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责任保险管理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侵权责任法》,旨在提供一个与发达国家接轨的民法法律环境。同时也强化了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使企业承担了更大的社会责任。2010年7月1日,新《侵权责任法》(以下简称“新法”)开始施行。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产品责任保险管理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产品责任保险管理论文 篇1:

产品责任保险国际比较及对策

[摘要] 本文在国际比较的视角下,从保险业整体社会功能、产品责任保险、产品责任保险法制建设、产品责任保险科学管理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企业责任保险发展趋空化矛盾,并提出了大力发展产品责任保险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责任保险 趋空化 国际比较

一、我国保险业整体社会功能趋空化矛盾

我国保险业发展相对于国内外经济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我国自1978年以来国民经济高速发展,进入本世纪最近几年增速依然很高,GDP从1999年的82067.46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05年的182321亿元,平均年增长速度高达14.23%。而保险业务收入1999年~2005年均增长24.25%,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但衡量一国保险的发展水平不是保费总量指标,而是保险密度(人均保费)与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国民生产总值)。1999年~2005年我国保险深度平均为2.53%,保险密度为235.75元(折合美元约30美元),1994年~2003年OECD国家平均保险深度在8.4%~10.12%之间,保险密度在1723美元~2737美元之间。而财产保险的这两个指标更是低得惊人。我国社会保险不仅覆盖面窄,而且标准低。商业性保险理应有更大的发展,但我国商业保险也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国家。我国保险业远未发挥现代保险业的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社会管理与服务功能。

资料来源: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Insurance Statistics Yearbook 1994年~2003年~2005年Edition

二、我国产品责任保险趋空化矛盾

我国产品责任保险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则更显先天不足。我国的产品责任保险于1980年起步,当时属于涉外保险业务。主要是为了应付国际贸易的需要和为某些家用电器类等非主流

资料来源:2005年保险数据来源于2006年中国保险年鉴数据;1999年~和国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产品服务的。从1985年开始产品责任保险业务推向国内市场。近几年来,我国的产品责任保险业务虽然有了初步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以法律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产品责任保险还处于起步阶段。

相比之下,自从1890年英国海上事故保险公司签发了第一张产品责任保险单之后,世界各国相继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产品责任保险。在国际上,责任保险是一类独立的保险业务,它的经营有着一些自己独特的规律,能够独立成体系地开展业务,有着庞大的业务来源。

在最近的20年中,由于经济的高度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有关产品责任立法的逐步健全,美国、西欧、日本的产品责任保险发展迅速,投保产品责任保险已成为各类企业的自觉行动。在美国,责任保险指代替被保险人支付由其对他人的责任引发的损失赔偿的保险,这种责任由法律赋予或由合同设定。传统上主要的险种是机动车责任保险和雇主责任保险。医疗责任保险、综合责任保险在20世纪80年代引起了关注。产品责任保险作为综合责任保险(GENERAL LIABILITY INSURANCE)中的一个重要险种得到了很大的发展。1999年~2005年美国财产保险占保险总额的比例为40.63%~52.11%,平均为45.67%;综合责任保险占财产保险的比例为6.46%~10.14%,平均为8.33%;产品责任保险占综合责任保险的比例为5.74%~8.28%,平均为7.55%。

1999年~2005年中国财产保险占保险总额的比例为22.41%~38.05%,平均为29.57%;全部责任保险占财产保险的比例为2.93%~4.74%,平均为3.73%;产品责任保险保费收入全国数据无从取得,据估计而产品责任险这个险种在财险业务总量中占的比例还不到1%。

2005年保险数据来源于2006年中国保险年鉴数据,1999年~2004年GDP及人口数据来源于各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

三、产品责任保险法制建设趋空化矛盾

产品责任保险的发展是与相关法律的健全紧密相连的。欧美一些国家和日本都相继制定了独立的产品责任法,我国尚未颁布专门的产品责任法,关于产品的原则性条文在《民法通则》中有所体现。产品责任的相关概念体现在《中国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以下简称《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保护法》)中;而具体产品类型的相关法律、法规则主要体现在《食品卫生法》、《工业企业法》、《工业产品质量责任条例》等法律和法规中。

