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产品创新研究(通用8篇)
编辑推荐
技术创新和营销是企业进行的支点,对于保险行业同样如此,并且保险产品创新是繁荣市场的最基本的动力。本书在广泛吸取国内外个人保险产品创新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充分发挥保险三大功能的角度出发,针对目前我国个人保险业务的发展困境,从可操作的角度,研究我国产险公司个人保险产品创新的原则、方向、方法、产品设计模型,后援保险的完善及政策调整思路。
作者简介
李克穆,男,1952年生,现任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管理世界》杂志主编,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主要研究领域:财政、金融、保险、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主要专著:《财政理论概说》(1985年,红旗出版社);《发展的抉择:走自己的道路》(1998年,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李开斌,男,1968年生。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特华博士后站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特华博士后站研究员。曾在《管理世界》、《金融研究》、《武汉大学学报》、《经济评论》、《金融论坛》、《证券市场导报》等国家权威和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代表作:《中国保险产业政策研究》(2002年,中国金融出版社)。
目录引言
1.1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书的研究方案个险产品创新概述
2.1 个险产品种类分析
2.2 个险产品创新概述典型个险产品创新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
3.1 保险业发展国家个人非寿险市场一般分析
3.2 保险发达国家个人车险产品创新的启示
3.3 保险发达国家房主保险产品创新的启示
3.4 保险发达国家个人责任险和保证险产品创新的启示
3.5 保险发达国家个人健康意外险产品创新的启示
3.6 保险发达国家投资/分红类个人寿险产品创新的启示
3.7 保险发达国家个人非寿险产品营销创新的启示
3.8 中国非寿险个险产品创新综述
3.9 典型个险产品创新国际比较的总体启示个险产品创新成功的标准与创新原则
4.1 个险产品创新成功的标准
4.2 个险产品创新的原则个险产品的七大纬度与产品组合设计模型分析
5.1 个险产品的七大纬度分析
5.2 个险产品组合设计的基本原理及三个基本层次
5.3 个险产品组合设计的总体模型和运行模型
5.4 个险产品组合设计的精算模型与风险管理个险产品创新的战略监控与核心后援保障的完善
6.1 个险产品创新的战略监控
6.2 个险产品创新的核心后援保障之一:执行型文化的建立和完善
6.3 产品创新的核心后援振动保障之二:客户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中国个险产品谱和个险产品的创新方向
7.1 个险产品谱的创新方向
7.2 个险产品的风险保障纬度、储蓄/投资/分红纬度的创新方向
7.3 个险产品价格政策纬度、降低产品综合成本与提升销售绩效对接纬度的创新方向
7.4 个险产品的合同和形式纬度的创新方向
7.5 个险产品的服务纬度的创新方向个险产品创新的案例分析调整和完善政策 促进个险产品创新强化保险业发展研究 推进理创新
参考文献
序言
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历史十分悠久,但历程坎坷。保险在计划经济下被列为另外一种形式的财政积累,1959年国内保险业务停办,一停就是20年。实际上,我国今天的保险业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步的,也就20来年的时间。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国家对保险业的重视,1980年以来,我国保险业以年均34%的速度增长,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国保险业的弱小。截至2004年,我国的保险密度仅为332元,保险深度仅为3.4%,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4年我国保险业总资产为11 853亿元,这一成绩来之不易,但与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社会需求是不相适应的。从另一角度看,这一状况也说明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突破了1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这个阶段保险市场的发展会上一个台阶,国家的综合国力是保险业发展的基础。
中国保险业要根据国情注意学习、研究、引进国际保险业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经验和技术,提升我国保险公司的创新能力,为保险业加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国外金融企业的研究力量是相当强的,这一现象是竞争的结果,是形势所迫。两个同行业强者的较量实际上是创新能
力的较量。保险业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哑铃型的发展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即技术创新和营销是企业运行的支点。现代保险业是典型的以创新求发展的金融服务业,一个企业无论有多大规模、多老资格,不创新就无法占有市场,就无法生存和发展。小平同志说,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因此,必须注重金融的运行和发展,注重金融产品创新,注重金融业的国际化进程。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研究相对薄弱于证券业和银行业,因此,推进保险业的理论创新是当务之急。保险产品创新是推动、活跃和繁荣保险市场的最基本的动力,没有不间断的产品创新,难以促进整个保险业快速、健康的发展。
一、我国保险市场产品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 大多是模仿和组合式的创新, 自主原创型较少
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开始较晚, 跟国外成熟的保险市场比较, 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所以国内保险公司的创新战略多定位于模仿和组合, 缺乏从根本上的原创性突破。虽然这是加快自身发展的一种便捷途径, 但是需要考虑到中国的本土国情, 需进一步的消化吸收并进行后续开发。同时更要注重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开发出适合本土的产品, 这样的产品才能真正符合中国人民的需求。
(二) 产品同质化严重, 缺乏个性
保险产品具有易复制、易模仿的特点, 一种保险产品受到欢迎, 其他企业就会推出相似产品争夺市场份额, 这导致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各企业同类型产品的条款、费率、实务手续基本是大同小异。从而客户的多样化的保险需求也得不到满足并且导致大量恶性价格战的存在。
(三) 产品创新力度不高, 研发脱离实际需求, 缺乏针对性
保险公司重销售轻产品, 保险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不高, “搭便车”现象严重。保险产品开发是个很庞大的工程, 需要深入了解客户的需求、经济水平和风险水平。在产品研发的过程中调研的不全面, 或者目标市场或客户定位不准确, 经常出现开发出来的产品不能真正满足客户需求, 产品创新不能形成有效的产品供给。
二、制约保险业产品创新发展的原因
保险产品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所需成本高。从深入广泛的调研来了解市场的相关需求, 搜集并分析风险事故的数据, 进行复杂的统计和精算以确定合理的费率和盈利, 周密的设计保单, 到最后的市场推销等营销活动, 这个过程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还承担着失败的风险。但保险产品是以保单形式在市场上进行公开销售, 保单上详细说明了各条事项, 保单中的条款内容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 这样企业承担巨大成本和风险创新的产品很快被复制, 推向市场。“搭便车”的企业与创新的企业共享创新带来的利润, 因为模仿企业只需极少的模仿成本, 所以最终获得的利润可能超过创新的企业, 这样保险创新企业丧失创新的动力, 不利于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我国与保险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未对新险种的保护问题进行明确规定。而且从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体系来看, 保险产品又不在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或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范围内。创新动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创新能带来的收益, 只有通过建立法律法规对新险种进行保护, 为创新主体提供一定的专有权, 使其能获得更多的收益, 这样才能激励各企业积极主动的创新, 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三、保险企业间的博弈分析
