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学提纲

2024-07-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学提纲(精选8篇)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学提纲 篇1

第一讲

职业道德概述

一、道德的内涵及社会作用

1、道德的含义

P1(可从四个方面理解P2-3)

2、马克思主义的道德本质观

P6(1)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

(2)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

(3)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3、道德的本质 P15

4、道德的特点 P15-16(1)特殊的规范性

(2)独特的多层次性

(3)广泛的社会性

(4)更大的稳定性

5、道德的社会作用 P21(论证、教育、调节、认识)

6、道德的起源、发展及其规律 P24-45

二、职业道德的内涵

1、职业 P48(1)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社会所承担的一定的职责和所从事的专门业务。

(2)人的生活分为家庭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人的一半生活是在职业生活中渡过的。如军人、教师、医生、护士、法官等。

2、职业道德

(1)概念

P48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2)特点

P49 一是范围上的有限性。表现在两方面,成人的意识和行为;从事本职业的人群。

二是内容上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是世代相袭的职业传统,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三是形式上的多样性。因行业而异。(3)形成与发展 P49-53 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表现为风俗、习惯上的差异以及相互交往中的所谓惯例。形成于奴隶社会时期。表现在奴隶主和自由民之间,奴隶是不具有职业道德的。

发展于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时期。封建社会的职业道德受家长制的等级观念的影响,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一面;资本主义社会的职业道德大都受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

3、社会主义职业道德(1)形成与发展:P54

首先,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客观要求产生的。

其次,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在社会主义道德原则指导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在批判继承历史上优秀的职业道德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特征:P55

第一,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第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第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达到了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相结合的高度自觉性。(3)作用:P57 第一,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第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能够促进社会生活的稳定。

第三,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是促进劳动者自我完善,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途径。

三、教师职业的道德意义

1、教师职业是人类最古老的职业之一 P58(1)原始社会印第安人在部落选出新酋长后,由专门的人给其说教前酋长们的立功与办事的情况(2)我国原始社会氏族部落把有经验的老人供养在家里专门从事教育学生的工作(3)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实行的“以吏为师”、“官师合一”政策等(4)随着学校的出现从事教育的专门教师就出现了

2、教师职业是一种崇高神圣的职业 P59(1)在封建社会荀子把天、地、君、亲、师并列在一起

(2)汉代的思想家杨雄将教师看着人们的楷模:师者,人之模范也。(3)当代人们对教师的称赞: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伟大的职业

3、教师职业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P61(1)教师的劳动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着直接而重要的作用。传播文化、启迪智慧、精心育人、创新知识(2)教师的劳动对社会物质文明建设起着间接而巨大的作用。

(3)教师的劳动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影响人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

4、加强教师道德修养的必要性能 P66-(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完成教师崇高职责和历史使命的需要

(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迎接21世纪挑战的需要。信息化、国际化、成熟化、学会关心(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要求

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师职业道德

1、教师职业道德受市场经济双重效应的影响 P71(1)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对教师人生价值取向的影响

(2)商品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对教师职业道德影响(3)商品生产、经营的利益驱动原则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

(4)市场经竞争特点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

2、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须树立正确的观念

P74(1)开拓创新的观念

(2)义与利统一的观念

(3)竞争与协作统一的观念

P82

(4)公平与效率统一的观念 P86(5)优胜劣汰的观念

(6)自主自强的观念

(7)廉洁奉公的观念

3、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须处理好几种关系

(1)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尊重、关心、合作)

(2)贡献与索取的关系(社会本位论的价值观:贡献应大于索取;个人本位的价值观:索取大于贡献。应力求贡献与索取的有机统一)

(3)人生与金钱的关系(人不可能没有钱,但人也不可能完全等同于钱,要争取正当的、合法的利益--金钱)

第二讲

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与功能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一般本质

1、教师职业道德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 P93(1)社会经济关系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客观物质基础

(2)社会经济关系对教育的目的和人才模式的影响,必然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道德素质(3)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引起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与变化。

2、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由教育劳动的本质和目的决定

P96(1)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劳动,是教师职业道德赖以产生和生存的物质基础

(2)教师职业道德作为相对独立的道德意识,反过来对教育活动以至整个社会活动又具有能动作用。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本质

1、教师职业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上层建筑 P98(1)上层建筑是通过政治、法律直接为经济基础服务的,而教师的职业道德是通过培养人才间接为经济服务的

(2)明确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性就要做到两点:一是要弄清教育过程中教师所处的复杂关系地位明确教育中的各种关系;二是自觉加强道德修养

2、教师职业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P100(1)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等

(2)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具有正确的教育观和忠诚教育事业的责任感

3、教师职业道德是从教育活动的特殊利益关系中引伸出来的 P101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

P104(1)教师职业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要求教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全心全意为培养、教育学生服务,自觉地遵守各项道德规范

(2)教师职业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上层建筑,要求教师明确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目的,正确处理教育劳动过程中各种道德关系,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

(3)教师职业道德最核心的本质是给学生以实际教益,具有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态度和行为,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四、师职业道德的基本构成

1、教师职业理想 P105(1)理念: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逐步成长为教育专家(2)要求:热爱学生、献身事业、维护尊严、提高素养

P54

2、教师职业责任

P109(1)理念:把教师的职业责任看成是教师的道德义务(道德义务P57)(2)要求:对学生、家长、社会和教师集体负责

3、教师职业态度

P112(1)理念: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待一切教育活动

(2)要求: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自豪的使命感、乐于吃苦的奉献精神

4、教师职业纪律

P116(1)理念:自觉、模范的遵守教师纪律

(2)要求:强化教师意识、学习有关规定、恪守教师纪律、持之以恒一点一滴

5、教师职业技能

P119(1)理念:要具有学者和专家的职业内涵

(2)要求:通识知识博、专业知识精、教育科学懂、创新能力强(木字型结构)

6、教师职业良心

P122(1)理念:具有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我评价能力

(2)要求:具有高尚的师德、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应有的自尊、自爱、知耻心

7、教师职业作风

P126(1)理念:要有良好的职业作风

(2)要求:事实求是、坚持真理;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忠诚坦白,平等待人;发扬民主,团结互助。

8、教师职业荣誉

P130(1)理念:要具有教师职业的荣誉感

(2)要求:履行道德义务、掌握职业技能、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条件

1、客观基础--教育劳动实践中所反映的利益关系P134(1)教师利益

(2)学生利益

(3)教师集体的利益

(4)社会教育事业的利益 在利益的冲突中起调节作用的有:法律、道德、宗教

2、社会条件--受一定生产关系和阶级利益的制约

P137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以及其体现的阶级利益所反映出的教师职业道德是不同的3、文化传统--历史借鉴与优秀遗产的继承 P140