特别是1993年出台的《质量法》、《保护法》,对归责原则、产品的概念、权利主体及责任主体的概念、产品缺陷的种类、赔偿范围及限额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对产品责任法规体系做了有益的补充。但相比保险发达国家的严格产品责任原则,我国的产品责任法仍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归责原则方面,已承认产品责任不是合同责任,但仍未明确规定产品责任适用严格责任。

2.在产品的概念方面,《质量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产品是指经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建筑工程不适用本法规定。”而日本、美国等国对“产品”的定义则很宽泛,包括一切进入流通领域的物品,不论是加工的还是自然的产物。

3.我国产品责任立法比较分散,内容也不够系统、完整,有些条文在表述上也不够清晰。

四、产品责任保险科学管理趋空化矛盾

1.人才趋空化

(1)精算人才对于保险公司来说是其竞争的核心优势。精算水平的高低将决定保险公司产品开发的市场地位。而培养一名精算师至少需要5年~6年的时间,因此从短期来看,我国精算师人才缺乏的困境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2)尽快培养出保险法律专业复合型人 才应成为责任保险领域重要课题。

(3)理赔人员专业知识缺乏,理赔手段相对落后,处理一些技术性较强的产品保险责任事故赔偿显得吃力。

(4)风险控制也是责任保险经营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我国的风险管理技术研究开始较晚,专业人才的培养至今没有形成一个完整有序的供给系统。

2.理论研究趋空化矛盾

对责任风险缺乏研究,没有收集起足够的相关数据(如责任事故率、损失率等)和建立完善的风险统计模型,极大影响了精算的准确性和条款的合理性。目前产品责任保险的费率不是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测算出来的,而是根据经验和市场竞争情况确定的,这样的费率无法反映标的风险大小,而外资保险公司有一套风险评估技术,造成中外资保险公司费率差别很大。国内保险公司常常以低费率承保高风险,造成亏损;而且,对具体的责任风险分析不够深入、细致,如公众责任险还没能针对不同的经营环境,给出其到底包括有哪些风险源,它们应适用何种责任原则等。

3.业务管理趋空化矛盾

目前,财产保险公司在承保产品责任保险中普遍存在三种情况:一是保险条款不规范,保险费率偏高,二是查验工作粗陋,导致担负本不应该承担的产品保险责任,三是盲目扩大投保范围,影响自身效益。

五、大力发展我国产品责任保险的对策

从传统的海上保险和火灾险(后来扩展到一切财产保险)到人寿保险再到现在的责任保险的产生和发展壮大,被西方国家保险界认为是整个保险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要加快发展产品责任险的步伐,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完善与创新,即从扩大需求、强化内部管理、优化外部环境几个方面入手,推动我国产品责任保险的发展。

1.扩大需求

责任保险是具有一定的正外部性的产品。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对于这种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如果仅由市场决定其需求,将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且部分责任险种具有比较显著的正外部性,如机动车第三者责任保险、产品责任保险、雇主责任保险、公众责任保险等。在我国现阶段,社会公众的保险意识普遍不高,对责任保险的认知程度较低,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加之责任保险正外部性的作用,责任保险的需求不足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继续存在,在某些时段可能还比较突出。

为此,政府可以对产品责任保险实施强制保险,并对购买产品责任保险采取相关税费优惠政策。在机动车辆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已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拉开序幕的基础上,政府还可以对一般企业投保产品责任在税费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如采取税前列支等措施。

