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四川省畜产品管理试行办法

2024-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无公害四川省畜产品管理试行办法(精选12篇)

无公害四川省畜产品管理试行办法 篇1

四川省畜牧食品局文件 川畜食发[2002]32号

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关于印发《四川省无公害畜产品管理试行方法》的通知

各市、州县畜牧食品(畜牧、农牧)局:

为加强我省无公害畜产品管理、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根据川府办发[2001]89号文件精神,我局制定了《四川省无公害畜产品管理试行办法》,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四川省畜牧食品局

二00二年四月十二日 无公害四川省畜产品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省无公害畜产品的管理,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通知》(川府办发(2001)89号)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无公害畜产品,是指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控制在质量安全允许范围内,经省无公害畜产品认定机构认定,符合我国无公害畜产品行业标准和四川省地方标

准,并经许可使用认定专用标志的畜产品。

第三条 省、市、州、县畜牧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无公害畜产品管理和指导工作。

第四条 四川省无公害畜产品质量标准由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制定,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

第五条 对无公害畜产品实行认定制度。四川省畜牧食品局负责全省无公害畜产品的认定工作,省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具体承办。

第六条 在四川省范围内,凡从事与无公害畜产品生产、经营有关的单位或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进行检举。

第二章 无公害畜产品养殖场及无公害畜产品的认定

第八条 申报无公害畜产品养殖场的条件:

(一)无公害畜产品养殖场应当建立在无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地点。畜禽饮用水经检测应当符合我国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 畜禽饮用水水质》(NY 5027--2001)规定。

(二)无公害畜产品养殖场应认真贯彻《动物防疫法》和《四川省〈动物防疫法〉实施办法》,并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

(三)根据《无公害畜产品》行业标准和四川省地

方标准制定了相应的产品生产技术规范。

(四)无公害畜产品养殖场应实施从饲料、兽药使用、疫病防制到屠宰的全程监控。使用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兽药等必须符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的规定。

第九条 申报无公害畜产品的条件:经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审查认定为无公害畜产品养殖场生产的畜产品,并经抽样检测,符合我国《无公害畜产品》行业标准或四川省地方标准。

第十条 无公害畜产品由生产单位和个人自愿申报。县以上畜牧管理部门受理本辖区内单位和个人无公害畜产品养殖场和无公害畜产品的申报,并进行初步审核。初审合格后,报四川省畜牧食品局认定。

第十一条 经四川省畜牧食品局认定的无公害畜产品养殖场和无公害畜产品,由四川省畜牧食品局颁发无公害畜产品养殖场证书和无公害畜产品证书及图形标志,并向社会公告。

第三章 证书与标志管理

第十二条 无公害畜产品养殖场和无公害畜产品证书及图形标志式样,由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制定。

第十三条 无公害畜产品标志有效期一般为三年。三年期满要求继续使用的,须在期满前三个月内重新申请认定。

符合条件的,方可继续使用。未重新申请的视为自动放弃使用权。

第十四条 无公害畜产品包装上应当标示无公害畜产品证书号及图形标志,同时注明生产单位名称和地址;图形标志应当按照标准图样的比例放大和缩小,不得变形。

第十五条 无公害畜产品养殖场证书和无公害畜产品证书及图形标志的使用范围以核准使用的养殖场和畜产品为限。

持有无公害畜产品证书的单位和个人允许在被认定的产品以及产品包装、产品说明书、产品广告宣传中使用无公害畜产品图形标志和字样。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自己享有的无公害畜产品养殖场证书和无公害畜产品证书及图形标志的使用权转让或租借给其他单位和个人,也不得用于尚未认定的其他产品或核准的生产基地范围以外的同类产品。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变更无公害畜产品证书:

(一)使用新商标的;

(二)无公害畜产品证书持有人变更的。

第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重新申请无公害畜产品证书:

(一)产品的型号、规格发生变化的;

(二)改变生产条件、工艺和产品标准的。

第十八条 未经认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产品包装或标签上、广告宣传中使用无公害畜产品标志或字样。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 各级畜牧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无公害畜产品生产的监督管理,对养殖场使用的饲料、兽药和其畜产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抽检。

畜产品检测单位必须是出具公证数据的检测机构。被抽检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反映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全程监控的情况,提供生产过程全程监控的记录档案等有关资料。

第二十条 由于生产场地环境污染或在生产过程中操作失误等原因暂时丧失无公害畜产品生产条件的,生产者必须立即停止使用无公害畜产品图形标志。待生产条件恢复后,由无公害畜产品批准单位审核,方可恢复使用无公害畜产品图形标志。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暂停使用或撤销无公害畜产品证书和图形标志,并向社会公告。

(一)复检、抽检不合格或者拒绝复检、抽检的;

(二)发生产品质量事故造成严重影响的;

(三)发生重大动物疫情等丧失生产条件的;

(四)发现在养殖过程中使用盐酸克伦特罗、激素等违禁添加物的;

(五)在养殖过程中使用国家已经停用的氯霉素、呋喃唑酮等兽药的;

(六)图形标志使用不符合规定的;

(七)擅自转让无公害畜产品证书与图形标志的。撤销或暂停使用无公害畜产品证书和图形标志的单位在暂停期内应对其存在问题进行整改,暂停期限不超过半年;暂停期满,整改不达标的,撤销其证书。

第二十二条 外省的无公害畜产品,应经产品所在地省级无公害畜产品认定部门认定,并报我省县以上畜牧主管部门备案后,方能在辖区内销售及从事广告宣传活动。

第二十三条 无公害畜产品经销者应向生产者或经营者索取无公害畜产品证书等相关证明文件。不得以无公害畜产品名义销售其他畜产品。

第二十四条 经营(包括定点或专柜)销售无公害畜产品的,必须持有该畜产品生产单位的委托书和认定证书复印件。

第二十五条 经销者对无公害畜产品进行广告宣传时,其内容必须真实。未经批准的畜产品及生产基地,不得以无公害畜产品或以无公害畜产品养殖基地名义在报刊、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上进行宣传。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违反上述规定的,县级以上畜牧主管部门

将会同工商等有关部门,依照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四川省畜牧食品局负责解释。

无公害四川省畜产品管理试行办法 篇2

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对建材行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结构、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和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加快建材行业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先进适用新技术、新产品 (新装备) 的推广应用,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制定了《建材行业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管理办法 (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 请遵照执行。

附件:建材行业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管理办法 (试行)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

二O一二年七月二日

建材行业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管理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发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对建材行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结构、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和对新兴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加快建材行业科技成果转化, 促进先进适用新技术、新产品 (新装备) 的推广应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建材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规范建材行业新技术、新产品 (新装备) 推广应用工作, 强化技术创新管理,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新技术、新产品 (新装备) 是指通过建材行业科技成果鉴定、评审或新产品新技术鉴定的先进、成熟、适用的技术、工艺、材料和产品, 包括采用新技术原理或新设计构思研制生产的新型产品, 或应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在结构、材质、工艺等任一方面比原有产品有重大改进、能显著提高产品性能或扩大了使用功能及范围的改进型产品。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建材行业新技术、新产品 (新装备) 的征集、申报、评定、发布及推广管理工作。

第四条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 (以下简称建材联合会) 联合有关专业协会及省市建材协会, 共同组织开展建材行业新技术、新产品 (新装备) 的推广应用工作。建材联合会负责管理、指导和监督全国建材行业新技术、新产品 (新装备) 的推广应用工作, 有关专业协会和各地建材协会负责管理、监督本专业领域和本地区的新技术、新产品 (新装备) 的推广应用工作。

第二章遴选范围

第五条 新技术、新产品 (新装备) 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和相关行业政策, 具有创新性, 且具备产业化规模, 市场前景广阔。

第六条 “十二五”期间, 建材行业优先推广应用下列范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 (新装备) :

(一) 节能减排技术及装备;

(二) 清洁生产技术及装备;

(三) 大宗固废及城市污泥、生活垃圾、危险物等的安全无害化协同处置和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

(四) 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材料制造技术及装备;

(五) 非金属矿开采、高效利用及深加工技术与装备;

(六) 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标准、替代进口、打破国外垄断的新产品;

(七) 其他对建材行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技术及产品。

第三章征集与申报

第七条 建材联合会联合有关专业协会、地方协会, 根据产业优化升级和技术创新的要求, 围绕国家建材工业的发展重点, 选择有先进成熟技术支撑并需重点组织技术推广的技术领域, 定期发布《建材行业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征集指南》 (以下简称《征集指南》) 。

第八条 各申报单位按《征集指南》的方向和内容进行申报。

第九条 申报推广的新技术、新产品 (新装备) 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政策和相关的行业政策;

(二) 通过建材行业科技成果鉴定、评审、评估或新产品新技术鉴定;

(三) 技术先进、成熟、适用性强, 适合在全国或较大范围内推广应用;

(四) 已制定企业生产技术标准、应用技术规范或技术指南等完整配套且指导性强的标准化应用技术文件;

(五) 具有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有很好的市场发展前景;

(六) 申报单位必须是成果持有单位且具备较强的技术服务能力;

(七) 没有与所申报技术和产品相关的知识产权纠纷。

第十条 通过不同渠道列入国家有关部门推广的节能技术、循环经济技术、清洁生产技术, 如希望列入建材行业相关推广应用目录, 仍须满足第九条中的条件。

第十一条 申报遵循自愿原则。申报材料一式三份报送建材联合会科技工作部 (科教委) 。申报材料包括:

(一) 《建材行业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申报表》;

(二) 建材行业科技成果鉴定评审证书;

(三) 建材行业国家一级查新单位出具的查新报告;

(四) 国家级建材检测机构提供的测试报告;

(五) 用户使用意见和工程应用材料;

(六) 知识产权和获奖情况的证明材料;

(七) 其他根据需要所确定的辅助材料。

第四章评定与发布

第十二条 建材联合会联合相关专业协会, 组织行业技术专家审核技术材料, 组织相关企业审核推广应用前景。评审的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一) 是否符合《征集指南》要求;

(二) 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

(三) 是否符合申报条件要求;

(四) 技术水平是否先进, 成熟;

(五) 关键技术与创新点;

(六) 适用范围;

(七) 主要技术指标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较;

(八) 推广应用市场前景、预期经济和社会效益。

第十三条 对通过评审的新技术、新产品 (新装备) , 建材联合会将通过其门户网站向社会公示, 接受社会监督, 公示时间为10个工作日。公示期间, 建材联合会科技工作部负责处理异议或投诉。经公示无异议后, 纳入建材联合会年度《建材行业重点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目录》, 以技术公告形式向行业和社会发布。

第十四条 技术公告发布以下主要内容:

(一) 推广应用技术 (产品) 名称;

(二) 适用范围;

(三) 与国际或国内同类技术 (产品) 相比的先进程度;

(四) 主要技术内容:

1.技术原理;

2.关键技术;

3.工艺流程;

(五) 主要技术指标;

(六) 技术应用及推广情况;

(七) 典型用户和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

(八) 推荐理由。

第五章推广与应用

第十五条 新技术、新产品 (新装备) 的推广应用遵循自愿、诚信、互利、公平原则, 按市场机制和合同约定相关各方的权益和责任, 实现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

第十六条 对建材行业有重大创新、引领作用的新技术、新产品 (新装备) , 结合技术持有方意愿, 建材联合会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予以重点推广。

第十七条 建材联合会通过组织产学研科技创新联盟、科技示范工程和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形式, 推动建材行业新技术、新产品 (新装备) 的推广应用。

第十八条 建材联合会联合各专业协会、学会及省市建材协会, 共同推进新技术、新产品 (新装备) 在地方的推广应用和示范工程建设。

第六章实施与管理

第十九条 建材联合会科技工作部和科教委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建材行业重点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 (新装备) 工作, 相关专业协会予以配合。

第二十条 凡纳入《建材行业重点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目录》的新技术、新产品 (新装备) , 建材联合会和相关专业协会共同颁发证书。证书有效期两年。

第二十一条 年度发布的《建材行业重点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目录》有效期为两年。逾期自行失效, 失效后, 任何单位不得再以此荣誉作宣传。

第二十二条 如发现研发单位或主要研发人员有弄虚作假或剽窃他人成果等行为, 经调查属实的, 予以撤销, 并通报有关部门和单位, 三年内不得再次申报。

第七章附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无公害四川省畜产品管理试行办法 篇3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推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加速成果转化,根据《四川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的相关规定,设立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专项。为此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是指已取得科技成果,进入产业化示范或推广,具有形成产业规模的基础和能够取得较大经济社会效益的项目。

第三条:成果转化项目的资金是一种引导性资金,其目的是鼓励和引导各级政府、企业、院校、科技创业投资机构、金融机构、民间组织和境外资金对成果转化的投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成果转化投入机制。

第四条:成果转化项目遵循诚实申报、公正受理、择优支持、公开透明、科学管理、绩效评价、整合联动、专款专用的原则。

第二章: 项目管理

第五条:四川省科技厅是成果转化项目的管理部门,负责发布项目指南,组织项目申报、评审、验收等工作,会同财政厅批准项目计划。

第六条:四川省科技厅每年定期向社会发布成果转化支持项目名单,接受社会监督。

第七条: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科技厅是成果转化资金的监管部门,对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和工作计划进行监督、检查。

第八条:成果转化项目资金采取一次性编制预算、滚动支持或一次支持方式给予项目承担单位无偿资助。原则上每个项目支持额度控制在100万元左右,且企业须有5倍以上的自有匹配资金。

第九条:市州及扩权县(市)科技局应当对成果转化项目进行资金匹配,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监督检查项目进展和财务管理情况,并及时向省科技厅报告项目实施中的重大事项。

第三章:支持范围

第十条:通过技术转移落户四川的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国家资助的重大科技项目成果,通过应用开发,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项目。

第十一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授权发明专利和新品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产权关系明晰,产学研结合,有较好经济社会效益的成果示范推广和工程化应用项目。

第十二条:省级认定的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平台的能力建设项目。

第四章:项目申报

第十三条:由省科技厅发布成果转化项目申报指南,明确支持项目范围,申报时间和要求。

第十四条:符合指南要求的项目,由申报单位按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申报要求和渠道提供相应申报材料。申报单位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报书及经费预算表;

(二)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企业与技术依托方的合作协议;

(四)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企业前两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以及报表附注等;

(五)项目技术情况的证明文件(包括科技成果鉴定证书、专利证书、获奖证书、新品种审定证书或其他技术权益证明等);

第十五条:申报单位应是在四川境内注册的企业法人,具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单位应当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较高的市场开拓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

第十六条:项目由省级有关部门、市州及扩权县(市)科技部门推荐(中央部属单位直接推荐),向省科技厅申报。

第十七条:项目推荐单位应对申报单位的申报资格、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等进行认真审查。对符合申报条件和要求的项目,出具推荐意见。

第十八条:省科技厅受理项目申报并负责项目资料的形式审查,组织有关专家统一进行项目评审。

省科技厅根据评审意见,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考查,提出成果转化资金支持项目,报省财政厅共同行文。省科技厅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合同。合同内容由项目申报书直接生成,作为项目完成情况的验收依据。

第十九条:项目承担单位应在项目合同书签订前,提供资金预算表和匹配资金证明,落实自筹资金、部门计划等项目实施条件,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第二十条:科技成果及各种无形资产的使用,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有序地进行,不得侵犯成果持有者的合法权益。对有各种形式的侵权行为和成果权属纠纷的项目不予立项;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发生侵权行为的,将终止或者取消项目的执行,并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法律责任。

第五章:资金管理

第二十一条:成果转化项目资金实行统一预算、核算,专帐管理。第二十二条:建立成果转化项目资金审计检查制度,开展立项申报预算评审、经费管理使用跟踪检查审计。

第二十三条:项目承担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政策和财务制度,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和使用经费,加强经费管理和核算。

第二十四条:对违反财经纪律,弄虚作假、挪用或挤占成果转化项目资金的,由省财政厅、省科技厅采取通报批评、停止并追回拨款、终止项目、取消申报资格等处罚措施;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检查验收

第二十五条:项目承担单位于每年12月20日前报送《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实施情况报告表》。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及实施进行评审。

第二十六条:省科技厅负责组织专家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项目验收。验收的主要内容是:

(一)是否达到预定的目标和专项合同要求的各项技术、经济和社会指标;

(二)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并符合规定;

(三)资金使用(包括自筹、省财政补贴、地方财政匹配和投融资经费)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和要求;

(四)成果应用、技术再创新成果的水平,以及形成知识产权的情况;

(五)经济、社会效益和市场情况;

(六)成果转化中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

第二十七条:成果转化项目验收后,应在三个月内到成果登记机构备案登记。

第二十八条:因客观原因,承担单位需要对项目的目标、进度、经费进行调整或撤销时,项目承担单位应当提出书面申请,由推荐单位审核上报科技厅。由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审核,下达意见书后方可执行。已签合同项目经批准撤销或者中止,承担单位应当进行财务清算,方可结题。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本办法由四川省科技厅负责解释。

第三十条:本办法自2010年5月1日起执行。

无公害四川省畜产品管理试行办法 篇4

四川大学教材建设管理办法

试行稿

为实现我校发展目标和规模,培养高质量人才,提高教学质量,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实际需要,编写出质量更高、更具特色、适应性强的教材,落实学校重点教材建设规划,加强对重点资助教材编写、出版及全校教材的选用的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一、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已正式列入国家、省(部、委)教材规划项目,且由我校教师担任主编的教材;我校教师任副主编,并且批准立项文件上正式列入由我校校名的国家级、省(部、委)级重点规划的参编教材;经学校审定批准的校级重点资助教材;经出版社正式出版的教材等。

二、组织领导于工作机构

1、由校长直接领导下的教材建设委员会和教务处负责研究、规划和指导全校的教材建设工作。各教学部门的学科学术评议小组,在部门负责任领导下,指导部门的教材建设工作。

2、出来日常事务的工作机构设在教务处

三、教材建设的基本要求

1、教材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根据课程设置于教学改革的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学校应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制订教材建设规划,既有较为长期(五年)的规划,又要有短期(二至三年)的具体计划。

2、教材建设规划的制订,既要全面考虑,又要确定重点。要将教学改革力度较大、有创新精神、有特色风格的教材,以及教学急需,尚无正式出版的教材选题优先列入规划。

3、教材建设范围,主要包括全日制本科生教学使用的文字教材(包括实践课、习题课、实验指导书等配套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以及电子类教材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

4、根据国家教委《高等学校教材工作规程》的精神,教材建设应本着以下七项原则:

(1)要把教材建设的重点放在师资力量比较

强,教学和科研水平比较高的教学部门。

(2)要把重点发展本校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学

科专业。

(3)要把重点放在各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各类

专业的基础课程,尤其是国家、省、校级重点课程。(4)编写教材必须以教学计划为依据、以课程

建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需要为前提,力求解决现有教材的不足之处,考虑本校专业的特殊要求和填补学科空白等。

(5)新教材的编写必须在掌握学科前沿信息、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对教材内容和体系等方面有一定要紧的基础上进行。

(6)新编教材一般应经过讲义阶段试用两届,经申请批准,才能交出版社正式出版;对已列入资助的质量较好的讲义经过逐步修改完善后应积极推荐出版。

(7)凡属国家、省统考的课程一般不宜自编正

式教材。

5、凡自编内部印刷的讲义均应通过审稿程序,须由同行专家审稿、各有关教学部门负责任签署意见,以确保质量。

四、教材的选用原则

1、学校开设的课程应选用高质量的、有特色的教材。对于不具备自己编写高质量教材条件的课程,应积极选用校外编写的质量较高的教材。

2、开设的教材应优先选用国家、部、省级优秀教材;国家教育部推荐的本学科的主干课程教材;国家规划教材及统编教材;校资助的重点教材。

3、如无上述第2条所列教材可选用,我校教师主编、参编、协编、合编的正式出版教材,必须在院系上报下学期教学计划的同时单独填表(提前)申报,经院、系、教务处、教材建设委员会认可,方可用于教学。

4、全校公共基础课选用的教材一般不得改变,如要更换教材必须提前按程序报批。

五、申报立项资助教材德组织与管理

1、立项重点资助教材的组织与管理工作由教务处负责。

2、校资助德教材实行主编负责制。教材编写应在主编的主持下进行,主编负责全书统稿合书稿质量。主编一般不能变动,书名也不能作实质性的更改。如因特殊原因需要更改主编和书名,须报学校教材指导委员会通过。

3、重点资助教材必须通过由出版社组织的审稿程序,以确保质量,审稿任对所审教材的质量负审查责任。

4、已批准立项的重点资助教材的编写者,应按计划和出版社的要求交稿;有关的院(系)应创造条件支持编写者完成教材的编写任务,并按承担的任务多少计入相应的教学工作量。正式出版的教材在职称评定时作为评审教材的与科研成果同等对待。

5、凡列入校级重点资助的教材从批准日起,均须在两至三年内完成,并签订出版合同,逾期未完成者,作自动放弃资助经费处理。

6、校级立项重点资助的教材原则上应在人民卫生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科学出版社、我校出版社出版,因特殊原因需要在其他出版社出版的,应报教务处批准。

7、凡正式出版的校级重点资助教材应在扉页上注明“四川大学重点资助教材项目”字样。

8、教务处要及时了解资助教材编写进度情况,每年将资助教材的完成情况及使用情况通报全校。

9、立项资助教材出版后,每种教材送8本到教务处教材科存档、陈列(含校际交流),并送学校图书馆5本。

六、校资助教材的经费管理

1、对校重点资助教材根据立项级别、主编或副主编情况分档次给予必要的经费资助,资助经费在教材建设转向经费中列支,按使用范围专款专用。

2、资助经费中10%~20%用于购买参考资料、文化用品等开支,实报实销,在项目批准后即可实施;对列入国家级、省(部、委)级立项的重点教材,其余80%~90%的经费用作出版补贴或完成项目过程中的各项支出,在收到批准立项正式文件后即可实施;对校级重点资助教材,其余80%~90%的经费须待书稿完成,出版部门审定纳入出版规划,签订出版合同,待出清样后,划作出版补帖。资助经费的支付和报销办法,由教务处审定,计财处按有关规定报销。

3、重点教材立项资助经费的管理有教务处负责实施,并接受学校教材建设委员会监督。

4、教务处每年年终向校教材建设委员会和主管校长汇报立项重点教材资助经费的使用情况。

无公害四川省畜产品管理试行办法 篇5

攀办发〔2005〕49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

市档案局制定的《关于贯彻实施〈四川省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办法〉(试行)的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五年九月二十八日

关于贯彻实施《四川省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办法》(试行)的意见

攀枝花市档案局

2005年9月3日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档案局〈四川省档案工作规范化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川办函〔2005〕103号),进一步提高我市档案规范化管理水平,现结合攀枝花档案工作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档案工作是各项工作的基础,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是实现“依法治档”的重要载体,是“合理管档、科学用档”的前提和基础,积极开展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有利于健全我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档案工作机制,形成完善的档案管理网络,大力提高我市的档案管理水平,从而充分发挥档案资源信息作用、凭证作用和宣传作用,为我市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服好务。我市从1988年开展档案工作达标升级活动以来,全市档案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档案规范化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着对档案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档案规范化管理水平较低,地区之间、部门之间档案工作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因此,各县(区)、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充分认识档案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贯彻档案法律法规,切实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采取有力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好川办函〔2005〕103号文件,把全市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明确任务,稳步推进

目前,市、县(区)一级部门尚有22个单位的档案工作未实现规范化管理,占全市的7%,今年内必须全部实现规范化管理。已实现规范化管理的市、县(区)一级部门及其以下单位,依照川办函〔2005〕103号文件,3年内要完成重新认定工作。

已达标的5个国家综合档案馆,依照川办函〔2005〕103号文件,3年内要完成重新认定工作,未达标的东区档案馆要按照省政府的要求,本届政府任期内完成档案馆舍建设,为档案馆达标创造必备的条件;市房地产档案馆、攀枝花学院档案馆,要在3年内实现规范化管理。

市属国有控股企业和科技事业单位重新认定工作2年内要完成;县(区)机关、企事业单位重新认定工作3年内要完成。

各单位档案规范化管理重新认定工作结束后,要不断提高档案规范化管理水平,使档案规范化管理向更高的等级迈进。

三、明确责任,落实措施

各县(区)、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提出具体的工作计划和安排,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规范化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市、县(区)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全市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的统筹和指导,组织培训,统一认识,把握标准,规范运作,精心安排,分期分批对各级各部门进行指导和考核验收。

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所属单位及本系统档案工作的领导和监督、指导,依法履行档案法所赋予的法律责任。凡是达三标的单位,下属单位必须全部建档;达二标的单位,下属单位必须全部达三标;达一标的单位,下属单位必须有50%的单位达二标、50%的单位达三标。

四、精心部署,全面推进

服务于非公有制经济实体,积极主动为民营企业提供业务咨询和技术指导,在企业自愿的基础上,以企业开展质量体系认定为契机,指导好民营企业实现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继续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的意见》(攀委办〔2004〕27号),进一步抓好乡镇综合档案室规范化建设,依照川办函〔2005〕103号文件,今、明两年内完成乡镇综合档案室的规范化管理。

加强对农村中小学、乡镇卫生院档案工作的领导和监督、指导,切实解决档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逐步实现农村中小学、乡镇卫生院档案规范化管理。

无公害四川省畜产品管理试行办法 篇6

一、四川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现状

四川省是农业大省, 地域生态各异, 农产品资源丰富, 是国家重要的水稻、油菜籽、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产区, 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具有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良好基础和广阔前景。四川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无公害农产品, 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来抓。首先, 2001年四川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通知》, 明确了全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思路、目标及工作重点, 随后又出台了《四川省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办法》等文件和法规, 为无公害农产品发展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保障。其次, 初步建立了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体系, 组织制订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地方标准23项。第三, 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无公害农产品。目前, 全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已扩展到21个市 (州) 、178个县 (市、区) , 整体认定县 (市、区) 达到63个, 全省产地认定面积达到3 492万亩, 占到耕地总面积的59%, 超出全国平均水平19个百分点。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1 333个, 产品类别涵盖粮油、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等主要农产品。第四, 无公害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步提高, 已初步形成无公害农产品常规抽检体制。近年, 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抽检覆盖范围和品种不断扩大, 产品合格率稳步提高, 无公害农产品年度抽检合格率平均达到98%以上。

二、无公害农产品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认识和重视不足

无公害农产品作为政府引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品牌, 然而农业部和省上都很重视, 但有部分市、县存在重视不够, 认识不到位, 上热下冷的情况。有的市、县机构不健全, 监管力量不足, 经费普遍不落实;有的地方存在重产地认定, 轻产品认证, 重绿色、有机产品认证, 轻无公害产品认证, 导致一些地方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发展慢, 产品数量偏少。

2. 缺乏标识和名牌

无公害农产品进入流通市场, 产品普遍未进行精细处理, 很少加贴标志, 更没有一批有影响力的产品品牌。其主要原因是大多数初级农产品保存期短、利润薄、加贴标志需要增加成本, 打造品牌需要投入, 加之无公害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机制尚未形成, 从事无公害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不高。

3. 产地环境问题凸显

随着产地认定面积的不断扩大, 环境监测的深入, 四川省个别地方局部污染成为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重要隐患。一是有的地方位于矿区, 由于成土母质原因, 土壤重金属本底质偏高;二是大、中城市郊区和工业区, 受到工业“三废”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三是一些地方农民乱施滥施化肥、农药, 造成局部区域面源污染加剧。近年, 四川省通过对产地监测的统计, 不符合无公害产地环境标准的占到监测面积的6%, 已成为一重大隐患。

