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管理解决方案

2024-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产品质量管理解决方案(精选8篇)

产品质量管理解决方案 篇1

AMBITION-产品质量追溯管理系统介绍

1.企业产品质量质量管理面临的挑战

产品生产时存在品种多、批量小的客观情况,一个批次零部件往往用在多个产品型号、不同批次订单生产中。当制造过程或市场质量异常时,当调查出某批次元器件存在问题时,为了锁定问题零部件的具体用在什么订单?哪几个批次?产品条码号明细?需要手工对现有大量的纸面产品流程卡、领料单等信息展开过滤、清查。往往浪费大量人力及时间,造成异常发生后不能快速响应、效率低下,甚至有时候等调查清楚时发现存在潜在风险的产品已经发货,对公司的品牌建设及售后成本都造成很大损失。

随着投入市场的产品不断累积、增加,手工纸面产品追溯效率及准确性问题日益显现产品质量追溯的准确性和效率问题日益凸显,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产品质量追溯系统。

2.安必兴-产品质量追溯管理解决方案业务模型介绍

安必兴对电子、汽车、军工、航空航天等行业产品质量追溯需求,结合多年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实施经验,对追溯系统展开了系统的业务逻辑及产品功能设计。追溯系统实现的关键是如何采集需要追溯的产品质量信息,并通过什么关联关系实现信息间的逻辑关联和匹配。安必兴追溯系统逻辑示意图如下:

安必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2012

◇厦门安必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企业管理效率促进专家◇

系统通过对供应商物料信息、制造过程5M1E信息、质量信息及客户发货信息的系统采集,实现客户订单号到产品生产批次号及装配物料批号的全面贯通,进而实现产品追溯信息的动态查询。通过对产品质量追溯信息的系统采集,实现如下追溯查询功能:

1)市场反馈产品质量异常时,输入产品条码号,快速查询:  产品装配的物料批次信息  PCB条码号、供应商?  IC批次号?  电阻、电容等电子元器件批次号?  物料进货检验报告?物料是否为让步接收?  关键检测/生产设备号? 重点工序作业人员?

安必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2012

◇厦门安必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企业管理效率促进专家◇

 当时生产环境温度、湿度或照度情况?  产品PQC、FQC、OQC检验报告?  产品返修过程情况?  产品对应的订单及批次号?  „

2)确定某物料批次存在质量问题时,输入物料批次号,快速查询:  使用问题物料生产的产品条码号明细、批次号明细?对应订单号及发货客户是谁?

 仓库材料、半成品、产品库存多少?  进货检验报告?是否为让步使用?

 订单号、批次产品、物料不合格品处理单审批意见?  订单号、批次号产品PQC、FQC、OQC检验信息?  „

3.追溯管理系统功能简介

3.1 追溯采集方案 为确保追溯信息的完整性、数据采集的高效性、准确性以及数据采集的可行性,追溯数据采集将采用条码技术以及布局合理的采集点来完成追溯信息的采集。

安必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2012

◇厦门安必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企业管理效率促进专家◇

3.1.1 条码规则 通过条码扫描可实现数据的快速、准确的采集,为了结合条码扫描采集,XX科技需要形成自己的产品条码规则以及关键物料的条码规则,形成的物料条码中包含追溯件的关键物料代号、供方代号、物料批次号等信息,如:

3.1.2 条码生成规则 通过配置条码生成规则,如前缀代号、起始序号、生成数量等,系统可实现快速、批量的生成所需的条码,并实现条码的导出与打印,以此可大大缩减条码管理的工作量,同时针对产品和物料可按不同规则生成条码。

安必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2012

◇厦门安必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企业管理效率促进专家◇

3.1.3 采集点布局 确保追溯信息的完整性以及采集效率的高效性,系统实施过程中将设计完整的采集点布局以完成数据的采集,如下图所示。涉及XX科技采集点的布局将根据实际应用场景以及采集内容,调研时展开采集点评估,最后形成完整的采集点布局图。

3.2 追溯信息采集内容 结合客户需求,并确保质量追溯数据的贯通以及质量信息的完整性,系统将采集生产过程5M1E信息以及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信息,采集内容如下:

 生产计划订单信息  供应商物料批次信息  进货检验报告

 制造过程5M1E(人、机、料、法、环、测) 制造过程检验信息

 不合格品处理信息(含进货检验及制造过程)

3.2.1 生产计划订单信息采集 系统具备生产计划管理功能,包含了订单号、生产指令号等信息,系统支持计划的在线制定、审核与发布,并可导出至EXCEL。系统可通过集成现

安必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2012

◇厦门安必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企业管理效率促进专家◇

有订单管理系统,采用定时自动或手动刷新导入生产订单及批次信息,为质量追溯贯通客户订单、生产批次以及产品编号的衔接。

3.2.2 进货检验信息采集 在进货检验环节IQC需要按批次记录物料名称、物料批次、供应商名称、来料数、抽检数、抽检检验数据信息、检验的合格状态等信息,当检验发现物料不良时需要明确记录物料的不良项以及批次不良的处理结果,包括挑件、退回供方或降级使用等,当在制造过程或售后发现物料不良后可通过物料批次号快速追溯到进货检验报告、不合格处理结论以及库存量等。

3.2.3 制造过程信息(5M1E)采集 追溯过程中为了还原生产环境,挖掘产生产品质量异常的原因,需要在生产过程中采集制造过程的5M1E信息,包括人、机、料、法、环、测等,系统在采集过程中将按采集点布局进行采集,采集内容及方式如下: 1)物料信息:

在关键工序设置采集点,采集该工序产品所装配的关键物料的批次号、物料代号、供应商代号等信息。为了快速、准确的记录物料批次信息,系统将采用条码扫描技术来完成物料批次信息的记录,操作员扫描产品条码后,系统自动导入产品编号、订单号、产品型号等信息,同时扫描物料条码后,系统将自动记录物料代号、物料批次号、物料供应商代号信息与产品编号关联。系统将通过条码扫描技术快速、准确的完成供应商物料批次信息的

安必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2012

◇厦门安必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企业管理效率促进专家◇

采集。

2)人员信息:

系统设置工序与人员绑定,扫描产品条码后系统自动保存当前工序人员与时间信息;

3)方法

记录关键工序的加工工艺、工装选择、操作规程以及相关工艺参数等;

4)环境

记录当时工作地的温度、湿度、照明和清洁条件等;

5)使用仪器设备

记录关键工序机器设备、工夹具的精度和维护保养状况等;

注:条码规则以及采集方案详见“追溯方案采集”

