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行政管理探究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发展与完善,政府机关的文化建设也提到议事日程。2004年3月22日,国务院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观念明显提高,尊重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氛围基本形成”作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目标,对政府组织的法律文化建设提出了要求。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工商行政管理探究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工商行政管理探究论文 篇1:

探究大数据的技术经济特征及对工商行政管理的影响

目前,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 21 世纪,社会的各类行业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信息化来临,在工商行政管理方面,大数据的应用有效提高了工商管理实效,让整个工商管理工作充满了效率与质量。这也符合目前高速发展相关策略,在多方力度下推动了我国生产力发展。由此可见,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应用能有效提高整个工商管理发展。

一、引言

当今,在信息社会的发展之下,人们也很容易见到各类大数据发展与大数据发展形势的有效应用。为提高整体工商行政管理实效,帮助工商行政管理取得更优工作成果,相关人员也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分析问题,在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大数据工作模式,采用新型的使用方案,改变以往的工具特性,正确全面看待大数据。在经济基础上,我们也要结合大数据相关内容,将其有效转化为各类社会经济问题, 在更深层次发展路途中了解大数据生产力特点并深入研究其相关特性。

二、大数据生产力相关特性

在目前的大数据经济发展路途中,通过有效的大数据应用,我们能提高整体企业生产力。一个企业在发展路途中要想赢得提高,也必须依靠各人员的共同努力,而这时,企业内部的各生产力也包含了劳动人员,劳动对象。此时,掌握大数据分析的劳动人员就属于一种脑力劳动人员,他们对于整个企业的生产是极为重要的,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大数据工作人员担负着巨大责任,他们需要对各类大数据理念与技术进行合理应用,在数据发展类型下推动公司进步。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各数据分析过程中的实时数据传输与多方数据处理,往往是整个企业发展路途中最为珍贵的宝藏,在企业劳动面我们应运用智能网络系统了解这类词语,相关概念, 在逻辑分析路途中知晓其真正价值。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分析,研究日常劳动人员工作效率,创造价值。而从劳动目标进行分析来看,目前,大数据是一类较高的劳动价值能力, 它能提高基本人文特性,在主体发展位置上完成有效改变, 而不是单纯的为了数据改变而改变。

三、大数据生产关系特性

在大数据生产过程中,通过有效的分布式计算方法,我们了解了大数据信息量在生产过程中的中心点与扁平化模式转变,实现了整体操作组织的系统化,使智能化大数据处理系统成为推动目前工商管理的一大重要有利工具。它能推动工商管理工作进行,在平台合作支撑路途中创设更为有利, 更加有效的条件。其次在信息交换过程中,其良好的语义功能与智能网络模式符合当今的市场经济需求,在各类买卖与交换信息过程中构建顾客的实时体验。而在工商行政管理过程中,各类信息的有效交融会让用户真正感受到信息交流的便利,从中体会到信息发展對于他们带来的重要影响。在资源分配方面,通过信息财富归属与信息资源应用,相关人员可在整个行政工作管理过程中形成一种合理分配,合理发展的有效分配模式,让每位人员在合理分配路途中应用资源, 以信息支撑作为财富提高发展基础,最后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所提出的增长方式与改变,通常都与生产方式有着共同联系。在不同情况之下,人们对于劳动合同的形式数目认识产生一定差距,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有效信息隔阂会通过大数据推动信息发展,让小批次流程化转向流通。

四、大数据对工商管理带来的影响

在工商管理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需在迎合国家的要求之下实现公共服务与商务服务的特性融合。只有这样,企业才能真正保证效率,在实际管理工作过程中有效应用。在目前我国高速的电子商务发展层次之下,各类矛盾也频出不穷,在大数据经济发展背景下,工商管理应根据此趋势制定出符合自我,有效发展的相关科学策略,了解发展路径, 在大数据背景之下,扩充商业活动,了解微观商业化工作范围,采取有效的科学进行模式,以各类信息资料作为发展基础,对各类资产化经济体制实现调控。分享整体经济发展命运体系,在实践工作过程中顾全大局,真正做好工商管理工作。其次,在社会实体经济发展路途中,大数据对于工商行政管理市场有着较为重大的影响,我们应对整体社会秩序给予更强重视,了解信息网络发展时代的秩序紊乱因素,对信息资源实现有效调控,避免各因素对于社会整体发展影响。为此,工商管理工作必须结合实际了解问题,以企业具体发展作为突破口,保证整个企业的有效发展,在新时代路途中制定出一套极具现代化发展的工商管理模式。