六、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1、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

P143(1)劳动对象的特殊性--学生

(2)劳动目的的明确性--培养人

(3)劳动手段的示范性--人格因素(4)劳动关系的复杂性--人际关系

(5)劳动性质的创新性--创造性劳动

2、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P147(1)道德意识要求高(道德意识是指道德观念、情感、意志、信念和理论体系)(2)道德行为示范性强(3)道德影响范围广

七、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功能

1、调节教育过程

P162(1)教师与教育事业的关系是教育过程中的基本关系(态度的影响作用)(2)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教育行为的具体体现)(3)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还涉及到其他方面的关系

2、引导、教育学生

P165

3、促进、影响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

P168

第三讲

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规范与内化

一、确立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理论依据

P170

1、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必须反映教师劳动的特点

2、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必须符合当代社会经济政治的要求

3、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必须在教师道德规范体系中占主导地位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三原则

P172

1、社会主义原则

(1)这一原则反映了当代社会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利益

(2)这一原则从整体上直接回答了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

(3)这一原则直接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

(4)这一原则是区分道德类型的行为标志

2、集体主义原则 P174(1)这一原则能反映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根本要求(2)这一原则能正确解决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3)这一原则能调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出现的矛盾

(4)坚持集体主义原则必须反对个人主义

3、人道主义原则

P191(1)历史考察(2)客观依据(3)基本要求:尊重、理解和关心受教育者

三、教师与教师职业关系中的道德规范 P200

1、热爱教育,勇作奉献

2、教书育人,尽职尽责

3、严谨治学,提高教学水平

4、以身立教,德识统一

四、教师与学生关系中的道德规范 P211

1、热爱学生,严格而科学地要求学生

2、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3、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师生关系的调节

4、在教育活动中体现平等、尊重、理解

五、教师与其他人际关系中的道德规范 P221

1、处理好教师之间的关系

(1)互相尊重、团结合作(2)以集体利益为重,以支持为前提(3)建立新型的协作关系

2、处理好领导之间的关系

(1)尊重、服从领导,忠于职守

(2)关心、热爱学校,为学校的发展出力献策

3、处理好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

(1)尊重家长、文明接待(2)平等交往、听取意见

(3)与人为善、事实求是

4、处理好社会交往中的各种关系

(1)为人师表、遵守公德(2)平易近人、情操高尚(3)甘为人梯、乐为他人(4)谦虚勤奋、以人为师

六、教师言表风纪的道德要求 P231

1、教师的语言要求

(1)语言要规范

(2)语言要精练

(3)语言要准确

(4)语言要生动

(5)语言要纯洁

2、教师的仪表要求 P234(1)在仪容上注重视觉和味觉的塑造(2)在服饰上注意整洁、典雅、大方,与环境和职业特点相符(3)在举止上要谦虚礼貌、不卑不亢、不粗野专横,动作要得体

3、教师的风度要求 P236

风度是以人的全部生活姿态所提供给他人的一种综合形象。

(1)内在素养和外在行为、仪表的综合反映(2)学识渊博(3)行为稳重(4)态度可亲(5)仪表端庄

4、教师的法纪要求 P238 遵纪守法

七、教师职业道德内化的意义 P245

1、教师职业道德内化的内涵:

(1)把社会对教师道德的要求转化成教师个体的内在需要(2)把社会道德的约束力量转化成教师的自觉行为

2、意义:

(1)是教师职业道德由他律向自律转化的过程(2)是教师道德人格完善的重要环节(3)是实现教师现代化的需要

八、教师职业道德内化的过程 P250

1、提高教师职业道德认识

2、培养教师职业道德情感

3、坚定教师职业道德的信念

4、锻炼教师职业道德的意志

5、培养教师职业道德行为

九、教师职业道德内化的条件 P262

1、社会道德教育

2、个人道德修养 P266(1)慎独(2)严于解剖自己(3)防微杜渐,积善成德

3、自我道德评价 P275(1)在评价的根据上坚持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性 202(2)在评价的标准上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的结合,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和规范,体现教师职业道德的素质(3)在评价的方式上将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结合起来

十、教师职业道德内化的特点 P283

1、义务

(1)概念 P283

义务是指个人与他人和社会应尽的责任,它包括政治、法律、职业、道德义务等。道德义务是指一种自觉无私地对他人、对社会所负的一种道德责任,也是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对人们行为的要求。(2)道德义务的分类

一是对社会、对人类应尽的义务,如爱祖国、维护世界和平等 二是对他人应尽的道德义务,如工作中遵守职业职责等 三是对自己应尽的义务,如自尊、自爱、自重等

(3)义务对教师道德内化的作用:提高教师遵守社会道德的自觉性,使道德义务升华为道德责任,成为一种内在心理需求

2、良心 P285(1)概念:

良心是对道德义务的自觉意识,是一种蕴含于人们内心深处的使命和职责。教师良心是教师对社会提出的一系列道德要求的自觉认识,是个人对学生、集体和社会自觉履行职责的道德责任和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道德评价的能力。

(2)良心对教师职业道德内化的特殊作用

一是行为前的定向,能帮助教师选择正确的道德行为 二是行为中的监控,能起自我控制和监督作用

三是行为后的评价,对自己行为的结果和影响起评价作用

第四讲

教师道德的个性品质与行为选择

一、教师个体道德及其素质的内涵 P296

1、个体道德的本质

(1)是个体对道德的需要,是社会道德内化到个体道德中的结果(2)其表现形式为内在的道德心理和外在的道德行为

2、个体道德和社会道德的关系

(1)个体是社会道德的基础,是社会道德的具体反映

(2)个体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实施主体,社会道德是个体道德的社会条件(3)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既有共同性,又有独立性

3、教师的个体道德

(1)概念:是指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处理个人和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利益的行为习惯和习性,是一定社会和阶级的教师道德规范在教师个体身上的体现。

(2)要求:第一,热爱教育事业,对教育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第二热爱和尊重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第三言行一致,以身作则;第四业务能力过硬,具有广博深厚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第五注意教师的言行仪表。

4、教师的个体道德素质的要素

(1)品格因素(2)能力因素(3)知识因素(4)情感因素

5、教师的个体道德素质的特点

(1)稳定性与发展性的辩证统一(2)内在性和现实性的辩证统一(3)同一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