3.2.4 制造过程检验信息采集 制造过程检验信息为反应产品质量的关键信息,系统将在关键工序配置采集点采集检验信息,但采集过程中往往录入的工作量较大,考虑到实际应用场景,系统将采用条码扫描以及实现仪器接口等方式完成检验信息的采集。

采集信息包含:

安必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2012

◇厦门安必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企业管理效率促进专家◇

 半成品测试  老化测试  成品测试  出货检验  不合格品处理  „„ 采集方式有: 1)检验信息

扫描产品号条码后,系统自动导入产品型号、订单号、批次号等信息,检验人员只需要填写数量,工序与不良设定关联,检验员只需要录入对应不良数量即可。2)产品关键检测数据

可以对检测设备展开集成,通过RS232、485通讯接口自动导入检测数据,并关联产品号进行匹配保存。

3.2.5 不合格品处理信息采集 当检验员发现不合格品时,检验人员可以在线填写不合格处理单,并由相应权限人员填写不合格品处理结论,通过在线完成不合格品的审理记录。

安必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2012

◇厦门安必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企业管理效率促进专家◇

4.追溯查询应用场景说明

当发现产品质量异常或物料质量异常时,可快速展开正向、反向追溯查询。 输入产品编号或物料批次号,点击“查询”,系统后台将根据发货通知单以及生产订单快速定位到产品信息,双击查询结果可查看该产品的完整质量信息;

 点击链接可快速定位到对应PQC、FQC、OQC检验报告信息以及制造过程不合格处理结果;

 切换页签快速定位到关键工序人员以及所使用仪器设备等5M1E信息;  切换页签快速定位到装配的关键物料的批次号以及供应商;通过连接可快速查看该批次的IQC报告以及不合格品处理结论;双击物料批次号可快速实现反查该物料批次还应用在了哪些产品中?同时这些产品又发给了哪些客户?

安必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2012

◇厦门安必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企业管理效率促进专家◇

正向溯源应用场景示意图

反向跟踪应用场景示意图

5.系统价值展望

通过追溯系统的导入,可以实现以下管理效益:  全面提升客户对企业产品追溯保障能力信心;

 实现产品追溯信息电子化,提供条码等技术实现准确率提升;  节省产品档案保存、归档时间;

 构建企业产品质量档案,实现实现追溯效率大幅度提升;  为质量异常改进提高准确追溯平台支撑;  „

安必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2012

◇厦门安必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企业管理效率促进专家◇

产品质量管理解决方案 篇2

质量管理大致经历了以质量检验为主的质量管理、统计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3个阶段。目前我国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仍然是采用以传统的检验把关为主,辅助简单的统计分析和数据处理,因而普遍存在:

(1)质量信息采集不完整不及时,方法不科学,管理不完善。

(2)质量过程控制与规范脱节,过程流转滞后,跟踪乏力。

(3)质量分析与决策缺乏准确有效的数据支撑。

质量系统作为研发和生产过程的监督和质量保障,在企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和开发适合企业发展战略的质量信息化平台,实现企业的数字化质量管理,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与质量监督体系,有效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实物质量,降低质量损失,节约成本,从而最终实现共享、协作、控制、分析、决策支持,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2 系统分析和建设目标

2.1 质量管理现状

在对某公司调研后发现,其质量管理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偏重质量问题处理,欠缺质量控制。

(2)质量信息流动不畅通或丢失隐藏着质量隐患。

(3)质量跟踪困难。

(4)员工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2.2 系统建设目标

通过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能够及时、全面地掌控各类质量信息,实现各单位质量信息资源的共享,从而达到借助先进的质量信息化手段和方法,提高公司质量管理水平的目的。

(1)能将质量信息及时传递到需要的部门、环节和过程。

(2)实现真正的全生命周期动态质量管理。

(3)提高产品、服务和工作质量,使产品质量得到持续改进。

(4)降低质量成本。

(5)借助系统能够提高质量统计、分析和决策的效率。

(6)与企业其他管理信息系统之间实现集成,平稳连接。

(7)将先进的质量管理思想与企业实际相结合,注重系统的实用性。

3 系统功能规划

3.1 质量管理主线

如图1所示。

3.1.1 采购过程

采购过程不仅是供应商的入围资格选择,也是一个连续的可累计的选择过程。对供应商施行阶段连续性评价的方式,构建供应商质量监控体系。体系分为供应商进入评价、运行评价、改进评价及供应商战略伙伴关系评价、供应商问题辅导等几个方面。建立全面丰富的供应商档案、多维度的报表统计与数据分析,为企业提供科学、高效的供应商管理解决方案和应用工具。

3.1.2 制造过程

制造过程是保证产品质量的核心部分,贯彻“预防控制,精益生产”的原则,基于企业品质控制的生产特点,以检验管理为基础,结合不合格品管理和产品质量档案,最终形成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质量统计分析报表,以便生产管理人员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异常,恢复过程的稳定,从而达到提高和控制质量的目的。

3.1.3 测量过程

以企业计量管理工作流程为基础,以有效开展计量保证工作为目的,实现计量器具所有的自然状态、管理状态以及维护情况的所有相关信息均能够及时更新、查询、统计,被研究的测量系统的误差成分以直观的图表分析加数字分析结果的方法形象演示。

3.1.4 服务过程

即时掌握产品在客户使用过程中的质量状况,了解并处理客户对于产品质量的看法和投诉。通过建立售后档案详细地记录用户资料以及产品交付的情况,快速准确地跟踪产品的使用情况,对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信息处理,并传递给相关部门进行闭环处理。

3.1.5 改进过程

通过建立质量文档管理、顾客满意度调查、管理评审体系,为质量改进和纠正预防提供信息数据,为研发、采购、制造等相关部门进行改善与修正提供指引,以便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消除风险或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

3.2 系统功能架构

系统主要有8大功能:质量计划管理、产品档案管理、统计分析与报表管理、质量问题管理、供应商管理、计量器具管理、顾客管理、体系文件管理。按照体系结构来讲,本系统主要有质量计划管理模块、制造过程管理模块、统计分析与报表管理模块、质量问题管理模块、供应商管理模块、计量器具管理模块、顾客管理模块、体系文件管理及系统管理模块,如图2所示。

质量计划管理:包括质量检验计划和质量控制计划两个子模块。根据订单、质量标准和技术条件来制定产品的控制与检验计划。

质量检验计划和质量控制计划的制定是一个考虑多方因素的分析过程,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已经开始,并在实际生产中不断地完善过程,如图3所示。