五、结语

在如今的大数据经济发展体系之下,目前,工商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危机。在此过程中,工商管理人员必须学习新型理论,了解大数据对于工商管理行政工作的相关影响,并以此影响作为出发点。制定有效策略,不断摸索,不断前进,以更为完善的工商管理机制面临后期挑战。(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作者:刘雨蒙

工商行政管理探究论文 篇2:

工商文化的精髓是政府法治文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发展与完善,政府机关的文化建设也提到议事日程。2004年3月22日,国务院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将“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观念明显提高,尊重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氛围基本形成”作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目标,对政府组织的法律文化建设提出了要求。作为行政主体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必须重视自身的文化建设,尤其是其中的法律文化建设。工商行政管理文化的核心或精髓正是行政法律文化,更确切地讲是政府法治文化。概括起来,就是要求工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始终树立这样的法治理念:政府由法律产生(民主型政府)、政府由法律控制(有限型政府)、政府依法律管理并为人民服务(治理型政府)、政府对法律负责(责任型政府)、政府与公民法律关系平等化 (平权型政府),以此指导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实践工作。

一、工商部门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文化同文明联系在一起,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这是从广义上讲的。狭义上的文化泛指人们在改造自然界、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法律文化正是社会总体文化的有机组成部门,是总体文化的特殊文化,它反映的则是法律生活中社会群体的思想观念、理想人格、行为趋向、情感趋向,是法律制度的精神源头。本文所讲“文化”主要指狭义的文化概念。

新时期工商部门的文化建设本质就是依法而治的法律文化建设。建立一种新型的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和“依法行政”要求的工商法治型的法律文化,其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治文化是贯穿于工商行政管理各项职能的重要精神要素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依法行政是一个综合运行的系统工程,它要求工商部门的行政立法、执法、守法与监督等各方面的运转都须以法律为标准,依法而治的文化则须贯穿始终。从立法看,工商部门没有法律意识和深厚的法律文化底蕴,就不可能制定出适合社会客观需要的行政规章或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从执法看,执法者无法律意识,就无法将法律很好地贯彻实施下去;从监督角度看,缺少法律意识,行政机关就会以权谋私,造成执法不公;从守法看,无法律意识,人们肯定不会以守法为荣,自觉地遵法、守法,更不可能对工商执法机关的行为进行监督。

(二)法治文化是工商部门依法行政、实现行政法治目标的文化基础和理性依据

实行行政法治,不仅需要特定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同时还必须具备特定的文化基础,即现代理性的法治文化。我国虽然初步建立了依法行政的行政制度体系,但是,在当代中国的法律文化中,还有许多与传统习惯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及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相伴随的落后观念。受这些落后观念的支配和影响,生活中工商执法的作用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发挥。如在工商执法过程中“一查二罚三吊销”、“查必扣、扣必罚、罚必重”的现象还相当普遍;很多工商执法对象对执法行为的态度、情感仍很冷漠,不懂得权利义务为何物以及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等。究其原因,除了体制和制度本身存在的某些弊端外,主要是因为,作为法律运行主体的文化心理结构中仍然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落后的、陈腐的法制观念、价值标准和思维行为方式。

(三)法治文化是工商部门人员实施行政活动的行为依据

法律文化是人们在法治社会中的行为根据之一。法律文化往往成为行政机关人员实施行政活动最潜在的深层次的原始状态的依据,与“正义”感、“是非”感等道德观相联系,与道德文化相互补充、相互渗透。行政法律文化使每个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的思想深处,自觉不自觉地意识到什么事是应该做的,什么事是不应该做的;什么话是应该说的,什么话是不应该说的;什么事是应该提倡、支持的,什么事是应该回避、反对的,从而保证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觉悟得以同步提高,有效地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到位,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四)法治文化是促进工商行政法律社会化的重要主观先导