6、教师的个体道德素质的修养与提高

(1)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现代性的教育观念

(2)要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磨练自己的道德品质(3)不断学习、探索、创新,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素质

(4)要勇于接受批评、敢于自我解剖

二、教师个体心理素质对职业道德的影响

1、教师个体心理素质的要素

(1)个性心理倾向: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其中主要的有教育动机、教育理想、教育信念(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2、教师个体心理素质的特点

(1)先天性和可调节性(2)稳定性和可塑性(3)相对独立性

3、教师个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1)形成良好的教育感情(2)培养崇高的教育信念(3)调节气质(4)养成性格(5)锻炼能力

三、教师个体高尚人格的塑造P326

1、人格

P327

2、道德人格 P339

3、理想人格 P344

4、教师高尚人格的力量 P359

5、教师人格的塑造 P362

四、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机制

1、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界定 P364(1)指教师道德行为的价值取向

(2)从行为过程看,既包括动机、意图、目的的选择,又包括方向、过程、结果的选择

(3)从行为的主体看,既包括内在的因素,如认识、情感、意志等精神活动,又包括外在的因素,如行动、交往、调节等道德实践活动

2、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心理机制 P366(1)知、情、意、行的心理反映

(2)个性心理倾向:如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3)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3、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社会机制

P370(1)社会道德的价值取向对教师道德行为的影响(2)教师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对教师道德行为的影响

(3)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冲突对教师的影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的影响)

五、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自由与责任

1、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社会自由性 P375(1)教师道德行为的选择受社会发展和结构的影响(2)教师道德行为的选择受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的制约

2、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意志自由性 P377(1)能动性对意志自由的影响(2)主动性对意志自由的影响(3)客观现实对意志自由的约束

3、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责任 P380(1)意志自由是选择的前提,责任是选择的结果(2)选择和责任是一致的或密不可分的

六、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实现

1、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标准 P384(1)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2)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3)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的统一

2、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规定性 P388(1)自主性(2)自决性(3)自控性

3、教师道德行为选择的过程 P390(1)道德动机的选择(2)道德目的的选择(3)道德手段的选择

七、教师道德行为选择能力及培养 P393

1、选择能力的内涵

(1)比较力(2)分解力(3)鉴别力(4)取舍力(5)自组织力

2、选择能力的培养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学提纲 篇2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 被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自2001年12月11日, 我国已经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WTO)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并完善。一方面, 为我国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提供了越来越坚实的物质保障, 另一方面, 也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和广大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因此, 在目前的新形势下, 如何进一步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影响, 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是广大教师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在当前形势下,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热爱教育事业, 发扬敬业精神

热爱教育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 常言道“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教育事业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 热爱自己从事的职业。教师所从事的工作, 即是艰辛的, 又是意义深远的。只有热爱本职工作, 热爱教育事业, 才能克服困难, 才能在艰辛的劳动中体验到无穷的乐趣。作为教师, 必须爱护学校、关心学校的发展;热爱自己的专业, 能够钻研自己的专业, 不断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热爱学生, 关心学生的发展,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知识保障和指导。教师的工作是清苦的、也是平凡的,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良心活”。正是这样, 教师需要以恭敬、严肃、负责的态度对待工作, 一丝不苟, 兢兢业业, 专心致志, 这就是一种敬业精神。作为教师, 我们需要热爱教育事业, 需要认识到, 教师的工作虽然辛苦, 但是如果没有教师的辛勤付出, 就没有学生的茁壮成长, 就不能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教师是“蜡烛”, 教师是“春蚕”, 他是人生的基石, 他是伟人的梯子。只有对教师的职业有了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 具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 安于清贫的“粉笔生涯”, 才能做好本职工作。以笔者为例, 笔者从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博士毕业以后, 留校在图学部教学, 教授《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课程。制图课是工科学生的基础课和骨干课, 是学生以后从事工程研究进行交流的“语言”。笔者毕业以后, 积极调整心态, 尽快适应教师身份, 努力钻研课程内容, 跟随老教师听课, 学习讲课内容及讲授方法。在自己授课过程中, 热爱自己专业, 钻研教学方法, 积极参与学科建设, 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爱岗敬业, 通过不断努力, 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修养, 得到了学校和学生的一致好评。

三、刻苦钻研,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教育水平的高低, 取决于教师劳动的质量。教师热爱教育事业, 拥有敬业精神, 这从思想上为做好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但是“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要想做好本职工作, 还必须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储备, 这就要求我们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随着科技的发展, 社会需求不断变化, 新知识和新课程不断涌现, 教师必须要有创新精神, 刻苦钻研自身业务,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只有自身不断提升, 才能源源不断地提供给学生新鲜血液,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以笔者所教授课程为例, 《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课程中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新知识及新的绘图手段。例如授课模式原来是教师上课板图讲授+纸质挂图展示+教学模型展示, 而现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出现了PPT幻灯辅助教学;学生实践绘图环节原来是纯手工图板绘图, 而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 计算机辅助绘图已经成为必备技能;在工程教育得到全球普遍重视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图学教学的项目教学、CDIO模式教学改革等。在新形势下, 笔者认为教师必须兢兢业业, 练就扎实的基本功, 必须做好备课、课堂教学、课后辅导等基本工作, 同时要有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学生观,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四有”新人。教师必须重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 是检验一名教师工作成绩的重要指标。在课堂教学中, 教与学是一对矛盾,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主战场。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和课件展示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当堂的主要内容, 再通过一定的练习和讨论来加深印象, 将知识融入到学生自己的思维中去, 能够独立完成课后作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 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学会学习, 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使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 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 高校教师还要积极参加科研工作, 通过融入到科研团队中, 努力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 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通过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 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才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热爱学生,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是教师教学的“产品”, 由于“产品”的特殊性, 教师要对自己的“产品”充满感情,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热爱学生,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是良好师生关系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因素, 也是教师应具备的道德行为。

热爱学生首先要爱护学生。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教师的“产品”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人。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才能全面了解学生, 并信任学生。只有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教学, 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热爱学生其次要平等对待和尊重学生。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和教育背景不同, 其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 并尊重每一名学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做到因材施教。学生的个体差异来自于很多方面, 主要有智力差异、学习风格差异、学习动机差异、身体素质差异以及生活状况差异等。因材施教,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办法, 例如对于大学英语和计算机, 由于学生基础水平的差异, 统一授课显然是不尽合理的。近年来燕山大学通过组织分级考试来对学生进行区别授课, 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对于不能分级授课的课程, 例如《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 可以设置有层次的练习, 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得到差异化的锻炼, 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热爱学生最后要严格要求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 要与“严”紧密结合在一起, 而且要严的合理、严的适当, 不迁就学生, 不放任学生, 也不溺爱学生。通过了解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使每一名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 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提高, 使自己的能力得到锻炼, 最终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异, 使学生自身得到全面发展。

