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管理制度(推荐9篇)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制度
为切实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忻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等相关规定,进一步明确部门监管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结合我委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具体负责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县农业委员会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各项措施的落实。
第二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以农药经销点、蔬菜生产基地、蔬菜销售基地、主体为主,重点抓好农产品生产环节监督管理工作。
第三条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制度,并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监督。监督范围覆盖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单位)、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超市、集贸市场等生产流通环节,监督产品为蔬菜、瓜果、食用菌、等初级农产品。
第四条强化农业综合执法,进一步做好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环节监管工作。
第二章监管职责
第五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协调牵头单位,负责编制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计划、方案,配合上级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和监督抽检,组织开展本县内农产品质量检测和监督检查,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负责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量化考核、达标验收等工作;负责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第六条基地管理机构负责农产品基地建设工作,按照相关标准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各项措施落实。
经管机构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指导工作,督促其全面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各项措施。
“三品”认证机构认真做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的认证工作,按照相关标准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各项措施落实。农技、植保、环保、土肥、种子、植检、食用菌、蔬菜、等技术推广部门,要积极参与各类农产品基地,大力推广病虫害物理、生物防治,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渔)药及生物农药等农业新技术。
第七条农业综合执法机构负责农业投入品监督管理工作。依法开展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使用环节的执法检查,实施农药市场准入备案制度,严把农药市场准入关。积极开展农药、肥料、种子等农业投入品质量检测,严厉打击制售
假劣农资及违法生产、经营、使用禁、限用农业化学投入品等违法行为。积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检查,严厉查处违反《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各种行为。
第八条 农业质量检测机构负责农产品质量、农业投入品检验检测工作。
第三章质量监测
第九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负责制定本辖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例行抽检和专项抽检工作。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应积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第十条农业部门农业质量检测机构具体负责本辖区内的农产品质量检测。
第十一条农业质量检测机构要积极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并将监测结果及时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
第十二条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检测结果发现问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责成相关单位调查处理,并将处理情况上报。被检出禁限用农药、非法添加剂等违禁化学品的,由相关单位做出处理。
第四章信息通报及管理
第十三条严格农产品质量检测结果通报制度。农产品质量例行监测及专项检测结果由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报
请分管领导审批后,以《农产品质量安全通报》的形式上报委领导、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送同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发委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农业、蔬菜等有关部门。
第十四条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及专项检测结果未经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审核、分管领导审批,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外传和发布。
第十五条建立农产品生产及流通信息交流通报制度。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等相关信息及时通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相关信息包括单位名称、地址、联系人、联系电话、基地(企业、市场)规模、主要品种等基本内容。
第五章应急处理
第十六条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应按照有关规定,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积极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
第六章附则
第十七条 本制度自公布之日起实行。
保德县农业委员会
1 明确1个目标
明确1个目标, 即明确1个科学的工作目标: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 确保不发生大的质量安全问题。这个目标是符合当前农业生产实际, 客观可行、科学稳健的目标, 也是我们基层农业工作人员应始终牢记的职能任务。农业生产既是保供给, 要有“量”做基础;又是保安全, 要有“质”做保障。传统农业是先看数量再说优质, 现代农业是要质量和数量一起看, 甚至是“质优者胜”, 数量指标让位于质量评价, 有质才有价、劣质无价, 一批产品因为一个指标不合格就会全部废掉, 这与传统农业生产有很大的不同。因此, 现代农业生产的中心任务就是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面对农产品的市场供给大于需求这个现实, 质量优劣是决定农产品生产者收入高低的关键。优质优价、以质论价正逐步成为主流。作为生产企业及合作社、农户而言, 抓好质量, 不断提高品质是市场取胜的关键;作为管理者来说, 要确保生产者获取可观的收益, 只有服务农业生产、促进生产者改进质量, 才是持续做好农产品质量工作的基础。当然, 面对目前的实际, 农产品质量管理处于起步阶段, 集中力量、重点整治, 确保不发生大的质量安全问题, 保持一个良好的环境是当下的首要任务、第一职责。
2 强化2项措施
强化2项措施, 即一手抓执法监管, 一手抓标准化建设。推动一项工作需要多管齐下, 但必须主次有别、要突出主要手段。农产品质量管理的主要任务在于农业投入品管理、生产管理、市场监测等, 其中农业投入品特别是农药的管理是重中之重。目前我们的农业生产以家庭经营为主, 规模小、品种混杂、复种指数高、投入品无法定向单一, 存在农药的乱用、滥用以及土壤污染等问题。同时在生产管理上, 从过去重视数量到重视质量的转变, 在观念、技术手段、管理服务方式等还有很大差距。
2.1 强化农业执法监管
加强县级农业综合执法是首要任务, 也是有关部门转变职能、完善基层农业服务方式的关键。一些地方热衷于做项目、忽视执法管理, 造成农业生产秩序混乱、产品质量差, 严重影响了地方形象和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的生产主体是相对明确和强势的市场化农业生产者 (组织) , 基层农业部门的主要职责要转向管理与服务, 尽可能不再直接从事生产和项目建设, 要落实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的职责, 在科技服务和质量监管上对广大农民和企业发挥基层政府的公权作用。目前的难题是, 基层部门工作经费少, 资金主要在农业项目上, 还没有转移到帮助基层加强管理的方向上来;地方财政预算一般只考虑人头经费、没有列支执法经费, 造成了谁做的工作多、谁的财务压力大, 所以多数基层农业部门只有问题严重了、上级过问了, 才应付一下。县级农业综合执法的困难需要上级和地方两个层面认真研究、转变理念, 及时改革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2.2 强化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
农业基础建设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更是质量管理的基础, 没有高质量的农田和优良的生产标准体系, 农产品质量就是无根之木。特别是现代化蔬菜基地的建设, 投入大、要求高, 反映了现代农业的生产、组织、管理特点。标准化是一项基础性工作, 又是一个长期任务, 不能急功近利、短期达标, 不仅有硬件如基地问题, 更有软件因素如技术人员、管理流程、园艺技术等, 还有市场营销、品牌开发等因素。要大规模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既需要政策扶持, 又需要市场引导。标准化必须和品牌化结合起来, 才有生命力。标准化主要是解决质量安全问题, 品牌化主要实现优质优价, 通盘考虑、两者结合好是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标准化建设具体路径要注意3个层次: (1) 整体上要做好标准化示范乡镇、示范区的建设。区域内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等为主体, 着重提升整体生产水平、组织化生产和市场营销。企业制定生产流程、管理制度和营销方案, 合作社具体执行生产管理, 种植户来落实标准化生产。 (2) 重点做好示范企业和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让他们引领高端产品生产, 带动整体水平提升。 (3) 打造优质产品, 要抓好“三品一标”即“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 克服存在已久的认证后管理松懈、产品规模小、市场开发保护差等问题, 努力提高品牌公信力、加大公众关注度, 形成生产与消费的良性互动, 实现双赢。