4. 农药残留仍是主要隐患

近年, 农产品抽检农药残留超标发生率大幅降低, 但仍没有根本解决。主要原因是农药市场多、乱、杂所致, 全省现有农药经营门市30 215个, 其中从事批发的有1 023个, 经营农药产品上万个。其次, 在常用农药中非法添加禁限用高毒成分和违规销售限用农药的情况时有发生。加之部分农民为追求防治效果, 违规使用禁用高毒农药或不按照规定的使用技术、次数、安全间隔期使用农药, 亦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

三、加快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几点建议

1. 明确政府责任

各级政府应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作为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抓手, 进一步加强领导,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切实解决机构、人员、经费和仪器设备等具体问题。对产地认定设立专项经费, 产品认证进行补贴。建立激励制度, 对质量过硬并有一定规模的无公害农产品进行政府搭台宣传, 提高其知名度, 打造一批品牌。

2. 积极引导使用标志标识

广泛宣传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标识, 扩大其影响力和公信力, 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对标志标识的认识。积极倡导产品附加值高的无公害农产品在包装上加贴或印刷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标识;对于不便于包装的鲜活农产品上市销售时, 应增挂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标识牌和出示无公害农产品证书, 让广大消费者买得更放心, 吃得更安全。

3. 切实加强产地环境保护

四川省应尽快出台耕地质量管理的地方性法规, 以遏制耕地质量下降和面源污染加剧。组织开展全省农产品产地环境普查, 对产地环境进行综合评价, 并根据土壤状况进行改良培肥, 科学布局,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产地环境不断改善。

4. 严格农业投入品监管

提高农药登记和经营门槛, 把风险评估引入农药登记, 从源头上控制农药的潜在危害。加强农药使用风险预警, 加快淘汰高毒、高残留、高风险农药。建立农药经营许可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制度, 提高农药经营准入门槛, 合理调控农药经营单位布局和数量。大力推广科学使用农药、化肥技术, 提高用药用肥效率, 防止环境污染,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无公害四川省畜产品管理试行办法 篇7

第一条 为规范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中的产地环境检测和评价工作,保证产地环境检测、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根据《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程序》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程序》,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检测和评价工作由具备法定检测资格,愿接受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机构(以下简称“产地认定机构”)委托的检测机构承担。

第三条 产地认定机构负责对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检测机构(以下简称“检测机构”)的选定、考核、委托和管理。

第四条 检测机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通过计量认证并在有效期内;

(二)有满足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检测和评价的能力;

(三)有熟悉农业和农业环境检测工作业务的专业队伍。第五条 满足本办法第四条规定的检测机构可直接向产地认定机构提出承担检测任务申请,经产地认定机构考核、确认并签定委托协议后,方可开展产地环境检测和评价工作。

第六条 产地认定机构应当根据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中的产地环境检测工作需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择优选定检测机构,并及时将选定的检测机构情况报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备案。

第七条 产地认定机构应当与选定的检测机构签订委托协议书,协议有效期三年。在协议有效期内,未能通过计量认证复审的检测机构,委托协议终止。

第八条 协议有效期满六个月前应当按照原程序重新履行申请和委托手续。

第九条 检测机构名称、体制、业务范围、检测能力等方面发生变化时,应当在30个工作日内将变更情况报产地认定机构,及时调整和补办有关手续,并报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备案。

第十条 检测机构的权利与义务:

(一)接受申请人、产地认定机构和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委托,承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中的产地环境检测与评价任务。

(二)在承担监督抽查任务时,可以查阅被检查单位的相关资料。

(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产地环境行业标准及有关规定开展检测和评价工作,及时准确出具产地环境检测报告和产地环境现状评价报告。

(四)向产地认定机构和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及时反映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五)承担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和产地认定机构委托的其它相关工作。

第十一条 在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过程中,受(被)检单位应当积极配合检测机构、产地认定机构工作。第十二条 检测机构接到检测委托任务后,应当及时进行现场抽样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产地环境检测和评价工作,出具《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检测报告》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现状评价报告》,一式两份分送受(被)检单位和产地认定机构。

第十三条 检测机构应当严格按照无公害食品行业标准进行检测,检测参数由产地认定机构依据无公害食品行业标准并结合当地的环境污染因素确定。

第十四条 受(被)检单位对检测结果和评价结论有异议,应当在15日内向检测机构提出书面意见。逾期未提出异议,视为认同。

第十五条 检测机构接到受(被)检单位提出的异议后,应当及时进行复查,并在规定时间内将复查结果通知受(被)检单位和产地认定机构。

第十六条 承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检测和评价工作的检测机构,业务上接受产地认定机构和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监督和管理。

第十七条 检测机构工作人员必须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在承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检测任务的过程中,不得从事有碍公正性的活动。

第十八条 检测机构应当定期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检测情况报产地认定机构,产地认定机构应当定期对工作情况进行分析汇总及时报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第十九条 产地认定机构在选定检测机构和安排检测任务时,应当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充分发挥各检测机构的作用和检测能力。

第二十条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指定专业技术机构作为产地环境检测技术支撑单位,承担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地环境检测和评价的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和检测能力验证工作。

第二十一条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过程中产地环境检测费用由检测机构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规定向任务委托方收取。

第二十二条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监督抽检所需费用,由任务下达单位解决。

第二十三条 《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检验报告》、《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现状评价报告》(格式)见附件。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负责解释。第二十五条

无公害四川省畜产品管理试行办法 篇8

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安全优质农产品(包括农、牧、渔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以下简称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与管理,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控制,加快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坚持与优势、特色和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优质化工程建设相结合;坚持生产、加工、流通一体的产业化经营;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引导的办法。

第三条标准化生产基地以自主建设为主,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制定标准,规范管理,授牌扶持,引导、鼓励企业、部门和社会各界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推进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第四条省农委、省质监局负责全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的规划和管理工作。标准化生产基地所在市、县农业、质监部门具体负责建设的组织、协调和实施。

第五条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目标,用5年时间,按照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管理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品牌化的要求,基本实现全省优势、特色和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和有关农业项目区的农产品达到国家规定的安全优质标准。

第二章建设要求

第六条 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总体要求,标准体系配套适用,产地环境无污染,基础设施科学合理,生产过程标准化,生产记录档案齐全,全程服务配套规范,龙头企业带动有力,产品安全优质高效,经济效益明显,农民增收幅度大。

第七条标准化生产基地要按照省优势、特色和出口农产品区域规划布局,选择规模种养殖条件、农业生态环境较好,无工业“三废”污染的集中产地。

第八条标准化生产基地要按照国家农业投入品管理规定,严格规范对生产投入品的经营与使用行为,严禁销售和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兽药及添加剂以及未经登记的有毒化学肥料等投入品。按标准指导生产者科学使用限用投入品,并加强农业投入品经营、使用档案管理。

第九条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要以国家、行业标准为主,参照出口贸易标准,完善地方特色农产品质量标准和配套的生产技术规程、规范,建立健全科学适用的生产管理标准体系,做到基地建设有标可依。

第十条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要切实抓好农业标准的推广实施,重点实施好种畜与种苗、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管理以及产品加工包装标识等方面的标准。根据生产经营管理实际,编制生产管理标准手册,开展宣传培训工作,提高标准的入户率和使用率。

第十一条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坚持规模化布局、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根据基地建设产前生产资料供应、产后加工与流通、以及技术服务要求,积极推进龙头企业加服务组织连基地、带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切实做好种畜种苗和投入品供应、病虫害防治、技术标准培训指导、产品收购加工包装以及上市流通等统一社会化服务。

第十二条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要建立生产档案管理制度,完备基地环境质量、生产投入品、生产管理活动、产品质量检测等方面的档案,建立信息查询系统和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

第十三条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要规范质量认证工作,加强农产品品牌培育。按照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及其产地认定管理规定,严格标准,规范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要积极推进基地种养殖场和生产加工流通龙头企业的HACCP、GAP、GMP、ISO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认真做好产品卫生登记工作,提倡商标注册和地理标志认定,推进与国际接轨。

第三章申报条件

第十四条申报省级标准化生产基地原则上为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指标主要包括:基地规模、农业标准体系完备率、农民标准化培训入户率、标准简明手册入户率、产品生产环节标准化覆盖率、农户生产管理(包括投入品使用、产地环境、生产管理、产品质检等内容)建档率、龙头企业带动率、统一服务社会化程度、质量认证率(包括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龙头企业质量管理和质量安全可追溯率、以及每亩经济效益。

第十五条标准化生产基地申报程序,每年5月由基地所属企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或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会同质监部门提出申请报告,报市农业、质监部门初审,于7月报请省农委、省质监局组织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进行评审认定。

第十六条标准化生产基地申报要求,申请单位要提出申请报告,主要内容包括: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要求实现情况、有关申报指标要素具体情况、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和基地建设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情况;填写《安徽省安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申报表》(附后);以及有关农业标准、质量认证、生产管理、制度建设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的文件资料。

第四章组织管理

第十七条省农委、省质监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全省安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规划、组织实施和评审管理等方面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办公室设在省农委,负责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日常管理工作。各市、县可参照省级做法,切实加强对安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管理工作。

第十八条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申报认定实行分级、动态管理和“一事否决”的制度。

1、分级管理:根据对申报指标要素的综合评分(《安徽省安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综合评分表》附后),提出标准化生产基地认定等级,按省、市和县三个级别由省农委和省质监局实行统一授牌(《安徽省安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认定等级标准》附后)。申报国家标准化生产基地必须是省级标准化生产基地。

