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政治思想论文

2022-04-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章太炎是近代中国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对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学术诸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学术界对章太炎思想中的哲学、政治及学术思想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多样的研究,呈现出由浅入深及多样化的趋势,取得了诸多成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等学校政治思想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等学校政治思想论文 篇1:

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实效性之研究

摘要:当前,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以思想道德建设为主要内容,引领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育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大学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开拓创新,全面提高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实效性。本文分析了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现状,探讨了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实效性缺失的原因,并对提高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实效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校学生 政治思想教育 实效性

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始终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当前,我国大学政治思想教育的状况不容乐观,效果也不够好。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现状无法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的高素质人才的实效性之间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实效性所指的是实践活动预期目的和结果间的一种张力关系,主要表现在实践活动结果对于预期目的的实现程度。提高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实效性,这不仅是大学政治思想教育研究当中的一大理论问题,同时也是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当中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现状之分析

新形势下,因为受到家庭环境、个人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要比以往展现出更为多元化与复杂化的倾向。随着网络的应用和普及,导致大学不管是在地域上、空间上,还是在信息的交流上,非但没有和社会进行隔绝,反而更趋紧密。高校学生不再只是从书本与课堂上接受到政治思想教育,同时还受到来自于社会各方之影响,这样就能导致一些高校学生对于传统政治思想教育产生逆反心理。现在,高校學生学习方式与活动方式、价值取向都在逐渐变化,其学习兴趣与生活情趣变得更强,竞争意识与风险意识持续增强,表现出对高校基础设施、物质条件与教学环境等要求的提高,对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具有了新的需求。所以,目前的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方式已无法适应学生思想的现实需求。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健全、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与深入,市场经济中所具有的负面因素及西方国家的腐朽观念对于高校学生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突出,容易使大量高校学生头脑里的思想认识产生矛盾与冲突,甚至出现激烈的碰撞。一部分高校学生虽然对于我国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信心,但是,对于社会发展过程当中的部分问题依然存有疑虑与担忧。一部分高校学生的人生价值总体是趋向于不断进取,然而价值的目标并不高,价值判断上也不够准确;一部分高校学生强调了如何实现自身价值,但很少会考虑到祖国与人民的需求,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色彩过于浓郁;一部分经济困难的高校学生虽具有刻苦学习的精神,然而,对于勤工俭学较为挑剔,难以承担起个人应尽的责任。如果只是运用统一的政治思想教育方式去加强教育和疏导,收效甚微。在这一新的形势下,非常多的大学未能紧跟当前时代的发展的步伐。而且,高校未能对高校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提出分层与有针对性的目标,未能将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和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热点问题、提高高校学生的道德情操进行相互结合,也未能将教书和育人相互融合,未能实现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目标。所以,提高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实效性可谓是任重而道远。

二、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实效性缺失原因之探讨

(一)过于注重灌输的作用,导致政治思想教育沦为形式

所谓灌输理论,是列宁同志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所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认为一种理论难以自发地在大家的头脑当中产生,而是需要有意识地进行自觉自愿的灌输。我国高等学校在道德教育的方式上十分注重系统化教育与理论化传输,侧重于道德知识的讲授。在思想道德教育之中,概念、知识与理论讲解得很多,而外化为外在之行为十分少,觉得这样就能让高校学生得到良好的品德熏陶。而在实施上,往往会出现实效性不高的问题。因为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具有时间集中与观点鲜明的特点,十分容易对学生造成一种强迫性灌输的感觉,从而让容易出现困惑与喜欢质疑的那部分高校学生形成莫名的逆反心理,从而产生一定的障碍,以制约其对于相关道德要求的理解与内化。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已经影响到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切实效果。更为重要的是,过分注重这一教育方式,教师往往独断专行,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政治思想教育中的教条,学生缺乏参与性与实践性。这样一来,就很有可能培养出顺服的乖孩子,但是却无法培养起高校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之能力。这样,学生走出了校门,步入了社会,遇到问题时一般都难以适从。实际上,我国传统教育方式确定了每一位高校学生从小所接受到的教育是注重认知性的教育。所以,学生对于思想道德的认识一般均停留在认知的层面上。正面与显性的灌输教育已成为我国高校学生开展政治思想教育的良好传统及其巨大优势。但是,新时期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们一定要积极创新政治思想教育方法,从而跟上当前时代发展的步伐。

