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论文浅谈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2024-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思修论文浅谈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推荐7篇)

思修论文浅谈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篇1

【引文】爱国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集体荣誉感是建设祖国未来的不竭动力

【内容提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经济、政治、道德涵盖的内容都会发生质的变化,但无论怎样变化,爱国主义始终是思想道德教育中永恒不变的主题。就目前而言爱国主义仍是二十一世纪当代大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中的主要内容,加强当代大学生爱国精神是建设未来中国的源泉。

【摘要题】爱国主义论文

【关键词】爱国主义 大学生 新形势 爱国主义教育

一、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人们发展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国土、河山、人民、文化、语言、民族历史的深厚感情,以及对祖国热爱和忠诚的思想和坚定的信念。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列宁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不是抽象的,它有自己的具体要求:

(一)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毛泽东在他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是这样概括我们祖国的伟大形象的:“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国家之一,……在这个广大的领土之上,有广大的肥田沃地,给我们以衣食之源;有纵横全国的大小山脉,给我们生长了广大的森林……秀丽的长江像一条系在祖**亲腰间的蓝色飘带,铺展于云山天海之间;奔腾的黄河似一条生机勃勃的飞龙,舞动于锦绣大地之上。”试想,当我们泛舟西湖,欣赏那“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美丽景色时,当我们置身戈壁,感受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广袤辽阔时,当我们登临泰山,领略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磅礴气势时,我们的心中怎能不油然升起一种“江山如此多娇”的情怀呢?

(二)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我们祖国之所以可爱,不仅仅因为她拥有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山河壮丽的国土,更重要的是因为她拥有世世代代生存在这片国土上勤劳、勇敢、善良、智慧的亿万人民。各族人民是伟大祖国之本,是伟大祖国的创造者,祖国和人民是密不可分的。因此,热爱祖国最根本的是热爱那些创造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各族人民,所以邓小平在1981年英国出版的《邓小平文集》序言中情真意切地写道:“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表现在一个人不仅要爱自己的家人,爱身边的人,还要有“大爱”“博爱”,爱这个社会上所有的人民群众,不管他出身高贵或是贫贱。

(三)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或许会背井离乡,或许会彼此隔绝,但对祖国灿烂文化和历史传统的认同总会把人们的心连在一起,爱祖国的灿烂文化就应该认真学习和真正了解祖国的历史,深入了解祖国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华民族是勤劳而富有创造精神的民族,在古代史上,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培育出了无数杰出的科学家。我国古代文化璀璨夺目,光彩照人,举其要者有如下述:商代的青铜文化和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春秋时期关于哈雷慧星的世界最早记载;战国时期产生的世界首部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比西方早500年提出的勾股定理特例;比西方早800年问世的药典《唐本草》;西汉至宋代我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等等。这一切都是世界科技史上的珍奇,其中四大发明是使我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的重要标

志,它的西传则对西方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尽人皆知的影响。

(四)爱自己的国家

爱祖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祖国的大好河山,自己的骨肉同胞,民族的灿烂文化,是同具体的国家相联系的。我们每个人的发展都是同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联系在一起的,爱祖国就要心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就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贡献力量。

二、当下大学生在爱国主义认识上存在的问题

(一)有较强烈的爱国热情,但这种热情缺乏坚实的基础,因而往往表现为一定的盲目性和不稳定性。部分青年学生由于缺乏实践经验,思想不够成熟,对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知之不多,因而他们的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判断极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冲动性,缺乏理智,容易盲从,处于不稳定状态。对同一问题的判断,会因从网上或报刊中看到一篇评论、听过一次演讲或遇上一件不顺心的事而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意识增强,国家安全意识有所减弱。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这一思想已为大学生普遍接受。但大学生往往不懂得,世界还有十分严峻的一面,还有许多不安宁的因素。要在“和平与发展”变为当今世界的现实,仍要各国人民付出艰辛的努力和经过复杂的斗争。由于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的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还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威胁,我国周边不安定的因素仍然较多,国家安全仍然是我们必须经常保持警惕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地球村意识增强,国家主权民族意识有所减弱。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一种发展的客观趋势,有的大学生从这种客观趋势中得出了错误的结论;认为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唯一出路,是资本主义发展带来了世界的繁荣,它能拯救人类社会,实现世界大同,应当用地球村的意识取代国家民族意识。有的甚至认为国家主权、民族意识已没有存在的必要,认同西方国家为其称霸世界、主宰其它国家而炒作的“国家主权无能论”的观点。