产品档案管理模块:对产品生产过程的检验信息的电子化过程。

统计分析与报表管理模块:实现对产品和过程的能力分析功能,同时应用图形化的界面对分析结果进行显示,而动态报表为了满足企业不同需求,可以动态设置报表条件的动态报表模块,如图4所示。

质量问题改进模块:其主要功能有对不合格品的进行管理、对质量事故的处理及对得出的质量问题进行改进,如图5所示。

供应商管理模块:是对供应商的质量能力进行记录、评定和查询,如图6所示。

计量器具管理:计量器具检定管理包括检定计划管理、检定结果管理、检定记录管理和量具的报废停用管理。

顾客管理模块:是企业和顾客沟通的纽带。它的功能有:顾客基本信息的查询、顾客满意度管理、用户意见投诉管理及用户索赔管理。

体系文件管理模块:对质量体系文件进行管理。

4 结语

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以后,质量信息的高度共享,质量信息的传递时间大幅减少,质量管理流程的规范保证了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常金铃.信息系统的开发及质量管理[M].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

[2]曹旭峰.质量信息集成理论和方法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3.

浅谈企业机械产品方案设计管理 篇3

[关键词]机械产品 方案设计方法 发展趋势

根据目前国内外设计学者进行机械产品方案设计所用方法的主要特征,将方案的现代设计方法概括为下述四大类型。

一、系统化设计方法

系统化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将设计看成由若干个设计要素组成的一个系统,每个设计要素具有独立性,各个要素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并具有层次性,所有的设计要素结合后,即可实现设计系统所需完成的任务。系统化设计思想于70年代由德国学者Pahl和Beitz教授提出,他们以系统理论为基础,制订了设计的一般模式,倡导设计工作应具备条理性。德国工程师协会在这一设计思想的基础上,制订出标准VDI2221“技术系统和产品的开发设计方法。由于每个设计者研究问题的角度以及考虑问题的侧重点不同,进行方案设计时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亦存在差异。下面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系统化设计方法。

1.设计元素法。用五个设计元素(功能、效应、效应载体、形状元素和表面参数)描述“产品解”,认为一个产品的五个设计元素值确定之后,产品的所有特征和特征值即已确定。我国亦有设计学者采用了类似方法描述产品的原理解。

2.图形建模法。研制的“设计分析和引导系统”KALEIT,用层次清楚的图形描述出产品的功能结构及其相关的抽象信息,实现了系统结构、功能关系的图形化建模,以及功能层之间的联接。将设计划分成辅助方法和信息交换两个方面,利用Nijssen信息分析方法可以采用图形符号、具有内容丰富的语义模型结构、可以描述集成条件、可以划分约束类型、可以实现关系间的任意结合等特点,将设计方法解与信息技术进行集成,实现了设计过程中不同抽象层间信息关系的图形化建模。

3.“构思”—“设计”法。将产品的方案设计分成“构思”和“设计”两个阶段。“构思”阶段的任务是寻求、选择和组合满足设计任务要求的原理解。“设计”阶段的工作则是具体实现构思阶段的原理解。将方案的“构思”具体描述为:根据合适的功能结构,寻求满足设计任务要求的原理解。即功能结构中的分功能由“结构元素”实现,并将“结构元素”间的物理联接定义为“功能载体”,“功能载体”和“结构元素”间的相互作用又形成了功能示意图(机械运动简图)。方案的“设计”是根据功能示意图,先定性地描述所有的“功能载体”和“结构元素”,再定量地描述所有“结构元素”和联接件(“功能载体”)的形状及位置,得到结构示意图。Roper,H.利用图论理论,借助于由他定义的“总设计单元(GE)”、“结构元素(KE)”、“功能结构元素(FKE)”、“联接结构元素(VKE)”、“结构零件(KT)”、“结构元素零件(KET)”等概念,以及描述结构元素尺寸、位置和传动参数间相互关系的若干种简图,把设计专家凭直觉设计的方法做了形式化的描述,形成了有效地应用现有知识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构思”和“设计”阶段。

4.矩阵设计法。在方案设计过程中采用“要求—功能”逻辑树(“与或”树)描述要求、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得到满足要求的功能设计解集,形成不同的设计方案。再根据“要求—功能”逻辑树建立“要求—功能”关联矩阵,以描述满足要求所需功能之间的复杂关系,表示出要求与功能间一一对应的关系。将矩阵作为机械系统方案设计的基础,把机械系统的设计空间分解为功能子空间,每个子空间只表示方案设计的一个模块,在抽象阶段的高层,每个设计模块用运动转换矩阵和一个可进行操作的约束矢量表示;在抽象阶段的低层,每个设计模块被表示为参数矩阵和一个运动方程。

5.键合图法。借用键合图表达元件的功能解,希望将基于功能的模型与键合图结合,实现功能结构的自动生成和功能结构与键合图之间的自动转换,寻求由键合图产生多个设计方案的方法。

二、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

从规划产品的角度提出:定义设计任务时以功能化的产品结构为基础,引用已有的产品解(如通用零件部件等)描述设计任务,即分解任务时就考虑每个分任务是否存在对应的产品解,这样,能够在产品规划阶段就消除设计任务中可能存在的矛盾,早期预测生产能力、费用,以及开发设计过程中计划的可调整性,由此提高设计效率和设计的可靠性,同时也降低新产品的成本。Feldmann将描述设计任务的功能化产品结构分为四层,(1)产品→(2)功能组成→(3)主要功能组件→(4)功能元件。并采用面向应用的结构化特征目录,对功能元件进行更为具体的定性和定量描述。同时研制出适合于产品开发早期和设计初期使用的工具软件STRAT。认为专用机械中多数功能可以采用已有的产品解,而具有新型解的专用功能只是少数,因此,在专用机械设计中采用功能化的产品结构,对于评价专用机械的设计、制造风险十分有利。

三、基于产品特征知识的设计方法

基于产品特征知识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用计算机能够识别的语言描述产品的特征及其设计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建立相应的知识库及推理机,再利用已存储的领域知识和建立的推理机制实现计算机辅助产品的方案设计。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主要是依据产品所具有的特征,以及设计领域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量和决策,完成机构的型、数综合。欲实现这一阶段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必须研究知识的自动获取、表达、集成、协调、管理和使用。

四、智能化设计方法

智能化设计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根据设计方法学理论,借助于三维图形软件、智能化设计软件和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多媒体、超媒体工具进行产品的开发设计、表达产品的构思、描述产品的结构。在利用数学系统理论的同时,考虑了系统工程理论、产品设计技术和系统开发方法学VDI2221,研制出适合于产品设计初期使用的多媒体开发系统软件MUSE。