五、为人师表, 言传身教

常言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榜样, 不仅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 而且要体现在课堂下的方方面面。为人师表就是指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 为学生树立学习和效仿的楷模和表率, 即做到“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教师要想为人师表, 就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教师的威信是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教师的威信从哪儿来?教师自己本身的品德和行为是树立自身威信的重要手段。只有教师通过自己的人格去感化和影响学生, 才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要首先做到。以笔者为例, 《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课程是讲授国家标准和行业规范的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要求很高, 笔者在讲授过程中, 首先做到板图规范, 线型符合规定, 作图过程遵守规范、认认真真、一丝不苟, 这样就能使学生认真对待本门课程, 并逐渐形成严谨治学、遵守标准的习惯和作风。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大潮中, 高校教师必须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部分高校教师迷失了方向, 扭曲了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出现了一些学术不端和腐败现象, 对社会、学校以及学生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他们必将受到历史和人民的唾弃。高校教师要坚守底线, 从自身做起, 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六、总结

教师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职业, 是人类走向文明的重要桥梁。教师的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和育人的效果, 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 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教师的职业道德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和育人的效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并完善, 一方面为我国教育事业提供了越来越坚实的物质保障, 另一方面也对我国的高校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 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 才能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学实践,市场经济

参考文献

[1]方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解读[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4) :177-178.

[2]张秦.关于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6) :17-18.

[3]韩祥宗, 杜维.如何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5) :9-10.

[4]张忠海.关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与建设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 2004, (7) :30.

浅谈高等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篇3

【关键词】高等学校 教师 职业道德修养 方法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指在一定的社会中,一个教师在人生理想、道德观念和智能素质的支配与影响下,对所从事的教师专业所持有的基本认识与实现职业价值自我追求的综合表现。一个高等学校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职业道德修养就需要明白什么是高等教育,什么是教师,只有这样才能使一个教育从业者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在教育任务、教育对象、社会职能、地位作用和培养方式都与普通教育有很大的区别。教师,是指受过专门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高等学校教师不仅是教学工作的承担者,往往扮演许多角色:知识的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者;行为的榜样和模范公民;学生灵魂塑造者;科学研究人员。这就是为何高等学校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素养才能适应自身职业的原因所在了。那么如何来提高高等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有什么样的方法呢?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就是要走加强理论学习,勇于实践,善于交流,目标明确,坚持不懈努力的途径。

人们从事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需要知识,就必须学习,加强理论学习,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必要方法。教师要认真学习理论,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全面地、深刻地认识社会,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合理关系,从而才能形成正确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应在理论学习中深刻理解教师道德规范和要求,明辩道德是非,提高遵守师德规范和要求的自觉性。教师道德的规范和要求,则是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正确地回答了教师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具体地向教师表明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以保障教育事业的根本利益。要将师德要求转化为教师个人的内心信念,需要教师有一个自觉学习、接受教育的过程。

应当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教书育人的本领。教师学习教育科学理论,掌握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才能更好的完成教書育人的职责,这本身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一个要求。同时通过学习教育理论,教师能进一步明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重要作用,这就更能使教育进一步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教师还应学习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只有广泛地学习有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才能使教师从各种关系和联系中来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任务,认识社会和人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过程中育人。

人的道德修养不能脱离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客观实践。与教育实践活动相结合,按照教师道德的规范和要求,不断进行自我教育的和自我改造,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方法。教育实践不仅是教师进行师德修养的现实基础,同时,也是检验师德修养的唯一标准。

教育实践也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教师道德修养的目的,在于形成良好的师德素质,提高教育实践能力。教师不仅要通过理论学习来分清是非善恶,更重要的是要求身体力行,把这些认识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培养自己良好的品行。

教育实践是正确师德观念的认识来源,只有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才能正确认识教育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和道德关系,才能培养好自己的师德品质。教育实践还是不断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动力。教师道德品质修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认识,不断提高,不断完善。

师德修养不是教师个人孤立的脱离社会的闭门修养,而是在教育实践中人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的社会性活动,教师品德修养也是社会道德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生活中总是蕴藏和涌现着美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风尚,教师作为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同时也应该成为良好道德情操、思想风貌的效法者和学习者,因此,虚心向他人学习,自觉与他人交流就是师德修养的一个好方法。

虚心学习他人,即要学习前辈教育家,从教育家那里汲取思想营养,也要学习优秀教师的榜样。他们的教育实践和先进事迹,生动地体现教师道德的特点。是教师职业道德理论的具体化,同样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感人的事迹,既能帮助我们提高师德认识,又能诱导和激发我们的师德情感。

虚心学习他人,还要向学生学习。在教育中教师尽管占着主导的地位,但也应忘记由于学生的童心的纯真,由于执着地追求美德和高尚的情操,在许多方面是值得教师学习,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闪光的品质,诚心诚意地向学生学习,在师生互学互勉中汲取精神营养,完善师德品质,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在师德修养过程中,要注意学习和汲取社会生活中一切有用的养料,只要细心观察,虚心学习,就能够受到激励,找出差距。在师德修养中善于虚心学习他人、自觉与他人交流,才有可能成为师德修养高的教师。

教师道德修养的形成过程是构成师德的各种要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每个教师必须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确立可行的目标,去努力实现自身师德从无到有、从现有层次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一个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不断地选择自己的行为,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和发展,会提出许多新的问题,教师总是面临新的选择考验,教师道德修养也就不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是永无止境。高校教师在师德方面要有明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品质,无私的奉献精神,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所以每一个教师都要长期修养,不断磨练,做到坚持不懈才能使自己的思想品德修养不断提高,达到更高的境界和水平。

参考资料:

[1]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2]冷余生.高等教育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学提纲 篇4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作为高等学校的软资源,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举措。拥有一支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不仅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关键条件。其中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衡量一所高校教师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教师职业道德主要由教师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和教师职业荣誉八个因素构成。