法律社会化,即要求人在法律方面的社会化,是使法律规则、原则和概念渗透到人的主观深层,从而成为人们自觉的主观行为模式,通过社会化的法律运行,以实现法律的最大价值。工商行政管理活动的宗旨是执法和教育相结合,这一过程的实现离不开法律文化潜移默化的渗透功能,它可以促使人们知晓自己的法定权利和义务,促进人们对法律的普遍理解、认同和尊重,并唤起人们对法律的信心、需要和合理期望,以达到法律社会化的目的。因此,法律文化建设可以从主观深层解决人们对法律的情感、态度、需要和期待,促进人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法律、运用法律并通过法律来确认、保护和实现自己的法定权利,也可以促使人们自觉地履行法定义务。

(五)法治文化也有助于促进工商部门其他文化的建设

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包含的内容较多,工商政治文化、工商管理文化、工商道德文化、工商形象文化等都涉及到法律文化的内容,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法律文化的支配和影响。先进的工商法律文化可以从人的主观层面科学地引导其他文化现象对法律现象的价值评判,更多地注入现代工商法律文化的精神,促进其他工商文化建设的发展与繁荣。

二、工商行政法治文化的主要内容

新时期的政府法治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治理型与服务型的法治文化

首先,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政府代表着社会公共利益。政府要处理好管理、治理与服务之间的关系,没有治理也就没有服务,管理就是服务,要把管理纳入服务之中,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不能玩忽职守。

同时,市场经济要求转换政府职能,强调政府能力的有限性,要求政府“管好宏观,放开微观”,不断增强其公共精神和服务意识,创造有利于微观市场主体的有序外部环境。作为新时期我国先进的工商行政法治文化必须体现服务市场经济这一根本任务,提倡诚信服务,促进“服务型工商”的建设,做到在“服务层面”上让群众、企业和政府“三满意”;同时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工商行政管理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

(二)参与型与平等型的法治文化

所谓参与型法治文化,不仅包括行政主体内部一般行政人员对领导决策活动的影响,即团体内部的参与,也包括行政活动的相对人,即大众对行政活动的影响与配合。推动参与型的法治文化不仅促进了行政管理的民主化,而且也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公民文化,有利于

“市民社会”的形成。

市场经济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契约经济,它以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对等和相互信任为基础,契约经济背景下的法治文化必须建立在行政主体之间以及行政主体与相对人之间处于法律平等地位的基础上,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各种新的经济主体不断涌现,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已经从监管集贸市场向服务社会主义大市场转变,工商执法人员必须树立平等的法律意识,全力打造“满意工商”,破除传统工商行政文化中存在的等级观念,树立崭新的平等法律意识。

(三)权利本位型与效能型的法治文化

权利本位型的法治文化主张人权,认为法律的价值在于限制国家权力和保护公民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权利是公民实现其意志利益和价值追求的有效途径和可靠手段。对权利的要求、行使和维护,就会促进公民积极参政、议政,促进公民依法行使民主政治权利,监督行政权力的行使。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更应重塑这一理念,强化权利本位型的法治文化,成为公民生命、自由、财产权的守护神。

法治要求公正的同时,也强调效率,否则给有限的社会资源造成浪费最终也带来非公正。新型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文化建设应该是遵从行政法治原则下积极的、有效率的、讲效能的法治文化建设。

(四)透明型与开放型的法治文化

依法行政要求政务公开,工商行政管理活动只有在透明公开的情况下,才有利于人民和法制的监督。社会的转型及公民文化的日趋成熟对法治文化开放性的增长起着导向作用,并为之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只有工商行政管理活动的基本环节都暴露在阳光下,才能防止“暗箱操作”造成的不公正,透明开放的工商法治文化是服务经济、政治多方面的共同需要。

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增多,不同法域法律文化的碰撞日益增加,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WTO协议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直接以政府为约束对象的,如何建设具有广泛包容性的法治文化日益提上日程。本质上说,WTO规则体现的正是一种法治文化认同,这种认同不仅停留在对世贸规则的一般性解释上,更应从此出发,探究一种有别于过去的全新法治文化理念——追求一种跨国界的,协调“地球村”的人们从事商业活动以达到和谐相处的法治文化。这就要求工商部门的法治文化不仅要吸收国内不同地区、不同部门法优秀的法治文化,还要努力与国际法治文化接轨,要建设成为一种开放型的法治文化。