我国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设计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利用面向对象的技术,重点研究了按时序合成的机构组合方案设计专家系统,并借助于具有高性能图形和交换处理能力的OpenGL技术,在三维环境中从各个角度对专家系统设计出的方案进行观察,如运动中机构间的衔接状况是否产生冲突等。

五、各类设计方法评述及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系统化设计方法将设计任务由抽象到具体(由设计的任务要求到实现该任务的方案或结构)进行层次划分,拟定出每一层欲实现的目标和方法,由浅入深、由抽象至具体地将各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整个设计过程系统化,使设计有规律可询,有方法可依,易于设计过程的计算机辅助实现。

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视具有某种功能的实现为一个结构模块,通过结构模块的组合,实现产品的方案设计。对于特定种类的机械产品,由于其组成部分的功能较为明确且相对稳定,结构模块的划分比较容易,因此,采用结构模块化方法进行方案设计较为合适。因此,若将结构模块化设计方法用于一般意义的产品方案设计,结构模块的划分和选用都比较困难,而且要求设计人员具有相当丰富的设计经验和广博的多学科领域知识。

机械产品的方案设计通常无法采用纯数学演算的方法进行,也难以用数学模型进行完整的描述,而需根据产品特征进行形式化的描述,借助于设计专家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决策。因此,欲实现计算机辅助产品的方案设计,必须解决计算机存储和运用产品设计知识和专家设计决策等有关方面的问题,由此形成基于产品特征知识的设计方法。

目前,智能化设计方法主要是利用三维图形软件和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设计,直观性较好,开发初期用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参与到设计中,但系统性较差,且零部件的结构、形状、尺寸、位置的合理确定,要求软件具有较高的智能化程度,或者有丰富经验的设计者参与。

在机械产品方案设计中,视能够实现特定功能的通用零件、部件或常用机构为结构模块,并将其应用到系统化设计有关层次的具体设计中,即将结构模块化方法融于系统化设计方法中,不仅可以保证设计的规范化,而且可以简化设计过程,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降低设计成本。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异地协同设计与制造,以及从用户对产品的功能需求→设计→加工→装配→成品这一并行工程的实现成为可能。但是,达到这些目标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实现产品方案设计效果的三维可视化。为此,不仅三维图形软件、智能化设计软件愈来愈多地应用于产品的方案设计中,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多媒体、超媒体工具也在产品的方案设计中初露锋芒。

机械产品的方案设计正朝着计算机辅助实现、智能化设计和满足异地协同设计制造需求的方向迈进,由于产品方案设计计算机实现方法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没有成熟的、能够达到上述目标的方案设计工具软件。作者认为,综合运用文中四种类型设计方法是达到这一目标有效途径。虽然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涉及的领域较多,不仅与机械设计的领域知识有关,而且还涉及到系统工程理论、人工智能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工程、网络技术等各方面的领域知识,但仍然是产品方案设计必须努力的方向。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已初见成效,我国设计学者也已意识到CAD技术与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及其应当采取的措施。

参考文献:

[1]机械设计手册编委会:机械设计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盛伯浩陈宗舜:机械产品设计与CAD技术,2005

[3]赵韩:机械产品并行设计,2004

护理质量管理方案 篇4

一、目的:检查监督护理工作,使科室内各项护理工作处于受控状态,全面提高护理质量。

二、成立质控小组

组长:邢雪梅

副组长:朱龙凤吉兰华

成员:顾晨晨李严严宁梅

三、分工

掌握质量评分标准,及时真实进行检查记录。

吉兰华:负责护理文书书写质量并定期检查记录,协助护士长重(危)病人的护理检查、对病房的安全管理。

朱龙凤:负责病区基础护理质量检查记录,协助护士长病房管理及护理服务管理。

宁梅:负责急救药品、急救设备、治疗室药柜的检查记录。

顾晨晨:负责特、一级护理质量检查记录。

李严严:负责病区健康教育、消毒隔离质量检查记录

四、职责

1、人人掌握检查标准,认真、真实进行护理质量检查。

2、每周对科室护理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向护士长及当事人反馈,并督促改进。

3、护理常规、技术操作、核心制度、抢救程序、业务学习每月组织学习,人人讲课。护理查房、差错事故分析会、工作会每月召开。

4、科室护理质量检查每月28号前完成,并召开护理质量分析会,制定改进方法,追踪效果评价。

5、每月对理论、操作进行考核。

6、对护理部每月进行的护理质量检查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五、护理质量监控指标

特、一级护理合格率≥85%

基础护理合格率≥90%

护理文书合格率≥90%

急救药品、器械合格率100%

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90%

护理人员“三基”合格率100%(合格标准75分)

常规器械消毒灭菌合格率100%

病人对护理工作、服务态度满意度≥95%

病人对健康教育知晓率≥70%

年褥疮发生数0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方案 篇5

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新郑市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推进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为基础,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市场二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监控体系为保障,以推进市场准入制和加强市场监管为主要抓手,确保我市区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组织机构

由市政府牵头,整合行政管理资源,成立由市政府分管市长侯国俊为组长,农业、工商、质监、环保、卫生、食品药品、水产、商务、公安、财政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新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确立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组织、政策制定、工作协调、重大决策及检查考核等。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

三、建设目标

通过五年左右时间,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市场准入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质量追溯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通过整套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覆盖全市,全力提高我市农产品品质,确保人民身体健康。

四、工作任务

(一)构建农产品市场准入体系。从2009年底开始逐步推行市场准入制,由城区向乡镇、村,由蔬菜猪肉向所有农产品逐步展开,对进入中心城区市场的批量农产品坚持“凡进必检”,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站检测合格并规范标识后方能进入市场,不合格的产品依法禁止销售。

1、入市免检制度。对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食用农产品,并与基地种植相符的实行入市免检制度,凭认证证书和专用标志直接进入市场销售;外地进入我市的农产品,持有农产品安全检测合格证明的,可以直接进入市场销售;国外入境上市农产品凭入境检验检疫证书入市经销。

2、索证抽检制度。对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产品和实行定点屠宰并取得检疫合格证的畜产品,实行索证抽检制度。凭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近期产品检测合格证明和畜产品定点屠宰印章、检疫合格证可以直接进入市场销售;无近期产品检测合格证明的,进行现场抽检,合格后方可进入市场销售。

3、现场检测制度。对来源于非认证基地的农产品并且未取得任何认证的产品,实行现场检测制度,由市场开办者检测合格后,允许进入市场销售。凡列入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目录的农产品,按有关规定,予以正确标示或标注。