工作落实要做好3项任务: (1) 制定标准。已有标准的, 要结合生产特点简明化、实用化;仍无标准的, 应参照或制定一些地方标准。制定的标准要求实用化、具体化、形象化, 要一看就明白, 一学就掌握, 使生产者可以使用、消费者可以监督。 (2) 加强宣传培训。一些农业法规和生产要求, 不能只监管不宣传。农业执法是典型的“法不责众”, 如果宣传不到位, 大家不知道法规, 单纯去处罚违规只会引发更大的社会矛盾问题。农业执法是“六四比例”, 六成的精力抓宣传教育, 四成的力量执法处罚。其实, 广大农民群众都是明理辨非的, 只要讲清楚、说明白, 农民群众的法制意识也是很高的。 (3) 落实好生产记录管理。加强生产管理的就体现在记录是否规范, 这也是农业管理的一个抓手。要制定相对规范的记录文本, 督促企业和合作社使用、落实到实际管理中。
3 把握3个关键
把握3个关键, 即努力把握好投入品管理、生产管理、收储运输管理3个关键环节,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3.1 加强投入品管理
投入品主要是农药、化肥、调节剂等。农药的问题主要是粮食用药和蔬菜用药的混用、滥用, 再就是用药间隔期不规范, 休药期不遵守。依照现行《农药管理条例》的规定, 加强农药产品的管理, 特别是高毒农药的经营管理十分关键。
3.2 加强生产管理
生产管理的重点在于规模生产基地的管理。一方面要发挥企业的自律管理, 另一方面要强化政府管理, 对主要基地的管理工作必须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要求严格规范, 确保大宗农产品的质量可靠。
3.3 加强收储运输管理
收储运输环节是目前新问题多发、容易失控的阶段, 农业物流中这个环节往往直接改变产品质量, 微生物超标、化工试剂违规使用问题多发生于此。过去对此重视不足, 存在乱用添加剂、防腐剂等问题。因此, 加强收储运输管理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特别要强调包装物和各类添加剂的管理。批发流通中主要也是添加剂问题和缺乏检测管控, 尽管法规要求批发市场建立或者委托检测机构开展日常检测, 但是, 多数是虚设, 检测不及时不全面, 缺乏优质优价的区分和评判机制, 所以农业部门和工商部门要督促企业设立必要的检测设备, 对主要农产品及时予以检测并公示, 让广大消费者放心购买。
4 建设4个体系
建设4个体系, 即建设监管体系、标准体系、执法体系和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真正铺开, 实事求是地说是从农业部设立监管局后, 各级尤其在基层才得以全面展开、强力推动。体系建设目前处于起步期, 任务繁重, 事关成败。
4.1 监管体系建设
监管体系起到综合协调、整合安排各项工作的作用, 基层的农业监管服务体系建设十分迫切。农业生产的一体性, 要求质量管理和生产管理必须同步推进、同步设计, 农业技术的培训和各类项目建设, 必须和质量控制与管理一体化安排, 要健全乡村农技和质量服务监管体系, 才可以零距离地指导服务农业生产。
4.2 标准体系建设
标准体系的建设由农业部完成, 需要全国一致甚至和国际接轨, 以利于农业生产流通的全球化趋势。基层农业部门主要任务是结合当地农产品特点, 让标准实用化、具体化。检测方面的标准是难点, 一些检测标准很繁杂, 其实是农产品的技术壁垒, 要合理规避、不能盲目照搬。由于农药产品更新很快, 检测标准也要及时更新, 特别在添加剂的检测方面, 既要加强、又要说明。例如有的加入敌敌畏等来防腐, 本身就不合乎常规, 不需要什么标准去检测, 应该直接列入违法范围, 但实际中, 还在讨论合理与否、制定标准, 其实是扰乱视听或者说是对“质量责任”的推诿。同时, 有的是按照标准来生产了, 但仍然有问题, 主要是由于我们的种植模式引起。例如“粮和菜”复种的地块, 种子包衣中有高毒农药而穿插种菜, 就很可能检测出菜的药残超标;另外, 土壤污染的因素, 即使是菜地严格按照标准生产, 也有可能在检测中发现问题。所以, 对特殊地域的农业生产, 不能罩个标准就万事大吉了, 对标准要理性、客观应用。此外, 实际生产中落实标准需要较高的成本, 很多企业和农户是不愿意做的, 即使有了标准体系作依据, 能否按照标准来生产农产品还很难说。
4.3 执法体系建设
执法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要手段。农业执法长期以来是各级农业系统尤其是基层的弱项, 以县级为单位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 发挥农业部门的职责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也是基层农业部门转变职能, 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
4.4 检测体系建设
检测体系建设应重在基层。控制保障农产品质量, 检测是必须的技术手段, 也是基层农业部门的短板。作为业务管理、技术指导的一个方面, 应该实事求是地规划和实施检测建设, 合理布局, 科学分工, 信息互通, 优势互补。乡村、批发市场以及企业一级主要是速测配置, 掌握每批产品的质量概况。县级农业部门要建设综合性的检测室, 对主要农产品提供检测服务, 除了蔬菜等产品还要考虑畜牧、水产、林果等, 力求设备整合、人员互通、检测统一、结果及时可靠;市和省级部门主要侧重投入品的检测以及重点产品的检测, 具体担负业务指导和检测标准的管理工作。
5 健全3项机制
工作机制健全是保证工作成效的前提。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管理的“3项机制”即应急机制、信息机制和追溯机制, 对整个工作的顺利推进十分关键。
5.1 应急机制常态化
发生问题不可怕, 可怕的是发生了问题没有相应的处理程序和章法, 特别是现在新闻事件多、质量事故多、公众质疑多, 需要第一时间来处置来沟通, 应急机制必须要以县市区为单位, 这个层面距离生产一线近、了解情况, 容易控制风险扩散。
5.2 信息机制广泛化
上下级部门的信息通报、相关部门的信息互通、社会信息的收集, 确保信息在各方充分流通。农产品质量管理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农业部门要敞开大门, 接受八方来风, 才可以借势而为、顺势而上。
5.3 追溯机制必要化
追溯机制是现代农业生产要求的体现。追溯管理是把标准化生产、过程控制、品牌营销和信息服务融为一体的模式。突出解决了很多问题, 如发现问题及时找到源头, 界定责任, 督促生产者自律, 落实生产流程管理, 让消费者明白消费、透明选择产品。但是, 这个机制必须有省级或国家级的平台来支撑, 目前一些企业和大型超市做的, 还不够规范, 缺乏公信力, 运行成本也高, 规模效益低。要建立一个开放的公益性的技术平台, 让各地的主要农产品进入, 免费提供初级产品生产中的标码服务, 及时更新、方便查询, 起到一个质量控制和宣传优质产品的作用, 可以从认证产品起步, 逐步扩大品种和数量。这里要注意, 不仅是产出农产品的追溯, 还有投入品的可追溯, 都要逐步来落实。对主要产品的编码包装和规范输出, 可以及时追溯问题根源, 避免问题扩大和不必要的产品销毁, 同时帮助企业树立优势品牌、引领市场消费;对投入品如农药的编码管理, 可以跟踪其使用途径, 控制乱用、滥用问题, 也是科学管理产品的必要途径。
6 落实2大责任
质量管理要区分主体责任和管理责任, 一方面强化各级的监管责任, 另一方面必须落实主体责任, 即生产者的责任和消费者的责任。
6.1 强化生产者责任
农业生产者很多, 有农户、合作社、企业等, 不同的生产者责任差距很大, 需要分类来指导、教育和监管, 不能只管处罚, 要发展、监管与服务并重。农业生产者的责任必须分类强化, 农业企业作为法人其责任好明确, 但对合作社等组织以及农户的责任, 如何具体界定就有一定的难度, 需要客观分析, 在质量管理法规的基础上, 系统整理其他农业规章, 同时还得借助民法等其他法规合理界定。特别是一些质量事件中农产品只是一个加工基础品, 由于不科学不规范加工而引发的质量责任, 要合理处置, 不能把责任全推到农户那里。
6.2 强化消费者责任
消费者也有责任, 以前我们只讲权益, 其实许多消费者没有履行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一些问题不举报不反映, 一些事件不配合。许多人明知是假冒低劣产品而采购, 常规的卫生知识不学习不使用, 从而也引发了不少问题。作为管理部门要加大宣传教育, 塑造理性消费, 激发消费者的责任意识, 让广大消费者成为质量监督的一线卫士, 只有每个人都关注了, 都与假劣做斗争了, 我们的群管群控才有效力。
7 领导重视
农产品质量管理面广量大, 基层政府必须高度重视, 单位“一把手”必须全权负责。我们的政府体制是行政首长负责制, 没有一把手的重视和全力推动, 具体业务人员有些问题无法解决, 所以必须让质量安全作为民生工程、一把手工程, 这样才可以调动部门的整体行政效力, 弥补不足, 保障工作的连续性和长期性。
总之, 农产品质量管理工作事关每个人, 只要我们采取科学有效的工作模式来加快推进, 就一定会越来越好。
摘要:当前如何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是各级关注的问题, 更是基层农业部门热衷的课题。在工作实践中, 总结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1234321”工作方法, 即“明确1个目标, 强化2项措施, 把握3个关键, 建设4个体系, 健全3项机制, 落实2大责任, 领导重视”。
【关键词】指导思想 工作目标 工作任务 工作措施
1.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公众健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提升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工作目标
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保持稳定,“三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放心农资覆盖率显著提升,各种制售假冒伪劣农资行为得到有效遏制,重大恶性坑农案件基本消除。农资市场准入机制不断完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和农资质量监控追溯体系逐步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协调合作机制、检打联动机制、风险预警机制、应急处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
3.工作任务