2、动态管理:省级每两年对认定、授牌的标准化生产基地进行复评审,根据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情况和综合评分情况重新等级认定、授牌。

3、“一事否决”:申报的标准化生产基地近两年内如出现过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即取消申报资格;已认定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如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则立即取消标准化生产基地资质并摘牌,两年内不得再申报标准化生产基地。

第十九条省农委、省质监局要统筹规划,加大内部资源整合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财政增加对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的投入。根据标准化生产基地认定、授牌情况,给予不同档次的以奖代补,并配套加大相关农业项目和资金的支持力度,同时把标准化程度作为农业项目验收的重要条件之一,引导扶持各地加快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条本办法由省农委、省质监局负责解释。

无公害四川省畜产品管理试行办法 篇9

川卫办发〔2008〕147号

各市、州卫生局,绵阳科学城卫生局,厅直属医疗单位,卫生部驻川医疗单位:

为进一步规范医院评审工作,推进医院建设与发展,促进医疗服务能力逐步提高,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和《医疗机构评审办法》的有关规定,现制定《四川省医院评审办法(试行)》并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八年四月十七日 附件:

四川省医院评审办法

(试 行)

第一章 总

第一条 依照国务院《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试行)》和《医疗机构评审办法》,为进一步规范医院评审工作,强化医院管理,促进内涵建设,增进医患沟通,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医院评审是在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由有关专家组成的医院评审委员会,依照本办法和医院评审标准及《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对医院的执业活动、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等进行综合评价的专业技术性活动。

第三条 四川省各级各类医院申请等次评审均应按本办法参加评审。凡申请评审医院等次的医疗机构必须是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

第四条 医院评审坚持客观公正、科学准确、精简高效的原则。

第五条 医院评审包括周期性等级评审、等级复查和抽查。

医院评审制度、医院目标考核制度、医院院务公开制度和医院诚信服务评价制度共同构成四川省医院评价体系。

第二章 评审规划

第六条 医院等级分为三级甲等、三级乙等、二级甲等、二级乙等、一级甲等和一级乙等。

第七条

医院级别由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医疗机构设臵规划设臵。各市州卫生行政部门应将医院级别纳入当地《医疗机构设臵规划》,并报省卫生厅审核同意后实施。

医院等次由医院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审查,通过医院评审评定。

第三章 评审权限

第八条 省卫生厅组建医院评审委员会,负责二级甲等以上医院(含二级甲等)的评审工作,并对市州评定的医院进行抽查。

各市州组建市州医院评审委员会,负责其余等级医院的评审工作。

第九条

省卫生厅统一制定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评审标准;一级医院评审标准由各市州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四川省医院评审标准》和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报省卫生厅备案。

评审的主要内容包括医院管理、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医院服务、诊疗效果、技术水平、社会责任和持续改进等方面。第四章

申报及受理

第十条

医院申报二级甲等以上等次的,应在自查合格的基础上,经其主管卫生行政部门同意后,上报所在市州卫生行政部门,并提交如下材料:

(一)评审申请,应说明医院基本情况、等级沿革、申请理由、评审目的、支持条件、工作计划、已开展的工作、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等;

(二)根据《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和医院评审标准的自查情况;

(三)医院评审自查评分表;

(四)医院运营、管理架构、人员结构、医疗费用、惠民医疗、支援基层、医疗救援、医疗事故、行政处罚、病人满意度等情况;

(五)上级主管部门对医院目标考核情况;

(六)医院及其职工因重大违纪违规接受处理情况;

(七)正在调查处理过程中的医疗纠纷、鉴定中的医疗事故争议、司法诉讼中的医疗纠纷情况;

(八)医疗纠纷(含医疗事故)赔偿情况;

(九)医院干部职工对申请等级评审的支持率(医院调查覆盖率不得低于在职职工总数的60%);

(十)其他相关材料。

上述材料的时限均为评审前三年(含评审)。

第十一条

市州卫生行政部门应对申报医院进行审查,审查同意的,应于每年3月1日前统一汇总后上报省卫生厅,并提交如下材料:

(一)市州卫生局申请医院等级评审的请示及审查结论;

(二)市州卫生局对申报医院符合《医疗机构设臵规划》的审查意见;

(三)市州卫生局对申报医院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的审查意见;

(四)市州卫生局对申报医院评审标准中一票否决条款的审查意见;

(五)市州卫生局对申报医院医疗事故发生情况的审查意见;

(六)市州卫生局对申报医院接受行政处罚情况的审查意见;

(七)各市州《医疗机构设臵规划》;

(八)其他相关材料。

第十二条

省卫生厅收到各市州申请后,在45日内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审查合格的向市州卫生行政部门及申请医院出具受理通知,并安排省医院评审委员会组织评审;审查不合格的向申请市州卫生行政部门及申报医院说明理由,出具审查不合格通知。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审查为不合格:

(一)未按时申报的;

(二)申报材料未达到规定要求的;

(三)审查发现有一票否决的;

(四)评审材料及有关工作有弄虚作假的;

(五)不符合《医疗机构设臵规划》的;

(六)不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的;

(七)因故处于纪检监察部门或司法部门调查期间,并将影响评审工作的。

第十三条

省卫生厅书面受理后,发现医院有第十二条规定情况之一,或重大违纪违规事件、重大涉稳事件、重大医疗事故或假借评审名义违反相关规定盲目扩大医院规模、滥购设备的,可以立即中止医院评审程序,并书面告知市州卫生行政部门和申报医院。

第十四条

医院若发生自然灾害、重大突发事件等不可控因素导致评审无法进行的,应经所在市州卫生行政部门同意后及时报省卫生厅核准。

第十五条

二级乙等及以下医院等级申报及受理程序,由各市州制定。

第五章 组织实施

第十六条 医院评审工作由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与领导,由医院评审委员会根据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安排负责具体实施。

第十七条 卫生行政部门认为必要时,可请辖区外的医院评审委员会实施对辖区内特定医院的评审工作。

第十八条 医院申请评审等次被受理后,应随时做好接受评审的准备,卫生行政部门不安排评审前的辅导检查。

评审委员会在正式评审前1天告知被评医院正式评审时间。

第十九条 医院评审委员会应组建评审专家组进行评审。

评审专家组应包括医院管理、行政执法、临床医疗、护理院感、临床药事等专业的专家。专家组成员可来自评审委员会,也可从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中抽调,抽调专家应符合下列条件:

(一)作风正派、坚持原则、责任心强;

(二)有医院管理经验或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综合素质好;

(三)原则上具备高级技术专业职务任职资格;

(四)身体健康,能胜任评审工作。

评审专家组组成情况在正式评审前不得向被评医院泄露。

第二十条 评审专家与被评审医院有利害关系,可能影响评审公正性的,应当回避。医院也有权要求其回避。评审委员的回避由卫生行政部门决定。

第二十一条 评审专家组现场评审时应采取听取汇报、与医务人员座谈、现场考察、病案与文件检查、理论与技术操作考核、技术项目评估、突击检查、明察暗访等方式。

第二十二条 评审所涉及的有关文件、文书、材料应当真实,严禁弄虚作假。如在评审过程中有弄虚作假行为的应取消本次评审资格。

在评审中发现一票否决事项的,应准确取证,并报主管部门同意后终止评审。

第二十三条 评审专家实行实名计分评判。评审专家组组内不得统分,各专业组之间不得交流评分情况,不得向医院透露评分情况。

第二十四条 现场评审结束时,应在评审组长、医院纪委书记的监督下现场封存评审评分表,骑缝加盖医院公章后由评审组长报评审委员会办公室。

评审专家组在评审结束后应向医院通报评审中发现的问题和工作建议。

第二十五条

评审专家组应在现场评审结束后一周内向评审委员会办公室提交评审工作报告,主要包括:

(一)评审工作概况;

(二)被评医院取得的主要成绩、问题及改进意见;

(三)各专业组意见;

(四)应当说明的其他问题;

上述材料应由评审专业组组长及专家签字。

第二十六条 评审委员会办公室在接到密封的评分表和评审报告后一周内,应组织人员在同级纪检监察部门监督下拆封评分表,汇总统计评审得分,核对无误后应呈报评审委员会。

评审委员会认为必要时,可要求评审专家组说明相关情况,直至对某些项目进行重新审议或评审。

第二十七条 未经评审委员会授权,任何人不得透露评审得分。

第二十八条

评审工作有关的各种原始材料由评审委员会存档,保存期至少五年。第六章 结论与周期

第二十九条 医院评审的基本结论是“合格”与“不合格”。

医院评审实行1500分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分不得低于1300分,三级乙等综合医院不得低于1200分,二级甲等综合医院不得低于1100分,二级乙等综合医院不得低于1000分,且无一项一票否决。

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自治县医院合格标准在上述合格标准基础上降低50分。

一级综合医院合格标准由各市州划定,报省卫生厅备案。

医院评审没有达到申报等次合格线的,由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实际得分或一票否决情况重新确定等次。

第三十条

医院评审委员会办公室根据工作需要,应提请召开评审委员会全体委员会议,审定医院评审结论或议定相关工作。

第三十一条

医院评审没有达到合格标准或被一票否决的,只向医院评审委员会全体会议报告结果,不再提请表决。医院评审达到合格标准的,提交医院评审委员会全体会议审定和表决。医院评审委员会全体会议的表决结论为最终结论。