(四)全球化进程中世界情感有所增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情感受到冲击。当代大学生生活在开放的时代,随着对世界了解的扩展,他们的世界情绪日益增长。他们关心世界和平与安全、人口膨胀、南北差距扩大、人类资源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全球性的问题。绝大多数的大学生在关注世界的同时,更关注自己祖国和民族的发展,把关注世界的情结建立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础上。但也有少数学生主张以爱世界为主,错误地认为爱国主义和爱社会主义具有局限性和狭隘性。

(五)对外来文化了解增多,对本民族的文化了解减少。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多地通过互联网获取知识和信息,互联网作为20世纪西方社会的舶来品,在带来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与本民族文化特色大相径庭的西方异质文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互联网向全世界全方位推销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面对互联网上滚滚而来的西方文化的冲击,部分大学生迷恋于外来文化,不愿意学习和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出现了文化上的新的祟洋媚外现象,直接导致了爱国主义热情的减弱。

三、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的发展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了不和谐状态。如何提高我国大学生爱国意识,促进大学生的和谐发展,已成为各高校越来越重视的话题。

十七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强调弘扬和培育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及深远历史意义,要求充分利用各种宝贵的教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孔繁森纪念馆是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达十几万人。高等教育者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

作多年,在对这些参观新生进行教育的同时,发现当今大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不但对革命史的了解甚少,而且讲到一些模范人物比如以上所说的孔繁森,知之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逐渐的发生转变。如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容易诱发“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所以,在当今社会,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能够起到重要作用。

(一)要加强理论学习与教育,让大学生们认识爱国主义的真正内涵

爱国主义是指在知祖国、爱祖国的基础上,立报国之志、学报国之才、践报国之行。其有机统一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在引导大学生知国、爱国、报国上下功夫,做到以了解祖国、学习爱国主义知识和有关理论为基础,以激发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为重点,着力培养青年投身祖国现代化建设的雄心壮志和努力学习的积极行动。

党和国家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在新时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党和国家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建设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要让大学生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从理论上认识什么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的真正内涵是什么,这就要求教育者树立“责任意识”,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从而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二)要注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三者的有机结合

集体主义,是指一种强调个人应当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从属于民族、阶级和国家利益的理论和精神。在这里,为何要求他们三者必须有机结合起来呢?第一,社会主义是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其他任何社会制度在中国都行不通。社会主义教育为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第二,集体主义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第三,爱国主义教育是集体教育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也要抓好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他们三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

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统一起来,把民族精神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统一起来,把成才教育与振兴中华教育统一起来。深度挖掘和充分利用我国丰厚的理论资源、历史资源、现实资源,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理论和实践教育活动,着力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真正目的。

(三)要拓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知识,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宣传,促进氛围形成和情操陶冶,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境界

各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的拓展,建立统一领导、校团委协调配合,号召全体师生积极参与的工作体制。定期研究协商解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切实加强指导、协调、督促、检查,按教育部要求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知识,以党十八大为契机,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充分挖掘党十八大的教育资源,全方位地、立体地渗透到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之中,在弘扬十八大精神的同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创新、和谐发展的时代精神,同时倡导爱国、敬业、创新、友善的优良风尚,使十八大精神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之源、智慧之源;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工作,通过多种方式,比如展扳、宣传栏、新闻媒体、条幅等,多方位的把自己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果展示出来,这样不仅使大学生有种自豪感,更能使他们对自己的祖国产生热爱之情,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总之,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源远流长。自古以来,爱国的思想和行为受到人们的褒奖和敬仰。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内涵极为丰富,我们要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发扬光大。对于当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应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拓宽各种渠道,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帮助大学生了解祖国的过去,认识祖国的现在,展望祖国的未来,继承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年修订版