(1)突出农业投入品生产及经营资格治理。 (2)加强农产品生产监督检查。(3)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力度。(4)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5)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进度。结合永吉县农业生产实际,积极向上级部门申报标准化示范基地项目,争取国家财政支持,探索和创新“政府推动、市场拉动和企业带动”的农业标准化推广模式,推行 “企业+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实行“七统一”管理,即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标准、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6)抓好“三品”管理和认证工作。督促“三品”生产企业加强内部管理,规范工作程序,梳理文件档案;进一步加大证后监管力度,采取监管与推动相结合的方式,推动“三品一标”发展,提高“三品一标”认证率。(7)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管理与农技推广工作相结合工作。(8)加强质检体系建设。(9)创新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建设。
4.工作措施
环翠区人民政府 威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为进一步提高我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确保农产品符合国家和国际质量安全标准要求,保障消费者权益,维护农产品质量安全信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503号令)和《山东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区实际,就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运用出口标准对生产源头的倒逼机制,从规范农业化学投入品入手,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从根本上确保我区生产与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打造环翠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牌,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二)工作目标
到2009年底前,完成组织领导体系、农业化学投入品监控体系、出口农产品标准体系和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检测监控体系,建立质量安全风险分析与预警机制,制定推进区域化管理发展规划、推进时间表及考核制度,全面启动我区生产与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并建成一定规模的标准化基地。
到2010年,达到 “投入无违禁、管理无盲区、产品无公害、出口无障碍”目标,建设一批生产与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在全区范围内实现区域全覆盖、农产品品种全覆盖、从陆地到海上空间全覆盖,从根本上确保我区生产与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
到2012年,达到四个100%,即:全区农产品100%达到无公害标准,出口农产品100%达到目标市场要求,大宗农产品100%建立市场可追溯体系,优势农产品100%使用统一标识代码。
二、主要内容
(一)建立农业化学投入品监控体系。制定并完善农业化学投入品准许名单、登记备案管理办法、专供管理规定、销售管理规定和使用技术规范等规范性文件。建立健全农业化学投入品专营专供制度,加快完善化学投入品区专营、镇(办事处)配送、村直供的三级配送体系,确保农户购买方便、使用放心。工商、农业、海洋与渔业、畜牧、安监等部门要建立质量审核备案制度和稽查制度,严格控制农业化学品供给,规范农业化学投入品的使用。安监部门要对农业化学投入品中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实行登记备案,严把准入关;工商、农业、商贸等部门要对农业化学投入品销售渠道进行清理,实行专营专供,严禁剧毒、违禁农业化学品流入市场;农业、海洋与渔业、畜牧等部门要对使用环节加强指导检查,规范用药,科学用药。各镇(办事处)要采取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督促企业和标准化基地做好农业化学投入品的进货、销售、使用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记录,并妥善保存2年以上,农产品发生质量问题的,按生产经营环节依次追溯质量责任。
(二)健全出口农产品标准体系。根据产业特点,引导出口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和目标市场技术标准、规程,按照国际市场要求和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制定出口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规程以及收获、运输、贮藏、包装、标识等标准。鼓励引导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开展质量管理(ISO)、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良好生产规范(GM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等体系认证。
(三)建立建全检测监控体系。农业、海洋与渔业、环保、检验检疫部门要对农产品产前土壤、水质、环境的本底进行抽样检测、评估;农业、海洋与渔业、畜牧、检验检疫等部门要在产中适时进行田间、养殖场采样检测、分析;检验检疫部门要对产后的储存、加工、包装、出口等过程进行抽样检测、监控。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检测协作,完善检验检测条件,加大仪器设备投入力度,整合各部门、企业及社会检验检测资源,加快农产品公共检测平台建设,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农产品检测监控体系。
(四)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工商、农业、海洋与渔业、畜牧等部门要联合对各农业企业、种养基地和“三品”(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单位的产品进行统一包装标识和编码。各农业投入品销售单位、种植养殖业者都要建立完善的记录体系,包括进销货台帐、生产日志、包装标识、检测报告等;对于发生问题的区域和企业,根据最初信息源立即启动追溯程序,包括查找生产日期,确定种植养殖基地、代码编号,通过查阅田间或养殖场管理日志、台帐、检测报告等分析原因,坚决做到 “六不放过”,即查不清原因不放过、查不出责任人不放过、不制定整改措施不放过、不落实整改措施不放过、对有关事故产品不处理不放过、对事故责任人不追究处理不放过,逐步建立以生产、贮存、包装、流通、销售为链条的农产品可追溯制度。
(五)壮大农产品龙头企业。要提高农产品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指导企业严格按照目标市场消费标准组织生产和出口;加大对优势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依托大型骨干企业建设区域性检测中心,在做好企业自身产品质量检测的同时,为周边地区中小企业提供检测服务;大力引进外资,充分发挥外资企业在农产品质量控制、检验监测、追溯制度方面的优势,发展现代农业。
(六)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在加强对“三品”认证单位监管基础上,要结合实际,规划建设具有区域产业特色的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并对每个基地建档立卡。健全完善企业与基地、农户及农业生产合作组织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推进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整体合力。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推广国际通用的 “良好农业操作规范”,按照进口国的质量安全标准选用农药、兽药、渔药和饲料添加剂等农业化学投入品,并严格执行国家关于用药安全间隔期或休药期的规定。对基地实行农资供应、技术指导、生产管理、质量检测和收购销售 “五统一”,建立健全生产记录,实现基地生产标准化、规模化和产品的无害化、优质化。
(七)培育农产品出口品牌。要加快地方特色品牌培育,积极开展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地理标志品牌注册;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和生产基地开展国际认证;综合运用市场开拓资金、品牌建设扶持资金等多种政策手段,加大对优质农产品品牌的扶持力度。
(八)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要根据区域产业特点,搞好出口农产品的市场定位,采取差异化营销策略,提高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在巩固日韩传统市场的基础上,努力拓展欧美等重点市场,积极开拓东盟、中近东、独联体、南美等新兴市场。同时,以培育地理标志品牌为抓手,以提供无公害农产品为目的,大力开拓国内市场。
(九)争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按照以企业为主体、以基地为依托、以标准为核心、以品牌为引领、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逐步形成 “公司+基地+标准+品牌+市场” 五位一体的区域化管理模式,积极争创 “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按照“政府主导、国检指导、部门联动、龙头带动、全民行动”的模式,成立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组织实施。各镇(办事处)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的责任主体,要根据各自农产品生产、加工特点,抽调骨干力量,成立相应机构,具体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的各项工作。要注重调动村委会、专业合作组织开展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建立以镇(办事处)为功能区域,以村和农业生产合作组织为基本单位的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网络。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领导体系建设,配套相关基础设施;支持检验监控体系建设,改善检验检测条件;支持农业化学投入品追溯制度建设,对化学投入品配送体系建设给予扶持;支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农产品编码制度;支持标准化基地建设,不断加大以奖代补政策落实力度;支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对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给予一定扶持;支持出口品牌建设,对获得国家、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的,给予相应奖励。