(二)教育内容和现实之间存在的反差,造成政治思想教育成效不高

当前,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向学生所灌输的几乎全部是正面的内容,讲的是大道理,开展抽象而空洞的说教,反之,对于改革开放进程当中出现的各种新矛盾与新问题,对于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就会尽量回避。即使涉及一些阴暗面,也难以从理性思维的高度作出科学的分析。即使在政治思想教育的过程中,费了很多精力去教学生怎样去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但是究竟怎样立德,学生所目睹的现实状况让政治思想教育的成效打了个折扣。高校学生在现实中所看到的是拜金主义与享乐主义的盛行,社会整体道德标准的下降等负面社会现象,而教育者却未能引导其合理地认识复杂的社会现实。所以,高校学生所接受到的教育内容和现实产生了极大的反差,导致学生对于政治思想教育的实效形成了困惑,从而影响到了政治思想教育的开展。

三、提高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一)明确科学合理的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目标

在明确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目标时,教师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实现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相互统一。落实中国特色的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目标,并不仅仅是社会现实发展的需求,而且也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性任务。高校政治思想教育者一定要将理想教育和现实加以结合。这肯定会让大学政治思想教育更加富有时代精神,而且也让高校学生群体更加乐意去接受,并有利于大学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合理开展。二是要兼顾目前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与追求个性发展要求的统一。在开展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过程当中,我们应当注重对高校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不仅要注重层次性教育与共同性的教育,而且还应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三是应当确定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目标,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与国家进步对于高校学生所提出的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是多种层次的人才,不仅在智能上有如此要求,而且在高校学生思想道德上的要求同样如此。在这一新形势下,怎样运用马列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武装广大高校学生群体的头脑,并持续强化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意识;怎样引导高校学生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荣辱观;怎样培养高校学生的自力更生与艰苦奋斗精神,把其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均为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目标之现实性依据。

(二)不断改革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方法

一是改革理论教育方法。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理论课作为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主渠道之一,承担着培养与塑造高校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职责。政治思想教育理论课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对于提高高校学生群体的政治觉悟与理论水平,提高其政治鉴别力与敏锐感,落实素质教育理念,培养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都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校中的政治思想理论课程教学过于注重教学的内容,却忽视了教学的方法,导致教学过程当中充斥着强烈的灌输倾向。所以,为了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我们一定要积极改进和完善教育方法,从而巩固政治理论教育课所具有的主阵地作用。二是强化实践教育方法。实践教育法是一种让高校学生能够亲身的体验与实践过程当中获得准确认识与深刻体验的方法。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忽视了对社会实践所进行的教育,从而导致教育和实践出现了严重的脱节。三是健全日常政治思想教育方法。高校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是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应当不断进行创新和拓展,从以年级为主的形式逐步向班级与社团为主的形式进行转变,从单一党组织教育往行政参与的形式进行发展。

(三)建立健全家庭、学校与社会一体化的政治思想教育模式

要加强与改进大学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以提高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实效,就应当实现家庭、学校与社会政治思想教育的一体化,不断落实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社会化。家庭教育是实施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前沿阵地,教育的内容将成为每一位受教育学生的经验而存在于人们思想发展教育的过程之中,对于人的思想将产生先入为主的积极成效,而且具有了权威性、亲和性与持久性。建立综合性的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模式,就应当充分发挥出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学校教育作为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最重要阵地,其主要特点为全面性、渗透性以及主导性,是培养高校学生世界观与人生观的主体。社会中不仅有流动着的课堂与活生生的政治思想教育素材,而且又具有将高校学生内心道德信念逐步外化为道德行为的环境,是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当中最为重要的实践环境。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实效性提升,难以离开社会教育对于家庭及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互补和参与。所以,构建起综合性的政治思想教育模式,能够优化各类教育环境与教育资源,让政治思想教育信息得到最大化的互动与交流,潜移默化地影响与教育高校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与道德信念,让高校学生不仅接受到知识,而且又能接受到教育,进而提升大学政治思想教育的实效性,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进步与发展。