[2]《列宁选集》第3卷,第608页

[3]范晓东《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分析》教育研究2008.5

思修论文浅谈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篇2

红色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在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与解放的历史进程中, 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 在整合、重组、吸收、优化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成果基础上, 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而生成的先进文化,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开拓进取, 积淀孕育下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学习历史入手, 特别是要从了解中国的红色文化开始, 引导大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树立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和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 树立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把爱国之心、报国之志转化为爱国行动。大学生只有更加深入地学习中国的红色历史文化, 才会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增强自我的民族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情怀。所以, 红色文化对爱国主义教育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第一, 红色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资源, 学习红色文化是弘扬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 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劳动、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 形成坚定的政治信仰。将红色文化融入爱国主义教育, 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化, 推动社会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有着巨大作用。

第二, 红色文化有利于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实现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交融共进, 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民族爱国主义精神与红色文化相互交融, 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 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第三, 爱国主义教育与红色文化的结合不仅可以发扬红色文化的精神价值, 而且可以不断创新教育形式, 营造红色文化育人的浓厚氛围, 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三利用红色文化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第一, 高校应发挥知识资源优势, 重视红色文化的开发, 推出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选修课程, 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辅助, 传播红色文化以及爱国主义精神。推出红色人文讲坛, 邀请革命先进代表为大学生做红色系列讲座, 对大学生进行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第二, 开展实地参观教育活动, 应经常组织大学生参观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 同时与相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管理部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组织学生到教育基地进行教育实习, 让学生担任红色旅游向导和讲解员, 向游客们宣传红色旅游景区的光荣革命斗争历史, 寓教于乐。

第三, 高校可以开展以红色文化、爱国主义精神为辩题的辩论赛, 促使学生对红色文化进行思考;开展以爱国主义精神、红色精神主题为选题的演讲、朗诵;红色团日体验教育活动及征文活动等, 不仅实现了红色革命精神在大学校园的广泛传播, 更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得到了升华。

第四, 结合信息化手段, 开辟网络教育阵地,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来推广红色文化, 加深爱国主义教育。高校可以开设红色教育网站、爱国主义教育网站, 同时也可开设红色文化论坛让大学生自由讨论, 发表自己对红色文化以及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各大知名网站也应加大对红色文化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版面的投入, 使大学生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对红色文化有更清晰的认识, 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总之, 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同时在爱国主义教育中, 对于红色文化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 两者相互渗透, 相互结合, 缺一不可。通过对红色文化的深入学习, 加深大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解, 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情感、民族气节, 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而奋斗。

参考文献

[1]李水弟、傅小清、杨艳春.历史与现实:红色文化的传承价值探析[J].江西社会科学, 2008 (6) :34~35

[2]尹莉莉.红色文化与高校爱国主义教育[J].社科纵横 (新理论版) , 2011 (3) :50

思修论文浅谈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篇3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038-02

在人类思想的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在思想、文化、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且经久不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加强当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它的实施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客观需要,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现实需要。当前,如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基础上,以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持久、广泛地深入到教育中,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尺度。

任何理论研究和教育活动,都是在前人研究和教育实践活动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以这样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给人们传输的是一种思想真理,思想的真理性在于它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做出的理性思考,但复杂的社会现实往往使这一教育左右摇摆,失去客观必然性,降低或失去权威感,致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不理想亦是一个愈来愈突出的问题。

一、在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普遍的存在着错误倾向的干扰和教学瓶颈,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威信,降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