本文将利用博弈模型对在保险产品创新中不同类型的企业是进行自主创新还是跟随模仿的动机和决策进行详细分析, 得出现阶段产品创新的困境, 针对这一困境对模型进行改进, 从而来对我国建立相关创新保护机制提供思路。
我国现在的保险市场结构是寡头型的, 不同规模和实力的企业竞争时, 采用的策略是不同的。所以我们从大企业—小企业、大企业—大企业这两种不同的模式进行探讨。
(一) 模型的要素与假设
1. 主体行为博弈的基本要素主要是以下几点
(1) 参与人:博弈中决策主体是两方——保险企业A、保险企业B。 (2) 策略:两方都只能选择创新或者模仿。 (3) 信息:每个参与人对对手的特征、战略空间及支付函数有准确地知识, 这些信息对所有参与人来说是“共同知识”, 是完全信息博弈。 (4) 行动:双方同时选择行动, 是静态博弈, 所以这是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2. 模型假设
R:保险企业成功创新了产品且对手没有进行模仿能获得的收益。r:保险企业成功创新了产品且对手进行了模仿, 各自能获得的收益。C:保险企业成功创新了产品所需的成本。c:保险企业模仿对手所需的成本。产品创新博弈的支付矩阵如下表1。
(二) 大企业——小企业的博弈
我国的保险市场结构是寡头型的, 几家大企业占有绝大多数市场份额。保险产品提供的是一种保障服务, 它的服务质量与价值在平日里不能轻易被感知, 只有在出险进行索赔或通过售后服务才能真正体会到。对于这种特殊的商品, 顾客倾向于选择有一定知名度和信誉度的大企业, 这就导致了市场较高的集中度。所以在这个博弈模型中, 不同规模和实力的企业有着不同的支付水平。
在 (一) 博弈模型中, 假设保险公司A是大企业, B是小企业。当企业进行模仿时所需成本是极少的, 在模型中我们甚至可认为c接近于0。对于小企业来说, 它主要是市场的追随者的角色, 因为其自身的规模和实力有限, 顾客信赖度不高, 所以在市场上推出新产品认可度不是很高, 而创新的产品被大企业模仿后, 大企业将会占去大多数的市场份额, 小企业只能得到较少的收益。并且开发新的产品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才的支持, 小企业资源有限, 创新成本很高, 如果产品开发失败, 就会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所以对于小企业, 创新不如模仿带来的收益多, 即RB-CB
在这种情况下, 大企业一味被别人模仿, 积极性会受到影响, 同时会引起恶性竞争, 大企业故意压低产品价格, 排挤甚至打垮小企业, 这样不利于整个保险业的长期发展。而小企业如果没有自主创新能力, 从长远来看根本不会得到生存和发展。并且要想成长为有生命力的大企业就是要靠不断的自主创新积累, 以此为核心能力不断做大做强。所以政府监管机构应该对保险市场正确引导, 针对企业的自主创新战略设计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 以激励大小企业提供更多差异化产品, 使保险产品创新数量增加。创新的动力来自于创新能带来的收益, 所以通过建立一定的保护措施, 可以是专有权、一定时间的保护期、补贴等, 不论什么措施目标都是增加创新企业的收益。假设保护措施给产品创新企业增加的收益为k, 修改后支付矩阵如表2。
当k> (rB-cB) - (RB-CB) , 对产品创新的保护增加的收益, 使得B觉得创新有利。当k达到一定大小后, 大企业和小企业具有相同的占优策略——创新, 此时大小企业都会积极主动创新, 形成新的纳什均衡 (创新, 创新) 。所以监管机构可以通过改变参与者的支付来改变参与者的行为, 对保险企业的产品创新进行保护和激励, 使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收益, 更好达到激励目的, 形成企业积极自主创新的局面。
(三) 大公司———大公司的博弈
对于我国保险市场上的几家大企业来说, 他们不像小企业需要采取跟随其他大企业来“搭便车”, 大企业之间势均力敌, 竞争更为激烈, 争夺市场的主导权。此时博弈情况发生改变, 每一个参与人都想猜透对手的策略, 而每一个参与人都不能让对手猜透自己的策略, 以随机的方式选择策略。在此博弈中, 双方成本收益相互关系并不清楚, 无法判断是否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 根据纳什均衡的存在性定理可知每一个有限博弈至少存在一个的纳什均衡 (纯策略或混合策略的) , 所以下面将分析大企业——大企业的混合策略的均衡。
在没有对产品创新进行保护时, 博弈的支付矩阵仍为表1, 假设λ为保险公司A的创新概率, θ为保险公司B模仿的概率。给定θ, 则保险公司A选择创新 (λ=1) 和模仿 (λ=0) 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令A保险公司的创新收益等于其模仿收益, 即R (1, θ) =R (0, θ) , 得:是A选择创新还是模仿的临界点, 如果保险公司B选择模仿的概率θ>θ*, R (1, θ) >R (0, θ) , 则保险公司A最优选择是选择创新;反之若θ<θ*, 保险公司A则选择模仿策略。
同理, 给定λ, 则保险公司B选择创新和模仿策略的带来期望收益分别为:
令B保险公司的创新收益等于其模仿收益, 即R (λ, 1) =R (λ, 0) , 得, 是B选择模仿还是创新的临界点, 如果λ<λ*, 则R (λ, 1) >R (λ, 0) , 即保险公司B在λ<λ*时将选择创新策略, 反之为模仿策略。
由上述结果可知, 双方博弈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是, 即保险公司A以的概率创新, 而保险公司B以的概率模仿。
当监管机构对创新产品进行保护时, 企业增加的收益为k, 博弈的支付矩阵为表2, 得到的混合策略纳什均衡为的概率进行创新, 通过比较, , 可知监管机构针对创新产品的保护给企业增加的收益, 激励了企业进行保险产品创新, 增加了产品创新的概率。同理, , 这种激励作用也减少了企业进行模仿的概率。
(四) 小公司——小公司的博弈
与上述分析类似, 因此总的说来, 保险创新主体进行产品创新的动力大小与其创新的收益成正相关, 而创新收益的多少又取决于创新产品是否得到了一定的保护。
通过博弈分析, 认识到不同企业是如何根据自身和对手的情况做出决策。通过对模型进行改进, 引入增加的收益k, 改变了博弈参与人的行为, 参与人都更倾向创新, 这也证实了创新动力的大小取决于创新能带来的收益。所以建立保险创新产品的保护机制有一定的必要性, 使各创新主体能获得更多的收益, 这样才能激励各企业积极主动的创新, 推动整个行业形成创新的局面。
四、结论和建议
创新不仅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也是整个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但是创新需要相关的保护机制来保驾护航, 这样才能开创各主体积极进行自主创新的局面。保险产品的开发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承担着开发失败的风险, 而模仿的成本要比创新成本要低的多, 但目前保险产品并没有太多“先入优势”, 特别是市场份额较少的小企业, 努力开发的产品给别的大企业带来更多的收益, 影响了创新主体的积极性。
为了为产品创新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保险监管部门应该对产品创新保护机制进行研究, 依据保险法等有关规定, 参照知识产权保护法制定出新保险产品保护的相关条例, 明确权利主体与内容、申请条件、批准机构、侵权行为的判定和法律责任等具体事项。可以综合考虑产品的属性、权利主体的规模、开发成本、产品的推广期、个体的积极性和行业的收益等因素来设定合理的新产品保护期, 给以创新企业在保护期内单独经营的权利或者参照其他知识产权的保护方法, 如有偿转让或共享使用权等, 最终实现产品保护和利益共享的平衡。
摘要:近年来保险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但是保险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 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的创新能力不强, 其根本原因是没有相关法律机制对保险产品创新进行保护。本文运用博弈模型对保险企业在产品创新中如何根据自身和对手的情况做出决策进行分析, 得出现阶段产品创新的困境, 针对这一困境进行相关的改进, 比较结果来对我国建立相关保护机制提供思路。
关键词:保险产品,创新,博弈论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2]林伟光.保险产品创新的博弈:理论综述及政策建议[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6) .
[3]康甲峰.我国保险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与产品创新[J].上海保险, 2008 (1) .
[4]陈永宇“.智猪博弈”模型改进与团队激励策略研究[J].人才开发, 2009 (6) .