(二)、构建市级和生产基地、市场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体系

1、完善监测体系。力争用三年时间,建立由市检测站和生产基地、企业、农贸市场、农产品超市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制检验、检测制度,形成农产品生产者、经销者和市场开办者严格自检、委托社会中介检验检测机构检验、执法机关监督抽检相结合的检验检测机制。

2、加强质量检测。农产品质检部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职能加强对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农产品配送中心以及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畜产品定点屠宰企业的产品质量抽检,建立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和定期公示上报制度,定期分析市场农产品质量规律,公示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及信息并接受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抽查。任何单位必须提供相关的资料和便利条件,不得拒绝检查或不提供检查人员所需的相关资料。

3、完善检测制度。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农产品配送中心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畜产品定点屠宰企业等要强化自我检测机制,加大对农产品质量检测设备的投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必须建立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自检制度,在产品上市前进行农药残留速测自检,从生产源头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及农产品配送中心开办者必须建立农产品质量验证、检测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告示制度,设立农药残留检测室和专业检测人员,对进入市场的农产品按照市场准入制度进行销前验证与检测,对检测结果有异议的农产品,委托有资质的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进行定量检测。

4、强化检测队伍。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畜产品定点屠宰企业质量检测人员,由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组织业务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三)构建不合格农产品报告和安全追溯体系

1、实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身份编码识别管理制度。按照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性编码规则》要求,制定完善本辖区农产品产地编码规则,随时补充完善编码,提高编码的时效性和科学性。加快编码的普及应用,逐步实现生产者在每批上市农产品上应标明产地编码,以便追查农产品产地来源和生产者,并将产地编码作为农产品追溯的重要依据,更好地为我市农产品顺利进入各地市场服务。

2、推行标识管理。根据不同农产品的特点,逐步推行产品分级包装上市和产地标识制度。对进行市场准入的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率先实行农产品标识挂牌销售。标识牌要注明产品名称、产地、生产者、生产日期、产品质量等内容(标识牌的制作、发放由市场准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安排)。

3、实行农产品生产、销售登记、记录制度。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相互追查的原则,生产基地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保鲜)到市场销售的各个环节的记录;经初级加工、有包装的农产品,生产(加工)者应当在产品包装物上标注其产品的加工单位和原生产基地;生产者在生产中要严格农业投入品合理使用规定,记载农业投入品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以及防疫、检疫情况;逐步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通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及时有效的追溯发生问题的环节和责任。

(四)、构建规范的市场流通体系

1、积极推行农产品“场地挂钩”工作。加强市场与生产基地或生产者的衔接,在认真核实确认已有“场地挂钩”基地数量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引导、扶持力度,扩大和增加“场地挂钩”基地的数量、规模。加强对“场地挂钩”基地的督导检查,推进企业或基地严格自律。外地进入新郑市场农产品,首次进入新郑市区时,必须到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备案材料包括,省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证书、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声明。在备案的基础上,经营者每次还应随车携带产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该批次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证明,并接受抽检和监督。鼓励“场地挂钩”基地与我市市场建立销售供应协议和相互信任的关系,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建立相对稳定的产销供求关系。协议中应规定:批发市场对进场交易的车辆以双方认同的方法对农产品质量进行检测,市场有权处理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对多次检测不合格的商户有权依照协议采取退出机制;对不服从管理的商户有权依照协议禁止其再次入场经营。

2、逐步实现具有追溯标识的农产品和包装规范的品牌农产品进场。各市场要积极引入具有追溯标识的农产品和包装规范的品牌农产品进场交易,对有追溯标识的农产品进场交易予以优惠。

3、实行农产品质量公示制度和优质农产品的推介制度。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以及超市的开办者,应在场内显著位置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公示牌”,让市民了解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管理信息。公示信息应包括,农产品质量抽检情况,场内经营户违规行为查处情况。并向市民推介优质农产品及生产基地。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对农产品生产基地、经营单位的定期审核与监督检验,定期推出一批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及经营单位,向社会公布。

4、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建立市场质量安全责任告知承诺制度,农产品市场开办者、商业零售单位对进入本市场经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负有监督管理的责任,应当配备专职农产品质量管理人员,建立农产品流通档案,开展检测检验和组织生产经营人员的健康检查等,应当就经营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负责,向行政管理部门做出承诺,保证达到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的要求。

5、鼓励无公害农产品规模经营、集中配送、净菜上市。在市内从事无公害农产品集中配送的单位或个人应先到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发放无公害农产品配送经营通行证,再向工商行政部门领取营业执照。建立无公害农产品配送绿色通道并确保畅通。

(五)、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1、推行不合格农产品的责任追究和退出市场流通的机制。积极开展对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和农产品配送中心的例行抽检工作,对查出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农产品要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集中销毁;对违反规定,擅自销售未经检测、质量不合格的农产品或疏于管理,玩忽职守,弄虚作假,造成市场和超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失控、后果严重的部门和责任人,将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依法追究其责任。

2、对销售不合格农产品经营者的处罚。对销售不合格农产品的外埠基地,新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将通报当地省级主管部门,由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该基地进行整改。对本市销售不合格农产品的基地或企业,农业局要对该基地进行整改。对连续三次抽检不合格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或企业将在一定时期内禁止进入市场;商业零售单位经营的农产品,凡连续三次抽检均有不合格农产品的,将实行停业整顿或责令退出农产品经营市场,并在新闻媒体上予以公布。

3、加大对农业投入品、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要严格种子、种畜禽、农药、兽药、肥料、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生产和经营准入条件,依法加强监管;严格执行已公布的停产、禁用和限用的品种、目录和范围,对生产、经营和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农业投入品的行为,要依法严肃查处;严厉打击制售、使用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农业投入品的违法行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部门定期组织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检测,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符合安全标准。

(六)、构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

加快制定我市各类农产品安全生产标准,指导各农产品生产基地按标准化进行生产。建设一批省级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创建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努力打造出省级名牌、国家级名牌农产品。以建设示范点的方式逐步推开,到2011年,力争我市大宗农产品、龙头企业、生产基地普遍实行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基本达到无公害要求,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推广面达到95%以上,“三品”标识率达到80%以上,主要名特优农产品98%达到国内同类产品质量标准。

(七)、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应急体系

质量管理里提升方案 篇6

根据目前质量状况,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方案。此方案未涉及到采购部、技术部、工程部等相关部门之间相互配合的质量控制事宜,待进入正轨之后再制定相关政策。