2.强化内部管理

(1)财产保险机构可以通过以数据集中带动管理集中的方式,逐步强化对产品责任保险的核保核赔等主要业务环节的管理,减少公司内部管理过程中的漏洞和通融现象。

(2)加强对产品责任保险经营实务的研究,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分类别、分步骤开发责任保险,以适应多样化的需求。财产保险机构在产品开发方面,应该严格执行科学的产品开发流程,从市场需求入手,特别是要调研我国司法案例中侵权案件的种类和平均赔偿金额,并结合我国法律体系的发展,开发设计适用的产品,加大产品组合力度。适当引进成熟的险种和经营方式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加以改造,形成中国特色的责任险种体系。

(3)加大保险公司对责任险的倾斜,正确选择销售策略。同时要积极投入资金,建立自主培养和引进人才渠道。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一批具有竞争实力的精算、投资、法律、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

3.优化外部环境

(1)规范保险条款,合理确定费率。保险条款必须明确投保人、保险人、保险范围、保险责任、赔偿限额、保险费率、缴费办法、双方义务等项内容。不能仅凭双方主观意愿议定。建立行业指导性条款费率制度,辅之以行业自律手段,可以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扭转当前市场恶性竞争的趋势。

(2)发挥保监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积极作用,建立与相关部门有效的协调机制。保险监管部门对保险业的发展具有监督管理和服务的双重功能。一方面通过对保险业的监管,以保障保险业的积极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创造适合保险业发展的客观环境,解决实际中存在的问题。

(3)保险监管部门应该平衡监管与创新的关系,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一方面,监管部门要依法履行自身职责,杜绝行政不作为现象的产生;另一方面,对于现行法律法规没有具体规定的创新行为,应该持积极支持的态度,为保险经营机构创造宽松的外部监管环境。

(4)完善法律环境。法制的健全与完善是责任保险产生与发展最为直接的基础,责任风险方面的法律制度越完善,责任保险的市场需求越大。目前我国的产品责任险市场还不发达,厂家对这个险种的需求还不是很积极,原因之一就是法律空白比较多,我国应当借鉴美国等产品责任险发达国家的经验,完善产品责任法律制度,考虑制定一部产品责任法,将产品责任险确定为法定强制保险;逐步扩大“产品”范围;对产品缺陷认定时宜采用弹性标准;确立严格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为产品责任险提供完善的法律环境。

参考文献:

[1]2006年中国保险年鉴数据

[2]1999年~2004年中国统计年鉴

[3]中华人民共和国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杨克泉 吉昱华 吕立伟

产品责任保险管理论文 篇2:

新侵权责任法:强化风险管理

新《侵权责任法》,旨在提供一个与发达国家接轨的民法法律环境。同时也强化了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使企业承担了更大的社会责任。

2010年7月1日,新《侵权责任法》(以下简称“新法”)开始施行。新法旨在对公民民事权益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保护,其内容涉及产品缺陷、交通事故、医疗损害、环境污染、网络侵权、动物致人损害、物件损害等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很多方面都是首创,大大填补了民事权利的法律空白。

新法实际上是对最近几年屡屡发生的社会事件的法律回应。比如2009年的“三聚氰胺索赔”、“上海倒楼事件”、今年年初的“丰田召回事件”等等,都在社会上造成了广泛的影响。新法是一部以消费者为出发点的法律,旨在提供一个与发达国家接轨的民法法律环境。另一方面,新法加大了企业的运营风险,使企业承担了更大的社会责任。

风险一:产品责任风险

新法特别强化了缺陷产品的侵权责任,并规定生产者要承担严格责任。所谓严格责任,是指无过失或疏忽的责任,即发生损害就证明产品有缺陷,生产者或销售者就应承担赔偿责任。新法第41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生产者应承担侵权责任。也就是说无论生产者主观上有无过错,只要损害后果是由产品缺陷所致,生产者均应承担严格责任。此规定加大了对消费者的保护,使得消费者提起诉讼更为容易,因为在现代化生产条件下,消费者无法对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技术进行了解和掌握,因此无法对生产者主观的过错进行举证。而在新法规定下,消费者只需证明受到了损害,且损害是由该缺陷产品造成即可。