(三)加强风险分析与预警机制建设。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疫情疫病监控计划,对农兽药残等重大质量安全隐患及时发布预警通报,并及时对质量安全体系进行完善。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对重大突发事件立即启动应急处置预案,有效防范进口国采取停止进口程序或封关等措施。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加强信息共享,相互提供出口技术规范、国内外市场动态、生产经营者诚信状况、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溯状况等信息。
(四)扎实搞好服务指导。农业局负责农作物病虫害测报预报和防治处理技术指导等工作,组织编写实用技术指导和宣传普及资料,向农民发放 “明白纸”;畜牧局负责养殖动物的预防免疫、疫情测报和防疫工作,及时组织编写预防及治疗用药技术指导和宣传普及资料,向养殖户发放 “明白纸”;海洋与渔业局负责水产养殖水生动物疫情测报,及时组织编写预防及治疗用药技术指导和普及宣传资料,向水产养殖业者发放 “明白纸”;威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搞好出口品种种植养殖基地的监督管理工作,包括技术标准培训、发放 “明白纸”等;力争多引导外地企业来我区建立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出口企业向威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区农安办申报出口农产品基地材料;各镇(办事处)要研究制定符合当地实际需要的指导服务措施,各职能部门、行业协会、龙头企业要积极配合,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积极投入,探索建立农产品规范化、产业化发展模式。
(五)认真搞好督查考核工作。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纳入目标绩效考核体系,定期督导,强化考核。区农安办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督查督办机制,每月对各镇(办事处)及各有关部门、单位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一次督导检查,每季度进行一次专题通报,确保各项工作抓紧、抓细、抓出成效。
(六)切实加强宣传培训。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广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活动。采取举办实用技术讲座、印发宣传材料等多种形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有关政策法规、生产技术规程、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要求等进行广泛宣传,引导涉农人员加强自律,增强全社会的质量安全意识。各职能部门要组织开展多层次的专业培训,重点抓好部门管理人员、生产经营人员和农户培训,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基础,切实提高区域化管理工作水平。
附件:1.环翠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2.环翠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责任分工
3.环翠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工作组织结构图
4.2009年环翠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推进时间表
5.农业化学投入品流程图
附件
1环翠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孙开连(区委副书记、区长)
副组长:柳富胜(副区长)
梁 皓(副区长)
刘 宾(副区长)
成 员:蔡和平(区委宣传部副部长)
王树春(区长助理、商业贸易局局长)
曲静娟(区政协副主席、环保环翠分局局长)
周 宁(区政协副主席、外经贸局局长)
孙 东(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徐 翔(区政府督察室主任)
周 军(公安环翠分局局长)
李 铁(工商环翠分局局长)
张仁珠(区海洋与渔业局局长)
张宗浩(区财政局局长)
张志强(区农业局局长)
于学明(区畜牧局局长)
阮向东(区安监局局长)
樊西民(张村镇镇长)
荣传伟(羊亭镇镇长)
高 军(温泉镇镇长)
陈 刚(桥头镇镇长)
郭贤杰(孙家疃镇镇长)
李 盛(竹岛办事处主任)
李晓宁(鲸园办事处主任)
丛晓红(环翠楼办事处主任)
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区农安办)设在区农业局,周宁、张志强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附件
2环翠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成员单位责任分工
单 位责 任 分 工
区委宣传部负责协调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道
公安环翠分局配合有关部门,对农业化学投入品及农资非法经营行为予以打击
区财政局负责对农产品区域化管理工作及农产品出口给予资金支持
区农业局负责种植业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对种植业产前土壤进行抽样检测、评估,对种植业化学投入品进行监测、监管
区海洋与渔业局负责水产养殖业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对水产养殖业化学投入品进行监测、监管
区外经贸局负责引导出口企业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参加国际认证、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以及相关信息服务事宜
环保环翠分局负责协调市环保局监测站对农产品产前水质、环境的本底进行抽样检测、评估
区安监局负责农业化学投入品中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
区商贸局配合有关部门建立农资销售追溯体系,并做好监督检查
区畜牧局负责畜禽养殖业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对畜禽养殖业兽药、饲料进行监测、监管
工商环翠分局负责对农资经营单位进行审查和管理,对流通环节农药、化肥、种子、农膜等农用资料进行监管
出入境
检验检疫局负责农产品区域化管理的技术指导,负责出口农产品加工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对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化学品投入、标准化生产进行监管
附件
3环翠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工作组织结构图
环翠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办公室
技术专家组 管理执行处 协调分工部门
│ │ │ │ │ │ │ │ │ │ │ │ │ │ │ │ │ │ │ │
附件
42009年环翠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推进时间表
阶 段时 间主 要 内 容
宣传发
动阶段2月26日—3月30日1.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
2.组织成员单位业务骨干赴先进市区观摩学习
组织体系建设阶段3月1日—4月30日1.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2.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农安办)
制度建设
阶段4月1日—6月30日1.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2.制定《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考核方案》
3.制定《化学投入品准许使用名单》、《准入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企业登记备案管理办法》、《农业化学投入品专营专供管理规定》、《农业化学投入品销售管理规定》和《化学投入品使用技术规范》
4.区与各镇(街道办事处),各镇(街道办事处)与各村层层签定《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责任书》
5.出台《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基地备案办法》
具体工作实施阶段2月26日—12月30日1.规范农业化学品投入市场
2.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控体系
3.建设农产品标准化基地
4.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与预警机制
5.培育农产品出口品牌,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
6.建立考核机制,由考核办牵头,各成员单位共同参入,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工作进行不定期的督查,年终进行全面考核评比
附件
5农业化学投入品流程图
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企业申请
由区农安办筛选(组织专家评议)
登记备案(生产企业质量承诺、工艺配方申报、许可证及检测报告等)
暂停供货 整改
检查监督 发现问题
取消供货资格
农业化学投入品销售供货(建立销售台帐)
监督检查
一、进展情况范文搜网-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全区新认定产地23万亩,累计达到35万亩,使我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达到食用农产品耕地面积的71.8;新认证番茄、黄瓜、西葫芦、茄子、辣椒、大葱、马铃薯、苹果、梨、葡萄、枣、大红枣、紫晶枣、富贵枣、空心脆枣、玉米、小麦、小米、葵花、绿豆、红小豆等产品21个,累计达到38个。
绿色食品认证。我区天利同翔农产品开发公司的梨枣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认证面积500亩,目前生产经营状况良好。
二、具体措施
(一)加强领导。区委、区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绿色食品”认证工作高度重视,成立了榆次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领导组,统一对无公害生产涉及的环境要素、生产要素及市场进行协调管理和监控,同时完善了乡镇、村分别成立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领导组,并且区、乡、村层层签定了责任状,做到责任到人,奖罚分明。