一、部门机制调整及职责

1,质管部在行政管理上脱离生产部,在行政级别上成为独立的部门,由总经理或副总经理直接领导。

2,质管部负责制作资料制作、原材料送检及第三方检测相关事宜。3,质管部负责制定检验政策、检验控制要点等,并严格贯彻实施。4,承担出厂构件质量事故的部分责任。5,人员配备以实际操作及生产量的情况而定。

二、设置工序中转单、成品入库单(已有)

工序中转单即用于车间每道工序制作完毕交检、后道工序接收、班组结算的依据,必须由相关人员签字,认真贯彻执行。成品入库单也属于工序中转单的一种。1,车间每个班组必须每天将所制作完毕的构件自检合格后,交质检人员验收合格后签字确认,之后交下道工序接收并签字确认(接收人员在看到有质检员签字确认合格后方可接收)。2,每个班组必须每天将确认完整的工序中转单交于统计处。没有质检员签字确认合格的,可以做不予以结算处理。3,4,统计员将每个班组每天上交的工序中转单做好详细统计。生产部长、车间主任可以通过工序中转单到统计处了解每天的生产进度情况,从而对计划进行有效的调整,从而提高生产制作量。

三、工序加工制作程序上的调整

1,在机械校正组增加火焰校正工序,主要校正翼腹板的垂直度、H型钢的旁弯、拱弯。以保证后道工序的制作质量。

2,增设清磨组,主要负责清理焊接飞溅、补焊、打磨及焊接变形。

四、工序质量控制

1,每道工序所制作的构件必须填写工序中转单,交质检员验收合格后签字确认,方可交统计处做结算。

2,各道工序对自己所做的产品必须先进行自检,再交质检员专检。3,各质检员依据检验控制要点对构件进行抽检、全检,对重要节点部位进行重点检查,以确保工地安装。

4.,清磨工序处理好的构件,各质检员要做到每一支的质量情况都有数。

5,注重过程控制,将质量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6,放样制作的构件各质检员必须检查地样。

产品质量管理解决方案 篇7

因此, 一个新的信息化概念PLM (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软件应运而生, 它是在继ERP、CRM、SCM之后, 逐渐成为制造业近几年新的信息化热点。正如一位CIO所说:“有了PLM系统, ERP、CRM和SCM系统才终于有了它们一直需要的东西——一个可靠的、可以普遍访问到最新、最准确、最完整的产品信息源了。”

PLM:从概念到渐趋成熟的商品化软件产品

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是继CAD/CAM之后发展起来的新一代产品创新和协同管理解决方案, 包括培育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结束期四个阶段。PLM本质上是以制造企业的产品数据为核心, 解决从用户需求、订单信息、产品开发、工艺设计、生产制造、维护维修整个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不同类型数据的综合管理、过程管理以及跨部门、跨区域和系统整合、供应链协同的各种问题。

一个实施了PLM系统的企业, 其产品在设计时, 除了研发、设计部门, 其他业务部门也可提前介入并行作业, 开发时间大为缩短, 实现了跨部门、跨区域和供应链协同工作;同时, PLM在产品设计早期, 能提前发现设计上的错误和误差, 按照市场需求, 不断提出可比较的多种设计方案, 从而取得最优化的设计成果和市场效益。

近年来, 我国制造业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成本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因素的影响下, 利润空间逐渐被压缩。而今, 国际金融危机的肆虐更使制造企业雪上加霜。同时, 随着产品需求个性化、市场竞争白热化、市场国际化, 也对企业产品的研发能力、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 在市场竞争白热化、优胜劣汰的环境下, 制造企业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种全新信息化方案来帮助企业提高产品研发设计能力, 改善管理水平, 缩短产品上市周期, 降低产品成本, 增强产品质量和竞争力。这也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

随着PLM概念的普及与深入, PLM已成为企业加速产品创新, 降低开发生产成本, 缩短上市周期的有力工具, 它通过培育期的研发成本最小化和成长期至结束期的产品利润最大化来达到企业的战略目标。

对很多国内企业来说, 相对O A、CRM、ERP等系统, PLM仍是一个还不很熟悉的概念, 目前, PLM市场在客户需求、产品成熟度、项目实施度、厂商实力和渠道基础方面都较弱, 在国内普及率还是较低, 但PLM领域的发展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

可以说, PLM系统已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 像ERP一样, 它已从原来的理论概念发展到渐趋成熟的商品化软件产品, 必将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遭遇挑战:PLM成为“鸡肋”项目

目前,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 我国制造业正面临着全球产业重新调整、结构优化的挑战, 我国制造业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不断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加快产品创新速度, 缩短交货时间, 增强产品竞争力, 努力实现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因此, 企业如何在保护原有信息资产的基础上引入PLM, 让PLM充分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意义重大。然而, 勿庸讳言的是, 虽然PLM系统已在国内不少企业推广应用, 为企业发展直接助力, 然而更多的是选型确定、上线之后才发现, 系统无法满足预期的建设目标, 项目实施后的ROI (投资回报率) 和TCO (总拥有成本) 普遍表现差劲, 而一些项目看起来轰轰烈烈、实际却是“鸡肋”, 乃至陷入无法应用的泥淖、巨额投入化为乌有。更可怕的是, 企业始终还难以确认, 符合自身需求的最佳方案是什么。近来, 英国贝恩管理咨询公司的一份报告指出, 国内外企业使用PLM的失败率平均高达53%, PLM在所有项目中大约有62%没达到软件用户的预期目标。

总体而言, 许多企业在PLM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与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旧系统难于兼容。引入的PLM新系统, 难于兼容原有的系统, 企业内部模块化信息传输存在瓶颈, 产品数据无法实现共享、再用, 难于有效地将产品历史数据为新产品设计时服务, 难于打通产品设计制造的数字化生产线;二是资源准备不充分。PLM软件商不能提供足够的资源进行产品数据建模、业务流程优化和产品数据导入, 新建的管理系统很难满足用户的要求;三是项目执行力不足。各实施企业复杂多变、流程繁琐, 而实施和推广的过程中, 应用企业缺乏强有力的控制和执行力度, 项目多流于形式、走过场。实施结束后, 企业IT部门没有专业能力强的技术人员接管, 独立承担系统的日常维护, 系统无法适应后期使用中的变化, 结果导致系统寿终正寝;四是PLM产品缺乏行业化、细分化的解决方案。不同的行业有其不同的业务需求和业务流程, 不同的行业对PLM的要求千差万别, PLM应根据企业所处的行业, 以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本企业的特点来有针对性地实施PLM, 但许多PLM开发商却很少身体力行地体验这种差异性, 不考虑自身行业、企业特点, 从而导致在推广应用中最终的失败。