1. 教材的相对稳定性和现实问题的时效性存在着较大反差,教材的程式化与学生的思想实际也存在着较大的距离。有的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常常习惯于用传统的旧观念和旧理论去解释、回答已经发展变化的新现实,有的教师知行不一,自己在课堂上给学生讲的是一套,课下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屑一顾,怎么能谈得上教育和引导学生呢?不少教师对理论课学习效果缺乏后期跟踪实践,学生基本上放任自流,根本起不了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作用。

2. 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内容和社会实际严重脱节以及教学的僵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不感兴趣甚至反感,普遍感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单调的”、“教条的”、“空洞的”。不少学校里,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普遍认为“上政治课很难”,学生则认为“政治课枯燥无味”。实践课没有落到实处,做表面文章、走过场现象仍然存在,很难顺利达到教学目的。

二、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课是帮助学生树立和加强思想政治素质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任何一种方法的成功必须建立在整体优化调整的基础上。学校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进行系统有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教师要有正确的态度、坚定的信念。在教学中,教师要端正态度,用心去了解这门课,研究它,树立对这门课的热爱之情。老师要在学生面前树立德才兼备、知行统一、正气盈怀的形象,这样才能凝聚学生的人心。利用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与学生共同讨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了解社会发展的历史和未来趋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

2. 开展实践课程。在实践课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课程设置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理论与实践并重为特点,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更广的教学空间中得到提高。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实践活动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教师应把自己的有效指导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有机结合起来,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合作的和谐关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工具,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提升对理论的理解,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魅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3. 学校管理者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重视落实到实处。根据学校、学生以及社会资源的具体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课,让学生从社调、实践、参观访问中理解国情、民情和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增强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激发学生接受教育的自觉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或实际工作部门的人员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热点问题作工作报告;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讨论,让学生对感兴趣的实际问题进行专题探讨;教师给学生提供参考性实践课题,让学生在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写心得体会、调研报告、科研论文等等。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工作,不是拿着马克思主义的既成理论照本宣科及对现实评头论足,而是把理论和现实相联系的不断创造、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个创造和发展的过程以与时俱进的方法论作为指导,以现实的发展为根据,以解决社会发展中提出的问题为目标。在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理论,并把其理论和观点传输给受教育者,真正树立起理论教育的威信,使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成为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活动。在新的历史阶段,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面对挑战,我们要以创新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改革,坚持“实践出真知”的真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课上有大的突破性进展,真正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实效性。

大学思修论文-爱国 篇4

摘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牢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培养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优良品格。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爱国主义 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

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应当立志做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脚踏实地、积极进取的有志青年,传承爱国思想,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不只是说说而已,深刻了解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内涵,是重中之重。

一、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爱国主义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爱国心田,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风貌,鼓舞、激励着人们为民族的生存、发展而前仆后继、奋斗不息。一部中华民族史.也正是一部爱国主义发展史。爱国主义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物身上,有着不同的要求和表现,彼此交相辉映,呈现出丰富的内涵和动人的魅力。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自古以来,爱国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到人们的敬仰和推崇。中华民族是由多个民族融合而成的,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内涵极为丰富。刻骨铭心的爱国之情,矢志不渝的报国之志,生死不移的爱国之行,写满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报国之心,死而后已”,“位卑未敢忘国忧国”等名言,都寄托了对祖国矢志不渝的热爱和一片赤诚之心。他们以天下为己任,无论身处何位,都心忧天下,关心国家的命运和民生的苦乐。自觉的把个人的前途与国家兴衰联系起来,把爱国的思想付之于实际行动。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深刻的表达了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一种民族精神的先进与落后,要看它能不能适应时代潮流,能不能跟进历史潮流。古代世界曾经产生过20多个不同的文明,它们大部分都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了。究其原因,就是这些文明或者说民族精神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不得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着我们的民族精神。现阶段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二、爱国思想的时代价值