(二)夯实基础。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中,我们坚持远离污染源,要求距公路100米以上,并对基地菜农实行以村登记、以乡造册、以区建档的办法,稳定了基地面积,增强了农民农产品安全生产的责任感,保证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各项措施的贯彻执行。我区已建立了2个无公害蔬菜质量检测站,配备了10名专职工作人员,建设化验室81平方米,购置设备2台,并建立了4个基地的蔬菜质量检测抽样小组,从而形成了抽样、检测、化验工作的网络体系,为榆次无公害农产品工作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项目牵动。我们把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作为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把更多的.优质农产品推向市场。20我区争取到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项目,是全省6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试点县之一。通过项目实施,不仅认证面积和认证品种上实现了大的突破,而且配套推广了农业病虫害物理防治、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等,极大地规范了全区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有力地提升了全区农产品的品质和知名度。水果通过实施5万亩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年实际指导操作面积已扩大到9万亩,无公害果品生产已初具规模。
(四)强化管理。从行政法规、农业执法、规范生产、安全监测、技术创新、市场营销等六个方面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
1、从行政法规的角度,先后出台了相关的文件和管理办法。区政府秘书处转发了山西省政府农业厅《关于禁止在蔬菜产区销售和使用部分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意见》、区农业局转发了山西省政府农业厅《关于加强农药安全使用管理暨严禁在蔬菜果树上使用高剧毒农药的紧急通知》、区政府制定出台了《榆次区无公害蔬菜管理办法》、《榆次区红枣无害标准化生产规程》、蔬菜中心制定了《榆次区无公害蔬菜生产手册》、区农业局制定了《红枣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红枣农药使用准则》和《红枣肥料使用准则》三项标准等。除已制定红枣、蔬菜、水果、畜牧等行业标准化规程外,全区统一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程《榆次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程》已制定完成,标准化生产规程在全区范围内得到推广应用。
2、从农业执法的角度,组织农业、技术监督、工商等部门深入农资市场,查处清理各类明令禁止的农药、化肥。尤其是无公害蔬菜基地范围内坚决杜绝违规农资露面,一经发现,按照榆次区无公害蔬菜管理办法严肃处理。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已有9人获得山西省行政执法证,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初步组建。
3、从规范生产的角度,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培训活动。2005年举办了科学使用农药等内容的质量安全宣传活动42次、6000余人次,发放了各种宣传资料6000余份,与此同时,我们利用广播等媒体,进行了广泛宣传,涉及农民24000余人次,有力地提高了广大农民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无公害农产品种植技术。
今年以来,我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质量兴县、产品质量监督和执法打假等工作部署,结合芦溪县实际,在市局和县政府领导下,以服务县域经济建设为中心,扎实推进质量兴县工作,同时按照《芦溪县特种设备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要求扎实开展工作,进一步完善质量监管体系,认真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不断推进质量监管和专项整治工作的深入开展,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总体情况
(一)安全监督检查工作:①制定2021年特种设备检查计划,按计划开展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查,根据对使用单位特种设备检查情况,建立隐患处理台账,和重点监控台账。②结合电站锅炉范围内管道隐患排查整治“回头看”专项行动,开展以锅炉、电梯、压力容器、压力管道使用单位为重点检查对象,筑牢生产安全防线。截止2021年上半年,我局共出动检查人员152人次,检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55家,设备237台,发现安全隐患5项,下达安全监察指令书5份,完成隐患整改4项。
(二)产品质量抽查工作:①开展了农资专项检查,出动执法人员24人次,检查农资销售部12家,有效的保障了农业生产和农村消费者合法权益。②按计划组织开展了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截止目前共抽检化肥18批次、农资18批次、柴油8个批次、车用尿素1个批次、食品相关产品5个批次、建材7个批次,其中抽检的化肥2个批次不合格、车用尿素1个批次不合格,都已立案处理。
(三)计量惠民生工作:①开展“5·20世界计量日”宣传,以“测量守护健康”为主题,向广大群众宣传计量常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营造了全社会关心计量工作的良好氛围。②开展“计量守健康惠民生”行动,对辖区范围内药房的医疗器械、商超的电子秤,对眼镜店的焦度计、验光仪等重点计量器具开展专项执法检查。此次计量活动共出动24人,张贴标语30条,发放宣传册2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120余人次,公众号、微信转发100余次,计量器具检查中未发现违法违规现象,有效净化了消费环境。
(四)加强品牌建设工作:①持续推进第四届县长质量奖申报工作,目前已对15家企业提供的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并提出反馈意见,下一步确定评审组人员名单。②鼓励企业申报江西名牌产品,已有8家企业报名成功。
(五)认证认可工作:①依托国家认监委“认证认可业务综合监管平台”,对辖区内电瓷企业开展管理体系认证活动见证检查,重点检查了认证机构与企业签订的合同是否符合要求、审核计划内容是否齐全、认证机构审核时间是否符合认证规则的要求等内容,切实发挥认证认可在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中的基础作用。②参加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举办的江西省“世界认可日”主题活动启动暨小微企业质量认证提升行动专家服务出发仪式,扩大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的社会认知度,营造全社会重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工作的良好氛围。
(六)江西省有机产品认证创建示范县建设:①对有机认证企业认证现场进行监督检查,核查证书有效期等。②参加2021年西充亚洲有机产业创新发展峰会,交流借鉴绿色发展新理念,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坚持生态立县、聚焦绿色发展,多措并举,打造“红韵芦溪”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③以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二级巡视员章志键一行在芦溪县开展有机产品示范区创建调研为契机,加强县有机农产品工作,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七)其他工作:组织全县电梯使用单位集体约谈,已对10个小区内的电梯进行监督检查,要求物业公司对小区内电梯进行自查,并认真开展“五个一”活动。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在2021工作中,将进一步落实质量兴县工作任务,提高对产品质量监督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署好大型节假日期间特种设备安全保障工作,做好大型游乐设施,小区、商场,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电梯等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查工作。
(二)扎实推进质量监督宣传工作。结合后续的“质量月”等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质量活动,增强全民质量意识。通过大力宣传,普及质量知识。
(三)继续完善监管体系,发挥质量监督、行政执法、抽样检验的整体优势,按计划组织开展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推动企业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切实建立质量诚信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质量安全岗位责任制。
李慧滨1胡心2 (1.东北电子技术研究所;2.陆航驻哈尔滨地区军代表室)
摘要: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是一个企业整体素质的展示, 也是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伴随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顾客对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关键词:企业产品质量管理
0 引言
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是一个企业整体素质的展示, 也是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伴随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顾客对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因此, 企业要想长期稳定发展, 就必须围绕质量这个核心开展生产, 加强产品质量管理, 借以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 让企业领导放心, 让我们的客户称心!本文就质量意识、现场管理五要素、产品质量的管理工作、全面质量管理等, 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1 质量意识
