨的时空分布存在着高度一致性

15.洪水灾害的三种成因类型:暴雨洪水、融雪洪水、冰凌洪水

暴雨洪水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16.我国的雨涝成灾原因:季风区降雨多,暴雨集中;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我国洪涝多发区恰是我国农业最为集中的地区,也是城市密集、交通便捷、工业发达的地区,加重了受灾体的脆弱性;人类不恰当的经济活动会增加洪灾的风险性:

17防治洪涝的措施:兴建水库,退耕还湖、还林、还草,修建堤坝,裁弯取直、疏浚河道等;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充分利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加大对洪涝灾害的预报、监测等。

18.风暴潮的时空分布:

(1)地区分布:我国风暴潮灾害广泛发生在从辽东湾到北部湾沿海。东南沿海主要是台风风暴潮。

(2)季节变化:台风风暴潮主要发生在7—10月,以8月9月最为集中。温带风暴潮主要发生在春季和秋季。

19.影响风暴潮强弱的原因:风力、海域轮廓、天体引力、海岸防护等

20.我国旱灾灾情特点: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

我国四个旱灾多发中心是:华北(春旱)、江淮(伏旱)、华南(夏秋旱)、西南(四季旱)

21.我国干旱与洪涝的关系:时间上交替出现,空间上交错出现

原因:不稳定的季风气候

22.旱灾导致农业灾情严重,工矿、城市危害巨大。

23.华北是我国旱灾多发中心,为什么?

华北地区有“春雨贵于油之说”,春季和初夏,雨带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华北地区降水少,极易发生持续性干旱。此时华北地区气温回升快,又多大风天气,水分蒸发快。有值小麦等农作物需水量大的生长季节,缺水严重。华北地区耕地多,城市和人口密集,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24.防治干旱的对策:兴修水库;跨流域调水;增强节水意识,节约用水;改善耕作制度,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选择耐旱作物;政府加大抗旱资金投入,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加强监测预报。

25.我国台风灾情的空间分布具有沿海重,南方重的特点

26.台风形成海域:西北太平洋

27.台风形成的条件:广阔的洋面、温暖的海水(26℃以上)、大气层上冷下热

28.台风眼风力微弱,天气晴朗的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与旋转离心力抵消,中心气流下沉

29.台风登陆后削弱的原因:地面摩擦力加大,水汽来源减少,气温下降

30.台风有什么益处?减弱夏季高温,缓解南方伏旱

31.应对台风灾害措施: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及时并有计划地转移和安置广大民众;加强对交通、通讯和供电等部门的管理;进行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等。

32.为什么东部季风区是旱灾易发区?

我国东部深受季风影响,季风到来的早晚、势力的强弱、停留时间的长短等都直接影响着降水量的多少和时间分配,加上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使得季风气候的降水量不仅年内变化大而且年际变化大;不稳定的降水就是干旱频发的主要原因。而东部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区,对降水的需求量和保证率要求都很高,如果出现干旱,势必造成旱灾灾情。因此,我国东部季风区是旱灾多发区。

33.华北冬季比春季降水少,为什么不说“冬旱”更严重?

春季正值冬小麦生长季节,降水少可能严重影响冬小麦的生长。冬季,春小麦越冬,处在休眠状态,降水少不影响小麦的收成,因此不造成灾害。所以没有“冬旱”之说。

34.寒潮时空分布特点: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深秋到初春

35.三条路径:偏西路(从河西走廊进入)、偏北路(从西伯利亚、蒙古进入)、东北路(从我国东北或日本海进入)

36.我国地形对寒潮的影响:纬度对寒潮的影响

37.冻害对农业的严重影响发生在春节和秋季

38.寒潮有什么益处?

杀灭害虫,增加土壤肥力;雨雪融化改善土壤墒情;可能净化空气

39.华北地区沙尘暴多发的原因?