时代精神是一个社会在最新的创造性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反映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潮流、为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一个社会最新的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和社会时尚的综合体现。

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一贯以天下为己任,用自己的才智报效祖国。造福人类,创造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爱国主义精神就更加鼓舞、激励人们去为祖国争光,努力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特别是近20年来,经过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实践,我国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等方而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华民族要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伟大的人生目标往往产生于对祖国深厚的爱。一个人对祖国爱得越深,历史责任感就越强烈,人生目标就越明确,人生信念就越坚定。比如读书,大家先要想想为什么读书?为谁读书?有些人也许会说,为自己找个饭碗而读书。这是多么卑鄙和渺小,多么无聊和可怜!你绝对不应该

单是为了找个饭碗而活着!找个饭碗吃饭太简单了!拿个刀子,找个人随便捅下,绝对一辈子有饭吃,有人伺候,睡觉时还有人为你站岗,你想要的东西一样少不了!那不就解决吃饭了吗?你为什么不干呢?所以,我们要知道读书绝对不是为了自己。读书是为了国家而求学问,国家需要人才,国家需要建国的栋梁。国家培养你是为了期盼你成才后为国家做更多的贡献。只有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复兴结合起来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有价值有意义。

爱国主义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涵,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列宁说过:“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我们所讲的爱国主义,作为一种体现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感情的崇高精神,是同促进历史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同维护国家独立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精神要与时俱进。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需要随时代而不断壮大,发展。要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要丰富和发展伟大的民族精神。

三、爱国思想与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在中国历史的宏伟画卷中,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人心魄的光辉篇章。在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的爱国者始终以国家之务为己任,或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或是“投死为国,以义灭身”。其人其事留存青史,彪炳千秋。这种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历经千百年的淬炼,已经成为我们民族强大的精神传统,成为国家团结一致的重要精神力量。

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抓手。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成就和经验相结合的高度,紧密联系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光辉历程,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社会主义制度其有无比的优越性和强人的生命力,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不断凝聚民族精神,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

相互离不开的思想,着力增强各族人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人民群众是主体。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必须涵盖到各行各业,深入到千家万户,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爱国主义教育要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运用信息时代新兴的途径和载体,增加活动的思想性和趣味性,增强活动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高涨的爱国热情转化为自觉的实际行动。爱国主义教育以青少年为重点,要结合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提高他们的爱国觉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

四、我们要做忠诚的爱国者

每一个中国公民都要把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当祖国的领土和主权受到外来威胁时,自觉地担负起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当祖国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做斗争;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应当服从国家利益。

江泽民同志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做理想远大、热爱祖国、脚踏实地、积极进取的有志青年”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做到“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把自己培养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今天,我国己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井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古有言:“少年兴则国兴,小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明天,我们将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的信念;我们将更加坚定为民族振兴为中国人民造福的决心;我们将更加勇敢更加顽强更加坚忍不拔地前行。学习前人,也要无愧于前人;我们也要做出我们这一代的贡献,为下一代留下我们的脚印。坐

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让我们每个人都从我做起,从小我做起。为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做出自己的贡献吧!实践是接受教育的有效的一种方式,借此我们更加了解我们的国家,即将属于我们的时代,所见让我们视野更阔,所行使我们印象深刻。实践出真知,实践让我们担起责任。

立爱国之志,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祖国的未来无限美好,青年的前途无限光明。青春只有在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烂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让青春承担责任,责任引领人生,让我们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创造永恒的青春!