企业要发展, 产品质量要提升, 离不开对人的意识教育和培训。从现代质量管理的角度来看, 意识就是一种内化的心理活动标准, 是人们对显性行为的一种评价方式。因此, 要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 则首先要从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开始。
企业员工“质量意识”的提升可从多个方面进行, 如企业文化、管理的标准化、标准的执行、工作行为及教育培训等等。但他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参与, 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加入, 因为高层管理人员的关注将明确企业对“质量”的重视程度, 他们的身体立行将告诉所有员工“质量”的提高势在必行, 同时也告诉所有员工领导的态度与决心。对于质量意识的管理, 我们不能简单的停留在只喊“口号”或不加度量的定性概念层面上, 而没有评价、没有检查。如果没有一套有效的监督、检查和评价体系, 只凭一贯的思想教育、宣传来进行质量意识的提升, 将难以避免其工作的盲目性, 实际操作的无序性。
质量意识的提升要让所有参与人员明白其目的是什么, 在一段时期内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具体要如何去操作, 并且在出现问题时会受到什么样的处罚, 取得成绩时受到什么样的奖励。使质量意识的优劣与员工切身利益挂钩, 使所有员工在工作中能不时的感觉到工作的压力与动力, 从而尽量保证任何细微的产品缺陷都不流入下道工序, 进而增强其可操作性。为了防止实际操作的执行不力情况, 管理人员要定时与不定时的进行监督、检查, 对于表现优秀的员工要及时进行表扬与奖励, 对于存在不足的员工要进行工作指导, 对于存在不执行或执行不力的员工进行处罚, 真正做到奖罚分明。
2 现场管理五要素
现场管理中的五要素, 主要包括:人、机、物、法、环。
2.1 人, 就是指在现场的所有人员, 包括主管、司机、生产员工、搬运工等一切存在的人。
人的性格特点不一样, 那么生产的进度, 对待工作的态度, 对产品质量的理解就不一样。有的人温和, 做事慢, 仔细, 对待事情认真;有的人性格急躁, 做事只讲效率, 缺乏质量, 但工作效率高;有的人内向, 有了困难不讲给组长听, 对新知识, 新事物不易接受;有的人性格外向, 做事积极主动, 但是好动, 喜欢在工作场所讲闲话。
那么, 作为他们的领导者, 你就不能用同样的态度或方法去领导所有人。应当区别对待, 对不同性格的人用不同的方法, 使他们能“人尽其才”。发掘性格特点的优势, 削弱性格特点的劣势, 就是要你能善于用人。
2.2 机, 就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设备、工具等辅助生产用具。
生产中, 设备的是否正常运作, 工具的好坏都是影响生产进度, 产品质量的又一要素。一个企业在发展, 除了人的素质有所提高, 企业外部形象在提升;公司内部的设备也在更新, 为什么呢?好的设备能提高生产效率, 提高产品质量。工业化生产, 设备是提升生产效率的另一有力途径。
2.3 物, 指物料, 半成品、配件、原料等产品用料。
现在的工业产品的生产, 分工细化, 一般都有几种几十种配件或部件是几个部门同时运作。当某一部件未完成时, 整个产品都不能组装, 造成装配工序停工待料。在生产管理中, 必须密切注意前工序送来的半成品, 仓库的配件, 自己工序的生产半成品或成品的进度情况。
2.4 法, 指生产过程中所需遵循的规章制度。
它包括:工艺指导书, 标准工序指引, 生产图纸, 生产计划表, 产品作业标准, 检验标准, 各种操作规程等。他们在这里的作用是能及时准确的反映产品的生产和产品质量的要求。严格按照规程作业, 是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进度的一个条件。
2.5 环, 指环境。
对于某些产品 (电脑、高科技产品) 对环境的要求很高。另外, 生产现场的环境, 有可能对员工的安全造成威胁, 如果员工在有危险的环境中工作, 又怎么能安心工作呢?所以, 环境是生产现场管理中不可忽略的一环。
3 产品质量的管理工作
3.1 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
工业生产的全过程是指从市场调查开始, 经过产品开发设计, 产品工艺准备, 原材料采购, 生产组织、控制、检验、包装入库到销售、服务等一系列过程。即构思、生产理想的产品, 将产品推向社会, 向用户提供使用价值。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就是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通过提高各个环节的工作质量, 来保证产品的质量。
衡量生产过程优劣的标准是:高产、优质、低耗。也可以说是多快好省, 其量化的指标体现在投入产出率。在生产过程中, 企业管理者力求以最少的劳动耗费, 生产出尽可能多的满足用户需要的产品。
要实现生产过程的这个目标, 一是各个生产要素, 人、财、物、信息等在质和量上满足生产产品的需要, 这是组织好生产过程的前提基础条件。因此, 生产管理必须从基础条件入手。二是要使各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处于最佳的结合状态, 按照产品生产工艺要求组成一个彼此联系的、密切协作的、有序的、效率高的完整体系。要保证最佳的结合状态, 其中具有丰富的管理内涵, 它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方法和管理措施, 运用计划、组织、控制的职能得以实施和实现。
生产过程质量管理的任务, 就是实现符合性质量, 使生产出来的产品符合设计要求的产品标准。经检验符合标准的是合格品, 不符合标准的是次品或废品。
3.2 精益质量管理。
精益质量管理就是在对关键质量数据的定量化分析基础上, 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方法, 对关键质量指标持续系统改进, 追求达到卓越标准, 实现显著提高企业质量绩效及经营绩效的目的。
例如, 在质量数据统计分析中, 特别关注三项指标, 一是数据的集中位置, 二是数据的分散程度, 三是数据的分布规律。数据的集中位置分别有平均值、中位数、众数三种表示方法, 其各具优缺点, 其中平均值最为普遍常用。数据的分散程度由标准差表达, 用符号s表示, 数据的分散程度在质量管理中就是质量特性值的波动性, 反映过程能力。
数据的分布规律在质量管理中对统计总体而言为正态分布, 该分布规律是理论和实践证明的统计规律。质量数据统计分析重点就是在总体正态分布这个已知背景下研究该正态分布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质量数据定量化分析对企业质量管理以及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其是精益质量管理的基础。
3.3 生产过程质量管理措施:
坚持按标准组织生产、强化质量检验机制、实行质量否决权、抓住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 设置质量管理点或质量控制点。
3.3.1 坚持按标准组织生产。
企业的标准分为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实际上是从管理标准中分离出来的, 是管理标准的一部分。技术标准主要分为原材料辅助材料标准、工艺工装标准、半成品标准、产成品标准、包装标准、检验标准等。它是沿着产品形成这根线环环控制投入各工序物料的质量, 层层把关设卡, 使生产过程处于受控状态。在技术标准体系中, 各个标准都是以产品标准为核心而展开的, 都是为了达到产成品标准服务的。
管理标准是规范人的行为、规范人与人的关系、规范人与物的关系, 是为提高工作质量、保证产品质量服务的。它包括产品工艺规程、操作规程和经济责任制等。企业标准化的程度, 反映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企业要保证产品质量, 首先要建立健全各种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 力求配套。二是要严格执行标准, 把生产过程中物料的质量、人的工作质量给予规范, 严格考核, 奖罚兑现。三是要不断修订改善标准, 贯彻实现新标准, 保证标准的先进性。
3.3.2 强化质量检验机制。
质量检验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以下职能:一是保证的职能, 也就是把关的职能。通过对原材料、半成品的检验, 鉴别、分选、剔除不合格品, 并决定该产品或该批产品是否接收。保证不合格的原材料不投产, 不合格的半成品不转入下道工序, 不合格的产品不出厂;二是预防的职能。通过质量检验获得的信息和数据, 为控制提供依据, 发现质量问题, 找出原因及时排除, 预防或减少不合格产品的产生;三是报告的职能。质量检验部门将质量信息、质量问题及时向厂长或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为提高质量, 加强管理提供必要的质量信息。
要提高质量检验工作, 一是需要建立健全质量检验机构, 配备能满足生产需要的质量检验人员和设备、设施;二是要建立健全质量检验制度, 从原材料进厂到产成品出厂都要实行层层把关, 做原始记录, 生产工人和检验人员责任分明, 实行质量追踪。同时要把生产工人和检验人员职能紧密结合起来, 检验人员不但要负责质检, 还有指导生产工人的职能。生产工人不能只管生产, 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自己要先进行检验, 要实行自检、互检、专检三者相结合;三是要树立质量检验机构的权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在厂长的直接领导下, 任何部门和人员都不能干预, 经过质量检验部门确认的不合格的原材料不准进厂, 不合格的半成品不能流到下一道工序, 不合格的产品不许出厂。
3.3.3 实行质量否决权。
质量责任制或以质量为核心的经济责任制是提高人的工作质量的重要手段。质量管理在企业各项管理在占有重要地位, 这是因为企业的重要任务就是生产产品, 为社会提供使用价值, 同时获得自己经济效益。质量责任制的核心就是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生产人员在质量问题上实行责、权、利相结合。作为生产过程质量管理, 首先要对各个岗位及人员分析质量职能, 即明确在质量问题上各自负什么责任, 工作的标准是什么。其次, 要把岗位人员的产品质量与经济利益紧密挂钩, 兑现奖罚。对长期优胜者给予重奖, 对玩忽职守造成质量损失的除不计工资外, 还处以赔偿或其它处分。
4 全面质量管理
企业要生存、要发展, 就必须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 主要包括: (1) 内容与方法的全面性。不仅要着眼于产品的质量, 而且要注重形成产品的工作质量。注重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 包括科学的组织管理工作、各种专业技术、数理统计方法、成本分析、售后服务等。 (2) 全过程控制。即对市场调查、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准备、采购、生产制造、包装、检验、贮存、运输、销售、为用户服务等全过程都进行质量管理。 (3) 全员性。即企业全体人员包括领导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等都参加质量管理, 并对产品质量各负其责。
通过培训教育使企业员工牢固树立“质量第一”和“顾客第一”的思想, 制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采取切实行动, 改变企业文化和管理形态。