但是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冲击和破坏,加强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势在必行。为此,高校教师必须加强对市场经济内在规律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社会责任意识,自觉地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腐蚀;加强道德修养,诚信求真,反对学术腐败,参与公平竞争;格要求自己,“恪守职业道德规范,谦虚谨慎、无私奉献,团结协作、表现出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

一、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各章重点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共十章,其中第一章是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第二、三、四章阐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特点、功能、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原则。第五、六、七章概述高校教师的各种道德规范。第八章论述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道德选择。第九、十章阐明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及培养的途径。

第一章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作为对教师从业的行业规范,他的要求绝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事实上,这些要求均源于我们的教育理论关系。“为师之道”源于蕴含在教育理论关系中的“为教之理”。我们只有首先从把握我们的职业伦理关系出发才能深切领悟做老师到底应当遵循哪些“行为应当”,才能最终“得道化德”培养自己做教师的良好德行与品行。

第二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与功能。自人类社会出现社会分工以来,职业活动就成为人们最基本的一种实践活动,各种各样的职业活动为人们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解决和满足了人们的衣、食、住、用、行等方面的物质生活需要,也满足了人们在生活方面的需求。职业道德伴随职业活动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职业活动的发展而发展,在确保职业活动的顺利开展,保证人们的从业质量等方面

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职业是职业道德形成的前提,而职业道德有队职业活动的健康、稳定发展起着保障作用。

第三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师德是教师职业素质的灵魂,教师职业素质是教师做好教书育人工作的前提,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稳定的必备的职业品质,是教师的职业人格、专业知识和育人能力的综合反映,这种职业品质在一般生理条件合格的情况下,主要经过后天学习、训练、系统培训与反复实践中形成。高校教师应当具备的职业素质很多,从所承担的职责和职业特点来看,主要有高尚的师德正确的教育观念、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健康的身体与心理等各方面。除了职业道德素质以外,高校教师职业素质主要体现在专业文化素质和实践能力素质这两个大方面。

第四章高等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所谓基本原则就是判定是非善恶的根本道德标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判断和评价高校教师行为是非善恶的根本道德标准。它是国家和人民对教师行为过程中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行为指导。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对一切教师的行为都有普遍的约束力,在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居主导地位,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是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在多方面道德关系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

第五章高校教师在教育管理中的道德规范。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有效的组织管理,高等教育活动也不例外。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诸如人际关系的协调、利益关系的协调、物质资源的协调、人力资源的协调等等。高校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爱岗敬业、以身作则、平等待人,以宽容的态度去面对学生,壹顾全大局的方式方法处理学生的难题,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真正把教师工作当成一个神圣的职业,做好本职工作,为高等教育事业贡献自己应尽的力量。

第六章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道德规范。高校教师在教育活动所承担的是既要教书又要育人的双重职责。高校教师能否在其职业活动中自觉遵循自身所应当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对于教师人格尊严的维护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它是社会对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的概括,反映和体现着师德原则。高校教师道德规范的形成,不仅与高校教师职业活动息息相关,而且与教育规律紧密联系只有那些能正确反映教育规律内在

第七章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中的道德规范。高校教师肩负着发展知识、创新

知识的历史使命。因此,从事学术研究是高校教师职业活动的重要内容。而要使学术研究活动得以健康地进行,造就学术的繁荣昌盛并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高校教师必须懂得并遵守学术研究的道德规范。学术道德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规定、评价、调节从事学术研究的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系列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学识研究活动得以正常有序进行的保障。

第八章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道德选择。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道德选择是指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职业活动中,如何根据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来把握和选择自身职业行为的实践活动。相对于其他道德行为而言,高校教师由于所处地位和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职业行为的道德选择有其自身的特点。高校教师在职业行为的道德选择中如何处理好动机、目的和手段的关系、自由和责任的关系以及道德选择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功利性和超功利性的关系至关重要。科学地对教师职业行为选择做出客观、公正的道德评价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发生与发展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第九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要做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就必须懂得教师从教的“为教之理”和“为师之道”。然而,对于我们每一个高校教师而言,仅仅懂得这些道理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为教之理”和“为师之道”内化为我们自身内在的职业品质。教师职业品质的培养需要经历四个发展阶段,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教师职业的人格定位要高于一般职业,我们只有不断地加强自我人格修养才能在根本上解决教师职业的人格定位与实现人格的冲突。

第十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培养的途径。教育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教师必须不断地加强自我人格修养,培养自己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高校教师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会时时刻刻地体现在自身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从而对学生产生师范性影响。德育教育、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是道德品质培养的三大基本途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是社会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高校教师灌输职业道德观念,培养他们从事教师职业活动相应的职业道德素质的过程。

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整个社会道德水平提高有重要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在教师道德意识上比其他行业的有更高的水准。我国的许多高校老师,热爱教育事业,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建设

服务,淡泊名利,有着无私的奉献精神,甘当“蜡烛”,“春蚕”,他们把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有修养的思想,贯穿于自己的道德意识和行为的各个方面,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也是全社会道德的楷模。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对整个社会道德水平提升及全民素质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

高校教师高尚的道德行为对大学生是一种期望、一种召唤、一道无声的命令,是引导和激励学生完善品德、积极向上的一种精神力量。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总是要与学生、同行、领导、家长、社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教师渊博的学识、高尚的职业道德·自尊·自重·自爱的素养,会对与教师接触的人起到表率作用,为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过程顺利实施的保障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教学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必须坚持传道、授业、解惑的内在统一。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顺利实施主要靠教师用自身内在的魅力对学生进行直接教育、引导和感染。教师的魅力是德才兼备的升华,来源于对学生的博大爱心、对事业的无限忠诚,来源于渊博的学识、教书育人的能力和从不满足的执着精神。教师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去影响、教育学生的感化过程,是其他方式所无法代替的,其作用的巨大是难以估量的。教师的人格魅力,其实质是师德的魅力,是由学识魅力和对学生的爱与责任组成的。

(三)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提高对高校学术道德起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科学研究已成为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和创新的重要力量。高校教师的工作领域包含了科学活动、应用活动和教学活动三个方面,他们是知识的拥有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在探究学术真谛、提高学术水平、取得学术成就以及在应用学术成果、传授学术思想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要使高校教师卓有成效地进行学术研究活动,就必须对其学术研究活动有所规范、有所制约,这就是学术道德问题。学术道德是一种价值导向、思想指南和行为规范,在学术研究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和作用。高校的学术道德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学习心得

通过学习这次组织的制度化和系统化的职业道德培训,提高了我的职业道德水平,并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及建设是当前我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学提纲 篇5