【关键词】城镇化;保险产品;创新机制;商业银行;银保合作
近年来的城镇化进程,为新型保险产品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但总体来看,目前市场上有关城镇化的保险产品种类仍然较少,产品雷同,较难适应城镇化进程中不同层次、不同人群对保险产品的需求。如何加快保险产品创新,确保保险业服务城镇化发展的效益,政府和金融、保险行业必须共同创建一个良性发展机制。
一、推动保险产品创新的政府行为
1.完善保险机制,为保险产品创新提供有利的宏观环境
政府应整合多方力量,创新体制机制,发展保险等金融避险工具,发挥保险机制在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高保障水平、辅助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并细化城镇化中的保险机制,在城市居民养老、医疗、教育及新产业基金聚集发展等方面,充分利用保险产品和机制支持新型城镇化。
2.健全保险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保险产品创新提供法律保障
保险产品的产权保护问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利益主体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其所涉及的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存在较为广泛的风险,这也为保险产品的开发、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如农民工保障保险、小额贷款保证保险等。由于城镇化进程中的不确定性问题较多,这些保险产品在前期的开发、试点过程中耗费大量财力、物力和精力。如果没有对上述创新行为的法律保护,将严重挫伤保险公司开发新产品的积极性。
3.完善保险产品创新的激励机制,激发保险产品创新力
推动城镇化中保险产品创新,关键在于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提升保险公司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创新的动力。政府在保险产品创新的激励机制建设中,应该着重优化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明确前序创新者和后序创新者的身份,平衡创新的私人收益率和社会收益率之间的关系。政府不仅应对前序创新者的原始创新给予支持和鼓励,同时也应激励后序创新者的持续改进和扩散。
第二,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保险产品创新的壁垒。如农民工保障问题、失地农民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政府从宏观上进行调控,降低保险企业的政策解读成本。
第三,对于研发成本高、时间长、风险大且收益者广泛的险种如农业保险、巨灾保险等,此类保险产品前期投资大、周期长,单个保险企业不容易承受,政府部门应采取适当的措施,支持并参与研发,同时加大激励力度。
第四,完善保險资金管理制度,扩展保险企业的产品创新空间。要协调城镇化发展进程,适时逐步放宽保险资金运用城镇化建设的渠道,如扩大险资投资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范围等,以增强保险公司的盈利能力。
第五,完善保险税收制度。在城镇化面临诸多挑战的前提下,税收激励应当作为激发保险促进城镇化发展的一个有效手段。
二、推动保险产品创新的保险企业行为
城镇化的载体是城镇,其建设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保险机制的发挥要充分理解城镇化的内涵,形成以人为本为核心、以社会责任为导向、以时间合理性为标度的“三位一体”的产品创新机制。
1.以人为本
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这是保险业服务城镇化建设的最根本出发点。失地农民和农民工的保障问题是城镇化进程中最突出的问题。
城镇化过程中,建立补偿措施完善失地农民的生存保障,是城镇化顺利进行、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运用保险手段设立个人养老账户,是保障被征地农民利益的长效机制。再者,通过保险机制解决失地农民意外伤害、医疗、生育等问题也是一种有效地解决方案。
2.社会责任
以社会责任为导向的保险产品创新导向有利于引导保险参与社会管理,有利于保险企业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保险业整体发展。保险产品的市场定位和产品开发时,要兼顾公平和效率,为更广泛的消费者提供有效的保险产品。保险企业要严格履行承诺,诚信经营。同时,各保险公司要自觉维护行业秩序和规范要求,维护良好的行业形象。
3.产品创新时间合理性
产品创新时间是指从产品构思到产品上市的整段时间。保险企业实施产品创新时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快速的产品创意相对延长了产品寿命,提高了产品市场占有率;其次,快速的产品创意以价格和成本优势提升盈利能力;再次,快速的产品创意塑造了企业市场领先者的形象,保险企业应快速找到其中保险能有所作为的领域,抢占先机,缩短产品创新时间。
三、推动保险产品创新的银行行为
1.商业银行在创新保险产品销售中的作用
首先,商业银行的物理网点已经深入县城甚至农村,广泛的网点覆盖势必将加大城镇化保险产品的推广速度和受众范围。
其次,网络银行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渠道的快速发展拓宽了银行的销售网络。伴随网络和手机移动客户端的发展,电子银行渠道正悄悄改变大众的接受银行服务习惯,要充分发挥电子银行在保险销售中的重要作用,有选择地偏向网络渠道推广,利用好电子银行作为补充销售渠道的能量。
2.保险产品创新中的银保合作情况分析
机械创新论文:
机械产品创新设计研究
【摘要】 我国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已经进入世界前四位,成了制造大国,但远远不是制造强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主要表现在产品的性能和品质上,更为关键的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乏自主创新产品。要求加快机械产品的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学研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 机械;创新;制造业
一、机械产品创新设计的原则
(一)经济效益最好原则
设计的机械零件既要功能满足客户要求,又要成本低廉。考虑经济最佳性必须从设计和制造两个方面上入手。设计上保证合理的原理方案,选用正确的材料;制造上考虑零件的加工工艺性和装配工艺性。
(二)生态效益最好原则
不论是在产品制造过程中,还是在产品使用过程中,都要求产品对周围环境“零污染”。这就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尽量选择低污染的材料及零部件,避免选用有毒、有害和有辐射性的材料。
(三)安全可靠原则
安全可靠是机械产品品质的保证,必须确定零件在强度、刚度、耐磨性、稳定性及热平衡性上满足设计要求。对于重型机械,一般要求有自锁装置和保险装置,以确保操作员人身安全。
二、机械产品创新设计方法研究
(一)创新技术主题的确定与分类
搜集的专利可以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的说明书提供了发明或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清楚、简要地表述请求专利保护的范围。外观设计专利提供了该外观设计的图片或照片,必要时会作一定的简要说明。在专利局专利分类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一般产品的特点,提出了一般产品创新技术主题的确定与分类方法。创新技术主题的确定应当以权利要求书为主,并适当结合说明书(包括说明书附图)。以权利要求书为主确定技术主题,应当完整地掌握权利要求中所记载的技术内容,如以独立权利要求来确定技术主题时,则应当将其前序部分记载的技术特征和特征部分记载的技术特征结合起来确定。下面以钻夹头为例,确定创新技术主题的方法有:
(1)对于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一般情况下以独立权利要求中的前序部分记载的技术特征为主,将特征部分记载的技术特征看作是对前序部分的限定。例:一种新型锁紧式钻夹头,其特征在于:空心钻体的前端开有一截面为三角形的环形沟槽,所述前套的前端与该沟槽卡接。创新技术主题:以前套与丝母套之间的沟槽卡接为特征的锁紧式钻夹头。
(2)对于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特殊情况,即独立权利要求中前序部分所描述的对象在分类表中没有确切位置的,以特征部分记载的技术特征为主,将前序部分记载的技术特征看作是对特征部分的限定。例:一种钻夹头,包括有一前套、一后套、一空心钻体和一丝母,在所述空心钻体中部台阶面与所述丝母后端面之间安装有一组滚珠,其特征在于:所述丝母为一整体结构件。创新技术主题:钻夹头的丝母为一整体结构件。
(二)基于专利的产品创新设计过程
创新的途径很多但它们都需要大量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的支持。实践证明,除了基本的科学技术知识外,专利信息已经成为实现创新的最有效的知识来源之一。作为前人创新成果的结晶,相对其他知识,专利更富有创新性,技术含量高,可用性强因此,基于专利实现创新,就像