三、建设工商法治文化的主要途径

(一)法治文化与工商行政立法

法治文化建设体现在工商立法中的突出一点就是要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在现代法治思想上,法律优先和法律保留被公认为法律至上主义的两项核心原则,也是指导行政立法的根本原则。其中,法律优先原则是指一切行政立法都应当受上位法的约束,行政机关不得制定任何与现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立法;法律保留原则指在多层次立法的国家中,有些对公民利益具有重大影响的立法权只属于法律,法律以外的其他规范一律不得行使。对于王商行政管理机关而言,工商部门制定相应规范性文件时,遵循法律优先和法律保留尤为重要。作为一种法律理念,法律至上观还需要更多地宣传与推广,在工商行政文化的创建与革新的过程中,应把法律至上观念的灌输和引导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其效力应得到人们发自内心的认同,特别是公民参与的实践教育对法律至上观念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法治文化与工商执法

执法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核心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从执法文化层面讲要进一步更新执法理念,强化依法行政观念,强化行政执法程序,明确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范围和幅度,具体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要尊重人权,重视对工商行政执法中相对人权利的保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有维护市场秩序的职责,更有保护相对人合法权益的义务,因此必须促进尊重人权的工商法治文化的形成。在工商行政处罚活动中,行政相对人依法享有知情权、陈述申辩权、听证权、寻求救济权,因此行政机关应当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过程中告知当事人权利,这样既可以让当事人陈述申辩案件的具体情况,充分维护自身的权益,又便于行政机关全面了解案情,综合判断案件的真实情况。

其次,倡导程序正义的观念。行政程序是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时应当遵循的方式、步骤、时限和顺序。它是限制随意行政的前提,是保护相对人权利的关键,是公平与效率的平衡机制。依法行政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要依程序行政。工商部门应重视以下法律程序文化的建设工作:(1)强化程序意识。对工商机关而言,缺乏程序观念就做不到维护市场秩序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职责;对工商执法对象而言,则可能丧失救济权利而浑然不觉。(2)理解程序价值的多重涵义。工商执法部门对程序的价值必须有全面的理解,工商部门的程序观应该是:建立“高效工商”的程序,限制公权力的程序,公开、参与的程序,弥补实体法不足的程序等。

再次,要把握行使自由裁量权的“度”。自由裁量权是法律法规赋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规定幅度内的自主选择处罚权,这就使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处理方式上有选择的余地。正确行使自由裁量权,既能震慑违法行为,又能教育引导违法者。工商机关行使自由裁量权必须要符合法律目的,排除不相关因素的干扰,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要适当。这就要求执法人员不仅要精通法律,而且要具有法律意识和法治文化,要理解法律内在的精神。

(三)法治文化与守法

一方面,要重视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卢梭说过:“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这其实就是讲法律文化的作用。塑造权利本位、法律至上的法治文化要从培育公民的法律意识做起,接受工商法治文化熏陶的公民对工商执法配合度和认可度高,也减少了行政成本,提高了效率。因此培育公民的工商法治文化也是工商执法部门当仁不让的职责。

另一方面,还要强化工商部门公务员的法律意识。作为行使工商行政职权的公务员依法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保证工商执法部门履行职能的关键。工商执法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执法水平。邓小平在1980年分析政法队伍时说:“我们需要建立一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具有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干部队伍,而且是一支宏大的队伍。”因此必须要系统地加强对工商部门的公务员法律、法学思想的培训,激励全体执法人员自我提升执法素质,并全面提升他们的法治文化水平。

(四)法治文化与工商行政监督

孟德斯鸠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要真正确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就必须树立对权力加以监督的理念。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行使行政权的主体,我们必须对此加以有效的监督和约束。监督文化的建设相对于工商执法主体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公务员,应该树立相应的权力责任并存的意识: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要追究。因此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必须明确工作职责,要设立上下、内外对权力的监督机制,培养自觉接受公民和法律监督的意识。另一方面,公民能否积极踊跃地行使对工商部门的监督权,还是要看公民的法律情感、法律思想观念,看公民是否在合法合理的法律要求基础上,具有权利主张精神和护法精神。只有树立自觉监督行政权力来保障自身的合法权利才能约束权力,才能使权力与权利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因此树立依法监督和被监督的法律意识才能保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运行始终在法治的控制之下。