(四)努力打造高素质的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者队伍

致力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队伍,这是强化与改进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提高其实效性的关键环节。高等院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队伍是强化与改进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重要组织保证,它主要是由高校党、政、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科学教师、辅导员以及班主任等所组成的。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队伍建设一定要依据专兼结合的原则,朝着专业化与专家化的方向发展。一是要强化对于这一支队伍的教育与培养,应当依据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精、纪律作风严等要求进行严格选拔。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类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与品德素质、作风及能力,让这一支队伍能够有过硬的本领来处理好各种新形势之下所出现的各类问题。二是必须严格要求这一支队伍,促使其真正实意地潜心到高校学生工作当中去,与学生一起摸爬滚打,在深入接触高校学生的基础之上,较为准确地把握住高校学生思想上的脉搏。三是对于这支队伍的职称评审、职务提拔等方面一定要坚决落实相关政策与规定。学校应高度重视与关心这一支队伍的建设,稳定其思想状况,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将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真正做好。

(五)全面落实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考核体系

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是对政治思想教育效果的一种反馈和反映。至于采取哪一种评估制度与量化机制,势必将会影响到道德教育的方式和成效。传统意义上的政治思想教育考核主要所采取的是单一的卷面测验方式,借助于填空、选择、判断及问答等题型,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给出和指定要求一致的答案。这一测评形式不仅造成了教师沿用应试教育模式来进行授课,而且还让学生运用背诵与默写等死记硬背的工具性学习形式来掌握思想政治知识,而未能真正领悟到社会规范的本质意义。仅仅从表面上来看,高校学生似乎已经学习到了一些价值规范,但是,在实际上,高分的背后隐藏着高校学生群体合理道德观和价值观的缺失。尽管其通过政治思想教育课堂了解到一些当今社会的价值规范,但是,却没有能够真正地理解以上规范存在的意义。所以,这就导致对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停留于感知的阶段上,未能经过理解和认同,更加难以谈上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工具性的认识和记忆,即使能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在考核当中获得高分,但是学生在实际的行为中却未必会真正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四、结语

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是高等院校各项教育当中最关键的内容之一。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性的概念,唯有切实树立整体性的政治思想教育理念,不断构建起整体性政治思想教育形式,才能持续提高大学政治思想教育的实效性。这将直接关系到高等院校政治思想教育的成败,同时也是不断强化与改进青年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重点。为此,我们一定要在深入分析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现状的基础上,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提高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成效。

參考文献:

[1]陈冲羚.从大学生“学而优则仕”看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新使命[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2]郭锦嫣.构建“生本”校园文化的研究与实践[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3]张敏.新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绩效评价现状分析[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4]杨宝琳.开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的探索与思考[J].巴音郭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

作者简介:

张春丽(1966- ),女,河南周口人,讲师,哲学学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责编 张翼翔)

作者:张春丽

高等学校政治思想论文 篇2:

章太炎政治思想研究综述

摘要:章太炎是近代中国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对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学术诸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学术界对章太炎思想中的哲学、政治及学术思想等方面都进行了深入多样的研究,呈现出由浅入深及多样化的趋势,取得了诸多成果。本文则主要选取章太炎政治思想的一些研究成果作一些总结,力图对章太炎政治思想方面的研究脉络做一个较为清晰的梳理。

关键词:章太炎;政治思想;研究综述

章太炎先生,原名炳鱗,字枚叔。一生经历了戊戌维新改良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两个历史时期,走过曲折的道路,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在民族危亡之时,毅然走出书斋,投身到社会的进步潮流中,将自己的一生和国家紧密联系起来。本文主要通过章太炎政治思想研究的时间脉络、具体政治思想的内容研究、章太炎政治思想的评价研究这三个方面的论述来完成对章太炎政治思想的研究综述。

一、章太炎政治思想研究的时间脉络

1949年以前,专门研究章太炎的文章可謂凤毛麟角,而这些不多的研究还主要集中于章太炎的学术成就,一般是在研究其他专题的过程中兼及于此,并没有深入和全面研究的专著和论文。因此这一阶段对章太炎政治思想的研究几乎没有。