中国机械设备网www.kdnn.net整理发布 机械导航dh.kdnn.net 百科baike.kdnn.net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实现创新,使创新开始就处于一个较高的基础上,大大提高创新效率和创新质量。通过将创新设计系统与制造行业PDM的集成,提出了基于专利和PDM的创新设计方法,其创新设计过程(如图1所示)。
产品配置是产品创新设计中的一项重点工作,根据制造企业的实际需求,采用三个层次的机械产品配置设计方法,分别是:基于零部件数据库的交互设计、基于历史的产品嫁接设计、基于规则的产品配置设计。
经过对相关制造企业的深入调查和分析,提出了基于专利技术和PDM的产品创新设计方法。该方法支持一般产品的开发创新和快速变型设计,提高零部件和生产过程标准化。通过将基于专利的产品创新设计方法和生产管理技术引入企业,必将增强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有助于企业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升管理水平,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综合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常青.机械产品快速创新设计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8
中国传统设计美学的实践与理论根植于东方土壤,传统思想中对生命的存在价值与意义均有着智慧的思索,包涵着对人、生活、世界生生不息的生命情感、存在意义以及人生境界的追寻与认同。禅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精神内核,纵观禅宗在与传统的儒、道思想融合的发展过程中体现了巨大的适应性与生命力。陶瓷产品作为典型的固态化文化形态载体,其设计审美的本质是借助设计载体对自我内在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等精神活动进行表达。从文化与禅意美学的思维高度去审视陶瓷产品设计,对传统造物文化进行回溯,探寻器物的深层次精神体验与时代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将设计理性与感性融汇,使文化在扬弃中重塑与传承,建构文化的现代性价值与大众审美认知。这种创新设计思路可以调整设计师功利的价值取向,超越机械僵化的思维形式,探索更为本真的思维形态,消解现代大生产技术背景下与传统文化间的排斥,强化人与器物的情感交流与记忆联结,指导当代陶瓷产品设计实践层面重建文化抱负与文化自信,一定程度上提升文化竞争软实力。
1禅意美学下的陶瓷产品的诗性特征
中国美学一直以来关注诗学标准与心灵体验,通过诗意情感延伸主体的客观形态,以心通物是重要的造物智慧。陶瓷产品设计的诗性指设计的象外之象、言外之旨,设计本身创建宁静、感动、想象等模糊的精神层面的原型能量与深远的如诗般的感知体验。与诗的特性相通,陶瓷产品设计也在禅意美学引导下形成高度概括与凝练的设计语汇,传递出或洗练、飘逸、含蓄的情感性与或宁静、静谧、悠远的生命性,使设计彰显本真涵义与终极价值,使产品“忘其形而存其意”,激活“无用之用”的深层文化价值。“禅是诗,是哲学,是道德,只要有生命活动的地方,就有禅”。禅体现为一种生活的艺术与生活的方式,禅意美学可以为陶瓷产品设计注入鲜活血液,使其由形态审美向生命功能的审美进行偏移,使陶瓷产品设计最终达到“求真、臻善、趋美”。禅意美学下的陶瓷产品诗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体现道法自然的和谐关系。关注传统造物思想中孜孜追求天、物、人整体和谐的境界与正、清、和、雅的精神,彻悟万物本然的面貌,打破自然的界限,从日常的情境出发,还原自然的生态之美并对自然之道高度关注。(2)烘托意境的时空审美。设计手法中借助动与静、情与景、意与象、形与神,使主观生命精神与客观器物进行交融互渗,以意象的思维范式提供体悟直至人心,寄托自然、映照天地、宁静淡远、怡情悦性,关注使用者的情感体验,使得产品具备多元意蕴与细致入微的诗兴之思。(3)强调生命永恒的形上思辨。设计具备生命特质与生命情感,充满生命活力与生命内涵,向更纯粹的精神领域衍化,使产品与生命在有限空间内谐和共振,使观者探寻深层精神体验,进而产生慰藉与顿悟,赋予产品直达人心的感性灵魂,建构审美心理结构,设计价值也因时间而隐射永续。
2禅意美学下的陶瓷产品的诗性语言修辞
陶瓷产品设计实践活动以器物功能为导向的物质需求与情感期望为导向的精神需求两个向度共时性展开,禅意美学下的陶瓷产品塑造需脱离现实语法桎梏,延伸到生命本体领域,涵容存在形式和精神实质两方面,通过产品传递生命生生不息的和谐状态与永恒的生命力特质。
2.1自然写意隐喻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命题语境中,自然是一个主体与环境、人性与神性、物质与精神的特殊命题。人在造物过程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梳理中孕育了设计艺术的审美,并将审美从对物的静态关照移向人在使用中的生命有机体验。禅宗哲学中自然是能量,同时禅是人人所具有的能量,禅宗主张在日常生活中去对无限的宇宙本体进行体验,人与自然是共生共化的物我和谐化一的密切关系,人与自然的交流过程可以产生情感共振与融合,启动审美领域对形而上的本体的直觉体验,以情释性,产生“妙悟”、“禅悟”的内心之道,最终完成诗意化生存。隐喻作为符号修辞的一种方式与语用现象,在陶瓷产品设计中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往往指通过简单的形态语义本体表达复杂的事物与事理,通过艺术意境的塑造引发观者延伸联想,寄寓无法意释的精神世界。陶瓷产品设计中的禅意美学塑造中的自然写意要素源于自然,设计“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在领悟自然的过程中传递自然中的生命美感,引发使用者拥抱自然,与自然浑然一体。由于设计语言具备异质同构性的特征,自然写意符号系统的转换具备超越时空的特殊审美涵义与精神能量的传递,通过自然形态的隐喻,直观传递自然之道,通过自然物象使精神净化,最终达到观者心灵感知的浸润与体悟。设计师贾伟的《高山流水》香台(图1)整体造型以瓷的圆润与细腻体现香台的沉着静敛,使用过程中烟气挪移,青烟如同云海瀑布,方寸间彰显生命的转瞬与天地的永恒,充满生命张力与宇宙本体的禅境。禅学态度下的陶瓷产品设计将设计导向返璞归真的人与自然的和谐智慧,俯察天地自然,突破时间维度,以空间的角度进行诠释,探索求真艺术化的自然,将设计中主题的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进行融合,用心理时空代替重组自然时空,在自然山水中涤净心灵,追求赋予产品生命意象与自然秉性,保持自身的虚静心理状态,如诗入境般体现禅意美学的人文意蕴与价值回归。
2.2语境意象引借
产品的灵性蕴含在使用者心理意象的思维活动中。意象是将视觉思维与心理感受统一的媒介与桥梁。引借作为诗歌中的互文形式通常为诗歌传递含蓄与悠远的诗歌品质。鉴于思维意象的选择性特征,设计不是对主体形象进行简单的复制,而是对形象的总体结构特征进行选择与抽象简化演变,通过设计的外在“映象”转化为胸中“意象”,最终经由观者的感性经验转化为艺术作品的禅韵“境象”,形成“简而能远,淡而有味,意境空阔”的禅境审美风范。在禅宗哲学中把心念专注在某件事情上并非禅的真正本意,禅的本意是如物之所如去观物的本身,一切自在来去。《檀钓》香座(图2)取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古诗悠远意境,捕捉蓑翁形象的突出意象特征,并抽象简化为简洁素朴特征的造型属性结构,坐拥江山,激荡回旋,香气氤氲,禅机隐现,沉静中不失灵动。通过使用者主观的想象力的投射,与江山、山水等象征形象产生联结,激活记忆与联想,进而融合产生感性的精神维度的禅境想象、丰富审美的层次并在禅意中心性浸入与灵魂净化。设计中需将陶瓷产品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进行意向脉络的统一,在形象鲜明的造型中超越形式的简单模拟,上升至引导观者进入内敛物象境界的审美体验,留下广阔的联想空间与画外之旨,最终达到“从心所欲”的自由与“亦实亦虚”之禅境。
2.3交互秩序映射
通过主客体间的交互秩序构建情感体验,强化陶瓷产品叙事的感染力。禅宗哲学中崇尚“动静不二”与“因缘而合”。通过陶瓷产品交互过程的“动境”,演化到人与自然的“画境”,诗意传达“意境”。“禅师动中的极静,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动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窗境》茶具(图3)整体设计营造出清明洁净的产品形象,通过泡茶的体验过程让使用者获得美感,透过镂空的窗格观看沏茶过程的壶中天地,如同在南方古典园林中透过窗户欣赏美景,看着片片绿色茶叶水中漂浮继而慢慢沉入壶底,完成从动态到静态的过程交互。于审美中感受自然之物,万籁皆空中坐拥宁静,借茶益思并引发观者的诗情与画意,茶具设计中师法自然营造静谧与清净,而其中的忘物与精神寄托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禅学思想中的超越时间与空间观念的物我两忘的境界。陶瓷产品设计中可以通过交互秩序建立人与产品间的对话与思考,使人、产品、心、境高度贯通,穿透时空界限组成空间场景,传递审美意境的圆融以及精神层面的交流与物我合一的融汇,进而涤荡观者精神世界,营造空明的心境。
3禅意美学下的陶瓷产品诗性语言语形秩序
禅宗的教义精神精髓是“般若”和“佛性”的观念。“般若”强调“一切皆空”,“佛性”主张“顿悟”,两者综合致力于启发人的悟性。在陶瓷产品语形塑造中,亦应重视对知觉经验的把握,使观者通过观念回归禅意美学价值观。
3.1空寂净素之美
通过设计手法上的“无为而为”与“以静制动”,对内容、符号、色彩进行制约性控制,如图4通过形式的极简凸显产品的本质意义与内涵。充实的精神留白、回归本源的朴素色调,在禅宗传统美学的辩证观念中,“实”与“虚”、“有限”与“无限”、“空”与“满”之间存在隐喻关联,极简造型诠释对大者无形的追求,通过简素与节制沉淀洗练美感,并给人以最大限度的思考。
3.2瞬间永恒之美
禅宗哲学中的“顿悟”是指某一瞬间突然醒悟,设计中模拟自然情境,从最平凡的语形中诠释生命之美,通过无意识感受激发瞬时共鸣,关注感性与直觉的体验与内心体悟,唤醒沉睡的感官以及平静、谦卑的心性,达到人与自然心性的联结。