高等学校教师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高校教师要切实承担起这一神圣责任,除了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还必须要拥有科学的执教理念,掌握开展教育活动的客观规律,懂得从事教育活动的行业规范,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职业道德修养是社会各行各业中人们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是对教师工作者在职业活动中行为的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是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属于自律范围,它通过公约,守则等对职业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加以规范。职业道德既是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又是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由此可见,作为一名高校的人民教师,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不仅要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对所授专业有独特的见解和深层次的文化造诣,还需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修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法》明确规定必须对新进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及业务培训,对于我们这种刚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新人来说,学习《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学习,使我对高校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深刻感受到了自己所肩负的重大责任,明确了自己将来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

一、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各章重点:

第一章: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作为对教师从业的行业规范,他的要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事实上,这些要求均源于我们的教育理论关系。为师之道源于蕴含在教育理论关系中的为师之理。我们只有首先从把握我们的职业伦理关系出发,才能深切领悟做老师到底应当遵循哪些“行为应当:才能最终”得道化德“培养自己做教师的良好德行与品行。

第二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与功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教师职业行为和职业关系中的特殊表现,是高校教师在从事教书育人,科学研究等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规范和职业品质的综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是在人类社会出现了高等教育活动以后,随着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而逐渐形成的,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既有与一般职业活动的道德规范要求的共同之处,也有着自身不同的特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功能发挥得怎样,对确保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三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高等教育是一项非常特殊的职业活动,其劳动任务,劳动过程,劳动性质,劳动对象,劳动产品等各个方面都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正因为如此,高等教育对从事该职业的高校教师的职业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专业文化素质和实践能力素质是高校教师应当具备的两大基本素质,它决定着教师的师能师技,但是,要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高校教师,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这一素质决定着教师最为根本的师品师德,师品师德决定着师能师技的展现与发挥。是影响教师教书育人实践活动最终成败的决定性因素,在高校教师的职业素质中居于核心和灵魂的地位。

第四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遵循一定的道德原则来协调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各种关系,处理和解决可能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矛盾,高校教师在职业活动中所应当遵循的职业道德原则是由高等学校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高校教师在从教的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的道德原则主要有:教育公平原则,教育诚信原则,集体主义原则和人道主义原则,道德原则是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高校教师应当遵循的最根本的道德规范要求。

第五章:高校教师在教育管理中的道德规范: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有效的组织管理。高等教育活动也不例外,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诸如人际关系的协调,利益关系的协调,利益关系的协调,物质资源的协调,人力资源的协调等。高等教育管理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的高等教育管理是指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高等教育各部门的管理以及各高等教育部门自身的内部管理。微观高等教育管理通常包括两大类:一是对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二是对高校教育事务活动的管理。包括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和后勤管理等方面。

第六章: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道德规范: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承担的是既是教书又要育人的双重职责。教师要履行好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师才,师艺和师能固然十分重要,但教育实践活动要最后收到实效,还离不开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从教行为的有效规范。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职业活动中的主要规范有:有教无类,亲徒爱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务求实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热爱真理,勇于探索,知困自强,学而不厌,心平气和,虚怀若谷,衣冠端正,仪容庄肃,教学相长,出蓝胜蓝,传道授业,教书育人等。

第七章: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中的道德规范。要使学术研究活动得以健康的进行,早就学术的繁荣昌盛,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高校教师必须懂得并遵守学术研究的道德规范。学术道德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八章: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道德选择: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道德选择是指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职业活动中,如何根据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规范来把握和选择自身职业行为的时间活动,相对于其他道德行为的选择而言,高校教师由于所处地位和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职业行为的道德选择中如何处理好动机,目的和手段的关系,自由和责任的关系以及道德选择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的关系至关重要。

第九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就是教师职业伦理的外在要求在教师个体身上的内化和个性化,是教师通过自我努力得道化德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自我意识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教师职业品质的培养要经过四个发展阶段,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教师职业的人格定位要高于一般的职业,我们只有不断的加强自我人格修养才能在根本上解决教师职业的人格定位于现实人格的冲突。

第十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培养的途径: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是道德品质培养的三大基本途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是社会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向高校教师灌输职业道德观念,培养他们从事教师职业活动相应的职业道德素质的过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高校教师在道德上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和自我完善的实践活动。道德实践则是高校教师培养自身良好职业道德品质的最根本的途径。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品性从根本上讲都是在道德实践中不断养成的。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学提纲 篇6

高等学校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播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高等学校教师还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使命。作为一名走上高校工作岗位不久的新教师来说,加强对高等学校现状的了解与认识是十分必要的。而今,搭乘幼专升格的东风,我有幸参加了《2013年贵州省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不仅对高等学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从学习中收获了很多。现就《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学习情况,作一点个人的见解和分析。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主要从教育伦理、高等教师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高校教师在教学管理、教书育人、学术研究中的道德规范及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等几大方面进行了论述和探讨。

第一章《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主要从原理上阐述了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关系。从伦理与教育伦理的内涵、地位;道德与教师职业道德中的“道”与“德”;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的关系三个方面阐述了教育伦理与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与教师职业伦理的要求密不可分。

第二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和功能》主要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功能三方面对高教教师的职业道德进行了综合性的概述。

第三章《高等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阐述了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意义,以及作为从业者应具备的素质和师德,还介绍了何为敬业精神以及如何培养高校教师的敬业精神。

第四章《高等教师职业道德原则》阐明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判断和评价高校教师行为过程中的根本道德要求,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行为指导。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教育公平原则、教育诚信 原则、集体主义原则、人道主义原则。

第五章《高校教师在教育管理中的道德规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阐述了教育管理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高校教师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和行政事务管理活动中的道德规范。

第六章《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道德规范》阐述了教育的双重目标,高校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道德规范以及职业道德操守与教师人格尊严的维护。

第七章《高校教师在学术研究中的道德规范》指明了学术研究是高校教师的基本职责,阐述了高校教师从事学术研究的必然性以及应当遵循的原则,分析了学术不端的原因及其表现,提出了社会调控学术不端的方法。

第八章《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道德选择》论述了高校教师职业行为的道德选择。

一、校教师职业行为道德选择基本特点是:公众性、示范性、限制性、渗透性;

二、高校教师职业行为道德选择要处理好几个关系:动机、手段和目的的关系;自由和责任的关系;道德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的关系;

三、师德评价及对高校教师职业行为选择的影响。

第九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阐述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规律和形成过程以及教师职业的人格定位与教师现实人格的冲突。