1949年以后,学术界开始陆续发表对章太炎的研究文章。50-70年代,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对章太炎思想的研究集中在讨论他的政治思想及阶级属性。1961年举行的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上,对章太炎政治思想的争论达到一个高峰,学者们表达了不同观点。金冲及、胡绳武根据对章太炎政治思想的剖析,认为他是站在农村小生产者的立场上的;以蔡尚思、罗耀九为代表的另一部分学者,认为章太炎是属于地主阶级反满派的;而冯友兰、赵金钰等人则认为章太炎在辛亥革命时期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

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对章太炎思想的研究进入了一个高潮,出现了一大批专门研究的专著和论文。例如:《章太炎思想研究》、《章太炎生平与思想研究》、《章太炎思想研究》、《章太炎生平与思想研究文选》等。在这其中,对章太炎政治思想研究的成果进一步丰硕。例如:《章太炎政论选集》,所录以章太炎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后至1936年逝世前的政论为主,兼及带有政治主张的演说辞、宣言、通电、启事、书札、诗文、传记等,为研究章太炎的政治思想提供了基本资料;除此之外还有《章太炎政论选集》、《改良与革命的中国情怀:康有为与章太炎》等等。到90年代,学界对于章太炎政治思想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其政治思想的具体侧面,对章太炎政治思想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就。

20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今,这期间学术类专著的出版比较多,内容集中在哲学、佛学、国学三方面。例如:《真俗之境——章太炎佛学思想研究》、《章太炎讲国学》、《章太炎个性道德哲学研究》等。相对于上一阶段对章太炎政治思想的研究,本阶段对其革命经历及思想提得很少。

总体来说,学术界对章太炎政治思想研究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出以下特点:

1.由重点放在对其生平轶事与学术论著的收集和整理转变为对章氏思想的理解性论述;

2.由侧重于章氏的民主政治思想、经学以及史学方面的研究转变为对其史学、国学、佛学、哲学的研究;

3.由多以单篇论文的形式出现转变为专门性的论著。

二、章太炎政治思想具体内容研究综述

针对第一部分对章太炎政治思想研究的时间脉络的整理,可以得出:建国后到九十年代末是章太炎政治思想研究的黄金阶段,在这一阶段,学者们对章太炎政治思想的研究也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为: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学者们争论的主要是章太炎政治思想的阶级属性问题。80年代后,有学者继续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认为辛亥革命时期的章太炎是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90年代,学界集中于研究章太炎政治思想的具体侧面,比如变法思想、民主共和思想以及国家、地方政权的学说、民族主义思想。

(一)对章太炎政治思想阶级属性问题的研究

1.章太炎是农村小生产者的政治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至六十年代中期,史学界集中运用阶级分析方法探讨章太炎的政治思想及其阶级属性,特别是在1961年举行的纪念辛亥革命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上,章太炎被作为重点,不同看法之间展开了争鸣。以金冲及、胡绳武为代表,认为章太炎的思想反映了农民小生产者的利益。他们从剖析章太炎的政治思想入手,论证其阶级属性,认为辛亥革命时期章太炎突出的政治主张是抨击封建等级制度和批判资本主义的代议制度,主张限制政府的权力,采取各种措施保证平民应享的权益,因而只能说他是站在农村小生产者----农民群众的立场上,成为他们的政治代表。

2.章太炎是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

除了认为章太炎是农村小生产者的政治代表外,史学界还认为章太炎是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对此,学者们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治、经济、社会理想这三方面。政治上,章太炎对中国实行议会制持偏激的否定态度,称议会是‘高货兼并之家”所控制的机构;主张宪法由通晓法律的知识分子制定,以避免国家大权为大资产阶级所把持。在经济上,章太炎着眼于保护小资产阶级的利益,限制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剥削。在社会理想上,章太炎在《社会通诊商兑》一文中将幸福社会描绘为一个工作自由、经商自亩、耕种自由、以个体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小资产者的社会。