4结语
禅宗的终极目的是超越现世的有限性和生命的非绝对自由状态,提升至生命永恒的绝对自由境界。陶瓷产品设计本身作为文化维度的重要认知路径,可以实现文化观念的表意与外化。立足于禅宗哲学内涵,突破传统陶瓷与现代陶瓷的双向禁锢,陶瓷产品设计目标将物质客体的静观转向为使用者、陶瓷产品与自然宇宙所共同组成的有机生命体,超越产品本身的功利性,扩大其生命方式转向禅的精神层面进行抽象与思辨,以精练的设计语言创造禅意美学观,以禅意美学情态作为审美框架,使产品超物质性升华到诗意主体性的存在,融入文化形态与审美意识,完成意与境高度契合的美学意义的建构,进而体验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超越。通过陶瓷产品传递体悟自然之道与天地之美,传递给使用者体悟深层的生命内涵促使向生命本真的价值进行回归,体现对生命的深层关照,展示禅文化的永恒活态魅力,达到审美精神的最终归宿,实现从“物以致用”到“用以致情”。
参考文献:
2013年09月17日 15:25 来源:《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3年第1期 作者:孟宪文 秦作栋 薛占金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35
摘 要:特色农产品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系统,系统各部分必须协调、均衡地发展。从山西省特色农产品的创新条件分析入手,提出了山西省特色农产品的创新原则,构建了山西省创新特色农产品的主体系统和运行系统。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创新体系,山西省
基金项目: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2012041077-02);山西省研究生创新项目(20113014)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东部,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和黄河中游古老的农业区之一,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孕育了众多特色农产品。山西是知名的“小杂粮王国”,谷子、荞麦、莜麦等产量蜚声全国;红枣、核桃、苹果等干鲜果享誉海内外;棉花、蜜蜂、蚕桑等深受消费者欢迎。近年来部分学者[1-8]对山西省特色农产品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现状、营销策略、创建品牌等方面,为山西省特色农产品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当前农业科技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本文重在构建山西省特色农产品的创新体系。
1特色农产品的概念及特点
特色农产品是指具有特定的生产区域、特殊的产品品质、独特的市场优势,拥有一定的生产传统和产业基础,经过扶持和培育能够尽快形成适度生产规模,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能够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农产品[9]。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农产品既是一种物化的劳动成果,更是一种经济商品。一般来说,特色农产品具有以下特点:①产地的原生性。特色农产品是在某一特定地区独有的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特定地区、特定自然资源优势的结果,“原生性”是特色农产品的前提条件。②优良的品质性。特色农产品以品质独特、品质优良、功能特殊为优势,形成有效的市场需求,具有一定认知度,“品质性”是特色农产品的本质内涵。③适度的规模性。包括产量的规模性、加工的规模性和销量的规模性,只有形成一定规模才能形成商品优势、竞争优势,“规模性”是特色农产品的外在表现。
2山西省特色农产品的创新条件
2.1资源优势
有人说,山西是个农业小省,因为它的量小;也有人说,山西可以成为一个农业强省,这是因为一个“特”字!如果比粮食总产量,山西在全国只能排20位左右;可如果比小杂粮、干鲜果和一些蔬菜,山西在全国是绝对的前三强。特色农产品是山西的王牌[10]。
资源是创新山西特色农产品的“根源”。山西特色农产品品种丰富,具有其他省份不可比拟的优势。①小杂粮种类多、品质优、产量大。主要有谷子、荞麦、莜麦、杂豆等10多个品种,2010年种植面积100×104hm2,约占全国1/10,总产量平均在10×105t。其中谷子产量20.3×104t,居全国第1位。②干鲜果主要有核桃、红枣、苹果、酥梨、葡萄、仁用杏、花椒、沙棘、桑椹、山茱萸、柿子等。其中2010年核桃产量6.52×104t,居全国第2位;红枣产量42.1×104t,苹果产量256.6×104t,酥梨34.2×104t,均居全国第3位;葡萄产量22.0×104t,居全国第5位[11];其他品种虽然产量不是很大,但品质十分独特。③蔬菜,2011年总产量981.9×104t。其中芦笋产量12×104t,居全国第1位,在世界40多个国家占有约10%的市场份额;马铃薯产量21.3×104t,居全国第7位。④中药材,山西是传统中药材原产地之一,目前共有中药材资源1 116种,其中药用植物953种、动物药材133种、矿物质及其他药材30种,主产区优质地道药材3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品种19种。国家正式认定的地道中药材有黄芪、柴胡、远志、党参和款冬花。全国市场占有率较高的有:生地65%;党参、远志50%;黄芪、甘草40%。⑤畜牧,山西的草食畜和肉鸡饲养在全国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同时黑猪、晋南牛、大青羊、上党毛驴和广灵毛驴等地方特有品种资源为畜牧业产业化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2.2市场引导
市场引导是创新山西特色农产品的“方向”。山西小杂粮的食疗和保健功能被广泛认可,形成了“小杂粮王国”的无形品牌的雏形,基本形成的小杂粮销售市场体系辐射全国大中城市和世界各地,北京、广州、上海和日本、韩国等地是小杂粮主要消费市场。芦笋、荞麦深受国际市场欢迎,蔬菜、水果常年产量的60%以上外调。老陈醋国内妇孺皆知,名扬四海,深厚的醋文化底蕴,形成了“老陈醋原产地效应”;六味斋、双合成等中华老字号享誉全国;平遥牛肉等传统食品为人称道;“沁州黄”“东方亮”小米曾贵为皇宫贡品,迄今仍被尊为米中上品。此外,山西许多其他特色农产品同样具备十分明显的地方特色和优良品质。
2.3农民选择
农民选择是创新山西特色农产品的“动力”。围绕特色农产品开发,山西省建立了形式多样、农民自发组织的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协会)+农户”等基本组织格局。截至2009年6月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注册达1.86×104个,占到全国总数1.79×105个的10.4%,发展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农民与市场、农民与龙头企业的纽带和桥梁。
2.4政府扶持
政府扶持创新山西特色农产品的“催化剂”。在资金投入上,近年来省级财政用于“三农”的投资逐年递增,在安排资金时要求70%以上的生产性资金要到基地、到项目,向优势特色产业倾斜,并整合资金用于33个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县建设。同时,市、县财政根据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重点给予配套扶持,进一步促进了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和壮大。在产业布局上,积极推进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中南部无公害果菜产业区、东西两山干果杂粮产业区三大区域的建设,规划建设了大同、晋中、运城三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同时,实施了粮食高产创建、高效园艺建设、规模健康养殖、农产品加工增值“四项工程”,启动实施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13”工程。在产业发展上,建设了一批优势农产品带、产品区和基地县,初步形成了一批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产业,全省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在产业政策上,先后出台了减免农业税、耕地保护制度、“三项补贴”、扶持发展养殖业、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
山西省特色农产品的创新原则
按照山西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现代农业科技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化和品牌化为主攻方向,发挥优势,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加工业,逐步扩大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加强营销,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努力做到规模产品有特色,特色产品上规模,促进山西省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实现山西省农业可持续发展。