推动全员参与, 对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与管理。以人为本, 充分调动各级人员的积极性, 推动全员参与。只有全体员工的充分参与, 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企业带来收益, 才能够真正实现对企业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与管理, 企业的产品质量就有了保证, 就会有好的信誉, 就会带来好的市场, 就能取得较好的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
摘要: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是一个企业整体素质的展示, 也是一个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伴随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顾客对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分析
中图分类号:TS20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3-0018-2
0 前言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消费需求已由吃饱求生存向吃好求健康转变,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出了越来越严、越来越高的要求。农产品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是一个国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物质保障,是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城乡经济社会协调、稳定发展的大事,是目前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格外关注的热点。2006年4月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这标志着我国农产品产销走上了法制轨道。
普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起步较晚,1988普洱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成立,2003年加挂普洱市绿色食品发展中心、2006年加挂普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两块牌子,实行三块牌子一套人员管理,从事农业环境保护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但真正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是从2003年后才开始,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经近几年的不断努力,普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无公害基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至2009年,全市组织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218.5万亩,占全市农业用地的35.8%。完成了景东县、镇沅县,思茅区三县的无公害基地认定整体推进工作。二是“三品”认证工作取得突破,到2009年,全市通过无公害基地认定的企业31家,认证产品82个;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13家,认证产品32个;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4家,认证产品8个,产量232吨。三是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至2009年,全市完成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50万亩,辐射带动150万亩;组织制定了20个地方名特优产品的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10个农业标准化建设示范基地管理办法;培训农业标准化科技人员120人,深入标准化示范基地宣传培训2万多人次,发放宣传材料4万多份。四是扎实开展蔬菜例行监测及上市蔬菜农残速测工作,完成了15次对普洱市政府所在地思茅區的蔬菜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的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抽样、检测工作。检测结果超标率有3次排名全省前三名,平均超标率为9%。完成对思茅区的蔬菜生产基地,农贸市场、超市、批发市场的蔬菜抽样进行农残快速检测,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检测技术,做好县区技术指导工作,到目前,全市累计完成7346个蔬菜样品的抽检,检出超标592个,平均超标率为8%。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有了新进展,通过积极争取项目,现思茅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已完成建设,待验收后投入运行,澜沧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在建设中,景谷、宁洱、景东三县已列入投资建设规划。同时全市5个县区、2个乡镇建立了蔬菜农药残留快速检测室,已开展工作。但是由于基础薄弱,普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仍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
1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环境保护执法困难
农业环境质量的好坏对农业生产的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是生产优质安全的农产品的基础,因此必须强化农业环境保护,从源头上来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当前普洱市农业环境保护执法困难,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部门管理农业环境才刚刚起步,未完全被社会和工矿企业认可,实施农业环境管理需要一定的过程;二是查处污染事故困难。长期以来,由于工业“三废”、城镇生活污水及垃圾的不合理排放,以及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导致农业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农产品产地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
1.2 生产者文化素质低,质量安全意识淡薄
由于普洱市地处边疆,又是个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对相关的法令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要求等缺乏了解,近2年,经过农业、工商相关部门大力宣传,农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农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意识差、能力弱,在生产中执行标准难。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过多、过量使用农药、化肥及兽药的现象,导致农产品、土壤及灌溉水中的农药残留超标,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导致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得不到保障,影响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
1.3 市场监管难度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农业行政部门担负着本辖区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对生产中或者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进行监督抽查。普洱市农环站每年对上市的农产品主要是蔬菜进行定期农残快速检测,年检测样品量不大,覆盖面小,且因只是进行定性快速检测,检测结果不能作为执法依据。而且普洱市农产品特别是鲜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高度分散,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经营者,由龙头企业或组织来生产运作较少,这给农产品的生产、管理增加了很大难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涉及农业、工商、质监、卫生等不同部门,相关部门间没有形成齐抓共管合力,多头管理,造成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
1.4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不健全
一是没有符合普洱实际的农产品生产标准,近几年虽然制定一部分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但只是简单的标准,不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实施监督缺乏有效的技术依据;二是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不健全。2006年6月,普洱市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加挂普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牌子,2003年开始对思茅区蔬菜的超市、基地、农贸市场的蔬菜进行抽样进行农残快速检测,但速测结果是否具有权威性等尚待明确。2009年思茅区虽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建设项目,但由于各方面因素,并未能真正开展检测工作,同时检测人员力量不足,检测能力不能适应新的检测项目和参数的要求。全市目前只有5个县区开展蔬菜农残快速检测,乡镇级只建立了2个速测站,且因速测设备不统一,速测结果不稳定,检测体系也不完善。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三品”认证)品种单一,主要集中在茶叶,且认证产品未带来明显经济效益,“三品”优质不能优价,影响了企业申报认证的积极性。