作者:杨海坤 陈 峰

工商行政管理探究论文 篇3:

工商行政管理视角下市场主体再认识

【摘要】从工商行政管理视角分析了其职能履行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核心问题:市场主体的界定和认识。指出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的发挥和市场主体再认识之间的必然联系,分析了传统上对市场主体认识和分类的主要弊端,并结合工商行政管理的改革实践提出市场主体再认识的基础工作。

【关键词】工商行政管理 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分类

工商行政管理30年的改革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形成的,对市场经济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和探讨自然也围绕着这一改革进程中价值观念的冲突而进行,并由此引发了从法律精神到管理原则等重大问题的讨论甚至是争论。正是在这场长期的理论争论中,承担市场监管职能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市场主体的认识在不断深入,推动着市场主体准入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应当看到,虽然市场主体的概念及内涵在不断地清晰和明确,但是,对市场主体的理论认识远没有结束。因此,明确这种认识的必要性,剖析传统分类的弊端,推动工商行政管理视角下市场主体再认识理论的发展,都成为工商行政管理实践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市场主体再认识的必要性

工商行政管理市场主体准入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是当前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面临的重大任务。随着改革的深入,出现了许多从理论上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化的特点。但梳理这些理论问题时我们发现,解决问题的理论出发点却十分简单,那就是需要对市场主体准入制度涉及的基本研究范畴——市场主体,进行理论界定和再认识。对市场主体进行再认识的必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理论需求。市场主体是市场环境中的活动者,是市场中的能动因素,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产业的壮大,都离不开市场主体功能的发挥。不能从理论上认识市场主体的核心特征,我们甚至不能理解市场经济内在的要求需要什么样的市场主体以及我们应当培养什么样的市场主体这一工商行政管理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第二,是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能需要。可以说,离开了市场主体本身,市场主体准入制度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就难以成立。因此,研究市场主体的概念,考察其发展过程,对市场主体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对市场主体基本特征予以描述,不单是基于市场经济理论研究的需要,更是市场主体准入制度改革自身改革问题研究的起点。从多年来市场主体登记管理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中我们也能看到,对市场主体本质及特征的认识程度如何,对市场主体概念的认识是否存在偏差,都可能直接影响到登记注册及监督管理职能的发挥及基本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传统市场主体认识及分类的弊端

市场主体概念的界定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基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职能研究出发,传统上我们对市场主体的界定是狭义的概念。认为市场主体是指以营利为目的,从事商品生产及经营等活动的市场竞争主体,从范围上看,包括市场上一切从事经营活动各类市场主体。

传统市场主体的认识局限。我们对市场主体的理论认识是不断演进的过程。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生活中市场概念本身的弱化自然导致了市场主体概念的缺失,微观经济主体的地位和作用被长期忽视所导致的。从市场主体的范畴来看,因为经济运行中最基本的“经济细胞”被界定为企业,因此经济活动中的主体也仅有企业的概念,鲜有提及其他经济单位。即使对于企业范畴,也只简单的归类为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这反映出在计划经济时代,市场主体的业态形式非常单一,企业只是政府作为全民财产所有者的附属物,并非独立的商品生产和经营者。

传统市场主体分类的弊端。我国企业的分类标准及其具体划分问题的讨论和演进,是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及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同步的。不同时期,不同的管理需要,产生了不同的企业类型的划分标准。其中对市场主体按照其所有制性质、行业性质为标准进行的分类曾在企业分类中占据较长时间且较为重要的地位。