第三十二条

医院评审委员会全体会议实到委员数不低于全体委员三分之二(≥2/3)为有效,评审结论以实到委员总数一半以上(≥1/2)通过为有效。

第三十三条

医院评审委员会审定评审结论后,应及时将评审结论报送卫生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对评审结论审核,予以公示,公示期为15天。公示无异议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发出医院等级确定通知,授予全省统一制作的等级匾牌,并书面通知评审委员会、有关卫生行政部门和被评审医院,同时报送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公示有异议的,应暂缓发放医院等级确认通知。

第三十四条 医院评审周期为五年。评审结论的有效期与医院的评审周期相同。评审结论有效期满后,医院不得继续使用原评审结论。

第七章

复查与抽查

第三十五条

医院在评审结论有效期满前6个月,按照评审申报程序向原评审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复查。卫生行政部门也可以不定期对医院等级进行抽查。

申请材料按照第十条规定执行。

第三十六条

复查及抽查结论与评审相同的,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复查或抽查专家组的结论,以及第二十九条的标准直接确定结论。

第三十七条

评审、复查及抽查结论为不合格的,应对原等次进行降等。

第三十八条

当医院隶属关系、机构类别或经营性质发生变化时,应在变更登记之日起3个月内报告评审卫生行政部门,并申请复查。超过三个月未按时申请复查的,卫生行政部门查实后可直接取消其评审结论,并通报相关部门和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九条 医院等级实行浮动制。医院取得等次以后,经复查或抽查未达到《医院评审标准》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对其进行降等。

被降低的医院一年内不得申请医院等次评审。第八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条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对下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评审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第四十一条 在评审结论有效期间,如发现医院在医德医风、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等方面存在重大缺陷,评审卫生行政部门有权予以警告、限期整改等行政处罚;如经查实在接受评审过程中弄虚作假的,撤销原评审结论。

第四十二条 未经被评审医院的书面同意,评审委员会及其成员不得公布评审中获得的原始资料和信息。

第四十三条

卫生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医院评审委员会委员和评审专家组成员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廉洁自律的规定,严格坚持评审标准,坚持廉洁评审,坚持客观公正,不得徇私舞弊、弄虚作假、放宽标准、收受钱物。凡发现有违法违纪违规行为的,取消评审工作资格,通报所在单位和专业技术学会;造成影响评审结论等不良后果的,由所在单位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部门。

第四十四条

参评医院不得以任何不正当手段干扰评审工作,不得在评审过程中弄虚作假。如有上述情况,医院评审委员会应立即终止评审并取消本周期医院评审资格,并追究医院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已经完成评审的,撤销评审结论。

第四十五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建立医院评审档案,定期对医院评审进行总结,对医院评审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对策与措施,合理利用医院评审结果,不断完善医院管理评审工作,建立医院管理长效机制。

第四十六条 卫生行政部门及受评审医院在评审期间应设臵举报箱和举报电话,接受医院干部职工、大众媒体和社会群众的监督。

第九章 附则

第四十七条 本办法的解释权由省卫生厅负责解释。

无公害四川省畜产品管理试行办法 篇10

理办法(试行)

关键字:

更新日期:2010-09-10

四川大学关于学位(毕业)论文抄袭、剽窃等

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办法(试行)

第一条 指导思想

为维护学术尊严,规范学术行为,保障学术自由,加强我校校风学风建设,促进我校学术研究健康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细则》、教育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意见》、《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等法律法规、文件,并在我校已经出台实施的《四川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四川大学关于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处理规定》的基础上,学校决定进一步加强对学位(毕业)论文的规范管理,防范和惩治学位(毕业)论文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特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攻读我校学位(指博士、硕士、学士学位)的研究生、本科生等撰写的以我校为著作权人单位的学位(毕业)论文。我校教职工和学生都应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弘扬优良学风,杜绝学术不端。本办法专门针对学位(毕业)论文中的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认定和处理,其它学术不端行为按《四川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和《四川大学关于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处理规定》处理。

第三条 学位(毕业)论文抄袭的定义

本办法定义学位(毕业)论文的抄袭和剽窃为同一概念,以下统称抄袭,是指把他人具有著作权的内容,如学术观点、数据资料、内容情节、架构或研究成果等原封不动或虽改变形式但未改变内在本质后在本人学位(毕业)论文中据为己有或采用他人成果时不注明出处的行为。

第四条 学位(毕业)论文抄袭的认定标准 具有以下情形之一原则上可认定为抄袭:

1、连续引用他人作品超过200字而未注明出处的;

2、使用他人已发表的数据、图表等内容未经授权或未注明出处的;

3、原文复制或通过改变个别单词、词组及重排句子顺序复制他人作品内容超过本人所撰写论文总字数的15%的(引用法律法规,政府公文,时事新闻,名人名言,经典词诗,古籍书,公认的原理、方法和公式,通用数表等内容除外);

4、将文献直接翻译或在翻译中改变字词、重排句子顺序等用于自己的论文中,且总字数超过本人所撰写论文总字数15%的;

5、照搬他人论文或著作中的实验结果及分析、系统设计和问题解决办法而没有注明出处或未说明借鉴来源的;

6、其它由四川大学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认定为抄袭行为的。第五条 不属于抄袭行为的情形

具有第四条所列除1、2两种情形之外的涉嫌抄袭行为,若同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则不属于抄袭行为:

1、表现形式相同或相似,但确为两个独立的创作活动取得的;

2、翻译、评论、介绍、综述他人作品且已注明,不会被普遍误认为自己原创的;

3、借鉴采用他人的实验方法和手段、实验装置和仪器设备得出不同的实验结果和结论的;

4、能够提供详实的原始材料和数据证明作品为自己原始创作的;

5、将他人作品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专题研究、引用该作品部分超出第四条所规定限度的;

6、其它经四川大学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认定不属于抄袭行为的。第六条 抄袭程度的认定

已认定为抄袭行为的论文,其抄袭程度分为轻度抄袭、中度抄袭、严重抄袭三类。

1、已认定为抄袭行为,且与他人已有论文、著作重复内容占本人论文总字数比例在30%以内(含30%)的,可认定为轻度抄袭;

2、已认定为抄袭行为,且与他人已有论文、著作重复内容占本人论文总字数比例达到30%-50%(含50%)的,可认定为中度抄袭;

3、已认定为抄袭行为,且与他人已有论文、著作重复内容占本人论文总字数比例超过50%的;或全文引用均未注明来源出处、被普遍误认为是其原创的;或不论重复字数多少,其表述的核心思想、关键论证、关键数据图表抄袭、剽窃他人的,可认定为严重抄袭;

4、难以通过以上条件认定抄袭程度的,由四川大学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认定。第七条学位(毕业)论文抄袭、剽窃问题的处理机构和相关处理程序

1、学位(毕业)论文的审查

各学院(所、中心)负有对本单位教师、学生进行防范学位(毕业)论文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规范学术道德的教育责任和义务,并负责对本单位的学位(毕业)论文提交前进行审查。所有学位(毕业)论文在提交答辩申请前,须由学院(所、中心)采用计算机辅助审查和人工审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形式审查,审查通过者发给《四川大学××学院学位(毕业)论文形式审查合格证明》,凭此证明方可申请学位(毕业)论文正式答辩。

教务处、研究生院须采用计算机对学位(毕业)论文送审前进行抽查。抽查中发现具有抄袭嫌疑的学位(毕业)论文,由教务处、研究生院分别委托或指定相关学院(所、中心)教学指导委员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对抄袭行为和程度进行认定,给出处理意见,并书面上报至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

2、举报受理机构

学位(毕业)论文被举报有抄袭行为的,受理机构分别为: 1)、教务处负责受理本科生毕业论文抄袭行为的举报; 2)

研究生院负责受理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抄袭行为的举报。

3、举报要求

对于学位(毕业)论文抄袭行为的举报者必须为实名举报,并提供详实的证据材料方予以受理。

4、认定机构

教务处受理的举报,可委托或指定相关学院(所、中心)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抄袭行为和程度进行认定,并向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提出书面初步认定结果和处理意见;

研究生院受理的举报,可委托或指定相关学院(所、中心)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对抄袭行为和程度进行认定,并向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提出书面初步认定结果和处理意见。

四川大学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为校内学位(毕业)论文抄袭的最终认定机构。对于被认定为抄袭行为的直接责任人,由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作出书面最终认定结论,特别情况下需向校学术委员会报告,由校学术委员会讨论作出决定,并通知相关管理部门作为处理的依据。

5、争议解决

举报人或当事人对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认定结果有不同意见的,可在接到认定结果和处理意见起10个工作日内向校学术委员会申诉。第八条 对抄袭行为的处理

(一)、对授位(毕业)前被发现或被举报具有抄袭行为的学位(毕业)论文作者的处理 对于学院(所、中心)、教务处、研究生院在论文审查过程中被发现或在论文送审、答辩过程中被发现或被他人举报的具有抄袭行为的学位(毕业)论文,由相关学院对论文作者进行批评教育、责令改正,并可由相关部门根据抄袭情节轻重责令其修改论文、重新撰写论文、推迟答辩半年或一年、取消学位(毕业)申请(答辩)资格等处理;(二)对授位(毕业)后被举报具有抄袭行为的学位(毕业)论文作者的处理

1、对于毕业后仍然继续攻读我校高一级学位的在读学生,可视抄袭程度、认错态度、产生的社会不良影响、对学校造成的损失等方面按相关程序给予通报批评、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等处分,并可同时给予撤销所获学位、注销所获学历证书(包括电子注册证书)等处理;