3.章太炎是地主阶级反满派

建国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史学界一直认为章太炎是地主阶级反满派。有的学者甚至武断地认为,章太炎从事革命活动专门提倡单调的“种族革命论,而极少宣传民主革命的理论”。文革之后,学术界对章太炎的反满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李时岳认为章太炎的“种族革命论”虽然反满,但倾向于近代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性质。陶绪和沈雨梧对章太炎的反满问题作了系统的研究,一致认为他的反满言论有一个逐渐纠正、补充、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不能以他早期的一些反满言论来定性为种族复仇主义者,他在后期能从排满出发,逐步把视野扩大到整个亚洲各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联合斗争之中,反映了他民族主义思想认识的提高。

4.章太炎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

章太炎很少有民主主义思想,常以保守“国粹”自居,反对欧美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和文化观念。以冯友兰、赵金饪为代表,认为章太炎在辛亥革命时期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冯友兰在《章太炎在<民报>时期的哲学思想》一文中指出,章炳麟在当时作为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先进分子,开始向美、法资产阶级革命寻找自己的理想,为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经济要求和政治需要服务。赵金钮在《论章炳麟的政治思想》一文中提出,章炳麟在辛亥革命酝酿时期主要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他的思想体系中虽然也包含封建主义因素,但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所占的比重最大,对社会的影响也最显著。

(二)对章太炎具体政治思想的研究

1.变法思想

长期以来,史学界把戊戌时期章太炎的变法思想仅当作康有为思想的一个翻版来看待,李泽厚在《剖析章太炎》中就有所体现,后来朱琳、韩伟利还专门撰文,认为章太炎的政治思想在戊戌时期基本上是从属于康、梁等改革派的。王玉华针对这种情况,在《戊戌变法时期章太炎变法思想评议》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从三个方面论证了章太炎变法思想的特点:认为章在戊戌时期的变法思想是介于维新派和顽固派之间的,独具特色,而且章氏在这一时期的变法思想基本上奠定了他以后对中国政治进行思考的思路,章太炎在辛亥时期的政治思想是直接承继他在戊戌时期的思想而来,其内在精神是一致的。

2.民主共和思想

关于章太炎的实现民主共和、建立国家政权的思想,学者们的观点基本相同,大都认为他根据中国历史发展自身的特点,反对照搬西方的代议制度,提出了自己的一套主张,但是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还存有争议。王瑞、田立认为章太炎在建立民主共和的国家政治体制方面,设想了四权分立的共和政体。而王玉华认为,章太炎主张根据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创设的有别于西方诸国的“第三种”共和政体,是以五权分立与制衡为其运作形式,以“损上益下”、“抑强辅微”为其内在精神,充满了浓厚的“民粹主义”色彩。尹正萍在《章太炎国家政权思想论》中认为章太炎首先提出的是建立四权分立的政体,后来是受孙中山的影响,提出了五权分立的原则。

3.国家学说和地方政治思想

针对这一点,姜义华和王玉华对章太炎的国家学说和地方政治思想进行了研究。二者共同认为章氏的思想经历了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有很大的起伏性,姜义华认为章太炎的国家学说倾向于自由主义政治组织学说,而王玉华认为章太炎在援引西方宪政思想的同时,注重对传统的因袭,强调政治运作的效率与政治秩序的稳定,所以他的思想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不断徘徊,有浓厚的多变色彩。除此之外,还有学者认为,章太炎国家学说以否定代议制为起点,以消灭国家进入“五无”境界作为终极目标,以民选总统、四权分立、临时集议为创建国家的现实方向,虽带有乌托邦的色彩,但它把矛头指向封建专制,传播了民主共和的思想,以其爱国性和创造性奠定了章太炎作为近代国家学说史上杰出思想家的地位。