第十章《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培养的途径》阐述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品质培养的途径:道德教育、道德修养、道德实践。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路径之我见 篇7

1. 教师职业与专业。

职业是指人们参与社会分工, 用知识技能去创造财富, 拿到属于自己的合理报酬, 满足自己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工作。职业是在不同时间与不同单位从事相似工作活动的一系列工作的总称。例如, 教师、医务、工程师、工人等。它的含义包含四方面的内容:一是与人类的需求和职业结构相关, 强调社会分工;二是与职业的内在属性相关, 强调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三是与社会论理相关, 强调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获得合理报酬;四是与个人生活相关, 强调物质生活来源, 并设计满足精神生活。专业是指在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进步、生活生产实践中, 用来描述职业生涯某一阶段、某一人群, 用来谋生, 长时期从事的具体业务作业规范。专业是社会分工、职业分化的结果, 是社会分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达到一定深度的表现。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 不仅需要严谨地、不断地进行研究, 以获得专门知识与特别技能, 并提供公共服务, 同时还肩负着育人的责任。因此, 根据上述职业与专业的定义中可见, 教师不仅是一个职业, 还属于一个专业范畴。

2. 职业道德。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 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道德一词, 在汉语中可追溯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道德经》一书。在西方古代文化中, “道德” (Morality) 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 意为风俗和习惯。道德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 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人类的道德观念是受到后天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往往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 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从我国哲学观点来看, 道德侧重个人自我内在德行修养的提升与超越。

何谓“职业道德”呢?在现代化社会结构日趋走向理性、社会分工的历程中, 维持人与人之间相互感应的行为过程和人际关系随之改变。一位优秀的职业者除了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外, 更有其职业道德的理论认知与处理所面对问题的实践经验。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以学生的独立学习为基础, 教师扮演的是多元化的角色。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 尊重学生求知的自由, 以学生学习为中心, 拓展学生的个人潜能, 同时教师应去除自我中心主义、本位主义观点, 以宏观的事业处理师生关系;另一方面, 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 教师需不断反思,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以促进自我的成长与进步, 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加强自我身心的修养。

3.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

作为教师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高校教师固然具有作为其上位概念的“教师”的基本属性, 但与一般意义上的中小学教师相比, 其在个人特征、职业特点、工作职责、社会地位等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1]。

在传统意义上, 教师通常被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 即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这也是高校教师最初和最基本的角色。但随着高等学校职能的扩张, 高校教师具有教学、科研和服务的职责。高校教师需通过从事其职业活动, 履行其相应的职责, 来扮演社会所赋予的角色。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9月9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 就提出积极引导广大高校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 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作了全面的要求。

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

1. 高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在我国, 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一直以“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作为自己努力追求的价值目标。然而近年来, 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价值观和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和激荡, 不平等竞争、实用主义、金钱至上等种种社会现象与教师应当遵守的职业操守之间发生了剧烈的冲突, 师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 由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全面提高高校师德水平, 2011年12月23日, 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以下简称《规范》) , 并就贯彻落实《规范》有关工作发出了通知[2]。这是继2008年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重修修订和印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后, 首次制定印发《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范》分为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六大部分论述, 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作了详细要求。2014年10月9日, 针对近来暴露出的高校教师师德的突出问题, 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 首次划出针对高校教师的师德禁行行为“红七条”。对高校教师有“红七条”情形的, 将依法依规分别给予警告、记过、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撤销专业技术职务或者行政职务、解除聘用合同或者开除等相应处分, 将高校师德建设全面推向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2.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养成途径。

从上述可知,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属于自我道德责任所给出的国家、学生、家长、社会大众对高校教师职业信任的永恒性承诺。不但提供了高校教师在面临价值冲突时抉择的准则, 也是提高高校教师专业素养不可或缺的元素[3,4,5,6]。

第一, 高校教师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教师只有爱岗敬业, 才能静下心来教学做科研, 潜下心来育人, 才能用教师职业精神支撑自己, 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谓。一些资历丰富的名师, 他们积累了许多经验, 拥有了许多的成绩和荣誉, 但仍在不断地学习、积累、进取, 仍在探索他们认为应该探索的, 追求他们认为应该追求的, 坚持他们认为应该坚持的。这类教师是所有教师的楷模, 是真正的师魂, 是我们年轻教师学习的榜样。

第二, 高校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对于刚从“学生”转变为“高校教师”的我们来说, 面对着比我们小几岁的学生, 我们该如何进行角色转变呢?笔者认为应不断地学习, 以谦虚的态度面对教学环境, 用尊重的态度看待每一位学生。生命之可贵在其意义的崇高与价值的珍贵, 更在于它无可取代的独一性。因此, 采取谦虚、尊重的态度面度学生, 才能发挥成就“文化人”的素养与能力。

第三, 在教学过程中, 高校教师所扮演的是主动引导者的角色, 善于观察教学情境中各项纷争、问题与需求而进行转化, 同时具备专业权威的观念和做法, 以民主方式引领学生参与学习讨论, 纠正学生错误偏执的概念, 建立正确概念, 让学生能养成专业意识以提高教育成效。这与部分学生中小学阶段的“灌输式”、“填鸭式”不同, 大学生的学习必须从“教师教, 学生学”过渡到师生的“讨论、对话”和学生自学的学习环境中, 学生要在学习中发现问题, 并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 在师生沟通中, 高校教师不应是主导者, 而是参与者或促成者。学生进入高等学校之时, 已是成年人, 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教师与学生之间本来就容易形成不平衡的关系, 所以在师生沟通上, 教师更需以理解、真实、适当与真诚等判准来检视自己的观点, 避免流于专断或放任, 共同与学生决定教育活动的内容与进行方式。

第五, 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秉持为人师表以维持师生间和谐的互动关系。因为知识与技术训练并非教育唯一的目的, 教学更是一种道德的责任。作为教师, 首先应做好自我情绪管理, 不将偏激的情绪发泄在学生身上。其次, 对于环境能做特殊的把握与使用, 谛听“更宽广的人文化的声音”, 对学生产生关注, 使学生的行为能向善发展。最后, 在处理冲突事件或解决问题时, 教师能秉持高价值的原则, 有较为固定而合理的规范, 不至于对相似的个案产生不同的处理方式, 有助于消除师生之间、同事之间的紧张状态。因此, 教师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进行教学活动时当摈弃以自我为中心的处事标准, 以自身引导学生。唯有自我向上提升, 才能对学生作正面的示范。