2、对于毕业后在我校工作的当事人,视抄袭程度、认错态度、产生的社会不良影响、对学校造成的损失等方面按相关程序给予通报批评、警告、严重警告、记过、撤职、开除留用或开除处分,同时可给予暂停导师资格或导师申报资格一定时间、取消导师资格或导师申报资格、撤销因抄袭而获得的学历证书(包括电子注册证书)、学位证书、荣誉称号、追回因抄袭在我校获得的经济利益等处理;不适合继续在原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的,应调离原岗位或解聘、辞退;情节特别恶劣、或给学校造成重大损失的,可移交司法机关;

3、对于已毕业离校的当事人,可将调查结论寄送其所在单位;严重的抄袭者或对我校造成重大不良影响的,我校将按相关程序公告撤销其在我校因抄袭行为而获得的学历证书(包括电子注册证书)、学位证书、荣誉称号等,并保留追回因抄袭在我校获得的经济利益的权力。

(三)学位(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负有对所指导学生进行规范学术道德、端正学术学风、防范学术不端的教育责任,并对所指导学生的学位(毕业)论文严格把关,从根本上杜绝抄袭行为的发生。对导师工作不到位、把关不严或指使、放任抄袭,导致所指导的学位(毕业)论文发生抄袭行为的,根据情节轻重,将追究该导师的相应责任;若导师指导的学生连续发生多起学位(毕业)论文抄袭行为,造成重大不良影响的,将依据调查结果给予停止导师资格一定时间或取消导师资格等处理。

第九条 学位(毕业)论文抄袭行为处理的执行机构

学校各相关管理部门(组织部、纪检监察处、人事处、研究生院、教务处、学生处等)为学位(毕业)论文抄袭的处理执行机构。

第十条 各学科可结合其学科、专业特点制定相关认定标准和实施细则,但对于抄袭的认定标准不得低于本办法所规定的标准。

员工离职管理试行办法 篇11

一、离职原因的种类:

1、自请离职

2、职务变动离职

3、解雇离职

二、自请离职者,应由本人提前一月提出书面申请,经主管人员审核后,报总经理批准(工人及一般行管人员由副总经理审批)。

三、主管人员指定专人办理离职者的移交手续,填写移交清单(一式三份),一份离职者保存,一份随申请交人事科,一份交行政办公室存档。

四、移交内容:

1、工作移交:原保管及办理中的账册、文件(包括公司规章制度、技术资料等)填入移交清册交指定接收人或有关部门签收,正在经办而未完结的事务须向相关人员交待清楚。

2、原领的各种材料、工具、办公用具及其他非私人物品等交还材料室及后勤科(已消耗的免交)。

五、主管人员将移交清册审核无误后,签署意见,随离职申请转人事科,由人事科会同财务部核对离职者有无资金挪用、亏欠等情况,如有则应全额追收。

六、人事科核实清楚后,办理离职手续和工资结算证明,离职者凭证明到财务室结算工资。

七、职务变动离职或解雇离职其办理程序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八、本办法为报请总经理批准后执行。

贵州筑神水泥有限责任公司

企业年金管理试行办法 篇12

企业年金管理办法最新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维护企业年金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规范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根据劳动法、信托法、合同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等法律和国务院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企业年金基金的受托管理、账户管理、托管以及投资管理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企业年金基金,是指根据依法制定的企业年金计划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运营收益形成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

第三条设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及其职工作为委托人与企业年金理事会或法人受托机构(以下简称受托人),受托人与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机构(以下简称账户管理人)、企业年金基金托管机构(以下简称托管人)和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机构(以下简称投资管理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书面合同关系。

书面合同应当报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备案。

第四条企业年金基金必须存入企业年金专户。企业年金基金财产独立于委托人、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和其他为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固有财产及其管理的其他财产。

企业年金基金财产的管理、运用或其他情形取得的财产和收益,应当归入基金财产。

第五条委托人、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和其他为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因依法解散、被依法撤销或被依法宣告破产等原因进行终止清算的,企业年金基金财产不属于其清算财产。

第六条企业年金基金财产的债权,不得与委托人、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和其他为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固有财产的债务相抵消。不同企业的企业年金基金的债权债务,不得相互抵消。

第七条非因企业年金基金财产本身承担的债务,不得对基金财产强制执行。

第八条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和其他为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必须恪尽职守,履行诚实、信用、谨慎、勤勉的义务。

第九条劳动保障部负责制定企业年金基金管理的有关政策。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进行监管。

第二章受托人

第十条本办法所称受托人,是指受托管理企业年金基金的企业年金理事会或符合国家规定的养老金管理公司等法人受托机构(以下简称法人受托机构)。

第十一条企业年金理事会由企业代表和职工代表等人员组成,依法管理本企业的企业年金事务,不得从事任何形式的营业性活动。

企业年金理事会理事应当诚实守信、无重大违法记录,并不得以任何形式收取费用。

第十二条法人受托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经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批准,在中国境内注册;

(二)注册资本不少于1亿元人民币,且在任何时候都维持不少于1.5亿元人民币的净资产;

(三)具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四)取得企业年金基金从业资格的专职人员达到规定人数;

(五)具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设施和与企业年金基金受托管理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

(六)具有完善的内部稽核监控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

(七)近3年没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八)国家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三条受托人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选择、监督、更换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以及中介服务机构;

(二)制定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策略;

(三)编制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和财务会计报告;

(四)根据合同对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进行监督;

(五)根据合同收取企业和职工缴费,并向受益人支付企业年金待遇;

(六)接受委托人、受益人查询,定期向委托人、受益人和有关监管部门提供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报告。发生重大事件时,及时向委托人、受益人和有关监管部门报告;

(七)按照国家规定保存与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有关的记录至少;

(八)国家规定和合同约定的其他职责。

第十四条本办法所称受益人,是指参加企业年金计划并享有受益权的企业职工。

第十五条法人受托机构具备账户管理或投资管理业务资格,可以兼任账户管理人或投资管理人,但应当保证各项管理之间的独立性。

第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法人受托机构职责终止:

(一)违反与委托人合同约定的;

(二)利用企业年金基金财产为其谋取利益,或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三)依法解散、被依法撤销、被依法宣告破产或被依法接管的;

(四)被依法取消企业年金基金受托管理业务资格的;

(五)委托人有证据认为更换受托人符合受益人利益的;

(六)有关监管部门有充分理由和依据认为更换受托人符合受益人利益的;

(七)国家规定和合同约定的其他情形。

企业年金理事会有前款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按国家规定重新组成。

第十七条受托人职责终止的,委托人应当在30日内委任新的受托人。

受托人职责终止的,应当妥善保管企业年金基金受托管理资料,及时办理受托管理业务移交手续,新受托人应当及时接收。

第十八条受托人职责终止的,应当按照规定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受托管理进行审计,将审计结果报委托人并报有关监管部门备案。

第三章账户管理人

第十九条本办法所称账户管理人,是指受托人委托管理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的专业机构。

第二十条账户管理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在中国境内注册的独立法人;

(二)注册资本不少于5000万元人民币;

(三)具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四)取得企业年金基金从业资格的专职人员达到规定人数;

(五)具有相应的企业年金基金账户信息管理系统;

(六)具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设施和与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

(七)具有完善的内部稽核监控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

(八)国家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二十一条账户管理人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建立企业年金基金企业账户和个人账户;

(二)记录企业、职工缴费以及企业年金基金投资收益;

(三)及时与托管人核对缴费数据以及企业年金基金账户财产变化状况;

(四)计算企业年金待遇;

(五)提供企业年金基金企业账户和个人账户信息查询服务;

(六)定期向受托人和有关监管部门提交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报告;

(七)按照国家规定保存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档案至少15年;

(八)国家规定和合同约定的其他职责。

第二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账户管理人职责终止:

(一)违反与受托人合同约定的;

(二)利用企业年金基金财产为其谋取利益,或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三)依法解散、被依法撤销、被依法宣告破产或被依法接管的;

(四)被依法取消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业务资格的;

(五)受托人有证据认为更换账户管理人符合受益人利益的;

(六)有关监管部门有充分理由和依据认为更换账户管理人符合受益人利益的;

(七)国家规定和合同约定的其他情形。

第二十三条账户管理人职责终止的,受托人应当在30日内确定新的账户管理人。

账户管理人职责终止的,应当妥善保管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资料,及时办理账户管理业务移交手续,新账户管理人应当及时接收。

第二十四条账户管理人职责终止的,应当按照规定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账户管理进行审计,将审计结果报受托人并报有关监管部门备案。

第四章托管人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所称托管人,是指受托人委托保管企业年金基金财产的商业银行或专业机构。

单个企业年金计划托管人由一家商业银行或专业机构担任。

第二十六条托管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经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批准,在中国境内注册的独立法人;

(二)净资产不少于50亿元人民币;

(三)取得企业年金基金从业资格的专职人员达到规定人数;

(四)具有保管企业年金基金财产的条件;

(五)具有安全高效的清算、交割系统;

(六)具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设施和与企业年金基金托管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

(七)具有完善的内部稽核监控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

(八)国家规定的其他条件。

商业银行担任托管人,应当设有专门的基金托管部门。

第二十七条托管人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安全保管企业年金基金财产;

(二)以企业年金基金名义开设基金财产的资金账户和证券账户;

(三)对所托管的不同企业年金基金财产分别设置账户,确保基金财产的完整和独立;