4.民族主义之“排满”思想

对于辛亥革命时期章太炎的民族主义思想,过去一般认定,其内涵是“排满复汉”,目标是颠覆清政府,带有狭隘的大汉族主义色彩,尽管在辛亥前后有所变化,但终未跳出“种族主义”的框框。有的论者对此提出商榷,认为章太炎的民族主义在辛亥革命前虽具“排满”的倾向,但这并不是基于传统的“夷夏之辨”,而是出于对清军入关的屠城掠地的痛恨,形为“反满’,实为反封;辛亥革命后,他的民族主义由反满转为反对投降卖国,反对君主专制,反对民族压迫,这些不尽相同的内涵联系起来,达到了当时的先进水平。至于章太炎民族主义思想形成的时间,有的论者认为:1897—1900年间,章氏虽有变法改制言论,但已提出“光复”、“逐满”,其民族主义思想渊源于《春秋》“夷夏之辨严于君臣”的大义,萌发于对亡明痛史的潜研过程,至第二次东渡日本前已完成反清立场转变。有的论者则认为:在1897—1900年间章的民族主义尚未具“排满”的内容,只是在变法失败的刺激和义和团运动的推动下,并经历1899年至1901年两次东渡日本才逐步确立了其排满的立场。

三、章太炎政治思想评价研究概述

章太炎是近代中国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和经学家,他对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学术诸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史学界对他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局部思想评价到总体综合分析的过程。迄今为止,这一研究过程仍在继续发展。由于章太炎本身及其所处时代的复杂性,更由于论者所持的评价尺度和探源溯流的途径不尽相同,因此,对章太炎的历史评价自然也就褒贬不一,臧否相悖。现将研究结果做以下论述。

对章太炎政治思想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对其晚年政治思想的评价上,而其晚年的政治思想,学术界一向忽视,甚至全盘否定。这主要是针对章太炎在晚年时所主张的“联省自治”,参与反共。鲁迅先生说他这是政治上倒退,思想上颓唐,学术上僵化的表现。对于这一点,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一部分学者认为鲁迅先生称章氏是“退居于宁静的学者”是有充分史实根据的,即便在当今这种认识还是可取的;另一种意见则不同意这种长久以来流行的关于章太炎晚年思想“倒退颓唐”说,提出“经世济民”说。他们认为:“联省自治”是当时众多学者的公意,并非章氏首倡,由个人性格和处境决定,受赤俄搞外蒙“独立”的刺激,在军阀包围和拉拢下,章屡言“反赤”,但他并不反对把共产主义作为学理加以研究;其晚年论学基于中国病因和对道德文化的认识,并未偏离早期救治时弊的学术宗旨,他关心国家政治,憎恨蒋介石,探求经世济民之道。

总之,这些学者认为晚年章太炎虽不如辛亥革命时生气勃勃,但也决不是个“退居于宁静的学者”,鲁迅回忆太炎先生的文章,是鲁迅逝世前一周写的,有些评语可能缺乏斟酌。除此之外有的学者还提出“读经治史,保存国性”说 ,认为章太炎晚年未必陷入思想上颓唐,学术上僵化的境地;他主张读经,是由于相信中国的病因在于道德文化,希望通过读经治史,保存国粹;他晚年所论述的唐代为何轻经学又用经学的矛盾,宋儒重礼教而明儒不讲礼教的差异,以及从学派和学说的角度对国学发展历史的考察,都是他中年以前没有说过或语焉不详的新见解。

综上所述,这些年来对章太炎政治思想的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不仅成果数量多,而且在多个领域都出现不少有创新意义的研究,使章太炎的历史面目得以越来越清晰。但同时还存在一些尚待发展充实的环节,虽然对他政治思想研究的范围大大拓展了,但对这些思想侧面的研究深度还有待于加强;另外,对章太炎晚期政治思想的特征、表现及定性定位问题的研究也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我们期待着对章太炎的研究能够获得突破,以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林庆元.章太炎是小資产阶级[ J].历史研究, 1985,(4).

[2]朱琳,韩伟利.略论章太炎1900-1908年这一时期的思想[J].青海师专学报, 2003, (2).

[3]王玉华.戊戌变法时期章太炎变法思想评议[J].江苏社会科学, 1997, (1).

[4]王瑞,田立.试论章太炎民主共和的直接民权思想[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学报, 1995, (2).

[5]王玉华.章太炎共和思想论[ 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2, (3).

[6]尹正萍.章太炎国家政权思想论[ J].浙江学刊, 2002,(5).

[7]姜义华.论章太炎的国家学说及从政实践[J].天津社会科学, 1994, (5).

[8]王玉华.章太炎地方政治思想论[J].历史档案, 1999,(2).

[9]陶绪.章太炎的早期民族观[ J].湘潭大学学报, 1995,(6).