①由于气候干旱,土壤疏松干燥,风力对土壤的侵蚀越来越严重;

②在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下,人们毁林开荒、滥砍滥伐森林,森林覆盖率下降。

③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过度放牧,滥挖药材,使得森林草原急剧退化,沙化面积不断扩大,导致沙尘暴多发。

40.华北地区如何预防沙尘暴?

植树种草、合理放牧、保护现有林地草地、生态退耕、农林牧综合开发,合理利用水资源、控制人口数量

41.沙尘暴的有利影响:增加降水,减少温差,增加土壤肥力,增加水域营养盐,塑造地表形态

42..蝗灾与旱灾的关系——“旱蝗”: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适合雌蝗产卵。若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蝗产卵,而后期多雨又有利于蝗虫幼虫成长。

43.蝗灾的分布重灾区主要在黄淮海平原的农业区

44.我国灭蝗的主要方法——人工诱捕幼虫、捕杀成虫、挖防虫沟、农药灭虫、点火焚烧、投放天敌等方法。

45.防灾抗灾工作方针:以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救灾工作方针: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

大班科学教案《蚂蚁》doc范文 篇9

王保满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蚂蚁的合作活动,萌发幼儿团结互助的意识。2.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

活动准备:

1.选择安全、合适的观察场地,提供放大镜、大纸箱,并把幼儿的观察情况作成课件。

2.教师和幼儿一起搜集有关蚂蚁的图片、儿歌、故事等,准备录音机、磁带,制作活动内容的相关课件。

3.用诱饵捕捉蚂蚁,放进昆虫盒。

4.自制海绵豆子(数量为幼儿人数的2—3倍)和小篮子。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引题,引发幼儿兴趣

远看芝麻撒地,近看黑驴运米,不怕山高道路陡,只怕跌进热锅里。

教师引导幼儿猜出动物的名称(蚂蚁),从而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二、播放幼儿观察蚂蚁的课件,引导幼儿说出自己观察到的蚂蚁的外形特征和活动情况

教师提问:(1)你从哪儿找到了小蚂蚁?(2)蚂蚁长得什么样?(3)小蚂蚁是自己单独出来活动还是一起出来?为什么? 通过观看课件,让幼儿大胆发言,回忆观察到的情况,教师及时进行鼓励和指导。

三、使用放大镜进一步观察蚂蚁的外形特征和活动(或图片)给幼儿分组,让幼儿仔细观察捕捉到的蚂蚁,并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画下来。

四、出示课件,教师总结,让幼儿巩固认识蚂蚁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五、欣赏并表演歌曲《蚂蚁》

六、教师提问:我们应该像小蚂蚁学习什么?让小朋友知道团结起来,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七、游戏《蚂蚁搬豆》,巩固认识

自然辩证法参考资料[范文] 篇10

第一,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经验定律”型问题,其肯定回答就是经验定律假说。第二,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例如:科学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第三,从某一个理论内部的矛盾中发现矛盾。例如: “悖论”,如罗素悖论等。第四,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例如: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物理学中的粒子说与波动说。第五,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例如:如果社会现有的生产技术手段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自然就会提出许多问题,其中有一些则会转化为科学问题。“选题”就是选定一个科学问题来进行研究。科研选题是否得当在研究工作中十分重要,它关系到科研的目标、方法、水平和价值。选题的基本原则:

(1)创新性原则。好的选题应当是在现有背景知识中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真正有新意的科学问题。(2)科学性原则。好的选题一定要充分考虑当前的背景知识,一定要有相关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作为依据。不要把“永动机”之类,或“伪问题”作为选择对象。(3)可行性原则。好的选题还要认真考虑完成课题的主观条件和额观条件,不宜选得很宽、很复杂,久功不克,导致半途而废。(4)社会需求原则。选题时还要把握好技术进步与社会经济的需求因素。

2.科学思维的主要方法:

(1)演绎方法,包括演绎推理和以演绎推理为基础的证明和公理方法。演绎方法在科学假说的检验过程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重要作用。(2)非演绎方法。主要有归纳方法、类比方法、模型方法等,是从个别中认识一般的方法,其推理具有跳跃性、偶适性。1.分析与综合 2.归纳与概括 3.类比与联想 4.思想模型方法的广泛应用。创立理论的思维形态:(1)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以概念为基本要素,习惯上被称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则以意象为基本要素,习惯上被称为“直感思维”。(2)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收敛思维也称集中思维。发散思维的发散度:流畅度、变通度和独创度。对于创新思维来说,集中思维与发散思维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互相联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发散度高,集中性好,两者的有机结合,创造性水平才高。(3)顿悟——灵感和直觉灵感指人们对于曾经反复进行过探索而尚未解决的问题,因某种偶然因素的激发,使问题得到突然性的顿悟,出现“豁然开朗,一通百通”的境界。直觉表现为对突然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新事物、新现象的极为敏锐的深入洞察、准确判断和本质理解。(4)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没有固定的程式和方法,也不可能是一种独特的、与一般思维毫无二致的思维。应该说,创新思维与一般思维的基本手段是一致的,只是方法倚重不同,形式表现有异。创新思维是一般思维方式和方法的综合性、创造性应用。

3、科学、技术各自的内涵、性质及两者的关系马克思关于科学的涵义

(1)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它揭示出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关系。正是科学的巨大力量,使得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得到空前的强化。(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科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劳动。(3)科学是生产力。这一论断是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4)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明确指出科学的社会作用表现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方面。科学具有如下的本质属性:(1)客观真理性科学具有内容上的客观真理性,其真理性内容是随着实践而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2)可检验性科学知识是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科学的结论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具有可检验性。(3)系统性科学知识是根据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用逻辑的方法整理出来的反映事物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它力求做到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一切方面(4)主体际性科学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能被不同认识主体所重复所理解,能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检验,并在他们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这就是主体际性。它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技术的定义: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在技术活动和技术成果两个方面技术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技术与科学的关系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技术产生科学技术与科学的区别(1)科学是间接生产力,技术是直接生产力。(2)科学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怎么做”。(3)科学是不可预见的,技术是可预见的。(4)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完善科学理论,技术提高的标准在于是否能生产出新的和更好的产品。(5)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6)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

(7)科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于需要的研究。区别科学与技术的目的,不是将它们分开,而是要更好的统一考虑。注重技术时要想到科学,注重科学时要考虑技术。对于科学来说,技术是科学的延伸,对于技术来说,科学是技术的升华。

4.系统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学习系统自然观的意义?

答:1)自然界是一个系统。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过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2)自然界作为系统其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系统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①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部分也不能脱离整体而存在。②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其具体表现在: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整体小于部分之和(即所谓“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意义:系统自然观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学习系统自然观可以使我们更系统,全面的认识自然,学习系统自然观有着深刻的意义,表现为: 首先,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层次性,指出整个自然界是以系统方式存在着的有机整体。例如老三论 SCI‐‐‐‐①②③(已打印)。其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开放性、动态性和自组织性,指出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都是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自然界物质系统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它能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极大地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如新三论 DSC④⑤⑥。再次,系统自然观揭示了时间不可逆性,提出了“内部时间”的概念,指出“时间之矢”是与物理系统相互联系的内部属性;以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层次、有序、无序、整体等概念对物质存在的空间形式、物质的广延性作了定性和定量的描述,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最后,系统自然观揭示了自然界在循环发展中有序

与无序、进化与退化的辩证统—,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关于运动、发展的大循环思想。通过学习系统自然观能让我们可以培养我们的唯物辩证思维模式,深刻理解事物普遍联系的内容与发展的内在动力,理解辩证认识的实质,为我们将来形成良好的辩证思维打下基础。

5.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生态自然观的基本观点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P73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可持续发展