此外,新法还将因药品、医疗器械等缺陷而造成患者损害列为产品侵权的范围,明确患者可以向生产者或者血液提供机构请求赔偿,也可以向医疗机构请求赔偿。确立了医疗损害赔偿和救济制度的法律地位。医疗机构进行赔偿后如果认定损害是生产厂家造成的,可以向负有责任的生产厂家追偿。之前“安徽欣弗事件”、“黑龙江完达山刺五加事件”、“江西博雅免疫球蛋白事件”等药害事件在社会上沸沸扬扬,今后此类事件将更加有法可依。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新法还首次将普遍的产品召回制度首度写入法律。在此之前,中国只有汽车、食品等少数产品召回制度。可以认为,此举使中国由此建立了全面的产品召回制度。

风险二:连带责任风险

新法重申和强调了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具有产品质量的连带责任。此外,新法还对其他方面的连带责任作了相关规定,包括: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倒塌造成他人损害的,由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承担连带责任;从事高空、高压、地下挖掘活动或者使用高速轨道运输工具造成他人损害的,经营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销售者对生产者的产品质量承担连带赔偿责任的这项规定,无疑增加了销售者在经营中面临的产品诉讼风险,那么对于销售商来说,如何转移这部分风险以更好地专注于自身的经营,从产品责任保险的角度来说,通常可以有几种做法:一是销售商要求生产商投保产品责任保险,并将其(销售商)作为保单项下的附加被保险人。这样当销售商遭到与产品的自身缺陷相关索赔时,销售商可以获得保单下的保险保障。第二种方法是在要求生产商投保产品责任保险的同时,销售商自身也可以再投保一份产品责任保险并要求生产商所投保的产品责任保险是作为基层保单来进行保险赔偿。这样,当遭遇产品责任侵权索赔时,生产商的产品责任保险将首先启动进行赔偿。如果赔偿限额不足以偿付第三方的索赔,超出的部分可以由销售商自身投保的那份产品责任保险来进行赔偿。这种做法在国外比较普遍,通常国外的销售商自己会另外单独投保一份产品责任保单,以充分保障自身的风险。

如果产品责任索赔系由销售商在产品销售过程中的过错行为所引起的,比如销售商擅自对产品的性能进行改变,擅自对产品的标签或使用说明书的内容进行更改等等并因此而导致产品责任索赔的发生,通常对于此类索赔,生产商的产品责任保险承保人将不予承担保险赔偿责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销售商自己的确有投保产品责任保险的必要。

风险三:环境风险

《侵权责任法》进一步完善了环境污染责任制度,实行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规定当环境污染存在争议时,排污者应承担举证责任, 如果不能证明免责事由或者排除因果关系,就应承担赔偿等侵权责任。这将会大大增加污染企业的风险,并降低原告提起环境污染侵权诉讼的成本。

此外,《侵权责任法》体现了环境污染侵权责任实行“无过错原则”。即使企业的排污符合规定标准,但污染物进入环境造成环境污染或给他人造成损害的,污染者应当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这就取消了之前的环境污染侵权主要是以违反环境法规为前提的要求。即使发生了地震、海啸等极端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事件,如果排污方未能及时采取合理措施以避免造成污染损害的,排污方也必须承担相应责任。

新法中对连带责任的强化也将加大企业的环境风险。以2006年中石化胜利油田的污染事件为例,该事件是由于窃贼盗窃输油管道中的石油所引起的,窃贼先后将两条海底管线打穿,后导致原油外泄,造成严重的海洋环境污染和重大财产损失,随后渔民将中石化等告上法庭。在新法实施之前,相关企业完全可以让受害者向污染者寻求赔偿;新法实施以后,受害者将有权利选择谁将承担责任,企业的潜在风险迅速增加了。公司还应意识到,即使他们完全遵守国家环境法规的相关要求,例如排污标准,他们所面临的环境诉讼风险依然可能增加。