[10]陶绪.论章太炎在同盟会成立后的民族主义思想[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1996, (1).

[11]沈雨梧.章太炎反满反帝思想新论[J].浙江师大学报,2001, (6).

作者简介:姚梦(1995.3- ),女,汉族,籍贯:山西运城人,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中外政治制度,研究方向:中外政治制度。

作者:姚梦

高等学校政治思想论文 篇3:

基于双重职责视角的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原则研究

摘 要:在高等学校教育工作中,辅导员的学生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管理学生事物和政治思想教育等,其承担的双重的职责。而这两种指责之间,既统一又独立,因而很多高校辅导员的学生工作往往会出现混乱职能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高校辅导员对于管理学生事物与政治思想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没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从而导致了学生工作常常出现一些问题。因此文章基于双重职责视角,对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的原则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而详细阐述了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原则的内容。

关键词:双重视角;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原则;研究

一、高校學生事务管理与政治思想教育之间的对立性

(一)两者的评价标准与作用对象不同

我国在展开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时,其主要的方向为共产主义,其思想品德对人产生直接的作用,同时也是培养人的政治素质以及思想素质的重要活动。因此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以学生们的精神世界为主要的对象,其开展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们满足社会需要,以及达到一定阶级的品德思想。通过对党的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开展的历程回顾,其始终强调的是: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大学生不仅是接班人,也是主力军,因此必须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成才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与立足点。因此高校的辅导员需要对学生的实际生活予以更多的关注,同时对其心理变化以及品德思想发展的轨迹予以了解,从而引导学生们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而学生事务管理则指的是高校内部的工作人员、组织机构以及相关部门等,管理学生们所有的非学术性事务的工作,其中就包括学生问题管理、管理违纪、评优评奖、宿舍与园区管理、心理辅导与咨询、就业指导以及资助管理等活动。任何的管理工作都蕴含着有关法规以及法律制度的约束,而管理学生事务的一系列活动,更是需要对管理规定以及法律条款进行严格遵守,即采用各种制度规章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因而学生的行为则为作用的对象。

(二)两者的工作手段与逻辑基点不同

在高校辅导员的学生工作中,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开展的目的是改造学生的世界观、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以及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展开工作的过程中,对于学生认识活动中存在的主观上以及客观上的矛盾,必须先予以解决。在对高校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过程中也是如此,一般学生们的内在认识活动的需要则是其开展的逻辑基点,同时也是认识活动中,主观与客观上存在的矛盾。在此基础上,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展开不仅需要灌输理论知识,同时还要采用塑造、鼓舞以及引导等方法。高校辅导员需要在实践中,引导学生通过真理的寻找,使其塑造完善的个性与品格,并将认识活动中存在的各种矛盾意义解决,这样才能将教育的发展功能充分的发挥出来。而学生事务管理的逻辑基点则是用一定的规范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控制,并在学生自治权、教育中的部分管理权,以及国家有关法规的法律授权等的基础上,合理约束和控制学生的行为。

二、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与政治思想教育之间的统一性

(一)前者对后者具有一定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高校学生围绕利益选择展开各种活动。而学生事物管理的开展主要针对的是高校的全体学生,其与学生的各方面都有所涉及,同时对学生的个人利益也非常的关切。因此该项工作的开展,会对学生认同学校宣讲的教育价值观的程度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在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在学生的个人需求以及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管理工作展开的落脚点以及出发点,对学生予以适当的关心和严格的要求,同时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促使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取得良好的成效。

(二)前者是实现后者目标的有效载体

目前在高校辅导员的学生工作中,政治思想教育的目标,除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展开教育工作之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将其转化成一定的社会实践,这样才能促使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实现其真正的目的和意义。而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其作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发挥效能的主要载体,能够将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与政治思想教育有机的联系起来。因此在实践的过程中,高校辅导员需要在管理学生事务的过程中,将政治思想工作的内容纳入进去,并采用一定的规章制度以及纪律,对学生的行为予以规范,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