另外, 目前国内真正懂得PLM的管理理念与设计思想的渠道商相对匮乏, 有的甚至还没有完全分清PLM与ERP在管理方向上的区别。渠道的不成熟, 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PLM市场的快速发展。

精确选型:PLM成功推广的关键

PLM的选型是企业发展里程中的大事, 企业PLM实施成功与否、成效如何基本受制于选型。选型好比战略, 实施则是战术, 在错误的战略指导下, 再好的战术都无法实现目标, 所以PLM选型, 是整个项目建设成功的一半, 是选购PLM的重中之重, 关系到企业项目的成败, 万不能轻率。

因此, 软件选型是IT项目成功的关键一步。对准备实施PLM项目的企业, 可充分借鉴其他IT项目如ERP、CRM、SCM等成功经验进行选型。

充分评估系统的集成性优异。PLM系统的优异性表现在集成性, 而集成性主要表现在PLM系统与其他商用系统如OA、CRM、ERP、SCM等系统的集成, 为此, PLM系统首先必须满足计算机或其他行业的标准, 如CORBA、STEP等。满足这些行业标准, 意味着PLM软件能更简单、方便地与其他应用软件或系统集成。结合企业已经或即将实施的ERP或CRM、SCM等软件的情况, 选择接口能力丰富的PLM产品, 以避免未来形成信息孤岛。同时也要充分考虑与企业正在使用的CAD/CAPP、PDM等专业软件的紧密集成, 以及和体验基础数据 (元器件、供方、部门) 的同步能力, 保持数据一致性, 实现数据的准确传递。

总之, 选型时要处理好引进的PLM产品版本与现有软件产品可能存在的系统冲突问题, 避免或降低采用最新产品版本带来的风险, 确保系统的开发与调整, 能适应系统未来升级的要求和企业未来业务扩充调整的需求。

全面检验产品的技术可行性。质量是产品的本, 技术是产品的纲。可靠的质量、领先的技术决定领先的产品、领先的市场。除了重点考虑PLM的集成性, 以下三大技术点是否可行、先进性如何, 也是PLM选型的重要依据。

1.产品结构。考察PLM系统对于产品结构的描述能力, 如一个零部件使用了哪些零部件, 和被哪些部件所使用, 以及与之密切关联文件有哪些, 产品结构能否被调整, 调整过程是否受控, 能否区分一个零部件经历了哪些研制试验阶段。

2.工作流。考察评估所管理的数据对象 (如模型、图纸等) 是否有相应地标识其所处的生命周期状态, 并能以此为依据确定数据的使用范围和权限;考察评估是否有工作流把模型、图纸等数据对象依次送到指定员工的桌面;考察评估系统能否根据审查结果, 调整数据对象 (文件、图纸) 生命周期状态。

3.电子仓库与图文档管理。考察评估电子仓库是否按产品型号、文件物理类型分类和文件管理类型分类来区分组织。考察电子仓库是否具有对标准件的管理能力;考察评估管理文字内容文件 (WORD、WPS等) 、图形文件 (AUOTCAD、CAXA等) 、三维模型 (PRO/E、UG、SOLIDWORES) 、表单 (结构化数据) 和仿真数据等类型数据的能力。

此外, 一个卓越的PLM应具备以下三个主要性能: (1) 平台与底层技术成熟, 完全提供多平台支持, 适合今后的IT系统升级改造; (2) 技术延展性成熟, 能从OA、CRM、HR、CAD、CAPP等系统中获取数据, 实现数据的无缝传输; (3) 技术可维护性成熟, 能最终摆脱软件商的影响, 让企业完全独立地进行维护和扩展。

从行业性、专业性把好关。PLM的行业化非常重要, 其主要特点之一就是个性化、细分化。众所周知, 不同类型的PLM客户群, 由于经营性质、行业、经营规模、发展阶段等属性的不同, 会导致PLM需求特征差异较大, 对PLM要求千差万别。比如, 就行业而言, 离散制造业量产模式、离散制造业单件小批量模式的研发、生产特点有明显不同, 3C产品、电子/电器、家电、钟表等行业就与飞机、航天、机车、装备、生产线等行业迥异, 对PLM需求内容就有较大不同;从企业内部而言, 有些企业侧重产品工艺流程处理, 有些侧重信息挖掘和决策支持, 有的注重产品成本的控制, 有些则侧重工艺、采购和制造。

所有这些都告诉企业, 在购买PLM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PLM必须符合企业的行业特点和个性化需求, 同时要能够满足企业发展变化的需要, 当企业的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发生变化时, PLM系统能够快速重构, 紧随企业的变化。

多方考察PLM供应商服务能力。PLM不同于一般的应用软件, 一个中大型PLM建设项目动辄几十、上百万元, 建设周期少则一年半载, 多则两三年, 让用户单位很困惑, 怕实施周期过长, 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运行。因此, PLM供应商服务品质、能力关系到今后整个项目能否顺利推进、长期运行, 甚至决定成败, 用户企业必须将PLM供应商是否拥有完善的售后服务机制, 可否提供满足各种、各地需求的服务, 列为重要的评估项目。

现在, 几乎每家PLM厂商都号称有一套标准完整的实施服务流程, 但这些流程能基于多少成功案例的积累, 其科学性如何?它的执行是否严格贯彻到了每一个项目和每一位顾问中, 靠什么去支撑?实施流程同其他的相关服务措施是否构成了有机的统一体系, 怎样不断优化等等。这些需要企业去严格把关, 主要从培训、团队构建、实施指导、网络支持服务、项目管理、二次开发、租赁、业务系统支持服务、资源外包服务等方面综合评估、考核、择取, 才会对“症”下“药”, 达到目标。

性价比高的PLM当是首选。价格是选购ERP的重要因素。PLM标准产品分为高端PLM软件、中端PLM软件、低端PLM软件三个系列和准PLM软件。以国内为标准, 面向小型和微型企业应用的PLM, 一套合理价位应不低于8万元, 面向中型企业的中端ERP, 一般一套产品在60万元以内;而面向中大型企业的PLM产品则在80-100万元之间。在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相对简单的行业里, PLM会相对更便宜, 而大型企业集团由于业务纷繁复杂, 实施难度大, 产品周期长, 价格在三四百万元以上, 也不足为怪。

企业应对PLM选购的成本进行科学评估、严格控制, 对投入必须非常谨慎, 重点要注重投资回报率、产品盈利率, 而那些价廉物美、性价比高、产出比高的PLM产品应成为企业的首选产品。