风险四:违法成本加大

新法还首次规定了上不封顶的惩罚性赔偿制度,该法第47条规定,“明知产品存在缺陷仍然生产、销售,造成他人死亡或者健康严重损害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

惩罚性赔偿在侵权法领域的适用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趋势。在英美法系国家,该制度在侵权法领域的使用已被广泛认可,并且对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法学理论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由于产品责任案件逐年倍增,责任强度逐步加重,惩罚性赔偿数额也逐渐加大。

在美国,产品责任诉讼判决中的百万美元的判罚金已变得十分普遍,其中不乏天价赔偿。著名的案例——菲利浦-莫里斯案就是其中之一。起因是杰西威廉斯在1997年因肺癌去世,威廉斯生前抽了40年的烟,对万宝路迷恋成瘾,他的家人认为是万宝路害死了威廉斯,因此将万宝路的生产者——菲利浦-莫里斯公司告上了法庭,声称该公司忽视了其产品的危害性和成瘾性,并有意隐瞒了这一事实,因而负有责任。而州法院最终裁定菲利浦-莫里斯公司向威廉斯一家赔偿8110万美元,其中7950万美元是惩罚性赔偿,160万美元是补偿性赔款。

风险管理机制与保险并重

在当今的市场上,消费者越来越注重保护自己的权益,并懂得运用法律武器对制造商、分销商提起产品责任索赔或诉讼。随着新的《侵权责任法》的实施,企业将承担更大的责任,一起索赔和诉讼就可能使企业面临财务压力,甚至可能导致财务危机,责任成本加大是大势所趋。无论从履行社会责任,还是从维护企业经济利益角度来说,企业都应未雨绸缪,重视对产品责任、环境污染责任风险的管理。企业需要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内部是不是建立了良好的风险管理机制来规避风险,二是如果有事故发生,是不是有一个风险和责任转移的机制来保障自己的财务状况稳定。

责任保险是建立在侵权法基础之上的一个险种,一个国家的侵权法律制度直接影响着这个国家责任保险的发展,例如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严格责任的国家,也是侵权法律最严格、侵权责任直接成本最高的国家。由于法院倾向于保护消费者,制造商和分销商承担着越来越多的赔偿责任,有时候即便产品本身没有瑕疵,官司也会从天而降,使得制造商和分销商不得不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解决争端。高额的产品责任赔偿金也直接催生了产品责任保险在美国的普及,因为购买产品责任保险是生产商和分销商转嫁产品责任风险最简便、最安全的方法之一,可以说美国是世界上责任保险最发达的国家。对于中国来说,随着侵权责任法的实施,责任保险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实际操作中,“风险管理机制”与“责任保险”其实是互为充分的必要条件。企业购买责任保险,本身是风险管理的一个手段;而如果一个企业自身没有良好的风险管理体系,只是想把风险转嫁给保险公司,这样的企业就不具备购买责任保险的资质。

(作者为达信(Marsh)大中华区CEO,国际著名风险管理专家)

作者:韦朴

产品责任保险管理论文 篇3:

外贸企业投保出口产品责任险问题分析

摘要:出口产品责任所带来的风险和高额赔偿是目前部分产

品出口过程中面临的严峻问题,而投保出口产品责任保险能有效规避风险。外贸企业购买出口产品责任保险能够弥补损失、挽回市场份额并促进出口业务的顺利开展。主动购买出口产品责任险,确保产品质量的提升是应对产品责任风险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出口产品责任险风险规避质量保证