参考文献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幕础》2008年2月第三版

《列宁文集》

思修论文浅谈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篇5

红色文化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对社会及个人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一个重要的群体,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在某种程度上引领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这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明确及合理利用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一、含义:

(一)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精神的重要体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有着不同的涵义,其体现的社会价值观念的内涵也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红色文化主要包括物质、精神、行为三个方面:从物质文化角度上讲,红色文化的载体可以是人、是事也可以是物;从精神文化角度上讲,红色文化就是红色文化的思想精髓,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改造历史过程所创造精神成果的总和;从行为上讲,红色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开展的一系列创造性活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二、联系:

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为当前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中是一项伟大而又艰巨的社会工程。

(一)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广泛地汲取了人类文明的精华,将古今中外的文明成果熔于一炉,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集大成的特点。联系以往的历史和当今的现状,无论是国家层面、社会层面,还是个人层面,红色文化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

(二)红色文化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红色文化在内容上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的核心价值,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情怀。在理想信念追求上的一脉相承,在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的一致追求是红色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诠释。红色文化通过对具体、真实的历史事件的重现以及先进事迹人物的宣传,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力的宣传平台。

(三)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实践产物,全面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精髓。一方面红色文化展示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红色文化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实现的社会理想方向,两者价值取向的一致,其核心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社会发展提供保障。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也是与中国革命实践的客观结合,集中体现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的表现。这种思想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红色文化共同具有的精神价值追求,具有内在的同一性。

(四)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革新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形式。红色文化以其生动活泼和富有吸引力的优势更容易被大学生吸收,能够更通俗生动地演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逐步将文化影响力转化为强大的建设动力,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这种优势在高校尤为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传播主要依靠理论课堂,将红色文化融入到课堂教学体系中,利用红色文化表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等方面的特点,可以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特性和基本要义,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真正的“入人脑,进人心”,提高教育效果,并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品位。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红色文化的凝练与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红色文化的深厚土壤里,但它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它汲取了红色文化的精华而去其糟粕,它对充满革命与暴力色彩的红色文化进行提炼升华,它体现了红色文化的主流并将其扩大为一种更广泛意义上的普世价值。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对共产党人精神的彰显,它展现了共产党人不懈奋斗、追求解放的精神风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红色文化的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

(六)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红色文化的发展。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红色文化体现出时代气息,要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保持方向上的一致;同时,文化的建设发展也越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撑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稳定和安全,帮助大学生抵挡多元价值观念给意识形态带来的冲击,维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不变。文化的建设发展还支撑着民族统一、民族团结凝心聚力,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内驱力。文化的建设发展还支撑着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灵魂作用,让我们党在面对精神懈怠、能力不足、消极腐败时保持清醒。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也要有一定的精神动力,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优势资源,同样也需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相同的发展方向,把红色文化建设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一面旗帜。

三、意义:

1、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对于高校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把红色文化深深植根于高校学生的精神世界里。用红色文化来铸造高校学生的灵魂,就会为他们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高校学生中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和传播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的必然。

2、加快红色文化发展,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把红色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去,挖掘红色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建设一批有影响力的红色文化平台,进而全面有力地诠释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价值。

思修论文浅谈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篇6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根本思想基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们必须始终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的积极,健康,合理,有效的发展,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

1.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以人为本既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人为中心,维护人的尊严,尊重和保护人权,是以人为本的尺度。以人为本必须保障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人既是自然的产物,又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强调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维护人的尊严、人的权利的直接体现,只有人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获得切实保护时,人的尊严才能得到真正的维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健全民主法制,保障人民依法享受广泛的权利和自由,特别是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把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结合起来的所有实践,从制度安排上体现了以人为 本的尺度。以人为本之所以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就是社会发展再也不能把人当作客体、手段和工具,而要当作起点和归宿,切实保障人的生存权、自由权和发展权,切实尊重人的尊严、人的劳动和人的创造,为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2.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石。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是调节公民和国家关系的基本政治规范和道德规范。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一种集中体现。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一个人没有精神不行,一个民族没有精神更不行。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曾经历过许多大风大浪,遇到过无数艰难险阻。正是凭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依靠在爱国主义旗帜下熔铸而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才得以经受住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一直保持坚强的团结和旺盛的生机。尽管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作为一种正义的力量始终一脉相承。从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都是古代知识分子爱国情怀的生动写照。