答:生态自然观的基本内容: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并非凌驾于自然之上而是自然中的一员)2)自然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创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造必须把改造自然与美化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是合乎人性的行为。3)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统一。人要按自然规律办事,自然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否则,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的报复。4)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具有整体性、公平性和正义性等特点。人类是一个整体,可持续发展要求超越不同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并采取联合的共同行动。生态文明所理解的公平是一种广义的公平,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公平。其中,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是公平原则的核心。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揭示了生态自然观的本质。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自然观要求人类不仅要了解“自我”,更要了解自然,要遵循自然规律,在自然界再生能力和自然协调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利用科学与技术开发、利用、改造自然;要保证自然界的健康发展和演化,在向自然界“索取”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给予”,即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为自然界建立一种有益于人类的新平衡,建立起物质交换、能量流通和信息传递的良性循环。生态自然观还要求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做自觉的调控者,当人类的利益和自然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人类要自觉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调节的原则是:“人类的生存的基本需要高于生物和自然界的利益;生物和自然界的生存高于人类的非基本需要(即过分享受和奢侈的需要)”。“要实行这种调节,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6、技术发展的动力

1.内在主义(技术自主论):强调技术的“自主性”,认为技术是独立的、自我决定、自我推进与扩展,而外部社会条件对技术发展不起主要作用乃至不起作用;

2.外在主义(社会决定论):认为技术活动决定于技术以外的社会因素。、3.辨证的认识:技术发展既有自身内在的机制和规律,又受到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

技术发展的动力系统——

(1)社会需求(人类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和首要动力

(2)技术目的(技术功能的社会实现)和技术手段(实现目的的技术结构支撑条件)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

(3)科学发展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现代科学日益走到技术的前边)

(4)文化是技术发展的张力(如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三大发明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提供的强大推动力;洋务运动时期西方技术被中国传统文化的抵制)

7.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答: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社会生活质量、社会关系的改变,对社会政治、社会文化,都有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科学技术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的发展。但是,科学技术的应用也可能导致与人类相悖的消极后果乃至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科学技术进步从来就是把双刃剑,在为人类发展提供动力之时,也为人类创造更大的悲剧提供了条件。”因此我们应当正视和尽力解决科学技术应用而带来的社会问题,需要辨证地看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积极影响。

第一,科学技术对经济的影响。

1.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是潜在的、间接的生产力,需要通过技术转化,在生产、工程实践的具体运用即“物化”过程中才能变成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并推动经济发展;2.科学技术通过对生产力各要素发挥作用而体现其生产力的职能并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第一生产力功能;3.当代社会,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许多情况下是最主要的作用,经济竞争常常通过科学技术竞争而实现。

第二,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1.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的繁荣促进各项社会生活事业如衣食住行、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的发展;2.科学技术发展导致社会关系的改变如 城乡关系、工农关系、脑体关系、性别关系、家庭关系的改变3.技术进步促进日常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家庭办公、交通方式的改变,生活环境的改变。

第三,科学技术对政治的影响。1.科学技术实力决定国家实力和综合国力;2.科学技术对 “政治民主化”有影响,它可以使得政治参与科学化和民主化,国家和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科学技术推动了政治文明。

第四,科学技术对文化的影响1.文化成果和文化传播必须要有技术载体,科学技术丰富了物质文化并推动物质文明;2.科学技术促进教育的发展,丰富教育文化。3.科学技术可以提高人的素质,丰富精神文化。4.科学技术可以促进社会管理,丰富管理文化。

第五,科学技术对意识形态的影响。科学技术对哲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都有影响。

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消极影响。

科学技术在给人类文明带来进步的同时,还威胁着人类的进一步生存和发展。首先,科学技术带来了许多伦理问题。如克隆技术、基因工程、转基因

食物等;其次,科学技术导致人的异化,如金钱异化、权力异化。再次,科学技术带来环境问题。如资源耗竭、能源枯竭、环境污染。另外,科学技术还带来人类的危机和安全问题,如军事战争,恐怖活动等。

针对科学技术的两面性,我们应该辨证地去看待科学技术,不能只看到它的利,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弊端。所以要求我们合理应用科学技术,包括:

正视科学技术带来的社会影;科学技术问题还需要科技自身来解决;依靠科技进步,保证环境质量;进行技术评估;社会制约的完善和增强,加强国内法制与国际合作。

作为一个积极向上的大学生,我认为任何事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正因为有了缺陷与不足,才会有缺陷美。同样,科学也一样,我们不能单方面的考虑问题,只看到它的好处、给人类带来的便利,而忽视了它的弊端。我们应该辨证地,从多角度地去思考科学技术,从而使它用在刀刃上,尽量避免、减少它的弊端,使科学给人类带来更大的益处。为了更好的使用这把双刃剑,我们的政府和科技工作者必须加强科学伦理修养,唤起政府和科技工作者的道义感,目光深远地以人类的生存发展为首要来考虑,对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负责。在发展科学和技术的时候,注意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人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功能,坚决抵制和制止危害人类的科学技术成果,不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和个人利益给人类带来不可预计的灾难。同样,我们应该贯彻科学发展观,遵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充当好地球卫士的职责。

8.根据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点并结合个人专业谈谈如何才能成为创新型人才?

答: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人才是国家综合国力中最关键的因素。所谓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也就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以及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水平对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早已突显出来,创新型人才也早已成为国家发展最宝贵的战略资源。

创新型人才一般讲具有四个基本要素:即知识性要素、实践性要素、创新能力要素、创新人格要素。最终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是创新人才,评价不是学校,也不是教师,而应该是社会。要看对科学、对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作为创新型人才应当有如下几个特征:1.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开拓进取的精神);2.有很强的自我学习与探索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冒险精神);3.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拥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有较高的专业水平;4.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与他人合作或共处;5.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承担艰苦的工作。

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中,高校主要靠“知识学习体系”和“人格培养体系”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因此,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努力成为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 核心要素有两个:一是创新精神,即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品质。二是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的能力。创新型人才能力的培养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一)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创造性思维、敏锐的问题意识、创造性想象和合理的知识结构;

(二)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包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新的兴趣、动机等方面;

(三)创新人格能力的培养,包括强烈的成就动机、良好的合作精神、优秀的调控能力、冷静的态度等方面。

当今中国的计算机专业人才队伍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但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现在我国需要的是厚基础、重实践、重创新、懂规范同时又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的人才。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培养,成为真正的创新型人才。第一,高度重视实践环节,加强动手能力培养。

创新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学习。具体的讲,就是培养出既有相应的计算机专业技术知识,又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自学应变能力的高素质大学生。我们应当努力学好理论知识,掌握扎实的基本功,并把理论联系实际,多做实验,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尽可能的接触学科前沿,使自身的创造力充分发挥。

第二,重视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团队精神就是合作精神,是指团队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团结一致、相互协作的精神。团队精神事实上所反映的就是一个人与别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是主人翁精神、大局意识和协作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对于既高度分工又高度整和的IT行业来说,是非常关键,重要的。因此通过小组完成课程设计,可以很好地锻炼与他人沟通、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人文思想的培养。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应该有宽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修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将宽厚的文化积淀、文化修养与扎实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使之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创新知识体系。所以在专业设置上,我们应该尽可能学习各个领域的选修课程,不断完善自己,提高综合素质

作为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希望力量。我们应该紧紧把握时代脉搏,肩负好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使自己成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型人才。

9、技术方案设计遵循的一般方法和程序。

系统设计法,是把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应用于工程设计,通过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等一系列步骤,以寻求整体优化的合理设计方案。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1.整体性原则2.综合性原则3.最优化原则4.可靠性原则

可靠性设计方法,也成概率设计法。是以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可靠性技术为基础的设计方法。可靠性技术就是为制造尽可能少发生故障的产品所采用的一切方法,以及在运行中为避免故障的发生所采取的一切措施。主要要求有:用安全可靠性设计代替功能设计,它包括部件可靠性、功能可靠性、运行安全、劳动安全和环境安全;改变工业环境和操作工艺,在设计中分析并避免工业环境中的各种危险来源和危险操作;保护技术应当运行可靠并且在必要的情况下具有强制作用。