产品质量管理解决方案 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行业监管;责任划分;事故问责

中图分类号:F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4)23-0040-02

文章根据笔者多年从事建筑行业所积累的实践经验,结合对工程管理有关方面的理论研究,总结归纳了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原因,并对此提出了有关的解决措施与方案。

1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主要原因

1.1建筑行业内部思想管理守旧

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在实践中运用什么样的方法,不同的建筑管理思想对建筑的施工过程都会产生不同的潜移默化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的建筑行业无法与世界各国的建筑师建筑公司们进行有效的交流,无法与国际建筑工程质量标准接轨,造成了我国建筑界思想僵化,标准混乱。具体表现在公司管理模式混乱,无法形成明确的事故问责制度;施工手段没有因为建筑行业的发展而发展,建筑质量没有因为科技的发展而产生相应的

进步。

1.2施工队伍的素质过于低下

当下,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建筑从业人群,施工队伍的人员数量十分巨大,但是相关工作的从业人员的素质却一直令人十分担心。一线施工队伍的主要从业人员大多为刚刚进入城市的农民或者是城市无业人员,面对简单的重劳动工作尚且可以完成,但是当面对复杂的施工要求例如进行有关大跨度及复杂钢结构的施工时,建筑者的素质就会直接决定工程的好坏,因此一线施工人员的专业素养必须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强,从源头上切实保证建筑工程质量。

1.3行业内的恶性竞争,监管力度不够完善

目前阶段我国建筑行业的准入门槛相对来说是较为低的,面对发展迅猛的建筑产业,资本不断涌入,这也就造成了公司林立,同行之间因为恶性竞争不断压低施工成本导致建筑的工程质量受到影响。在面对来自同行业内部的竞争压力时,因为大部分的建筑公司并没有在发展的过程中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所以在面对竞争时的手段都是大同小异的,那就是通过不断压低工人的工资,减少建筑时所用建筑材料的标准,不断压缩建筑成本,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让建筑的质量管理彻底失控,无法满足最基本的安全保证。

2如何提高建筑工质量管理水平的策略分析及探讨

2.1明确责任划分,建立事故问责制度

无法划分足够明确的责任区间,事故出现后无法直接找到责任负责人,就会导致在施工过程中出现侥幸心理,责任互相诿责,不愿承担。因此,在建筑工程开始之时就应该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责任区分制度,此制度应该以主管领导工程质量负责制为中心展开,即一个大的建筑项目安排一个主管领导,领导对项目绝对领导,出现问题绝对负责。这种制度的好处就是可以避免责任区域重叠导致的监管混乱,每个项目都可以十分明确地找到负责自身项目管理的垂直领导,不仅仅规范了责任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还提高了工程的施工效率,加快了工程进度。对于建筑工程的每一个项目责任负责人必须要加强对其责任意识的培养,使其意识到自身责任的重要性,加强项目管理水平的能力,进而达到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目的。

2.2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培养

建筑行业因为其劳动准入门槛较低,吸引了大量的社会闲散人员,这部分人员的文化素质水平相对来说较为低下。在如今建筑行业施工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仅仅依靠这些只能提供重体力劳动的施工人员是远远不够的,而建筑行业的具体施工人员却无法吸引到足够高学历的劳动者,供需矛盾就此出现。例如在进行混凝土有关的使用时,不同项目规格所要求的混凝土碎石粒度是不尽相同的,但是其在具体的实践中往往注意不到具体的细节,事故隐患就此埋下。所以,此时就应该建立起属于自身的一整套工程施工人員的培训制度,帮助自己公司的人员提升专业技能素养,使其施工能力能够跟的上建筑行业发展的速度。在培训过程中,不仅仅只局限于自身公司内部的学习,要将视野开阔,将国家标准与规格讲述于受培训人员,使培训尽可能做到规范化、专业化。施工人员的素质与公司的发展前景是呈正比的,只有努力提高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才会在根本上使自身的公司具有核心竞争力,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行业内部独立鳌头。

2.3加强对建筑行业从业公司的监管,使其正常有序竞争

目前建筑行业另一个影响到工程质量较为突出的因素就是行业内部之间的无序竞争,无序竞争可以说严重阻碍到了我国建筑业的正常健康发展。针对这种存在于我国建筑行业内部的现象,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来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公司纵向之间应该建立起具有普遍认同的约束性规则与行业协会,以协商的方式解决争端与矛盾,突破行业之间无序竞争的困境。其次,国家应该着手立法,以法律以及文件的形式制约这种恶性竞争,规范行业风气。从国家和公司两个层面入手,使这种会影响到建筑工程管理质量的外部因素不要再出现,公司能够专心地提高建筑的施工水平,正常、有序、平稳的健康良性发展。

2.4开拓眼界,拓展思维,善于学习

在当今社会,建筑行业的发展正在呈现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任何一个公司乃至于一个地区都不可能在闭门造车的过程中跟上行业发展的潮流,要想不被时代抛弃,必须视野要放得足够长远,将自己的思维开放,接受建筑行业的新思想,新理论,学会学习他人的长处所在并改正自身的不足。例如我国在2013年出台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就代表着国家下一阶段对我国未来建筑行业的要点所在,公司必须能够从这一标准中发现未来国家规划的建筑前景,将绿色建筑理念融入到自身公司发展的长远规划中去,进而通过完成符合国家标准的建筑来达到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目的。另外,则是要学习先进公司的管理措施,并与自身的现行监管手段相结合,不断完善自身的监管制度,从监管环节防微杜渐,避免细小遗漏的出现。

3结语

建筑工程中的质量管理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有关联的方面出现问题都会导致这个庞大的系统崩盘,只要出现问题就是大事故、大事件。各个项目经理在面对有关质量的问题时必须慎之又慎,将工程质量管理的安全之钟在脑海中长鸣,时时刻刻以高度的使命责任感保持着警觉性,防微杜渐,做好每一个细小问题,将这些事故消灭在起始阶段。建筑行业中有关工程质量管理的问题是一个永恒探究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我们唯有不断完善自身能力才能应对层出不穷的事件,建设能够让人信任的建筑。

参考文献

[1]刘忻.二八定律在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J].山西建筑,2008,(17).

[2]周轶枫.基于信息技术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3]黄明论.LP理论对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作用[J].科技广场,2007,(4).

[4]云素敏.工程质量管理之略谈[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10).

[5]马惠萍.如何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J].山西建筑,2005,(3).

作者简介:何文燕,女,供职于河北省泊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研究方向:工程类。

上一篇:北师大五上练习四教案下一篇:房地产买卖合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