1.5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需要全民参与,政府推动。但目前各级政府投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资金较少,且未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市级财政每年安排的经费,仅仅只能用于农残速测、“三品”认证等工作。据了解县级基本未安排专项经费。导致检测手段滞后、技术人员检测水平提高较慢等,日常监管工作难于开展。
2 对策建议
2.1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
充分利用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围绕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的力度,进一步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食品安全意识。加强农产品生产的技术培训,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结合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知识,提高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积极引导农产品生产者实施生产全程管理,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提高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确保普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
2.2 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监管
充分认识良好农业环境对生产的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也是合理利用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保障。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严格监管,防止农业面源污染、工业“三废”污染、生活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安全构成的潜在威胁,确保产地安全。强化执法,加大产地环境污染事故处理力度,着力防治农产品产地污染,切实保护和改善产地环境质量。
2.3 推行标准化生产
把推广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包装等标准化技术作为新时期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我市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扩大标准化示范基地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结合“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及新农村建设,向广大农户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标准”的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提高农产品生产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带动农业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2.4加快农产品“三品”认证
加快“三品”: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力度,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农产品安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而且对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效益农业,提升产业层次,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农村工作又好又快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紧紧围绕特色农产品及优势主导产业确定认证重点,在产品开发的结构上由种植业产品向畜、禽、水产品延伸。按照有机、绿色、无公害“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建设,宣传“三品”认证知识,发放“三品”认证宣传材料,提高大众对“三品”认证的认知度,扩大认证的覆盖面。
2.5 加大农业综合执法力度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环境好坏息息相关,执法部门要加大对农业环境污染和农业投入品污染的整治力度。重点解决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对农业生態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以及城镇垃圾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确保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农业、环保、工商、质检等相关部门应形成合力,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专项整治力度。
2.6 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手段,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滞后,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仍较突出,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需要的工作多、难度大。尽快完善机构人员建设,全市的县、乡镇,有专人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建设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综合中心,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配备较先进的检测设备;农产品生产基地、超市、农贸市场、定点屠宰场要加强产品的速测和自检能力,建立监测点,努力构建以县质检站为中心,基地加工企业、市场自律速测点为补充的检验检测体系。
2.7 增加财政投入,推动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是一项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社会事业,需要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切实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建议政府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以从事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技术培训等工作。
参考文献
[1] 武兆瑞.我国无公害农产品工作的成效与思路[J].农业质量标准,2006,(2):9.
[2] 龚惠启,宋泽芳,张正梁.无公害蔬菜生产实用技术[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 肖顺勇,刘钦云,唐建初.湖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和发展对策[J].农业质量标准,2005,(4):17-19.
[4] 钱永忠,王敏,吴建坤,等.试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农业质量标准,2004,(2):38-40.
作的通知
武城建〔2010〕325号
各区(开发区)建设局、建管站(质监站),市建筑质监站,各建设、施工、监理单位:
根据省住建厅的有关工作要求,为进一步规范烟道产品进场验收程序,加强烟道现场安装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对建设单位的要求
建筑工程使用的烟道产品必须是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建设单位或施工总承包单位(以下简称施工单位)采购时,需核查厂家的生产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等内容,产品需经武汉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建材站抽检合格后方可进场使用,产品的型式、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二、对监理单位的要求
烟道产品进场时,监理单位应检查烟道产品外观质量、核查产品合格证和出厂检验报告,检查产品的型式、规格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检查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烟道产品安装时,监理单位应对安装过程进行旁站检查,安装完毕后,应对安装质量按规范要求进行验收。
三、对施工单位的要求
烟道产品进场时,施工单位应检查烟道产品外观质量,核查产品合格证和出厂检验报告,检查产品的型式、规格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安装。施工单位应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烟道安装,报监理单位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隐蔽,并做好验收记录。
四、对质监机构的要求
质监机构在监督巡查时,要加强对烟道产品质量的监督抽查,督促参建各方严格履行各自职责,施工现场一经发现不合格产品,对未使用的,坚决要求退场;已使用的,坚决要求拆除。对使用不合格产品的企业,要按照相关规定,依法追究相关责任单位和个人的责任,予以不良行为公示。
质监机构要加大对本通知的宣传力度,督促参建各方严格执行通知的有关规定。对反映关于烟道产品的质量问题要高度重视,进行认真处理,并将有关情况及时上报。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管理制度】推荐阅读:
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总结10-05
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工作总结10-25
召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会议的通知10-22
农产品质量安全会议11-04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探析10-07
农产品质量问题分析05-31
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月活动实施方案09-14
关于进一步加强出口农产品质量监管的意见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