最优化设计方法,是指对世纪存在的各种因素加衣分析,经过概括和提炼,保留代表客观对象生产过程和系统的本质和特点的内容,扬弃无关紧要而又易于混淆的部分内容,建立起代表这一客体模型的过程。最优化设计的方法的方法主要有直觉优化方法、实验优化方法、进化优化方法等。

功能-成本设计法。

电子计算机辅助设计法。

程序:1.设计者与生产制造和管理人员进行交流与协作,修改设计,完成小批量试制工作。

2.进行生产设计。3.制定生产作业计划。4.进行生产控制和质量管理。

10、科学技术一体化

1)科学技术化:在科学活动中包含着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发展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科学的技术化是科学实验难度和规模日益增大、所用仪器设备日趋复杂化并且越来越难以用现成的生产技术制造而导致的必然结果。

2)技术科学化:指技术的创作性活动日益受到科学理论的指导和作用。两重含义:是指已有的技术上升到技术科学,通过相应基础科学的指导,形成系统的技术知识体系,反过来完善和提高已有的技术;有些新型技术领域,其技术一般是根据已有的基础科学成果做出的,即技术进步以科学为先导。

3)科学技术一体化: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交叉。在自然科学的知识体系中,技术科学、应用科学的门类日益充实,逐渐向技术延伸;在技术构成的体系中,工程知识的内容日益条理化合系统化,逐渐向科学靠近。在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之间的大量“中介学科”的涌现,已经使得某些科学与技术的传统界限变得模糊起来。

4)在现代条件下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再到技术开发周期 的缩短,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和并举。表明当代的科学与技术已经从规模、意义不甚大,人力物力财力耗费不甚多,且有较大的自由度和独立性的“小科学”、“小技术”,转变为规模、意义巨大,人力物力财力耗费甚多、且有较强约束性和协同性的“大科学”和“高技术”。从科学与技术的整体看,各个领域一体化的进程很不平衡。大部分领域的一体化已初步完成,出现许多的科学技术连续体,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实际应用”的连续整体。

11.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

创造性思维有人类思维的一般特点,科学认识中的创造性思维也以实践为基础,发端于问题并且是现世的反应和概括;同时,创造性思维还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突跃性和独创性的特征。整体性是指创造性思维是左脑思维和右脑思维的有机统一。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大脑两半球各司其职,又协同工作。综合性是指创造性思维要调动和使用各种思维形式和方法,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上对思维对象进行综合研究,因而必然涉及比较与分类、类比于外推、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想象与构思、查觉与灵感、猜测与反驳等思维形式和方法。突跃行是指解决问题的创造性设想往往伴随着顿悟、灵感等思维飞跃而产生,同时就认识内容来说也是升华到新的深度和高度。独特性思维是指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具有新颖性。新颖性是指善于从不同于常规的角度或方面去思考问题,起思维成果是已有科学技术成果未包括的,或在基本方面不与成果相雷同。

12、当前全球问题与生态危机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及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

答:所谓全球性问题,是指当代国际社会面临的超越国家和地区的界限,关系到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峻问题,诸如:战争与和平、南北关系、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资源短缺、国际恐怖主义、跨国犯罪和信仰危机等。所谓“生态危机”,主要是指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对地球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和改造,在全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的瓦解,从而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灾难性危害的现象。它是与“生态失衡”相联系系。

20世纪以来,生态危机使成为当代人类面临的真正的主要的全球性问题。关系: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自然界演化的结果。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自然反作用人本身。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人依赖于自然,人能动地作用于自然,两者不可分割。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多方面的实际措施。包括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体制和社会运行机制,包括完善法制和加强管理,以及发展和合理的利用科学技术。但从根本上说,是要建立起人与自然相互依存、有机用以的整体观念。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生态环境的演化向着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这绝不是简单的说不要发展,或要恢复到过去的自然平衡上去,而是要通过人的干预和利用自然本身的力量,造成合适于人类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平衡。

意义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1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2.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体型转变,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3.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4.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5.我国人口多、自然资源短缺、经济基础和科技水平落后,只有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才能实现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循环,使各方面的发展能够持续有后劲。