(四)根据受托人指令,向投资管理人分配企业年金基金财产;

(五)根据投资管理人投资指令,及时办理清算、交割事宜;

(六)负责企业年金基金会计核算和估值,复核、审查投资管理人计算的基金财产净值;

(七)及时与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核对有关数据,按照规定监督投资管理人的投资运作;

(八)定期向受托人提交企业年金基金托管和财务会计报告;

(九)定期向有关监管部门提交企业年金基金托管报告;

(十)按照国家规定保存企业年金基金托管业务活动记录、账册、报表和其他相关资料至少15年;

(十一)国家规定和合同约定的其他职责。

第二十八条托管人发现投资管理人的投资指令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其他有关规定或合同约定的,应当拒绝执行,立即通知投资管理人,并及时向受托人和有关监管部门报告。

托管人发现投资管理人依据交易程序已经生效的投资指令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其他有关规定或合同约定的,应当立即通知投资管理人,并及时向受托人和有关监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托管人职责终止:

(一)违反与受托人合同约定的;

(二)利用企业年金基金财产为其谋取利益,或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三)依法解散、被依法撤销、被依法宣告破产或被依法接管的;

(四)被依法取消企业年金基金托管业务的;

(五)受托人有证据认为更换托管人符合受益人利益的;

(六)有关监管部门有充分理由和依据认为更换托管人符合受益人利益的;

(七)国家规定和合同约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条托管人职责终止的,受托人应当在30日内确定新的托管人。

托管人职责终止的,应当妥善保管企业年金基金托管资料,及时办理托管业务移交手续,新托管人应当及时接收。

第三十一条托管人职责终止的,应当按照规定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托管进行审计,将审计结果报受托人并报有关监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二条禁止托管人有下列行为:

(一)托管的企业年金基金财产与其固有财产混合管理;

(二)托管的企业年金基金财产与托管的其他财产混合管理;

(三)托管的不同企业年金基金财产混合管理;

(四)挪用托管的企业年金基金财产;

(五)国家规定和合同约定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五章投资管理人

第三十三条本办法所称投资管理人,是指受托人委托投资管理企业年金基金财产的专业机构。

第三十四条投资管理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经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批准,在中国境内注册,具有受托投资管理、基金管理或资产管理资格的独立法人;

(二)综合类证券公司注册资本不少于10亿元人民币,且在任何时候都维持不少于10亿元人民币的净资产;基金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或其他专业投资机构注册资本不少于1亿元人民币,且在任何时候都维持不少于1亿元人民币的净资产;

(三)具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四)取得企业年金基金从业资格的专职人员达到规定人数;

(五)具有符合要求的营业场所、安全防范设施和与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业务有关的其他设施;

(六)具有完善的内部稽核监控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

(七)近3年没有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八)国家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三十五条投资管理人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对企业年金基金财产进行投资;

(二)及时与托管人核对企业年金基金会计核算和估值结果;

(三)建立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风险准备金;

(四)定期向受托人和有关监管部门提交投资管理报告;

(五)根据国家规定保存企业年金基金财产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和投资记录至少15年;

(六)国家规定和合同约定的其他职责。

第三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投资管理人应当及时向受托人和有关监管部门报告:

(一)企业年金基金财产市场价值大幅度波动的;

(二)减资、合并、分立、依法解散、被依法撤销、决定申请破产或被申请破产的;

(三)涉及重大诉讼或仲裁的;

(四)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发生重大变动的;

(五)可能使企业年金基金财产价值受到重大影响的其他事项;

(六)国家规定和合同约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投资管理人职责终止:

(一)违反与受托人合同约定的;

(二)利用企业年金基金财产为其谋取利益,或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三)依法解散、被依法撤销、被依法宣告破产或被依法接管的;

(四)被依法取消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资格的;

(五)受托人有证据认为更换投资管理人符合受益人利益的;

(六)有关监管部门有充分理由和依据认为更换投资管理人符合受益人利益的;

(七)国家规定和合同约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八条投资管理人职责终止的,受托人应当在30日内确定新的投资管理人。

投资管理人职责终止的,应当妥善保管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资料,及时办理投资管理业务移交手续,新投资管理人应当及时接收。

第三十九条投资管理人职责终止的,应当按照规定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投资管理进行审计,将审计结果报受托人并报有关监管部门备案。

第四十条禁止投资管理人有下列行为:

(一)将其固有财产或他人财产混同于企业年金基金财产;

(二)不公平对待其管理的不同企业年金基金财产;

(三)挪用企业年金基金财产;

(四)国家规定和合同约定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六章中介服务机构

第四十一条本办法所称中介服务机构,是指为企业年金管理提供服务的投资顾问公司、信用评估公司、精算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

第四十二条中介服务机构经委托可以从事下列业务:

(一)为企业设计企业年金计划;

(二)为企业年金管理提供咨询;

(三)为受托人选择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提供咨询;

(四)对企业年金管理绩效进行评估;

(五)对企业年金基金财务报告进行审计;

(六)国家规定和合同约定的其他业务。

第四十三条中介服务机构提供企业年金中介服务应当严格遵守相关职业准则。

第七章企业年金基金投资

第四十四条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应当遵循谨慎、分散风险的原则,充分考虑企业年金基金财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实行专业化管理。

第四十五条投资管理人的董事、监事、经理和其他从业人员,不得担任托管人或其他投资管理人的任何职务。

投资管理人与托管人不得为同一人,不得相互出资或相互持有股份。

第四十六条企业年金基金财产的投资范围,限于银行存款、国债和其他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产品,包括短期债券回购、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金融债和企业债、可转换债、投资性保险产品、证券投资基金、股票等。

第四十七条企业年金基金财产的投资,按市场价计算应当符合下列规定:

(一)投资银行活期存款、中央银行票据、短期债券回购等流动性产品及货币市场基金的比例,不低于基金净资产的20%;

(二)投资银行定期存款、协议存款、国债、金融债、企业债等固定收益类产品及可转换债、债券基金的比例,不高于基金净资产的50%。其中,投资国债的比例不低于基金净资产的20%;

(三)投资股票等权益类产品及投资性保险产品、股票基金的比例,不高于基金净资产的30%。其中,投资股票的比例不高于基金净资产的20%。

第四十八条根据金融市场变化和投资运作情况,劳动保障部会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适时对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机构、投资产品和比例进行调整。

第四十九条单个投资管理人管理的企业年金基金财产,投资于一家企业所发行的证券或单只证券投资基金,按市场价计算,不得超过该企业所发行证券或该基金份额的5%;也不得超过其管理的企业年金基金财产总值的10%。

第五十条投资管理人管理的企业年金基金财产投资于自己管理的金融产品须经受托人同意。

第五十一条企业年金基金不得用于信用交易,不得用于向他人贷款和提供担保。

投资管理人不得从事使企业年金基金财产承担无限责任的投资。

第八章收益分配及费用

第五十二条账户管理人根据企业年金基金财产净值和净值增长率,按周或按日足额记入企业年金基金企业账户和个人账户。

第五十三条受托人提取的管理费不高于受托管理企业年金基金财产净值的0.2%。

第五十四条账户管理人的管理费按每户每月不超过5元人民币的限额,由设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另行缴纳。

第五十五条托管人提取的托管费不高于托管企业年金基金财产净值的0.2%。

第五十六条投资管理人提取的管理费不高于投资管理企业年金基金财产净值的1.2%。

第五十七条根据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情况,劳动保障部会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和中国保监会,适时对有关管理费或托管费进行调整。

第五十八条投资管理人从当期收取的管理费中,提取20%作为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风险准备金,专项用于弥补企业年金基金投资亏损。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风险准备金在托管银行专户存储,余额达到投资管理企业年金基金财产净值的10%时可不再提取。

第九章信息披露

第五十九条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应当按照规定向有关监管部门报告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情况,并对所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第六十条受托人应当在每季度结束后15日内向委托人提交季度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报告;并应当在年度结束后45日内向委托人提交年度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报告,其中年度企业年金基金财务会计报告须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第六十一条账户管理人应当在每季度结束后10日内向受托人提交季度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报告;并应当在年度结束后30日内向受托人提交年度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报告。

第六十二条托管人应当在每季度结束后10日内向受托人提交季度企业年金基金托管和财务会计报告;并应当在年度结束后30日内向受托人提交年度企业年金基金托管和财务会计报告,其中年度财务会计报告须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

第六十三条投资管理人应当在每季度结束后10日内向受托人提交经托管人确认的季度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组合报告;并应当在年度结束后30日内向受托人提交经托管人确认的年度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管理报告。

第十章监督检查

第六十四条法人受托机构、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开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相关业务应当向劳动保障部提出申请。法人受托机构、投资管理人向劳动保障部提出申请前应当先经其业务监管部门同意,托管人向劳动保障部提出申请前应当先向其业务监管部门备案。

第六十五条劳动保障部收到法人受托机构、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的申请后,应当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按照规定进行审慎评审。经评审符合条件的,由劳动保障部会同有关部门确认公告;经评审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

专家评审委员会由有关部门代表和社会专业人士组成。

第六十六条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开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相关业务,应当接受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监管。

受托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的业务监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对其经营活动进行监督。

第六十七条凡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劳动保障部予以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的,可责令其停止企业年金基金管理相关业务。

第十一章附则

第六十八条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上一篇:门诊收费员工作总结下一篇:镇农村党建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