强调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固然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但在市场主体分类中对所有制概念的强化导致的政策结果是:所有制结构中具有“公”之属性的市场主体更多的得到了政策扶持,而“非公”市场主体则在政策中受到排挤。从多年的政策结果分析,那种以突出公有为主的单一所有制结构及其政策构成,不符合我国生产力发展所固有的多层级、不平衡的特点,必定从经济上阻碍多种经济形式市场主体实现共同发展的愿望。由于这种分类本身是带着“有色眼镜”区分对待不同企业和市场主体,这就事实上使得有些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的开始就处在不利的地位而导致不公平竞争。可以说,这是市场主体所有制分类根本弊端所在。同时,实践还证明,按所有制性质对不同对市场主体进行分类的做法影响时间越长,弊端也越突出。

工商行政管理视角下市场主体再认识的核心问题

工商行政管理视角下的市场主体再认识是我们工作的基础。这种再认识涉及到一些核心问题,如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行特点探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我们职能发挥及作用对象的内在规律;市场主体本质特征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未来市场主体培育及登记过程中的重点;而对现代市场主体分类的明确则使我们未来的制度设计更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

把握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行特点。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行的特点表现为市场主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平等性和竞争性。作为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这些属性之间又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一个没有法律赋予的自主权的单位只能是某些组织的附属物,构不成市场主体,更无法在市场经济中独立自主地运行,因而就不会具有独立性。而市场主体的独立性与平等性又相互关联且是正常市场交易的客观要求。可见,市场主体的独立性是其平等法律地位的基础,存在依附关系的市场主体间不可能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平等。

从工商行政管理视角看,对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运行特点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原因在于培育市场主体、发展市场主体、监督市场主体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重要功能,不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运行的特点,不清楚市场主体在市场经济过程中的运行特点反映着市场经济对于主体功能的内在要求,我们就不可能创建尊重和反映这种要求的一系列制度,我们的政策就有可能不利于市场主体在运行中坚持这些属性的要求,自然会直接影响到市场主体的运行效果。

对市场主体本质特征及界定的再认识。对市场主体的再认识离不开对市场主体基本特征的界定和描述。因为这种界定和描述不仅是理论概念上的探讨,更直接决定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未来市场主体登记范围、登记对象以及登记标准的把握,因而成为工商行政管理视角下市场主体再认识的核心问题。

目前对市场主体基本特征的研究应集中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强调市场主体在法律上具有民事主体资格及合法地位。随着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市场主体是否具有以及具有何种民事主体资格及法律地位的问题,不仅对市场主体自身,乃至对整个市场经济活动都发生着重大的影响作用。第二,把握市场主体的营利性本质特征。我们坚持营利性是进入市场的市场主体作为经营者的最本质的特征,意味着市场主体必须通过具体的业务活动获取利润,并将营利性作为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若离开了营利性,市场主体也就失去了作为经营者在市场中存在的资格。第三,强调市场主体资格及法律地位的国家认可。对市场主体进行登记注册和必要的审查,既可以加强国家对市场主体的宏观调控,保护市场经济中债权人的权益并实现市场秩序的稳定,也表明民事主体的资格需得到国家法律的认可或确认。

探寻现代市场主体分类的一般趋势。在现代市场经济监督管理体系中,按照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和责任形式对市场主体进行分类是各国共同的趋势,工商行政管理监管和一系列制度设计的总体思路也是突出现代市场主体的组织形式和法律地位。以企业分类来看,突出法律地位的分类,明确的是企业与投资者的财产关系与责任关系,这有利于保护市场经济运行中的投资主体。同时,从加强对市场主体监管的角度看,这种分类也有助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解决不同市场主体的法律资格及责任定位问题,因而符合市场经济和政府监管的一般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关于市场主体分类标准的理论探讨以及企业类型的划分问题上已经有了定论,但是现实中仍然存在着划分的双重标准问题,市场主体分类既有组织形式和法律地位的概念,也有所有制分类的影响,且这种划分所遗留的法律与政策的双轨运行等问题也长期存在。这种状况一方面反映出企业类型划分所具有的明显时代特征,同时也提示我们,未来我国市场主体准入制度的设计和工商行政管理的监管实践不应回避这一先天的缺陷,必须坚持突出市场主体特别是企业的法律类型和组织形式的分类标准,并以此作为法律和制度设计的基础。这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工商行政管理现实的需要。(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作者:赵韵玲

上一篇:致辞稿三篇下一篇:劳动作文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