3.1市场导向与产业化开发相结合。适应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在充分考虑国际国内市场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的基础上,适应人们对特色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安全化的要求,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广、生产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特色农产品,用产业化的理念谋划发展,延伸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条,打造特色农产品产业带。
3.2科技创新与能力建设相结合。针对不同区域特色,优化农业经济、技术结构,加快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大力推广成套农业技术,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发展的科技含量,增强科技创新的动力和活力,重视科研条件建设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设科技基础条件完备、人才队伍稳定工作、运行高效的支撑体系,强化农业科技持续创新的能力。
3.3发挥优势与农民增收相结合。依靠现有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在重点、优先发展与推广有资源条件、显著竞争优势、明显区位优势的特色农产品时,要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保护农民权益,充分考虑农民的传统习惯、承受能力和增收致富。
3.4政府主导与持续发展相结合。实施科技创新以政府推动为主,着力推动科技资源整合,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实现协同创新,积极培育以企业为主导的产业技术创新机制,形成公益性研究和市场化开发相结合的特色农产品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完善特色农产品检测、检验和监督体系,扩大无公害、绿色、有机特色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实现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山西省创新特色农产品的主体系统
从“创新是知识的产生、扩散和使用”的角度看,区域创新系统由知识创新子系统、技术创新子系统、知识传播子系统和知识应用子系统构成[12]。因此,创新特色农产品的主体系统基本上由三部分构成,即知识技术的生产者、使用者、扩散者。具体来讲,大学和农业科研机构是知识技术的生产者,农业企业、农民是知识技术的使用者,政府、农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农业教育培训机构是知识技术的扩散者。
4.1大学和农业科研机构
大学和农业科研机构是创新特色农产品的主体。一方面,大学和农业科研机构是创新特色农产品技术知识的摇篮,提供了大量的、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产品,他们的科研活动具有基础性、前沿性、战略性的特点,为农业企业和农民技术创新提供知识供给。另一方面,大学和农业科研机构不仅是知识源,重要的是通过教育和培训,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农业创新人才。
4.2政府
在创新特色农产品进程中,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培育创新主体和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作为特色农产品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不仅制定特色农业、特色农产品的法律和政策,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而且还以各种方式介入农业其他要素的交互作用中,是基础知识、产业共性技术和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的提供者,是国家职能的主要体现者和执行者。
4.3农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农业科技中介机构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基础,与创新特色农产品的各类主体和要素市场紧密联系,为创新特色农产品提供重要的支撑服务,在特色农产品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信息创新和人才创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可以极大地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创新效率。
4.4农业培训机构
农业培训机构是特色农产品创新体系的扩散者。目前,承担农业教育培训的机构主要有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农业成人培训中心、农业职业教育中心等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农研所、农学会也承担针对农民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任务。农业培训机构在特色农产品创新体系中的功能表现在传播、扩散农业科技知识与信息、国家农业科技政策等方面。
4.5农业企业
农业企业是特色农产品技术创新投入、产出和应用主体。目前,山西省的农业科技、农业企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化程度较低,亟需创新经营方式、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充分发挥农业企业在特色农产品创新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和主体功能。
4.6
农民
农民是农业生产和消费的主体,农民在创新特色农产品中扮演了双重角色。一方面,农民作为消费者,需要使用大学和农业科研机构提供的农业科技产品(成果),从而促进特色农产品的科技创新;另一方面,农民是农业科技特别是农业生产技能和农业生产工艺的实际使用者,扮演着农业科技应用与扩散的角色,因此也是创新特色农产品的主体。
可见,上述各创新主体从事不同的创新活动,共同构成了创新特色农产品的主体系统,主体系统的功能和目的是为了创造、扩散、使用现代农业的新知识和新技术,提升特色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山西省创新特色农产品的运行系统
特色农产品的创新体系是一个完整的、开放的、复杂的系统,涉及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创新主体、创新政策和创新环境。特色农产品的创新体系是否灵活、高效、优化,必须创新运行机制。
5.1创新主体协作机制
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农业企业与大学、农业科研机构合作形成一批科研机构,组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研究开发基地;共同组建科技创新团队,联合承担研究项目,开展合作研究,推动农业企业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共同合作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探索科研机构与农业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新机制;农业企业与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大学合作研究的成果实行共享机制,由企业优先享用,实施转化。
5.2创新农业扶持政策
农业扶持政策主要有:农业财政政策、农业补贴、农业税收政策、农业保护政策,农业扶持政策对推进创新特色农产品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农业财政政策中拿出专项资金进行特色农产品创新,对特色农产品创新成果进行奖励;对采用或者推广特色农产品新技术、新管理模式的个人、企业进行补贴和奖励;对特色农产品创新主体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建议实行低税收政策;加强对特色农产品创新的保护,保护特色农产品品牌和特色农产品专利,使特色农产品创新者得到真正的实惠,保护、促进其创新的积极性。
5.3创新科技投入方式
增加科技投入,是保证特色农产品创新的必要条件。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并存的特色农产品科技投入机制。支持特色农产品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努力保证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重大科学技术的联合攻关以及新技术转化推广的资金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特色农产品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鼓励企业向农业科研和成果开发进行投入,鼓励农业科研机构以自己的科研成果通过股份制或利用信贷资金等形式和方式兴办科技企业,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吸引外资,争取国际科技合作与援助,建立起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