三、结语

教师是一门职业, 也是一种专业, 更是一门艺术。高校教师除了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传递学科知识外, 更需在教学领域中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 面对异质性的学生观察其生活经验, 聆听其心声, 欣赏其独特性, 善于运用多元教学策略, 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使每位学生能依自己的个性建构出属于自己的学科知识, 让“教”与“学”活起来。在处理师生关系时, 高校教师需彻底敞开心扉, 融入到学生中, 尊重学生, 这样学生才能充分拥有真实的自我, 活出真正的自我, 以成就自我。同时, 唯有教师本身对教育事业有认同感, 才能恪守职业道德规范, 才能返璞归真, 才能发扬师道精神。

摘要:教师是一种人文化的职业, 通过教学进行师生间的交流。教师从事教学、辅导、教育和行政的工作, 本身必须具备优秀的道德修养和夯实的专业基础, 重视教学, 关爱学生, 遵守学校规则, 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的构建可以促进教师职业的发展, 帮助教师认知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提供教师作为指引教育学生的依据。本文首先阐述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 接着对高等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进行思考, 最后对全文做出小结。

关键词:高等教师,职业,专业,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1.

[2]李文君.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J].教育与职业, 2012, (7) :42-43.

[3]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3, 1 (1) :104-112.

[4]赖雄麟, 张燕玲.论道德教育中的“以人为本”[J].理论导刊, 2007, (2) :61-63.

[5]李曜明, 张婷.追求教师职业的幸福[N].中国教育报, 2008.

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学提纲 篇8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职业修养;教育实施进行;教学功能开展

【中图分类号】G416

我国的《教师法》明确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职责专业人员,肩负着教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的文化素质先行者。

教师职责不仅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工作,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及德、智、体、美、劳接班人,同时还承担发现知识、创造知识、传授知识及科学研究任务及劳动人具体实行者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一职业有着更高职业要求、职业道德修养,教师不仅要具有崇高的师德、广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而且要有着且必须有的专业教育方法及经验等等。

一、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多种角色

教师在学校活动中扮演多种角色。既是传授道德授业者,又是知识传播者;既是学校各种教育措施的执行者,又是教育活动的管理者、示范者;既是各级领导的同行的监督者,同时也是大众的被管理者,多文化的教育角色,多层次表演者,无疑使我们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应是多种角色的转换,知识的学问、个人的心理素质、人格的魅力,对学生们的思想教育、课堂教学、待人接物、开发探研都必须应有,总之,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的榜样。冷静沉着,三思而行,智慧的化身,健全的人格的典范都是教师应具备的。教师职责就是传授“知识”,是将教师的辛勤劳动和知识技能、技巧能力、思想道德品质的行为规范的转变和发展过程告诉受学者,教师工作是平凡,是辛苦的,是有价值的,是有一定创造性的、传授该受益者的内容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具有多层次创造者,也是各种能力复合体,教师的劳动较有一定独立性、创造性、较强的学术性,一个教师不是有知识就能成为教师,应该守得住清贫,守得住吃苦,乐于奉献、认真积极向上。一个好的老师,它是一个人一生中榜样、楷模、灵魂,所有追求梦想的人,知识第一重要,知识重要是我们教师教育培养的结果,无疑教师是我们引路人。多文化、多种角色、多种层次的变化,决定了教师们需要有更多更高更强能力来从事这项工作。

二、教师在工作劳动中的职业道德体现

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劳动生产部分,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特殊劳动、生产力的体现。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特殊的领域。这种特殊的领域具体表现就是老师职业道德。

教育工作实施直接反映教师的教育水平的,我们教师道德要有责任心,要有奉献意识,虽然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有着市场经济中商品价值一种表现,学生交学费,老师拿工作都是付报酬和报酬关系,但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是一种谋生手段,除了本职工以外,也有其它工作中收取的额外劳动报酬等等,从某些层面上看这一点也反映出有的教师不愿意承担社会某些工作,更主要是我们老师缺乏全面了解社会的重要性、必然性和发展观,在学校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有的只授课不育人,也有的只朝“钱”看,根本纯碎演化成为一种商业行为,这是不对的,这是不应该有的。更有的是我们教师上课有人来,下课就走人,学生课余的时间很少看到自己的任课老师,甚至课程学完了不知老师姓什么,有的教师存在消极应付的不负责任,有些老师从感情上提不起教学的兴趣,只是由于每月薪水对他们有一定的约束,或者劳动纪律上限制,使他们处于良心上的或者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不得不尽一份教师的义务,这种教师某种程度上有些不称“教师”职,或者起码丢失了教师那些热情和积极态度,有的根本上不替心钻研业务教材,甚至几年或十几年同样用一本讲义和过时的教案,不去更新知识,有些教师基本不布置课堂作业或不去批改作业,有些根本不执行教学计划,不认真备课,随心所欲,想到什么地方,讲到什么地方,可变性比较大,缺乏责任心,教学的效果极差,引起学生们的强烈不满,严重地损害了人民教师的形象,这些都是我们教师不应该有的。

三、教师要发挥教学道德功能,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道德是其在教学中通过教学发挥着特有功能,搞好调节教育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使其矛盾达到更好地和谐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是知识与能力传递和被接受的过程,其一,道德情感的沟通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教学道德是传播知识的重要渠道,这个渠道一定要畅通,是使被学习者效率高,师生关系处理良好;其二,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们在其良好教学时应该达成一致的认同,互相激励。老师坚持正确的教育方针,建立好师生关系,老师一方面以身作则,严格要求,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努力探究教学经验,认真施教,做实、做好本职工作;另一方面,激励学生刻苦学习,珍惜来之不易学习环境,努力速迅成才;其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要一点是要有乐于与学生们双向调节的功能,首先教师道德行为规范、规定教师在教学中做什么,不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在此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师生双方之间也有着各自利益的矛盾,“教”与“学”的时候,拿现在师生们来讲要合理解决这方面的矛盾,要求解决矛盾的搞好及保持学生们之间的平衡点,使之融合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总之,教师与学生良好的沟通,有利于学生们对学习的积极性开展,行为上努力,学习上刻苦,目的更明确,态度更端正,良好的沟通,从思想上、心理上、生理上、行为上情感上都有着潜移默化的表现及反映,并解决教学中的“教”与“学”矛盾,达到教育目的,为特色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主编:李太平2011年3月

上一篇:通风系统改造设计方案下一篇:集体组织成员