(三)后者为前者的工作的提供方向

随着高校多年的发展与改革,目前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学生事务管理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由于受到制度变革以及历史传统的影响,目前高校辅导员在管理学生事务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在管理学生事务的过程中,辅导员将其看作是技术性或者事务性的工作,且仍然以上级命令下级的方式来作为管理的理念,且以管理者为主题,强调的是学校、社会以及国家稳定安全的重要性,对于学生的诉求也没有进行充分的考虑,因而造成了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不能很好的实现。目前在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展开的过程中,立德树人是其根本任务,而高校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则是管理学生事务发展的主要方向。首先,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能够为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提供一些理论上的有效支撑。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将立德树人这一任务根本牢牢把握住,并帮助大学生将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等各方面的问题解决好,促使其成长为对人民以及社会有用的人才。其次就是政治思想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管理学生事务的工作获得发展和创新,从而为其提供开展的方式方法。

三、基于双重职责视角的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的原则

(一)区分两者性质,采取不同的方法开展工作

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与政治思想教育这两项工作,在类型以及性质上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实际开展学生工作的过程中,对于实际问题要进行具体分析。首先,辅导员需要对学生工作的性质与类型进行合理的区分。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主要偏向于心理疏导、道德教化、思想引导以及政治学习;而管理学生事务则侧重于管理和控制学生的行为,即高校依法进行的民事管理、行政管理以及学生自治管理等。在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企业存在一定的管理,但其需要一定的监督、组织以及计划。同时这种管理与管理学生事务又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因此包含在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氛围内。其次,辅导员在开展学生工作过程中,对于性质不同的工作,就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一般而言,在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辅导员要多采用引导、激励以及鼓励的方式,而对于强制性的、处罚性的方式要慎重使用。总体而言,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开展所遵循的原则,则是管理學生事务必须遵守的原则。需要注意的是:在管理学生事务的过程中,不能采用育人的方法而导致起失去一定的原则,或者育人的过程中,采用的管理方法不能导致其失去一定的灵活性。

(二)现实问题与思想问题的解决相结合

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思想问题,而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则是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要途径,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解决学生存在的现实问题以及思想问题。在实际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高校辅导员通常都不能将两者的关系进行正确的处理,即经常出现过分强调提升思想觉悟以及教育说教,这样就会导致出现“道德要求的过分拔高,促使其变得高不可攀,且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落实,同时也很难将其社会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因此人们也会丧失自愿自觉的践行道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某些人还会产生一定的逆反心理。”有时还会出现认为只要解决了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就能自然而然的解决思想上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正确方法就是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首先要对高校学生加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世界观的教育,并引导学生使用这些理论解决遇到的现实问题,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其次就是在对现实问题加以解决的过程中,还需要对思想上的问题加以解决。即在帮助学生们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深入浅出将道理讲给学生们听,促使他们能够对政治思想教育有一定深刻的感受,同时达到满足自身的价值需求的目的,从而实现自身思想上的升华。这样一来,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高校辅导员的学生工作才能真正的实现其实效性以及针对性。

(三)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置于首位的原则

高校教育开展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则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们形成健全的人格,以及良好的品德思想。任何实践都离不开思想的导向作用,而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则决定了学生们成长成才的效果。因此,高校辅导员在展开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将遵循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置于首位的原则,要做好政治引导以及思想教育两方面的工作,这样才能有效的避免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成为管理学生事务的附庸或者工具。高校的辅导员要采用最新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来帮助大学生们武装头脑,这样他们的思想才能更加的鉴定。而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辅导员要注意采用适应学生个性特点的话语以及形式,进行基本理论以及最新成果的教育,并且还要将这些理论政治教育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这样学生们才能真正的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行动者、信仰者。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双重职责的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的原则,首先是要针对工作性质的不同,采取针对性的工作方式和方法,其次就是将解决现实问题以及思想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促使学生能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和进步。最后将始终要将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置于学生工作的首位,并将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导向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工作的开展取得良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张翠.双重职责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原则探析[J].高教学刊,2016,16:202-203+206.

[2]李晓娟.高校辅导员工作学基本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2.

[3]黄燕.文化视野下的中美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4]李洪波.基于演化视角的高校辅导员管理研究[D].江苏大学,2010.

[5]陈正芬.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13.

作者:李芳

上一篇:财经高校学生管理论文下一篇:数字图书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