5.4创新产品营销体系
营销是产品从制造商向消费者转移过程中形成的体系通道。营销通道的通畅与否直接影响着产品价值的实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山西省特色农产品要想处于不败之地,必须消除“各自定级、各自定价、各行销路”的做法,必须创新营销渠道和促销战略。逐步建立以合作组织为核心的营销主体系统,以连锁超市为核心的零售终端系统,以批发市场和统一配送为核心的产品分销系统,以品牌战略和绿色营销等为核心的营销战略与策略体系,逐步实现山西省特色农产的营销主体组织化、连锁超市常态化、批发市场功能化、物流配送高效化、交易方式现代化、营销策略规范化。
作者简介:孟宪文(1969~),女,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与水土资源管理。
通信作者:薛占金(1971~),男,山西广灵人,副教授,博士。
参考文献:
一、互联网保险风生水起走进新时代
“风乍起, 吹皱一池春水”, 借用这句词来形容当下热闹的互联网保险, 或许再形象不过了。借互联网金融勃兴之机, 互联网保险业开始提速进入一轮“全面发展期”, 当前以网络销售为核心的“互联网保险”, 作为保险业在新技术应用浪潮下迅速成长的一个创新子业态, 已经颇具规模。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日前发布的《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报告》, 截至2013年底, 互联网保险保费规模达291.15亿元, 近三年的总体增幅高达810%;从事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公司逾60家, 家数年均增长率达46%;投保客户达5436.66万人, 三年间增长了5倍多。中国太保2012年年报显示, 其电销、网销及交叉销售等新渠道业务收入占财产保险业务收入的18.6%, 同比上升6.7个百分点。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 尽管2012年险企电子商务市场保费收入占整体保费收入不过区区0.26%, 但2012年在线保费收入规模达到39.6亿元, 相较2011年增长123.8%。
网络与保险“相识并不算晚”, 作为一个销售渠道, 互联网对于保险业并非新事物, 1997年, 中国保险业开出过首张电子保单, 触及了互联网的大门。2000年前后, 网络泡沫尚未碎裂之时, 国内众多保险企业更是上演过一场“触网潮”, 各类保险网站先后成立。而随着网络泡沫的破碎, 因商业模式不清晰、市场主体投入有限, 2003年后, 大部分保险类网站规模迅速收缩, 有的甚至倒闭或撤销, 保险行业对于网销的探索以失败告终。
到2005年, 保险公司又开始重视网络渠道, 纷纷加大投入, 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 保险与互联网的化学作用开始酝酿。通过与银行联网, 保险公司基本能够完成网上销售、在线支付、网上理赔等经营业务, 并能根据客户的需要提供后续服务, 国内保险电子商务模式基本形成。直到近两年, 互联网金融突飞猛进, 互联网保险的发展与创新才真正步入轨道, 此前互联网仅作为保险业一种新兴销售渠道和服务载体。
二、互联网保险的要义在于产品创新
互联网保险的核心应该是互联网思维运用到保险领域, 带来保险业的变革。目前关于互联网思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一般来说, 鉴于互联网的特性, 最重要的是公平、开放、多样化、用户体验至上。在保险领域, 至少应该让保险公司通过互联网消除中间环节, 让产品价格尽可能低, 通过用户反馈互动、逆向选择, 让服务尽可能好。同时监管层应该监管到位, 防止欺诈等恶性事件的发生。
传统保险机构的触网, 基本做的就是互联网营销, 即使2013年下半年以来, 一些基于互联网营销的产品创新, 如“脱光险”, “怀孕险”, “求关爱”, “花容月貌险”等一批所谓创新产品引爆公众对互联网保险的关注, 也让一批中小公司迅速获得大量保费, 可基本是赚眼球不赚钱, 因为并没有给消费者带来更多实惠, 对公司的长远价值也并不大。所谓的创新不过是营销噱头, 去掉华丽包装, 此类产品其实与传统产品并无二致, 有的只作简单改装。虽然价格相对传统渠道稍低, 但理赔繁琐且限制条件多, 很快便让互联网用户兴趣索然。
中国保险业协会编著的首份《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报告》中, 将互联网保险定义为一种新兴的、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媒介的保险营销模式, 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中介机构通过互联网开展保险产品销售或者提供相关保险中介服务等经营活动。《报告》认为互联网保险是保险行业的一场“销售革命”, 但其中的互联网保险并没有真正脱离传统媒介。可以理解的是, 因为这份报告是中国保险业协会与其他7家传统保险机构、保险中介机构合作编写的, 正因为如此, 互联网思维并没有贯穿《报告》。
真正的互联网保险应该是什么样的?泰康人寿副总裁王道南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认为, 互联网保险的创新, 在于通过精准定位用户, 细分保险标的和风险因子, 实现产品的定制化和定价的个性化, 而不是简单地把传统保险产品搬到网上 (2014年3月《财经》) 。我非常认同这一理念。因为互联网的扁平化结构的特性, 每个人在互联网都只是一个节点, 也都可以成为一个中心。那么与保险传统产品通常先设计产品再投放渠道的路径不同, 互联网保险产品的设计路径就应该是“从渠道到产品”, 即:先了解渠道用户的需求, 再据此开发第一代产品, 投放到渠道后根据反馈的渠道数据, 开发第二代产品。与传统产品相比, 互联网保险产品品种多样, 换代迅速, 调整频率较快。
华泰财险此前推出的货运险在定价个性化方面做了初步探索, 去年底泰康人寿与阿里金融合作推出的“乐业保”, 则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动态定价。泰康人寿创新事业部负责人毕海介绍, 该产品作为健康险, 费率按规定可上下浮动30%。“我们可以在这个范围内进行动态定价, 还可用几个产品接力的方式, 在此基础上做出一个更宽的范围, 使定价更加灵活。”该产品的定价亦可根据投保和赔付的情况予以调整, 以期更符合互联网用户的诉求。另外, 相比意外险等产品, 健康险更具私密性和专业性, 更强调个性化服务, 更合适走个性化定制的路径。
“服务即产品”成为互联网保险的要义所在, 也是创新的重要方向所在。产品定制化和定价个性化, 意味着从以往“产品导向”向“用户和需求导向”的转变, 从“我有什么卖给你”转向“谁要什么、我如何提供”。在移动互联时代, 要围绕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服务, 这需要保险公司开发出更多具有个性化特点的保险产品, 但这一渠道真正要把产品销售出去, 产品设计又必须简单明了, 消费者在网上的消费往往是碎片化时间内瞬时做的决定, 这又是“矛盾”之处。
三、互联网保险前景光明钱途曲折
互联网保险产品的创新带来了产品形态和价格的变化, 但要真正发展壮大, 则必须使之成为全新的业态。
截至目前, 已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保险公司自建在线商城或通过第三方电商平台分销, 近40家保险公司进驻了淘宝, 中国人寿和中国太保等四家公司成立或筹建了保险电商公司。根据艾瑞咨询的预计, 2016年中国保险电子商务市场在线保费收入规模将达到590.5亿元, 渗透率将达到2.6%。2013年底随着首家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保险开业, 互联网保险的商业模式已形成官网、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网络兼业代理、专业中介代理以及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等五大类鼎立之势。与此同时, 阿里、腾讯和京东等一批互联网企业以不同形式介入保险业务领域, 和讯网也推出了保险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放心保”, 目前共收录81家保险公司的212款产品。2014年2月, 苏宁云商和苏宁电器共同发起的苏宁保险销售有限公司获得牌照, 成为国内首家拿到保险代理资质的商业零售企业。现在登陆淘宝、京东和讯等第三方平台, 可以买到车险、意外险、旅行险、健康险、少儿险、医疗险、财产险等产品。
消费者、保险代理人、保险中介、第三方电商平台、保险公司和监管机构, 初步构成了互联网保险的生态圈。
在这个貌似要素完备、热情涌动的生态圈里, 作为主体之一的保险公司, 有不少对互联网保险的认识, 还仅仅停留在将其作为一种销售渠道, 以便降低获客成本和运营成本, 或仅仅是出于“人有我有”的心态, 先占个地盘。即使成立了独立保险电商公司的保险公司, 亦多将其作为系统内产品的代销平台。
渠道的多元化倒逼保险公司必须革新内部的组织和流程, 业务结构的变化则倒逼保险公司改变管理方式和组织结构。业态的变化, 最终可能将实现对整个保险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国华人寿电子商务部总经理赵岩对寿险电商化充满信心, 他说:“包括复杂的险种、期缴, 现在这些产品也开始在淘宝或一些平台销售了, 今年寿险电商规模将要达到近100亿元。”2013年8月初, 国华人寿传出消息, 其在微信平台上, 推出了保险行业首个微信商城, 提供移动投保、产品展示、在线客服等功能。在此之前, 这家保险公司在淘宝聚划算创下“三天一个亿”的辉煌战绩。