答:(1)两者的主要区别是:各自的科学历程、探索的方法、及基本出发点不同。探索简单性的方法:“原子论方法”或“还原论方法”。探索简单性的基本出发点:整体等于部分之和,部分决定整体;部分间只具有线性关系;变化服从机械因果律;事物运动过程是可逆的;“由细至总”的评价方式——简单是美。探索复杂性的科学历程:“三体问题”和“贝纳德花纹”——“老三论”和“新三论”——混沌科学或系统科学。探索复杂性的基本出发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决定部分;部分间具有非线性关系;变化服从统计因果律;事物运动过程是不可逆的;“由总至细”的评价方式——复杂是美。

(2)探索简单性的思维方法无助于解决复杂性问题,是由探索简单性思维方法的特点和复杂性问题的特点决定的。从上面探索简单性和探索复杂性的区别也可看出。

复杂性问题的研究对象往往都是规模巨大、结构复杂、因素众多、功能综合的大系统,这些系统都是复杂的、动态的。从探索简单性的思维方法的出发点可以看出,它对复杂性问题是不能够进行透彻的研究的。还必须运用新三论的方法,着眼于综合,从对象系统本身组成的相互联系的整体出发,建立模型,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来对对象研究。

现代科学表明,复杂性在世界中随处可见。把复杂性完全约化为简单性,实质上是人为的消除了复杂性。对于复杂系统来说,它是不能通过完全消除复杂性而加以理解的。新的科学观和方法论要求在保留系统的非线性、非平衡性、不可逆性、不规则性、不确定性和无序性等因素,保留产生复杂性的根源。而探索简单性的思维就把这些产生复杂性的根源都去掉了。复杂性的背后蕴涵着精致而“古怪”的结构,只有靠复杂性思维方法去把握。

14、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决定社会发展...生产力是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早已昭示的真理。人类社会各个不同的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每一新的社会形态由初步形成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以至最后走向灭亡或消亡的过程,归根到底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那就必然会引发调整和变革。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的变化方向和发展趋势,从而最终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发展进程。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科技革命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首先,科技发展促进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的变革,例如炼铁技术的发展使得铁器应用于农业生产,代替了了石器工具;机械农机的使用代替了手工农具。其次,科学技术促进劳动对象的变革。例如:海洋探测技术的发展是人类的生产活动扩展到海底,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的步伐迈向了广阔的宇宙,纳米技术是人类有了更多更新的生产资料等。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二、科学技术发展是现代社会生产及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和增长点所在。最明显的是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自从工业革命后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工业迅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农业的的比重,第三次科技革命后第三产业不断发展,成为比重最大的产业。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例如改变人们的交往方式、消费方式、学习方式、休闲方式以及娱乐方式。

15、怎么样理解科学技术对人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所发生的异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是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的异化,第二是劳动者同劳动本身的异化,第三是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的异化,第四是人同人的异化。然而,马克思作为唯物史观的创始人,他对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异化和人的本质的异化,并不只是停留于发泄道德学上的义愤,而是进而揭示了这种物化和异化的历史必然性,指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一方面是历史的进步,另一方面又是在一定的狭隘的生产关系内个人之间自发的必然的联系。因而,中后期的马克思对异化概念作了进一步完善和拓展。在马克思看来,异化现象在历史上的出现是客观的、必然的,应该从历史评价的维度上充分肯定其积极意义。“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并且,“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张,科学因素第一次被有意识地和广泛地加以发展、应用并体现在生活中,其规模是以往的时代根本想不到的”,然而,“资本不创造科学,但是它为了生产过程的需要,利用科学,占有科学。这样一来,科学工作为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同时就和直接劳动相分离„„” 科技异化实质上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和人的异化一种必然结果。由于劳动是人的最根本最现实的实践活动,是人及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方式,劳动的异化必然带来人的其他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科学技术也不例外,因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

上一篇:世界粮食日信息下一篇:八年级下册美术科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