3.责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责任作为一种可贵的品质,是个人或组织应该秉持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能对文明进化和社会发展作出质量上的规定,现在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中国几千年来的文明和道德传统,已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东方人格--社会型人格,例如,“以天下为己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等。作为我们大力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就应将大写的“责任”作为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

4.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保障。简单地从字面上说,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社会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也叫社会形态”。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它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诉求,是指导社会成员价值选择、行为取向的基本标尺。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因此,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继承,也是关注民生、注重公平的和谐,是发展中的和谐,是动态中的和谐,是有序中的和谐,更是民主法制保障下的和谐。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文明风尚的传承者、倡导者和实践者。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要求有:

1.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根本。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根本指导思想。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问题,是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根本问题。马克思主义是集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于一体的学说,是科学和先进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是中华民族从鸦片战争以来的160多年时间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人率领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使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我们的党、国家和民族才会真正强大起来,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重点。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现阶段,和谐社会理想是我们的共同社会理想,而实现人类最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是社会主义的最高奋斗目标是。从价值目标来看两者是一致的。我们要不断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树立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心和信念,鼓励大学生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奋斗的实践过程中把理想变为现实。

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关键。对于大学生来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强化国家意识;要坚持各民族、各阶层团结和谐、共同发展;要发扬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改革创新精神是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核心,也是大学生所最需培养的精神之一。当今社会,知识正在不断地变革,革新正在不断地日新月异,这就要求大学生在要培养时代发展所最需要的创新精神、培养促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完善的改革精神。

4.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随着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物欲的泛滥以及西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的冲击,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针对这些消极影响,各高校要坚持不懈地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文明风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支撑。对于大学生来说,荣辱观不仅仅是理论知识上的接收,更重要的,是要从思想上、灵魂上认同 “荣”和“辱”,践行荣辱观,“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三、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途径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长点、生命力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根本原则,是我党三大优良作风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新的思想理论成果。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今时代的根本要求。实践证明,只有认真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根本原则,才能增强理论的科学性、针对性、说服力和实效性,才能在各项社会实践中获得成功。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与社会主义的生产、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与当今时代赋予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结合起来,与当今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图大业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也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根本。

2.坚持全面把握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有着严密逻辑性的系统理论。我们必须在全面整体把握其内容的基础上,准确分析其各个方面的深层内涵。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根本主线。我们必须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统领整个教育过程,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从而确保核心价值观教育其它内容的正确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和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马克思主义建设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要求;是振奋大学生精神、鼓舞大学生进取的有效途径;是衡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标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精髓。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要接班人,要针对大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通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他们做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传播者、倡导者和实践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道德基础,是新形势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大学生日常行为的基本道德准则。

3.坚持自我教育为主的方法。自我教育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关键,是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发挥的中介,能够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积极主观能动作用,使受教育者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学习。受教育者只有增强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坚持正确的方向,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大学生是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特殊群体,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基本趋于稳定,且又各具特点。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从宏观上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在学校领导,老师的宣传、号召、组织基础上,为大学生提供各种自我教育、相互交流的平台,引导他们明确自我教育的要求,激励自我教育的动机,从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使之主动培养理想人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以自我教育为主,同时辅以其它各种教育方法,在内外动力相结合的共同作用力基础上,通过自我认识的深化,自我改造的提高产生积极主动的进取之心,主动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思想,并按照其要求实践之,从而最终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行为习惯。