互联网保险的发展, 实质上对保险公司整个业务流程和系统提出了考验。2013年7月21—22日, 在保监会举办的保险业深化改革研讨班上, 项俊波主席出席了此次培训班并亲自授课。会议把保险行业的改革与创新的重点放在互联网金融上, 项俊波重点提及互联网技术将给保险业带来的颠覆性变化, 即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保险业的游戏规则和经营模式。从以公司产品为主导的销售模式, 逐步转变为真正以客户为核心的销售模式。但这谈何容易?比如, 网销产品的价格更低, 保险公司需要为此改善流程, 降低成本, 对其改善经营管理和盈利模式有一定的倒逼作用。又如清科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4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专题研究报告》指出, 在当前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比“单一网页”的用户黏性更高。如何为社交平台用户提供产品服务,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 或许是一种新思路。除了业务流程、客服管理和支付方式需要适合互联网保险的特性, 保险公司信用体系和风控模型也需要与之对接和改进。真正形成互联网保险业态, 需要保险公司具有洞察互联网和金融业全局的视野。学会用互联网思维和按互联网规则办事, 改变现有的产品运营和服务模式, 调整渠道和业务结构, 乃至重新构造股东、企业、客户整个价值链条的运作逻辑。
机遇与风险并存, 如何监管互联网保险, 也是政府不得不积极应对的新问题。例如, 网络平台上出现了多款保险公司销售的理财产品, 承诺保底、无风险, 而且有的投资门槛低至100元。这类理财产品, 其实是万能险, 但目前针对这类网销保险为名实则是理财产品的做法还存在法律监管空白点。北京中高盛律师事务所保险维权律师李滨公开批评保险公司不道德, 他认为披着理财外衣销售的保险产品, 存在骗保空间。并且当风险真正来临时, 可能合同却存在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的情况, 不仅不能雪中送炭, 还徒增法律烦恼。
在互联网保险领域, 消费者、产品、市场、监管都需要不断适应与发展, 都需要不断创新与坚守。梳理来自多方面的信息, 目前由一行三会联合制定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办法已形成基本框架。根据分业监管的原则, 互联网保险将归由中国保监会监管。据了解, 相关的配套监管细则将对基于互联网保险的新的风险因素予以考量和监管。
摘要:巨灾保险风险证券化是以风险为标的,利用证券化技术,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的方式转移巨灾保险风险。本文主要分析巨灾风险证券化的产品——传统巨灾债券的特征,并以其为基础提出一种保险系统内部证券化的途径来分散巨灾风险的新型金融工具。本文研究了其发行主体和设计思路并运用债券定价公式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确定其价格和发行规模。最后本文论述了其对我国保险市场的意义。
关键词:巨灾保险;风险证券化;传统巨灾债券
一、内部巨灾债券:一种新型巨灾债券的提出
所谓巨灾保险风险证券化,是指运用证券化的原理,将保险人承保的风险通过证券的形式分散到资本市场,从而达到在投资者之间分散风险的过程。它的实质是保险市场上风险的再分割和出售的过程。
本文假设这样一种保险产品:其形式如同传统的巨灾债券,以保险风险为标的,通过证券化将风险进行分散。但对于风险的分散对象,不再是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而是保险公司。本文称其为“内部巨灾债券”。
(一)传统巨灾债券
传统的债券是一类到期以收回本金和利息为目的的证券。在以债券为载体的保险风险分散方式中,是将所保风险转移给债券投资者,这种方式的主要品种是巨灾债券。巨灾债券的本金和利息偿还与否是要按其巨灾的发生情况而定的,故其标准化程度较低。这一点可以为保险公司减少大部分的基差风险。
(二)内部巨灾债券的特点
内部巨灾债券是基于传统巨灾债券所存在的不足以及解决这种不足的新想法。其特点如下:
第一,发行主体具备灵活性。内部巨灾债券的发行主体不再是单一的保险公司。内部巨灾债券的发行主体可以有两类:保险经纪公司和承销商。第二,发行方式具有私募性。一般传统的金融产品在发行的时候分为公募和私募发行。内部价巨灾债券的发行对象是保险公司。第三,合理的风险定价和测算。内部巨灾债券在发行过程中会使参与主体——投资银行,财务担保,信托机构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互相参与和制定。
二、内部巨灾债券的内容
(一)设计思路和发行主体选择
(1)设计思路
内部巨灾债券的基础是建立在传统巨灾债券和再保险的基础上的。
内部巨灾债券的发行过程如下:发行主体在确定对某一种巨灾风险为对象,经过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信用增级机构的增级后,对投资者进行该种证券的发行。在内部巨灾债券的期限内,如果不发生风险,则按照票面利率到期支付投资者的本金和利息。当保险风险发生并且损失达到一定程度,启动内部巨灾债券的赔款机制。该机制在设计上采用传统的巨灾债券的赔款形式,即用内部巨灾债券的利息来负担保险金额。
(2)发行主体的选择
内部巨灾债券在设计之初的本意是为了减少发行过程中的成本费用。在发行主体的选择上,首先考虑保险经纪公司。一方面,对于保险经纪公司来说,保护投保人的利益是放在第一位的。在制定内部巨灾债券的过程中能够充分的考虑特定内部巨灾债券的收益与对应承保风险的期望损失之间的关系。保险经纪公司内部的保险风险精算部门消化掉了在发行内部巨灾债券中的定价成本。另一方面,对于保险经纪公司来说,其与保险公司之间关系密切。对于发行过程中的信息披露以及保险公司的信息披露都能够尽可能的降低。这一点可以让内部巨灾债券的价格波动更加小,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其价格风险。
(二)内部巨灾债券的发行规模和定价的公式推导
(1)假设
①假设发行该种债券不存在发行成本和交易成本。这是基于发行过程中,内部机构之间成本相互抵消或平衡的想法。②假设该种债券的本金不受保险风险的影响。这可以简化该种债券的定价机制。
(2)發行规模
假设某保险系统通过发行“内部巨灾债券”为东部沿海地区的农业生产投保,投保率为25%,台风灾害的保险金额即为台风所造成损失的25%。并且对于非寿险公司来说,在某一期间所支付的保险金额即是它当年的支出,即这种债券所需要支付的利息费用(在上文假设2的前提下)。
假设以单个台风的损失来代替这一规模的损失,同时在一次台风损害发生之后,投保人得到赔付且该年度的生产停滞,故不必考虑该年内第二次遭受台风的风险。这样,得到保险公司的赔款总量为:
S=X1+X2+X3+…+Xn(x代表各年度的赔款)公式1
代入表1的数据,得到S为227亿元。平均每年的赔款(SY)为5675亿元。
假设平均每年赔款额为保险公司支付赔款,根据假设和巨灾债券的赔款机制,每年债券的利息额为:A=SY*25%;公式2
按债券的票面利率计算,算出债券发行总额:P=A÷I
(A为债券的利息额,I为票面利率)公式3
得出发行总额后,按照票面金额与发行总额,计算出发行的总量:
T=P÷P0(T为发行总量,P为发行总额,p0为票面金额)公式4
(3)内部巨灾债券的定价公式
确定了发行总额后,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发行价格。债券的定价公式按照各年度的利息与期末的本金分别贴现得到:P=∑nt=1c(1+r)t+M(1+r)n;
(c为各年的利息额,r为必要收益率,M为本金)公式5
本文假设台风为当年的灾害,故只需要考虑当年的利息和本金之间的关系。公式可以变为:p=(C+M)(1+r);公式6
在公式中,r为必要收益率,是一个未知量,需要用资本资产定价(CAPM)模型确定:r=rf+βa*(rm-rf);公式7
由于内部巨灾债券与巨灾债券在设计上都具备了巨灾债券的特征,所以和巨灾债券一样,其也是一种零贝塔(Zero-Beta)的投资工具。上述公式中得出该债券的必要收益率接近于市场无风险报酬率(rf),用一年期的公债收益率(r0)来表示。即为:r=rf=r0;公式8
至此,得出了该种内部巨灾债券的定价方式和发行量。但考虑到每一年所面临的台风灾害在地域,危害范围和程度上的差异,同时还有债券所面临的利率风险,债券的信誉等级,持有风险等因素。以上所得出的定价公式还需要完善。
三、内部巨灾债券对我国保险市场的意义
我国保险行业的健康发展不仅对我过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我国社会生产稳定有着重要意义。保险业改革和创过程中,我们仍面对着种种难题。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逐渐对外开放,我国保险系统也必将受到外部竞争者的冲击。
在引入了“内部巨灾债券”这种新型巨灾保险证券化工具之后,可以在我国保险系统内部建立一种风险联系纽带,这种纽带不仅仅是将各个“内部巨灾债券”持有者的风险和收益联系在一起,同时也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整体保险业的承保能力。
目前主要发达国家的保险行业正向创新型生产方式转变,而我国国内保险市场还停留在粗放型阶段。我国经济体制转变的同时,保险行业作为金融业的支柱之一也必须进行转变。在这个过程中,保险产品创新是必不可少的。从国际金融业的发展状态来看,混业经营和混业管理是大势所趋,这将是我国保险行业所将选择的模式。(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何敏峰.保险风险证券化问题探讨[J].金融纵横,2007,(8).
【保险产品创新研究】推荐阅读:
保险产品题库10-04
保险产品的五大要素06-28
平安保险产品介绍10-10
保险产品营销方案范文01-13
中国人寿保险产品策划书10-24
保险公司高端客户产品说明会主持稿06-14
保险公司新产品上市启动会主持词09-07
创新产品10-31
商业银行存款产品创新05-28
机电产品创新协会章程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