产品责任是指由于产品造成消费者、使用者的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其生产者或销售者依法应承担的法律赔偿责任。承保产品责任风险的保险即为产品责任保险。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货物贸易出口国,在将产品销往全球各地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同时,也遭遇了很多产品责任问题而引发的索赔案例。产品责任造成的赔偿额度一般都很高,一旦遭遇索赔,出口企业将面临极大的损失。例如一位美国妇女在使用中国生产的水壶时被掉下来的水壶盖烫伤手臂,企业被索赔几千美元;一名孩子独自使用游泳圈玩耍被淹死,厂家赔偿4400万美元;美国加州三名儿童食用中国台湾某厂商生产的果冻而噎死,厂商赔偿5000多万美元。这些案例都说明了企业一旦遭遇产品责任风险,面临的损失是极为惨重的。因此,近几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出口企业通过购买出口产品责任险来应对产品责任问题以减少损失。

1 出口产品责任险适用的产品及赔偿项目

出口产品责任险并不覆盖所有的产品,而是针对可能引起人身伤害或物质损失的产品而设计的,一旦发生损失,赔偿金额往往都比较高。

1.1 需要购买出口产品责任保险的产品 产品责任主要是由于产品质量、包装、说明不当等原因导致的,跟产品本身的特点有密切关联,几乎每种产品发生事故都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人身伤害或物质损失,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产品都需要购买出口产品责任险。目前而言,需要购买产品责任保险的出口产品主要包括五类:①家电产品(冰箱、彩电、空调、厨房用具等);②工具类产品(电动及手动工具、机械产品);③玩具(长毛绒玩具、电动玩具等);④家庭用品(化状品、家具产品、自行车等);⑤其他工业类或轻工类产品等。这些类别的产品容易在消费过程中引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2 出口产品责任险的赔偿项目 综合国的法律规定,出口产品责任险的赔偿项目包括人身伤害赔偿、财产损害赔偿、精神损害赔偿、惩罚性赔偿四项。人身伤害根据一般伤害、残疾、死亡等伤害程度的高低会有较大的赔偿金额差异。其中的惩罚性赔偿,在欧美国家普遍较高,甚至超过另外三项的赔偿总额。所有这些项目相加,对于责任企业而言是极为沉重的负担,尤其是在导致人员死亡时,赔偿金额更高。

2 外贸企业购买出口产品责任险的作用

外贸企业主动购买产品责任险意义重大,不仅能合理处理产品责任风险,弥补损失,而且能在进口国市场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推动出口业务的顺利开展。

2.1能够弥补高额损失,节约应诉成本 对于出口企业而言,产品责任风险往往需要承担高额赔偿,尤其是在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因为这些国家有较为完善的产品责任方面的法律法规,消费者维权意识较强,且法院判决往往对于消费者极为有利。而且经过媒体报道的一件索赔案,很可能带来连锁反应,引发更多的索赔。表1显示了近年来欧美市场产品责任险的平均赔偿额度及相关费用。

表1 近年来欧美市场产品责任险的平均赔偿额度及相关费用表

[赔偿事项/费用

四肢瘫痪

普通烧伤

严重烧伤

死亡

抗辩费用

召回费用][赔偿金额/费用

900万USD/PER CASE

60万USD/PER CASE

670万USD/PER CASE

510万USD/PER CASE

10万USD/PER CASE

100万USD/PER CASE]

资料来源:江苏苏美达集团内部统计资料

对于出口企业而言,一张高赔偿限额的产品责任险/召回险保单不仅能够有效降低风险弥补损失,还能节约大量的应诉成本。在国外一旦因为产品责任问题进入诉讼程序,那么所耗费的时间、精力、高额的诉讼费都会使出口企业面临沉重的负担。

2.2 能够挽回产品在进口国市场的声誉并保持市场开拓的能力 出口产品在进口国市场发生产品责任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短期高额赔偿的损失,长期而言不利于出口产品的声誉,甚至会阻碍该企业未来的市场开拓前景。投保产品责任险后企业能迅速对于产品责任问题及时进行处理,给损失者和其他消费者一个满意的交代,能够及时挽回企业和产品声誉,将“负责任”的企业形象植入消费者的意识中,从而有助于保持现有的市场份额并提高未来的市场开拓能力。