4.坚持教育手段、方式多样化的方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手段、方式必须灵活多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着共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具有采用相似教育手段、方式的基因,然而其四个方面内容的层次差异性决定了必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方式来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和基础。当代大学生必须以广泛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各种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从而深刻理解、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渊源和发展方向。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教育必须与我国当今所处的时代背景紧密联系起来,其重点是全民共同理想的树立。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方式,如阅读相关书籍,观看各种影视录像资料,参观各类展览馆等等,分析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来龙去脉,以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推动大学生健康成厂成才的巨大精神力量,必须贯穿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始终,其教育手段、方式必须重在对此两种精神的培养,注重从学习、生活、工作等多种角度,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塑造大学生的坚定不移的民族精神和勇于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重在实践。当代大学生在日常生活行为中,必须始终践行荣辱观的要求,在广泛参加各类道德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经由荣辱观认识的提高、荣辱观情感的深化、荣辱观意志的锻炼、荣辱观信念的确立,最终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四、结束语

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式创新是适应现实要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应该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既要有稳定的、连续性的内容,又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和大学生自身思想实际的发展。为什么我们要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我们太需要,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我们现在面临的状况是,一部分大学生缺乏核心价值观,也不知道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获得核心价值观理念。同时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不光是领导者的事情,而是全民的事情。因此作为社会成员的一部分,大学生有参与核心价值观建立的义务,因此应当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参与核心价值观的建立首先应当从学习开始,应当领会和借鉴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同时,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必须坚决的从一开始就抛掉功利主义的倾向。当然,建立核心价值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还是那句老话,要脚踏实地,从头开始。艰苦奋斗是一种深刻的美德,对于建立核心价值观,我们更是特别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参考文献:

[1] 陈伟 罗仲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N] 光明日报2007.9.

[2] 尹伶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理论月刊,2007,(06).

[3] 李高君.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J].企业家天地,2007,(07).

[4]陈亚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发展和形成[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7,(01).

思修论文浅谈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篇7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 实证调查

【基金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中心一般项目“自媒体视域下当代大学生自我认同问题研究”(编号2015B05)。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64-01

自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1]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字基本内容迄今已有近两年时间,虽然这两年一直在推行社会核心价值观,但具体效用如何还少有学者进行调查研究。为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现状,本研究以湖北武汉市七所高校的510位在校90后大学生为样本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497份,问卷有效率为97.5%,以调查数据为依托分析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培育和践行提供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不全面

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程度偏低。对于“您知道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哪些内容”这一问题,能够正确回答的大学生为177人,仅占总人数的35.6%。大部分大学生存在漏选、错选;有45.7%的大学生不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几个层面,以及各个层面的具体内容,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并不深入、全面。

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趋于表面化

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认同程度较高,95%的大学生认为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意义的;97.4%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表示认同。但同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也存在一定的疑惑和问题,比如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观以及西方流行价值观之间的区别并不清楚。9位参与参访的大学生认为“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设想很美好,但真正又能有多少人做到呢?”显示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与践行并不自信。此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还停留在对词汇表面的肯定上,而对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理念和具体内涵并不清楚。

三、大学生对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异议颇多

在问及“对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否满意?”时,38.6%的大学生选择“不太满意”,33.6%的大学生认为“基本满意”,另有15.9%和11.7%的大学生选择“非常满意”及“非常不满意”。可以看出,当前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工作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而在向11位访谈对象询问“对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有何感受和建议?”时,受访者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希望,在教学方式上,大学生表示教学活动应“多看相关视频资料,加深印象”、“加强互动讨论,注重实践,勿枯燥空谈”,“不能只凭借考试成绩评价学生”。从访谈中,笔者感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抱有热情和兴趣,但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表示质疑,一方面认为课堂教学过于枯燥,以至于对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缺乏兴趣,另一方面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与实践如何结合起来,在生活中切实得到贯彻执行持保留态度。

概而言之,调查与访谈中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认识不全面、认同表面化,只从词源意义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作用而在践履方面表现欠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上,大学生虽抱有学习的兴趣但对教育内容和方式上异议颇多。面对这种困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就更加凸显出来。本文以实证调查为基础,挖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从长远来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依然需要继续推进下去,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等方面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参考文献:

[1]党的十八大文件汇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

作者简介:

上一篇:励志语录摘录下一篇:语文中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