2.3 能够保证出口业务的顺利开展 在部分国家,国外商品相应进入该国市场,必须投保出口产品责任险。在与很多发达国家的出口业务中,我国的相关出口企业往往被要求购买出口产品责任保险,并将此纳入交易条件中。以美国客户为例,考虑到产品在市场上面临的潜在的巨大风险,很多美国客户要求出口商在本国内投保出品责任险,并将美国客户列为共同受益人。具体做法是将购买产品责任保险作为开具信用证的条件之一;如果供货商未能购买产品责任险,他们将有权利拒绝结汇。因此,购买出口信用保险有助于企业顺利获得订单,及时收汇。

3 出口企业购买出口产品责任险的注意事项

3.1 出口企业应当主动争取购买出口产品责任险 目前我国很多出口企业是根据客户的要求才购买出口信用保险的,有的甚至是由进口方购买,这一做法对于出口企业而言一般是不利的。出口商应该积极主动购买出口信用保险,这将为企业带来很多的好处。

3.1.1 主动投保可以较好地控制保险方面的费用从而降低成本。进口商购买保险时一般都会在交易价格中扣除一定比例的费用作为保险费的支出,从而压低交易价格。这对于出口商而言是不公平的。由于信息不对称,出口商应了解进口商的真实保险费用,因此主动投保有助于控制保费降低成本。

3.1.2 主动投保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自己的保险权益。进口商购买保险时往往只考虑自身利益,不会将出口商纳入保险受益人的范畴,一旦发生保险事故,只有进口商才能得到保险赔偿,产品出口商或生产商将得不到任何补偿。因此,出口企业主动投保可以在索赔时获得较大的利益。

3.1.3 主动投保有利于顺利索赔。可以直接与保险公司开展业务联系,在提出索赔时,由于双方已经建立起良好的联系,沟通上的畅通无疑将有利于理赔的最终顺利解决。

3.2 处理好购买出口产品责任险与改进产品的质量及包装的关系 购买出口产品责任险并不能完全规避产品责任风险,只能作为发生风险后的临时补救手段,发生产品责任问题从根本上来讲是不利于出口企业产品在进口国的长期销售的。无论多么高额的赔偿,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的信心,尤其是在目前资讯发达的背景下。但目前部分企业在实际出口业务中,以为投保了出口产品责任险就万无一失了,容易降低对于产品质量和包装的重视程度,这会导致产品责任风险的上升。因此,对于出口企业而言,在积极主动投保出口产品责任险以规避风险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对于出口产品的质量和包装的管理,不断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具体而言,保证产品质量和包装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2.1 监控产品质量,减少不安全因素。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到包装,每个环节都应当考虑可能存在哪些安全隐患,从尽可能减少伤害程度的角度进行改进。根据进口国的产品质量要求,检查所有零部件及配件的质量,达到当地市场的要求。有条件可以建立与最终客户的信息通道,将客户使用后的反馈意见进行搜集和研究,并据此改进产品质量和包装。

3.2.2 合理进行产品说明和包装安全警示。产品说明中关于产品的性能、质量必须进行正确的说明,包装上要有如何正确使用的说明,对于不安全的使用要进行警示,例如“3岁以下儿童不宜”、“应有家长陪同”、“不能放入口中”等。

总之,企业不能完全依赖于出口产品责任保险,以为一旦投保就万无一失,而是要始终把产品质量放在第一位。保证产品质量,降低发生产品责任风险的概率,才是规避产品责任风险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徐伟川.出口产品产品责任风险及其防范措施研究[J].时代经贸,2008(6).

[2]唐锋.我国中小型出口企业面临的产品责任风险分析[J].经济论坛,2010(11).

[3]章勤.产品责任保险的作用与内容.上海金融[J].1993(6).

[4]何润兰.论我国出口产品责任保险制度的完善[D].西南财经大学,2010.

作者简介:徐林萍(1980-),女,浙江上虞人,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

作者:徐林萍

上一篇:半年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月底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